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戏剧教育的价值

时间:2024-04-09 11:51:20

导语:在戏剧教育的价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戏剧教育的价值

第1篇

    进入21世纪以来,体育领域无论是运动训练、临场比赛,或是学校体育、体育管理、体育产业以及全民健身、国民体质调研与优化等,无不与大量数据紧密联系。面对大量的数据,原来的数据库管理方式和数据统计方法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国家提出的“健康体育”、体育竞技人才梯队建设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而数据挖掘技术正好能满足这一需求,数据挖掘技术将有力地推动体育统计学向前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从这些浩瀚的数据中深入寻找到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发现体质健康数据、体育产业数据、运动训练和竞赛数据、体育教学数据等方面一些有价值的规律。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体育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和深层分析,是当前体育科研人员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育教学中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

    近年来,国民体质监测、体育教学训练、竞技、管理数据剧增。体育数据如同矿藏一样,只有通过挖掘和提炼才能变成可用的财富。数据挖掘正是挖掘和提炼数据中财富和价值的技术,下面就体育教学领域中使用的数据挖掘技术做简要阐述。

    (一)关联规则:关联规则是体育教学中使用频率最多,范围最广的数据挖掘技术之一,也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内外教育教学的决策分析中。运用关联规则的方法可以判定哪一种教学方法适合某类学生或某门课程,从而方便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使得分层次教学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应用和实施。

    (二)分类:分类算法中应用得最多的是决策树算法。决策树是以实例为基础的归纳学习算法。决策树主要用于对离散数据进行分类,在教学方面则能够用来对学生课程的选修、毕业课题的选择、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导。

    (三)聚类分析:所有物体彼此之间都是相类似的,但又和其他分组里的物体是不同的。在基于教育的数据挖掘中,聚类分析已经被用于根据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进行分组。例如聚类分析可以用来区分在非活跃的学生中表现较活跃的学生。

    (四)预测:预测是应用于模型的连续价值函数,也就是预测未知数据和缺失的值。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推导出许多组合数据的其他一些方面的数据。基于教育的数据挖掘预测可以用来检测学生的行为,预测与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Web数据挖掘:利用 Web 日志挖掘技术进行实例分析,找出访问频度较高的知识点网页,确定学生的兴趣点及知识点中的难点所在。在此基础上,帮助教育者调整教学策略,改善网络教学效果。

    三、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领域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以下本文详细从体育教学训练、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对体育教材的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特征挖掘和对学生体质状况的预测等。

    1.体育教材的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教学教材由纸质化向电子化转变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体育教材开始以结构化、动态化、形象欢迎进入lunwen.1KEJIAN.com化的图形图像和视频的形式展现在体育学习者面前,不仅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多媒体教材具有的易于存储、方便传输和处理的特点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其中的有用信息成为了可能;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体育教材的合理归类、检索、处理,建立知识体系结构,为体育教材进行体育教材的选择提供参考。

    2.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比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参观法、调查法、实习法等。在通常情况下,可以采取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们可以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运用关联分析等方法,分析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及不同教学方法学生获得的成绩,从而寻找课程与教学方法之间内在的关系,判定课程或课程中的某一章节应采用的教学方法;用聚类,分类等数据挖掘技术对体育教学分组方法进行分析,实现按照学生身体素质的相似程度来进行合理的教学分组,适应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3.学生特征的挖掘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聚类分析来帮助教师分析学生初始知识体系、当前知识体系、和目标知识体系,深刻提交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以便帮助学习修正个人学习行为、提高学习能力、完善个人人格,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数据挖掘技术在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学习评价、课程考核及教学管理评价三个方面:

    1.学生学习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体育教师的主要教学工作之一,科学、合理地评定学生的学习行为,不能仅停留在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上,还应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奖惩记录等方面的信息,利用数据挖掘工具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不仅对学生起到信息反馈和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而且是考查学生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的途径。

    2.课程考核评价

    在当前我国应试教育制度下,考试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工作量、学习能力的好坏,也是知道学生学习和培养终身体育观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收集和整理学生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和体育素养等各项成绩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和抽取隐藏在数据额背后的知识和规律,针对考试内容的难易程度、考试方法的公平程度和考试标准的合理程度等进行预测和及时调整,以更好地体现体育教学考试在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教学管理评价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DEA系统分析方法可以对体育教学的决策单元做出评价,评估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决策单元管理政策的科学性和训练管理的有效性等,从而指导教学管理单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体育教学及训练管理工作水平。

    (三)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辅助考试

    传统的体育考核方式将期末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对学习者而言往往是片面的、不公平的,利用数据挖掘可以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其进行全面的具有针对性的评价。如采用综合学生体育学习平时成绩、点播课欢迎进入lunwen.1KEJIAN.com件次数和时长、课程答疑论坛发帖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的考核办法,通过减少体育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增加自主学习考核比例,对产生的海量数据使用数据挖掘工具进行处理;并将数据挖掘应用于体育理论知识试卷分析数据库中,对体育试卷每道题目的难易度、区分度、相关度等指标进行分析,教师就能够对体育试卷试题质量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进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

    2.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是广大体育教学和研究者普遍面临的棘手问题。本研究认为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根据纯数据间的关联性挖掘出潜在、容易被忽视的规则作为潜在的课题研究题项。如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在研究学生体质的数据,挖掘出发掘出握力与平衡能力的关系、肺活量与握力间的关系后作为科研选题加以研究验证。

    四、结语

    总之,数据挖掘的兴起,为体育统计学与体育信息技术的结合带来良好的契机,数据挖掘技术将成为继数学、计算机科学之后,又一推动体育统计学发展的强大工具。但相比于数据挖掘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程度而言,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第2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64-03

随着技术改造力度的加大,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广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成为广西的支柱产业。未来几年是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人才的培养在发展过程中将起决定性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属于技能教学型教育,承担着为中高端产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能否实现职业教育技术培养目标。因此各类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实施,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都在各自的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院校实际的实训实践条件,经过多年摸索所积累的经验而形成;与院校长期合作的企业的具体要求;但是,很少有高职院校明确提出基于国家职业标准来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要求职业学院全面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对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职业资格鉴定是坚持双证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是社会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也是对职业学院毕业生能否成为合格人才的一次考核标准。

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工作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是各职业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鉴定的依据。而实践教学体系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条件支撑体系四个部分。事实上,国家职业标准本身就是高职院校实施实践教学最好的依据之一。依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家职业标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容易通过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更能适应企业“岗位群”的需求,也有利于企业规范生产技术行为。国家职业标准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如图 1 所示。

一、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不够

目前在许多高职院校实训教学领域中对国家的职业标准认识不够,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一般做法,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没有反映出以技能为中心的职业教学特点,实训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严重脱离,也没有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脱离现代制造的发展。近年来,一部分职业院校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增大了技能方面训练的力度和强度,但这些改革基本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把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与规范渗透到教学体系中去,没有把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当作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来要求,而且每个阶段的实训教学各成体系,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主要表现在实施实践教学时,教学内容没有衔接性,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能涵盖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因此,当学生需要进行技能鉴定时,不得不对相关知识重新进行系统培训,加剧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重复和浪费。

(二)“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考评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就是考评员,鉴定工作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考评员队伍素质高低。以职业技能资格为要求的实践教学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教师本身的技能水平不够,无法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就要打折扣,难以承担考评任务,严重影响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也严重阻碍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书”制度的建设。

