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1 10:27:41
导语: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经济发展加速了资源的不平等性虽然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全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效果,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是以牺牲资源作为代价的,没有对地方的差异进行正确的认识与考虑,这也就难以保障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更是难以有效地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资源平等性,例如发展中国家对能源消耗相对较大,拥有70%人口的发展国家只有30%的资源,而具有30%人口的发达国家却拥有70%的资源,这种不平等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生态化的进展。也正是由于这一状况,发展中国家难以对WTO所提出的国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表示怀疑的态度,如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能为发展国家带来益处,只能带来负担的情况下,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为了纸上谈兵,其存在也就不存在意义了。如果按照现在的资源消耗状况来看,地球上的资源只可以供给少数人使用,这也就难以落实可持续发展。(二)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本不公平分配由于不同国家的国情以及经济的规模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人力、物力资源等诸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与国之间的资源分配机制,例如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集约化生产,使其在贸易的发展中占据成本的优势。一般情况下来讲,生产力直接决定资本的走向,所以生产力相对较高,其自身的资本也就相对较为雄厚。所以,在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的资本分配机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性,资本的流向也是发达国家,这也就加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三)经济增长降低地球供养的能力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主要是要求经济活动开展应该在保护环境与能源承载力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要将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此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例如各国在对经济进行发展的同时,应该重视自身有害气体的排放,以此来降低温室效应等不良的环境影响。现阶段,很多国家在对经济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对资源进行保护与缓解的效果,通过国际贸易进出口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国的内部压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进出口的环境,对资源的服务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每个国家都想对自身的经济进行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但又不想要承担环境与资源进行保护的义务。据相关调查表明,只有少数的国家内部环境承载力没有达到上限,所以现阶段的各国想要发展经济,就应该对进口的承受能力进行不断地提高,以此来对环境问题进行全面的处理与重视。
二、新形势下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原因
(一)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的短期目标冲突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经济上的生态化发展,也就是物质财富的提高,对供需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其次就是社会的生态发展与进步,其主要是对中国的人口问题进行解决,对社会的贫富分化进行缓解;最后就是环境与资源的生态发展方面,其主要是实现生态资源与经济的共同发展,以此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主张达到人们的生活要求,还应该保证环境的使用,为后代的使用与发展提供基础。在国际贸易的生态发展环境下,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人类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重视。所以想要对短期内的经济增长效果进行提高,就应该明确其与贸易生态化之间的差异。(二)WTO对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发展缺乏协调政策从客观的角度来讲,WTO对国际贸易的生态化与全球经济的发展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也就导致其重视程度严重的不足,没有相应的政策来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在WTO的环境下,经济的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被弱化,没有重视生态化的引导效果与作用,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态发展中所具有的经济与社会方面内容,推动了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同时,在这一观点下制定的WTO政策也就缺乏科学性与公正性,容易引发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生态化之间的问题。例如WTO的非歧视原则,其不仅实现全球经济发展,还对发展中的国家进行扶持与鼓励,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际贸易。但由于这一政策是在国际贸易生态环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既要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进行考虑,还应该对相应的环境税进行缴纳,这也就出现新的冲突。与此类似的策略还有很多,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冲突,不利于其向着协调的方向发展。(三)发达国家在生态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方面有着双重的标准在出口贸易的方面,发达国家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发展,并有效地对经济危机、资源危机等问题进行规避,就通过出口的方式或者在其他国家设立厂房进行生产,将污染与危机转嫁到其他的国家,这种方式在发达国家相对较为常见,例如日本为了避免支付环保的资金,就将其国内的高污染行业进行转移,放到周边的发展中国家或者地区,以此来获得高额的利润。据相关的调查表明,人口相对较少的发达国家所造成的有害废弃物量相对较大,占世界总量的77%,他们通常在发展中国家作为有害废气物的堆积场,通过向境外输出的方式来对毒废料进行输出,中国有很多沿海的城市也在为一些发达国家进行有害垃圾的处理。在国际贸易的方面,发达国家为了对自身利益与经济发展状况的有效保护,就通过贸易壁垒的方式来进行。虽然有很多的绿色壁垒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很多的贸易壁垒只是通过生态化的借口,来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行限制。
三、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化
(一)优化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的协调发展国际贸易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益,所以具有一定程度的急功近利色彩,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想要保障利益的长久性,就应该保障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和谐发展。在未来的发展时间过程中,环保与节能将成为时代的主题,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指导。这就要求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来对经济进行发展,积极对各国之间的交流状况进行推动。还应该加强对贸易政策的掌握与应用,不断地为构建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状况进行研究,重视对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以此来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二)遵循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则在对国际的贸易生态化进行塑造的过程中,应该保障在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并需要完善的法律来对其进行约束与规范。做好规范的工作,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对不同国家的生态化发展状况与经济水平,以此来达到公平与公正的效果;其次就是通过统一的国际标准来对,保障各个流程的利益要求。各国在国内进行立法的过程中,应该对本国的国情与经济贸易的状况进研究与分析治理资源保护的重要法则,并对其进行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四、结语
关键词:企业;营销创新;创新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增强,世界经济正朝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就注定了企业务必要靠创新才能够得到生存和发展,在此,我们就企业市场营销的创新问题进行浅略探讨。
一、目前我国企业市场营销所面临的现状
(一)营销观念陈旧,缺乏全面的营销策略
目前,尽管企业大都对市场营销给予了重视,但企业的营销方法和理念都有待改进。大部分的企业还都处于推销观念的阶段,仍以生产产品作为中心,未从用户的和消费者实际需求出发,而是期望通过扩大推销活动,在大量中取得利润。缺乏全面理性的营销策略,是很多企业在经营和运行中所存在的缺点。
(二)重视产品创新,忽略营销创新
大部分企业管理者都能够意识到创新是确保其生存的重要条件,因此其大都有着较强的创新动力,对创新有着很高的热情,因此,企业的产品在质和量上都有着很高的创新水平。但由于传统习惯的束缚和营销战略的匮乏,导致企业营销创新的能力不够,在对顾客的服务体系的创新上更是存在着严重不足。而市场创新则是有个企业能够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很多企业对此都不够重视,不能够获得自己可争取到的的新市场,进行合理的开发,也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三)营销资金和人才普遍缺乏
