时间:2024-04-09 11:51:20
导语:在风险管理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多标度分形理论;金融风险管理;风险测度
虽然金融市场多标度分形的理论研究,能分析出金融资产价格在不同时间纬度上的波动信息,为探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提供一个新的方式。但是当前很多研究仅限于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多标度分形特征的检验,还没能从多标度分形理论的分析中找出实际可操作的金融管理决策信息。本文提出了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利用多标度分形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全新的风险管理研究模式。
一、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现代的投资理论最关注的是收益的提高和风险的控制,非常重视对风险进行控制,而投资组合理论恰恰是控制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核心思想就是分散投资、降低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今年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金融市场并不是随机游走的,市场价格也并非随机、独立、不可预测的,颠覆了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人们开始研究新的理论来解释有效市场假说无法解释的现象,分形市场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二、多标度分形理论
(一)分形的由来
分形理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分形之父”法国著名数学家MandeIbrot提出的,他在《Science》上发表《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这一论文的出现标志着分形理论的开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MandeIbrot发表新著将分形理论应用于金融市场,合理的解释了一些VaR无法解释的现象,给予了分形新的活力和应用方向,先进分形几何以及广泛应用于金融、工程等领域。
(二)分形市场理论
分形市场理论是分形理论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由于在现实的金融市场存在着许多VaR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P/E效应,BTM效应等,分形市场理论是VaR与实际金融市场不相符而产生的新理论。分形市场假说认为:金融市场是由众多大小不一的投资者共同组成的,不同投资者因为接触到的信息不同,对于信息的理解不一样,从而对于信息的处理上也大不相同,投资者存在着一些非理性行为,因此分形理论更加贴合市场实际。
(三)多标度分形理论的发展
多标度分形理论是随着单分形理论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理论,借助统计学思维,研究概率的分布规律,可以说多重分形是由分形结构上定义的多个单标度组成的无限集合,表现出不同区域质量分布的标度性质。传统的单分型理论仅仅只能表明资产价格变化的宏观规律,无法对局部进行细致的描绘。多标度分形理论用一个普函数表现各个时间标度的特征,从局部细节出发最终研究整体变化,不仅能分析出市场稳定模式下的投资风险,还能对市场出现剧烈变化时候的风险进行评估,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目前多标度分形理论在市场中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检验市场是否存在多标度分形特征,并将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分析出来,第二是利用多标度分形理论建立金融投资数据模型,用来对金融风险进行预测、管理。2014年,相关研究者利用MF-DXA和主成分析法,对中国与美国股市收盘价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和美国股市的相关性存在着明显的多标度分形特征,该研究表明金融市场的多重分形特征是普遍存在的。多标度分形特征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首先,由各个时间序列的不同分布形态产生的,这种情况下即使随机打乱序列也不能消除多重分形性;其次,是由于不同波动之间的相关性产生的,这时的随机打乱序列能消除多重分形性。目前在理论与实践各个方面,成功将多标度分形理论应用于金融市场分析的成果还不是很多,多标度分形理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基于多标度分形理论的风险测度指标
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波动性。金融风险指投资者收益的不稳定性。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由多个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引起资产价值的变化所产生的风险;信用风险,指由于违约而导致的风险;流动性风险,由于资金流动性降低而带来的风险;操作风险,由于交易系统不健全、管理水平不够或其他人为原因而导致资金损失的风险。
(一)风险相对测度法
风险相对测度法是对市场因素变化与资产收益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测量,通过测量得到的结论可以判断资产收益的波动情况。这种测量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出资产价值作用于市场因子的敏感性,具有简单、直观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方法应用于实际测量市场风险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个方面,只能检测出相应的损失比例,不能测量出损失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这种方法非常依赖测度对象,比如Beta只能应用在股票类资产的测定上,久期、凸性适合债券类资产,这种方法很难测量出一些资产组合的风险;最后,对于假设条件的要求比较高,比如在计算资产组合Gamma值时,需要假定波动率和无风险率为常数,但是实际这两个值并不是常数,测量的结果并不准确。
(二)风险绝对测度法
风险绝对测度有方差及其变形、VaR模型两种。HarryMarkvitz1952年在《金融学杂志》发表《证券组合选择》,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现代金融经济学的诞生。Markvitz在论文中写到利用“均值-方差”模型来对投资组合的收益和风险进行计算,至今仍广为流传。Markvitz把投资风险比作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可以利用方差和标准差来进行计算,能进行良好的统计,自此以后利用方差、标准差作为金融投资风险测度指标被广泛应用。风险价值(VaR)利用统计思想对风险进行评估,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为VaR可以简单、直接地表明金融市场投资风险的大小,又是依靠严谨的统计思想作为依据,因此被得到广泛应用。虽然VaR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VaR的估算方法是建立在金融资产收益符合正太分布情况下的,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实际的资产收益率并不完全符合正态分布,呈现尖峰胖尾形态。因此,仅仅利用正太分布来计算VaR值,得到的数据往往低于风险实际值,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金融投资,很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VaR方法并没有注意到各个时间标度上的资产波动联系,从而忽略了许多有关价格波动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金融投资风险管理、期权定价等金融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运用多标度分形进行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在收益率符合正态分布模型方面,风险管理分析理论方法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比如VaR,但目前市场的实际收益率呈非正态分布,利用多标度分形理论方法对市场进行分析,得到的不同程度市场价格波动信息,但是传统的多标度分形分析方法所得到的信息并不能直接应用到金融风险管理中,在考察价格的大幅波动情况时,虽然多标度分形分析方法能将这些大幅波动信息“筛选”出来,但这些信息都是被放大了许多倍的数据,已经远远偏离了原始的价格波动信息。可以利用多标度分形分析方法,针对两个大盘指数价格在时间序列上进行实证分析,有效的检验中国股市存在多标度分形现象。是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的多标度分形分析结论,为了验证其价格序列波动有无具有多标度分形关系,利用α随着q的变化而变化的函数图形,来进行有效的判断。如下图,计算了q=-10,-9,…,-2,-1,…8,9,10共21个值时的α值,能够分析出α和q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非线性关系,这种非线性关系准确的验证了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原始价格序列波动具有多标度分形特征。五、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应用多标度分形理论存在的问题目前多标度分形理论之所以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不是十分广泛,主要是因为利用目前的多标度分形理论得出的关于价格波动之间的统计信息非常粗糙,这些信息还不足以精确地表现出金融市场的具体信息,无法满足更高程度风险管理工作的需求,需要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于多标度分形理论的研究,从统计结果中提炼出更具有价值、精确程度更高的风险管理信息。同时因为多标度分形理论的提出并不是在经济学领域,所以多标度分形理论对一些经济现象还无法合理地进行解释,需要对多标度分形理论进行合理的改善,让其更适用于金融风险管理。多标度分形理论是基于金融市场非线性特征基础上提出的,多标度分形特征表明现今的金融市场具有比以前单标度分形特征更加复杂的特性,通过对金融市场多标度分形理论的研究,可以为探索金融市场的复杂性提供一个方式。目前多标度分形理论和模型在金融市场的成功应用,为该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能有效解决多标度分形理论的一些不足,使得金融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鹏.基于多标度分形理论的金融资产收益非对称性测度方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03:114-127.
