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

时间:2022-05-09 19:10:57

导语:在创新创业课程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模拟经营节;高校W生;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0.090

广州工商学院经济贸易系,是一个涵盖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管理、连锁经营5大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系部,以培养经管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因此模拟实训活动是其必修的课程。2004年,模拟营销节诞生,每年举行一届,至今已经走过13个春秋,开办了13届,在校园中赢得极好的口碑,成为经济贸易系独具特色的综合知识应用实训模拟活动。

1经济贸易系模拟经营节发展历程

经贸系模拟经营节从2004年诞生至今,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3个阶段。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色,有着不一样的风采。

“跳蚤市场”,是毕业季高校中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同时也是经贸系模拟经营节开始的地方,成为2004年第一届模拟营销节的主题。本届模拟营销节,学生在班级中组队,将自己闲置不用又有价值的东西拿到摊位摆卖,真实交易,旨在使学生走进市场,感受市场,了解市场,学习营销之道,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将传统的教师讲授的课堂变成了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堂。第二届模拟经营节,活动策划小组提出打开校门,广泛联系社会邀请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构想,以使模拟经营节更加真实,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因此,第二届模拟营销节,团学学生积极开展外联活动,引进多家企业赞助与参与模拟营销活动,给学生实践活动带来新的活力。至此,模拟经营节萌芽诞生,初具雏形。

模拟经营节经历了萌芽诞生阶段,不断地丰富其内容,解决运转中的矛盾与问题,创新环节与形式,一步步地走向发展壮大。第四届模拟营销节动员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参与人数高达400人,摊位68个,开设最佳经营奖、最佳创意奖等多个摊位奖项,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经营中的问题,将模拟营销节引向深入。第五届模拟经营节,创新活动环节,增加激励机制,采用摊位竞标的方式,解决摊位不足矛盾;活动规模空前,摊位突波百个,参与人数600人之多;活动时间增至4天,营销产品更加丰富,客流量高达2000人每日,在校园中开始形成一定的影响力。第六届模拟经营节提出了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实践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平台的宗旨,使学生更加接近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学以致用,参与人数达700人之多,摊位上百个,平台活动规模不断成长壮大,校园影响力不断扩大。

2010年,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之下,大学生创业理念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摸索前行、零星试点迈向系统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七届模拟营销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系起来,旨在引导和激励更多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提升大学生“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之上,经贸系教师开发《模拟经营实训课程》,从理论上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第八届模拟经营节则以《模拟经营实训》课程为蓝本,将教程内容(企业组建、企业投资分析、企业经营方案、企业开业经营、企业经营总结)通过模拟经营实践活动加以验证和完善,使得实践有了系统的教材理论指导,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第九届模拟经营节进一步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在一起,成为《大学生创业实务》课程的实践部分。在模拟营销开始之前,花费9周时间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在模拟经营节中由学生“成立一个虚拟企业进行商品经营和企业管理”,完成企业成立、市场调查、资金筹集、企业注册、摊位投标、摊位策划、营销策略、采购进货、广告宣传、市场开业、商品经营、企业管理、财务核算、总结晚上等十四项任务,由导师团进行悉心指导,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成立,其与模拟经营节、《模拟经营实训》课程、《大学生创新实务》课程共同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标志着模拟营销节走向成熟。第十届模拟经营节和科技文化节同时举行,并且开展第一杰皮具展销会,在校园中影响巨大,成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品牌之一。第十一、十二、十三届模拟经营节在成熟的基础之上,创新内容,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模拟经营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直备受各界关注,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2010年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开始走向实践。2015年,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掀起一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经济贸易系经历十载,由模拟经营节为起点,逐步形成了由理论课程、实践活动、实践基地三部分组成的创新创业系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1提供双创模拟平台,提升双创意识

经济贸易系的模拟营销节开展的初衷在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时间实践锻炼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创办各类企业,经营各种商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市场经营之中,感受市场运行规律,熟悉企业创办的一系列程序与流程,创新营销手段,践行经营与管理理念,从中体验赚钱和赔钱的酸甜苦辣,提升自己创新与创业的意识。随着平台的不断完善,活动环节不断增多,《模拟经营实训》、《大学生创业实务》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不断开发,模拟营销节逐渐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的一个平台。在这个真实存在的模拟平台中,学生通过策划、真实运营、总结等创新创业环节,感受着市场的脉搏,增强市场风险意识,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有新的更进一步地了解,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同时,模拟经营节中总结出的创新创业经验,可以运用到学生创新创业中,指导学生自主创业,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平台。

