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有趣的问题

时间:2022-04-20 09:09:37

导语:在有趣的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有趣的问题

第1篇

一、感受数字的有用

有用的数学既取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只有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

1.生活问题数学化。

回归生活的教育要求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安排教育活动内容。以“数字”这一幼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内容为出发点,设置“设计车牌号码”、“我说你猜”等教学情境,模拟生活,让幼儿设计车牌号码,学习运用单双数,使幼儿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字的有用性,激发幼儿学习数的兴趣。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教育不仅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更重要的是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探究欲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延伸环节,幼儿可以在区角活动(包括数学角、科学区、小超市),在生活活动中,进一步寻找生活中不同地方的数字,了解其作用;进一步运用已有数学经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能让数学教育真正成为沟通幼儿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二、感受数字的有趣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幼儿的思维具有具象性,要使幼儿感受到数字的有趣,本活动采用了以下三个策略:

1.数学学习的情境化。

数学的本质在于抽象。但是,幼儿的抽象数概念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必须建立在具体的经验基础之上。本活动创设三个不同的情境,使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感受数字的有趣。情境一“请上来”,根据数字的部分字形猜数字,幼儿都喜欢“猜谜语”,因为在猜的过程中,幼儿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抓住这一心理特点,设计此环节帮助幼儿熟悉数字特征,同时也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情境二“设计车牌号码”,幼儿乐在其中;情境三“我说你猜”,幼儿综合运用已有数学经验获得礼物,既体验到数字和数学学习的有趣,又获得成就感。

2.数学学习的操作化。

“动作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皮亚杰)通过幼儿自己“设计车牌号码”,每人5个数字,自己动手操作,变出好多新的车牌号。幼儿在与材料反复地相互作用中,在具体动作水平上协调和理解数的实际意义以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地将外在的动作浓缩、内化为内在的动作,最终转化为头脑中的思考。这样,既获得了数的经验,又感受到数字的有趣。

3.数学学习的直观化。

“幼儿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的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因此,为更好地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生活活动,利用动画课件,将抽象的字型直观化、形象化、动态化,唤起幼儿对于数字学习的兴趣。

三、感受数字的有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幼儿掌握数的序列结构,是掌握数概念和发展幼儿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思维而教”的数学教育,根本扭转那种记忆式的数学学习,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魅力。对于幼儿来说,逻辑观念的重要性远大于数字的记忆。不必担心幼儿不会数数、不会计算,这都是由于他们还没有获得相应的逻辑观念。与其让幼儿死记硬背那些无法理解的数学,不如给幼儿提供有价值的逻辑经验。如排序的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序列观念,这看起来和数学无关,却是幼儿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础。

1.教学环节的递进性。

幼儿数概念形成及运算能力的发展是经历了图画表征实物操作表象数概念的发展过程。因此,活动体现了幼儿数概念形成的特点,先是猜数字,然后是运用单双数、数序等经验设计车牌号码,最后是运用数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符合幼儿认知特点。

第2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学习兴趣;教学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53-02

中学语文是集雕塑、音乐、绘画、社会美、生活美等为一体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道德素养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语文的学科魅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高效率地接收知识信息,从而有效地诱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如若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兴趣得到完美融合,那么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都会大大提高。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表明:抓住机会,适时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语文课的根本保证。对于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笔者有着以下几点看法体会,供广大专家、教师同行批评指正。

一、展现语文之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优美生动的文章,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些课文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文字中体会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生之美和艺术之美,享受美文带来的丰富的精神食粮,而非生硬的讲解字词、课文内容理解等冷知识,教师应该通过课文让课堂活起来,以课文为窗口展现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姿、宇宙精华的神奇生动。如《人生寓言》、《理想》、《我的信念》等展现了坚强可贵的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价值;《紫藤萝瀑布》、《童趣》、《看云识天气》等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伟岸;《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等或激昂慷慨、或唯美婉约地道出人生郁结或思乡之情,令人潸然泪下……这些课文或散文、或诗歌、或寓言、或古文等形象生动地展现着大千世界的悲欢离合,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些课文内容,展现中文的艺术魅力,让同学们情感充沛地沉入到语文天地中去,培养浓厚恒久的兴趣爱好。除了美文之外,形象有趣的语言也是能够激起中学生们的兴趣的。新课标明确规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但语文教师普遍认为中学生已经是“大孩子”了,不需要像教小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热爱母语的情感渗透。但这是非常致命的错误,中高考中的辨别错字题往往是得分率很低的题,作文阅读等更是错别字一大堆,让教师头疼不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如“文字接龙”、“咬文嚼字大比拼”、“五分钟美丽演说”等引起同学们对文字的兴趣和重视。这些活动一般通过早读、午读或课前五分钟进行,每天一练,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训练让同学们慢慢纠正自己的语言常识错误,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对枯燥文字的兴趣,提高他们书写文字的正确率,还能让他们深层次领悟汉字的精妙,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字和灿烂文化。

二、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

除了深入挖掘语文教材本身的艺术魅力外,教师也应该集思广益地运用多媒体、开放合作探究式教学、音乐美术教学等方式来增加语文课堂的感染力和魅力,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和兴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起来,才能以趣入教。

