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0 21:15:28
导语:在实践出真知的名言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读。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广泛阅读。同学们从初一年级起就要养成广泛阅览各种书刊报纸的习惯,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吸收新的知识。
二看。“看”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观看,如看电影、看电视、看演出等;二是参观、观察,如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生活中,我们要仔细观察各种各样的人与事,鲁迅先生说过:“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晋丞相谢安和自己的侄儿、侄女观赏纷纷扬扬的雪景,他想考考晚辈的诗才,便指着窗外的飘雪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他的侄儿略一思索便脱口而出:“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听了摇摇头:“不好!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把盐撒得满天都是?盐在空中很快就落下了,岂能准确表现大雪纷飞之态?”侄女谢道韫说:“我倒想好了一句,不知恰当否―――恍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拍手大笑:“好!风吹柳絮上云霄,正像雪花漫天飞舞,絮白如雪,雪轻如絮。好!好!”谢道韫的诗句之所以好,正是她仔细观察的结果。
三做。俗话说,耳闻不如眼见,眼见不如实践。实践出真知。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就有丰富的农业劳动经验,懂得如何播种、如何施肥、何时收获,写农业生产方面的文章,他们就能写得内容充实;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就懂得电梯的功能和用法,知道游乐园中的模拟宇宙飞船、少年宫中的航天模型,写这类文章,他们就能得心应手。由此看来,课外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就不愁没有内容可写。
四记。积累材料需要用自己的头脑记,但仅凭头脑记是不行的,还必须养成勤做笔记的好习惯。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俄国著名小说大师契诃夫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十分注意积累材料,随时把听到、看到、想到的东西记下来。他曾记录了上万个流浪汉和移民的生活状况。有些同学已经初步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把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这种习惯应当保持下去。
除了写日记外,还可以写读书笔记,把所读书中的优美语句、精彩段落摘抄下来,可以做卡片摘抄,把名言警句、成语谚语、普通人生活中幽默的语言、景物和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摘抄在卡片上,久而久之就可积累成一个写作材料仓库。
秋天不仅是收获的季节,还是播种希望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又迎来一批充满朝气和梦想的新同学。我非常荣幸能够代表全院教师诚挚地欢迎同学们在这里放飞梦想!我和我的同事将秉承“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引领大家创造“给力”的大学生活。
北京财经专修学院历经近三十年的辛勤耕耘,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学院与时俱进,在不断完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引进双师型师资,积极打造学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企业用人标准作为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让北财学子走出校门时,不仅有文凭、还有技能、更有素质。这些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同学们成才的有力保障。
作为你们的老师,我们会时刻铭记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和社会责任。我们会一如既往的坚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宗旨,严以律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真诚的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同学,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与你们教学相长,勇于创新,[莲~山课件 ]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我们会尽自己所学所知所能,为把你们培养成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断奋进。
希望同学们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样的名言,不要因昨天高考失利的沮丧让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北财是你们这些有志青年的梦想加工厂。
为了顺利实现你们的梦想,老师建议大家:
一、从“思想上、认识上和行为上”完成华丽的转身和蜕变。大学不同于中学,北财更具特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事开头难,希望同学们与老师、学长多接触,尽快了解大学,了解专业,认清自我,适应大学生活。
二、认清“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理论源于实践,职业教育注重实践,社会更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有为青年,所以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会计实训,淘宝实训及社团活动等,从而开阔视野,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三、把“今天的最好表现将是明天的最低的要求”当成座佑铭。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接受社会的检验。
时间有限,我们老师将把更多更好的实现梦想的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与同学们分享!
同学们,我坚信你们的梦想一定要实现,你们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选择了勤勉与奋斗,也就选择了希望与收获,选择了纪律和约束,也就选择了理智和自由,选择了痛苦与艰难,也就选择了豁达与成熟,选择了拼搏与超越,也就选择了成功与辉煌,“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老师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各自的岗位上,齐心协力,奋发进取,将北财的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推向前进!
