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欧姆定律的来源

时间:2024-04-12 10:57:22

导语:在欧姆定律的来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欧姆定律的来源

第1篇

根据调查可以发现,很多高中生普遍认为高中物理理解起来很难,很多同学因为找不到学习的正确方向而放弃了学习。而老师针对这个情况要做到通过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来提升学生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才可以谈物理学习的进步,而如果很多学生对物理没有兴趣,那么老师讲得天花乱坠都没有任何意义。物理老师可以提前使用PPT或者是其他展示软件设置和课程相匹配的教学课件,通过向同学播放有趣课件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过去的物理教学课堂,单纯依靠板书来完成,物理老师进行板书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老师板书的时间可以多讲两到三个知识点。而电教媒体可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大范围的展示知识脉络,让很多抽象知识更加的清晰直观,不仅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并且大大提升了物理课堂的效率,让很多知识的呈现方式更加简单明了。通过使用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和同学达成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对高中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物理教学新情境

每当物理课堂进行了新理论的教学后,必然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对知识加以巩固和实践。而很多物理知识因为较为抽象,单靠单纯的背诵和机械的重复是没有任何效果的,不仅乏味并且效率很低。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不同的物理学习情境,把知识和物理情境结合在一起,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巩固自己已学知识,并且可以充分的理解。例如,在高二物理第二章恒定电流中的《欧姆定律》一节中,很多学生认为欧姆定律难以理解,老师在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几个可以应用欧姆定律的例子和情境,这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欧姆定律的多种用途,还有欧姆定律的来源和起因。又如,在《电阻定律》这一节中,因为电阻定律适用于很多领域,但是单凭老师的口头讲解,学生无法在脑中形成一个易于理解的总体概念,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制作有关不同类型电阻的动画,让学生加深对电阻形成的印象,以及对电路闭合等知识的了解,通过这种方法,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使得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接受,还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进行课程联想,提高物理学习创造力

在老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很多不同方式来表述整节课的中心课程。多媒体可以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图片和课程有关的动画,以及带有趣味性的小故事等。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进行课程联想,能够与之前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高二物理第三章第一节《磁现象和磁场》这一章节中,可以先问学生发现了身边哪些磁现象,然后通过划分小组,讨论身边的磁现象是如何产生的,随后,老师就可以直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通过多媒体来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并且以动画的形式来解释磁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对整体的磁现象进行讲解,在多媒体的展示过程中,可以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提问之前学过的知识哪些和磁现象有关,或者能对磁现象造成影响等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能够由点及面,层层深入,找到适合自己的物理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固定的发散模式,物理成绩则会突飞猛进。

五、结束语

第2篇

1 一道试题

1。1 试题呈现

2015年苏锡常镇二模卷第10题:将两个金属电极锌片和铜片插入一个水果中就可以做成一个水果电池,某兴趣小组欲测量水果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1)甲同学用多用表的直流电压(0~1 V)档估测某水果电池的电动势,稳定时指针如图[TP12GW39。TIF,Y#]1中A所示,则读数为[CD#3]V;用多用表的欧姆×100档估测水果电池的内阻,稳定时指针如图1中B所示,则读数为[CD#3]Ω。上述测量中存在一重大错误,是[CD#3]。

(2)乙同学采用如图2所示电路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数据做出了[SX(]1[]I[SX)]-R图象,则根据图3,该水果电池的电动势为[CD#3]V,内阻为[CD#3]Ω。(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TP12GW40。TIF,BP#]

答案如下:(1)0。84;3。2×103;不能用多用电表电阻档直接测电源内阻;(2)0。96±0。02 (1。6±0。1)×103

1。2 试题分析

本题围绕一个重要的电学实验――“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展开考查,具体涉及多用电表的读数及操作、实验电路的设计、图象法处理数据等内容。如表1所示。

[JZ][HT6]表1

[BG(!][BHDFG2,WK3,K10,K17W]

序号[]考查内容[] 易错点解析 [HJ*3]

[BHDG4*2,WK3,K10ZQ*3,K17ZQ*3W]1[]会正确进行多用电表的读数[]读电压时应注意量程(“0~1 V”),读电阻时要注意多用电表欧姆档刻度不均匀,还有读数应乘以所选的倍率

[BH]2[]会正确使用多用电表欧姆档[]用多用电表欧姆档测电阻时必须把电阻从回路中取出,因此不能直接测电源的内阻

[BHG4*2]3[]“安阻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原理[]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到1/I-R图象是线性的,且图线的斜率大小等于1/E,图线的纵截距大小等于r/E

[BHDG2]4[]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单位要换算成国际单位(A和Ω) [HJ2mm]

[BG)F][HJ]

1。3 试题评价

本题用水果电池代替常见的干电池、铅蓄电池、手机锂电池作为实验对象,给人一种独辟蹊径、眼前一亮的感觉。水果电池取材方便、贴近生活、变化丰富,既适合学生进行探究,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育理念。

2 两处不同

2。1 实验对象

本题的实验对象变成了水果电池。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会习惯性地选择干电池进行实验,这是因为干电池比较稳定,实验操作也较简单方便。实际上,学生在初中就已经接触过水果电池,在化学课“原电池”部分也学习过相关内容,所以对水果电池并不陌生。笔者在讲评课上与学生进行了交流。

师:水果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1:水果中含有丰富的水果酸,是一种很好的电解质,将不同的金属材料做成电极插入水果中,用导线将电极与用电器相连,回路中就会有电流通过。

师:如何判断水果电池的正、负极?

生2: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水果电池两电极必须存在金属活动性上的差异。本题中锌更活泼,所以锌片失去电子,其反应方程为Zn-2e-[FY=]Zn2+。电子经外电路流向铜片,由于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所以外电路中电流从铜片流向锌片,由此判断铜片是水果电池的正极。

师:水果电池的电动势、内阻与哪些因素有关?[HJ1。5mm]

生3:正负电极的活动性差异越大,水果电池的电动势越大。由电阻定律R=ρ[SX(]l[]S[SX)]可知,增加两电极间的距离,相当于增加导体长度,水果电池的内阻增大;增加电极插入的深度,相当于增大导体横截面积,水果电池的内阻减小。

2。2 实验器材和电路

由于实验对象发生了变化,实验器材和电路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测量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时,通常选择学生电表(电压表0~3 V、电流表0~0。6 A)和滑动变阻器进行实验。由于水果电池的内阻很大(一般上千欧姆),为了便于读数和操作,选择电阻箱和微安表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 水果,电极:铜片、锌片,MF47多用电表,微安表:量程0~500 μA,电阻箱(0~9999 Ω),带鳄鱼夹的导线若干、开关、砂纸、小刀等。

