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教学点

时间:2024-04-17 15:37:28

导语:在语文教学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教学点

第1篇

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在与时俱进的时代思想指导下,注意开放思想,努力实事求是,改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人,主张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教学劳动,实现自己的教学理想,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才干,做出富有创造性的业绩,从而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同时,学生也能更好地成长为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更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 “人”性,实施开放性的教学,创设情境,搞好创新教学,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坚持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则。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 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 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教学方式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但其本质都应是具有“启发性” 的。坚持启发式原则的关键在于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既要尊重学 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又不放任自流。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启发学生“内在动力”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精神。

二、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

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 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而,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的个体,发挥个体优势,进行创造性的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情感的活动

人要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传统的语文学习主要是充实学生的知识世界,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识记、理解、掌握种种语文知识,学生学习的内容很是单一,学习的方法比较死板,学习的过程与学生的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相脱离。

如果只是为了满足知识的世界,仅仅停留在这一境界,语文学习的确也只能是味同嚼蜡。熟记再多的作家的名字,记忆在大脑里的概念,是能给你在考试时多换来几分,但确没有多大用处。

但是,如果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生活世界联系起来,语文学习才就可能是件有意义的事情了。一走入语文课堂,我们必须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不是在学习单纯的语文知识,我们正走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是在体验生活,在这个生活世界中,我们必须开放自己,打开心怀,感受生活,情真意切地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游动。

四、抛弃旧我、力求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必须转轨。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不凭经验办事,不墨守成规,敢于抛弃旧我、力求创新。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各种客观条件,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对全体学生,让他们把课堂作为自己活动的平台,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激发学生进行创新。

五、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

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教师是连接知识和学生的纽带。教材是语文知识的集中体现,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采用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轻松地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进行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文教学必须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文教师要加强修养,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美学知识、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大胆的开拓者,做好学生的示范,引导学生创新。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点拨 艺术 教学

1小学语文教学教师点拨现状

现在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能够按照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要求展开教学,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并没有实现教学点拨。比如教师在教授《想飞的乌龟》这篇文章的时候,大多数教师都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总结自己了解的文章内容,说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在班级内部展开交流;之后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再组织全体同学展开讨论;最后就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一味地让学生自行理解分析,教师不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不能实现思维的深入。教师单纯的引导学生思考想象,不加以适当的启示和引导,就不能实现优秀人才的培养。

有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点拨,但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却不能正确应用,实现不了计划中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在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认识到自身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设计具有深度的课堂问题,实现和学生的交流;另外教师要及时筛选变化中生成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确定学习重点。

2小学语文教学中点拨艺术的实施重点

2.1抓住闪光点,适时点拨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点拨要把握适当的实际,小学生经常会在课堂上突发奇想,虽然他们想的问题和课文没有太多关系,但是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展开点拨。之前在学习《回自己的祖国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些学生就会在刚开始阅读文章的时候对华罗庚毅然决然回到刚解放的中国的行为不理解,有些学生会说华罗庚放弃美国的房和车这些别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回到祖国,一定是祖国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教师要在学生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后面的文章内容,要让学生知道华罗庚是为了要为祖国做出奉献,帮助祖国不断强盛而回到祖国的,为此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毅然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华罗庚的爱国主义情感,以此展开面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2设计“支点”,实施适量点拨

小学语文教学点拨要精准,要控制点拨量。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尽量保证在文章的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实现推进整体学习效果的作用。在教授《手捧空花盆的花子》的时候,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读到国王说“你就是我的继承人”的时候,教师要将这句话作为教学的支点,向同学提问国王为什么这么说。学生们会有此回顾前文,既然国王要找能够培育出最美花朵的孩子作为继承人,为什么还要没有种出花的熊日作为他的继承人呢?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后边的文章,待到最后的时候学生就会明白原来国王交给孩子们的都是煮熟的花籽,国王想要以此考验孩子们寻找最诚实的人。这样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带着问题分析前后文,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会对学习过程的印象更为深刻。这种由文章主要句子入手深化全文理解的教学方法,能够完成对全文的梳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2.3提出疑问,实施点拨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提高其语文学习成绩的重要基础,教师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实施探究式学习。在教授《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文章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在学生读到文章中“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时候,有些学生会对此提出疑问,学生会提出黎明不是每天都回来们,前文也说学生们日复一日,由白到黑,由黑到白的往返于学校和家的路上,为什么还要期盼“理想而灿烂的黎明”呢?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山沟里的孩子渴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走进光明的新生活。而这句“理想而灿烂的文明”正是作者对孩子们寄予的无限期望,他相信并期盼他们收获美好的未来。这样通过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主旨的教学点拨方式能够强化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2.4强化语言训练、开展教学点拨