在第27届教师节来临之际,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所有的教师都应该享受祝福与崇敬。祝愿老师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永远年轻!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新意识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11-01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能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总结了运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创新兴趣和热情,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创新的最好刺激,是对创新材料的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激发学生的热情。在生物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想象、讲故事、做实验、参与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热情,如,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标本,厘清植物的六大器官之间的关系;介绍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屠呦呦的生物创新给人类带来巨大贡献的事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动手制作动物细胞模型、测定种子发芽率,到玉林当地的景区――五彩田园参观无土栽培技术,对玉米、向日葵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给家人测量血压、做膝跳反射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兴趣倍增,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增强创新的欲望,无形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好奇、质疑正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众”,“只唯真”“只唯实”,敢于质疑,凡事多问个“为什么”,要有刻苦钻研的劲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出独到见解,开辟新的思维境界。如在学习植物的无性繁殖时,笔者引导学生质疑:荔枝树、龙眼树除了能利用嫁接进行无性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繁殖吗?当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一个创新想法:应该都可以用环剥树皮加湿泥土,类似扦插的方法进行快速无性繁殖。不少学生认为这个方法不可行,但笔者对该生这种创意进行了表扬,并鼓励其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后来该学生与另外三位学生组成实验小组,寻找有关资料,请教果农师傅,利用周末时间各做了10条龙眼树和荔枝树枝条的实验,一周后这个小组了他们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录像视频:共13条枝条从剥掉的树皮处生出了多条白色的根。这过程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激起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和主动探索热情,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三、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它不仅能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如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和实践制作“酸奶”和“米酒”、发“豆芽”,用染成不同颜色片段的绳子做DNA简易模型,饲养观赏鱼等实践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精神兴奋、兴趣浓厚、热情高涨,自然而然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合理激励评价,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催化剂和强化剂
人们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关注、认可和尊重。因此,当出现“标新立异”的学生时,教师要适时激励学生,如在学习《神经系统的组成》时,由于该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有一位学生用一段多股电线制作了形象生拥哪P停教师可以用激励的语言评价他,“你真肯动脑!”“你的想象力真强!”“你真有创意!”这位学生的能力得到肯定,创新意识得到强烈的催化和进一步的强化,在后来的学习中,更加努力钻研,去寻求更新、更异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循环动力
反思是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学生不断创新的内驱力,能使学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日后的创新提供有效的指导。教师平时对学生多用反思性语言进行启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做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后,教师指导学生反思: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唾液分泌的速度和质量?做了“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探究实验后,教师指导学生反思:你有什么启发?有何收获?这些反思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更加全面,还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入强大的循环动力。
一、摘录积累
语文教材里的选文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名篇,无论从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素材运用、思想立意哪一方面看,都是作文的范例,历来被大家推崇和模仿。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正如画家齐白石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
唐代的皎然把模仿的方式归纳成偷语、偷意、偷势三种。偷语就是仿效别人语句,偷意就是袭取别人的意旨,偷势就是模仿别人的结构布局,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透彻地学过相当数量的优秀课文,有过长时间的写作实践,有过很多原材料积累,心中都存有许多自己喜爱的佳作,这些都是模仿的蓝本。我们可以仿其开头,力求别出心裁,先声夺人;仿其结构,力求布局合理严谨;仿其结尾,力求出奇制胜,余味无穷;仿其构思,力求语言生动活泼,光彩照人;仿其立意,力求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仿其精彩片段,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迁移联想。这样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就学会了写作的窍门,拨动了情感思维的琴弦。同时,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也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练笔。如每次学完课文之后,我都让学生即兴说上三五句,写上一两段话。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有了提高,而且习作兴趣也浓了。