2.2素质培养和能力的提升,为双创提供能力基础

模拟经营节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的大舞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团学干部与干事、经营同学、一般同学,参与模拟营销节的分工不同,从中提升的能力有所不同。团学干部与干事,是模拟营销节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模拟营销节开始前,团学各部门需制定策划方案,联系商家,争取赞助,准备好帐篷、板凳、水电等物资。模拟营销节期间,团学各部门需要做好后勤工作,照看好物资,解决下雨、停电等突发工作,保证模拟营销节有序进行。模拟营销节结束后,团学需要清点物资,写总结,写新闻稿,总结模拟经营节的情况。从团学的工作来看,我们可以知道模拟经营节这一大型学生活动是对团学各位同学综合能力的锻炼。活动策划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争取商家赞助是对学生谈判、交能力的考验,突况的解决有助于提高学生应急反应,写新闻稿则是对学生语言文字功底的提升,团学各部门协作则是团队精神的体现,整个活动的有序进行是对学生组织能力的考量,因此,模拟经营节可以说是对团学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和考验。参与经营的学生,是模拟经营节的经营主体,他们需要做好市场调研,确定营销商品;做好竞价,拍得摊位;联系商家,购买商品;创新营销手段,做好宣传;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做好总结,积累经验。学生从中全真体验了一把做生意的瘾,利于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增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切身感受市场,提升商场风险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受益颇丰。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几天的模拟经营节真的很累,但我是‘累并快乐着’。这几天我过得很充实。我有机会将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学到了需要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次实训也大大增强了我们班的凝聚力”。未参与经营的同学则成了模拟经营活动中的消费群体,他们根据需要购买自己所需商品,从消费者的角度体会着市场的力量,思考着自己营销的手段与方法。

2.3培养双创人才,结出丰硕果实

模拟经营节举办了十三届,培养了多名成功自主创业的学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2007级市场营销专业的谢妃托毕业后,在深圳创办北京烤鸭和客家盐h加盟店,拥有8家加盟店,年销售30余万,提醒师弟师妹珍惜模拟经营节的机会,勇敢进社会历练自我,提升创新创业能力。2008级市场营销专业的夏伟钊同学毕业后,自主创立佛山幻能创展有限公司,在佛山婚庆租赁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2008级市场营销专业胡家考同学创建LED灯具照明及配件公司,现有员工30余人,拥有600平方米的厂房,经营良好。2009级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郑毅同学毕业后,经营强盛服饰和今兴盛辅料商行两家企业,季销售过百万,有着稳定的客户群体。这里列举了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成功的案例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模拟经营节育出的累累硕果,足以说明其学生创新创业带来的影响与益处。

3结语

广州工商学院的模拟经营节,以模拟经营节为起点,逐渐增加《大学生创业实务》网络课程,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构成了一个以模拟经营节为中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这里,学生全面实践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门知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学生强化市场风险意识,培养市场和企业经营所需的能力;学生将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融为一体,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总之,模拟经营节,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真模拟的形式,使得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勇于实践,敢于实践,积累经验,增强市场营销理念,提升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个模拟实战平台,在学生中产生积极影响,对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系统性模拟实战活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I

[1]模拟经营节画册电子版[Z].

第2篇

关键词: 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课程设计

一、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因此,创新创业工作是未来我国经济转型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高校肩负着培养符合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任务,通过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总结出一些经验[1]。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就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看,还没有建立一套合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大致说来,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化严重,处于摸索状态。我国地大物广,不同地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因此统一的创业教育模式不能适合所有高校的需求。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自主创新,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复制模仿,因此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TSPD模式起始于清华大学,但是在我国其他高校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浙江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生搬硬套也采用这种模式,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各个地域对人才的需求不同,我国高校没有实现有效的突围。

2.创新创业教育覆盖率不足,创业经费严重不足。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经费对比国外教育经费来看投入严重不足,虽然我国教育经费在2012年投入正式超过GDP的4个百分点,但国外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0%左右[2]。因为受制于教育经费的影响,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可能在全国所有高校同时进行,所以只能在试点院校试行之后,才能逐渐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率,势必造成创业教育覆盖率不足,无法在全国高校得到普及。

