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法治教育进课堂

时间:2024-04-13 09:17:01

导语:在法治教育进课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法治教育进课堂

第1篇

[关键词]兴趣 模仿 氛围 毅力

1“模仿”是学好英语的基础

说到模仿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发音,纯正的发音会给人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别人也会对你的英语水平刮目相看。如果发音不好,即使你以后的英语功底很深,人家也可能对你作出不公正的判断,更糟的是,它对今后的听力会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刻苦模仿,掌握好每一个音素,千万不要认为发音好不好无所谓,这个关攻不下,就会导致你学习中的残缺。有位成功人士谈他学英语的秘诀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外国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外国人怎么写,我就怎么写。”世界闻名的英语专家亚力山大为英语学习也下了这样的定义:“语言是一种表演技巧,我们在思考语言的时候,不是考虑我们对它了解多少,而是我们能把它表演得多好,我们能把它用得多好。”说到底,学英语就是模仿那种腔,那种调,那种味儿,如果我们能够模仿得像一个Native Speaker,那就绝对成功了。

要突破语音关,首先要明白单个音素的发法,在此基础上把握连读、缩读等口语表达时最常发生的语音现象,进而练习语调和节奏,练习时最好模仿原声录音,有条件的还可录下自己的发音,与原声进行对比,这样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纠正发音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唯有耐心、细心和恒心,才会有进步。我们常说,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学英语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端。

2“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爱好比智力技能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它是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

大凡学游泳的人都有这样的一种体验,在岸上谈如何学会游泳,谈一会儿就会使人感到厌烦。但如果能亲自下水体验一下,并努力地去学着游,情况就不一样了,渐渐地会爱上这项运动。人往往一旦爱上某件事,即使不让他去做,他也非去做不可,兴趣就是在这一次次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而且变得越来越浓。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把自己对英语、对人生、对生活的深沉的爱和理解传授给学生,要把自己最具独特魅力的东西展现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其产生共鸣,从而激起他们内心深处对语言、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进而转化为学习动力。其次,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动作、表情、小表演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难为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其引入特定的情境,在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故事性、探索性、竞争性等各种活动中获得乐趣,增长知识。最后,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教师进行兴趣培养的重要策略。心理学者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成功愿望,在课堂教学中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

3“氛围”是学好英语的途径

曾经有人向老外请教:What's the best way of learning Eng-lish?(学英语的最佳方法是什么?)老外随口便说:“Go to the United States or marry an American.(到美国去或与一个美国人结婚),如不可能做到就Watch American movies(看美国电影)。你们中国不是有一句老话叫‘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吗?’在家看一部电影就好比在美国生活了一天。”这些话就告诉我们学语言离不开环境,但是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接触真实英语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所以我们决不能吝啬口语训练的时间,不能认为教学任务完不成,而随意砍掉教材中提供的许多丰富的口语练习。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组织并设计好Work in pairs,Read and speak out,Group discussion和Interview等各种口语活动,创设一个近似真实的语言环境,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小对话,如起居、节假日、生日聚会、拜访、打电话、看病、购物、游泳、体育活动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乐趣中学习,在娱乐中获益。有的学生想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课前势必去积极准备,把生活引入课堂,再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这样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英语,锻炼英语,突破口语屏障。

4“毅力”是学好英语的保证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基于问题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6-168-01

一、走出认识误区,锻炼“协作学习”组织能力

美国教育学者葛斯基(z.R.Guskey)博士对“协作学习”给出了如下定义:从本质上讲,协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至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heterogeneous gro-ups)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分配的学习任务。协作学习它更加注重以学员为主体,注重对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以“能力为本位”的一种教学策略具体来讲,在协作学习教学中,应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明确个体学习目标

教员应该为每个学员明确地定义学习目标,使每个学员都知道他们要学什么.并且能够通过可操作的估价方法,评估每个人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了。

(二)创建学习情境

“情境”是在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时存在于学习者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事物和状态。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疑问:现在学的这个知识点将来在什么场合下使用?这就需要教员结合实际,为学员创建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明白白地学习知识。

(三)指定学习角色

应该指定每个学员在小组中的特定角色,并明确指示其在小组运转过程中应该如何与别人协作,培养其责任心。学员必须明白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小组的成功而学习:没有人可以“滥竿充数”、“蒙混过关”。小组成员在任务如何完成上应该没有意见分歧。

(四)小组构成具有异质性

在人员组成上,应根据学员的能力、兴趣、特长、性别和背景知识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避免按学号顺序分组和任意随机分组。

二、积极尝试“发现学习”法,培养学员的学习主动性

学员在发现学习时得到的不仅是“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活动经验。因为“授人以渔”要比“授人以鱼”难得多,所以指导学员进行发现学习,对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发现学习教学中,以下几个方而便非常重要。

(一)激发兴趣

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是发现学习的前提。发现学习强调内在动机,即拥有想要在学习中主动形成认识结构的愿望,享受学习过程本身的乐趣,对发现的结果具有极大的满足感。学员对所学内容有了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维持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装备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介绍当今世界军事装备发展现状及我军装备发展需求,使学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大的兴趣,以及为我军的装备发展贡献力量的参与意识,学员的学习兴趣就在这种意识中被激发和升华,另外要精心规划教学内容,在课程中选择难度适宜、令人感兴趣的观念知识,引导学员去发现。