只要学生坚持模仿,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便可善于模仿,并在短时间内完成别人长时间完成不了的优秀习作。
二、变换角度
有些课文素材太熟,大多已成旧例,可能很难达到独特、新鲜的表达效果,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高考作文如果使用了这些例,就有可能造成表达上的似曾相识和主题上的陈旧感。其实,“熟”并不可怕,相反,太“生”反倒可能给人伪用之感,关键是挖掘熟悉素材时,要做到不同凡响,且有新鲜感,怎么办?关键是不落俗套。其实有些材料,只要经过认真分析,在原素材的内涵上加以拓展发挥,使材料既有广泛的普遍性又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就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如以司马迁为素材,人们大多从“逆境出人才、毅力、坚持、忍辱负重、成功需要积累”等角度挖掘立意,但我们可以再改造扩展,另寻新意:(1)只有生存,才有发展——蒙受奇辱,以刚毅的意志顶住讥讽,十年著述;(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父临终前要司马迁继承遗志;(3)要想成功,先立目标——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立志写一部史书;(4)实践出真知——各地考察,收集史料。既然太熟的课文素材已成旧例,以致太“俗”,难以表达出独特、新鲜的效果,我们不妨另辟蹊径、变换角度挖掘文章立意。
三、多维思考
对同一个问题思维可以是多维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避开从廉颇、蔺相如的角度整理,而从缪贤、赵王、秦王等角度挖掘,就会给人新颖之感:缪贤身为宦官,却能舍命举荐门下食客蔺相如为国效力。“完璧归赵”后,相如的地位扶摇直上,升为上卿,权位远在缪贤之上。而缪贤却甘居下人之下,毫无怨言。这种坦荡胸怀、甘当“人梯”的恢宏气量,与满脑子庸俗的名位观念、嫉贤妒能的廉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际上这也是创新思维,是高考作文素材的点金法门。变换角度天地宽,懂得多角度思考,才有利于积累。
如《鸿门宴》,挖掘的角度:
1.名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秋毫不敢有所近……
2.人物——除项羽、刘邦、张良、樊哙、范增外,项伯知恩图报、好心办坏事;曹无伤利迷心窍,栽在自己手上,祸莫大于欲利……
3.情节——项羽集团,一盘散沙;刘邦集团,团结一心。
4.事件——刘邦卑词谢罪,项羽坦率说出告密者,曹无伤被诛。从不同角度看:(1)坦诚是有条件的,对敌坦诚只能被敌利用;(2)必要的时候要有点城府和心机;(3)保守秘密,保护投诚者,才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4)铲除内奸,纯洁内部,取胜之道。可见,同一素材,能适用于不同的话题。
四、多篇整合
多篇整合,是同时对几篇课文铺陈挖掘,除旧布新。概括综合同一作家:有的作家,在整个中学时代,我们学过他的多篇文章,对他的生平耳熟能详,那么,可以采用集束式的急火猛攻,将该作者拿来作一番总结。
如,苏轼——初中、高中(含选修)课文:《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记承天寺夜游》《核舟记》《江城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喜雨亭记》《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方山子传》《石钟山记》等。请看2008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在自然中生活》(摘录):乌台诗案,彻底粉碎了他的梦……路遇贬官南下的黄庭坚,师徒二人相叙……迎风于赤壁之下……最爱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泛游西湖,亦醉心于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一曲《水调歌头》使其对人生处世的态度达到至高境界。
对于相近(相同)内容,我们学过多篇文章,不妨撷取精要,整合创新。自如运用,能起到以一当十之效。如下文贯穿同一主题:努力奋斗、执著追求。
孔子曰:“生无所息。”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屈原《离骚》道:“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欧阳修《伶官传序》则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余秋雨说:“行者无疆。”这些名言可成为上述主题的素材或论据。
再看2008年广东考生的满分佳作《不要轻易说“不”》: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他们,才是真 正的勇者。
该考生从不同课文中撷取相同的内容,集中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献身理想的豪情壮志,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多篇整合,要善于分类归纳,以便于查找记忆。采用的标准可自定。如人物类、史事类、风俗类、见闻类、名言类等。也可分为:自然与人类、精神与物质、科教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创新与继承、经济与文化、人生与对手等。
五、分析重组
分析重组就是用时代的目光审视素材,不只改造整理,还要思悟评点,并围绕某一中心,有层次地组合成文;或变换角度,巧妙剪辑。
如,兵败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主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应如韩信能屈能伸。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六、再现情景
再现情景,就是对课文中的名言、典故以及人物事迹,用时代的目光去审视,略加改造,稍加整理;或通过丰富的想象,进行细致描写,再现典型人物当时的情景,或创设新的环境,展示人物风格:一个冷清、幽深的囚房,墙上的窗户里斜射几丝惨淡的光,一个无奈,但又沉重的声音,低低地说:“我,接受腐刑。”抬起头来,两行清泪从脸颊滑落。对,他就是司马迁,他直言进谏,即惹来君主的大怒,并被赐予腐刑这种让人耻辱的刑罚。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之下,探究在教学活动中早已流于形式,被挤压得没有了立足之地。我们常常要问:“我们的实践课都去哪儿了?”这需要对现在的教学体制进行反思与整改。多一次探究活动,多一份探究精神,社会也会向前迈进一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真理面前,探究精神便如同阿基米德的那一个支点,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带给我们的新奇是无法言喻的,就如同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镁燃烧时发出的光与热,而不是看着书本中的白纸黑字与图片而无所动;就如同在课外学习中感受周边的风光,我们可以体味生活中的细微,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到作文中去,而不是生搬硬套写文章;就如同在社会实践课中,在社区帮助留守老人与儿童,我们才可以真切体会到帮助他人、与人为善的快乐,而不是听他人言说那些我们无法触及的道德和快乐。探究如此重要,如同一把刻刀,在我们心中刻下永生难忘的字。这样多好啊!只是十分遗憾,探究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我们在书本与试卷中前行,没有过多的时间用于探究,这是我们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不是吗?
