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意识形态作风建设

时间:2024-04-11 10:27:40

导语:在意识形态作风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意识形态作风建设

第1篇

一、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干部作风是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外在反映,是干部党性修养、政治品质、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的具体体现,也是抵御消极腐败现象和保持清正廉洁的重要保证。综观我党的许多优秀领导干部都非常注重加强自身作风建设,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但反观极少数腐败分子解除了反腐倡廉的思想武装,最终滑入腐败堕落的深渊。这告诫我们: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有效防止干部腐败变质,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

二、当前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表现

(一)学习风气不浓,不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

有的干部以工作忙为借口,学习兴趣淡化,没有抽时间、挤时间进行学习,导致理论水平不高;有的干部学习不够深入,满足于一知半解,不在用心领会精神实质、研读理论原著上下功夫,导致思想觉悟不高,理论功底不深,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强,业务上只能靠吃老本;有的干部为学习而学习,不善于带着问题学,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导致只会照搬照套书本上的经验做法,工作效果不佳。

(二)工作作风不实,不适应时展的要求

有的干部开展工作往往是以会议传达会议、以讲话学习讲话、以文件落实文件,喜欢做表面文章;有的领干部工作主动性不强,在深入职工开展谈心调查不够,致使第一手资料欠缺,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拿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有的干部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争先创优的精神,工作上得过且过;有的干部对群众群众反映的情况和百姓的冷暖疾苦态度冷漠。

(三)政治意识不强,生活作风不正,不适应廉洁从政的要求

有的干部政治纪律观念淡薄,不严格执行和其他党内法规,放弃党的原则,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干部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大环境下,不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不能从政治上全局上观察问题,缺乏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理想信念散失.有的干部对待党纪国法,一知半解,知识亏乏,导致无视法律法规,胆大妄为,严重违法违纪,。

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以为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作风建设必须注重领导作则。没有好的领导集体,就没有好的局面,就没有快的发展。领导干部的言行,对干部职工起带头示范和表率作用,可能收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事半功倍效果。一要兢兢业业,做勤政的表率。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胸中有数;坚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尤其要在讲求实效和提高效率上下工夫,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不推诿、不拖延,为做好工作尽心尽力,全心全意,在勤政上做表率,带动干部职工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工作。二要堂堂正正,做廉政的表率。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改造思想,模范地照章办事,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同时,自觉将自己的行为置身于群众的监督之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创造畅所欲言、敢讲真话、敢批评指正的环境和氛围,让群众能监督、敢监督,这样才能做到兼听则明、防微杜渐,帮助自己清除意识不到的腐朽的东西的侵蚀。三要诚诚恳恳,做德政的表率。领导干部要用真感情去感受和理解干部职工,本着增进了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态度深入到干部职工中来,真心实意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对事物的看法,同时也真诚地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剖白给干部职工,共同探讨,纠正错的,发扬好的,让干部职工充分感受到对自身的重视,感受到自己作用的发挥,激发他们全力以赴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二是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教育为主。

一要教育干部破除“三种观念”。要破除“执法就是执权”观念,正确认识执法权力和执法责任的关系,明确权力来自于民也必须服务于民,时刻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要破除“执法就是罚款”的观念,正确认识执法目的与执法手段的关系,明确行政处罚包括罚款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我们执法的目的;要破除“执法就是实用”的观念,正确认识加大执法力度与程序执法的关系,明确“程序违法,一切违法”,必须保证执法程序的合理合法。

二要教育干部提升“三种能力”。提升把握处理问题的能力,始终保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政治敏锐性;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为企业的守法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提升依法监管的能力,教育引导干部依法规范权力,依法行使权力,促进公正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三要教育干部树好“三种形象”。要树好秉公执法形象,始终保持有一颗爱民之心、文明之心、公正之心。要树好文明服务形象,周到服务、主动服务。要树好高效廉洁形象,坚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切实把良好风气融合到工作中,逐步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基本行为准则。

