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6 16:08:01
导语:在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33-01
文艺复兴时期是在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西欧与中欧在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个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摆脱了几千年的枷锁与束缚,在这么一个时代里萌芽,壮大。早在十三世纪时,基督被架在十字架上,死气沉沉的呆板几乎变成主流艺术。而在十四世纪,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在萌芽,必将产生与之相符合的意识形态,引起思想和文化体系的重大改变和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涌现,不仅动摇了中世纪的社会基础,还促进了文化领域的发展,而此时的艺术家们的艺术天赋的创造发挥为艺术文化添彩,提升了艺术的价值。此时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对宗教神权文化相对立的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必然离不开人文主义的主要动力。而意大利的艺术家们构思与表现的核心即为对于人的极力歌颂和赞美,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美术艺术已不再是宗教神学的奴仆,在题材上开始描绘世俗的人和人的现实生活,即使是宗教神话题材,也注入了人性和人的思想感情,把神变成世俗的人;在表现手法上提倡面向自然,以造化为师,对自然以理性的解释,引进科学的成就塑造艺术形象,透视学和解剖学成了文艺复兴美术造型的两大支柱。
在艺术史上诞生一个伟大的时代,必将诞生自己时代的作品。文艺复兴的作品绝非是古代的模仿或推进,在众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中,看到不再是纯宗教绘画人物,而更多了对人文主义与自然科学的深入与研究,绘画背景中出现了真实的城市或者融入更多世俗的场景,将宗教与世俗相结合,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潮深入人心。而伟大的达·芬奇更是独具匠心使作品的主要轮廓线消失,达到层次与色调的多变,让三度空间更加神奇的展现。使人文主义表现的酣畅淋漓,真善美得到宣扬。
艾克兄弟的画中则表现出新的心境和习惯,艾克曾在西班牙跟葡萄牙广为郊游,更多的感受到了哥特式艺术之外的社会质朴景象。由于他个人的经历跟踏实的性格,使他每一副画的背景都是那种从窗户,阳台或廊望出去,熟悉的城市广场和桥梁,弯曲的河流和起伏的山岗取代了哥特式绘画中金色平面和地毯班的背景。
艾克画笔下的《圣母与掌玺管罗兰》,掌玺管罗兰府宅的有柱门廊的后面,可以看到一座城市,城市面目不完全可认,但乌德勒支大教堂的塔楼出现在右后方,否则就可说画面是从艾克的旅行速写中抽出来的各种素材组成的了,这幅画中他把一面塔楼强放在城景前面,对于过往的行人来说是非常恰当的,他们好像要用它来观察成立发生的故事情节。画前部神圣的宗教人物被置于某些即将发生的故事情节中。当画家让自己的陶醉在抒情诗般的绘画中,为沿雾气腾腾的河水展开的城市作画时,他就把一块凡人的地盘宗教画中。作者出现在画中把自己作为人肉背景,也许作者在生活中喜欢这样眺望整个城市以便放松自己,也许是对于城市的美景流连忘返时而出现在脑海中,这种感觉悠闲自在,把自然风景融入画中显得生动鲜活。
画家用真实的地点做背景,这种趣味在康拉德·维茨在1444年前后作的日内瓦湖景中,他在《基督水上行》描述了真实的湖景,面对萨莱弗山,山景一览无余。日内外市民看到基督在他们那透亮晶莹的湖面上行走,而谦恭的彼得和其他的使徒看起来又很想市民自己的中的一些人在小船上打渔,伴随着吃惊的同时也会盯着这座美丽的山景,松绿色的山峰,密密麻麻的梯田,砌成的小屋,生活气息浓郁。萨莱弗山对于作者来说也许是美景深深吸引了作者,也许这山对于作者有特殊的回忆或者独有的情结,很巧妙地将这种实景与幻影融混。
基督诞生是画家50岁时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耶稣诞生的场面,是在室外大自然阳光直接照射下展现的,而没有常见的宗教画中那种神秘的光源。人物后边的牛棚跟牛多么世俗化的场面出现在画中,画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意大利台伯河畔的乡村风光,在明快的晨曦中,圣母马利亚跪拜新生的耶稣。画面色调灿烂纯朴,有抒情意味。这个色调温暖,是整个画面都充满人性的温暖,背景中的乡村风光更是让人觉得轻松自在。
文艺复兴的绘画中,这种绘画背景丰富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描绘了宗教故事,体现了当时时代思潮,更是将一种自身独特的看法跟品味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到绘画当中,人们欣赏的不仅仅是一张文艺复兴的复古宗教故事,同时也能领略到欧洲的风情跟社会风俗,美景跟故事融合在一起,体会不一样的心境,体会当时的人文主义,体会真、善、美的风韵,别有一番风味。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艺术可谓是永不停止的艺术潮流。
摘要: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是人类摆脱宗教统治对自身的肯定和赞美。意大利在这场西方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中走在最前列,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才辈出,初期出现了乔托、马萨乔、波提切利等大师,盛期有世界闻名的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和拉斐尔。以乔尔乔纳、提香为首的威尼斯画派享乐主义艺术,使人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时代。
关键词:文艺复兴;意大利;艺术家;世俗
作者简介:郑政,男(1990.06-),湖南湘潭人,湘潭大学艺术学院2009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4-0092-02
一、欧洲文艺复兴的概况
公元前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曾经照亮了西方的世界。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1]昔日的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古罗马帝国的强大,至今还被现代欧洲颂扬和称道,特别在艺术成就上,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更是后世的典范,马克思就说过“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2]公元476年,古罗马灭亡以后,黑暗的宗教统治笼罩整个欧洲近千年,这一千年在欧洲历史上被定义为封建社会时期,神权和王权的双重束缚压迫,禁欲的教条使十字架式的基督教艺术一统天下。物极必反,黑暗以后黎明即将来到,13世纪末14世纪初,大量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考古发掘激起人们对古典的崇拜,人们民主的愿望开始复苏,资产阶级在要求公平、自由,争取自己的地位中力量不断上升,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崇尚科学、追求真谛的人文主义运动开始动摇不可一世的宗教统治。在黑暗沉浸了千年以后,西方世界又热切地期盼着古希腊古罗马璀璨的明珠重新大放异彩,文艺的复兴到来。文艺复兴是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也是对经典的一种改造。恩格斯认为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的先驱彼特拉克同时是一位最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是他第一个清晰地提出要回归古代和意识到这种回归只能是一种重新开始而非一种纯信仰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学者认为古罗马灭亡到文艺复兴开始这一时期为野蛮时代,黑暗的宗教统治中断了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传播,是“处在文明与复兴之间的时代”,[3]所以称为“中世纪”。
