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9 15:36:43
导语: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那么,怎样才可以把广告语翻译好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广告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切换,它可以对消费者的传统习惯、心理、信仰等产生直接冲击,从而影响广告的效果。因此,在广告翻译中,我们既要注意到语言翻译的准确性,突出广告所要表达的内容要具有吸引力、说服力等特点,也要在熟悉并尊重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对商品介绍时,使之符合该国消费者的文化背景,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同样的信息,以达到广告推销的目的。以下,本文将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其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一、语言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语言是广告的基础,只有当语言运用恰当,读者才能准确无误地接收到关于广告所要表达的信息,从而发挥广告的作用,达到宣传的效果。
1.汉英语言结构的对照
申小龙先生曾经说过,西方语言是以规则为主宰的,而汉语则以人为主宰。也就是说,汉语是以意思为中心的语言,语法规则比较自由,它的句子灵活多变,使用的词汇可长可短,词性多样可变。而西方语言中,语法占主导位置,句子主要以动词或动词短语组成,不能随意改变。请看以下一个广告语:
“……产品形美色绿,气味芬芳,味道甘美……(绿茶广告)”该句中“形美色绿”,“形”指形状,“美”意为美丽;“色”指颜色,“绿”用来形容产品的颜色。纵观全句,“形、色、气味、味道”均为名词,而“美、绿、芬芳、甘美”均为形容词,此广告语就是由几个名词+形容词短语组成,句中没有动词短语,按照语法规则,这样并不构成主谓结构。可是由于汉语的语法规则比较自由,词性使用灵活,实际上,句中的形容词实际上已经充当了谓语结构。可是,英语的句子必须以动词或动词短语组成,翻译的时候不能直接译为:“…theshapeoftheproductbeautiful;thecolorgreen;thesmellfragrantandthetastemellow…”这样的句子明显存在着谓语残缺的错误,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加上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动词词组,而在此句中,应该在形容词“beautiful”“green”“fragrant”“mellow”前加上系动词“is”,才算完整,句子应译为:“…theshapeoftheproductisbeautiful;thecolorisgreen;thesmellisfragrantandthetasteismellow…”
2.汉英语言中词汇选择的对照
在描述事物时,汉语趋于花俏,而英语趋于精确。中国人擅长于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感觉,用华美的词语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欣赏,并赋予许多主观的想象和感情。例如,在汉语的广告语中,我们经常看到诸如“一流(highclass)”,“完美(perfect)”,“独特(special)”这样的词语来描述产品的质量,以求突出产品吸引人的特质,达到说服消费者购买的目的,其中,不免有些夸大其词。然而,在英语的广告语中,对以上词的表达往往就简单用一个“good(好)”来表达,或者具体地说出产品质量优良的所在。因为,英语语言在对事物进行描述时,比较注意事物的真实性,所选词汇一般都比较客观与理智并且尽量保持简练的风格。3.汉英语言中发音的差异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发音差异对广告效果的影响一般在于商标翻译。商标是一件商品的名字,而名字能够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期待。商标翻译要注意形似与音似,即不同语言中发音的差异和意思的差异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文化冲击。请看以下例子:大家所熟悉的美国运动品牌—Nike(读作[,naiki:]),本意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可以音译为“奈姬”或“娜基”。可是,这样的翻译在汉语中毫无意义,消费者看了或听了都会觉得很费解,更别说能给人带来遐想或期待了,也就是说此翻译虽顾及了“音似”,可忽略了“形似”,脱离了商品的形象和特性。因此,译者在翻译此商标时,既模仿了它的音节,还考虑到运动服装应该具有经久耐磨的特性,把它译为:“耐克”,既表现出运动服装耐穿的含义,还隐含了一种体育的精神—必须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取得胜利,而后者也刚好与原意的胜利女神吻合,此翻译既顾及了音的传达,也表现出商品的特点与精神,较能被消费者接受,译得很成功。
然而,同样非常为人熟悉的丰田公司旗下的“LEXUS”系列汽车在2004年6月8日正式对其中文译音由原来的“凌志”改为“雷克萨斯”。虽然,从音似角度看来,“雷克萨斯”更接近于它的英文“LEXUS”的发音,可是此四字组合给人的感觉是陌生的,无意义的,并不能让人联想起车来。而“LEXUS”的原名“凌志”是取自于“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的壮丽诗句,包含着一种激励人们努力奋发图强,成功者即可实现壮志凌云的豪迈之情,突现出此车是成功的象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因此,“雷克萨斯”远没有“凌志”意义深远,也不及其有分量。
二、文化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从古至今,广告活动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一支广告可能蕴涵着该国广大的文化元素,因此,在翻译广告的时候,译者必须注意这些文化元素的转换。而文化是在某个地域范围,某些人类群体中产生、形成并存在下来的,当它被传送到另一个地域范围,另一个人类群体中,往往并不为他人所理解、接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差异。那么,该如何消除这些文化差异对广告效果的影响,使广告收到预期效果,成了广告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
请看以下例子,现代都市人越来越重视健康,于是可口可乐公司新推出一种“zerosugar”可乐,在此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时,中国人把它翻译成:“零糖可乐”,这本来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译法,可是,由于“零糖”在汉语中与“灵堂”的发音是一样的,此商品的名字虽然突出了商品的特性,可是它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期待,而是很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不好的东西,迷信的人称之为:“不吉利”。因此,此商品名称可译为:“无糖可乐”,既能准确表达原文“不含糖”的意思,也可以避免译文中“零糖(灵堂)”给人带来的误导。
与可口可乐相似的是,新西兰航空公司(NZAirline)最初给它取中文名字的时候,出于发音的考虑,把“NZAirline”译为“安息航空”,这样的名字肯定没有中国人敢去乘他们的班机,因为在汉语中,“安息”意为“死”,是人们最忌讳的事。本来坐飞机给人的感觉已经是不安全的,危险的,如果航空公司的名字还跟“死”扯上关系,哪里还有人敢去乘坐呢。因此,该公司后来还是根据其意思(“NZ”是NewZealand的缩写形式)译为“新西兰航空公司”。
