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2 15:23:15
导语:在初中辅导网络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卢栋,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副总编,研究教育多年,努力寻求教育新模式。当人们迷茫于这漫天的传单时,他已经用清醒的头脑分析了教育、尤其是民办教育市场,向人们解读着民办教育的前世今生。
民办教育的野蛮生长
在采访之前,卢栋刚刚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民办培训教育行业发展高峰论坛”。论坛上,作为嘉宾,卢栋说,“民办培训行业在教育领地具有举轻若重的地位。我今天一方面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民办教育培训,同时又想以超越第三只眼的身份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作为我国公办教育的有力补充,卢栋对于民办教育的见解不仅仅包括这些。他说,教育培训是市场催生的产物。“中国人发明了考试,在我国,最早的教育来源于学校教育,校外机构基本上是没有的。举例来说,作为比较早的培训机构,新东方的诞生是基于出国考试而发展起来的,出国需要参加托福、雅思等考试;但作为国外的考试机构,自身不会来开办考前辅导,国内的教育部门也不会为国外考试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新东方恰恰是成功地挖掘了这类考试市场,迎合市场和用户需求,成为民办教育领域的先锋成功者。”
与民办教育相比,国家出钱普及义务教育,最初可能只是为了消除文盲,但是人才的培养却不能止步于国家财政的公办小、初教育和高中教育!要解决一个人口大国的普及性义务教育,自然也要考虑如何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让尽可能所有适龄儿童都接受教育,这种情况下,必然造成大多数的学校教育都是大班式教育。作为普及性基础教育无可厚非,但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群体式大锅饭”是很难满足因材施教、个性成长、专业发展的高精尖人才培养需求的。另一方面,如今几个大人长辈同时期待和培育一个孩子的现状下,在接受体制内学校教育的同时,卢栋说:“马无夜草不肥,家中望子成龙,希望给自己的孩子吃吃小灶!”小学、初中校内课程繁多已然不堪重负,家长们仍不甘心生怕自己孩子落后于别人,到处不惜代价不辞辛苦,为孩子寻找额外的“加餐”补习路径。
根据卢栋的分析,无论是为出国还是补习,目前看来,促使民办教育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是升学压力。以前是能够考上大学就可以了,现在人们越来越希望考上水平比较高的大学,这就需要寻找更佳的学习途径。另一方面,外界压力。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得人们发现不上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第三,独生子女家长的期待非理性的提高,会更加注重孩子的超常教育。这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压力变成动力,对于社会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卢栋看来,民办教育的发展现在处于很尴尬的状态。一方面,客观的需求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被称为“朝阳产业”,吸引了很多资本进入民办教育领域,这些资本的进入使得民办教育的发展易受到投资套牢的危险。另一方面,国家对于民办培训机构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和促进。规范的民办教育机构的注册一般需要在教育部门备案,财政部门注册,这类教育机构的章程就规定是半公益的,不能是完全赢利性质的,只能“可以要求取得回报”。而更多的教育机构创办者,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不求回报不要收益不可能。因而更多是以科技、咨询、信息服务等的名义在工商部门进行注册,在教育资质、考核、监管上,又失去上级主管部门,名义上是举办产品技术培训,实际上进行的是中小学课外辅导培训。这种情况下,确实难免滋生急功近利、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例如甚至有很多校外辅导是先发传单招生开班,发现赚钱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性经营,找到模式稳定效益有扩大规模的需求之后,才考虑去工商管理部门去注册一个合法性的机构。“注册时,工商部门是不负责也无能力考察是否有办教育的资历的。”卢栋说。
从最初的先看效益再办营业执照,到现在存在的巨大发展驱动力,民办教育的发展可以说一直经历着野蛮甚至是疯狂的高速生长。现在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问题与前景并存,有很大的商业发展驱动力前景。卢栋说:“现在新的政策研究报告已经出台,分析表明国家相关的民办教育政策法规短期内不会改变,这意味着很多现象和作法还将继续下去,某些领域的乱象一时还难以根治。”
人机结合催生教育新模式
民办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市场的需求,更在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了我国整体教育理念的发展。“市场的推动使得家长产生了对孩子接受更好、差异化、特色化教育需求的观念,并且这种观念循序增长,促进着广义上的教育培训领域的迅猛发展。”在卢栋看来,经历了野蛮生长时代,民办教育为我国的教育提供了借鉴意义。
民办教育小班式或一对一的教育模式,初步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采访中,卢栋说,传统教育是一对多的大班授课模式,校外的培训机构则出现了小班式教学和一对一的模式,在形式上满足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的教授模式。
卢栋介绍,真正的因材施教需要考虑三个方面:天资禀赋、习惯态度以及途径、方法。卢栋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发现,现在的民办教育机构虽然在“一对一”的简单数量形式上满足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但基本上只是在教育或者学习方法的层面上进行教育,较少考虑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差异性、习惯态度的养成等。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育人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仅仅看考试学科的知识成绩分数!而现在校外辅导培训机构大多的宣传和追求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考试,这正是民办培训机构在“因材施教”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对一的培训能够收很高的费用,但效果不一定如家长预期那样好。卢栋说:“国家有规定,拿教师证的老师是不能出去兼职教学的,是违规的,所以培训机构里的年轻人,大多都是机构招聘的大学生,而且师范类毕业极少,在短期的企业内部上岗培训之后就匆忙走上讲台,或者面对辅导的学生,虽然在师生数量对比上能做到一对一,但是不是有能力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也是有待考察的,所以要多选择!”