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精神的洗礼,它承认人的价值与能力,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和“唯一的”,艺术家开始走向职业化的生涯和师徒式的艺术作坊,艺术越来越专业化,这样的状况肯定会造就出杰出的艺术家和艺术品。人应当受到尊敬和赞美,这是复兴的主旨与要义。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即使是神的形象,也来自现实中人物,丝毫没有不自然之处,特别是艺术上对人性美、人体美的描绘,有的甚至还觉得更为亲切和真实,艺术开始呈现世俗化倾向,更加贴近生活。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解除了宗教的迷信,极大地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对人体解剖的知识和透视法则的运用,在绘画和雕塑上起了巨大的作用,由于神权在人们心目中的不断淡化,医生和艺术家可以通过解剖尸体来了解人体结构,从而使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具真实感。素描的兴起不仅仅表明艺术家对现实的关注,而且还表明他们在审美上的追求,素描对光影和明暗的研究直接应用到彩画上,使作品形象具有强烈的逼真感,从更大的意义上说,素描并不意味着对现实进行生硬的复制,而是一种创造。
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经典先还是要到其诞生地意大利去寻找,其它欧洲国家也为文艺复兴各自作出了贡献,但无论如何文艺复兴的初恋是属于意大利的,也是属于意大利的。
1、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艺术
公元13世纪开始意大利天才般的艺术家层出不穷,在初期就有被誉为现实主义美术之父的乔托,他为文艺复兴吹响了嘹亮的号角,他创作的宗教题材绘画注重故事的情节性和戏剧化,画中各个人物位置的安排,毫不夸张的神情和动作,以及可以从中看出一丝立体手法对人体和服饰的加工,这些都表明了乔托极大程度地将他对古希腊古罗马雕塑的了解运用到绘画上,他绘制的圣人生平是世俗性与精神性的完美折中,他确立了绘画的现实主义原则,影响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伟大的建筑学家布鲁内莱斯基主持了众多的市政建筑,雕塑家基培尔蒂雕刻下的“阿波罗”形象重出江湖,打开了文艺复兴的“天堂之门”。伟大艺术家达芬奇的老师多纳泰罗的雕塑人物更是形象栩栩如生,充满英雄气概,是当时首次出现的完全世俗化形象,是对人体美的肯定和颂扬。马萨乔继承乔托的艺术传统,画中的人物直接出现在以现实主义方法处理的风景背景上,圣人与凡人并列,人物与背景融为一体,他努力使人物处于结构真实的三度空间中,画面更加真实和自然,开创了写实主义绘画的先河。文艺复兴初期最后一位绘画大师波提切利,他的画多取材与文学作品和古代神话传说,不再局限于宗教题材,这就能更自由的抒发个性和世俗的感情,他画出了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女像――维纳斯,维纳斯已经同化为人文主义眼中的人性美,成为后世艺术家对人体美的孜孜不倦追求。
2、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
15世纪下半叶的美第奇家族,以及其开明的意大利诸国君主们和教皇西克斯图斯的赞助,成为文艺复兴一种不可替代的推动力。16世纪意大利进入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了最伟大的三位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和拉斐尔。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所采用的明暗渐进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盛期的到来。《最后的晚餐》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惩恶扬善的主题,与构图的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蒙娜丽莎》通过一个普通市民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人对自身的肯定,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4]而终身未娶的米开朗基罗则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奠定了古典主义原则的一代宗师拉斐尔,只享受了37年短暂生命,但在其短暂的生涯中,留给后世大量的绘画杰作。他创作出了迄今最美也是最人性化的圣母形象,其代表作主要有《订婚》、《坐着的圣母》、《卡尔代利诺的圣母》、《金丝雀圣母》和《西斯庭圣母》,同时还有很多优美的肖像画。他的作品具有优雅、秀美的风格,他善于把“神”画成具有“人”的形象,他画的圣母就是生活中神态优美、心地善良的普通母亲的形象。拉斐尔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以优美的、诗一般的绘画语言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他对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所确定的唯美样式成为后来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标准之一。
15世纪到16世纪威尼斯画派也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出了杰出贡献,威尼斯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商业中心,这里有晴朗的天气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舒适富裕生活带来了浓厚的世俗享乐主义情调。富裕阶层的收藏爱好促使了艺术题材的世俗化,这种商业化的趋势带来的是艺术家对富足生活的积极表现。以贝利尼、乔尔乔纳、提香、委罗内塞、丁托列托和柯罗乔为主的威尼斯画派笔下充满了生活的激情,享乐的色彩。自然风景描绘成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油画中光洁的肌肤和动人的曲线令人激情澎湃。美神维纳斯在众多艺术家的作品中“复活”,贝利尼的《维纳斯的梳妆》、乔尔乔纳的《沉睡的维纳斯》、提香的《乌尔宾诺的维纳斯》等等无与伦比的形象,使人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时代。追求爱情、享受生命,成为艺术永恒的主题。
时代成就英雄,英雄造就历史。如果没有意大利这些伟大的艺术家,就不可能有文艺复兴的辉煌和成就。千年的痛苦与磨砺使文明之光在诞生地亚平宁半岛再次出现,璀璨的明珠重放异彩。让我们缅怀这些刻骨铭心的大师,去品位那些精美绝伦的作品,来领略文艺复兴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和品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2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14页
[关键词]人文主义 传承性 思辩性
继盛唐之后的又一艺术颠峰――中国宋朝,与欧洲艺术的曙光――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世界艺术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两个时期升华了艺术的本质,并对后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中国宋朝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
中国宋朝(公元960~1279年),宫廷美术富丽堂皇。士大夫美术高逸典雅,市民美术活泼通俗。以李成、范宽、关仝为代表的“三家山水”;郭熙的经典艺术理论著作《林泉高致集》李公麟、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等,使宋朝艺术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著名史学家陈寅格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中国的传统艺术,在宋朝时期发展到了顶峰。
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最早发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为思想体系,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艺术领域中,卓越的“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达・芬奇(1452~1519)、米开朗基罗(1475~1564)、拉斐尔(1483~1520)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他们的作品使后世艺术家叹为观止。这一期间意大利的艺术领域人才辈出,如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雕塑家多纳太罗、艺术大师乔托、波提切利、提香等。此外,绘画理论的总结与画技的精进,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不仅是艺术领域的一次突破性变革,而且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改变了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命运。
