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建筑技艺

时间:2022-04-21 00:43:57

导语:在建筑技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建筑技艺

第1篇

加固工程方案的优劣,首先要把是否具有施工作业方便作为必要条件。有的加固方案虽然具有解决问题的可行性,但是,由于其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增加了一定的施工难度,而造成施工工期长,劳动用工大,安全系数低的弊端,结果将影响到加固质量。例如,某厂房冬季施工,掺加不合格防冻剂,超标的氯离子破坏了钢筋钝化膜,致使十架大梁产生严重裂缝,需要进行加固,原施工设计方案之一是采取简易修补法,即,将大梁裂缝处出现的酥松混凝土凿除,露出钢筋后,将锈蚀的钢筋周圈进行除锈后,用环氧砂浆进行封闭,达到加固目的;方案之二是采取加大截面加固法,即,通过增大构件的截面和配筋,用以提高构件的强度、钢度、稳定性和抗裂性,并达到修补裂缝的目的。经对设计方案分析,此两种方案除具有工程造价低的优点外,还有以下不足之处:

1、技术可行性差,由于此大梁跨度大,凿除混凝土梁则需分段进行,要用大量的临时支撑进行安全防护,造成周转材料不必要的浪费;

2、劳动强度高,在凿除混凝土梁时,因分段施工时,只能凿一米挪一米,成倍增加了劳动强度;

3、工效低,大量的重复劳动和落后的施工作业方法,延误了施工工期并导致劳动效率下降;

4、安全性差,因所有大梁必须将钢筋凿除外露,大梁承载力减小,在施工时,须时刻注意防护措施是否到位,麻痹大意则易出现意外事故;

5、产值效益小,大量的周转材料和人工费用的浪费,加大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生产效益。

二、混凝土结构加同方法

(一)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有:

1.加大截面加固法在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受压区加混凝土现浇层,可增加截面有效高度,扩大截面面积,从而提高构件正截面抗弯,斜截面抗剪能力和截面刚度,起到加固补强的作用。在适筋范围内,混凝土弯变构件正截面承载力随钢筋面积和强度的增大而提高。在原构件正截面配筋率不太高的情况下,增大主筋面积可有效地提高原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在截面的受拉区加现浇混凝土围套增加构件截面,通过新加部分和原构件共同工作,可有效地提高构件承载力,改善正常使用性能。

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该法的优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且加固后不影响建筑物的净空,但同样存在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的缺点;适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构件的加固。

3、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是把型钢或钢板包在被加固构件的外边,外包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一般应采用湿式外包法,即采用环氧树脂化灌浆等方法把型钢与被加固构佣粘结成一整体,加固后的构件,由于受拉和受压钢截面面积大幅度提高,因此正截面承载力和截面刚度大幅度提高。该法也称湿式外包钢加固法,受力可靠、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但用钢量较大,且不宜在无防护的情况下用于600~C以上高温场所;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4、粘钢加固法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外部粘钢加固是在构件承载力不足区段(正截面受拉区、正截面受压区或斜截面)表面粘贴钢板,这样可提高被加固构件的承载力,且施工方便。该法施工快速、现场无湿作业或仅有抹灰等少量湿作业,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小,且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和原有净空无显著影响,但加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胶粘工艺与操作7k''''-T''''-;适用于承受静力作用且处于正常湿度环境中的受弯或受拉构件的加固。

5,粘贴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外贴纤维加固是用胶结材料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贴于被加固构件的受拉区域,使它与被加固截面共同工作,达到提高构件承载能力的目的。除具有粘贴钢板相似的优点外,还具有耐腐浊、耐潮湿,几乎不增加结构自重、耐用、维护费用较低等优点,但需要专门的防火处理,适用于各种受力性质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和一般构筑物。

6,绕丝法该法的优缺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适用于混凝土结构构件斜截面承载力不足的加固,或需对受压构件施加横向约束力的场合。

7,锚栓锚固法该法适用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C60的混凝土承重结构的改造、加固;不适用于已严重风化的上述结构及轻质结构。

(二)问接加固的一般方法有:

1、预应力加固法

(1)预应力水平拉杆固法预应力水平拉杆加固的混凝土受弯构件,由于预应力和新增外部荷载的共同作用,拉杆内产生轴向拉力,该力通过杆端锚固偏心地传递到构件上(当拉杆与梁板底面紧密贴合时,拉杆会与构件共同找曲,此时尚有部分压力直接传递给构件底面),在构件中产生偏心受压作用,该作用克服了部分外荷载产生的弯矩,减少了外荷载效应,从而提高了构件的抗弯能力。同时,由于拉杆传给构件的压力作用,构件裂缝发展得以缓解、控制、斜截面抗剪承载力也随之提高。由于水平提杆的作用,原构件的截面应力特征由受弯变成了偏心受压,因此,加固后构件的承载力主要取决于压弯状态下原构件的承载力。

(2)预应力下撑拉杆加固法钢筋混凝土构件采用预应力下撑式拉杆加固定后,形成一个由被加固构件和下撑式拉杆组成的复合超静定结构体系,在外荷载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拉杆中产生轴向力并通过与构件的结合点(下撑点和杆端锚固点)传递给被加固构件,抵消了部分外荷载,改变了原构件截面内力特征,从而提高了构件的承载能力该法能降低被加固构件的应力水平,不仅使加固效果好,而且还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结构整体承载力,但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有一定影响;适用于大跨度或重型结构的加固以及处于高应力、高应变状态下的混凝土构件的加固,但在无防护的情况下,不能用于温度在600℃以上环境中,也不宜用于混凝土收缩徐变大的结构。

2、增加支承加固法

增设支点加固法是通过减少受弯构件的计算跨度,达到减少作用在被加固构件上的载载效应,提高结构承载水平的目的。该法简单可靠,但易损害建筑物的原貌和使用功能,并可能减小使用空间;适用于具体条件许可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第2篇

传统建筑工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珍珠。是构成当地历史传统、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对于研究当地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式研究长期以来偏重于研究官式实例,民间建筑研究偏少,而传统建筑设计均由师徒相授、世代相传,由于是口授心传,缺少系统的理论文献,加上中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地方做法更是多种多样、异彩纷呈。在我国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建筑的实物在不断减少,具有传统营造技术与经验的工匠年岁渐老,历史已经将他们推到了边缘,不少工匠带着几千年人类初始文明积累传承的工艺和经验在各个角落悄然谢幕,无声无息地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在大量营造技术濒于失传、传统民族文化陷于危机的当今,对其进行抢救性研究和保护是维系历史文脉、守住历史记忆的需要,对探究社会变迁中地方性历史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亦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作为当代建筑历史学人,搜集、保护和研究这些宝贵信息是对祖先和子孙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建筑沙龙将推出系列论坛,通过论坛寻找末代建筑工匠、记录地域性传统建筑与传统建筑工艺、通过守住这些珍贵历史记忆来告诉世人我们曾有的智慧与精彩;通过论坛引进科学精神,继承发展民族建筑文化,从学术的角度研究传统建筑技术与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使之薪火相传;通过论坛从旧有建筑文化中感悟中国人的文化心理需求并探求解决现代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沙龙将邀请从事传统工艺研究的众多专家学者与工作人员,有遗产保护专家、建筑历史工作者、民俗研究工作者、旅游部门人员、民间木匠等等。本次沙龙以专家视角为主,邀请著名遗产保护专家朱光亚教授、数位从事建筑遗产保护以及传统建筑工艺研究的博士生,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就传统建筑工艺保护的话题各抒己见或“发思古之幽情吟伤今之离恨”,痛惜每天都在消逝的遗产;或“书生意气,挥斥方道”,唤醒人们珍重遗产之意识;或“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以经世致用之态度探讨积极的对策。

说到传统工艺,不由想到了《庄子・养生主》篇中的庖丁解牛故事,那篇妙文不妨看成是对传统工艺登峰造极部分的描写,一把尖刀在庖丁手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依,砉然向然,奏刀(马砉)然(哗哗作响,飞刀进出),莫不中音(莫不合乎音律)……每至于族(每遇筋骨交错处)……动刀甚微(小心切入,慢慢剖解),(言桀)然已解最终哗啦一声,肉骨分开,如土委地(如泥土散落)”。在匠人手中的工具极简单,不过一把刀,工作的对象或日材料是一头杀过的牛,产品则是剖解后的牛肉。核心的技艺是庖丁数十年练出来的剖解牛的那一套“依乎天理(依牛天然结构),批大却(插入筋骨缝隙),导大(穴款)(页空隙进刀),因其固然(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的超级剖解技艺。这里就已经有了传统工艺的最简单的概念:大量使用人力,也使用工具但倚重人的技巧,是古代人工制作产品的各种过程。传统工艺的基本要素是:材料、工具和工匠智慧与技艺。

要说传统工艺在当代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最佳实例莫过于烹调了。君不见随着商业大潮,不仅四大和菜系名扬海内外,还发掘出“孔府家宴”,“御膳”,“红楼宴”之类的系统佳肴。考古新发现的元明酒窖一眨眼就上了广告,让某种酒的历史一下子上去了五百年。可饮食男女们只知道享用这鲁菜、湘菜、淮扬菜,又有谁知道在产生这些菜系同时产生过的那些鲁系、湘系、淮扬系的古代建筑系统的真味何在和命运何在呢?

