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知识管理原则

时间:2024-04-19 10:21:13

导语:在知识管理原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知识管理原则

第1篇

2、执行学校实验室工作计划,负责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与学科教师共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课余时间做实验,开展科技活动。

3、实验教师应掌握有关学科教学大纲,熟悉教材,能胜任本学科实验教学工作;实验员要了解教学大纲和教材,辅导学生实验。

4、向学生正确传授知识和实验技能,对所管仪器设备、化学药品要做到四会:会使用、会管理、会一般质量检验,会排除一般故障和维修。

5、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前要做好实验准备。与任课教师一道指导学生实验,实验后和任课教师一道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室。

6、掌握仪器设备工作原理、构造、性能,熟悉器材、化学药品性能,了解仪器设备、器材、化学药品的发展信息和市场动态,适时择优申购。

7、负责仪器设备验收、保管、维修和保养,使之处于良好的状态。

遵守有关规定,确保师生安全和健康。做好防盗、防火、防毒和“三废”处理工作,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第2篇

责任整体护理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在我国许多医院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通常来说整体护理这一理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也应当注重护理的整体性,即在具备完备的基础护理技能和专业的护理素养前提下特别注意自然界因素、气候因素、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生活习惯对人体的影响并且护理患者时要注意护理对象的整体性。除此之外,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还要求医院护理人员应当具备人文、心理等多学科的职业素养,这一理念是近代伟大人物南丁格尔提出的,这一护理学的杰出代表认为在医疗过程中痛苦是较难避免的并且这些痛苦往往不全部是由疾病带来的痛苦,而是由于需要新鲜的空气、温暖的阳光、清洁舒适的床铺、安静的疗养环境、及时的饮食等带来的,即医院护理人员需要护理的不是疾病,而是患者[1]。这段话指出医疗过程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具体要求以及护理工作应当以患者为中心。另外,在责任制护整体护理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医院应当在日常管理中对这一模式进行有效的应用与渗透并且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工作制度和组织形式进行有效的实践。即在医疗过程中由一位责任护士对某位患者进行全面性、连续性的护理,从而使患者得到个体化的整体护理并且更好地贯彻整体观察、整体治疗和整体护理的理念,最终促进了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有效提升。

2医院管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

在医院管理过程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有效应用可以促进医院整体的医疗、护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通常来说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护理模式优化、护理管理效率的有效提高、工作模式的有效改良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医院管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2.1护理模式优化

护理模式的有效优化可以促进医院管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水平持续提升。众所周知医院管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目标在于对护理模式进行有效优化并且更好地落实护理职责,从而更好地促进患者能够得到有效治疗。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应当确保责任护士能够对所负责的患者提供连续的、全程的护理服务,具体而言就是医疗护理人员对自己负责的患者的所有护理工作负全责并且在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心理状况了解、生活照护、健康指导等方面应当给予患者适当的帮助。另外,护理模式的有效优化可以使患者对于护理人员更好地产生信任并使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交流得到有效加强,从而在不割裂基础护理与专业技术的前提下促进医院管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有效应用。

2.2护理管理效率的有效提高

医院管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可以促进护理管理效率的有效提高。这主要体现在这一模式的有效应用可以更好地调动护理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实现护理效果的最大化。除此之外,在医院管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医院还需要合理充实一线的护理人员队伍并且最大限度地保障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并且稳定护理人员的位置从而更好地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另外,在医院管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医院应当注重促使医院各部门围绕临床工作与护理工作做好本职工作。例如在工作中促使运营的总务、后勤、器械等部门能够全力配合医院护理人员,从而做到切实做到把时间还给护士并且把护士还给患者,最终为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工作模式的有效改良

医院管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合理应用可以促进医院护理工作模式的有效改良。众所周知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的有效应用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大革新。因此为了更好地将这一革新的成果进行有效运用则需要医院护理人员更好地提高认识并且转变观念同时更好地达成共识。除此之外,在医院管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医疗护理人员应当注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并且有效落实各级监督职责,从而更好地促使优质的医疗护理得到应用并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为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3小结

第3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质量原则;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48

ISO/IES2005标准是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是试验室管理的基本要求,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则是ISO9000:2005标准中的总体指导思想,将质量原则管理方法应用到试验室的管理中,将会使试验室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而精细化管理是一种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确意识的工作方法。在质量体系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将使试验室的管理更高效,也会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提高实验室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有更深刻的意义。

1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原则

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管理手段,是规范试验室行为的有效运行机制,其管理模式是基于行政管理模式,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八项质量原则是ISO9000:2005标准中的总体指导思想,是管理者用于领导组织进行业绩改进的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体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等内容。

2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门系统的管理科学,强调的是将管理工作做细、做精,以全面提高部门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强调“精细”的意识、态度和理念,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的“精”是系统化的。

精细化是在现有规范化的程序、环节、部位上的行为或状态等向更精准和细致的方向发展,精细化后形成的标准或规定称为更高层次的规范。

3如何在质量体系下实行精细化管理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组织应当满足顾客要求。对试验室的设备状态,试验流程和试验室指标等进行目视化管理,对顾客所关心的信息进行明确的公示。对试验室设备的参试状态、负责人及主要技术参数等进行展示,对每一项试验的内容及其他信息另外单独展示。比如进行盐雾环境模拟试验时,试验室室内温度就是顾客最关心的内容,其次试验人员的能力素质等都可能是顾客需要关心的内容,可以制成展板的形式,让顾客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

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的宗旨及方向,应该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领导应积极参与并贯彻精细化管理的原则,带头执行精细化管理,加深内部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意识,领导要发挥榜样的力量。并结合试验任务文件的如何规范填写、试验内容如何记录、设备维护保养记录等进行培训,使员工充分了解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使大家深入了解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知识及具体措施,加强人员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执行力,要让员工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做好每一件事。将试验室的设备分配到每一个具体的人,同时设备的维护保养等内容也由负责人去做,即实行设备管理责任制,这样就可以督促员工去加强学习,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构造等内容,促进员工操作技能的提升。将设备的操作方法及结构图放置在设备旁边,以便在操作设备时,或设备出现故障进行维修时可以方便查看。

