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关于学习论文

时间:2022-08-20 08:11:07

导语:在语文关于学习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关于学习论文

第1篇

1)注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比如我在讲《春》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于是春景就象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

除了诗词导人,我们还可以运用故事、问题、实验等导人,好的导人可以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清在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2)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兴趣须从微观人手,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上一堂专题为“具体是记叙文的灵魂”的作文指导课时,我不是讲解概念、原理,而是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无言越上西楼,月如钩。”同是表现愁的情绪,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意象将愁具体化,使它有形有色,有动有静,感人至深,可见“具体”对语文写作是何等地重要。这样一讲,学生的兴致一下就提了起来。

3)加强情感渗透,营造良好气氛以前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象一个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

语文教师要融洽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价值观;思想教育;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0-0007-01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除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基本能力培养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产生导向作用。本文主要论述语文教学与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系。

一、语文教学承担着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引导功能

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与情感三个方面,其中情感目标得到了高度重视。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课堂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教育与情感教育空间。首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择的课文蕴含着大量情感教育因素,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蕴含珍爱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拥有的一切。语文课文中思想教育与情感教育因素的发掘,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正能量。其次,高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更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指引正确的方向。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思想容易波动,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潮的影,从而对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造成干扰。教师借助语文教学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引导,具有较好的切入点,能将价值观教育更好地落实。再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情境的营造,渗透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得到提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借助信息化手段营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分析、研读课文的同时,进入教材描绘的场景、烘托的意境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更加容易接受。最后,在语文课外拓展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其中可以包含价值观教育。无论是以搜集写作素材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名家名作分析研究活动,教师都可以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在放松学生身心的同时强化教育和引导。

二、语文教学应当想方设法强化学生价值观引导

在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兼顾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引领,将思想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始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生价值观方面的引导。一是结合教学内容强化价值观引导。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思想教育因素的内容很多,教师进行教学时要做有心人,注重发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并在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例如,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感悟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涵,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奉献的情感,形成为祖国强大、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正确价值观,教师可以运用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之中,同时播放视频短片配合朗诵活动,增强学生内心情感热烈程度,从而较好地提高教育效果。二是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强化价值观引导。社会发展对团队合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当代高中生多数属于独生子女,有的团队合作意识相对薄弱。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帮助学生与同学和谐相处、合作攻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比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将教学目标和任务浓缩为一组思考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每一名学生都身处一个小组,学生必须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群策群力、相互合作,通过补充发言、辩论辨析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这样,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三是结合思想教育强化价值观引导。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思想情感教育和各个教学环节紧密融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进行引导。例如,在《沁园春・长沙》教学中,教师除了启发学生掌握词的体裁知识外,还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等方式,反复诵读和感悟,精准把握其中的情感脉络,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启迪学生胸怀大志,将自己的成长与祖国未来发展结合起来,放眼未来,绽放青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四是结合课外活动强化价值观引导。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以及学生价值观引领要求,高效组织一些语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生活感知能力,获得写作的丰富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文明城镇创建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创建活动,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到很多反映真善美的人和事。这样,学生既能获得写作素材,又能受到正能量的熏陶,特别是道德榜样的示范力量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结束语

高中生价值观的形成,与教育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强化思想情感因素的发掘,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诠释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3篇

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通病:学生考试成绩差或不守纪律,便以为“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一怒之下便会对其进行挖苦、讽刺、体罚甚至赶出校门。其实,我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著名教育家布鲁姆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和先天禀赋虽存有差异,有超常儿童,也有弱智儿童,但二者只占百分之一二最多不到百分之五,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仍是“可教可雕”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随便对一个学生失去信心。每一位老师都要拿起表扬的“武器”,在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多表扬学生。———在学生看重的事情上(如表扬、鼓励),我们可能太吝啬了,而在学生反感的事情上(如讽刺、挖苦),我们可能又太慷慨了。要知道: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宽容与关爱的基础上,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二、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好感

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战场,也是构建师生关系的主阵地。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要学会运用课堂教学中的“无错原则”,———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成长中的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和回答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从发展的角度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要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进行延迟反应,将重点放在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与改进上。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让每个积极参与的学生都画上满意的句号,使学生的参与有安全感,这种参与不仅是认知上的参与,而且是师生情感上的参与。运用“无错原则”,能打破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当“观众”的局面,代之而来的是每个学生都能当“演员”,在“舞台”上大显身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第4篇