由于营销资金和人才的普遍缺乏,企业营销活动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它们无法进行促销活动或是产品宣传,导致产品信息不能有效及时的传递给消费者,致使企业的新产品在市场上也无人知晓,从而影响其销售。同时,一些企业内的营销管理者不是由专职的人员担任,他们缺乏专业的营销知识,也不具备营销管理的能力与素质。
二、就目前我国企业进行营销创新的必要性
(一)由卖方市场进入到买方市场给企业营销所带来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由买方市场进入到卖方市场。在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其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企业仅仅靠模仿大企业的营销和生产做法就能赢利。但在买方市场中,由于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企业仅靠仿效他人的营销和生产则很难成功。只有坚持走创新的道路,打造自己特有的营销特色,企业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所带来的挑战
众所周知,全球经济正向着企业生存数字化、全球市场一体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以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为重点的新经济体系得到迅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为我国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分工带来了机遇,同时也让企业经营环境的风险加大。因此,国内企业应该要注重营销创新,不能仅仅依靠模仿国外企业的各种营销做法,而应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营销方式,以参与国际竞争。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给企业市场营销所带来的挑战
随着世界绿色经济发展浪潮的兴起,我国承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各个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则应该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应实现“净化”营销和生产,这就要求我国的企业必须放弃旧有的营销方式,探索新营销模式,进行营销创新。
三、我国企业营销创新的主要方法
(一)努力追求与当代经济相适应的营销模式
在企业的创新活动中,观念创新起着先导作用。创新活动首先贵在观念的创新,或是在观念创新指导下才能够进行。没有创新的意识和观念,就缺乏创新行动,如果没有先进的理论、思想、观点做指引,实现创新就是不可能的。因此,企业应该努力追求与当代经济相适应的营销模式。
由于环境生态的破坏,全球变暖及雾霾现象的日益严重,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渐渐开始重视生态保护问题,生态学开始被融入到国际贸易当中。国际贸易生态化被提出,生态化贸易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生态化未来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贸易生态化的科学内涵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协调发展,实现人、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和谐统一。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为在经济发展及贸易活动中避免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如何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成为了各国学者研究的课题。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不败地位,必须顺应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趋势,提高对生态化发展的重视,加强生态化建设,国际贸易生态化是实现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态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生态环境一旦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和破坏,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回复到原本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如: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等等。我国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工业企业及其他的外来污染十分严重。国际贸易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因此我国必须提高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实现绿色发展国际贸易,以此保障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的传统观念中环境是被人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以往国际贸易活动以盈利为活动中心,通过对环境的利用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增加,这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人们却没有考虑到,生态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减少,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都会遇到阻碍,没有自然资源做为基础,经济将无法发展,人类将无法生存,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保护必须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提倡绿色生存和绿色消费,建设生态化和可持续化经济发展策略。目前国际贸易法已开始呈现“生态化”发展趋势,随着各国生态保护及生态化贸易意识的提高,国际贸易中贸易争端不断,所以世界贸易组织法和国际贸易条约开始对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保护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从生态保护到资源保护不同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了限制,保障了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方向。目前已经的《卫生和动物检疫措施协议》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相关协议中都对生态保护问题进行了声明和规定,对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问题做出了限制,有效减少了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紧紧跟随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步伐。
二、我国贸易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发展中与国际贸易间存在的矛盾
国家经济发展及全球经济发展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利用基础上,来实现在各个国家区域之间资源与金融贸易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来满足各国人民的不同需求,使资源可以在全球各个国家中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实现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应建立起生态化意识,采取相关生态保护措施。但是现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生态发展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进行的,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与生态化发展及可持续化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现今的国际贸易中,并没有考虑到地域差异,使得很多国际的经济和资源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国家之间的资源问题。尤其是我国,我国是资源出口大国,但我国实际自消耗资源量却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许多国家为了缓解本国资源压力,即出于保护本土资源的目的,采取以国际贸易的方式进口资源,很多发达国家虽然资源消耗量远远高出发展中国家,但多数资源来自进口,本土资源并没有过度的开发,而是储藏了起来。我国正是资源的主要出口国,这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过度开采本土资源而出口国外的现象,资源的过分开发,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这种做法并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活动的基础是自然资源,想要实现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与自然资源共同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排放,减少污染,才是我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资源的出口已经远远大于我国的自然资源供应,我国必须形成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国际贸易生态化不仅能实现自然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三、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化发展优化策略