过程的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过程是组成管理体系的基本单元,它包括了输入、输出、活动和使用的资源四个基本要素。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使关键节点的输入、输出的产品要模板化,上传下达的文件的文档格式、数据格式、内容结构等做到统一标准。将试验任务细化分解,将每一个活动的流程及其操作过程进行标准化,并将其制成图放置在相应设备的旁边,以便随时查看。活动中用到的相关资源应分类存放、位置固定化,并进行相应的标识,以便需要时取用,使用完毕后应重新放回原来的位置,以便下次使用。

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明确每个过程所要做的事情,形成规范化的程序,每个过程之间的衔接要协同化,来提高效率。并在执行过程中,对不能实现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要对流程进行优化,持续的改进和完善,并且组织内的所有人员都要参与进来,为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意见和建议。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的,在试验过程中要准确记录所属设备的信息和试验所获得的数据要进行保存,在完成试验后,这些数据将作为试验结果评定或设备维护、维修的依据。对试验室设备维护、工具摆放的整齐度、试验室卫生的打扫等可以进行量化的,要进行打分,并将评分制度公示,用分数促进员工的积极性。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组织与供方相互依存,在试验过程中,要积极与供方沟通,明确试验室的要求,同时对供方人员的活动范围及其他事项进行明确,以免造成误会。并对实验准备过程中,供方所要做的活动进行告知,以便双方能更好的合作来完成任务。试验完成后,询问供方对己方的管理和试验实施过程是否有改进的地方,供方提出的建议,可作为试验室精细化管理改进和完善的素材。

4结语

质量管理是一种行政管理手段,而精细化管理则强调的是要将管理工作做精、做细,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效率,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精细化管理简单来说就是进行目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和量化管理,使现场可以一目了然,整齐有序,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在贯彻质量目标的基础上,对管理过程实行精细化管理,增强员工的责任,更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来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高实验室的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祥楼.ISO 9000质量原则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5,42(17):110111.

[2]范爱民.精细化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汪春红,兰凤英,张健.精细化管理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具体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17):2224.

第4篇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来使其实现的全部活动。

质量管理的其它定义:

1、朱兰对质量管理的基本定义:质量就是适用性的管理,市场化的管理。

2、费根堡姆的定义: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

第5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控制原则

我国财务会计已形成一套完整且前后一致的会计原则体系,而管理会计由于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其原则体系尚不完善。为此,会计理论界正在作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管理会计原则并构建适宜的原则体系,对于完善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指导管理会计的具体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笼统地探讨管理会计原则。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次;二是决策支持层次;三是执行与控制层次。因此,管理会计原则体系应当围绕决策与控制来分别界定。本文讨论有关控制的管理会计原则。它应包括下列十个方面。

1、可控性原则。可控性是指责任中心只能对其职权范围内可以控制的经济活动负责。这就要求企业把经济责任同管理权和决策权衔接起来,做到运用、管理、指挥、负责统一,并且尽可能使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能够直接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和考核。当然,由于各责任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很难制定出完全可控的指标,“有经验的成本会计师和经理人员认为,一个项目是可控制还是不可控制,很不容易确定,”只能从控制的程度、时间、空间等来考核。

从控制的程度看,可控指标分为两类:一是责任中心完全可以直接控制的指标;二是责任中心通过采取措施,对其有一定影响的指标。包括部分可以控制的指标和通过运用一定的经济杠杆可以间接控制的指标。例如,新产品试制指标常被看成是试制部门的可控指标,可是,这个指标中包含了大量难以估量的因素,因而设计部门只能尽可能采取措施,设法将其费用控制在预算之内。不过这种控制并不排除实施过程中发生修订预算的可能性。

从时间上看,“时期的设想很重要”,某些在短期内不能控制的指标,在较长时期看来是可控制的,如折旧费。过去不能控制的指标,现在却是可控的,同时,现在可控的指标在将来有可能变成不可控的指标。

从空间上看,某指标是否可控,随责任层次、责任中心的不同各异。“例如,机器的保险成本对生产部门经理可能是不可控制的,但对于保险部门经理确实是可控制的。”上层次的可控制成本不一定是下一层次的可控成本,下一层次的可控成本一定是上层次的可控成本。因而,一般来说,同一指标在较低管理层次不可控制,而在较高层次则可以控制,在同一责任层次上平行的职能部门之间也会有这一责任中心不可控制的指标,而在另一责任中心则变得可控的情况。因此,要求各责任中心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可控范围,使经济责任同经济管理权、经营决策权统一起来,按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进行考核。这一点对具有双重责任性质或者是涉及两个以上责任中心的经济事项更为重要。如固定资产折旧,从折旧比例的规定方面看,车间是无能为力的,不能承担经济责任,这方面的责任只能由上级管理部门负责,但从固定资产的使用方面看,车间、班组、个人等责任中心,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者,使用固定资产就应当对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负责,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完好率负责。因此,应当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这种性质做出具体分析,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划分责任中心所应当承担的具体责任。

2、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为保证责任目标的实施,必须在各责任中心分工负责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管理权限,同时,为了保证调动各责任层次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经常对各责任中心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进行成果评价,使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与其贡献大小挂起钩来,根据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奖励责任者。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责任、权力和利益是统一的、一致的。“责”是关键,“权”是保障,“效”是标准,“利”是动力。贯彻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应特别注意责任的不可转移性,即责任应当明确、肯定,不能任意转移。具体包括两层含义:同层次中只有一个责任中心,就由该中心负责,不得(能)转向其他中心。上下层次间也不能互相推委责任。即上层次的责任中心要对自己及所属的下层次的责任中心负完全责任。如某一分厂厂长对该分厂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而某一班组长只对这一班组可控的经济活动负责。

3、灵活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获取用于生成管理会计信息的资料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它既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料,又包括来自企业外部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对资料的管理方法具有灵活性,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管理方法。

4、可理解性原则。可理解性是指所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必须是简单明晰、通俗易懂、便于各类使用者而不是特定使用者掌握和利用的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应根据不同信息使用人理解程度的高低和用于决策的不同,适时地为不同信息使用人提供可理解的信息。