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生活中对学生语言的点拨,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汉语文字,要强化学生对知识文字的认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使其获得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日常和学生的谈话,在教学中和学生的交流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对语言的合理运用,以此提高学生合理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除了能够强化语文教学效果之外,还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言使用质量。

2.5深化思维点,实施多角度点拨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具有很强的创造精神。儿童活跃的思维是实现多角度思考和学习创造的重要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研究问题,带领学生实现新的发现。比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到最后发现青蛙是小蝌蚪的妈妈,教师就要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实现创新思考,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

2.6确定平价点、实施赏识点拨

赏识肯定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对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表扬。在表扬的同时传授给学生新的学习方法,这样就能实现在鼓励学生的同时,提高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3结论

文章通过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升的教学点拨方法,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学生成绩的提升和教师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张彩云. 教师反思性对话的实践模式[J]. 教师教育研究,2006(04).

第3篇

1. 立足课本为主,放眼世界文化,电子教学点缀课堂,贯穿古今人情,联系课堂内外,使我们语文教学有了一个无限的延伸。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浅层次说,就是字,词,句,篇的简易输入到输出的机戒过程。然而本质是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交流,信息传输的活动。回顾以往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只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台录音机,对学生进行引导。后来使用了电子白板之后,学生参与课堂的自觉性高了起来,可以主动跟随,配合,并且接受教学内容,使他们在快乐参与中度过了那原来感到枯燥,无动的文字素材。通过电子白板,笔者给学生们播放了许多有关视频。这种演示教学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学,省略了大量的背景介绍,和课前引入材料。降低了素材难度。

2. 课堂教学呈现方式有了改观,演示的教学设计条理化,教学活动有序化。有助于语文科“任务性”课堂教学的实施。

电子白板教学的实施,使教学活动多样,节奏加快,动感增强。课堂容量加大。教学较以往有了明显的线索。有序的呈现了教学各个环节,突显了语文真实语境,以其灵活、动感、立体、多方位提升了教学节奏。加宽知识授新域限,给教师备课创设了一个能动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考纲,学生实际适当渗入更多内容。给学生提供本学科知识前沿的情况。总之,白板教学的广泛使用,把原有的“任务”教学加入新的内容。

3. 白板教学使网络资源共享,能够实现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的灵活的整合。可以在电子白板的计算机工作界面播放课件,播放各种多媒体光盘和视音频材料等。而且还可以直接调用白板内置的多种资源库、注释库、超链接库、动画库等。无论是共享库还是专用库,又都细分为文件库、页面库、背景库和资源库。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依据各自的需要进行调整、修改、增添直至重构这些内置的资源库。通过这种途径实现了集体教研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学一样也需要学习他人,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扬长避短。使教学社会化,公开、互仪、互学、互评,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4. 电子教学更适合复习课教学。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繁杂,内容众多,考点零碎,分布散乱,版书太多。而复习课是以专题作为线索排列。

第4篇

关键词:选修模块;教学思考;灵活;自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41-02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侧重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重视学生高尚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是高中新课程的亮点和实施难点。笔者经过半年多的模块教学和学情反馈,思绪很多。高二学的选修课程,为教师的自主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选修课内容多、篇目难,在教材、教法和学法方面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怎样开好选修模块的课程,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是摆在开设选修课教师面前亟待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选修教材,审视新课改标准,结合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高中语文选修模块教学应该着眼以下几点。

一、灵活处理教材

选修模块教学,教师不要囿于选修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大胆取舍,合理剪裁,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仔细揣摩,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求实现用必修课上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选修课中的问题的目的。灵活处理教材,意味着不一定要教完、学完。教材仅是一个学习的例子,师生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有的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有的课文则可以一带而过,有的课文则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篇目、愿意学的篇目就集体学,有的篇目则可个别化处理。适于练的课文就用于练,适于讲的课文就用于讲,适于读课文的就用于读,不要平均使用力量。选修模块教材容量明显偏大,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不宜以“教”完教材内容为重,应以学生“学”到多少为本。只有这样,长期积累,学生才有收获,教学才有效益。那种只顾加班、加点赶进度,只顾以教完教材为目的的教学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这是不科学的,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也是行不通、走不远的。