(一)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不难看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才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应在国际贸易中应将生态保护作为主流,把可持续化发展作为前进的方向。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只有尊重生态环境的产品才能站稳脚跟,将生态环保融入国际贸易当中,生态化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时展的趋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经济与生态化共同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对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境严格监管想要有效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法律规范适当的监督控制必不可少。我国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协调完善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法律监督控制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制定相关规则,对国际贸易中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明确责任分配,加大对有害产品的流通控制,对有害物质进行严肃打击处理。维护我国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化发展建设目的。另一方面,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加大对企业控制和监督力度,避免企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适当控制资源开采目前我国在世界上属于资源短缺国,很多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开采,那么未来,子孙后代难以生存,想要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控制资源开采势在必行,过度的资源开采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破坏,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适当控制资源开采,降低资源出口量。
四、结束语
1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
低碳经济的特点就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污染,降低资源的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低碳经济是和高碳经济相对应的,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要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来,保证各项指标都能够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在实现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后,可以使资源结构得到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得到利用,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新技术,新产品促使其发展的结果。在全球的环境受到污染的背景下,对经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能源消耗,污染物的排放等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不将这种进行控制的话,那么将会使全球的环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危机。所以说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新的工业革命,预示着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成了大势所趋,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发展上模式由来已久,并且对于资源的消耗依赖性较大,新的技术和产品应用的不多,工业生产受到能源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说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趋势下,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一直以来中国在工业生产中,都是以煤炭和石油为能源为基础的模式上进行的发展,这种生产模式是一种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国际上的低碳经济正好相反。中国在煤炭和石油的生产效率上比较大,能源储备比较雄厚,所以说一直以来都是以这些高碳、高排放、高污染的能源为生产燃料,并且在不断的市场发展中,对于技术和系统的创新改革也都是建立在这种能源基础之上的,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路径发展模式,无论怎么发展,都是离不开高碳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碳锁定”的状态。所以说中国要想改变这种高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变,将会是一个漫长并且非常艰辛的过程。
其次,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大量的人口涌入到了城市之中,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也增加了压力,对于各方面的资源消耗,污染的排放等都是一个问题。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各种大规模的工业化基础性设施建设正在逐步的开展,而在发展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又会有过多的本文由收集整理能源消耗,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都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的,所以说中国在实现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时期。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较大挑战。但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中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3.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
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3.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中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3.4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对于中国来说,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3.5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推行低碳经济,在要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具体实施中,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措施上,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作为企业,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行为,建立起低碳经济的责任制度。事实上,只有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的一种“集体行动”,更多企业自觉地转化为低碳企业时,中国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才有现实的基础。
全球经济模式的历史性更替
当前的全球经济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工业为主体,忽视基本的生态环境准则,市场信息对经济生活各个层次的错误引导,使得资源、产品与服务的内在价值无法得以完整体现,从而进一步导致扭曲的经济发展系统朝着与生态环境支撑系统背道而驰的方向演化,并逐渐呈现衰落的趋势。以此为发端,出现了全球经济模式向生态型循环经济的转型。这一划时代的历史更替,在思维方式的革新上,可与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相媲美;在环境演化的功效上,可与两次产业革命的地位相抗衡。
农业革命重组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实现了从基于狩猎和采集的游牧生活向基于土地耕种的定居生活的转型,这种历时数千年以开荒种地为特征的垦殖文明逐步改变了地球的原始地貌。工业革命重组了人类的能源结构,实现了从木材燃料向化石燃料的转型,并以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显著特征,这一历史性变革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生活方式。工业革命带来的副产品是200多年来大量污染废弃物的无限制排放,这开启了人类发展历史中环境破坏的新纪元,并最终导致了传统经济结构的衰落。环境革命由此应运而生,并以循环经济和生态补偿为主体构成21世纪的新经济模式,带来了经济生产全球范围的里程碑式革命。
环境革命在时间尺度上有别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漫长周期,它必须在数十年内完成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彻底改造地球的原始大气。
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原理
区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杂系统,也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循环经济的概念,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长期进化的形成过程。一个成熟、健康的生态系统,取决于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所具有的稳定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与互相影响,最终产生出生态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以及其中的物质流、能量流的平稳运行与流畅互补。广大自然界的各类生态系统,既是自然历史长期选择的结果,又是参与进一步选择的起点,其所表现出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相应的生态、反馈、抗逆、共建共享,形成了一个有序的、具有自组织功效、有较强抗干扰能力和取得物质、能量损耗最小而系统内部寻求优化的整体运行模式。
自然生态系统一般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有机成分。一个成熟、健康的生态系统会将这三者的互相作用纳入一个整体循环之中,即生产者会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者所产生的废弃物又会通过分解者(即通常所称的“环境自净能力”)完整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有效系统。
在18世纪以来的人类生产中,绝大部分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单链式或支链式非循环的、整体效益欠佳的方式,即人类利用从自然中所萃取的资源,经过运转和加工,形成产品,供应市场,被消费者消耗,其间所产生的废弃物,一律抛入自然环境之中。这种以成本外部化为自发特征的过程所呈现的单向性、不经济性和环境非友好性,已经对自然界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人类过度生产和消费所遗弃的废物,靠自然界本身的自净能力已无法完全消纳,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在全球蔓延,于是,人们开始从自然生态系统中学习健康循环的机制,并且认真地将其作为经济发展模式的参照物,从而引发了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伟大变革。