3.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创业师资力量薄弱。虽然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有十来年,但一些高校的教师思维观念没有转变,学生还是重理论轻实践,主动创新不够,实践能力处于薄弱状态。并且高校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深度不够,自身严重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创新思维和自主创业的能力有限,作为高校创业教育主力的高校教师无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4.创业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严重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高校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密切相关,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基本都是在高校内部进行,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力度上明显不足,高校依然孤军奋战,导致高校创业教育效果不佳,与国家政策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力度不够有必然联系。因此,高校创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是与国家政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的素质决定了个人的创新创业能力,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创新理念和创业知识结构。创新的创业课程设计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都会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专业知识水平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基础,创新创业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为创新创业的活动提供了支持。因此,设计一套高校创新的创业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二、“四层次立体化”创新的创业课程体系设计

在不断探索和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目前形成了“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创业专题培训+创业实践”为核心内容的“四层次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面向全体、培养骨干”的工作模式,在大学一年级针对全体学生普及通识教育,开设《创新创业概论课》。在大学二、三年级结合不同专业增设“学科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在四年级针对部分有更多创业兴趣和潜力的学生开设“创业专题能力培训”,并为创业实践者提供创业过程所需的创业指导。“四层次立体化”创新的课程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整个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专业教育,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目的,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开展创新创业启蒙教育,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面向大一全体学生开展“通识型”启蒙的创业教育,主要目标是启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让大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3]。将《创新创业概论》归为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并计入1学分。课堂教学要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现代教育信息手段,能提高大学生对创业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行为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选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采取案例式的教学方法,着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决策和动手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和创业行为。目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生主要通过参与“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创业体验,并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训练项目。

(二)开展学科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完善融合。

面向各学科专业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开展学科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主要目标是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引导学生结合各自专业特长进行创业。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各学科专业教育严重脱节,造成创业教育理念和实践无法在专业教育中有效实施。可将《专业创新创业专题讲座》纳入专业核心模块,在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内每个专业安排2-3次专题讲座,定期邀请创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和成功创业的学长等开设创业讲座,让学生学习创业经营管理、创业风险投资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在创业过程中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明白如何将创业与专业知识更好地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4]。

(三)开展创业专题培训,提升创业实践能力。

面向在校期间想创业的大四学生开展的创业专题培训,主要目标是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提升大学生创业实战技能和创办企业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对风险的防控能力,减少失败几率。由于创业专业培训教育是针对少数学生进行的,因此可选择创业性强的专业领域,比如经管类的专业。选拔的大学生要具有创业的意愿和意志品格,专业培训课程以制定创业演习和课程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创办企业的过程展开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训练课程教学中设置师生互动和实践操作环节,并将《创业指导》纳入大学生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并予以2-4学分认定,将《创业实践》中大学生创业孵化实践项目纳入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模块并予以4学分认定。多年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利用校园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大学生创业一条街,通过大学生亲身体验创业过程培养终身创业精神。

三、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优秀的创业导师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于2009年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实践指导工作,下设创业教育中心、创业指导中心和创业实践中心。目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概论课程团队和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其中有国际、国家级培训师5人,教授11人,副教授9人。学校曾先后多次承担了全省高校SYB创业师资培训任务,受到了全省高校师生的好评。经过多年来的经验学习与探索,如今已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且通过了国际培训师和国家级培训师的评估,在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总决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及“赢在江西”创业大赛中成绩斐然。

四、建立创新的创业课程考评标准体系

考核成绩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有重要影响。创新创业考评标准改革要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把“注重考核学生实际能力”、“全面考核”、“过程考核”等一些先进理念注入大学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并建立师生双向沟通式的考核信息反馈机制,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创新思路,从而保障创新的创业课程能顺利实施。通过考评体系的改革,不断强化大学生课堂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建立一套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5]。

参考文献:

[1]姬玉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体系建设探索[J].教学实践研究,2015(4):165.

[2]周贞云,王道明,黄永明.创业教育如何与实战经验接轨[J].经营管理者,2013(4).