(三)不求鉴定质量,只求鉴定数量

部分职业院校把开展学生职业技能鉴定作为创收的途径之一,过于强调鉴定数量,把学生申报环节当作工作的重点,对其他监管环节如考核内容、标准、师资等疏于管理和建设,鉴定质量大为缩水,使学生毫不费力就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证书的含金量大打折扣,毕业生所掌握的生产技能水平根本达不到技能等级,导致企业不认同学校鉴定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实操技能考核环节时间长

实践教学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而实践考核是学生进行模具装配及调试,考生需操作多种加工设备进行模具零件的加工,实施过程中实践考核时间较长,一个工种需要较长工时,给考核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加上实训设备的不足,在一定情况下也影响到模具国家职业标准的实施。

二、构建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切入点

(一)实践性的教学必须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导向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职业技能鉴定是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职业学校的实践性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即以相应职业资格考核的职业技能鉴定为导向。

(二)实践性的教学不能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唯一依据

职业院校的实践性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和终身学习的需求,在“理论够用,技能扎实”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和就业创造条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实训项目,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因此,专业课的教学不能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唯一依据,必须充分考虑行业的发展和现状。

(三)实践教学的评价可以以鉴定结果衡量,但不是唯一依据

职业技能鉴定是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于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来说,是否符合相关岗位的要求,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是客观公正的,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效果的评定。教师在实训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等,以求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公正和科学规范。

三、构建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及策略

(一)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高职模具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以模具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根据行业或企业的标准对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的功能和作用进行重新评估,确定教学对象及内容、技能要求、实训作用和实践场所,按知识积累与技能要求衔接,形成阶段实践教学序列。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和行业职业的技能鉴定站,从2008级学生开始在实践教学中慢慢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规范,使模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涵盖国家职业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学生在“教、学、做”中达到了模具行业相应的职业标准。实践证明,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国家职业标准,有利于凸显高职院校专业特色,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1.突出职业标准,适应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

首先,开展企业调研,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比较分析与论证后,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明确专业岗位需要的核心职业能力。典型冷冲模的制作与装配项目所覆盖的生产工艺流程较为完整,具备了模具生产的岗位能力和素质,包含了模具钳工、机加工、特种加工、模具装配等技能,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确定以典型冷冲模的生产项目作为载体,以典型冷冲模的生产过程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生产全过程三个阶段技术应用出发,参照模具工的职业资格标准,重构“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职业化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实践教学项目,构建以基础技能实训、模具专项技能实训、冷冲模(塑料模)制造与装配实训、模具综合技能实训为主干的教学体系,把模具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考试大纲分解贯彻到各实训的教学项目中,在质量考核上,以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作为实践教学考核,以取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作为考核目标。

在每个实训阶段,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我们分别设立不同的实训内容和实训项目,由浅到深、由单一到综合,每个项目都有对应的知识点和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最终达到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要求。基础技能实训:将零件机加工技术,测绘技术与模具钳工技能通过教与练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模具专项技能实训:模具结构,数控技术,特种加工,主要学会各种模具零件的加工方法和工艺;模具核心技能实训:主要训练装模、试模和调模;岗位综合技能实训:包括成型设备的操作、产品质量的分析等,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实操部分以考核装模、调模、修模技能为主。通过以上系列、阶段性实训锻炼,学生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成熟的“职业人”。

2.以国家职业标准规范实训基地建设

在不增加大的投入的情况下进一步开发实训基地功能,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建设实训基地,根据职业的需要,完善实训基地设备的配套设施,如加工设备、检测设备、工量具和机床部件,使实验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围绕规范的职业技能标准进行,保证职鉴所需设备条件成为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项目,同时扩大职业资格鉴定站(点)在行业中的知名度。

3.建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考核体系

职业资格鉴定是对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评价,是职业教育与企业沟通的必然渠道。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突出国家职业标准,以职业规范要求学生,因而必须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把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合。如果只是纯粹的实训,学生没有压力和动力,得过且过,学生发挥不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目的难以达到。正因如此,我国职业院校全面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使学生一毕业就有能力上岗,毕业证只代表学生学业课程合格,而职业资格证书则代表学生职业技能合格。学生在校通过系列的、阶段性实操强化训练,全面地掌握各种加工技能,实训结束后即可开展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学生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多了一份就业保险,而且一上岗就能很快胜任工作。

4.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模具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技能的培养应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市场准入为基础,所以职业技术院校应当满足人才市场、企业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与行业职业技能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实训体系。职业技术院校在与行业或企业共同制定技能鉴定标准的同时还可获得大量的来自生产、管理等第一线的行业标准、技术要求和职业规范,加快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极大地提升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就业岗位之间“零对接”。

5.建设符合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标准的师资队伍

第3篇

    对陕西西安八达科研制药厂违法生产“银屑敌胶囊”案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非常重视,对此案实行了专案督办。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对该案进行了立案,并依法进行了处理:没收了库存及追回的“银屑敌胶囊”和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撤消“银屑敌胶囊”批准文号;吊销西安八达科研制药厂《药品生产许可证》。 

    在此案办理过程中,我局曾通知仅就某些批号的“银屑敌胶囊”予以查处,对其余批号予以控制。鉴于该案在调查中“无法判定其余批次中是否含有‘松香酸’”和社会上多次举报和反映其余批次中的“银屑敌胶囊”服用后的不适,及陕西省药监局“对西安八达科研制药厂过去生产的所有‘银屑敌胶囊’由当地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地销毁”的建议等情况。为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各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标识为西安八达科研制药厂生产的“银屑敌胶囊”监督销毁。 

    特此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4篇

关键词:戏剧影视文学教育;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如何在市场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原则下,使戏剧影视文学保持着正确的方向,是现代戏剧影视文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实施可以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戏剧影视文学通俗而不流于低俗。

一、戏剧影视文学教育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传媒业的应用,使得戏剧的表现方式与传播方式丰富多样。传媒业近年来逐渐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由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传媒业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影响渗透在社会中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但是传媒业的蓬勃发展,对应的是戏剧剧作的写作数量和质量的更高要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如果提升戏剧影视文学教育的质量变得至关重要。

二、探讨影视文学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下,文艺的发展方向很容易被市场一些不正确的导向给带偏。戏剧影视文学教育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仍然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目前教育的主要目标。保持文艺的持久生命力,而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迎合利益的欲望,而生产一些低俗的作品。好的文艺作品不仅仅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娱乐,更重要的是能够带来更深层次的精神快乐,带来进一步的思考。对市场的迎合往往会带来低俗的作品,会削弱文艺的生命力。

为了使得戏剧影视文学在市场的浪潮下仍然能有正确的走向,总结起来应对两方面的精神进行重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同时,对科学精神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研究态度,避免作品流于低俗,可以提高剧作质量的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实施意在培养学生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使作品通俗却不流于低俗,更加注重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赞美与歌颂,可以促进正能量的传递。注重人文精神的实施,可以创作出更加时代精神的作品,使文艺作品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本身并不会对戏剧影视文学教育造成特别的影响,对戏剧影视文学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取决于如何对其进行运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理性与感性的思维方式,这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在戏剧影视文学教育中这二者必须并进发展,缺一不可。

