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知识

时间:2024-04-18 09:59:25

导语:在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知识

第1篇

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也基本上与综合性重点高校一致。有少数高校比较重视该专业的培养特色,如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政务安全与认定、网络操作系统、政府网站建设与维护等特色课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公共气象管理、气象法、气象经济学等气象特色课程。这类高校也基本开展了的案例教学,有的比较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如浙江海洋学院在舟山海洋渔业公司、定海区人民政府、舟山财产保险公司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这四类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性重点高校总体上占有优势。前三类高校都日益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而且财经类、理工类重点高校越来越重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行政管理的专业特色。这些在地方理工类高校中虽然也有一定的体现,但由于学校知名度较低、专业历史短、师资力量弱等原因,与前三类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存在不足许多地方理工类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起步不久,有的更是在最近几年内才开始兴办,与本校优势理工类学科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特色。课程设置基本借鉴的是综合性重点高校,偏重于政治学类、公共行政管理类、管理学类课程,忽略了地方理工类高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的应用能力,缺乏结合自身特色培养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课程教学与实践。二是教学内容单调化。表现为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内容过分偏重于学科知识、理论知识,较少考虑学生在知识需求上的差异性。教学内容存在知识内容更新不及时、结构调整不及时等问题。一些课程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与社会实际相脱节,而且许多实践环节被课堂理论知识所掩盖。三是教学方法滞后。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核心,师生间只是知识信息传输的两端,师生缺乏互动与交流合作。虽然案例教学也受到了重视,但因缺乏模拟实验室,案例教学与现实行政管理环境脱节,无法引导学生实践,学生难以从课堂得到实际的提高。

(二)社会实践与技能培训欠缺行政管理专业应用性、实践性特征比较鲜明,注重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锻炼。尤其是作为以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质人才见长的地方理工类高校,更应重视提高实践技能类课程的比重,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行政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发达国家非常受重视,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的学生有一半时间在校外学习。[1]而大多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技能课存在缺陷:除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例较低,还有实践环节单一重复,学生普遍感到枯燥、单调和乏味,积极性不高;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或对教学实践平台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混乱,实际效果不明显。虽然不少高校与一些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不完全了解和掌握合作单位的工作性质、工作流程及改革趋势,不能结合学校自身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为合作单位提供科技、决策等服务,导致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很难接触行政事务的核心。对于地方理工类高校而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主要就业的地区、部门、层级等情况决定了必须以培养适宜于地方政府改革建设、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方向。而重视基础理论类课程,相对忽视行政管理的社会实践与技能培训,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

完善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地方理工类高校应该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予以科学、合理的定位,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

(一)明确培养目标,注重综合能力从行政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到企业者居多,即企业行政管理;进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偏少,即公共行政管理。特别是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毕业生,依托理工类所属行业的优势,到与理工科特色相联系行业的企业就业机会增加了许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因此,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能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并能在企业(特别是与理工类高校特色相联系企业)从事企业行政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基于此,培养模式就要使学生掌握公共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熟悉理工类高校所属行业的基础知识,实现人才专业技能的交叉复合。这种综合能力应表现为:一是熟悉政策法规,特别是理工类高校所属行业的政策法规,并有较强的执行能力。二是具有一定工程素养和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通过与自身特色相联系的一定的工科课程教育,通过在情景模拟实验室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务知识与操作技能。三是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与创新能力。通过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与平台,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设计与开发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突出理工类特色每一所地方理工类高校均以某一类理工学科作为发展的重点和基础,并与地方经济、行业发展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优化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在系统把握本校理工学科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行政管理学科复合性、交叉性特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具有鲜明辨识度和比较优势的课程体系。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与本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对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挥优势学科对本专业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如前面提到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气象特色课程。地方理工类高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具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有进行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因此,其中的行政管理专业理应学习和吸取理工科人才培养的长处,突出“学科交叉、文理融合”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基础理论类课程,要合理地加强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锻炼,可开设诸如绩效评估技术、政策分析技术、部门预算编制技术、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等技术类课程,并通过对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相关课程的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为其将来在与地方理工类高校特色相应的产业规划、科技政策研究、科技发展管理等实践领域打下基础。

第2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39-03

【Abstract】We should renovate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theory-oriented policy to practice-oriented policy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ajoring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o meet the needs on compound and practical talents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modern construction in the transition of the society. The local colleges should concentrate on the practice in the renov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abilities, be guided by the career as well as form the pattern of students cultivation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by optimizing their teaching contents and improving methodolog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s and so on.

【Key words】The major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he pattern of talent cultivation Local colleges

西方国家100年间行政学的发展从公共行政逐步向公共管理的范式发生重大转变,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变意味着公共行政正寻求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增强综合国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新的途径和模式,正在寻求与市场力量、社会力量有效结合,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体制与结构。在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是在管理学门类以及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设置过程中,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更名后才设立的专业。这不仅是在学科归属上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时期,正在推进的行政体制改革和大部制改革,促使行政管理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日渐成为“显学”。对此,加强转型期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课题,厘清未来发展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更加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建构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强能力、高素质、厚学问为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培养出同时拥有行政管理知识和实际行政能力的专业人才,对于地方高校办好行政管理专业,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30年代,行政管理学作为一种理论被引进中国,我国的行政管理学专业开始发展。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它于20世纪50年代终止,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恢复和发展起来。1984年,我国才恢复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全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学校达到几百所,并有加快发展的趋势。当前,各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体系,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一批中高级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取得了一批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发展历史短暂、地方高校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有限、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深入等因素影响,导致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成熟,概括起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观念传统滞后

