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态旅游规划的概念

时间:2024-04-18 09:59:25

导语:在生态旅游规划的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态旅游规划的概念

第1篇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内涵

(一)生态旅游兴起的背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生态旅游在西方逐渐兴起,其兴起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人类自身处在后工业文明时期,高度的城市化使人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向往和依恋,迫切需要到自然环境中去放松自己,亲近自然成为人的内在需求,而且是一种高级的需求;其次人类也逐渐认识到自身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这必然影响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也影响到人类自身的自下而上和发展;而传统的大众旅游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显然力不从心。因此被看作是传统大众旅游的替代品,生态旅游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代表了二十一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

早期的生态旅游是指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McNeely、Thorsell和Ceballoslascurain(1992)认为生态旅游是指游客到位于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学习、欣赏和享受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古今文化的旅游活动;RalfBuckley(1994)提出只有以自然为基础,支持环境保护层,进行可持续管理和环保教育的旅游才是生态旅游;Brouse(1992)认为生态旅游是负责旅游,旅游者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范内尔(Fennell,1999)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形式的,并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方式;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EAA,2000a)提出只有具备生态可持续性的,且主要关注对自然区域的体验,并培养对自然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与保护的旅游方式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定义为“有目的的了解自然区的自然和文化,注意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和谐,同时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的福利创造经济条件”。

(三)生态旅游概念的内涵

虽然对生态旅游的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但它们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点。即以自然为基础的因素、教育性或学习性成分以及要求可持续性。其中最为核心的标准是都体现了对生态环境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其它两个标准也是为这一核心标准服务的。这一点既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最重要方面,也是最能体现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人们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及消费活动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会影响到人类在地球上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而提出的科学发展思想,同样生态旅游也是人们在认识到传统大众旅游不能完全解决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而提出的。

二、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

要准确地认识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首先要了解生态旅游系统。生态旅游系统除了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景区外,还可以加上一点,即生态旅游环境。因为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与其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周围环境不仅指自然生态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尤其要着重关注社会环境,即社区居民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态度。这四个组成要素中,生态旅游资源是客观要素,而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景区、社区居民这三者是能动的,他们的行为能够影响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者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有所不同,大众旅游者本身只需要具备经济条件、闲暇时间就可以了,而生态旅游者除此以外,不仅需要有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对自然生态的一种强烈责任感,还需要有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知道自身的旅游活动会对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相对来说,生态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的层次,生态旅游也就是一种较高级的旅游活动。美国旅行社协会(ASTA)提供的生态旅游者十条“道德标准”(Mmintosh,1995)中严格规定了生态旅游者的行为规范,其中包括以下几点:“了解目的地的地理、习惯、风俗和文化,使旅程更有意义;倾听当地人的谈话,鼓励当地居民参加环保活动;走设计的路线,不打扰动物及其栖息地,不破坏植物;支持节约能源、环保的企业。而生态旅游者由于不追求享受,能忍受不适,规模小,对当地的负面影响也极其微小,在活动中,生态旅游者还希望与当地居民交往,这无疑会给当地居民留下极好的印象,生态旅游者的环境保护观念也会逐渐深入到社区居民心中,使当地居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生态旅游景区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景区是生态旅游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其功能是提供生态旅游产品,为生态旅游者提供基本的服务设施等。生态旅游景区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相关产业部门能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运用生态学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并遵循生态旅游发展规律,科学地规划,严格地管理,将会对旅游景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实际上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更为有害的是有些旅游业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然而实施的却是大众旅游,这不仅对旅游区资源产生破坏,更导致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误解,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

第2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发展策略

新形势下人们更加关注生态旅游,主要原因是人们更加重视环境的质量。只有将建设生态环境的质量提高,才能够促进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但是,针对现在的生态旅游发展状况而言,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在全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之上,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有效地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1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

1.1基础设施不够先进

由于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不够合理、科学,基础设施也不够先进,并且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生态旅游产品不具备健全的旅游产业链,相关的生态旅游产业不具有相通性,无法做到真正延伸服务以及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提高生态旅游整体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

1.2相关政府部门不具有规范的监管制度

在我国快速发展生态旅游行业的过程中,生态旅游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提高经济利益就任由其自然发展,促使很多生态旅游没有得到规范的管理[1]。另外,大多数相关政府部门不具有规范的监管制度,没有正确引导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促使整个产业发展不够科学,整体布局也不够合理,整体的规划也不到位。同时,经营主体也不具有竞争意识以及市场意识,促使经营的管理不够规范。

1.3生态旅游不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人才

通常情况下,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有以下两个部分:(1)第一,乡村居民。(2)国有或事业单位。乡村居民由于没有接受过非常专业的培训,不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所以对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然而,国有或事业单位由于受到各种不良经济制度的影响,促使整个的服务水平以及质量降低,服务意识也非常差,并且大多数的旅游管理部门没有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生态旅游管理的专家型管理人才,人员整体的素质比较低,对开发以及设计旅游产品、市场营销以及经营管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1.4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资源

最近几年,在我国逐渐兴起了生态旅游行业,很多地方政府由于不想错过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不惜盲目利用以及粗放式地开放当地的旅游资源,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资源。这样将促使生态旅游景区没有合理的布局,功能过于单一,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开发的层次非常低,产品品味也不是很高,无法有效地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很难发挥出生态旅游的潜力。

1.5对管理观念的认知不足,不具有清晰的发展思路

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在发展的同时,由于管理者没有全面地了解生态旅游的性质、特点以及内涵,而仅仅处于低水平以及单方面的发展状态中,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有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完全掌握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没有熟练掌握生态旅游的理论,不具有丰富的实践研究技能,仅仅依靠经验办事,对健康发展生态旅游造成不良的影响。

2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策略

2.1有效提高当地人们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生态旅游的发展准则是生态学,需要对各个因素进行全面以及综合地分析,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生态环境出现很多问题的背景下,当地人们经营资源的权利应该受到保护,政府部门需要全面考虑当地居民以及社区的整体利益,加强当地居民对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认识。另外,从长远的战略以及观点而言,需要审视其自身独有的文化以及生态资源,提高人们的自信心以及自觉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当地人们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2.2规范生态旅游的相关法规以及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当前,我国正在快速发展生态旅游行业,然而大多数的有关法规以及法律仍处于地方级别,而未上升至国家法律的高度,没有强制性以及强有力的约束力,国家有关机构以及部门需要加快立法的速度,促使生态保护立法以及生态旅游进入可操作的层面,强化法制观念,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这样生态旅游的发展会更加规范。