(二)发掘潜力

学习是一个独立思考、协作探讨的过程,教员应努力为该过程营造一个能激发其智慧潜力、辅助其解决疑难进行反思的情境,鼓励学员大胆质疑,积极尝试,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而不是直接提供现成的知识。要让学员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技巧,在发现过程中得到发展。

(三)合理引导

合理引导是成功运用发现学习理论的关键。在重视学员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学员仅凭兴趣、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员的正确引导。应该为学员安排好学习和启发的晴境,帮助学员更好地应用发现式学习理论掌握装备原理课程的内容,让学员自己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引导学员的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果断把握“点拨”时机,不迟不早,在知识的衔接处、重点处、难点处和易混淆处进行正确引导,使学员发现知识的触角自然向外延伸,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掌握和透彻理解。

三、灵活运用“基于问题学习”法,增强学员学习的目的性

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先问题,后内容”,学员扮演“主动的问题解决者和学习者”角色,教员扮演“认知教练”角色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成为我国目前教育改革和探索的热点。

(一)基于问题学习中的问题应是“问题性问题”,而不是“信息性问题”

该类问题能将所学与所用联系起来,但其答案不存在于以前所学的知识中,学员不能通过简单地回忆解决问题,而必须收集、组织并评估各种信息,然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基于问题学习的起源问题可能是凌乱的,但是其目标是明确的。通过处理一个需要自学的问题,学员会更有效地学习科目知识;通过解决一个会在研究期间发生变化的问题,学员可以学会灵活的思维方法;通过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学员可学会与课堂培养相同的思考方式,这是基于问题学习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二)基于问题学习中的问题应是结构不好的问题

该类问题可以是凌乱的、复杂的、难于描述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其它方而转移。该类问题经常会有几个解决方法,但是很难有一个会符合预期结果的所有标准。如在学习信息转换时,将基本要求提给学员,学员会根据自己的软硬件知识,想出多种不同的实现方法来。

第3篇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除了有一定的目的和统一的知识信息内容外,还呈现出由教学主体作为人的复杂性。教师对于课堂的组织和驾驭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从教育信息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四大部分组成,这四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换,包括教学信息的输入接收、储存、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等。由于四者的非线性作用,在这种信息交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确定性。[1]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控制策略方面来阐述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教师主控的简单控制策略

控制是为了改善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使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并作用于该对象上,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最简单的控制系统为单回路反馈控制系统,由测量变送器、控制器、执行器和被控对象等四个环节组成,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便于操作和维护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多也是最为成熟的控制系统。

课堂控制的作用就在于衡量课堂教学执行的进度和效果,揭示偏差以及指明纠正的措施等。[2]课堂教学构成的简单控制系统方框图如图1所示,受控对象是学生,被控变量是学习效果,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批改作业、考试成绩等途径来检验学习情况,根据与期望的知识掌握程度比较产生偏差(偏差=期望值-测量值),如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即偏差为正,可通过修改教学进度、重点知识讲解、个别同学谈话等方法来改进授课技巧;如果超过预期的效果,即偏差为负时,也要修改教学进度加快加深讲解内容,并对大家鼓励表扬等。

学生学习成绩的及时反馈是对课堂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影响课堂教学控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实际水平、教材等都会对课堂教学控制产生影响,而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是影响课堂教学控制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即控制器的作用。[3]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会制约学生智力活动的方式和效率,故其首先应具有科学性,做到准确、精炼、合乎逻辑;其次应具有启发性,教师的语言应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课堂教学的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尽量用一些恰到好处的身体语言,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在课堂提问时,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应采取鼓励的语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学生的作业,必须及时批改,做好记录,及时发到学生的手中,并进行简单的讲评;对做得好的学生要点名表扬,能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产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但是教师的课堂控制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协调、碰撞的过程,学生绝不仅仅是作为控制的受体而被动存在,他们也有权利去选择――受控与反受控。[4]当教师讲课太枯燥、内容已熟悉、有考试考研或竞赛等事情造成课堂干扰太多时,学生就会产生倦怠心理,不注意听讲、看书、玩手机、聊天等现象就频繁发生了,此时再靠提问、作业、成绩等反馈来控制课堂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往往得不偿失。可见,课堂纪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5]教师在课前都不能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映和突发的种种“意外”,必须采取其他可行的复杂控制手段,以便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

二、生生互助的串级控制策略

串级控制系统是在简单控制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被控对象的滞后较大,干扰较剧烈、频繁,采用简单控制系统不能满足工艺要求时,可考虑采用串级控制系统。串级控制系统是由两个控制器串接组成,外环主控制器的输出作为内环副控制器的设定值,由于副回路的快速作用,对于进入副回路的干扰能快速地克服,减小了干扰对主变量的影响;引入副回路还改善了副对象的滞后特性,提高了主回路的响应速度和对干扰的抑制能力。