1.多媒体教学。在21世纪网络时代,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的教学工具,通过多媒体将图、声、文、像等融为一体,利用动画片、视频、音频等让教与学变得丰富多彩,又能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等连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固然需要合乎逻辑的理性思考,但也需要生动形象的艺术感染,多媒体将二者结合起来,学海无涯乐作舟。如我在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时,同学们对克隆技术不太了解,我利用幻灯片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克隆羊多莉的照片,然后以动画的形式展示雄性细胞和雌性细胞融合形成精卵的过程,将枯燥的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变为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很容易激起学生们的兴趣,也减少了向同学们解释克隆的麻烦。同学们把本来枯燥无味的科学课上得津津有味。

2.小先生课堂。新课改要求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地相处,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语文课堂中,我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他们自己上台讲课,当语文课堂的“小小先生”,通过这一形式,走向“乐学—会学—善学”的创新之路。但要注意“小先生课堂”必须基于学生们充分预习、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课文也最好符合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不应该过难、过于生硬。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丑小鸭》、《最后一课》、《华南虎》、《土地的誓言》等就非常适合作为“小先生课堂”的例文来讲解。

3.角色表演法。语文课堂中有许多情节生动、对话精彩、人物形象丰富的课文,教师在讲过这些课文的基本大意后,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课文思想情感和主旨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表演的同学不仅过了表演瘾,也通过琢磨角色感情和语气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爱上了语文课;欣赏的同学也过了一把看戏瘾,对于不太理解课文意思的同学也通过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认识,体会到课文的艺术魅力。如我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老王》时,我在讲解完当时所处的历史状况之后,让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老王、杨绛、钱钟书等人,生动展现了那个年代生活状态,表达了文章中的人物之间真挚的友情。表演过后,同学们都非常感动,进一步理解了这篇课文,有些同学还在课下查阅一些历史资料供全班同学参考。这充分说明通过戏剧表演能激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三、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

语文课文中的表现手法有设疑问、双关、类比、对比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将这些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融入到课堂中,将语文知识化、生活化。如设疑问激趣,就是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度“资源”,进行加工整理,以“新、巧、奇”的问题来引起学生兴趣。如我在教《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课时,设置谜语“蜜蜂”,让同学们猜曲中句子(亥豕格,谜底:峰峦如聚);又如《岳阳楼记》设计谜面为“丘”,猜文中一句话(调头格,谜底:山岳潜形)。这样讲课文,妙趣横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味性,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所谓双关类比,就是采用与课文总体气氛相似的教学语言、声调、活动等让同学们感受相似的氛围,如朱自清的《背景》,就采用深沉感人的音调来低声朗诵父亲爬过月台时的艰难,渲染父亲那深沉执着的爱;讲《桃花源记》就采用变化曲折、余音袅袅的韵味来讲解课文,带领同学们进入鸟语花香、朦胧模糊的桃花源世界。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课文的美感和艺术魅力,带领同学们进入优雅空灵的语文天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真正爱上语文、乐上语文课。

参考文献:

[1]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7).

第3篇

李震宇

有一天,我们在上体育课,我们的许老师让所有的男生必须去踢足球,老师看起来真严肃啊!

我们的足球队长——宋大元首先把26个男生分成了两队,我分到了队长一边,感到非常兴奋。足球比赛开始了,队长先发了个飞球,我们队接着了,10分钟后,人们都很着急,你追我赶,个个累得满头大汗。正在这时,球到了我的手上。于是,我就像箭一般的跑了起来。要射门了!我飞起一脚,把球踢了出去。这次我大吃一惊,没想到,这守门员这么厉害,连我的球都能拦得住!在他们的反扑、抵挡之下,球又飞到我的脚下,真是天助我也!我有重重的回了一脚,球进了,我们队赢得一分。我们队的高手石皓天和陈新旗一人又各得了一分,他们俩像“电击小子”一样,他们的每一脚都如同“火星大力拳”一般,对方根本无法抵挡。后来我和宋大元联手都用了“电击飞毛腿”的绝招,又为我队平添了两分。

这次比赛,我们队赢了,每个人都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第4篇

终于熬到了上体育课的时间,我们的体育老师像平常一样脸上带着红云来了,我们太高兴了! 老师说:“今天我们玩‘画三毛’的游戏,输了表演节目,每组画十个三毛每人画一个。我们欢呼起来。

老师宣布比赛开始,首先每组的第1个同学上台,老师喊了一声比赛开始,我们的第一个同学眼疾手快,很快画出了一个三毛,这个三毛的头发一个比一个长,同学们有的笑的前俯后仰

,有的笑的一直在跺脚,有的......

轮到了我,当前一个同学把粉笔传跟我时,我心里像小鹿一样“嘭嘭”直跳,到了讲台上我却没有慌,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毛,我看都没看就下台了,有个同学提醒我说:“你那三毛多了一根毛,那还叫三毛?要叫四毛了”。没等我反映过来,老师宣布游戏结束了,同学们没等老师的画讲完,“哈哈......”一阵欢笑起来。同学们看了我的‘杰作’也大笑起来。

这堂课真有趣,既锻炼我们的反映的能力,又培养了我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我喜欢这样的体育课。

第5篇

下面笔者就从高中物理试题中简单常见的连接体问题设置系列情境题,并进行推证.以想得到一个有趣的结论.

情境一 如图1所示,现有两物块质量分别为m和M,由轻绳连接,在水平外力F作用下沿光滑的水平面运动,求细线的拉力大小T.