科学对于技术的价值以及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大家形成的广泛的共识,科学精神为戏剧影视文学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但是如果在应用科学产生的技术成果的同时,不注重人文精神的发展,将会产生大量的精神上的迷茫与彷徨。在科学精神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确处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才能使得戏剧影视文学的教育有一个协调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创作型人才。

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涵义

科学精神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意识和态度。科学精神的教育使得学生在进行戏剧创作的时候要尊重事实,促使学生在戏剧创作中追求真理,敢于怀疑,能够使得学生在思考中不断地进步。科学精神是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是是一种批判创新的精神。在戏剧影视文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实施,可以使得学生对于戏剧作品保持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对于自己创作出的剧作抱着一种负责任的态度。科学精神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创作作品时始终怀着追寻真理的执着,拥有追去献身真理的勇气,同时保持着创新的热情。科学精神在戏剧影视文学教育中的实施能够培养出对作品负责任的高素质人才,能够抵制愚昧无知作品,推进戏剧影视文学作品的文明化。

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人文精神更重视人的理念、理想、道德等。在市场经济的巨大浪潮下,对于追求财富的欲望的膨胀很容易使文艺作品失去了正确的方向。为了避免市场经济谋求物质利润最大化的指导原则下产生畸形的文艺作品,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教育的时候必须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实施。

五、改革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全面实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目前高校中的戏剧影视文学的教学方式大多是教授讲授,而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是通过课上讲授和课下练习进行。但是为了使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能够真正渗透到高校的教育中,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创造出高水平的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全面地改革。

1.课程设计改革

在进行高校戏剧影视文学教育的课程设计的时候,要因材施教,根据各高校的定位以及人才市场的变化科学地进行课程设计。目前影视产业的在网络平台地推动下,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电视剧和电影诞生。影视传媒和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市场需要大量的影视文学专业的人才。因此在教育的时候,原先地小众精英教育模式便不再适合,要扩大招生规模,同时注重网络剧人才的培养,同时在进行课堂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实践,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不仅仅要注重对阅读和写作的培养,表演与拍摄的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

2.培养求知探索的精神

进一步的发展离不开探索与实践。案头教学的效果远不如舞台实践的效果,在舞台实践中,场景设计、灯光效果、演员服装等与舞台表现的契合度,以及对学生的排练知道都会使得教学方式与方法更加完善。针对舞台表现的实际不足,使得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不是盲目的照本宣科。而学生也可以从舞台实践中的迅速成长,不仅仅只是参与剧本创作,而是有机会参与到招募演员和演出中去,真正实现了实践,促进对课堂学习知识的运用,而不是纸上谈兵。

六、结语

戏剧影视文学对于社会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因此对于戏剧影视文学的教育必须要进行重视。结合时代的特点,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的创作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志良,邹贤尧.文化大省建设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06-26.

第5篇

关键词:京剧;戏曲;校园戏剧;文化推广

作为中华“国粹”和古典艺术与美学传承的“活化石”,京剧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无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对戏曲艺术的振兴,都具有非凡意义。为达此目标,除专业京剧院团和文化管理部门的努力外,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的积极参与,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实际情况地看,目前京剧在高校的推广情况却并不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开展此项活动时的观念滞后和视野狭窄。长期以来,在专业戏曲院校之外的普通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心目中,京剧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文化推广,仅仅是大学教育的一个无关宏旨、可有可无陪衬或点缀。高校学生京剧社团或协会大多由一些有热情的师生戏迷、票友组成,其活动的开展,类似戏曲的“自乐班”或“票房”,流于自发性,至于业余性。简言之,京剧在高等院校的文化推广,明显外在于高校教育的教学体系之外。

作为中华戏曲的典范,京剧的唱、念、做、打有高度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复杂性。这无疑对京剧进校园、京剧在高校的推广构成很大障碍。在高等院校,推广京剧不可能像话剧那样简单――只要有学生社团作为阵地,活动就可以自主开展。较之于表演相对简单、便捷的话剧而言,京剧的普及教育和文化推广,不仅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和实践耐心,而且需要更多的热情关注和理论思考。眼下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首先转换思维,把高校京剧推广视为校园戏剧的有机组成部分,内置于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之内,从校园戏剧的新视野进行必要理论审视和实践探索。惟其如此,高校京剧推广活动才能获得飞跃性发展。

校园戏剧是随着话剧由西方传入中国而出现的。中国话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校园戏剧的产物。由此,在许多戏剧专业人士和教育工作者的眼中,校园戏剧几乎成了话剧的专利。就实践而言,纵观中国校园戏剧节各届参赛作品,戏曲作品可谓凤毛麟角。从理论层面说,就连校园戏剧的忠实践行者也认为,“话剧与戏曲形式上的不同特征,也决定了话剧比戏曲更能适应校园的土壤”。然而,从笔者2010年10月参加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的经历和体验看,高校校园并不缺少戏曲爱好者,也并非没有戏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土壤。只是目前高校京剧活动的开展,大多局限于票友“票戏”的传统路数,漠视了戏曲作为整体的校园戏剧的综合功能与价值。其结果,割裂了戏剧的娱乐审美和教育认知功能。重前者而轻后者,最终导致了戏曲在校园戏剧不受重视的局面。

在校园戏剧大视野的观照下,我们从大戏剧、大教育、大文化三个层面对高校京剧的文化推广活动做具体的分析,提出些许管见和建议。

在目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目录中,戏剧与戏曲并列合成的“戏剧戏曲学”,是艺术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以此为基础,当前高等院校教学的学科建制和科研的项目管理都是将戏剧和戏曲视为两个平行并列结构。其潜台词,即认为戏曲是不同于西方话剧、舞剧、歌剧、音乐剧等戏剧样式的一种独特艺术。这种结构,表面上似乎强调了戏曲的独立地位,凸显了戏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它不仅强化了戏剧和戏曲之间的隔阂、对立,而且加重了戏曲研究和教育的故步自封。对此,学界不少专家也提出异议。南京大学董健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叶长海教授等人都认为,“戏曲’只是‘戏剧’的一个种类、一种样式,将其与‘戏剧’并称,不仅说明在分类上的混乱,而且意味着研究视野古今对立、中外分别的狭隘性”。为了突破这种狭隘的对立,中国传媒大学周华斌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大戏剧”观念。他以“叙事性表演”为内核,力图把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甚至电视剧、广播剧等诸多艺术形式都统摄于戏剧的大旗之下。王廷信评价说:“‘大戏剧’概念所体现的包容,不仅是对多形态戏剧的包容、对戏剧新型形式的包容,更是对人的个性的包容、对艺术的自由精神的包容”。

其实,戏剧原本就是一个足够囊括多种“叙事性表演艺术”的大概念,然而周华斌教授之所以不厌其烦,还要在戏剧前再加一个“大”字,可能是出于“矫枉必须过正”的考虑。长期以来,戏剧(其实主要是以话剧小概念来僭越的戏剧大概念)和戏曲的对立不仅体现于高校教育的学科建制中,同时也渗透到专业研究的学术意识甚至潜意识里。例如,就是反对戏剧和戏曲并列平行结构的董健教授,在他编著的《戏剧艺术十五讲》一书中论及“校园戏剧”时,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也全部指向了话剧。浙江大学桂迎教授在她的《校园戏剧》一书中,开篇第一章就把戏曲排除在戏剧之外。她认为,“戏剧是以舞台的演出形式而存在,以演员的动作和对话为主要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在迄今举办的历届中国大学生戏剧节、校园戏剧节中,参赛的剧目几乎全是话剧,戏曲全然与之绝缘。