作业和考试成绩需要批改等一段时间后才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具有反应滞后不及时等缺点,而上课说话、吃东西、玩手机等就很快速的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而这种影响是先影响周边学生,再影响教师,故可在原简单控制系统基础上,增加学生间相互影响的副控制器构成串级控制系统。如图2所示,教师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控制者,而带头学生成为了第二控制者,通过帮助提醒不遵守纪律的同学而消除其对其他同学的影响。在班级排座位时,将班干部等带头学生均匀分布在班级同学中,内环靠相邻学生班长等的反馈提醒后即可收敛,即生生互助促进课堂教学。[6]此外,有效的生生互助学习课堂可使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达不同的观点,并且交流互动易激发思维碰撞,产生出创新的火花。生生互助必须在主控制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才能有序有效进行,教师的组织引导本身是一种师生交往,所以通过恰当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互动,通过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而通过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等学习效果可显著提高。而教师作为主控制器,通过认真倾听、分析学生在与他人的对话和互动中暴露出的已有的生活经验、思维过程,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起点或对新知的理解程度,及时对预设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并将学生的差异当作课堂的资源加以利用,形成动态生成的课堂。因此,生生交往的串级控制策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可实现学生主动的、整体的、创造性的发展和师生的共同成长。

三、课程准备的前馈反馈控制系统

在反馈控制中,控制器是按照偏差进行控制作用的,可见偏差是前提,即先产生了不足才能进行纠正。为了弥补反馈控制的上述缺陷,即便有干扰存在,只要能预先加以补偿,控制系统能避免偏差出现。在干扰还没有影响到被控变量之前就产生控制作用的控制系统称为前馈控制,在教师主控系统基础上添加前馈环节,即构成了前馈反馈控制系统。图3阐述了前馈反馈控制的原理:当系统出现扰动时,立即将其测量出来,通过前馈控制器,根据扰动量的大小改变控制变量,以抵消扰动对被控参数的影响,其中前馈控制器的设计是关键。

对于偶然的但情节很严重的干扰,如逃课情况,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要把缺勤的惩罚措施说清楚(缺勤3次取消考试资格等),而点名的时间又不确定,则学生就不会随便逃课,有事情也会提前向教师请假;对于波动频繁但较平缓影响较小的干扰,如迟到和吃东西等,每节课后提醒不差时间,下次上课别迟到,而课前5分钟则提醒快点吃早餐马上要上课了,这些现象会显著减少;而对于那些波动频繁又很剧烈的干扰,如上课不认真听讲、听不懂的情况,就要采取严谨有效的管理措施了,本文在此采取课程准备来作为此类问题的前馈控制器。

课程准备分为课堂准备和实验准备,在课堂准备中教师布置作业时即对下一节课的内容稍有涉及,希望同学能自己预习找到解决办法,等下一次上课时即可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及时解决、纠正学生在完成每一阶段课堂准备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错误,同时掌握每一学生完成课堂准备的质量和进度,学生亦可根据教师本次课堂讲解内容完成下一阶段的课堂准备内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针对问题教授,实现双向交流,并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实验、实践的机会,使其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掌握科研的方法。而实验准备则是充分动员学生真正参与实验前期准备工作的所有环节,并实行了全过程指导和考核管理,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具体措施:一是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实验室开放平台,真正参与实验全过程,真正达到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二是由于学生参与完成了所有前期准备环节,可部分减少试验指导教师工作量,缓解了实验室人员缺编运行之困境,同时亦可提高实验室及仪器设备使用率。可见,通过严格控制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及时纠正学生每一阶段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学生及时完成每一阶段的课程准备内容,因此效果相当好。

此外,还有针对大四找工作及实习了就没法上课,上课了就没法实习工作的情况,采取均匀控制策略,适当请假课后补课,不懂就问跟上进度;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分程控制等复杂控制策略,可让各种程度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有效地控制了课堂。

第4篇

关键词:德语教学;小班教学;对比法;情景法;生生互动

自2002年我校开设了德语专业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尽可能地从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对象在一定时间内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学习德语的目的不是哑巴德语,不仅仅是通过语言考试,而是在实际生活中交流运用,进而完成更长远的目标。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赴德观摩德国的高中课堂和在语言班进行德语进修,对此有一些体会,认为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德国的教学方法来教好德语。本文将试图从中职课堂的特点出发,探讨和分析德语的课堂教学方法,并把它有效地融入到我们的课堂当中。

一、教学对象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分析

一定的教学对象和目标不仅决定着教学的层次和水平,而且决定其性质和方向,所以,在制订教学计划,明确教学方法前必须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客观的分析。首先,我们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应届毕业生,已经学习了几年的英语,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外语学习方法。其次,他们学习德语的目标比较接近和具体。在三年的学习中通过一定的语言等级水平考试,并升入高校继续学习。

二、我校教学现状

1.文化课占的比重大。与大学阶段德语专业不同的是,我校学生文化课也占相当的比例,学生不可能只专注于一门外语的学习。语文、数学特别是英语的同时学习会使学生专注度不够高,不太利于学一门新的语言。

2.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不强。这批学生的中考分数到达普通高中有一定差距,平时属于班级中等水平的学生。这类学生有学习的动力,但遇到挫折容易放弃,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

3.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虽然我们已经开始实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等等,但是实际来说,国内的孩子学外语,离不开背单词,套语法,练句型,教学大纲范围内的知识倒背如流,但实际生活方面的语言应用能力却较弱。

4.教师倾向于采取传统的教学法。为了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等级考试,课堂教学突出语言形式的使用,高度重视语言的准确性。教学内容往往以语法句型为纲,以语言能力为目的。重视语法分析,词汇讲解和翻译手段的应用。