当前地方高校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一层不变,停留于传统的层面上。在教学上,有的教师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方式,认为讲什么,怎么讲,都由自己做主,而学生只需记住自己的任务是认真听讲以牢记于心,不必对课上所讲的内容有所思考和质疑,这就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也使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间接导致理论学习效果不显著。同时,教师只注重常规内容的训练,教学内容仍以概论性、介绍性、原理性知识为主,不涉及其他方面,例如沟通、写作、统计、办公自动化、餐桌礼仪、交谊舞等能力。即使明知有些技能对学生未来得发展有用处,也未将其提上日程,究其原因,就是培养这些技能违背传统的教学模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落伍,为了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达到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就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地方高校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出现了重视理论性课程、轻视应用性课程的问题,安排的政治学、管理学等基本原理类课程比例高达50%以上,而英文口语、办公操作、公文写作、语言表达与口才等应用性课程比重只有20%。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以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能力没有得到着重培养,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来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同时,高校在安排各类课程的课时时,存在课程时间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学校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学生实习的课程时间安排的极少。据统计,现有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92%以上的时间在学校里学理论,即使有实习,也只是打打杂,没有实际有效的行政管理行为。[1]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需要实践才能学以致用的学科,没有得到实践检验的理论便是空谈,学生也就无法展开行政管理行为,以成长为复合型的人才。

3.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地方高校在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上,多数采取理论教学模式,其中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的比例较低,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更是脱节。单一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市场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学习的乏味性,使学生无法轻易地掌握内涵丰富的行政管理理论。案例教学的运用则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抽象的概念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是一个模拟的实践环节。而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教学的质量渐呈滑坡之势,有的高校虽然安排了社会实践,但疏于管理,结果流于形式,以致质量没有得到保障,使学生在实践中没有得到真正地锻炼。实践教学的滞后无疑是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巨大缺失,忽略以及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做法,致使很多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只会纸上谈兵,等到真正踏上工作岗位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4.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行政管理专业主要开设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课程,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后,就投身于教育事业之中,他们主要从事于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因而毫无实践经验,缺乏对行政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深刻体会,也就无法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得到质的突破。同时,行政管理专业对师资队伍要求较为严格,需要多种领域的专业教师,而地方高校由于内外的多种原因达不到师资力量雄厚的要求,因此一些学科师资薄弱,甚至没有专业教师,只能让从事史学、哲学的老师给学生上行政管理课,这些教师本身并不懂这些理论知识,只能照本宣科,因此,学生和教师都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教学理论体系创新

传统的教学理论体系已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市场需要,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理论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要完整地掌握基本原理、行政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如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学生要系统地接受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学习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发展知识、发展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所需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必要的实际操作能力,懂得一定的社交准则,形成良好的素养。同时,地方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大量增加公共管理的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课程及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塑造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定位的新形象。

2.注重能力素质培养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多倾向于在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任职,而这些党政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具备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这就需要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辨别力、公共政策执行力、组织协调力和了解分析管理实践中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原理提出新的对策和思路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社交礼仪。同时,为了达到党政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相关要求,高校在理论教学环节设置上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扎实度,在教会懂得必要知识的同时要教会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技能,提高全方面的素质;在教学实践环节要注重安排学生的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锻炼,培养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悉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懂得行政人员在处理行政事务时的基本思路,能够运用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行为,单独处理一定的具体行政管理事务。

3.拓展实践教学环节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来训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在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普及虚拟实践教学。鼓励教师对学生展开案例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使其能够身临其境,置身于一个近似于实践的环境中。其次,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依托所在地区优势并积极拓展实习基地网络,以院属各单位为基础,以事业单位为核心,并拓展到党政机关、公检法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的实习基地网络,形成一个完整的跨区域、跨行业的行政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网络。同时,要加强学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双方切实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合作,如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派遣学校老师为实习单位职员进行人力资源培训,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与项目申报等各种形式的联络。且可将实习时间提前到第五或第六学期,学生有问题可以回到学校再行研究解决,使学生实习时真正得到切实有效的锻炼,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4.合理构建师资队伍

教师是大学的灵魂,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再合理的培养模式也无法实行和取得成效。[2]针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可通过两个渠道进行改善。第一,分批派遣教师去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了解它们的实际运作情况、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条件,并对有关的公共管理课题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和学习。第二,积极主动聘请相关的政府部门官员、事业单位负责人担任行政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让他们将自身实践中的所得所想再结合理论传递给学生,以弥补教师队伍实践经验的不足,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实际战斗力。此外,根据地方高校的自身状况,结合全校的师资力量,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建设有利于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师资队伍。针对各高校的薄弱学科,一方面,可以选送本校优秀的老师去深造学习,待其学成归来,就可以变薄弱学科为优势学科了;另一方面,可以高薪引进这些学科方面的权威教师,使行政管理专业各个学科达到平衡。

三、优化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思考

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不同,其承担的人才培养的任务也不同,社会期望值及服务目标的取向自然不同。依据当前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既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人才,又区别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型人才,而着重培养以有较深厚的行政管理理论知识为基础,更具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能够胜任县、市或以下政府机关公务员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具体行政管理工作,服务于区位经济发展的人才。

1.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具备高素质的行政能力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高校一般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为区域范围内经济与社会环境变革培养应用型或实用型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就是培养具备行政管理业务能力与素质,能适合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必须认真研究本地方、本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针对性的培养能够解决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行政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地方高校重视人才培养的市场调查与预测,准确把握地方发展与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结合点,以培养具备高素质的行政能力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开展专业方向的调整与优化。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整地掌握行政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发展知识、发展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所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特别是要具备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3]通过四年的专业训练,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因此,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应具备政治辨别力、公共政策执行力、组织协调力和了解分析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并运用所学原理提出新的对策和思路的实际工作能力,还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要合理调整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合理调整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接受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以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能够熟悉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熟练运用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行为,能够单独处理一定的具体行政管理事务。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中应以学生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课程体系模块化。如设置①公共管理模块:开设地方政府管理学、市政学、领导学、西方行政学说史、中外政治思想史,国家公务员制度、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非政府组织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服务公众的意识与能力;②企业行政管理模块:开设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运营管理、企业文化与形象设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薪酬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才测评与招聘、劳动经济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从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能力。选修课设置应突出专业方向,如设置专业基本技能模块、沟通与交往能力子模块、写作能力子模块、基本行政技能子模块等,为培养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要更新教学方式,明确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多样化和现代教学技术结合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用丰富的事例、案例来阐述并解释理论,将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督促和指导下阅读、讨论、写作。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位,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