2.3提高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

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管理以及开发生态旅游的科学性,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不断培养高素质的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能够将新鲜的血液注入生态旅游的发展中,提高管理生态旅游管理的水平。

2.4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有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方面,需要从可持续发展、整体的观点以及系统的观点出发,对生态系统的持久性、利用可能性以及负载极限等等进行合理地预测,可以有效地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有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促使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5全面认知生态旅游的管理理念以及概念

相关的政府机构以及部门,需要加大培训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以及概念的工作力度,让更多的生态旅游消费者以及经营者全面认知其本质,深层认识生态旅游管理经营的管理理念、规律和特点,梳理清楚发展的整体思路,更加健康地发展我国生态旅游行业。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健康地发展生态旅游,在社会效益方面,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更加全面地协调发展我国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增长旅游经济,提供更新的发展动力;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够提供更多保护和管理自然环境的支持,将当地居民、旅游者以及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只有有效地实施生态旅游管理的策略,才能够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行业。

参考文献

[1]杨柳.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J].江苏商论,2015,23(27):146-147

[2]张登科.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外资月刊,2011,12(06):202-202

[3]张敏娜.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管理现状与现实启示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4,12(03):331-332

第3篇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旅游体验

旅游体验的提出要早于体验经济,但在《体验经济》出版后,人们对旅游体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旅游的本质就是体验,游客旅游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种独特的、美好的情感,这和上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旅游体验的学者的看法是相反的。他们认为当时的游客并不是在追求以前那种真实的体验,而是人云亦云的流行性消费,是大众旅游的一种。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认为体验是难忘的,是独特的,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国内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始于谢彦君教授(1999),他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研究的内核,通过这方面的探讨可以建立旅游学研究的独立的理论体系。2002年,《体验经济》在国内经翻译后出版,使旅游界的掀起了研究热潮。武虹剑,龙江智(2009)引入旅游场的概念,探讨了旅游者和旅游场之间的互动,即旅游体验生成途径的理论模型,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实施途径。

(二)生态旅游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 Lascurain),他在自己的文章中首次使用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这一概念。他认为:生态旅游是带着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生物及当地文化特征的目的,去往相对没有污染或破坏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这种旅行活动,既包括在没有遭到破坏的森林里的随意漫步,也包括在偏僻地区对独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研究。生态旅游具有五项基本特征:自然原始性、专业性、生态性、多样性和科教性。

(三)生态旅游景区

国外在对旅游景区概念的研究中,更习惯用“旅游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来表述,主要强调“磁性”含义。国内研究中,对于旅游景区的使用尚处在笼统模糊的阶段中,许多论文著作中出现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景区混同的现象,甚至有些作者将旅游景区简化为旅游区,这使得目前国内关于旅游景区概念的研究缺乏一定的统一性。邹统钎(2013)对旅游景区进行了如下定义:旅游景区是依托旅游吸引物,从事旅游休闲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明确地域范围的区域。他认为旅游景区与旅游目的地有明显的区别,旅游景区是旅游目的地的一部分,如果一个景点不能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则不能被称为旅游目的地。笔者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文对生态旅游进行开发的讨论情况,对生态旅游景区作如下界定:相对于一般景区而言,那些没有受到人类活动过度干扰,可为游客提供休闲疗养、康乐科教等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活动的区域和场所。

二、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现状分析

(一)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的基本概况

我国疆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多彩,为生态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在探讨其发展基本概况时应进行分区。首先是东部地区,可以按照地理学中的界定进行,即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以东地区。在这个区域内,分布着许多名山大川、江河湖泊和秀美的田园风光,如长白山、泰山、黄山、黑龙江、黄河、长江、松嫩平原、华北平原等等,这些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其次是西北地区,该区域包括内蒙古、宁夏、新疆和甘肃三区一省,因为气候原因,这里遍布草原、荒漠和引人入胜的绿洲,可以开展探险、科研等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而青藏高原地区和西南盆地地区都是我国人为活动相对较少的区域。青藏高原以高寒景观著称,自然资源能保持较好的原始性,而且分布着一些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西南地区的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动植物种类繁多,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是本区域的特色生态旅游资源。据此,我国生态旅游类型较多,主要有:“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森林考察生态旅游、地貌奇景考察生态旅游、冰川探险生态旅游、漂流生态旅游、滑雪生态旅游、“香格里拉探秘”生态旅游、沙漠探险生态旅游、草原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旅游、保护环境生态之旅等。

在体验经济时代,追求个性化的体验之感已成为人们出行的最终目标。目前各生态旅游景区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在不改变自然本真性的前提下,有选择的建设一些旅游基础设施,可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二)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主要问题

1、生态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截止到2015年7月5日,中国已有48项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总数列意大利(51项)之后,超过西班牙(43项),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目前达到428个(2015年统计数据),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家(2013年统计数据)。但不能否认的是,与国际情况相比,我国的生态旅游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地开发都是落后的,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旅游体验层面上,国内的生态旅游景区还不能将其很好的融合到规划开发中。游客在生态旅游景区的活动还集中在休闲观光的层面,不能获得真正的“畅爽”之感。

2、景区生态环境承纳量过度

近几年,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生态旅游景区经常出现游客爆满的情况。2013年十一黄金周,九寨沟游客滞留事件影响颇广,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首先,过度的游客数量给生态旅游旅游景区环境和资源都造成了难以承受的负担,而景区内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即使可以凭借现代技术进行复制,其内涵价值也会大大降低,因此,生态旅游景区应将其资源的空间承载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情感,游客在进行旅游活动之前的期望都比较大,但因景区人数过多而对旅游项目产生腻烦心理,可以参与到旅游项目中进行体验的游客也不能获得满意的服务,这就使得生态旅游景区丧失了本质上的意义,因此游客的心理承载量是生态旅游景区在规划开发中应特别注重的。

3、游客与社会居民矛盾加剧

生态旅游景区处在遗产型管理模式之下,以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的国内的生态旅游景区仍然主要依赖自身的经营来维持发展,因此造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相关的部门和企业通过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和开发来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并获得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化和难忘的体验式旅游意味着生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居民要与游客共享当地资源,并放弃原来那种“宰客”型的经营效益,这就使得二者之间矛盾愈演愈烈。