实验电路及测量原理 实验电路如图4,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I(r+R),整理得

[SX(]1[]I[SX)]=[SX(]1[]E[SX)](r+R)。

作出[SX(]1[]I[SX)]-R图线,若图线的斜率为k,[TP12GW41。TIF,Y#]纵轴截距为b,则电源的电动势E=[SX(]1[]k[SX)],内阻r=[SX(]b[]k[SX)]。

3 三个追问

3。1 追问1(实验误差分析)[HJ]

本题中微安表也有内阻,因此会引起实验误差。用此电路测电池电动势与内阻,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是:E测[CD#3]E真、r测[CD#3]r真。(填“”或“=”)。

分析 若考虑微安表的内阻,不妨设其为rg,则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I(r+rg+R),整理得[SX(]1[]I[SX)]=[SX(]1[]E[SX)](r+rg+R)。作出[SX(]1[]I[SX)]-R图线,若图线的斜率为k,纵轴截距为b,则电源的电动势E=[SX(]1[]k[SX)],内阻r=[SX(]b[]k[SX)]-rg。与上面推导的结果相比可得:E测=E真、r测>r真。

3。2 追问2(实验注意事项)

为能较为准确地完成该实验,在仪表、导线都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请依据水果电池的工作原理,提出一些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只需填写一项即可)[CD#3]。

分析 水果电池很不稳定,容易极化,因此电池电动势会明显下降,内阻会明显增大,因此实验中读数要快,每次读完立即断开开关。也可回答:用砂纸将金属片表面的氧化层磨去以增加其导电性;将所选水果切开,用小刀在其上划几刀以增加其导电性等。

3。3 追问3(实验思想方法)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水果电池电动势和内阻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成员们通过讨论,得出了以下一些可能影响的因素:水果种类、水果温度、电极种类、电极间距、电极插入深度等。在进行实验探究时,需要用到的物理思想方法是[CD#3]。

分析 本探究实验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分别对不同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4 四点策略

4。1 “会操作”打基础

研究近几年各地高考实验题不难发现,命题者越来越重视对基本仪器操作的考查。如2014年江苏高考物理试卷第10题的第1问,考查了用螺旋测微器测合金丝的直径。“为防止读数时测微旋杆发生转动,读数前应先旋紧哪个部件?”真正操作过的学生会比较熟悉,反之则不容易得分。

针对这一变化,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实验时,应特别关注基本仪器的使用。《考试说明》中所列的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等。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以达到熟练操作、正确读数。

本题中所考查的多用电表使用,还包括诸如机械调零、欧姆调零、倍率的选择等操作,假如在高考复习中让学生操作一次多用电表,完成几项测量任务,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4。2 “懂原理”是关键

高考实验题的命题往往是在几个重点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掌握这些实验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分析近五年江苏高考物理试卷(如表2)可以发现,电学中常考的三个经典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以及新增考点“练习使用多用电表”分别出现在各年的试卷上。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进行实验复习教学时,应加强对实验原理的分析。同时,也要关注基本实验的变式,提升学生对实验原理的迁移应用能力。

本题考查的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可以用伏安法,也可以

[HT6][JZ]表2

[BG(!][BHDFG2,WK4,K18,K8W]

年份[]实验名称[]实验原理(操作)

[BHD]2010年[]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伏阻法”

[BH]2011年[]测量电阻的阻值[]“替代法”

[BH]2012年[]用多用电表探究黑箱中的电学元件[]多用电表的操作

[BH]2013年[]探究小灯泡的功率P与电压U的关系[]“伏安法”

[BH]2014年[]测量合金丝的电阻率[]“伏安法”

[BG)F]

用安阻法、伏阻法,甚至可以用伏伏法或者安安法,但是实验原理均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都是在用各种方法寻找方程解出E和r。因此,在复习备考时牢牢抓住几个基本实验,确保每一个的原理都了然于心,高考解题时就游刃有余了。

4。3 “能分析”促严谨

实验误差的分析也是高考实验题考查的重要内容。如2014年海南高考物理试卷第12题考查了用伏安法测量一电池的内阻,其中第(4)问“在你设计的电路中,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CD#3]”。熟悉的学生知道该实验的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电压表不能看成理想表而引起的。

《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这就要求教师多关注误差分析,多对学生进行指导,而且笔者认为,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定性分析误差的来源”,还要启发学生“合理给出减小误差的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中由于微安表有内阻,会引起系统误差,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可以得到E测=E真、r测>r真。其实,通过前面的推导不难发现,只要知道了微安表的内阻值,该系统误差就可以消除了。误差分析能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很好地体现了物理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所以在复习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4 “巧设计”提能力

高考实验题中的设计性问题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考查,这类试题要求高、难度大,对学生很具有挑战性。

设计性实验题一般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提出的目的和要求,并结合已给出的器材或背景,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由于设计性实验题开放性很强,在平时的复习中很难遇到一模一样的题目,所以教师更应强化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升学生将课本中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原理、方法迁移到新背景中的能力;同时重视基本物理语言的培养,学会用简洁明了的物理语言描述现象和阐述问题。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捕捉契机,加强德育渗透,将教育与教学有机融合,是新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为此,现将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树立德育观念,怎样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中,作如下阐述:

一、寓教于德,使智育和德育并存

历史专家强调:教学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和立体的描述,形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德育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传统教育观认为,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德育与物理课程没有必然的联系。实际上,物理学悠久的发展历史、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本身、物理学本身所具有的唯物辩证的思想和物理探究过程中应具备的各种科学精神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积极总结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经验,利用物理学所特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和特有的德育功能,将德育融入物理教学中,摒弃重科学素质轻道德素养的不良倾向,在提高学生智育因素的同时也使学生德育素养得到同步的发展,真正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切实使智育和德育并存。

二、在物理教学中突出德育地位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按其形式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德育内容较少,教师容易把握,隐性德育内容居多,主要存在于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挖掘,即能体现其强大的德育功能。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现德育目标的控制,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做到德育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整体效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切入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思想的教育

自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物理学科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以及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物”和“理”。“物”即物质,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质存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懂得判断物质客观存在的根据,明确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就为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打下了基础。“理”是指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符合辩证法观点的。因此, 只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注意将哲学思想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例如,在讲作用与反作用、压力与支持力、力的合成与分解、吸热与放热、正电与负电、裂变和聚变等,可以向学生揭示物质的对立统一规律。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而物态的质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比热等量的变化;透镜成像中,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等,可揭示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可概述亚里士多德差不多二千年来一直得到人们公认的说法被伽利略的小车实验所否定,以后科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伽利略的思想,最后由牛顿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进而向学生渗透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其内容都将进到高一级的程度。

