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会计行业的就业

时间:2024-04-19 10:21:13

导语:在会计行业的就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会计行业的就业

第1篇

关键词:会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招生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巨大冲击,经历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涉外经济日益广泛以及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各部门对知识广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应用型人才产生大量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必然产物,也是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培养目标的确定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以培养这样的人才为使命的教育体系,就是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是教学型高校,教学型高校应建立起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工程师、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研究人员等;二是在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上,应用型本科教育着眼于专业技术、经营技术、管理技术及智能操作技术水平的提升;三是在教学模式上,应用型人才培养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工程实践;四是在实践教学上,应用型人才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加强工程综合性训练,以校内实验、实习为基础强化工程实践,以校外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为重点全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会计学专业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于会计专业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联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定位自身人才培养的层次,体现培养的差异。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市场对财会人才的需求相当旺盛,但这种财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量定位在中等层次上,高层次的需求相对来说较少。另外,目前现实中大量企业需要的是实务能力强,有一定理论基础,并且具有培养潜质的会计管理型人才。所以,大学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备复合能力的中级应用型人才,才是切合实际的选择。

二、进行会计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

在人才需求发生较大转变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就需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多方面作出努力。首先是在办学理念上进行转变。要改变已有的“只管培养不愁分配”,“只顾招生不问需求”,不考虑办学特色的陈旧观念和意识,牢固确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市场意识、主动服务意识和办学特色意识。其次,需要在教学思想上进行转变。应该在全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中开展关于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主动服务于市场的办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再次,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相应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经营意识。要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具体来说,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要努力探索多种路径和方式,切实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开展“开放式”的师资建设。具体体现在,各高校的会计专业可以借用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采用学科交叉的手段实行校内开放;会计学专业教师可以是经常和定期来校作讲座的客座老师,实现校外开放;会计专业可以与国外成功的高校合作吸引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国际开放。第二,引入新式教学方法,改变固有的教学思路。例如,积极引入“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新方法,并与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和改良。第三,加大职业培养的力度,进行“全职式”的职业导航。在教学模式上,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三、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会计学课程

应用性人才培养必须根据产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变化等市场需求来重新架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各院校自身的特色设计课程。根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会计学为例具体可以做出以下几方面调整:

第一,调整课程比例和内容,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倾向。会计专业是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需要在社会中从事实际工作,对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要求都会比较高,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以这种需求而转移。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不同专业应重新考虑“厚基础、宽口径”原则下的课程设置,努力培养不仅掌握较为宽广的理论学识,更要具备从事会计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应该适当减少传统教育中基础性、学科性的基础知识的比例,在理论深度上也要适当降低;与此同时增加应用型知识的课程比例,把应用能力培养要求适度提高,突出专业性和应用型两个倾向。课程体系中不仅要包括大量的专业实务类课程,还要加入一定量的与职业资格相关联的相关课程,突出课程的应用价值取向。在课程设置上要使学术性、实践性、职业性有机结合,处理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知识、能力与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体系的结构调整,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尽量考虑应用的需要。

第二,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体现人才的复合型倾向。立足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必须考虑到目前市场中需要的是一种拥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并且在知识储备上呈现复合型趋向的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打破割裂分离的学科专业状态,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复合,并自觉地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中,以拓展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据此,具有跨学科倾向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当今对于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复合性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应该体现出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及前沿热点学科的复合。例如,会计学是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在课程上可以设置能够利用其他专业教学资源的会计相关选修课程。会计学专业中的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等都因其高度综合性而受到重视,在课程设置上也应加大此类课程的比重,找准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和可扩充领域,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的方向和未来发展的重点。

四、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极其有效的一种手段。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技术技能训练,而是全面的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教育。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实践教学必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在此前提下,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应当培养能够直接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会计学专门人才,培养既懂会计,又会管理,既熟悉专业技能和技巧,又动手能力强的完善人才,其中实践能力强是对应用型人才的突出要求。为了培养这种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建设一个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首先,在革新实践教学内容上逐步实现“会计核算+审计+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实训模式。要培养适应现代需要的管理型、创新型的会计人才,就要在安排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时,把与会计学紧密关联的财务管理、审计、税务处理等内容纳入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逐步实现一体化的专项和综合实训模式,真正体现会计学科的完整性、层次性、程序性和职业性。另外,实践课程的学时应达到总教学总学时的一定比例,以使学生真正获得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

第二,加大投入建立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模拟实验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场所,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模拟实训室。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实验实训设施的装备标准与课程设置一样,必须能体现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投资建设实训设施,开设用于实际需要的专业能力训练,例如,单项专业能力训练、综合专业能力训练、项目任务模拟训练等。针对会计专业,应在校内开展的实验内容包括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中级会计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审计实务模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操作实验等,另外,还可以开设与企业经营决策有关的模拟对抗训练(ERP沙盘模拟),通过这种模拟对抗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过程,培养学生掌握与会计相关的经营决策等管理技能。

第三,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下学习并掌握专业岗位实务的场所。校内外实习的结合,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熟悉企业会计工作,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奠定能力基础。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之与行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广泛联系能代表新技术、新工艺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按照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培养人才,开展与多个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实行“校企联合”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解决企业用人的问题,也为学生就业创造一条有利途径。

参考文献:

[1]高翔.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认识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06,(18).

[2]李万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3]朱幼凤.我国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之思考——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11).

[4]邬适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会展专业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9,(1).

第2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财会专业;课程体系;项目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此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基于行业、职业岗位群构建特色财会类高职教育体系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012】-JKGHAB-0073

一、高职会计学专业的教育定位

当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马上胜任相应的会计相关岗位的工作,达到初级会计职称应具有的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其特色体现为:首先,突出岗位教学体现高职特色,高职毕业后能立即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第二,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应当是专才而不是通才。培养目标是一般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而不是全方面精通的研究的人才。第三,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是成为一个“初级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要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应紧密对应。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采取的仍然是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体系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而实践课程体系是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掌握技能为目标,较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意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性和协调性,这些正可弥补学科课程体系的不足。

三、高职教育主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首先,一线定位原则。会计人员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决策层。如负责财务工作的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总会计师。第二层是管理层。如财务部门经理、财务部门主管。第三层是核算层。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第一线人员。其次,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高职目标不是引导学生去探究,课程开设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应用性,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增强职业适应性。第三,课程模块化原则。模块化教学模式将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和各种单项技能融入各职业能力模块中。从各职业能力模块出发,设置课程体系。第四,主干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教学内容确定后需对其进行整合,处理好各模块之间和课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做到既要防止疏漏,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还要合理排序,才能实现整体优化。第五,课程体系开放性原则。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适合高职教育的新课程,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使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与职业岗位技能密切联系。

四、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体系构建应适应市场需求。根据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大部分是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报税岗位,只有小部分毕业生从事审计岗位或管理岗位。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对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整合。新的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知识应用课程为核心,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学习项目。

(二)课程体系应以项目教学法原理重新整合。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其学习重点是强调过程而不是最终的学习结果,使人人参与在探求结果的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最终让学生自己寻找到学习结果。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实践与教学紧密结合。

(三)课程体系应着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就高职会计专业来讲,应设置四大模块:基础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职业道德;会计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审计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审计知识与技能;专业拓展模块,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灵活设置多门选修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每一个大模块下,再划分若干子模块,如会计知识课程模块下再细分成会计基础模块、会计核算业务模块、纳税申报模块、财务管理模块,每一个子模块中相关的课程应该进行重新整合,划分成各个具体的项目,如会计核算业务模块再按资金流通过程分成筹资项目、供应项目、生产项目、成本项目、销售项目、投资项目、利润分配项目。教师按各个项目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和把握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有效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3篇