中国宋朝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令人瞩目,然而作为指导艺术行为的艺术观,两地却截然不同。中国的“传承艺术观”,意大利(以下简称西方)的“思辩艺术观”,不仅是成就之本,更是中西艺术的差异之源。
二、艺术观传承性与思辩性的比较
1、产生的背景
中国儒家思想的“仁、义、礼、信、中庸、德、道”等观念几乎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在意识上对人们的影响长达几千年,受其影响,人们信奉经验,崇拜长者,将传授与继承作为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这种技艺与观念的传承性不仅存在于艺术领域,甚至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西方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十分深刻,基督教平等、博爱的教义使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更加注重个体的主动性。在生活中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因此也导致了西方艺术观带有思辩性的特征。
2、传承性与思辩性在艺术观上的差异
由于指导艺术发展的观念不同,中国和西方艺术在服务对象、发展方式、风格定位上都体现了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更深刻地诠释了中西艺术的本质。
(1)服务对象的差异
中国传统艺术中以宗教和政治为题材的作品很多,统治阶级利用这一点,使艺术以宣传教育的形式为巩固其政权服务,并且代代相传。到了宋朝,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狂热地追求艺术,该时期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的历史之最。无可否认地说。统治阶级的支持和艺术技法的传承,是宋代艺术之大成的主要原因。因此,不论宋代艺术怎样丰富精彩,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前提没有变,封建性的本质更没有变。
经历1000多年的封建教会势力统治,14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思想意识唤醒人们的思辩精神,使大家勇于批判中世纪的思想观念,从而逐渐确立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文艺复兴的爆发是一场彻底的思想领域革命,此时,艺术从本质上已不在只为统治阶级服务,而是成为一种反映人自身价值的表现形式。
(2)发展方式的差异
具有传承性的中国传统艺术,经常带有一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中国艺术作品较为重视技法与形式,情感与意境,例如国画中的山水情趣,留白处理等。在传承观的推动下,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以积累的运作方式,不断充实、完善、发展。
西方具有思辩性的艺术,总是在发现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求发展。例如,中世纪时期的美术带有强烈的神学与宗教色彩,禁锢人们的思想。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按照人体比例和透视学原理辅助绘画,尽管还是宗教题材,但这种画法产生的效果真实生动,从而有意识地把神人性化,拉近了人与神的精神距离,提高了人的地位。这种融合科学与艺术的艺术形式。具有通俗的视觉语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力回击了中世纪的神学思想。思辩性观念使西方人的艺术理念不断推陈出新。
(3)风格定位的差异
在传承性艺术观的影响下,中国传统艺术总体上呈单向性发展。虽然不同朝代的艺术观念有所差异,却从来没有动摇过传统艺术的理论基础和阶级本质。可以说传承性的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定位是明确而稳定的。
西方艺术受思辩性观念的影响。不断在艺术本质问题上产生激烈的辩论,艺术流派斗争纷繁复杂。自文艺复兴之后,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流派相继出现,虽然每种流派都能自成体系,但无一可以在艺术领域长期占主导地位。思辩性的西方艺术,在风格定位方面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多变性。
总揽世界美术史,可以发现传承艺术观具有很强的钻研性。思辩艺术观具备高度的创新性,这两种艺术观揭示了人类艺术发展的本质。
关键词: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历史环境;音乐思想;艺术风格;共性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101-01
一、历史环境及音乐思想
这里所说的17世纪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是指用意大利语言作为歌词谱写的、体现当时意大利声乐作品普遍风格特性的声乐作品,不是特指由意大利作曲家创作的,其中也有外籍作曲家,比如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约翰·阿道夫·哈塞,还有一些主要作曲家:蒙特威尔第、维瓦尔第、斯卡拉蒂、切斯蒂、卡瓦利等等;这些作品体裁多样,主要包括歌剧中的宣叙调、咏叹调;宗教与世俗的康塔塔或清唱剧中的选曲;独唱牧歌、小坎佐纳等,大多数以历史题材或爱情题材写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初学美声唱法学生的必备教材。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音乐思想就是一种认识,时刻指导着音乐家们的音乐实践。音乐史上将整个17世纪以及18世纪的上半叶称为巴洛克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复古之名掀起的一场人性解放的斗争。所谓人性的解放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情感两方面,在音乐思想方面就表现为以人为本,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为主要目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家们为了更好的表达人类情感,效仿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史诗、悲剧的表演,试图建立一种集文学、诗歌、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之妙于一身的艺术形式,世俗音乐体裁的兴盛、宗教音乐的世俗化以及主调音乐的兴起都体现了他们对新的音乐文化的探索,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的诞生使他们将音乐思想付诸实践的必然结果。
二、艺术特色
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巴洛克时期必定有一段过渡时期,十七世纪正处于两个时期的交汇处,其中声乐作品也会受到两个时期音乐特点的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个时期总的音乐特征:声乐体裁多样,宗教特色与世俗特色的音乐并存,而且宗教音乐开始世俗化;器乐种类及体裁逐渐增多,开始出现正规的乐队编制,出现专门为歌剧演出伴奏的乐队;歌剧这一新时代的宠儿也逐步发展起来,为了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过于复杂的对位手法逐渐被简洁的单生音乐代替,复调音乐逐渐向主调音乐过度;通奏低音的使用是这一时期音乐的重要特征,相比于文艺复兴时期节奏感规律的缺乏、没有明显强弱音变化的特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更强调对比、力度的变化,而且节奏活跃、律动感强;巴洛克音乐冲破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作品力求获得和谐统一、舒缓流畅的效果以及整体相对平稳的风格,变得更加热烈而张扬,追求宏大的场面,装饰性特别强;曲目的调性以大小调形式为主逐步取代单一保守的教会调式。
(一)这一时期声乐作品也是逐步转变风格的,受人文思想影响,这一时期声乐作品的歌词内容较之以前有了极大的变化,在封建势力及宗教神学的严厉控制下,歌词内容多取于圣经,一般都是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控制压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文艺复兴之后,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向往自由,歌词内容也变得世俗化,赞美大自然、歌颂生活、歌颂爱情、诉说生活中的点滴,表现人类真挚的感情,注重人们内心的情感,风格内敛、庄重、典雅,演唱时动作表情不宜过于夸张。