5、例外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是指企业主管人员应负责处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涉及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而将次要的工作或不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完全放手让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这里“例外”事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质的方面看,对某一责任中心关系比较大、性质比较严重、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可作为“例外”事项管理。二是从量的角度看,一方面指在责任目标管理中,差异(包括正差异和负差异)较大的因素,作为“例外”事项管理;另一方面差异虽未超过规定标准,但长期在限度的一侧徘徊,凡统计数字在标准的某一侧连续出现七次以上,应视为控制不严或标准失效所致。三是从时间观念看,重要的问题随时作为“例外”管理。

6、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指管理会计采用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应尽可能简易可行,便于操作,能为大多数管理会计人员所掌握。对于能够准确定量的资料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尽可能由计算机完成。相同的方法和技术对不同层次管理会计人员的可操作程度不同,管理会计人员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技术。

7、及时性原则。及时性指决策依据的信息与决策的执行应能够及时满足经营管理对决策的需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决策;另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控制。财务会计中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真实,管理会计中更强调决策与控制的及时。

8、整体性原则。责任中心的划分与考核,要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划分责任范围时,要做到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管,使责任中心之间一方面要防止重复,另一方面要防止无人负责区的出现,即要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纵向上看,自下而上,都要层层负责,其组织层次每升高一级,责任也增大一级,各责任中心随时提供其业绩完成情况,直到最高层次;每一责任中心还要负责、检查其下属的业绩,最高层次承担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责任。从横向上看,各责任中心要接受横向责任中心的管理、控制。这样纵横责任链交织成责任网,以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

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内部必须有一致的目标,尽管各自都有自己的分目标,但必须受总目标的制约与协调。如在企业日常工作中有可能一个人为超额完成产值而不愿接受小件订货,还有可能工厂为追求利润而不愿生产微利产品等,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贯彻整体性原则,制定责任目标时应从国家、企业的总体目标出发,克服以上不良倾向。

9、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各责任中心利益要保持一致,企业的总目标是分解和制定各责任中心目标的依据,各责任中心目标是实现总目标的保证。当一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对企业有利而对国家不利时应当坚决放弃这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相反,当对全局有利而对局部不利时,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二是决策与控制的程序及方法应保持前后一贯,便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三是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考核评价业绩的标准要前后一致,若不一致就会使决策及其执行偏离客观真实的基础,导致决策失误,使各责任中心目标与企业整体经营目标脱节。一贯性并非绝对的一贯,随着决策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管理控制要求的不同,决策与控制的方法可以适当变化,使产生的决策与控制更为有效。

10、可验证性原则。可验证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决策依据的信息本身要能够被验证;二是做出的决策在执行中能够被检验。贯彻可验证性原则,可以判断决策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便于找出差异和进行差异分析。可验证性既是决策的原则,也是对决策结果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的依据。

第6篇

教师轮换的实质就是既可以使教师在换岗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找准自己的职业道路,使自己成为教学工作的多面手,增加自身的教学与管理技能,同时又为教师的交流与需要提供机会。教师轮换是联系学校与教师供求双方的纽带,通过岗位轮换可以建立人尽其才的双向选择和流动机制。

一、教师轮换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合法原则

所谓合法就是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符合本学校有关政策条例,教师轮换要有规可依,有矩可循,有序开展。

2.合理原则

所谓合理就是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解判断能力、性格、协调能力、计划组织能力、特别技能、适应新工作能力及健康状况等考核项目,实行个人申报,组织研究讨论并进行立体考核(即上级、下级、同级、本人、组织五方面综合考核测评)后,经学校专家组讨论通过执行,使教师朝着发挥其能力作用的方向流动轮换。

3.平等公正原则

所谓平等公正就是指轮换教师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轮换时要实事求是,对教师的思想、业务、能力、劳动纪律、资历五方面进行公正准确考评,考评中要排除各种因素干扰,用同一标准去衡量看待每一个轮换的教师,其整个过程应采取“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即教师轮换的规则必须是公平的,公平的支点必须是公正的,公正产生的通道必须是公开的,并且所做的结论或决定也应广泛征询各方意见,真正使整个轮换尽可能在群众监督之下进行,唯有此才能达到轮换时的合理与透明。

4.协商原则

所谓协商是指不能为某个领导个人主观意见或情感所左右,整个轮换程序应是:基层单位提出具体意见学校专家组集体测评、考核个人所在单位群众评议校党委会讨论决定人力资源部门公示、记录备案。

5.实行差额评聘原则

所谓差额评聘就是指在定编定员、定岗人员的比例中,对教师轮换评聘时应空出一定数额指标,不能占满名额,以此增强教师今后轮换的内部驱动力,避免该轮换的没轮换、不该轮换的倒轮换的现象。

6.严格规范原则

所谓严格规范就是指在轮换考评中按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来规范岗位的各项工作职能,其轮换规则要规范化、法制化,能细则细,能量化则量化,决定后应坚决执行。

二、教师轮换的机制

教师轮换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师供求机制

教师供求机制,指岗位供求之间的矛盾运动调节以及教师的供给需求流向分配,它应最直接、最灵敏、最及时地反映各岗位和教师之间供求状况,暴露之间的矛盾(或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促使学校领导采取措施,逐步达到供求之间相对平衡。

2.岗位竞争机制

无竞争就无活力,就难以做到用人公平,就会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其内在潜力就会逐渐丧失,岗位是教师供求竞争场所,应同商品市场竞争一样,在竞争中可提高或降低要求,又可有更多选择对方的余地,轮换会使优者处于有利地位,劣者努力改善自身不利条件,从而激励教师对自身素质和岗位工作效率的提高。

3.动态岗位工资机制

工资是实现按劳分配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其涨、落无疑成为调节教师轮换的一个重要动力,并且是教师轮换运行的核心,正如价格是商品市场机制的核心一样,教师供求机制是通过岗位工资机制来实现对教师调节作用的,它既可强有力地调节教师轮换流动的方向,又能促进教师自身不断完善以适应新岗位的需求,同时又打破平均分配,这种“轮换靠竞争,报酬凭贡献”的激励机制充分体现工资高低与经济效益紧密挂钩,并且能真正体现出按劳分配的原则。

