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0 09:09:37
导语:在有趣的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感受数字的有用
有用的数学既取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只有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
1.生活问题数学化。
回归生活的教育要求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安排教育活动内容。以“数字”这一幼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内容为出发点,设置“设计车牌号码”、“我说你猜”等教学情境,模拟生活,让幼儿设计车牌号码,学习运用单双数,使幼儿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字的有用性,激发幼儿学习数的兴趣。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教育不仅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更重要的是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探究欲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延伸环节,幼儿可以在区角活动(包括数学角、科学区、小超市),在生活活动中,进一步寻找生活中不同地方的数字,了解其作用;进一步运用已有数学经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能让数学教育真正成为沟通幼儿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二、感受数字的有趣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幼儿的思维具有具象性,要使幼儿感受到数字的有趣,本活动采用了以下三个策略:
1.数学学习的情境化。
数学的本质在于抽象。但是,幼儿的抽象数概念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必须建立在具体的经验基础之上。本活动创设三个不同的情境,使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感受数字的有趣。情境一“请上来”,根据数字的部分字形猜数字,幼儿都喜欢“猜谜语”,因为在猜的过程中,幼儿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抓住这一心理特点,设计此环节帮助幼儿熟悉数字特征,同时也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情境二“设计车牌号码”,幼儿乐在其中;情境三“我说你猜”,幼儿综合运用已有数学经验获得礼物,既体验到数字和数学学习的有趣,又获得成就感。
2.数学学习的操作化。
“动作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皮亚杰)通过幼儿自己“设计车牌号码”,每人5个数字,自己动手操作,变出好多新的车牌号。幼儿在与材料反复地相互作用中,在具体动作水平上协调和理解数的实际意义以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地将外在的动作浓缩、内化为内在的动作,最终转化为头脑中的思考。这样,既获得了数的经验,又感受到数字的有趣。
3.数学学习的直观化。
“幼儿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的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因此,为更好地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生活活动,利用动画课件,将抽象的字型直观化、形象化、动态化,唤起幼儿对于数字学习的兴趣。
三、感受数字的有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幼儿掌握数的序列结构,是掌握数概念和发展幼儿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思维而教”的数学教育,根本扭转那种记忆式的数学学习,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魅力。对于幼儿来说,逻辑观念的重要性远大于数字的记忆。不必担心幼儿不会数数、不会计算,这都是由于他们还没有获得相应的逻辑观念。与其让幼儿死记硬背那些无法理解的数学,不如给幼儿提供有价值的逻辑经验。如排序的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序列观念,这看起来和数学无关,却是幼儿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础。
1.教学环节的递进性。
幼儿数概念形成及运算能力的发展是经历了图画表征实物操作表象数概念的发展过程。因此,活动体现了幼儿数概念形成的特点,先是猜数字,然后是运用单双数、数序等经验设计车牌号码,最后是运用数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符合幼儿认知特点。
关键词:中学语文;学习兴趣;教学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53-02
中学语文是集雕塑、音乐、绘画、社会美、生活美等为一体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道德素养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语文的学科魅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高效率地接收知识信息,从而有效地诱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如若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兴趣得到完美融合,那么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都会大大提高。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表明:抓住机会,适时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语文课的根本保证。对于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笔者有着以下几点看法体会,供广大专家、教师同行批评指正。
一、展现语文之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优美生动的文章,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些课文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文字中体会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生之美和艺术之美,享受美文带来的丰富的精神食粮,而非生硬的讲解字词、课文内容理解等冷知识,教师应该通过课文让课堂活起来,以课文为窗口展现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姿、宇宙精华的神奇生动。如《人生寓言》、《理想》、《我的信念》等展现了坚强可贵的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价值;《紫藤萝瀑布》、《童趣》、《看云识天气》等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伟岸;《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等或激昂慷慨、或唯美婉约地道出人生郁结或思乡之情,令人潸然泪下……这些课文或散文、或诗歌、或寓言、或古文等形象生动地展现着大千世界的悲欢离合,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些课文内容,展现中文的艺术魅力,让同学们情感充沛地沉入到语文天地中去,培养浓厚恒久的兴趣爱好。除了美文之外,形象有趣的语言也是能够激起中学生们的兴趣的。新课标明确规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但语文教师普遍认为中学生已经是“大孩子”了,不需要像教小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热爱母语的情感渗透。但这是非常致命的错误,中高考中的辨别错字题往往是得分率很低的题,作文阅读等更是错别字一大堆,让教师头疼不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如“文字接龙”、“咬文嚼字大比拼”、“五分钟美丽演说”等引起同学们对文字的兴趣和重视。这些活动一般通过早读、午读或课前五分钟进行,每天一练,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训练让同学们慢慢纠正自己的语言常识错误,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对枯燥文字的兴趣,提高他们书写文字的正确率,还能让他们深层次领悟汉字的精妙,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字和灿烂文化。