当实体的培训机构快速发展,网络培训也成为民办培训机构的重要阵地。但现实的阻碍往往会打击网络培训机构创办者的积极性。卢栋说,相较而言,家长在观念上更加认可实体的培训机构。原因在于,一方面,在网络教育之前,我国已经出现了电大、远程教育等教育手段,采用技术手段使得不一定面对实体的老师也能学习相应的课程知识,但先前的广播电大是针对成人的,现在的网络教育既针对成人也针对青少年甚至幼儿。他分析,相对来说,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差,孩子好动、注意力分散,作为网络教育的主体设备电脑,是无法承担到一个真正的人作为辅导老师,进行贴身家教的效果,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就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而言,难以彻底消灭的一个天然短处。对于网络和电脑化教育的新鲜感一过,孩子容易开小差。另一方面,计算机和上网等一系列准备操作复杂,增加了孩子学习的难度,成为针对青少年儿童的网络化学习的技术障碍。第三,家长担心网络中,包括游戏、聊天等非学习成分诱惑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这三方面的因素导致家长宁可选择贵的多的实体学校甚至一对一,也不要在网校举办者们看来优势不知要好多少的网络教育”。
虽然发展比较缓慢,但网络教育确确实实拥有一系列传统教育难以企及的优势。例如,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可以有助于多元智能的开发,同时网络化教育的发展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等,所有这些信息化教育的技术优点将为公办学校中教育新模式的探索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依据。卢栋说:接受培训机构校外辅导的学生就总体来说,还只是一个比较小的支流,相对于公办学校的学生来说,存在的范围、规模和数量都比较小,“教育的主战场是体制内的公办学校。新教育一定是传统教育模式和技术的结合,新技术推动传统教育的变革!新技术更加智能,更加快速、便捷、省钱,而这一切必须要从公办学校内兴起并普及,CCTV中学生好学网校在这个方面,已经开始非常有效的尝试,推广普及正在进行中”。
据卢栋介绍,目前我国师生人数的比例是初中为1:15,小学为1:18,但具体到一门课程,可能这个比例大大改变,一个学科教师面对100甚至更多学生的情况极其普遍,“这种情况下,老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个体,所以就很难实施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个性化因材施教只能是一个理想而永远无法实现,而日益发展的新的IT技术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卢栋看来,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在教育上的突破性应用,极有可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技术与教育相结合前景大好,定将成为未来的趋势!而网络教育的启示告诉我们可以在教师数量比较少的情况下,利用人机结合,实现设备的辅助——相信很快就可以出现这样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老师引导学生控制技术设备实施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并对何时使用设备和如何使用进行指导。这便是“一种人机结合实现的因材施教的新模式,由‘机器’代表和集成专家智能,而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在这个时候充当指导学生高效使用机器智能的‘导学教师’:电脑讲解、老师负责课程、规划、指导、监督和跟进”。
一、推展华侨教育。
“无侨教,则无侨务”,华侨教育一直被台湾视为侨务工作的第一要务。近年来,台湾又提出“有什么样的侨教就有什么样的侨胞”,进一步突出台湾当局赋予侨教工作的政治色彩。台湾当局的华侨文教工作可以分为岛内和岛外两部分。岛内工作主要是吸引侨生到台湾升学,岛外工作主要是推展海外华文教育。
(一)吸引侨生到台升学。
台湾当局认为,侨生是能够在海外推动台湾侨务工作、开展“草根外交”的种子,而且优质的侨生政策也是争取侨生父母对台湾向心力的有效途径,所以一直将侨生工作视为发展侨教的“起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上台后,继续积极地开拓新途径、新方式吸引海外侨生回台升学,对侨生在台就学期间予以妥善悉心的照顾,并注重加强对毕业侨生的联系。
为吸引侨生回台升学,“侨委会”于2000 年7月与“教育部”研拟修订了“侨生回台就学及辅导办法”,放宽了侨生到台湾升学的限制性规定,同时报请“行政院”核准开放各大学研究所侨生名额,全面开放科技大学、二年制专科学校招收侨生等办法,扩大办理海外侨生回台升学工作。此外,继续贯彻自1997 年起就实行的双联学制,授权台湾的大学院校与外国大专院校合约合作办学 ,协助外国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台湾续读衔接大学院校大三、大四课程,两年内取得台湾的学士学位。
由于台湾大专院校每年所接纳的正规侨生名额有限,为了吸收更多侨生及培养华侨青年在侨居地的谋生能力,台湾“侨委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海外青年技术训练班”,让海外青年分别就读于屏东科技大学、逢甲大学、文化大学、高雄海洋技术学院及大华技术学院等高校,学习实用技能。这些学校招生一般不受名额限制,凡符合入学规定者均予分送入学。
侨生在台湾就读期间,“侨委会”全面落实在学侨生的生活辅导和照顾。“侨委会”特别订定“辅导办理照顾海外只身在台侨生接待家庭计划”,该计划鼓励岛内百余所大专院校教职员工及社团担任侨生接待家庭,让侨生安心在成学业。为协助贫困侨生解决经济问题,“侨委会”专门为侨生办理工读补助,每学期均提供 600 余个工读名额,补助金每名每月 2500 元(新台币)。①此外,“侨委会”积极辅导地区性及学校性侨生社团举办各种文娱联谊活动,丰富侨生生活,并且对在学侨生社团举办活动及出版刊物提供补助。
毕业后回侨居地是侨生培养的原则之一,“侨委会”非常注重加强与毕业侨生的联系。每年在侨生毕业前夕,台湾分北、中、南三区举办“大专院校应届毕业侨生欢送会”。同时鼓励毕业侨生加入侨居地的校友会或联谊会,让毕业侨生充分发挥“民间外交”的角色。目前留台校友会总数已达101个,遍布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此外,“侨委会”每年邀请海外“留台”毕业校友返岛访问,并辅导“留台”校友会举办各种联谊庆祝活动,以加强联系“留台”校友,笼络人心。
在多种鼓励回台升学的措施及海外“留台”校友会的努力下,侨生回台升学人数逐渐回升。根据“侨委会”的统计资料,1998学年度侨生回台升学人数为9357人,199年度增至 10566 人,2000学年度续增为11033 人。②而2000至 2003年学度,仅经“侨委会”辅导申请回台湾升学人数合计有10914人,辅导海外侨生自行回台湾升学的有533人。③
(二)振兴海外华文教育。
台湾当局将海外华文教育视为岛内教育的延伸,学制、教材等方面都与岛内教育相衔接。台湾“教育部”下专设“侨民教育委员会”,主要负责海外台北学校的营运与发展。针对台商赴海外投资日益增多,为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侨委会”已协同当局有关单位在东南亚各国创办了6所海外台北学校:印尼雅加达台北学校、泗水台北学校、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华台北学校、槟城台湾侨校、泰国中华国际学校、越南胡志明市台北学校。④另外,为统合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借鉴大陆的做法,于2004年成立了由“教育部”主导下的跨部会的“对外华文教育政策委员会”,负责海外华文的推广工作。
上台后,提出了“全面振兴海外华文教育”的革新理念,致力于提升海外文教的软硬件品质。具体措施主要有:
1、注重海外华文师资的选拔和培训。
海外华文师资的选拔和培训主要通过三大途径:一是鼓励海外华侨赴台就读师范学校,毕业后推荐到海外侨校任教;二是委托岛内教育机构分期对海外侨校在职华文教师进行培训,如开办“海外华文教师研习营”、“华文网络种子师资研习班”、“全球华文网络教育研讨会”(一般两年一次)等多种活动。三是选派优秀教师到海外侨校任教,并经常选派教育专家、学者、侨教志愿者赴海外巡回教学、讲演,为海外华校教师传授教学知识和技能,以此提升华校的师资素质。
虽然“侨委会”限于预算的有限,在海外华文师资培训上的期数及参训人数上增加不大,但在办理方式及培训对象方面进行了创新,如协助缅甸、泰北侨校开办简易师范科,以培训当地青年加入华文教育行列;结合民间资源合办侨居地的华文教师研习班,扩大培训效果等。
2、实行多种途径办学。
在办学途径上,台湾当局根据不同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办学。主要有:
其一,开办函授教育。从1956年起,台湾“侨委会”在台设立侨民函授教育学校(1966 年改名为中华函授学校),以通讯及视听教学方式向海外传扬中华文化、科学知识、生活技能及华文教育。函授教育设有华文教师、中华文史、中国语文及应用文、农牧、工商业、高中进修、初中进修、小学进修等多种学科和课程。1979年开办中华函授学校空中书院,利用台湾《亚洲之声》广播电台广播开设华语教学科目,用多种语言向全球的华侨华人播教,以扩大函授招生。为整合资源,2001年将空中书院课程归并于函授教学内。另外,还运用现代网络教学科技,提升函授远程教育功能,以适应海外侨民多元化学习的需要。2000-2003年,海外侨民报名函授网络课程多达70156人。⑤
其二,设立华侨文教服务中心。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起,台湾“侨委会”开始在华侨、华人集居地设立华侨文教服务中心,作为“侨委会”在海外开展工作的重要服务据点。目前台湾已在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纽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悉尼,菲律宾的马尼拉,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法国的巴黎等地华埠设立了 16 个华侨文教服务中心(原为 17 个,后伦敦侨教中心因租金昂贵等因素于 2003 年底关闭)及37个侨务服务站(遍及北美洲、亚洲、欧洲、中南美洲、大洋州和非洲),并已经着手在美国华盛顿、巴西圣保罗和加拿大温哥华三地以购地自建方式建盖侨教中心,前者预算 265 万美元,后两地预算各约 100 万美元。⑥文教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有:开办中外文补习班、民族舞蹈、武术等民俗班;提供咨询服务、职业训练;举办文化、教育、体育等各类活动。⑦这些中心及服务站直接联系或间接控制各地的中文学校和社团。至今以这些信息中心网站为骨干,形成了虚拟的全球华人网络社区,同时全力推动“全球华文网络教育中心”的建设,力争使“全球华文网络教育中心”发展成为中华语言及文化的入口网站。
二、协导侨商经贸。
“拼经济”乃台湾当局的施政重点,为让台湾成为永续发展的“绿色硅岛”,“侨委会”配合岛内各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密切与海外华商的联系,希望凭借华商力量的整合服务于台湾经济的转型,促成台湾经济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一)充实侨商经贸网络,奖励华侨经济学术研究。