三、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对策分析

(一)构建旅游体验论的生态旅游研究体系

自1999年谢彦君教授在国内率先详细的阐述“旅游体验”这一概念之后,国内对其研究渐入佳境,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理论也逐步形成一定的体系。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情况来看并不如意,旅游规划的实施者在后期的操作中往往不能真正的将旅游体验理论与生态旅游贯穿融合。其次,国内的研究理论需要在实践的指导中得到验证,在“发现问题”之后“解决问题”,不断的补充完善,以期更好的为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二)游客的体验需求应与生态资源相结合

编制恰当合理、复合生态旅游景区实际发展的旅游规划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先行军。旅游规划的编制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注重“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系统。另外,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当今游客的体验要求,以人为本,追求个性化、定制性的服务,在进行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旅游体验设施,保护性的开发现有的生态资源,无论是资源的空间承载量和游客的心理承载量都应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三)生态旅游景区应实现利益分配主体多样化

相关政府部门应对生态旅游景区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旅游企业也应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程度的合理化融资,以建设和完善旅游体验相关基础设备设施。更重要的一点是,生态旅游景区应着力打造和谐型的社区环境,缓解当地居民和游客之间的矛盾。政府部门应制定颁布的规定,建立听证会机制,实现景区的民主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合理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分配主体多样化,以景区发展带动周边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结论

第4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湿地文化;生态旅游;长远利益;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Ecotourism is significant for wetland park.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s of wetland park and ecotourism, and expatiate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wetland park and summarizes five features of ecotourism in wetland park, which are protection, participation, profession, educ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Besid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even general principle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wetland park.

    Key words:wetland park; wetland culture; ecotourism; longterm benefi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非传统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把生态保护置于旅游开发的首要位置,强调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在湿地公园中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保护和利用实现双赢的最佳途径之一。

    一、湿地公园与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

    (一)湿地与湿地公园

    “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1]这是一个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接收的湿地定义。目前对于湿地公园的定义还没有定论。在我国,有众多学者及相关行业部门对湿地公园的概念加以了界定。笔者综观各类湿地公园定义,认为湿地公园概念的界定应满足如下三个标准:

    (1)湿地景观在公园中发挥主体性生态作用。湿地公园最根本的属性在于它的湿地特征,不论这种湿地是天然形成或是人工形成的。湿地公园首先是自然的公园,其中的湿地应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其湿地特征典型、自然风景优美、美学价值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效益良好。

    (2)以湿地保护为前提。湿地资源的保存与保护是湿地公园设立的首要宗旨,其内容主要为通过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的目的。

    (3)具有观赏游憩、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功能。旅游观光是湿地公园作为公园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功能,湿地公园的旅游更强调其生态旅游的特色。湿地公园也是作为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科普教育内容的重要基地,游人通过对湿地的了解,加深了保护自然的意识。另外,湿地公园也是科研人员研究湿地自然过程、探索湿地奥秘的重要场所。

    (二)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定义提出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但其内涵界定依然模糊,众说纷纭。有的学者统计,国际上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概念有140多种,国内学者提出的概念也有近100种,但至今还没有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统一的定义。[2]卢小丽通过对中外当代近10~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的分析,提炼出生态旅游概念架构所遵循的8个标准规则。笔者认为这8个标准规则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描述较为全面,它们是: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的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体验和文化。[3]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是以湿地为资源基础,对湿地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观察、欣赏和学习的旅游活动,是具有强烈湿地生态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类型,这种旅游活动不改变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而且还可以促进湿地公园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使当地社区民众受益。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宗旨是:在保护湿地的自然、文化资源的前提下,提供给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并带动湿地公园所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体现的是人类与湿地自然环境的伙伴关系,两者应协调发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既要寻求适宜的经济效益,更要在保护湿地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其生态、社会和美学价值。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础上的,其目标是既要使当代生态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又要对湿地资源环境进行保护,使后代游客享有同等的旅游机会和权利。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特别关注的是旅游活动的生态合理性。旅游经济收入并不是衡量其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价,从而能够较好地把生态旅游业的当前效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沿着可持续性的轨道上发展。

    三、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特点

    (1)保护性。以保护为前提是湿地公园建立的基本标准之一,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包括自然与文化两个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对象是以湿地为主体的自然环境,这里指的自然环境有时并非一定指纯自然环境。实际上,完全未被侵扰的湿地纯自然环境可能很少存在,多数的湿地自然环境多多少少总会留有人工的痕迹,从而形成独特的湿地文化。生态旅游强调对湿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要求生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保护自然、保护资源、保护文化。

    (2)参与性。参与性可以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从工业化的城市环境中解脱出来,亲自参与到湿地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中,在实际中享受和体验湿地自然美与文化美;另一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也是一种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旅游活动。[4]

    (3)专业性。和一般旅游相比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首先表现在技术层面上,比如要求湿地公园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生态保护技术策略,以保护湿地旅游资源和环境;同时,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者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和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

    (4)教育性。环境教育既是湿地公园的重要功能,又是生态旅游概念的标准规则之一。生态旅游者通过对大自然的了解,能获得对自然界生态和谐、万物相依相生的深刻体验,并进而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让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接受环境教育,提高湿地环境保护意识,将丰富的湿地自然科学知识、环境保护知识与生动的观赏娱乐活动相结合,增强旅游者的环保道德责任感。

    (5)负责任性。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旅游者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如国际生态旅游学会在对生态旅游定义时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国内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环境中,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的感受并负有责任感的一种旅游活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是一种对湿地自然环境负责的旅游形式,它有助于旅游区域湿地资源的保护。[5]

    四、开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一般性原则

    (1)规模控制。湿地公园的游客数量不宜太大,旅行团队也应是小规模、较分散的。当游客数量过大而超过公园生态系统的忍耐程度,其所带来的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靠自然力本身不能恢复时,就会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因此,要解决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必须正确评估湿地公园的环境容量,并以此来严格控制游客数量。确定旅游容量是阐述旅游者数量与环境之间适度的量的关系,控制旅游容量是确保湿地公园的资源和环境不受破坏或降低破坏程度的重要措施之一。