[2]陈王.分形市场下金融传染的定量测度及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关键词: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管理方法;处理;内容;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程风险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计划经济时期,风险主要是由国家承担,与企业的直接利益关系不大,因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意识极为淡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项目投资己呈多元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已逐渐被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所重视。目前,风险管理水平,作为衡量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决定工程建设项目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与国际接轨的一条必由之路。
2. 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2.1风险管理概念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估计、评价和决策,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措施对风险予以处理,以保证以较低的成本投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损失,获得安全保障的过程。
2.2基本内容
风险管理是和随机事件相连的,它研究的是事件发生的概率。项目风险管理实际上就是贯穿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管理步骤,其中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管理策略、风险解决和风险监控。它能让风险管理者主动攻击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2.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识别并记录可能对项目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由于项目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因此风险识别也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项目的开始阶段。风险识别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需要更多系统的、横向的思维。几乎所有关于项目的计划与信息都可能作为风险识别的依据,如项目进度及成本计划、工作分解结构、项目组织结构、项目范围、类似项目的历史信息等。
2.2.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估计与风险评价两个内容。风险估计要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对项目的影响程度。一般来说,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的计算均要通过对大量己完成类似工程项目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来得到,或者通过一系列的模拟试验来取的数据。风险评价则是确定该风险的社会、经济意义以及进行处理的效益费用分析,是在进行风险估计并得出风险量后进行的工作,此项工作是与采取何种风险处理方法密切相关的。风险评价首先要先进性风险费用分析,建立风险评价准则,进而做出风险处理决策。
2.2.3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主要体现在在不同的建设阶段和施工阶段,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险控制措施。在建设决策阶段,应该进行客观的可行性研究,以避免决策错误而带来的风险。在勘测设计阶段,应该进行详尽的地质勘测,获得可靠的地质资料;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到既经济又安全。在施工阶段,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进行施工,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按图施工。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按照国家有关部委制定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各项建设工作。在选择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时,必须选择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
2.2.险处理
风险处理最直接的方法是制定风险应对计划,风险应对计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应对风险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威胁。
风险应对计划是针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的。对于未知的风险,不可能预选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或应急计划,因此,可以利用管理储备来应对。当对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后,就要对已发生的风险进行处理。最常采用的应对威胁的几种措施是:规避、减轻、转移、接受。风险处理的对策包括风险控制对策和风险财务对策。其中,风险控制对策包括对风险的回避、风险的损失控制、风险的分散、风险的分离和风险的转移;风险财务对策包括风险自留(主要针对小风险)、风险转移(通过合同来完成)和保险(主要针对不可转移的风险)。
3.工程造价风险的处理
对于工程项目的风险事件,在风险识别阶段进行了分析与识别以后,已识别出的绝大多数风险事件都是相对可控的。这些风险事件的可控程度取决于人们在风险识别阶段给出的有关风险事件的足够信息的多少。工程项目的风险事件的处理是建立在工程项目风险事件的可控性基础之上的。
对分析出来的风险可以接受,或想办法消除、减少或转移。任何项目在实施时,都必须对承担的风险(明确规定的或隐含的)应有准备和对策,应有计划,应充分利用管理者自己的技术、管理、组织的优势和过去的经验。由于工程造价的风险来源于具体活动的风险事件,因此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处理也应转化为对工程造价的风险事件的控制和处理,而不是直接的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对于工程项目的风险事件的主要处理对策:
(1)回避风险大的项目,选择风险小或适中的项目。这在项目决策时要注意,放弃明显导致亏损的项目。对于风险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成功把握不大的项目,不参与投标,不参与合资。甚至有些工程进行到一半时,预测后期风险很大,必然有更大的亏损,不得不采取终端项目的措施。
(2)技术措施。如选择有弹性的,抗风险能力强的技术方案,而不用新的不成熟的施工方案。
(3)组织措施。对风险很大的项目加强计划工作,选派最得力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将责任落实到各个组织单元,使大家有风险意识;在资金、材料、设备、人力上对风险大的项目予以保证,在同期项目中提高它的优先级别,在实施过程中严密的监控。
(4)保险。对于一些无法排除的风险,例如常见的工程损坏、第三方责任、人身伤亡、机械设备的损坏等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办法解决。
(5)要求对方提供担保。这主要针对合作伙伴的资信风险。
(6)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是从财务的角度为风险做准备。在计划中(或合同宝家忠)增加一笔不可预见费。
(7)采取合作方式共同承担风险。
(8)采取其他方式,例如采用多领域、多地域、多项目的投资分散风险。
上述风险对策措施应包括在项目计划中,对特别重大的风险应提出专门的分析报告。对做出的风险对策措施,应考虑是否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因为任何措施都可能带来新的问题。
4.结语
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是一个全过程性的管理体系,单纯地、机械地依赖一定的管理方法是绝对不够的。它要求项目管理者,研究项目发展的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并要有侧重点地管理好风险,分清轻重缓急,研究出防范风险的措施,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使其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 严玲,尹贻林.工程造价导论.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1-2.
[2] 王家远,刘春乐.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3] 杨梅英.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4] 王平.基于影响图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2.
【关键词】门诊;伤口处理;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只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降到最低的管理过程[1]。伤口处理中有多种不易避免的临床风险存在。如何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零缺陷的服务质量是当今临床及全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2]。笔者对本门诊伤口处理中的风险进行评估、管理措施及疗效进行总结,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2012年8月来本门诊就诊的各类伤口患者964例,男性662例,女性302例,年龄10个月-89岁,平均年龄63.5±16.4岁。初诊为急性伤口530例,其中外伤伤口165例,包括切割伤、撕裂伤及碾轧伤;急性感染伤177例;手术缝合伤口80例;急性烫伤66例,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22例,咬伤20例。初诊为慢性伤口434例,持续时间2个月-18年,平均23.6±4.4个月,其中外伤性溃疡135例,术后伤口112例,压疮伤77例,烫伤性溃疡46例,下肢静脉溃疡24例,糖尿病足溃疡23例,伴发造口伤17例。所有患者均无治疗时间
1.2方法
1.2.1评估、分析风险对患者存在、潜在感染及出血风险进行评估,利于伤口诊断与治疗,为相关处理提供有力依据。患者初诊时对其既往疾病史、服药史、对伤口的认识度及反应、受伤原因、伤口持续时间及伤后的诊治与疗效等进行仔细询问;对伤口的大小、深度进行测量,并对其颜色、组织类型、渗液量及味道进行评估;进行血管超声检查、组织病理检查、细菌培养及各项营养指标检测等诊断性检查,全面评估患者及其伤口愈合相关的局部或全身状况、针对性的伤口处理措施的潜在操作及感染风险等。患者应定期复诊,仔细询问、检查影响其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及时记录动态评估。再依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对伤口处理方法可能造成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如出血、感染、意外伤害、过敏反应及疼痛等[3]。分析环境可能造成的风险:空气中细菌附着于伤口表面,可加大感染的风险;老年或行动不便患者独自就诊时跌倒,会增加意外风险[4]。分析治疗难度可能造成的风险:患者伤情多变或长期未治愈,会加大治疗难度与纠纷风险;合并其他脏器或免疫性疾病、营养缺失及近期内进行放化疗等患者伤口不易愈合,易发生继发性感染,加大了风险的发生率。最后通过评估、分析各项风险,制定、实施风险管理措施。
1.2.2风险的防范措施
1.2.2.1完善管理制度制定伤口处理前后严格洗手原则、每日空气消毒、每月空气培养监测、无菌物品的监测、器械先浸泡然后灭菌、医用与生活垃圾进行明确分类等制度,严格遵照制度进行各项处理措施,并及时准确地落到实处。
1.2.2.2制定流程,实施风险教育增加护士的风险意识,制定伤口相关的各项流程,并严格按流程操作,定期对其进行风险教育,做到零差错、零投诉、零纠纷,指导护士正确对待伤口处理过程中的每个细小环节,加强过程管理,如行走不便的老人单独就诊,护士应代其挂号、交费、护送至电梯口等;进行语言技巧方面的培训,防止出现不必要的纠纷风险;完善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操作记录;为了对比伤口治疗前后的每个阶段疗效,应摄取每个治疗阶段的伤口照片;若患者伤口较复杂,应进行组织研讨,并及时反馈给患者与其亲属每个过程的伤口情况、治疗难度、临床疗效等,使患者理解并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1.2.2.3加强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伤情等,制定针对性的口入营养食谱、有氧运动及心理护理等。
1.2.2.4建立应急预案配备止血、抗过敏及升压等常用急救药物的应急抢救药箱,同时建立出血、过敏、晕厥及呼吸心跳骤停等应急预案,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尽可能的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理,赢取救治机会。
1.2.2.5加强环境管理处理伤口时应在清洁、污染、感染伤口区等进行相应处理,各个区域应有空气消毒装置,定期进行消毒,20-30min/次,每日2次。进行空气培养1次/月,依据培养结果及时调整空气消毒时间[5]。若患者伤口严重感染或脓肿,在处理后及时进行一次消毒。使用专用抹布擦拭物品表面及消毒液拖地,2次/d,通风2-3次/d;分类放置医用与生活垃圾,及时进行清理。
【关键词】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方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其综合性大大加强,同时体现出现代的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确定性风险因素增加等特点,客观现实对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较好的完成项目建设的目标,就必须做好工程造价风险管理。