解析 以两物体及轻绳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M)a(1)

又以m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T=ma(2)

由(1)解得a=Fm+M,将其代入(2)式得:

T=Fm+M(3)

情境二 如图2所示,现有两物块质量分别为m和M,二者由轻绳连接,在水平外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运动,已知两物块m和M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分别μ1和μ2,求细线的拉力大小T.

解析 以两物体及轻绳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μ1mg-μ2Mg=(m+M)a(1)

又以m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T-μ1mg=ma(2)

由(1)解得a=F-μ1mg-μ2Mgm+M ,将其代入(2)式整理得:

T=μ1mMg+mF-μ2Mmgm+M(3)

在(3)式中,当μ1=μ2,则有:

T=mFm+M(4)

情境三 如图3所示,现有两物块质量分别为m和M,二者由轻绳连接,在平行于斜面的外力F作用下沿斜面加速运动,已知两物块m和M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和μ2,斜面的倾角为θ,求细线的拉力大小T.

解析 以两物体及轻绳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gsinθ-Mgsinθ-μ1mgcosθ-μ2Mgcosθ

=(m+M)a(1)

又以m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T-mgsinθ-μ1mgcosθ=ma(2)

由(1)式变形得:

a=F-mgsinθ-Mgsinθ-μ1mgcosθ-μ2Mgcosθm+M

将其代入(2)式整理得:

T=μ1mMgcosθ+mF-μ2Mmgcosθm+M(3)

对(3)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若μ1=μ2,则T=mFm+M(4)

(2)若θ=0°则T=μmMg+mF-μ2Mmgm+M,即情

境二.

(3)若θ=90°则T=mFm+M(5)

即如图4的情境.

分析以上的三种情境中T的大小式可以得出,由两个物体m和M组成的连接体,在外力F的作用下一起加速运动,无论是在水平面上,还是在斜面上,甚至竖直加速上升,无论接触面粗糙还是光滑,只要两物体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则均有两物块之间的作用力大小等于后一物体的质量与两物体的总质量的比值再乘以外力的大小.可简单记为T=mFm+M,其中T为两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m为后一物体的质量,M为前一物体的质量,F为外力大小.

下面就分别用常解方法即整体法和隔离法与上述结论法对比同解一题,以感受结论法在快速解选择题的优越性.

题 如图5所示,a、b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1、m2,由劲度系数相同的轻质弹簧相连.当用恒力F竖直向上拉着a,使a、b一起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x1,加速度大小为a1;当用大小仍为F的恒力沿水平方向拉着a,使a、b一起沿光滑水平桌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x2,加速度大小为a2.则有

A.a1=a2,x1=x2 B.a1

C.a1=a2,x1>x2D.a1x2

方法一 以两物体及弹簧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竖直向上运动时,F-(m1+m2)g=(m1+m2)a1;沿水平桌面运动时,F=(m1+m2)a2,比较两式可得:a1

解得:x1=x2=m2Fk(m1+m2),所以B项正确.

方法二 由本文所述结论T=mFm+M直接知

Fk=m2F(m1+m2), 可轻易得出图5中两弹簧的拉力是相等的,又因两弹簧劲度系数相同,所以伸长量应当是相等的,从而排除C、D答案,又由整体法可知道

a1

第6篇

【关键词】区域活动;问题解决;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4-0009-04

生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因此问题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问题普遍存在于人们的世界里。人类掌握知识的目的就在于能够随时解决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从某种角度讲,解决问题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学习。加涅(Gagne)认为,“教育有一个重要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数学问题、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还是个人适应问题”。〔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可见,幼儿园教育很注重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一、通过区域活动提升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可行性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之一。区域活动强调的是幼儿的主体活动价值,重在为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因此,也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一)丰富的问题情境可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发现和解决问题是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重要目的,区域活动的魅力正在于其中充满丰富的问题情境,这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例如,在建构区,如何在垒高的同时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性;在表演区,如何处理实际参与人数多于有限角色的问题;在科学区,如何顺利完成“让小灯泡亮起来”的科学小实验;在娃娃家,如何与同伴协商游戏规则、如何分配角色,等等。这些问题情境可能都是需要幼儿在区域活动时加以有效处理的,且与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密切相关。