为充实侨商经贸投资信息,增进网络商机,“侨委会”建置了“海外华人信息服务网”入口网站,整合台湾各涉外机构及“侨委会”、“全球华商信息网”、“华人地球村”、“全球华文网络教育中心”等六大网站为单一服务窗口,其中“全球华商信息网”内已经涵盖全球 170 个侨商团体的基本资料。此外,还陆续更新《华侨经济年鉴》,提供海内外侨商经营事业及投资厂商参考,2002 年完成《华侨经济年鉴》的《美洲篇》及《欧亚篇》,2003 年已陆续完成《华侨经济年鉴》的《亚太篇》及《东南亚篇》。
为深度了解华商经贸实力,引导海外华商参与台湾岛内的重要经济计划,“侨委会”还奖励台湾岛内公私立大学院校开设华侨事务课程,鼓励各校从事华侨经济事务教学研究,增进大学院校学生认识华侨事务。另外还制定了“侨务委员会华侨事务研究硕博士论文奖”作业要点,鼓励岛内大学院校硕、博士生从事侨务相关议题的论文研究。
(二)扩大培植侨社经贸人才。
为强化侨营事业的经营管理并协助培训经贸专业人才,“侨委会”举办了许多培训研究班,如“海外华商财务经理人研习会”,“海外华商电子商务趋势与应用研习班”,“商务会务 E 化训练研习班”,“海外华商国际贸易研习班”,“华商国际投资研讨会”,“海外华商国际贸易研习班”,“海外华裔烹饪研习班”,“海外华裔青年创业研习班”等。另外,“侨委会”还制定“海外侨营事业经营服务团”计划,派遣专家分别赴海外巡回讲授经贸专业课程,协助提升侨营事业的竞争力。为加强侨商学习渠道,“侨委会”于 2003 年起推行远距离教学,除已建置“高效能团队领导”、“工作目标设定”、“行销基本概念”等课程外,另在网络上设置“台湾经贸名师”,聘请“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海外侨商运用网络释疑及汲取经贸新知识。
(三)继续强化“华侨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功能,协助侨商融资。
该基金成立于 1988 年 7 月,由“侨委会”与“财政部”共同出资以协助海外侨民创业。基金设立的宗旨是在于对具有发展潜力而缺乏担保品的侨营事业、华侨创业者或台商事业提供信用保证,协助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截至 2003 年 9 月底,累计承保件数为 3705 件,承作保证金额为 5.9466 亿余元新台币。同时,与该基金合作的海内外银行计 74 家,承办据点计 165 处,分布于 26 个国家,56 个都会区。⑧
(四)协助海外侨商组织发展。
自 1988 年起,“侨委会”即逐步辅导各地台湾商会成立洲际性、世界性联合总会。目前,世界台商总会共有 170 个分会。同时,为加强与各地台湾商会负责人的联系、建构全球侨商网络,“侨委会”还辅导开展“世界华商经贸会议”、“世华金融联谊会”等活动,并从 2000 年起,办理“全球台湾商会会长班”,每年一至二次,邀请各地台商商会会长等重要负责人返台研习。
显而易见,台湾近年来对华侨教育、侨商及团体采取的种种扶持性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台湾和海外侨校、华人社团、侨社的关系,客观上对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台湾极力扶持华侨教育、积极辅导侨商经贸的目的是要同大陆争取海外华侨华人的向心力,培植其亲近力量,进而通过华人的社会关系对其国施加有利于台湾的政治影响,拓展台湾所谓的“生存空间”,其政治目的显而易见。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和足够的警惕。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③⑤⑧2003年11月19日张富美在台湾“侨务委员会议”上的报告。
②台湾中央社,2000年7月5日。
④《宏观报》(台),2001年6月14日。
关键词:远程网络 农村中小学 教育资源共享
同志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上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网络教育在我国逐渐兴起。时至今日,远程网络教育已成为学生和成人接受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培训教育的某些行业,线上教育甚至已基本取代线下教育,远程网络教育在培训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热潮。
我区偏远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经济条件的落后、教学设备的落后,导致了农村地区教学质量低下。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提不上来,经济的发展最终也是一句空话。这就决定了远程网络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无法替代,作用无比巨大,空间无比广阔。
一、什么是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院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
从远程教育的上述定义和要素方面,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远程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可以适应于农村地区的师生进行时空分离的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需要,通过相应的媒体从相应的社会机构组织获得需要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知识能力,达到课堂知识不能达到的教学目的。
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用三种模式。
模式一是教学光盘播放点:配备34寸彩色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成套教学光盘。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配备对象主要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确需保留的教学点。
模式二是卫星教学收视点:配备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1-6年级所需的教学光盘。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接收优质教育资源,并同时具有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功能。配备对象为乡中心小学和村完小。
模式三是计算机教室:配备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其特点是除具备模式二全部功能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配备对象为农村初中。平均每点概算15万元。在按照三种模式完成基本配置的基础上,各地可结合实际确定相应的配置标准。
三、远程教育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
1、利用远程教育所能提供的丰富资源,使师生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现代远程教育让教师和孩子尽享先进的教学资源,帮了教师,活了课堂。过去数学教材中的许多情景教师费尽了口舌,学生还是无法理解,现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找到相关资料,利用电脑课件以及电视教育节目展示各种抽象的实验和二维以及三维数学空间,使得学生们接受起来也容易多了。
2、有利于提高师资力量,推动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只有提高师资力量,才能最终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教育水平。为了让全体教师都得到培训,让广大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来,需要农村教育部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利用教研活动和教师会议集中的机会,播放各种课程改革具体实施的讲座及各种关于课程改革的最新信息资源,使广大教师特别是课程改革实验教师全面理解和掌握新课程体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教法和学法,以此推动学校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向纵深发展。
3、有利于激活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行为。
利用“卫星直播”把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讲座和做课件的方法直接传播给教师和学生。通过观摩、研讨、交流和学习,许多内容成为教师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综合发挥整体优势,呈现动静交错、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教学环境,激活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在为数不多的利用计算机网络上课的过程中,主动从网络资源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内容,获得比教材上更为丰富的资源,拓宽了视野,提高了鉴赏能力,转变了刻板的课堂学习方式,建立了新的学习理念,增强了创新意识。
四、因地制宜,加强管理,使用农村的远程教育能够获得长远和真正的发展。
1、行政部门落实教育资金渠道,切实解决进行远程教育缺乏资金的问题。解决了资金问题,才能提供足够的硬件设施,使得远程教育成为可能。
2、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经济条件,尽可能多建立一些卫星中心播放站和计算机网络教室,使之成为各学校教师或者学生进行远程教育的集中点。这样既照顾了农村的经济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进行远程教育所需要的硬件设施。
3、对于教师,在集体的远程教育培训结束之后,要趁热打铁,集合学习者进行讨论,将个人的经验结合他人的看法,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讨论,讨论如何将学到的理论彻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以彻底深化远程教育的学习效果。
4、鉴于集体式培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或者结合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计算机网络教育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来接受远程教育,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以达到通过个人途径提高师资力量的目的。