【关键词】 会计; 职业道德; 教育; 评价; 督行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与西方国家较为成熟的社会信用体系比较而言,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太健全,在经济生活中还大量存在着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会计舞弊等违法犯罪活动。因此,我国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必须大力开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和配套的诚信建设,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施行机制,以保证道德规范得到切实履行。该机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二是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三是会计职业道德督行。

为了调查目前会计职业道德的施行情况,发现并研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进一步施行与完善提供借鉴,笔者进行了一次关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施行机制研究》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研究内容及问卷设计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会计人员施加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影响,促使会计人员形成会计职业道德品质,履行会计职业道德义务的活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我国开展了相当一段时间,此项调查旨在分析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开展的状况和效果。

(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

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指会计组织或社会其他组织和个人,根据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职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道德或不道德的价值判断,以达到褒正贬邪、惩恶扬善的目的。此项调查拟对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劣进行分析,并对其有效性和人们的认可程度进行基本判断。

(三)会计职业道德督行

会计职业道德督行是指通过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与制度、社会舆论、评价等手段监督、约束会计人员,使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标准和内容转化为会计职业组织和会计人员的内在目标、标准和需要,并承担职业行为选择的结果。此项调查旨在分析会计职业道德督行的范围、体制、涉及的各种角色等。

二、样本覆盖情况

调查从问卷设计、分发、回收到统计分析历时近半年,共发放问卷300份,调查对象为厦门市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财会人员,这些人员分布在钢铁、化工、电子、纺织、电信、电力、烟草、服装、造船、食品、商贸、金融、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多个行业以及集团公司、独资公司、上市公司等多种企业组织形式。因此,这次问卷调查具有地域广、行业多、方式活、统计准等特点,具备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7份,有效回收率达75.7%。被调查者中,有近48%的人员具有中高级职称或会计主管以上职务,有19%的人员同时拥有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专业资格。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于把社会意识中得到反映和论证的一定的会计职业道德管理原则、规范和观念灌输到会计人员的意识之中,引导会计人员既能够实行自我监督、调整自身行为,也能够参与社会行为的调整过程。同时,能对其他会计人员提出道德品质要求和会计道德评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能力正常发挥的保障,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从业者维护其职业威信和正直观的关键因素。

1.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

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实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能抑制会计造假。但由于会计造假的原因很多,有部分受访者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持怀疑态度,认为教育不可能或极小可能抑制会计造假,表明不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依然有一定的市场,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2.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

从表2可以看出,超过半数受访者将“诚信可靠”作为会计人员素质的首要标准,说明会计人员还是很愿意讲诚信的。“专业能力”排在第二位,说明会计很看中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不出现技术假账的前提条件。

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大部分受访者选择“按凭证真实与否确定”,这正符合会计诚信的内涵;“按国家规定办事”,具有强制性,也是正确的。此项调查表明受访者对会计诚信的理解还是比较好的。

3.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与内容:

道德实际上是人的价值观的体现,受社会文化、学校及家庭等影响。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及合理的道德判断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情感、行为和认识的相互作用不断得到修正,是一个人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与短暂的学校教育比较而言,社会教育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笔者的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占53.16%)更为看中的是社会教育,其次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然而,大学生处在人生观和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接受正确、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其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与职业德道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表5可以看出,受访者认为《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排序依次是真实案例、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会计法规制度、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条文。会计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教条,真实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培养学生的道德推断能力,是学生和各类进修会计人员最容易接受的,也是最有成效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会计法规制度也是会计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

这是一道针对教学方式的调查,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要以启发式教育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道德想象力,提高学生有效推理和识别道德问题的能力。受访者认为道德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依次是案例分析、当事人“现身说法”和实地调研。采用国内外经济领域的正反面案例并重的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分析推断能力及解决道德困境问题的能力。

4.我国目前道德教育的开展情况:

从表7和表8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受访者已经认识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但还是有部分受访者对会计道德教育的作用持怀疑态度,应该引起重视。

在我国,一般会计教学内容多是与经济相关的知识和专业知识,而很少涉及人文,尤其是伦理和道德方面的内容。从表9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会计职业道德只是在《会计学原理》和《审计学》里面有所涉及。

(二)关于会计职业道德评价

为了充分发挥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健全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应在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遵循情况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表彰和惩罚。

1.会计职业道德评价:

将近半数(占44.27%)的受访者选择将行业组织作为评价主体,原因是行业组织有能力胜任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判断,排在第二位的是中介机构,这说明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评价的客观公正性还是得到会计承认的。

选择“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总会计师协会”的人次合计占72.08%,说明大多数会计人员倾向于由民间行业组织来负责实施会计职业道德的同行业评价。本题中不同的会计人员可能选择不同的行业组织作为其职业道德评价的实施主体,如注册会计师选择注册会计师协会、总会计师选择总会计师协会、其他会计人员选择会计学会。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是否不同身份的会计人员应由不同的行业组织来实施道德评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如何分工与协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又由哪个组织来牵头实施?从本题回答来看,选择会计学会的人次最多(占40%),这说明会计人员更倾向于这一较为综合的组织来承担同行业评价的责任。选择“财政部门”的占24.17%,说明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在职业道德的同行业评价问题上有一定影响。

2.关于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认可度:

从表12可以看出,会计道德评价的认可度依次为同行业评价,社会公众评价、用户评价、本单位内部评价和自我评价。可以看出,同行业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认可度是比较高的。而选择本单位内部评价和用户评价的仍占有一定比例,说明会计人员希望在会计道德评价中享有一定的话语权。

3.关于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结果的处理:

从表13可以看出,行业组织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及整个会计职业道德奖惩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还有相当比例的会计人员选择“借助社会舆论,大众传媒进行宣扬、谴责”,由此表明会计人员能充分认识到对社会舆论、大众传媒在会计职业道德奖惩机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会计职业道德“软约束”的特点(主要依靠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内心信念来维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三)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督行

如果说,做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评价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那么,会计职业道德的督行则是最后的有力保证。有关部门根据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执行情况以及评估结果进行奖惩,能够促使会计职业道德管理规范体系的要求、标准和内容转化为会计职业组织和会计人员的内在目标、标准和要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职业道德督行涉及的范围排序为职业道德实施后果评价、职业道德规范的颁布实施、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职业道德规范修订完善,其中前四项比例相差不大,但合计占到了82.19%。这表明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职业道德督行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对道德实施后果进行评价,制定、颁布和修订有关道德规范,根据职业道德规范进行奖惩。

在会计职业道德督行体制中,绝大多数受访者(占75.77%)选择“行业自律为主,政府干预为辅”,表明会计从业人员更倾向于主要通过会计行业协会来提升会计行业道德水准,政府发挥辅助调节的作用,对会计人员进行约束,监督会计职业道德的施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会计从业人员高度认可行业协会的专业胜任能力、客观性和公正性,而对政府有关部门的客观、公正性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有部分受访者希望政府在会计职业道德督行体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可能是受财政部门作为当今会计工作主管部门的影响。

绝大多数受访者(占69.60%)认为政府部门在会计职业道德督行中应做的工作最主要是制定好规则,这可能与在我国法律、规章制度等都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很大关系。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规则,有利于借助国家工具推进职业道德的建设。还有部分受访者认为政府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当好裁判员,希望由政府部门进行道德评价和奖惩,监督职业道德规范的实施。依然有极小部分(占3.09%)选择“做好运动员”,可能是希望政府自身能做到诚信,树立一个榜样。

绝大多数受访者(占63.00%)认为行业协会在会计职业道德督行中应做的工作最主要是当好裁判员,这与道德评价受访者更偏向于由行业评价具有内在一致性,表明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认同行业协会的专业能力和公正性,希望行业组织能在会计职业道德督行中发挥好评价的作用。还有部分受访者认为行业协会要制定好规则,说明还是有部分人员希望由行业协会来制定职业道德规则,借助行业保护组织,更多地参与到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缩小期望差距,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依然有部分(占8.37%)选择“做好运动员”,可能是对行业的诚信还有一定程度的怀疑,希望行业协会能以身作则,树立一个榜样。