施工企业的建设项目通常具有施工周期长、投资大、参与方面多以及组织关系相对复杂等特点,这就使得施工企业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一直都处于一个多变的自然及社会环境当中,面临着多种工程造价风险。因此,施工企业为了达到施工安全、成本控制以及提高企业自身竞争能力的目的,往往需要通过风险分析,控制并减少工程造价风险等。从这个角度来看,正确的认识工程造价风险,针对具体的施工环境采取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措施,尽量减小或者是避免风险,已经成为了施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认真开展的一项工作。
1 研究的意义
对于工程项目造价风险管理研究,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开展的比较早,研究也比较深入。而我国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管理理论相比西方国家而言还要落后很多。目前,从我国现有的造价管理理论的学术杂志中可以看到,涉及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方面的文章就非常少,实际上从目前来看,在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上我国基本上还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在进一步学习和吸收国际现有的的成果上,要进一步结合我们的国情去研究我国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的方法。
全国各地城市的在建项目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要想很好的完成建设项目,就必须进行项目的风险管理。但是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虽然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也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对与工程造价的管理与风险管理的结合却存在这许多空白点,也有待开发和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入,大量的国家投资项目及各种各样的企业投资项目正在不断扩大,为了更好的对这些项目进行管理,急需对工程项目造价的风险性有着比较准确的预测和估计,以便全面提高投资工程的经济效益。
2 工程造价风险的特点
所谓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即指施工企业为了达到相应的风险管理目标,在以自身经济状况为基本依据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各种合理的管理方式来有效的控制及避免损失。具体的可以通过分析各个管理方式的成本及结果,确定出各种方式最合理的组合,以达到最大安全效果的目的。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或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而这些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实践中工程造价风险有着自身的一些规律和特点。具体说来首先,工程造价风险其存在的客观性的、普遍性的、管理能动性、全程性的。
项目实施整个周期内,风险是无处不在,无时没有的,工程项目实施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生产活动,人为因素以及项目所处的环境因素等都会给工程项目造价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造成了风险因素的存在,而这一风险因素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存在的,其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具有普遍性的,全程性。虽然我们不能够完全在事前消除各种风险,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对工程造价风险的科学与合理的管理,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程度等等,因此其又具有管理的能动性。其次,工程造价风险根据具体的工程项目又具有质和量上的可变性,因此其也决定了工程造价风险分析与管理是一连续的动态过程。最后随着近年来工程项目的规模的扩大,周期的延长,又决定了工程造价风险因素呈现多层性、复杂性、偶然性和被动性。
3 慎重参与招投标
工程招投标工作的成功与否是直接关系工程造价能否顺利完成的基础。建设承包单位应该根据已有的条件,尽可能完整的提供施工必须的设计图纸、工程量清单、招标所需文件、合法的合同条款以及符合工程实际的准入资格。从施工企业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充分的理解招标文件的实质内容,同时针对文件中的一些不足提出可能导致的风险问题。在清单报价过程中,要将风险的规避放在首位,根据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市场变化的具体情况,对项目中存在的因素进行分析与剖析。同时,在实际的具体操作时,可针对特定的项目采取不平衡的报价,在保证总价不变的基础上,对那些预计工程量可能增加,设计图纸较模糊的情况可以适当的增加单价,反之则可以调低单价,尽量在整个投标过程中保持主动。
4 加强项目管理
施工阶段是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施工承包商应该通过加强项目管理工作,对包括工程质量、工程款的支付、工程索赔管理以及工程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风险防范加强工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施工方不能够以牺牲工程质量作为代价来换取低价竞争能力,这将给承包商带来工程后期施工的不利影响。同时,合理的应用索赔也是一种减轻造价风险,或者说是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当工程量发生变化、设计出现失误、施工进度变化、自然条件的不利以及非乙方原因而导致的施工环境发生变化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施工索赔原因。在整个施工阶段,应该更加具体的施工环境采取合理可行的项目管理方式,来降低工程造价风险,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5 合理报价
风险评估是提高工程项目内部控制效果的关键。如果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评估,那么在项目开工前,管理者对影响工程项目造价的关键环节能做到心中有数,就能尽可能地采取措施控制已预知的造价风险。比如,按照FIDIC条进行招投标时,投标单位有一种投标策略叫做“低价中标,重在索赔”。这就是说,投标方在投标前就已充分分析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对可能增加工程量的项目报高价,对可能减少工程量的项目报低价,这样在工程决算时,增加的工程款将大大超过减少的款项,承包商因此获得可观的利润。
承包商在投标前应该对业主的资信和资金情况进行了解,理性地参与市场竞争,认真研究招标文件,了解评标方法和投标报价所包括的范围。在仔细阅读图纸、踏勘现场的基础上,认真领会答疑精神,不丢项、漏项,否则这种风险完全由承包人来承担,投标前进行恰当的成本预测,企业内部对工程所有材料、人工和机械进行摸底分析,以实际市场价格或企业内部劳务、周转材料、机械租赁价格结合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确定工程最低成本,同时预留必要的风险费用并考虑适当的利润。一个好的报价应能正视风险、采取各种可能的手段和方法达到置风险于意料之中,于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风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其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的、全程性、复杂性、被动性、管理能动性等特点,只有根据具体的工程项目,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对工程造价风险的进行识别与评估、监控与处理、选择合理科学的策略,才能够把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做好,也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控制风险,而最终达到对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谢赤,张娟,孙柏.大型水电工程造价风险评估及其关键因素识别[J].水力发电学报.2010(03)
关键词:美国;财务管理;汇率风险;防范
美国是当今全球经济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主要代表的美国公司,其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值得其他国家认真研究和借鉴的,美国公司的财务管理因其在公司管理中的突出地位和巨大作用在这一方面显得尤其有必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20余年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趋势,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种制度和机制正处在不断的建立和完善之中。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认真研究、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无疑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企业生产的不断国际化、跨国公司大规模兴起和各国经济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美国作为其现代企业制度集中体现的公司的大规模发展、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不断提出、公司面对的金融市场的不断国际化和政府对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公司金融业务和交易的日趋国际化,以及公司在管理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衍生金融交易的日趋活跃,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发展时期。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表现就是公司在财务管理上不断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本文重点对美国公司财务管理国际化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和阐述,并对美国公司汇率风险的管理方法进行介绍。
一、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及其国际化的主要特点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国公司财务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初期。当时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国内公司兼并中的有关法律问题、新公司组建中的财务问题,以及公司利用证券筹集资本的不同形式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公司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转向公司破产和重组、公司兼并、证券市场监管等领域。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早期这一期间,虽然美国学术界和教育部门在主流上仍继续将金融学作为一门描述性和机制性的课程用于教学,而且更多地是从外行的角度而不是管理者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但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分析趋势已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而且其重点开始转入到关于公司资产及负债的管理决策问题和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实现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美国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公司价值问题仍然是财务管理研究的重点,所不同的是在这一时期对公司价值问题的有关分析在原来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扩展。这四个方面分别是经济中通货膨胀的状况及其对公司决策的影响;政府对金融机构管制的放松以及由此引起的金融服务公司业务的大量分散化;公司财务分析和信息传输中计算机的大量应用;全球性市场和商业运营重要性的不断增加。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发展趋势来看,公司生产经营的进一步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增强将可能是对公司价值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必须考虑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
从公司生产经营的全球化趋势来看,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对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起着促进作用。一是全球范围内交通通讯设施和条件的改善降低了原材料及产成品的运输成本,使公司的国际贸易变得更加灵活和有效。二是不同国家消费者对低成本、高质量产品的大量需求将对本国政府针对外国商品制定的保护措施施加压力,从而有助于降低旨在保护国内低效率、高成本制造商利益的各种贸易壁垒,使国际贸易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三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引起的新产品开发成本的增加会促使不同国家的公司之间在新产品的开发上进行合作和从事全球化的经营,并通过扩大市场和产品销售规模来分摊和降低产品开发成本。四是随着全球范围内跨国公司的不断兴起及其生产国际一体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强,对于不同国家的公司而言,将其生产经营活动向低成本的国家及地区转移已成为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基于对这四个方面因素的考虑,美国的公司为了在未来全球化的市场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在全球范围内对其生产和销售活动进行安排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不同类别的公司中,除制造业公司外,包括银行、广告公司、会计咨询服务公司等在内的服务性行业都正在积极地或被动地将其业务向其他国家及全球范围扩展。这一方面是基于公司本身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同时,这些公司业务在世界范围的拓展将能够较好地为它们本国的跨国公司提供服务。