探究都去哪儿了?我们需要它回归,我们熟知日本教育体制十分注重“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社会实践课是重中之重,老师们会带着学生出游真正感受生活。多了一份探究精神终会创造出一个强大的民族,而不是只停留在应试教育之中。人们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体如此,是离不开探究的。
对于那些“高考状元流落街头”的新闻,我们是否可以视为是当今教育缺乏探究精神造成的后果呢?多一点探究,民族多一份希望。
探究都去哪儿了?我们呼唤你的归来。
本文切入点选得准,围绕“探究都去哪儿了”展开议论,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对比的论证方法、高度概括的语言,从理科的实验、语文科的写作、社会实践课的道德养成等角度,阐述探究对于教育的意义及其缺失带来的悲哀,结尾论述又转换方法和角度,运用例证法论及探究对于民族的意义,升华主旨,从而水到渠成呼唤探究的归来。
写作启示
1.读懂题意是关键
今年江西卷的作文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学生就学生熟悉的“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谈体验、见闻或思考。考题考查的是考生真实的独立审题立意能力,真实的独立谋篇布局能力,真实的独立遣词造句能力。
就题目本身而言,是没有审题难度的,题干说得很清楚:“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可是,阅卷中,我们发现偏题、跑题现象频频。
跑题、偏题现象之原因:(1)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逐字逐句审题的习惯,只关注了“探究”这个关键词,却忽略了“课内外学习”这个限制语,因此脱离课内外学习直接写“探究”,大谈探究对于人生、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意义。其实略加思考,我们便能明白,“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和“探究”是小范围与大范围的两个概念,学生丢掉限制语,显然违背了命题者 “写身边事,说周围人”的命题初衷,擅作主张重蹈高、大、上的写作方向,聚焦“探究”而作。(2)习惯于写社会人生主流题材作文题的考生们,习惯于写诸如道德、境界等高、大、上话题作文的考生们,面临写自己参与过的再熟悉不过的学习活动,竟然一时无语,写不成“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只能顶风作案,冒着跑题、偏题风险,转而论及其他。
跑题、偏题现象之体现:(1)有探究无学习,忽略限制语,跳空来直接谈探究。(2)写历史上、社会中形形的探究,就是不谈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如有一个考生写“论孔子的探究精神”,全文都是歌颂孔子的探究精神。(3)中途易辙。前文说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后文转而论及其他探究。(4)偷换概念。误将“思考”“实践”等概念等同于“探究”。一部分学生干脆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作为作文题,将“探究”与“实践”等而论之,混为一谈。
阅卷中发现有学生写记叙文,立意为: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探究让学习充满乐趣,莫让探究流于形式,探究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探究为教学开了一扇窗,等等。有学生写记叙文:一堂探究课,探究伴我成长,一次课外探究活动,等等。
2.真实写作是根本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语言环境可以直接影响这个人对这门语言的学习效果。当我面对三年级的小学生上第一堂英语课时,走进教室,由昔日的“上课”变成“Class begin,Good morning everyone,”班长目瞪口呆,其他同学面面相觑。这时,我微笑着说;“同学们,老师刚才向你们问好,你们回忆一下老师所说的内容。”同学们议论纷纷,七嘴八舌。还有的同学模仿得很像。当我郑重向他们介绍这门外国语言――英语时,他们的神态各异:有的不以为然,有的充满好奇心,有的仿佛认为自己已经是“外国人”了。以后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和同学们都用简单的英语来交流,如借学习用品:Excuseme,callIUSeyour pencil?Yes,I can./No,you can’t.同学之间互相打招呼:Hello,I am fromXuanWei./I amfromYunNan.