(二)这一时期声乐作品大多结束在主和弦上,部分歌曲中间会有稍微的离调或转调,伴奏织体简洁明了,强弱变化符合旋律走向以及语言的重音位置,旋律以级进、小跳为主,很有律动感,音域可以随着歌唱者演唱水平的提高变化。
(三)这一时期的作曲家经常自觉不自觉的运用音乐修辞学,比如旋律重复的修辞格(某个旋律在不同音高或不同声部重复)、音程修辞格(用音程的跨度表现情感的不同,或喜悦或悲伤)、音响修辞格(表现在音响的对比上,主题的对比、音区的对比、织体的对比等)等。
三、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共性
巴洛克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繁荣发展,文学、绘画、建筑总是不断地影响音乐艺术的发展,最早体现巴洛克风格的是建筑,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流动感,装饰富丽豪华、色彩对比明显,常用穿插的曲面或椭圆形、圆形、梅花形等单一的空间。
巴洛克画家的典型代表是比利时的鲁本斯、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盖兹、英国的凡·戴克等。他们的画作更加强调人文意识,将人物的动作表情描写的大胆生动、惟妙惟肖,主体部分的色彩与周围光影形成鲜明对比。
巴洛克文学是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作品注重形式,辞藻华丽,修饰性强。主要代表人物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哥拉和卡尔德隆、德国的格里美尔斯豪森、英国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法国的伏瓦蒂尔等。
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巴洛克时期,笔者认为在于各种艺术形式的共性,也就是夸张、对比、奢华。
关键词: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情感音乐;表现性;戏剧性
中图分类号:J60-0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64-02
一、人文主义的内涵
人文主义一词的解释有许多种,笔者主要根据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周国平先生的《人文演讲录》和个人的理解试图再次诠释该词汇。英文中“Humanism”一词,译作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人道主义。这个词语有两个解释,广义上是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的学术研究;狭义的人文主义则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文艺复兴的倡导者们提出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斗争,开始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人权反对神权、个性的自由反对宗教的禁锢。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开始重视人、肯定人、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提倡理性、追求知识、探索自然、研究科学,反对禁欲主义,歌颂爱情,要求个性的解放。
二、文艺复兴的概况
文艺复兴发源于13世纪末的意大利,后逐渐向北传播,最后席卷全欧洲。它带来了一段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现代的分界。这场文化运动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其影响遍及文学、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知识探索的各个方面。
人文主义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启,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提倡个性自由。因此,人文主义的思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理念
在这个时代的影响下,人们对音乐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音乐协和、悦耳,满足听觉的需要。不同的声音可以运用复杂的对位手法,但是必须使其有协和的音响相组合。让耳朵舒适是当时对音乐的最高要求。对于音乐的体验不再是中世纪的理念音乐,是“完美”的或不完美的音乐。而是体验音乐,要从中获得听觉上的和纯粹的音乐欣赏。
2.声乐音乐要求表现歌词内容和意义,加强音乐的表现力。不仅要求音乐与歌词相得益彰来表现歌词的外部特征,如句法、重音等,更要求通过音乐与歌词的有机结合,来打动听者的心灵。
3.开始出现音乐的“民族性”的模糊概念和世俗音乐的兴起。当时人们已经对民族语言的不同表现方式有所意识,音乐的民族性更多的体现在世俗音乐之中。从以上对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观念的几点概述,我们就已经隐约地窥视到了人文主义发展的痕迹。
四、人文主义对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影响
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呈现出一些新的因素,其不仅体现在新的音乐观念上,还有对人的创造力的认识及其对与音乐艺术本身演进的可能性的认识。下面笔者以人文主义中人性的两个部分——理性与感性,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现象和音乐家来进一步地分析其对于音乐的影响。
1.音乐头脑的风暴。人文主义尊重人的价值,不只是把人当做一种生命的存在,更要求把人当做一种精神的存在。关心精神生活,尊重精神价值,是人文主义更深刻的方面。而精神生活又可分为智力生活和心灵生活,前者面向世界,去探求世界的奥秘,体现了人的理性;后者面向人生,来探寻人生的意义,体现了人的超越性。理性的能力体现在运用逻辑对搜集来的经验材料进行整理概括。文艺复兴是头脑的风暴时代,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人们开始对封建教会的思想产生质疑,迫切地渴望探索一切可以触及到的领域,音乐也不例外。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维特利就提出了“新艺术”的理论,他在论著中根据音乐的实践,判断出当时音乐理论中的保守思想。比如根据旧的理论“三度和六度是不协和的音程”,他做出定论,三度与六度是协和音程。另外查理诺还非常重视声乐复调,他分析了各种对位手法,特别对双对位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从严格的对位实践中总结出规律来,然后从理论上建立新的和声理论,也曾经从泛音音列中探求三和弦的音响学的基础。查理诺的音乐理论的历史意义在于总结了严格对位式的复调音乐的成就,并同时为新的和声式思维指出了方向。
2.流淌的情感音乐。人文主义的思想就是要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主张立足于尘世生活的精神追求。要求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头脑、尊重灵魂。在当时的欧洲,由于中世纪长时期对灵魂的禁锢,人们迫切地需要个性的解放、灵魂的自由。人文主义的思潮对音乐的影响在世俗音乐上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当时的音乐产生了更加具有民族特点和富有民族历史内容的作品,有的甚至表现了国家命运的主题和爱国情绪。在风格上,它们抛开了中世纪梦幻性的手法,更加注重写实,更多地表现人,表现现实和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从当时的世俗音乐中看到对音乐表情性追求的法国的尚松、注重音乐心理刻画及戏剧性关注的意大利的牧歌。这里仅以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世俗歌曲——意大利的牧歌和法国的尚松为例加以阐述。①戏剧性的情感表现——意大利的牧歌。16世纪在意大利北部产生的一种世俗歌曲体裁,是意大利世俗音乐的重要形式,常采用具有较高水平的诗词作为歌词,诗词类型有当时流行的十四行诗、巴拉塔、坎佐纳及田园诗等。歌词内容大多与妇女、爱情有关,更加热情动人。音乐风格细腻、抒情,注重音乐对歌词的细致表达。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其创作风格体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牧歌风格的急剧变化,成就了意大利牧歌创作大师的风范。在作品中,主调与复调风格完美的结合,和声富于表现力。他不仅关注歌词的表现,而且还有作品整体的戏剧性。他是文艺复兴晚期最后一位伟大的牧歌作曲家,也是巴洛克早期意大利歌剧的奠基者之一,因此他被冠以跨时代的作曲家的称号。16世纪末期的牧歌作曲家们注重表现人物的感情,并运用戏剧性的手法,使得意大利牧歌音乐一步步接近人文主义者理想中的古希腊音乐。②表情性与民族情感的表现——法国的尚松。16世纪,法国作曲家发展了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用法语歌词演唱的世俗歌曲——法国尚松。其一般按音节谱曲,强调规则的重音,诗歌的韵律对音乐旋律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尚松富于法国民族性格,活泼欢快。主要的代表作曲家雅内坎,其尚松最具特色,他不仅写作抒情性的尚松,还善于写作描绘性的尚松。创作形式多样,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富于变化。在创作题材方面,常以描绘社会事件、生活、风俗为主。代表作有《鸟之歌》、《云雀》、《狩猎》等。法国尚松在整个16世纪广泛流行,是具有较高对位技术的歌曲,它借鉴吸收法国民歌的主题,在广阔的音乐创作领域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世俗歌曲中重要的体裁。