第2篇

一、提高认识,从自身做起

自古以来,上至极权王道,下至七品小吏,庸政一直为世人诟病,庸政误国、误民,贻害无穷。庸,顾名思义即为平庸、碌碌无为。庸与懒、散是天然的孪生兄弟,庸是内在的,懒、散则是表象的。庸,首先存在于思想、意识形态,得过且过,图安逸、怕责任、怕担当,因而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其次,庸,表现在行为中,只顾眼前,不图长远,欣赏既得利益,不思进取,甚至不作为、乱作为。庸衍生出懒和散,懒和散又导致进一步的庸。作为一名公务人员,我们是党和国家政策、法律的宣传者和执行者。因此,主导社会正气,营造优良的城市环境,必须从我们每一个公务人员做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作适应能力差,不能迅速熟悉新的工作;学习缺乏主动性,工作有依赖思想,主动性有所欠缺,自己对自己没有严格地要求,往往满足完成任务。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思考得不够。进取意识不强,性情急躁,工作方法简单。

三、学习理论,多干实事

认真学习理论,强化宗旨教育,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从严要求自己,正人先正己,无论在任何部门,任何岗位都要严于律己,只要是对工作发展有利的事情,别人做不到的,自己一定要想方设法做到,真正做到从自己做起,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更高的工作标准,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进取之心。关注新生事物,发现新生事物,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失败。彻底调整心态,保持与时俱进的强烈求知欲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关心身边事,发现身边事,创造新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丰富,在丰富中不断完善和强大,争取在工作上做一个有能力有主张的智者。

第3篇

根据局党委安排,现将农牧业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站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落实党建工作责任

1、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根据我站班子成员分工,领导亲自抓,调整了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增加一名年轻干部充实党建工作,专门负责全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党建、组织、主体责任等工作。

2、规范领导班子制度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 “八项规定”、“六条意见”、“七条要求”。严格执行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委班子每月集中学习一次。

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1、领导班子集体责任落实情况

抓好作风建设。针对原来干部懒慢缓散等问题,上下班按时考勤,落实了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重点加强了上班时间工作纪律监督检查,严格执考勤和请销假制度,有效解决了群众“找人难、办事难”的问题。

2、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落实情况

(1)及时研究部署。及时传达学习上级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做到传达贯彻不过夜,对上级相关文件及时批阅,落实分管领导、工作人员办理,并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在月初对相关绩效考核项目进行细化,月中组织督办检查。及时召开专题会议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2)主动支持纪检监察工作。在切实履行党委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职责的同时,我态度坚决、旗帜鲜明地支持纪委查办案件。关心纪检监察干部选拔任用,把政治坚定、坚持原则、敢于执纪、公道正派的纪检监察干部放在全场最重要的工作岗位上。

(3)积极开展廉政教育。积极组织全站党员学习《准则》、《条例》,做到熟记、践行,把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和党纪法规的学习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并主动参加党风廉政建设系列教育活动。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主体责任压力传导不够,存在衰减现象。二是对于意识形态、宗教和统一战线等工作,宣传不够。三是督查不严,有时存在宽、松、软情况,板子举得高、落得轻。四是非公党建覆盖率不高,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存在重派遣、轻指导现象。五是村级经济发展效果不明显,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制约了精准扶贫脱贫成效。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夯实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做到以下方面:

一是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意识,确保责任上肩。狠抓思想建党,主抓宗旨教育、党性教育和警示教育。坚持集中学习教育,上好廉政党课,加强典型案例学习,增强政治定力。

二是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支部主体作用。

三是进一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执行好“”制度。重点加强站专题民主生活会,做到规范化,使之成为党员干部教育学习的主阵地。落实好谈心谈话制度,做到班子成员相互谈心“全覆盖”。

四是进一步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提升制度执行力。加大每月绩效考核工作,将各党员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与个人工资全面挂钩兑现。

第4篇

关键词:仪征 尚义求真 培育 弘扬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93-01

城市精神的培育和塑造是一项综合性社会工程,只有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深刻理解、主动接纳、积极认可和自觉遵从,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凝聚、导向、激励、规范作用和效能。新的历史时期,意气风发,争先创优的仪征人民应该如何大力弘扬“尚义求真”精神,将仪征城市精神发扬光大,打造仪征的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