教师在游戏中语言的凝练幽默不仅能使学生易懂,而且还能为游戏增添欢乐气氛,调节游戏节奏,带来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在教学前期准备中,笔者时常把教材内容编写成“儿歌”、“顺口溜”、“谜语”等形式,通过以凝练幽默的语言把教材内容简易化,达到教师高效教学,学生易学易懂的目的。如笔者在执教《前滚翻》时,以谜语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游戏技能:两手用力撑,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鹰翔。谜语一出,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兴致盎然地参与教学当中。又如在广播操《雏鹰起飞》中的预备节,其动作要领要求学生右脚后退一步,两臂下举……。笔者把整套动作以儿歌的形式进行编绘:鹅鹅鹅,池塘歌,昂起头来把水游,低下头,水中憩,伸翅膀,摆尾巴,展展翅膀变朵花,缓缓放下要回家”。通过这样的语言编排儿歌形式,使学生明白掌握了广播操动作要领,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款金额唐气氛,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

二、把现实生活场景运用于游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现实生活场景不仅能使游戏更具趣味性,而且这样别具一格的游戏设计还能使学生融入生活角色,在角色中体味游戏带来的欢乐。如笔者创设游戏《小明的周末》中,创设生活情境,把“去超市选取给爷爷奶奶的礼品”“乘坐交通工具到爷爷奶奶家”“在爷爷奶奶家与小猫咪玩”等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都去当“小明”,看看他们在超市中选的礼物有何不同,都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在爷爷奶奶家小小猫咪怎么玩,等等。这样的教学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以游戏效果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倡导一种游戏多种玩法

小学生往往存在“喜新厌旧”看待事物的特点,就算是一种新奇的游戏,在多次玩后都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根据其可塑性,对事物有新鲜感,教师可以把一个游戏创设出多种玩法来平衡学生心理,保持学生好奇心、积极参与性。如笔者在执教《长江,黄河》这个游戏,原始方法就是学生面对面站两排,一排名为“长江”,一排名为“黄河”,当教师喊“长江”时,则“黄河追长江”反之亦然。然后笔者在执教过程中,通过改编,把《长江、黄河》演变为另外两种玩法:一是受“长江”、“黄河”特点影响,根据“长江”源远流长,“黄河”气势宏博特点,把男生归于“黄河”、女生归于“长江”,黄河追长江需要追两次才算成功,长江追黄河时,把黄河限定在一定狭隘比例范围内;二是根据长江黄河源自青藏高原,以“天上来”这个词语融入游戏当中,当教师喊“天上来”时,长江与黄河身份互换,互换追逐。

四、在教学中发动学生参与编排

新课程一直倡导“学生使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编排体育游戏时应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根据自身特点选取某些有建设性的意见融于游戏之中。例如笔者在编排《老鹰捉小鸡》游戏时,多数学生认为“小鸡”数量太多,当游戏时,后面的小鸡容易摔倒,因此根据他们意见要对这个游戏进行改编。方案一:在地上规划一定区域作为老鹰的家,分出一部分学生作为老鹰幼崽,让他们训练捉鸡,这部分同学手拿呼啦圈,对小鸡进行“甩套”,其余学生扮作小鸡,从中选取两人作为“鸡爸爸”和“鸡妈妈”分别对其余学生进行带领。方案二:把所有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取一位老鹰,4-5位当小鸡,其余同学当“母鸡”,母鸡手拉手形成一个圈,小鸡在圈中,游戏开始时老鹰在圈外,并想尽办法捉拿小鸡;游戏过程中,老鹰可以钻入圈中对小鸡进行捉拿,但不可强制分开“母鸡”拉连的手,小鸡可以出圈,但不可以离开圈外两米,游戏结束后,角色可以互换。

第5篇

【摘要】新闻史课程站在历史的角度,对中外新闻事业和新闻活动发展状况进行梳理,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新闻史观,充分理解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新闻理论课程作为产物,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为实际新闻操作提供方法论指导。因此,做好新闻史论的教学工作,对于进一步完善已有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于新闻事业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新闻史论和新闻业务教学之间的关系,探索当今新闻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为更好的推进新闻史论的教学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 新闻史 新闻理论 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用人单位中,非新闻专业出身但是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工作者比比皆是,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人拿起手机皆可以传播信息,成为传播者。相较于他们而言,学新闻已经不再是一种极大的优势。因此,在正规的新闻教学中如何更加全面深入的探讨新闻史论和实际应用的关系,是现在和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新闻史论教学观念