[3]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

[4]邱化民,呼丽娟.高校院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为例[J].创新创业,2015(11):56.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为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国家到2020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达到3900万人,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落实教育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的要求。

但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关键是要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而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这个体系,能够真正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技能和培育创业精神。

(一)政策支持

根据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的指示精神,鼓励和提倡所有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目前,教育部尚未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体系之中,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导致学生对创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欠缺。

(二)理论价值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过渡,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趋势明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更难,尤其是在当前发达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并导致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一套完整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对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解决当前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实践意义

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能够促使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大学生经过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实现就业。

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纵观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我国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培养体系,但就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已具备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对于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一)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步成型,基本上由三个部分组成: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举办各种创业竞赛与活动、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这与发达国家或者是国内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载体,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材、软件质量

目前,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就是通过实施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以提高创业知识素养;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课程,以提升创业技能,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现阶段最重要而且最有效的途径是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软件方面的研发和完善。

(三)夯实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导师团队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伴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选拔与培养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也提到重要日程上来。一要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制订激励措施,鼓励专职或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二要聘请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三要组建创新创业团队,推行创新创业团队导师制。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加强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衔接,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技能,通过建立理论、实践以及实战演练三个平台,以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开设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相关课程由企业家和大学教师联合开设,包含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活动,并且将网络学习活动融入到了课程理念和设计之中,使其成为整个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借鉴英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3次讲座:其中1次在课程的开始,1次是邀请企业家进行客座演讲,还有1次是在课程结束的总结讲座;每周1次小组研讨活动,把有用的文章带到小组研讨活动中去;学生通过网上博客交流,并每周在网上提交1次作业。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开设《模拟企业》、《创业软件模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等课程,并依附于相应的实验实训室,研发或购买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软件,紧紧围绕创业导向和创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加以展开的基础上,努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和增强实践性。使学生置身于比较真实的创业环境中,尽力使学生直接从事对新建企业至关重要项目的活动,以提高创业教育课的效果。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战演练体系

高职院校要构建、创新、丰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种实践载体,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技能大赛、创业工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等实战演练体系。

1.社会实践

高职院校重视学生实践技能,鼓励各专业积极参与社会的的交流与沟通,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校外基地。利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学校、科研单位开展顶岗实习、科技帮扶、法律援助、专项调查活动等。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同时对优秀社会实践项目进行奖励,并对符合要求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计入相应学分。

2.技能大赛

职业技能大赛是加快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的最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既能发现、造就、选拔一批技术精湛、技艺超群的优秀技能人才,也能促进教师全面掌握人才培养需求及相关标准,提高教师的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同时,获奖选手可优先推荐到重要的技能岗位。

3.创业孵化

高职院校应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或者于当地政府合作,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做好前期创业孵化的扶持工作,制定配套政策,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质量。(作者单位:淄博职业学院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林.试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第4篇

关键词:财经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1-000438-01

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素质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当前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1]。财经类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财经类院校已经普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收效甚微,并未形成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及创新体系。

一、目前财经类院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不完善,缺乏物质保障

完善的体制是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推行的保障,但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不完善,个别高校甚至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硬件设备缺乏,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如财经类院校对创新创业园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创新创业竞技比赛重视程度较低,由此造成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较低。

(二)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合理,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需求

部分财经类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并未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同时与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有机的结合。另外,个别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重视程度不够,并未充分重视学生创业能力及创业思维的培养。已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院校,也仅注重创新创业竞赛,其他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相对简单,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并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无法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

(三)学生主体缺少激情、创业团队凝聚力低

在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学生占据主置,因此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高校的学生多为90后,且以独生子女居多,生活环境相对优越,这就造成学生缺少一定的竞争意识,对创业缺少一定的激情。多数学生会选择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则不会选择创业。另一方面,组建的创新创业团队多是以兴趣爱好为基本结合点,对创业成功充满着希望。但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团队的凝聚力会下降,多数团队成员会放弃,不再继续坚持。

(四)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

财经类院校热门专业的分数相对较高,学生受家庭及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就业思维相对僵化,职业定位多向公务员、外企等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方向发展。从另一方面来看,多数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培训的目的是获取相关的资格证书,增加自己将来获胜的筹码,缺少必要的创业意识。

二、财经类院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整治措施

(一)完善体制、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建设进程,通过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讲座等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2]。另外,要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的第二教育内容来实施,采取相应的扶植政策,为其发展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扩大其宣传的影响力。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充分调动现有的教学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的专业课程建设,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施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建立激励政策,鼓励院校在校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导师,并聘请校外兼职导师,力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

