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1 14:43:15
导语:在智慧课堂带来的好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南宁市新阳路小学,校长欧阳琪从衡阳路小学一路走来,感受着校园文化给学校发展带来的巨大好处,她也要为新阳路小学去创造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文化理念。2010年,新阳路小学与衡阳路小学一起加入合作课堂基地学校团队,他们边改革边完善,在深挖合作课堂本质内涵的基础上,于2011年春提出了“为师生生命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立项了“小学生成长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自治区级课题。“成长课堂”,将新阳路小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引向纵深……
“为师生生命成长奠基”,既是新阳路小学的办学理念,也是新阳路小学的核心文化,我们通过开展以读书、分享、合作、践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鼓励全校师生有梦想、有行动,主动成长、奋力成长、快乐成长。对“成长课堂”的研究,则是从关注师生文化知识的传承出发,走向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成长课堂”将课堂教学从“教”引向“学”,从“传授”引向“体验”,从“书本”引向“生活”,成为师生共同经历、感受和成长的最佳平台。“成长课堂”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把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促进师生成长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积极探索建构途径:设计“成长导学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立学习信心;构建“成长课堂”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活动场。
一、“成长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的内涵呈现
1 “成长课堂”关注生命成长。其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中,关注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努力张扬师生的个性。这是成长课堂的基本价值取向。其二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丰富师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走近文本,引领师生认识各种现象,丰富各种体验,感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乐趣,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陶冶师生的情操。其三是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师生智慧的生长,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人本对话等方式来生发智慧,追求师生智慧的生长,让课堂时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四是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师生道德的提升,通过培育人的道德,让道德彰显生命的魅力。
2 “成长课堂”让师生共同成长。传统课堂虽然关注学生,但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虽然也关注教师,但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成长课堂”重在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营造教学相长的课堂,终身学习的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3 “成长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扬弃和超越。“成长课堂”着重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继承传统课堂的精华,摒弃其“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和方法观,按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方法和组织形式,构建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此外,“成长课堂”在目标定位、导向、评价上也体现为更加关注人的成长,关注师生的共同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对传统课堂进行了超越。
二、“成长课堂”对师生发展的研究
1 通过对以学生自主学习、发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边合作学习活动为主要教学形态的课堂教学进行大量实践、观察、反思、总结,构建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成长课堂”教学模式。
2 以“成长课堂”教学模式为立足点,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多样性,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3 通过“成长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成长点,推动教师回到“研究”状态,促进教师形成反思意识,提升教学素养;在建构“成长课堂”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形成新的认知,使教师在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中引发并生成新的境界,实现个人成长,为解决目前国内正面临的教师发展瓶颈问题找到新的突破口。
三、“成长课堂”的内容研究
1 成长导学案设计的行动研究。树立成长意识,积极探索有效导学的方法,设计一套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形成导学案制作的一般程序。
2 构建小学生“成长课堂”模式的行动研究。探索构建小学生“成长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有效策略,优化教学过程,形成实用可行的“成长课堂”教学模式。
3 有效“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策略研究。继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力求把握“合作”本质,探索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建设的策略。
全国资深课改研究专家,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教师报专栏撰稿人于春祥先生就“教学”的阐释让我记忆犹新,其言:学就是教,教也好,学也好,高效教学密码全在一个“爻”,“爻”即“交”,交是相互的吉,不交是彼此的凶,左一爻,右一爻,一个“爽”字出来了。细品其言之实质,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就是:高效课堂是有快乐相伴的教学合一。于是乎,合作学习便成了教学富有生命的密码,合作中产生的“面对面效应”会带给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温暖、提醒、激励和安全。其间的掌控全在于教师的智慧——情景的创设、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问题的设置、解决问题的方式及对象、富有诙谐和恰到好处的点拨语言……都要求教师们大智若愚的放学生一马,告别惯有的“秧田式教学”,激发学生们勤于主动将自己不会的拿出来,包括自己会的在课堂上给于展示以获得新的收获,把学的黑箱变成展示的阳光,整个过程让我看见你的会,让我看见你的对,让我看见你思考的滋味。