五、结语
巴洛克是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叶广为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它首先产生于罗马,后扩散到整个欧洲,特别是天主教流行的国家。此后随着天主教的传播,其影响远及拉美和亚洲国家。巴洛克这个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语(Bar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Barocco),有奇特、古怪、变形、不符常规的含义。到了18世纪,巴洛克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称谓,是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巴洛克风格由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式主义发展而来,终止于18世纪下半叶的古典主义,持续了将近200年。巴洛克风格具有“重视表现感情,常采用富于动态感的曲线、斜线。强烈的明暗对比,渲染戏剧性,富于流动感和夸张性”①等特点,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有明显的不同。
二、巴洛克艺术在天主教会的赞助下产生
巴洛克作为艺术现象,出现在天主教会反宗教改革的运动中,它的形成和宗教有密切的联系。从十六世纪下半叶开始,天主教会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宗教改革运动。1534年,西班牙人依纳爵・罗耀拉创立了耶稣会,并在1540年获得教皇保罗三世的承认,这是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宗教组织。耶稣会的宗旨是绝对效忠天主教会和教宗,降服一切“异端”,遏止宗教改革的新教势力扩张。1545至1563年,罗马教廷在意大利北部的天特城陆续召开18次特伦托会议,会议的主题是采取一系列行动清除宗教改革的影响,并颁布了有关艺术的教令。塔兰托议会的法令规定:“艺术在叙事时必须直接有力,必须准确地再现圣经故事或圣人生平,艺术必须能鼓励信奉者虔诚。议会还要求宗教形象能有效地表达出新教会与新教会教义相反的一些信息。”②艺术成为了宗教有力的宣传工具,可以用艺术来表达教会的新自信和它超越基督教信仰的要求。在这一时期耶稣会成了天主教会对抗宗教改革的主要势力,耶稣会是特利托会议精神的发言人和传播者。根据会议精神,教堂要被装饰的特别富丽堂皇。“耶稣会在罗马主持修建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耶稣堂和圣依纳爵堂不仅成为耶稣会教堂的楷模,同时也是新型教堂建筑的典范。他们根据特伦多会议制定的标准建造而成,空间宏大。因不设立支柱,所以从各个方向都能清楚地瞻仰到圣坛。”③自此以后,出现了许多以耶稣教堂为原型的变异形式的教堂建筑。这些教堂建筑宏伟,装饰繁华,对感官有强烈的冲击作用,与文艺复兴时期简单、静穆、庄严的风格截然相反。在耶稣会的赞助和扶持下,当时出现了大量的巴洛克式的教堂和建筑,以至于有学者用“耶稣会风格”来形容整个巴洛克艺术,并把巴洛克艺术视为耶稣会精神的表现。
三、巴洛克艺术并不完全是耶稣会艺术
长期以来,巴洛克艺术一直受到轻视。早在十七世纪,巴洛克艺术就受到当时古典主义理论家的贬抑和攻击。在古典主义看来,巴洛克似乎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倒退,文艺复兴精神的离经叛道。而且人们也普遍认为巴洛克艺术是天主教会用来反宗教改革的工具,是“耶稣会精神的表现”④。在人们眼里,巴洛克是一种颓废的风格,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部分史学家开始对巴洛克艺术进行公正全面的研究。首先为其正名的是瑞士史学家沃尔夫林,他在1888年发表的专著《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中指出:巴洛克是有独立特征的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中包含着其他任何风格中所不具备的自信感和绝对正确性。这种艺术感染力的特征是指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的”。⑤此外,“法国的塔皮耶、雷蒙、朗格等史学家也纷纷著书立传,认为巴洛克艺术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⑥虽然巴洛克艺术是在反宗教改革的浪潮下产生的,虽然耶稣会是巴洛克艺术的直接赞助人和执行者,但它并不完全是耶稣会艺术。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古典主义艺术完全不同的风格,具有其存在的美学价值,“巴洛克经历了许多变革,我们很难将之视为一个整体,起点和终点的巨大差异是我们很难辨清其中的任何关联”,“早期的巴洛克风格是凝重、拘谨、充满宗教性的。后来,这种压力逐渐减弱,风格也就越发轻巧、越发活泼,其中包含了对所有结构的调侃式消解。”⑦
20世纪六十年代,牛津大学教授哈斯克尔(FrancisHaskell)着手研究这个问题,他撇开公认的理论,从尘封的耶稣会档案材料入手。他认为,巴洛克风格是为耶稣会而创作的艺术,而非耶稣会艺术;哈斯克尔教授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伴随17世纪耶稣教会在各个方面节节胜利的却是“长时间的金钱匮乏,这使得耶稣会自己的教堂建筑完全仰赖于统治罗马教廷的权贵家族”。⑧而这些权贵赞助人往往会不顾及耶稣会的意愿,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他们不但自选画家与建筑师,而且对作品的题材,媒介、用色、尺寸大小乃至安放位置对横加干涉。所以,将巴洛克艺术简单的视为耶稣会风格,并认为巴洛克艺术完全受宗教的控制是不合理的。
研究巴洛克艺术还需将它放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中,巴洛克艺术大概在1600年至1750年盛行,这一历史阶段文艺复兴已经接近尾声,教会展开了激烈的反宗教运动。“在这种宗教改革的浪潮下,古典风格的和谐、恬静的文艺复兴风格的艺术面貌很难复活,即使是样式主义的过度精巧、外观富有戏剧性的艺术等也不能适应当时的宗教氛围。”⑨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的生活和态度深深受了新教斗争形势的影响。他们创造的巴洛克艺术既气势恢宏又充满激情和浪漫的动感,满足了宗教对于艺术的需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巴洛克艺术是在反宗教改革的浪潮下,耶稣会赞助扶持下产生的,我们仍不能将它简单地视为“耶稣会艺术”。巴洛克风格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其中艺术家发挥了充分的创造力,它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了某种宗教情感,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有其存在的美学价值。
[注释]
①何平:《西方艺术简史》,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P117。
②约翰、帕里提、加里,拉得克著,朱璇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496。
③哈特曼著,谷裕译:《耶稣会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P62。
④曹意强:《艺术与历史》,中国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P3
⑤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沈莹译:《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P23。
⑥王昌健:《从巴洛克到现实主义》,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版,p5.