3.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学生技能培训和锻炼。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操作是理论的深化。强调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非要削弱理论教学,而理论教学也不能挤压实践教学的学习。行政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大学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要紧跟市场需求,在各个年级段要通过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暑期实践、毕业实习等各环节,加强学生毕业前走入工作岗位的锻炼,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一是认知层实践教学活动,即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通过党政系统、企事业单位的学习实践,可以增加对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现实与现象的认识与判断,增加了解社会需求和激发学习动力;二是开发层实践教学活动,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进行管理沟通、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等沟通与交往能力的训练,通过基础写作、公文写作、科研论文写作等写作能力的训练,以及开展行政秘书实务、办公自动化、速记、公共关系等基本行政技能训练,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三是生活层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专业课程的社会调查、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各种兼职的锻炼以及毕业实习等,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此外,要拓展社会资源,搭建社会实训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与社会上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搭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实训平台。[4]

参考文献

1 彭忠益、许源源.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1(2):51~53

2 蒋国宏.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南通大学学报,2008(4):52~55

第3篇

教育部在1998年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以来,开设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普通高校(含独立学院、职院)近千所,由于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及资源的差异,再加上公共管理专业学科结构上的内在矛盾,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向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如何在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发展的前提下规范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适应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合理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和教育模式,必须根据当前政府改革的方向,进行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本文在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长期教学与教学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一需要—结合—转变”模式,谨供各位同行与专家探讨。

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需要—结合—转变”模式,简单地讲就是指“一个能力本位”、“两个需要”、“三结合三转变”。具体内容是:“能力”包括专业理论能力、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本文由收集整理是指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和满足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的需要;“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转变”是指人才培养由理论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由知识积聚型人才向能力开发型人才转变、由传统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变转变。

一、以能力为本位。促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公共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学科”。公共管理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政府部门需要的是具有较高修养的、有较高政策水平的、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能力为,促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能力本位”中的“能力”包括专业理论能力、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能力包括: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掌握公共管理理论及分析方法。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包括:掌握和运用系统分析、统计分析、调查分析、计算机分析等科学方法或技术。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包括: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能独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专业理论、技术和实践能力要具体转化成学生的实际能力,就必须有一个显性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指学生必须具备“动脑”、“动嘴”和“动手”的能力。“动脑”就是“脑瓜子”要灵,要政治可靠、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创新意识强;“动嘴”就是“嘴巴子”要活,要有口才、具备较强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动手”就是“笔杆子”,要有文才、学术研究能力。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和土地资源管理四个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包括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地籍管理学、财政学、保险学原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政府经济学和经济学等科目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人文素质是指具备人文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等)、理解人文思想(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遵循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一个学科和专业是由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构成的,其规范性的集中表现就是基本课程体系。基本课程体系的建立表明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化、集成度和学科的成熟程度”。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要设置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和素质模块。知识模块包括公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力模块包括理论能力、技术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及综合技术能力)及实践能力;素质模块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每一个模块自身都有各种课程支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

二、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宽出路”的办学原则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公共管理类人才存在大量缺口,尤其是政府部门缺少既懂管理又懂经济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才,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就业呈“多方向的市场特征”,但公共管理人才需求以政府部门为主,所以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从政府职能的特征出发,从职业要求考虑,体现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特点。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政府管理人才的需求。公共管理学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又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这些学科的知识在不同的公共管理实践中被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宽出路”的办学原则,以需要为导向,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和学生就业与继续深造的需要。

“厚基础”就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面要宽,既有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有反映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课程,如公共管理前沿、公共管理专题研究等;“宽口径”是指公共管理类课程设置要体现不同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学科发展趋势,如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高等数学、统计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宽出路”是指本专业学生就业门路要宽,能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同时,也能满足不同兴趣爱好、有能力继续深造的学生继续深造学习的需要。

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成才成长规律。抓好“三结合三转变”

《纲要》提出人才培养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此,只有遵循教育教学与学生成才成长的规律,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体现能力本位,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要自始至终地抓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三结合”,促使人才培养由“理论型向应用型转变、知识积聚型向能力开发型转变、传统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变”的“三转变”,从而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一)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科,与法律、教育、管理、规划、建筑等基本属于同一类型的学科……它既是一种研究,也是一种实践”。因此,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在精简、强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设计并安排实验和实践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公共政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人力资源管理、公文写作、社会调查与统计、土地测量、公共财政、公共政策听证程序设计、学术论文写作方法、计算机理论与数据库应用技术等课程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包括社会调查与考察、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在基本课程相同的基础上,各院校都要极力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力求提供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实践“开放式”教学法

《纲要》要求“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因此,应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特点和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同时,“注重学思结合”,采用“开放式”教学法,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更多地采用问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教学法等,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开放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单向灌输为师生协同互动,既改革“教”的方法,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开门办学,充分发挥校内与校外两种教育资源的作用,促使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由理论型向应用型转变、知识积聚型向能力开发型转变、传统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变,要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校培养人才为主体、以社会育人为依托,建立校内校外实践、实习基地。

学校内的实践(实习)基地根据学校特点及公共管理类专业特点建立,如电子政务实验室、模拟法庭等。从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要求来看,公共管理类专业可依托学校条件建立“五中心一平台”实验基地,即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心、公共管理绩效考核实训中心、公务员考试与培训中心、人力资源管理模拟中心、社会保障实训中心和电子政务实践教学平台,满足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动手能力的要求,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环节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第4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应用型人才

一、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的蓬勃发展,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开放与发展,这恰恰是因为经济社会领域的简单、粗放的管理,越来越被不断精细化管理分工所替代,这一过程不仅使很多领域需要专业的公共管理人才,譬如,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经济组织内部的部门,如人力资源部、行政部等需要行管专业人才的加入;而且这一过程还派生出大量的公益、慈善、社团等非赢利性组织需要改进管理。在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之下,行管专业的建设甚至比其他很多其他热门学科的发展都快,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逐步向涉及到政府、公益组织、企事业组织等公共管理演变。

正是因为行政管理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行政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目标兼具理论和实用的特点,导致很多有关行政管理专业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该专业的学生往往知识杂而不精,能力多而不强,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模糊等问题出现。