会计假账的首要根源并不在于会计行业之内,会计假账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挽救会计行业“诚信危机”的关键在于改善执业环境和完善立法,这是属于对政府方面的建议。为了挽救会计行业“诚信危机”,重建会计诚信机制,需要改善执业环境、完善立法和会计道德进步同步实施。

四、调查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以上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和启示:

(一)大部分会计从业人员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抑制会计造假能起到一定作用

近几年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有一定了解,已形成基本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意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式进行培养。相比较于短暂的学校教育而言,会计从业人员更看好社会教育,会计后续教育中应包含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应该注意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要以启发式教育为主,采用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道德想象力,提高学生有效推理和有效识别道德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单独设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学校不多,表明在学历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今后的日常授课和学生思想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校期间自觉地形成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观念。

(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有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两类方法,会计人员认为社会评价的有效性更高;而在社会评价中,又以行业组织开展的同行业评价认可度最高

对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结果的处理,会计人员认为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即以行业协会的奖惩和社会舆论的宣扬、谴责为主,辅之以单位组织的奖惩和个体的道德自省。调查结果表明,会计从业人员对行业组织开展的同行业评价认可度最高,今后应该着重探讨由行业组织主导的有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包括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主体的确定、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结果的处理等。

(三)职业道德督行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对道德实施后果进行评价,制定、颁布和修订相关道德规范,根据职业道德规范对相应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进行奖惩

在会计道德督行体制中,会计人员更偏向于“行业自律为主,政府干预为辅”,希望借助政府部门的强制性和权威性,由政府部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推进职业道德规范的实施。由于行业协会的专业胜任能力受到会计从业人员的高度认可,可以让协会更多地承担道德评价任务,并根据职业道德评价的结果进行奖惩等具体职业道德规范的督行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 庄智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分析――对若干异议的评述和回答[J].财会通讯,2007(1).

[2] 邱吉福.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问卷调查及分析[J].会计之友,2007(7).

[3] 应淑仪,张海霞.我国会计本科教育发展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11).

第4篇

【关键词】 行业竞争; 会计稳健性; 分位数回归

一、引言

市场经济中行业竞争对企业披露信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具有重要影响,投资者往往根据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决定投资结构及规模,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能够左右资本市场的投资结构及其回报。Ball et al.(2005)的研究认为会计信息质量既取决于会计准则质量,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准则制定中的政治干预、政治环境、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证券监管、治理模式以及公司层面的治理结构等制度安排。制度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完善,是约束市场参与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稳健性作为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传统和原则,Basu(1997)将其定义为“会计上确认好消息比确认坏消息需要更为严格的确认标准”。市场竞争程度提高对会计稳健性有何影响?这个问题对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现实中,存在各种因素影响企业的会计稳健性,这个问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总体来看,会计稳健性至少受到企业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影响。

内因指的是企业自身相关的因素,包括企业管理层背景、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企业特征。杜兴强等(2009)系统研究了政治联系及不同方式的政治联系对民营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总体上民营上市公司具有的政治联系降低了会计稳健性,具体而言,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降低了会计稳健性,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不显著。曹宇、李琳和孙铮(2005)检验了股权集中度、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控股公司董事长兼任等因素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越强,公司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就越差。朱茶芬和李志文(2008)认为内部人控制、债务软约束和政府干预三大治理弱化抑制国有公司披露意愿,降低其盈余质量,导致国家控股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更低。刘凤委和汪扬(2006)发现债务比重高的公司相对债务比重低的公司而言,会计稳健性更高;国家股一股独大的公司会计稳健性较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对会计稳健性无影响。此外,利润操纵行为并未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肖成民、吕长江,2010)。

外因则是指企业运营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企业面临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管理制度、宏观经济环境等非企业可左右的因素。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公共契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会计稳健性。曲晓辉和邱月华(2007)发现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显著提升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公司会计信息的稳健性除了受到会计准则及其变迁的影响之外,可能还受到契约、诉讼、税收和政治成本等因素的影响(Watts,2003)。徐华新和孙铮(2008)发现我国股票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导致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进而表现出随股市周期变化的稳健性特征,即在股市上行周期,企业会计政策的稳健性减弱,而在股市下行周期,企业会计政策的稳健性增强。

在影响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外部因素中,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会计稳健性具有重要作用,而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试图对如下问题进行解答:竞争市场还是垄断市场中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更好?竞争激烈的市场导致企业更注重声誉,对好消息的确认更加谨慎?尤其是我国转型经济中,垄断程度更高的国有企业是否可以利用垄断力量掩盖坏消息?这些问题对我国提高会计披露信息质量、健全资本市场、建立健康的市场经济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研究市场竞争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补充和丰富了会计稳健性领域的研究。

二、研究假设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概而言之来源于成本与收益两方面,而这两方面与会计稳健息相关。

首先,提高会计稳健性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从债务融资的角度看,会计稳健性有助于债务人取得较低的债务资本成本(Ahmed et al.,2002)。此外,稳健的会计信息有助于提高债券二级交易市场的效率,如果稳健性能够减少知情交易者的信息优势,那么贷款的买卖价差就会降低(Moerman,2008)。从权益融资的角度看,会计稳健性也具有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Lara,Osma & Penalva,2006)。公司披露水平的持续稳定提高有助于提高公司股票的流动性与信用水平(Healy、Hutton、Palepu,1999)。汪炜和蒋高峰(2004)发现在控制了公司规模与财务风险变量之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曾颖和陆正飞(2006)研究发现,在控制β系数、公司规模、账面市值比、杠杆率、资产周转率等因素的条件下,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样本公司边际股权融资成本较低,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会对其股权融资成本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提高会计稳健性有利于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由于会计稳健性对损失要求及时确认而对于收益直到有充分证据时才予以确认,能够使股东和董事及时得到投资项目净现值为负的信号,采取适当措施调整投资方案,及早终止可能造成巨大亏损的投资项目(Ball & Shivakumar,2005)。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研究也发现,会计稳健性有助于缓解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冲突、降低投资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抑制公司的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行为,进而改善公司的资本投资效率(刘斌、吴娅玲,2011)。会计稳健性越好的企业,在投资机会下降时,会更及时地削减投资,提高投资效率;加强会计稳健性的建设,有助于防止企业管理者盲目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或迟迟不从亏损项目中撤资,从整个社会角度而言,会计稳健性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王宇峰、苏逶妍,2008)。但是会计稳健性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由于及时确认损失有助于促使公司及早停止低效率的投资,具有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及时确认损失也会促使厌恶风险的经理人放弃对风险较大但却可能盈利的项目进行投资,因此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也会导致公司投资不足(杨丹等,2011)。

市场竞争提高了企业经理人掩盖坏消息的难度,因此,对经济损失的确认更加及时。产品市场竞争有助于提供有关各种投资机会和管理者能力的信息,使对企业的评估变得更容易,从而改善了企业信息披露质量(Holmstrom,1982)。适度竞争有利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行业竞争程度越强,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在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处于竞争劣势的公司更有动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在竞争程度较低的行业,竞争加剧不会显著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王雄元和刘焱,2008)。此外,Hou & Robinson(2006)认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受到更高的资金风险的约束。市场竞争越激烈,行业利润率越低,企业签订的合同必须越有效,这就要求更高的会计稳健性。激烈的竞争使企业以更低成本融资的能力变得更加重要,因此会积极主动地提高会计稳健性。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假设:市场竞争程度提高能够提高企业的会计稳健性。