我们在讲授质量的概念时,在强调了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同时,就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通过一系列知识点的传授,从大到宇宙天体(如太阳、星星、月亮),小到基本粒子(如分子、原子、电子),从有形的实体(如树木、房屋流水、)到无形的场(如磁场、重力场、电场),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自然界中的物质是多种多样的,正是由于多种多样的物质才构成了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又统属于物质。

(二)意志品质教育的形成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养成教育,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其客观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体验实验过程,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初中物理中的物理学史向我们展示了物理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顽强毅力,严肃认真、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开普勒贫病交加,历受迫害,死在讨债的路上;笛卡儿、牛顿、惠更斯、卡文迪许等为了科学研究终身不娶;这些为科学试验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奋不顾身的顽强毅力,是物理学史教学中让年轻的学子们永远铭记的素材。

第4篇

【关 键 词】 电动势;内电阻;测量;物理模型与数、形结合

【作者简介】 沈祖荣,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硕士,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物理学科带头人。

实验研究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的发展史给予的启示是,物理学的发展遵循物理现象物理理论物理实验物理理论的验证、修正或对现有理论的否定并提出新的理论再进行新的实验原理下的实验验证。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也应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的进行深入剖析与拓展。

一、公式法计算的隐患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出表达式U=E-Ir,设计如图1电路原理图,调节滑动变阻器R,分别测出(U1、I1)、(U2、I2)两组数据,分别代入得U1=E-I1r和U2=E-I2r两方程组,解上述方程组,可得出r=-、E=-。

然而,如果(U1、I1)、(U2、I2)两组数据中只要其中有一个值测量不准确或错误,计算出最终的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均会不准确或错误;所以,上述测量(U1、I1)、(U2、I2)两组数据、直接代入数据计算得出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出存在出现误差较大或错误的隐患。

为了避免上述隐患,实际在实验中,改变滑动变阻器阻值R,分别测出至6组或6组以上的(U、I)数据,可通过描点法画出如图2所示的U-I图象。

二、电池U-I图象的物理意义

由U=E-Ir可知,当电源两端被短路,即R=0时,则有U=0,此时I短=-,所以图2中I轴的截距为短路电流I短;当电源断路时,即R=∞,则有I=0,此时U=E,所以,图2中U轴的截距为电源电动势E。

U-I图象的斜率绝对值为k=|-|=-,由U=E-Ir可知,r= k=|-|=-。

三、U-I图象测得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误差分析

测定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可用如下图3(a)、(b)两种电路进行实验。

1. 利用U-I图象对图3(a)电路对测量值的误差分析。根据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中,利用图3(a)进行实验,测得6组(U、I)数据、描点并画出U-I图象,得出如图4(a)U-I图象中实线,从U-I图象可得出,U轴截距为电源电动势E的测量值、从图线斜率可得出电源内电阻r的测量值。

利用图3(a)进行实验时,测得的电压U为电源的路端电压,但仅以流过电流表IA的电流作为流过电源的电流I,但实际上I应为IA+IV,即此时因电压表的分流而产生了误差。当U=0、IV=0,电源的电流I严格等于IA;由此可知,U=0时,I轴截距真实值和测量值严格相等。当取某一电压U1,作出如图4(a)中AB参考线,此时电流的测量值为IA、真实值I=IA+IV,电压U示数越大、对应IV越大,经修正可画出如图4(a)所示中虚线。由如图4(a)U-I图象中对比实线(反映测量值)、虚线(反映真实值)可得出:E测

从上述U-I图象中通过图线修正分析得出E测

2. 利用U-I图象对图3(b)电路对测量值的误差分析。根据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中,利用图3(b)进行实验时,测得6组(U、I)数据、描点并画出U-I图象,得出如图4(b)中实线,从U-I图象可得出,U轴截距为电池电动势E的测量值、从图线斜率可得出电源内电阻r的测量值。

利用图3(b)进行实验,测得电流IA为流过电源的电流,测得电压UV仅为电压表两端的电压,电池路端电压U应为UV+UA,即此时应电流表的分压是实验误差来源的主要原因。当IA=0、即UA=0,此时U严格等于UV;由此可知,U轴截距测量值和真实值严格相等。当取某一电流I1,作出如图4(b)中CD参考线,测量电源的路端电压的测量值为UV、真实值为UV+UA,电流I越大、对应的UA越大,经修正可画出如图4(b)中虚线所示。由如图4(b)U-I图象中对比实线(反映测量值)、虚线(反映真实值)可得出:E测=E真、r测≥r真。

从上述U-I图象中通过图线修正分析得出E测

四、实例检验

例1.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定电源电动势的实验中,所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内阻约分别为1kΩ和0.1Ω,实验中所提供的仪表、器材如图6(a)所示。现作如下研究:

(1)根据提供的实验仪表、仪器设计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原理图,并画在如图6(c)虚线框内,结合实验原理图在图6(a)中画出连线,将各仪器按实验电路原理图连接成实验电路。

(2)一位同学记录的6组数据见下表,试根据这些数据在图6(b)中画出U-I图象,根据图象读出电源的电动势E= V,求出电池内阻r= Ω。(结果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若不作出图线,只选用其中两组(U、I)数据,用公式列出方程E=U+Ir求E和r,这样可能得出误差很大的结果,其中选用第 组和第 组的数据,求得的误差最大。

解析:(1)因本题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内阻未知,所以应设计如图7(a)实验电路原理图,选用这一电路图尽管电动势和内电阻都存在偏小的系统误差,但误差均较小。结合实验电路原理图7(a),连接电路实物图如图7(b)。

(2)上表中6组(U、I)数据在图6(b)上描点、画出U、I图象,得如图7(c)所示。由图象可知,当I=0时,U轴截距为电动势E=1.46V;斜率的绝对值为内电阻r=k=|-| =0.71Ω。

(3)从图7(c)可知,第4组偏离直线较远,若选用与之较近的第3组和第4组数据,若利用E=U+Ir求的E和r误差会很大、甚至会是错误的。

点评:本例中的第(1)小题是根据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设计合适的电路原理图、并连接电路实物图,考查学生对电路图的理解,涉及仪器、仪表量程的选择、线头连接等基本功;本题的第(2)小题考查了电池U-I图象的斜率、截距的物理意义以及有效数字的理解等;本题的第(3)小题考查了直接选用其中两组(U、I)数据,若用公式列出方程E=U+Ir求E和r,存在隐患可能性。