从概念、内容和功能上看,美国公司的财务管理是指在公司特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购置、资本融资和资产管理的学问。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决策功能划分为三个领域,即:公司投资及其决策、公司融资及其决策、公司资产管理及其决策。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政策由公司的投资政策、融资政策和股利政策共同组成。
对于公司价值创造而言,投资决策是公司财务管理三项决策中最重要的决策。从理论上讲,公司资本投资是把资本分配于不同的投资项目并希望在未来取得收益的过程。在对项目的投资中,由于项目预期产生的未来收益是不能事先确知和确定的,也就是说,对项目的投资包含着不确定性或风险。因此,在对投资项目预期产生的收益进行分析时,应将项目预期的报酬和风险结合起来进行评估,因为这两个因素都会对公司总的市场价值评估产生直接影响。另外,公司财务管理中投资决策的内容还包括当公司对某一项目的投资在经济上不再有效时对资本进行重新分配的决策。也就是说,美国公司财务管理中对投资的管理涉及了资产总量、资产的构成,以及资本供应者的风险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公司投资决策实际上决定着公司持有的资产总量、资产的构成,以及资本供应者对商业风险状况的看法等。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对项目风险因素的考虑使得确定一个合适的接受标准或必要的投资报酬率成为公司投资决策的基础。
在公司的投资决策中,除了选择新的投资项目外,公司财务管理部门还必须对公司现有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不同类别的资产,财务经理承担着不同的经营责任。例如: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财务管理部门应侧重于对流动资产的管理。而在流动资产的管理上,确定一个恰当的流动性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这一水平应该与公司的总体估计相一致。在公司其他固定资产和存货管理方面,尽管公司财务经理不作为其工作重点并且几乎不承担任何经营责任,但他们对项目资本投资决策的参与实际上会有助于提高对这些资产分配资本的效率。
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第二项重要财务决策为融资决策。在融资决策中,财务经理所要关注的是如何确定公司的最佳融资组合或资本结构。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公司能通过调整其资本结构来改变市场对公司总价值的估价,那么公司就应该存在一个最佳的融资组合,在这一融资组合上,公司普通股票的每股市价将达到最大值。另外,资本市场的存在及其完善程度也是公司进行融资决策必须着重考虑的一个不断变化的因素。
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第三项重要决策是对资本管理的决策,亦称为股利政策。公司股利政策包括公司向股东支付的现金股利占公司盈余的百分比、公司支付的绝对股利趋势的稳定性、股票股利与股票分割、股票回购等方面的内容。在资本管理决策中,由于股利支付比率决定了留存于公司的盈余资金规模,因此在决策时必须根据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对这一比率进行评价。同时,在确定股利政策时,还必须将股利对投资者的价值(如果存在的话)与股利作为公司留存盈余进行融资所丧失的机会成本进行权衡。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公司在财务管理中通常将股利决策与融资决策联系起来进行考虑。
总之,美国公司财务管理就是关于上述三类主要决策的解决办法,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资本管理决策共同决定着公司对其股东的价值。
在功能方面,从美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财务管理部门设置来看,一般情况下,公司都设置有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公司的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在人员配备上,公司一般在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下面配备有专门的财务副总裁或首席财务总管(CFO)。在首席执行官的授权下,由财务副总裁或财务总管全面管理公司的财务工作。在财务副总裁下面,通常还配备有资金主管和会计主管各1名,分别负责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其中,资金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资金预算、现金管理、对外业务、信用管理、股利支付、财务计划与分析、养老金管理、风险与保险管理、税收管理等。会计核算工作则包括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数据处理、总分类账、财务报表、内部控制、预算编制等。
在上述管理体制下,美国公司财务管理部门的主要作用和任务是通过合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资金来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具体来说,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功能主要包括下述五个方面:第一,对公司财务目标进行预测和计划。在公司的总体目标下,财务部门通常要确定相应的财务目标。为此,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公司目标对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预测和计划,并努力促进公司目标的实现。第二,对公司重大的投资和融资活动进行决策。对于一些经营很成功的公司来说,其产品的销售通常都是增长很快的,这就要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增加对厂房、设备和存货的投资,以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财务管理部门还必须帮助公司确定最佳的销售增长率,决定需要购置的资产,以及选择最有利的融资方式。第三,与其他部门进行合作,对财务状况进行控制。对于单个公司而言,其任何一个部门的行为都会对财务管理部门产生影响。因此财务管理部门必须经常与其他部门进行交流和合作,以确保公司尽可能在有效的状态下运行,这一点对于实现公司目标是十分重要的。第四,处理公司与金融市场的关系。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每个公司的行为都会影响到金融市场和被金融市场所影响,因为,公司需要通过金融市场来筹措资金,其证券要通过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这些工作通常都由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来完成。第五,对公司风险进行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里,所有公司或其他商业组织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包括自然灾害、商品及证券价格的不确定性、利率的波动、汇率的波动等。然而,通过购买保险和进行套期保值,很多风险是可以规避或降低的。在美国的公司中,财务管理部门对公司的风险管理负有直接责任。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对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并以最为有效的方式进行规避。
在对美国公司财务管理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上,应该说,财务管理的国际化发展是随着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日趋国际化和全球化而不断从国际和全球范围来考虑管理问题,并将其管理内容和功能向外扩展和延伸的过程。具体而言,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国际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目标在整体上对公司及其所属企业的财务目标进行预测和计划;二是在国际和全球范围内对公司重大的投资、融资及资本管理活动进行决策;三是处理公司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关系和金融交易,对公司跨国经营活动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四是以跨国公司或跨国企业集团为目标来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二、美国公司财务管理国际化的主要动因
关于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国际化问题,前面已经提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公司生产经营的全球化发展。进一步地讲,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国际化发展与公司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日趋跨国化和国际化密切相关。从世界经济格局上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在世界格局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范围内跨国界生产要素流动的不断加强、企业生产的日趋国际化和一体化的发展,美国的这种主导地位已不复存在。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私人和机构投资者在全球范围的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活动迅速发展,跨国界的筹资规模也不断扩大。美国公司为了实现其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其财务经理们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产品的最有利价格,并利用外汇和其他金融工具对公司面临的新风险进行规避。与此同时,美国的金融机构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在内部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调整,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工具的创新成为金融机构改革的重点。而且,发源于美国,后来扩展到欧洲和亚洲的国际金融管制的放松进一步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美国公司出于对外部环境的压力变化和对利润与财富的内在追求的考虑,不得不将其财务管理业务不断以全球为背景向国际化方向拓展。
从具体原因上分析,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国际化与以下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是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化对实行国际资本预算的要求。从理论上讲,在公司从事跨国投资时,与公司国外投资有关的现金流入应该是公司能够汇回其母国的现金收入。如果投资的预期收益是以公司国外分支机构形成的不能汇回的现金流量为基础,那么这种投资对母公司来说可能是没有吸引力的。在现金流量能自由汇回的情况下,公司对外投资的资本预算在方法上比较直接。作为投资者的美国公司只需要按以下方式进行国际资本预算:(1)对以外国货币表示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估计;(2)按照预期的汇率对外币现金流量进行换算,并折算成本国货币;(3)使用根据对外投资相关风险溢价进行调整的本国要求收益率计算投资所产生现金流量的净现值。
二是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国际化后对纳税问题的考虑要求实行财务管理的国际化。在公司跨国生产经营的征税问题上,由于不同国家的税法和对外来投资的待遇各不相同,关于公司跨国界投资的纳税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但是,其主要方面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是按本国政府的规定纳税或按外国政府的规定纳税的问题。从第一种纳税情况来看,如果美国公司通过其分公司或所属部门在外国从事生产经营或投资活动,其产生的收入要求按美国公司的纳税要求进行报告,并以与国内收入相同的方式征税。如果生产经营或投资活动是由公司的外国子公司进行的,其收入以红利形式分配给母公司之前,国内通常不对该收入征税。在这一点上,由于母公司对其国外子公司分配的红利收入要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时才纳税,因而对母公司是有利的。同时,在这一情况下,母公司还可将其在子公司的利润对子公司进行再投资,从而扩大子公司的融资规模。但是,与从国内公司获得红利不同的是,美国公司从其外国子公司获得的红利一般应全额纳税。从第二种纳税情况看,所有国家都对在其国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外国公司的收入征税,所不同的是各国征税的类型有所区别。其中,部分国家在征税上将公司分配给股东的收入和未分配收入区别对待,对分配给股东的收入使用较低的税率,并通过某些其他的税收激励政策来鼓励外来投资。进一步讲,在对待外来企业的投资上,不同国家政府的税收政策不仅各不相同,而且十分复杂。不同国家之间对应纳税收入的定义也都是不同的。其中,有些国家为了鼓励外国投资者到本国投资,对公司利润使用很低的税率,而一些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对外国公司使用的税率则很高。同时,由于不同国家双方之间普遍签订有关于本国对对方投资的纳税待遇的协议,使得外国政府对外来投资的纳税问题更加复杂化。
三是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国际化引起的风险的变化要求实行财务管理的国际化。从国外投资的要求收益率来看,公司在国外进行项目投资的一个有利因素就是公司面临的风险能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分散化处理。大家知道,确定证券组合风险的关键因素是资产证券组合中项目之间的相关程度。通过将具有较低程度相关性的项目进行组合,公司可以降低与其预期收益相关的风险。从这一点出发,由于国内投资项目大多数都是高度依赖于国内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增长周期的,因而项目之间的相关性一般都比较高。在这一方面,公司在投资于国内项目的同时又投资于国外项目,一般来讲在风险的分散上是相对较为有利的。因为,不同的国家,其经济周期一般不会是完全同步的,通过在不同国家进行项目投资可能会降低公司与预期收益有关的风险。也就是说,分布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投资项目收益之间相关程度比同一国家内的投资项目收益之间相关程度要低。通过将投资项目分散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公司总的风险就会下降。