    (2)限制性开放。湿地公园应做到局部开放与管制。根据湿地公园不同地段生态保护状况的要求,结合人为活动的需求一般可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外围地带三个区,主要的布局模式以同心圆形态居多。人类的活动强度和频率依外围地带、缓冲区、核心区而递减。大部分的旅游及其他开发活动都在生态较不敏感的外围地带开展;缓冲区作为外围地带和核心区的过渡,其人为活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核心区一般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禁止游人进入。

    (3)注重湿地生态环境的科学监测。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相当重要,应在湿地公园各个水域结点处建立水质监测点并派专业人员定时监测公园水文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定期报告水质情况,以随时根据新发生的情况调整湿地的保护措施,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4)保护当地的文化与环境。早期的定义将生态旅游的对象界定为相对未被侵扰的自然区域,随着在实践中认识的深入,生态旅游的定义当中也包含了文化的因素。湿地公园一般蕴涵了较高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活动既是一种湿地自然旅游,同时又是一种湿地文化旅游。当地的民俗风情及文化对旅游者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要注重对这些人文资源进行维护,并在其基础上开发出相应的文化活动。

    (5)旅游行为及管理准则的制定。要特别加强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并应制定相应的旅游管理规则,明确对游客的活动行为进行规范,明白告知哪些活动是禁止的,哪些活动是准许的,让公园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游客、旅游从业人员都能了解公园生态环境所能接受的程度。

    (6)“双赢”策略。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应同当地社区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与社区共建(管)的原则。如果得不到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并脱离当地社区的发展而孤立地发展生态旅游,其持续发展的前景就十分有限。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同社区利益需求联系起来,其旅游产品的开发项目必须和社区居民的根本需求相一致。要吸引社区群众参与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旅游活动的组织、旅游服务等方面等一系列的生态旅游活动事务。生态旅游要顾及社区居民的利益,使其真正从旅游中受益。通过生态旅游来增加社区就业机会,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从而使其成为开展生态旅游最有力的支持者,以最终实现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的双赢。[6]

    (7)利益的长期性。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应为旅游资源、公园所在社区提供长期利益,短视且只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过于强调商业性,其结果也和传统旅游没有什么两样了。[7]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手段,生态旅游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还能促进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将自然旅游导向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

    五、结语

    相对于传统旅游,生态旅游的产生是巨大的进步,是当前人类重视环境、保护自然的观念在旅游行业上的反映。生态旅游的对象是以自然为基础的,湿地公园作为自然的湿地景观,符合生态旅游“以自然为基础”的对象标准。湿地生态保护是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首要目标,这个目标与生态旅游强调“对保护的贡献”这一标准是一致的。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符合和“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人们提供游憩的场所,享受优美的自然景观”的湿地公园建设宗旨。[7]因此,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公园必然的、也是唯一正确的旅游开发方式。在湿地公园中,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从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把握两者的平衡的关系,才能真正建设好湿地公园,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区与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禄康. 湿地与湿地公约[J]. 世界林业研究,2001(1):1-7.

    [2] 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 旅游学刊,2007(1):67-71.

    [3] 卢小丽,武春友,HOLLY DONOHO. 生态旅游概念识别及其比较研究:对中外40个生态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 旅游学刊,2006(2):56-61.

    [4]汪辉.需求:设计的原动力:以泰安天平湖公园为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95-99.

    [5] 卢云亭,王建军. 生态旅游学[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6] 方躬勇. 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初步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3.

    [7] 张建萍. 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第5篇

摘 要:本文在论述生态旅游概念、内涵及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内容、现状等基础上分析了生态旅游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并提出了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开发对策;从而真正把生态旅游作为发展其生态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业方兴未艾的今天,生态旅游是一种有助于自然保护的新的旅游形态,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新的增长点。长江三峡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蕴涵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此问题在吸收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一探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生态旅游,在国际上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提出的概念,在国内也是一个新概念,虽然短短几年,此词已经变成大家耳熟能详了。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同时,生态旅游也是基于自然环境、在以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为前提的、严格的规划、管理和规划框架下所进行的旅游,它具有保护和发展功能,其目的的为了保证保护区、当地社区、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各利益相关者等的共同利益,从而达到环境、社会、经济和体验的可持续发展。[1]

“生态旅游的内涵是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旅游经营管理者通过规划、管理和协调,让旅游者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了解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让当地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并且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活动,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2]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

二、 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的内容

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壮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谐统一,形成了三峡库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富集区之一。首先,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齐全。据《长江三峡旅游线总体规划》统计,该区域可分为18个大的景区,290个景点。其中,国家级景点就达60个。按《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分类,长江三峡库区各类旅游资源基本具备,共含有58种基本类型。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以名山、峡谷、风景与漂流河段、洞穴、湖泊、瀑布、泉等最为突出;人文旅游资源以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军事遗址、石刻、悬棺、古墓、宗教寺庙、各种古建筑群、古民居与民俗等居多。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质量好,品位高,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在长江三峡库区的所有旅游资源中,被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就有长江三峡、大宁河小三峡、金佛山、缙云山、双桂山、四面山、神农架等。拥有神农架、金佛山、缙云山、双桂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公园和红池坝、仙女山等南方高山草场;文化古迹定为国家级的就有大足石刻、丰都鬼城、合川钓鱼城、涪陵白鹤梁、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屈原庙、黄陵庙和昭君故里等。[3]此外,还有雪野三峡风景区,其位于莱城区雪野镇邢家峪村正西,雷达山之麓。由小龙峡、老龙峡、五龙大峡谷天然形成的三峡风景区实乃是大自然妙笔神工雕镌的一副瑰丽画卷。三峡谷九曲十八弯,沟深险、潭深水急、林木茂密、百鸟齐鸣,给人以回归自然之感。目前,该景区开发新建了三峡、老龙湾、燕子崖、三叠瀑布、金鸡石、情侣石、寿星石、青龙潭、动物园等三十多处景点。修建双龙门、停车场、凉亭,旅游道5000余米,栈道5000余米,台阶3000多级,新增云梯、转伞、吊棍等旅游设施40多件,新上三峡大酒店、圣水山庄、孔家酒店、栗园酒家、天绿湖山庄等餐饮服务业10家,同时可供数千人休闲游玩就餐。餐馆均设景点之中,若进膳于此,脚下流水潺潺,头上百鸟争鸣,放眼四面皆绿,张口八方传情,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确是消夏避暑之胜地。

三、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的现状

(一)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呈现出恶化趋势

1、水土流失严重。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5。3%,每年进入江河泥沙量总计达1.4亿t,占长江上游泥沙总量的26%。