三、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融入课堂

1.小班教学。小班授课能增进师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点中没有学好的部分,同时及时修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让他们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保持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新鲜感,并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可避免对学生造成偏见。当然,此等规模对于中国课堂来说,有点不切实际。针对我校40人左右学生的一个班级可以采取大班成型、小班授课的方式:文化课(比如语、数、英)可以采取传统的大班授课,德语专业课由德语教师和外教共同合作,分小班交替上课。

2.交际教学法。笔者在德国学习语言的时候,教师经常采用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非常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学会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还要学会在实际交际中如何使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重在启发,如教师给出一个话题,引导和组织学生围绕此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它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答案,学生的观点甚至可以和教师对立,但重要的是每个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并能把他表达出口。

3.“对比”法。“对比”法是短期外语强化教学中提高“优化率”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任何语言都有其特点,但也有共同点。近百年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原有的认知结构会对新的学习产生影响,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迁移。当母语或已经学过的外语与正在学习的外语比较相近时,可以借助迁移的正向作用,加快学习进度。英语和德语都是同属日耳曼语系,其中不乏很多相似点。比如,我们在讲解德语的语法宾语从句时,用英语的“that”“whether”来说明引起从句的连词“dass”和“ob”的区别和用法,简单明了,学生更容易理解。

4.情境法教学。此教学法建立在视听基础上,所以也叫作视听法。古布里纳于1954年最早在法国提出了对成人进行短期外语速成教学可以采用视听法。情境法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化,自然化。比如在学习如何在德国与人约时间的常用句型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录音,让学生设想出可能的语言环境,然后通过录像或幻灯的形式展示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他们使用的语言完全不同,最后让学生设想出特定的情境,分角色练习对话。还可以以放录像的方式,把一段故事分为几个部分,在停顿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表达出故事发展的可能性。

此外,在教学的过程,除了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的作用。生生互动是我们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人力资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结构,让他们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和对话,相互传递信息,将有助于他们接受新的知识。

其实,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教学组织者的个体行为,如同人的个性,应该具有特色。但是,教学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过程。笔者认为,适当地总结、概括及相互学习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秀英.对比在短期强化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03):

第5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独立教育类型,肩负着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培养大量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大步迈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需要的职业人才不仅要高技术技能,更要求具备高素质,而法治精神、法律素养是职业素质的核心要素。所以,将法治教育有效纳入高等职业教育中,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培育包含“法治”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对具有法治观的职业人才的现实需要。

然而,目前对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都还比较薄弱,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特征是什么?存在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式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本文认为实践教学是提升高职院校法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突破口,并提出了依托实践教学开展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创新的路径设计。

一、 高职生法治观教育的特征分析

分析高职生法治教育的特征,是探索高职生法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础,可以从教育类型、教育目标、教育方式三个角度来看:

(一)教育类型上,具有差异性

法治教育,区别于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指主要以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的普及为主的教育,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有哪些法律,这些法律是什么;而法治教育是价值观教育,更高层次的教育,不仅告诉你法律是什么,还要教会你判断该法律是不是良法,如何在实践中用法,如何将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内化为法治素养,外化为法治行为,从而实现个人、社会、国家层面的法治良好状态。

可见,法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与法制教育存在显著差异性。只有充分认识两者的区别,才能客观意识到法制教育只是初级目标,而法治教育才是高级目标。停留于法制教育层面的法治教育,也是远远达不到“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要求的。所以,基于法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差异性,当前的法制教育要转向法治教育,法治教育要着眼于高职生的法治素养的提升。

(二)在教育目标上,具有素质性

高职院校法治教育中的“法治”,最根本的目标是养成法治素养,具体而言包括形成法治信仰、树立法治理念、运用法律思维待人处事“情意行”三个层面。其培育具有内在规律性,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知”是基础,没有“知”,就没有符合目标价值的“情意行”。有学界就存在“要得瓜、就种瓜”的教育理念,认为法治教育的目标既然是养成法治素养,而非法律知识,法治教育就应强化法治理念宣讲,弱化法律知识学习。笔者认为,法治素养好比“瓜”,法律知识好比是“种子”。要实现法治素养这个“好瓜”,必须先撒下“瓜的种子”。这种“要得瓜、就种瓜”的教育理念,显然违背了以“知”为基础的教育规律。认为对高职生纯粹开展法治理念、法治信仰教育,就能实现法治素养养成的教育理念,其实是犯了法治教育的“理想主义”错误,就像没有根基的楼房、没有根茎的瓜树。可见,对于法治教育,不能犯“要得瓜、就种瓜”的“理想主义”错误,要符合“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教育规律。

(三)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实践性

高等职业教育普遍认同KAQ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方式在课堂内外得到高度运用。所谓KAQ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 一个知识、能力、素质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模式,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理念,开发大量“理实一体”类课程,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整个过程,通过实践教学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进发展,最终达到“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的培养目标。所以,素质性教育目标和实践性教学方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也正是高职生法治教育的内在需求。

二、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调研,高职院校法治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观教育,其主要阵地是高校“课程式教学”,主要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法律基础部分教学。但是纵观高职院校法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还涉及到专业关联性法律课程教学工作、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成“三位一体”的工作载体。目前高职院校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这三个工作层面来做一个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法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理想主义、轻实用主义”