4.试行职务职称“双轨制”

由于过去责、权、利的不相统一,享受某种专业技术职务待遇的教师并未能严格履行或都能履行与其专业技术职务待遇相应的职责,因此应试行高职可以低聘,低职也可以高聘,让有才能的教师在轮换中脱颖而出,在轮换中经受考核,并将岗位明确的责、权、利与待遇挂钩。许多学校管理的实践已证明,这是一条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机制。

三、教师轮换的模式

模式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根据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看,教师轮换的模式应是计划与岗位需求共同调节的模式,即依据学校各岗位的需求,在总体计划指导和宏观控制下进行教师轮换,可引进市场机制搞活教师的轮换,其思路是既在轮换中引进市场机制,允许一部分教师进行自由轮换,又可通过指导计划性和相应政策、行政手段和宏观调控对学校部分教师进行规定性轮换。这种模式既可扬计划、需求调节两者的长处,又可避其所短,其具体轮换模式的总体流程途径如图1所示。在具体操作中,可将岗位具体划分为教学岗位、管理岗位、后勤岗位三大岗位,在三大岗位中,每一岗位又可具体划分为三种岗位,即关键岗位、重点岗位、一般岗位,针对三大岗位,可将需要轮换的教师区分为三个层次,即名校与一般院校毕业的教师、高素质与普通素质的教师、能发挥骨干作用与承担一般性质工作的教师。例如,对于骨干教师可轮换到具有挑战性或重要的岗位,以提高其对工作的兴趣和主动性,而对普通素质的教师(如很难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而轮换又不会影响岗位的工作),就应轮换到一般岗位,并且注意在轮换时应按严格的程序进行。

图1 教师轮换途径总体流程图

四、教师轮换的管理制度

建立一个有规可循的轮换管理制度,是规范教师轮换秩序的重要前提,其目的就是完善教师轮换管理系统,为教师轮换程序积极创造条件,其具体实施措施可参考如下:

第一,学校人力资源部门应建立一套人才资源供需网络、各专业类型教师档案库(包括专业领域、工作特长、职业目标和追求、预计退休时间、个人经历及心理评价),提供学校有关轮换政策及轮换教师信息资源的咨询(包括核定轮换信息、轮换广告、传递轮换教师信息、向轮换单位推荐轮换教师),而且要具备信息广而快捷的咨询服务特点,使校内甚至校外各学校之间都可以共享,以此实现教师轮换的信息化管理。

第二,轮换应以教师为主要对象,各学校所属部门可将自己轮换岗位公开挂牌,公示岗位说明书(包括“岗位人数、专业要求、任职资格、能力要求、岗位工资和待遇等方面内容),轮换教师要先由原部门自行安排适合岗位,然后再移交至学校人力资源部门,以期轮换培训后再推荐换岗应聘。

第三,组织轮换时应先由基层部门填报《轮换教师基本情况表》,并经基层部门领导与群众集体讨论,按职工管理权限批报,经过校委会批准后,最后移交学校人力资源部门备案,并组织进行轮换工作。

第四,实事求是,不徇私情,公正合理地对教师轮换进行审核考评,严禁利用职权对教师进行打击报复,违者应按党纪政纪处分。轮换教师如对轮换过程和决定有异议,可及时向人力资源部门或学校领导申请核查。

第五,应为被确定轮换的教师提供换岗培训(主要是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训练),以使其适应新岗位的要求。轮换教师一律由学校人力资源部门指定培训,未参加换岗培训的应不予准许轮换。

第六,培训合格者可轮换上岗,给予半年换岗试用期,此期间接受所轮换岗位部门的考核,合格者签订换岗合同,不合格者再交学校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处理。

第七,轮换教师在轮换考核期间工作成绩优秀的,可优先应聘换岗;轮换教师轮换期内若表现较差,无换聘用到新岗,应予以辞退并移交学校人力资源部门备案储存。

第八,轮换期间,轮换教师可以保留其原专业技术职务,属干部的应解除原行政职务。

第九,对轮换教师,学校应在住房、计算工龄和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考虑。

第十,轮换教师在轮换期间,可申请办理调动、技术劳务输出、辞职、停薪留职、提前退养、因病退职和退休等,轮换教师在轮换试岗期间,如违犯国家法律和学校纪律,应劝其辞退岗位职务。

五、对教师轮换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第一,轮换的概念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学校的效益、体制、规模和需求决定岗位是否轮换与轮换教师的多少,这不仅仅是数量多少的问题,也不仅是岗位多少的问题,而是何种岗位、岗位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有、什么样的教师来轮换,这是一个质的问题,岗位及教师的多少是相对的,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岗位的变化是受学校一定历史与发展条件影响和制约的,它是伴随学校历史与发展、学校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教师的轮换也如此。

第二,教师的轮换工作应在学校发展的自然进程中进行,在还没有完善措施的情况下来进行教师轮换,并非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教师轮换不单纯是一个岗位轮换的问题,它还会因处理不当转化成思想问题,一切政策和措施都将有可能因教师思想的干扰,在施行中受到阻碍而难以实施,特别是教师本人原部门、换岗新部门、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将牵连在一起变成一个敏感的校内人际关系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轮换教师的思想情绪,对于在岗教师的思想情绪也存在间接或直接影响,处理不好会关系到整个教师队伍的思想稳定。

第四,要注意教师轮换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即在教师轮换过程中,教师的出与入必须既有利于学校要求,又有利于个人发展,要把好阀门的开启与闭合,应清楚教师轮换既是对岗位又是对人。

第五,在教师轮换过程中,要加强学校、基层两级领导的宏观调控,统一指挥部署,不应仅仅为轮换而轮换,不应仅仅局限于微观的行为目标追求上,而要为下一步学校发展运行有一个良好的准备,一方面通过政策疏导,另一方面通过完善轮换的渠道,同时通过对教师轮换过程的监控,应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对策,只有在这种宏观调控的基础之上,才能在教师轮换过程中保持轮换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美]R·韦恩·蒙迪著.人力资源管理.葛新权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 [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水.管理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 李剑.员工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第7篇