二、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
除了深入挖掘语文教材本身的艺术魅力外,教师也应该集思广益地运用多媒体、开放合作探究式教学、音乐美术教学等方式来增加语文课堂的感染力和魅力,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和兴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起来,才能以趣入教。
1.多媒体教学。在21世纪网络时代,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的教学工具,通过多媒体将图、声、文、像等融为一体,利用动画片、视频、音频等让教与学变得丰富多彩,又能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等连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固然需要合乎逻辑的理性思考,但也需要生动形象的艺术感染,多媒体将二者结合起来,学海无涯乐作舟。如我在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时,同学们对克隆技术不太了解,我利用幻灯片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克隆羊多莉的照片,然后以动画的形式展示雄性细胞和雌性细胞融合形成精卵的过程,将枯燥的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变为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很容易激起学生们的兴趣,也减少了向同学们解释克隆的麻烦。同学们把本来枯燥无味的科学课上得津津有味。
2.小先生课堂。新课改要求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地相处,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语文课堂中,我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他们自己上台讲课,当语文课堂的“小小先生”,通过这一形式,走向“乐学—会学—善学”的创新之路。但要注意“小先生课堂”必须基于学生们充分预习、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课文也最好符合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不应该过难、过于生硬。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丑小鸭》、《最后一课》、《华南虎》、《土地的誓言》等就非常适合作为“小先生课堂”的例文来讲解。
3.角色表演法。语文课堂中有许多情节生动、对话精彩、人物形象丰富的课文,教师在讲过这些课文的基本大意后,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课文思想情感和主旨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表演的同学不仅过了表演瘾,也通过琢磨角色感情和语气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爱上了语文课;欣赏的同学也过了一把看戏瘾,对于不太理解课文意思的同学也通过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认识,体会到课文的艺术魅力。如我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老王》时,我在讲解完当时所处的历史状况之后,让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老王、杨绛、钱钟书等人,生动展现了那个年代生活状态,表达了文章中的人物之间真挚的友情。表演过后,同学们都非常感动,进一步理解了这篇课文,有些同学还在课下查阅一些历史资料供全班同学参考。这充分说明通过戏剧表演能激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三、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
语文课文中的表现手法有设疑问、双关、类比、对比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将这些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融入到课堂中,将语文知识化、生活化。如设疑问激趣,就是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度“资源”,进行加工整理,以“新、巧、奇”的问题来引起学生兴趣。如我在教《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课时,设置谜语“蜜蜂”,让同学们猜曲中句子(亥豕格,谜底:峰峦如聚);又如《岳阳楼记》设计谜面为“丘”,猜文中一句话(调头格,谜底:山岳潜形)。这样讲课文,妙趣横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味性,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所谓双关类比,就是采用与课文总体气氛相似的教学语言、声调、活动等让同学们感受相似的氛围,如朱自清的《背景》,就采用深沉感人的音调来低声朗诵父亲爬过月台时的艰难,渲染父亲那深沉执着的爱;讲《桃花源记》就采用变化曲折、余音袅袅的韵味来讲解课文,带领同学们进入鸟语花香、朦胧模糊的桃花源世界。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课文的美感和艺术魅力,带领同学们进入优雅空灵的语文天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真正爱上语文、乐上语文课。
参考文献:
[1]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7).
“丁铃铃,丁铃铃”,上课铃响了,我们全班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下排好队来到楼下的操场上体育课。老师先让我们做队列操,完后,便让我们自由活动。我们个个像只快乐的小鸟,玩起自己喜欢的游戏。同学们有的玩“老鹰捉小鸡”,有的玩“瞎子摸人”,有的玩“三、六、九”。还有的在打羽毛球。我和丹仪、欣子、李燕、妙婷、雪儿、嫒媛等人一起玩了 "瞎子”摸人这个游戏。“瞎子”摸人的游戏规则是:一个人来当“瞎子”,其他人都要躲开他(她),尽量不被捉到,如果被捉到了,“瞎子”说出了这个人的名字,对了就换人,错了就还是"瞎子”继续摸。
我们猜拳决定谁先当“瞎子”,结果是丹仪先“瞎子”。我帮她用红领巾蒙住眼睛,然后,我大声对大家说:“我们要在这个范围内跑,不能出界!”游戏开始了,我们在丹仪的周围跑来跑去,丹仪向前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移动着脚步,在空气中胡乱地摸来摸去,总想抓住我们,可我们都机灵地躲开了,丹仪好一会儿都捉不到我们。渐渐地,我们觉得这样不好玩了。突然,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她们(除了丹仪)叫过来,小声对她们说:“我们在她面前使劲地拍手,引她过来。她走过来时,我们就跑掉,大家轮流来。”“不错,这个办法不错!”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起先是妙婷和我在丹仪面前拍手,丹仪询声向我们走过来,我们马上跑开了。丹仪扑了个空,很气恼,说:“你们耍我?”我们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其他人也纷纷效仿。突然,欣子一不留神,被捉住了。丹仪把欣子从头到摸到脚。我们大家都屏住呼吸,欣子一开始也还忍着不笑,后来实在是憋不住了,终于“咯咯”地笑出声来,这一笑就露陷了。“是欣子!”丹仪兴奋地喊着。轮到欣子来当瞎子了……
“叮铃铃,叮铃铃,”,我正玩得起劲的时候,下课铃响了,我们不得不结束游戏,回到教室。
这堂体育课真有趣!
