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时间:2022-09-30 21:58:38

导语:在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第1篇

喜欢用QQ聊天,喜欢用火星文的90后大学生似乎是一个矛盾体。诸多明星之于80、90后,仅仅只是喜欢。90后自己才是自己最崇拜的偶像。个中缘由,不言自明。因为明星已经引不起他们的崇拜。有关专家的解读,认为这是青年一代自信心增强的表现。而另一种说法则是认为这并非是他们自尊的自信,恰恰是出于某种无奈。这正如最不想当公务员一样连年不断创新高,越来越火爆的公务员招考是事实。那么,我们是相信心里话,还相信这个事实。唯一的解释只有无奈要么言不由衷,要么行不由己。

当然,无奈并不就是消极的,更多情况下或许就是一种积极。因为创业者总是无奈的。想创业才有无奈。对于任何创业者来说,确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创业创新不是复制,也没法复制。八十年代青年的迷茫是这样。今天80、90后崇拜自己的无奈,也是创业创新强烈冲动的表现。

不崇拜明星名人,因为80、90后的骨子里并不缺乏艰苦拼搏的精神,抗击冰雪、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等等中的表现就是很好的明证。而且他们正是喜欢和期盼挑战性。他们拒绝平庸,他们热切需要的是崇高。社会在大力为青年一代,创造机会,创造条件的同时,需要着力经营的还有为他们创造崇高。这非常重要。崇高是青年人赖以生存生长的氧气和热血。每一代青年无不是在时代崇高精神激励下,开拓成长成功的。

第2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附表格]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其中不少压力已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常常引起纷扰的、不利的、危机重重的后果。国内有些调查表明,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那么,当前**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以期了解当前**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县各中学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对策性建议,也供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人士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县近郊的5所中学,其中高中一所,职高一所,初中三所,随机选取每个学校每个年段的班级各一个,合计15个班级共699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初一学生108人,初二学生121人,初三学生169人,高一学生119人,高二学生113人,高三学生69人;男生328人,女生371人。实际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99份,回收率为87.4;剔除35份效度量表得分高于7分的问卷35份,实得有效问卷664份,有效率为回收总卷数95.0。 2、调查工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MHT共有100个题项,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该测验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个题项后有“是”和“否”两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积起来,就是总得分。分量表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而总得分则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该测验以整个量表在65分以上,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如果一个学生的总分超过了65分,说明该生的总焦虑水平较高,范围较广,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8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时,表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有针对性地辅导程度。 3、调查方法:本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利用学生自习时间集体施测。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调查的初步结果 1、**县中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县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具有正常的焦虑水平。从表一可以看出,被调查的664名中学生其总焦虑倾向标准平均分为38.4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8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35分到65分之间的,属于中等焦虑水平),另外,在各个内容量表的得分上,学习焦虑得分最高(M=8.02),处在异常焦虑水平(焦虑倾向标准分在8分以下,属于焦虑正常,超过8分,属于异常焦虑)。从表1也可得知,单项高分(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循序为:学习焦虑(57.8,384人)、身体症状(22.3,148人)、过敏倾向(19.4,130)、自责倾向(17.5,116人)、对人焦虑(9.5,61人)、恐怖倾向(6.5,43人)、冲动倾向(4.4,29人)、孤独倾向(2.3,15人)。 表1664名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和总量表上的得分 学习对人孤独自责过敏身体恐怖冲动总焦虑 焦虑焦虑倾向倾向倾向症状倾向倾向倾向 平均分8.024.662.765.395.625.343.343.2338.40 标准差2.852.112.062.172.152.812.542.2312.36 检出率57.89.22.317.519.422.36.54.41.66 在被调查的664名学生中,41.41的学生(275人)分数在35分以下,说明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分数在35分-65分之间的学生有378人,占所有被测学生的56.93,这部分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导和教育;分数在65分以上的学生11人,占被测学生数的1.66,处于高焦虑水平,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对于这些总焦虑倾向较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需要制订特别的个别辅导计划,要重点辅导。 2、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其余六个分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上都是女生高于男生,而且都达到了极其显著的差异,这个说明女生的总体焦虑程度要高于男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附表格]第2页