综上所述,在电流表内阻RA未知情况下,选用图3(a)实验原理图进行实验,虽然测得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均有误差,但总体误差不大,相对误差较小;在电流表内阻RA已知情况下,选用图3(b)实验原理图进行实验,电动势有E测=E真,此时r真=r测-RA,可较准确测出电池内电阻。

拓展1:若实验中如果没有电流表,可用电压表和变阻箱结合,设计成如图8所示的电路图,进行实验测量。

(1)公式法计算的隐患。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只要测得两组(U1、R1)、(U2、R2)代入得E=U1+-r、 E=U2+-r两组方程,解得E=――、r=――。同样,如果两组(U1、R1)、(U2、R2)数据中只要四个值中有一个误差很大或错误,计算出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就误差很大、甚至是错误,同样存在实验误差很大或错误的隐患。所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实验方法,而研究含有电动势E和内电阻r图像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2)---图象的物理意义。

由E=U+-r可推导出-=-・-+-,测出多组(U、R),画出---图象是一条直线,则其斜率为k=-、-轴的截距是-。

(3)系统误差的来源。

由图8可知,系统误差的来源是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与图3(a)电路误差来源相同;同样,测得的电动势和内电阻为如图5(a)的等效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可与前述类比得出,此时测得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结果会比真实值均偏小。

现应用如下例2:

例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测定一块电池的电动势E。用电压表V、电阻箱R、定值电阻R0、开关S、若干导线和该电池组成的电路,测定该电池电动势。

①根据电路图,用笔画线替代导线,将实物图连接成完整的电路,如图9。

②闭合开关S,调整电阻箱阻值R,读出电压表V相应的示数U。该学习小组测出大量数据,分析筛选出下表所示的R、U数据,并计算出相应的-、-的值。请用表中数据在坐标纸,如图10上描点,并作出---。

从图线中可得出E= V。

解析:①由电路图知,电压表的另一接线柱处于R0与R之间,具体连线如图11所示。

②描点、连线如图12所示。

从图线中可得-=0.09V-1,即E=11.1V。

点评:本例是2012年福建高考物理试卷中真题的一部分,考查的是在没有电流表情况下的电源电动势的测量;由于路端电压U和外电阻R呈非线性关系,如果画出U-R图象应为曲线,所以没有从U-R图象角度研究;结合E=U+-(r+R0),得出-=-・-+-,式中以-为自变量,-为因变量时,为一次函数,画出函数-=-・-+-的---图线为直线。---图线中,-轴的截距为-,即电动势为-轴的截距的倒数、斜率k=-,本题中r=kE-R0,若R0已知,则本题中可求出内电阻r。

拓展2:若实验中如果没有电压表,可用电流表和变阻箱结合,设计成如图13所示的电路图,进行实验测量。

(1)公式法计算的隐患。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只要测得两组(I1、R1)、(I2、R2)代入得E=I1(r+R1)、E=I2(r+R2) 两组方程,解得E=-、E=-。同样,如果两组(I1、R1)、(I2、R2)数据中只要四个值中有一个误差很大或错误,计算出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就误差很大、甚至是错误,同样存在实验误差很大或错误的隐患。

(2)--R或R-- 图象的物理意义。

由E=I(r+R),解得-=-・R+-,--R图象是一条直线,结合函数的物理意义,可知斜率k=-,纵轴-轴的截距为-。求出图象的斜率k,可得E=-;进而根据截距即可求出r。

或由E=I(r+R),解得R=E(-)-r,R--的图象也是一条直线,结合函数的物理意义,可知其斜率k=E,纵轴R轴的截距是-r。也可由图像计算得出电动势E和内电阻r。

(3)系统误差的来源。

由图13可知,系统误差的来源是由于电流表的分压,与图3(b)电路误差来源相同;同样,测得的电动势和内电阻为如图5(b)的等效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可与前述类比得出,此时测得的电动势无系统误差,即E测=E真;但内电阻结果会比真实值明显偏大。现举例应用如例3。

例3. 某同学通过查找资料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电池。该同学想测量一下这个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但是从实验室只借到一个开关、一个电阻箱(最大阻值为999.9Ω,可当标准电阻用)、一只电流表(量程Ig=0.6A,内阻rg=0.1Ω)和若干导线。

①请根据测定电动势E和内电阻r的要求,设计图14中器件的连接方式,画线把它们连接起来。

②接通开关,逐次改变电阻箱的阻值R,读出与R对应的电流表的示数I,并作记录。当电阻箱的阻值R=2.6Ω时,其对应的电流表的示数如图15所示。处理实验数据时,首先计算出每个电流值I的倒数,再制作坐标图,如图16所示,图中已标注出了的几个与测量对应的坐标点。请你将与图15实验数据对应的坐标点也标注在图16上。

③在图16上把描绘出的坐标点连成图线。

④根据图16描绘出的图线可得出这个电池的电动势E=_____V,内电阻r=_____Ω

解析:①根据所设计实验的需要,将图14所示中连接成实验图如图17所示。

②、③两步骤如图18所示。

④函数R=E(-)-r结合其图像的物理意义,可知r=0.4Ω,斜率k=E=1.5V。

第5篇

一、电力网络源流及其路径电气剖分

(一)电力网络源流

在电力领域,电力网络中的电源可以看成向电力网络中注入特定物理量的电气源,包括电力网络中的任何一种电源。比如同步调相机、同步发电机及并联电容器等。而电力网络中的负荷也是一定量的电气流,是向电力网络吸取一定物理量的电气流。电力网络源流主要是指对一个电气物体A而言对其注入的电气量xj可以被称为是电气源,汲出的电气量Yj被称为是A的电力流,将电力源与电气量统称为电气源流。

图1 电力网络源流的示意图

(二)电力网络源流路径电气剖分

在对电力网络源流路径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以从多个方面对电力网络源流路径电气剖分的概念进行定义,但是总体上概括而言,电力网络源流路径电气剖分主要是指在遵循电力原则和电气相关原理的基础上,将电气剖分原则作为指导,从而使得电力网络源中的所有送电路径可以有效的进行电气剖分,从而取得不同网络源的剖分子路径。通过分析电力网络源流路径电气剖分的相关定义,从中可以明显的得出结论,即电力网络源流的路径电气剖分必须要严格遵循电气原理与原则,对电力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定量分析,进而可以获得网络源、网络流及支路源流的相关参数,最终可以有效解决供求关系中有关路径信息的相关问题。