一、弘扬仪征精神,要以社会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

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精神文明;没有坚实的物质保障,当然也就没有迫切的精神需求。城市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弘扬城市精神,必须紧扣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把发展作为当前的工作的首要任务,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促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仪征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停止一切毫无意义的议论、辩论和争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本领技能,锤炼优良的工作作风,凝心聚力,充满激情做实工作,扎扎实实做细工作,千方百计做成工作。要坚持项目为王,把抓项目作为促民生、建和谐的硬着子和实举措,作为新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切围绕项目建设这个中心,心无旁骛、聚精会神,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谋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和效率。要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升仪征市民的幸福指数,增强市民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将“尚义求真”精神内化与心,外现于行,踊跃参与、积极主动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去。

二、弘扬仪征精神,要以干部队伍建设为坚强保障

人们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不论是“三城同创”,还是重大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是非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党领导下的干部队伍。干部队伍的道德修养、能力水平,直接关系着仪征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关系着十二五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做“尚义求真”的领导干部,就应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身作则,成为思想的标杆、行为的榜样、能力的标兵、道德的楷模,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先锋队伍的模范作用,高举“义”和“真”的大纛,以争创一流的志气、敢为人先的勇气、奋力开拓的锐气和求真务实的风气,引领全市人民积极投身到富民强市的伟大实践中去。要努力抓好机关作风建设。机关作风建设事关政府形象,事关仪征发展大局,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学习,严格管理制度,改进考核方法,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对照标准,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梳理,查找不足,积极整改,切实改掉我们身上的缺点,使我们的作风更硬朗、更扎实,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做好“尚义求真”精神远航的好舵手。

三、弘扬仪征精神,要以活动载体搭建为重要抓手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香满园。“尚义求真”的城市精神,只有内化为仪征全市人民的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外化为全体市民自觉的行动,城市精神才会真正融入仪征人的血脉,仪征也才真正有了独具个性色彩的“精气神”。因此,城市精神的提倡和弘扬,不应该是某个人、某个单位、某个群体的孤军奋战,而应是整个城市的自我塑造的过程,是全体市民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需要全市干部群众同心同德,携手共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草根”的智慧、力量巨大,不容小觑,不容忽视,我们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振奋城市精神的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以丰富多彩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打造展览、演讲、晚会、理论研讨、学校教育平台,利用电视、报纸、网络论坛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点燃全面共育城市精神的热情,在全市范围掀起一股培育塑造城市精神的热潮,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耳濡目染,逐渐理解、接受、认可和遵从城市精神。

四、弘扬仪征精神,要以典型形象引领为主要方式

第5篇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个性智能;物质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校园文化发挥着引导人、充实人、熏陶人、影响人的重要教育职能,特别对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高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个性得以充分展现

根据各高职院校的优势和特点,突出本校文化特色,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觉推进、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各种讲座、知识竞赛、才艺表现、志愿服务、演讲辩论、文艺体育等形形的校园活动,从而在活动中使他们的思想得以交流,观念接受碰撞,情感相互交融,个性得以充分地展现。

2.智能得以提升

培养高技能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目标,在校园文化中开展校园学术科研活动有利于促进参与者智能的提升。如课外科技制作发明、创业计划大赛等,能使学生经历一个从犹疑到动手及至潜心努力的过程,更深刻地体会刻苦钻研、团队精神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成功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其智力、能力、创新力与学业的发展。

3.为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校园文化本质上属于社会亚文化,来自社会的某些规范及人际交往的矛盾和冲突会让学生感受到挫折,产生心理的失望、焦虑等情绪。同时,缺少实际经验的他们在开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时,不可避免地会四处碰壁。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在更多的生活层面上,以各种方式模拟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从而为学生正式进入社会做好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二.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形成学校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她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

首先,要重视提高学校物质建设的文化品味,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自然景观建设要达到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要求;人文景观的创设,要充分利用精美的雕塑、特色性的标志牌、人本化的警示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展室展牌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要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特色网站、广播站、文化宣传栏,校内报刊等形式的各类文化阵地。其开办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并与社区、文化团体密切联系,拓展校园文化阵地,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第三,要开放面向全体学生的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等各种功能教室,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让学生充分感受现代化的学校给自己创设的优越的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

2.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上。校风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一个好的校风能激发和凝聚学校成员的内在动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当前,更应结合同志提出的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促进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抓好教风首先要从领导作风建设入手,领导班子要加强理论学习,端正办学方向,在教师中大力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积极建设“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建设学习型学校。