区域发展同样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三大功能。所谓生产者是指区域利用生产力要素的组合,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产品,其中必然产生相应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所谓消费者是指利用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广大用户,他们在消费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所谓分解者是指对于上述各类废弃物和污染物的解除、自净和消纳。
一个健康的区域应当能对上述三大功能实施综合协调并达到流畅的循环。目前,单靠自然的自净能力已无法有效地担负起分解者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人为地加大环保力度进行污染治理,帮助区域提高缓冲能力和恢复自净能力,从而实现“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的核心目标,这就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
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和评价原则
传统经济运行方式遵循一种由“资源消耗――产品工业――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开放式线性经济。在这种经济运行方式中,人类通过对资源的粗放型经营和一次性利用,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这种经济生产高消耗、高产量、高废弃的现象直接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恶性破坏。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维持环境容量,重新调整经济运行方式,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型转化的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一次突破性转变,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循环经济(Recycling Economy)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保持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循环经济是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解决资源环境制约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通过生态经济综合规划、设计社会经济活动,使不同企业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实现废物综合利用,达到产业之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永续利用,从而实现产品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和谐型经济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经济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是通过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循环经济是系统性的产业变革,是从追求产品利润最大化向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永续建设的根本转变。由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可以归纳出四点基本的评价原则,简称“4R”原则。
(1)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造商(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群体(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利用率和环境同化能力。
(2)资源化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群体(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制造商(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3)无害化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4)重组化原则(Reorganize),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全过程,通过对产业结构的重组与转型,达到系统的整体最优。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提升环境容量,实现经济体系向提供高质量产品和功能的生态化方向转型,力求生态经济系统在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最优化前提下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系统结构和产业革新
区域循环生态经济系统,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生态系,建立产业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产业经济链,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环经济网络,实现物质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区域内企业间实现废弃物与原材料的有机对接,通过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达到“零排放”的理想目标。
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包括三类主要行为主体:生产者――资源开采者、加工制造者;消费者――资源、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群体;分解者――废物处理者。由于存在反馈式、网络状的动态联系,物质能量流在系统内不同行为主体间高效有序循环。通过优化区域经济系统各组成部分间的关系,达到系统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的整体最优,最大限度地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冲突。
循环经济的建立为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转型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但也给产业结构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迫使我们尽快完成从产品工业向绿色工业的生产模式转换,建立集约型经营、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新经济模式。
绿色工业是支持循环经济的技术平台,它要求工业生产过程模仿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形成生态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网络。通过3R技术(Reduce,Reuse,Recycle)实现环境友好型的清洁生产,开发便于回收的循环制品,减少污染废弃物排放,缓解生态环境的容量压力,做到产业环保化、环保产业化。
构建区域循环经济,意味着将生态系统规律应用于区域经济规划,依据区域内的具体实际制定一套可再生资源利用的可行性方案,逐步淘汰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组建循环经济产业系统。
重建能源工业的自然平衡,必须实现从能源耗竭型经济向能源再生型经济的转型,注重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风力发电将产生理想的低成本能源,并用于电解水产生应用广泛的氢能以代替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与此同时提供了风能储存与转化的有效途径。同样,现存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管道网络可以应用于氢气的远距离运输。
材料工业将从线性生产模式向循环生产模式转化,材料来源从矿山、森林转向废弃物。通过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做到产品的低废弃、低排放。造纸业的循环生产将改变森林退化的现状,代用能源的发展将减少木材作为燃料的消耗。此外,推进木材燃烧率的技术改良,将显著缓解式业超负荷采伐的压力。
农业实现从高度开垦转向适度耕种方式的变革,有助于减轻土壤侵蚀程度,以利于新土壤层形成,从而提高综合环境容量。通过全民植树造林的森林重建工程,以科学规划和生态化管理,营造高产林地,逐步改善内陆降水循环和傧制洪水泛滥,彻底改变乱砍滥伐导致的土地退化局面。以农作物残余物喂养家畜,家禽间采取废物饲料化,实现清洁养殖,以减轻牧场所承载的过度压力。
全球食品产业也将面临重大变革。1990年以来全球水产业以每年11%的增幅快速递增,平均产量达到3100万吨/年。人工渔业的发展有助于谷物向动物蛋白的高效转变。据预测,2010年全球的人工渔业产出将超过牛肉产量,甚或赶上海洋渔业的产量。在中国,人工渔业产出已占海产品总量的2/3。伴随食品工业的快速增长,餐桌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议题。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将是一项推动农业生产方式、食品工业的工艺流程与设计包装、食品科技水平发生重大变革的系统工程,必须推行循环经济机制,加快建立区域性与全球化的无公害农产品市场信息、饲料安全体系、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的立法机制和法律监督体系建设,探索构建安全食品销售平台,营造良好的安全食品市场氛围。
过去50年的发展以追求提升土地生产力为目标,未来50年将关注产水能力的提高。水资源的高效优化管理将推动灌溉工程技术的长足发展。城市废水回收后经充分净化,在区域内多次循环利用,将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抬升地下水位,促进自然界的良性水循环。
大力发展废物循环业,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建设废物处理和回收利用的系统工程。坚持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做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通过资源――废物循环经济链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率,从而根本改变高消耗、高废弃、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只有高度重视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积极开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才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经济模式和技术支持,达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以资源良性循环和生态环境改善为前提实现经济永续增长的战略目标。