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共性与个性方面,很多研究都集中在普通高校在行管专业的培养内容上,普遍认为共性强于个性是一个主要特点,甚至可以说,对学科共性的关注抹杀了不同院校对专业建设的个性发展。有学者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4所院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比较,发现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是每所院校所强调的笼统概念,每个学校并没有根据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和院校特色,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

二、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对于民办院校而言,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存有不同。民办院校办学必须要抓住自身的特点,行政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培养方向的专注应该是其主要方向。就已经设立行政管理专业的民办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

第一,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从就业市场的反馈来看,民办院校的学生在理论掌握方面不如“一本”和“二本”学生,动手能力方面不如高职高专的学生。根据因材施教理论,生源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民办学院人才培养到底是套用普通本科还是高职高专的培养模式?在民办院校人才培养层次模糊不清的背景上,民办院校应该培养应用型还是研究型的人才同样难以界定。在对民办学院行政管理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很难把握标准,课程设置也很难准确定位,直接导致教学有效性不高。

第二、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国内行政管理专业最早脱胎于政治学,行政管理专业既要兼有政治学的学科内容,又要顾及专业培养目标与职场和社会需求相融合。目前,虽然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设立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和科研实力较强的院校有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或博士点。普遍来看,很多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而对管理规律知识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状况,或许导致行政管理专业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和需求。民办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中也延续了这一特点。

第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据调查显示,在某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44门主要专业课程中,60%以上的学生认为重要的课程只有:演讲与口才、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公文写作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其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重要的课程是演讲与口才和管理学原理,诸如西方行政学说史这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仅有不到20%的学生感兴趣。究其根本原因是行政管理在学科设置上并没有考虑到它首先是管理学科,有关管理中对管理问题的处理原则、方法,管理实践具备的调查、统计、信息处理、分析决策等等,这些基本管理知识常识行政管理专业在学科设置中被置于非主要地位的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招聘单位面试的学生都能够侃侃而谈,碰到实际需要解决问题时,如何分析、寻找问题的关键点,以及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欠缺。

第四、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现今,民办院校仍然主要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安排,重视理论性课程,轻视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应用性课程。目前的培养模式仍然是注重填鸭式的理论知识培养,而将更为重要的实践能力培养放到次要地位。大部分院校并没有像设立课程体系一样,设立实践能力培养的计划和体系。学生的实践环节虽然也算学分,由于实践能力培养涉及到的情况比较复杂,涉及到校外合作、日常管理、安全、责任等问题,有流于形式之嫌。

事实上,民办院校由于生源不同,以及办校理念、定位的不同,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职场竞争力。民办院校常常将借鉴演变为直接照搬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体系,在学科设置上,民办院校要走出与办学理念相吻合的道路仍需研究和努力。

三、如何革新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

民办院校要想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上有所突破,使该专业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特色的专业,至少要在以下方面做出研究和革新。

其一、较之普通本科院校,民办院校在遵循培养行政管理人才规律,迎合公共部门、企事业组织职业需求,注重专业的应用与实践方面更具灵活性。更能够根据自身院校的资源和特点,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行政管理人才。

第5篇

2010年5月4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学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1]

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高校创新创业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它要求各高校继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尽快解决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与现实高校高质量多样化人才培养短缺的矛盾。[2]

然而,目前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很好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更应该紧紧围绕国家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相关文件要求,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问题,培养更多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应用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对自身的定位,主要是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类团体培养具有行政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该专业人才辐射具有广泛性特点。因此,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更倾向于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通才。专业课程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模块:一是管理学,如国内外管理学基础、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二是政治学,如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等;三是经济学,如西方经济学等;四是法学,如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五是社会学,如社会学原理、社会调查与统计等。各高校均较为重视基础知识的教育,课程安排也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各高校虽纷纷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但实践课程比例较低,课程设置仍不够系统、完善。

(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有待强化

师资力量是衡量一个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大都毕业于高等学校,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他们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但缺乏行政管理社会实践经验,实践能力较弱。现阶段,各高校增加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很大部分由年轻教师承担。这部分老师没有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背景,仅凭几次短期速成培训,便站上讲台,其对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理解不够深刻,极易流于形式。而具体实操课程虽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授课,但这部分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任教,较少具有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其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能力较弱,创新创业能力亟待提高。

(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单一

应用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这个中心。越来越多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开始探索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但目前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较为单一,主要以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居多,没有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及创业平台。

三、基于应用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应用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与时俱进,着力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更多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不断适应新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需要。

(一)重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为改变应用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应该重新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在课程设置上,除行政管理理论课程外,还需重点设置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及实践课程的比重,要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计划,贯穿于大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自觉。课程选择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体系,设置系列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创新创业必修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课程,强化多层次深度培养,以实现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时代已经到来,创新人才的急缺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创新能力弱这一问题,各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机会,通过进修、讲座、培训、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学习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增加教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储备。二是为教师提供“实岗挂职”的机会。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学习的机会,通过“实岗挂职”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创新实践与指导能力。三是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充实创新创业教师人才结构,为学生讲授创新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三)重点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应用型高校行政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社会需求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为更大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高校应结合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一是重点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必要的场地、设备,使学生得以将理论付诸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借助企业的平台,向企业输送更多的人才进行社会实践,以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大创业扶持资金投入

目前,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业面临着诸多问题,而资金短缺则是大学生创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部分学生虽有创业意识、有创业项目但均因没有足够的资金只能对创业望而却步。应用型高校应加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扶持力度,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数量,以?U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深度和广度,达到更大范围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效果。

(五)积极开展多种创业培训

应用型高校要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除了将创新创业课程贯穿于大学四年,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外,还应在大四这一学年针对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培训,如邀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创业成功的毕业生校友等,为学生开展各种主题的创业培训,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充分了解创业信息收集平台、创业测评、创业风险评估等专业知识,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第6篇