(二)直接经验的获得可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解决问题需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丰富的知识经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前的问题情境,筛选出关键信息、迁移已有经验,进而成功地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相对于传统的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赋予了幼儿更多的自主性,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并通过多感官的参与和实际操作来满足其探究欲,获得直接经验,进而自主建构有关周围世界的认识。直接经验是人生的基本经验,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随着有关各种问题解决直接经验的不断积累,幼儿开始自主寻找某一类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这就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促使其在解决问题时从盲目试误阶段逐步过渡到运用策略阶段,进而逐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三)个性化的活动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幼儿可根据兴趣、需要及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进行个性化活动。个性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区域活动又是一种个性化活动,幼儿可在其中通过与各种材料的互动,扩充经验,避免思维的刻板性,增强思维的创新性,进而为幼儿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可促进幼儿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教育空间的开放设计最早是出于对儿童情感和人格的强烈关注(黄进,2014)。区域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空间,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幼儿对小型空间的喜爱,早已引起了教育家们的注意。如20世纪初,纽约普拉特小姐(Miss Pratt)建立的游戏学校就在活动室里使用了屏风,以使每个儿童都有自己小小的工作空间。〔3〕有研究者发现,“小型的、细致区分的、隐蔽的区域能使儿童更快地投入游戏,使游戏维持更长的时间,还能产生更复杂的游戏”(左瑞勇、杨晓萍,2010)。小型的分隔空间可为幼儿提供一定的亲密感和安全感,建立起一个个由相同兴趣和情感联结而成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有助于幼儿在共同体的支持下,围绕当前的问题情境展开讨论、合作互助,从而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二、通过区域活动提升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一)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幼儿的智慧起源于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幼儿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决定其主要通过实际操作进行学习,丰富有趣的学习材料不仅能充分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究,更能成为幼儿直接经验的来源和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中介和桥梁(孙亚琴,2010)。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依附于区域内的操作材料,因此教师应重视材料对幼儿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价值,为幼儿提供开放性、多层次、多样化的材料,以促进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1.通过调整或生成材料,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区域活动需要依托一定的材料,区域内丰富的材料是幼儿无形的教师,也是幼儿探索的起点。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区域材料的投放情况及时调整或生成新材料。材料的变换可以持续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幼儿可在与不断变化的材料的互动中产生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为此,教师可鼓励幼儿对不同性质、不同区域的材料进行组合,既提高幼儿自主开发材料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准备区域材料时,教师可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让幼儿通过参与收集材料工作形成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按照材料的性质对材料进行分类,判断材料的利用性,探索让同一种材料发挥出不同的功能和作用,等等。同时,还可让幼儿通过寻找、收集材料逐渐养成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习惯。教师还可有意创设材料缺失情景来萌发幼儿的问题解决意识,激发幼儿主动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

2.提供开放性材料,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

区域活动材料是体现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其特性以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儿童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4〕开放性材料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建构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物质基础。低结构且具有多种组合和变化可能性的材料更能吸引幼儿,并促使其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学会主动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供多层次的材料,让每个幼儿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教师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5〕幼儿在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往往存在差异,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在理解每个幼儿发展状况和兴趣需要的基础上,提供多层次的材料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探索的需要,促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体验,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此外,多层次的材料可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从而可吸引更多幼儿主动参与到区域活又欣矗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进而获得更多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

(二)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际交往能够促进个体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同伴之间有意义的社会协商能够极大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区域活动可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小组活动,从而为幼儿提供更多自由交往和自主协商的机会,进而增进同伴间的相互了解,最终促使幼儿在与同伴的协商合作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1.引导幼儿在互动中彼此协商,促进经验的分享

区域活动不仅具有空间和物质材料上的开放性特点,还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开放性”特点。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经常需要寻求同伴的帮助和支持,共同商定活动主题、共同努力完成任务,等等。幼儿认知能力和经验还很有限,遇到困难和阻碍时,需要寻求支持,这其中,向同伴学习是重要的策略。例如,通过观察同伴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会意识到自身问题之所在,从而改进方法,直到成功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可引导幼儿善于借助同伴力量,共同协商、相互协作,以促使彼此经验的交流和分享。教师可充分利用区域活动的讲评环节,为幼儿的经验交流和分享提供支持,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探究活动大胆讲述其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还可让幼儿尝试对同伴解决问题的方式做初步的分析与评价。教师也可就同一类问题组织幼儿共同探讨,以启发幼儿从不同角度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让幼儿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从而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2.创设自由探究的氛围,鼓励幼儿主动质疑

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更加开放、自由,更能较好地满足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心理需求。区域活动多为小组活动,活动成员是具有相同兴趣和情感联结的学习共同体,这更利于营造自由探究的氛围,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当幼儿与他人共同活动时,他们不仅是在对物体进行操作,而且是在与他人共同建构。幼儿会不断把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与他人的进行比较,而与他人的观点所作的比较会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幼儿必须在自己的认知图式和外界的冲突之间进行协调,从而引起自己认知结构的改变”。〔6〕“幼儿最好的学习状况是当他们与人、材料、事件和想法做直接互动的时候。”〔7〕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幼儿学习共同体的积极作用,尽量少干预和限制幼儿的活动,以为其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鼓励他们的主动质疑、大胆表达,让其在学习共同体的支持下从被动解决问题逐步过渡到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

(三)让幼儿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区域活动虽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但绝不意味着教师可放任自流。区域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教师应扮演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角色,通过对幼儿问题解决过程的观察,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为其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1.善于放手,把区域活动自还给幼儿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幼儿自主发起、自己控制的活动最有利于其身心发展。儿童的世界应由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不可否认,在很多幼儿园,受传统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往往以管理者、约束者、规则制定者等身份出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幼儿自主性的发挥。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对自己作正确的角色定位,尽可能不干涉和打扰幼儿的活动,即使发现幼儿所用的方法达不到活动效果,也不宜强迫幼儿停止,而应采用建议、协商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指导。例如,当某一区域人员过多时,教师不宜马上介入干预,而宜尽可能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幼儿间的相互协商不但有利于幼儿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增强,还有利于幼儿学会遵守活动规则,学会等待、分享和谦让。如果教师过度干预,就可能打破幼儿的自主活动状态,使幼儿感受到压抑和被限制,从而降低解决问题的动机水平,同时也违背区域活动的宗旨。