唱英语歌,从26个字母开始,一边拍手一边唱,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充满动感和活力。“温故而知新”的至理名言引导着我们不断前进。所以,我告诉同学们,回到家中,试着向爸爸妈妈用英语汇报每天的学习成果。每天来上学对家人说“Good-bye”这样的语言环境使同学们轻松地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二、变换课堂,联系实际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PEP》中指出:小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我们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采用多媒体教学,似乎只是现代教学的要求,利用教学挂图,学校没有统一定制。除了“粉笔+嘴巴”的教学模式,好像没有什么新奇的方法。这时,山村的优势体现出来了,“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似乎是流传千古的名言,但它确实是一种生活中获得与发现知识的最好途径。知识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生活,我们不能用多媒体教学,就把同学们带回大自然,带到一个绿草成茵、鸟语花香的地方。孩子们顿时精神焕发,充满朝气与活力。我刚好捉到一只漂亮的蝴蝶,为了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我大声说:“Look,I have a beautiful butterfly.”同学们个个围拢来,嘴里还不停地念着“butterfly”……借着他们这股热劲,我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小组捉蝴蝶、有的采摘树叶、有的捉昆虫、有的观察昆虫、有的收集树叶……当他们兴趣正浓时,我走到某个小组的旁边问:“Whatare you doing?”同学们还没回过神来,我用汉语说:“你们正在干什么?”他们恍然大悟,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我教给他们的就是一种时态“正在进行时”,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是“现在”,动作目前的状态是“正在进行中”。回答时用“主语+be doing”的形式。我们开始练习了,先由我问每个小组,他们分别回答各自在干什么。然后由他们各个小组练习。What are(is)you(he\she)doing?We aredoingan ex-periment.He is taking pictures.She is watching incents.Theyarepickingupleaves“……”就这样,触类旁通,回到教室里,有的听音乐,有的读书,然后要求他们用英语说出自己所干的事。I am reading a book,I am listening to muiment,He is tak,ing pictures,She is watching incents,They are picking up leav-es……孩子们回去后,要求他们用英语描述爸妈分别在干什么;如My mother is cooking dinner,My father is watching TV
三、听说读写,强化运用
听说读写是英语中的四种技能。虽说学英语有技巧之分,但多听、多读、多背、多写肯定是少不了的。怎样才能提高英语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呢?首先要持之以恒,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如此。其次要有信心,相信努力之后一定会有成果。第三,阅读是基础,这是唯一现实的了解英语各个场合用法的方式。其他听说写必须在会阅读的前提下进行。在我的教学过程中阅读的形式不一:
1.自由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大声地读单词、句子、对话。
2.以对话的形式读。如A: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B:Spring/Summer/FaU/Winter
3.表演读,同学们一边做动作,一边大声读出自己表演。He is taking pictures,She is watching incents,They arepicking up leaves……
4.分角色朗读,这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学生一旦进入角色,对所学知识基本落到实处。
我校课题研究能取得预期效果,主要得益于我们在激发学生象棋兴趣方面有实效;在提高教师自身象棋素养方面有保证;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方面有落实。
一、激发学生参与象棋活动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任何事物的原动力。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会对其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进行积极探知。因此,要让学生喜欢象棋、热爱象棋,激发他们对象棋的兴趣是刺激学生有效学习象棋的最佳形式。我们主要通过故事和游戏进行激发。
1.故事激趣法
对于农村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来说,爱听故事、爱讲故事是他们共有的天性,象棋对他们而言,似乎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静态的“楚河汉界”当然比不上动态的电脑、手机游戏。因此,要让学生喜欢上象棋,恋上象棋,唯有从小学生共有的天性入手,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对象棋的兴趣。
如在课题开展之前,我们在全校进行象棋知晓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对象棋的了解少之又少。面对这个可预知的结果,课题组随即实施第二个方案:开展以“你了解象棋吗?”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通过讲故事比赛,在引导孩子们了解象棋的形成和发展的同时,激发他们对象棋的兴趣。
2.游戏激趣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直观、形象的事物和活动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遵循这个规律,我们把象棋的规则教学寓于游戏中,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乐趣,让他们在游戏中掌握象棋的走法规则和对弈规则。
如我们在学校操场画一个大型的中国象棋棋盘,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同一棋子在棋盘上走位,老师根据中国象棋走法规则适时设置相应的障碍增加游戏难度,从而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并领悟象棋的走法规则和对弈规则。
二、努力提高实验教师象棋素养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句流行于课改时期的至理名言,同样适用于象棋教学。作为课题实验老师,我们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成为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性水”,才能在象棋教学和指导学生对弈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引领者。因此,努力提高实验教师自身的象棋素养,是决定课题能否顺利开展和有效推进的关键之一。因此,我们采取的措施是:请进来和走出去。