循环经济在全球的兴起与发展
当前经济形态向循环经济的转型,将是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产品工业向以生态规律为准则的绿色工业转变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产业革命。
全球经济目标增长的惊人尺度勾勒出人类社会对资源环境的深度挑战。世界观察研究所名誉所长Lester R. Brown博士的研究表明:以50年前所无法想象的对环境的恶意破坏为基础,全球产品与服务的产出已从1950年的6万亿美元剧增至2000年的43万亿美元,如果世界经济继续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按照现有的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全球的产品与服务将在未来50年中激增四倍,达到172万亿美元。过去50年中,全球经济总量递增了七倍,这使得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超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极限;全球捕鱼业增长了五倍,这促使大部分的海洋渔场超越了其可持续渔业生产能力;全球纸业需求扩张了六倍,这导致世界森林资源严重萎缩;全球畜牧业增长了两倍,这加速了牧场资源的环境恶化,并加剧了其荒漠化的趋势。
适时地构建一个高效有序的循环经济体系,需要在全球范围快速地实行循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系统性经济转型。虽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已提出近20年,但至今没有一个国家依据这一战略成功构筑以重建碳循环平衡、稳定人口增长、防止地下水位下降、保护森林和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为目标的生态型循环经济。一些国家正在或将要在某些领域进行产业重构,但有待于区域与全球范围进一步协作,以期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北欧、北美的一些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发展循环经济,近年来,循环经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渐成潮流和趋势。
循环经济不仅得到了发达国家政府的推动,也得到了企业界的积极响应。西方许多企业在微观层次上运用循环经济的思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良好的运行模式。杜邦化学公司建立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比之于80年代末,至1994年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当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产业结构性污染日益严重,通过创建生态产业园区引入循环经济模式,是一条探索之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北京中关村将全力打造一个面积约四平方公里的环保示范园,通过倡导绿色文化和绿色时尚,防治环境污染,分类回收全部垃圾,建设大面积城市湿地“绿肺”,应用风能发电等绿色电力,以绿色科技打造未来建筑规划,服务于潜力巨大的循环经济。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可持续发展 贸易 投资 人力资本
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来,短短三年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5%。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人民币升值可以说是对我国这一时期对外经济发展的反映。但目前国内各阶层对人民币升值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的看法各不相同,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贸易角度
1.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减少贸易摩擦,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我国的出口总额迅速增长,贸易顺差由2001年的22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622亿美元,这是造成我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美国和欧盟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人民币升值后,我国的进口会相对增加,出口会相对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我国的贸易顺差。同时,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也可以减少我国出口倾销的嫌疑,从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健康发展。
2.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减少我国经济增长对净出口的依赖程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目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70%,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部需求,一旦全球经济出现衰退,外部需求的减少会对我国经济造成极大冲击,就会使国家经济安全、经济主权面临极大威胁。人民币适度升值会加大出口压力,迫使经济增长更多地转向依赖国内需求,此外,我国的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一旦被开发利用出来,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3.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下降,同时由于外国进口商品的大量涌入,国内市场的竞争也会加剧。这些都会促使国内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一旦人民币升值,我国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优势丧失,主要进口国就会转向其他价格较低的同种类型商品,这就能够激励我国出口企业转向研发生产那些替代性较小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这些都会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投资角度
1.目前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利用我国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进行出口加工生产,另一种则是为了减少运输成本、绕开关税壁垒等从而能够更有利地占领我国市场,建立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对于前一类型的跨国公司来说,人民币升值会加大其生产成本,在对外出口时,产品竞争优势会下降,因此,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这一类型的跨国公司会纷纷转向其他条件有利的国家。虽然这部分的外资会减少,但这同时也会减少对我国国内资源的消耗,保护国内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后一类型的跨国公司来说,人民币升值会使其在我国市场上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巩固其在我国市场的地位,维护并扩大市场份额,跨国公司就会加大在我国市场上的研发投资,这就可以弥补我国国内研发投资资金的不足,一旦新技术被采用,由于知识的外溢性,会带来整个社会生产率的提高。
2.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的民族企业也要积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不仅可以节约成本,绕开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更好地开拓和占领海外市场,还能够扩大民族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增加企业无形资产价值,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人民币升值后,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并购的成本就会降低,从而更有利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人力资本角度
人民币升值后,外国商品由于相对价格下降而大量进入,国内外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在面对强大的国外竞争时出现的倒闭会带来国内失业的增加,政府为了促进再就业,就会加强对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从而显著提高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此外,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居民到国外的学习成本会降低,这会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知识等;同时,我们还可以以较低的成本邀请国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来到国内进行交流,这些无疑都会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提高,从而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综上所述,人民币升值从长期来看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但我们还要认识到人民币的升值应是适度的,要与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当前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绝对比重,人民币的短期过度升值,会造成外汇储备的贬值,大量财富的消失,而这对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显然是不利的。
参考文献:
[1]张琦:《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及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浙江金融》2008.10,P50-51
[2]阎皎洁、马晓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时代经贸》2008.9,P312
[3]周安雄:《浅析人民币升值之利弊》,《华章》2008.8,P7-9
[4]成丽英:《浅析人民币升值及影响》,《决策探索》2008.9,P74-75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背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对外贸易也更加频繁。目前,中国对外贸易逐渐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虽然为对外贸易创造了理想的环境,但同样也使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压力也随之增加。现阶段,国际市场竞争的程度逐渐加深,那么,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也是中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挑战。