学风是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生活、卫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从新生入学起,就应使优秀的校风、学风成为一种无形的控制力、感染力和规范力,使学生明确在两到三年的高职学习中,应努力的方向、达到的目标。

3.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是由学校的法律形态和组织管理形态构成的显性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严谨规范、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格的管理人员是保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不同学校的制度文化不尽相同,可以有各自的特点,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师生行为,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4.通过全员参与,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

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效果是通过每个学校人的个体行为得以显现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一生的发展;教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师德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干部、教师的管理行为对学生的心理成长、行为养成都有极大的影响;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间的密切合作。通过这些不同层次的学校人行为文化的总和,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实现学校的奋斗目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建设活动,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把它定位为各类创建活动的集合,与各级规范化学校、各类示范学校、各级文明学校、花园式学校、绿色学校等的创建工作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提高学校管理层次,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为社会提供高技能人才,推动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有效载体;同时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提升知识品味、文化修养及价值观念,实现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信息网络的跨时空开放性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传统思想政治工作通常采用谈心、报告等方式进行,这些手段因为受场地、时间等条件限制,工作覆盖面十分有限。信息网络带来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变化,使思想政治工作由权威的单一主体变为分散的多样主体;由被动的单向传递、接受变为主动的多向的互联互通;由注重生硬的说教变为注重人文的关怀;由长周期、长链条变为快反馈、短循环。加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共享、主体分享,便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弥补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较小的弱点。

(二)网络的虚拟隐蔽性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信息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在网络上交流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身份的隐蔽性极大消除了人们讨论问题、交流思想、交换信息时存在的各种顾虑。而思想政治工作者亦可以隐匿的身份来参与,倾听机关工作人员内心的声音,感受他们的情感,从而能更深入地了解其所思所想,从中发现思想中的不良倾向和偏激观点,便于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极大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

(三)网络的即时互动性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与政工工作者之间是单向循环,反馈机制不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呈现延迟滞后。然而,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与政工工作者即时互动,即时反馈,政工工作者可以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政工教育内容和形式,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易接受性、可渗透性更加明显,从而容易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二、信息网络发展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

信息网络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各种虚拟信息难辨真假,在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新形势下机关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

(一)从意识形态看,网络舆论斗争更趋激烈。网络世界中,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在交流中交锋、对话中对垒,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价值观的碰撞。当前,在信息网络中,西方价值观的信息量要比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信息量大的多[2],如何在西方强势文化占据网络主流地位的情况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作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及舆论主动权,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从具体工作看,思政工作环境更加复杂。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可控性强、渠道单一,教育者可以通过精心筛选,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向教育对象集中地、持续地、高强度地传播信息,促使教育对象的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然而,迅速发展的信息网络,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可控性。网络上传播的部分信息与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宣传的信息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极大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加之,网络的出现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出现了第三方,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变成了间接方式,信息网络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趋于复杂。

(三)从自身建设看,政工队伍素质更需提升。网络的快速发展,打破了思想政治工作原有格局,使主流舆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真空、失控,给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难度。因此,要消除这种不利影响,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备较高的素质。但目前,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知识、网络技术与政工工作要求相比,还较为缺乏。这直接影响工作效果,容易导致工作陷入被动,信息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者“守土尽责”面临严峻考验。

三、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适应信息网络特点,转变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大多是单方面的“灌输式”,一般来讲思想政治工作者享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全部权威。而在信息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者占有全部权威,只有通过开展符合网络传播特点和大众信息接受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发出主流价值观的“强势声音”,才有可能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网络文化不承认主观强加的“主角”,“主角”必须在多元主体的交流互动中形成。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转变思维,改进方法,从“以我为主”向“以人为本”转变,站在政工对象角度,精细谋划、精准开展政工工作,提高网络世界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接受度。