二、放手学生自学

对语文课,很多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去学、学不会,不愿意放手,结果学生反而越学越不愿学。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多多放手,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事实上,不相信学生的教师,大多教学操作既辛苦,又没实效。选修模块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用任务驱动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他们去学。不然,教学长期由教师统包统揽,其结果只是教师一人弄懂了,学生却没有学会。学生自学,是新课程改革一堂课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学的指导,重视自学的实效性,学生的自学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学生在自学前,教师要抓住知识点,提出问题,突出重点,确定学生自学思考的方向,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自学要提倡个性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在自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一定很认真,一边读一边批划,思考、查阅、写提要等,但也不排除有少数学生可能不认真。我们当教师的不能放过一个学生,要保证每一个学生尽力学习,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巡视,即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回辅导,启发思考,留心观察,广泛答疑,有重点地辅导学困生。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尽量不要大声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学生通过自学,对新知识获得一定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发现问题,带疑听讲。在教学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标一致,同步和谐,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效地克服了学生自学中的盲目性。

三、有意纵横比较

语文教学有时是比较的艺术,学会了比较就学会了语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立足课本这一教学点,有意识的引进一些与课本有关的课外篇目,同课文内容对比阅读,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触觉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使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初步获得课外阅读的方向,进而使学生达到拓宽知识面、增强知识积累的效果,也使学生走出书本的小语文,迈向广阔的大语文,达到多读书、读好书的效果。运用比较阅读,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利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才能真正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根上来,学生也能通过比较教学寻到足够的食物,吃饱吃好,达到由点到面的转化,拓宽知识层面,强化知识迁移。有时教材中的知识点,零碎地分布于各册、各章之中,学生所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无法系统化、规律化,在教学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合理地利用比较阅读,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不同作家的同一题材作品进行比较,就可以把零碎的知识梳理起来,寻找出其中固有的规律,将薄书读厚,将厚书读薄,达到融会贯通。

四、重在务实高效

第5篇

我们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传统地域文化使融水整体教育教学水平较弱。有人认为,经济条件和地理条件决定了融水教育无法得到大的发展。

然而,接触生本后,大家的观念改变了:原来,薄弱的不是硬件,而是我们的理念、师资和教育教学方法。

融水县民族中学南校区莫彦荣老师常常津津乐道于初试生本教育的一个小故事。每年的学校科技艺术节,各班都创作一本文学作品集参赛,每次她都为此绞尽脑汁。构思,审稿……往往一本作文集参评结束,她也累得精疲力竭。

开展生本教育实验后,她变了理念,换了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完成。仅一个星期,68篇作文的审稿、电脑录入已全部完成。紧接着,5个分工明确的小组进行作文插图、编写目录。排版结束后,学生还主动约老师写序,最后装订成册,一本名为《风中少年》的作品集出炉了。

作品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既有真情实感的现实生活散文,又有穿越时空、大胆想象的科幻作品。整个活动让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的提升。

转变了教育理念,教师从奋力牵拉的“纤夫”变为激扬生命的“牧者”,这样的教育生态自然和谐并充满智慧。

硬件还是那个硬件,教育思想观念一变,教学质量获得了令人欣慰的提升。校长们说:“我们‘做生本’才一年,孩子们变得能说会道,落落大方,对学习真正有了兴趣。过去那种‘上课睡倒一大片,翻墙逃学一条路’的现象再也看不到了。”

要转变观念,学习不可少。开展实验仅半年,我们就派出800多名校长和教师到外地学习,并组织两次学习班,培训近1200人,还培训了350多名实验骨干教师。

我们发现:随着教师对“以生为本”的理念理解越深,他们学习生本、践行生本的积极性就越高,我们称之为 “学习加速运动”:通过学习,原来的疑问、困惑得以解决;原来不想参加学习培训的教师,现在争着要参加;校长则积极申请“生本教育实验基地校”……

“从人出发,一切就变得简单”

如何将“以生为本” 的理念落到实处?必须进行课程与教学的再造,使全部教学资源都为孩子所用。生本教育的成功之处,正在于此。

教育管理部门不可能也不需要对各个学科作出具体规划,但有责任让教研部门和教师认识改革教育的关键在课堂,课堂的关键则在于课程的再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调动孩子的潜能,使之成为“改薄提质”的力量。

问题是,我们作为一个教育的薄弱县,教师能不能突破课程与教学再造的这个关口呢?