虽然在实践中大学校园不乏京剧乃至各种戏曲的戏迷、票友和戏曲社团――全国高校京剧委员会及其举办的各种活动就是有力的证明。但由于活动组织、承办者观念的陈旧和视野的狭窄,大学校园里京剧社团往往和以话剧为主的校园戏剧之间不可通约:既缺乏应有的沟通、交流,也缺少相互的补充和支持。由此形成的狭隘格局,在无意识中又加深了戏剧和戏曲的二元对立,使二者严重割裂,难以形成有效互动和借鉴提高。这无疑对京剧在高校的文化推广和艺术普及构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在许多人心目中,校园戏剧(其实是话剧)是文化现代性的产物,着眼于未来,“在中国‘人的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校园戏曲则相反,其视线似乎是投向过去,主要意义在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艺术。相比较而言,校园话剧重点在于通过原创剧目表达年轻人的社会思考,而校园戏曲则在于通过学唱经典唱段来体味民族古典艺术和传统文化的魅力。狭隘视野和封闭戏剧观念导致的这种二元对立,使得高校京剧的推广之路越走越窄。历史地看,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中,既不乏话剧艺术追求民族风格、民族气派以及传统情韵和古典美学的实践,又不缺少戏曲艺术追求改革创新和现代性解放的努力。前一方面有《茶馆》《蔡文姬》《天下第一楼》等,后一方面则有辛亥初年陕西易俗社的“文化新秦腔”运动、当代新编京剧《曹操与杨修》《宰相刘罗锅》、新编川剧《巴山秀才》和《潘金莲》等。在戏曲革新和新编戏创作中,现代性思考和人性呼吁,鲜活地体现了戏曲在促进中国人在实现“人的现代化”方面巨大的文化潜能与艺术魅力。由此我们呼吁,京剧的文化推广一定要立足于开阔的“大戏剧”观念,把自身

纳入到校园戏剧的视野之内。不要把京剧的定位仅仅局限于继承传统和大众娱乐。而要进一步挖掘京剧和戏曲面向现代、关照现实和思考人性的潜力,同时加强京剧及戏曲和话剧的互动交流、借鉴补充。一方面,校园话剧可以大胆吸收戏曲的艺术元素、表现手段和美学特征,通过综艺性的开拓,不断丰富校园话剧的艺术形式和表现空间;另一方面,校园戏曲的推广活动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戏曲唱段的学唱,而应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把学生剧社研习传统经典和专业剧团来校表演新创剧目结合起来。近年来,北京京剧院先后推出了《马前泼水》《玉簪记》《浮生六记》《昭王渡》多部“小剧场京剧”。这种新颖的戏剧形式以大学生为目标观众,借鉴西方小剧场话剧的人文精神和现代思维,在与戏曲艺术的融合、沟通中迸发出创意的火花,受到了大学生观众的广泛认同和热烈欢迎。

简言之,从“大戏剧”观念下的校园戏剧视野来观照高校京剧文化推广,我们不仅要重视纯艺术层面单向度、传承性的京剧学唱和演唱,还要重视京剧在文化精神层面和青年人之间的双向对话和思想激荡,鼓励专业剧团创意新剧目的编排创作和来校演出。通过现代精神和传统形式的巧妙融合,以类似“小剧场京剧”的新颖戏曲模式,来不断扩大京剧在大学校园里的戏迷群体。通过不断的培养,逐步在当代青年中构建一般戏迷、资深戏迷和高级票友――三级递进的金字塔结构。借助这一稳固结构,高校京剧学唱的质量、规模以及演唱水平的提高,一定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当然,从“大戏剧”观念来看,中国戏曲百花园也并非京剧一枝独秀。江南塞北,东部西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方戏曲丰富多彩,竞相争妍。因而全国高校也不必“一刀切”地全部学唱京剧。优美动听、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也可以进入高校,根据自身情况与条件,因地制宜,相机实施。如果条件允许,一所高校甚至也可以创建多个戏曲研习社,百花齐放地和话剧社等其他艺术社团互相滋养,共同繁荣。有鉴于此,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也可以成立全国或地域性的高校越剧、高校黄梅戏、高校豫剧、高校秦腔等委员会。地方戏的百花齐放、遍布校园带来戏曲整体的繁荣,对于高校京剧的推广不仅不会构成障碍,而只能“水涨船高”地推动它向更高水准迈进。

校园戏剧是戏剧艺术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由于戏剧艺术高度的综合性、实践性、情感体验性和集体协作性,因而戏剧融入教育,往往能比其他教育方式或手段产生更全面、更持久、更深入的效果。周光凡指出:“校园戏剧不仅培养参与者的审美鉴赏能力,还可以使他们体验到集体创造的艰辛,感悟团队精神的可贵。通过对作品的反复打磨到最终亮相,更会使参与者神奇感受到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满足”。简言之,校园戏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如果说以各类知识灌输为主体的应试教育是一种冷冰冰、硬邦邦的“硬教育”的话,那么以文化艺术熏陶为主导的人文素质教育,则是一种凸显柔性和感性的“软教育”。“知识是外在于人的工具,只有当知识渗透到灵魂和人格,才能称之为素养”。在现代化追求和现代性体验主宰当代生活中,也许只有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才能让人摆脱工具理性和技术逻辑的束缚,回归人之所以为人的温暖、柔软的灵性与肉身。而且,在影像电子传媒控制人类传播、交往的当代大众传媒社会里,广大青年、青少年往往沉溺于虚拟直观的仿真图像和便捷互动的赛博空间不能自拔,极大地忽略、排斥着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切身交往。电影、电视、网络,虽可以和文化艺术结盟,但技术工具和媒介界面却严重阻碍了社会成员之间真实的人际互动和生活交往。相比之下,戏剧艺术真切、现实的实践交往以及回归人自身柔性和感性的“软教育”功能,在当代社会就显得弥足珍贵。

从“软教育”的角度看,校园戏剧的特别意义在于,它突破了应试教育的狭小天地,拓展为一种面向全人、融会贯通的“大教育”。在此背景中,高校京剧推广活动也必须努力突破过去狭隘的视野。首先,从国民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而言,高校京剧推广离不开中小学里京剧教育、普及活动的开展,反之亦然。遗憾的是,由于戏剧教育在当代中国国民艺术教育体系中的整体缺失,因而京剧在大学和中小学的推广、普及,在机制上就缺少了起码的平台。在笔者看来,眼下的当务之急,一是要尽快构建包括戏曲在内的、科学合理的国民戏剧教育体系,二是深入研究和阐发戏剧教育的“软教育”性质及其相应功能。具体地说,首先要以明确的教育法规的制约性,把戏剧课像音乐、美术课一样,也纳入到中小学的艺术课程体系和高校的艺术通识选修课目录里去。前两年教育部推行的“京剧进课堂”,虽然在具体实施办法上存在一些问题,但其总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标志着时代的进步。从软教育角度而言,戏剧教育不该像应试教育那样,以标准化的分数来一刀切地考核学生在戏剧方面知识多少和技能高低。中小学戏剧课程开设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戏剧编剧、导演、演员等专业艺术创作者。由此其考试完全可以取消分数制考核标准,突破课堂的狭小天地,以兴趣小组或戏剧社团为中心,在专业戏剧课老师的带领下,讲戏、说戏、排戏、看戏,让学生在戏剧排演中按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饰演角色和工作侧重,最终在游戏体验式的生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从小学到中学,戏剧艺术课程的开设,为学生了解戏剧、亲近戏剧、热爱戏剧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无疑为大学校园戏剧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就京剧而言,由于中小学戏剧教育的缺失,学生大多数被剥夺了听京剧、看京剧、学京剧的机会。由此,要这样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喜爱京剧、研习京剧、成立京剧学生社团,就只能是一种凭空的奢望。简言之,中小学京剧普及教学的缺失,使得高校京剧文化推广既缺乏“专业”依托,又缺乏“群众”基础。目前学生在戏曲方面产生兴趣爱好或拥有一定的才艺,几乎全部来自于他们的戏迷家长的影响和培养,一般都与学校教育关系不大。