⑦同3,p14.
【关键字】巴洛克艺术;风格;绘画;建筑;动感
一、巴洛克艺术的兴起
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是珠宝业的行话,专指未经加工的不规则的,怪异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外,其他地方都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讲求立体感空间感,取材于多艺术领域的特色和精神,突出表现对艺术的追求和大胆,可以说是一种激情的综合艺术,脱离宁静与安稳,追求动态和变化,形式丰富甚至于激烈。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也就是离经叛道的事物。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称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
巴洛克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罗马。罗马是当时的教会势力的中心,教会对于艺术创作的规范中,审美方面总是从属于宗教方面的,艺术只是教会使用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当时意大利世俗政权统治衰弱,作为天主教的中心,教会势力占了上风,为了反对宗教改革,耶稣会开展了大规模工程建设,几乎所有信仰天主教的地区都出现了新式的教堂和学校,注重感官效果、反人文主义的巴洛克艺术就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并发展起来。意大利上流社会赞助艺术事业的繁荣景象,反而抑制了艺术的个性或独创性,迫使艺术就范于一种教会控制下的“公共艺术”。(1)由于受不了长期的压迫,各行业的艺术家纷纷用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表现反抗,用表面的遵从圣经及教会教义的事物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来得到不同的表达效果,让人们从一样故事中得到不一样的感受。
巴洛克艺术主要包括建筑,绘画,音乐,雕塑,文学,服装和家具等。
二、巴洛克时期绘画
绘画方面,画面中的人物和故事场景都是圣经故事里的内容,但是却用强烈的对比和扭曲的神情配上夸张的动作表现性和暴力,发泄对于宗教禁锢人的思想的反抗,以宗教所允许的内容来表现被压抑的情感和愤怒,就是巴洛克风格最好的体现。
从像绘画、雕塑这样紧致的内容中更加能表现出巴洛克的精髓意义,著名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像》,在巴洛克时期也有同样的一次创作,就是贝尼尼的作品《大卫像》。前者的作品是动感的,而后者似乎是准备采取行动的姿态。其扭曲的躯干和紧皱的双眉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积淀下的巴洛克艺术特点。米开朗基罗表现了大卫的英雄本质,而贝尼尼抓住了大卫的英雄气质的瞬间。贝尼尼的作品中传达的大卫即将要突破疆界束缚爆发的力量之感对观赏者有极强的感染力。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热爱线条,注重素描,而巴洛克时期艺术家则非常重视色彩、光影和透视,以明暗来造型,他们喜欢物体逼真而强有力的效果。(2)
我看过一期名为“重返巴洛克-那不勒斯的黄金时代”的巴洛克绘画展,在这些巴洛克风格鲜明的绘画作品中,我感受到的是巴洛克时期人们渴望突破重重束缚获取自由的强烈愿望,用大幅的人物故事展现隐藏在圣经故事画面中的性和暴力的压抑感,动态的肢体和扭曲的表情有着极大的震撼力,也给观赏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画面中的贵族人物都身着盛装,高调出场,也有着极其突出的嘲讽感。
三、巴洛克时期建筑
巴洛克因其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建筑方面集中体现在天主教教堂。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从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体现在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而教皇当局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会的富有,在罗马城修筑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广场,这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辟了新的途径。巴洛克的建筑外观和内饰都极其丰富和奢华,有着极强的动感和光影,夸张的形式。总而言之,巴洛克风格是古典建筑语言突破常规的运用,有些随意、大胆和浪漫。
四、巴洛克的艺术特点
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用古典语言突破常规的运用,使其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和创新;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的视觉效果,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支撑,通过运动来展现激烈的情感;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要求作品的震撼力;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非常综合,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塑、绘画的结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并影响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元素;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尤其是在建筑方面,宗教题材占有主导的地位。
另外,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卡拉瓦乔、贝尼尼的作品仍然和生活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卡拉瓦乔有一副很有名的画作,是一个笑逐颜开的小男孩,在一堆水果鲜花中嬉笑,但是细看却能发现在小男孩的指甲缝里有许多脏东西,打破了原有的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不到小男孩新生的快乐和幸福。这种视觉以及心理的冲击让人将这个画面重新进行了理解和阐述。
五、总结
古典主义认为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艺术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楷模和样板,然而巴洛克却一反文艺复兴时的思路,用过于夸张的激情和过度的渲染,把高昂的气度,强烈的动感表现出来,无论是建筑、雕塑和绘画都强调动感、空间感、激情和神秘感,都是一种把浪漫主义奇想、装饰性夸张和自然主义的写实技巧混合起来的文艺思想的产物。(3)
巴洛克虽然是中世纪时期为人们所批判的艺术形式,甚至为推崇古典主义艺术的人们所唾弃,不被称为艺术,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1888年H.韦尔夫林发表《文艺复兴运动与巴洛克》一书,对巴洛克风格作了系统论述,从此确定了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概念。20世纪西方学者对巴洛克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但当做一种艺术风格理解仍是主流。
现代对于巴洛克时期的各类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诚实,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我们今后的艺术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更加重要的历史借鉴的现实意义。读史明智,艺术史亦然。