三、研究设计

(一)检验模型与变量定义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笔者以Basu(1997)模型为基础,首先,在基础模型中引入行业竞争程度因子,检验市场竞争是否对会计稳健性有显著影响;其次,如果市场竞争对会计稳健性具有影响,将继续研究哪些行业中市场竞争对会计稳健性的作用较大。

Basu(1997)以公司股票年回报率(RET)的正负作为好坏消息的度量,并设置坏消息虚拟变量(D),D是表示RET

NIit是盈余,使用每股盈余/期初股价计算盈余,Nit=EPSit/Pit-1,这样可以减少异方差的影响。模型(1)中α2是会计盈余对正的经济收益的敏感程度,交互项系数α3即表示盈余对坏消息相对好消息的增量反映,如果盈余具有稳健性,则α3应当为正,α3越大表示盈余越稳健(Basu,1997)。为了检验市场竞争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本文借鉴Ball et al.(2003)、朱茶芬和李志文(2008)的研究,在模型(1)基础上增加市场竞争程度变量及其与其他变量的交乘项,用赫芬因德指数(HHI)衡量市场竞争程度,建立模型(2):

HHI指数合理地反映了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文献中多用HHI指数反映产业的竞争情况。当产业可容纳的企业数目一定时,赫芬因德指数越小,一个产业内相同规模的企业就越多,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激烈,企业行为的相互影响程度就越大。因此,在产业内企业数目一定的条件下,赫芬因德指数越小,说明市场竞争强度越大;反之亦然。笔者根据姜付秀和刘志彪(2005)的方法计算赫芬因德指数(HHI),即: HHI = Σ(Xi/X)2 ,其中,X = ΣXi,Xi为企业i的主营业务收入。

模型(2)中系数β7即表示市场竞争程度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根据前文的假设,市场竞争程度提高会增加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因此β7的预计符号应当为负。即市场竞争程度提高,?驻HHIit0,D对NI的影响变大,稳健性提高。

为了进一步检验不同行业中,市场竞争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程度,本文在模型(2)的基础上引入行业因子,建立模型(3):

其中,IDn表示行业。

经过市场调整的收益率能更准确地反映收益—盈余之间的关系,因此采用国泰安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CSMAR)交易数据库中考虑现金红利的月度个股回报率计算经市场收益率调整后的个股年度收益率RETit,计算公式为:

其中,rn为t年5月—t+1年4月的个股回报率,Rm为考虑现金红利的市场回报率(等权),数据库中的市场回报率为月度。

(二)样本与描述统计

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与一般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和会计制度存在差异,因此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最终选取2001年之前在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上市的673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1年到2010年的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回归,本文全部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的CSMAR交易数据库。由于2007年上市公司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因此本文用“会计制度”变量控制会计制度变更对模型的影响,在2007年以前取值为0,2007年之后取值

为1。要求样本公司在2001年之前上市是为了保持样本公司的稳定性,同时避免新上市公司或退市公司的影响。

表1报告了模型中各变量的统计描述性结果。赫芬因德指数(HHI)最小值为0.015,最大值为0.885,标准差为0.081,由HHI的核密度图可见(图1),HHI基本成正态分布,说明企业在不同竞争程度的行业之间分布较为合理。

D的均值为0.608,表示样本中60.8%的公司年度回报值低于市场回报,即为坏消息。样本企业的盈余均值0.04,最小的盈余为0,最大的盈余值为0.467,标准差为0.042。

表2报告的是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由Pearson相关系数可见,行业赫芬因德指数(HHI)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不高,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也不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不大。

四、回归结果

本研究首先根据模型(1),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面板数据随机效应模型考察样本整体是否存在会计稳健性。通过Hausman检验,随机效应模型优于固定效应模型,本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ET的回归系数反映企业对好消息的确认程度,由回归结果可知(表3)RET的系数显著为正(1%的置信水平),表明企业确认好消息较为积极、迅速。本文的稳健性指数为0.025,略低于朱茶芬和李志文(2009)的结果(0.035)。

在1%的置信水平下,实证结果支持笔者的理论假设,市场竞争程度提高能够增加企业会计稳健性。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完善市场竞争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稳健性,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长久而言,对构建透明、高效的资本市场也是有益的。规范行业竞争,合理、有序的行业竞争有助于公司外部治理环境的改善,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从而改善资本市场的投资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市场分配资源的社会功能。提高行业竞争程度也能够充分利用会计稳健性规则所内涵的信息传递功能,及早发现亏损的投资项目,及时改进企业投资效率,从而避免委托—机制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经理人对坏消息的有意掩盖。

从模型(3)的回归结果看,除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及综合类行业外,行业之间的会计稳健性差异并不十分显著。这与张洁慧(2008)的研究结果不同,张洁慧的研究结果发现行业之间的会计稳健性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行业分类标准不同有关,本研究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将上市企业分为22类,而张洁慧(2008)只有12类。

五、稳健性检验

为了确保本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笔者进一步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Quantile Regression,QR)进行稳定性检验。通过分位数回归,可以知道在不同的盈余水平下,行业竞争对会计稳健性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检验回归结果是否是受到极端值(Outliers)的影响。分位数回归可以完整地描述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同时不改变原模型的成立条件和因果假设。用Koenker 和Bassett(1978)提出的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模型(2)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行业竞争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结果较为稳定,但是在盈余水平较高时,行业竞争提高,会计稳健性有明显下降。

图2显示,随着分位数的变化,各变量的分位数回归系数也在变化。由图可见,行业竞争对会计稳定性的作用系数基本保持稳定,但是盈余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行业竞争提高不仅不利于改善企业会计稳定性,反而降低会计稳定性。此外,发现随着盈余上升,会计稳定性缓慢下降,这一发现与陈旭东和黄登仕(2006)的研究一致。他们认为盈余水平高的公司会增加对好消息的确认,降低对坏消息的确认,从而会计稳健性较低;盈余水平低的公司会增加对坏消息的确认,降低对好消息的确认,从而会计稳健性较高。

六、结论

会计稳健性一直是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中非常重要的领域,提高会计稳健性有助于改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会计稳健性不仅受到企业自身特征因素的影响,还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本文利用我国沪深两地上市的673家公司2001年至2010年的经验数据,借鉴Basu(1997)模型与方法,将行业竞争程度等相关因素纳入模型,通过计算赫芬因德指数(HHI)衡量行业竞争程度,系统研究了行业竞争程度和不同行业对样本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改善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此外,分位数回归中,笔者发现盈余水平较低时,行业竞争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作用大小基本保持不变,当企业盈余水平较高时,提高行业竞争程度反而造成企业会计稳健性显著降低。

【参考文献】

[1] Ball R, Shivakumar L. Earnings quality in UK private firms: comparative loss recognition timelines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5,39(1):83-128.

[2] Basu S. 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7,24(1):3-37.

[3] 杜兴强,雷宇,郭剑花.政治联系、政治联系方式与民营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J].中国工业经济, 2009 (7):87-97.

[4] 曹宇,李琳,孙铮.公司控制权对会计盈余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 2005 (14): 34-42.

[5] 朱茶芬,李志文. 国家控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J]. 会计研究,2008(5):38-45.

[6] 刘凤委,汪扬.公司治理机制对会计稳健性影响之实证研究[J].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6(3):16-22.

[7] 肖成民,吕长江. 利润操纵行为影响会计稳健性吗?——基于季度盈余不同汇总方法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 2010 (9):17-24.

[8] 曲晓辉,邱月华. 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来自深沪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 2007 (7):20-28.

[9] Watts R.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J].Simon School of Business Working Paper,2002.No. FR 2-21.

[10] 徐华新,孙铮. 我国股市周期与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8(12):53-67.

[11] Ahmed A S, Billings B K, Morton R M, et al. The role of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in mitigating bondholder-shareholder conflicts over dividend policy and in reducing debt costs[J].Accounting Review, 2002:867-890.