终于熬到了上体育课的时间,我们的体育老师像平常一样脸上带着红云来了,我们太高兴了! 老师说:“今天我们玩‘画三毛’的游戏,输了表演节目,每组画十个三毛每人画一个。我们欢呼起来。
老师宣布比赛开始,首先每组的第1个同学上台,老师喊了一声比赛开始,我们的第一个同学眼疾手快,很快画出了一个三毛,这个三毛的头发一个比一个长,同学们有的笑的前俯后仰
,有的笑的一直在跺脚,有的......
轮到了我,当前一个同学把粉笔传跟我时,我心里像小鹿一样“嘭嘭”直跳,到了讲台上我却没有慌,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毛,我看都没看就下台了,有个同学提醒我说:“你那三毛多了一根毛,那还叫三毛?要叫四毛了”。没等我反映过来,老师宣布游戏结束了,同学们没等老师的画讲完,“哈哈......”一阵欢笑起来。同学们看了我的‘杰作’也大笑起来。
这堂课真有趣,既锻炼我们的反映的能力,又培养了我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我喜欢这样的体育课。
下面笔者就从高中物理试题中简单常见的连接体问题设置系列情境题,并进行推证.以想得到一个有趣的结论.
情境一 如图1所示,现有两物块质量分别为m和M,由轻绳连接,在水平外力F作用下沿光滑的水平面运动,求细线的拉力大小T.
解析 以两物体及轻绳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M)a(1)
又以m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T=ma(2)
由(1)解得a=Fm+M,将其代入(2)式得:
T=Fm+M(3)
情境二 如图2所示,现有两物块质量分别为m和M,二者由轻绳连接,在水平外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运动,已知两物块m和M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分别μ1和μ2,求细线的拉力大小T.
解析 以两物体及轻绳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μ1mg-μ2Mg=(m+M)a(1)
又以m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T-μ1mg=ma(2)
由(1)解得a=F-μ1mg-μ2Mgm+M ,将其代入(2)式整理得:
T=μ1mMg+mF-μ2Mmgm+M(3)
在(3)式中,当μ1=μ2,则有:
T=mFm+M(4)
情境三 如图3所示,现有两物块质量分别为m和M,二者由轻绳连接,在平行于斜面的外力F作用下沿斜面加速运动,已知两物块m和M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和μ2,斜面的倾角为θ,求细线的拉力大小T.
解析 以两物体及轻绳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gsinθ-Mgsinθ-μ1mgcosθ-μ2Mgcosθ
=(m+M)a(1)
又以m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T-mgsinθ-μ1mgcosθ=ma(2)
由(1)式变形得:
a=F-mgsinθ-Mgsinθ-μ1mgcosθ-μ2Mgcosθm+M
将其代入(2)式整理得:
T=μ1mMgcosθ+mF-μ2Mmgcosθm+M(3)
对(3)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若μ1=μ2,则T=mFm+M(4)
(2)若θ=0°则T=μmMg+mF-μ2Mmgm+M,即情
境二.
(3)若θ=90°则T=mFm+M(5)
即如图4的情境.
分析以上的三种情境中T的大小式可以得出,由两个物体m和M组成的连接体,在外力F的作用下一起加速运动,无论是在水平面上,还是在斜面上,甚至竖直加速上升,无论接触面粗糙还是光滑,只要两物体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则均有两物块之间的作用力大小等于后一物体的质量与两物体的总质量的比值再乘以外力的大小.可简单记为T=mFm+M,其中T为两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m为后一物体的质量,M为前一物体的质量,F为外力大小.
下面就分别用常解方法即整体法和隔离法与上述结论法对比同解一题,以感受结论法在快速解选择题的优越性.