1.聘请象棋名师进校指导
实验教师的象棋水平,直接影响到我校象棋普及的水平和学生的棋艺。因此,学校外骋象棋名师(教练员)每周一下午来校对实验老师进行专门辅导;成立以外聘名师(教练员)为组长的象棋教研组,抓好教师象棋培训,提升实验教师的象棋水平。
2.组织教师外出交流学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和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使我们的课题实践少走弯路;经常与兄弟学校开展“象棋友谊赛”,既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实战能力,无形中又提升教师的象棋素养和教学能力。因此,学校领导经常组织课题组老师外出交流与学习,有效提高实验教师的棋艺水平和指导能力,进而促进课题研究的有序推进和高效运作。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唯有实践出真知。中国象棋是一项集益智与竞技为一体的智力活动。竞技运动的特点决定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象棋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学习者理论水平再高,如果没有经过实践的历练和实战的检验,则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我们在开展《象棋》课题研究前期阶段,就狠抓象棋的启蒙和普及工作;课题实践期间,我们采取师生对弈、电教教学、人机对话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象棋水平,并在各级比赛中取得超出预想之外的成绩。
1.师生对弈训练
师生对弈训练主要在初始年级(一、二年级)实施。小学生刚刚入门,对象棋的走法规则和对弈原则还不太清楚,这时候他们急需老师(教练)的引领和点拨,老师(教练)即时的指导和提醒相比于课堂上滔滔不绝的简单说教,效果更为明显,甚至于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2.电教教学训练
电教教学训练就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象棋教学,它相对于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电教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有的静动态结合、音频视觉冲击、信息转换迅速等功能,我们在教学训练中需要的对局片断、对弈回放、精彩点评,随时随地都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的放矢的播放,从而在训练中让学生对象棋的体验从未知到了解、从了解到领悟、从领悟到应用,最后使其棋艺水平和实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人机对话训练
互联网的日新月异及众多游戏软件平台的开放,也给我们的《象棋》课题研究带来诸多便利,现在网络上有许多下棋的网站、软件和平台,我们课题组老师通过多方搜索和筛选,选择几家适合小学生学习和交流的网上棋室和象棋软件,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上网下棋,通过人机对话提升自己的象棋水平。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感恩是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感恩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是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需要,也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做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感恩教育,唤醒学生感恩的心。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感恩教育决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在日常教育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如何让学生学会“理解”,学会“感恩”,学会知恩图报?我觉得不能把观念强加给学生,而要“润物细无声”,下面就此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感恩意识
1.营造感恩氛围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感恩氛围,我们可以把校园走廊的宣传图片、标语设置成“二十四孝”的故事、感恩的名言等。教室内贴上孩子们的感恩卡、感恩画,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感恩的气息。利用红领巾广播播放感恩歌曲,如《妈妈的吻》《感恩的心》等,在歌曲的熏陶中培养感恩之心。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专题讲座。
当然,单靠学校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有家长的共同教育,这样才会更好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社会上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就会大大降低。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宣传的影响,从正面大范围来宣传感恩教育。
2.了解感恩故事
很多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寓意都很深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富有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交流,让学生自己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如课文《师恩难忘》表达了对老师的尊重、感激之情,《子路借米孝敬父母》《包拯辞官照顾父母》的故事,都能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学会感谢,学会关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3.树立感恩榜样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中小学生年龄小,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有的家长给孩子做了很不好的榜样;有的家长只求付出不计回报,很小的孩子就学会了索取,不知道回报。所以,长辈要以身作则,对上一代的付出要常怀感激之情,日常行动中常常表现出来,让我们的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常行报恩之举。
二、加深学生的感恩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财富。”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感恩教育贵在实践,只“知恩”而不“图报”就难以达到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目的。因此,引导学生边学边做,知行合一是很重要的。
1.让学生在鼓励表扬中加深体验