(三)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平台

统一思想,全面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条件,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平台。扩大创新创业园的规模,提升其发展层次,引进先进的创新创业项目,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3]。就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充分利用可利用的校内资源及校外资源,积极拓展创新创业项目。加强学生的政策法规教育及挫折教育,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团体的凝聚力。

(四)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理念教育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课程开放日,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实际的课程教学,开展适当的实践课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开设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提高学生及家长对创新创业的认知程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注重宣传成功创新创业的案例,转变学生传统的就业思维。

三、总结

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财经类院校作为一种专业性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促进其学生创业,还应注重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创业方法。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发挥其聪明才智,将在校期间学到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付诸于实践,最终实现其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梁丹婴.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29):254-255.

[2]陈勇.基于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财经类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0(10):146-151.

第5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前言

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显得尤为重要,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众客空间、开放式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在物流行业加强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管理服务平台,创新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互联网+”行动计划对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与机遇,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二、实施“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合作企业创新实施“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段即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根据物理管理专业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经济管理通用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理论学习与认知实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个阶段物流专业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第三个阶段综合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综合实训项目、企业跟岗实践学习、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学生达到企业准员工标准;第四个阶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校外进行顶岗实践学习或开展自主创业项目。分层培养即在第二、三阶段把学生分成技能型学生、创新型学生,第四阶段把学生分成就业型学生、创业型学生,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双创贯通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贯通学生培养的四个阶段。图1“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多形式学习,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实践项目、课题研究、特长竞赛、创新成果、境外交流学习等纳入学分管理,建立以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学分互认制度。

三、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双创型课程体系

“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创业型创新人才,将创新创业课程有机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实践体系和理论体系,涵盖创新思维以及创业全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愿,增加学生的创业资本。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上,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创业导论、商业模式概论、项目管理等,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创业,物流领域创业者应具备哪些创业素质和基本能力;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选修创业指导及创业案例研究课程,并引入创业者、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对已经开展物流项目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类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双创型实践教学体系由校内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创新创业实训、生产性实训项目实训、校外认知实习、创新创业实践、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组成,学生在校期间为了培养学生的商贸物流服务技能与运营能力,开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技能大赛、“互联网+”物流运营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图2“双创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体系设计上,开设创业活动课、创业模拟仿真课程等。一方面实现“做中创”,包含综合实践项目、应用性专题设计、创新创业竞赛等,使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另一方面重点实现“研中创”,即依托师生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系列做法

(一)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工作室由专任教师与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工作室,引入快递分拣业务、物流仓储流程优化、物流设施设备设计、特色农产品物流项目、商贸物流项目等,由师生共同选择实施项目,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研、座谈研讨等方式完成物流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物流业务能力以及专业素养,还能够为专业教师教学提供真实的教学项目,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二)举办物流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在物流领域的创业意愿,每年开展全部学生均能参与的物流创新创业大赛。大赛以智能快递、高效物流、智慧仓库、特色产品物流项目、先进物流技术应用等模块为题,学生根据兴趣与自身优势选择参赛项目,通过项目计划书的撰写、项目的实施方案的制定、项目的讲解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三)开设经管通用课程,培养学生经济管理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统计学、企业运营模拟、电子商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经济商贸通用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除了能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外,还掌握经济管理能力;除了能够进行物流业务操作外,还懂经营、善管理,为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四)开展名家进校活动聘请物流企业老板、行业专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创业导师,每个学期为专业师生开设创业指导讲座。利用企业老板创业经验、行业专家创业思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经营理念解决学生在创业中存在的困惑。

五、总结

物流行业发展迅速,由传统的物流发展为一体化物流、智能物流、高效智慧物流,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机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以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双创型课程体系为核心,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作者:逯义军 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职业院校;国际化趋势;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115-02

党的十明确提出 “鼓励青年创新创业”和“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的战略思想,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尝试在分析国内外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以及得失的基础上,探讨国际化旅游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催生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等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开展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也可称为“创新创业精神教育”或“企业家精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旅游职业院校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一般指广义创新创业教育,又称为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它是当代旅游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的选择,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很长一段时期旅游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点内容。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4年入境过夜游客已达5562万人次,国内旅游36.1亿人次,同比增长10.7%;出境旅游11659万人次,同比增长18.7%,海外消费达1648亿美元,同比增长28%,列世界第一。中国旅游业随着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互联网+”新业态和产业转型升级,给旅游业带来巨大机会和挑战,旅游职业教育应主动顺应新时代的变化,积极开展国际化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旅游职业院校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