而与上述两个例子相反,“Carrefour”译为“家乐福”,“Goldlion”译为“金利来”,都非常符合中国人对“快乐”、“幸福”、“名利”等吉祥语的追求。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教师教学累、学生学习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真实体现。这样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学习进程受到影响,教学的效果也会很差。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有了新的要求。传统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文”和“言”不能够被并重,所以才导致学生难以有效掌握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文章、文字、文化和文学等方面,只有综合了以上几个方面,才能够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实现“文”和“言”并重,提高学生文言文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32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能够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对于高中生来说,熟练掌握文言文知识,能够使其古代汉语知识基础更加扎实,能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充分锻炼自己的思维和思想。但是,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直接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尤其是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文言文教学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导致语文教学整体处于被动的局面。
一、引导学生认读字词,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有一些字的发音和意义与现代汉语都有一些不同,有一些字的写法也会有一些不同之处。这些字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主要障碍,这就需要教师着重进行有效的指导。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该使学生能够把实词的字义以及一些文言句式熟练掌握。这就需要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自行翻译,按照课下的注释,同时使用一些字词典。通过自己翻译并且总结的知识,记忆更加牢固。同时自行翻译还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文言文中有几种状语后置的例子,比如,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具告以事”,“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再如,由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韩愈的《师说》中有“生乎吾前,其文道也固先乎吾”,“乎”之后为状语,也为状语后置。通过对于这些生词和文言文句式相关的知识的认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古文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诵读文章,感受内涵
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诵读,因为只有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才能够使学生文言文知识的学习更加扎实。诵读,也就是对于文言文文本的眼观、口诵和心思,形成对于文本的有效理解。通过对于文言文的诵读,能够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很好的共鸣,学生对于文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会更加扎实。普通文章也好,文言文也罢,都是由作者的真实情感写作出来的。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包括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能够通过丰富的阅读形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情感,把文言文中抑扬顿挫的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的时候,对于其中的对话部分,可以首先由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诵读标准的同时,弄清楚文章大意,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根据其中的内容合理安排自己的情感。最后进行全班齐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文章的主旨,这样的诵读教法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利用语文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是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最佳教材。可以说,文言文教学以表现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重要价值取向。例如,在学习《劝学》的时候,其中的内容就能够很好地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同样,通过学习《荆轲刺秦王》,学生能够从荆轲为了国家的利益,只身到秦王面前进行刺杀的行动中感受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一个人的民族大义,对学生会起到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仔细研读作品,做好文学鉴赏教学
一、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存在着严重的消极心理,“怕”和“烦”是不少学生面对文言文时的心理特点,尤其是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局限于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将之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理解成: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不仅要认识到学生消极心理的存在,更应研究其积极心理,并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充分挖掘学生固有的潜在的主动建构的力量,来减弱甚至消除消极心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保障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勤于整理,注重分类归纳
要善于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的活用。掌握虚词的用法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在句式方面需重点掌握我们经常遇到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置句中的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位置句。要整理并掌握文言文人物传记中常用的一些词。还需整理和掌握表官职的、表人物个性的、表人物品德的、表科举考试的等。
三、精选习题,注重平时训练
在高一高二重点进行文言文的虽是课本教学,但也不能忽视平时的习题训练。教师一方面要善于精选一些独立的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翻译的题目,另一方面还可以定时从历年的各地高考试题和各种材料中精心选取一些在难度上适合高一高二同学的套题进行训练。到了高三,就更需要教师去精心选择和组合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的、贴近高考试题的题目,定时强化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训练。