走进划片儿招生的即墨中学(单设初中),想到来自不同小学的道德品质、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见到行为规范、能说会道、自信阳光的即墨学子,慕名而来的同仁们无不感慨学校倡导的“按规则走路,做守法学生”的要求之切实有效,“一学就会,简洁高效神奇的和谐互助教学模式”之神奇高效。上学走进校门时,即墨中学有一道亮丽的风景:大门两侧整齐、安静、有序的两列队伍——骑自行车上学的同学推着自行车一伍,步行的同学一伍。左侧门推着自行车的同学有序走向校园的停车场,其余的同学全体静静等候,在一位值周教师肢体语言的指挥下,轮到步行的同学进校门了,他们一人一列,安静有序、自信阳光地走向各自的教学楼,于是三个年级的同学渐渐分散为三条充满动感的线条,与此同时,别的同学在静静等候,如此左右两侧交换行进,没有交集的现象,也没有碰撞的发生。停车场按级部、班级划分区域,停车的同学主动按区域、按要求停车,不一会儿,自行车犹如几十条平行线刻画在地板上,整个场面只有一个值周学生在督促考核,一切皆指挥有方,训练有数。即墨学子就这样坚守规则、行走正道,何愁其不做守法学生?不要求自己成长为时代的弄潮儿?实际上,课堂里,师友之间和谐互助的探究与展示,他们的言犹未尽的小组讨论,自信有主见的全班交流与补充修正,师傅对学友的帮助与提携,小组间的竞争与协作,充分展现了即墨中学又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的老师富有智慧的问题设置和点拨语言,他们的学生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富有见地的敢说、能说与会说的课堂气氛无不诠释着高效课堂的实质。课外活动时间,兴趣小组的活动精彩纷呈,国旗班的训练场面至今清晰的浮现在我的眼前。鼓号队、升旗手、护旗手、指挥员们在升旗台前空旷的校园里各守一方领地,低年级的学友们,有的拿着乐谱认真的领会、识记和尝试着敲打、指挥;有的不厌其烦的操着正步左——右——左,手脚动作的规范到位、手和脚的配合,队友之间的协作,练了一次又一次,重复了一遍又一遍;有些学友认真聆听着高年级师傅们的讲解,认真观看着师傅们的示范,认真揣摩后去尝试体念…..无论哪个团队与个人,从他们洋溢着快乐与认真的表情上不难看出:师友们没有谁存在想要放弃的念头,没有谁对重复着枯燥乏味的动作感到厌倦,有的是对成败之举的心得交流与鼓励,有的是交流后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与进步……即墨二十八中插上了和谐互助的翅膀,载着阳光守纪的即墨学子飞得更高。
终于迈进了久仰大名的昌乐二中,繁荣的校园文化建设让人赞叹不已,大胆而有效的课程改革让人可望而不可即。校园里,随处可见展板上配有图片温馨而富有激励性的标语:“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优秀是一种习惯”“海量阅读让人生与众不同——自由呼吸着书香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教室外墙的走廊文化,因班级不同而内容各异,因学生个性不一而富有创意:时政新闻、班级风采、项目书、小组文化建设、美食美容、走向自我教育、跃动青春、宿舍管理、梦想起航、美丽瞬间……教室里,浓浓的班级文化时刻督促和激励着师生一道共同进步:家庭公约及盖有手印的承诺,小组文化建设,家庭成员生日登记表,梦想启航,班委会日量化表,自主管理团队职责……如果说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昌乐二中是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那么,大胆而有效地进行课程改革的昌乐二中就是一位驰骋在篮球场上,众人为其喝彩的先锋队员。本着“义无反顾地把发展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实现生教生,生帮生,生考生,生评生,在生生互动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的教育观,昌乐二中会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科教师对教材进行研究,他们参考同年级不同版本教材上的课题,参照课程之标准而重新归类编排教材,重新确定学习课题及典型篇目,对于雷同者大胆删除。于是乎,昌乐二中的师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舞之韵》、《青岛看海》、《远足拉练》、《体育节》…
【关键词】高效课堂 课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22-01
衡量一堂课是否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及是否上升到智慧的层面;二看课堂教学效果是否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互动过程。
下面,就一些课例来谈一下我的看法,抛砖引玉,共讨“高效”之道。
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及是否上升到智慧的层面。
【案例】《包公审驴》教学片断
教师1:前期教学虽很精彩,但由于教师启发引导不到位,在完成教学目标:谁使用了计谋,结果为什么不同时,部分学生则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包公成功了,小偷失败了,因为包公使用了调虎离山的计谋,小偷不是一个名正言顺的人等。
教师2:经过前期充满激情的教学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教学目标2:包公审驴时是怎么想的?并且提供了一组关联词语: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既……又……。经过短暂的小组讨论后,学生很容易的完成了教学目标2,使用了四组关联词语准确、清楚的表述了包公的想法,思维严谨。此时,老师因势利导,提出了第三个教学目标:谁使用了计谋,结果为什么不同?学生稍加思索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计谋要用在正确的地方;要用在正义而不是歪门邪道上;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
【分析思考】课堂教学的成败与否关键取决于教学方式。而不论我们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1由于在前期引导不到位,导致在得出结论时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想象,结果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教师2在前期教学中引导到位,即让学生明确了课文的主题,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变成了智慧。
二、课堂教学效果是否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教学片断
教师1:教师创设情境,学生从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小组进行计算、教师巡视、点拨;再巡视、点拨。所有小组完成后,每个小组进行展示,逐一说计算方法,教师又进行点评。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将近30分钟,还没有切入到本课教学重点。其间老师不间断的进行讲解,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其后的教学效果如何我们就可想而知了。
教师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从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小组进行计算、讨论、要求学生自己从中发现规律。至此,学生的心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想法,只是还不太明确,老师恰到好处的出示了一组算式及表格。
各小组完成表格,进行展示时,教师只用了一个加号与等号就轻易的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互动过程。
【案例】《包公审驴》课堂教学片断
教师1:教师以复习方式导入新课,要求小组自主检测上节课所学内容,这点无可非议,但教师在巡视指导时花去了大量的时间,接下来的小组展示、纠错,又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宝贵的十五分钟就这么过去了。接着,教师又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复述课文内容。在学生复述结束后,教师又要求学生以最简洁的字眼总结起因、经过、结果。简单的内容,学习目标的不明确,浪费了足足28分钟,学生还不知道这节课要干什么,学的索然无味。整堂课气氛沉闷。