生。 表2不同性别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男生(n=309)女生(n=355)T值P值 MSDMSD 学习焦虑7.422.998.552.61-5.1670.000 对人焦虑4.292.194.971.99-4.1890.000 孤独倾向2.782.142.741.990.2810.779 自责倾向4.992.115.732.17-4.4320.000 过敏倾向5.342.195.872.09-3.1750.002 身体症状4.953.045.682.55-3.3800.001 恐怖倾向2.802.463.812.53-5.2260.000 冲动倾向3.082.323.372.14-1.6680.096 总量表35.6813.0740.7611.19-5.3870.000 说明:在这里n表示被调查的个体数目;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T值是两个数字相比的一个比值;P值表示显著性,如果P值小于0.05,那么说明相比的两个数字存在差异,下同。 3、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以及全量表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比较得知,初中生在这四个分量表和全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由此可见,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初中生。具体比较可见表3 表3不同年龄段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初中生(n=378)高中生(n=284)T值P值 MSDMSD 学习焦虑8.432.777.492.874.2650.000 对人焦虑4.972.144.251.204.3850.000 孤独倾向2.832.112.661.991.0680.286 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 过敏倾向5.702.075.522.561.0160.310 身体症状5.522.885.112.701.8500.065 恐怖倾向3.512.563.122.511.9680.049 冲动倾向3.352.293.082.141.5270.127 总量表39.9812.1436.3012.353.8280.000 同时,对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全量表上存在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在学习焦虑方面,初三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以及初一的学生;在对人焦虑方面高一、高二的学生要显著高于初三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初一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三的学生;在身体症状方面,初三学生要高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但是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总量表上,初三的学生要高于高一、高二的学生,初一学生要高于高一学生。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初三时期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多发期。 4、不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表4不同学校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梅中(n=119)二中(n=138)云职(n=136)三中(n=121)云中(n=150) MSDMSDMSDMSDMSD 学习焦虑8.382.568.412.837.712.878.502.917.292.86 对人焦虑4.562.035.002.064.332.055.322.304.171.96 孤独倾向3.061.932.432.082.631.903.072.272.692.08 自责倾向5.802.205.452.065.462.255.832.064.572.07 过敏倾向5.772.035.622.035.602.205.712.175.452.32 身体症状5.532.525.473.165.132.605.562.905.092.79 恐怖倾向4.112.643.102.463.152.543.382.513.092.50 冲动倾向3.532.173.092.203.002.273.452.473.152.02 总量表40.7411.6638.5711.5637.1812.6140.8313.1535.5112.10 对数据的统计后发现,不同学校的学生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可见表4。 对五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五个学校在学习焦虑(F=4.98,P<0.01=、对人焦虑(F=6.98,P<0.001=、自责倾向(F=7.94,P<0.001=、恐怖倾向(F=3.65,P<0.01=以及总量表(F=4.72,P<0.01=上存在差异。经过事后比较发现:在学习焦虑上,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对人焦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二中、三中的学生,而职高的学生也要好于三中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和职高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恐怖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的学生;而在总量表上,也是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和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 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53位畲族学生的问卷(占了所有被调查学生的8),并对畲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具体可见表5。 表3不同民族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汉族(n=611)畲族(n=53)T值P值 MSDMSD 学习焦虑8.002.648.252.64-0.5900.556 对人焦虑4.662.124.682.03-0.0780.938 孤独倾向2.782.092.551.670.7800.436 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 过敏倾向5.602.155.922.13-1.0670.286 身体症状5.352.825.302.770.1120.911 恐怖倾向3.402.572.622.072.1430.032 冲动倾向3.222.183.422.71-0.6240.533 总量表38.4212.4738.1711.040.1410.888 从上表可以得知,汉族学生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方面存在差距,汉族学生在该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畲族的学生。这说明汉族学生对某些日常事物的恐惧感要强于畲族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畲族学生的样本不足所引起的无差异的假象,这个有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县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调查显示,目前**县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一般,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41.41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56.93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6处于异常焦虑状态,由此可见**县中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于存在中等焦虑倾向的学生,即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十分需要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帮助,若焦虑异常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此外,对于处于异常焦虑倾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是处于心理不健康的群体,总体焦虑倾向较强、焦虑范围较广,存在心理疾病,需要立即进行心理治疗,这部分学生不容忽视。 2、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总体不如男生,这个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相似。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总量表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 造成两性差异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期望,失败的归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男女生对成败归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运气;而男性则更多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任务艰难。这种归因导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显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有决定的影响。而且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女生往往使自己扮演一个弱者的形象,学习成绩不好认为是性别差异造成的,认为男生天生比女生聪明,而没有从其他方面找原因。特别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对妇女的歧视都严重地挫伤了青年女性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制约着女生各方面的发展。 其次是生理因素,由于女生性意识的萌生比男生约早一年的时间,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现得更早,更明显,他们变得易害羞、难为情,而且青春期的发育早于男生,青春期的女生对胜利的变化和月经的来临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所以常处于焦虑不安中,有时莫名其妙的紧张,特别是在与人交往时尤为突出,于是产生了对人焦虑。 男生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要高于女生,但是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这个可能与男生的性格有关,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赋予男生的形象是生来就刚强,为此在感情上不轻易外露自己,长此以往心中苦闷无处诉说,产生孤独感,而女生较男生更喜欢找人倾诉,心中的不快易化解。在冲动倾向方面,可能与男生更多地表现出攻击、多动和违纪等外向行为有关。 综上所述,加强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辅导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初三年级在各个年级中问题最多,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这主要因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的高峰期,在生理上,他们已基本上发育成熟,在心理上,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推理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某些观点或看法很深刻。