[12] Wittenberg-Moerman R.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in debt trading: Evidence from the secondary loan market[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8,46(2-3): 240-260.

[13] Lara J M G, Osma B G, Penalva F. Cost of Equity and Accounting Conservatism[Z].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Navarra,2006.

[14] Healy P, Hutton A, Palepu K. Stock performance and intermediation changes surrounding increases in disclosure[J].Cont 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9(16): 485-520.

[15] 汪炜,蒋高峰.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J].经济研究, 2004 (7):107-114.

[16] 曾颖,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J].经济研究, 2006(2):69-79.

[17] 刘斌,吴娅玲. 会计稳健性与资本投资效率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4):60-68.

[18] 王宇峰,苏逶妍. 会计稳健性与投资效率——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5):60-65.

[19] 杨丹,王宁,叶建明. 会计稳健性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基于资产减值角度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 2011(3):27-33.

[20] Holmstrom B. Moral hazard in teams[J].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13(2):324-340.

[21] 王雄元,刘焱.产品市场竞争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 2008(1):92-103.

[22] Hou K, Robinson D T. Industry concentration and average stock return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6,61(4):1927-1956.

[23] Ball R, Robin A, Wu J S. Incentives versus standards: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3,36(1-3):235-270.

[24] 姜付秀,刘志彪. 行业特征、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J].管理世界, 2005(10):74-81.

[25] 张洁慧.我国会计稳健性的动因及影响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5篇

(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具体而言,会计是对一定主体提供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的职能,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我国的会计发展可粗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古代会计是从从原始社会人们对计数有所需求而开始的,历经原始社会、商、周,会计系统初步形成。春秋秦汉会计的原则方法等开始发展,唐宋以至明清会计理论与方法开始发展;近代会计是中国会计与西方会计的碰撞与融合,会计行业趋于完善;现代会计是会计理论趋于完善,会计行业出现分类,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更为细致的核算管理。总之,会计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二)就现代会计而言有以下特点

1. 真实性:在发生实际的经济业务的时候,会计在进行核算时,必须以真实发生的会计行为为依据,记录和填写会计凭证,按经济业务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在帐薄上进行记录,确保记录的会计信息真实准确。

2. 连续性:会计在记录经济业务时,必须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录,中间不能间断,所有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如实反应在会计账簿上,不能选择性的记录。

3. 系统性:会计专业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分析反馈时,首先要对会计信息进行分类和汇总,其次才能进行系统的加工处理,最后提供企业经营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

4. 全面性:会计必须记录发生的所有的经济业务,对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都要如实记录,不能遗漏任何细节,全面反馈发生的经济业务。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完善会计法律制度,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发挥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在新旧制度交替并存情况下,因法制的尚不完善,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会计工作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一定差距。

二、我国会计行业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对比

我国在会计制度与模式融合了英美德法等国的会计模式,形成我国的会计体系。我国实行会计准则与全国统一执行的会计制度,并均由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和实施。与德法等发达国家一样,我国实行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强制性和权威性特点明显。而且,我国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的设置、账户的结构、费用成本的开支范围、计量标准、计算方法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与格式等具体内容都作了十分严格的规定。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会计制度,不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行其事。因此,我国会计规范制定得比较详细、具体,属于大陆法系国家。下文以美国为例。

1. 中美会计制度发展所处环境不同

美国会计准则均由民间的会计职业团体负责制定。政府机构赋予他们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力。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在形式上具有独立性,在内容上具有兼容性,在程序上具有完整性。

2. 中美会计管理制度不同

(1)美国并不像中国一样具有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企业可以依据公认会计准则自行制定企业自己的会计制度。各企业可以在不违背公认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自行制定本企业的会计制度。而我国实行会计准则与全国统一执行的会计制度并存的制度,并均由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和实施。

(2)在监控、审计等方面,我国的监控、审计远没有美国的审计业发达,美国的企业内部都有十分健全的监控、审计制度,他们觉得正是因为这种完善的制度体系,才使职工们能够做到遵纪守法;而我国的监控、审计起步比较晚,它的监控、审计的范围比较局限,仅限于会计财务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3)美国的会计工作方法更加灵活、财务信息反映更加清晰。因为可以自行制定会计制度,美国会计人员对会计方法的选择有比较广泛的余地,科目、 帐户的设置也很灵活,因此能够更加具体、准确、全面、清晰地提供各种经济信息,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会计市场也必将突破原有的发展模式,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三、 针对中国未来会计发展的几点合理化建议

(一)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制度条例

1. 法律体系的完善

(1)我国会计行业的监管监督目前存在漏洞与疏忽,在细小的地方或者新兴发展行业存在法律不完善的情况,使一些不法行为有机可乘,不仅要加强对会计行业相关法律的重视,更要加强对法律的修订与完善,使发生问题时有法可依。

(2)消除各法律规范之间的相互冲突。在会计相关法律的修订上,某些地方存在冲突。应对相关法律及时更新,并检查相关条款的必要性、合理性,对存在问题或冲突的地方及时发现并提案修改。使会计法律体系能够更好地配合,对会计行业的发展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3)制定会计行业标准化、规范化的教育及考核制度,使会计行业有合理的标准,确保在岗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完善对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规范教育机构,并且消除地区间教育差距,促进较落后地区发展。

(4)对新型企业或新兴行业的监管规定进行补充。中小型企业的增多以及网络交易或网络创业的出现,应制定出相关的法律,对其进行规范,有利于进行监督。

2. 管理体系的完善

(1)管理体系的完善当务之急是提高管理者素质和提高从业人员水平。应当让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对会计人员进行管理,确保管理人员能严守法律、管理得当。

(2)加强建设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会计对一个企业相当重要,要确保有运转良好的会计部门,首先要完善内部管理监督体系,促进会计部门高效、准确地运作。并加强监督管理避免出现违法等行为。

(3)加强企业内部的培训。除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企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适应企业要求,具备更专业的技能,使员工在上岗后更好地完成工作。

(二)加强会计人才培养机制

1. 会计学历教育

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应该与社会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对应起来。也就是学校一定要培养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与社会职业界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良好的配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即会计供给一定要与需求为主。社会职业界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反映到学校教育界,学校教育界按照社会职业界的需求来培养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的教育体制也才是最实用有效的。所以如何使学校教育界和社会职业界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是现在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同时,高等会计教育的中心要逐步向全面素质教育转移。各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会计专业知识,而且更加注重社交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等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2. 企业对会计人员在职教育

企事业用人单位要加强本单位职工的在职继续教育培训体制。实践证明,以实际工作为基础的教育培训比单纯的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更加有效。企业在培训方面要加大力度,人才投资必不可少。

(三) 建立高效的财务会计系统

1. 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

企业要建立全面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当经济业务发生时,将与该经济业务相关的数据集中存放在一起。而当使用者想要从系统中获取信息时,使用者可以通过输入信息处理代码,系统就会启动信息处理程序,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同时将处理的结果提供给信息使用者。数据仓库的引入,实现了及时获取信息、及时处理信息、实时报告信息的功能,因此各级管理者可以方便、实时、动态地获取信息,用以支持决策。数据仓库的引入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记账核算中解脱出来,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会计和其他环节之间的联系。

