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6 05:43:14
导语: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工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的触角已经深入各门具体课程,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课程特点相结合,实现针对性课程教学优化,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今天,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阶段重要的思想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初中思想品德课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融入世界,懂得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主观认识和能力培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师的教学成败。需要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这一努力包括多个方面,不仅包括初中思想品德课知识方面的深造,掌握过硬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努力把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实现新课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完美融合,让新课程教学理念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让新课程教学理念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科学习和能力成长。
近年来我本着高度责任感,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相融合的教学实践摸索中。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要实现思想品德课和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完美融合,并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素质教育,品德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运用自己的主导优势,积极与学生进行生动活泼、实实在在的心灵交融,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质的飞跃。
初中思想品德课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这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此,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要更好地投身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中开花结果,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所谓“打铁先要自身硬”就是这个道理,要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专业知识要扎实、教育教学理念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实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思想品德课教学相融合的先决条件。只有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了,才能更好地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勇于实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为人师表,不断提高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
2.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教学改革指出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绝对权威,一味采取压制学生的办法,将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忽视学生的学习感受,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学习,学习效率低下,教师教学困难重重,甚至还会激化矛盾。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应用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指导教学,充分发挥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实现教师和学生充分的课堂交流互动。
教学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品德理论知识水平的目的,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品德素质,使知与行统一。
【关键字】: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一、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由于目前初中教学教育还存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多数学校实际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存在很多问题,文化知识的教学和思想品德教学严重失衡。
(一)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受应试教育模式的主导和限制。虽然我国早已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评价教师教学和学校教育成效的主要依据仍是升学率。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并不在考察之列。因此多数初中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仅是照本宣科,局限在教授课本内容,无法落到实处。
(二)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不明确,教育机构不完备。从本质上说,思想品德教学是一项全面整体性的教学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具体的书本教学。但由于学校把大部分教育经费和人员机构设置都倾注在有利于升学的学科教育上,在思想品德教学方面缺乏规范制度,思路不清,规划不善,使得思想品德教学的课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教育严重脱节。
(三) 基层教育工作者不重视思想品德教学,思想不端正。教师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然而有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较为陈旧、思想落后、教学方式简单,只教书不育人,严重危害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 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想品德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设置趣味性课堂导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和场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 带领学生走出课本和课堂,融入社会实践当中。如今社会正处在开放变革的时期,信息传播途径纷繁复杂,学校应打破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初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应将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我国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结合思想品德课本知识和内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观看相关的爱国主义影片,学习当地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爱国主义强调的是民族正义感和是非观念。可以将历史上的爱国英雄代入课堂教学,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的林则徐,精忠报国的岳飞等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从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营造良好的学校和班级氛围,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社会调查和校园广播等形式培养学生爱校爱班的集体意识。激励学生热爱集体,为全体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终身。教导学生遵纪守法。通过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责己严,待人宽”等典故,教导学生严于律己、加强自我批评,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树立正确价值观。古人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仁爱孝悌”,核心观念即尊敬师长和孝敬父母长辈。树立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教导学生珍视家庭亲情,与家庭成员和谐相处。此外,“与人为善”的文明礼貌教育和“悬梁刺股”的立志成才教育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环节。
(三)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是品德高尚的先决条件。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经历剧变,在人际关系和生活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此时思想品德教师应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设立专门针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室,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与学生换位思考,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中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礼貌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节俭意识等优良素质也应有针对性的予以培养。