2、气候恶化严重。该地区已成为全国重要暴雨中心,对农田、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损毁十分严重;该地区也是全国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伏旱发生率达80%~90%,一般持续30-50d,最高达80d以上,有的年份局部地区甚至颗粒无收。

3、地质性灾害严重。据勘查,三峡库区各类崩滑体1190处,崩塌滑坡总体积达28.45亿m3。泥石流现象严重,主要集中分布在巴东、巫山、奉节、云阳等县约200km长的沿江地段,占泥石流沟总量的94%。

4、森林和植被破坏严重。库区各县(区)的森林覆盖率从50年代初期的30%~56%,下降到目前的15%左右,沿江地带仅有5%~7%。

5、水体污染严重。库区现有工矿企业3000多个,年排污水10亿t,污染物50余种,江段大肠菌,石油类、氨氮、酚、化学耗氧量超标,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库周涨落带的出现,大量有机物堆积在高温高湿下,细菌或病菌大量繁殖,将加重库内水体的污染。

6、城镇生态失衡严重。沿江城镇建筑拥挤、公用设施不完善、功能不齐全、居民户外活动场所狭小、绿化地带严重不足,没有建立起处理城镇“三废”的完善系统。[4]

(二)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

三峡库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具有极强的垄断性,品种也十分齐全,可供不同类型游客不同的季节旅游。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库区内成熟的景点不多,海内外享誉盛名的景点不多,而且三峡工程兴建后,还淹没了部分好的景点。总的来讲,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严重滞后。

(三)旅游旺季旅游超载现象严重,未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

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区没有进行环境容量的控制和管理,在旅游旺季游人拥挤,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由于旅游季节集中及线路设计不合理,人满为患的现象时有出现。旅游数量过多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还会使游客产生不良感受,降低旅游兴趣。而在淡季生态旅游区人数又急剧下降产生旅游设施闲置等问题,旅游容量季节性变化很大。

四、生态旅游与生态经济的关系

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三峡库区造就了极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大量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库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发展好库区生态旅游业必将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发展。

(一)生态旅游业是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动力

生态旅游业是“无烟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发展活力的行业之一,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新的增长点,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为生态旅游不仅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弥补外贸易逆差;还可大量回笼货币,为经济发展积极建设资金。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投资相对较少,资金投向灵活、回收期也较短,是三峡库区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应当把生态旅游作为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增加库区人民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5]

(二)生态旅游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旅游业的行业综合性、区域关联性和辐射带动性很强。发展生态旅游业可以促进第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生态过程清洁化、废弃再生化、环境无污染化以及农业生态化等协调发展,并带动第三产业商业贸易、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饮食服务、金融保险等行业全面发展,有效地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繁荣,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6]

(三)以生态旅游为支柱产业,推动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生态旅游所倡导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观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的范畴从自然生态资源延伸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生态资源;将生态旅游作为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推动力和辐射作用,还可以唤醒人们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意识,可以扩充旅游的项目、内涵和规模,促进旅游业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开发对策

(一)制定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库区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生态学、旅游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库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结合“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规划”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编制出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使库区生态旅游能有序地、健康地发展。

(二)打造库区生态旅游目标市场

生态旅游对旅游者素质要求较高。中国目前乃至相当长的时期内,大众旅游仍是主流,中国远没有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生态旅游市场,社会公众还没有真正的生态旅游的意识。据1995年《全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国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境保护常识欠缺是相当普遍的问题。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库区生态旅游的目标市场,有重点地宣传促销。不能将所有市场都确定为自己的目标市场。这样才能利于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库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库区的生态城镇建设步伐,努力培植生态服务产业

三峡工程的修建,将淹没一批城镇。抓住库区移民城镇迁建的契机,在库区建立一批布局独特的生态“山水城”,实现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如巫山县把新县城规划为山水园林生态示范城;忠县新县城规划为三面环水、背枕青山的半岛型“山水城”。生态旅游不仅包括旅游活动的生态化,还应包含旅游服务的生态化。因此,库区各生态旅游点应发展为生态旅游提供服务的生态服务业,如生态服装、生态饭店、生态商店、生态交通。不同的生态旅游点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的生态旅游产业,并由此带动库区一批生态产业的发展。[3]

(四)保护文化传统,营造良好的旅游文化环境

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民族传统是三峡库区旅游资源中极其宝贵的财富。保护库区文化传统,就是要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防止商品化和庸俗化趋向,尽可能地保持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形态和纯正性质。旅游部门、企业应与地方文物文化部门通力合作,从每年的旅游总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地方文物和文化保护,组织人力广泛收集整理散落于民间的山歌小调和谚语民谣,采取紧急措施抢救已濒临消失的文物;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应积极提倡“双语教学”;鼓励恢复传统的节庆活动、民俗仪式吸引游人。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三峡库区旅游要加快发展,首先要加强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尽快解决客运交通不畅的“瓶颈”问题。坚持统筹战略,既要发挥铁路大动脉的骨干作用,又要重视公路交通的主导地位和基础作用,发挥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的综合运输效益。同时,应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资金,采取灵活的融资手段、为生态经济发展营造一个“造血”系统。要充分利用地区扶贫开发和移民开发以及西部开发的发展机遇,把生态产业发展作为重要项目,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投资开发,同时引导民间投入,建立一个灵活的融资体系。改善库区接待条件,兴建上星级的饭店酒店,争取彻底改变接待能力差的情况。

(六)适应旅游现代化的需要,重视旅游信息网络建设

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但要有良好的硬件环境,还需要与良好的软件环境。旅游信息网络建设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充分重视库区旅游市场的深度开发和宣传促销,以提高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重视发展旅游信息网络建设,与国际旅游接轨,是旅游现代化的需要,是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需要。

(七)尽快培养一批生态旅游人才

生态旅游在旅游界尚属新事物,开发、经营与管理生态旅游的人才相当缺乏。库区本来就缺乏旅游人才,更不用说生态旅游人才了。因此,要尽早重视生态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培养一批与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从而提高库区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开展生态旅游还需要大量专业化人才,从规划、开发、建设到宣传、经营和导游都亟需一大批高层次的人才。各地都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自己的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采用向社会招聘或引进的方式吸取人才,使之为生态旅游做贡献。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科普推广力度,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增强市场意识和生态观念。总之,一张蓝图,经过库区人民的不懈艰辛努力,一定会把库区建设成为山青水秀、花果飘香、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社会稳定的花园式生态经济区。

此外,还可以开发和设计富有库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展生态旅游教育,提高大众环保意识,确定库区合理的生态旅游容量,建立环境检测站等等。

由上可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与生态的统一,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经济与生态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三峡生态旅游为支柱引导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三峡库区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加快发展。(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 宋瑞.生态旅游:全球观点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73.