四、点拨学法,转变教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99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首先是学习语言知识,获得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次是掌握有关的文化思想。掌握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学生其它文言文各种知识储备要求比较严格,并且文言文所涉及的文化常识内容庞大。综合来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花费较多时间来慢慢学习,同时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并进行学法上的指导。那么,面对内容庞杂的文言知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从课文学习入手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入了众多优秀的文言文篇章,比如:《阿房宫赋》、《前赤壁赋》、《劝学》、《庖丁解牛》等,这些文言文篇章中涉及了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的文言知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教材文言篇章的学习。教材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学好文言知识必须从课本入手,而不能舍本逐末着重文言课外书的阅读。那么,对于文言文课文,教师如何进行讲解并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呢?首先,文言文课文的阅读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对于文言文语的阅读不像现代文那么简单,首先学生需要对文段进行恰当的断句,正确的断句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作者意思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语感,为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学生对文本能够进行熟练阅读之后,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进行文段的分析,在文段的分析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古文的翻译。对于古文的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三个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教师宜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文本的翻译,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翻译找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对问题进行专门强化,帮助学生解决不足。翻译过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文言虚词,文言文法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二、强化背诵
文言文课本的深入学习是学生快速背诵的前提条件。在高考语文的考察中对文言文名句背诵以及翻译都有所涉及,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强化文本的背诵。文言文背诵是学生主要背诵内容,不过对学生而言其难度也是很大,因此,教师应该加大对学生文言文背诵的指导。对于文言文背诵指导,教师可以采取四种指导方法,即参照译文背诵、化整为零背诵、抄写背诵和抓三点背诵法。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篇章大多比较长,对学生而言背诵起来难度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背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的指导,依据篇章的整体结构采取恰当的背诵方法,帮助学生缩减背诵时间,提高背诵效率,以此节省时间完成其他内容的学习。此外,文言文的背诵还涉及到字词意思的背诵。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技巧的前提是对古文字词意思的了解乃至背诵。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法现象比较常见,因此,对于文本下面的小注释要求学生认真熟读乃至背诵,它的掌握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课外阅读的选择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数量浩繁而且艺术成就都非常高,其阅读的价值大,高中语文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应该对古代文言作品进行筛选,帮助学生把握阅读训练的难易程度。不可否认有些文言作品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难度大且阅读价值不高,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多走弯路,在课外阅读内容上教师要把好关,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既具趣味性同时又能提高阅读能力的文章进行延伸阅读。课外文言读物对学生的帮助主要体现在语感上。语感是学生学习一门语言的隐形能力,语感一旦形成对学生阅读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因此,为提高学生文言考试答题能力,教师不能固守课本文章而应该多方面对学生阅读知识面进行扩展,帮助学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四、加强试题训练和练习反馈
学生在高考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成绩就必须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具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其考查的能力具备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的学习中加强某些方面的学习。文言文习题训练的目的并不在于提高学生答题正确率,而在于对学生文言知识的重点考查。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文言文阅读的训练,对文言文考察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的做题能力都会具有全面的认识,在认识之后反过来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语文文本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再学习。在反复的对知识进行回顾与训练之后,学生才能初步掌握基本的解题能力。当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文言文解题能力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解题进行及时的反馈。这个阶段教师反馈和指导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提高答题正确率。此外,为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课本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课外习题的讲解中对于学生存在较大疑惑的知识点应该再次回归到课本中,将课本知识点与习题知识点进行联系学习,这样帮助学生建立课文文本学习的动力。
五、正确对待专有名词和文学常识