【关键词】 法制视野;治安管理;处罚法定原则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不断形成和发展,多样式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层出不穷,这给立法者和执法者造成很大的困扰。具体的处罚法定原则也并没有出现在2005年颁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取而代之的则是以事实为依据原则。尽管如此,在执法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执法者如果严格遵循处罚法定原则则可能导致行政不作为的现象出现;如果采用“类比处罚”则可能造成滥用处罚权的现象产生,这就使执法者骑虎难下,进退两难。不管是立法者的故意为之,还是制度本身的漏洞,这制度的制定都将是维持社会治安的有力武器。接下来就从法制视野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1.执法者的两难境地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3条明文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 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 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 行政处罚无效。此条即是通称的行政处罚法定原则。作为行政处罚的其中一种,治安管理处罚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并没有很明确、很具体的规定。无论立法者出于何种意图,执法者都必须在遵守处罚法定原则或者类比处罚这两者之间进行抉择。这就造成了执法者进退两难的局面,举个例子为证。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遭遇的家中问题是否应该采取治安管理处罚措施的争论。在一栋居民楼里,住着几十户居民,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在一定程度上都能给彼此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家中无女儿的某中年男子通常为了避暑窗户大开,甚至在屋里乘凉。这就给邻居造成了一定的“视觉污染”,特别是对那些家里有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的家庭影响极其恶劣。这些家长为了保护孩子不得不在炎热的夏天门户紧闭,前去交涉,交涉无果后便向警方求助。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4 条的规定,猥亵他人的, 或者在公共场所故意身体, 情节恶劣的, 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虽然该男子的行为对他人的生活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影响, 但因为不是在公共场所, 警方对此除了说服教育外毫无办法。然而在新加坡,这种对邻居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不管是否是在公众场合都会得到相应的惩罚。中国和新加坡法律的差异性彰显了我国立法者履行立法职能的不全面性,造成这种不全面性的原因也不确定。这就给执法者的工作带来了难度。还以上述案例为例,该男子经教育后仍不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果执法者严格遵循处罚法定原则,对该男子的行为听之任之,则邻居间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大,甚至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会也将给予中国法律更多的抱怨和不满;如果按照“类比”原则进行处理,则是对行政法治的无视,影响也很恶劣。尽管这个例子只是反映出多面社会的冰山一角,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法律问题的普遍性。由此而见,执法者在维护和践行法律的过程中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面对社会、媒体、相关部门的监督和质疑,执法者要提高自己的执法效果任重而道远。

2.法律与现实的矛盾

通常来讲,现实的发展要快于法律的步伐,这就使立法者与执法者始终在二者之间徘徊,不断地通过制定法律、调整法律、完善法律来适应当时社会秩序的发展。而且由于立法者和执法者职能分工不同,立法者可以对一些敏感问题进行回避,而执法者面对现实却不得不迎难而上,因此其工作难度要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立法者。在当下,面对时刻在发展的现实世界和 现实问题,立法者必须维护法律稳定性和有效性,还得考虑执法的现实性,面对立法的双重压力,不得不做出抉择。因此立法者选了以事实为依据原则也是权宜之计。然而,立法者的这种无奈之举也将执法者带入了两难的境地,执法者如果严格遵循处罚法定原则则可能导致行政不作为的现象出现;如果采用“类比处罚”则可能造成滥用处罚权的现象产生。同时,这也导致了处罚法定原则渐渐地失去了应有的位置和作用,从法治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明显地违反了行政法治的基本原则。在日益提倡法治的今天,立法者仍然忽略法治原则的重要性是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反观世界各国立法例, 由于国外没有专门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一般将类似我国治安管理处罚的内容包含在一般行政处罚或者是专门的违警罚中, 在立法上均明确地规定了处罚法定原则。如1926年奥地利《行政罚法》第1条第1款明确规定: 违反行政义务行为之处罚, 以行为前已有处罚规定者为限; 1968年德国制定的《违反秩序罚法》 第3 条明确规定:违反秩序行为之处罚, 仅在行为前法律规定该行为违反秩序而得处罚者为限; 即使在法治进程相对缓慢的越南, 其1990年《行政违法处罚法》第3条也明确规定:对任何组织、个人的行政违法行为的处罚必须依照法定依据和程序。因此, 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处罚法定原则既是法治原则的要求, 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

法治原则不仅要体现在立法者的立法过程中,还必须在执法者的执法过程中得以贯彻落实。治安处罚是一种深刻影响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行政执法手段, 执法者必须遵守处罚法定原则, 才能有效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有利于控制执法者的执法行为, 防范其, 违法行政。

就立法者来讲,应当重视处罚法定原则的重要性,并将其很好地渗透到具体的法律条文中。社会正处在法治初级阶段,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社会群众也应站在立法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积极地配合他们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3.结束语

世界是发展的,现实是多变的。处理好新型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所有立法者和执法者共同的奋斗目标。处罚法定原则并不能因此而遭摒弃,而是在法定原则的基础上,及时地修改法律和完善法律,使《治安管理处罚法》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魏继华.论行政法治视野下《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不足(N).郑州大学学报.2007.(05).

第8篇

【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穿孔外科急诊处理原则、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总结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1997年3月~2008年3月外科治疗食管穿孔33例。治疗禁食观察1例;单纯食管修补4例;食管修补加纵隔胸腔引流6例;食管修补加带蒂大网膜填塞包绕2例;空肠双管造瘘加纵隔胸腔引流13例;食管切除胃食管吻合术3例(其中1例为食管修补失败者);置入食管支架1例;食管气管瘘切除修补1例;食管瘘口修补并肺叶切除1例;食管主动脉瘘放弃治疗1例。结果:治愈23例,好转8例,死亡2例。结论:食管破裂穿孔急诊处理原则是闭合瘘口、控制感染、营养支持,其治疗方式根据食管穿孔时间、原因、部位、纵隔及胸腔感染等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有效、个体化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  食管穿孔;急救;手术;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mergency therapeutic principle, optimization opportunity and suitabl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perforation.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33 esophageal perforation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thoracic surgery department of zhongshan affiliated hospital  or affiliated union hospital of tongji medical college,  from march 1997 to march 2006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managements included abrosia and observation in 1 case, primary repair of esophageal perforation in 4 cases, primary repair with mediastinal and chest drainage in 6 cases, primary repair with vasoepiploica in 2 cases, twotube of jejunostomy with mediastinal and chest drainage in 13 cases, esophagectomy and esophagogastrostomy in 3 cases( including  failure of primary repair in 1 case), esophageal stent implantation in 1case, repair of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 in 1case, repair of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 with lung lobectomy in 1case, 1 case of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 abandoned treatment. results:postoperative results revealed cure in 23 cases, improvement in 8 and death in 2 cases. conclusion: the emergency therapeutic principle of esophageal perforation are blocking esophageal disrupture, antiinfection and nutritional support. the suitable, effective and individual therapeutic pattern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duration, cause, location of esophageal perforation and the situation of mediastinum and chest infection.