大学的京剧推广,离不开中小学戏剧课中京剧活动开展的支撑。反之,中小学戏剧课的全面开设和教学实施,也离不开大学戏剧教育的支持。在当前高校的艺术教育体系中,编剧、导演、演员等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机制都很健全。但在艺术师资培养方面,师范大学或相关专业艺术院校有美术教育、音乐教育、舞蹈教育等专业。唯独戏剧教育专业,却至今还是一个空白。从中国戏剧艺术和戏剧教育现实的长远发展看,“戏剧艺术教育”的专业亟待设立,专为中小学培养专业性、综合性与实践性兼备的戏剧艺术师资队伍培养势在必行。当然这里一个大前提,就是教育部必须从国民戏剧教育体系构建的宏观背景中,贯通大、中、小学的戏剧艺术教学,首先在中小学的教学大纲中增设以素养提升为宗旨的戏剧艺术课程,在中小学师资编制中增设戏剧课的教师岗位。在此“大教育”的视野中,京剧的艺术普及和文化推广就可以不仅在大学,而且在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整个国民艺术教育体系中全面铺开,实现飞跃式发展。

无论是戏曲还是教育,从根本上说,都是文化的具体表现。所谓文化,静态地看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动态地看则指不同民族的生存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系统。从关乎人类生存方式及其价值追求的大文化视野来观照校园戏剧和京剧在高校的文化推广,可以很好地避免浮躁、肤浅的功利主义倾向,从而在人本意义上实现活动价值的最大化。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汪曾祺在谈及京剧时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他称京剧是一种“没文化的文化”。这种观念,其实也是学界一个普遍的看法,即中国戏曲是一种偏重娱乐、没有深刻的思想的大众“俗”文化。这里,先避开戏曲身份的雅俗高低之争不论,权且承认它是一种大众的俗文化。但从作为人类生存状态、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的大视野来看,即便是俗文化,其意义也不可小觑,不容漠视。从笔者的切身经验来说,最早产生中小学应该开设戏剧课的想法,就是受电视上一则文化报道的感悟与启示。那是在外国留学生汉语大赛的才艺展示中,一位酷爱中国戏曲的留学生,扮上了孙悟空的行头、勾上了喜气的猴脸,伴着京剧的锣鼓点,把一根金箍棒舞得真如天女散花一般精彩绝伦、酣畅淋漓。当时我深受感动也深为震撼,不禁慨叹,如此充沛而光彩的生命状态,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国校园里莘莘学子的常态呢?如此魅力无限的国粹精华,为什么不能直接纳入到现行艺术课程体系中去呢?

第6篇

【关键词】文化语境 传统戏曲 高校教育 定位

经过艺术学界10余年的努力,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通过了将艺术学科独立升格为艺术门类的决议,从此,艺术学不再归于文学门类之下,成为新的第十三个学科门类。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分离,这也意味着以后高校艺术人才拿文学学位历史的结束。设置艺术学门类为我国艺术类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以此为契机,作为艺术教育重要一环的戏剧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力度的加大,中国的高等教育正朝着全民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戏剧作为活生生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在与影视等新媒体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另一个方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作为有别于话剧样式的传统戏曲,无论是演出市场还是高校的招生,总体而言却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境况。从演出看,仅就戏剧重镇上海而言,话剧的演出十分活跃,仅2010年就上演了70多出新老话剧剧目,数量上已大大超出各类戏曲演出剧目的总和,而在一年一度的艺术高招中,在种类繁多的艺术门类中,传统戏曲的招生较之影视、音乐、美术类的火爆而言相对冷清,专业性艺术院校与非专业性院校都有这样的现象。传统戏曲目前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已处于非常边缘化的境地,虽然无数专家、教授或从中西比较角度,或从提高国人民族身份认同高度出发,呼吁加强传统戏曲教育的力度,然而传统戏曲艺术在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后还是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窘况。

从外因看,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多元性,文化产业化的逐步推进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影视艺术的挤压,传统戏剧艺术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缺失,加之高校“应用性”功利化泛滥等因素,导致传统戏曲教育被高校有意无意地冷落或抛弃,传统戏曲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从内因看,这与作为高校教育对象的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识有关。多数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戏曲不感兴趣,对传统戏曲价值认识不足,对传统戏曲具体内涵缺乏理解,有些学生认为传统戏曲已经过时,传统戏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中已然出现了严重的缺失。

在此语境下,笔者认为传统戏曲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定位。

一、传统戏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举措

传统戏曲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一直没有引起重视,固然有很多客观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充分肯定它对人们自身修养以及个人能力方面培养的价值和意义。随着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扩张,戏剧教育似乎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但现实是无论是专业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开设戏剧专业的目的更多带有功利的色彩,只把话剧等更加接近影视表演人才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科目,对于传统戏曲则更多采取漠视的态度,最多也是作为选修课或辅修课程给予开设。

传统戏曲以其“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审美与艺术价值,而且还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内容。传统戏剧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反映着一定的文明程度。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净化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戏曲教育,有利于培养其完美的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

首先,作为一种集“唱、念、做、打”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戏曲的形成较中国其他民间音乐形式要晚。这也使它能够广泛吸收各种音乐艺术成果,并且将民间音乐的艺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现在依然能聆听到几百年前先人们所欣赏的音乐,就得益于传统戏曲的传唱。高校传统戏曲的教育,既能使当代大学生得到传统戏曲音乐的熏陶,也有助于传播与弘扬中国传统的音乐。其次,从传统戏曲表现的内容来看,传统戏曲是以我国的古典文学作为其创作的素材来源。传统戏曲艺术表现的古代文人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感,可以使当代大学生在阅读或聆听中接近历史、感悟传统。

可以说,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戏曲文化,吸取传统戏曲文化精髓,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近年来,文艺团体到高校举行有关传统文化的演出活动,让学生能欣赏到包括地方戏在内的传统戏曲,这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喜爱,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大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戏曲文化。与此同时,一些非戏剧性专业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也逐渐把传统戏曲文化经典列入课程,从舞台到课堂,营造出热爱传统戏曲的良好氛围。