1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多阅读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同时借助注释和相关文言文翻译的工具书,对文章中的字词句进行理解,从而读懂文章的内容。同时还要整理文言文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句、文言句式的意义及其用法。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自己自主动的去摸索,还要找出并掌握其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有助于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教学《滕王阁序》中,对“目吴会于云间”中的“目”分析其在此的用法,同时让学生在回忆之前所学的《鸿门宴》中的“数目项王”中的“目”的用法,通过比较看得出来“目”字后面都是用的名词(n),从而得出“在一个句子中若是有连个n连用,那么其中的一个n或用为v(动词)。接着让学生举一反三,《滕王阁序》中“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湖”,《师说》中的“吾师道也”中的“师”等。又如比较《滕王阁序》“雄州雾列,俊采星弛”、《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逍遥游》“水击三千里”中的“雾、星、日、水”等从中就可以找出“n在v前面并不一定就是主语”的规律。通过这样的教学,逐渐培养和提升学生对文言文中n的使用规律。又如:《劝学》中的“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就是将n放在能愿v后面从而活用为v;《寡人之于国也》中“树之以桑”中将n放在“之、而”前面使其活用为v等。
通过这样的比较、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使课堂的气氛活跃,也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2导入式的文言文教学提升学生的兴趣
对文言文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按部就班,首先是介绍作者、背景,接着就是逐字逐句的翻译,最后进行分析和总结。这种枯燥、沉闷的教学方式让学少变得疲惫,同时课堂也是“一潭死水”;因此我们要打破这种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导入教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例如《鸿门宴》的教学中,首先我讲了一个传说导入该堂课:纪晓岚的一首祝寿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的儿子都是贼,偷得蟠桃敬母亲”。然后,我结合了《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中的知识点,再让学生对“宴会中”的那部分进行了通读,并分析文章的动人之处。最后再进行总结。类似这种切入时式的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投入到质疑的氛围中,同时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放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去创新
为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始终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注释等,翻译内容,理解全文。
3.1阅读全文
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文言文和古诗词,并背诵经典的名篇。因此,阅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关键。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翻来覆去的阅读,积极的调动自己的大脑思维,借助相关字词句的预感来回忆之前所学知识,从而更好的认识、分析、理解、感悟全文。针对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问教师或者是借助工具书等。
3.2不断的积累
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学生要凭借着这些例子举一反三。对于学生来讲,该篇课文中的字词句等就是例子,学生只有不断的积累名言绝句,并掌握它们的用法和意义,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巩固性的积累不仅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的吸收,还能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散发性。时常让他们抄袭部分课外的文言文语段进行熟读、背诵,以便于帮助他们解决课堂上的新问题,完成知识的迁移。
3.3归纳和总结
针对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来讲是比较狭窄的,加之部分的实虚词句等在文章中体现得不够充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其他文章的学习。例如教学这篇《寡人之于国也》,本篇文章有4处用到了介词“于”,根据学生的归纳、查阅工具书之后,对“于”字的有四种用法:表示对象;地点、时间;被动;比较。又如让同学们总结被动句型,借助《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中的“而君幸于赵王”、“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这几句被动句,学生的总结:“于”、“为……所”、“见”、“见……于”以及用主动进行表示,如“帝感其诚”。这些都是表示的被动。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审美教育
一、前言
生活中处处有美的存在,教学是一种体验生活美的过程,尤其是语文,丰富的文字,精彩的表达,处处能够体现美的意识。所以,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应该融入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关键。通过进行审美教育深层次的挖掘出文言文的审美因素,把理性的文字内容和感性的体会,抽象的概念和鲜活的形象进行有机的结合,有效地使传授知识和体验美感达到统一。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与掌握,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因此,要特别重视。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教学发展的趋势。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经历了千年的洗礼,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文言文通常都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在艺术形式上的典范文章,被纳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化精华,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的载体。但现代的高中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看到文言文就深感头痛。导致高中文言文教学面临举步维艰的局面,主要原因是:(1)高中教材文言文的内容涉及的历史年代久远,文言文中的历史背景、社会形态、文化、制度都和现代学生存在很大的时间、时空的距离;(2)随着历史的发展,文言文在语言上的表达形式和表现方式,特别是字词的含义等各方面都和现代的学生有着难于逾越的语言距离;(3)文言文中隐藏的各种微言大义,更是增加学生认知和掌握的难度,学生因陌生、艰涩、畏惧而出现排斥和疏离的心理距离;(4)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往往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拿着文言文的对照译注和教学参考书泛泛的讲解课文,很多教师错误的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只要靠对照译注就可以教好的课程。在课堂上教读之后就让学生对译文死记硬背,课堂的气氛枯燥压抑,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叛逆的心理。因此,要改进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局面,最有效而直接的方法就是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通过采用审美教育对文言文进行教学,能够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把审美教育融入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任。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能够做到感知美、发现美、追求美以及创造美,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并体会我国传统博大精深的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可行性