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发展原因,初三学生的自我概念也在逐渐形成并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设计,但由于对自我形象过度敏感,他们过于着重别人对自己的外在评价和成败得失的评价,以至于产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责等。 同时,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遭遇的学习上的挫折感及生活上的心理危机,使得个体的心理状态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成就动机模式的确立,并由此影响其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人格的塑造和生涯的发展。 4、不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由调查结果可知,总体上,云中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其他几个学校较好。这个可能是因为**中学和其他几个学校相比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 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分析 由研究可知,此次被调查的汉族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上存在差异,汉族学生要高于畲族学生。这个可能是由于当前的家长给予子女的教育多是保护型的,使他们缺乏性格上的各种锻炼,依赖性和独立性都比较差,所以成长过程中一旦失去成人的帮助就感到不安和没有着落。恐怖倾向的产生大多与家庭的过分保护有直接关系。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既涉及到学校和家庭,也包括社会环境。就学校因素来说,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和教师好坏的标准,只顾考试课程而随意增加超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取消或削弱非考试科目的现象大量存在,加上少数教师自身人格偏异及不健康的教学行为,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就家庭因素来说,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过高。他们或者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主观地给孩子确立一个理想的目标;或者把孩子奉为“上帝”,使孩子拥有无限的权利。孩子往往不能自己把握自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就社会来说,功利主义的主导性倾向和大众传媒的消极因素,使青少年处于一种无所适从和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他们要面临升学、就业、交友、休闲等各种生活压力,特别是性生理的早熟和非正常发展的性心理之间的矛盾,导致产生心理不适应,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协调。需要指出的是,中学生在冲动、自责、过敏、恐怖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其原因主要还是来自对学习、对考试的一种焦虑反应,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困扰,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更加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根据我们调查分析发现,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改善家庭教育 1、家长要注意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 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教育和社会交往带来的精神发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剥夺、童年的经历有时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心理体验。如果在人生早期(一般指0-6岁)得到适应最佳教育将会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要抓住这一时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开发或优良品德的早期熏陶。家长还应经常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家长只有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同时在实现期望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整,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应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运用符合子女身心发展实际的科学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2、让子女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我国自古以来,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育人方法。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育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持之以恒,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从中得到锻炼,并帮助子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3、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 家庭环境的优化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气氛;还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长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实践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对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励、强化的效果。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指出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因此在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以“表扬”和“承认”的机会,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为了帮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纠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可以适当采取不损害孩子身心为比标准的惩罚。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子女,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用简单的手腕来应付,是无济于事的。”为此,家长应了解有关教育以及儿童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二)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机械地按照预设的一套模式向学生强行灌输,使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这个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抹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应将中学生由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向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轨道上来,它有助于中小学教育走出狂热追逐高分、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误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才能在教育内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要纠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倾向,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中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他助到自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可以采取宣传普及心理学常识(通过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和讲座的形式等)、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以及推广集体辅导、朋辈辅导的形式,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健康向上的心境。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矫治。 3、加强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一定要讲究实效、慎重、科学,并注意把握时机。根据上海等地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的经验,初二年级是性教育的关键期,从这是开始系统地对他们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并将这种教育有计划的延伸到高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4、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讲座、讨论、宣传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先进工作者介绍符号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经验,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以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5、重视家校沟通的途径 建立家庭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6、重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中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丰富,心理紧张得到缓解。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脑力、体力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积极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对于学生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青少年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其次是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女同学要摆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第三就是要学会自觉地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这个对处于紧张学习阶段的高三、初三年级学生尤为重要。 总之,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应密切配合,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3篇