当前的新闻教学,存在着老师填鸭式教学、教学方式单一、老师与学生无沟通、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激发等等缺陷。①因此,在新闻史论的教学上,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成为首要之务。

在理论上,要向学生说明为何和如何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新闻观念。作为新闻事业工作者,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新闻观念是必要的政治素质,也是区别于普通公民记者的一项重要指标。除了真实准确快速消息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如果没有一定的新闻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是很难做到的。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很难发挥他的价值,都知道要践行新闻职业道德,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屡屡犯错。因此,要与社会事实相联系,将真实的案例运用到教学当中,让正确的新闻观念成为学生的世界观。

要重视新闻史论学习的现实意义。新闻史论的教学主要是由新闻史和新闻理论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相对于新闻采写编评等实际操作的教学而言,显得比较枯燥。对于新闻史的教学,一部分是对史实和史料的认定,这部分是纯科学的,另一部分是对历史学的理解和阐释,这方面的理解不仅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还得有人文的价值理想。新闻史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意识。②而新闻理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树立新闻观,建立新闻学学习的理论框架,探索新闻活动的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史论的教学,绝不是仅仅告诉学生“是什么”和“为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们懂得“该如何做”,让学生在拥有较强的知识水平和专业修养的前提下,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人文情怀。

二、新闻史论的教学关系

搞清楚新闻史论的教学关系,要明白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关系、新闻史论和新闻业务的关系,还有新闻史教学和新闻理论教学的关系。

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关系。新闻史通过对史实的鉴定和诠释,梳理出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为新闻理论提供形成的土壤和史料证明,是新闻理论形成系统的重要来源;新闻理论运用逻辑的方法,对于大量材料进行概括,得出理论体系,在新闻史中得到体现,同时也指导新闻各项工作,为今后奠定基础。史料和精准的考据是新闻史论研究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立足本土的历史文化脉络与社会关怀,回归历史原点,尊重史实,才能较好地实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并且成为克服研究中的“西方主义”膜拜倾向、完成学术“出师”、寻求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的有效途径。③

新闻史论与新闻业务的关系。新闻史论为新闻业务奠定基础,提供指导。在社会主义的新闻实践活动当中,必须遵循新闻史观,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良好的新闻史论的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培养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新闻底线。对于正确开展新闻实践,更好推进新闻事业和新闻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从这个层面上看,新闻史论的教学其实是一体的,他们共同担负了思想和理论教学的重任。

新闻史教学与新闻理论教学的关系。从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关系,还有新闻史论与新闻业务的关系来看,新闻史教学和新闻理论教学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新闻史的教学当中,必然会引用新闻理论的相关知识,来佐证这一历史活动的正确性重要性和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例如讲解外国新闻史当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办报活动时,《北极星报》《新莱茵报》都是早期的重要报纸,在办报思想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注意到了坚持无产阶级立场、联系群众代表人民等观点,联系到新闻理论当中新闻观的主要内容,反映出马恩的新闻思想和当前践行的社会主义新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新闻理论教学中,通过援引新闻史的相关知识,证明新闻理论的某一观点,同时阐述这一观点的历史来源,让其也拥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在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教学当中,两者是相互联系,互有重叠,但是互有侧重的。

同时,新闻史论的教学整体上树立了学生的新闻史论观,这是指导学生以后进行新闻实践的重要基础。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树立正确的史论观,对于做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有重要意义。

三、对当前新闻史论教学的建议

不可否认,当今的新闻史论教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教学方法多样,运用案例教学法、传媒观察法、多媒体教学法④等提高学生对于新闻史论的学习兴趣效果明显,但是仍然存在缺陷。笔者就完善新闻史论教学体系,提高新闻史论教学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整合授课内容,加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闻史论授课内容繁杂,如何有效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在新闻史论的教学中,要努力找寻其中的规律,找到可以相联系的内容。例如在新闻理论教学当中,最明显的就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新闻理论和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观念对比,新闻自由、新闻职业道德等观念的界定都有一些可对比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图表等简单明了的方式进行勾勒,加深学生的印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某些知识点可能不能完全展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提供一些适合小组讨论的思考题,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和多项思维。

2、重视分析、阐释环节,注重与学生互动

新闻史论教学当中,很多结论都是经过前人的经验总结概括出来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直接抛出一个问题的结论但是忽略它产生的过程,这样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多有不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史论结合,不仅要说明“是什么”,更要说明“为什么”,结合对于史实的讲述和分析说明为何会产生理论支撑。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老师提到某一个理论观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史实去证明,或者老师在讲述史实的时候,提出史实当中蕴含什么理论内容。