(一)公共行政的起源与特质

公共行政是社会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它从政治学当中分离出来、形成自身特有的学术研究体系,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公共行政研究起源于美国,而后经由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而拓展到世界各地,为现代政府的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对公共行政研究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和政治环境的必然要求。19世纪末的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在实现了社会生产力高速向前推进的同时、也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层出不穷。当时,美国的政治舞台上“政党分赃制”(Spoilssystem)一度大行其道,由选举造成的周期性政治震荡导致了一轮又一轮的政治官员更替;这种人员频繁更迭进一步使得政府管理工作非常不稳定,公共政策也难以长期坚持和落实。行政管理变革的要求迫在眉睫,1883年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案》,宣告了美国行政文官制度的建立和“政党分赃制”的终结。为了回应社会现代化对政府管理的新要求,同时也作为对行政文官制度的深度理论阐释,1887年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WoodrowWilson)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名为《行政学研究》的论文,明确地提出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出来的必要性。1900年,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FrankJohnsonGoodnow)发表了《政治与行政》一文,指出了美国环境下实现政治与行政二者协调的特有方式即法外调节。与此同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和亨利·法约尔(HenriFayol)在各自的大型企业管理实践当中也总结了可以用于行政管理的、普适性的管理原则,认为管理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习得的。由此可见,公共行政研究自其诞生之初,就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而这一特点在后来的公共行政研究发展当中则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1926年伦纳德·怀特(LeonardD.White)所写作的《行政学导论》作为世界上第一本论述公共行政学的大学教材,对各大学的公共行政专业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同期卢瑟·古利克(LutherGulick)根据自己在美国公共行政研究所的实践研究提出了“一体化行政原则”,由此公共行政研究的“价值中立”取向和“政治无涉”立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至此,传统的公共行政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奠定了深厚的学科基础。

随着各派学者对公共行政研究探索的不断深入,这门学科的内容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其研究视角和价值判断立场也不时有变化的倾向,整体呈现出“螺旋式前进”的状态。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公共行政如今已经成为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由此,高校当中建立的行政管理专业也与之相适应,体现出了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

(二)我国公共行政学的重建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

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建立,源于我国社会科学界对公共行政这一研究领域的重新重视。1982年1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学者夏书章的文章《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使得原本在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过程中被撤销的公共行政学科目得以恢复,重新回到我国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领域。198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劳动人事部共同举办的行政管理研讨会在吉林市召开,反映出政府对公共行政研究开始了正式的重视。而1988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的成立,更是被誉为中国公共行政研究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1]。自学科重建之始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公共行政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学科重建,即建立学位点和教育体系。有相当一部分质量较高的公共行政研究都在这一时期产生,但从整体上来讲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例如:研究队伍规模有限,对于研究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范围仍然比较狭窄,专业化的程度需要继续加强;研究内容大多以概念讨论和辨析的层面为主,对我国的本土实践问题的关注也较少,以及对研究方法的重视和应用尚显不够。对于根植于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处在吸收借鉴的阶段,并且主要是通过吸取西方对公共行政研究早期与中期的成果来实现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化和国际化大环境的广泛影响,我国的公共行政研究也在逐步拓宽领域、越来越多地结合本土实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38—39。

我国各大高校设立的行政管理专业也呈现出了与公共行政研究存在某些相似之处的发展趋势。自学科重建至今为止,我国各大高校相继开设的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对公共行政这一领域的教学研究的延展,与国外高校的相近专业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发展较快,无论是在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方面都一直有所提升,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已经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输送了大批兼备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截至2010年9月,全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院校已有308所[3]。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学术研究推动着公共行政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进一步的基础和素材。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当中遇到的难点,也正是公共行政这一研究领域的内容与特质所决定的。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难点所在

我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过程带有浓厚的“移植”色彩,主要表现为研究范畴与学科结构的“移植”,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的效仿,以及西方公共行政学的流派、思潮、热点问题等等在我国国内引起的关注与共鸣。在我国,公共行政研究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统一:国际知识的引进和消化属于国际化,立足本土需求的外来知识的加工和新知识的生产属于本土化,本土知识的输出又属于国际化的范畴。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对西方理论和治理模式的了解具有高度同质化色彩,而对其内部的丰富性和异质性缺乏足够的把握”[4]。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西方理论与中国国情之间的适配性,避免在西方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面前被动受限,落入“简单西化”的窠臼,则成为值得我们给予高度关注的研究议题。这一议题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环节当中,则凸显出更为重要的一面。

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分为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两类,这两类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教材选择和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仍存在某些共性可循,教学环节遇到的难点也具有共同之处。

(一)课程体系设置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体现了公共行政研究的理论实践双重性。一般来说,本科阶段设置的课程主要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全校选修课、社会实践和学位论文这几大模块。其中,除了全校选修课内容与行政管理专业理论没有直接关系之外,其他几大模块的课程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共行政研究有直接联系。例如,学科基础课涉及政治学、经济学、行政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课则有中国政府与政治、西方政治制度、西方行政学说史、行政领导学、市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关系学等;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参与一定的政府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等相关职位的实习活动;学位论文更是考量学生对本科四年学习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在研究生阶段,课程的几大模块划分基本不变,但受到学习年限的影响,使得每个模块所包括的课程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减少,但在课程内容和深度上较之本科阶段却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思维创新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如我们对公共行政学这门学科的理解,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同样呈现出综合性、交叉性、理论实践并重性的多学科复合特色。首先,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始于我国公共行政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复兴,故而起初基本上借鉴的就是国外高校的相关专业设置模式,其课程包容性强、涵盖了公共行政研究涉及到的绝大多数学科,而这一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其次,公共行政研究不仅重视理论的学习,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并非纯粹“务虚”的研究学习。因此,不仅仅是社会实践这一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很必要,而是所有课程都需要学生经过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参与、理解和感悟才能够真正融会贯通。再次,课程体系中涉及到的大部分课程所在学科都产生于西方国家并在西方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积累起了相当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虽然在我国的研究时间也已不短,但学术界长期以来的理论视角和研究路径仍然是以参考西方的研究成果为主,中国化的研究理论尚未真正充分建立起来。