(二)机关信息网络环境建设要突出政工工作导向。机关信息网络环境是做好新形势下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要以政工工作导向为主线,加强机关信息网络环境建设。要坚持立足大局。秉持机关政工工作为机关中心工作服务的理念,突出机关信息网络的权威性、大局性、工作性,紧紧围绕本地区、本部门重点工作,把政策法规、讲话精神、业务动态、工作进展等作为必备内容纳入机关信息网络建设体系,以便于工作人员在使用机关信息网络的同时,更好了解工作的各方面要求。要坚持弘扬主流。机关信息网络要发挥道德教育、情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在内容选择、宣传角度、思考延伸、表现形式等多层次,渗透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加大良好精神文化对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熏陶和行为引导力度。要坚持可亲可近。机关青年干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对象,也是机关信息网络的主要受众群体。新形势下,机关信息网络建设要摆脱“一脸严肃”的刻板影响,从青年人生活的关注点、思维的兴趣点出发,加强信息网络载体和平台的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建设,不断提高机关信息网络的可读性、可看性、可用性。

(三)创新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灵活简便,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要积极利用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丰富的表现力,以机关工作人员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多媒体、立体感知等现代化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趣味、化理性为感性,实现抽象理论形象化、生动化、通俗化。与此同时,要注重与政工工作对象的互动交流,既要敢于、善于探讨交流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宏观问题,又要敢于、善于探讨交流时事热点、社会焦点等具体问题,并在各抒己见中用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政工对象的思想和行为,有效提高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第7篇

关键词:高校 安全 体系

校园是一个特殊场合,它的安全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因此校园安全一直为全社会所关注。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学生层次的多样化,新的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危害也越来越隐蔽。这就使得高等院校的校园安全管理压力剧增,构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当前高校校园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领域意识形态的滞后

目前学校投资越来越广,办学经费相当紧张。鉴于此,许多高校对“平安校园”的建设存在着文件多、口号响、重视少、投资少、侥幸心态居多。实际上,在安保问题上不是不重视,而是无法将其置于重要的日程中加以考虑。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与社会互动强度越来越高,以高校为中心的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庞大,但是全员育人、全员安保的理念却越来越弱,许多高校只是安保部门在唱“独角戏”,师生未积极参与安全活动,安全主体意识淡薄,安全观念滞后,对法制和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对安全工作存在侥幸心理。

1.2 校园安全管理机制、防控体系不健全

由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安全设施设备的投入严重不到位,在硬件方面与日益升级的安全威胁严重不匹配;在机制方面,校园园区范围成倍扩大,使得原先规范的组织机构变得不健全,安全工作牵涉的部门越来越多,单纯依靠安全工作队伍已不适应越来越专业的管理,如学生宿舍管理不仅需要物业知识,也需要法律知识,在校园安全管理中各类的交叉知识需要越来越多。随着校园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校园及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加上对外交流增多导致校园的流动人口、私人车辆急剧膨胀,治安形势、交通安全日趋严峻,高校安全管理机制跟不上形势发展。此外,有新校区的高校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失地农民因就业或拆迁农民因补偿问题而与学校产生的纠纷,高校周边已成为校园犯罪和社会安全问题的衍生地。高校内部体制改革以及招生规模扩大,硬件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学校与教师的利益产生冲突。

1.3 校园安保队伍职能和发展的瓶颈

由于生源的日益复杂性和广泛性,学生结构由单一统招生向多层次学生发展:既有博士生、硕士生、全日制大学生,也有大量的在职研究生,有的还有自考生等等;既有国内生、国际生、港澳台生,还有日渐增多具有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而现在户籍管理全部由学校所在地派出所负责且与学校安保部门不联网,学校掌握学生的情况困难,一旦出现安保紧急情况,学校常常无法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许多问题无法做到消灭在萌芽状态。高校科研项目增多,高新技术发展迅速,需要重点监控的软硬件对象越来越多,而高校安保部门由于还是延续旧有的体制,人员素质偏低、经费缺乏、现代化安保设备投入较少和更新滞后,在人员、经费、治安设备等方面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校园安全保卫功能。安保工作职能的改变与执法资格欠缺的矛盾。安保工作职能由过去主要管理内部转向负责校园内外小社会管理:既要管理学校所属的教学科研单位,又要管理实行企业化运营的经济实体和商业网点及民营企业,可对校园周边影响校园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治安问题又没有执法权,因此,要确保整个校园的安全,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1

2.构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对策

2.1 加强培训

加强学校主要领导及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 通过集中培训、安全知识讲座、安全演习、自学等多种形式, 不断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有关职能部门在组织培训时, 要在培训的内容中突出有关学校的法律法规政策、常见事故的预防、突发事件的处置等内容。组织全体教职工, 特别是班主任学习安全知识, 提高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保护能力。