第6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货物运输行业;应用研究

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又称“内部报告会计”,顾名思义,它还是企业会计的一部分,但是它与一般的财务会计不一样,不是简单的财务数据汇总与核算,它更加关注的是“针对会计的管理”,即立足财务会计提供的一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分析报告,进而为企业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企业业务开展提供规划与指导,旨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总体来说,它是一个贯通财务预算、实施、结算、评估的一个能动的过程,是针对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工具,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货物运输行业是在市场经济分工精细化背景下的产物,它是整个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简单地说,它是代表客户处理运输作业、但本身并不是承运主体,是托运人和承运方对接的一个中间媒介,因此它的财务往来除了企业内部部门,还涉及到外部的托运方、承运方、仓储方、物流合作方、保险公司等相关方。在这样一个相对庞大的企业供应链里面,如何做好财务成本控制、保证资金健康流动、促进企业有效决策、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就需要管理会计这一工具。然而就目前而言,在货物运输行业中应用管理会计,存在诸多的困难与阻碍,急需探索相应的应用机制。

一、管理会计在货物运输行业的应用价值

(一)对内: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价值的创造与维持是管理会计的核心服务理念,而这种价值的创造与维持,正是通过会计管理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货物运输企业中应用管理会计,能够改变企业传统的单纯的财务会计审计,把“管理”的概念融入财务会计当中,把财务会计和企业的业务活动开展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强企业对财务会计的合理性进行考核;通过管理会计又能够把企业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有利于促进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有效沟通,进而达到企业运营、管理成本的降低。对于企业自身来说,管理会计的另一个价值在于它的超前性和预见性,通过财务管理(上一年或者前几年)与行业分析,能够总结出货物运输行业操作规律,为企业提供超前的、可预见的战略性规划和决策依据。

(二)对外:增强行业规范,树立行业良好形象

货物运输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障碍是客户的信任问题――怎样让客户对这个行业有足够的信心和认可度。导致这个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少相应的行业规范,胡乱收费、物品损坏、索赔困难等状况层出不穷。通过管理会计的实施,不仅能够让货物运输行业的财务会计更加公开透明,而且有利于整个行业在各个操作流程是更加规范、可信、可靠,进而提高客户对货物运输行业的认可度,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带动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管理会计应用带来的这种价值,看似没能直接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但是对于整个行业(包括各个企业)来说,它的影响才是最深远的。不管是对内价值还是对外产生的价值,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二、管理会计在货物运输行业的应用困难

(一)对管理会计应用价值缺少足够认知

就目前而言,管理会计已经开始应用到各行各业当中,但是在货物运输管理行业当中的应用不管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比较滞后。导致管理会计在货物运输行业中应用困难的很重要一个体现就是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价值没有足够的认知。一方面,对财务会计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在货物运输行业中,很多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财务管理只需要保证账面没有出入就可以了,没必要把企业的财务搞得过于复杂;另外一方面,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相脱离,很多企业的财务部“高高在上”,只有别的部门找它的时候才办理事务,没有结合整个企业及各个部门制定相应的财务预算和成本控制,即使运用管理会计,也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于是认为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应用上并没有多大的价值。

(二)管理会计实行中重“会计”而轻“管理”

货物运输企业在使用管理会计的过程当中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换汤不换药”,即已经开始运用会计管理,但是并没有理解会计管理的本质,呈现出重“会计”而轻“管理”的现象。管理会计区别于一般的财务会计的重要表现是参与到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当中,并能够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它是一种“参与式”的管理过程,可以说它是集企业的财务、业务和战略于一体的有效工具。然而,目前,企业在运用管理会计这一工具时,还是只停留在财务这一单一对象上,还是更多停留在数字的核算上面,并没有充分发挥“管理”的功能,至于在参与企业战略规划、控制企业成本、促进管理决策制定等方面基本没发挥作用(最多只是停留在经费预算――甚至是不合理的经费预算)。

(三)管理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相对欠缺

作为一种相对复杂、技术难度比较高的管理工具,对企业管理会计的运用一批需要具备多种能力的专业人才,而目前货物运输行业管理会计操作人员的能力相对欠缺。一是基本财务管理能力的欠缺,部分企业并没有聘用专职的会计人员,只是聘用兼职(甚至非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很好地保证企业财务账目清晰,并容易导致财务漏洞;二是数据分析能力欠缺,企业的会计人却缺乏针对财务会计资料进行收集、加工和整理的能力,不能进行很好的总结、提升;三是宏观把握能力的缺失,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只具备“会计知识”,而没有“管理知识”,而要发挥管理会计参与战略规划、决策制定需要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和宏观把握能力,这是目前很多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所不具备的。

三、管理会计在货物运输行业的应用建议

(一)改变思想认知,营造良好的管理会计推行环境

要在货物运输行业中推进管理会计的有效实施,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认知的问题,首先,必须让企业的管理人员认识到,货物运输行业是有自己的特殊性的,它不是生产直接的产品,更多是一种资源性地服务行业,要树立自身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那就需要从成本控制入手,所以必须把管理会计的应用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其次,要改变管理会计脱离操作的观念,只有把管理会计应用到货物运输的各个环节当中,从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才能真正意义上降低操作成本;最后,要借鉴其他行业成功的经验,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的应用价值,建立在货物运输行业应用管理会计的信心,营造一个有利于推广管理会计的良好环境。比如京东的“基于价值链的全方位成本管理”,就是一个运用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京东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家成果的全球的网络零售商企业,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概念,以即时库存管理为前提,建立独特的、高效的物流网络,通过提高公司运作各个环节的运作效率以及降低各个环节的运作成本两个方面,将成本管理的概念融合进去,并采用针对性地风险防控手段,全方位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树立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十分值得借鉴。

(二)发挥多种功能,促进行业管理会计体系化建设

货物运输行业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就要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战略规划、企业业务开展、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建立起自身行业的管理会计体系。一是在战略规划层面,作为一个以资金为支撑的行业,货物运输行业必须对自己的资金状况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依据实际资金状况规划公司的业务发展计划,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发展目标;二是在业务开展方面,要建立相应的成本控制和效益考核指标,不能只是简单的“预算经费――申请经费――审批经费――结算经费”,而是要把“管理”的概念融入到货物运输的各个运用环节当中,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作为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三是在财务管理上,除了最基本的会计工作,应该建立项目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及财务投资增值的理念,思考如何让企业的财务与企业的发展相吻合,提出财务管理层面的战略目标与发展计划。只有建立起管理会计在货物运输行业的应用体系,并与企业业务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管理会计的能动性和参与性,才能全方位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中航工业集团就是紧紧围绕自己的发展战略建立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通过各种措施推进改革落地,特别是在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当中,注重把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的战略规划、业务计划管理、业务实际和考核指标相结合,最终达到改善企业管理、提供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

(三)加强能力建设,确保管理会计落地实施

引入管理会计工具之后,要确保落地实施,还需要专业人士去推进,而且需要培养具备多种能力的管理会计应用人才。一是引进专业专职人士,货物运输行业的管理会计应用必须招聘专业的员工进行操作,至少保证操作人员具备最基本的会计操作、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并把会计工作和货物运输行业相结合;二是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管理会计的操作是给予财务会计的一手数据,因此管理会计操作人员需要具备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再应用的能力,把一般的数据转换成具有参考价值和建议性的分析报告,进而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三是培养“会计+管理”的能力,在管理会计框架下,操作人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会计人员,而是机构的一个管理层,它必须具备企业在内部管理、业务运作等方面的能力,才能真正把管理会计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管理会计的应用价值。

四、结语

作为企业价值创造和维持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在货物运输行业当中的运用,不仅有利加强企业自身建设、促进企业自我发展,对于整个行业也有重要的规范、提升作用。但在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特别是在可借鉴经验比较少的情况下,更需要货物运输行业积极去探索、去总结,只有形成符合行业需求、具有行业特色的本土化管理会计应用机制,才能够真正为行业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吴艳红.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研究――以现有企业案例为例[J].会计之友,2016(13).