调查人数及对象,初二年级七班八班各50人。

调查目的;通过对学生学习和心理调查,了解学生心理和学习状况,为搞好教学服务。

调查情况分析。

1你现在的学习压力;过大的百分之十一,过小的百分之八十二,还可以的百分之七。

以上数据表明,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并不大。说明学习心态的调整很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做乐趣,他不会感到学习的压力。

2你认为目前的压力来自于;老师的期望的百分之七,家庭的期望的百分之三十一,自己的期望的百分之五十六。

以上数据表明,孩子的自我期望较高。他们希望自我价值的实现。

3一般情况下,你会如何缓解自己的压力,与别人面对面交谈的百分之五十二,电话的百分之八,书信的百分之九,网络的百分之二十九。

以上数据表明,孩子需要交流,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缓解压力的主要方法就是交流。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交流也成为孩子缓解压力的主要途径。

4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是否主动学习,会的百分之七十九,极少的百分之二十不会的百分之一。

以上数据表明,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很强。学习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5除了老师指定的作业,你会学习的百分之四十六,体育活动的百分之三十二,上网的百分之七。

以上数据表明,学习是孩子的主要任务。

6你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吗。完全可以的百分之九十七,只能完成某几门的百分之二,部分完成的百分之一。

以上数据表明,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很强。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很重视。

7为了及时完成某项作业,你会废寝忘食的百分之八十五,参考别人的百分之十三。

以上数据表明,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对学业很重视。

8你认为学习是乐趣的百分之七十四,不得不做的事百分之二十四。

以上数据表明,培养孩子学习乐趣非常重要。

9在学习和娱乐发生冲突时,你会学习的百分只七十四,拿不定注意的百分之二十三,娱乐的百分只三。

以上数据表明,孩子对自己学业的重视。也说明玩是孩子的天性。

10为了把功课学好,你会放弃许多感兴趣的活动,会的百分之三十六,二者兼顾的百分之五十一不会的百分之十二。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SCL-90;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调查报告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大理学院98名建档的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其中,男生29人(占29.59%),女生69人(占70.41%);白族31人,彝族29人,回族10人,壮族8人,傣族5人,哈尼族4人,傈僳族3人,纳西族2人,拉祜族2人,藏族2人,普米族1人,瑶族1人。

1.2 工具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特点,该量表由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10个因子共9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采取5级评分制,从没有、很轻、中度、偏重到严重,得分越高表明该症状越严重。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

从表1可见: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SCL-90的10个因子中,得分高低次序依次为强迫症状、敌对、其他、抑郁、焦虑、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恐怖和精神病性,其中,强迫症状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各项。

从表2可见:(1)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只有在人际关系敏感1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其他9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也就是说,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低于全国青年常模。(2)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6个因子有差异,但其差异无显著性;在强迫症状因子上差异有显著性;在恐怖、精神病性以及其他等3个因子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2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的性别差异

从表3可见:少数民族贫困男大学生在SCL-90的10个因子中,得分高低次序依次为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其他、精神病性、焦虑、躯体化、偏执和恐怖。其中,强迫症状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因子。

从表4可见:少数民族贫困女大学生在SCL-90的10个因子中,得分高低次序依次为强迫症状、敌对、其他、抑郁、焦虑、躯体化、恐怖、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病性。其中,强迫症状的得分也远高于其他因子。