三、作为美国公司财务管理国际化重要方面的汇率风险管理方法
前文已经提到,能在国际范围内实施风险的分散化是公司从事跨国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有利因素,但这并不是说,跨国经营就不存在风险或风险就一定很小。事实上,公司跨国经营会面临许多新的风险,诸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际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等。然而,从总体上看,汇率风险是公司从事跨国生产经营活动所面临的最多、也是最直接的风险,美国公司也不例外。
所谓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对跨国公司的盈利能力、净现金流量的市场价值产生的潜在影响。汇率风险包括:(1)经济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化引起的公司预期未来现金流量和经济价值的改变。(2)交易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发生日与结算日的汇率不一致,而使跨国公司收入或支出发生变动的风险。(3)转换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化引起的会计收入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由于前面两个风险的定义比较简单,下面我们重点对转换风险进行分析。
在公司财务管理的国际化问题上,转换风险与对汇率变化的会计处理有关。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专门处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外汇交易业务的第52号报表的规定,美国公司应对其每一家外国子公司确定一个“功能货币”。如果其子公司的经营业务是独立的并与所在国家融为一体,该公司可以使用其所在国家的货币作为功能货币,否则,应以美元作为功能货币。当所在国家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年通胀率在100%以上)时,子公司使用的功能货币一律为美元。
在汇率转换风险的管理上,子公司使用的功能货币对于转换过程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以当地货币作为功能货币,子公司所有的资产及负债都按当前汇率转换成美元价值。而且,转换收益或损失不反映在公司的损益表中,而是作为转换调整的所有者权益进行确认。由于这种调整不会影响公司的会计收入,因而许多公司都青睐于这种方法。但是,如果功能货币为美元,情况就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收益或损失要使用一种临时方法反映在其母公司的损益表中。总的来讲,与使用当地货币作为功能货币相比,美元作为功能货币的使用会造成会计收入的较大波动和资产负债表科目的较小波动。
具体地讲,在使用美元作为功能货币的情况下,公司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科目要求按历史汇率或当前汇率进行分类。其中,对现金、应收账款、负债、销售额、费用和税额等科目使用当前汇率进行转换,而对存货、厂房及设备、股权、产品销售成本、折旧等科目则按交易发生时的历史汇率进行转换。这与使用当地货币作为功能货币的情况完全不同。在用当地货币作为功能货币的情况下,公司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所有科目都使用当前汇率进行转换。另外,在转换过程中,由于转换收益或损失不直接反映在收入报表中,因此,在使用当地货币作为功能货币的情况下,公司报告的经营收入的波动程度会相对较小。但是,由于在用当地货币作为功能货币时所有科目都是按当前汇率进行转换的,使用当地货币作为功能货币会导致公司资产负债表科目波动性的增大。从实际应用来看,由于美国许多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更多的关注的是会计收入,只要其子公司符合用当地货币作为功能货币的条件,各公司一般都会使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52号报表规定的会计方法。
值得指出的是,美国政府规定的这种会计程序在应用上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这种方法歪曲了公司资产负债表和历史成本的数据,而且,它还可能造成在财务管理上对资本收益的计算和收益的其他测量方法失去意义。况且,这种方法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其他会计原则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另外,由于公司大多数的财务比率都受到了不同功能货币使用的影响,财务人员在对占其公司经营的相当大比例的外国子公司进行分析时必须十分谨慎和小心。此外,在对母公司未来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估计的精确程度方面,该方法也受到了一定的批评。总之,美国公司在处理跨国界投资经营活动所引起的货币转换问题上,尚不存在一个普遍接受的合适方法,会计专业人员对此问题的争论还会持续下去。
从汇率风险的管理方法来看,美国公司在其财务管理的国际化中针对公司跨国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汇率风险,不断进行管理创新,逐步形成了比较有效的风险规避和管理方法,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汇率风险的自然对冲方法。从公司对其面临的汇率波动进行管理的角度看,有时可根据公司所属国外子公司之间的密切关系将其收入、定价与成本进行自然对冲,从而达到降低汇率风险的目的。这一方法有效性的关键取决于公司现金流量根据货币变化进行自然调整的程度大小。在这一方法中,汇率风险所考虑的是子公司的收入及成本函数对全球或其国内市场条件的敏感程度。在比较典型的情况下,公司的这种敏感性存在四种可能的情况:(1)公司的定价和成本都由全球性市场确定;(2)定价和成本都是由国内市场确定;(3)定价由全球性市场确定而成本由国内市场确定;(4)定价由国内市场确定而成本由全球性市场确定。在第一种情况下,由于子公司生产产品的价格由以美元标价的全球市场确定并按以全球价格为主导的价格进行销售,因而其收入和成本所面临的汇率波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能自然地进行抵冲,最后的净风险一般比较小。在第二种情况下,由于公司产品的定价和成本都由国内市场确定,公司可以根据市场对成本的影响来对产品定价进行调整,从而使市场对公司定价和成本的作用相互自然抵冲。另外,由于根据国内市场确实的定价和成本本身对汇率风险的被动敏感程度很低,经过自然对冲后汇率的实际风险会非常低。在第三种和第四种情况下,由于子公司的定价和成本分别由全球和国内两个不同的市场确定,国内市场对成本或定价的影响不会立即反映到全球市场对定价或成本的影响上,因而,在这两种情况下子公司面临的汇率风险会相对较大,自然对冲能够起到的作用也比较有限。
总之,能对公司所服务的市场、产品定价、公司经营或产品生产来源产生影响的所有战略决策都可以看作是汇率风险自然对冲的形式之一。经过自然对冲后,公司财务经理应当关注的是剩余汇率风险的程度。同时,为了使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公司还有必要采取经营、融资、货币市场对冲等避险方法对汇率风险进行有效规避。
二是汇率风险的现金管理及内部会计调整方法。在现金管理方法中,如果某一公司发现其子公司作为记账和交易基础的某一国家的货币出现贬值趋势,那么,公司可以通过改变现金管理来对这一风险进行规避。在具体的操作上,首先,公司采取降低对该种货币的现金持有量,并通过购买存货和其他实物资产将这一持有量减至最低限度。其次,子公司将努力避免其贸易信用(即应收账款)的扩大。同时,公司还会尽可能地增加应收账款对现金的周转。第三,公司努力扩大其应付账款方面的贸易信用,并且通过借入当地货币来对母公司所支付的预付款进行偿付。当然,这一方法还取决于两个国家之间相对利率的大小。
应该指出的是,在子公司作为记账和交易基础的货币升值的情况下,公司可以采取相反的现金管理政策来规避汇率风险。此外,在货币价值运动趋势不明确的情况下,采取进攻性的现金管理政策来规避风险事实上是不合适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国际金融市场上货币价值运动的趋势是无法预测的。因此,最好的方法之一是对公司货币性资产及负债在币种上进行均衡分布,从而达到对汇率波动的影响进行中和的效果。对于在国外从事多种经营业务的公司来讲,它们一般是通过调整其下属公司之间的资金支付方式来对汇率风险进行规避的。在这一方面,一个主要的方法是对公司以外币计值的现金收付进行提前或拖后处理。其中,加速以外币方式收到的支付叫做提前,而推迟支付则称作拖后,其目的是尽可能地降低汇率不利波动对公司现金流量产生的不利影响。
除了对现金支付时间的调整外,美国的一些跨国公司还通过建立再出票中心来对公司内部与第三方的国际贸易进行管理,从而达到降低汇率风险的目的。再出票中心是指从公司附属机构购买出口商品,然后再出售给公司其他附属机构或独立客户的、为公司所有的财务子公司。其方法是,跨国公司所属子公司将其出口商品先出售给母公司的再出票中心,然后由再出票中心出售给跨国公司所属的进口子公司或第三购买方。在这一过程中,商品的所有权在商品交易开始时即转移给再出票中心,但商品则直接由售出公司运输给购买公司或客户。跨国公司建立财务子公司作为再出票中心主要是基于纳税方面的考虑。对跨国公司而言,确定其收入的报告地,特别是征税管辖权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跨国公司一般都将其再出票中心建立在能够有效避税的国家或地区,如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的维尔京群岛等。从记账单位来看,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再出票中心购买商品时,会以其出售公司(部门)的本国货币记账,而在再出售时以购买公司(部门或客户)所在国家的货币记账。通过这种方式,再出票中心可以对公司内部汇率风险的暴露情况进行集中管理。同时,跨国公司再出票中心的集中功能还能够促进公司各部门之间债务的清算(即对同一公司所属的参与子公司相互之间跨部门的商品购买进行清算,从而使每一参与子公司只按其内部购买或销售净额进行清算的一种系统),从而减少公司实际所需的外汇交易量。此外,再出票中心还使得公司对所属机构之间提前或拖后安排的协调与控制更为有效。
在公司的现金管理上,除了上述安排外,跨国公司还可以对公司内部的股利及特许权使用费的支付进行调整。在某些情况下,公司交易的记账货币会与预期的汇率变动不一致,母公司与其所属国外子公司之间交易的商品零部件或产成品的转移定价有时也会不一样。针对诸如此类的情况,跨国公司都可以通过对其内部支付的调整和重新安排,而使之与公司外汇风险总的管理相适应。
三是汇率风险管理的国际融资方法。在公司的跨国经营中,如果某一公司的交易或资产大量地以某一国家货币记账,那么,在这一国家的货币出现贬值时,该公司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可以通过向货币所在国家借款或增加负债来降低货币贬值带来的风险。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其国外子公司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来源进行外部融资。其中,比较主要的来源包括东道国的商业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国际债券和票据的发行等。
四是汇率风险管理的货币市场套期保值方法。在对汇率风险的管理中,美国的跨国公司还通过远期合同、期货合同、货币期权、货币互换等货币市场工具进行衍生金融交易来降低公司面临的外汇风险。在理论上,这些工具发挥作用的共同理论基础是通过建立一个与公司当前货币头寸相反的或相互补充的头寸,从而降低公司在市场汇率出现不利变动时所面临的汇率风险。
关键词: 信用风险管理;客户信用评级法;贷款风险分类法
中图分类号: F832
风险是决定金融业发展及其行为的基本要素。金融系统的制度安排、结构设计、运作流程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配置。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筹集融通资金、引导资产流向、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和调节社会总需求的作用,是整个国民经济“总枢纽”和“调节器”。而在本质上,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银行负债经营的独特性质决定了银行经营与风险相伴而生。能否有效地对其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在国内这样一个以银行体系为绝对核心的金融系统当中更是如此。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手段都是以定性分析、经验分析为主,定量分析和各种财务工具的运用被放在次要的位置。目前,这种局面已经有很大的改进,我国商业银行基本建立起由客户评价体系――客户信用评级法和债项评价体系――贷款风险分类法所构成的两维评级体系。
(一)客户信用评级法的现状
从2001年起,我国各商业银行先后改革了信用等级分类方法,全面引入国际先进的综合分析法,引入了量化评级手段,建立起信用等级评定的评级系统,使信用等级分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定性分析法
商业银行的传统定性评价方法中,包括财务报表、行业特征、财务信息质量、债务人管理水平等方面评价。其中,财务报表分析是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在对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中,财务报表是其中的重要资料。财务报表是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概括与反映,它以规范的归类方法向股东、客户和监管部门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向银行内部管理人员提供分析、衡量经营业绩和控制经营行为的依据。
此外,专家分析法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信用风险定性分析方法之一。它由一些富有经验的专家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主观判断,对贷款企业的一些关键因素进行权衡以后,评估其信用风险,并做出相应的信贷决策。在此方法下,信贷决策是由专家做出的。对信贷决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专业技能以及对某些关键因素的把握和权衡。
根据专家分析的内容和要素的不同,又分为“5C”法、“LAPP”法、“5P”法、“5W”法等,其中“5C”法有一定的代表性。
“5C”法是通过分析借款人的5项因素作出信贷决策,具体内容包括:品格(Character)、资本(Capital)、偿付能力(Capacity)、抵押品(Collateral)、周期形势(Cycle Condition)。在这一制度下,不同的专家在对同一借款人的信用进行分析时可以运用完全不同的标准,这些人在选择客户时有着强烈的偏好,这样就加剧了银行贷款的集中程度,无法实现收益和风险的合理分布。