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大多数高职生来讲,唯一一门涉及到法治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该课程的法治教育是高职生法治观教育的主渠道。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统编教材,尤其是2015年修订版,“先信法、再知法”的教育逻辑特征明显,法治教育“理想主义”色彩突出,出现了“去知识性”的倾向,舍弃“法律知识”的学习,试图通过“学习法治理念――养成法治理念”的直线路径,来实现法治教育目标,体现在:大量删减了部门法的具体法律知识、法律条文,增加了大量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旨在体现对大学生法治观念、法治信仰培育的重视,但是以“高大上”的法治理论和政策文件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教材,空有理想主义的高呼口号,而缺乏实用主义的法律知识,很难让法治观教育“接地气”,在不“知法”的结构下,很难做到真正“信法”。“重理想主义、轻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违背了价值观教育“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达不到法治教育的成效。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法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形式、轻实效”

首先,在目标定位上,仍停留于法制教育,没有深化为“法治教育”,导致法治教育表现为以知识灌输为内容的形式化教育。

其次,在教育方式上,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法治教育是众多学生思政工作中的一个职责,因其缺乏显性的考核评价体系,通常以“形式化”的工作状态存在,大多采取一年寥寥几次的法制讲座的方式开展,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将法治教育简化为一年一次消防演习,只为完成校园安全法制工作的台账记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学生覆盖面最广、活动社会化程度最高的教育阵地,这个法治教育阵地却因其“形式化”的存在,失去了其本该实现的成效。

(三)专业关联性法律课程教学中法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知识、轻素养”

专业课中的专业关联性法律课程教学,相比公共基础课程和开放式的学生活动层面,其在课时、师资、考核上更有保障,也更能得到学生的重视,在推进法治教育上本该是有优势的。然而专业课中的专业关联性法律课程教学普遍存在“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何为“认识论”的教育哲学思想?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认为高等教育哲学主要有两种:

一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强调高等教育“为知识而知识”。

二是以政治论为基础,强调高等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专业关联性法律课程教学普遍存在“认识论”的教育思想,大多采取“讲授灌输式”理论教学,仅仅以掌握职业法律知识作为教学目标,忽视了法治素养、法治信仰这些素质目标。

三、运用实践教学于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分析

高职院校立足于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项目化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作为创新性的理念和模式被职业教育广泛推广。高职教育将“实践教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高职生的法治教育也不例外。

有专家认为:“改进和加强高职法治教育的实践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能积极体现学生主体性、参与性的实践教学方法,化理论知识点为学生自身的体会与自省,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树立法治信仰的最佳选择。”所以,运用实践教学创新法治教育方式,是解决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现存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是高职生法治教育的成效保障。

(一)开展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动力源泉

95后高职院校普遍持有教育实用主义观念,接收的教育标准用“是否有用”来衡量。95后高职院校的社会生活经验相对还比较薄弱,无法客观地认识到什么是有用的。这就需要通过课堂内外、深入职业领域、触及社会经济领域的实践教学,让高职院校用实践感知社会,用实践省视自身的不足,用实践激发求知的欲望。通过对鲜活社会的触碰,让学生认识到法治教育对于指导工作生活的重要益处,有了科学的认知和情感的认同,再给予法治教育,那就是水到渠成,否则高职院校难免会把法治教育划到政治口号、政治说教的漩涡中去。简而言之,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动力源泉是实践,通过实践教学来提升高职院校对法治教育的认识和认同。

(二)借助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优势利用

高职院校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具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特征,具有“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培养模式。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高职教育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而是通过实践教学实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有别于中职学校,不是简单技能的训练,而是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坚持素质育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教学经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能实现“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正是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内在需求。

(三)深化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成效保障

深化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将实践教学融合于法治教育中,是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成效保障。然而,高职院校对于实践教学的内涵理解还不够全面,通常把实践教学局限在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实则实践教学也是素质类课程的重要教学方式,所以要进一步深化对实践教学的融合。

首先,从课程类型来看,实践教学不仅适用于实践类课程,也一样适用于理论课课程。

其次,从活动类型来看,实践教学不仅适用于课程内,还也适用于课程外,比如课程外实践教育主要是指没有课程支撑,依托学生活动、专业技能比赛形式开展的。

最后,从实施空间来看,实践教学不仅适用于课堂外,也适用于课堂内。课堂内实践教学注重“做中学”,典型代表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约翰?杜威;课堂外实践教学注重“学中做”,典型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主张将企业中的实践教学与职业学院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

四、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法治教育中的应用路径设计

结合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特征,针对高职院校法治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化并融合实践教学方式,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思政工作、专业关联性法律课程三个方面来设计高职院校法治教育路径。

(一)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法治教育

1.理清“知法”与“信法”的关系。要解决法治教育“重理想主义、轻实用主义”的问题。

首先,要先知法、后信法。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阐述了“知”对“行”的重要性。英国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每一个都有义务尽最大努力了解可能与自己未来的行为有关的一切成文法。”可见,知法是懂法、用法、信法的基础和前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虽然对法律知识做了大量删减,但是可以立足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着重开展课堂内实践教学,从创业生活、职业生活、公共生活、家庭生活四个领域密切相关领域,设计相应的法律知识实践活动项目,带着实践任务去学习相关法律知识,通过“做中学”达到法治观教育阶段性目标。