[2] 李常荣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27.

[3] 向旭,陈扬.论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6.

[4] 王顺克.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重庆环境科学,2001(1):12-15.

[5] 重庆市政协重庆大学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展三峡库区旅游产业的战略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6] 卞 彬.三峡库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第6篇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有着有形和无形的压力,所以人们需要在繁忙的工作、生活当中采取措施来缓解心情、释放压力,所以旅游行业逐渐兴起。而如今的旅游业不仅仅只满足于释放心情、缓解压力,同时也应该适应现代社会中所弘扬的“生态旅游”,本文就新时期如何优化旅游管理发展来进行浅析。

关键词:

新时期;旅游管理发展;生态旅游

一、简介旅游业现状

随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提高,人们逐渐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满足,于是许多第三产业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对于旅游行业来说,目前是第三产业中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娱乐节目、友人推荐、网络宣传等措施使得旅游行业正欣欣向荣的成长着,许多地区逐渐被开发,同时随着游客的增加,特别是节假日时期使得许多旅游景区不堪重负,比如九寨沟在黄金周期间因游客爆满而被迫停止对外开放,以及一些不文明游客在故宫、长城写下“到此一游”等破坏景区景观的行为,还有个别地区出现强迫购物强迫消费等事件,使得旅游活动逐渐存在弊端。而随着人类的肆意开发和游客的大量涌入使得景区不堪重负,整个旅游行业存在着较为严峻的问题,一些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应该得到制止并在必要时采取法律措施来维护公正,同时整个旅游方向应该逐渐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逐渐偏向生态旅游资源,在开发新型旅游资源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缓解其他热门景区的压力,符合现代绿色生态社会的要求。[1]

二、生态旅游概述

1、生态旅游相关概念

全球都在强调环境保护问题强调生态问题,加之当今社会形态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人民应该健康、可持续的进行旅游,所以逐渐旅游行业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概念通常就是指能够对自然环境予以保护,对当地人民的生活负责的各项旅游活动。包括两个方面:前提是不能破坏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目标是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去感受大自然感受纯天然的美丽。实际意义上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同时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

生态旅游最早出现于工业文明发展后期,如今我国生态旅游的表现形式为一些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成立、著名景区和名胜古迹等等,虽然种类丰富但是在开发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生态旅游管理意识薄弱,发展方向和目标不明确,由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层次较低,当地相关部门也没有明确计划景区的维护和发展问题,以及当地人民对生态旅游的特点及属性没有系统的认知能力,导致对整个生态旅游存在片面性,不利于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规划不合理,对生态资源利用方式存在问题,生态旅游近几年成为一股热潮,虽然当地人民在旅游活动中得到了经济收益,但是部分地区相关部门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做法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同时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比如粗方式的开发模式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专业人士欠缺,经营理念不清晰,是指国有生态旅游单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生态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服务质量较低的情况,而以乡村居民为主的生态旅游保护和发展情况则由于村民的认知能力有限使得生态旅游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落后或者错误的理念,使得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三、新时期下优化生态旅游资源的措施

面对灵活多变的社会和市场,进入新时期必须优化旅游资源使其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发展我国旅游事业,所以生态旅游的发展路线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路线,强化人民生态旅游管理意识

首先一个旅游区除了当地村民还有就是游客,一方面游客应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规范旅游行为过程中的不标准行为,做一个规范的游客,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和村民的认知力度,特别是政府应该加强宣传生态旅游相关概念,提高当地人民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更加科学认识,改变传统陈旧理念,遵循自然资源基本发展规律,促进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2]

2、合理规划生态旅游资源,维护长久利益

对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应该系统、整体、合理、有效的进行整合和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除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就是生态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比如在进不去的大山深处设立一定数量的观景台,使得游客虽然不能近距离欣赏美景,但是仍然可以看见景色,同时可以设立体验中心,比如当地种植茶叶,则可以设立采茶中心,使游客自行体验在大自然中生活的乐趣,一方面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使游客能够体验到旅游生活中去,达到旅游的效果。[3]

四、总结

在新时期背景下旅游活动成为如今民众的解压方式之一,加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生态旅游逐渐被旅游行业所重视,完善的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体系可以更加长远的实现共赢,所以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应该得到重视,相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就生态旅游资源的问题做出一系列工作来维护生态旅游资源,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

作者:彭洁 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妮,李小明.……ASEB下的陕西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3(04)…

第7篇

关键词: 生态旅游;旅游规划;发展历史;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106-020 引言

生态旅游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顾问谢贝洛斯.拉斯碦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并于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被确认与采纳,从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尽管国内外对于生态旅游的概念有这不同的定义,但是总体来说可以总结为:旅游地受人类干扰破坏很小的地区,当地居民、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有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且旅游本身的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发展,并且对旅游者和当地的社区起到环境教育作用。

对于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的思想方法的研究,则主要借鉴和参考的旅游规划的一般程序和管理原则进行。目前,国内外旅游规划的主要思想方法有:门槛分析法、社区法、可持续发展思想。

1 我国生态旅游规划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成立旅游事业的管理单位,同时出现了旅游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等。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旅游业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发展旅游,规划先行”成为共识,旅游规划出现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区点规划齐头并进的新局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全面的迅速发展。如刘忠伟等(2001)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并且从旅游供给方、需求方以及二者的综合层次方面考虑;钟林生(2004)系统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领域;杨尚(2008)以河南省淇县金牛岭森林公园为例,通过引入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对景观资源进行生态旅游阻力评价,构建生态旅游地分区规划的新模式。

2 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

生态旅游规划是为生态旅游服务的项目,所以在设计规划之前,有必要搞清楚生态旅游的特点,以及与传统的旅游规划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态旅游规划代表了当前规划的方向,是现代规划思想的集中反映与体现,它既是对于传统的旅游规划方法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又与之存在有很大的区别。总体来说,有以下三个具体的特点。