由上所述,如何对课程体系加以改进,在课程体系中更多凸显中国特色,是值得深思的。

(二)课程教材选择

想要一门课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适当的教材使用是分不开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国内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积累,参考了大量学术资料之后进行的原创编写,此类教材有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新编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学系列教材”“21世纪公共管理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等等;二是国内学者挑选比较经典的、评价较高的、使用口碑较好的国外著作,通过合法渠道得到授权,再翻译成中文版本并在国内出版(中译本一般都会适度地去除不适宜中国国情的内容),此类教材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经典译丛”系列著作等等;三是原版的外文教材,或者是前面所述中译本的原文教材,或者是其他在国内尚未有中译本但质量较好的学者著作。原版外文教材大多由一线教师推荐给学生用作前两类教材的补充,或者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将其当作课外参考书目使用。不同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安排差异性很大,所使用的教材也包括了以上三大类,具体到著作的作者和出版社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以上三类教材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使用当中也各有利弊:第一类国内学者自行编写的原创教材,从目录章节编排到行文用词都更为贴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思维,因此学生使用起来难度最低,适合本科生教学使用;缺陷是往往以纯粹的文字内容为主,显得内容枯燥。第二类国内学者出版的国外教材中译本,根据中国国情适度删除了书中不适合教学的内容,较好地保留了原书中基本的理论体系和趣味叙述,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具体案例都能够体现出显著的西方特色。由于语言叙述差异和文化习惯有别,学生初始阅读可能会存在某些理解难点,需要教师指点和多次反复学习才能适度克服,适合研究生教学以及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使用;缺陷是教材内容完全来自西方,与我国本土现实差异较大,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原书语言所限,文字难免不够简练。第三类原版的外文教材,则是直接采取“拿来主义”进行知识灌输,从语言到内容都是“全盘西化”的,因此适合外文基础较好的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研究生教学的推荐参考书目;缺陷是书中可能存在不适合于我国本土教学的内容,容易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干扰。

因此总体来说,如何管理、使用好教材,使其更有利地服务于教学也是难点之一。

(三)教学过程控制

根据对现实状况的考察可以发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大多以理论传授为主,虽然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实践要求,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因此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成为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最主要的一个环节。由前所述可知,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的基础知识有不少来自西方理论。然而,如何在指导学生理解基本理论的同时,阐明来自西方的理论知识在中国特色背景下的适用局限性;如何在掌握和辨别西方理论的基础之上自发提炼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行政学理论,解释中国国情下的本土实践,这些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的问题。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以基础知识为主,由于考虑到现实需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学科基础理论,努力拓宽知识面,尽量按照“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教学。因此,教学的课程科目虽然较多,但内容一般不会过深。这就突显出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的重要作用。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课,对学生要求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理解方面和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整体把握方面;专业课对于学生的要求较之学科基础课要略高一些,考察学生在掌握了学科基础知识之后对于更加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而且教学内容也更为集中倾向于公共行政的研究视角。因而,如何引导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其在解释中国本土实践的局限性方面形成清晰认识,仍是需要克服的难点。

在研究生教学过程当中,则更应注意以上问题。研究生阶段的教学科目较少但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在学生已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之后,鼓励学生进行自发思考、提问与探索。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中”实践与“西”理论的有机结合,避免学生的思维被西方价值观所占据,杜绝“言必称西方”的情况在课堂出现,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这些都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解决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难点的若干建议

分析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难点,有利于我们对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取得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对教学实践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得出更加清醒的认识;而明确了问题所在之后,接下来就要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做到有的放矢,方能避免资源浪费,也能帮助我们聚焦问题的核心,从而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处理。

(一)课程设置方面

1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内容

要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进行优化整合,在保留现有的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学位论文等模块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实践在整个课程设置体系当中所占的学分比例,要求学生在课余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或者志愿服务等活动,并且要求上交实习证明,撰写实践报告和论文;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当中,应当鼓励学生通过参与课外实践的形式切身感受公共行政学在中国本土实践当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从而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真正理解,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探索将学生课外实践情况以一定的比例计算进该门课程的总成绩当中;鼓励学生将课外实践中的所思所想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问题提出来,并且根据自己所获得的一手资料撰写学位论文;加强对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重要性的宣传。

2调整课程科目,增加选修课程

要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科目进行一定的调整,在保证专业必修课数量、不过分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数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性;教师在开设专业选修课的时候,应以研究中国本土公共行政学相关问题为核心,增加对于国内公共行政学相关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对本土实践问题产生兴趣,鼓励学生阅读国内学者关于中国本土公共行政学相关研究的著作并认真思考。

(二)教材选择方面

1鼓励使用国内学者原创编写的教材

对于国内已经有相当多研究积累成果的学科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教师优先选用国内学者原创编写的教材,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使用;应当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和本专业教学大纲来自行编写课堂教学讲义,作为学生温习与参考之用,但要注意教师不应强行向学生指定必须购买自己编写并出版的教材。

2适度使用国内学者翻译的国外教材

对于国内已经有一定研究成果的学科和课程,在优先选择国内学者原创编写教材的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适度使用一些国内学者所翻译的、较为优质的、已去除不适合内容的原版教材中译本,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参考书目,供感兴趣的或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阅读;在研究生教学当中,可以适度增加原版教材中译本在参考书目当中的使用比例;教师应当谨慎处理原版教材中译本的使用,向学生阐明该种参考书目的特质和局限性,必要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3严格管理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

对于某些学科由于国内研究和发展水平所限,需要使用西方原版教材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最新知识的,应当进行专门备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加强对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5]目的是坚决捍卫高校这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防止高校课堂教学被“精神污染”所侵蚀。因此,对于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必须严格进行管理;教师在需要使用西方原版教材的时候,要指导学生认真分辨教材内容,自觉批判和抵制其中不适宜的部分。

(三)教学过程方面

1把握好教学流程

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采用具体案例分析时要强调“中”和“西”之间的差异。同时,还要注意掌控课堂讨论的方向,不向学生传递歪曲错误的言论和思想观念,发现学生有理解偏差时要及时纠正。教师本人要坚定不移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学术态度,课堂教学也绝对不能“言必称西方”;若发现学生当中出现不良话题,也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和劝导。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讲:“决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决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要强化理论武装和正面引导,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5]