    [key words] esophageal perforation; eemergency; operation; treatment

    食管破裂穿孔是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治疗效果不理想、病死率高的临床急症,其治疗时机的把握和治疗方式的选择一直为临床所探讨。回顾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1997年3月~2008年3月治疗食管穿孔33例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外科急诊处理原则、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和选择合理治疗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3月~2008年3月收治食管破裂穿孔患者33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36.5±0.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是6 h~12 d,入院后确诊时间2 h~3 d。创伤性穿孔13例,医源性穿孔8例,自发性食管破裂5例,食管癌并食管支气管瘘1例,食管憩室致食管支气管瘘1例,食管术后吻合口瘘3例(其中1例致食管主动脉瘘),其他2例。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高热、虚脱,其中6例有感染性休克表现,12例胸片提示有胸腔积液,19例有纵隔积液或脓肿。食管上段穿孔11例,食管中段穿孔13例,食管下段穿孔9例。

    1.2  确诊方法

    (1)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时有食物残渣;(2)口服美蓝见胸液蓝染;(3)碘油造影胸部x线拍片时可见造影剂进人胸腔或纵隔。

    1.3  食管穿孔临床分级标准

    根据食管穿孔时间、食管穿孔原因、食管破口大小、纵隔和胸腔感染程度及临近器官受累情况进行临床分级,见表1。表1  食管穿孔临床分级标准

    1.4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有食管破口修补、食管切除胃代食管、带蒂大网膜填塞包绕、气管瘘口修补、纵膈胸腔引流、空肠双管造瘘(经十二指肠、胃逆行减压引流和肠内营养支持)、食管切除食管胃吻合术、食管支架置入术、食管瘘口切除修补术等。具体治疗方法及例数见表2。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禁食观察1例,单纯食管修补4例;食管修补加纵隔胸腔引流6例;食管修补加带蒂大网膜填塞包绕2例;空肠双管造瘘加纵隔胸腔引流13例;食管切除胃食管吻合术3例(其中1例为食管修补失败者);置入食管支架1例;食管气管瘘切除修补1例;食管瘘口修补并肺叶切除1例;食管主动脉瘘放弃治疗1例。治愈23例,好转8例,死亡2例。平均住院时间(28±11) d,治愈和好转者出院后生活和工作均正常。结果详见表2。

    3  讨论

    食管穿孔病情凶险,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感染和中毒(包括胸膜、肺和纵隔等),以及消耗衰竭(包括多脏器,尤其是肺功能衰竭)。治疗措施为抗感染与反消耗[1]。食管穿孔急诊处理原则为尽早闭合瘘口、根治或姑息治疗食管原发病变,同时予以有效的引流、抗生素控制感染和充分的营养支持[2]。具体治疗方法因患者而异,主要取决于食管穿孔的原因、穿孔时间、破口的大小和部位以及纵隔和胸腔受污染的程度。现将各种因素对食管穿孔治疗时机的把握和治疗方式的选择逐一探讨。

    3.1  食管穿孔时间

    食管穿孔易误诊,急诊处理食管穿孔成功的关键在于快速确诊。食管穿孔于24 h内确诊者,应积极开胸1期修补裂口,若冲洗彻底,引流通畅,可获满意结果。本组10例食管穿孔获得早期诊断,手术后均1期愈合。穿孔确诊时间超过24 h若食管腔内的感染得到有效控制,1期修补多可满意完成。穿孔超过24 h进行1期修补后,瘘发生率可达50%。因而一般超过24 h采用纵隔胸腔引流和营养支持。但穿孔时间并不是决定手术修补成功与否的惟一条件,关键还有穿孔后食管壁炎症水肿和纵隔、胸腔感染程度[35]。本组有1例穿孔72 h但纵隔感染较轻行手术修补成功。也有2例自发性食管破裂24 h内并发纵隔胸腔大量食物残渣及消化液而行空肠双管造瘘加纵隔胸腔引流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3.2  纵隔、胸腔感染程度及临近器官受累情况表2  食管穿孔的治疗方式选择及治疗结果

    分级治疗方法例数(n)治疗结果治愈好转死亡1级鼻胃管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抗生素11单纯食管修补+肠外营养支持+抗生素321食管修补+纵隔引流222级单纯食管修补11食管支架置入11食管修补加纵隔、胸腔引流33纵隔、胸腔引流+空肠双管造瘘333级食管修补+纵隔、胸腔引流11纵隔、胸腔引流+空肠双管造瘘431食管修补+纵隔、胸腔引流+带蒂大网膜填塞包绕11食管切除食管胃吻合术114级纵隔、胸腔引流+空肠双管造瘘642食管切除食管胃吻合术211食管修补+纵隔、胸腔引流+带蒂大网膜填塞包绕115级食管瘘口修补+肺叶切除+纵隔、胸腔引流11食管气管瘘切除修补+纵隔、胸腔引流11食管主动脉瘘(放弃治疗)11