在生本教育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在低年级推广大量识字,而识字的目的在于提早阅读,借此可以更快更好地开展语文阅读、思考、表达的实践,以此带来整个语文教学路线的改造。

2014年秋季学期,我们组织8个乡镇中心校、村教学点的65个实验班、学生1689人、教师116人,投入了这样的实验。尽管困难不少,但参与实验的学校、班级和教师都能按照新的思路进行教学。

怀宝镇东水村教学点贺丹妮、河村教学点何述姣、香粉乡雨卜村教学点贾贵福……这些老师所在的学校都是非常偏远的地区。他们积极摸索教学组织和流程的改革,如布置前置小研究、课前3分钟交流展示活动;建立小组学习、培养学习习惯、训练合作学习及交流展示评价等能力。他们认真研读教材,深入理解语文课程再造的意图及教学导向。

他们还创造不少适宜的教法:如注重掌握集中识字,不做课文分析;识字在前、拼音在后;采用意义识字、生活识字和归类识字等方式方法;教材内容与农村儿童生活结合,等等。他们也由此理解了“从人出发,一切就变得简单”的课程再造的道理。

半年下来,许多一年级的孩子已经认识了800多字,出门能认标牌,在家能读书信,看电视时都“念念有词”。家长们到校听课时说:“我还不知道我家孩子这么棒!”实践证明,偏远的农村学校也能改造自己的课程与教学;县城和城郊的学校在进行课程教学再造时更顺手,很快就进入了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融水中学在生本教育中提出:“务实做生本,做务实生本。”那么,什么是“务实”呢?学校进行了大讨论,形成了“践行生本,道法自然”的共识。师生切实感受到了“生本”的益处:学生有了深入学习的时间空间条件;改变了过去盲目被动地陷入“题海”的方式;浮躁的教学变成了培养素养的扎实的教学。

第6篇

引言

根据调查发现,当代的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但是从民族的角度来看,西式教育难以提升人们心目中的内在幸福感。目前,我国的很多大城市又开始重新拾起国学经典,开始尝试着把国学中的经典思想逐渐渗透进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语文课堂经典著作诵读的方式。因为当前很多的中学生都对经典的著作接触较少,例如《论语》、《三字经》和《道德经》等,尽管一些语文教材中编入了部分经典的文章,但是内容太少,国学经典著作博大精深,而且只有认真地研读原著,才能受到那种深邃精神的熏陶,另外,高中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很多,学校不可能另外开设国学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而只能通过高中的语文课堂来向学生传递国学精神。那么,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逐渐把国学经典内容渗透进语文教学呢?

1.让学生明确国学经典的种类和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1.1国学经典的种类

在将国学经典内容引入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时候,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学生讲明什么是国学经典,以及国学经典具体包括哪些。通常所说的国学经典主要是指儒家载集等典范著作,例如《汉书》《史通》以及《阅微草堂笔记》等系列经典书目,还包括一些经典的宗教典籍,例如《古兰经》《圣经》和《大藏经》等,此外,一些传承到今天的文献典籍也可以归入国学经典的领域,例如《史记》《中国科技史》和《中国水运史》等。总之,国学经典是指那些价值比较高、意义丰富、影响深远、值得传承的文献著作。

1.2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加强国学经典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经典史料,从中学习一些为人处事的智慧和能力。博尔赫斯曾经说过,经典是一个国家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仍然认为价值丰富和值得阅读的典籍,世世代代都热衷于该书的神秘和阅读热情。朱自清曾经在《经典常谈》书中说过,诵读经典文献的价值主要在于文化,而不是实用。经典比较注重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并且向人们传递着终极关怀、普世命运以及人文方面的价值思想,逐渐向后人传达着内在的高尚品质。因此,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信息化社会中,教导学生增加经典的诵读数量,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内涵,完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的素质不能单纯地依靠技能训练,通过诵读经典书籍来培养人文精神必不可少。