2.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帮助其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成功解决问题需要丰富的知识经验和合适的技能支持。受身心发展水平所限,幼儿看待问题时往往简单片面,因此需要成人给予一定的支持。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会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培养幼儿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并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幼儿搭建分析解决问题的“脚手架”。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运用身边的工具来表征问题,如帮助幼儿通过画草图、制作观察表等方式整理思路,从而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支持。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如在科学区,教师可鼓励幼儿在实验前讲讲自己的猜想、假设、实验步骤,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不断丰富知识经验,促使其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3.鼓钣锥坚持,提高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幼儿是“三分钟热度”,对新奇材料摆弄一番后便会很快失去兴趣;遇到困难时,会表现出不知所措,依赖于教师或同伴的帮助,甚至直接放弃。成功的问题解决不仅需要热情和动力,更需要坚持和毅力。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密切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当幼儿出现不能掌握材料的操作要领,或想要降低任务难度,或不愿意为完成任务作出努力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幼儿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如可采用平行指导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学习,使其体会到坚持并迎难而上最终有可能解决问题。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幼儿坚持的学习品质,提高其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

4.用包容的心态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

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相信幼儿,不要急于干预,可在一旁耐心观察,为幼儿提供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机会。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与成人的不同,有时甚至可能是不符合逻辑的,教师应以包容、欣赏、接纳的心态看待幼儿的行为,注意给幼儿以正面的支持,以激励他们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被重视并由此建立自信心。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幼儿的“玩伴”,多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欣赏幼儿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积极表现并给予正面评价,以让幼儿充分体验问题解决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6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2.

〔3〕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磷,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85.

〔4〕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6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16-09-16〕.http://.

〔6〕朱家雄,裴小倩.从知识的个体建构到知识的社会建构: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知识建构观〔J〕.幼儿教育,2002,246.

〔7〕米歇尔・格雷夫斯.理想的教学点子2〔M〕.杨世华,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第7篇

关键词:课堂提问 幼儿 误区 对策

一、幼儿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价值及意义

1.提问可以帮助幼儿参与课堂教学

在幼儿园的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偏低,很容易出现在课堂中走神、说话、发呆等课堂消极行为,为了使更多的孩子能够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对课堂内容展开思考,教师经常会向幼儿提出问题,适当的提问可以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使幼儿在动口的同时,能够开始动脑思考,激烈讨论,活跃思维最终能够实现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

2.提问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我们知道,幼儿天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探求问题的答案,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来了解这个世界,幼儿课堂提问恰恰通过设置一定的疑难问题为学生探寻问题开辟了一条途径。可以说疑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提问是幼儿思维发展的启发剂。

3.提问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师的课堂提问总是与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难度、深度设计,在提问的过程中善于把握提问的方向,善于根据幼儿的回答情况作问题追加,课堂提问就会成为师幼之间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进行沟通、互动的桥梁和纽带。

二、幼儿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如此重要,但通过对幼儿课堂中教师提问进行观察、分析,发现目前在幼儿课堂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课堂提问缺少设计意识

良好的课堂提问需要教师在设计提问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来进行问题设计,这个设计原则本身也是遵从幼儿观察、思考、注意具有一定的顺序的特点。但在大班的美术鉴赏课《楼上楼下》的提问中,教师的提问设计为:(1)“请同学们观察这幅画,观察结束之后告诉老师你们有什么感觉?”,幼儿回答“我感觉像古代的房子”、“我感觉好像进入了时光隧道”、“我感觉着好像有人要上楼去看他奶奶”、“我感觉有人在修房子”等;在幼儿回答之后,教师提出了问题(2)“这幅画里有什么颜色?”同学们回答“黑”“白”“灰”;教师提出了问题(3)“同学们看看这幅画里都有什么东西?”同学们回答“楼梯”“花”“树”等;然后,教师提出问题(4)“这幅画你觉得是什么地方?”问题(5)“这幅画与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同?”从教师的提问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之前虽然进行了问题设计,但对问题本身的顺序以及顺序中隐含的难度缺乏梯度设计。对于美术鉴赏课,教师应遵循让幼儿先观察局部,然后观察整体,进而表达感受,最后联系生活实际的这种顺序进行教学。在提问设计中,也应该遵循这一顺序。这堂课中,教师虽然提出了一些问题,但因为缺少问题难度和层次设计的梯度意识,所以使教学效果未能最佳。

2.幼儿回答后,教师缺少对幼儿的及时引导,造成学生思维受限

在小班的美术鉴赏课《妈妈和我》中,教师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母与子》来让幼儿感受妈妈和孩子之间的爱并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教师提问(1)“这幅画里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妈妈”、“宝宝”。教师接着提出问题(2)“他们在做什么?”,学生回答“宝宝在摸妈妈”“妈妈在抱宝宝”。教师接着给出问题(3)“妈妈为什么要抱着宝宝呢?”,学生回答“因为妈妈爱宝宝”“因为妈妈怕宝宝摔”等等,应该说在这几个环节中,师幼互动还是不错的,但当教师提出问题④“那你们平时是怎样爱妈妈的呢?”以及“妈妈是怎样爱你们的呢?”,我们发现,学生的回答主要就集中在教师前面呈现的《母与子》这幅作品信息中,“我抱抱妈妈”、“我摸摸妈妈”、“妈妈抱抱我”、“妈妈搂搂我”。在这个时候,由于教师没有及时地加以引导,没有让学生明确问题的背景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自己和妈妈的交往中,妈妈是怎么做的,宝宝是怎么做的,致使在学生的认知提升阶段,教学效果欠佳,致使学生思维受限。所以,当面临在提问后,幼儿的思维总是局限在某个或某些“点”上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借助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拓宽学生的思维。