其次,知法是手段,信法是目的。要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目标不在于知法,而在于“知法能用法、用法能信法”, 达到“知行合一”。“信法”培育阶段,应着重开展课堂外实践教学,落实专题参观、调研分析、法律实践、事件评论、采访感悟等课堂外实践项目的实施,以实践项目任务驱动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判断、评论法律问题,从而建立其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通过“学中做”达到法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2.如何让“高大上”的法治理论,能“接地气”?解决的关键也在于开展实践教学。哲学认识论认为: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根据“认识到实践,实践到认识”的能动认识规律,将法治教育设置为知法、懂法、用法、信法四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模块,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认识、实践动态过程中,运用相关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建立法治思维,从而树立法治信仰。

(二)应用于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法治教育

学生思政工作中的法治教育之所以会出现“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最关键的还是教育理念比较狭隘,没有树立起“实践教学”的教育理念,工作方式停留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针对这个问题,通过实践教学,具体来讲应该是课程外实践教育,来破除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重形式、轻实效”困局。

1.学生法治教育活动用“项目化实践活动”来代替“灌输式被动听课”。学生思政工作不仅具有最强大的学生组织,也具有覆盖面最广的影响力,也是最具实践性的。依托学生思政工作层面的职业素质课程、学生活动平台、学科技能比拼,将法治教育,通过项目化的实践活动模块,让学生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养成法治观。

2.运用“+互联网”理念,运用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技术,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开设法治教育公众号,定期推送法治新闻、法治评论,建立法治教育舆论主阵地。可以安排法治实践团日活动,通过微信开展网上实践活动评选。可以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开展法治评论,碰撞法治思想,营造法治氛围,树立法治思维。

(三)运用于专业关联性法律课程教学中的法治教育

要解决好专业关联性法律课程教学中的法治教育“重知识、轻素养”的问题,必须用辩证的思维来理解“认识论”与“政治论”的关系。有学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当大力开展专业关联性法律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演绎、推理以及综合的专业法律能力,培养其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最终使其更好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可见,“认识论”与“政治论”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解决的有效办法是建立课堂内实践教学和课堂外实践教学体系,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培养的高职院校不仅具有职业、专业领域的相关法律知识,而且能运用法律知识解决法律实务,建立职业领域的法治信仰。

第6篇

以专题活动为抓手,按照《省“法律进学校工作测试体系》设定的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全区教育系统2016年“法律进学校”工作。

二、工作措施

(一)抓“氛围营造”,推动“法治文化建设”

1.开展法治教育氛围的营造活动。在学校醒目的位置悬挂法治宣传横幅,设立法律图书室(角),制作法治宣传展板,积极营造学法、守法、敬法、用法的校园法治宣传氛围。(全年)

2.建立健全学校教职工学法制度。定期开展组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活动,积极推动教育法规的自学氛围,全年干部职工自学时间不少于20学时。(全年)

3.组织参加市级校园法治文化“十佳”创建活动。通过建立法治宣传橱窗、法治文化走廊等形式,引导学生自发参与法律知识的学习、交流和研讨,积极推进学校法治文化建设。(全年)

(二)抓“五落实”,推动“法律进课堂”

1.开展法治教育宣传读本编写评比活动。各校开展校本教材编写,积极参加市法治教育宣传读本编写评比活动。(上半年完成)

2.加大法治教育力度,按规定设置法治课,认真组织师生法治知识考试活动,实现教材、师资、课时、经费、考试“五落实”。(全年)

(三)抓“专题活动”,丰富宣传内容

1.组织参加法制网“法在校园、法在身边”征文评比活动。(3月)

2.组织参加全市中小学校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微故事征集活动,增强中小学生学法积极性。(9月)

3.结合法治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开展法治宣传专题活动。(3月、9月、12月)

4.与区法院联合开展“学生走进法院、讲座走进校园、学生旁听庭审、法官走进校园”活动。(全年)

(四)抓“讲座”,推进“以案说法”教育

1.组织参加市教育体育局“依法治教大讲堂”讲座。

2.开展法治副校长、法治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区教育局组织2次“以案学法”法治讲座活动,全面提升学校法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5、6月)

3.各学校每期组织开展法治讲座不少于一次。

(五)抓“示范”,促进法治教育标准化

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创建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2所、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3所、区级依法治校示范校10所。复查验收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3所、区级依法治校示范校20所。充分发挥示范学校在贯彻依法治校理念、依法建章立制、规范办学行为、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中的引领辐射作用。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务求实效

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法律进学校”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通过建立健全协调运作的责任机制,确保“组织、人员、责任、工作”四到位,做到领导有力、职责明晰、规范有序、协调合作、整体推进。

(二)总结经验,及时报送

各学校要积极总结、整理、收集自身在“法律进学校”工作中先进经验和活动事例,安排专人负责,及时上报文字信息和图片(附文字说明)资料。(每学期上报3条以上信息,纸质材料盖章报送区教育局监审股209室。)

第7篇

xx小学是**区规模较大的窗口学校,现有教职工149人,在校生1262人,25个教学班。在“五五”普法活动开展期间,我校切实贯彻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上级部门指定的“五五”普法规划的指导、以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施教的进程为中心,密切联系学校实际,紧紧围绕学校“五五”普法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坚持抓重点、抓落实、全方位、多层次地把“五五”普法工作向纵深处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各项事业健康、协调、稳步提高。现将我校普法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制度健全

学校自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健全普法领导小组,明确领导职责,加强学校各级部门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依法行政、依法施教、依法治校,不断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法制教育宣传员等成员的普法领导小组。学校的领导亲自挂帅,把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了以校长室为龙头,以法制处为主体,以法制教育教师、班主任为骨干,以少先队组织为依托的学法、普法工作队伍,完善了法制宣传教育网络体系。做到了全面落实普法重任。