或谓建筑怎能和须臾不可断绝的吃饭相提并论,人是铁饭是钢,中国人吃起来讲究的就是味道,房子却是现代的好,传统建筑工艺怎能比得过现代工艺,留它何用呢其实不然,吃饱饭的人讲究的还多着呐。传统建筑工艺的遗失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麻烦。2006年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设计了一个叫宋画斋的庭院,贝先生心目中的建筑是一个体现了宋代优雅气度的草亭,亭的图画出来了,却找不到会做草顶的工人,因为苏州和整个苏南经济发展,生活富裕都不盖草房子了,直到最后从依然相对贫困的苏北找到一些老人才算对付过去了。2004年义乌和江南几处新建的古典建筑发生过多起的屋面整体滑落事故,巨大损失之外严重威胁游人。对义乌事故检查结果是施工单位已经不知道传统屋盖上的钉帽中有钉子,这钉子是要钉进屋面木基层中的,他们将截取的钢筋取代钉子插在灰背中,同时因传统苫背做法的失传,为防水加铺表面涂铝箔的防水卷材,在夏天的暴晒和暴雨的骤冷骤热的胀缩变形中屋面瓦作整移滑下。更严峻的是古代建筑遗产的修缮,由于古代工艺的失传,大量的彩画、壁画等已难以修复和重绘,2007年深圳的国保单位大鹏所城修缮,面对着古代极普通的夯土墙,在深圳却找不到会夯土和会打土坯的施工单位。

随着对地域文化、民间文化的重视,新世纪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日益强调保护好地方上的建筑遗存,日益强调保存地方建筑中的地域特征,并将保存其原生的工艺特色看成是保存文化基因,看成是延续地域文化自明性的基本前提条件,由此引入国际上保存其原真性(authenticity)概念。人们也认识到,延续性保护而不是冷冻式保护对于木构体系尤为重要,只要传统的建筑工艺延续在世间,地方建筑遗产的修复就有希望,地方建筑的特色和原真性的保存在实践中就不再是空话。如果说传统建筑遗存是传统文化物质产品和物质载体,那么传统建筑工艺就是产生这一有形载体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传统建筑文化的基因。保存民族地区的文化基因对于民族和地区文化的延续形式意义深远的。

传统建筑工艺中人的经验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因而它的研究就必然与寻访工匠,记录工匠工作过程相关联。工匠的技艺虽然常常因人而异,但一个地区的工匠技巧仍然有着共同的部分,显示其地区特色。对老工匠的访谈记录工作,在日本、韩国及我国的台湾地区都已有相当成果。我国大陆则是在近年才较为注意这一领域的研究的。传统工艺又不是凝结在一个时间段一处狭小地区一成不变。传统工艺的变迁史,就是技术发展史。因而即使某地某些工艺因工匠的消失而灭绝也不应就此绝望,古代有“礼失而求诸野”的传统,工艺亦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通过他处相近的工匠访谈依然可以获得启发。由于我国的传统建筑体系是经验体系,传统建筑工艺

虽然包含着世代匠师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有些科学性精髓至今我们还未及认清,需要深入解析,但这并不是说传统的建筑工艺都是无瑕疵的和在延续性使用时都是不可改变的,我们要作到的仅仅是在认清它们的基础上决定新的取舍。

《考工记》有云,“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从根本上认识积淀在传统工艺中的文化意味,努力抢救整理,保存中国建筑文化的基因,当代圣贤仁智之事也。

片段的历史遗存――谈福建传统建筑匠艺研究

传统建筑匠作技艺中的木作雕刻、泥塑、油作、漆作、彩绘等工艺也与整个传统营造运作机制相同地面临社会变迁的无奈处境,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技艺消亡危机。其中冲击最小的要算是木作雕刻了,很大的原因是材料与工具的稳定性,并由于经济因素及社会审美观的改变,雕刻工种的施作量似乎较传统社会中提高,但匠师的技术以及题材内容的丰富性却逐渐与昔日的匠艺形成差异了。另外通过调研发现整个福建地区的雕作技艺也具有区系特征,这又影响了油饰的效果,因此新的问题是,随交通的方便打破了原来稳定的区系匠派,给各地工匠带来了竞争的冲击,因此对此工艺的研究应关注各区技术的特点和表现方式与图案题材的搜集。

冲击较大的则是油作与彩绘作的技艺,原料和工具的变化促使这两种极度需要对原料技术高度掌握的技艺猝然地与传统脱了节,加上现代社会对经济效益的要求以及审美观的变化 等,已经严重地威胁了传统的技艺做法,尤其是传统的彩绘技艺,几乎要随老一辈匠人而消亡了。传统的营造体系中,非但大木作没有图纸,就连雕刻作和彩绘作都是不留画稿的,关键在于每一场施作的尺寸、预算和题材内容的要求都不尽相同,无法复制。福建地区高温高湿又有蚁蛀之患,昔日的彩绘无法保持太久,一旦剥落殆尽,已无能力进行修缮工作了。因此,关于这两作的技艺研究有几方面要点:一是对传统技术的研究、对题材内容与图案的研究与搜集,二是对每一地区的特点进行分析与建档,三是提出培养匠艺人才的可行性建议。

福建地区的建筑彩绘甚有特色,几处文保点遗留的彩绘皆十分可贵,例如国保级建筑的莆田宋构――玄妙观,以及明代的东岳殿;省保单位如闽北绍武明代的宝严寺大殿、福州文庙、漳州文庙、泉州文庙、安溪文庙等……。这些遗留的建筑彩绘皆面临着保护的难题。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几乎没有足够的技艺进行修缮或完善的保护。除了文保单位之外,许多民间的祠堂、民居与丛林寺庙遗留的彩绘亦十分丰富,它们表现出福建南方地域的彩绘风格,与北方或苏式、徽式彩绘十分不同的特点,同时福建各区的彩绘亦各有特色,其中闽南地区的彩绘技艺有可能较接近宋元时代的古法,这一地区也是当前营造活动中较重视彩绘工种的地区,但根据我们的调查在漳泉市区的彩绘匠师已经不完全了解上一代的技艺了;材料与工具的改变是最致命的影响,这也与油漆作的材料变化相联系的 其次是现代社会要求效率与降低成本,皆促使传统彩绘匠艺随老匠师的凋零而一去不复返 。在福建的最南端,与广东接壤的漳州诏安地区可能还能访求到懂传统彩绘技艺的匠师。

传统建筑匠作技艺的调查、研究和传统建筑的研究很不相同,它涉及太多的人文因素,除了工匠的寻访需要靠各地文物部门的推介与协助之外,工匠自身的凋零技术的变迁、社会的变迁……种种,莫不与人的因素息息相关,当我们对昔时的营造工艺有了进一步了解时,会发现原来传统匠艺是这般整体的一种体系,但现在它以及它与人互动的一切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了(建筑、工匠与社会)。又发觉目前文物修缮、保护至下一阶层的利用问题等等,皆存在着种种问题:人的问题、主事者的问题、工匠技术的问题……,最后不得不推大范围为整体社会的问题,这是一个不可逃避的、无法逆转的事情,因为时代有它的规律,我们现在处于另一个新世纪,不再与传统的文化世界相接续,物质型态、精神型态全转换了,不再回到过去历史记载中的世界里……。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因此最终人只能到博物馆去认识自己的过往,最终所有的工艺只是片段的历史遗存,而最终的历史也只存在于每个人的自我理解之中 。

2006年5月,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5项传统建筑工艺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为多年前提出的“将传统建筑工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想成为现实而欣慰,同时又遗憾其混于89项传统手工技艺中,数量不多,地位不显。

传统建筑工艺不同于制造一般实用或赏玩器具的手工技艺,它生产了人类的栖身之所――建筑和城市,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建筑遗产和历史城市,外化为建筑遗产的形式,内化为建筑遗产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传统建筑工艺也不同于偶然的创作和短暂的实验,它是经过时间检验而世代相传(传)的,适合特定地域的带普遍性的(统)建筑技术及其过程。这种稳定和统一的建筑工艺造就了地方建筑风格,并进而构成了城市传统风貌的基调。

因其无以伦比的生产对象和生产成本,传统建筑工艺无以伦比地“给现存的社区提供了一种与先辈们相连续的感觉,对文化认定很重要,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也有着重要意义”。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如现在大多数的传统手工艺一样为了作秀而被圈养保护。传统建筑工艺的保护,应该和其生产对象――建筑遗产的保护相结合。

21世纪的今天,一方面,解放前从业的传统建筑匠师们已至风烛残年,即将集体退出历史舞台。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多种原因,大多数地区的传统建造活动和师徒传承早已断裂,传统建筑工艺濒临失传,既无用武之地,又无后继之人。

另一方面,当代建筑遗产保护和修缮工程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民工化和技术趋同倾向。

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工作是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工作,在意大利、日本等国大多由专家带领当地工匠亲自参加施工,但我国目前甚至连国家级文保单位的维修施工也主要由农民工完成,专家只是偶到现场指导。现场的技术人员和农民工都没有传统的师承,其技术来自学校或施工单位培训用的一些通用施工教材,除了粗略的区分南方、北方做法外,很少关注地方做法的特殊性。

而现实的建筑遗产大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设计单位的研究设计图纸即使巨细无遗也不能保证可以在施工中得以实现。2003年国家出台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后,拥有资质的施工队伍数量减少,往往出现跨市甚至跨省的施工作业,地方做法以及由此形成的地方风格如何在保护修缮中得以延续更加让人担忧。

地方建筑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传统建筑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生产性保护的契机,而后者为前者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提供了可持续的保障。首先对掌握传统建筑工艺的匠师登记造册,实行属地管理,允

许其独立或联合开业。本地建筑遗产修缮优先由本地匠师施工,或者采取本地匠师和具有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联合的方式进行施工,增加传统匠师收入,并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招徒授艺,并对其传统建筑工艺进行记录整理。其次,在政策上允许和鼓励历史街区和村镇居民聘用传统匠师以传统建筑工艺进行住宅的小规模自我更新,不仅对历史街区(村镇)的风貌保护有利,更可以恢复传统的建造活动,实现传统建筑遗产和传统建筑工艺同步的、可持续的保护。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建筑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保护对象亦逐渐由有形的物质实体(建筑本体)拓展到无形的非物质要素(建筑工艺)。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计518项,民间美术分类51项,其中与传统建筑工艺关联较大者有7项,传统手工技艺分类89项,其中与传统建筑工艺密切相关者有6项。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及首批中国民间文化166名杰出传承人中与传统建筑工艺密切相关者有16人。由此可见,传统建筑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己开始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在这样一个宏观环境和前提框架下,如何对列人名录及更多名录之外的传统建筑工艺进行有效保护和科学传承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时代课题。