3.教师缺少对幼儿主体性的尊重

在小小班的美术鉴赏课上,教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让幼儿观察大班幼儿的绘画作品,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在这幅画上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太阳”、“白云”、“飞机”等,还有幼儿回答“我看到了一个人骑着摩托车”老师问“哪里有摩托车,那不是摩托车,是那个小人的影子”。学生在嘀咕“摩托车在他脚上”但是,教师对幼儿的声音没有格外关照,而是在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继续提出别的问题“你们能猜猜画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吗?”。毫无疑问这种提问,没有满足幼儿想要参与的愿望和需求,也就无法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幼儿课堂提问的对策

1.明确课堂提问的应然追求,精心设计提问

首先,教师必须进行问题设计的价值追问“我为什么要设计这样问题?”,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次,教师在问题的设计环节要注意遵循“梯度设计原则”,即:按照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最终使发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最终形成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使问题成为幼儿思维发展的支架,进而使幼儿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建构认知结构。最后,教师应注意提问时机,提问要结合幼儿的思维状况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调整。一般来讲,当幼儿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注意力不能集中、认识上产生了冲突或教学处于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矛盾处、精华处或者转折处时就是提问的最佳时机。只有教师明确提问目的,精心设计问题才能避免发生提问随机性大,提问效果不佳的状况。

2.教师要有问题控制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他们面对着思维活跃且发散性明显的幼儿群体,这一特殊的劳动对象需要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问题控制意识和能力。首先,教师要明白,问题控制能力的形成基于教师对幼儿特征的了解和关注。幼儿虽然年龄较小,但他们有极强的学习需要,同时,他们希望获得教师更多的赞许,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满足幼儿渴望得到嘉许和肯定的“社会赞许动机”,让幼儿能够体会到自己的意见在起作用,进而形成学习的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对幼儿的思维品质给予关注,通过自己有意识地变化提问方式、提问类型、提问数量来指导、引领、促进、帮助、组织幼儿学习。其次,针对幼儿年龄较小的特点,教师在问题控制时要借助移情的方式,从幼儿的角度来变换问题,最终实现使问题更贴切幼儿的生活,使幼儿不惧怕问题,而是踊跃地思考问题,最终发展智力。

3.教师应对幼儿的回答作出恰当、及时的反馈

教师的课堂提问不是教师自己的发问过程,而是幼儿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因为教师发问本身并不一定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所以,在幼儿作出回答之后,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就是一种导向,它具有着比提问本身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教师应当学会对幼儿的回答作出恰当、及时的反馈。

因为幼儿自身集中注意力时间比较短,这就要求教师应及时地对幼儿作出的回答给予反馈,回答应该结合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做到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同时,因为目前幼儿园里对幼儿回答的评价更多地是肯定性的,比如:“很好”、“真不错”、“你真棒”之类,肯定性评价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但当我们不去结合对象的特点来实事求是的作出评价时,这种简单地肯定就成为一种不恰当的反馈,幼儿教师对幼儿回答的评价应该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走向多元,应该更多地给予幼儿进一步的具体指导,而不是简单地定位于评价结论本身。最后,因为幼儿本身的思维呈发散性特点,所以,教师应鼓励差异,尊重多元,不应简单地追求惟一答案。

参考文献

[1]朱利群.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现状与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07(9).

[2]於凤.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科学大众,2009(5).

[3]郭中然.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基础教育研究,2009(7).

第8篇

[关键词]:社区生态旅游 影响因素 问题 管理建议

区别于一般旅游方式,社区生态旅游特殊性极为明显,其将部分社区内容融入生态旅游发展中,并强调将社区居民作为主体,使居民能够主动参与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活动中。尽管近年来社区生态旅游发展速度较快,但单纯从管理角度看,管理模式带有明显的滞后性,社区、旅游区管理机构二者很难进行融合,这样便造成社区生态旅游被忽视,更无从谈及提升社区旅游管理水平。因此,本文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相关概述

关于社区生态旅游,其概念并未在学术界中被统一界定,但综合近年来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看,其实质是以生态旅游为基础的高级形式,强调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其中,确保社区中人文特色、自然特色得以展示的基础上,注重对区域民俗文化、居民利益给予足够的保障。当前旅游业快速发展背景下,社区生态旅游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其可满足较多游客在旅游方式方面的需求。从社区生态旅游的特征看,其以旅游行业为基础,并将重心转移到社区中,这样围绕社区使旅游向周边扩散。同时,在社区生态旅游中,要求将社区居民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使社区旅游发展中居民积极参与其中,以此达到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由于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本身是继生态旅游后的高级旅游模式,且无论从发展模式还是管理模式上看,都与传统生态旅游不同,所以其未来如何发展,必然成为旅游界以及大多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因素研究

1、从外部影响因素角度

不可否认,近年来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取得较多突破性的成就,但在管理方面仍受到较多外部因素影响,包括生态旅游者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以生态旅游者为例,其本身作为旅游的需求者,关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活动中是否能够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这就要求生态旅游管理中应保证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旅游项目等都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可见旅游者对社区旅游管理影响极为明显。再从非政府组织角度看,其与政府、旅游企业不同,侧重于在管理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咨询、沟通以及建议等服务,且可有效监督评估当前旅游发展的趋势,是旅游管理的重要“辅助者”,所以非政府组织能否发挥其基本功能将会为管理带来较为明显的影响。除此之外,对社区旅游管理的因素也表现在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方面。如在政治环境方面,管理活动中需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使管理模式与整个发展大环境相适应;而经济环境方面,不同区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对管理活动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假若社区能够在管理模式上不断完善,很大程度将为居民创造致富的可能;再如社会环境方面,管理活动开展中需充分考虑到社区居民的民风民俗、价值观念等,若管理模式未能与这些社区社会特性相结合,很容易造成管理活动失败;从技术环境看,生态旅游管理的关键在于有相关的技术作为保障,如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太阳能技术的运用,其不仅可帮助社区有效管理旅游活动,且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