2.1 协调性 为了保证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那么就需要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的共同效益去考虑,使得他们之间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注重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业、生态环境保护、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旅游之间的平衡发展,实现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系统以及其附属项目之间的协调发展。

2.2 自然性 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其自然的特性非常明显。这是因为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游客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强调的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因此,大多数生态旅游区域都是相对原始,并且地方文化浓郁的地区,游客也比较愿意到那些受人类干扰较少的,野生自然保护区去旅游活动。

2.3 生态性 生态旅游强调对于旅游对象的保护,明确反映出保护自然的要求和责任。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引用生态学规律,并且合理的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一般来说适合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往往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自然保护区纷纷对外开放,进而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热点。但因为生态旅游规划的不完善,不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都受到了破坏。国际上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圣约翰岛的珊瑚礁因大量潜水者的光临而面临解体;哥斯达黎加每年接待近50万游客,使旅游业成为该国超过了咖啡和香蕉生产业的第一大产业,导致该国的森林正以每年的速度遭到破坏,成为世界上森林破坏率最高的国家;澳大利亚举世瞩目的大堡礁,也因为每年的游客游览数量太多,植被和珊瑚礁都受到了破坏。

3 生态旅游规划的核心步骤

3.1 确定目标和保护对象 旅游规划的定位至关重要,首先研究清楚究竟这个区域以后将以什么核心项目为卖点。定位关系到整个规划水平的高低,也是对整个生态旅游区域的合理配置的先前条件。

3.2 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包括从定性和定量上去分析,旅游资源本身的情况。以及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比较和机遇挑战分析。生态旅游去本身资源的好坏,是完成好的规划的基础之一,如果本来的旅游自然环境资源就不尽如人意,那么无论如何再好的规划也是出不来的。

3.3 生态旅游市场与产品的策划的分析 生态旅游产品的策划分析应该注意以下设计原则:

①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下的生态保护原则。如果开发与生态保护产生矛盾,生态保护对开发有否决权。制定开发规划时,将生态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开发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要及时调整开发计划。对自然生态区要充分尊重生态规律,文化生态旅游区则要尊重当地文化特色,以此来实现真正的生态保护。

②生态效益为首原则。在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经济目标的实现要以不损害生态效益为原则,短期经济利益要服从生态效益。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旅游长久的市场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8篇

关键词:3S技术;生态旅游;应用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48-02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1.生态旅游的概念。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日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同时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明显,生态旅游也就随之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生态旅游,最早于1983年由Hetor CeballorsLascurain提出的。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人们为顺应“绿色旅游”和可持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形式。这种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是当今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2.生态旅游的研究方法。在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描述法、数理统计法、构造模型法“3S"技术法等等。“3S”技术方法这种地理方法在生态旅游研究中逐渐被应用,而且成为一种趋势。国外对生态旅游影响研究已深入到生态环境因子层次的定量研究上,如旅游对地质地貌、土壤、植物、动物、水、噪声、大气等的影响。

二、“3S”技术概述

“3s技术”是空间定位系统(目前主要指GPS全球定位系统)、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这三项相互独立而在应用上又密切关联的高新技术的总称。

其中,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廉价地获取地面物体的影像数据及其空间位置,并能及时更新。地理信息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参考坐标系下,以地理坐标为控制点,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技术工具。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导航卫星发射的信号对空中或地面的固定或移动物体进行导航定位的技术系统。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这三种技术系统各有侧重,互为补充。3s综合的基本思想是用RS提供最新的影像信息,GPS提供影像信息中的位置信息,GIS为影像处理、分析应用提供技术手段,三者紧密结合可为用户提供精确的基础资料。

具体地讲RS是GIS重要的数据源和数据更新手段。利用遥感图像的波谱特性,建立相应的解译标志,用目视解泽方法在遥感图像上识别不同的旅游资源。利用监督或非监督分类等方法,对各种不同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从而清查旅游资源的数量及其分布。将几何纠正过的遥感图像与相关信息如地形、交通和土壤等相叠加,再结合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可以进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GIS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处理和管理功能、空间分析功能、空间建模功能和制图功能,为RS数据和矢量图形数据的分析评价和结果展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GPS的主要作用是精确的三维定位和导航,为Rs数据提供地面或空中控制,辅助遥感技术进行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可以为旅游者导航。能够测量高程,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结合遥感影像图,通过GIS软件制作旅游区三维景观图。同时,它又可直接作为GIS的数据源。

总之,3s已经发展为一项综合的技术,已经广泛地用于军事、规划管理、地质、土建、交通、旅游、野外勘探、道路、环境、水利、林业等诸多方面。

三、“3S”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

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从资源调查与产品开发环节的各个环节、到产品的营销、经营、管理等整个过程中都要涉及到大量的资源勘测、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可视化输出测量以及信息查询、人力资源管理、产品质量管理等工作。借助于“3S"技术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可以大大减轻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工作强度,为产品的开发、营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增加开发和管理的科学性。“3S”技术必将在生态旅游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1.在资源调查与产品开发环节的应用。“3S”技术,可以更加方便、迅速、动态地获取大量资源和环境信息,从而节省生态旅游资源勘测与调查费用。Rs用于植被资源调查、环境质量监测、交通线路网络等方面。利用GPS点数据对影像数据输人、预处理功能、数据分析功能、数据显示与结果输出功能、分类等处理,分析生态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利用GIS建立生态旅游资源数据库,再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将之与相关的地形、土壤、水文、气候等图层叠加,进行层的管理、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生态旅游资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尤其是在森林、山地等特殊地形区,利用遥感等地球信息科学技术不仅省时省力、高效率,同时还能提高资源勘察的精度。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便于对所获得的多种复杂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分析和管理,并且可以快速、方便地制作旅游电子地图,便于提供最新最详尽的旅游信息。

2.“3S”与生态旅游的环境规划。生态旅游的环境规划是生态旅游发展的蓝图和纲领。科学的、合理的旅游环境规划可以使旅游开发项目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协调进行,保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减少盲目性。遥感影像作为规划设计的底图,是目前许多规划设计单位常用的方法,尤其是真彩色的数字影像,所有的规划要素都以符号和属性数据注记的形式直接覆盖于影像之上。由于GIS的强大的地理分析能力,利用GIS进行生态旅游的环境规划能迅速得到分析结果,而且易于更改规划结果,实现动态规划。当影响旅游规划的因素发生变化时,IX往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修改规划方案。同时,GIS软件都具有很强的地图编辑与显示能力,对规划分析结果利用地图形式显示出来,比较形象生动。