教师2:简洁的复习导入,三言两语就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呈现在了黑板上。接着小组出示问题,投影显示,大家讨论那些问题有研究价值。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学生问题为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学案建议,始终围绕学生进行。其后设计的分角色朗读,学生读的是声情并茂。整堂课迭起,精彩纷呈。
在每一堂精彩的公开课上,我们几乎看不到答不上问题的学生,老师滔滔不绝,流畅的课堂背后,遗留了很多接受力的问题等老师去补充。做一个设想,如果因学生的回答困难而慢了下来,老师会因抓住契机而多出一些思考的空间,一切都慢下来,这样课堂注重了新课改的过程与方法。相比较知识而言,思考力在学习中更重要,个人只有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学到的东西。这思考是知识与智慧的内在联系。
原有的课堂模式好比流利的演讲,让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空间和能力。要找到现代教育的归程,先要使课堂慢下来。慢中充实内容,扩大课堂信息容量,慢中接近真实,不回避问题,慢中不压抑学生,彰显思考的张力,慢中体现人性化,还原学生思路行进的足迹。以往,我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钦佩的目光使我很满足,可渐渐的,这样流畅的课堂却失去了魅力。我始终觉得缺少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恐怕学生不能真的学有所得!于是,我尝试将课堂慢下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注意学生的表情动态上,随时思考调节讲解的方式,或者更近一步深入,或者反复重申,或者停顿下来,或者个小笑话调动气氛。慢,使我的课堂更接近真实,更人性化,更有一些意趣。我也在这样课堂上体会到了慢所带来意味和乐趣!
慢的课堂应该有哪些做法和好处呢?当教师问了问题之后,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提问后,不要急切的去诱导他们,而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恰当的鼓励。不回避课堂出现的问题,慢些来解决,有时候看起来是旁支末节的问题其实给学生的启发和知识都是不可限量的,这就是教育,它的力量是不可预测的!一位外国留学生曾写了她在英国学校教育实习的经历,整堂课学生都在不断的提新问题,而老师跟着他们的问题,在看似无关紧要的地方讲解了很多,最后学生都动手去实践了新知识,她的课很成功,这已经很接近,我们中国一向所说的授人于渔。
另外,在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语言的内化提高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语言有时候是智慧的火花一刹那迸发出来的,这需要时机和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慢下来,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内化了语言也提高了语言。语文老师,教学语言应该更有感染力,更有智慧,这样才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于师生都可以在慢的过程中教学相长,无限探讨所学知识,体会其乐无穷。
慢曾在上个世纪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比如闲聊,喝茶,漫步,消磨时光,在现代这个步履匆匆的社会真的很难体会到这种乐趣了,快,让工业时代成为一条制造人们未来生活幸福的流水线,快让我们尽享现代物质生活的舒适便捷,快让我们向前,向前,快速向前。我们被时间表安排满了,在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快让我们晕头转向,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快让我们迟钝失去了很多可以用心体会的乐趣。米德在《萨摩亚人的成年》中,为我们重现了一副画面现代人应该向原始人的学习,避免逼迫儿童将学习与游戏分裂开来。教育家贺拉斯也早向我们呼喊寓教于乐。学生苦学,学苦,疲乏,厌倦。如果,我们能在慢的课堂中,让他们远离枯燥,多给一些时间让他们接受和思考,他们就会体会到学习本身的乐趣了。
语文的特殊性使语文学习效果相对其他学科差,费时费力而语文成绩进步慢。可是,此慢非彼慢,我们所说的慢的乐趣来自于对知识的深入思考,抓住教学契机拓展知识面,让学生体会语文独有之美从学习知识上升到素质教育,这慢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飞跃,从而正好去解决素来的固陋。
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参加今天的读书论坛,仔细倾听主持人和几位参与者的发言,感觉很好!我也坚信,没有发言的老师一定也有自己的思考和表达的欲望。今天的读书论坛是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使大家阅读、思考、表达得更好!今天的读书论坛也是一种交流方式,利用这种方式,更多的青年教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团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合作伙伴。现在主持人把话题交给我,让我谈谈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想说,我不是权威,我的话也只是一家之言,大家在专业成长之路上可以参考和借鉴。我认为教师专业成长是这样的:
一、心灵的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认同感、承受力和责任心。专业认同感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极其重要,我们可以拷问自己,我接受教师这个职业了吗?我喜欢这个职业吗?我热爱这个职业吗?当你看到学生的时候,你心里有没有油然而生的一种兄弟姐妹之情,有没有情不自禁地想奉献一种教师之爱。当你走进课堂的时候,有没有把知识、理性、情感、爱心和智慧融为一体,去影响改变提升自己的学生。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的改变是非常缓慢的,有时候在某一个学生的身上甚至看不到因教育而带来的变化,教师需要有承受力,要能承受教师职业的喜怒哀乐,要为这种职业持之以恒地付出,哪怕这种努力是徒劳无功的。教师是孩子除了父母之外最为重要的“他人”。这个“他人”对于孩子具有文化刻印般的作用。但是,面对各种压力,面对教育的低效和无奈,教师常常会产生恐惧感和要逃离的冲动。帕克,帕尔默在《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讲到,教师要直面这种恐惧就要有信仰、有一种内在的崇高。这种内在的崇高来自于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承受力。
如果一个教师的专业认同感和承受力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教师的责任心就成为一种良性驱动。我以为,责任心的增强,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古人云:“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有一日之勤。”梁启超先生说过:“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我以为为师者的责任,体现在平常的工作之中,体现在细微之处。工作有没有主动去做?工作有没有用心去做?工作有没有做成精品?工作有没有成绩刷新?诸如此类,都源自于教师责任心的拷问。
二、技能的成长