参考文献:
[1]黄硕.从巴洛克艺术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增刊:25-32
[关键词]文艺复兴阿尔卑斯山巴洛克建筑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306-01
第一章巴洛克建筑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一、巴洛克建筑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
巴洛克“Baroque”来源于葡萄牙语“Barocco”指很大形状不匀称、畸形的珍珠。亦指16世纪一些意大利的主流的“经典”以及国际矫饰主义,17世纪并列流行于意大利周边独有的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家,在18世纪早期的德国,发生了文化和艺术的转变。今天“巴洛克”单纯指十七世纪的艺术及其独特的风格。
二、巴洛克建筑样式的发展
罗马是巴洛克艺术的诞生地,从这中心向外散布到整个欧洲,以及美洲地区。表现华丽多彩且富变化的风格。从广义上讲,巴洛克建筑又可细分为三类:意大利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和晚期的洛可可建筑。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其它地区逐渐衰落。
第二章阿尔卑斯山南、北部区域巴洛克建筑的特色
一、南部巴洛克建筑的风格特色。
巴洛克风格浮现于文艺复兴盛期,由伟大的文艺复兴大师们自发采取的。罗马始终处于艺术发展的前沿1。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有三个艺术流派在相互斗争中产生。巴洛克艺术对当时的建筑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它沿袭了16世纪文艺复兴盛期演变而来的手法注意,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改进。
(一)罗马巴洛克建筑
17世纪的时候,意大利整个建筑业萧条,但在罗马却掀起了一个新的建筑,大量兴建中小型教堂、城市广场和花园别墅。形式上是文艺复兴的支流与变形,但其思想出发点与人文主义截然不同,它反映天主教的思想意识和奢侈的欲望,包含着矛盾的倾向,它敢于破旧立新,创造出不少富有生命力的形式和手法,被广泛地流传,但它又有非理性的、反常的、违反建筑艺术的一些基本法则,表现出戏剧性,创造性和个体性的特点。
我们从现存的巴洛克艺术来看,可以看到其重要特征是:⑴追求形体的不稳定性、节奏的跳跃性;⑵追求新奇。建筑师们标新立异,前所未有的建筑形象和手法层出不穷。而创新的主要路径则表现为:首先,赋予建筑实体和空间以动态,或者波折流转,或者骚乱冲突;其次,打破建筑、雕刻、绘画的界限,使它们相互渗透;⑶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的组合,取得反常的效果;⑷趋向自然,在郊外兴建了许多别墅,园林艺术有所发展,在城里广造广场,建筑也渐渐开敞,并在装饰中增加了自然题材;⑸城市和建筑,都有一种欢乐的气氛。
巴洛克艺术“将其作为一个壮观的时期来研究,特别吸引现代人并使他们产生兴趣的是巴洛克建筑的空间、运动、光影效果和戏剧性的感觉,而不是它的装饰细部。”2这个时期的城市建筑形式多以教堂和广场为主,无论是平面布局或立面构图上,都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象征一种城市的政治向心力,它以开放的形式吸引市民的目光和思绪。
二、以德国为代表的北部巴洛克建筑的风格特色
17世纪末,德国艺术家在充分吸收意大利巴洛克美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区需要,重新掀起了艺术创作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德国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的部分建筑风格受法国建筑艺术的影响逐渐向洛可可建筑风格发展。
进入18世纪后,法国的洛可可美术兴起,再一次为德意志的艺术家们送来了可供学习的艺术样式。这一阶段的德国建筑被称为“后期巴洛克。”3其建筑特点造型柔和,多采用装饰曲线以追求动态起伏的效果。教堂外部简单,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极尽铺张和雕琢,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
三、 巴洛克建筑风格南北的差异
建筑不仅有实用的目的,而且服务于宗教、权利或者是为了某种精神和信仰,而体现出一种人文的力量和艺术的美成为一种主要的取向。城市艺术是建筑的生命之根,应深植于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之中。
南部意大利地区的巴洛克建筑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的情感、追求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在吸收文艺复兴艺术的基础上,注重宏伟华丽、热情生动的艺术效果。使古典语言成分的组合更富于变化,将曲线、弧面、椭圆形等形式要素引入建筑,造成富于动感的视觉体验。欧洲北部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平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
欧洲南部意大利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建筑不依据其自身特征,而是努力追求其他艺术形式的效果。不以结构的平衡和坚固作为建筑美得判断标准,而是以令人迷惑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律动的团块,不安的、跳动的或剧烈摆动为标准。罗马巴洛克建筑强调的是形式的变化与心理上的张力。4
第三章巴洛克南北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一、对室内装饰设计的影响
在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中可看到许多新奇多变的空间结构,以及精美的雕塑壁画等装饰手法运用到室内装饰中,其建筑的装饰元素多以植物图案、动物形态、战利品雕饰等居多,而装饰手法则以幻觉风格壁画为主。室内装饰在视觉上,巴洛克艺术显得豪华、注重追求华贵气魄、强调艺术家的想象力并且注重空间感与立体感。巴洛克建筑风格对室内设计的影响相对后来发展的洛可可来说,巴洛克风格的室内设计更强调室内壁画与雕塑或者其他艺术品的融合,呈现出一种追求形体的不稳定性,节奏的跳跃又不独立的呈现出来。而洛可可装饰奢华,特别细密繁琐。虽然洛可可建筑风格的发展是对巴洛克建筑艺术的进一步完善,但是对现代建筑尤其是室内装饰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在之前的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一种清新开朗和规整秩序的式样。巴洛克延续了这种精神,但是当巴洛克盛行起来后,严密取代了清晰,开朗变成了空虚,伟大变成了浮华铺张。在讲究透视法就放弃街道封闭的街景,加长水平方向的距离,将注意力吸引后退的平面,这种城市规划特征在拆掉城墙之前很久就盛行。这是巴洛克设计宏伟宽广大街的美学上的前奏,这类宏伟的大街最多还是有一个方尖碑,一个拱门或一座大楼安排在挑檐线和路沿线的交叉线终端5。
巴洛克建筑形式、奢华的内容都是这个时代精神信仰空前混乱、物质世界纷繁芜杂的最好体现。反映了整个社会精神的缩影。同现代相比,当人们现代物质生活的要求不断得到满足时,有一种向往传统、怀念古老珍品、珍爱有艺术价值的传统风格的欧洲情结。那种描绘细致、丰裕华丽的风格,以及巴洛克和洛可可那种曲线优美、线条流动的风格在现代室内陈设中得到呈现。这种风格深沉里显露尊贵、典雅浸透豪华的设计哲学,成为现代人们享受快乐理念生活的一种写照。
参考文献
[1]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瑞士).文艺复兴与巴洛克[M].上海人民出版社,
[2]张青萍主编. 室内环境设计[J].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P102.