    纵隔、胸腔感染程度及临近器官受累情况是食管穿孔治疗方式选择和治疗效果最关键的因素。纵隔胸腔无感染或感染较轻,经鼻胃管胃肠减压和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食管支架置入或单纯食管修补即可治愈,并发症和再发瘘的机率低。纵隔和胸腔感染加重,但未形成纵隔脓肿和脓胸,食管修补加纵隔胸腔引流和有效的抗感染及营养支持,也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若发生纵隔脓肿脓胸,单纯采用食管修补再发瘘发生率高达80%,应辅助有效的纵隔胸腔引流,即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并用活力碘、甲硝唑、抗生素液冲洗并敞开引流;或在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后用带蒂大网膜片填塞纵隔感染灶、包绕覆盖食管修补处或食管胃吻合口,可明显改善组织愈合能力。若食管破口炎症重、组织脆弱、无法修复,可切除病变食管段行胃代食管术[6]。对病程长、感染重不能耐受大手术的病例,可行食管旷置、纵隔胸腔灌洗引流并行空肠造瘘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破口可自行愈合或待患者情况好后行2期胃或结肠代食管术。我们采用空肠双腔造瘘(经十二指肠、胃逆行减压引流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食管穿孔合并较重的纵隔和胸腔感染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2]。对于食管穿孔合并食管气管瘘治疗效果极差,死亡率高达70%[7]。多采用姑息治疗,但积极有效治疗可以延缓病程进展和恶化,并有可能达到治愈。可采用食管部分切除、胃代食管、气管修补、纵隔胸腔引流、肺叶切除等等。食管穿孔引起的纵隔感染累及临近大动脉如主动脉,造成食管主动脉瘘,出现典型的chiari三联征(胸骨后疼痛、信号性呕血、无症状期后大出血)再行手术多为时已晚。修补主动脉瘘口时,可根据大小和感染程度选择直接带垫片间断褥式缝合或人工补片修补,局部用带蒂大网膜覆盖、填塞[8,9]。若瘘口大或已形成假性动脉瘤无法修补时,可在体外循环或左心转流下行人工血管置换术,但手术成功机会小[10]。本组1例食管主动脉瘘也因放弃治疗而死亡。

    3.3  食管穿孔原因

    食管穿孔起因很多,创伤性和医源性食管穿孔多见,往往较易确诊,合并轻度食管周围炎或纵隔炎,大多经单纯食管修补可治愈[11]。少数合并纵隔脓肿和胸腔脓肿需附加纵隔、胸腔引流和有效的营养支持。自发性食管破裂较罕见,极易误诊,往往未能及时正确处理形成纵隔脓肿、脓胸、食管气管瘘等[12]。对食管修补术后再发瘘的处理,须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和胸腔内的局部条件来决定。胸腔引流量不多,一般情况稳定,可继续营养支持,等待破口自行闭合。当瘘口长期不愈,可择期行再次瘘口修补,间隔时间为6~8周,术中可用带血管蒂的组织如膈肌瓣、壁层胸膜、心包、心包外脂肪或大网膜加固修补[13]。若患者有严重的或不能扩张的食管狭窄、食管太脆,或食管大面积坏死而无法进行修补,以及属恶性食管病变致穿孔者,可考虑行部分食管切除用胃替代食管,但食管胃吻合需作在颈部,以避开已经感染的胸膜腔,同时彻底清除胸膜腔内坏死组织及感染的胸膜纤维板。本组2例行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成功,效果良好。合并食管原发病变的食管穿孔,手术既要治疗穿孔又要兼顾治疗食管原发病。本组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于胃镜扩张时发生穿孔,手术修补食管穿孔后在其对侧行食管贲门肌层纵行切开术,术后1期愈合。但食管癌穿孔致食管支气管瘘愈后极差,对此多采取姑息性治疗,以解除症状提高生存质量[14]。如空肠造瘘、食管胃弓上短路或食管内安放支架,若患者全身一般状况允许,可行食管癌和肺叶切除。食管憩室所致食管支气管瘘,多由于食管周围组织慢性炎症,尤其是肺门或纵隔淋巴结炎造成,瘘形成后容易引致受累肺叶实变或不张。手术方式多选择瘘道切除、食管支气管瘘修补术,若肺叶实变已丧失功能,可同时行肺叶切除。

    3.4  食管穿孔的部位

    食管穿孔的部位对纵隔胸腔引流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食管上段穿孔并纵隔感染,可行颈部切口置引流管行纵隔灌洗引流[15];食管中段穿孔开胸或胸腔镜辅助下行纵隔引流;食管中、下段穿孔,尤其是贲门上方的食管穿孔行修补术时,最好同期行空肠双腔造瘘术(经十二指肠、胃逆行减压引流和肠内营养支持),逆行减压引流可避免贲门功能紊乱导致的胃食管反流对修补区的高压冲击,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避免肠源性并发症。

    3.5  食管破口的大小

    食管破口的大小往往跟纵隔和胸腔感染成正相关,因而对治疗方式的选择也有指导意义[16]。

    总之,食管破裂穿孔是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临床急症。其急诊处理原则是闭合瘘口、控制感染、营养支持,其治疗方式根据食管穿孔时间、原因、部位、纵隔及胸腔感染等具体情况加以选择,采取合理、有效、个体化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志庸,张广敬,崔玉尚,等.食管穿孔和破裂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96(5):298299.

2 何泽锋,王建军,汪文东,等.食管穿孔营养支持方式的探讨[j].临床外科杂志,2006,14(4):221223.

3 vial cm, whyte ri. boerhaave's syndrom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surg clin north am,2005,85(3):515524.

4 keum dy, park ck, park ks. clinical analysis of prognosis in spontaneous esophageal rupture[j]. korean j gastroenterol,2005,45(3):169173.

5 amae s, nio m, kamiyama t,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of congenital esophageal stenosis: a report on 14 cases[j]. j pediatr surg,2003,38(4):565570.

6 昌盛,程邦昌,黄杰,等.胸食管异物损伤病变分级和外科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6):409411.

7 singhal ak, bhatnagar v. esophageal rupture secondary to blunt trauma in a child[j]. trop gastroenterol,2004,25(1):4243.

8 陈同,杨三得,谢维泉,等.食管异物合并主动脉食管瘘的外科治疗[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8,14(3):361362.

9 潘玉兰.1例食管异物并发主动脉瘘的急救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2):31,33.

10 sica gs, djapardy v, westaby s,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ortoesophageal fistula caused by a foreign body[j]. ann thorac surg, 2004,77:22172218.