总之,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实现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才能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而远程教育是目前最为有效和快速的一种方式,应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谢艳梅,《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研究》
[2]牙生.依斯拉木 ,西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第8期
[3]傅钢善,网络远程教育
网络授课已成为教育新形态
“天大地大,东西上下,任我行”。2016年11月1日,江苏中学语文老师史金霞在微博上公布自己辞职消息时如此说道。史金霞从教24年,2013年开始接触在线教育,最初做的是公益讲堂,后来慢慢转向有偿授课。
近年来,在网上付费听课、补课,受到不少学生和家长的追捧。据悉,中小学所有学科的辅导课程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因其不受地域限制,且具有灵活性、多样化和针对性强等特点,逐渐成为学生校外补课的一种新形式。网络在线授课的教师群体中,除了专职辅导教师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公办学校的在职教师。
去年上半年,媒体曾报道了一名在线辅导教师发在微信朋友圈的图片――两千多名学生购买了由他讲授的单价为9元的高中物理在线直播课,扣除20%的平台费分成后,他1小时的实际收入为18 842元。这位老师在随后的采访中表示,现在自己最高时薪为25 000元,月收入为20多万元,远远高于他在学校工作的收入。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说,网络授课老师的收入高,说明他们的课程确实受到学生的欢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博士杨晓哲在《在线教育,时薪1万只是开始》一文中,列举了在线教育的五大优势:上课时间自由、学生可选择课程、学习针对性强、课程丰富多元、教师来源广。由媒体统计的《2016年在线教育发展白皮书》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在线教育机构教师中,理科教师人数相对多于文科教师人数。数学教师的人数最多(共计1 785人);英语教师次之(共计1 641人);语文教师相对较少(共计561人)。
中国教育学会近日的《中国辅导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校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 000亿元,参加学生超过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规模达700万至850万人。预计2017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产生的收益可达1 600亿元,至2019年可突破2 000亿元大关。
现阶段,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都迈开了向网络教育领域进军的脚步,联想、新浪、网易及海外投资机构纷纷“触教”,部分小型公司也跟风挺进在线教育市场。网络授课,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一种新形式。
在职教师能否参与有偿网课
目前,在职教师参与网络有偿授课存在很大争议。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而在职教师在工作之外参与有偿授课,则有将公共教育资源私人化、商品化之嫌。倘若在职教师热衷于有偿家教、有偿网课,必定要投入时间和精力,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影响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况且,不排除个别教师故意不完成课标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出现“课上不讲课后讲,以此收取补课费”的现象。这些,正是公众对在职教师参与有偿网课的最大担忧。
目前,国家相关法律和行政规章中,并没有对在职教师参与网络有偿授课作出明确规定。2014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严禁组织或要求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2015年,教育部《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
以上规定,均没有提到“网上有偿授课”是否违规,因而对此类情况缺乏相应的认定与处理依据。为此,上文提到的当事人史金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网课平_邀请我去开专题讲座,这和我给杂志专栏写稿,杂志社付我稿费有什么区别?”她认为:“我没有做家教,我所有的课程都是公开的,平台的收费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我得到的是我应得的劳动报酬……我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上课,使用自己家里的电脑和网络,并没有占用学校任何资源,也没有影响我的本职工作。”这样说,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在职教师在网上授课“挣外快”是否合法这个问题,一直处于灰色边缘地带。在国外,禁止在职教师有偿授课的前提是,教师岗位实行国家教育公务员制,明确划分了教师的权利与责任。但在国内,这样的划分并不明显,教师能否利用自身的能力或影响力在工作之余换取报酬,并没有明文规定。
综合各种观点,讨论在职教师能否参与有偿网课需要理清三个问题:一是在职教师既然担任了学校本职工作,其个人权利要受到一定约束,但这个约束的程度和界限如何设置和划分?二是在职教师参与各类有偿兼职(服务)活动,前提是不能影响本职工作,但又该如何去界定是否“影响本职工作”?三是若允许在职教师参与网络有偿授课,这个参与度、参与面如何把握?如果引发跟风效应,就有可能大面积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如何规范在职教师网络授课
在线教学是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它突破了时空和地域限制,而且授课模式不再是老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教与学关系,而是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点对面式的知识传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历史上,每一种新教学模式的出现,都会对旧有教学模式产生冲击。对于网络教学,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其价值和优势,给予其更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网络授课是新生事物,现有的法律法规并未有相应条款进行约束,所以才会产生一些乱象和争议。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将在线教育置于制度的约束之下。
如何约束和规范这一日益扩大的在线教学产业,国外的一些经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英国许多学校都开通了在线教育网络平台,建立了开放电子课件平台,所提供的网络教育资源可以通过CD光盘、网络以及卫视广播等方式免费获取。德国教师大多属于公务员编制,收入相当不错,在职教师一般不会到校外兼职或者从事其他副业,而且学校也不允许教职人员从事第二职业。
其实,让教有余力的优秀教师在不占用工作时间和学校资源的前提下,通过网络这一载体传播更多优秀课例,提升教师的自我价值,这些并不是坏事。对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引导,探索出台可行的监管举措,建立网课教师准入机制、评价机制、示范机制等。在这方面,北京市做了大胆尝试,由市教委投资建设并主管的“北京数字学校”目前已开始运营,该数字学校组织名师录制“云课堂”,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所有年级和学科,学生可以登录这一平台观看教育视频。更重要的是,在线教师的授课报酬全由政府财政支出。此举不但激励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还有效遏制了社会对教师参与网络有偿授课的非议。
此外,社会大众应进一步改变观念,应认识到,有能力的教师在工作之余,在合法范围内通过写稿、授课取得报酬,没有什么不妥,不应该用“教师就应该是清贫的”“教师就应该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等标准约束教师。给予教师宽松的成长氛围和环境,才有利于造就更多名师。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法;信息技术课;实践与尝试
一、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从翻转课堂中国化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实践推动认识发展的必然产物。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微课程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其研究对象是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具有单位课时教学活动课程化(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大范畴)的倾向。
所谓微课程教学法,就是“云计算”环境下,以单位课时的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三大模块、“导学一体”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方法。是有关微课程的概念、研究对象,以及微课程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块、教学方式、开发方法、教学评价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系统。
微课程教学法由三大模块组成: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含微型教学视频,俗称“微课”)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必须创新,否则,这课就没有办法上下去了。课堂教学方式创新通过简约、易操作的“四步法”来实现的,即检测、作业、协作、展示四个教学步骤或环节。