高中学生还没有真正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处在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心理上开始学会独立进行理性的思考及判断,他们情感丰富多彩,对任何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果能够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找到积极的美好的事例来教育、感染、激励、影响他们,使他们的审美情操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培养他们学会正确的辨别是非与美丑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审美教育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大量实践表明,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入的认识并掌握文言文的价值,才能够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所以说,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四、高中文言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研究
1、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美,诱发审美想象
文言文语言体现着我国汉语言最古老最深邃的魅力,凝练、精准和形象的语言非常有表现张力,意境深远,韵味无穷,往往简短的几字就能够把偌大的情境展现在读者,使读者产生无限美好的境象。如教材中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了山之高,水之净,寥寥八字,就写白云、高山和流水三种景物特征。“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采用动静结合的描写。在特定的时间动物的嬉戏,使文章更加灵动和传神,传达了一种和谐的生命气息。文章语言言简意赅,大都是四言句,完美整饬。这些绝美的语言在课堂上教师口头翻译是不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文体的特点,挖掘其语言特色,带领学生有感情的进行多遍吟咏诵读,并与学生共同品味揣摩,探讨其蕴含的语言魅力,使学生真正做到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诱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加深其对文章的认识与掌握。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让学生真的陶醉在文言文的文辞、音韵和节奏美中,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2、亲临文章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审美意识
在高中教材的文言文作品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意旨美,高尚且真挚的情感溢言于表,结构多种多样,语言异彩纷呈。如李白的《蜀道难》中这样写道“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飞湍瀑流争喧胚,砅崖转石万壑雷。”描绘秦蜀道奇丽惊险的山川,飞流惊湍、奇峰险壑的景象。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重现文章的意境美,把文言文描写的景象搬到荧幕上来,以图片和视频等方式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激发审美意识。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把飞流惊湍,奇峰险壑等场面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彻底的激发学生对文章意境美的感受认识。当然教师自身的形象与语言魅力,也能够营造出审美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字体苍劲飞扬,普通话标准且有磁性,谦和温柔的教态,幽默得体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美,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感染并影响学生。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美的想像,教师不应该提很多的探究性问题,更不要琐碎的一字一句进行翻译,应该要留给学生自由发挥想像的空间,使学生有着亲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到文章描述的意境美,加深学生的认知和掌握,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3、结合作者的情感美,提高学生审美价值
高中教材中文言文作品,都是经典力作,饱含作者情感的喷涌,奔腾的宣泄着感情激流,给人带来强烈的动感及美感。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时要把精力着重放在“情感”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去感悟作者的“情感”的深沉、细腻、粗狂、豪放等境界,使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所痛、所恨、所爱的境界,接受文言文情感美的陶冶。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前后呼应结合,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郁悲凉。同时又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明了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应该坚持不懈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不甘天命,不应该消沉甚至自暴自弃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善于挖掘作者最真最深的情感,通过对作者情感的正确理解加上教师自身的经验、口才进行讲解,让作者的情感去感染、打动、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体味和感悟作者的情感中得到自身的洗礼与升华,最终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价值的作用。
4、感受人物的人格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铸造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让学生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健全人格的铸造要有榜样的激励,圣贤人格的感召和文学的熏陶。所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领学生和古人进行灵魂的“对话”,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圣贤高洁傲岸的精神,感受先哲的人格魅力,这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重要的职责。在教《孟子·告子上》时,要引导学生感受“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舍生取义精神。“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要使学生体会到孟子在得到大任前所受到的各种磨难,面对磨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能够挖掘出人格美,领悟其精神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成功。