二、抓住重点,分层学习

普法,首先要学法、知法、懂法。学校在全面推进“五五”普法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为先导,在普法对象、普法内容方式三个方面突出重点,分层学习,激发教职工和学生的学法热情,从而保证学法人员、时间、内容、效果的落实。

领导干部是我校普法对象中的重中之重。我们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学法用法方面的带头作用,激励教职工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为抓好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工作,拟定了学习计划。领导干部通过自己先学一步,学深一些,学透一些,在我校教职工的法制教育中起到了带头作用。

在教职工学法方面,我们利用每周一次的教师会,组织教职工学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重点学习《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其他新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维护校园安全,保障师生人身和学校财产安全的法律知识;通过观看录像、召开座谈会、讨论会、培训讲座、写心得体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加强教师法制学习,切实提高全校教职工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能力和水平。

在学生学法方面。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上好法治教育课,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通过学校网站、普法专栏,红领巾广播站,班级板报等阵地进行普法宣传。通过黑板报评比、主题班会、文艺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法、用法、守法、护法意识。

在普法方式上,充分发挥法制课的作用,学校设置法制教育课,有专任教师、有材和教学计划,并在各学科中渗透法律法规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学校充分利用法制课、讲座、报告会、主题班队队会等开展法制教育,重点学习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旗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并且将法律常识与常规纪律结合起来教育,增强了学生的守纪意识,形成了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

三、法制教育

形式多样

我校在的普法实践中,不断拓宽思路,探索新方法,努力提高普法教育的实效性。始终坚持把法律知识学习与开展各种活动、讲座相结合。积极开展法制教育主题活动,寓法制教育于各项学生兴趣盎然的教育活动中,

1、立足课堂,让法制教育进头脑。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让法制宣传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将法制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让学生法制观念和意识逐步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成熟健康的心理。

2、学校在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中,进行了广播、黑板报的宣传工作,利用班、团会进行学习,并开办家长学校,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的合力,法制副校长还在全校学生中举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制知识讲座,使该法深入人心。

3、充分发挥德育的主渠道功能,使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得到有效结合。学校根据德育工作要点,结合本校实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等。加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良好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系列内容的教育。结合重大节日以及学校、年级教育主题的需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总之,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的系统的经常的法制教育。寓法制教育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使法制教育进课堂,与德育形成有机融合,提升教育效果。

4、在专项教育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抓住“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全国戒毒日”、“全国环境保护日”、“全国法制宣传日”、“11.9消防日”、“12.4法制宣传日”、“交通安全教育周”等为契机,在学生中开展法制征文、知识竞赛、、法制手抄报、班级板报评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落实法制进学校,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

5、加强合作,形成法制教育合力。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形成法制教育合力,对促进学生法律意识和行为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学校各年级在期初或期末都会发放《致家长一封信》,争取家庭的配合,监督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同时学校积极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用浓厚的法制宣传教育氛围来切实加强学生法制学习,用积极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四、普治结合,突显实践性。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学法、懂法,形成认知基础,这固然是必要的,但学法必须与守法相结合,普法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否则法制教育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学校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运用法律这一有力的武器来解决具体问题。例如,结合学习《国旗法》,学校严格执行升降国旗制度,并以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使每周庄严而隆重的升旗仪式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由于突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我校学生的守法意识明显增强。

五、依法管理,依法治校

随着科教**战略的实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依法治校已成为党和政府管理教育的基本方针,而依法治校作为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21世纪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无论在学校的内部管理,还是在学校的外部保障中,法治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将建章立制作为依法治校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我校已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已编印了《**规章制度汇编》并号召广大师生认真学习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依法治校。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我们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进行补充,定期对已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删减和完善。

六、主要成效

(一)通过普法教育,增强了学校依法办学、依法执教、依法决策的自觉性,规范为学行为。

(二)通过普法教育,增强了全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全校形成了一个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

几年来,师生中没有发生违法违纪的问题,也没有发生重**全事故。

(三)通过普法教育,也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我校几年来教学质量显著,在我区名列前茅。

第8篇

2021年我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区委宣传部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根本,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和法治讲座,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法治环境,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局领导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明确责任,检查督促,适时调整,制定了《区教育局2021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案》,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学校校长为成员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小组。

二、主要工作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学校协调辖区所在社区、派出所扎实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并通过法治宣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未成年人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二)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1、在课堂教学中,各校要求授课教师在备课中要把德育内容反映在教案当中,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多样进行德育渗透教学同时利用每周一班会课组织学生开展“安全、环保、礼仪、诚信、自律”等方面的主题班会,在教育中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2、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选出部分优秀的学生对学校进行监督反馈,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3、每周一开展“国旗下讲话”的教育活动。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教育学生热爱国旗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在学生中开展“国旗下讲话”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在老师各家长还有社会人士的真确指导下,引导学生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更为红旗高高飘扬而奋斗。4、开展行为规范实践活动,进行礼仪教育。每班每两周给学生上一节礼仪课,所讲的礼仪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況编排的,让学生模拟实践,表演怎样才能做到待人接物有礼貌。我们坚持抓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养成训练,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5、开展“三个弯弯腰”活动,进行环保教育。要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环保的意识是不能没有的。我校首先在学生当中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让学生“见到果皮弯弯腰:见到纸屑弯弯腰见到塑料袋弯弯腰”成为自觉行动。