2.定量分析法
(1)传统定量评价方法――财务比率分析
在财务报表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进行财务分析,方法很多,包括: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指数分析法、边际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其中财务比率分析是最重要的分析方法。
财务比率一般是通过将同一会计期间财务报表上的相关项目的数据进行相除求得。一般将商业银行的财务比率分为:收益比率、风险比率和其他比率。
(2)信用评分模型
信用评分模型是将反映借款人经济状况或影响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若干指标(如借款企业的财务状况、借款人的收入、年龄、职业、资产状况等给予一定权重,通过某些特定方法得到能够反映信用状况的信用综合得分或违约概率值,并将其与基准值相比来决定是否给予贷款以及贷款定价,主要包括线性概率模型Logit模型、Probit模型和线性判别模型等,这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3)信用风险度量模型(Credit Metrics)
该模型是一个以VaR方法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模型。由JP摩根公司和一些合作机构(美国银行、KMV、瑞士联合银行等)于1997年推出的信用度量术,旨在提供一个进行信用风险估值的框架,用于诸如贷款和私募债券这样非交易资产的估值和风险计算。计算VaR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的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P,而大多数贷款不会在市场上公开交易;二是金融工具市场价值的波动性或者标准差δ。在险价值法提出了一个有创意的解决框架,利用可得到的借款人的信用评级、下一年评级发生变化的概率(评级转移矩阵)、违约贷款的回收率、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差和收益率,就可能为任何非交易性贷款计算出一组假想的P和δ,随之算出一项贷款的信用VaR。
目前,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研究和应用缺乏一个多数人意见一致的模型或方法。各模型和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及不足之处,从风险定义、风险来源、信用事件、可回收率和求解方法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现状
从2002年起,各商业银行全面推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一逾两呆”的期限分类方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国现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法以风险为基础,通过判断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把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信贷资产。
贷款风险分类法的核心是对还款可能性的分析,对还款可能性的把握主要是从财务状况、现金流量、非财务情况和信用支持四个方面,综合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记录、还款意愿、贷款的担保、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和银行的信贷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对银行客户的信用评级不同于对贷款(债项)的评级,对客户的信用评级是对客户偿还银行贷款的历史记录、主观意愿和客户还款能力的综合评价,对贷款(债项)的评级是在对客户信用评级的基础上,结合贷款方式和违约率大小进行风险评级。在具体实施五级分类法的过程中,一些商业银行设计了贷款风险分类的七大量化因素作为分类标准,分别是:借款人经营及资信情况,借款人财务状况,项目进展情况及项目能力,宏观经济、市场、行业情况,还款保证情况,银行贷款管理情况,保证偿还的法律责任及其他因素。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客户信用评级法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全面推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路逐渐由定性为主向定量为主转变,各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的显著下降。与此同时,必须清楚地看到,目前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
(一)客户信用评级法存在的问题
评级指标体系的设置不尽合理。评级指标的选取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我国商业银行通常根据经验或专家判断来选取评级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评级标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评级指标和权重一旦确定就很少更改,使评级结果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的风险状况。不同类型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不同,使用同一模式的评级标准,显然存在局限性;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同一因素对其信用状况的影响可能不同,用固定的权重进行评级也是不合理的。
评级结果缺乏前瞻性。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以企业过去3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进行评级。对于中长期的预测,过去的情况往往与未来趋势的相关性不大,以过去的财务数据为依据的评级结果不能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此外,现行的评级方法对企业发展前景重视不够,给予的权重较低,也使评级结果更多的是反映企业过去或现在的信用状况。
信用评级没有与相应的信用风险度量相结合。企业资信状况的不同和资信状况的变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是通过违约率的不同和变化而被量化的。信用等级发挥作用是通过不同的信用等级对应不同的违约率水平以及信用等级改变会导致违约率变化来实现的,即AAA级的违约率应该低于AA级,AA级的违约率要低于A级,依次类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关于信用等级违约率的测量、统计,信用评级体系没有与违约率挂钩,信用评级仅应用于客户选择、授信管理等少数领域。
(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存在的问题
贷款风险分类标准的设置不尽合理。贷款风险分类标准的人为因素较大。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分类标准很大程度上是信贷人员主观判断的结果,而信贷人员在知识、能力、业务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同一贷款不同的分类结果。更为严重的是,信贷人员有时甚至根据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原则进行评定,人为地操纵分类结果,例如在其收入与清收不良资产联系的情况下,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的数量就可能人为地增加。
贷款风险分类标准的顺序没有合理确定。一些商业银行在执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时,虽然设定了一些量化因素作为分类标准,如前文所提到的七大量化指标,但这些因素或被同等对待,或由信贷人员的喜恶来决定其先后顺序,这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还款能力是决定按时足额偿付最重要的因素,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与客户的关系或客户提供担保品等情况而没有把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置于最重要的地位。
贷款风险分类没有与特定的违约损失率相结合。贷款的风险程度是通过贷款的违约损失率来衡量的,正常类的违约损失率应低于关注类,关注类的违约损失率应低于次级类,依次类推。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果没有和特定的违约损失率相联系,按贷款分类结果实行差别定价以及根据贷款风险分类结果调整下一年度的授信额度等深层次的风险管理无法开展。
三、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对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在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技术、方法等都与国外同行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完善客户信用评级法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尽快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是我国银行界面临的迫切任务。
(一)完善客户信用评级法的对策
改进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的评级指标和权重是评级体系发挥应有作用的基本前提。笔者认为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加强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因为充分的现金流量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根本保证。我国企业从1998年起才开始编制现金流量表,商业银行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重视不够,可在现有的财务指标分析基础上补充现金流量比率分析,以完善财务分析体系。第二,加大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预期状况等评级指标的权重,使评级结果更能反映企业未来的资信状况。第三,定期对评级指标和指标的权重进行考察,根据影响企业信用状况因素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正。
将违约率引入信用评级法中。违约率的取得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信用评级确定被评对象的违约概率,二是通过违约率模型直接测定违约率。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前一种方法更可行。各商业银行可以积累历史数据,通过对以往评级结果的跟踪,把违约数量或金额与这一等级的贷款总数量或总金额进行对比,得出这个等级的违约率,建立起违约数据库,这样就可以通过同一信用等级的违约率来预测目标企业的违约概率。
改革信用评级法中过于简单的量化方法。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信用评级法主要是进行简单的财务比率分析,风险揭示不足。然而,要运用Credit Metrics、Credit Risk等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模型,诸多条件还不具备。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运用一些比较简单的模型,例如阿尔特曼的Z评分模型。Z评分模型选择了一部分最能反映借款人财务状况、对贷款质量影响最大的比率,构建了一个线性函数,Z值直接反映客户违约可能性的大小。Z评分模型所选取的财务比率可以从客户的财务数据中得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计算出来的Z值较为明确地反映客户的信用状况,运用这一模型对完善信用评级方法有一定借鉴作用。
(二)完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对策
改进贷款风险分类标准的设置。加强贷款分类标准的量化。对贷款分类标准中可以量化的因素,如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评价,可以通过调查统计,得出同行业的平均值以及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值,以此为基础设定不同级别的标准值,使分类标准更具操作性。对于其他不能直接量化的标准,可以使用加权打分法,根据不同标准对还款可能性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权重,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设定每一级别的分数。
合理确定贷款风险分类标准的顺序。不同因素对客户偿债的影响有所不同,必须根据各项标准对还款可能性影响的大小来确定相应的顺序。取得借款人偿债能力信息的最佳途径是分析借款人的财务报表,可将借款人财务状况评价放在第一位;借款人的正常业务经营收入是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贷款的抵押和担保都是第二还款来源,可将借款人经营及资信情况评价排在第二位,还款保证情况评价排在第三位;同理,根据其他标准对还款可能性影响的大小来确定其次序。
把贷款风险分类结果与预期损失率挂钩。贷款风险分类信息要反映贷款的损失率和清偿率,并以之作为银行制定贷款损失准备金和拨备政策及贷款定价决策的依据。我国商业银行尚未把贷款分类结果与损失率相联系,因此各商业银行必须跟踪过去的分类结果,对每一级别的贷款损失情况进行统计,把损失金额与这一级别的贷款总金额对比,得出这一级别的贷款损失率。由于贷款风险分类法在2002年才开始全面推行,所以现阶段要获得不可缺少的大规模的样本,各商业银行之间必须加强合作。
进一步建立较为合理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度量和管理进行研究,对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提供合理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魏国雄.信用风险决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 王光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 夏红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 叶蜀君.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5] 杨子健.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6] 宋效军,任若恩,张晓晴.商业银行运用内部评级法构造风险管理体系[J].企业经济,2006(4).