教师的技能成长源于教师知识体系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人文素养,我们倡导教师要广泛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就是为了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加深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当“读书人”和“教书人”成为真正的同义词时,教育中怪诞、野蛮、迷信、神话、反智的成分才可能降至最低。也只有当我们将读书与教书融为一体时,我们才可能将内心的惶恐与焦躁抛至一边,带着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对课堂的认识,坦然地走向课堂,面对教室里充满渴望的学子。教师技能成长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强烈的专业奋斗感和专业表现欲。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奋斗,拼搏,更要有参与。有些青年教师,总认为自己底子不好,成不了大器,这个想法是个普遍的错误。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工作中能否做出成绩,态度占85%,知识和智力只占15%。勇者无敌,成功说来就这么简单,面对一项实验,能勇敢地面对,请你上公开课,你愉快地接受;请你大会上交流,你欣然地承担;有征文比赛,你积极地参与;交给你一个乱班,你主动地担当。每一次挑战,或许都是一次阵痛,但同时也是一次无可抵挡的成长,成长的代价就是接受挑战。此刻,你不妨扪心自问:在我的工作旅程中,我用勇气接受了几次挑战?是否有勇气接受挑战,实际上就是“主动”与“被动”的两种人生态度。一个人若能有主动的人生态度,机会怎会不光顾?
教师专业技能的成长离不开专业学习、专业思考,更离不开专业参与,这是我个人切身的体悟,这也许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必须选择的一条阳光大道!
三、智慧的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条没有终点的上坡路,我们追求的境界就是要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教育智慧和教育思想。智慧和思想起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而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写作是形成教育思想的磨刀石,思考固然可以不动笔,但必须承认,不动笔、不形成文字的思考往往是肤浅的、零碎的、断断续续的、浮光掠影的,写作的好处在于能强迫人静下心来使模糊变得清晰、破碎变得完整、零乱变得有条理,它促使人把观点表达得更科学、更严谨、更经得起推敲;写作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教师只有拿起笔来,一路走,一路记,一路收藏,一路分享,一路矫正,智慧才能漫漫形成,教育思想才可渐渐明朗!对于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来说,重要的行动之一,就是把你的思想表达出来,外化成字、成文乃至成书,让人捧着,看得见摸得着,心悦诚服。
再有,一个人能在多大的场合发表自己的言论,就证明这个人有多大的影响力。作为教师,以学问去赢得发言权是最重要的一条通道,而写作无疑是这条通道上唯一的列车。因此,写作的另一个好处在于,使你获得报刊上的发言权的同时,获得工作和生活中的发言权。有一位大师说过,教师和学生相处一两年时间,都会有几个教学实践上的精彩片段,但这些值得回味和记忆的片段大都被遗憾地“湮没”了。年轻的教师们,拿起笔来,记录下来,并敢于乐于和远近不同的教育同行们分享,这既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留到将来坐着摇椅聊聊教育人生的好方法。写作的幸福感将使你更加热爱思考,一个热爱思考的教师,注定是一个不断向大师靠拢的人。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做观察者、记录者、学习者、思考者和研究者,这些角色的担任其实就是教师职业的行走方式。教育者需要想大问题,更要做小事情。这种点点滴滴的推动,将使你的专业成长达到令同行敬佩的境界。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位;提升路径
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位是新课程改革时代的呼唤
心理健康教育课致力于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幸福生活,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最终达到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对象是学生的心灵成长,而心灵的成长是不可能靠知识来灌输的,它需要用心灵去感染和熏陶,这就给心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位。
新课程改革给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在新课程核心理念“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的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焕发了无限的生命活力。但是,新课程改革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带来了挑战,即如何摆脱传统教学观的影响,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位,真正让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位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心理教师学习共同体,提升心理教师的职业品位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位的提升,离不开富有职业品位的心理教师,因此,每一位心理教师都需提高身心的健康状态,加强专业修养,提升自身魅力。教师的职业品位主要表现在德高、才高上。德高的主要表现是教师对学生的用心关怀、对学生的负责、对学生的尊重理解;才高的主要表现是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灵活的课堂教学、厚重的业务功底。为此,我们提出建立心理教师学习共同体,不断提升心理教师职业品位。
学习共同体可以发挥团队的智慧,通过团队通力合作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的氛围,建立起对专业的敬畏,并激发心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心理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可以采取以下途径来提升心理教师的职业品位:①共同致力于转变教师角色。心理教师有必要突破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成为掌控课堂活动的“主持人”、学生经验建构的促进者、学生解决问题的帮助者和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平等沟通者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心理课堂的主人,从而创造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心理相容、和谐融洽和有品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等。品位是锻造出来的,是修炼的结果,在磨课教研和课例研讨中,心理教师可以扩展彼此的视野,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③读书研讨,深化学习。读书研讨是一种学习,可以不断扩大自身视域,增强文化底蕴,只有这样,心理教师才能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旁征博引。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位源自心理教师的高度,教师用生命启迪学生的智慧,用灵魂唤醒学生的潜能。