第一,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谈判和推销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第二,培植创新创业文化,培育一套全社会能够认同和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念。这是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积极倡导“创新创业光荣”和“公平正义”等共同价值观,营造劳动致富光荣和崇尚公平正义的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和政策环境,使人人想创新创业、人人想做老板的理念付诸行动。英国著名战略家罗伯特・汤普森认为:“国家实力等于人力加可用资源乘以意志。”因此,旅游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遵纪守法教育、创新创业环境营造、创新创业能力锻炼、加强职业指导、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六个方面。

(二)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与协调机构

旅游职业院校应成立管理与协调机构。如: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来引导、督促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主要功能是进行理论的研究和本校实践的具体指导。负责根据本校各专业设置的特点、优势来统筹选择创新创业领域,进行相关领域课程体系的优化配置及方案的论证,总结相关案例经验,评估实施效果,努力建构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

(三)建设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

旅游职业院校应成立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来推动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既可以是真实的创新创业环境,也可以是模拟的创新创业环境。在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里,学生可以学习到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本领,包括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财务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当然,创新创业方案的设计和完善,创新创业项目的管理和落实,创新创业形式的选择和组合,都将在该基地得到矫正、孵化和培育。在这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技能增强,创新创业素质得到升华。

(四)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基金

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以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基金,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性发展。在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才能之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创新创业资金问题。学校应当争取获得各级政府的资助,或者寻求企业的经济支持,也可自筹资金,借鉴风险基金的管理模式,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基金,对本校有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原始资本的初步投入。创新创业教育基金应有专人管理,对资助的创新创业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资助数额。另外,创新创业教育基金也可以加强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项目,如: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科研、学生的发明创造和其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经济资助和投入。

(五)实行弹性学分制

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行弹性学制,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实施创造条件。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需要通过相关课程这一核心环节来实现。由此,科学的课程结构和体系,对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应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为标准,精选课程,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新颖性,在本专业基础上突出与创新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如:旅游创业管理、旅游互联网商务、旅游国际互联网营销等课程,形成具体学科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课程结构,创建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可以考虑实行弹性学制,以鼓励创新创业素质高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六)修订教学计划

创新创业教育要纳入教学计划,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组织活动,按模块的形式开展教学,同时讲解必要的有关知识,为提高素质和培养能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上课时教师提出问题、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挑选学生重点发言,其他学生点评,最后由教师讲评。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在研讨中学习。最后对学生进行考核,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教学的情况,各项实践活动的参加程度和效果,编制和讲读商业计划书的水平,最终评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成绩。

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不同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修课可给予相应的学分。在课程开设上可借鉴国内外有所成就的学校的经验。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实际案例为主的知识教学,以自身体验为主的活动组织,以模拟仿真为主的实战训练,以具体咨询为主的个别指导。在研究过程中将相关成功案例进行研究与分析,参考美国哈佛大学 MBA 课程的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能直接参与创新创业思维的培训。创新创业案例教育可以促进交流研讨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于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创业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以实际案例为主的课程开设。南非罗德大学管理系的做法可谓是这种模式的代表。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它包括三个模块,模块 1-商务基础(2个月),包括四个子模块(导论、动因和商务环境;个体特征和自我评级;思想激发和项目过滤;商务计划准备)。模块 2 被称为 Alpha Project(6 个月),包括去实际的经营和管理一个小公司。模块 3 包括商业的职能领域并与模块 2 并行。在每周的课堂教学阶段,教师都会指导学生反思从小企业里得到的经验。每周邀请一个企业家来给他们分享经验,实际经验和角色模式是学习创新创业的主要工具。在 Alpha Project 项目中,学校为逐步形成过程和发挥作用的过程。

(七)结合“产学研”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通过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示范和实验基地。我们所说的“产”是建立在旅游职业院校知识创新的基础上, 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学”和“研”则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通过导师制、科研训练计划和科技孵化, 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试验田。

(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业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条件。首先,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把自己的创新思想转化为实践能力,能通过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其次,教师设计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环境,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创新创业的意识。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应该考虑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市场学、酒店销售学、会计学以及法律、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做兼职教师,也可以请一些有旅游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并已经取得成功的创新创业者现身说法。

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也应从实际出发,争取企业的支持,努力开创具有旅游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董奇,张舒哲等.《学习的科学》 优等生跨世纪丛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6 .