题 如图5所示,a、b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1、m2,由劲度系数相同的轻质弹簧相连.当用恒力F竖直向上拉着a,使a、b一起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x1,加速度大小为a1;当用大小仍为F的恒力沿水平方向拉着a,使a、b一起沿光滑水平桌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x2,加速度大小为a2.则有
A.a1=a2,x1=x2 B.a1
C.a1=a2,x1>x2D.a1x2
方法一 以两物体及弹簧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竖直向上运动时,F-(m1+m2)g=(m1+m2)a1;沿水平桌面运动时,F=(m1+m2)a2,比较两式可得:a1
解得:x1=x2=m2Fk(m1+m2),所以B项正确.
方法二 由本文所述结论T=mFm+M直接知
Fk=m2F(m1+m2), 可轻易得出图5中两弹簧的拉力是相等的,又因两弹簧劲度系数相同,所以伸长量应当是相等的,从而排除C、D答案,又由整体法可知道
a1
【关键词】区域活动;问题解决;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4-0009-04
生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因此问题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问题普遍存在于人们的世界里。人类掌握知识的目的就在于能够随时解决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从某种角度讲,解决问题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学习。加涅(Gagne)认为,“教育有一个重要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数学问题、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还是个人适应问题”。〔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可见,幼儿园教育很注重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一、通过区域活动提升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可行性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之一。区域活动强调的是幼儿的主体活动价值,重在为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因此,也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一)丰富的问题情境可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发现和解决问题是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重要目的,区域活动的魅力正在于其中充满丰富的问题情境,这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例如,在建构区,如何在垒高的同时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性;在表演区,如何处理实际参与人数多于有限角色的问题;在科学区,如何顺利完成“让小灯泡亮起来”的科学小实验;在娃娃家,如何与同伴协商游戏规则、如何分配角色,等等。这些问题情境可能都是需要幼儿在区域活动时加以有效处理的,且与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密切相关。
(二)直接经验的获得可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解决问题需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丰富的知识经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前的问题情境,筛选出关键信息、迁移已有经验,进而成功地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相对于传统的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赋予了幼儿更多的自主性,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并通过多感官的参与和实际操作来满足其探究欲,获得直接经验,进而自主建构有关周围世界的认识。直接经验是人生的基本经验,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随着有关各种问题解决直接经验的不断积累,幼儿开始自主寻找某一类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这就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促使其在解决问题时从盲目试误阶段逐步过渡到运用策略阶段,进而逐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三)个性化的活动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幼儿可根据兴趣、需要及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进行个性化活动。个性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区域活动又是一种个性化活动,幼儿可在其中通过与各种材料的互动,扩充经验,避免思维的刻板性,增强思维的创新性,进而为幼儿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可促进幼儿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教育空间的开放设计最早是出于对儿童情感和人格的强烈关注(黄进,2014)。区域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空间,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幼儿对小型空间的喜爱,早已引起了教育家们的注意。如20世纪初,纽约普拉特小姐(Miss Pratt)建立的游戏学校就在活动室里使用了屏风,以使每个儿童都有自己小小的工作空间。〔3〕有研究者发现,“小型的、细致区分的、隐蔽的区域能使儿童更快地投入游戏,使游戏维持更长的时间,还能产生更复杂的游戏”(左瑞勇、杨晓萍,2010)。小型的分隔空间可为幼儿提供一定的亲密感和安全感,建立起一个个由相同兴趣和情感联结而成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有助于幼儿在共同体的支持下,围绕当前的问题情境展开讨论、合作互助,从而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二、通过区域活动提升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一)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幼儿的智慧起源于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幼儿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决定其主要通过实际操作进行学习,丰富有趣的学习材料不仅能充分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究,更能成为幼儿直接经验的来源和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中介和桥梁(孙亚琴,2010)。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依附于区域内的操作材料,因此教师应重视材料对幼儿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价值,为幼儿提供开放性、多层次、多样化的材料,以促进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1.通过调整或生成材料,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区域活动需要依托一定的材料,区域内丰富的材料是幼儿无形的教师,也是幼儿探索的起点。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区域材料的投放情况及时调整或生成新材料。材料的变换可以持续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幼儿可在与不断变化的材料的互动中产生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为此,教师可鼓励幼儿对不同性质、不同区域的材料进行组合,既提高幼儿自主开发材料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准备区域材料时,教师可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让幼儿通过参与收集材料工作形成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按照材料的性质对材料进行分类,判断材料的利用性,探索让同一种材料发挥出不同的功能和作用,等等。同时,还可让幼儿通过寻找、收集材料逐渐养成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习惯。教师还可有意创设材料缺失情景来萌发幼儿的问题解决意识,激发幼儿主动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
2.提供开放性材料,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
区域活动材料是体现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其特性以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儿童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4〕开放性材料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建构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物质基础。低结构且具有多种组合和变化可能性的材料更能吸引幼儿,并促使其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学会主动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供多层次的材料,让每个幼儿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教师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5〕幼儿在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往往存在差异,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在理解每个幼儿发展状况和兴趣需要的基础上,提供多层次的材料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探索的需要,促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体验,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此外,多层次的材料可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从而可吸引更多幼儿主动参与到区域活又欣矗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进而获得更多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