(四) 作为教育主体的思想品德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师风师德教育建设,规范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工作方法,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意识。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和气质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具备高水平的政治修养、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精湛的专业技能修养等。身处教育一线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认清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郑文芳.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2]李四军.浅谈学校德育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8).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与外来人员家长共同教育外来人员学生。思想品德教师与外来人员家长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的优劣。共同教育的理念是教师和家长交往合作的基础。首先,从促进外来人员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看,思想品德教师与外来人员家长扮演着相同的角色,是共同的教育者,共同担负着外来人员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其次,在人格教育方面,学校和家庭是天然的伙伴,因为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在青少年人格形成最具可塑性的时期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最后,思想品德教师与外来人员家长的根本目的和利益是一致的。教师受社会重托,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其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茁壮成长。尽管家长的教育出发点不同,发挥作用的场所不同,但最终目的是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决定了思想品德教师与外来人员家长不仅必须合作,而且要很好地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双赢”的效果。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是外来人员家庭教育的编外家长
1.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外来人员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现象,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家庭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家长有目的地对子女施加潜移默化影响的过程,在个体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外来人员家庭,由于家长自身受到经济条件、文化素养、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着诸如忽视了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的有机联系,家庭教育的观念落后,家庭教育的内容不当,方法单一等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遏制和妥善的解决,就势必会影响孩子身体、心理等健康发展。思想品德教师应智慧地向外来人员家长伸出援手,协助家长进行教育。因此,思想品德老师可以说是外来人员家长的助教。思想品德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孩子在课堂里、学校方面的有效信息,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思想与精神状态。这也是对家长教育的一个信息反馈,能帮助外来人员家长改变错误的家庭教育态度和方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帮助他们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子理念和方法,真正做到科学教子。
2.把外来人员家长编为教育对象是思想品德教师应备教师工作任务之一。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如果没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特别在孩子生理心理发育最关键的初中时期,如果没有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对外来人员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教育和行为的影响,他们就可能无法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的需要,身心有可能得不到较好的发展,也就难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人才。但是由于外来人员家长的因素,他们在家庭教育上与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的教育存在着不一致性甚至是冲突,从而使得思想品德教师的教育工作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为了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思想品德教师的应备工作之一就是把外来人员家长视为自己的教育对象,协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三、外来人员家长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编外学生
1.教育家长与教育学生同等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基础是教育好家长,教育好家长是能够教育好学生的必要条件。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把教育好外来人员家长作为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每一个家庭有它自己的生活特点和环境,每一个家庭必须独立解决为数极多的教育问题。”如果思想品德教师不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影响好外来人员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那么所有的教育学生的努力将付诸东流,或者说达不到任何既定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儿童最好的途径就是帮助父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文化素养要比外来人员家长高,教师在文化素养上的优势,使得绝大部分家长乐于倾听老师的意见,乐于接受老师的帮助。这是老师能够教育外来人员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一个先决条件。再者,隔行如隔山,士农工商对教育往往十分生疏,即使是知识分子,只要他不从事教育工作,就会对教育有些隔膜。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们一般只凭自己的生活经验管教孩子,而不大懂得家庭教育的规律。教师和家长的目标一致,教师影响家庭教育,会切合学生实际。这是教师教育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另一个有利条件。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和外来人员家长彼此学习,教学相长,这样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促进家庭和学校在教育问题上达成一致形成合力,促成教师与家长有效地交流沟通、和谐相处,为共同教育好外来人员学生不断努力。家长生命的希望在于学生,教师人生价值的体现在于学生,二者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叠加在一起,两者的目标完全一致。
2.思想品德教师是教育家长的重要角色。思想品德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外来人员家长的理解、支持与主动参与,并积极促进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要使家长充分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思想品德教师就要设法通过自己的工作将家长的兴趣点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让家长从外在力量中意识到参与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更要让他们从内心感到参与的必要性。思想品德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育中承担的任务,那就是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只有思想品德教师具备积极的态度,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的渠道才可能畅通,才可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长方面的支持而不是反对,双方就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齐心协力。思想品德教师要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意识,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为此,一方面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做调查研究,了解每个外来人员的家庭状况及需求,并尽力帮助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师要尊重外来人员家长的权利与义务,取得家长的信任,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主动参与精神,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向家长表明自己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尽心尽责,并适时适宜地通过孩子,表达对家长的尊重之情。当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对工作的责任感时,自然就会信任教师,并愿意与之沟通合作。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 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93-01
一、引言