(二)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参与品位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对话与交流,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位,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品位,同样也需要学生参与品位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倡导教师创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分享,如果课堂缺乏和谐温馨的氛围,学生则不敢流露真情,班级内无法形成真实情感的交流,教师甚至需要停下来维持纪律,从而影响课堂的实效性。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管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尊重别人、倾听别人的品质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位的基础。为了营造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实行小组积分制,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带给学生的是放松但不是放纵,不能没有原则和标准,良好的课堂秩序应该成为课堂品位提升的基础。心理课堂上一般会出现以下问题:有的学生自律性不强,不懂得尊重别人,嘲笑同学,忽视倾听,发言过于随意;有的学生封闭自己,沉默寡言,冷眼旁观;有时课堂的分享权限会变成少数几个学生的“专利”;有时课堂活动因个别学生的捣乱而难以实现充分的体验和分享。为避免这些情况,同时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开学第一课可实行小组积分制,即首先每班选择两位心理安全员,对于自律性好、踊跃参与的同学和小组进行加分奖励,并提倡每位组员轮流为小组作贡献。通过小组积分制不仅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也加强了学生的合理竞争意识,即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鼓励学生学会承担,学会倾听。
第二,采用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每个人都蕴含着积极的能量,需要我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等积极心理品质。因此,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力量和潜在能力,善于用发展的、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并对成功赋予了全新的理解,即成功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是心灵的成长。当学生学会了如何管理情绪、表达和展现自我、尊重他人及倾听他人时,他就是成功的,这时我们可以对学生加以鼓励,尽可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的热情。可以说,在心理教师积极的反馈中,学生的内在积极力量被充分开发,学习的热情得到有效提高,大大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位。
第三,巧用学生心理活页,鼓励学生全员参与。通过心理活页,学生可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不断审视自我,思考自己的心灵成长,与心理老师进行情感交流,做一些成长练习等,充分巩固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效果。从学生的使用效果来看,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并积极探究、主动思考、大胆分享,从而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学生心理活页的使用不仅促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发展,也促进了心理教师的个人成长,真正让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位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注重课堂内容的建构性,提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品位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白板”,而是具有大量生活经验和先前知识的主体,这些知识与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这就是说,知识是学生以自身经验为基础主动加以理解和建构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遵循知识生成规律和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即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倾向。
品位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学内容需以学生的问题逻辑和生活逻辑为基点,关注学生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生活化。例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有段时间许多学生咨询的话题总和班级谣言有关,为此,我们专门设置了一节心理课《谣言引发的烦恼》,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特别乐于参与和分享,体验和感悟也比较深入,下课之后有位学生跟我说:“老师,你这节课上得太好了!”可见,品位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相联系,直接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正如杜威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学生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
品位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学内容是充分开放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因为时代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也会存有差异。同时,这种教学内容又是不可预设的,是处于动态生成之中的。如在《谣言引发的烦恼》一课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谣言显得义愤填膺,我当即决定改变教学内容,留给部分学生表达感受和澄清谣言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进一步加强了谣言传播者的体验和感受(原来谣言让他们这么痛苦)。课堂就是在这样的充分表达和分享中不断地生成新的认识和体验,恰似汩汩清泉不断流淌。
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课堂便有了生活之水的滋养,更加富有情趣和魅力。教师的智慧就在于能够设计开放、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创设充分的思考空间和表达机会,让丰富多彩的思考交汇在课堂上,让生命的体验在课堂中自然流淌,让闪烁智慧灵光的思想在课堂上驰骋,最终提升学生的生活智慧。
(四)巧用教学辅助手段,提升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品位
关键词:数学 课改 讲兴趣 讲探究 讲生成
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学习的效率,是摆在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讨论高中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它不仅可以降低师生不必要的精力和物力的付出,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果。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学习的效率,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有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一、讲勤奋更讲兴趣