(三)电力网络源流路径电气剖分要遵循的原则

由于电气剖分后形成剖分子网络,都是来源于剖分的原始网络,除了具有特定的支路和节点关联外,还要满足基尔霍夫定律和欧姆定律。这是必须满足的总原则,具体的是要保证下面的两点,一是剖分过程必须要严格遵循着电力网络中的各种基本电气原理和电气规律(如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律、欧姆定律等)来进行,剖分的结果也必须能够同时经受住这些基本电气原理和电气规律的检验;二是剖分结果要具有拓扑、参数、状态和能量性质的保持性。

二、有关电力网络源流路径电气剖分算法

由有的对电力网络源流路径电气剖分叙述中可以看出,电力网络源流路径电气剖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不同的剖分子路径和各种相关的电气参数,由此得出对电气剖分算法。

(1)通过对潮流程序或状态估计程序获得电力系统的潮流状态。

(2)确定需要剖分的网络,例如电力网络中的同步发电机、同步调相机并联电容器等电源。

(3)把有向图的有向边的正方向作为支路实际潮流的方向,然后对相关问题的计算求得该网络源到其它所有可能网络流的路径链集合,记为L={Li,i=1--NL}。其中,NL为路径链总数。

(4) 给i赋初值L。

(5)取路径链Li。

(6)对路径链Li,,从首段支路的潮流送端节点开始,依次逐步进行交流支路和节点的联合电气剖分,直到末段支路的潮流受端节点为止,可以从中获得指定的网络源到路径链1,和末段支路的潮流受端节点网络流的剖分子路径的所有相关电气参数。

(7)判断:i>NL成立吗?如果成立,就对结果进行保存,然后结束;如果不成立,则将i加1后重新赋给i,再返回步骤(5)继续。

三、基于电力网络源流路径电气剖分方法的输电线路阻塞分析

为了对电路阻塞现象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到到电路阻塞的原因。 如下图所表示,即设电力网络中的某一线路出现阻塞,阻塞线路送端子网络为A,阻塞线路受端子网络为B,并设阻塞线路的送端功率为Ss,受端功率为SR,线路输送功率限值为Smax,线路的阻抗和充电容纳分别为Z和jBC。

当掌握了输电线路阻塞的成因以后,需要利用电气剖分方法对相关电气信息进行评估。也就是站在电气角度,对不同网络源流而引起的输电线路阻塞的责任进行评估。责任评估和电气电路阻塞原因剖析方法相类似,可以在以下的三种条件下进行有效评估,一是在引起阻塞电源集合内进行;二是在引起阻塞的负荷集合内进行;最后是在引起阻塞的源流对集合内进行。

为了验证算法的可行性与正确性,需要进行相关的假设。若根据上述不同的角度进行相关的评估以后,所获得的结果不同,并且没有有效的对结果进行,也没有正确定做出选择与判断,此时就会增加隐患,不同经济责任体之间一定会发生争议。但是通过多种实验表明,这种计算与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且计算结果较为准确。无论是采用哪种评估方式,结果都具有一致性。从而也证明了电力网络源流路径电气剖分方法的有效性。

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对策

一、前言

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想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应注重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并多开展一些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创设活跃的教学环境,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同时,运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高效学习物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物理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致使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抽象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的物理基础比较差,渐渐对物理知识不感兴趣,学生很容易出现抵触和厌烦的学习情绪,不愿意主动融入到物理教学中,直接降低学生学习效率。另外,不注重开展物理教学活动,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致使教学氛围沉闷枯燥,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逐渐失去学习动力,对物理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难以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同时,忽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导致学生不清楚物理原理的来源,不能快速理解物理知识,致使物理教学进度缓慢,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教学现状,下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三、高中物理教学的解决对策

1.运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运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幻灯片,播放生动立体的教学内容,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使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物理原理。例如:在学习“曲线运动”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立体的曲线运动,使学生轻松记忆物理知识,主动探究幻灯片中的内容,快速掌握曲线运动的规律,进而加快物理教学的进度,充分体现出运用多媒体的重要性。通过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呈现出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学生清楚观察到曲线运动,明确物理知识的原理,使抽象物理形象化、立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学生不再感觉物理枯燥乏味,快速掌握和理解物理知识,从而逐步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2.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物理课堂

要想解决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师要多开展一些教学活动,如:物理知识演讲比赛、制作物理知识海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物理教学内容不再沉闷,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消除不良学生的不良情绪,创设活跃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学习环境中,顺利完成教学活动中的任务,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不断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教师结合新课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知识演讲比赛,促使学生提前做好演讲准备,积极主动学习欧姆定律的内容,在全面理解的情况下进行背诵,通顺、流畅地表达物理知识,进而取得最佳的比赛结果,不断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使学生扎实掌握物理知识,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3.注重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清楚物理原理的来源,明确物理现象,对物理公式的理解更透彻,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物理实验,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效活跃物理课堂的氛围,使教学环境不再沉闷,为每个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物理实验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得知物理知识的变化过程,以及物理公式的来源和推导过程。例如:在学习“测定金属电阻率”实验时,教师先演示物理实验的操作步骤,再组织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全面掌握和理解实验原理,清楚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学会用电压表测定电阻两端的电压,应用电阻公式,计算出流过电阻的电流,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印象,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物理教学中,转变被动学习的状态,同时,注重开展物理教学活动,以便于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原理,并开展教学活动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运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从而有效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益勇.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45(18):11.