[2]郭广生.我和创新创业有个约会-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第7篇

建筑学专业是高校的重点专业,为国家培养建筑类人才。创新创业课程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要意识到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寻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解决措施。

关键词:

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创业创新

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对创业创新教育活动起到积极作用。地方高校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在师资力量上存在不足。建筑学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要依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出优秀人才。

1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意义

1.1促进创新创业

在地方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学专业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在地方高校各专业中所占地位较高。建筑学专业本身的行业性特点十分明显。近几年,地方高校的建筑学专业不断扩招,建筑学专业的人员大幅度增加,就业困难的情况更加明显。要求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在设计、动手等方面具备较强实力,也要具备创新精神,能应对各种突况。此种情况要求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引入到日常教学当中,鼓励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困难情况[1]。

1.2利用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新的发展形势,经济发展速度趋于平缓,要求利用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在此种形势下,建筑专业的学生需要适应教育改革要求,在日常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创新理念,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向前迈进。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新的理念,建筑系的学生也要紧跟时展潮流,不但提升自身的创新水平[2]。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目标

2.1培养创新意识

对地方高校而言,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要对学生进行指引,让学生从社会发展中得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使学生热爱建筑学专业,逐步锻炼自身能力,让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挥,能以灵活的思维应对各种突况,学生就能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

2.2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

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创新创业的基本内容、概念等,从客观的角度对之前建筑学专业学生创新失败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注意总结经验,少走弯路。特别要注重有关法律的学习,防止在创业过程中出现偏差。

2.3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习知识后,要在现实中进行检验。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在教学中,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因此,在课程建设时,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3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措施

3.1改进创新创业课程教学

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各行业人才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通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言而喻。当前,地方高校建筑行业并未将此课程归入到同时课程中,仅对少数想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进行教学,此种情况导致此课程的覆盖面不够广。此课程需要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集中在一起,在通识教育中即可获得这些知识。也有部分课程涉及历史、文化等内容,很多内容均是局限在课本与实验室中,创新创业教育则能让这些知识在现实中得到应用。因此,要将此课程纳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比如,在大一时,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启蒙课程,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在大二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理论的学习内容教学,让学生的创新创业得到培养。

3.2创建创业基地

创业教育需要进行实践才能巩固学习成果,让创新创业教学能发挥实际作用。要充分利用学校内的资源,实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比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前往建筑学专业的实验实训室,主动了解建筑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知晓最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创建大学生创业园,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也要帮助这些学生掌握技术。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际创业体验,比如开设建筑设计公司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创业的艰难。教师可在学生实际操作中设置一些难题,让这些学生着手解决,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创建实践基地让学生不局限于理论,能在现实模拟中积累经验,解决难题,对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3.3安排创新实验班

在建筑学专业成立创新实验班,目的是培养建筑专业的高技能人才,让建筑学的教学得到全面推进。创新实验班设定时间不久,先注重培养基本能力。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步则增加教学力度,从理论教学逐渐过渡到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让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实际,也能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时锻炼出很强的解决问题能力。比如,教师在建筑学专业实验班中教学前,要在教学中创设建筑设计图纸实践活动,让学生扮演客户,彼此就图纸设计的要求展开讨论。为让情境设定更具备现实效果,可让“客户”给设计图纸的学生出“难题”,学生需要面对客户的百般刁难,让这些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工作中常会发生的一些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均有益处。学生为解决客户的问题,就会调动思维临场发挥,此种情况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此种思维方式则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3.4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的重要方式。比如,在学校中邀请建筑学专业毕业后创业成功的校友来学校演讲,向学生们讲述自己在创业中遇到的困难,讲明自己又是如何依靠自己的创新思维实现梦想。

4结束语

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会对未来的建筑领域发展产生影响。地方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让建筑专业的学生产生创新创业意识。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建筑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创业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刘圆圆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璐,赵頔.大学生创业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1所高校创业课程质量调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3):78-82.

[2]刘强.创新创业,促进行业科技进步——记建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人物,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加平[J].中国建材,2014,24(7):58-61.