2.巧用国学经典,采取多种形式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学经典思想的时候要尝试不同的形式,将学生的自主经典学习和兴趣挂钩,从课堂上学习读书的方法,在课下通过诵读经典著作来丰富语文学习,提升文学素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巧用国学经典,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诵读经典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到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的目的。

3.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和国学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不仅仅在教材中的内容,而且要强调课外的延伸阅读,即做好和课内内容相关的超链接式教学,从而将价值丰富的国学经典一步一步地渗透进学生的日常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语文课堂的学习,还扩展了知识面,提升了文学修养。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尝试着采取“预习-学习-学会”三个阶段的导学式教学方法,在第一个阶段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地课程预习,学生读到有兴趣的内容或者存在某些困惑的时候就会尝试着提出“我要学习”的要求,继而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之下取得了“学会”的效果。

4.采取诵读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国学兴趣

通常情况下,高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存在一定的惰性,主动性不足,而比赛正好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尝试着组织各种类型的经典著作接龙比赛和背诵比赛等来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还可以组织诗人或者词人的推荐会,即向教师和其他学生推荐自己欣赏的诗词以及其作者,并说明喜欢他们的原因,还可以推荐他们的其他代表作品或者优秀作品等。总之,通过这种比赛激励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去主动接触传统的国学经典,从中学习到我国比较推崇的价值观,例如感恩、义气、谦虚、谦让、宽容等,并且利用我国的学生来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学瑰宝。

第7篇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教学意义

一、国学经典教育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情商

曾经对全世界的成功人士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这些人之所以会成功,70%以上的原因是较高的情商,只有不到20%的人是依靠较高的智商,当然还需要一些机遇。情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是成才的关键一环。对于情商的定义,每个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能给出不同的答案,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在迎接困难的勇气,承受挫折的意志,面对诱惑的自我控制等,这些能力都是通过日常的生活和学习逐渐养成的。学生要想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就要培养良好的情商。在当前的核心素养要求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体现为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交际交流能力及写作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要求其实本质上也是情商培养的要求。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多是流传很多年的经典著作,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作品,小学生背诵这些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为人际交往打下了基础,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积累的经典事迹案例为写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因此,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增强对我国博大精深古代文化的认识,学到优秀人才的成长故事,明白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通过这些故事可以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变的更加坚强勇敢,在历经挫折时也会磨练心理品质,面对各种诱惑也会抵住,通过从小接受国学经典的培养,使小学生从小就培养良好的情商。

二、国学经典教育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记忆能力

小学生处在快速成长阶段,这一阶段他们拥有非常好的记忆能力,这种能力要远远地超过成年人。比如,许多小学生可以完整地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作品,而很少有成人能够做到。小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时间多接触国学经典作品,并通过反复阅读进行记忆,有助于提高其记忆能力。而且学生的记忆能力是随着知识掌握的增加越来越强的,这是不断的练习养成的良好的思维习惯,要坚持不断地引导小学生去极易经典作品,教师和家长在一旁做好指导工作,并适时地给予相关的解释,让他们对这些作品充满好奇心,提高学习的兴趣。这个时期反复记忆的知识内容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如果做好这个时期的记忆能力地开发,一定会掌握大量的文学知识,对接下来的学习也有帮助,对将来的深造和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如果忽视了这个阶段记忆能力的培养,随着年龄的变化,记忆力会变得平稳,不再有很大的变化,很可能会对小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阅历较少,理解能力不足,即使小学生不能完全明白国学经典中的部分作品,但是依然可以成功地完成背诵工作,这已经为将来的融会贯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小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这些作品带来的乐趣,通过共同记忆,使课堂变得更加有生气,教师更有动力授课。

三、国学经典教育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

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在这样的经济背景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于我国的生育政策,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独生子状态,在这个状态里,家长过分关注孩子,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这一个孩子身上,会对这一个孩子过度溺爱,这导致了很多学生出现了问题,尤其是在文化素养方面,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与侵蚀,学生内心虚荣,攀比心强,藐视他人,太过于注重自我,为了凸显自我,与老师和家长作对,追求独特,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社会的责任感严重缺乏。人们一直热爱国学经典教育,因为国学经典教育是中华文化的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提高思想文化,爱国主义情怀能显著增加,明确道德观,实现自我价值。部分学校还会要求学生在完成经典背诵的基础上将范围扩大,加入美学的知识,给学生提供机会,观看世界名画或雕塑等,让他们从小就接受美的熏陶,感受到美的知识。因此,国学经典教育对小学的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学经典教育的学习中,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国学经典教育是小学的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分的部分。