(二)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际交往能够促进个体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同伴之间有意义的社会协商能够极大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区域活动可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小组活动,从而为幼儿提供更多自由交往和自主协商的机会,进而增进同伴间的相互了解,最终促使幼儿在与同伴的协商合作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1.引导幼儿在互动中彼此协商,促进经验的分享
区域活动不仅具有空间和物质材料上的开放性特点,还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开放性”特点。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经常需要寻求同伴的帮助和支持,共同商定活动主题、共同努力完成任务,等等。幼儿认知能力和经验还很有限,遇到困难和阻碍时,需要寻求支持,这其中,向同伴学习是重要的策略。例如,通过观察同伴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会意识到自身问题之所在,从而改进方法,直到成功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可引导幼儿善于借助同伴力量,共同协商、相互协作,以促使彼此经验的交流和分享。教师可充分利用区域活动的讲评环节,为幼儿的经验交流和分享提供支持,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探究活动大胆讲述其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还可让幼儿尝试对同伴解决问题的方式做初步的分析与评价。教师也可就同一类问题组织幼儿共同探讨,以启发幼儿从不同角度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让幼儿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从而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2.创设自由探究的氛围,鼓励幼儿主动质疑
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更加开放、自由,更能较好地满足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心理需求。区域活动多为小组活动,活动成员是具有相同兴趣和情感联结的学习共同体,这更利于营造自由探究的氛围,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当幼儿与他人共同活动时,他们不仅是在对物体进行操作,而且是在与他人共同建构。幼儿会不断把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与他人的进行比较,而与他人的观点所作的比较会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幼儿必须在自己的认知图式和外界的冲突之间进行协调,从而引起自己认知结构的改变”。〔6〕“幼儿最好的学习状况是当他们与人、材料、事件和想法做直接互动的时候。”〔7〕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幼儿学习共同体的积极作用,尽量少干预和限制幼儿的活动,以为其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鼓励他们的主动质疑、大胆表达,让其在学习共同体的支持下从被动解决问题逐步过渡到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
(三)让幼儿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区域活动虽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但绝不意味着教师可放任自流。区域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教师应扮演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角色,通过对幼儿问题解决过程的观察,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为其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1.善于放手,把区域活动自还给幼儿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幼儿自主发起、自己控制的活动最有利于其身心发展。儿童的世界应由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不可否认,在很多幼儿园,受传统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往往以管理者、约束者、规则制定者等身份出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幼儿自主性的发挥。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对自己作正确的角色定位,尽可能不干涉和打扰幼儿的活动,即使发现幼儿所用的方法达不到活动效果,也不宜强迫幼儿停止,而应采用建议、协商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指导。例如,当某一区域人员过多时,教师不宜马上介入干预,而宜尽可能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幼儿间的相互协商不但有利于幼儿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增强,还有利于幼儿学会遵守活动规则,学会等待、分享和谦让。如果教师过度干预,就可能打破幼儿的自主活动状态,使幼儿感受到压抑和被限制,从而降低解决问题的动机水平,同时也违背区域活动的宗旨。
2.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帮助其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成功解决问题需要丰富的知识经验和合适的技能支持。受身心发展水平所限,幼儿看待问题时往往简单片面,因此需要成人给予一定的支持。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会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培养幼儿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并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幼儿搭建分析解决问题的“脚手架”。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运用身边的工具来表征问题,如帮助幼儿通过画草图、制作观察表等方式整理思路,从而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支持。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如在科学区,教师可鼓励幼儿在实验前讲讲自己的猜想、假设、实验步骤,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不断丰富知识经验,促使其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3.鼓钣锥坚持,提高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幼儿是“三分钟热度”,对新奇材料摆弄一番后便会很快失去兴趣;遇到困难时,会表现出不知所措,依赖于教师或同伴的帮助,甚至直接放弃。成功的问题解决不仅需要热情和动力,更需要坚持和毅力。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密切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当幼儿出现不能掌握材料的操作要领,或想要降低任务难度,或不愿意为完成任务作出努力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幼儿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如可采用平行指导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学习,使其体会到坚持并迎难而上最终有可能解决问题。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幼儿坚持的学习品质,提高其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
4.用包容的心态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
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相信幼儿,不要急于干预,可在一旁耐心观察,为幼儿提供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机会。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与成人的不同,有时甚至可能是不符合逻辑的,教师应以包容、欣赏、接纳的心态看待幼儿的行为,注意给幼儿以正面的支持,以激励他们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被重视并由此建立自信心。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幼儿的“玩伴”,多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欣赏幼儿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积极表现并给予正面评价,以让幼儿充分体验问题解决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6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2.