从表5可见:(1)少数民族贫困女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也就是说,少数民族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低于男生。(2)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等3个因子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在躯体化、抑郁、恐怖、偏执和其他等5个因子上的性别差异有显著性;在焦虑和敌对2个因子上的性别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结论与思考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强迫症状突出;心理健康特点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低于男生。从心理健康特点看,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强迫症状、敌对、其他、抑郁、焦虑、躯体化、偏执、恐怖和精神病性等9个方面的心理症状均比全国青年常模严重,尤其是强迫症、恐怖和精神病性等3个方面的心理症状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要严重得多,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少数民族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女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重视。

第5篇

关键词: 家庭经济困难 心理贫困 心理健康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家庭经济贫困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近年来,政府和高校为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解决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而贫困学生因经济压力所带来的“心理贫困”却往往被忽视,且心理贫困是隐性的,它和经济贫困不同,心理贫困引发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独立学院依托母体本科学校,利用其有利教育资源所创设的二级学院,其办学模式和生源特点相对普通本科院校特殊,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家庭经济情况较好,但还存在少部分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付高昂的学费或者生活费的学生[1]。在这种贫富差距明显的环境之下,心理困扰就会影响贫困生以后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甚至影响其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如何及时、有效地开展新生贫困生心理援助工作,成为独立学院日常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研究以独立学院贫困生为对象,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贫困状况、成因进行调查分析,为建立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的扶助机制提供重要实证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独立学院被学校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不同年级、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共667人进行调查。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分别占76.3%、23.7%;文科生占33.3%,理工科占60.1%,术科学生占6.4%;23.7%的学生来自城市,44.4%的学生来自农村;单亲家庭89.6%。在学费来源方面,68.5%的学生是由父母支付学费,20.7%的学生是靠助学贷款,8.2%的学生是由亲友资助。调查数据显示,50.4%的学生感到家庭经济困难带来心理上的困扰;而54.6%的学生会选择向亲友倾诉减缓心理压力,40.7%的学生会独自忍受,仅有3.9%的学生会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所调查被试中86.9%的学生所在学校开设有心理咨询室,只有50%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对缓解心理压力有帮助,且只有40.7%的学生会选择心理咨询服务。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量工具,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睡眠及饮食状况因子,共90个题项,采用五级评分。

2.结果分析

2.1不同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不同年级被试在抑郁、焦虑因子上得分差异显著,在其他因子上无显著性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大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抑郁、焦虑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2.2家庭经济困难是否带来心理困扰大学生的SCL-90得分差异检验

家庭经济困难带来心理困扰的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家庭经济困难未带来心理困扰的贫困大学生。

表1 家庭经济困难是否带来心理困扰大学生的SCL-90得分差异检验

注:*p

2.3不同家庭构成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差异检验

来自单亲家庭的贫困学生和双亲家庭学生在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因子上差异显著,单亲家庭学生得分高于双亲家庭贫困生。

表2 不同家庭构成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差异检验

2.4有心理困扰是否会选择去咨询室寻求帮助被试的SCL-90得分差异检验

本研究调查对象均为被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0.4%的学生感到家庭经济困难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困扰。然而只有3.9%的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困扰的时候会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有心理困扰不会选择去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被试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上得分均显著高于不去心理中心寻求帮助的贫困大学生。

3.讨论

3.1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现状分析

已有研究发现,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2][3]。本研究发现大四贫困学生抑郁、焦虑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一贫困生;来自单亲家庭的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双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带来心理困扰的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家庭经济困难未带来心理困扰的学生。由此分析,独立学院比普通本科院校学费偏贵,但部分家长还是想方设法在儿女入学时拼凑齐第一学年的学费,虽然存在家庭经济上的压力,但是怀揣对大学的美好憧憬,大部分学生心态还是积极的。到了大四,部分家庭甚至还在偿还借来的上一年学费,学生家庭状况没有改变,很多学生倍感压力巨大。单亲家庭学生本来就因为父母离婚的问题带来不少心理问题,再加上经济困扰的双重压力,心理问题较突出。在独立学院求学,身边不乏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在这种巨大的经济差距下,很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很多大学生缺乏有效的自我调节方式,又不会去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这部分学生在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去寻求专业帮助的学生。长此以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症状更严重,如:自我认识上的自卑、情感上的焦虑、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

3.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及对策

不可否认,家庭经济是困扰贫困学生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但不能将所有心理问题的产生均归结于家境贫寒。高校中不乏家庭经济困难但是自立自强、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积极型人格学生。可见经济问题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因,不是内因。政府和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资助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但这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学校应该从关注学生心理发展方向入手,建构行之有效的心理扶助机制,帮助学生认识改变心理贫困的重要性,给予学生心理上的疏导和心灵上的援助,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摆脱经济贫困,远离“心理贫困”。

参考文献:

[1]周济.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3(8):7-10.