中国传统建筑工艺种类繁多,涵盖木、石、瓦、泥、彩画、砖、窑、雕等诸作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传统工艺面临着认识不足、研究缺乏或滞后、市场及效益不好、老匠师后继无人、人亡艺绝、传承断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总体可概括为二:一为保护,二为传承。当前形势下迫切要做的就是为传统建筑工艺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确保其生命力和延续力,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和传承中永续发展。对此,主要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确立政府在保护传承中的主导地位。现阶段的我国,传统建筑工艺保护和传承尚处于启动和起步阶段,社会力量还有待进一步成长,需要有效确立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机构、设立专项基金、培养人才及社会宣传等举措来建立政府主导的保护机制,为保护和传承提供政策环境、制度保障、资金支持、人才储备和社会基础。

2、寻找、保护老匠师和培养新传承人。传统建筑工艺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主要靠的是口传心授、师徒传承,其传承即匠师的传承是最重要和最具实质性的,留住了人,就留住了工艺,留住了传统。对此,需要抓紧时间调查、寻找尚健在的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老匠师并给予积极的鼓励、扶持和保护,建立传统建筑工艺匠师资料库,记录、整理有关工艺资料和口述史料,同时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匠师,建立师徒传承为主、学校培养、古建企业自身培养和社会培养为辅的有效传承机制。

3、加强传统建筑工艺普查确认、归类建档、整理研究和实践应用。充分利用政府主导优势,组织联合有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工艺匠师和社会志愿者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传统建筑工艺普查调查、整理研究和建库存档,并根据分析研究和价值评定进行分类分级保护,尤其需要加快对那些濒临失传和灭绝的工艺进行抢救性收集、记录、整理和出版。同时,还应将传统建筑工艺积极应用到建筑遗产保护维修实践中,在实践中抢救、研究、保护、传承传统工艺,培养出一批称职合格的新一代匠师。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鲜活的生命力传承了更多的人类记忆。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3月26日《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18号)中指出:“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文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2006年,国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计518项。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这标志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为中华民族瑰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唱响了时代的福音。

“西兰卡普”,美丽的土家族织锦,就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工艺中的奇葩。

土家族人民能歌善舞,性格朴实刚烈,传统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土家织锦,就是土家人引以自豪的传统民族工艺品。2006年7月8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湖南省龙山县为“中国土家织锦之乡”荣誉称号。(图1) “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土家织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四大织锦之列。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彩织。姑娘结婚时必须有自己织出的打花铺盖作嫁妆。因而,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里总是起早贪黑,精心制作她心爱的打花铺盖。关于打花铺盖的来历,在土家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位心灵手巧,穿针走线,织了有100种花朵图案的姑娘,她叫西兰卡普。后来,遭到了嫂子的嫉妒,诬陷她夜里出门私会,败坏门风,于是唆使其哥,对她残忍迫害而死。噩耗传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怀念她,把她织的彩锦,取名西兰卡普。成了土家姑娘的嫁妆。现在打花铺盖均用三块西兰卡普缀连而成。

第3篇

关键词:医院建筑;总体规划;单体设计

当今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深深影响着医院建筑的设计,现代医院建筑要适应各种制约因素的变化,从而满足社会需求。本文将以西安141医院建设项目为例,探析现代综合医院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一些理念。

1医院建筑的设计原则

1.1以人为本

从建筑布局、环境设施到诊治服务的全过程均要以方便患者为核心,给人以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同时将长期在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1.2科学合理

根据医院的特性,建筑设计需考虑医患分流和洁污分流。从总体到单体,贯彻控制交叉感染的核心原则,建筑之间设置合理的景观防护绿地,强调自然通风和采光,详细分析人流物流,从整体到局部都应明确洁污分区与分流。

1.3绿色生态

医院属于高能耗行业,在建筑设计中首先要尽量营造绿色生态的景观环境,其次,采用高效的能源利用设施,结合可再生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并节约能源。

1.4可持续发展

现代医疗技术和设施发展得越来越快,新技术和新设施应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医疗模式的发展,医院建筑的设计也要适应医疗模式的发展,预留灵活改造的空间。

2建筑的总体规划与单体布局

医院是一种功能复杂的公共建筑,医院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统筹全局,从城市、院区和建筑各个层面上进行把握,严格遵循洁污分区分流的原则,将传染区与非传染区相互隔离,防止院内的交叉感染发生。就一般的综合医院而言,主要是由医疗(含门急诊、医技、住院),医疗后勤、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四部分组成。对于有教学和科研功能的综合医院,其功能组成中还应包括教学设施用房以及科研用房。各功能部分之间各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规划设计时需根据场地周边的地形、道路和建筑现状,综合处理好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位置。在西安141医院规划设计时,我们综合考虑了以下方面:对医院所在环境的场所确认:完善医院的发展系统和空间秩序感;形成门急诊、医技、住院、体检中心等各部门的便捷联系与合理构架;病人、访客以及工作人员的交通组织与停车规划;医院的建筑总体、日照朝向、绿化景观与城市的整体组合。

2.1功能分区

本方案采用集中式布局,根据医疗功能特点以及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将院区分为医疗综合区、后勤辅助区及预留发展区。门急诊部、医技部、住院部通过医疗街有机组成了医院的医疗综合区,并通过连廊与体检中心及行政办公楼紧密联系。在保证医疗功能组织合理的基础上,满足了预留发展用地的需求,同时确保了住院楼远离噪声并拥有良好的景观朝向。

2.2流线组织

总体规划需考虑以合理有效的交通流线组织和功能配置实现医院的高效有序运转。保证交通流线便捷、提高诊疗效率的空间布局是医院建筑设计的重点。西安141医院院区设置两个出入口与周边城市道路相接,根据“医患分流、洁污分流”的原则,对门诊、急诊、医技、住院、体检、办公等功能单元的出入口均进行了较好的组织,并通过院区内环道加以联系。在门诊部、急诊部与住院部附近设地下车库出入口,设置地面临时停车位,方便就近停车,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保证了院区内良好的人车秩序。

2.3景观绿化

现代医院,除了需要现代化医疗技术和医疗模式,良好的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代医院应强调天然、无害的绿色医疗环境。本方案中合理的总体布局形成了绿地景观、入口广场景观、医疗街景观中庭、景观院落、屋顶花园等多层次的绿化景观系统。

3建筑单体功能组合与平面布局

医院建筑单体设计中,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是重点所在。随着人们生活品质和精神需求的提高,医院建筑设计不仅需要解决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的问题,更要体现高效便捷和以人为本的时代需求。在西安141医院建筑设计中,建筑单体平面布局充分体现以“病人为本”的现代化综合医院设计理念,并严格遵循“医患分流、洁污分流”的设计原则。医疗综合楼通过以医疗街为核心的水平交通和以自动扶梯、电梯为核心的竖向交通形成了高效有序的立体交通网络,将各个医疗功能单元合理的组织在一起。医疗综合楼地下一层层高4.5m,布置了地下停车场、设备用房、洗衣房以及直线加速器与核医学等医技用房,并设置了污物集中通道。一层设门诊大厅、急诊部、住院部大厅、中心供应室和影像科等诊疗用房,独立设置儿科和发热、肠道门诊入口,为方便患者和医护人员就餐,住院部一层设置营养厨房。二层为诊科单元,包括电生理科、内窥镜、检验科、血液透析中心和儿科护理等单元,设置特诊科和职业病防治诊室,并为其设置专用入口通道。各诊科单元采用医患分区分流的流线布局,保证了良好的就医秩序。三层设有中医理疗科、制剂科、病案室和信息中心、产科分娩部和产科病房。四层为门急诊部屋顶花园,以及联系紧密的洁净手术部、病理科及ICU与外科病房。洁净手术部严格区分无菌、洁净、污染等区域,防治手术污染及院内感染发生,手术部换床处、住院部及急诊部均能取得快捷的联系。医生通过病理科入口处的卫生通道到手术部内,一层中心供应的无菌品库与洁净器械库通过无菌梯垂直相连,保证了物品运输高效性。污物走道端部设置污物电梯,直接连通一层中心供应室,方便器械及时消毒。洁净手术部顶层设置净化设备用房,提供手术部的净化空调。5~11层为住院部标准层,每层包括两个护理单元,按照医患分区的原则分别设置医护区、治疗区、病房区及活动区。病房区基本布置在南向,保证了良好的日照采光和景观朝向。医护人员通过医务梯可以直接经医护通道到达医护区。餐梯与一层营养厨房联系紧密,便于食品配送。12层为VIP病房层,包括普通单间、带有客厅的豪华病房以及康复训练室。屋顶设置直升机停机坪,为现代化高效的医护救援提供了保障设施。体检中心及行政办公楼的1~3层为体检中心,四层至五层为行政办公区,并设有报告厅和图书馆。二层设有休息早餐厅,为体检人员提供舒适轻松的体检环境和人性化的服务,五层设有退台屋顶花园,为办公人员提供良好的景观和交流场所。

4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

外在形式和内在功能是相互依存的建筑基本要素,医院的建筑形象必然要充分体现其功能特征。由于医院建筑功能要求复杂、严格,创作自由度偏低,因此形象设计宜平和自然,忌浮华张扬,既要充分反应医疗建筑的个性,也要考虑到患者的心理特征使建筑整体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觉。西安141医院的建筑造型设计结合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建筑的空间轮廓和城市形象,形成统一有序、层次丰富的空间界面,体现医院建筑的独特性和标识性。

5结束语

较其他公共建筑而言,医院建筑有许多特殊的要求。建筑师在进行医院建筑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复杂的医疗功能要求,体现人文关怀,还要强调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关注节能降耗,实现建筑设计的灵活适应性,满足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作者:龙雄军 李麟凯 单位:中航长沙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4篇

1汉阙美学特征

1.1汉阙

阙是汉代的纪念性建筑,溯源于门。《释名》载“阙,阙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阙”与“缺”二字相通,文中第二个阙字便是缺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阙,就是围墙周围两侧的建筑,在门的两旁,中间的缺口就是进出的道路”。这便是城阙。《释名•释宫室》曰:“观,观也,周置两观,以表宫门,其上可居,登之可以远观,故谓之观”。这条文献既说明了阙的前身是观,也说明了周代观的形制。即观是树在宫门两边,它既可居住,又可望远的门旁建筑。西汉长安城未央宫建有东阙和北阙,建章宫东、北二门之外也都有阙,名“凤阙”和“圆阙”。唐大明宫含元殿建有左右双阁,名为栖凤与鸾翔,它们实际上就是《含元殿赋》中所云:“翘两阙以为翼”的阙门建筑。墓阙是神道两侧的建筑物,初期只是作为建筑物入口的标志,后来被逐渐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汉代流行黄老思想,神仙思想,盛行厚葬,东汉时期,阙走向了平民化,世俗化。各级官员按照严格的礼制修筑墓阙。现在仅存的汉阙有37处,大多数为墓阙,有25处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著名史学家认为,四川多汉阙并非偶然,他指出:“两汉时期,四川工业发展,屠(奢)侈之风由来已久”。