四、国学经典教育能够增强小学生核心价值

国学经典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国学经典教育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沉积下,形成了很多优秀的传统品质,这些品质一些流传至今,如和谐、公平、诚信、友善。一直以来,我们也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一直很友好的对待其他国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学经典教育中所倡导和追求的,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学生们在学习国学经典的时候,学习民族文化的精髓,增加爱国情怀,一颗爱国的心逐渐增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的时候,可以采用诵读的方式,诵读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还可以把自己的价值观和国学经典结合,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国学经典教育中,通过教育体现出来的精神,可以使学生更高的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让自己的思想境界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核心价值,综合能力有所提升,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国学经典教育有利于学生增加爱国情怀,增强小学生核心价值,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8篇

[关键词] 文学教育;功能;教学改革

在对文学课程进行教授时,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国外文学,主要的学习重点有三个方面,文学理论、文学史以及文学作家和作品,这三点也体现出文学教育的功能与特点。因此,在对文学教学进行改革时,应该从这三方面着手,提高教学效果。

一、文学教育的功能

首先,文学教育功能――对作家作品的学习。对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可以使学者的判断力与审美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在净化人的心灵上也有很大的帮助。欣赏文学作品后,对艺术的感受随之体现,不断地让人产生想象,激发人的创造欲望,从而逐渐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文学教育功能――对文学史的学习。通过对文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者具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并逐渐形成一种能力。特别是对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观察与了解,对历史发生的时间啊、顺序、内容脉络、发展规律等进行详细掌握,并逐渐培养出对生活的洞察能力。

最后,文学教育功能――对文学理论的学习。通过对文学理论的学习,让学者逐渐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且这种能力会随着不断地学习而增强。理论学习还可以培养学者的理论拓展能力,文学视野得到扩展,对文学进行深入的洞察,为培养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文学教育的特点

首先,沉潜式感悟特点。通过对文学教育的功能的分析,我们知道文学教育功能既展现在人格层面上,又展现在思想层面。无论是对人格境界的提升,还是对思想境界的提升,都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深刻感悟。只有切身投入到文学世界中,才能够体会到作品中的至高境界,也就是说,只有采用沉潜式去感悟文学作品,才能实现文学教育功能。

其次,思维操练特点。文学史与文学理论具有对学者进行思维操练的特点。通过上文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功能分析我们知道,两者都有一个共同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学者的洞察能力与问题的分析能力。要想实现此教育目标,只是进行文学感悟,文学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因为逻辑需要证明与发现,因此,必须要对思维进行训练,以此作为教学的目标与教学方式。在对文学史与文学理论进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对文学活动、现象、思潮知其然,在学习过程中,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所以然;还要让学生对内部推理观念进行掌握,进行适当的逻辑演练,从而使学生了解理论内涵,对知识进行扩展,逐渐形成探讨意识,从而使得文学教育功能得以实现。

三、文学课的教学改革

对于如何教文学作品,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的争议,这是一个老话题。在文学作品教学的改革方面我们认为有两个基本的转向需要特别注意。

一方面是从传统的开发外在感知能力转向对内在想象能力的开发。应逐渐普及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视频、图像、音乐等手段开始大量应用,从而对文学作品的内涵、意境、背景等进行阐发。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鲜明、具体的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声音和形象,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当然,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阻碍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意境和内涵的想象能力。

另一方面,从探究式向涵咏式的转向需要特别注意。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近年来,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和思考作品中的各种问题,并最终进行总结和归纳,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着不小的优势,但缺点也同样不可小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能力、艺术感受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仅仅依靠一般的探究和启发是无法实现和解决的,这应该是在审美和艺术的不断熏陶下逐渐形成的。