[2]徐浩凤,唐平.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5):382-384.

第6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重视。编辑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其心理健康程度不仅影响自身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而且也影响着大众传媒的质量。尤其是当今时代,社会的变革使传媒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大众传媒的创造者、把关者、总合成人的编辑,在媒介载体越增越多、竞争激烈的时代,其心理负担加重的同时,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也在不自觉地发生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关注和重视编辑心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和急迫。本研究关注河北省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健康状况,通过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提出提高学报编辑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一、对编辑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证研究

1.研究对象及方法

河北省目前有高校学报67种,学术期刊16种,专业编辑300余人。课题组对廊坊、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11个地市的120名高校学报编辑人员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其中男编辑50人,女编辑70人,年龄分布在24-45岁,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或以上。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电话采访及文献研究法。

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到编辑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工作的时候,即编辑稿件的时候是不是烦燥;对工作环境是不是满意(包括办公条件及人际关系);有没有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及其娱乐活动的习惯;工资待遇方面的满意情况。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但应填写详细年龄、性别、职务、职称等。问卷用邮寄的方式寄往各高校编辑部。寄出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95.8%。

电话采访是对没有寄回问卷的学报编辑进行电话采访,也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同时对没有对问卷上的有些选项进行选择的编辑人员也进行了电话采访。

文献研究法,查阅了近年来有关编辑人员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20余篇,了解了目前的研究进展,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研究结果及分析

(1)被调查的学报编辑人员对心理健康了解的人数为20人,了解一点的人数为60人,不了解的为35人。可见学报编辑人员对心理健康知识大部分都不太了解。这与对心理健康问题存在认知上的偏差有关。

“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生活适应能力。”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而长期以来,人们的健康观念局限于“生物体”这个方面,对心理上的障碍和疾病重视不够。许多人虽然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但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或明知有病也不愿承认,更不愿找心理医生,怕被别人耻笑。从我国编辑的构成看,他们和别的群体相比,虽然知识分子比较集中,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接近于一般民众,存在着认知的偏差。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有些编辑不愿意和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在工作、生活、生存各种竞争的压力下,有的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不会解脱;有的陷入深深的困惑;特别是有的出现了心理障碍也意识不到,即使感觉到了也不愿承认,更不要说矫正了。

(2)在工作的时候,即编辑稿件的时候是不是烦燥或提不起精神的回答,32人回答没有,40人回答偶尔有,43人回答经常有。可见高校学报编辑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较严重。职业倦怠现象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的不平衡。目前,在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中滋生浮躁情绪,既不安心工作,又自视清高,常有不平衡感、委屈感和自卑感,只求过得去、不求大有为的现象有相当的市场,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这正是地方高校学报迟迟难达应有的繁荣、人丁不旺的症结所在。

职业倦怠表现在思想上不思进取,不钻研业务知识,缺乏大局观念和长远打算。在义利观上,不能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工作态度上,不愿做案头苦工,稿件稍有毛病,便不耐烦。从工作流程看,其引发的危害是责任意识淡漠,道德水准下滑。不搞选题策划,不精加工,对成品不作质量分析,不严格执行三审制。从工作氛围看,这必然影响团队的活力,使团队缺乏凝集力。在生活上,有严重的情绪化倾向,对生活持消极悲观态度,幸福和快乐感缺乏。

(3)被调查的学报编辑人员对自己的办公环境满意的只有15人,一般的有40人,不满意的有60人。人际关系较好的有46人,一般的有40人,不好的有29人。可见编辑人员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较低。好的办公条件及人际关系,能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使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反之,就会产生敷衍工作的情况。

编辑普遍不满足自己的职业,当他们遭遇晋升职称不顺利等状况时,情绪就会自然低落。编辑作为知识分子,对工作的软环境要求较高,希望拥有宽松、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但这些达不到自己要求,精神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再加上如工作业绩得不到领导赏识,稿件得不到读者的赞赏,甚至得到读者的质疑,编辑部人员之间关系不融洽,嫉妒心作怪,戒备心严重,在稿件处理中苛求挑剔,不满情绪常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抑郁情绪,严重的可能导致抑郁症。