(三)抓学困生帮扶促后进生转化提高德育工作感染力

“学困生”帮扶工作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大而言之事关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事关教育方针的全面贯落实、事关社会的和诸稳定。小而言之影响学生未来、个人前途、家庭命运我们充分认识“学困生”帮扶的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提出了让“学困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总体要求并要求各校认真制定并落实“学困生”帮扶管理制度精心策划帮扶教育活动做到真心爱护学困生,充分尊重学困生对贫困生在师生中开展捐赠活动予以资助对学习目的不明确行为有偏差的“学困生”坚持鼓励、引导为主的正面教育不刺激、不歧视、不放弃做到“四个优先”即优先提问优先答疑、优先检查、优先表扬:落实“四个环节”即发现寻找进步、肯定表扬转变、树立转化典型、感染后进同学:和学困生建立平等、融沿的师生关系和学困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消除他们的心理顾虑以利把握教育时机提高教育效果。

(四)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截止目前,各社区、派出所配合辖区学校开展“人人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当时代新人”、深化学生“做小小志愿者”“红领巾爱绿护绿”“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等活动共计15次,对中小学生乱闯 红灯、乱穿马路、翻越栅栏、随地吐痰、乱丢杂物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引导未成年人在参与中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完善自我。

(五)拓展社会教育。1、加强青少年学法用法工作。各司法所加强与学校法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强化家庭、学校、社会 “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建设。利用开学第一课、升旗仪式、大手拉小手等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 2、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以国旗下讲话、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学生崇德 向善、尊法守法。在各中小学校举办系列法治教育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图片展览、征文、演讲、 手抄报等普法宣传方式,扩展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覆盖面。3、开展青少年假期实践法治教育系列活动。各派出所轮流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为主题的青 少年假期实践法治教育宣讲活动,培养了青少年法治意识,提高了做一个文明、守法的小公民道德思想。 4、强化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全区各中小学严格实行聘请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制度。截至目前,法治副校长到学校上法治辅导课已达到36次,做到了人员、教材、教案落实到位。

三、活动效果

第9篇

关键词: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法制宣传

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教,必须加强法治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全社会有责,而学校教育具有最直接、最集中,最系统、最有效的作用,在加强法治教育中扮演着无可比拟的重要角色。

学校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加强法治教育?

一方面是要对学校管理者加强法治教育,做到依法治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内涵发展。依法治校是在学校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各个行业、领域都要实现依法治理。学校作为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需要按照法律至上、保障权利、制约权力的原则,实行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新型政校关系的根本保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求实现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的依法治理。切实转变办学和管理的理念、思路、方式与手段,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奠定坚实基础。依法治校是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益,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当前,学校管理活动的自主性、复杂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多样性显著增强,法律问题、管理漏洞与矛盾纠纷日渐突出,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学校必须通过依法治校,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必须在管理中重视对自身法定义务的遵守,依法实现与公民、社会其他组织的对话与合作,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治校是学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加强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各级各类学校把培养具有现代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依法治校是构建符合法治理念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学法明理、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是对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法治教育,培养现代法治人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校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全面加强依法执教,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落实依法执教,最根本的就是学法、守法、用法,注重师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实行依法执教的前提是学法、懂法。不懂法律知识,没有掌握教育法规,就不可能有运用法规的能力,也就谈不上做到依法执教。作为教师,既是社会公民,又是教育工作者,因此既要学习宪法、民法、刑法等国家层面的法律,也要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行业法规,还要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学习,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严格依法办事,依法执教,把教育办成公平正义的教育。

教师要自觉学习《宪法》《刑法》《民法通则》《行政处罚法》等法律知识,要具备起码的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的基本知识。教师尤其要注意学习有关教育工作的各种法律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对教育法律法规基本知识的学习来系统掌握教育法的本质特征、法律规范、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实施教育法规。还要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及地方性教育政策、文件,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条款的要求。在法律法规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法条注释与法理分析相结合,通过案例释法、学法,储备知识,规范行动,不断提高依法执教的能力与水平。这样才能肩负起培养合格法治人才的重任。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让法治成为人民的信仰、国家的信仰,是法治教育的核心。要实现从法治意识到法治思维、再到法治信仰的法治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质,必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中纳入法治教育的内容,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法治机构共同参与的全面的法治教育体系。

进行法治教育,要从培养法治意识开始。法治意识是对法律法规和法治制度等的理性认识和把握,是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动力。培养法治意识,一方面靠学习,一方面靠行动锻炼,做到知行结合。为此,认真落实教育普法规划的要求,开展好法律进课堂活动,做到学生法制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中小学校要将学生法治意识、法律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要深入开展学生法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丰富法制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了解法律知识,培养法治理念。要把法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各种校园宣传媒体与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讲法律原则和知识,将平等自由意识、权利义务观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理念,渗透到学生行为规则、日常教学要求当中,凝练到学校校训或者办学传统、教育理念当中,营造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教育要与社会法治机构协同合作,共同做好法治教育与宣传。进行法治教育,要把培养法治思维作为重点。法治思维是一种运用法治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如果说法治意识使人有观念、有动机,自觉想到用法治来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话,那么法治思维使人有方法、有能力做到用法治解Q和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