鼓励是学生实现某种活动的催化剂。当学生的感恩活动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时候,鼓励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时常关注学生的生活事件,关注孩子们的言行,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如美术课上,小A忘记带水彩笔了,小B就把自己的水彩笔借给了小A同学,小A用好以后就把水彩笔还给小B,还连声说着:“谢谢。”小B连忙说:“不用谢。”这些话语简单而情长,是他们互相帮助后的主动道谢。此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地进行表扬,对他们的行为做出肯定,让感恩活动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2.让学生在情境教育中加深体验
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比如有的孩子在体育课上摔倒了,当他在痛哭的时候,有人伸出援助之手,这个时候他深刻地体会到了被关心的恩情。以后当他碰到类似的事情时,他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像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只要我们加以巧妙地利用,就一定能让孩子们在情景中加深感恩的体验。
3.让学生在节日活动中加深体验
我们可以利用各种节假日――妇女节、重阳节、教师节、国庆节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可以给他们讲述节日的由来,通过一些感恩的故事来深化了解,提高认知。我们还可以开展各类感恩系列主题活动,从而引发学生的感恩行为。如在“三八”节,组织学生开展“我祝妈妈节日快乐”活动,让孩子给妈妈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加深体验人间亲情的温暖。在重阳节组织开展尊老敬老活动,为爷爷奶奶打扫卫生、打个问候的电话。在教师节开展“感念师恩”等活动。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的行成为学生的自然之举。
4.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体验
一、在求变、思变、施变中教学相长
高效课堂的基本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和谐、高效发展”,显著特点之一是着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将授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何为探究式学习?以我一名普通教师朴素的理解就是:改变学习活动中的“单边主义”,即变活动主题的教师纯预设性为教师预设与学生生成相结合,变活动材料的教师提供性为师生的共同参与性,变活动目标的纯知识性为情感、兴趣、能力、知识的整合性,变学生间接经验获得的被动接受性为直接经验获得的主动实践性。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充分自立、独立的学习过程。
以《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为例,当教学这课接近尾声时,我请学生结合全文,归纳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人物性格特点。学生A说:“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学生B说:“菲利普的妻子克拉丽丝是个精细、刻薄、泼辣的女人。”学生C说:“菲利普夫妇虽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但他们的灵魂已经被金钱腐蚀了。”学生D说:“于勒是一个身世浮沉的、已沾染上社会恶习而最终‘咎由自取’的人。”学生的分析正合教参,看来,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到位的、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正准备总结,一个不太响亮的声音传来:“我认为于勒是值得同情的,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的无情正是为了引发读者反思,反思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真诚的爱心和同情。”大家把目光集中到她身上,是学生E,一个平时不爱发言却喜欢发表不同见解的女生。今天,她的问题让大家一惊,然而我又看到了许多学生眼睛里因为这一问题而散发出光彩。
一方面,我心想:已经水到渠成了,要不要再展开?这个问题有没有意义?我原先没有准备到这个问题,会不会把握不住?这个问题较复杂,能不能驾驭得了?然而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个“火花”来之不易,不能轻易否决。放过它,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教学机遇;否决她,更会打击她的积极性。既然已经出现了,不如因势利导,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于是,我趁机引导全体同学围绕于勒有没有闪光点展开讨论:“他是不是就是一个一无是处、令人讨厌的家伙?”
问题提出后,全班议论纷纷,我也不时点拨、引导,现将学生的讨论归纳如下:
1.于勒并不是那么无情,他到美洲之后,经济上略有好转就写信回来,表示愿意赔偿哥嫂的损失,表达了他对哥嫂的怀念之情。
2.他破产之后,又给哥嫂写信。这封信虽然简短,但是细心体会,实际上是挺感人的。他隐瞒了自己破产的事实,不想让哥嫂担心他的健康和前途。他还希望赚了钱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哥嫂“一起快乐地过日子”。可见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亲情的渴望。
3.后来,于勒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却没有回到哥嫂身边来,不愿意成为他们生活的负担,这与“我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我被学生深深地感动了。本节语文课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形成的一堂超出原先设计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出乎意料,让我惊喜不已,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
二、在三维合一理念的构建中促进成长
高效课堂的一大教学原则就是“三维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交融与综合。以综合性学习形式出现的探究式学习就是三维合一的最佳表现舞台。新教材以由点到面的综合性活动展现在我们面前,每个活动都有它不同的领域重心,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于是,我力图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突破自身教学的局限。在学习内容上,要关注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各个领域;在方法途径上,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如科学探究、发现学习及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
三、在反思中实现螺旋式的成长
什么是教学反思?“反思”指的是“反向思维”或“反过来思维”,意即思维反过来对自己的行为反复思考,它遵循了从一般反观个别、从结论到前提、从结果溯原因的方法。反思是教师有意识思考、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