第7篇

【关键词】 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理论推理 辨证思维

唯物主义辩证思维作为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一方面以其所具备的思维运动的灵活性、建构性、多向性和多维性成为创新思维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进而成为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它也是我们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对中学物理教学宏观上加以把握所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现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谈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 . 了解物理学的认识过程和研究方法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

物理科学的认识活动在于探索和发现知识,学生学习活动在于获得和掌握已发现的知识。知识的发现要经过长期的、曲折的、艰苦的探索过程,会遇到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学习知识却可以直接掌握科学结论。现在写上课本的物理学理论,是经过多次整理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的知识。它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学习一门很有用的课程,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 联系课程内容讲一点物理学史,使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时,先介绍了天体运行学说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讲了历史上著名的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争论,哥白尼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故事,然后再对万有引力定律进行了简单的推导,又介绍了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海王星,最后又指出万有引力定律也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释水星轨道的运动,而广义相对论却能圆满地解释这一现象。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万有引力定律”的产生、发展过程,对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了解理论怎样来源于实践,又进一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总之在教学中可以随时联系有关科学故事,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思维,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部分整体的辩证法解决物理问题。

三 .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是:观察实验,积累资料――提出假说或模型――实验检验,确立理论――理论应用于实际。在实际中又会出现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又需提出新的假说来概括,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物理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其中假说对理论发展是最重要的步骤。如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从牛顿的微粒说――惠更斯的波动说――麦克斯韦的电磁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说――光的波粒二象性说,每一假说为一定范围的实验所证实,又被新的更精细的实验所突破,又需新的假说来概括。 作为物理教师我在教学中尽可能体现这一认识过程――引导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实验,怎样进行抽象概括,得出概念和理论;怎样用语言和数学表达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而不是总问学生“什么是惯性定律”,“什么是欧姆定律”等。这些定型化了的凝固的知识,学生凭机械记忆也可以答上来,我则要求学生回答这些定律要用哪些实验,经过怎样的分析和概括才能得到,要求学生能动地灵活地运用知识。对物理概念也是如此,我不是让学生以背定义为满足,而是让学生懂得概念是怎样抽象出来的

四. 要培养学生大胆怀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学贵善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爱因斯坦在六岁时,第一次看到指南针,使他惊奇、兴奋不已,他想一定有什么隐藏在事情后面,从而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种对周围事物敏感、好奇和多思的精神是青少年一般都具有的。这种精神如果得到正确引导和鼓励,就可变成科学创造的力量。如果在教学中只是鼓励那些善于死记硬背,重复现成科学答案的学生,就会把学生思想搞得僵化,我们应当引以为戒。

五. 强化思维训练是培养思维思维能力的核心

科学思维主要采取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形式。这两种思维形式在科学创造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在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后者在概括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两者又是互相补充、交织在一起的。在物理学史上伽里略能直觉地抓住力学现象的内在联系,而牛顿则把它概括总结为体系完整的三大运动定律。用普遍特殊的辩证的观点。

(一).辨证思维的训练――激发思维的发散性

辨证思维就是人们用辩证的态度对真理的认识。科学家在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观测资料后,就转入对资料进行抽象概括的思索。在冥思苦想中,突然敏悟,提出猜想和假说。例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悟出浮力定律,普朗克为解释黑体辐射而提出量子假说,爱因斯坦为解决力学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的矛盾而提出相对论假说,都是以思维的突变方式出现的。但是这种思维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从前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的。 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推测、想象直觉思维能力。

(二).逻辑思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逻辑思维就是思维要符合逻辑规则。思维不符合逻辑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先让学生观察:把物体推一下,使之运动,最后停下来这一现象,由此,亚里士多德断言:静止是物体的自然状态,运动靠力来维持,这似乎符合学生的常识,但伽里略却用逻辑推理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运动靠力来改变。伽里略设计的理想实验所描述的物理图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看到,但人们相信它是真理。但要使学生明确,逻辑证明不能判定物理问题的客观真实性。物理问题的判决性证明是实验,例如自由落体运动的等时性,最后就是由实验证明的。由于课本知识的结论是现成的,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对结论的逻辑推导。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用辩证的态度解决物理问题。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对真理的探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对物理教学似乎可以这样说: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比传授物理知识更重要。

参考文献

[1]许国梁 ,中学物理教学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第8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混淆 概念 策略

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之前,往往已经接触过许多相关的物理现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近似的概念,即学前概念。这些概念往往是未经充分的科学抽象而获得的,因此,大多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学前概念妨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影响着学生对新概念的同化,造成新旧概念的模糊认识。物理概念是对某一类物理事物和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 的认识,生动形象的表面现象往往给人深刻的印象,但掩藏在其下的本质属性,却很难让人发现,只有通过对表面现象的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层层剖析,才能去伪存真,掌握真正的内涵。那么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其概念易出现的混淆存在哪呢?

一、概念混淆存在产生的原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抽象的概念不容易接受反而容易接受形象的概念,因此学习物理概念时,他们往往出现的思维障碍是:抓不住概念的本质属性。(一)物理上有许多相近的物理概念,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有的学生对它们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加上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要么同时变大,要么同时变小。使学生弄清概念的外延是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正确运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条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可以抓住两个概念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这种差异,进行区别。(二)在教学中没有把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讲清楚,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在讲清公式的适用范围,配合练习加强运用,在运用中进行检查,深化理解,逐步达到正确掌握基本知识的目标。(三)学生通常只记住物理规律的表达公式,却没有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忘记公式所表达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造成了运用公式分析物理问题的思维偏差。(四)物理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数学,物理和数学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区别。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把物理公式理解为纯函数关系,忽视了公式的物理意义,对解题过程缺乏必要的语言描述,对计算结果的物理意义缺乏思考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纠正学生把物理问题简单地数学化的倾向。

例如根据欧姆定律,I=U/R,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这段导体的电阻就越小

B.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寓,这段导体的电阻就越大

C.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D.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这段导体中的电流就越大

解析:A、B、C都错在直接由数学中 a = c/b说明a与b成反比,a与c成正比,但忽略了电阻是导体的一种特性,电阻大小只和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导体的电流是无关的。

二、解决概念混淆的策略

(一)要强调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公式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物理实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决定关系。(二)要明确公式的来龙去脉,增强公式的物理色彩,突出对问题的物理意义的分析,防止单纯数学公式的教学法,减少纯公式数值代入计算的训练,让学生善于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描述物理问题,真正建立起物理上的数量关系。(三)在运用中比较把容易混淆的概念运用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可让学生获得较为具体形象的感触,能从内心深处对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更深刻。比如热量和温度这两个概念,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热量是一种物质,温度是热量的强度,热量和温度成比例,热传递中是温度被转移等等。为了使学生们不再混淆这两个概念,我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两个概念放到特定的场所和情境中运用,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进行讨论,看到底是运用热量恰当还是温度恰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并说出各自运用该概念的理由。通过对概念具体运用的讨论,揭示了概念的实质,摆明了两者的区别,使自己不正确的概念认识得到改正。(四)在结构中比较把易混概念分别放在不同或相同的知识网络结构中,比较它们在结构中的不同位置、不同功能以及与其他知识的不同关系,更能清楚地区分易混概念。例如,惯性和惯性定律。①小车上直立一木块,当突然拉动小车时,怎样解释木块向后倒的现象?② 教室里悬挂着 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假如它受到所有的力突然全部消失,电灯的运动状态将会怎样?上述两例是用惯性还是惯性定律解释呢?在实例分析中就能明确。例①木块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而向后倒;例②电灯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不变。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惯性”是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的物理属性而“惯性定律 ”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一种运动规律。(五)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1)、充分利用实验利用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如摩擦力的教学,功的教学等,都可以用实验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教师要认真积累经验,熟悉学生容易在哪些问题上形成错误观念,以便有的放矢,排除干扰。排除干扰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实验,因为物理实验是纯化了的物理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干扰因素较少,有利于观察、分析,形成正确的观念。(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物理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同时学习物理又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生产、生活。因此在学习新的物理知识时,尽可能以一些实际例子来引入,尽量与现实原型进行联系。例如,激光手电筒的光束可作为光线的现实原型,茶壶可作为连通器的现实原型,使用筷子时可作为杠杆的现实原型等等。通过学习这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了,可让学生觉得物理就自己身边,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第9篇