3、运用多种呈现方式,丰富教学的视觉化和形象化

当前新闻史论的教学多用PPT 等方式进行课程讲述,对于繁杂的新闻史论的内容,在教学当中应当努力避免照本宣科,用图片、视频、新闻片段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减少大篇幅呈现文字内容。例如在说明新闻真实性原则时,可以利用美剧《纸牌屋》《新闻编辑室》的某些片段引出话题,指出新闻真实性的问题在海内外都是极为重要的,随后开始陈述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主要内容。教学方式的多样,增加视觉上的观赏性。

最后,新闻史论的教学绝对不是刻板不可更改的。它面对的是当前信息时代下新闻工作实践,只有通过不断丰富自身体系,引进新闻工作的最新成果,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才能将新闻史论教学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提高学科竞争力。

参考文献

①高伟伟,《互动式教学在史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1(1)

②李灵革,《历史理论的嬗变和新闻史教学的改革》[J]《. 国际新闻界》,2008(8)

③《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举办首届“新闻史论青年论坛”》[J]《. 国际新闻界》,2011(8)

④张良君,《新闻史论课程教学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J]《. 新闻大学》,2012(4)

第6篇

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学生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是一个学生学习的最初时期,很多课程都是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对小学生各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对学生本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更是其文化素质的体现。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是注重基础知识积累的过程,所以,通过对小学生进行读写联系习惯培养、阅读习惯培养、认真观察习惯培养以及自动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一、读写练习习惯培养

读写练习,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想要练好基本功,就要在学生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字、词是组成句子的今本元素,要想能够很好地读懂句子,进而阅读文章。就要注重学生对于生字、词读音的读和写的练习,小学生学习东西比较快,对生字词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所以也很容易受到错误读音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在字音上进行读和写相结合的练习,并且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总结错误并改正错误,通过长期的总结,学生自然而然就学会怎样去学习语文中的读写了。

二、阅读习惯的培养

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主要是针对课外的阅读,通过涉猎大量的课外信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语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语文的学习,没有数学那么抽象,相对来说是比较感性的,而大量的课外阅读,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长期的阅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读书速度,在以后的阅读理解类题型中有很大的优势。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可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最开始可以每天阅读少量比较简单易懂的书籍,最好是配有插图的,而后慢慢重任务,延伸到名著等书籍的阅读,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有助于学生的词语和文化常识的积累,同时还可以学会其他工具书的使用。

三、观察能力的培养

敏锐的观察力,是一个好的写作者必须具备的技能。通过认真的观察,可以发现很多其他人说不能发现的美好的事物。作为语文重点重要部分,作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大难题,但是,作文中很多的素材,往往都是来源于生活,因此,那些在生活中有着敏锐的观察力的人,在作文方面大多是比较优秀的。小学的语文学习中,作文也是一个比较难的部分,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还不成熟,不知道该怎样去寻找写作素材,构思文章结构。因此,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的可写的东西。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可以成为他们观察的对象,在长期的锻炼中,他们自然会形成一定的洞悉能力,可以为作文积攒很多材料,这样,在作文时,便可以信手拈来,很容易便写成文章。

四、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阶段,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育阶段,因为学生尚未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因此,对于语文是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在思维方面的创新探究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善于寻找答案,语文学习,除了对于字音字词等是固定的答案以外,其他的很多题目如造句、阅读题等都没有固定的答案,这时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想去做出不同答案,并且对于好的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在这样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养成比较活跃的思考方式,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还可以将这种方式主动地运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

五、结语

在学生的学习阶段,注重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正确的引导方式还是不容忽视的:

1.在培养学生读写习惯过程中,不仅仅要求他们读准字音,会写字形,同时还应该要求他们将字音运用到说话当中,进行普通话的练习。这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2.在阅读过程中,不要只重视阅读的熟练,还应该注重阅读的质量,教师或者家长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要求他们慢慢学会并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真正的含义,在故事中体会善恶美丑,学会辨明是非。这样的良好的思考问题方式,对于生活中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素质的提高,将有很大的帮助。

3.在探究性习惯培养中,也要有好的思维导向,让学生学会真正的发散性思维,避免其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养成了凡事爱钻牛角尖的坏习惯,长期下来,将导致学生的呆板的思考而不是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了。

语文学习,也是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学生成绩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的好习惯,也必将在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潜在的影响,帮助其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取得更多学业上和生活上的成功。但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所以,在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过程中,老师及家长必须要有耐心地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焦苏红.浅析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学周刊,2012,(5).