1经济一体化背景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1.1有利影响
第一,促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而各经济体间联系也更加紧密,因此,同世界各国合作的几率也更大,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国国际贸易提供了广阔平台。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方面更有利于国外招商引资。基于此,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在国际范围内的声誉也随之提高,更多国家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并有意向其开展贸易活动[1]。与此同时,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间竞争以及合作更加频繁,因而,跨国企业也随之成为各国企业在国际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一形势之下,中国企业也可以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除此之外,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也取得了极大发展,特别是在招商引资方面效果理想。然而,却始终存在诸多不足,制约了其在国际社会当中竞争力的提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都很强,所以,备受外资关注,使得大量外资流入国内,进一步推动了其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而在此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第二,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计划经济影响下,中国发展速度始终落后于西方国家。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整体实力随之增强,更多企业也开始面向国际市场。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对外贸易实力也不断提高,在资金调配与流动方面更具优势,能够在国外市场投资受限制资金,进而获取相应的利益。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使外贸收入逐渐成为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面推进了国家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全球经济一体化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1.2不利影响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波动性明显。基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在此形势下,任一国家经济的波动都会波及全球,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金融危机事件可以了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无法规避影响。而在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即便已经取得理想成绩,但在竞争实力与风险抵御能力方面却始终存在不足之处,因而在经济结构方面并不完善,很难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也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波动性特征,而这也是最为不利的影响。第二,严重冲击产业发展。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内大部分企业也开始面向国际市场,开展了对外贸易业务。然而,在国际市场当中,要想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也同样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国企业的表现相对被动。但是,在实现经济一体化前,中国国内已经出现众多产业与企业,而相比较于国际社会,国内产业发展仍相对落后。当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更多国外产业进入中国,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严重冲击了国内产业的发展。为此,国内原有产业也逐渐退出市场,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基于经济一体化,使中国产业发展问题逐渐增加,因而,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进一步推进国内产业的发展。第三,对中国经济安全产生严重危害。在经济一体化环境中,各个国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要面向世界,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及合作,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其他国家产业与企业也开始进入国内,增加了当前国内产业与企业的发展压力。基于此,各国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竞争愈加激烈,导致国内实力薄弱的产业淡出竞争,降低了国内经济收入的增长速度,严重的还会下降。除此之外,国内重要经济部门也同样会受限于外企与外资,最终被淘汰[2]。由此可见,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于中国的经济安全产生了危机,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必须要全面强化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及意识。第四,外贸引资受到影响。在对外招商引资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风险系数。其中,东南亚与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亚洲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在此过程中,中国也无法规避这一影响,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信任程度也随之下降。更多的国家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对本国市场给予了资金投入,因而在发展中国家投入的力度随之下降。另外,大多数新兴国家开始运用自身优势,在国际市场当中吸收资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引资效果,降低了引资总量。最后,欧美等国家对贸易政策采取了放宽手段,在这一背景下,国际资本市场竞争力度不断提高,制约了中国经济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2关于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现状的阐述
第一,企业的主体地位不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建设时期,所以,经济体系尚未成熟与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市场多元化的运作模式也十分模糊。其中。外贸经营权企业和中小型的外贸企业在实力方面相对薄弱,并没有能力实现国际市场的开拓,同时,大规模的企业集团与发达国家的跨国集团相比,其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及资金规模也相对落后,所以,同样不具备作为多元化战略实施主体的能力。在这种形势下,政府为企业在海外开拓市场提供了大力支持。然而,基于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使得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且多元化战略实施的主体地位也更加明确,企业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与市场开拓能力随之增强,进一步完善了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战略机制,实现了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第二,进出口商品集中性十分明显。因为我国的劳动力廉价,所以,在出口产品方面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重点,而能源资源产品次之。其中,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纺织业与服装产业等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出口方面逐渐下降,但始终属于国内主要的出口产品。另外,在国际原油价格提高的情况下,能源资源产品的出口比重也随之增加。对于进口而言,因为经济发展所带动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增长,所得能源资源类型的产品在进口商品当中占据较大比重,且消费品与资本品的进口量逐渐增加。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已经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且进口与出口商品也更具多元化特点,但是,始终集中在几个商品市场当中。即便这种集中市场结构能够促进规模经济发展,但在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导致这种市场结构处于被动状态,而且不断增加了贸易风险,因此在对外贸易市场稳定可持续发展方面作用并不理想。
3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策略研究
3.1国内产业的全面升级
为了更好地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求,我国必须要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而这也是当前对外贸易发展的必要途径。为此,应将全球视角作为思考基础,积极出台产业发展的政策,将产能不高的落后产业及时淘汰。与此同时,应当给予朝阳产业高度重视,更好地同国际社会实现接轨,全面升级国内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国际贸易方面始终保持理想的竞争力,基于此实现可持续发展。
3.2促进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世界各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交流合作联系紧密。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更加频繁,并且同多个国家创建了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所以,基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与各国合作交流变得更加关键,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然而,无论是政府,亦或是跨国企业,都应当在全球范围之内,采取交流合作的途径来找到更多对外贸易的合作伙伴,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全面稳定发展。