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除了讲责任就是讲义务,从小就背上了“学习”这一沉重的负担。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个游戏爱好者,因为被游戏中环环相扣的谜团而困惑和通过自己努力把谜底揭开(取得胜利)带来的成就感所吸引而毫无怨言地几天几夜不停息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学习”就那么没有吸引力呢?我们承认做不到游戏的那种程度,但是这多少给我们一些启发,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的教学是否可以更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勤奋、刻苦得到更多兴趣的引领。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一,教学设计必须讲究“设疑”,就是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驱动。
第二,及时反馈,新知识的学习给学生带来哪些认知方面的变化,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能够解决那些原来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简化那些原来处理比较繁琐的问题?一句话,就是带来了哪些好处?例如(1)学习了集合的有关知识后,就可以把问题简洁地表示出来,以前是一个一个地认识事物,学习了集合以后,可以一类一类地认识事物;(2)需要几张光片可以确定患者体内钢针的长度?学习了三视图后,就可以通过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确定;(3)学习了向量知识以后证明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就非常简单等等。
第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被视为学生对老师的挑战也是弥补老师甚至教材的不足)。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带来几方面的好处:(1)思考,因为只有思考才能生疑;(2)矫正,错误的认识通过辨析才有机会得到纠正;(3)愉悦,在感受与体会数学研究的历程中感知数学的魅力。 讲兴趣并非否定勤奋,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勤奋是快乐的、持久的。许多事业上有一番成就的人都是从兴趣开始的。
二、讲接受更讲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接受式学习就是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的学习,探究式学习就是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阅读自学的学习。作为学生,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就象前进中人的两只脚,交替向前。但是,无论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还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新课程改革中都应当更加重视探究式学习。
知识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头脑中“生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是有一定的知识准备的,不可能是一张白纸。因此,无论是接受式学习还是探究式学习,都不会是无条件的。新知识的接受、新问题的探究与学生原有知识准备的正相关度越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学习效果就越好,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是(1)如何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2)如何最大限度地将新知识的学习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其实,新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几乎每一个单元后面的习题部分都有几道探究性的问题,这其实就是在接受基础上的探究。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探究性问题对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拓展其数学视野、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大有好处。
有接受才有探究,在接受基础上的探究,就像站在了巨人肩膀上飞翔。从这个层面上理解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对于搞好我们的数学新课程改革是有益的。
三、讲预设更讲生成
一、基于儿童的特点,让儿童以“儿童方式”学习数学
基于儿童,是基于儿童的认识特点和学科特性,把师生的情绪、情感、情趣融进数学的学习中,让数学学习充满温度。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最能满足他们心理的需求。儿童喜欢在游戏中学习、成长,去探究自己喜欢的东西,并通过自己去亲身体验认识世界。因此,我们要把游戏引入课堂,把数学活动设计成一个个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感知体验,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例如,教学《找规律》时,以游戏形式切入,让学生听写图形符号、圆、三角、方框,然后全班参与报一遍自己代表哪个符号,以游戏为链条,把数学知识内容恰到好处地融入游戏之中,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感受间隔排列和一一对应。
二、尊重儿童,尊重会唤醒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致
童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
1.赏识,是一门艺术,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
儿童有着独特的思维,儿童总是以他的独特眼光看世界,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尊重儿童学习的原生态,允许儿童说自己的话,要学会赏识儿童对数学知识不严格的独特见解,让儿童的童心创造得到呵护。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二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表示方法,争相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心中的一半。
2. 创设,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实践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景,教师要在生活中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不断思考调整,借鉴和引入情景时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例如,《长方形的面积》抓住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核心问题――“长表示每行几个,宽表示有几行”来研究,用朴素的素材揭示数学的本质,我们可以设计方块图形让孩子理解为什么要数方格的个数,设计空白图形引导学生为什么计算面积要量长度?倾听儿童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经历从一维到二维的飞跃,经历从形象的数到抽象的算的顺利过渡,或许比长乘宽等于面积这个结论更值得回味。
三、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未来,让他们真正感受数学的美
儿童学习数学,最终要能唤醒儿童真实感受,让数学课堂体现人性;培养儿童的求真精神,让数学课堂充满理性;培养一种对智慧的钟爱、对创造的渴望和完善自我的追求。让儿童享受到数学的美,体验到活泼的智慧锻炼,深切的情义投入。例如,《圆的认识》中可以让孩子在不规则的图形比较中感受圆的饱满美,抓住确定圆的大小需要几个数据,在画圆的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圆的匀称美,通过半径,直径的数量的多少,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更深层次的诠释是无数的同长成就了圆的美。
四、成为儿童,从儿童中来,在儿童中做,到儿童中去