2以教学促进科研

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科研过程中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整体地提升经验研究的质量,通过继续拓展研究领域、扎根真实世界,开展中国公共行政的经验研究,并基于对中国经验的研究基础进行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建构;要继续重视规范研究,探讨和反思我国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价值规范性问题并做出合理的阐释;提高公共政策研究的科学化程度,积极吸收学科前沿的学术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我们对于公共行政学的新的认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理论和实践需求[2]42—44。

四、结束语

整体纵观我国的行政管理本土实践经验,其复杂程度绝非仅仅是通过西方的公共行政学理论视角就可以完全涵盖和充分解释的。我国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应当在国家转型的经验基础之上,形成属于自己的概念、建立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而并非只是跟随美国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解释而为。因此,我国的公共行政学应该努力超越传统公共行政学研究当中的“管理学定位”[2]42。与此相应,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也应积极跟随本土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步伐,立足中国国情,处理好“中西结合”中的难点,区分开“中西之间”的差异,在熟悉研习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出一套能够充分阐释中国国情的特色理论体系,并且将其应用拓展到高校的教学实践当中,使学生能够在价值观的指引下端正学习态度、服务社会,从而真正实现中国本土公共行政学的教研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李春根,金俊宏.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C]//“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武汉: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1:664.

[2]马骏.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反思与展望[J].公共行政评论,2012,(1):38—39.

[3]吴波,傅志明,于秀琴.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基于上海、武汉与杭州10所高校的调研分析[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2):20—25.

[4]周志忍.迈向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有机统一:中国行政学发展30年的回顾与前瞻[J].公共行政评论,2012,(1):10—11.

[5]袁贵仁.高校教师必须守好政治、法律、道德三条底线[EB/OL].新华网—教育频道,20150130.

PeculiarityofPublicAdministrationandtheTeachingDifficultyoftheMajorinCollege

TIANShu

(SchoolofHumanitiesandLaw,Beijing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Themajorofpublicadministrationincollegeisrootedinthe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intheUSA.Comprehensivenessoftheresearcharealeadstocomplexityofthemajorsystem.CurrentlyseveraldifficultiesexistinteachingpublicadministrationmajorincollegesofChina.Therearesomecontradictionsbetweenwesterntheoryandourlocalpracticeinseveralaspects.Theyarecurriculumprovision,teachingmaterialselectionandteachingprocess.Soweshouldmakegreateffortstoexploreteachingmethodsofpublicadministrationmajor,andmakesurethatthemethodscancombinebasictheorywithsocialistconstruction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WeshouldalsomakethecombinationofChineseandtheWest,andclearlyunderstand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theWesttoeffectivelyresolvethedifficultiesinpublicadministrationteachingincollegesofChina.

Keywords:college;majorofpublicadministration;publicadministration;teaching

(责任编辑:侯秀梅)

第7篇

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企业通过使用有关的法律规章制度来规划发展战略与业务发展方向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负责处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行政事务。电力管理是指有关人员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模式与管理特点,以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原则为依据,通过计划方案实施进行协调控制,以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因此在电力企业改革背景下,如何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不断进行创新优化,做好电力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当前丞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 电力企业内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行政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电力企业要想提升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离不开内部行政管理。因此必须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做好领导和管理、沟通和协调、控制和监督等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为有关人员决策提供有效依据。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我国部分电力企业内部还未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工作职权不明,造成企业内部业务的行政事务处理模式过于混乱,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行政管理流于形式,形同虚设,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使得企业进一步发展受阻。

1.2 竞争与激励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加上我国电力企业发展,受历史因素影响,导致我国部分企业的人才培养缺少有效管理体系,给电力企业顺利转型带来不利影响。具体体现为在行政管理工作中,部分电力企业还未建立完善行政考核管理体系与选拔录用体系,缺少有效的竞争与激励体系。在工作过程中,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低、知识能力薄弱,一旦出现问题,工作人员之间相互推诿,打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不利于电力企业的改革创新。

1.3 行政管理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电力企业对于行政管理的认识过于片面,仍停留在管理层面上,忽视了协调与服务对自身生产经营的重要性。行政管理人员不只是领导的好帮手,还需在企业生产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以及管理策略上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与正确的处理方式。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没有充分发挥协调和服务在企业业务开展中的作用,只是单纯地传达领导的指令,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没有做好各个部门之间在工作上的沟通协调工作。

1.4 行政管理效率低

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低已经成为阻碍电力企业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具体体现为: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部分电力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没有得到适时更新,仍沿用传统的沟通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极易导致企业行政管理出现人员冗余,行政机构复杂,人力资源机构的配置不合理,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等现象。而引发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历较低的人员无法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规律,与新经济背景形势难以匹配,加上电力企业的部分中层管理人员思想陈旧、故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与精神,不利于电力企业的改革创新。

2 电力企业改革背景下行政管理创新的方法

2.1 建立完善行政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切管理的核心,必须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能与故障制度,严格根据规章制度来实施,才能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因此在行政管理执行过程中,电力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在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按照电力企业经营的特点、发展战略以及市场定位,建立完善行政管理制度,明确各项行政管理的审核指标、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以及方法,完善内部行政管理机构,对企业的行政管理行为加以规范,以维?o电力企业稳定运行。此外,还需按照行政管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对已有的工作机构进行调整,将职工安排到适合的管理岗位上,建立一个行政管理系统,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用,真正做到有章可依、有据可循。

2.2 建立完善激励体系

在新经济背景下,电力企业要想提升整体管理的工作效率,离不开人才的管理。因此在规范职工的工作行为过程中,电力企业必须按照自身需求,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工作薪酬、奖励以及合理的评估标准纳入到竞争与激励体系中,形成完整的激励体系,以此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让他们抱着负责任的心态积极投入到行政管理工作中,为电力企业稳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此外,还需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机制进行改进,明确工作职责与权限,通过领导负责,咨询机构和监督部门监督的方式,保证行政负责人能够按照规定要求指导行政管理工作,实现行政管理的无痕衔接,以免发生信息失真与沟通受阻等情况,从而提升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为促进电力企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例如要想确保行政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电力企业必须建立完善奖惩制度,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要求有关人员定期对有关人员的考核工作进行评估,并纳入到职工的成绩考核中。同时对于工作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给予资金奖励、晋升机会,相反,对于工作表现屡次出错,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经过通报批评屡次不改者,应做辞退处理。以体现企业行政管理的公正与公平,真正做到有功必奖、有错必究,对职工的工作行为进行评价,从而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认真仔细对待工作。