第7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教育;经济;共同发展

1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所谓科学技术,就是“科学”与“技术”。“科学”是一个理解世界系统知识的理论体系。“技术”是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未来有重要的影响,更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大家的素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现在科学技术已成为许多生产要素的核心因素,科学技术提高了社会生产领域的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它还影响着受过教育的人的内容、方法和数量。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为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最有效的形式,是我们所知道或听到的大量的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都是在大学里完成的,大学是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也可以说教育培养了大批的科学家和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壮大了科学技术发展人才的队伍,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教育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的吸收和应用,教育的实施培养了人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所以科学技术想要更快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教育,只有教育不断进步发展,科学技术才能不断进步发展,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发展。

2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1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大趋势。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是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二者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全面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促使着科学技术更快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的调整,改善了生产关系,促使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经济两者互相协调,最终达到一个良性循环。

2.2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在当今社会,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具体的体现就是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小。众所周知,科技进步是形成产业分工的基础,产业结构的每一次重大变化或调整,都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当科技进步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使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就会使整个产业体系发生革命,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急剧的变化。所以说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但如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着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比如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知识经济等等,这些新形式的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促进着经济的发展。事实上,由于科技进步与经济的增长存在相互作用,科技成果的会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与增长,而经济又会反作用影响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这样科学技术的进步便可以在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过程中继续发展。

3小结

在这个阶段,大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简单来说,科学技术就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当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经济提供的物质作为基础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没有经济的支撑科学技术也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发展的。所以说,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应该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依赖的,处理两者关系对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

4科技与教育、经济的关系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日益密切,然而无论是医学方面、航空航天方面、还是生物工程等等方面的显著发展,都在显示出人才的重要性。那么人才的培养就要依靠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关键是要依靠科学技术。只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才能继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然而,经济为教育和科学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教育、科技、经济三大领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核心和动力,我们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统筹好三者的关系,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鄢晓.新兴教育技术之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张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65-70.

[2]孟宪平.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科学技术力量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7,(06):14-21.

第8篇

众所周知,叙事学的诞生直接受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的影响。但是电视理论家萨拉•科兹洛夫却认为:广播电视从发明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对叙事学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本文拟从叙事学与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与图像转向、图像转向与广播电视的诞生等一系列的关系链中,探寻叙事学与电视媒介的关系。

【关键词】广播电视叙事学语言学转向图像转向

从时间上看,广播电视的出现与叙事学的兴起均发生在同一时期。叙事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苏联,并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于60年代正式诞生于法国。这也正是广播电视从诞生到不断成熟的几十年。电视理论家萨拉•科兹洛夫(SarahRuthKozloff)在《叙事理论与电视》一文中指出:“广播电视从发明、问世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也是对新批评领域内一门学科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门新学科就是叙述学,或简而言之,就是叙事理论。”(Thesamedecadesthathavebroughtthegradualinvention,birth,andincreasingmaturityofbroadcasttelevisionhavealsoplayedhosttothedevelopmentofanewcriticalfield,“narratology”or,moresimply,“narrativetheory.”)(1)

这几十年间广播电视和叙事学的发展情形是怎样的呢?广播电视的发展与叙事学的兴起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广播电视这种新媒介在19世纪末期就已有雏形,而正式诞生于20世纪初叶。1895年俄国的科学家波波夫和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两位科学家经过各自独立的研究,研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并先后成功地进行了长距离通信试验。1906年加拿大人费森登教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建立了无线电广播实验室,并在圣诞节前夕通过无线电波首次进行了声音传播。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诞生,这是由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呼号为KDKA。

电视的诞生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1884年11月6日尼普可夫把他发明的一台叫作“电视望远镜”的仪器申报给柏林皇家专利局,一年后专利获得了批准。1924年贝尔德采用两个尼普可夫圆盘制作了一台电视机,首次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方传送了一个十字剪影画,贝尔德本人则被人尊称为电视之父。1924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雷金的电子电视模型出现。1931年兹沃雷金又制造出摄像机显像管。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完全采用电子电视系统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这一天被公认为是世界电视的诞生日。1954年彩色电视在美国试播成功。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这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1962年6月19日,美国发射了“电星1号”,卫星首次成功地转播了电视信号。