1.2汉阙的建筑特点

1)建筑形制。汉阙作为一种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对于后世研究汉代建筑有着深远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现存的汉阙主要是墓阙,西汉时为天子帝王所有,至东汉,建阙的风气兴起,月俸两千石以上的官吏和有成就的商贾也可在墓前建阙。汉阙主要分为夯土阙,木结构阙,仿木雕石阙。从现存的墓阙中可以看出,大多为仿木雕石阙,虽是石建筑,确有仿木结构的特点,阙上雕有柱、檐等各种木结构建筑的构件。木质的汉代建筑无以留存,只能从石质的建筑中去窥探汉代的建筑风格。所谓“汉阙唐碑”,墓碑是人人可立的,但是同样作为丧葬文化的墓阙,却不是人人可立。阙作为一种礼制建筑,起到了别尊卑,明贵贱的作用。按照生前的官爵地位,阙的高度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四川渠县的沈府君阙比冯焕阙高了0.46m,渠县赵家村东无铭阙比赵家村西无铭阙高了0.21m。汉代只有天子才能用三出阙,诸侯用一对二出阙,一般官员只能用单阙。汉景帝阳陵的东阙门是三出阙的最高形制。而汉代霍光墓阙建成了三出阙,被看作是僭越逾礼的罪证。地位较低的人骑马路过地位较高的人的阙前,还需下马致敬。

2)雕刻雕塑图案。汉阙的雕刻技法主要有深浮雕,浅浮雕,凹面线刻,凸面线刻,阴刻等。汉阙的雕刻题材十分丰富,有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玉兔,神仙等祥瑞之物;有历史故事中的荆轲刺秦王,畿(季)札挂剑,张骞归汉,董永侍父等典故,还有表现日常生活场景的蹴鞠图,狩猎图,车马出行图等,生动地再现了阙主生前的生活场景。神话传说的题材体现出了汉代神仙思想的流行,人们渴望死后羽化而升仙,阙就成了通往天梯的媒介。历史故事使得阙更加生动,如山东嘉祥的武氏阙雕刻的“荆轲刺秦王”,荆轲手持匕首,怒发冲冠,秦王大惊失色,落荒而逃。把二人的神态动作雕刻得精细准确,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却依然不失魅力;四川雅安的高颐阙雕刻的“师旷鼓琴”,一人抚琴,一人掩面哭泣,四周的鸟兽也都流露出悲伤的神情,整个画面更显哀怨悲凉。

1.3文学艺术特征

1)文学特征。汉阙通过浮雕的形式讲述了很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河南登封少室阙在登封县城西6000m处的少室山下,阙上铭文叙述了大禹治理洪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重庆忠县无铭阙上雕刻有女娲捧月,白虎衔璧的神话故事;四川芦山樊敏阙上现存浮雕反映了云南古哀牢夷“龙生九子”的神话故事,图中人物造型生动,展现了古代人民浓厚的生活气息,以神话故事的方式表现了东汉时期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学。

2)艺术特征。汉阙上面的书法是研究汉代书法艺术的最好范本。汉隶是汉代隶书的总称,因其体量为秦书的1/8,故又称“八分书”。其特征是取横势,突出横画,横平竖直。给人以雄放洒脱,浑厚深沉之感。汉阙自然洒脱的汉隶有别于规整严谨的唐隶,成为独立的书法门类。渠县的冯焕阙,沈府君阙为代表的诸阙均为“八分书”的代表。冯焕阙铭文,字大四、五寸,共二十字,分两行竖排,右行九字,左行十一字,字数不等,间距不一,但首尾相齐,总体上还是给人以匀称、整饬之感。

1.4历史价值

从现存的墓阙中可以看出,大多为仿木雕石阙,虽是石建筑,确有仿木结构的特点,阙上雕有柱、檐等各种木结构建筑的构件。木质的汉代建筑无以留存,只能从石质的建筑中去窥探汉代的建筑风格。汉阙对于今天研究汉代木结构建筑的结构、装饰以及建筑组群之间的布局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汉阙案例美学特征:高颐阙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姚桥镇汉碑村,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建造,为东汉益州太守高颐的墓阙,被称作国内现存最完整最精美的汉阙。高颐阙的阙主为高颐,是今天四川雅安市雨城区人。高颐,字贯光,东汉末年与其弟同举孝廉,历任北府丞,武阳令,阴平都尉及益州太守。据史料记载,他从政时为老百姓做过很多好事,讲求法制,深得百姓爱戴。高颐卒于公元209年,出殡当日当地百姓伤心地为他送行,足见他深得民心。高颐墓阙分东西二阙,两阙相距13.6m,阙为双阙,均为子母阙。母阙13层,子阙7层。由基,身,楼,顶四部分组成,用多块红色长条石英砂岩堆砌而成。现东阙的主阙斗拱层以上部分和子阙被毁,西阙的主阙和子阙保存完整。西阙主阙高约6m,子阙高3.39m,为重檐五脊式仿木结构建筑,阙顶仿照汉代木结构建筑,雕刻成四阿房重檐形式,上下之间相距紧密,顶部形如瓦当。南北两面各雕大栌斗3个,共6个,其中转角栌斗巧妙地分置东西两面,布局合理匀称。南北两面栌斗正中上各雕一饕餮,一个口衔鱼,一个口衔蛇。四转角处各雕一负重角神,蹲于栌斗之上,手肩托付纵横相叠枋木。由于用力托举,角神露出了门牙,显得惟妙惟肖,使人忍俊不禁。从而更加印证了雕刻之精美。这些角神身体的姿势,用力的角度,都经得起现代力学理论的推敲。西阙母阙阙身背面凹槽阴刻隶书铭文:“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光”。这24个字出自刘盛之手,被康有为称赞极似颜真卿的真迹。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对高颐阙的书法赞不绝口,如宋代的赵明诚,王象之;明代的杨圣庵等。鲁迅先生也收藏了高颐阙拓本三十余张,爱不释手,并在《鲁迅日记》中收录了亲绘的高颐阙手绘图。高颐阙顶层四周刻花卉、仙童、贵胄出游、车盖弛马、宴饮行乐等生活场景及张良椎秦王、高祖斩蛇、畿(季)札挂剑、师旷鼓琴等历史故事,中层刻九尾狐、三足乌、龙虎、朱雀等,惟妙惟肖,是研究汉代历史文化、丧葬文化、建筑、书法、雕塑、美术的珍贵文物。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著名文物鉴赏家赵明诚,国画大师张大千等,都曾在雅安高颐阙留下足迹。据统计,高颐阙上雕刻了63个人物,38种禽兽。画面反映的历史故事和涉猎的社会风俗都十分广泛,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一座高颐阙几乎就是一座完整的汉代建筑,更是今日研究汉代丧葬习俗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最好范本。可见,一座汉阙包含了汉代的建筑,文学,书法,绘画,雕刻,社会风俗,神话传说等内容,是研究汉代建筑与文化最直观准确的资料。

2汉阙艺术特点传承研究

2.1汉阙历代传承意义与价值

阙作为礼制性的建筑,象征着汉代的神仙思想和道教思想。阙是人们向往着从阳间通往阴间的载体,是人神交流的物质空间。汉阙中多出现西王母升天,玉兔捣药等仙界元素;同时也有阙主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娱乐活动;此外,阙身铭文记录了阙主的身份和一生担任的所有职务。由此可见,阙也是阙主的一张“名片”和通往神界的简历。

2.2传承与保护案例

汉阙的传承不应只是简单地在那些东汉遗存的汉阙前立碑修亭,而是应该将这种建筑形式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使之成为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一部分。中国国家图书馆旧馆主楼是双塔式重檐汉阙的式样,屋顶是改良式平直的汉阙屋顶,孔雀蓝琉璃瓦片整齐地排列,到了屋檐末梢,则微微上翘。瓦片颜色的选择是取“用水慎火”之意。蓝色与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搭配,颇有现代版“粉墙黛瓦”的感觉,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和建筑,又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这就是对汉阙建筑形式最好的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应该是根植于民族的血液中,并且不断地改良和创新,而不是一味地谈复古,谈梦回汉唐。

2.3传承方法

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不仅依赖于建筑技术的代代传承,更要依靠全民族去欣赏,保护传统建筑。不再盲目追随西方建筑,从学校教育和公众教育的层面去引导公众有更多了解,接触传统建筑的机会。激发公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古老的汉阙建筑传承下去。可以通过拍大型纪录片,创办公益文化宣传讲座,在学校教科书中增加汉阙建筑的内容等方式,让汉阙建筑融入生活,让普通大众有机会去了解,接触,从而得以继承与发扬光大。

3汉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现状

3.1汉阙艺术特点在现代仿古建筑中的运用价值

1)汉阙建筑艺术风靡。由于汉代距离现在历史久远,除了汉阙之外,没有其余的建筑遗存。因此,现代仿汉建筑都是通过汉画像砖和汉阙来复原汉代建筑。自然汉阙在很多仿汉建筑中都有出现。在汉代,重要的建筑入口前均设阙。从现存的汉代画像石和明器中可以看到,从宫殿到普通的院落,都能看到阙的身影。或是重檐附耳连接双阙,或是重檐附耳独立双阙,亦或是独立子母阙。因此,汉阙在现代仿汉建筑中的运用十分普遍。入口处通常会有一对门阙。