11 muir ad, graham a. primary esophageal repair for boerhaave's syndrome whatever the free interval between perforation and treatment[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5,27(2):356361.

12 khan oa, barlow cw, weeden df, et al. recurrent spontaneous esophageal rupture[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5,28(1):178179.

13 程邦昌,高尚志,涂仲凡,等.大网膜移植治疗食管感染、穿孔[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2,9(1):6667.

14 张德超,张大为,张汝刚,等.食管癌穿孔的外科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1995,17(2):132134.

第9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学生管理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全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该教育理念,在德国表现为“双元制”;在美国表现为“合作教育”;在英国表现为“三明治”教育,在日本表现为“产学合作”模式等等;尽管特点各异,但核心内容都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立项建设院校之一,积极组织开展“工学结合”模式的教改实践。2011年3月,我院自动控制系与川奇光电科技(扬州)有限公司、帝豪电子(扬州)有限公司合作,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试点,组织实施了工学结合教改实践,目前已顺利结束。至2012年7月,除升学、入伍外,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首次就业率为100%,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如常月亮同学,在同批次的实习生中被提拔为班长。

1.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概述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与供方互利的关系”[1]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在征集了世界上最权威的一批质量管理专家的意见,总结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它是ISO9000族新标准的理论基础,是组织的管理者进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是ISO标准的灵魂。

2.“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兼具“员工”的双重身份,因此学生教育管理又呈现出新的特点,体现为教育主体(教育者教师)、客体(受教育者学生)、介体(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环体(教育支撑条件)的变化,要建立以人为本、素质化的管理新模式。

3.“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运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3.1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1]。

对学校而言,直接顾客是学生,间接顾客是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教育即是服务,学生管理工作要为学生这一特殊“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使学生、家长、社会都满意。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要识别、理解并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按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管理理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服务和管理质量。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真实性,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亲身体验生产过程及技术,提升专业技能,从而超越学生的期望,获得意外惊喜。

3.2 领导作用

领导者应确保组织的目的与方向的一致。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1]。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工学结合中,岗位指导老师(师傅)和驻厂教师(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领导,要对工作的性质、重点有所把握,认真研究工作方法,研究班级目标如何确定、班干部队伍如何建立和开展工作、规章制度如何完善、任课教师如何协调、学生学习成绩和岗位技能如何提高、与家长联系如何加强等问题,还应考虑学生生活、住宿、职业素养、融入企业文化情况等细节问题。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开展有赖于教学、管理、服务部门的齐抓共管,必须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主体性作用。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借词喻事,认为必须要有专注的精神,经反复探索,艰苦钻研后,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成就。学生管理工作实施亦是如此。经过第二境界的拼搏,学生管理工作应当有所收获和顿悟。

3.3 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唯有其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为组织的利益发挥其才干[1]。

工学结合中学生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最高管理者的正确领导,还有赖于学校和企业全员的参与。可把学校人员和企业相关人员作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学生管理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更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可在班级建设中,引导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学生党员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使得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3.4 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1]。

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有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服务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四大主要过程。管理职责的实现主要是制定工学结合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实习生管理规定》、《工学结合考核办法》等,加上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条例,构成了学生管理的依据。通过各项工作制度的建立,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班级财物管理、环境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由相关班委负责,全班学生共管共建[2]。服务实现主要是识别学生需求,工学结合服务提供的控制等小过程构成。测量、分析和改进主要是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分析,不断改进,形成良性循环。如工学结合前召开征求意见会,了解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了解学生对工学结合中驻厂教师、企业管理的满意程度,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

3.5 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来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1]。

学生管理工作繁杂而琐碎,但研究表明学生管理的不同过程、每个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存在着内在关系。要把注意力集中于关键过程、关键阶段和关键人员。因此,要十分注重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审和评审,避免因1%学生的懈怠而造成99%学生努力白费的现象。当诸项工作发生冲突时,要分清先后、主次,确定关键过程,引导班干部和普通学生关注该过程,共同实现该过程[2]。

3.6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永恒目标[1]。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预测变化和创造变化。工学结合中,学生管理内容不断出现新的变化,从学习成绩考核变化为技能水平考核,从早操、上课出勤变化为工作、上课出勤,从教室整洁变化为工作场所整洁等方面。持续改进应按PDCA循环的方法进行,将成功的过程标准化,形成文件,纳入到制度和标准中,并组织实施。通过持续改进,延伸到创新实践和活动成效,集体意识培养等方面。一个优秀集体的作风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当这种力量定型化、习惯化时,就会成为这个集体中学生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2]。

3.7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决策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1]。

学生管理工作中,首先是要建立及时、有效和真实的数据信息网络,灵敏、正确地反映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各种信息,以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和规模,有效改进学生管理过程。其次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深入的科学分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的发生。

学生管理工作情况由各部门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并可根据数据信息绘制帕累托图,找到主要问题;绘制控制图,分析主要原因,找出其相关过程或人员,以便改进这些过程。

3.8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组织与供方相互依存,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1]。

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供方就是提供学生管理的部门,如学工处、教务处、任课教师、学生会等。工学结合模式下,与学校联合办学的企业也是学生管理的供方或称合作方,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要考虑在满足育人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企业的追求,让校企合作变成“两厢情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为学生开设专业技术讲座,提供技术岗位,从而提升其职业技能和素养。

与供方互利就是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学生管理要站在学生及其家长的位置上多考虑,学生要站在学校和企业的角度去思考。要努力使学生管理工作既让学生及其家长满意,也让用人单位和社会满意,从而创造出和谐的育人环境。

4.结束语

学生管理工作无小事,学生管理工作更非小事,工学结合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角色的转变、职责的转化和环境的转移。通过运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学生管理者就会主动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要求有目的地开展工作,这对工学结合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同时,对于完善学校的质量管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增强竞争力,最终使学生、家长、国家和社会都满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根保.现代质量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周秀华.运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开展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卫生职业教育,2009(3):41-42.

[3]赵常学.ISO9000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60-62.

[4]江渝.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7):18-20.

[5]栾永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8(1):57-58.

[6]蓝少鸥.浅析“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的管理[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