一般情况下,教师专业素质的塑造和发展与所授课程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新课程的出现使得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原有的框架不再适应,必须要做出适当的改变。新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新课程与传统教育的最大不同则是新课程不再以理论为主,而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自身情感素质教育加大的投入和关注力度,新课程所起到的作用、包含的内容和结构、教学采用的的方式和评价使用的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因此,探讨新课程对思想品德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其自身的发展。
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能力
1.提高教学设计和创新能力
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将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教学材料等结合和总结起来,利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构想,以使得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就是教学设计,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如何去教学生、怎样去教好学生,把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才行等。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规范化,让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教师能够科学合理的去进行思维习惯的教学,创新教学。
2.提高适应新型教学方式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角色,要积极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以及促进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时间和心理上的支持。该过程内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经历和道德修养加以关注,让学生能够有健康良好的发展心态和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使得学生能够有更高的能力去发展自身,更有一定的基础去培养自身情感和人格的形成。
3.提高互动与沟通能力
对于初中生而言,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项最为基础的课程,它不仅能够促进初中生德育的发展,还能够培养初中生为人处事的能力,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课程。其要求师生配合度较高,必须做到很好的沟通和互动,让师生之间有心灵上的交流,使得师生之间的思想达到共鸣。
4.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教师在对待教材的态度上,必须要以尊重为首要条件,然后才能进行大胆创新的处理与重构等,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让教课过程能够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和认知水平,同时使得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相贴近。找到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生长点,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三、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学习指导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师应该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让学生掌握到学习技巧和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有终生学习的目标。学生必须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然后再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主动地态度。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去改变传统学习的方法,转换为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让学生有适合自身发展和需求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的出现也让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发生了改变,同时也让教师的教学环境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必须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教育职位,改变自身的教课方法以符合新课程教学。对于新课程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为人处事、交流与社会等方面的能力为主,根据教材内容加以扩展,让学生能够扩展自己的见识和认知范围。这样就使得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也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此时则要求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为主,而是提高学生对做事、生活和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强化学生学习技能。教师要反思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特点和授课方向,以提高自身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和教学方向的认知,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
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不仅是新课程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形成教学风格的重要途径。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其在自身的教学过程和实践中已经培养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教课方法和教研意识,此时必须要让教师根据新课程改编和教学实际出发,对自身的方法和教研意识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更好的提高自身的能力,让自身转变成为一个专业性的综合性的教师。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而言,要想能够使得自身更好的发展,则必须要适应当前新课程改编的需求。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而进行改进和适当的调整。教师只有不断的去反思、研究和改进,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调研,才能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初中思想品德的授课亦是如此,教师必须要拓展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利用理性和先进的思想去创新自身的教育工作和方法,进而逐步得出一套符合自身工作的教学方案。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研究显示,比较成功的教师都能够将自身所有的传统观念和教育思想进行转换和去除,让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都能够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求,敢于创新,以推进自身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也符合当代以人为本教育模式发展的需求。
五、小结
新课程的诞生使得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了一个新的课程出现在众多初中生和教师的面前,该课程开始更多的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上。因此,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只有不断的去摸索和专研,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里.试析新课程下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11(2):19-21
[2] 张广海.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J].科技信息,2009(5):23-26
[3] 朱亮.基于新课标下探索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04):36-39
关键词:初中教学;思想品德;三为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2
一、导言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上多元化的思潮、后现代主义的思潮、网络文化的多样性等因素影响,对初中生的思想意识带来了巨大变化,初中生更加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但是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两者之间的矛盾给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使命和任务,多元化思潮背景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更加难以有效开展。为此,笔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三为主”教学模式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三为主”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必要性
所谓“三为主”就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导;以学生自学为主轴;以小组活动为主线。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中开展“三为主”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第一,是适应新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环境的需要。在新形势下,随着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维的变化,思想品德的课堂也需要注入新的内容和更新教学模式。第二,开展“三为主”教学模式是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三为主”教学模式,学生能够高效提高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并通过自学的过程和同学们进行合作的具体实践中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提高。