2)现代仿古建筑现状重外在,轻内涵。

3.2运用形式、提取元素

现代仿汉建筑大多在入口处采用重檐附耳连接双阙或者重檐附耳独立双阙,这一点符合汉朝的建筑体制。但是仿汉建筑中的阙只是结构外形上和汉阙相似,细看却并不合理。首先,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但是斗拱承担了承重的作用。而现代仿汉建筑中的斗拱则是用砖石堆砌出了斗拱的形状,很少用木头做斗拱。仿汉建筑中的斗拱已经退化成了装饰作用,仅仅是起着美化建筑的作用,并没有承担力学功能。其次,瓦的运用在仿汉建筑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秦砖汉瓦”,汉代的瓦当装饰纹样丰富,做工精致考究。王莽时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形神兼备,力度超凡,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还有各种动物、植物等纹样,如龟纹、豹纹、玉兔纹、花叶纹等祥瑞纹样。汉代瓦当中,以文字瓦当的数量最大,如长乐未央、长生无极、千秋万岁等,这些文字瓦当多为小篆书体,排列组织匀称和谐,具有很强的构图与形式美。但是仿汉建筑中的瓦却只有简单的花草纹样甚至没有花纹,只是简单地做旧,模仿汉瓦当古朴苍劲风格。

3.3运用方法

现在的仿汉建筑大多都还停留在对汉代建筑简单的模仿阶段,而没有将提取出来的汉代建筑的特征进行加工再创造,与现代的实用功能与施工技术相结合。仿古建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运用传统的工艺和材料修筑古建筑,另一种是运用现代的材料和技术,通过查阅古籍,尽量还原古建筑的原貌。前者由于年代久远,原材料与工匠,技术的缺失,几乎无法实现。现存的仿古建筑大多是后者。而后者有一个很大的争议:仿古建筑应该是单纯地模仿,还是应该加入现代的高科技手段更好地保护建筑。

3.4现代仿汉建筑缺失研究

据史书载,汉阙按材质分为三类,石阙,砖阙和夯土阙。这三种阙都有明显的仿木结构建筑的痕迹。而现代仿汉建筑却都是用砖堆砌,再用涂料上色以区分不同的“建筑构件”。多雨的南方斑驳的墙面脱落了墙皮之后,所谓的建筑构件也就模糊了。斗拱,是汉族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其功能是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斗拱既承担了力学功能,又承担了装饰效果。汉代“以大为美”,画像砖和汉代石兽都是雄壮浑厚的风格。汉未央宫的面积也是7个故宫面积的大小。而现代仿汉建筑只是在建筑外形上模仿汉代建筑,但在体量上“取其神而瘦其形”,写意地表现“骨感化”的汉代建筑美。这也是仿汉建筑看起来没有震撼人心,雄伟壮丽之势的主要原因。

4汉阙美学特征运用方法与建议

4.1运用方法

现代仿汉建筑过于追求外形上的相似度,而忽视了建筑的内涵。没有细细钻研过木结构建筑的榫卯结构,也没有精心设计和制作瓦当和铺地的砖石,更没有研究过木雕的门窗及柱础的文化内涵和汉代建筑中的彩绘。从仿汉建筑中可以看出,建筑只是外形上模仿汉代建筑,完全没有运用木结构的建筑构件,简单的木构件,例如栌斗和椽子都只是起了装饰性的作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是设计师对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学习不够深入和专业,所以仿汉建筑的整体建筑水平呈现出“假古董”的面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技艺的失传,传统建筑技艺多是师徒口授,经过数千年的岁月,加上战乱等因素,许多传统建造技艺早已失传。

1)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汉代距离现在历史久远,大众普遍对汉代建筑形制和文化礼仪了解甚少。因此,仿汉建筑应该修筑在市中心或是人流密集的休闲娱乐地带,增加市民与之亲密接触的机会,提高汉代文化的普及程度。现存的中国园林主要分为以北方为代表的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和小巧精致的江南园林,以及四季常绿的岭南园林。这些几乎都是明清时期遗留的园林。汉代奠定了我国古典人工园林“一池三山”的格局,汉上林苑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园林。现代仿汉建筑质量良莠不齐,却很少有仿汉园林。我认为,“十二五”提出建设绿色生态城区,这不仅是建筑业发展方式面临的重大问题,也直接关系着群众的自身利益。一些大肆修筑仿汉建筑的城市在今后的城市公园建设中可以适当地加入汉代元素,修筑汉文化主题公园,让汉文化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这样的建筑比漏洞百出的假古董更有价值。

2)文化价值体现方面。虽说现代的仿古建筑是“假古董”,但是假古董的质量决定了整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很多古建筑早已被毁,营造仿古建筑就是为了传递古代文明,修筑各具特色的城市。因此,仿古建筑承担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随着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文明意识的提高,现代的仿古建筑将来会呈现在下一代人面前。仿古建筑应该在建造技艺和营造手法上尽量使用传统手法修筑传统的建筑,再现木结构建筑巧夺天工的精妙技艺,而不是修筑披着古建筑皮囊的现代建筑。

4.2结论

第5篇

关键词:干栏式建筑构架;建筑形态;设计教学

空间模型设计在环境设计的构成系列到设计系列的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空间模型设计的教学重点是建筑的空间构成,由此,在抽象的空间构成教学基础上,引入建筑空间及形态教学的建筑认知、环境与空间构成、概念与空间建构等主要内容,以限制性的建筑形式表达作为训练的主要内容,籍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文章以我院的空间模型设计课程为例,探索空间构成与干栏式建筑元素糅合的实验性教学模式,以期获得各方的广泛探讨。

一、干栏式建筑空间与形态

壮侗民族先民主要生活于岭南地区,沟谷幽深的山川峰峦、温润潮湿的气候环境以及植物繁茂、林木茂盛是地区的环境特征,成就了地区民众以底层架空、木结构楼居的居住方式,居住建筑“干栏”之称谓也由此而生。对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可以从建筑的构架与环境关照下的场所精神进行解读。

(一)干栏式建筑构架的空间构成

干栏式建筑是壮侗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各式干栏形式各异,结构也有差异,但营造工艺和构造方法则是基本相同。穿仿连柱、立柱承檩、斗枋接榀是干栏式建筑穿斗构架的基本形式。干栏式建筑通常采用的是穿斗构造法,其构架方式是工匠们先制作好木楼木构架的各种构件,然后在基地平台上用方形的穿枋将后檐柱、后内柱、中柱、前内柱、前檐柱的中部横向穿成一体,再于中柱的上部用穿枋横向穿拼,使各立柱的连接牢固,再于穿枋上设童柱,由较短的穿枋连接稳定,中柱、内柱、檐柱、瓜柱呈斜坡状,便于承檩,这样就形成木楼的排使构架,称为“排架”,也称“榀架”。“榀架”是干栏式建筑的构架精髓。最后,将榀构架立于基地的石础上,由斗枋横向分别插入各榀立柱上的卯眼,多根穿枋将各榀构架连接成房屋的内部构架,再于各立柱的顶端也分别承托一条檩木,檩木上布有椽木,这样就完成了一座木楼纵横交错、环环相扣、紧密稳定的干栏式建筑空间木构架。一座木楼通常是五柱纵向排列,横向一般会有四至七榀。这种干栏木构架形式呈现着布局合理、分立均匀、相互牵扯、相互依托等形态,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抗震性能优良。另外,壮侗民族的工匠们还于檐柱体上铆接一短穿枋,然后在穿枋的外端铆入一根底部悬空的矮柱,再于下方设穿枋,上铺设楼板,形成向外伸出、底层悬空的吊脚楼;还在干栏两侧铆接出斗枋,设置童柱承托前伸,形成半歇山顶形式,如图1所示。这一巧妙的构造,使长方形四角的干栏转变成八角干栏,不仅扩大了居住空间,还打破了原本规矩、方整的建筑内部空间,使建筑的造型更为美观、别致。①224~225由此,从干栏式木楼的山墙面的空间形态上看,榀架的立柱由中部向两边逐级坡下,形成上下起伏的韵律感;上部密集的水平等距、长短不一的穿枋与下部贯穿立柱的长条穿枋,形成上密下疏的节奏感。横竖交错、疏密有致的干栏式建筑榀构架极富有形式美感。

(二)环境关照的建筑形态

建筑作为人类创造的物象并非孤立的,它是所处的社会环境、物质环境、所应承担的作用等要素的物象呈现,具有显著的“场所”精神意义,表达所处区域的环境状况。诺伯舒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对“场所”进行了定义:“很显然不是抽象的区位而已。我们所指的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与颜色的具体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物的总和决定了一种‘环境特性’,亦即场所的本质。”②7又指出:“风土建筑,即农庄、村落,表达了地方性的地和天的直接意义。因此风土建筑是‘环境的’建筑,与特殊的情境有密切的关系。”②172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也说到:“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个因素,有属于事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与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③2由此看来,作为人为物的建筑不仅要表达自身的内部的结构技艺,还应立足于其所处环境的所有物的关照,即表达地域所特有的地质与气候条件和遗留下来的建筑与历史文脉。壮侗民族的干栏式建筑的形成,是人们在认识自然、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以迎合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寻找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发明和创造离地而居的居住建筑形式。这一建筑形式适合人们在多雨潮湿、瘴气浓重、猛兽横行等环境里的居住生活,其自远古时期即随着壮侗民族的社会发展而延承至今,成为地区的特色建筑形式。综观壮侗民族的干栏式建筑,无论在造型、色彩等方面,还是建筑表达场所精神上都恰如其分地与环境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着以传统稻作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壮侗民族的“人、建筑、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理念。如,村寨的选址“遵循自然法则,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珍惜土地和水源,重视居住生活的环境容量、追求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①217的基本原则,在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的基础上,择依山傍水的坡地上建基立寨,构筑与环境融合情境的生活空间;因形就势地采取底层架空,部分置于平整的地面、部分悬挑于空中的建造方式,则是体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充分交融情境;建筑采取的坡屋顶、挑檐、檐廊等形式也是当地人们为适应地区雨水丰沛、气候炎热、光照强烈等环境状况的反映,如图2所示。这一独特的建筑形态真实地反映了壮侗民族的自然环境关照以及适度性开发的建筑营造原则,是建筑场所精神存在的现实意义,也是地区自然环境真实状况和人们社会生活精神风貌的概括。