[7] 夏朝光,张绍平.关于改造现行贷款五级分类法的可行性研究[J].上海金融,2001(2).
[8] 孙艳.内部评级法下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分析[J].新金融,2010(4).
[9] 方洪全,曾勇.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实证研究及比较分析[J].金融研究,2004(1).
关键词:特大桥梁,高风险性,风险管理,风险因素
Abstract: for the large bridge engineering, struc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he weak state, by its complex technology and a high degree of professionalism and exhibited the typical high risk, its risk is uncertainty, relativity, progressive and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feature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risk is inevitable the. In general, domain of our country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establish and perfect our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risk management system is very necessary, how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risk, avoid and reduce the risk loss, is very worthy of study and exploration.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risk management 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development situation, summarized our country engineering risk management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complicated construc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ross river bridg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introduces the risk and risk management of basic concepts and features, discusses the general process of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project risk analysis of three stage: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estimation, risk assessment method, the content and the specific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search, with its emphasis on risk factors for comprehensive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Key words: large bridge, high risk, risk management, risk factors
中图分类号:K9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风险管理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美国由于1923―1933年卷入20世纪最严重的通货膨胀,造成经济衰竭,从而引起美国学者对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1932年纽约保险经纪人协会宣告成立,标志着风险管理科学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以来,风险管理受到欧美各国的高度重视,逐步形成企业管理科学中的一门独立科学。发达国家在工程建设领域开展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着西方社会战后重建,投资大量增加,巨大的投资促使管理者加强对众多的项目不确定因素的管理,其研究内容逐步向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70年代中期,美国多数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及保险系已普遍开设风险管理课程。1984年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制定的PMBOK将项目风险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于2000年对其进行了修正,由此可见PMI对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视。英国南安普敦大学C.B.Chapman教授提出了“风险工程”的概念,认为风险工程是对各种分析技术及管理方法的集成。英国不仅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许多学者还把风险分析研究成果应用到大型的工程项目当中。英美两国在风险研究方面各有所长,并具有互补性,代表了该学科领域的主流。
项目风险管理是在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概率统计、计算机科学、系统论、控制论等科学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的管理科学,既涉及一些数理概念,又涉及大量的非数理的文理观点,纵观几十年风险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风险管理呈现出研究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70年代,国外学者主要研究业主与承包商在合同中的风险责任问题,80年代,研究内容开始涉及工程保险、地质及环境不确定风险、费用超支风险、工期延误中的责任、技术风险和设计风险等领域。目前在国际上,风险问题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工程实践中普遍实行专项研究与评估,项目管理界把风险管理列为项目管理的基础,认为只有管理好风险才能较好地实现工程项目的管理。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探讨以及在实践中的初步应用,国际学术界已对工程风险管理的理论达成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工程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风险的辩识、评价、控制和管理,其目的在于通过对项目环境不确定性的研究与控制,达到降低损失、控制成本的目的。在欧美发达国家都有专业的风险研究报告或风险一览表,一些大型企业或项目咨询公司都有自己的风险管理手册,这为做好风险识别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国外主要研究技术风险、设备质量风险和可靠性工程等问题,其研究内容逐步项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而学术界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风险评价方法上,各种方法均有其利弊。
1工程概况
富春江特大桥位于富阳市境内,北起张家村,向南跨越富春江至灵桥镇,全长1679.5米,富春江特大桥设计行车速度120公里/小时,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设计洪水频率三百年一遇,通航等级Ⅳ级、设两个通航孔,每孔净宽100米,净高9米,跨径组合为24×25+5×50+68+2×120+68+3×50+3×37.5+37.5×50+3×25米,主桥中心桩号为K13+179,桥面全宽33.5m,分上下行两幅,每幅均为独立桥梁,单幅桥面行车道净宽15.25米。
袁浦至中埠段地貌分区属冲海积平原地貌和浙西中山丘陵区,地势由西东北倾斜,地貌发育受岩性、构造控制,山脉呈平行带状分布,呈北东~南西走向,基本与构造线一致。富春江河谷平原也呈北东~南西向分布。工作区东北部属于富春江河谷平原堆积地貌区,西南部为构造侵蚀丘陵区。河谷区地面高程6~8m,地势平坦,河谷开阔,通视条件好。
工作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区内地质构造主要受区域北东向华埠-新登复式向斜,球川-萧山北东向深断裂和孝丰-三门湾北西向大断裂的控制,构造形迹表现为北东向压性断层,北西向剪性断层及北东向的褶皱。第四纪以来,浙江省区域构造形式主要为缓慢的地壳升降运动。而在勘察区内,则显示自中更新世晚期(Q23)以来大面积整体沉降为主的地壳运动特点。
工程区地下水可分为河谷平原孔隙水和基岩山区的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
工作区内地震震级小、强度弱、频率低,国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队根据地震条件和历史地震资料分析认为,未来100年内杭州~富阳地区可能发生4.75~5.25级地震。
2 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项目评价过程中,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完备性及可靠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项目风险评价工作的重要步骤。该过程需要对项目进行深入系统的综合分析,在第四章按施工工序分解辨识工程风险的基础上,对各风险因素综合运用各专家的知识、经验以及信息等对风险因素表进行修改,并综合采用合并、剔除、替换等手段进行优化和筛选,从而建立全面、科学和实用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对风险产生的后果,论文考虑各种风险因素所引起的经济影响、质量影响、名誉影响及对承包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四种后果。
本文通过专家咨询及查阅资料,计算了单个风险因素评判结果及其权重,并利用三标读法建立了风险因素比较矩阵,同时给出了风险后果影响程度评判结果及权重和风险因素影响后果矩阵,利用第三章中介绍的权重计算方法进行权重计算,计算过程借助MATLAB软件,通过编写计算程序,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
3 风险评价
桥梁作为跨越河流、深谷等地面障碍的主要人工结构物,施工环境一般比较恶劣,加之桥梁的结构设计及其施工方法等多方面因素,施工质量受各因素影响比较大,故综合考虑该工程总的风险比较大。实践表明在富春江特大桥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情况与招标文件出现了差异,以致桥部分桩基工程性质发生变化,使施工难度加大,设施投入及施工成本增加。
4 风险管理对策
桥梁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风险源众多,风险涉及面广,各因素交叉、层次复杂,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导致工程事故,甚至人身安全事,然而事故发生是有其因果、有其规律的,是可防可控的。因此在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工程管理人员应根据项目风险的性质及其潜在影响,以项目总体目标为依据,规划并选择合理的风险处置对策,尽可能地减少项目风险的潜在损失,提高承包商对项目风险的控制能力。风险处置对策的目的在于:减少项目风险潜在损失;提高对项目风险的控制能力。
5 结论
此次研究内容主要是系统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桥梁工程施工的角度,结合富春江特大桥进行风险分析。研究过程中突出考虑了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桥的特性,建立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分析模型,将理论具体应用于工程实践,探讨风险分析在特大型桥梁工程上的应用。
从学术角度讲,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在国内并不是新生事物。但就其实际应用来讲,却非常缺乏。调研发现在施工单位中很少有专门的风险管理人才和机构,所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真正造福施工企业是很重要的问题。本文具体结合富春江特大桥,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对风险因素提出对策。
特大桥梁工程风险研究是一个庞大的、影响因素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仅对评价指标体中二级以上指标进行了模糊综合分析。评价确定出的关键因素,在对关键指标进一步细化,采取从中级指标入手,向上下两个方向分析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 建设工程承包风险管理研究. [D], 天津: 天津大学, 2002.
[2] 邱菀华. 现代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7.
[3] Daniel Baloi, Andrew D F Price. Modelling global risk factors affecting construction cost performan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3(21), 261-269.
[4] 马锋.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 [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03.