3.3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应强化抵御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不仅为对外贸易提供了极大的发展平台,同时,也增加了经济发展风险与安全隐患。所以,在对外贸易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应强化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相关意识,针对市场的变化展开深入且全面地分析。基于此,应当积极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对其中存在或潜在风险进行及时解决,以更好地推进中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3]。
3.4全面提升跨国企业竞争实力
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对外贸易过程中,跨国企业逐渐成为重要载体。由此可见,跨国企业发展的情况关乎国家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应当给予跨国企业高度重视,全面提升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其中,针对部分跨国企业,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并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在国际谈判等多种形式作用下,使其发展途径更加广泛,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需要对跨国企业行为进行严格规范,确保法律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及时淘汰发展落后的企业,贯彻并落实跨国企业兼并重组,以保证跨国企业竞争实力的有效增强。
3.5构建多元化市场格局
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要想有效规避风险,就应当遵循“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中”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对外贸易方面。其中,不应将目光放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中,同样需要对美国与欧盟等国家的外贸市场进行拓展与强化,还需要同港澳台及东盟等开展贸易及合作。基于此,新兴发展的经济主体也取得了瞩目成就,所以,更多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也已经成为对外贸易国家全面拓展市场的必要手段。为此,我国应对自身生产力水平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并发挥出口大国的竞争优势,全面强化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及合作,实现市场的全面拓展。除此之外,应保证市场的多元化与多层次发展,这不仅能够满足国内生产与人民生活的进口需求,同时,这种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格局,还能够避免外贸市场相对集中而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外贸易市场在政策与市场方面的风险。
3.6实现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且企业的综合实力也相对薄弱,正是因为这一基本国情,导致企业难以独自承担多元化的对外贸易责任。而这种情况在我国综合国力未实现大幅度提升前仍然需要持续较长时间。为此,在这一形式之下,政府需要代替企业,当作市场开拓的主体。然而,在当前多元化市场背景下,企业仍然扮演着主体角色,所以,政府需要积极发展多元化外贸经营[4]。其中,应积极鼓励集团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当中,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中小型的外贸企业予以大力支持与全面保护,以保证其在对外贸易当中站稳脚跟。另外,这种多元化的外贸经营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出口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外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逐渐突显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3.7外贸经营商品形态应更加丰富
所谓的外贸经营商品形态,不仅包含了有形商品,同样也包括了无形商品。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市场经营方面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有形商品中,所以,并未给予无形商品高度重视。从本质上来讲,我国浅层技术产品与劳动力供大于求,但是,高级技术产品却供不应求,因此,必须要提高无形商品进出口的重视程度。其中,政府与相关部门需要促进外贸经营商品形态的丰富化,进一步增加技术与劳务的进口与出口比重。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也能够把浅层技术产品出口至具有大量需求的发展中国家,进而不断满足其需求。基于此,高科技含量技术产品的大量进口也能够全面增强国内的生产力水平。而外贸经营商品形态的多元化发展,也能够实现国际市场的全面拓展,对国际贸易环境进行全面改善,最终获得理想的外贸收益。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环境也更加复杂,因而,对其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样提出了严峻挑战。但是,要想在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在经济一体化带来复杂影响的情况下,应当对积极的影响予以充分利用,有效规避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对外贸易的全面增长。基于此,本文针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国内对外贸易发展产生的影响展开了分析,并阐述了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全面推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希望能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以增强自身国际影响力。
作者:李春霞 单位: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周道.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5(7).
[2]陈瑞.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品牌,2015(3).
为什么这样说?首先,现有国际经济秩序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既是这些失衡的必然结果,也使得这些缺陷暴露无遗。西方国家过度消费,政府举债度日;美国滥用其铸币权,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动摇;全球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不断增高,热钱到处流窜,导致全球资产泡沫;国际自由贸易秩序,正被区域白贸板块逐步侵蚀。
对西方来说,问题的核心是如何重建国家权力秩序?西方花了很长的历史时间,确立了对产业资本主义的监管体制。现在需要多少年来确立对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资本主义和制造业资本主义的监管体制呢?建立政府对企业的规制,首先需要强大的政府,但是在大众民主下,又如何建立这样一个强大的政府呢?如果没有强大的政府,由谁来监管强大的资本力量呢?也就是说,西方经济体要达到内部各自经济体的平衡很不容易,更何况说是国际经济的平衡了。对西方的失望,使得很多人把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包括“金砖国家”(巴西、俄国、印度、南非和中国)。
以“金砖国家”为主体的非西方国家的崛起,的确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一波全球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国际经济现象。不过,和西方相比,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规模和总量还是比较小。在这方面,所有发展中国家的问题都一样:即使有实际能力,也缺失有效的工具来拯救世界经济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中,相比较而言,只有中国有能力在求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承担国际责任,去实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在过去的几年,不仅自己维持了高速经济增长,在客观上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也不可否认,这一过程导致了一系列的经济结构失衡,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失衡、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失衡、生产性投资和社会性投资的失衡、投资和消费的失衡等。“丝绸之路”的意义,就在于在帮助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同时,实现中国本身经济的再平衡。
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再平衡的目标及如何实现再平衡。客观地说,西方也需要中国在平衡世界经济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中国政府掌握了巨大则‘富的情况下,西方都在盯着中国政府手中的钱。中国需要去帮助西方平衡经济吗?的确,2008年危机发生之后,无论是西力还是中国,有人就提出要推行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对西力经济实行拯救。
中国拯救西方,即使有可能,也会是最大的战略失误。对西方实行“马歇尔计划”,只是那些对残酷的国际政治现实无知的人天真的想法。尽管西方需要中国,但是只要西方内心消除不了对中国崛起的恐惧,西方所需要的就只是中国的支票。自从苏联解体之后,中国越来越成为西方所认定的“竞争者”,甚至“敌人’。在今后很长历史时问里,随着中国的继续崛起,西方的这种认知不仅不会减弱,而且会越来越高。中国所面临的来自西方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企业