五、高中文言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首先,过分强调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课程文言文部分有这样的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走进文言文教学课堂,大多老师都是逐字逐句翻译文本,文言文课堂变成了翻译课堂,学生死记硬背字词含义,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教学就失去了兴趣。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积累没有错,但是关键是要学生形成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文言文知识运用到课外文言文阅读中去,知识是基础,能力才是关键。
其次,过分注重文言文训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需要做一套与课文相关的教材配套练习,然后学生还要做课外拓展练习,接着期中复习、期末复习时候还要做大量文言文阅读题。高二高三的时候,有的语文老师上文言文新课时,渗透文言文练习题,把鲜活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变成了分析文言文阅读题练习的课堂。大量的文言文训练,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只要会做文言文阅读题,就不需要听老师讲授文言文课文。笔者认为,忽略了文言文文本教学,短时间训练文言文阅读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样的做法是本末倒置的。
再次,过分按照《江苏省考试说明》选择教学内容。毫无疑问,高中文言文教学要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准则,同时兼顾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颁布的《考试说明》。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语文老师直言,凡是《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内容,就重点学习,不在考试范围之内的,就不要学习。众所周知,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如果仅仅围绕考试说明而学习文言文,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文言文中很多内容都表现了古人的审美理想、精神品质、操守情趣。以今观古,仍然具有借鉴价值。例如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如果教师只让学生背诵课文、默写名句,只让学生对照注释能够翻译全文,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强调师生对话、读者与作者对话,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文本中作者的处境与琵琶女相似的一面:作者与琵琶女的心灵的“共振”,在文学评论上说就是“共鸣”,这种“共鸣”让作者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凡是让作者产生共鸣情感的元素,就是文本中需要探究的一面,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文本,学生理解才会深刻。虽然这与考试无关,但是笔者认为语文老师要补充许多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审美能力,让学生远离低级趣味,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分析了文言文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后,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文言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文知识是基础,学习仅仅停留在基础阶段是不行的,需要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起点上形成能力。凡是教材中有的知识点,学生自己能够通过教材注释或者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能够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让学生拥有文言文语感,语文课堂中没有读书声音是不完整的课堂。学生摇头摆脑地大声朗诵文言文,比教师讲解效果好很多。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迁移能力也很重要,很多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材料是课外的,但是具体用法在教材中都出现过类似的知识点。例如学生在学习《史记选读》中“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中“结发”的意思是:古人到了一定年龄把头发结起来,表示已经到了成年。而课外阅读材料《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又出现“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就不难理解“结发”的意思了。多读文言文课文,多读经典的课外文言文材料,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是根本。学生读懂文言文,那么文言文解题也会迎刃而解。高考重点考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还是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翻阅2014年与2015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是均为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其选文的长度均为650字左右。题型有:文言实词、断句、文意概括、文句翻译等。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从高考中着眼,去探索高中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一、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去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其中这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人的称谓、官吏任免、科举制度、古代地理等知识。在古代人的称谓有很多,比如: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谦称和敬称等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古代称谓,有助于学生解答文言文阅读中的选择题,在很多选择题中,命题者往往在称谓上设陷阱,谦称用作敬称或敬称用作谦称。在2015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中就有这样一道题目:
例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当看完选项之后,我们能快速的选出答案,那就是D。因为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而不能指其他儿子。本题就考查了一个称谓的问题。
还有,我们可以通过拜、除、谪、迁、擢、黜等词来了解官吏的任免,以提高学生的推测与翻译的能力。其实,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常识,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提高做题的效率,以找出准确的答案。
二、掌握常见的文言语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语法有:实词、虚词、一些句式和用法。