关键词:水电工程;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5-0128-02
1 小水电工程项目在开发中的特点及存在的风险
1.1 开发中的特点
①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是对这一工程后期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的预测。任何一个企业在工程施工前期都必须呈交一份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看似简单,但却对整个工程起着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程的生死存亡,是工程的命脉所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就是通过企业和工程所在地政府的协商,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作出合理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一份详细的可行性报告主要包括对市场的分析、工程施工中所需资金的筹措、完工后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威胁,有时甚至可以具体到施工现场各个领域负责人员和负责项目。可行性报告也会从客观环境到主观分析作出一系列预测,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偏差做出基本评估,对施工步骤做详细描述,有利于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检测和完善以达到更全面更细致的要求。
②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研究。由于小水电工程项目规模较大,使得其耗资也超过一般开发项目。我国地形地势存在南北差异,水电工程在施工中也有着跨区域、跨民族等特点,施工距离跨度较大产生了文化差异。水电工程在实际施工中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导致施工相对复杂,施工中涉及的范围较广泛,综合程度较强,因此也促使施工人员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水电工程施工一般是在河流上进行,对于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施工难度就会相应加大,为保障施工程顺利进行,在项目开启之前要对周围的水文、气象等做全面检测,对建筑材料也要有一定的筛选能力,对建筑材料的采购和运输成本提前做出预算,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让成本费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③生产运营的过程研究。在小水电工程的开发过程中,水电站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同时连接着电力的生产和使用。水电站的建立环节必须保证安全可靠,做到整个电网系统运行的万无一失,这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明确安全生产的相关概念,针对安全隐患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将这些理念合理运用,从源头上阻断危险事故的发生。
1.2 存在的具体风险
①在电网连接设计等环节出现的技术风险。水电的输出一般需要电网作为辅助,没有系统庞大的电网对水电进行输送就很难控制电力负荷量,生产销售的风险也会频频增加,最后导致整个工程运作的成本加大。除此之外,在工程技术设计中,还存在一系列缺陷,测量设备的落后和施工方案的不详细会给工程质量带来一定的风险。
②小水电工程在施工中一般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气候的不确定性和社会环境的客观因素会使水电工程建设受到一定阻碍。
③任何施工都会以经济为保障,资金链的断裂或是投资失误对一个工程影响重大。工程的启动需要耗用一定量的资金,而工程中的财务管理人员有时会忘记对市场情况进行观察,一些利率变动或是通货膨胀会造成企业的财务风险。
④信息反馈的迟缓也是施工过程中的首要风险环节。工程项目实施中存在许多数据信息的检测,可能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不协调影响,有些数据存在一定误差,施工中现场检测画面不能及时反映在计算机屏幕上,从而导致施工人员的判断出现错误,不能更好的把握施工情况,产生一系列施工危险。
2 解决措施
①加大对电网的维修和扩建,使电力输出通道比较开阔,保证在电力负荷高峰期输电量的畅通。电网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水电站的建造成本,相对的在调整输出电量的同时可以适当提高销售价格对高出的成本进行补充,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风险。在工程前期施工的准备工作中,首先要做好测量工具的筛选,选择功能比较齐全精度较准确的测量工具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消除安全隐患。
②对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风险,人为操作不可能完全对其进行消除,所以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以达到规避风险或将风险的程度降到最低来减少因风险带来的损失。在此过程中,可使用测量仪器对水温、风向、水质等提前做出测量,找出解决措施。这样的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风险还可以采取风险转移的措施,通过施工前期购买保险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如此一来可以更大程度的降低损失。
③对于财务风险,应采取长期监察的方式进行解决,财务人员应该加强对市场情况的调查,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调整企业的财务和银行存款。合理筹资投资,做好工程预算,对预算进行核查,同时留足一定的资金用于工程设备的维修,保证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资金链的衔接有序。
④在项目实施阶段,对包含大量信息的系统进行独立监控,建立一个统一、周密的信息管理库,对各个范围不同渠道传来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管理。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信息进行自动分析,绘制出详细的数据图,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更清晰的了解施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也可以保障信息不会被外漏或是被篡改。
3 结 语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处于不断变动中的风险因素对项目威胁比较严重,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正确识别风险,能够准确的评估风险所产生的损失,加强施工人员对风险的防范意识,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才能有力保障整个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黄欣,程光伟.地质灾害风险对水电工程影响的评价与控制[J].水电站设计,2011,(1).
[2] 田斌强,周勇,陈千文,等.国际水电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华电技术,2013,(6).
[关键词] 操作风险 6σ 质量管理
随着金融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产品创新不断,业务流程进一步复杂化,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模型日趋复杂,在这些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银行失败案件,这些案件大都可以归结为操作风险问题。这引起了人们对操作风险问题的广泛关注。2004年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正式纳入资本监管范围,将其列为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并列的三大风险,并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资本要求。
至今,对操作风险的定义以及管理、计量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操作风险可以理解为同银行内部运营相关的风险;除信用、市场风险以外的其他风险;难于量化的风险等等。这些理解侧重于定性界定,较为粗放,主要用于理论探讨。一些金融组织着眼于管理实践给出了一些比较细致的定义,其中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采用的英国银行家协会的操作风险定义影响最为广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操作风险情况复杂、同银行业务活动密切相关、具有人因性和动态变化等特点,因而要求有不同于市场、信用风险等金融风险的管理方法。巴塞尔薪资本协议给出了操作风险管理的一些原则和几种推荐使用的监管资本计量方法,但适合操作风险特点的管理与计量方法还在探讨之中。
尽管操作风险作为单独的一个风险范畴得到广泛关注是近些年的事,但操作风险并不是一种新的风险,它同银行产生的历史一样悠久,伴随着银行经营活动的始终。它也并非银行独有,任何企业只要有经营活动就会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实际上是工作(管理)质量的问题。工作(管理)质量好和意味着操作风险低,反之亦然。近些年来,制造业质量管理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6σ管理法代表了当今质量管理的最高成就。用6σ方法管理操作风险可以克服现有管理方法的不足,灵活地适应银行具体经营特点,能够与银行业务整合及流程再造有机结合,是管理操作风险的有效方法。
二、6σ管理法简介
6σ的发源地是摩托罗拉公司。1987年,为应对日本公司的竞争,摩托罗拉公司推出了一种新的质量管理方法,即6σ方法。实施6σ方法仅两年,摩托罗拉公司销售额增长了5倍,利润每年增加20%,带来的节约额累计达140亿美元,股票价格每年上涨21.3%。公司也因此获得了马可姆・波里奇国家质量奖。摩托罗拉公司的管理实践的成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通用电气公司(GE)的6σ管理实践,在CEO杰克・韦尔奇的领导下,GE把6σ这一高度有效的质量管理战略变成管理哲学和实践,形成了一种企业文化。GE实施6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1981年到2000年,GE的股票市值达到了4500亿美元,增长了30多倍,公司排名从世界第十位上升到了第二位。目前,几乎所有的财富500强的制造企业都实施了6σ管理战略。越来越多的服务业企业也开始实施6σ管理,如花旗银行、JP摩根、美国运通、英特尔、微软等。6σ已逐渐从一种质量管理方法演变为追求管理卓越性的最为重要的战略举措。
希腊字母σ在统计中表示标准差,在质量管理中用来评估产品或生产过程特性波动性的大小。6σ质量水平表示在生产或服务过程中,百万次中出现缺陷的机会仅不到3.4个缺陷,即达到99.9997%的合格率。
可见,6σ质量水平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它代表着对质量精益求精的思想理念。现代6σ管理方法已不再是统计学上的概念,而是一种由沟通、培训、领导艺术、团队合作、度量和以客户为中心等价值观驱动的变革方法,旨在全面提升质量水平、企业竞争力和变革企业文化。
6σ管理的含义包括:
以顾客为关注中心;
基于数据和事实驱动的管理方法;
聚焦于流程改进;
有预见的积极管理;
无边界合作;
追求完美,容忍失误。
三、操作风险6σ管理建议
6σ管理法起源于制造业质量控制,在制造业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应用于金融服务企业的时间还不长。国外一些大型金融企业也着手开展6σ管理。在我国,6σ管理在金融企业中尚未获得推广,针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6σ管理更是空白领域。要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必须结合商业银行经营特点,开展全面的6σ管理。
1.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操作风险涉及到银行业务运营的各个环节和方面,要有效管理操作风险,首先必须营造一种贯彻全行的风险文化。6σ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更是一种企业文化。它要求适应需要,不断转变工作方式;要求高级管理层对6σ管理的实施高度负责,并将这种精神渗透到整个企业之中;要求高级管理人员挑战对旧的传统行为持容忍态度;要求高级管理人员与关键人员一起参与到执行6σ管理的活动中来。
2.积极推动ISO9000质量认证,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要通过提升工作质量,来降低操作风险。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RAROC)为标准,创新产品,整合再造业务操作流程,实现操作风险的过程控制。
4.确立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培育操作风险6σ管理专业人员。要建立起操作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业务线全面参与的全员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5.根据银行实际,界定本行操作风险含义与范围、操作风险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提高风险管理的科学性。
6σ管理是基于事实的管理方法,必须根据本行实际情况,细分操作风险种类,积累各种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灵活运用各种管理工具,如流程图、控制图、平衡记分卡、内部控制评价、贝叶斯网络等,逐步提高风险管理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