童本数学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师应该学习儿童的数学,以儿童的视角亲近儿童数学。新版教材从例题的内容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插图明显增多,文字量明显减少,表面看比旧教材丰富得多,教学似乎可以比原来轻松,其实不然。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思维,这种具体形象不单是数学知识呈现上的图文并茂,更应是儿童在头脑中知识储备的丰富多彩,因此纯粹图文式的教学起点对于儿童来说仍具有不可攀性。只有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教材编排的例子才是有效的。所以我们需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对所使用的教材适当补充、扩建,进行二度开发,借取生活素材,把“儿童生活”嵌入数学教学,让“陌生的数学”变得熟悉、亲切。例如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一课中,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的支撑,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有效化解难点,可设计“付整找零”的生活场景:小明有276元,今天又领到奖金98元,小明一共有多少元?用动画演示发给小明100元,小明找回2元的情景。因为把抽象的数学建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上,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活泼,高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关键词: 教学机智 表现形式 影响因素
杜威曾说:“不管我们怎样透彻地进行判断、计划和选择,也不管我们怎样谨慎地采取行动,这些都不是决定任何结果的唯一因素。外来无声无息的自然力量、不能预见的种种条件,都参与其间,起着决定的作用。结局越重要,这种自然力量和不可预见的条件对于随后发生的事情就越有重大的作用。”[1]将这句话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也就是说,无论教师在课前对课堂进行了何种预设,总会遇到一系列意外,这些意外极有可能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那么,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化解这些“出其不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在对6岁儿童进行教育教学时便巧用了教学机智,令课堂富有生气,充满智慧与灵动。
一、何为“教学机智”
《教育大辞典》将教学机智释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而又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处于一时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2]。由此可见,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
观照阿莫纳什维利的教育教学,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处渗透着机智,拥有“一种把握时机的感觉,一种对需求与人的能力所具有的敏感……一种即席创作的能力,一种倾听的能力,一种审时度势的能力,一种知道何时跃起和何时静处的能力”[3]。这种机智感使他成为优秀教育者中的佼佼者,值得广大教师借鉴与参考。
二、教学机智的表现形式
在课堂中,教学机智的类型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孙瑞青将它划分为集中学生上课注意力的机智、把握课堂反馈信息的机智、处理偶发事件的机智、控制情绪与教态的机智、形成民主课堂气氛的机智这五种类型[4]。张丽萍和陈灿将其分为处理课堂教学突发事件的机智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机智,前者又包括处理教学疑难的机智、处理偶发事件的机智、处理教师自身失误的机智,后者主要被划分为教学结构的布局机智、教学节奏的调控机智、教学气氛的创设机智[5]。刘华锦、穆晓睦将教学机智划分为处理教学失误的机智、处理学生失当行为的机智、处理教学环境突变的机智、处理学生意外回答的机智[6]。综观这些分类,大同小异,具体到《孩子们,你们好!》[7]一书,阿莫纳什维利的教学机智主要可归结为五种类型:控制情绪与教态的机智、处理学生意外回答的机智、把握课堂反馈信息的机智、处理学生失当行为的机智、处理教学环境突变的机智。
1.控制情绪与教态的机智
新学期的第一堂课,阿莫纳什维利便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当学生悄悄在他耳边说“你是个好老师,我爱你!”时,他的眼睛湿润起来,内心激动不已。为了让学生此刻不被他的情绪影响,也为了使自己澎湃的心情镇定下来,他当机立断,让学生把头伏在课桌上,闭上眼睛,回想生活中令人可笑的事。而当自己情绪得到调整,且学生中已笑声一片之时,他又不失时机地把他们拉回课堂。这一瞬间的行动,充分体现了阿莫纳什维利在控制情绪与教态上的机智。他没有任由自己被情绪左右,没有让学生在新学期第一天看到自己的失态,在学生心目中保持了教师应有的形象,留给学生的只有欢笑,没有泪水。
2.处理学生意外回答的机智
第一个学日最后一堂课,阿莫纳什维利预设了两个问题及学生可能的回答。他期待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孩子们,请告诉我,今天在你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事情?”时给出的答案是“我们上学了!”,并根据这一回答牵引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你们在学校里将做些什么样的事?”,然而,学生的回答出乎他的意料,当第一个孩子说出“我家的房子拆掉了!”之后,其他孩子顺着第一个孩子的回答,说出了一系列令人悲伤的重大事情。阿莫纳什维利意识到这一情况,立刻做出反应,调整自己的措辞,继续向孩子们抛问:“在你们的生活中发生了怎样的重要而又快乐的事情?”虽然孩子们的回答仍然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但是在这整个过程中,阿莫纳什维利能够瞬间做出判断,及时调整提问的措辞,教学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过程中,阿莫纳什维利想通过谚语“大树挺拔靠树根,人有力量靠朋友”谈谈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相互关系。他首先向孩子们发问“大树靠什么支撑?”,获得了预料之中的回答“树根”,随即他趁势追问:“那么,人靠什么才有力量?”原来以为学生会回答“朋友”,结果却获得一个令人惊奇的答案“骨骼”,并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兴趣。此时,阿莫纳什维利并没有掐断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是敏锐地发现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和灵感融入课堂生活的,因此,当他觉察到这一微妙之后,便把握教学时机,因势利导,即席创作,将关于友谊的教育旋律转变成为关于人体骨骼的即兴曲,总谱朝着符合儿童心意的生活发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阿莫纳什维利完美演绎了一位卓越教师的教学机智。
3.把握课堂反馈信息的机智
在语文课上,阿莫纳什维利为引导孩子说“单词”,自己首先说出了一批“单词”予以示范,接着让孩子们清楚地将所知的单词一一说出来。然而他发现,孩子们所说的“单词”并非关注单词本身,而是单词所代表的东西本身。他们所说的单词都是教室中的有形之物,却无法捕捉到无形之物、抽象之物。他及时把握住这一反馈信息,念出“美丽的、明天的……”,把儿童从具体的物体名称中引开去,帮助他们从“魔力圈”中挣脱出来,打开孩子们的“单词”视野,让他们真正了解单词所蕴含的丰富性。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孩子们开始将单词“抽象化”,拓展了“单词”视域,深化了对“单词”的理解。然而,好景不长,有一个孩子将他的努力付诸东流,又开始把单词化为有形,化成局部。此时,阿莫纳什维利并未坐以待毙,而是选择戛然而止,转向下一项教学活动,不再让事态发展下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他洞悉一切,掌控好整体教学节奏,有张有弛。他既能把握时机,适时调整,发散引导,循循善诱,又能掌握分寸,及时收尾,防止蔓延,将何时跃起和何时静处把握得恰到好处,教学机智一览无余。