二、新语境下的干栏式建筑空间及形态设计教学

在经济、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是壮侗民族的生存依赖,现代农业、手工业以及旅游业等多样化生产方式已然建立,现代生活为目的的新的生活方式依然确立,促使新的住居空间设计产生新的变革,特别是构成美学的广泛应用,使得这一变革水到渠成。对应这一变革,空间模型设计课程对传统干栏式建筑空间及形态的关照,在教学与实践中进行建筑构成设计的探索,以此来训练学生的空间构成、建筑设计和提升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创作具有接地气的作品,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举措。

(一)干栏式构架的新形式

干栏式建筑“榀”的对称形式产生的稳定感,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活稳定、社会稳定的需求;穿木的疏密排列形式除了木楼斜坡屋顶构造需要外,也反映人们对空间韵律形式美的喜好。现代人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其审美需求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传统的形式美已无法满足今天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寻求新的形式美已然成为当下的一个话题。对传统干栏式木构架形式的分解与重构,将以打破传统穿斗式木构架对称、整齐的传统审美定式为准则,把整体木构架进行分解,使各个构件脱离原来的角色,以移动、延伸、旋转、倾斜、增减等手段重构成一种新的审美平衡,满足现代人的个性化审美需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创作的能动性,运用空间构成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其建筑空间形态、美学法则等要素,来探索空间建筑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如:要求学生依据建筑的功能或形式的创意构成、材料与建构、空间模型搭建等方面进行构成训练,将传统穿斗式的木榀构架的中柱为轴,两边对称式的排列布局打破,采取中柱及一侧的构架整体抬升,或只抬升一侧的构架,使原本对称平衡的形式呈现出非对称平衡的形式,再以必要的构件对建筑进行辅助处理,形成一种在原建筑形态基础上的改造。由于是对原建筑的少量改动,并未曾改变建筑的整体结构,其稳定性还是得到保留,所以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即可实现。另外,干栏穿斗式构架纵向的“榀”对建筑的内部空间制约较大,空间的分割灵活性不足。可以要求学生在构成训练中,以节约成本、生态环保为设计原则,适当采用减柱、减枋的方法或采取混合式构造法,将传统干栏的穿斗式木构架进行适当的删减,完成对建筑木构架原材料的成本节约,如图3所示。诸如此法,来探索新型干栏式木构架建筑形态存在的合理性是课程教学的重点。

(二)场所关照下的新式干栏建筑形态

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在建筑营造技艺、构建方式方法以及场所精神表达上均获得较高的评价,在建筑建构及空间探索上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相对于当今建筑而言,其存在着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材料原始等方面的局限,带有些许朴素和被动的因素,与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些不相适宜。因而,村寨的新式干栏式建筑营造应该以迎合现代人的住居观念与方式为原则,发挥现代新技术、新材料的优势,在不破坏村寨既有的场所精神基础上,合理、渐进化地对传统干栏式建筑进行适当的改造,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居住要求。正如诺伯舒茨所说:“场所精神由区位、空间形态和具有特性的明晰性明显地表达出来。当这些观点成为人的方向感和认同感的客体时就必须加以保存。很显然必须加以尊重的是它们的主要结构特质,例如聚落类型、营建方式以及具有特性的装饰主题。”②180如此,新式干栏式建筑的形态应关照地域场所精神,尊重干栏式构架形式以及营造方式等建筑的结构特质,利用现代的空间构成原理来探索新的构架形式,使建筑立面的构成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如建筑的空间形态可随着当代人的喜好进行变化,打破以往方方正正的样式;在传统木构架的基础上来拓展新的建筑内部空间形态,使建筑内部空间更疏朗、开阔,更具现代感,更符合现代人的住居要求。另外,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现代钢筋混凝土或钢材等新材料与木质材料的配合使用,不仅节约木材资源、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还可拓展新的建筑形态形成的可能;运用新型隔热玻璃在满足建筑保温的同时,可使建筑最大限度的通透性成为可能,加大建筑与自然景观的相互渗透。总之,对新式干栏建筑应该注重“自然至上”的构建原则,解决好地区的环境容量、诉求等要素与人的生产、生活等方式之间的矛盾,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以体现出区域建筑场所精神风貌。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建筑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是指建筑企业中具备国家职业技能等级分类中的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较高技能的人才。近年来,国家推行职业准入制度,全国各地的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取证等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大批操作工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由于条件限制,目前建筑企业中大多数的一线操作工人只能取得初、中级工的技能证书,能拿到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操作工人很少,导致目前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中高技能人才极为稀少。人是质量的创造者,建筑企业的一线操作工人中必须有高技能的操作人才,才能有较高的施工质量。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科技进步也要求建筑企业的一线操作工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目前建筑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之一。

笔者走访了许多建筑企业,其中一线操作工人取得技能证书的,初级工约占18%;中级工约占66%;高级工约占15%;技师约占1%;高级技师几乎没有。而相关职校的毕业生,从事专业操作的很少,大多当起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另外,目前在建筑企业一线的操作工人以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工为主。建筑企业要拿出建筑精品,往往因缺乏高技能的操作工人而束手无策。

就建筑企业内部而言,各工种的情况相差较大。一般来说,比较有技术性的工种,如电工、暖通等工种的技术工人大多毕业于专业的职业学校,其综合素质相对较高,他们中能取得高级工的人数多于其他工种。一些较粗重的工种,如砌砖工、抹灰工、混凝土工、搭架工,由于职业学校中这类专业较少,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较少,因此,这类工种的技术工人基本上还是师徒承传或自学,文化程度仍然偏低,现有的职业技能证书也以初、中级为主,能取得高级工的就不多了,取得技师职称的更是凤毛麟角。

建筑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

造成建筑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培训、鉴定机构短缺

国家推行职业准入制度以来,由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需要有一定的资质,能鉴定中级工的鉴定机构比较多,但能鉴定高级工的就不多了,能鉴定技师、高级技师的则非常少。建筑企业的操作工人,要想获得技师职称,唯一的途径就是参加四年一次的职业技能竞赛,并在省一级比赛中获得前三名,才能拿到技师证书。而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要参加市、省级的职业技能竞赛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说,留给他们参加高技能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

职业技能鉴定需要由具有职业技能鉴定资质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来组织,特别是鉴定高级职业技能,更需要有较好的师资进行培训和较好的场地来组织鉴定。有的地方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只对比较容易鉴定的工种组织鉴定,对于不好组织或不容易组织的工种就不组织鉴定,致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某些方面形成空白。

(二)企业没有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目前,有一些建筑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效益出在管理层而不在施工操作层,在企业管理中只注重管理人员队伍的管理,而不注重一线操作工人的管理。当前的建筑企业中管理人员队伍相对稳定,而施工操作层面的工人并不稳定,企业缺乏对技术工人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的意识。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已实施,但是,建筑业操作工人的流动性仍然很大,企业培养的一线高技能人才很容易流失。为了留住一线高技能人才,工人一旦取得技师职称,企业往往把他们提到项目部作为管理人员,不能继续发挥他们的特长,因此,许多取得技师职称的操作工人就此离开了操作岗位。

有些企业为讲求经济效益,对一线操作工人执行的是计件工资制,他们怕操作工人拿到高技能证书后会要求提高工资或“跳槽”,不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由于建筑企业没有工厂车间那种稳定的结构,而是阶段性操作、交叉工种作业,流动性大,项目部一般实行劳务外包,企业没有与一线操作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和缴纳各类社会保险,使一线操作工人没有归属感,他们经常变换工地,失去了上进心和凝聚力,对于取得什么样的职业技能证书不感兴趣。

(三)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本身没有积极性

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大多由农民工组成,往往来自较贫困的地区,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对参加培训、听课、考试感到惧怕,认为自己能混碗饭吃就行,反正操作工一般以包干计件工资为主。此外,建筑企业的一线操作属脏活、累活,加之社会上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使许多一线操作工人不安心本行业的工作,只要有好机会就另谋高就了。

近几年来,企业改革造成很多一线操作工人下岗,职场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增大,加上劳动者维权难等因素,影响一线操作工人的思想情绪,使他们安于现状,不想过多地考虑以后的事情。

(四)职业培训机构把关不严

在前几年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由于某些培训鉴定机构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鉴定质量,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时不规范操作,或收费过高,或只要交钱就发给证书,培训考试成了走过场,导致一些并不具备职业技能的人也得到了技能证书,这些人在一线生产施工中名不副实。

(五)整个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

过去,企业评劳模、标兵、拔尖人才、先进人物等都很重视一线操作工人。而如今,整个社会氛围都变了,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所关注的尽是官员、企业家、汽车、房产等,对一直在生产一线奉献的产业工人没人关注了。一些还保留每年评先制度的国有建筑企业,在评先时一线操作工人的比例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都是厂长、经理等管理层人员。

近年来,房价高涨,房地产开发大发其财,但建筑企业依然惨淡经营。为了维持企业生存,建筑企业对一线操作工人的工资并没有水涨船高,由于许多农民工失业,建筑一线操作工人上岗竞争更为激烈。

培养建筑企业一线

高技能人才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来解决高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有的省市也出台了企业直接推举认定技师、高级技师的措施。但培养高技能人才并不容易,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笔者认为,建筑企业要培养高技能的一线操作人才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国家和相关管理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扶持建筑企业致力于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

对一些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加强管理,多开展一些高技能培训。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应注重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最好是鉴定机构依托建筑企业的项目施工,结合某一工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鉴定,在实践中培养出一线操作的高技能人才。各地有资质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应负起培训与鉴定的责任,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展工作。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的技能考试从资金投入到场地准备较为繁琐,但如果结合项目部的施工场地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就容易多了。只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肯下工夫,按照规定程序和规范组织一个工种的技能鉴定是非常可行的。

(二)企业管理者要从思想上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培养高技能人才不是短期行为,建筑企业要建立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鼓励一线操作工人学习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企业是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的主战场,要结合精品工程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各项目部应在实际操作中注重操作工人的培养,经常性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练兵活动,让那些具有高技能素质的操作工人有展示自身才能和技艺的机会。

建筑企业要对一线操作工人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进行定期考核,通过技能考核激励员工学习技能。对取得好成绩、表现优秀的技能人才进行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要采取一些能留住高技能人才的人本管理措施,让他们安心在本企业工作。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建筑企业应与一线操作工人签订《劳动合同》,为他们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这是留住人才的最低要求。对于高技能的一线操作工人,还要给他们与管理人员相当的福利待遇,企业评选先进、推荐优秀人才也要把一线高技能人才考虑进去。只有理解人才、尊重人才,企业才能留住一线高技能人才,我们的企业才会有希望。