(4)是不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及其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的回答中,28人回答经常参加,29人偶尔参加,58人几乎不参加。可以看出编辑人员对身体锻炼的重视程度较低,这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人们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结识更多的朋友,释放不良情绪,振奋精神。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各种心理障碍,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在国外,体育活动已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5)对工资待遇方面的满意度情况的回答中,25人满意,35人觉得一般,55人回答不满意。编辑从事的是繁杂的脑力劳动,既紧张又单调,但编辑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与他们的劳动付出极不相称,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部分编辑特别是年轻编辑可能由此在工作中消极应付,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很多人又不能找到其他更好的岗位时,消极工作,常此职业倦怠必然产生。

1.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

编辑在做好自身心理调节的同时,还需要一个宽松、和谐、团结向上、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良好的工作环境。具体的管理中,编辑部的领导要针对编辑心理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的问题,想法设法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比如,讲竞争,强调激励因素,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和才智的同时,还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人而宜,不同程度地满足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只有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使他们无忧无虑地工作。

2.了解心理卫生知识,提高编辑的认知水平

每个编辑都应增强心理卫生意识,了解心理卫生知识。要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还应知道运用心理防卫机制调节自己的心态,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出现了心理障碍应该怎样调适和排遣。只有比较全面地了解心理卫生的有关知识,才能正确地适应环境,遇到紧张和压力的时候,能在心理上加以防范,行动上及时进行调节,即使出现了心理障碍,也能够配合心理医生进行矫治,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完整,心理素质得以健康发展。

3.学会自我暗示和自我放松,善于调节情绪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情绪状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可以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达到良好的、适应的、可管理的状态,从而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情绪对于心理健康来说至关重要,几乎每一种心理疾病都有其情绪上的表现。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安定,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如果一个人的情绪不稳喜怒无常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甚至精神疾病。编辑见多识广、情感丰富,更应该保持健康的情绪,因为外界因素变化很快,且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编辑只有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按照自己的愿望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才能够发挥积极情绪,以平和的心态、乐观的态度,有张有弛地工作。具体讲,就是要学会宣泄,找到充分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既不要压抑自己,也不放纵自己。对于消极情绪,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排遣。既不被情绪所左右,又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面对生活。

4.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真诚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径。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一个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生活在群体之外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心理健康的。学会爱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理解别人,一方面可以拥有博大的胸怀,增加学习、工作、生活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焦虑感和危机感,另一方面可以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第7篇

调查时间:2014年7月

调查地点:朝阳区

调查内容:关于教师心理状况的调查

调查方式:教委调查

从近日召开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坛获悉,一份针对1253名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66.16%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最令人担忧。

此项数据来自朝阳区教委日前对该区30所中小学、幼儿园的1253名教职员工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6成的教师心理健康状态不佳。其中,48.28%的教师表现为轻度症状,12.45%的为中度症状,2.71%的为重度症状。

调查显示,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中,小学教师抑郁、焦虑、强迫症状等心理健康问题因素的检出率均为最高。专家分析,这是因为小学教师工作任务量大而繁琐,相比中学而言,需要付出更多的心智和时间。此外,由于工作效果的隐匿性,其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社会评价均低于中学教师。

第8篇

>>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关于“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初步探索 自闭症儿童教育方法的探讨 自闭症儿童教育支持与服务体系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 浅析自闭症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 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现状及师资培养 淮安市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报告 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现状研究 自闭症儿童教育诊断评估工具及其特点分析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方法对比与分析 论家庭社会工作在自闭症儿童教育中的运用 强化理论在自闭症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培智学校自闭症儿童教育适切性的思考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的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反思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我国的自闭症儿童教育策略 培智学校1―3年级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实践研究 自闭症儿童个别教育个案研究报告 浅谈自闭症儿童 浅谈儿童自闭症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5]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

作者简介:

周凯旋,许佳宾,李娜: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

王艺杰,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

第9篇

关键词: 班队工作 快乐向上 和谐环境 心理疏导

班主任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也是最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老师,班主任如何在班队工作中培养小学生快乐向上的心理品质呢?以下笔者结合自己在近二十年的小学班队工作中摸索到的一些经验粗浅谈谈。