三、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导,大力加强学生能力建设
“三为主”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是要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导,大力加强学生能力建设。开展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能够考试、能够背诵道德教条的学生,而是要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约束、科学思维、明辨是非等方面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能力的总体思路
在确立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能力的总体思路中,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似,首先需要我们明确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是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相关的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和丰富的过程。所谓以能力为主导,就是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对通过怎样的课程、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怎样的目标要进行科学计划,课前认真备课,做到胸有成竹。
(二)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路径
在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可从如下方面进行:第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重要教学手段。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使学生以强烈的学习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不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第二,将教育教学的内容蕴含在鲜活的主体当中。学生仅靠书本知识和教师的讲解是无法真正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要求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才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要高度重视学习目标的展示,为学生自学明确方向。第四,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矫正和分析,学生通过学习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力提升的效果进行评价,以有利于学生进行总结提高、也有利于教师在下一步的教学中改进和完善教学策略。
四、以学生自学为主轴,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和教学实效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以学生自学为主轴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和教学实效,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受用终身。
(一)以学生自学为主轴的总体思路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会自学,就能够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且学习效率较高的目的。在教学中以学生自学为主轴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提出自学的建议,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教材,开展针对性作业练习,及时进行反馈,从而达到提高初中生自学能力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实效。
(二)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和教学实效的路径
初中思想品德课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和教学实效的路径,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认真备课。为了指导好学生自学,教师需要认真备好课,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自学的指导,如果教师本身对教材和学生掌握得不透,就无法对学生的自学活动做好指导工作。第二,及时反馈。在学生自学活动开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督查,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开展自学。第三,指导读书。精心挑选有关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对于某些优秀读物可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并在课堂上交流,有效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第四,反复尝试。因为每个学生的特点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提升自学能力的方法,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提升自学能力的途径进行反复尝试,找到学生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和技巧。
五、以小组活动为主线,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以小组活动为主线、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使自身的思想品德水平得到提高,培养和锻炼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一)小组活动的形式
小组活动的形式有课前协作、课中讨论、课后研讨等。课前协作,就是在课堂之前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课中讨论,就是在课堂内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和合作共同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课后研讨,就是在课堂结束后进行合作学习,围绕相关内容能够进行共同讨论。
(二)小组活动的组织实施
在小组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要合理、科学地进行分组,在分组的过程中,除了男女搭配之外,还要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一起,有利于取长补短。第二,要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使每一个成员都得到相应的锻炼提高。第三,要创新小组学习的形式。小组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中进行的教学模式,而且要对学习的形式不断进行创新,探索课前协作、课中讨论、课后研讨等形式,将小组活动的开展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第四,要注重对小组学习活动的评价,重点是要对开展得好的小组活动以及在小组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生给予表扬。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要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做足课前准备工作,重视课前的导入环节,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导入;探究式教学;实践活动
提高教学有效性一直是各学科教师追求的永恒目标。教学有效就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更多的能力,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然而,这里所说的教学有效性与教学效率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在很多教师看来,衡量教学活动有效与否的标志就是看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的知识量,这种片面的以量来衡量教学有效与否的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掌握知识并不意味着能力的提升,毕竟“高分低能”的学生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把精力都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就会沦为灌输式教学。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有效教学的含义,努力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一、做足课前准备工作