阿莫纳什维利把握课堂反馈信息的机智还体现在下面这个案例中。孩子们尚未形成对“多少”和“大小”的概念,在他们的认知中,会把“大”看成是“多”,在数学课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验证了这一点。在这一片“叽叽喳喳”声中,阿莫纳什维利敏感地捕捉到了某位孩子的与众不同,并当下决定让这个孩子在全班面前演示,阐述他的思考过程,让他带领其他孩子一步步思考。阿莫纳什维利敏感细腻,在一片嘈杂声中捕获那一抹惊异,并善于利用,把那个孩子当成是孩子们的思维榜样,实现希望孩子们学会思考的目标,机智之光熠熠生辉。
4.处理学生失当行为的机智
在上语言课时,有个孩子在课上睡着了,面对学生这一失当行为,阿莫纳什维利并没有唤醒那个男孩子,并没有采取告诫的方式令其不准在课堂上睡觉,反而以此为契机,教育孩子们要珍惜睡眠,充分利用睡眠积蓄力量,并让他们从中学习到体贴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在这一意外事件中,阿莫纳什维利把学生上课睡觉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的时间内,并充分认识和挖掘这一偶发事件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加以引导,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实在是妙哉。由此可见,他已然把教学机智运用到炉火纯青之境界。
5.处理教学环境突变的机智
阿莫纳什维利按照教学总谱上着课,做梦都没想到第比利斯的三月突然下起了雪。教学环境突然改变,他瞬间领会到这一突变将带给学生怎样的冲击,将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怎样的意义,因而他未作任何迟疑,旋即决定修改这壮丽的第122个学日的总谱,带领孩子们领略大自然的这种奇妙现象,充分欣赏这白色世界的美景,让他们的欢声笑语融于白雪皑皑之中。阿莫纳什维利并不囿于总谱,懂得随情境的变化而适时地、恰当地做出改变,了解学生的需求,体察学生的感受,机智地行动。显然,这种机智感已被他深深内化,与之融为一体。
三、教学机智的影响因素
课堂情境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与多变性,缘何阿莫纳什维利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教学机智应对课堂当中出现的各种意外,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这与他个人的素养密不可分。
首先,他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顽皮,对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他总是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于细微之处体察学生的脆弱,爱护学生的心灵。因此,即使儿童在课堂上睡觉,有违课堂纪律,但是他能以儿童视角看待学生的不当行为,基于儿童的立场对儿童施予人性的关爱,体现出其人道主义教育学原则。在这种价值立场的驱动之下,他便能适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通过对其他孩子展开教育这种行动充分展现其教学机智。假如他行为的出发点不是儿童,而是一味用冷漠的、缺乏同理心的甚至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维持课堂纪律、课堂秩序,那么,教学机智便无从谈起,这种行为只会给孩子们的心灵覆上一层阴影,带来无尽的伤痛。
其次,他把每一个儿童都看做是有独立个性的人,悉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特殊性,考虑到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他们的悲伤与快乐,他们的需求与志向,触及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在心灵上相遇,做最真诚的沟通,从而依据儿童此时此刻的情状机智地行动,见机行事。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人对人的主体间(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灵肉交流使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相连,两者处于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8]。也就是马丁・布伯希望建构的师生间的“我与你”的关系,教师并不是全然不顾儿童的需求而完全按照预设对儿童的思维加以限制,仅仅把儿童当做是“它物”进行控制,使其成为自身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而是把儿童立于与自身同等的地位,与之相遇,与之对话,“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9]”,凡真实的教育是相遇。笔者可以想象,阿莫纳什维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秉持这种相遇哲学,注重“我与你“师生关系的构建,促使他以儿童的经验与思维采取教学机智,化解意外状况。
最后,他注重反思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使他能够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情境而处变不惊,巧用教学机智,大而化小,小而化无。在杜威眼中,“经验本来就是一种主动而又被动的事情;它本来就不是认识的事情……当经验已经是累积性的经验,或者有点价值、有点意义时,只是在这个程度上,经验才含有认识的作用[10]”。以此看待阿莫纳什维利,他长期进行教学实验,以自传的方式体验课程与教学,运用“回溯――前进――分析――综合”四步法回顾、总结、反思、畅想教学活动,毋庸置疑,他的经验已然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产生了质变,使他一眼便能洞悉一切,认识情境中的各种关系,敏感地对可能出现的结局做出预设,从而做出明智的行动。
课堂教学情境复杂多变,意外迭出,教师要想顺利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掌控好整体教学节奏,就必须学会运用教学机智。赫尔巴特曾说:“关于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育者的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a sense of tact)呢?”[11]教学机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像阿莫纳什维利,他的教学机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积累,勤加修炼而获得的。因此,广大教师可以阿莫纳什维利为蓝本,熟读与揣摩其教学实践的智慧与精义,不断完善与提升自我,使教学机智内化于心。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傅统先,译.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增订合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
[3][美]帕特丽夏・F・卡利尼,著.张华,等译.让学生强壮起来――关于儿童、学校和标准的不同观点.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1.
[4]孙瑞青.浅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机智”.科技信息,2007(20):336.
[5]张丽萍,陈灿.论教师的教学机智及其培养.当代教育论坛,2008(7):85-86.
[6]刘华锦,穆晓睦.教学机智的内涵及其运用. 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5):37-39.
[7][苏]山・A・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孩子们,你们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8][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2-3.
[9][德]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