无可否认,电视这种新媒介的出现,对整个的社会思潮、文化研究、文学理论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2)

叙事学诞生在“语言学转向”的20世纪,而20世纪对西方文学理论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语言学转向”了。“语言学转向”(thelinguisticturn)一词最早是由古斯塔夫•伯格曼在一本名叫《逻辑与实在》(1964年)的著作中提出的。他认为,“语言学转向”发生的标志是哲学家们共同采纳了语言分析的方法。随后,这一用语主要由理查德•罗蒂编辑的一部题为《语言学转向——关于哲学方法的论文集》的书而被广泛传布。什么是“语言学转向”呢?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三言两语很难说透。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语言学转向”有两大特征,这两大特征又是相互联系的。之一,由历时语言学研究转向共时语言学研究。这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创立的,他认为语言研究的着眼点应为当今的语言符号系统,应该研究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去追踪这些成分之间的历史演变过程。之二,由语言学研究转向话语学研究。什么是“语言”和“话语”呢?“语言”一般被看作是一个由一整套固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完整体系,确定性、清晰性、规律性是语言的重要特征。“话语”则是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言语,话语意义的确定不仅要取决于话语自身,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境所决定的。语境的构成包括对话者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心理状态、文化修养等因素。因此相对于语言来说,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非规律性成为话语的一些主要特征。这种转向分为两个阶段,前者可以说是语言学阶段,后者是转向话语学阶段。如果说在本世纪前半期,西方文学批评得益于“语言学转向”,使得文学研究更加科学化,对文学对象的把握更加确定,那么到了本世纪的后半期,这种转向由于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得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文学语言学批评所确立的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变得不确定起来,甚至连语言的表征都产生了危机。人类文明赖以依存的载体变得不可靠起来。当代西方的文学批评,特别是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批评陷入了自我解构的困境。这便是文学话语学批评产生的开始。

“语言学转向”催生了一些新学科和新理论,叙事学便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叙事学最初起源于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排列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直接影响着叙事学的诞生并被公认为是叙事学的发韧之作。普洛普打破了童话故事传统的分类方法——按人物和主题进行分类,他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他按照不同的“功能”从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种类型,建立了一种被称为故事形态学的框架。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了法国。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试图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1945年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音位学中的结构分析法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的观点。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论述。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刊登了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的专号系列文章,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不过,“叙事学”一词直到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提出,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3)托多罗夫对叙事学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为了发现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4)

受“语言学转向”大背景的影响,叙事学又分为经典叙事学或结构主义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两个流派。“经典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学语法或诗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用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后经典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作品之意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5)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变大概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受到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读者反应理论、文化批评等多种理论或者流派的影响的结果。

“语言学转向”几乎渗透到所有的人文学科,就像电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一样。W.J.T米歇尔说:“罗蒂哲学史的最后阶段便是他所谓的‘语言学转向’,这一发展已在人文科学的其他学科产生纷繁复杂的共鸣。语言学、符号学、修辞学以及文本性的种种模式已经变成对艺术、媒介以及文化形式进行批判审思的通用语言。社会便是一个文本。自然以及对它的表征已经成为‘话语’,甚至连无意识也如语言一般结构而成”。(6)至此,我们会进一步追问:“语言学转向”是怎样发生的呢?导致这种人文学科“纷繁复杂的共鸣”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W.J.T米歇尔在《图像转向》一文中归纳了这种变化的原因。他说:“思想界及学术界的话语中所发生的这些转变,更多的是它们彼此间的相互作用,与日常生活及普通语言关系不大。这样说的理由并不见得有多么不言自明,但是人们似乎可以明白看出哲学家们的论述中正在发生另一种转变,其他学科以及公共文化领域中也正在又一次发生一种纷繁纠结的转型。我想把这一转变称为‘图像转向’。在英美哲学中,这一转向的变体向前可以追溯至查尔斯•皮尔斯的符号学,向后到尼尔森•古德曼的‘艺术的语言’,两者都探讨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赖以立基的惯例及代码,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不是以语言乃意义之示例范型这一假定作为其开端的。”(7)也许我们会再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图像转向”?导致“图像转向”的原因又是什么?金元浦教授作了这样的解释:“美国学者W.J.P.米歇尔说,当下社会科学以及公共文化领域正在发生一种纷繁纠结的转型,而在当代哲学家的论述中,这种转向也是明白无误的。他把这一变化称为‘图像转向’。那么,图像的转型转向哪里?这不是向幼稚的摹仿论、形象化再现或图像的辅助解说转变,也不是向主体客体相互对应的理论回归,更不是一种关于图像‘在场’的玄学的死灰复燃;它是对图像的一种后语言学、后符号学的再发现。它从根本上动摇了长期以来由传播手段限定和形成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向,即文字长期居于独霸地位的现实。而是把图像当作视觉性、机器、体制、话语、身体和喻形性之间的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综合体来加以研究。因为重要的现实是,图像现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陶东风教授说:“通俗报业的图像化,电影和电视的数字图像化、后成像术的出现和医学成像术的发展,成了转换的标志,更不用说互联网无休止的图象轰炸了。因而继文化研究,怪异理论和黑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之后,西方兴起了视觉文化这个时髦的、也有争议的研究交叉科学的新方法。视觉影像成了从事摄影、电影、电视、媒体研究、艺术史、社会学及其它视觉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中心。”(8)我们有理由认为,只有影像媒介的出现才标志着“图像转向”时代的来临,技术的发展和后现代的动力一道完成了“图像转向”的重任。维克多•维坦查说:“文字与图像谁更卓越,今天是图书和电视的卓越之争•••电视以其随机的不连续的图像与线性传统作对,打破了逻辑和思维的习惯。(9)