2.3 提升对行政管理认知水平

电力企业要想增强竞争力,在竞争激烈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关人员必须提升对行政管理的认知水平,清醒认识到行政管理的质量对整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协调、管理以及服务在行政管理的效用,在管理上做到站在战略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协调上做到领导与职工的沟通桥梁,在服务上充当幕后英雄的角色,提升信息上传下达的效率与速度。此外,企业还需加大宣传力度,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一个管理环节中,增强实效管理,反对形式主义,以节省成本投入为原则,反对铺张浪费行为,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灵活变通管理模式、手段与方法,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同时还应培养企业形成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支持与鼓励职工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发展包容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人际沟通交流的关系,从而促进企业稳步发展。

2.4 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在新经济形势下,受政府管控与制约,企业行政机构的管理职能在行政管理中的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的行政管理发生冲突。因此在进行行政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必须加强改革创新力度,结合有关规定与自身需求,实施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适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进行管理,缓解工作人员的压力,以此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充分发挥行政管理效用。此外,行政管理人员作为执行者与管理者,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关系到企业稳定发展,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电力企业必须定期组织培训工作,通过继续教育方式来提升他们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同时开展座谈会与交流会,让他们能够将工作中的想法与意见提出来,实现协同进步与发展,从而提升整体企业的管理水平。例如在行政事务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可通过云计算局域网在企业总部建立一个互联网信息平台,将各种供电终端提交的需求传送到总部,并经过平台处理后安排到有关人员手中,督促有关人员尽快解决,从而提升行政管理效率。此外,在日常工作中,电力企业还需制定培训提拔政策,定期安排工作优秀的行政管理人员到联合合作的院校进行学习,了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也可定期组织座谈会,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与人员到公司面授,吸收同行的丰富经验,以弥补自身不足,实现协同进步、共同发展。

第8篇

NO1.文秘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秘正成为师大紧俏的职业,特别是在帮助企业处理信息、整理材料、办公等,作为协调各个部门的职位,当然会有比较高的要求。秘书在企业中属于基础,也是重要的岗位之一,其岗位职责描述也是模糊和广泛的。目前,一般把秘书、行政、助理这几种相关职业都划分在秘书的岗位范畴中。

在每年的外企人才招聘过程中,外企秘书总是处于重要和醒目的招聘地位。秘书岗位的重要在于其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职位;秘书岗位的醒目还在于其招聘数量的规模体现。在FESCO每年推荐的几千名外聘员工中,秘书职位需求占总需求量的45%以上。

行业型秘书取代通用型。现在企业对秘书知识结构的要求,更趋向于专业化、职业化文秘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前景与方向文秘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前景与方向。而且根据公司所处行业的不同,也对秘书提出了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例如,IT、通讯、机械、电子、微电子等行业,就越来越多地要求秘书在工作中可利用自身所学的行业相关专业知识,解决一些遇到的具体问题,并更好地了解公司的产品和商务解决方案。

另外,在IT、通讯、快速消费品等高速发展的行业,更注重秘书的学习能力和快速灵活的反应能力。在法律、咨询等行业,则对秘书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和稳重的性格及亲和力是一种考验。由此看出,专业秘书是秘书领域的又一组成部分和发展趋势文秘专业。

NO2.文秘专业就业方向

(1)客户服务与管理方向

本就业方向需要具有较强客户服务理念,较强客户管理与开发能力,较强营销活动组织策划、人际沟通与现代信息管理能力,能为所在组织系统创造服务附加值的高等技能型专门人才。

(2)商务行政助理方向

本就业方向需要具有严谨踏实、谦逊诚恳、耐心细致,掌握组织系统日常办公事务处理技能的行政助理类高等技能型专门人才。

(3)公关秘书方向

本就业方向需要具有较强的商务活动策划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公关与商务谈判能力,熟悉公关工作事务,能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公众形象的高等技能型专门人才。

NO3.文秘专业简介

文秘专业是培养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文秘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适应第一线工作需要,主要面向外经外贸行业,从事涉外秘书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修养,又有较强的动手与实际操作能力,具备较强的文书撰写与沟通能力,掌握行政与商务活动的基本运作,熟悉各种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能胜任企事业单位办公室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日常事务,为领导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办文、办事、办会能力,能够从事办公室文员、行政助理、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的中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秘书学概论、公共关系与实务、秘书写作、文书档案管理、办公室事务管理、会务管理、秘书礼仪、秘书英语、秘书交际与语言、企业行政管理实务、人力资源管理、秘书信息工作实务、中文速录、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秘书岗位综合技能实训等。

毕业生就业方向:

秘书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应用研究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务会晤、公务往来等活动不断增加,各行业在进行综合管理、树立企业形象、沟通内外关系、处理信息交流等方面都需要秘书,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文秘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前景与方向办公文秘

。学生毕业后,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充实到各级政府机关;也可以加入到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文秘写作、办公室管理和公关策划、设计、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主要就业岗位(群)有:

1.行政管理方向:总裁秘书、行政助理、总经理秘书助理、部门经理秘书、经理助理、办公室主管等。

2.商务文员方向:商务秘书、跟单文员、业务员、谈判助理等。

3.普通文员方向:办公室文员、前台文员、行政文员等。

4.档案管理方向:档案管理员、资料员、信息收集员等。

1.商务英语就业前景好不好

2.高考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小语种专业

3.新西兰留学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4.营养配餐员如何理解,就业前景

5.速录行业的就业前景如何

6.岩土工程的就业前景

7.企法顾问就业前景分析

8.护理专业的就业前景

第9篇

关键词:公共关系教学;行政管理专业;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

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论/文/网LunWenNet/Com]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会等情景模拟[5]。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重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性成果。国家和学校应对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争取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研究与国际上接轨和对话。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中国特色非常强的学科,相对应的公共关系学自然也不例外,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晓峰。把“公共关系学”课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2]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3]肖丽萌。改进高校公关教学之我见[J].公关世界。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