二、传统戏曲的实践是促进未来就业应用型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之一

第7篇

变成语故事为英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基础。基于此,学校立足外语特色实际,开设“I Stories”课程,出版《中华成语故事绘本》教材,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培育提供了丰富资源。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很多内容,但这些概念都比较抽象,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都比较远,不要说用英语了,就是母语理解起来也很不易。因此,只有采用情景化、故事化等方式,化抽象深刻的思想为具体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才能使学生主动接受,最终落实到日常行动中。鉴于此,我们邀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闫雅萍、张喜华、满颖等老师,结合小学生实情,选择了90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将之逐一翻译成地道的英语。学校还请来专业人员,给每一个成语故事都配上了形象生动的图片。最终,《中华成语故事英语绘本》教材得以出版,这套教材符合学生认知需要,深受学生喜爱。我们依托这套《中华成语故事英语绘本》教材,在全校开设了“I Stories”课程(中华成语故事英语绘本课程)。I Stories,I是成语idioms的首写字母,又和“爱”发音相似,这样一词双关,既表达了原意“成语故事”,又有“我与爱”的内涵。

融成语故事于课程

1.融成语故事于常规课程

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学生英语实际水平,每学期每个年级选择学习4到5个故事,平均每月学完1个故事,力争6年下来能学50个故事。同时,我们也对不同年级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低年级听故事,中年级读故事,高年级讲故事。至于如何开展故事的学习,学校没有统一要求,而是让教师和学生依据教学进度自己决定。有的是学完一个单元之后集中学习,有的是利用每节课前的5分钟分散学习,有的是在每节课结束前的5分钟学习。

2.融成语故事于英语戏剧课程

众所周知,戏剧教育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除具有审美功能外,还具有教育功能。戏剧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此外,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的掌握,提高了对生活的感知,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校将《中华成语故事英语绘本》融入到英语戏剧课程中,丰富和拓展了英语戏剧课程的内容。目前,英语戏剧课程题材分三类:中华优秀传统故事、学生身边的故事以及世界文学经典故事,形成了中外名篇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经典改编与师生原创相结合、现实生活与科幻童话相结合的多样题材。

第8篇

关键词:幼儿园;戏剧教育;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223-02

创造性戏剧教育强调在戏剧教育过程中锻炼儿童的创造性表达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戏剧活动有益于想象、创造、表达和自省以及人际协调等。

一、创造性戏剧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古希腊时期,城邦为了培养英勇的斗士,孩子们经常玩战争游戏,这种游戏活动被视为是儿童戏剧的发端。在 19 世纪中期儿童表演也已蔚然成风,当时欧洲出现了圣诞节表演,这是节日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对演出节目中孩子们上演的童话故事,观众更是趋之若鹜,以至于逐渐通过售票来限制观看人数。戈登伯格认为: “倘若圣诞童话剧也包括在儿童戏剧的范畴内,儿童戏剧的传统至少可以推进到 18 世纪早期。”

创造性戏剧最早是由美国西北大学戏剧教育学者Wini-

fred Ward于1930年所出版的《创造性戏剧术》(creative Dramatics)一书的名称所发展而来的。创造性戏剧是指采用戏剧的形式来从事教育的一种教学方式与活动,是教师作为引导者带领参与者进行角色扮演或游戏,让幼儿能够自我发挥的一种表达形式。Devis及Behm(1978)在文章中对创造性戏剧的定义有进一步的阐述,即“创造性戏剧是一种原动力很强的过程,领导者透过戏剧互动的方式,引导参与者去探索、发展、表达及沟通彼此的想法、概念和感觉。在戏剧活动中,参与者及时地发展出符合当下探索的议题行动与对话,透过这些戏剧的元素,参与者的经验被赋予了表达的意义与形式”。1977年美国儿童戏剧协会将创造性戏剧定义为“是一种即兴的、非展示的,以程序进行为中心的一种戏剧形式”。强调在创造性戏剧教育的同r需要逻辑与本能的思考,运用个性化的知识并产生美感上的愉悦。张晓华(1995)提出:“创造性戏剧教育是以戏剧的形式进行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与活动,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发觉自我资源,使参与者在身体、心理、情绪与口语上,均有表达的机会,自发性地学习,以为自己未来人生之所需奠定基础。”■田正章(1998)认为儿童每天的生活,其实就是戏剧活动的“反复”过程,强调生活本身就是“戏剧”,日常所玩的游戏,都可以发展成一种比较正式的戏剧活动,要进行大胆发挥,享受戏剧所带来的乐趣。

二、创造性戏剧的价值

戏剧是幼儿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是幼儿探索外部世界的重要方法,如模仿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都涵盖在幼儿戏剧活动之中,能够让幼儿发挥其潜能,帮助孩子了解并欣赏戏剧的艺术。儿童可以在戏剧表演的经验中习得知识,增加对自己及他人的了解。戏剧教育为儿童知识的习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儿童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创造性戏剧教育是具体的、有目标的,为幼儿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活动方式。在戏剧活动中,孩子可以获得经验以及学会表达快乐的方式。创造性戏剧活动中教师借助身体动作、律动等形式进行活动,在模仿、假装的游戏扮演过程中,将外在活动与内心结合起来,能够让学习者更有兴趣进行学习并参与相应的社会活动。

(二)学会运用社会技巧

在戏剧活动中,为了将角色表现出来,幼儿会去观察、思考不同的角色以及角色形象所具有的特质和行为,这就是角色取代的能力。戏剧活动的实施,有助于透过实际的经验去学习、去模仿他人,培养幼儿之间的分享、沟通等社会技巧,能够让幼儿之间相互学习;同时透过肢体移动,发展身体的潜能和创意,对于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正面且积极的效果。

(三)启发幼儿的创造思考能力

在幼儿园中,“玩”是幼儿阶段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创造性游戏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和特长,在“玩”中锻炼儿童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能力。戏剧是一种发展儿童想象力和人格的有效方法,因为戏剧活动给儿童提供经验和表现的机会,并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儿童所能感受的具体经验当中,引导幼儿产生创意,让儿童多学习自发性的经验,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独立办事能力与自信心。

三、创造性戏剧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

创造性戏剧活动是一个主题式的戏剧单元,活动内容由浅入深,时间的长短也由儿童的兴趣而定,在创造性戏剧中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进行活动。

(一)绘本创意表演

绘本的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情节的发展曲折有趣,用简单的文字搭配精美的图片,能够引导儿童想象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很容易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绘本故事往往会吸引儿童主动翻阅,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也更容易让幼儿为之着迷,儿童的思维会跟随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快乐或者悲伤,儿童在阅读绘本之后能说出绘本的名字,甚至还能说出故事情节。创意表演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选择绘本进行活动,从简到难。儿童戏剧活动能够锻炼幼儿的美术、动手能力、身体协调力等,是一种多元因子的结合,能够锻炼儿童的综合素质,促进多元性有效提升。儿童戏剧活动体现了儿童的主体性,而儿童主体性是儿童戏剧活动开展过程的核心。

“创造性戏剧教育以幼儿参与为本,以发展幼儿综合能力为诉求。绘本的趣味性、图片的叙述性,能够在文图的完美配合中将幼儿成长所需的道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特点使得绘本在创意戏剧教育中不但可以作为主体和内容的来源,还可以在表演实践中促进幼儿戏剧的最终生成。”

(二)戏剧游戏

开展戏剧活动,通常要从戏剧教育的基本元素入手,这些戏剧元素都会带有很强的游蛐灾剩在此统称为“戏剧游戏”。戏剧能够让全体成员参与活动,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与外部世界的良性循环。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也是合作者,教师通过调动儿童情绪,让幼儿理解戏剧游戏的含义并把儿童已有的经验带入戏剧中引起儿童的共鸣。在戏剧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理解,尊重儿童,锻炼儿童的自信心,锻炼幼儿的自我满足感。