视觉和图像作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希腊以来就在文学艺术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如西方绘画与雕塑等视觉艺术的影响几乎在西方文学影响之上。中国的诗学也是很重视形象的,如“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之说等等。但是,“图像”在中西传统叙事中却未能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叙事方式,即使是近代电影的出现,也因为局限于“非现实”的艺术领域,其叙事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于德山在《视觉文化与叙事转型》一文中指出:“电视图像叙事真正创造、释放了‘图像’叙事的威力与作用,以电视图像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强势阶段开始形成•••以电视图像叙事为代表的视觉化叙事类型开始成为主导型的叙事类型,开始占据社会叙事格局的主流。电视叙事铺衍着社会的话语,构成了西方后现代现实典型而驳杂的叙事文本。”(10)萨拉•科兹洛夫说:“在当今的美国社会里,电视也成为最主要的故事叙述者。”(11)

电视作为影像叙事媒介,可以说是处处浸透着叙述,也可以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转换成叙事文本。萨拉•科兹洛夫指出:“大多数的电视节目——情景喜剧、动作系列片、卡通片、肥皂剧、小型系列片、供电视播放而制作的影片等等,都是叙述性文本。”同时,“叙述不仅是电视上起主导作用的文本类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叙述结构就像是座大门或一只格栅,即使是非叙述性的电视节目也必须穿其而过。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世界是由这一叙述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12)电视叙事的包容性和整合性,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也改变着我们以前的经验。麦克卢汉在1961年就指出:“电视是一种整合性的媒介,它迫使长久分离和分散的经验成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13)

电视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叙事媒介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它已经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罗杰西尔弗斯通在《电视与日常生活》一书中也指出:“电视融入日常生活的明显之处在于:它既是一个打扰者也是一个抚慰者,这是它的情感意义;它既告诉我们信息,也会误传信息,这是它的认知意义;它扎根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轨道中,这是它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意义;它随处可见,这么说不仅仅是指电视的物体——一个角落里的盒子,它出现在多种文本中,——期刊、杂志、报纸、广告牌、书、就像我的这本;它对人造成的冲击,被记住也被遗忘;它的政治意义在于它是现代化国家的一个核心机制;电视彻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基础。”(14)我们有理由认为:电视的日常生活化的诸种意义也应该包括了对于叙事学这门学科的主导作用的意义在内。

以上是我们循着萨拉•科兹洛夫的思路,从广播电视迅速发展的几十年间在人文社会学科所经历的两大事件——“语言学转向”和“图像转向”的因果关系中,从电视媒介对于社会文化和对于整个社会生活的介入及其影响中,追溯了叙事学诞生的背景和主导成因,为萨拉•科兹洛夫的断言——“广播电视从发明、问世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也是对新批评领域内一门学科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门新学科就是叙述学,或简而言之,就是叙事理论”找到了一种事实上和逻辑上的因果链。

注释:

(1)SarahRuthKozloff:NarrativeTheoryandTelevision,inRobertC.AllenChannelsofDiscourse,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1987,42。并参考麦永雄等译《重组话语频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

(2)(13)[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等编:《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226页,439页。

(3)参阅谭善明:《叙事学》,/

(4)Todorov.T:GrammaireduDecameron(M),Mouton:TheHague,1969,69.