师生在课前学习阶段不在同一个时空中,两者的关系表现为,教师是隐藏在学习后台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则是自主学习的主体。到了课堂教学方式创新阶段,师生同处一个时空,学生依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课堂学习方式创新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存在问题,而学生又不能发现的时候,教师就是一个问题引导者,不断把学生认识推向前进。
二、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程的特点
1.学习形式微型化
微型化是微课程的主要学习形式,主要体现在:其一,学习内容微小,学习主题呈现出单一的结构形式;其二,学习时间较短小,内容5分钟左右,符合学习学习规律和注意力集中的埋单规律;其三,学习资源较小,由于微课时间短,其课程内容相对较小且针对性强,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便于知识的传递和分享。
2.学习技术现代化
微视频是微课程的主要学习途径,当然也可以使用阅读、图文会话等形式呈现,微视频将精简的图片、文字、动画、声音多媒体要素整合在视频内容中,将微视频推送到相应的学习平台上,以供学生在线学习和反馈,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自由调节进度。
3.学习主题针对化
由于微课程的时间正常在5-8分钟,因此课程所讲解的内容会更有针对性,着重讲清一个问题,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微课程学习是以单一教学目标为指导,对某个知识板块进行指向性的教学活动,从而让教学主题更加突出,学习过程理有目的性和时效性,满足碎片化学习的需要。
三、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下面我以《网络改变生活》公开课为例来分享微课程的设计与思考。本节课以微课程为课前支撑,铺垫课堂学习任务,课中以小明的一天旅游为情境展开教学活动。课后以作品交流和分享为后续,评价跟进,促进知识的全面深度有层次的推进,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要学的知识,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灵活开展教学活动。经过实践和反复修正打磨,课堂细节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是比较顺畅。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了微课,课前学习任务单,课前学习任务单主要解决了学生网上购物的操作流程,考虑到课前如果这个知识点不解决掉,课堂上实际是无法开展的,因为网络购物通过淘宝注册等,如果学生没有课堂操作过,课上根本无法完成,接下来的其它教学环节无法进行,把网络购物放在课前,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淘宝网注册、选购商品、付款一整套流程,为课堂教学做好知识储备。因此,课前任务非常重要,为此我录制了淘宝网购物一整套微视频进行辅助。
2.制作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根据需要,制作了课前学习任务单和课中学习任务单、课后学习任务单。课前学习任务主要是网上购物技能的学习,课中学习任务主要是小组分组协作,充分利用即时通讯、网络搜索、网络购票、教育云应用等功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应用和服务,课后学习目的在于课中任务的进一步完善和作品的展示以及教学需要的进一步反馈。
3.把作品发送到学习平台上
微课程教育已成体系,学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推进,专门建了云平台,用于微课资源的建设存储和传播,我将录制的微视频和学习任务单传在云上,学生通过个人帐户和密码登录平台进行资源的在线课程学习,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并添加反馈,便于教师适时改进教学策略,重塑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服务品质。
4.课中学习
本课公开课是基于外出旅游需要哪些素材,充分利用QQ、课中学习任务单、教育云平台,综合利用了网络改变人们生活中的工具应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网络搜索、网上定票、网上购买旅行必备物品、网上定酒店、网上寻找旅游景点等。通过QQ群等即时通讯充分进行网络互动,通过云平台感受到云的功能,通过反馈和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时时处处可学的现代教育环境。
5.课后辅导
课后在线辅导目的在于进一步完善作品,优秀作品的呈现,教师对作品的点评,生生之间、小组间的互评和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进一步开展网络教育,明确课堂知识点,深化教学内容做课后的延伸和拓展,努力构建无限学习、无限未来的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程教学法与翻转课堂的中国本土化行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7).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教育领域;应用;影响
中图分类号:TP399-C1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基础和发展希望,只有搞好教育,为培养祖国综合素质强的人才,祖国的明天才更有发展前途,所以要将先进科学引入教育事业,让教育事业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计算机技术进入教育事业势在必行,其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无限的便捷和希望,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激情,既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育质量,充分做到了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让每一位同学都享受高品质教学。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计算机技术给教育工作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发展的负面影响,总体来说,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潜能还没有被教育工作者全部挖掘出来,比如在大学课堂,授课讲师上课必不可缺PPT,缺少PPT就不会讲课了,没有使用到计算机带给我们的其他作用。[1]本文笔者客观的讲述了计算机技术进入教育事业的具体应用与影响,分析了教育工作引入计算机技术之后的改变。
1 我国教育事业中计算机应用现状
纵观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无论中小学教育,还是初高中教育,以及大学教育,都存在着一些相似的问题,下面本文笔者进行了详细的解说。
1.1 计算机技术普及存在漏洞
众所周知,中国国土资源辽阔,人口众多,受教育人口占多数,在教育普及方面做得还是不到位,不全面。[2]比如,在一些大中城市的学校中,很早就普及了多媒体教学,城市学生对于多媒体教学并不陌生,但是小城市,县城及农村等偏远地方的学校并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学,教学设备还是很落后的。
1.2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工作中应用单一
我们大家虽然熟悉计算机技术,也对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事业中的应用并不陌生,但是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多媒体,其他方面的应用我们还不是很熟悉,由此可见,计算机在教育工作中应用形式还是很单一的。目前在我国,在普遍的大学教育中,很多授课教师都是人手一麦,一份PPT,造成的一种惯性就是老师没有麦克风、PPT课堂就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这一点现象非常不好。
1.3 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过分依赖
上文提到计算机技术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过于单一,正是因为应用单一,导致教师对多媒体教学非常依赖,虽然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鉴于计算机技术的两面性,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失去课堂主观能动性,如上文所述,造成拿掉多媒体不会讲课的尴尬状态。比如:在进行高中数学函数的学习时,光靠多媒体演示画图,学生不能参与其中,就会造成对函数的理解不透彻,学不好函数的现象;又如,对于初中化学,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在学习时,会有大量的实验,如果这些实验光靠多媒体演示教学,那么学生根本无法领会实验的意义,试验要注意很多细节问题,比如: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哪个位置保持水平、滴管能否伸入试管底部、内壁或烧杯中,滴液体之前试管应放置的位置,取液之后的滴管能否平放或倒置、托盘天平标准称量到多少克、称量干燥且没有腐蚀性的药品时,是否需要在天平两边放置两张白纸、称量易潮解、有腐蚀性的药品时能否直接放置在天平上,是否需要小烧杯或表面皿的辅助等。这些都是细节问题,可是单靠PPT展示是显示不出实验的重要性以及无法引起学生注意的。[3]
2 计算机技术对教育工作的应用及影响