很多人认为,教学是从上课铃声响起开始的,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我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要想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好的效果,课前的准备工作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在上课之前,教师要进行认真的备课工作,从材料的搜集整理到教案的编写都要认真对待。除了教师,学生在课前也要进行认真的预习工作,通过预习来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习的重难点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重视课前的导入环节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开始之际,做好课前导入至关重要。在新课开讲之前,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眼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内容。一旦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接下来的教学就会更加得心应手,而这无疑会对提高教学有效性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笔者在给学生上《与法同行》这个单元的内容时,就组织学生做了一个“单号站,双号坐”的游戏: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然后由教师报数,当教师报出的数字是单号时,所有的学生站起来,当报的是双号时,学生就坐下去,如果错了就要被淘汰,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后剩下的人最多。一听说做游戏,学生立刻来了兴趣,在一轮轮的报数中,很多学生被淘汰,剩下的学生越来越少。到了游戏结束之际,教师开始总结道:“为什么很多人会被淘汰呢?那是因为他们没有遵循‘单号站,双号坐’的规则。同样,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样才能让社会正常运转下去,而这个规则就是法律。”就这样,在一个趣味小游戏的启发下,学生对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基本的认识,从而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讲授式教学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甚至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保证教学活动的效率,然而,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彰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了很多的知识,但由于缺少主动参与,很多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因此,除了讲授式教学,教师要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挥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例如,在讲到改革开放的成就时,笔者就组织了一次探究式教学,探究的主题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方式是小组合作探究。
四、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
思想品德是一门对学生有很强实用性的学科。初中思想品德的内容往往浅显易懂,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这种作用最好的体现方式还是实践活动。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并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多少能力,有了多大的进步。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不再把思想品德视为一门理论学科,而是把它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实践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围绕着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才是思想品德教学实现有效性的根本之策。
作者:徐宏俊 单位:江苏高邮市汤庄镇甸垛初中
[参考文献]
[1]毕子金.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对师生的教学产生影响,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本文主要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脱离了教学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对学生心理品质、思想道德、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以及法律观念,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但是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道德的培养,重视课堂学习,轻视课外实践,这就造成了教学目标的偏离,教师也就不能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领,学生也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很多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突出重点,就渐渐失去了兴趣,教学效率也得不到提高。
2.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是有效学习的方法之一,传统的教学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方法,教师只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就会对思想品德学习失去兴趣,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思想品德教学效率也大大降低了。我国最缺少的就是创新型人才,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主要原因是能力不足,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成为一个非常听话的人,缺乏创新思维,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所以,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育应该面对的问题。可能很多没有很高教育背景的成功人士,最后成功了,那些学习好的人最后还是要去给他们打工,这就说明了尊重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再加上中国的父母思想比较传统,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受到限制。
3.学习内容远离生活
初中思想品德是思想品德思维的启蒙课程,其设定的主要意义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素质修养得以提
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课堂教学中来,
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开拓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在生活中就培养起对思想品德的兴趣。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讲解,这样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理解就更加模糊,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主要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选择正确的思想品德教学方式,根据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最终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要实施因材施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思想品德基本知识,还要让他们体验到思想品德教学的乐趣,逐渐培养起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享受到权利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履行义务。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察,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掌握思想品德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知识。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思想品德知识具体化。因为初中学生的想象力还不完善,思维活动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与实际情况的联系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思想品德带给他们的感受,学生就会对思想品德产生兴趣。比如,在讲到消费者权益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生活中有没有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学生就会说,在超市买的东西回到家发现变质了,还有短斤少两现象也很严重,学生就会就这件事讨论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多联系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能在实际的生活中感受到思想品德的魅力,最终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
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对这个阶段思想品德的教育更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改革,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进行解决,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巾艳.书山有路“趣”为径:浅谈对学生学习思想思想品德课兴趣的培养[J].现代经济信息,2010(8).
关键词: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1;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09-01
20世纪90年代,我国著名教授叶澜提出“课堂教学缺少了什么”的质疑,掀起了教育界众多学者对其研究的浪潮。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师教得辛苦,但学生对知识吸收的效率并不高。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研究有效课堂的教学方式及优化,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一、造成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
1. 教师教学观念死板落后,教学方法存在缺陷
在我国应试教育理念下,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卷面成绩,不去关注学生对知识领悟的程度,经常使用“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法,使思想道德教学课堂枯燥无味。此外,教学评价方法片面性太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呈完全肯定的态度。
2. 内容泛化,与时代脱节
思想品德学科并非是独立存在的,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而目前思想品德低效教学课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不注重教材,将思想品德课演化为历史、语文课程,或不能将思想品德与当前的时事热点相结合,一味地照本宣科。
3. 备课工作做得不充分