(三)培养高技能人才要杜绝虚假做法

近些年来,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的现象。有些人为了混张技能证书,制造假文凭,杜撰假成绩、假材料;有的人并没有真本事,靠拉人情关系取得虚假的职业技能证书。这样的行为是极为有害的。使用造假手段获取技能证书,打击了员工学习技能的积极性,那些有真本事的高技能人才就不能脱颖而出,就会埋没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就要从实战出发,让那些有真才实学、有真本事的技术工人得到培养,让那些有进取心的人有发挥才能的机会。对于建筑技术工人,最好的考核方法就是在施工现场进行技能比赛或技能考试,只要拥有一定的工作年限并在规定时间内达到劳动定额的要求和质量标准,就应肯定他的技能等级。

(四)借助社会力量培养高技能人才

由于建筑企业本身没有鉴定职业技能的资格,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就要依靠社会的相关部门,各地劳动部门、职业技能鉴定站、职业介绍中介公司、劳务公司都应建立一线操作工人的高技能人才库,为建筑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储备,也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展示的平台。

职业教育培训对于提升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层次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建筑企业一线的操作工人仍以农民工为主,他们的技能大都处于初、中级工水平,要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就要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来改变。而目前却非常缺乏建筑技能方面的职业教育培训,因此,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社会各种媒体也要宣传劳动光荣的理念,要为广大劳动者唱赞歌。各相关机构要经常组织各种技术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让有真本事的一线操作工人有展示自身技艺的机会。同时,劳动执法部门和各级工会也要维护高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学习和提高技能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一线操作工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提高操作技能的工作中去。

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改变目前建筑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缺乏的局面,需要持续努力。我们热切希望社会相关部门能通力合作,重视这项工作,以保证建筑企业有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从而不断提高施工质量,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建筑精品。

参考文献

[1]钱军.高素质多面手员工在实现精益施工中的作用研究[J].建筑经济,2009,(11).

第7篇

关键词:徽派建筑艺术;网络游戏场景;设计研究

当今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电脑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游戏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其覆盖面积也在逐年扩大,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几百万人,网络游戏在中国愈加盛行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网络游戏喜爱和追捧。由此可见,人们已经把网络游戏当作闲暇时一种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且它作为重要的文化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输出的载体。现在各种建筑艺术在游戏场景中为受众提供了无限遐想的虚拟场所和空间,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通过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来设计制作出精美细腻逼真的游戏建筑场景既能烘托出游戏气氛,使玩家置身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在进行游戏的同时,也同样感受到游戏所想要表达和传递出来的情感和内涵。徽派建筑作为我国重要的建筑流派之一,传承的不仅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它集绘画、雕刻、美术等艺术于一体,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和精神文化在中国建筑中独树一帜,它通过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深厚而独特的艺术美。徽派建筑又是徽雕艺术的载体,徽雕艺术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安徽人的文化瑰宝,是东方文明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亦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研究保护徽派建筑艺术实际上就是在传承徽雕艺术,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徽雕艺术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拯救徽雕艺术的工作势在必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了艺术上一种表现的重要载体,在此大背景下,通过网络游戏技术来实现徽派建筑的重现,不仅为徽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另外一条路径,而且也把徽派建筑艺术带进网络游戏设计中,丰富了网络游戏的场景设计,使游戏玩家在游戏的同时能更好地体验到徽派建筑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徽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网络游戏是从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从最初的少数人的接触到如今几百万人的在线盛况[1],并伴随着网络游戏技术的高速发展,游戏内容从一开始简单的两人太空游戏大战发展到现在基于完整历史背景和古代故事框架改编的大型网络游戏,如《桃花源记》《三国》《岳飞传》等。这些游戏里的建筑场景都无一例外借鉴和运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外形以及文化,让玩家在第一次接触中就能了解所玩的这款游戏的所处年代、文化特征包括游戏的价值观和地理方位等基本信息,提高了玩家的代入感。

一、徽派建筑结构形态的传承

建筑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经过了各种历史文化的洗礼,并诞生了许多标志性的建筑,这些具有标志性的艺术建筑都各自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标志性的建筑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是一个地区的名片。建筑作为游戏场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元素出现在国内外的各种游戏中。在我国的网络游戏场景中,传统建筑中的门窗或格扇等结构造型被普遍运用在其中。现代网络游戏中的门窗结构作为建筑的眼睛,在起到功能性作用的基础上,加上徽派建筑门窗中的雕刻花纹或图样,令其也具备了审美的功能[3]。认真研究徽派建筑艺术中的徽文化精髓并将其运用到网络游戏场景的创作设计中,设计出的游戏场景具有徽文化特色,这样不仅可以让受众一边进行娱乐,一边感受到徽派建筑景观的美轮美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这些建筑对徽文化可以形成潜移默化的诠释[2]。我们可以将牌坊作为游戏场景的一种造型设计广泛的运用在网络游戏的场景里。我国徽派古建筑中常见的建筑构造之一就是牌坊,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来展现外大门,牌坊最初的功能是用于祭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慢慢地演变成为了一种用于装饰和纪念性的建筑装饰物。《魔兽世界》是款具有魔幻色彩的大型西方网络游戏,游戏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文化种族、不同职业,他们都各具自己的文化背景,玩家想要能够更加直观的区分出每个职业和种族就必须要通过游戏中所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建筑物的风格。在现代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基本上涵盖了欧洲、埃及、波斯、希腊日本和中国等建筑艺术,游戏中的游戏背景和人物造型都是虚幻设计出来的,而里面的建筑则是模仿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建筑形态,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成为游戏中的建筑。其中,游戏里的熊猫人部分里的建筑就是采用了徽派建筑里的特色造型———牌坊[1]。但游戏中的牌坊造型设计舍去了原有的复杂的结构,在对其造型样式进行简化的基础上仅仅保留了斗拱支撑且挑檐的结构样式。此外,徽派建筑中牌坊和马头墙的造型在网络游戏《九阴真经》中也得到了采用。中国传统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马头墙,因为其形状与马头相似,所以称之为马头墙,由于在建筑里起的是防火作用,又可以将其命名为防火墙,这种马头墙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马头墙高低错落,通常分为两叠式、或三叠式,甚至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因为有了马头墙的加入使原本单调的墙面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可想而知,在游戏场景中加入了马头墙这一造型不仅可以给人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还能令人深刻的感受到徽派建筑艺术[4]。

二、徽派建筑色彩的设计运用

中国传统古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色调分明,对比强烈。建筑物的颜色是根据不同的需要、风俗习惯来选择不同的色彩对建筑物加以装饰。现实生活中,建筑外观在色彩的运用上非常的巧妙,有能表现出高贵华丽的色彩也有能衬托出清雅脱俗的色彩,这些都是为了遵循色彩能够表现建筑主题的作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须融入到周围的建筑环境中。同样在游戏中出现的从生活中挖掘出来的建筑素材也要有着色这个步骤,游戏场景中建筑色彩要与游戏的故事背景、游戏的环境以及和游戏中周边建筑的风格相协调。中国建筑有许多色彩可以被我们运用,在中国的建筑流派领域里,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派建筑,其色彩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运用色彩上,强调对比感,虽然画面是黑白对比,但整体画面和谐统一。徽派建筑色彩的特点就是粉墙黛瓦,这四个字代表性的概括了徽州民居的特点。灰白色的墙体,高度错落的马头墙,青灰色的鱼鳞瓦[5],造型别具一格,极富有韵律。与中国其他的传统古建筑色彩比较,徽派建筑的色彩语言自成一体,颜色清爽的墙体,暖色调的门窗,都显现出了一份雅致的情怀。由于徽派建筑的选材所选的就是徽州本地的特色黏土、石灰等,因此徽派建筑会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美,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淡雅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网络游戏中出现的建筑在颜色上可以运用徽派建筑的色彩,借鉴徽派建筑色彩的划分比例,为网络游戏中的建筑场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朴素淡雅的风格能为网络游戏场景的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如在《御龙在天》这部网络游戏中,游戏里的一些建筑物场景就是采用了徽州地区所特有的徽派建筑。徽派古建筑特有的白墙灰瓦,色彩对比层次感不仅强烈而且丰富、序列分明,被运用得惟妙惟肖,建筑结构中的疏密、虚实的构图特点使网络游戏界面中的场景画面更加通透、和谐,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感受。这些审美是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基础下而产生的,色彩风格唯美悠远,颇受游戏玩家的喜爱。

三、建筑思想的文化传播

中国的建筑是以中国古代其特有文化脉络为背景,建筑理念就是将自然与精神统一。在众多的古建筑中,徽派建筑艺术以其独有的儒家文化脉络为背景,崇尚“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精神与自然统一,徽派建筑就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而完成的。徽派建筑源于儒家思想,建筑结构整体方正严整、中轴对称、南北有序,且是多进院落结构,等级森严,道观、寺庙的建筑结构更是遵循了这种理念。当代网络游戏中尤其是一些以中国故事为背景的武侠游戏、传奇游戏里的建筑场景中的建筑牌坊、庙宇、宫殿等都是受到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而设计创作的。如大《大闹天宫》中的天宫、大殿亭台就是典型的采用中轴对称的结构来设计,表现了气氛的庄严。

四、结语

现代网络游戏日益流行,它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文化的载体在实现娱乐的同时也肩负起了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角色。其中徽派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徽文化就是通过这种手段来进行传承和发扬,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5],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让徽派建筑这一唯美而静止的水墨画通过现代数字的手段来实现,并令更多的人看到具有徽文化的网络游戏。

参考文献:

[1]姜征.中外传统建筑艺术对现代网络游戏场景设计的影响[D].安徽:淮北师范大学,2014年.

[2]王启敏.徽文化新论[M].黄山:黄山书社,2007.

[3]刘靖,马建军.徽派建筑技艺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6,(07):106.

[4]杜英博.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游戏场景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5,(11):236.