3.在产品促销环节的应用。旅游产品无法转移性的特点决定了市场促销在生态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建立数字化营销网络,利用网络的便捷化和信息传递的快速性,从而有利于生态旅游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利用地球信息科学技术便于信息采集、数据管理等特点,以开发网上预定系统,对生态旅游产品中交通、住宿、游览等系统进行统一的远程数据管理,进行网上生态旅游产品查询、交通查询、住宿查询以及客房、机票甚至门票的网上预定等,以此为生态旅游者带来更多的方便,更加有利于生态旅游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4.与生态旅游的信息管理与服务。生态旅游产品的核心是生态型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环境,开展生态旅游的目的除了满足生态旅游者回归自然的需要,还要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借助于GIS等“3s”技术,可以帮助游客进行空间定位,它可以让你随时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及行走速度和方向,使你不会迷路。同时,帮助景区管理者进行安全检测,预防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确保游客旅游活动安全。GIS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关于生态旅游地的信息,利用GIS进行生态旅游的信息管理,用户可以在系统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空间特征查询各项属性,也可以查出具有某一属性的所有空间特征的位置和分布。旅行社、酒店等接待单位可以通过GIS查询客源、客流量,从而为旅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利用GPS进行信息管理,可以科学合理地安排旅游线路,并对其进行智能化调度。同时,实时地监控旅游车辆、船只及旅游探险者的位置动态,可以减少旅游事故的发生,为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基于3s技术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从而给旅游者提供了周到、全面、贴心的旅游服务,这也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第9篇

生态旅游思路的产生是在全球环境危机、人们“生态觉醒”的大背景下,生态旅游的思路对旅游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国外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是以研究大型动物在生态旅游中作为游客观看的对象开始的,后来学者们在研究生态旅游的时发现,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居民越来越注重保护其居住的环境。如Lindberg, Enriquez & Sproule 1996年以洪都拉斯伯利兹地区为例,发现随着社区居民从公园生态旅游中获取收入的增加,社区居民则更加积极地支持保护区的发展。同时,学者们也在对生态旅游的各种价值进行研究和分析,Stefan Gossling (1999)运用成本一效益分析法(CBA)对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的各种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和成本(包括机会成本、保护成本、旅游环境危害成本)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生态旅游经济价值超过常规利益(如砍伐、放牧等)的经济价值。

我国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相对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但开始重视始于1995年,起初学者们主要是将生态旅游的一些思想应用到生态旅游规划中进行研究。而关于对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生态旅游评价指标和标准等方面进行,同时从多角度去考虑有关生态旅游对于各种相关群体的影响进行研究。如阎传海(1997、1998)对自然性、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生态脆弱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威胁等指标进行了研究。张崎等(1999)从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稳定性等方面对湿地生态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Ek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K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它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Ce International Ekotourism Society)把其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 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三、贵州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3.1特色的喀斯特地貌

贵州被誉为天然“大公园”。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贵州拥有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 舞阳河、兴义马岭河峡谷、荔波樟江、赤水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动植物、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原生林和草海鸟类栖息衍生地和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会址、从江增冲鼓楼、盘县大洞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传统的少数民族风情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汉族外,还居住着48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37.9%,各民族历史悠久,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贵州省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个,省级 226个,市县级1500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每年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达1000多个。贵州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热情质朴、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各具特色,成为贵州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贵州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它那浓郁的民族风情犹如醇美的茅台酒令人心醉。侗家鼓楼和风雨桥、苗族吊脚楼、布依石头寨,精湛的银饰花带、绮丽的挑花蜡染、多彩的民族服装,侗族大歌、傩戏歌舞、芦笙铜鼓,壮观的斗牛大赛,惊险的上刀梯、下火海,都令人啧啧称赞,心仪不已。

3.3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

据调查显示,贵州森林旅游资源的基本数量、分布、规模、组合状况、价值、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等特征。共调查2741个资源单体,其中自然景观类1338个,人文旅游资源类1403个,根据全国旅游资源分类标准,贵州森林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29个亚类、124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旅游资源的100%、93.55%、80%,可以看出贵州森林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喀斯特独特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多彩的民族风情、怡人的气候条件、厚重的红色文化都是贵州森林旅游资源的特色所在,也是贵州发展“大旅游”产业,实施“生态立省、旅游强省”战略的重要基础。

四、贵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4.1科学规划生态区加强对环境保护

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开发生态旅游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对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方案,方案中应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保护、传统民族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同时还应注意生态旅游区游客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控制,根据环境承载力来合理规划游客人数。对已经出现的环境污染及环境破坏问题要加以及时有效的治理,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4.2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观念

在发展旅游业时,政府占有主要的指导地位。政府首先应树立起生态旅游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并将这种观念运用于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中,从而用生态旅游的观念指导旅游业的发展。在观念中应明确生态旅游发展的内涵,树立起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转变传统的旅游

开发的观念,运用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稳妥地推动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结合起来,实现旅游资源保护的基础上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4.3发展贵州生态旅游应当坚持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的灵魂,是生态旅游的前提条件,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还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贵州生态旅游应当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应当抢抓机遇。贵州省向国家申请的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的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就是抢抓机遇、彰显生态文明理念的大舞台,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具体举措,而且也是我省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战略选择,更是贵州省打造对外开放和交流、推进贵州生态旅游历史性跨越的高端平台;用生态文明理念来发展生态旅游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应当身体力行,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

4.4改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

贵州生态旅游区大多位于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居住区,保护区的交通、通讯、居住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因此,应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金,增大投入,加强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在保护区缓冲地带的(即保护性经营区),利用“生态技术”,修建“生态饭店”、“生态旅馆”,满足保护区生态旅游过程中游客的吃、住、行、游、娱等多方面的需求。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生态旅游服务中心和生态环境监测站,为游客提供高层次的服务,提高生态旅游档次和效益,并推动保护区本身的科研、教育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4.5探索建立具有维持可持续发展功能的旅游管理模式

确定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能、权力和义务;建立对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的约束机制、环境补偿机制与管理体系,替代目前旅游区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管理模式。制定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景区规划、旅游营销、旅游区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条例,确保旅游业的健康、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