2、从内部影响因素角度

社区生态旅游,其在构成上主要以社区居民、旅游企业以及区域政府等为主,三者任一一方存在问题如居民参与意识不强、政府管理缺失等,都会影响旅游管理的有效性,要求三者能够相互配合进行管理与决策,这样才可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另外,对旅游管理模式影响的关键性因素也表现在社区素质方面,其中的社区素质主要指社区中所有主体的素质。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区域政府素质的影响。旅游管理中,政府需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林业、环保以及宗教等各方面的管理职能,并做好旅游管理中人员的配备以及相关管理体制的构建等,若这些管理体制、人员配备不完善且职能缺位,便会影响管理的有效性。第二,旅游企业素质问题。从现行较多关于旅游企业的形象问题方面看,“鼠目寸光”、“利欲熏心”等常被用于形容这些企业,尽管评价并不全面,但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旅游企业负面形象将会影响管理有效性,所以在实际管理活动中,旅游企业在环保意识、经营素质以及责任意识等方面都需不断提高,确保发挥其在游客中“教育者”与“服务者”角色功能,以及在社区居民中的“合作者”角色功能。第三,社区居民素质。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下,强调以居民作为主体,这样居民是否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生态意识以及较高的文化程度,将会对管理效果起到明显的影响。

三、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社区居民主体地位的缺失

区别于一般旅游模式,社区生态旅游强调旅游活动主题确定中应以社区形式为主,而其实现的关键在于社区居民主体性的发挥。然而从现行社区生态旅游发展情况看,整体经营与管理模式仍局限在传统旅游模式方面,社区居民在旅游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尊重。例如,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部分居民参与过程中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真正进行决策管理的仍以政府部门或旅游企业为主,居民的决策权、参与度都不明显,完全与社区生态旅游理念相背离。另外,对于较多参与意识不强、决策与管理能力较低等问题,政府与企业未做好相关的教育与引导工作,难以使居民主体意识得到提升。由此可见,现行社区旅游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便体现在居民主体地位缺失方面。

2、地方性人文理念的缺失

区域发展旅游业,是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然而需注意的是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对于社区文化、社区环境都会带来较多不可避免的冲击,严重情况下将使地方区域文化特色发生改变,影响文化多样性发展。这就要求在社区旅游业发展中,应兼顾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确保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文化发展需求。但事实上,真正能够做到保护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的行为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在于发展中人文理念逐渐丧失。例如,社区居民在生态旅游开发前在民俗民风上极为质朴,然而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下,大多居民为获取经济利益,完全投身于旅游活动中,开展较多旅游组织与经营等活动。尽管社区居民这种主动参与行为值得肯定,但长期置身于外来文化影响下,社区原有的习俗传统、本地文化都可能面临消散情况。因此,现行地方性人文理念的缺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旅游管理模式不健全

旅游管理模式是否合理将决定区域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目前大多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便表现在旅游管理模式不健全方面。首先从旅游企业竞争管理角度看,旅游企业为保证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便采取低价策略,这种方式很难使旅游企业利润得到保障,而因利润的降低,企业往往从服务质量方面进行成本控制,这样整个生态旅游的发展将处于恶性发展状态。另外,从旅游产品管理情况看,不具备较强的创新力。需注意的是社区生态旅游一般旅游模式不同,其强调游客、居民共同参与到旅游活动中,但目前旅游企业为游客提供的产品仍集中在“观光”层面,所安排的旅游行程较为固定,何种形式下将社区生态旅游完全趋同于传统观光形式上,这样社区生态旅游的价值由此丧失。

四、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相关建议

1、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中区民的参与

针对现行旅游管理中存在的弊病与影响因素,在实际管理中首先应注意鼓励社区群众参与其中。社区居民本身在角色定位中便应为旅游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无论在经营管理或决策方面,社区居民都有相应的权利。因此,为使社区居民这些效益得到保障,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应充分考虑到居民的意见,确保旅游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另外,在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为使居民积极参与经营管理活动中,应进行居民交流平台的构建,可将相关的制度与旅游发展政策等利用平台进行,而居民也可在平台中将自身的意见与建议反映出来。尤其需注意的是若居民对社区生态旅游发展意见较大,相关部门需做好协调处理工作,确保对民心实时了解,才能避免旅游管理中有更多矛盾纠纷问题存在。

2、利益分配制度的构建

利益是否得以合理分配,是决定社区生态旅游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需在利益分配制度上进行不断完善,如相关的利益补偿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同时,区域政府为使居民利益得到保障,也可引导居民利用旅游产业带来的机遇,开展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另外,区域发展生态旅游中,可对社区居民、旅游企业提供相应的信贷服务,使企业与居民在旅游项目的开发上得到保障。另外,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需不断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但现有居民因知识文化素质较低,很难接受这些管理知识,更无从谈及将管理理念用于实际管理活动中,因此,社区管理工作中可考虑引入相应的引导机制,这样才可满足旅游管理要求。