从我国普及了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工作来看,计算机技术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技术对教育工作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应用中体现了很多优点,但是作为新技术的融入,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及缺点的,下面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谈谈计算机技术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2.1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工作中应用的优点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工作中最大的应用体现在其跨时空性。在互联网非常普及的21世纪,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社会工作中的各行各业,由于网络的介入,让每个行业都有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拿教育领域来说,当今社会对于知识的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更多地从课本走向生活实际,学习知识是为了更方便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育事业与各行各业的联系是非常之紧密的,所以说,计算机技术引入教育工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理论机会和学习实践机会。当今网络教育形式是以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网络教育形式,发挥网络教育的各项功能,为学生提供的一种网络学习知识的环境。比如:现代远程教育,北京四中网校、尔雅通识课学习等网络远程教育形式,远程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节省教室、教师等资源,可以说一台笔记本就可以完成教育课程,其方式非常方便、快捷,符合现代快节奏的发展进程。那么什么事远程教育呢?远程教育如何应用呢?远程教育又叫做遥距教育、远距教学,是通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运用计算机技术把书本之外的知识课程传送到受教育者电脑上的一种现代科学的教育方式。[4]这样的教育方式充分的体现了计算机技术在教育工作中跨越时空的应用,它属于校园教育以外的一种教育方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跨越传统陈旧的教育模式,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减少了教育中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节省了学生往返学校的时间,增大了知识的连接,而且这种远程教育形式不仅适用于在校学生,也适用于一般业余进学者,可以通过电视广播、辅导专线、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进行学习,不仅增大了教育范围,还增加了学习的方式。
2.2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工作中应用的不足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计算机技术在给教育带来好处的同时,伴随着一些发展问题。计算机在教育应用中,会使学生不受计算机的拘束, 自控能力比较差,被计算机的误区利用,随心所欲。[5]比如:长期沉溺电脑,对眼睛、脊椎、身体各方面都是伤害。第二有一些学生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把老师布置的作用百度,把下载好的文章交给老师,在大学,更有购买学士、硕士、毕业论文的行为;在社会上,有一些人利用学生的单纯,通过计算机聊天技术如MSN、QQ、微博等网络等途径,骗取学生的个人财产;有些学生会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攻击学校的计算机教育系统,恶意报复,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同时也损害了个人名誉,被记录档案,影响一生的信誉。
3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育事业,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待高科技的态度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客观的对待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培养综合实力强的21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宗泽.计算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领域的影响[J].信息化教学,2010(9):93-93.
[2]赵勇,王安琳.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探微[J].中国电化教育,2004(5):19-21.
[3]王在额.浅析计算机技术对教育工作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1(34):166-166.
[4]任灵萍,郝月照.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影响[J].计算机教学,2001(1):23-24.
[5]郑少华.国外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及趋势初探[J].外国教育资料,2011(6):66-67.
关键字: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信息技术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以其抽象性和理性见长,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强调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充分的数学图形做相应的指导,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抽象性,学生只能靠自己的硬性记忆来学习数学知识,缺乏灵动感。比如,如在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 y=ax2+bx+c 的图像与性质”一课,教师为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学生边画图边思考,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的位置、图像与 Y轴交点位置的变化,总结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老师又引导又启发,学生忙、老师更忙,折腾了十几分钟,还有部分学生在忙于画图。而计算机《几何画板》具有动态演示的功能,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一旦恰当地加以运用,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而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生动的看到抛物线的形成,对称轴的位置,以及图像交点的变化轨迹,从而轻易化解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重、难点问题,从而收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二、融入信息技术进行优化教学方案
引入信息技术,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学生通过交互的网络学习平台,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完成相应的网络作业,教师通过评价来决定教学进度和教学引导的策略。学生的网络作业提交后由服务器自动进行正误判断。学生可以及时改正作业,修正错误,有成就感,教师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那么如何优化教学方案呢,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下面介绍完成教学设计的方案:
1.教师备课系统,包括课堂学习内容和评价系统
(1)电子备课系统
设计一个教师登陆界面,数学老师通过输入密码和口令登录到相应的网页,教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采取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把每一节的学习任务分成若干小任务,在每一个小任务中教师可以输入具体任务:任务说明,任务难度,辅助材料。辅助材料可以是Word文档、电子表格、幻灯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每一个小任务输入完成后并提交后,教师可以继续输入其它的小任务,直到本节课的内容全部录完。教师可以随时修改、增加、删除某一任务。
(2)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评价系统
学生在输入正确的信息登陆后,就可以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教师可以对学习小组长等完成较快的进行评价,再利用小组长、学习委员等对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登记。我曾经在中学的微机教室上过一次示范课,学生很愿意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有梯度的学习有助于产生高质量的思维。 教师通过网络后台查看评价结果,优秀的课堂作业可以由课代表推荐,供同学观看学习。
2.课后作业系统
(1)教师布置作业系统
教师通过上传Word、Excel、txt等上传自己的作业方案,再把得分点记录到相应的问题之中,由电脑自动对学生提交的答案进行判断并给分。教师通过后台查看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对某个学生可以手工判作业,并加入评语。教师可以查看其录入文字解题信息和作业录音信息等。教师可以每个同学设置回答问题的信誉度,对于一贯学习积极努力的孩子,可以设置信誉度为高,该生可以不提供录音,以节约完成作业时间,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的品格。
(2)学生作业完成系统
学校可以准备一个网络教室让学生完成网上作业,学生也可以回家完成网上作业,无论是在哪里都要配备一个麦克风以便完成作业录音。具备上网条件的同学可以申请作业在网上完成,这样的学生作业提交后马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对错结果,这就是及时评价。学生通过输入班级、年级、姓名、学科、密码来登录到作业完成系统。我们事先将该校学生的所有有效信息输入到Access数据库,这样做是防止未经许可的用户登录到本系统。学生成功登陆后,选择相应的作业,进入数学作业录入界面,完成某一题。 输入完成后,可以用麦克风录音。如果是几何题,可能会有图,同学可以利用画笔等绘图工具把图画好,保存为“.jpg”格式的图片,不要超过130KB,然后上传,上传成功后,你刚上传的图就会自动出现在该题的左侧。
三、结语