[5]汪世龙.中国徽派建筑之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第8篇

关键词:机械喷浆;人工抹灰;内墙;开裂;空鼓

传统的墙面施工主要依靠人工将石灰进行涂抹,对机械上的使用,则一直停留在墙体之间的粘接面上的喷涂。随着建筑工艺在技术上的革新,业主对于施工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在进行大面积的涂刷工作没有一个技术过硬的施工人员对施工的质量进行保障的话,施工上的进程就很难的得到保障,所以此时新型机械喷浆技术的应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 机械喷浆作业条件

(1)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材料的性质进行砂浆配合比设计。(2)墙面30cm控制线弹设完成。(3)墙面、阴阳角和门窗洞口等部位定位尺件安装完成。(4)现场砂过筛完成,水泥、添加剂等材料准备完毕。(5)机械安装、调试完成。(6)班前交底完成,人员准备就绪。

2 机械喷浆施工所需机械和材料

2.1 机械

(1)大型砂浆搅拌机。要求砂浆搅拌量能及时应砂浆泵送量,一般为35m3/ho(2)砂浆运输机:小型翻斗车,将砂浆从搅拌站运送到砂浆泵处。(3)布置在地面上的活塞式砂浆泵和挤压式砂浆泵:活塞式砂浆泵将砂浆搅拌均匀并将砂浆泵送到挤压式砂浆泵中,通过挤压式砂浆泵将砂浆泵送到楼层砂浆泵中。(4)布置在楼层上的活塞式砂浆泵和砂浆喷涂机:活塞式砂浆泵将泵送到楼层上的砂浆搅拌均匀并泵送到砂浆喷涂机中。(5)空气压缩机:每一项目应配置1合排量为2.0m3/min、压力不小于0.7MPa的空气压缩机,并为每幢在建楼都配置一套与楼层同高供应压缩空气的管道。

2.2 材料及S霉古浼

(1)常规水泥、砂、水等。(2)标定墙面抹灰施工基准定位尺件和辅助施工供专用配套机具:每一项目应配备不少于3层、将墙面一次性抹灰成形的定位尺件和辅助施工专用配套机具,以保证机械喷浆施工能连续运作。(3)CL30干法施工Mb专用砂浆添加剂。

3 现场施工械具的布置与要求

(1)沿每幢楼悬挑出外立面阳台的户外面排栅内设置上3种管道:一

种为供应压缩空气的气管(13mm口径规格);一种为供应自来水的水管(19mm口径规格);一种是运输砂浆浆料的50 70输料管,既有泵用混凝土管网也可适用。(2)每层楼应有接驳压缩空气的接口与开关。项目中的所有气管均与一台大型空气压缩机连接,统一集中供应压缩空气。

4 安全措施防护

4.1 喷涂前防护措施

在施工进行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喷涂抹灰的过程中将其它已经施工完成的地方给污染破坏到,可以将已经施工完成的地方用塑料布或是其他材质的材料进行遮挡或是覆盖,在进行遮挡的步骤时,首先要对墙面上的涂料进行查看,墙上的涂料已经干燥完成,可以将遮盖物进行遮盖处理,但是如果此时的墙体还没有完全干透,则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再进行遮盖上的处理。

与此同时,不需要喷涂的设施,例如门窗或是设置在墙壁上的装饰物,此时也应该使用遮盖物进行遮盖的处理,防止在喷浆的过程中出现砂浆粘连的情况。对于防护密道上的安装一定要遵循先喷浆在安装的顺序进行。暗装的消防防火箱上的电气开关与线盒等相关的设施,应该使用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处理,防止在砂浆喷涂的过程中受到粘连。线管上的接头与敞口的地方应做好临时的封口处理,防止喷浆的过程中出现水泥沙浆将管口给堵塞住。

在住房地面与楼面上的防水层修建施工完成以后,开始对砂浆管进行铺设时,应在接头的地方垫上木板或是边缘较厚的橡胶垫,原因是可以防止接头上的铁件将地面上的防水层给破坏掉。地面上的施工完成以后就可以进行屋顶上的喷涂施工了,对屋顶的顶棚进行砂浆上的喷涂步骤之前,应将施工好的地面与楼面使用塑料布进行遮盖,原因是地面上的施工刚刚完成的话,如果沾到新的涂料,会很难进行处理。

4.2 喷涂中防护措施

输送喷浆的管道需要进行移动或是布设时,应将墙面与柱面等房间中的设施进行相应的防护,以免在管道移动的过程中将这些设施造成损害。管道上的穿墙设置与楼板之间的管套位置接口位置应对设计上的要求进行满足,防止出现堵塞的情况。在对喷浆上的管道进行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房屋内已经安装好的管道设施进行规避,防止将楼道中的暗线管道造成损坏。并且许多的管道即使没有遭到破坏,仅仅只是出现移位的情况,这种情况也需避免,防止出现其它的事故。对于明装上的设施,需要在预留埋件的位置设置一些起到标志作用的记号,便于后面其他设施的安装。

5 质量保障措施

喷涂使用的砂浆进行初凝的时间长度是3个小时左右,所以在进行泵送上的设置可以为一天四次,上午与下午平均两次。在进行楼层上的施工时可以采取压缩空气上的设施,对管道进行清理,不仅节省人力与物力上的使用,还将施工上的效率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有利于其他施工步骤的开展。施工的现场如果进行了清洁压缩空气的配置,可以与气动的刨机进行连接。并且这样的设置也有利于基层上的处理。

工程实践证明,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施工电梯的垂直运输能力无法满足一台3m3/h喷涂机连续作业的需要,因此要配置一台砂浆泵送机。另外砂浆喷涂机不但能用于墙面抹灰,还可用于灌注窗户外框与墙洞之间的拼接以及管根洞眼等部位的填充。

选择适宜的机械化施工设备和机具,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设备生产厂家在砂浆喷涂机说明书中标出的排量与实际排量往往有较大差异。若砂浆喷涂机的砂浆排量小于1.5m3/h、易损件的费用较高或设备的性能不稳定可靠,都会大大影响到机械化施工的效果,甚至成本会更高;另外需考虑配备一台砂浆喷涂机,以备其中一台出现故障时不致影响项目的正常施工。

10层楼以下的墙面机械喷浆施工建议选用压强为4MPa、排量不小于80IJmin的(进口)高压活塞泵喷浆机较经济合适,其排量大且压力较高,对于10层以下楼高墙面喷浆施工无须二次泵送,节约费用。

结束语

机械的喷浆技术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的整体质量的保障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提升了施工过程中的工作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将施工上的成本进行了降低的处理,虽然在墙面的涂刷的质量不如人工一样能得到良好的控制,但是在解决墙面抹灰出现的空鼓问题上具有良好的效果。所以机械喷浆的技术一定会在建筑工程中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施工技术的进步,机械喷浆施工技艺存在的问题都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郭文瑛,陈前谱,杨医博,王恒昌.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1116-2013《普通预拌砂浆专用水泥》简介[J].水泥技术,2016(06).

第9篇

关键词:广西民族古村落;选址;建筑群体艺术性;空间布局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38-02

一、广西民族特色古村落资源基本介绍

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大量地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各地遍布着各具地域与民族特色的古村落。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对广西民族特色的古村落建筑艺术进行调查并分类,选择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古村落,研究其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是否需要进行保护等,提出建议与实施措施。针对广西的特殊地理环境本研究选择了桂南的典型古村落钦州灵山县大芦村进行调研研究。

二、钦州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调研情况

大芦村与其他古村落一样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环境资源和人文历史,论文根据调研所得到的信息,根据大芦村的历史发展演变,重点研究各类资源对大芦村社会、文化的影响,考察现存状态,概括出古建筑群选址于内部空间布局作为核心资源。村落整体分为古村和新村两个部分:其中古村共有九个群落,原为低洼之地,芦苇丛生,主体建筑群背山面水,形成了与天然环境的完美结合。村落内部有五处水面,都是附形造势,蓄水为湖,湖边围绕古宅,保存有数百年的古树名木,远远望去碧水蓝天、绿树古宅,相映成趣;配合古朴清新、琳琅满目的民俗文化风景,折射出大芦村的历史与文化。(如图1-图2)

在大芦村村庄建设规划中,以传统城市的规划角度对大芦村的规划布局、建筑风貌整治、规划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如图3)留存至今的镬耳楼、三达堂、东园别墅、双庆堂、东明堂、蟠龙塘、陈卓园、富春园和沙梨园九个群落。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岭南民居建筑风格,民俗文化底蕴丰厚,建筑装饰讲究。从规划图中,镬耳楼、三达堂和东园别墅尤为重要,典型的岭南风格建筑,五进式布局模式等。镬耳楼的建筑格局规整,最初镬耳楼建造图纸为皇上赏赐,布局缜密具有浓重的封建时期建筑宅邸特色。入口门开向东侧,按风水学角度讲,几座古宅依山而建,由底至高,如果大门如厅座一样向南开并面向就会形成水塘则有“漏财”之意,而门向东开则有“紫气东来”的寓意,便有托财聚财之意。男尊女卑在建筑内也有体现。

由于大芦村地处多雨潮湿地区,古宅保存至今如此完好古宅内部良好的排水系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古宅从北向南地势由高到底,从入院起随着入院的深入,每一进均有台阶铺设。在古宅房屋外墙及台阶踏步接地部分均设有出水口,如为五进院落则从第二进至第五进房屋地下所铺设的管线为直线形。大芦村内古民居建筑及街巷布局基本保持传统风貌,独特的建筑群使得大芦村成为响应全国的历史文化名村,广西楹联第一村称号。

三、小结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芦村古村落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民族特色古建筑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对民族特色古村落建筑艺术设计的民俗文化内涵、形式以及建筑整体与空间、环境关联等多角度的分析,探索古村落建筑艺术的特质,在研究广西各地古村落的建筑艺术设计过程中,我们深刻挖掘了当地建筑的艺术和科学价值,对当今的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另外,将建筑设计和现在的绘画结合起来,特别是和本科生的设计课程结合起来,在绘画中注重体现古建筑的人文性与建筑形式美法则,对大学生培养中开发思维、训练造型、设计光影与创作意图提供了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广西城乡风貌改造项目《钦州市灵山县大芦村村庄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