(5)申丹:《叙事学》,《外国文学》2003第3期

(6)(7)W.J.T米歇尔:《图像转向》,范静晔译,

(8)金元浦/陶东风:《视觉新景与文化焦虑——文化研究二人谈》,/chinese/s15_wxs/qianyan/whyj/11.htm

(9)熊澄宇编选:《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249页。

(10)于德山:《视觉文化与叙事转.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第3期。

第9篇

让学生明确认识化学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是形成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条件。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进行学习目的、学习动机的教育,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神圣使命,激发他们的高度责任感,以增强其为社会发展而学习化学的动力和兴趣。近年来,许多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下降到了最低点,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提倡联系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学生了解其在社会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譬如在介绍化学发展的展望时,可以涉及到地球需要保护、世界急需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等内容,告诉学生像太阳能、核能、有利环保的电动汽车等的开发和利用,对人类征服自然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事例,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都是很有裨益的。

二、进行绪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趣味,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鉴于此,在化学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历史资源,配合现有教材,挖掘其中存在和潜在的趣味性,仪器进行启发性教学,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

例如,在绪言课里,可以给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化学方面的成就,如造纸、火药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列举自然界一些神奇的现象,像多年的坟墓处出现火光等。做好一个个演示实验,如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石灰水变浑浊,继续吹入二氧化碳,则浑浊液又变澄清;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应先通氢气后加热,氧化铜由黑色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管口同时出现水珠;铁钉插入硫酸铜溶液或氯化铜溶液,银白色的铁钉变成红色的“铜钉”。学生看了,好象变魔术一样,十分好奇。再如,带火星的木条能在氧气中复燃,而在二氧化碳中熄灭,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铁丝能在纯氧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在空气中为什么没有此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只有当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清楚明白时,他们对学习化学才有兴趣,课堂教学才能得已顺利进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被调动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学世界,并指出一个个为什么,使学生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激发学生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好奇感,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创造自主的学习环境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主体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获取或主动获取知识,并把学生的活动引向设计性、探索性的方向发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勤于动手、动脑、乐于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并通过交流和合作,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利用化学史、典故,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化学史也是一种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化学史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如教师在讲纯碱时先讲比利时人的索尔维法,然后再说我国的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在抗战时期,冲破索尔维法的技术封锁,并加以改进,发明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碱法,使盐的利用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八。也可以举例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过程,更不能少了诺贝尔一生对化学的杰出贡献。然后再结合化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新材料的研制和生产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如学“淀粉遇碘单质变蓝”时可讲“用淀粉给鲁迅先生写密信”的故事,如也可提提“转基因技术”、“纳米技术”通过介绍使学生们了解到化学科学与各行各业的相互联系和重要关系,了解到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掌握必要的化学常识是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为学生们树立要学好化学的信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5]。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而且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如果说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但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首先,要制订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其次,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另外,要让学生事先预习,对整个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为能独立地进行实验打好基础。再次,要加强课堂上的组织指导。最后,实验结束,教师一定要做好小结。通过实验小结,指出问题所在,表扬鼓励好的同学。事实证明,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很强,化学实验做得很好。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倍增。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以外,教师还必须开拓学生的思路,想方设法把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们边做、边看、边想,再经过分析、归纳和总结,促使他们在深切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化学反应本质。

六、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习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澡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对抗赛法为例,比如每学完一章,教师事先拟订好题目写在投影片上,布置学生课下准备,课上或组与组之间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对抗赛,教师打出投影片之后,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在小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参与激烈的竞赛和角逐,学生的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反复做题、讲题所无法达到的。再如,化学游戏法。在开始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时,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而不是采用让学生反复书写的方式,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效果很好。例如采取击鼓传纸片拼写化学式的方法,随着时快、时慢咚咚的鼓声,学生手中的纸片依次相传,鼓声骤停,接到纸片的学生打开纸片迅速阅读有关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和化合价,在两分钟之内把所有的能拼写的化学式及其名称书写在黑板上全对为胜,写错了,表演一个小节目。学生对比赛游戏很感兴趣,课下积极准备,同学间互相提问,通过游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七、用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的信心和意志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成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和好评。因此,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次好成绩的取得,教师的一句表扬和赞赏,甚或是一种信任的目光,都会给他们以无穷的力量,使他们兴奋不已。教师不仅要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更上一层楼,而且更要注重发展后进生的潜在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