(三)肢体韵律活动

与一般所强调的“幼儿韵律活动”不同,幼儿肢体韵律活动更像是具有目标性的戏剧游戏活动,更加强调“创意的表达”,让幼儿透过这些节奏来引发幼儿进行“思考想象”,通过幼儿的创造想象来创建一些“角色”及“戏剧情境”。这种游戏方式也能够培养幼儿多种智能的发展,如:合作类游戏、沟通类游戏。

合作类的游戏会培养幼儿的相互协调性、培养在活动中幼儿的自我认知水平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沟通类的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掌握故事发展的节奏,以及角色之间的转换来提高幼儿的专注能力以及对角色的领悟能力等。将“戏剧情境”与“肢体创作”相结合,让幼儿享受自我身体表达所带来的乐趣。

四、戏剧教育的指导原则

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能力是左右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对儿童而言,戏剧的本质是一种多元化的游戏,所以,儿童戏剧也并非如想象中的复杂和专业,只要引导者能够学会换位思考,抱着一颗与幼儿一起游戏的心,自然能够将戏剧活动运用到教学之中。戏剧教育着重在于鼓励幼儿理解、参与探讨、提出建议或意见、学会决策能力。创造性戏剧有别于传统的戏剧活动,在教学方法上能够将死板、枯燥的教材通过创编变得灵活有趣,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创作时,也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转移学习主导权,提高幼儿自主性,增加参与表达的机会

很多幼儿园过度依赖现成的教材以及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多以团体式教学为主,教师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很少进行以幼儿为主的游戏活动课程。如果想要进行创造性戏剧教学就必须舍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创造性戏剧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导者,让幼儿戏剧成为幼儿自己的活动,教师只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教师与幼儿翻转课堂,可以逐渐提升幼儿的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同伴之间交往的能力,教师在与幼儿进行戏剧探索的时候,应鼓励幼儿主动学习,帮助幼儿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幼儿学习的能力与兴趣。与传统的死板的课堂相比,教师应鼓励幼儿多动脑,发挥自己的创意,创编动作,给幼儿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幼儿有更多尝试错误的机会,使幼儿从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加强幼儿认知。

(二)注重“过程”

创造性戏剧活动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训练学生的演技,不需要多么专业的表演,其目的是让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去了解、吸收要传达的活动内容,在不断地探讨和分析问题中学到经验。幼儿自主自发地思考、创造、学习,结果是在这个过程中习得了经验。

(三)注重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教学方式多样化

创造性戏剧活动的类型五花八门,如:肢体创造表演、默剧、短剧、布偶剧、皮影剧、角色扮演、即兴创作、双簧剧等等形式,教师若能够灵活引导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学习,可以让课程更加有趣。教学方式多样化是指一个戏剧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将多种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

(四)提供安全、轻松的教育环境

1.提供物质环境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应多采用环保、节能的产品,坚持勤俭节约、一物多用的原则。比如:对生活当中的可循环物品进行回收等,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将多种有机材料进行结合。

2.营造舒适的氛围

教师把教室视为一个小剧场,以合作者的方式引导幼儿,为幼儿提供一个轻松、安全的环境,让幼儿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给予幼儿鼓励,激发他们去自由思考和创造,在表演活动中去体验和创造,领悟相关的学习内容,给幼儿更多的语言支持,丰富幼儿扮演游戏的内涵。

五、讨论与建议

教师应借助活动与幼儿建立伙伴关系,内化活动者之间的联系,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作为积极的引导者,应建立榜样的作用。在组织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语言发展,要认识到体验过程的重要性。

创造性戏剧凭借其自身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教育专家的重视,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些老师开始接触相关理论并尝试在自己的课堂上引入创造性戏剧的方法,他们也都无一例外地收获了孩子们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针对创造性戏剧教育活动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为幼儿提供学习的途径

学前领域的创造性戏剧活动开展,目前仍大多存在于教育机构中,这些机构中固然有专业的教师以及相对成熟的创造性戏剧活动课程,但由于影响力和收费的原因,依然只有很少一部分儿童有机会接触和亲身体验,幼儿园应为幼儿创造多样的学习方式,提供给幼儿选择的机会。

(二)不要将摄取戏剧的途径局限在一种教学法中

幼儿戏剧课程涵盖的领域广泛,从肢体的活动、日常的生活语言以及各种形形的现象,都是戏剧活动课程的领域,可以利用创造性戏剧活动对课程进行整合。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以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师不要将自己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法内,应更多了解创造性戏剧活动的精髓,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

(三)接受幼儿对于戏剧活动产生的不同反应

幼儿对于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不会一味地接受别人所给的答案,他们会询问别人的意见,或者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是最后对问题的判断还是幼儿自己做出的。他们并不喜欢自己的作品与别人的作品一模一样,他们可以由最初的模仿到自我突破,甚至主动创造发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习惯对问题进行思考,他们的思路也更加灵活,引导儿童思考远比给孩子一个答案更有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林玫君.创造性戏剧理伦与实务[M] .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2]周淑惠.幼儿教材教法――统整性课程取向[M].台北:师大书苑,1999.

[3]王小英.幼儿园创造教育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第9篇

【关键词】戏剧实践 语言能力 综合素质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201510435051);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课程建设项目(XJP2013044);2014年山东省教育厅项目:英语会话中的反馈语研究(3z3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18-02

1.引言

源于古希腊时期的戏剧是对人类历史、情感、道德和思想的深层探索和演绎,戏剧的丰富与深邃能够锻炼我们的理性思维、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激发我们的情感和想象、鼓励我们的创作和梦想、建立我们的自信心。托尔斯泰(1958)提出戏剧教育是“全人教育”, 戏剧教育包括专业戏剧教育和非专业戏剧教育,本文探讨的是非专业戏剧教育,采用戏剧与其他学科课程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综合素质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通识教育。基于通识教育的戏剧教育和研究在英、美、法等国家受到普遍重视,并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如美国在高等教育阶段,有三分之一的学校设有专门的戏剧系,而在没有开设戏剧系的高校中也开设了关于戏剧欣赏和实践的方面的课程。通过角色扮演和即兴表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创造力。

对于戏剧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层出不穷,英国教育家Brain Cox(1991)认为戏剧教学有助于实现英语语言和文学的教学目的,Wagner(1998)在总结了大量有关研究后发现,戏剧表演的经历能够对语言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我国,戏剧教育主要是以培养专业戏剧人才为主,对其作用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戏剧专业学生开展的,忽略了作为通识教育的戏剧学习的作用,对非戏剧专业学习戏剧的研究很少,陈漪(2006)在她的非专业戏剧教育及其育人价值总结了非专业戏剧教的优势。她提到戏剧教育丰富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灵。李桂秀(2008)和翁钦露(2010年)在英语课堂戏剧活动都提供了案例研究。可以说,对以掌握外语运用为主要目的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戏剧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文将对英语学习戏剧对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影响开展研究。

2.研究方法

2.1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戏剧育人的理论为指导,以英语戏剧活动为媒介,旨在研究两个主要问题:一)戏剧活动对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有影响吗? 二)戏剧活动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帮助吗?