3、居民旅游意识的强化

生态旅游发展中,对于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也提出较高的要求。从大多社区居民综合素质现状看,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多在外地谋生,而留在社区中的多以年纪稍长的人群或儿童为主,所以在文化知识水平方面并不高,尤其在旅游知识方面更加匮乏,很难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因此,在社区管理活动中,相关部门应适时做好引导与培训工作,保证社区居民充分了解旅游知识。另外,社区居民在生态环保意识方面也需不断加强,这样在游客到社区旅游过程中,社区居民会将社区的传统文化、生态环保理念向游客传递,以此为游客带来更良好的体验。

4、旅游管理模式的构建

为提升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水平,需在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区域可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合理选择政府管理、社区自主管理或委托管理模式等。首先,对于政府管理模式。其主要指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涉及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开发、保护以及管理等,都由政府主导完成。政府管理模式的应用本身有一定的原因,如旅游的拥有者便为国家,所有旅游区的管理主体也应以政府为主。再如旅游区发展中较多的项目都由政府制定,这样在项目管理中也要求有政府部门参与其中。目前,较多区域在应用政府管理模式中,政府部门多会指定专门的旅游公司进行管理,这样整个经营管理活动更趋于专业化,管理效率相对也较高。

其次,在社区管理模式应用下,其主要指为社区生态旅发展中涉及的开发、经营、保护与管理等工作主体以社区居民为主。一般社区居民在参与经营管理活动中对自身的利益极为关注,这样在活动中将表现的极为积极,所以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同时对于社区中的生态旅游资源,社区居民了解较多,对于社区自然内涵、人文内涵较为熟知,因此在经营管理中可保证管理活动的有效性。

最后,委托管理模式的应用。这种模式主要针对生态旅游的某个项目或所有的项目,由政府部门将其委托给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从这种模式的的优势看,其强调经营管理权、所有权的分离,有利于整个管理效率的提升。综合来看,区域在旅游管理方面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保旅游管理满足社区生态旅游发展要求。

五、结论

有效的管理模式是影响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实际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中,应正视社区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立足于影响社区旅游管理的因素与当前管理中存在的弊病,注重完善相关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社区居民旅游意识,并根据实际发展情况选择旅游管理模式,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社区旅游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伊灿.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分析[J].品牌,2014(06):17-18.

[2]仝利娜.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问题与加强措施[J].商,2015(31):81.

[3]刘秀青.基于居民感知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比较研究[D].广州大学,2012.

[4]李刚.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社区参与互动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5]赵微.社区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6]龚克.桂林喀斯特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7]付恒阳.旅游对景区生态的负面影响及景区生态保护研究[D].长安大学,2014.

[8]张冬云.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1):196.

第9篇

这一切答案,都可以在10万“摩托车返乡大军”身上寻迹。厚实的棉衣,结实的绑腿,棉质的护膝,坚硬的头盔……从珠三角城市骑摩托车返乡的农民工,就是以这样的“武装”抵御冷冽侵袭。他们或成群结队,或独马单骑,车上大多数是小两口子,或者夹带一个小孩,奔驰在国道上,成了春运一道特殊的风景。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爱的深沉使我们彼此心动。流泪不一定因为苦涩,心动也不一定因为温暖。现在,还有谁的坚硬心肠,不会被摩托车返乡大军的悲壮感化得十分柔软呢?那10万农民工在风雪中萧瑟前行的姿态,足以成为一种国家警喻,并催发一种强大力量,为他们在通往回家的路上注入足够的体温。

野百合也向往春天,丧家犬更需要温暖。我们在触口的时候,那份温热其实就是活着的起码保障与尊严。不妨去想象一下,那些骑摩托车千里返乡的农民工,他们心口是不是热的?他们车上妻儿的体温是不是热的?常识一定会提供共同的判断――他们其实“掉在冰窟中”,周身冰凉,在长时间失去应有的“体温”。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耻辱,要比让一个庞大群体失去体温更值得鄙薄。这种体温剥夺,不过就来自乡愁时那一张回家的薄薄车票。“票贵、票难买”,这就是选择骑摩托车返乡的最大动因。没有谁会把这样的“千里走单骑”视为生命探险之旅,这种决绝果敢的行为也没有任何诗意,只有无奈与悲情。他们绵长而沉重的背影,是一种浓重的社会隐喻。在路上的转型期中国社会,必须真正给予弱势群体充足体温,不让他们在苦涩而寒冷的回家路上孤独迷茫。

春运不应是中国社会管理的一种死结,不论从国家资源配置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公共管理运行的技术与能力的向度,中国式春运的长久存在,都是无比荒谬绝伦的事。一票难求,过度拥挤,黄牛猖獗,服务缩水,盗贼横行,这一切公共管理难题的最终落点,就是利益博弈的复杂纠葛。其中,政府与权力部门不愿还利于民、还权于民,恰恰就是春运剥夺无数回家旅客身上体温的最大肇因。

“心之安处是故乡”,这对无数漂泊的人们来说,不过是聊以而已。在内心,把故乡变成异乡,把异乡变成故乡,其实是一种永恒的悖论。特别是在春节这样承载着厚重传统文化的时间节点上,回家过年对无数人来说就是一种生命信仰。谁也没有力量阻止这种文化信仰的力量,对于公共管理而言,让思归的人们能够最迅速、便易、安全地回家,将是永远无法绕行的选择。这实际意味着,春运考验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公共运转能力,更是一个国家的伦理品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