根据传统的观点,无论从道德还是从法律上来看,企业只有一个责任,即最大化投资者的利益,同时间接满足其它利益相关者。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并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要,例如环境问题、产品安全问题、社会效益问题等。企业对社会的更多关注是受到多重影响,而且企业与社会之间有更紧密的联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社会公众的意见。目前,企业不仅要关注自身利益,还应关注社会利益,并寻求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联合国《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牺牲后代人需求能力的发展”。这是有关可持续发展最著名的定义,该定义明确表明所有人必须能够获得合理的生活质量。该报告认识到世界还存在着广泛的贫困和环境恶化,希望通过可持续发展协调环境与人类发展问题,实际上是人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的延续。可持续发展使得单一环境问题得到拓展,它不仅仅关注环境问题,还强烈地意识到贫困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从社会、环境和经济三方面加以关注发展问题。
目前,“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理论学家、环境学家、学术界、企业人及非政府组织等不同团队都广泛认可的一个概念。说明尽管学术观点和政治观点多么不同,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既波及到发展中国家也波及到工业化国家,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中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
可持续发展概念不断丰富,从关注环境到关注环境、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每一方面都与企业密切相关。20世纪以来,许多企业都在快速增长,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增长是明显不可持续活动的结果。例如:空气和水资源污染、非再生资源的使用、过度开发森林资源、土地流失和自然生态破坏。20世纪末,事实证明了这种观念的谬误,人们开始关注地球有限的承载能力,及滥用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从单纯考虑保护环境,到多方面、更深层次地考虑环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提出了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从环境的角度来看,全社会都有责任保护环境资源。但是,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负责任的行为将极大地损害环境,如大量氟利昂的使用,造成臭氧层空洞的形成,砍伐森林、有害物质的随意排放,增大自然资源再生能力恢复的困难。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的破坏将会使地球承载能力大为减小,也就谈不上经济增长和发展。
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公平原则是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社会公平即要求每个人都能公平对待,当代人和未来人都有权获得同等的资源。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每位员工都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应在企业内部营造出一个正常的竞争氛围,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增加水循环利用、达标排放污染物、减少吨产品耗电量等,将对“当代人与未来人都有权获得同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起到极积的推动作用,应减少工业产品和制造过程对环境的冲击(Hart,1997)。
从经济角度来看,要有足够的资源生产满足社会保持一个合理的生活标准,而当人们达到一个合理的生活水平时,就更有意识和能力去保护自然环境。
可持续发展是尊重差异性、尊重自然,这种发展不应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它有关人们和他们持续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即清洁的环境、良好报酬的工作、公正以及能满足人们基本需要;它有关代内和代际公平,或者说现代人和未来时代的人们都有权获得足够的资源满足他们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是反映又引起我们观点发生潜在的变化: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与自然界即一个有限的、非增长的、物质上封闭的生态系统相关的。这种观点变化涉及到用质量性改进(发展)的经济范式来代替数量性扩展(增长)的经济范式作为未来的进步道路。
可持续发展中企业的角色定位
由于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不可持续行为对生态及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系统的、全球性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在国家层面上受到广泛关注。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许多国家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行动计划。我国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开始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进程。
但是,尽管政府积极带头推动可持续发展、在国家范围内设立可持续发展框架,指导其它各级组织采取相关行动在各自的层次上实行可持续发展,但仅靠政府行动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内、国际组织、政府、社会和企业组织的共同议程,因此,社会的各个层次的组织和个人都应该对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目前,国际国内许多组织都做了许多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落实。企业特别是较大型企业,具有资源、技术及全球性意识,有些企业富可抵国,更有甚者,有些企业有能力影响立法的采用,因此,有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企业可以参与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活动,而不仅仅是“环境管理”,最主要的是企业应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意识。在进行有关设计、制造、货物运输和服务商业决策时,以及作为消费者进行货物、服务以及原材料和能源消费决策时考虑可持续发展。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最基本组织,涉及遍布世界的众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以及数量众多的消费者,企业的战略决策和经营行为会极大影响组织内外的广大人员,因此,在培养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但事实上,企业为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做的贡献却与其所处的地位极不相称。有研究表明:当83%的企业决策者相信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可以完成时,只有17%的决策者认为这一切与企业组织有关。
随着国际国内社会将可持续发展从关注环境到关注环境、社会公平和经济的转变,商业活动的解释却相当不同。企业可持续能力首先被经济原则所定义,起源于古典经济学,企业可持续能力意味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而不是可持续发展。企业关注股权人的利益、市场份额、创新,因此企业行为与经济行为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与环境行为和社会公平联系在一起,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到,从社会的角度和企业的角度看待企业的可持续性活动,其活动范围要小。换句话说,许多企业所从事的活动并不被社会认为是可持续性的。这一矛盾的出现主要是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经济方面的决策时,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会有意无意地忽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因为,环境和人类资源不能客观地反映在财务价值中,使得这些资源的固有价值不能充分体现,还有就是企业对社会和环境所做的贡献的报酬不如经济报酬那么直接。但这些绝不是企业消极对待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由。企业代表着经济的生产资源,没有企业的参与与支持,社会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当全社会确定了可持续发展议程,企业应担当起完成这一使命的角色。
企业可持续发展行为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企业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入手,主动地应对社会要求。
提高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意识。无论是主动地提高还是迫于外界压力的提高,都能在企业管理者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获取环境—社会—经济三羸的局面。尤其是环境和生态问题,由于提出的时间较早,并且涉及全人类,对于这一问题企业的保护意识正在不断加强。对于这一点,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主席史蒂夫先生总结了企业这种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的原因:环保法规越来越严并将更加严格、顾客青睐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员工特别是出色的员工愿意为对环境负责的公司服务、银行愿意向对环境负责的企业贷款、保险公司愿意向对环境负责的企业担保、各种税收及贸易条例越来越多地涉及企业的环境行为。
改变企业现有的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这就要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从对资源的无限索取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生产模式,到有意识地提高生产和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投入,减轻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
随着人们社会意识的增强,企业被要求不但对投资的需求做出积极的反应,还要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做出积极反应。这个相关者不仅是与企业在利益上密切联系的上家、下家、消费者,还有企业的员工及企业所在的社区。
尽管从现有的国际组织的针对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文件中,看不到要求企业必须做到与企业相关的社会责任,如环境保护问题、生态平衡问题、利益相关者问题等,但在日益完善的有关法律法规约束下,企业应正确理解有关社会对企业的要求所发出的信息,保持对社会公众意见的敏感,采取主动措施,积极应对环境和社会变化,做出即符合企业利益又有利于整个社会整体利益的决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