2.2 深入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活动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 遇事易以“我”为中心, 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部分学生因学习压力、就业、家庭、早恋等因素的影响, 心理压力过重, 继而产生心理疾病, 逃学、酗酒、打架斗殴、破坏学校公物等事情时有发生; 有的学生对于同学之间的摩擦或矛盾, 往往采用过激的行为或暴力手段来解决。很多学生缺少排除心理压力、不安情绪和应对安全隐患的应急能力。面对这些情况, 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积极开展安全教育, 普及安全知识,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提高防范能力。根据学生不同特点, 在各种教学和日常活动中适时的进行安全教育, 收集安全事故案例教育学生。

2.3 加强高校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建设

高校安全管理部门要根据制定一整套详细的安全管理办法、安全考核指标、具体操作规程和评价体系,建立起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校园危机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完备。高校要及时督促检查安全管理机构和工作小组的工作和管理情况,经常性地选派安全管理人员走出去进行有关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需要各方合力,对承担安保工作的主力学校保卫部门,学校应十分重视其建设,在人员、资金、装备上给予支持。要着力强化队伍的教育工作,加强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充分调动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保卫人员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稳定意识,使其成为“平安校园”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其在“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2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正处在快速、健康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稳定的因素愈来愈多、愈来愈复杂,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是来自于校园。所以,要把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31)

摘 要: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助于人们养成健康向上的价值理念,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形成民主的、法制的社会环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是制度创新,而核心价值观又是制度创新的重要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互动发展。

关键词 :制度创新;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中图分类号:D60;B8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236-02

当今我国正处在的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充斥着人们的思想,难免会存在着功利思想、拜金思想、贪欲思想等价值观扭曲的思想现象,这一切思想的根源都是社会价值观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责任价值的缺失,这也在一定程度地折射了社会管理机制的欠缺和漏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正是改革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强烈要求,它的践行有助于人们养成健康向上的价值理念,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对于调整人与人之间友好和谐的交往关系,建立民主的、法制的社会环境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所以当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迫切需要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制度。

一、制度创新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一)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1]

人类社会所有创新活动都是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制度创新是推动一切创新活动的动力,是政府部门通过创设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行为,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潜在价值所制定的规则、制度和政策法规。也是人们在目前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下,实现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经济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等等创新都是在制度创新之后得以进行的,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因此应当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创新的良好文化和制度环境。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所以,制度创新应该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二)一个社会核心价值的形成,是对本民族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认识和总结,是对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总结。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凝练,而且也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正在进行的社会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尤其是对正在运行着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进行全面分析和检讨,并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必须改革那些与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不相符合的体制机制。

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创造就是国家制度的创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决定着其国民的素质,国家制度的优劣直接影响其公民形象的塑造。国家制度的创新同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密切相关,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对应的制度体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完善起来。并且文化教育、舆论宣传、社会导向都围绕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起来,社会才能稳定、持久的向前发展。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三)制度创新与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互动关系。制度创新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核心价值转化为制度机制才更有生命力;制度的建构与改革创新又决定价值观践行的效果,价值观教育需机制保障;价值观是制度创新的灵魂,同时对进制度改革创新又起促进作用。

第一,制度创新是在公共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进行的,制度创新的设计和安排也是公共价值观的体现,制度本身的内在精神和品格也包含一定的价值观。马克斯·韦伯指出:“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内在精神,前者是一个社会有效运行所要求的一套经济社会伦理规范和法律体系,而后者则包括人们的行为规范、价值目标、奋斗目的等文化观念。”[2] 新的价值观的践行是现实社会制度的折射,并且会推动社会制度的改革创新。正如贝尔指出,“意识上的变革——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上的变革——会推动人们去改变他们的社会安排和体制”[3] 。

第二,制度创新又对价值观的践行起引领、规范、、约束、保障作用。“制度建立的规范、惯例和做事程序,在长期的作用下,就会使人们形成行为习惯乃至内化为个人的自我价值取向,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而制度的强制惩戒性又使其具有遏制作用。因此,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形塑性和直接的匡正性。”[4]可见制度能够协调人们交往的行动、调控人们的矛盾、增进地区互助、影响社会发展。