教学效率的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过程,很多教师认为自身教学经验丰富,靠临场发挥就能落实教学目标。但是实质上,因为备课工作做得不到位,所以有些教师难以精确回答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泛泛而谈,或浅尝辄止,这势必会对有效课堂构建的进程造成一定的困扰,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二、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方式与优化的建议
1. 做好备课工作是有效课堂构建的基础条件
之所以认为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主要是因为其能够协助教师规划课堂时间与教学流程,同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能够对重难点知识反复推敲,进而做好精讲的标记。在新课改精神的引领下,教师应该构建大备课观念,努力落实多维度备课工作,不仅要备课程、备学生,还要备情境与设计。同时,教师要时刻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在备课的环节积极思考应用何种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在开展备课工作之时,应该重点研究预设与生成两者之间的统一性。实践表明,“预设”越具体、越规范,那么思想品德课堂“生成”就越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而构建有效课堂。
2. 以学生兴趣为教学起点,采用趣味性教学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中所包含的道理人尽皆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课堂是新课的依托,同时也是旧课与新课结合的有效媒介,它像一个指明灯,引导学生问题思考的方向以及思维模式构建的方式,这都是有效课堂发挥的正向作用。而为了构建有效课堂,教师可以应用趣味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目标。这一教学方式的使用能够协助教师完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 “交往有艺术”的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上,教师为了构建有效课堂,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深化对其内涵的理解,采用了趣味教学方式与情境教学方式。首先教师抓住初中生善于表现的特点,在课堂上设置了“买菜”的场面,教学生应用幽默、诙谐、巧妙的方式去讨价与还价。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上,学生更能深刻领悟到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即尊重的原理与做主的原t),认识到交往中所含有的艺术色彩,从而更加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在趣味性、情境化教学方式的辅助下,有效课堂得以顺利构建。
3. 合理应用和拓展课程资源,实施体验式教学手段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脱离生活的教育不是好教育”,由此可以推断出脱离实际的教学也不是好教学的结论。新课标大纲中有如下的规定,教师应该利用20%以上的时间去开展课堂活动或者是相关实践活动,落实体验式教学方式应用的目标,协助学生切身地体验思想品德知识与内涵。为了拓展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合理地设置实践作业活动。
例如,在 “跨越代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开展了以“我与长辈间的小事”为主题的作业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初中生更加深入理解本单元的主旨思想,使学生在探讨陈述的过程中深切地认识到在家庭中应该亲近、理解父母,在学校尊重老师的道理。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在丰富多彩实践活动的帮助下,学生巩固与印证了思想品德课程所学习的知识,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塑造了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同时强化了优秀的思想品质。此时,教学课堂落实了新课改的要求,那么有效课堂被打造出来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三、结束语
总之,构建思想品德有效课堂的途径是多样化的,除了本文提及的几点之外,教师还可以应用多媒体辅助技术去创设新颖的课堂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只有树立不断探索的精神,并尝试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与工具,才能打造思想品德有效课堂,使课堂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摘 要:“育人”是教学的首位。在初中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是实施德育的最主要学科之一。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融合能够为初中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并且整合不同时空的教育资源,丰富思想品德课程的信息含量,大大促进思想品德课堂的高效发展。对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信息技术;整合策略
虽然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B透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清流”,但很多教师由于无法正确定位与把握信息技术的教学要点,使得信息技术无法真正发挥自身的教育功效。为了改变这一问题,下面笔者从在重难点知识教学之时、在激发学生情感认知之时、整合并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之时利用信息技术,讨论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策略。
一、在重难点知识教学之时利用信息技术
一直以来,教师都十分关注思想品德课程的重点、难点知识的教学,总是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初中生依然记了就忘、忘了再记,导致思想品德课程陷入了消极的循环状态之中。这时,教师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授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题。在《积极的生活态度》一课中,教学重点、难点都在于初中生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重难点,我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了教育节目《变形记》中的节选片段,让他们观看山区孩子从小砍柴、做饭、洗碗、打扫卫生、照顾爷爷奶奶的视频资料,然后我让学生思考:“这些孩子是否做到了自理?”学生回答:“是。”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这些视频,让他们列出他们所认为的最重要的自理能力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最重要的自理能力是做饭,因为不会做饭我们就会饿死。”有的学生说:“我认为是打扫卫生,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我们可以定外卖,或者是随便买点东西吃。可是如果不会打扫卫生的话,那我们的生活环境就太糟糕了。”等等。随着学生的不断陈述,我会将学生所提出的自理能力在黑板上陈列出来。紧接着,我再次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案例:甲生活在城市之中,因为父母工作繁忙,所以从小就学会了做饭、洗碗等家务,但是他不会砍柴、喂猪等,那么,他算是实现了自理吗?在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给出了肯定答案。趁此机会,我问学生:“那我们如何才能自理呢?”学生也七嘴八舌地展开了讨论。他们认为,我们必须克服依赖父母的惰性,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并且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实现自理。
二、在激发学生情感冲突之时利用信息技术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双基”教学上,即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学生是否喜欢,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深刻,他们是否能够体会到这些知识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与人文思想,并不在教师的考虑范围之内,导致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老师忽略。因此,教师应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我发现很多学生由于处于青春期,产生了叛逆心理,处处与自己的父母作对。于是,在《人不能选择父母》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一个动画,画中有孩子、父亲、母亲,孩子在学校中就像是一只快乐的小鸟,但是回到家中却收起了自己的笑容,处处与父母对着干,父母十分无奈与伤心。为了体现本课教学主题,整个动画我设计了五组人物,有的家长是高薪阶层,有的父母是低薪阶级,但不管怎样,这五组动画都体现了一个道理:不管我们的父母从事何种工作,他们都很爱自己的孩子,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永远是父母的牵绊,他们总是力所能及地给我们最好的东西。通过这个动画,引入本课主题:我们不应该挑剔父母,而是学会感恩。学生在看到这个动画的时候,情绪都出现了很大的波动。
三、在重整教学资源之时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能够整合不同时空的文字、图画、影像等资源,是重整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在重整教育资源的时候,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网络信息。在《行为与后果》一课中,我在备课阶段收集了很多网络资料,有青少年因为抑郁自杀,徒留亲人伤悲等消极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资料,也有人勇于助人,互帮互助,建立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的资料。这些资料能够让初中生更好地认识到每个人的行为、责任以及每种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从而意识到哪种行为是好的,我们又应该杜绝何种行为。
总而言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在重难点知识的教学处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冲突之时利用信息技术;教师要在需要重新整合并利用多种资源进行教学之时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