第7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 博弈 成本控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也不断增强。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分配不公、职工生产安全以及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若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势必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社会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有效利用,需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外部性问题,即企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而社会责任会计就是以会计的形式反映这种影响。

一、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相关信息使用者(如:政府和群众、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社会公众利益集团等)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

传统的会计注重计量和反映企业追求利润的过程与结果,但却对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社会影响关注甚少。相较于传统会计,社会责任会计更加强调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将会计学有效地运用于解决企业与社会形成的社会责任中,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社会的整体效益。

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传统会计领域中新的拓展,加入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以及社会收益,同时其发展还得益于会计学科与其他社会学科的结合运用。总的来看,社会责任会计不仅包括自身“经济的”目标,也包括“社会的”目标。也就是说,在微观领域中,它的主要目的是反映和报告单个企业的行为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在宏观领域中,它的主要目的则是反映和披露整个社会(国家)的经济与社会业绩。

二、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为更好地论证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本文基于博弈论的视角,主要通过企业与政府双方的“成本―效益”进行博弈分析研究。

在此,首先设定博弈分析的假设前提:1.参与博弈的双方都是理性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2.参与博弈的双方都知道对方的策略以及各种策略的成本或收益。

(一)博弈要素的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其最终目的。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及其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会产生对社会的影响。而政府作为企业的监管机构及社会的管理机构,代表着社会公共权力的同时,也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管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政府会希望企业能将社会责任成本、收益等内部化,正确反映和披露企业主体对社会的影响情况,并能自觉承担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假设:

1.社会责任总成本为A+B(A>0,B>0),A是指企业应承担的部分成本;B是指政府应当承担的部分成本。

2.若企业承担了自己应当承担的那部分成本,也即企业履行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例如在对环境的责任上,企业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采用合理的方式,防治废气、废水等环境污染源;企业充分尊重并主动维护消费者权益,成为消费者信赖企业,营造良好销售风气等。这也就是说,企业加强了社会责任“意识”,并以社会责任会计的形式进行确认成本及收益(将该部分成本及收益内部化),及时反映并报告该社会影响。此时,对于政府而言,将会出现以下两种策略:

一是政府严格监管,政府将会对企业进行一定的奖励,比如税收的优惠、贷款利息的优惠等,这部分的奖励就可以看成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加强社会责任成本控制所取得的收益。同时,企业因此而获得的社会信誉、美誉,也可以看成是企业潜在的社会收益。在此,将这些优惠或收益表示为S。

二是政府监管不严,即政府对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是否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或是否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社会影响进行报告与披露等方面,不予监管、置之不理,则企业就得不到上述的奖励。

3.若企业不承担自己应承担的那部分成本,也就是企业不履行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仅仅单纯的追逐利润,罔顾社会公众利益。此时,政府也将面临以下两种策略:

一是政府监管严格,政府势必会对这部分企业进行处罚,比如罚款、赔偿损失、吊销营业执照等,情节严重的甚至会将有关涉事人员移交司法机关追求其刑事责任。这些处罚(罚金、企业信誉受损等)可表示为F。

二是政府监管不严,则企业将不会受到处罚,也就是说企业将不用花费任何成本费用。

具体的收益矩阵见上表。

(二)博弈双方的成本分析

1.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1)当政府选择Y,也就是对企业进行严格监管。此时,政府为之付出的成本(取得的效益)C(Y,α)=B+S,或者C(Y,β)=B+A-F;

(2)当政府选择N,也就是对企业不实施监管。政府所付出的成本(取得的效益)C(N,α)=B,或者C(N,β)=B+A。

在这个博弈中,当企业选择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加强社会责任成本控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时,政府选择对企业进行严格监管的成本(B+S)要大于对企业不实施监管的成本B;而当企业选择不实施社会责任会计,不进行社会责任成本控制(不履行社会责任)时,政府选择严格监控的成本B+A-F则小于不监控的成本B+A。也即政府在这个博弈中不存在严格的优势策略。

2.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1)当企业选择α,即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加强社会责任成本控制。此时,企业为之付出的成本(取得的效益)C(Y,α)=A-S,或者C(N,α)=A;

(2)当企业选择β,即不实施社会责任会计、不进行社会责任成本控制,不承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所付出的成本(取得的效益)C(Y,β)=F,或者C(N,β)=0。

在这个博弈中,当政府选择严格监管时,企业不实施社会责任会计、不进行社会责任成本控制的成本为F;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加强社会责任成本控制的成本为A-S。而当政府选择不监管时,企业不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成本0,小于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成本A。

因此,若F

三、分析结论

(一)明确政府社会监管责任、加大惩处力度有助于企业主动承担其社会责任

政府应加强社会责任监管,对于那些不履行社会责任、不实施社会责任成本控制的企业加大惩处力度,即要使得F>A-S。也就是说,要使企业受到处罚而付出的代价大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所花费成本。

而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部分企业明知不履行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将会受到政府的处罚,仍愿意以身试法,承担政府的惩罚,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的惩处力度过小,甚至小于企业承担自身应负社会责任(即进行社会责任成本控制、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选择付出代价较小的政府惩处,也不去承担成本较大的社会责任,更不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了。

因此,应明确政府社会监管责任,加强社会责任监管,加大对罔顾社会责任企业的惩处力度,并引导企业自觉树立社会责任观,促使企业积极主动承担自身应负的社会责任,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加强社会责任成本控制。

(二)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扩大奖励范围有助于企业积极承担其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是社会责任会计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分子,其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能给企业营造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还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而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中,不仅政府的监督、约束作用必不可少,而且引导、鼓励等宏观调控和管理也显得非常重要。即政府可以适当提高奖励S,使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进行相关成本控制的成本(A-S)降低,积极促进企业转变观念,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并主动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

综上所述,若F>A-S,则企业不会选择β策略。即当政府加大惩处力度,F增加时,相对的(A-S)就小了;或者政府提高奖励力度,S增加时,相对的(A-S)减少,而相较之下F则增加了。此时,企业会倾向于选择α策略。也就是说,通过政府的赏罚分明、约束与引导,企业将选择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策略(α)――实施社会责任成本会计(承担社会责任)并积极进行社会责任成本控制。那么,该选择最终将带来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建议

(一)加强法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规范社会责任会计、明确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加强法治,对损害社会利益、给社会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进行惩处;正确引导,对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给社会造成的“外部经济”的企业进行奖励并鼓励发展。通过严明法治,保障社会责任会计的有效实施与管理。

(二)加强研究,建立与健全社会责任会计体系

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推进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发展和社会责任会计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广泛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同时,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及企业的现状,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三)加强教育,做好社会责任会计教育培训

社会责任会计主要是从社会角度反映企业的外部,无论是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内容、方法上都与传统的会计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一些传统的会计概念、原则等都不适用于社会责任会计。为准确、完整的反映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做好相应成本控制,应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的教育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

(四)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社会责任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将更加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应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和途径加大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社会责任意识。这不仅有益于提升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也能合理反映、评价企业所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洁.低碳经济下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与应用[J].会计之友,2012(6).