〔3〕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磷,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85.
〔4〕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6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16-09-16〕.http://.
〔6〕朱家雄,裴小倩.从知识的个体建构到知识的社会建构: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知识建构观〔J〕.幼儿教育,2002,246.
〔7〕米歇尔・格雷夫斯.理想的教学点子2〔M〕.杨世华,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关键词:变压器 ;取样 ;玻璃注射器
变压器的寿命就是变压器绝缘系统的寿命,而变压器油是变压器绝缘系统的一部分。在变压器油的各项指标中,油中水分含量和油的气相色谱分析是最为重要的。
不管做什么实验,取样和制样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正确取样和制样是保证实验结果的先决条件。
一、取样前的问题
1、基本要求
理想的取样容器应满足下列要求
容器器壁不透气或吸附气体,最好是透明的,便于观察样品状况;器内无死角,不残存气泡;
严密性好,取样时能完全隔离空气,取样后不向外跑气或吸入空气;
设计上能自由补偿由于油样随温度热涨冷缩造成的体积变化,使器内不产生负压空腔而析出气泡;
材质化学性稳定且不宜破损,便于保存和运输
2、常见问题
1)取样用的玻璃注射器最易受损的是出口嘴,出口嘴常会裂成尖形,这会导致取样后和振荡时扎破密封用的橡胶封帽导致漏油,有这种情况的玻璃注射器一定要废弃。
2)取样用的注射器密封性非常重要,它能保障不会有气外逸,在每次清洗烘干取样用的注射器后,为防止因为变形而使玻璃注射器密封不严,可有一简易方法进行粗略的检测。用一只手的手指堵住注射器的出口嘴,不要让出口嘴漏气,另一只手使劲拔玻璃注射器芯,若玻璃注射器芯丝毫没有被拔出,则密封性好;反之,密封性差,不能使用。
3)在使用橡胶封帽之前,要检查橡胶封帽有无破损。捏紧橡胶封帽,对着阳光检查有无裂缝或小眼,二者都无,即可使用。
2、取样中的问题
1)在春查时,由于一次要去四五个站,取几十个色谱油样,有可能会出现标签帖错的现象,为了防止这一问题的发生,贴标签之前与取完样之后,两次对所帖标签与所取变压器是否相符进行检查。
2)有些变电站污染严重或遇上恶劣天气,导致空气中灰尘大,为防止玻璃注射器中落入灰尘而卡住,取样后,最好用布围住顶出玻璃注射器外套那部分芯。
3)取样后,尽量将油中汽泡排干净,气体在油中与气泡中会产生一个溶解平衡,导致油中气体扩散至气泡中,会使实验数据产生误差。从下表可以看出,有些气体如氢,一氧化碳,甲烷等在气体中的溶解度很大,有一点气泡就会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各种气体在矿物绝缘油中的奥斯特瓦尔德系数Ki
气体 Ki 气体 Ki 气体 Ki
氢 0.06 一氧化碳 0.12 乙炔 1.02
氧 0.17 二氧化碳 0.92 乙烯 1.46
氮 0.09 甲烷 0.39 乙烷 2.30
4)用玻璃注射器取油样时,不易过多,也不宜过少,过多玻璃注射器芯易沾灰且易折断;过少时,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油样不够。
三、制样中的问题
1、基本原理
脱气目前使用的是机械振荡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在恒温条件下,油样在和洗脱气体构成的密闭系统内通过机械振荡,使油中溶解气体在气、液两相达到分配平衡。通过测试气体中各组分浓度,并根据平衡原理导出奥斯特瓦尔德系数计算出油中溶解气体组分的浓度。
奥斯特瓦尔德系数定义为:
Ki=CoiCgi
Coi ―― 在平衡条件下,溶解在油中组分i的浓度。
Cgi ―― 在平衡条件下,气相中组分i的浓度。
Ki ――组分i的奥斯特瓦尔德系数。
2、常见问题
1)制样前首先要对玻璃注射器进行清洁。由于工作条件限制,玻璃注射器上不可避免沾上油污与沙尘,为了防止玻璃注射器由于异物进入而卡壳,先用吸油的棉布擦去玻璃注射器外壳的油与沙土,再用不掉布屑的绸缎擦去注射器芯上的污垢。
2)在遇上玻璃注射器外壳与芯内掉入沙粒,无法推动芯时,先对玻璃注射器进行清洁,然后转动玻璃注射器芯,直到将沙粒碾碎,能推动芯为止。然后缓慢推动芯,将油注入干净的玻璃注射器。
3)排气时,有时会遇到油中细小气泡多,无法聚集到一起,难以排净时,应先将油样静止一会,待小气泡融成一个大的气泡时排出。将注射器倾斜,让气泡集中在出口嘴处,这样易排尽。
4)制样时最好将取样时用的橡胶封帽换成新的橡胶封帽,防止橡胶封帽在沾油后变松大,导致在振荡时脱落。在玻璃注射器上套橡胶逢帽时,为避免有气泡进入,尽量捏扁橡胶封帽后,套在玻璃注射器上。
5)当冬天外面温度过低时,将处理好的油样放入已升温至50℃的振荡器内之前,需要先放置在室内,待其温度升高后,再放入振荡器中,以防止温差过大而引起炸裂。
关键词:蚕蛹(Bombyx mori L.)油;提取;氧化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S88;S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3-0535-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3.036
Analysis of the Extraction and Antioxidation Stability of Silkworm Pupa Oil
MENG Lu-li,CHENG Qian-wei
(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545006,Guangxi,China)
Abstract: Using silkworm pupa(Bombyx mori L.) as raw materials,hexane as extraction solvent,the suitable condition of extracting silkworm pupa oil was discussed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e suitable conditions were materials solvent to organic ratio 1.0∶4.6(g∶mL),extraction temperature 43 ℃,extraction time 2.5 hours. Under these conditions,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 was 22.65%. Adopt Schaal oven method to study the antioxidative effect of three antioxidants(BHT,VC and VE) on silkworm pupa oil using the peroxide value as the index. The three antioxidant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antioxidant activity,among them the strongest antioxidant ability is BHT,and the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VE and VC are in turn decrease.