一、开展多彩班队活动,培养积极快乐心理

活动是人的基本需要,班队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班主任老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有必要根据队员的年龄特征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开设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尊重学生的人格,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能,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长处,体验成长的快乐。

例如在生活富足的今天,许多学生抵不住诱惑,经常光顾小卖部,玩具、零食等想买就买,随心所欲,甚至在生活与学习用品中出现攀比心理。虽然学校经常利用晨会课、校广播站、黑板报等进行宣传,班主任老师也常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绿色生活,节约用钱,但收效甚微,如果强制管理,又与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悖。为了遏制这种行为,这时班主任老师有必要设计相应主题的班队活动,如《低碳生活 合理消费》、《绿色生活 储蓄快乐》、《关注贫困 感恩生活》、《手手相牵 分享温暖》等。学生在有效实践参与活动中,初步形成金钱意识,逐渐养成节约习惯,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在了解贫困的存在后,学会关心帮助他人,体验积极态度带来的快乐心理。

又如现在独生子女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错误行为的纵容往往造成孩子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目无尊长等问题。班主任老师应审时度势,设计《妈妈,您辛苦了》,《爸爸,我爱您》,《奶奶,您请坐》等主题班会,让学生在班队活动中看到长辈们工作的辛劳,在角色互换中体验长辈们照顾自己的不易,在互相交流中懂得要做一个长幼有序、尊敬长辈的好孩子。

再如结合重要节日开展相应的班队活动,《关注睡眠,保护眼睛》的爱眼日主题活动;《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环境保护日主题活动;《党是阳光,我是花》的建党日活动……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所掌握的社会技能,获得大量的知识和直接经验,最重要的是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品质。

二、保持乐观向上心态,营造宽松和谐环境

卢勤说:“怎样让孩子拥有快乐的人生?与其拼死拼活给孩子攒一笔财产,不如培养他们从小有个积极快乐向上的心态,永远微笑着看世界。”

(一)乐观积极的心态,营造宽松和谐氛围。

班主任老师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作群体,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能提高工作效率,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如老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宽容爱生、幽默风趣等个性,会带动感染班级学生的情绪,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易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促进班队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促进他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班队工作顺畅,育人效果显著。

(二)主动向上的心理,挖掘共同管理力量。

积极心理学中快乐向上心理坚持人性本善的观点,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快乐向上的愿望和积极的力量。班队工作中抓住积极心理学中的这一点,以发掘学生身上潜在的力量,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共同管理班级。例如在学校卫生、学习与纪律的“三项”评比中,班主任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体验被重视,可以给学生“加官晋爵”,使他们产生责任感,达到自我教育。如卫生工作里有讲台长、窗户长、花木长等;学习方面里有作业代表、疑难题代表、导读代表等;纪律管理里有出勤督导、早操督导、课间督导等。学生在信任与使命中感受到激发积极情绪,乐意为共同管理班级奉献力量,在充实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培养快乐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制订心理辅导计划,疏导情感行为障碍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指出:“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产生的情感或行为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在班级工作中制订心理辅导计划,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适应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一)普及心理知识,启迪自我教育。

俗话说: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先有一桶水。老师的心理知识得以普及,方能启迪学生自我教育。

(二)组织心理训练,磨炼心理品质。

班主任老师在班队工作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磨炼学生心理品质。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倡观看《猫和老鼠》,引导学生用非传统的方式考虑问题和做事;培养学生友善、仁慈,可以引导学生聆听安慰不开心的同学,帮助有困难的人等。

(三)正确对待困扰,及时疏导障碍。

据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小学生犯有不同项目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使得专家对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和改善措施达到刻不容缓的程度。造成小学生心理困扰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生理原因等。如残缺家庭易使儿童表现像焦虑、冷漠、自卑、等消极情感;双亲不和,父母长期的争吵、敌对会使孩子内心产生严重的矛盾、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行为。疏导措施如引导家长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包括实物、语言、心理和人际环境),如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品格,影响少年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

总之,小学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在班队工作中注重让学生心理得应有尊重,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有助于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卢勤.好父母好孩子――卢勤30年家教精华[M].渡江出版社,2005.

[2]张海茹.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教学与管理,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