2.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英语专业学生,4名大三年级学生,16名大二年级学生和18名大一学生。38名剧社成员被命名为A组,即实验组,从大二和大一挑选出的16和18名没有参与剧社的同学组成B组,作为对照组。为保证研究可信度,对照组学生与实验组学生成绩相当。

2.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日志收集和分析,来反映参与者的主观感受。个人日志记录成员每周自己的感受和反馈,从中我们可以分析活动对每个成员产生的影响,并分析每一个活动的合理性。结合SPSS软件来统计分析成绩单,以得到科学性的印证。

2.4研究步骤

由于目前我校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在四年中都不提供戏剧课程,只有几个语言实习的学分,学生不能在上课时间学习戏剧。与戏剧接触之匮乏,不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戏剧的魅力。因此我们成立了兴趣社团,每周组织至少两小时的戏剧实践。

学生是戏剧社的领导者,负责招募及各类管理。指导老师发挥相对较小的作用,帮助把握社团的工作方向。由于戏剧社中没有很多人在戏剧方面有经验,所以本研究将英语戏剧实践活动分为反思性观摩、个人理解的发展、活跃排练和现场经验收获四个阶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周期,并把周期的起点设置在“反思观察”。

阶段一:反思性观摩

在第一阶段的活动包括阅读和戏剧的学习。剧目有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美女与野兽等。每个星期,学生聚集在多媒体教室观摩的音频或视频。观摩后,成员在随后的研讨会反映他们的想法,在剧本,表演和对戏剧的想法上交换他们的理解。

阶段二:个人理解的发展

本阶段在讨论会后进行。成员回想讨论会的内容并反思他们同意和不同意的观点,思考演戏内容的增减,从而进一步提高排练的质量。在此期间,学生将信息内化,这锻炼了个人将不同的概念转变为自己的理解并加以应用的能力。

阶段三:活跃排练

在此期间,学生自发组织排练,并将之前的理论付诸实践,在彩排期间检验之前想法的谬误,从而获得更多亲身经验。本阶段每个小组都是一个有良好氛围的有机整体,他们一起训练并且互相检查彼此的进步。

阶段四:现场经验收获

这是历时最短,但收获最多的经历,因为这是把社员领向舞台表演的时间。通过舞台表演,他们获得第一手的独特体验。每次演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次的表演都倾注了先前积累的经验。

本周期继续时,另一个周期又从“反思性观摩”开始。每一轮结束后,学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2.5数据收集和分析

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并在一年半内对学生中进行两次问卷调查。第一份问卷发放给51位报名参加花火剧社的学生,另一个问卷一年后发放给30位还留在剧社中的成员。

每个星期,社员在个人日志中记录他们的想法。每个月日志将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收集分析。总共有228篇日志(192篇定期日志和32篇年度总结),日志体现了剧社成员的感想。

3.结果和讨论

3.1问卷调查分析

出自中国的教育体系的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多是填鸭式和针对考试的训练。艺术和戏剧之类的表演娱乐活动在求学生活中占很小比例。因此,第一次问卷调查社团成员对活动的预期和个人情况结果显示,很少成员在表演和戏剧任何经验,只有一个学生承认对戏剧有一定经验。高达80.39%的受访者曾经扮演被动的角色。虽然缺乏经验,所有成员都对这项新的活动有积极的看法,认为戏剧活动会丰富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并能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他们认为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因此根据前测的结果我们预期,以戏剧社团为平台,学生将更主动的学习和表达自己。

戏剧活动开展一年半后,我们开展了第二次问卷调查,听取社团成员对活动的总结性意见。从统计结果看,每一个成员都表明了在英语学习兴趣、口语、听力、写作水平的提高,其中65.38%的成员认为,最显著的进步是口语水平的提高。通过一年的活动,84.62%的成员提高了对戏剧的兴趣人,比之前增长64%。

但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发现,写作的进步没那么显著, 38.46%的人不确定他们写作能力是否提高,另有11.54%的人感觉写作能力进步迟缓。由于第一年的活动更注重观察,阅读剧本,排练和表演,因此他们觉得口语能力进步最显著,第一年的活动由于忽视了可能提高写作能力的剧本改编等互动,因此此方面的提高不明显。然而,写作技巧是学生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也是中国学生最缺乏的能力。这些数字为下一步的活动计划提供更多证据。

戏剧实践活动中有五到十人为一组的小组互动,需要团队协作,成员互相学习和成长,因此93%成员认为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创意和沟通能力的提高排在第二位(均为71%)。46%的成员认为自信心和审美有所提高,有四分之一的成员感受到领导能力的锻炼。

数据还表明戏剧活动对性格的影响,最显著的是同理心和接受度的提高。通过阅读剧本他们更多地了解各种各样人的个性,从而变得更加宽容和同情,越来越意识到尊重他人。责任心和注意力提高居第二和第三位。当执行任务时,同一小组的各个成员自愿承担各自工作,并彼此学习。曾经被动地接受任务的成员增加了自信,在任务和挑战面前变得更主动。

3.2个人日志分析

通过对成员日志的分析发现,收获大的方面包括英语口语、对戏剧和英语的兴趣、合作能力、自信心和跨文化的理解能力的提高。所有成员都感受到了英语口语的改进,包括英语口语的语调和流畅性。有五人提出口语能力的提高是因为他们对本土化的表达有了更多的了解。一位成员提到“我们首先一遍一遍的读剧本,以熟悉我们的台词。排练的时候,每次我发音错误或不标准,都会有小组成员指正,我会改正,直到彼此都满意。这样一直重复准确的发音,提高了我的口语能力。”

3.3发现

问卷和个人日志的分析表明,学生认为,戏剧实践活动具有挑战性和教育意义,学生除了学到戏剧和英语知识外,提高了英语水平,更能提高机会思考和反思。

数据分析表明,英语戏剧活动对英语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相关性。当然影响学生英语成绩的因素有很多,需要更多的数据来分析,比如通过给每个人在社团评分来评估他们的表现,然后比较社团评分和自己每学期的官方成绩,看看是否有存在的关系。因此本研究没能详尽研究,有待提高。

4.结论

戏剧活动创建了一个以语言学习者为积极参与者的社会角色和关系的世界,维持学生之间使用目标语的交流互动。 由于是在特定语境中,因此所产生的语言是流畅的、有目的的和有创造力的。学生自由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锻炼思维和反思的能力,发展自己的理解。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评估收益,了解自己的收获与错误,主动改正错误,达到知识内化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同时,戏剧活动中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主动承担责任的机会,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这种把理论学习应用于戏剧活动的学习模式,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Dewey,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M]New York: Kappa Delta Pi.

[2]Kolb, D. A., Boyatzis, R. E., &Mainemelis, C. (2001).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Previous research and new directions. [J] Perspectives on thinking, learning, and cognitive styles, 1, 227-247.

[3]Kolb, D. A., Kolb, A. Y.(2007)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A Dynamic, Holistic Approach to Management Learning, [M]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4]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s. [J] New York: Harper & Row.

[5]Piaget,J. (1970). Genetic Epistemology.[J]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6]Stinson, M., & Winston, J. (2011). Drama educ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growing field of practice and research.[J] 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Applied Theatre and Performance, 16(4), 479-488.

[7]李桂秀. 短剧表演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J].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8,10:40-42.

[8]翁钦露. 论戏剧编演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

[9]陈漪.非专业戏剧教育及其育人价值[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02:113-11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