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激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化枯燥为趣味,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繁琐为简单,可以使教师从大量的解释、说明中解脱出来。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实现激发兴趣、启迪智慧、增大容量、充实信 息、促进理解、人机互动、探究学习的目的。真正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但多媒体的使用,
决不是多多益善,只有准确定位。合理使用,才能彰显优势。
关键词:中职生;对策
互联网使用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人们也因此而受益无穷。随着时代的进步,能够熟练地运用网络已经逐渐成为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但互联网为人们带来方便高效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对学习、工作、身体及心理方面等的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更大,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业中断,身体健康受损,甚至出现行为异常、心理障碍等,这就有可能成为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
本人通过对宁夏机电工程学校701名一、二年级中职生网络使用情况及其若 干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中职生网络成瘾群体占调查总数的15.5%、边缘群体占总数的5.6%,两者共占调查者总数的21.1%。中职生网络成瘾群体比例明显高于近年来国内有关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所显示的结果,如张海涛等(2006)的研究表明高职生中网络成瘾者占7. 59%,罗庆华(2005)的调查结果是高中生网络成瘾率为12.06%,表明我国中职生网络成瘾者比例较高的发展趋势。同时,中职生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与网络成瘾显著相关:网络对中职生人格特质有显著影响------网络成瘾群体中职生在人格特质上更倾向于精神质和神经质特质;网络成瘾群体、网龄越长、上网次数越多、上网时间越长的中职生明显倾向于使用消极应对方式。
本人认为,应该对中职生进行人格教育与应对教育以预防网络成瘾。依据相关研究结果,现提出如下教育建议,供从事中职教育的工作者或家长参考。
1 引导中职生合理使用互联网,以更好地受益于网络。
作为经济发展主要人力资源的中职生,他们的健康发展事关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生网络成瘾比例较高,已经出现网络成瘾和有网络成瘾倾向者占中职生的五分之一以上,这不能不引起中职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注意。尤其是其中5.7%的网络成瘾倾向者,采取积极措施预防他们转化为网络成瘾者,刻不容缓。
(一)要引导中职生正视互联网的作用,将网络作为服务学习、工作、生活的有效工具,而并不只是一个游戏机。
有关部门曾在16个省市进行调研,对2007年入学新生数学、英语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从数学看,46.6%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水平;59.69%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从英语看,38.63%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水平;72.24%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由此可见,中职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弱。其中一部分中职生在未进入中职学校以前早已经表现出了学习困难、畏学、厌学等情绪,抱着混的心态,甚至做出逃学、打架、在课堂上捣乱等行为。这些学生是很多老师、家长、学生眼中的差生,甚至是双差生(学习差、品德差),是长期遭受歧视的对象。尽管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以后,环境发生了变化,学习观念在进行着转变,但由来已久的学习习惯欠缺,自己就是"失败者"的心态却很难转变,加之一部分学生背负着家庭、社会鄙视职业教育的压力,认为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于是心灰意懒,更觉前途无望。厌学情绪在中职生中普遍存在。
正因为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心理素质脆弱,加之中职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居于弱势经济地位,使中职生成了典型的三弱群体--弱势经济地位、弱势文化基础、弱势心理行为。这些总让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而网络的匿名性、便利性和逃避现实的特点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自由、宽松、无拘无束的空间。在这个虚拟世界里,这些学生可以随便改变身份、扮演成自己渴望而在生活中无法实现的角色,展现一个与生活中完全不同的自我;可以敞开心扉与他人随意交谈,而不必考虑其后果;可以随意发表评论,包括一些不文明的话或被社会所禁止的言论而无需负任何责任。网络既可以帮助他们逃避现实,忘却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又可以使他们找到自信,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有力地驱动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以至于成瘾。
要鼓励学生参与网络学习,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弥补现实教学中的不足或学习自己更感兴趣专业、知识的需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获取新信息、新知识,开阔视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一部分信息函量大,手工整合、操作难度大的作业交由学生以电子版的方式完成;可结合中职生所学专业,定期要求学生在网上收集本专业相关最前沿技术改造、革新及人才需求等内容并进行汇总与交流。这样,既可以利用网络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的优势,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展现自己在网络技术方面的才能,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减弱网络对中职生的负面影响,使网络真正成为中职生学习、生活、工作的良师益友。
(二)要丰富中职生课余文化生活,拓展中职生兴趣爱好。
通过拓展兴趣爱好,使中职生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将目光更多放在现实人生而非虚拟人生,逐步减少上网的时间和上网次数。
(三)学校与家庭,家长与老师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在引导中职生合理使用网络,预防网络成瘾的问题上,学校与家庭责任并重。老师鼓励中职生参与网络学习,拓展兴趣爱好,预防网络成瘾,家长要大力支持与配合。孩子在家上网时,家长绝不能纵容其迷恋网络,而是要对其上网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2 要加强对中职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一)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格教育和应对教育。
中职生年龄段为16~19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抵制诱惑,自律能力弱,加之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压力很大,经常处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之中,容易出现孤独、冷漠、焦虑、情绪波动大、意志脆弱,思想消沉等消极人格特质,并会导致他们在应激情境中情绪反应强烈,又不能合理解决,从而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包括网络成瘾。所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人格教育和应对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要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包含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帮助中职生了解人格特质方面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和行为训练工作,使他们在应对压力的过程中能选择与使用合理的应对方式,培养其良好的人格品质,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
(三)要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并设立心理咨询室。
近些年来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了社会的重视,许多学校尝试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并积极组建心理咨询室,开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目前就读中职的学生几乎都是原来学习基础较弱, 学习成绩较差升学无望的初中生,还有极少数因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承担更多、更长时间学费而选择中职的学生。这些学生长期以来在班级、家庭或社会上备受歧视,加之社会对高学历的推崇致使很多人看不起中职生, 从而造成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大。中职生一毕业就面临找工作的问题, 但又因学历低很难找到如意的工作, 这给中职生造成的心理压力更大。
中职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在压力较大、思想困惑较严重的时候,往往不知如何应对、解决,容易急躁、逃避、不考虑后果,以致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其健康发展。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与中职生沟通,帮助其及时摆脱不良的心理状态或困扰,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促进其健康成长。