二、制度创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一)抓好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完善的制度机制保障下,才能持之以恒的践行。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设计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思路、具体路径和执行方法;要深入开展相关研究;要认真规划设计,形成方法策略;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同时,既要尊重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进行科学的制度创新。当前,对社会个体而言,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应当以教育为主。价值观是决定人的思想行为的心理基础,这就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付诸到社会发展实践中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制度的媒介和实践的路径而深入到社会现实、渗入到老百姓的一言一行。对国家和社会层面而言,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还应当以制度创新为主。加强顶层制度设计,使社会主义制度体制成为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寄托全国人民美好道德愿望、充满着高尚正能量的强大引擎。

(二)做好制度创新的完善发展。制度创新是核心价值观的媒介,通过规范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制约、引导功能以及激励的功能,是推动社会形成价值共识的制度化力量。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社会制度体系的有力保障。要把核心价值观植入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中,融入到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不断发展进步中。

积极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和践行观有赖于制度的改革创新与健全完善。我们不仅要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学习、教育制度,更要创新完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制度、体制、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国民意识,上升为民族信仰,通过制度的媒介和实践的路径使其现实化。

(三)创新管理,完善机制,褒奖义举,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治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和社会道德的提升协调共进,健全树立典型机制,努力形成社会推荐、评委讨论、媒体公开褒奖等一系列宣传模范的制度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互相帮助、以助人为乐良好社会风气,从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人们指导人们行为准则的指导思想。为此,我们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治、公正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践行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挖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正直品质、正直道德情感。让信仰指引个人人生,价值共识引领社会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个人和群体的意识,外化为个人和群体的行为规范,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人生推入更高得境界,在社会上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激发出战斗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制度创新的灵魂支柱

(一)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成员提供理论价值支撑。当今转型社会中面临着利益格局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变化的局面,核心价值观是当今社会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系统,它凝聚了人们的思想、信念、精神、道德等价值因素,有效地制约和整合那些非主流的价值体系,是目前社会的共同价值思想基础和行为规范。

一个国家选择的社会制度,不是经济实力决定的,也不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构建这个制度的人群的核心价值观决定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这个国家人民生活目的,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就要解决权力来源问题与权力制约问题,否则,他们所追求的生活目标,就成为了镜中花水中月。

(二)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制度创新提供价值支撑。价值是制度的灵魂,社会制度是其制度和价值的统一。但制度又包涵着其对应的价值体系,社会制度体系究其实质是价值体系的制度化。

目前我国的社会制度创新既要有利于变革,又要维护社会的繁荣稳定,这需要一种深刻的意识形态体系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制度创新的价值支撑,是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等方面逐步展开后的价值诉求。具有特殊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奋发向上的活力。为我国的制度创新提供了精神动力,是进行制度创新的重要保障。

(三)核心价值观为维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稳定提供价值支撑。人是按照一种文化价值观在生活的,所以要对正在运行着的制度体系进行全面分析和检讨,并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改革那些与核心价值观要求不相符合的体制机制。

一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有理论敷陈、文明诉求,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要有制度支持。因此要从最根本上改掉那些悖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安排,使我们的制度运行与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防止价值空置和制度空转的现象发生。

衡量一种核心价值体系与相应的制度层面是否相适应的标志就是在这种制度下生活的人的幸福指数如何,其标志可以用马斯洛的心理需要不同层次来划分,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自我超越需求。为了我国人民达到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践行核心价值观,以使这个社会的终极发展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近,让我们生活的社会长治久安,百姓生活幸福美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张娟.制度创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1日.

[2]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刚,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7.

[3]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第9篇

――编 者

2012年网络舆情继续升温,成为社会舆论的发动机。社会转型期各种问题在积累和叠加,网民对深化改革表现出热切的期待,有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取向的意识形态争论重新抬头。国土资源部门作为一个重要的政府组成部分,和民生息息相关,关注网络舆情显得尤其重要。处理好网络舆情,对执政为民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2年湖南国土资源网络舆情指数