“问题是课堂的心脏”.课堂中一个个问题就好比韵律操中一个个动作,要想课堂给人更多的回味与精彩,问题设计就需更深的思考与研究.课堂教学的深入总是伴随着一个个精彩问题的呈现,“链式问题组”就像学生思维活动的“脚手架”,让学生攀上新的认知结构;“链式问题组”就像是迷途中出现的一个个指路标,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链式问题组”还像是一根根长绳,串起学生的点滴思维火花.

1设计和运用“链式问题组”的目的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材施教,在“减负”的同时,必须要“增效”. “减负增效”对广大师生来说是一件喜事,而对教师来说这更是一种挑战,教师要在相对较少的时间(课时)内完成相同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地备课,精心地设计问题,进行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减负增效” .

设计和运用“链式问题组”是一种教学策略,意图是要搭建一个平台,把学生推到解决问题的前台.通过“链式问题组”中一个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如果说“链式问题组”是课堂教学的一条具有逻辑意义的明线的话,那么隐藏在这条明线后的知识链就是课堂教学的一条暗线.教师通过“链式问题组”这个脚手架便于组织教学,并和学生形成互动,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网状知识联结,“链式问题组”的使用让教学组织有章可循,内容推进自然而不造作,体系构建完整而不破碎,课堂生成高效而不低能.

2设计和运用“链式问题组”的原则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一位老师都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只有充分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2.1科学性

首先,设计的问题从情景素材到具体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背科学常理;其次,设计的问题还应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习模型、理想化、假说等方法;设计的问题还要注重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2.2基础性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不能太难,要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规律,要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当然,问题设计也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既要让学生尝到“跳一跳,就能摸得到”的成功,也要让学生达到心求通而不解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具体设计时教师要利用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生活经验,以问题为契机,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2.3针对性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不能用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

2.4启发性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要引领学生思考与活动,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应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问题与问题间要自然,不能过于生硬,应呈现出一定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 问题设计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行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类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3设计和运用“链式问题组”的具体做法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产生以来,设计和运用“链式问题组”进行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成为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链式问题组”的设置来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达到对一些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与物理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成为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作为一线的物理教师,本人正在着力研究“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链式问题组“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下面就高中物理的几种常见课型,谈谈课堂中优化“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和运用.

3.1物理概念课型中的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和运用

概念课是物理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课型.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系统的基本元素,是构成物理理论的基础,概念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物理的首要环节,概念教学也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关键.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设计富有过程探索性的问题,揭示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质形成一个思维链,让学生在探索、辨析、感悟、运用、强化、归纳、升华、落实中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理解物理的本质.概念课中的探索性“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对于避免物理概念教学“掐两头烧中段”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本人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1)如果摩托车、汽车和飞机都是以各自最大的速度运动,谁是运动最快的?

(2)在视频中摩托车、汽车和飞机在做什么运动?一开始摩托车为什么跑在最前面?(播放视频:摩托车、汽车和飞机起动比赛视频)

(3)谁的速度变化最大?谁的速度变化最小?

(4)谁的速度变化最快?

(5)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可以怎么做?(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比较方案,并引出加速度的定义――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方案1:取相同的速度变化量,比较所用时间.

方案2:取相同的时间,比较速度变化量.

方案3:时间和速度变化量都不相同,看它们的比值.

(6)加速度大小代表什么?(通过一个例题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7)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从加速度的意义引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8)加速度的正负号代表什么?(通过一个匀减速运动的例子展示加速度有正负之分)

(9)利用什么仪器可以测出瞬时速度的大小?(利用光电门!)

(10)如何利用实验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先让学生设计利用光电门测加速度实验,

再结合P17的课后练习4介绍用运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测加速度的思维.该问题的目的通过实验操作应用加速度的定义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本“链式问题组”设计从一段吸引学生眼球的精彩视频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层层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事例弄清速度大小、速度变化大小、速度变化快慢这三个易混易乱的概念;让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问题(5)比较牢固的理解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问题(7)让学生从加速度的意义理解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9)(10)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会设计实验测量加速度.

概念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巩固并运用概念.因此概念课的题组设计要求是:此题组的设计使学生明了①概念是如何产生形成的?②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条件?③概念的名称、表述的语言有何特点?与自然语言比较、与其他概念比较,有没有容易混淆的地方?应当如何加以区别?④此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⑤如何在生活情境或实验中应用此概念的定义式?等等.

3.2物理规律课型中的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和运用

规律课是指有关中学物理定律、定理、原理和法则、公式的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课型.

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如牛顿的三大定律、动能定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物理规律在整个物理学中占主干地位.只有掌握了物理规律,才能遵循这些规律去分析、处理千变万化的物理问题.物理规律教学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进程,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楞次定律”的教学,本人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1)如果用条形磁铁插入线圈产生感应电流这样一个实验来总结归纳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判定,这套装置能几种操作可以产生感应电流?(演示4种操作让学生观察发现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不同,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2)用电流表怎么观察感应电流方向?(通过直流电路试接确定电流从左接线柱流入,指针就往左边偏,所以通过观察指针的偏转方向就可以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3)通过初步观察发现N极插入与S极拔出的操作产生感应电流方向相同,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提出猜想与原磁场方向、磁通量变化有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好四种操作下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原磁场方向、磁通量变化情况)

(4)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磁通量不是同一类物理量,所以它们的关系很难发现规律.那么能否把感应电流转化为与它对应的磁场量呢?(感应电流也会激发磁场,所以可以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再分析三个磁场量的关系.)

(5)怎样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根据线圈的绕线方向和感应电流的方向利用右手螺旋定则.)