第8篇

关键词:通信行业;企业;会计内部;管控;研究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各大企业的竞争力也不断的增加,通信行业也不例外。由于2008年电信的重新组合使通信行业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以及中国联通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同时使得通信行业的竞争力也空前加大。为此,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保持长久的企业经济效益可以平稳发展,就必须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管控体系,以降低通信行业的经营风险,扩大企业内部自身的收益,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增强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为企业长期平稳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将对通信行业内部的企业会计管控做出一定的分析与研究,以保证通信行业能够长期有效的发展。

一、当前通信行业相关的企业会计内部管控存在的不足

随着通信行业在人民生活领域的不断穿梭与渗透,其发展最终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成果。但是,与国际的比较成熟的会计内部管控体制相比,我国的通信行业会计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去解决。

1.企业会计内部管控受环境问题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三大主要通信运营商都是由我国的电信改组而形成。所以,企业内部股份中,国有股份占据了很高的一部分比例,而且,我国的很多通信行业的相关企业管理层大部分都是有股东直接进行担任,董事会中的成员对企业也有直接管理的权利,这就导致了企业管理者与所有者的权利模糊不清,为企业内部开设会计管控,为其提供了一了个没有监督权利的企业环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内部会计管控体制的发展。

2.企业内部会计管控受会计风险的影响

通信行业的相关企业资金比较密集,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为此,通信行业的相关企业其管理中的财务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企业中,一旦在资金活动的环节中出现差池,就会引起企业内部出现一定的财务风险,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企业财务出现困难。所以,企业要想拥有一个完善的会计内部管控体制,就必须大力加强财务管理的力度,降低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以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但是,由于通信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经济都处于垄断的位置,为此,我国的通信相关企业普遍的缺乏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以及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是通信行业的相关企业缺乏解决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给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嗲来了一定的影响。

3.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问题

近年来,我国很大一部分通信行业有关企业对自身会计内部控制都实行了细则化,对企业中的每个相关的业务流程都建立起了相应的控制点,与此同时,为了信息记录又在控制点上设置了一些相应的有关文档。从实际的效果上看,这一举动非但没给企业带来一定的便利,反而增多了企业内部会计管控复杂的操作规章和审批程序,降低了其工作的效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通信行业相关企业的发展脚步。

4.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管理存在问题

企业内部会计管控受企业信息管理的全面性、准确性以及时效性的影响,一旦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出现了状况,使得企业当中很多人对自己所工作的责任不够清楚,一旦发现问题后,就无法通过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发亏,相互之间推卸责任。企业内部会计细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影响企业发展。

二、通信行业相关的企业会计内部管控措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通信行业相关企业要想长期有效发展,并得到很好的收益,就要采取一定的有效的措施,解决上述问题,推动企业发展。

1.改善企业内部会计管控的环境

企业内部会计管控的环境改善需要从以下三点着手,即:

(1)统一企业内部员工的思想

要提高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为企业塑造出统一的、良好的文化形象。由于当前通信行业相关企业不断的增多,内部大多实行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导致了员工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效率降低。所以,需要加强企业文化,令企业所有员工的思想统一,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2)对企业内部职务做好调整,不允许职务之间出现分离的现象

企业内部要做好职务的调整,不允许企业内部出现职务分离的现象,通知还要不断的去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权责体系,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的管控。

(3)严格遵循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政策,调整企业内部股权的结构。

2. 通信行业相关企业内部实行会计风险管理

当前,我国大部份的企业就如何有效的对实施企业内部会计风险管理采取以下来两点措施:

(1)我国的通信行业相关企业的工作人员以及管理者普遍的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为此,企业要对这些人进行相应的培训,塑造企业全体员工的风险观念。

(2)企业在对内部会计的所有员工职责了解的基础之上,从而不断的去完善对企业风险评估的管理体制,包括对企业风险管理绩效的评价。

3.加强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管理

依据当前我国通信行业相关企业会计信息管理不健全的情况来看,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管理要从以下来两点进行改变:

(1)企业内部全体相关人员要支持企业的信息交流,依照一定的时间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交流,获取确认企业信息管理的系统。

(2)要保障企业内部的有关信息能够在企业内部中的各个阶层直接进行交流与沟通,传递信息管理的想法,使得企业信息管理体制更加的完善。

4.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管控体制,推动企业经济有效发展

一方面,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会计控制体系的有效发展,可以带动企业经济的发展。对企业会计内部实施管控体制,需要简化业务流程,对不同的企业风险要实施合理的分级负责,同时还要合理的授权与控制。对于企业中的一些比较大的风险的问题要由企业的相关的领导层一起决策,杜绝企业中出现个人全部的人发现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会计管控体系还要实现标准化的管理,优化管理部门工作的流程,有效的解决企业内部控制的复杂性、控制力不够强大以及企业对基层人员的要求超过了其承载的范围内的问题,从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

三、结语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企业数目不断的增多,企业的竞争力也不断的增多,企业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步,必须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内部会计管控体制,以促进企业平稳的发展。就通信行业相关企业会计内部管控而言,当前的通信行业相关企业会计内部管控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急需我们去解决。例如,企业会计内部管控受环境问题的影响,其管控的作用不能够有效的发挥出来;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问题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等。为此,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企业的发展,确保企业能够在竞争市场上长期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内部控制研究回望与前瞻:2000年~2008年[J].财会通讯,2009(14).

[2]付秀丽,崔璇,萨班斯(SOX)法案对我国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

第9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也成为我国财政改革的重点问题。为了保证财政管理的公开、高效和廉洁,在各行政事业单位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势在必行。近年来,在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实践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来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相关制度。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工作不到位

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体制还有待完善,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的财政性资金收支问题,还没有全部的纳入到预算管理当中。因此,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管理,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得以实现。

(二)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相脱节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会计核算中心只对各单位账目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而对于财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清查和管理,仍然由单位进行。因此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财目容易存在登记不实、账目不明或者财务资产流失等问题,最终导致单位固定资产与核算中心账目不符的现象。另外,会计核算部门对单位固定资产后续控制不到位,也会引导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产生。

(三)监督机制弱化

会计集中核算制实施后,各单位只需要一名报账会计,不再需要其它岗位,使会计与出纳的牵制机制消失,容易存在报账舞弊问题。另外,会计核算中心了各单位的财务工作,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监督职能,但是由于会计核算中心无法对单位内部情况全面了解,相对于过去的单位内审和部门内审的内部监督职能,其监督职能也不能得到高效发挥。

(四)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制,还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来进行保障和约束。这就导致会计集中核算本文由收集整理的部分环节与现行的《会计法》存在内容不符或者相悖的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完善对策

(一)健全预算监督机制

在部门预算方面要加强控制,保证部门所有财政资金均能够统一的反映在年度预算当中。进行部门预算时,还应该对单位和部门的各项资金进行统筹考虑,运用综合预算的形式进行编制,行政事业单位的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应该包括预算内外的全部资金。一定要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制定出定员、定额标准,使预算管理改革的有效性得以体现。各单位可以提前编制预算,适当延长预算的编制时间,尽量使预算能够细化到各个部门,甚至各个项目。另外,外部环境的好坏对会计集中核算质量影响也较大,所以,财政部门要对单位预算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其中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下达、资金的拨发和资金的使用,甚至到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

(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会计核算制有效落实的前提条件。在新的财政管理模式下,要建立并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首先应该对不相容岗位和职务进行合理的界定,建立起能够相互牵制的机制,落实全面的内部牵制制度。还要完善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财产清查制度及内部审计制度等,对落后的审批报账模式进行改革,使报帐会计人员审核、监督权力得以体现。另外,还要建立起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职能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相互制约的机制,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证相关会计监督职能的全效发挥。

(三)合理协调会计集中核算与单位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

对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与单位财务管理的职责进行明确和划分,合理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充分提高会计核算中心的财政管理和监督职能,同时也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等各项权利,要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主体作用,而不能将其看作是财政总预算会计的附属。会计核算中心不能代表行政事业单位,来行使会计的主体职能,也不能承担会计主体所需要承担的相应责任。

(四)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相关部门应该尽快为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全面推广,提供合法且合理的制度依据,并在《会计法》中,加以规定和明确。对会计集中核算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法律,以保证各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集中核算时有法可依,保证会计行为得到规范,进而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能够全效实施。

(五)加强会计集中核算队伍的建设

要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全面推行和高效实施,就必须加强会计核算队伍的整体素质。统管部门应该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会计集中核算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进行严格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报账会计必须持证上岗,并定期向会计中心进行报账,同时,提供真实、全面的票据情况和单位的经济业务状态。另外,相关部门还应该积极的建立、健全单位报账会计的监督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