[3]徐沛君著.德国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P85-94.
沃尔夫林的分析是如此的明白和条理清晰,论证是如此的精彩和严密,论据又是如此的详实和具有说服力,回想自己初阅《艺术风格学》一书时的情形,真是爱不释手,书中的内容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自己与同道好友交流、谈论的话题。当然,彼时佩服的同时,亦已认识到世上并无十全十美之物,因而也十分赞同《艺术风格学》一书的中文译者潘耀昌先生在“译者前言”的最后一段中所言“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主要是母题和母题组合(构图)的分析,把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只限于确定一些形式因素。这样一来,势必贬低了艺术题材的作用。”
只是,除此之外,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一书就真是白璧再无微瑕了吗?
近日,在阅读了贡布里希(1909~2001)的两篇旧作之后,又重温了一遍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觉得贡布里希文中所提几点意见,实在是有必要成为对《艺术风格学》一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或者说忠告。
一、风格划分与分类的相对性
看看人类的美术史,便可知道,我们是多么热衷于给事物分类。譬如西方美术发展的历程便被不厌其烦地贴上了诸如古典、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艺复兴、样式主义、巴洛克、罗可可、新古典主义等等的一系列风格标签。至于《艺术风格学》一书中对于文艺复兴艺术与巴洛克艺术两者之间的风格划分,则无疑是会使得这两张风格标签上的内容显得更为具体和合理。
然而,贡布里希却指出:“搞艺术史的人和一切使用语言的人一样,得承认分类法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工具,尽管它也可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祸害。只要他任何时候都不忘记,分类就像整个语言一样,是人为的东西,是可以调整可以改变的,那么,分类就能够在日常研究工作中很好地为他服务。”
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会惊诧于,为什么当我们离开《艺术风格学》中所列举的那些范例后,会发现居然有那么多产生于文艺复兴时代的作品不那么“文艺复兴”,那么多巴洛克大师的杰作“似乎不应该”是出自大师亲笔。
事实上,沃尔夫林本人亦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艺术风格学》的“结论”一章,作者写道:“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有权讨论这两种类型。一切都是过渡,要对把历史看成是永无止境的潮流的人提出反驳是很困难的。对我们来说,理智的自卫本能要求我们应当根据若干结果对大量的事件加以分类。”如果我们将所谓“理智的自卫本能”理解为一种有节制的研究与描述需要的话,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沃尔夫林与贡布里希便达成了一致。
二、时代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局限
“在大概地叙述个人风格、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这三个例子时,我们已阐明了一种美术史的目的,这种美术史主要把风格设想为一种表现,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性情的表现,而且也是个人气质的表现。”《艺术风格学》一书中,美术的风格问题与所谓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性格”联系得是如此紧密。
“这种把风格作为集体精神的表现来探讨的方法可以追溯到浪漫主义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黑格尔把历史视为‘绝对观念’自我发展过程的体现,并把这个过程中的每个阶段视为某个特定民族发展的辨证过程中的一步。一个民族的艺术同该民族的哲学、宗教、法律、道德、科学、技术一样总是能反映‘绝对精神’发展所处的阶段。这一切的方面都能表明一种共同的东西,即时代的本质。”对此,贡布里希是持批判态度的,他提醒人们道:“文化整体论的一些逻辑论点在K・R・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里受到了剖析和驳斥。一个群体活动的某一个方面与另一个方面并不一定会有必然的联系。”
承认美术风格与时代精神、民族性格的联系是一回事,而把所有的问题都归之于此则又是另外一回事。这是我们在阅读《艺术风格学》一书时所要好好把握的。
三、“反”与“非”的区别
贡布里希指出,沃尔夫林在以时代精神和民族性格为基础来论证巴洛克风格与文艺复兴古典主义风格具有同等的地位与价值时――有可能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模糊了在美术风格问题上“反”与“非”的区别。
按照沃尔夫林的理论逻辑,美术风格的改变是因为时代精神的改变,巴洛克时代的美术风格之所以不同于文艺复兴时代的美术风格,是因为文艺复兴时代的时代精神所催生的那种理解力与观察方式已经不为巴洛克时代的公众所欣赏和艺术家所追求,巴洛克时代的美术风格代表着另外一种时代精神――这其中便暗示和包含了某种风格选择的意图。卡拉瓦乔(1571~1610)的圣母不同于拉斐尔(1483~1520)的圣母,是因为卡拉瓦乔虽然知道拉斐尔的圣母,但卡拉瓦乔却不愿意按照拉斐尔的风格来作画,而选择了一种与他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巴洛克风格来表达自己的虔诚,因而,卡拉瓦乔与拉斐尔一样伟大。“但是当我们以另一种方式来看这种比较,从另一头来把拉斐尔和卡拉瓦乔的圣母作一对照,我们就会处在比较危险的境地。因为这样做等于暗示拉斐尔也有意地拒绝卡拉瓦乔的方法,暗示他的艺术已确立了节制的价值和理想的美以反对卡拉瓦乔的自然主义……但是如果我们想根据拉斐尔的思想来看拉斐尔,我们就不能不管时代的范围和他的知识界限。他不可能拒绝过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卡拉瓦乔的风格肯定是一种非古典主义的风格而可能是一种反古典主义的风格,拉斐尔的风格则只能是一种非自然主义的风格而绝对不会是反自然主义的风格,因为――作为一个人而不是神――拉斐尔是绝无可能想到要去反对一个在他去世51年后才诞生的,名叫卡拉瓦乔的艺术家及其所代表的艺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