(四)要加强对相关人员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要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必备知识与技能的辅导和培训,以便在班、团活动及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班主任还要经常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让家长意识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作用,以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人格。
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多组织演讲、书法、卡拉OK、小发明、小创意、小制作等比赛以及校园之星、文明宿舍等评比活动,丰富中职生的课余活动,鼓励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其热爱生活、主动学习、提高技能水平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适时地组织一些如拔河、集体跳绳等集体活动项目,增加中职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减轻孤独、焦虑,以达到培养健康人格的目的。结合中职生当前学习、生活、心灵深处的一些实际问题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尤其是社会上出现的典型案例,组织中职生进行讨论、辩论并予以指导,既满足他们对新知识、新信息、新理念的追求,又能达到明辨是非,指引方向的作用,还能增强人格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实现其实效性。
3 在教育中培养学生选择与使用合理的应对方式处理困难和挫折。
在人格培养和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塑造完美人格,但这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大可能的,毕竟人格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本人通过调查、研究证实了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表明消极应对方式与中职生人格特质显著相关,尤其是消极应对与中职生神经质实际得分显著正相关。因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是预防中职生网络成瘾的关键。预防中职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点是引导和帮助中职生根据自身特点矫正不良应对方式,掌握有效的应对方式。也就是说,要想塑造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有效预防网络成瘾,使中职生健康发展,可以在应对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上下功夫,即要鼓励中职生积极、勇敢地面对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又要通过学习与训练帮助他们在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尽量做到避免使用诸如通过吸烟、喝酒、服药和吃东西来解除烦恼等消极的应对方式,而采取诸如与人交谈, 倾诉内心烦恼,寻求业余爱好, 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等积极的应对方式。
【关键词】迷恋手机;网络教育;应对策略;家校合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福建省中小学德育研究课题“多样化生源背景下家校教育合力形成研究”(课题编号:DY201643B)的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128-02
在互联网时代,手机和网络对人的诱惑是巨大的,学生迷恋手机也成了当前中小学校德育管理的一个难点,生活中不时可以看到种种关于未成年孩子的“迷恋手机之痛”。学生问题行为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各方面形成合力,因此,结合学生日常教育工作,探索学生迷恋手机网络问题的家校教育合力策略,成为提升学校德育工作之亟须。我们结合2016年度福建省中小学德育研究课题“多样化生源背景下家校教育合力形成研究”,对学生管理中突出的迷恋手机网络问题的家校教育合力策略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问卷调查,分析问题症状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常常感慨现在学生身上的“手机问题”太严重了。分析问题现状是进一步开展问题行为教育矫正的前提,为了掌握初中学生迷恋手机网络问题的现状,我们先对家长开展了“初中学生使用手机、网络问题”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为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八年级学生家长,年段学生320余人,共有185名家长通过“问卷星”参与问卷答题,问卷反映情况真实,其中主要的几项问题及调查结果如下:
以上调查数据反映出学生的手机和网络持有率,但并不能反映具体个例如何运用手机和网络,也看不出学生个体是合理使用还是处于“痴迷”状态。具体学生的个案只能由班主任和教师结合平时的表现进行观察推测、谈话了解、家访了解。
二、入户家访,把握真实情况
随着通信手段的日益便捷,加上今天班主任日常工作的繁琐化,传统意义上的家访逐步被冷落,教师可用校讯通、QQ、微信等媒介工具联络家长。此种家访方式在促进家校联系“高效”“便捷”的同时,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和家长之间因此少了一份真实的见面和了解,当然也少了深入地沟通。学生产生迷恋手机网络问题行为之后,我们组织了一次以存在“手机和网络问题”为主要对象的家访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入户家访。家访是“有备而来”的,班主任约好几位任课教师,预先分析学生的学习变化和综合表现,通过谈话方式初步了解学生平时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情况,再和家长约定时间入户家访。家访过程中,我们坚持先倾听的原则,努力消除学生和家长“家访即告状”的心理,让家长从心理上接受教师,为接下来的交流做好准备。家访过程中,主要了解家长对待孩子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态度、孩子持有手机的情况、孩子在家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情况、孩子的社会交往情况、家庭教育存在的困难等。家访过程中,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情况逐步控制手机和网络使用时间,或者收回手机等。家访结束后,我们对被家访对象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制定针对存在“手机和网络问题”学生的教育个案。
通过此次家访我们惊讶地发现,个别上课老是打瞌睡的学生,竟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痴迷手机网络的情况,其中不乏玩手机游戏到凌晨甚至深夜的学生。家访中我们也感受到家长对于自己孩子迷恋手机和网络的无奈和无助,家长“恨铁不成钢”,可是反复唠叨却只能带来孩子的厌烦和叛逆。我们寻思着能为这样的“痴迷”孩子做些什么,入户家访的意义在于让教师了解孩子接触手机网络的真实情况,以及家庭教育的现状等问题,为下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好准备。
三、主题讲座,增强应对策略
针对家长对于孩子手机和网络行为问题的教育盲区问题,学校可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其中,开设面向家长的主题讲座就是一种尝试。
首先,精心组织实施讲座。一方面,应有针对性地备课,不能把面向家长的主题讲座办成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讲座或网络技术知识讲座,需要加强备课的针对性。以学校组织的“未成年人手机问题行为研究”专题讲座为例,就是由班主任、年级组长会同信息组专任教师集体备课,备课过程中注重分析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运用身边的典型案例,分析学生心理,探讨教育策略;另一方面,应注重讲座的互动性。讲座教师结合自己对未成年人网络心理研究的成果,阐述当前未成年人易于沉迷网络游戏的现状和手机支付等问题,分析教育应对策略,引导家长更加有智慧地应对孩子痴迷手机、网络的行为。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家长提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与难点,和参加讲座的年级组长、班主任进行交流。
其次,合理确定参加讲座对象。如果指定孩子有存在明显手机和网络行为问题的家长参加讲座,家长可能会有思想包袱,因而我们采用周末手机网络问题教育讲座公告的形式,由家长自愿参加,对于那些问题较为严重的孩子,班主任则在公告之后再单独发信息邀请家长参加。讲座安排在周末,年级组预约的家长大多数到位,还来了不少“预约之外”的家长,有的家长还带着孩子一起参加讲座。
四、家长沙龙,互动生成智慧
针对孩子的手机和网络行为问题,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惑和困难,而教材的“经验”或媒体传播的案例难以直接运用,更为有效的“药方”只能由家长和教师针对孩子的情况共同开出。基于此,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孩子迷恋手机问题的教育策略”家长沙龙活动,给家长提供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家长沙龙安排了3个主要环节:第一环节是播放江苏卫视“‘熊孩子’用父亲手机玩游戏花10万”的案例视频,由学校信息组教师进行点评,通过案例营造研讨的问题环境;第二环节是家长分享手机和网络问题教育经验,学生嘉某七年级开始迷恋手机,导致成绩下滑,经过几番“周折”,家L终于成功收回手机,令人欣慰的是此后的作业和单元小测大为好转,“像是换了一个人”,她的发言也引起了家长的关注;第三环节是请家长发言,讲自己孩子的“手机症状”和教育困惑,由班主任、年级组长、信息专任教师进行点评,与家长商榷积极应对的教育策略。家长沙龙把传统家长会换作论坛的形式,以具体问题作为突破口,互动性强,家庭教育成功案例的分享,家长发言和教师点评交互进行,参加沙龙的23位家长意犹未尽,他们表示,这样的论坛形式他们的确喜欢,有些困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五、制定个案,因材施教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