Key words: silkworm pupa (Bombyx mori L.) oil; extraction; antioxidation stability
Q蛹(Bombyx mori L.)是缫丝业的主要副产物,脂肪含量高(干蚕蛹含油脂30%左右),其中75%以上为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的含量高于植物中提取的油脂中的亚麻酸含量,除紫苏和亚麻子外[1-3]。目前,国内外蚕蛹的利用还主要是作为家畜和家禽饲料,经济效益低。鉴于蚕蛹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其加工及综合利用尤为重要,如果能把蚕蛹油提取出来加以开发利用,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蚕蛹的综合利用价值。
本试验以蚕蛹为原料提取蚕蛹油,主要对其提取条件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其适宜提取工艺条件,同时研究了BHT、维生素C和维生素E对蚕蛹油的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为蚕蛹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蚕蛹,市售;正己烷,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硫代硫酸钠,广东台山粤侨试剂塑料有限公司;碘化钾,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等。
1.2 主要仪器
旋转蒸发器,电子分析天平,离心机等。
1.3 方法
1.3.1 蚕蛹油提取 干燥后的蚕蛹用粉碎机粉碎,过40目筛;取一定量蚕蛹粉加入正己烷在一定的温度下提取一定时间,将混合物离心分离,利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回收溶剂,即可得到蚕蛹油。
1.3.2 氧化试验 采用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AOCS)推荐的60 ℃烘箱法。称取30 g蚕蛹油于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同试剂量的各种抗氧化剂,设置空白对照,置于60 ℃烘箱中,定期取样品测定其过氧化值[4]。
1.3.3 过氧化值的测定 参照GB/T5538-2005中的方法测定。
式中,V1为试样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mL);V2为空白试验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mL);C为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标准浓度(mol/mL); m为样品的质量(g);0.5为换算因子;POV为过氧化值(mmol/kg)。
1.3.4 蚕蛹油提取的响应面分析 采用响应面试验分析蚕蛹油提取的最佳工艺[5,6]。选取液固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三个因素,确定适宜的3个水平,以蚕蛹油提取率为响应值,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的中心组合试验,如表1所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响应面试验结果
根据响应面(RSM)分析设计原理,以相关性密切的3个因素: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为自变量,得到蚕蛹油提取率的响应值,其试验设计方案及结果见表2。
利用y计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各试验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可用如下函数表示:提取率Y=22.08+2.00A-0.40B+1.35C-1.41A2-0.31B2-1.06 C2+0.60AB-0.25AC+0.70BC。对响应值进行回归分析,所得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回归方程中各变量对指标(响应值)影响的显著性,由F检验来判定,Prob>F值小于0.050 0表明该项显著。从表3可以看出,在试验条件下,试验模型F值为39.47,Prob>F值为0.000 4,说明模型显著,所得回归方程有意义,而各个变量中,A、C、A2、C2项是显著的。
经过以上方差分析和回归模型,利用响应面分析软件最终确定了优化后的适宜反应条件为料液比1.00∶4.61(g∶mL,下同)、提取温度43.12 ℃、提取时间2.53 h、提取率23.26%。为了适应生产实际,确定适宜反应条件为料液比1.0∶4.6,提取时间2.5 h,提取温度43 ℃。在该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实际测得蚕蛹油提取率为22.65%。
2.2 不同抗氧化剂对蚕蛹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选取了BHT、维生素E和维生素C添加到蚕蛹油中,研究添加不同抗氧化剂在0、24、48、72、96 h蚕蛹油过氧化值变化情况,结果见图1至图4。与不加抗氧化剂相比,3种抗氧化剂对蚕蛹油都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其中BHT的抗氧化能力比其他2种抗氧化剂强,维生素E和维生素C抗氧化能力依次降低。
3 小结
通过试验确定采用正己烷提取蚕蛹油的适宜条件为料液比为1.0∶4.6,提取温度43 ℃,浸提时间2.5 h。在此条件下进行蚕蛹油的提取,测得提取率为22.65%。BHT、维生素C和维生素E对蚕蛹油都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其中BHT的抗氧化能力较强,维生素E和维生素C抗氧化能力依次降低。
参考文献:
[1] 毛平生,吴繁强,杜贤明,等.蚕蛹综合利用综述[J].蚕桑茶叶通讯,2007(4):1-4.