(6)因为磁通量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所以尝试以磁通量变化情况归类寻找简明的规律.

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找出“增反减同”的规律)

(7)怎样理解“阻碍”的含义?“阻碍”与“阻止”一样吗?(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①谁在阻碍?②阻碍什么?③如何阻碍?④能否阻止?⑤为何阻碍?(从能量守恒角度解释)

(8)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应先找出哪些相关量的信息?(总结出应用“楞次定律”的步骤)

(9)现在我们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有“右手定则”和“楞次定律”两种方法,什么条件用“右手定则”?

(10)能用楞次定律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吗?“右手定则”与“楞次定律”是什么关系呢?

由于楞次定律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强,学生理解楞次定律有较大的难度.本“链式问题组”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方法,经历探究过程解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两大问题,并总结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楞次定律,最后通过演示实验从理论提升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问题组设计充分考虑了“楞次定律”中包含的实验归纳思想、思维方法和典型的物理技能技巧等,问题组中问题的解决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定律和应用定律来解题.

规律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揭示定律、定理、法则、公式的来龙去脉,揭示其推导、论证中所用的有代表性的物理思想、思维方法和典型的物理技能技巧,交待清楚公式、定理适应的范围及成立的特定条件,理解由某一条件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因此规律课的“链式问题组”设计要求是:使学生明了①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②概念与概念之间的演绎规律是什么?③几个概念之间存在那些定律或联系法则?应当如何加以区别?④规律的条件和结论有什么关系?论证中用了哪些的有代表性的物理思想、思维方法和典型的数学技巧?⑤公式、定理可解决哪些问题?公式变形有哪些形式?公式、定理适应的范围及成立的特定条件是什么?

3.3物理实验课型中的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和运用

物理实验课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仪器设备,使物理现象反复再现,从而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和对某些物理定律定理的验证.实验课教学的提问设计应建立在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而设计.

例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课教学,本人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首先,在实验前可以依次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解答,以明确基本实验内容.

(1)本实验通过什么原理测量电阻?

(2)外接法和内接法有何区别?

(3)何时用外接法,何时用内接法?

(4)实验通过改变什么来获得多组数据?

(5)画出本实验的电路图

(6)实验开始前,开关和滑动变阻器分别应该怎样调节?

然后,让学生在实验后思考以下问题,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7)用内接法和外接法进行试验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分别是偏大还是偏小?

(8)在实际测量中,若不能事先知道待测电阻的大概值,用什么方法确定采用哪种连接方案?

(9)试用多种方法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

通过对(1)~(6)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基本上对本实验的原理和步骤能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认识.这些问题的设计首先遵循了科学性的原则,提出的每一问题都能有理有据,通过科学知识解答.而且每一个问题都有很强的目的性,第(1)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实验的基本原理(部分电路欧姆定律),(2)(3)两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何时使用内接法或外接法并了解对应的误差,(4)~(6)三个问题是让学生明确如何使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路.(7)~(9)问题可以让学生试验后进行思考,但一般情况下可以由老师在学生实验前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然后在试验后大家共同探讨解答.对于这些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同时对实验中涉及到的问题做出补充.从具体实验拓展到科学方法,让学生完成从知识到方法的升华.因此这类问题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着实验展开,然后结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难度适度拔高,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

物理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作思维,对有关物理概念、定律进行检验,从而进行理论思考的升华的动态过程.实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积极动脑思维,大胆动手实践.从了解实验原理,准备实验器材,到进行实验操作,测出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这一全过程都应充分体现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实验课的“链式问题组”设计要求是:使学生明了①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②本实验的原理是什么?③本实验要测量哪些物理量?④本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是什么?⑤本实验的误差来源是什么?⑥如何减少实验误差?⑦本实验拓展的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4物理复习课型中的“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和运用

复习课也是物理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课型.复习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过去学过的或曾经学过的知识,其主要目的是使知识系统化,也就是把各种不同的概念、规律引向合乎逻辑的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所有成分相互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没有这种类型的课,教学过程将是不完整的,而学生的知识也将是片面的和杂乱的.限于篇幅省略例析.

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章复习教学中,本人进行了如下的问题设计:

学生在这一章复习课前的知识归纳一般只会注重对匀变速运动中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各种关系式的归纳,而忽略对实验以及伽利略的科学方法的总结.针对这一知识盲点,可以提出下面几个问题来引起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注意:

(1)如何用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速度和时间分别怎么样测得?

(2)简述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他用到了哪些科学方法,研究结果如何?

另外,学生在归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时容易混乱,为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系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3)求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公式分别有哪些?

(4)哪些公式不含时间,哪些不含加速度,哪些不含位移?

(5)哪些公式是最基本的?哪些是变形而来的?

为了帮助学生复习两类运动图象,设计了如下问题:

(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有什么特征?

(7)如何在图像中读出速度、时间?

(8)直线的斜率表示什么?

(9)如何在图中读出物体的位移?

(10)v-t图像和s-t图像的区别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学生对两类图像的巩固就能有比较好的效果,再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让学生把相同形状的两类图像分析理解所反映的实际运动并形象的画出运动草图,发现截然不同.于是总结出有关图像题的一般解题思路(一定要先看清是s-t图还是v-t图).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三类重要题型及对应的解题方法,设计了如下问题:

(11)自由落体较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v0=0,a=g)

所以自由落体问题中已知或要求最后一段的情况通常都转化为用整一段减去前面一段.

(12)刹车问题有何特点?(减速为0后不再运动)

所以刹车问题一定要先求出停车时间,进行判断后再进行其它计算.

(13)追及问题有何特点?有什么关键解题技巧?(追及问题涉及两个物体的运动)

所以解追及问题定要分别分析两个物体的运动,一定要抓住两者速度相等时这一关键状态.

这几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平时做过题目的反思与总结,加深对重要题型的解题方法、技巧的把握,同时也激励学生不断思考.

此“链式问题组”设计较好地把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整合梳理,完善了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每一个知识单元结束后,对它进行回顾与概括是必需的,复习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巩固本单元的知识、技能,加深对知识、方法及应用的认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课中的题组设计要求是:①问题组的设计要突出对知识和方法的梳理,对已经学过的知识,以问题串形式进行梳理综合,结构重组,通过问题组的解答去构建知识框架,形成自我知识体系;②问题组设计应明确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内化学习”为主要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及主动性,问题似曾相识但绝非是;③问题组设计要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及遗忘缺漏情况,确定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要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④问题组设计要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完善和深化已有的知识结构,加深对复习内容的知识和方法的再认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