文学教学重点在于语言艺术对个体的熏陶,要去体会语言和传承的审美趣味和人生价值。无论是探究式、启发式、研讨式等基础教育中的各种教学方式,还是各种以媒体为基础的快餐式教学,都是无法代替传统涵咏式的教学功能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涵咏式这一传统的文学教学方式,在当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肯定和关注,并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教学方法,就放弃传统有益的教学方法。学习语文的根本方式就是体味和涵咏,中心为文本,主体为教师,受众为学生,从而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审美氛围。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每一次对作品的解读都是一次对作者心灵情感的还原,都是一次前人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和交流,以心灵和情感的对话。而不断的对作品进行体味、涵咏就是进行深度对话的一个过程,也是充分的理解作品意境,作者心灵的重要途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学教育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包含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具有很强的教学价值。在对文学教学进行改革时,要围绕文学教育的功能与特点进行,找到新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N].光明日报,2009(5).

[2]陈明华.文学教育:一种价值的叩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3).

第9篇

关键词:语言投影多媒体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电教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幼儿园教育教学领域。在语言教学中,灵活运用电教手段,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已成为提高语言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下面我结合自己从事的电化教学实践,谈谈电教手段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投影、音乐等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动力。”在语言教学中,运用投影、音乐创设情境,用于组织教学,可以调动幼儿的学习情绪,激发求知欲,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小班语言游戏《谁来了》,主要目的是要求幼儿学习并运用游、跑、跳等动词,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抽象思维发展缓慢,老师直接告诉幼儿小鱼是游来的、小兔是跳来的等。让幼儿记住相应的动词,在游戏中幼儿练习运用,这样不能极大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一次次减弱,而采用在教学时放上有关小动物走路、模仿叫声的音乐,设计提问:“是谁来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能很快说出动物名称,情不自禁地模仿小动物的叫声,跟着音乐节拍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活动起来。抓住时机,适时地启发幼儿:“小动物是怎么来的?”引导幼儿正确学说并运用游、跑、跳等动词,幼儿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思维活跃,乐于表现,玩中学,学中玩,很快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

幼儿的注意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随事物的性质而变化,凡新颖、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的事物,往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随着主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稳定性差,很难把注意力长时间稳定在一个目标上。幼儿园故事教学一般采用依教学挂图进行讲述教学,挂图画面单一,缺乏变化,想真正达到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组织教学很费劲,如大班故事《狐狸和兔子》,故事长有1200字,情节曲折,幼儿对故事无新鲜感时,注意力开始转移。老师依据故事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录像或将投影的静片与动片配套组合,层层衔接,巧妙过渡,可形态逼真,声情并茂地突出狐狸的狡猾、专横,而不畏正义的本性。幼儿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看到狐狸被勇敢的带镰刀的公鸡吓得发抖,最后被公鸡砍死而感到由衷地高兴,并积极大胆地描述故事情节,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渗透了思想教育。

二、运用电视录像创设情境,突破时空限制,开阔幼儿视野,发挥语言教学的美育功能。

诗歌、散文以其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在语言教学中具有美育功能,如何使幼儿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浮想联翩中感受意境美,单靠挂图是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而录像、录音、投影等电教媒体,则以其直观、形象、声音、色彩、动态性等特点,成为实现语言教学的美育功能的最佳教育过程和手段,也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如大班欣赏诗《春天的秘密》,诗歌意境优美,朗朗上口,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在教学时,老师播放有关春天景色的录像片,以其多彩绚丽的画面,配有诗歌录音,融声、色、图为一体,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把幼儿引入了一个洋溢着春天气息的优美情境中: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欢快地流着,柔软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摇荡,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捉害虫……幼儿仿佛置入大自然的怀抱,真切地感受到——春天来了陶醉在美的氛围之中,产生了美的愉悦感,激发了幼儿喜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取得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三、灵活运用电教手段,再现情境,突破教学难点,巩固幼儿的学习兴趣。

语言教学其中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幼儿语汇。从幼儿的认知过程来看,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词本身是抽象的概括,对幼儿来说,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是个难点,而运用电教媒体,以其明显的直观性、再现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对于帮助幼儿理解词义,加深记忆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丰富词汇“模糊”、“清晰”,练习说反义词,为使幼儿更容易感知、理解,老师灵活运用投影将画面慢慢地演示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反之再让幼儿观察。通过直观的感知、比较,幼儿印象比较深刻,达到了丰富幼儿语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