[2] WEI Z J,LIAO A M,ZHANG H X,et al. Optimization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of silkworm pupal oil applying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9,100(18):4214-4219.
[3] LONGVAH T,DEOSTHALE Y G.Chemcial and nutritional studies on hanshi(Perilla frutescens),a traditional oi1seed from northeast India[J].J Am Oil Chem Soc,1991,68(10):781-784.
[4] 韦传宝,祁 伟,刘昌利.栝楼籽仁油的特性和抗氧化剂的抗氧化作用[J].中国粮油学报,2009,24(3):92-94.
这一切答案,都可以在10万“摩托车返乡大军”身上寻迹。厚实的棉衣,结实的绑腿,棉质的护膝,坚硬的头盔……从珠三角城市骑摩托车返乡的农民工,就是以这样的“武装”抵御冷冽侵袭。他们或成群结队,或独马单骑,车上大多数是小两口子,或者夹带一个小孩,奔驰在国道上,成了春运一道特殊的风景。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爱的深沉使我们彼此心动。流泪不一定因为苦涩,心动也不一定因为温暖。现在,还有谁的坚硬心肠,不会被摩托车返乡大军的悲壮感化得十分柔软呢?那10万农民工在风雪中萧瑟前行的姿态,足以成为一种国家警喻,并催发一种强大力量,为他们在通往回家的路上注入足够的体温。
野百合也向往春天,丧家犬更需要温暖。我们在触口的时候,那份温热其实就是活着的起码保障与尊严。不妨去想象一下,那些骑摩托车千里返乡的农民工,他们心口是不是热的?他们车上妻儿的体温是不是热的?常识一定会提供共同的判断――他们其实“掉在冰窟中”,周身冰凉,在长时间失去应有的“体温”。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耻辱,要比让一个庞大群体失去体温更值得鄙薄。这种体温剥夺,不过就来自乡愁时那一张回家的薄薄车票。“票贵、票难买”,这就是选择骑摩托车返乡的最大动因。没有谁会把这样的“千里走单骑”视为生命探险之旅,这种决绝果敢的行为也没有任何诗意,只有无奈与悲情。他们绵长而沉重的背影,是一种浓重的社会隐喻。在路上的转型期中国社会,必须真正给予弱势群体充足体温,不让他们在苦涩而寒冷的回家路上孤独迷茫。
春运不应是中国社会管理的一种死结,不论从国家资源配置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公共管理运行的技术与能力的向度,中国式春运的长久存在,都是无比荒谬绝伦的事。一票难求,过度拥挤,黄牛猖獗,服务缩水,盗贼横行,这一切公共管理难题的最终落点,就是利益博弈的复杂纠葛。其中,政府与权力部门不愿还利于民、还权于民,恰恰就是春运剥夺无数回家旅客身上体温的最大肇因。
“心之安处是故乡”,这对无数漂泊的人们来说,不过是聊以而已。在内心,把故乡变成异乡,把异乡变成故乡,其实是一种永恒的悖论。特别是在春节这样承载着厚重传统文化的时间节点上,回家过年对无数人来说就是一种生命信仰。谁也没有力量阻止这种文化信仰的力量,对于公共管理而言,让思归的人们能够最迅速、便易、安全地回家,将是永远无法绕行的选择。这实际意味着,春运考验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公共运转能力,更是一个国家的伦理品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