2012年湖南国土资源网络舆情生态

社会公众对国土资源关注度显著提高。从转载、回帖、搜索量来看,无论是事件、人物,正面关注还是负面关注,关注量都有显著提高。正面关注排序第一的“省国土资源厅出台首部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问责办法”转载突破16万,排位第十的“湖南加大征地拆迁信息公开力度”转载过3万;负面关注排序第一的“致企业失地损失千万,长沙国土局被黑幕隐瞒事实”转载破9万,第十位“湖南男子自家屋内采煤致刑”过4万。2012年所列事件、人物地域排序总转载点击数近800万,比2011年总数高1倍,正面关注点击量比负面关注点击数高1倍。

社会公众对国土资源关注面更加多元。相较2011年,2012年公众关注有了极大拓展。除了原来关注的政策、征地拆迁、市场配置以外,腐败是持续关注点,2012年查处的长沙市局周志红、永州市局欧阳贵忠、醴陵市局周旺炎、郴州市局龙跃帅点击都在1万以上。干部作风、言论、行为等偶发事件,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等深层次问题成为新的关注点。“湖南宁乡高球场顶风上马,国土局长称领导定的没办法”,“衡阳市国土资源局用进口宝马车做公车”,“隆回最牛国土资源局长在位17年”等事件点击回帖率均达5万以上,在社会引起较大反响。

权益关注强烈与主流舆情成熟理性并行。权益关注强烈,主要是征地拆迁、矿山环境、地灾、城镇化土地利用、地产市场、资源权益纠纷等涉及具体利益,部分网民实名发帖,希望通过网络炒作,借力网络冲突、网络暴力,形成舆情事件,实现自身目的。“长沙湘星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实名举报长沙市国土资源人员渎职”、“湖南澧县荣华煤矿非法开采,致四千村名水源枯竭”、“常宁:农田保护‘硬规定’遭遇‘软执行’等成为2012年较为突出的舆情热点。主流舆情成熟理性,主要表现公众对国土资源政策支持、对国土资源管理成绩肯定、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部分资源问题有理性的思考。如2012年省厅几项重点工作整顿规范矿产资源秩序、环洞庭湖工程建设、地质找矿突破行动等点击量大而多,但无回帖、跟帖质疑。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成为国土资源舆情发展的重要形式。分析排序显示,负面关注一般由互联网、微博等自媒体发起,传统媒体跟进;而正面关注往往由传统媒体载文,再互联网转载或微博转发。由于网络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和使用便捷加上用户量大,客观上已改变了传统网络舆情格局的力量对比。这种互动的传播形式,使许多事件快速演变成舆情热点。宣传中心监测到的26家媒体或转载49件负面舆情,如“常德西洞庭暴力征地拆迁”、“祁东县重点项目用地违规侵占”等均是在网络社区发酵并走向舆论。而“湖南加大征地拆迁信息公开力度”则由传统媒体兴起,向网络扩散。传播路径不对称与互动,整体上形成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舆情感知。

舆情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关系不明显,但与引导力度相关。为寻找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与舆情发展之间关系,按地域对国土资源舆情进行了排序,结果显示,其相关关系并不明显。但从排序结果与几个地区舆论引导工作相对照,可以得出结论:舆情引导得力,则排列靠前;引导不力,则排列靠后。长、株、潭、岳、常等市注重舆情引导,其排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国土资源舆情应对与网络问政工作开始起步。应对舆情,已成为政府的必修课,网络问政也是未来新趋势。目前我省国土资源舆情应对与网络问政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部分市州强化了该项工作,株洲等市开通了政务微博;株洲、衡阳开展网络舆情搜看、处置、办理工作,积极主动应对舆情;怀化联合中国移动开发“国土资源法律即时通”,服务相对人。

2012年湖南国土资源舆情新特点形成原因分析

除了社会经济发展、互联网新媒体使用人数绝对量上升之外,国土资源舆情的新特点主要是由国土资源本身特性、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传播方式的新变化等多因素决定的。

一是国土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资源消耗偏高,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制约越来越突出,国土资源需求刚性上升与供给刚性约束成为发展改革的巨大压力和倒逼力量,客观上让国土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高度关注的重要指标、舆论关注的热点行业。我省近几年社会经济发展增速较快,但土地供应紧张、后备资源短缺、征地较多、政策调整频繁、矿业违法高发多发等一直是公众的关注点和媒体报道热点。

二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使群众权益维护进入新阶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了人的解放。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行依法治省、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权、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同时严格问责。公众对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参与权的诉求高涨,使舆情到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