1.掌握实词的用法
其中在实词中我们应指导学生掌握两方面的知识: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在这举个词义扩大的例子,曹操… …将顺江东下。文言文实词的考查是高考中考查的主要内容,其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理解和运用。比如,在2010年的全国高考题中有这样一道考查实词的题目:
例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C选项错。
2.掌握虚词的用法
高中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但《考试大纲》列出了18 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下面举个虚词特殊情况用法的例子――虚词连用: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矣”上。
3.掌握句式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固定的句式,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一些特别固定的句式。下面举几个例子:
关于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的例子就不多赘述了,下面举几个固定句式的例子:①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奈若何”等格式。②表反问。“不亦……乎”、“何以……为” 等格式。③表感叹。“何其……”、“一何”等格式。④表测度等。“得无……乎”、“与其……孰若……”等格式。
这些固定句式都有自己固定的翻译方法,如:“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其实,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在2015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阅读中就有这样两道翻译的题目: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所以,在平时的积累中,我们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趣味性
有人把文言文称为“第二外语”,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面临的最大的难题莫过于文言文教学了。文言文与现代文字、词、句式上的巨大差异,不但给我们学生的阅读带来困难,也影响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文言文在高考中考察的比重大,知识能力要求高。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在有限的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答题能力,很容易陷入满堂灌的窠臼。文言文教学课堂趣味性尽失。如何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让文言文教学不失趣味性?下面结合个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实施课前“读”,让学生有学好文言文的心理准备
任何人面对陌生的知识都会不自觉产生排斥心理,我们的学生面对与现代汉语有教大差异的文言文时,也常会产生怕难心理。中国古代的傩戏文化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傩戏的表演者在做一些危险的表演时,一定要先念一段“咒语”,使表演者进入状态,对即将表演危险动作产生信心、沉着冷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也不妨让学生课前念一念。学好语言的关键是开口读。课前的读,能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深难字词、字句,更能在课堂上发挥主动性。
二、督促课中“记”,在探讨中积累文言知识
通过课前的读,我们的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探讨研读了。文言文的文本研读不外乎是:实词、虚词、句式、翻译、思想情感等,在课堂中督促学生动笔去“记”,有诸多好处:
(一)提醒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将同学发表的精彩论述或教师讲授的知识点记录下来。
(二)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记忆知识要点,达到了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目的。
(三)避免教师授课单一声调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现象发生,让学生参与其中。
(四)是练笔的过程,也为日后复习留下资料。
语文课堂如果是教师一堂言,是沉闷的课堂;如果是学生一堂言,缺乏教师恰当的引导,是活泼但是难以达成学习目标、突出不了知识性的课堂;如果是抄笔记的一堂课,是痛苦的课堂;如果只有讲,没有适当的笔记的课堂,是清风明月,挥挥衣袖什么都没有留下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探讨研究、恰当的在记忆中积累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
三、在文言文教学中彰显生活教育思想
根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教师尽可能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观察、体验。
(一)课前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自主阅读习惯。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大都可以与历史故事、名人趣事、生活轶事和处世哲理联系起来。课前,我将文言文所涉及到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或成语典故讲给他们听,让他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再布置朗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二)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引导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与文言文教学的结合点,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现象与场景创设情境,让课堂导入“生活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顺利地推进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引入课堂,使我们的文言文课堂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文言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挖掘生活资源,拓展文言文教学空间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去关爱大自然,关注社会,让他们通过对自然、人生、命运的客观理解来感悟文言文的内涵。徽州地方文化资源丰富,我们的语文教学如能开发利用好这些生活资源,必将促使学生感受语文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通过这种亲身体会,让学生学得更有趣味了,使学生从被动获知的状态变为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让文言文教学生活化,把文言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中学生尽可能多地浸蕴在文言文中,使中学生强烈地意识到“处处有文言,时时用文言”,自觉形成一种文言文实用意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的资源,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把施教的视角延伸到广阔的社会,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