[3]刘丹.以服务社会为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临沂大学特色课程《建筑设备》为例[J].四川建筑,2015,35(1):57-58.

第8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1引言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培养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朱天元研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基于“双创”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教学目标[1]。陈雪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建设策略[2]。党源源提出了由“静态”立体化培养体系建设与“动态”培养模式实施组成的基于创新实践基地“融合式—进阶式—驱动式”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3]。李丹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提出了通过打造“三师”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建“三业”结合的教育内容体系、探索"三法"结合的教学方法等措施加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4]。杨娟以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的方法与途径,总结并提出整改措施[5]。喻鹏等人充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教育,从顶层的管理体系设计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再到课程教学综合体系、融合平台架构、特色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动机和创造力[6]。芮晓雯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7]。财经类院校由于计算机专业为边缘学科,相对于一般的理工科院校,面临着更大的困难[8]。随着国家大力提倡的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和IT技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强力支撑作用,为财经类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为此,本文引入了一种基于时间线的融合模式,利用大创项目、比赛、团队管理等方式,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2现状

目前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有《创业基础》、《创业案例学》、《创业法规》、《跨专业创新创业综合实训》等。这些课程之间衔接不到位,知识连接尚未打通,造成学生对所学课程不满意、缺乏兴趣。近几年IT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新概念层出不穷,IT类专业创新创业难度增大,往往是学生刚刚凝练出创新创业的想法,这些想法就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了,等到学会技术实现这些想法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创新创业机会。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的实操技能,很多教师没有参加过创业。IT类团队的管理和其他专业不一样,由于迭代速度快,知识面比较广,传统的松散联盟方式的团队创新创业往往跟不上节奏。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学习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不够,两驾马车用力不均,互相冲突的情况经常发生。因此,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如何根据国家和地方的发展需要,研究如何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的途径和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4]。

3融合模式

为了有效地解决地方院校在计算机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时间线的融合模式,形成以融合创新创业、专业课程,辅以合理的时间管理手段的培养新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将学生凝聚在一起,组建有年级层次、跨专业的团队。团队能自行滚动发展,不需要教师反复介入团队的基础培养工作,经过创新创业的训练后就能够参与实际科研工作。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如何融合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

3.1时间管理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IT技术的迭代单位已经从月缩短到了天,高节奏的开发压力给予了学生巨大的压力,许多学生开始怀疑自己从事IT领域工作的能力,从而不愿意参与创新创业相关的项目和比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团队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一切学习活动和开发环节要实现可视化,能够随时看到自己的时间的利用情况。团队使用番茄工作法、四象限法则、GTD时间管理等方法。例如使用iToDo等现有的App,同时根据团队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吸取现有的时间管理和敏捷开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发出适合学生团队管理的系统。例如,既往研究开发了worklog和MagicTime等App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以及时间管理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并获得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通过worklog等可视化工具来审视自己的时间管理,从纵向可视化看待自己的不足和进步,通过团队成员之间和不同的团队之间的横向比较来增强自己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时间的把握往往容易出现问题,许多原来很有上进心的学生因为对时间的管理出现问题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机会和学习动力。因此在团队的时间管理上还要狠抓时间复利,摒弃学生对待时间的5种常见态度:茫然、焦灼、无助、随意、投机。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做事情不敷衍了事、不瞻前顾后、不摇摆不定,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通过worklog等工具可视化、数量化学生的学习和参与项目的效果。根据时间复利的要求,每个月必须比上个月有一个小的进步,例如3%,让学生看到1年以后和3年以后时间复利对学习效果的巨大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这样树立了正确的时间观念的学生团队必然在以后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占据着巨大的优势,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3.2课程和新技术的融合

在创新创业教学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专业糅合不同的内容。比如计算机类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就要结合最新技术的发展,课程内容不能再是几年不变,而是力求每年都有更新,每个学期都有变化。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始终围绕着新技术的发展,实际上就打通了创新创业课程和计算机前沿技术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对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的兴趣,做好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教师应把这种模式贯穿到整个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阶段的人才培养中。

3.3跨专业融合团队

创新创业需要掌握的知识比较多。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在参与比赛和大创项目的时候往往在非技术领域出现问题而退出比赛或项目,这是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局限在一个专业中,视界往往不够宽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采用跨专业融合团队,利用财经类院校财经专业人才众多的优势,引入跨专业融合团队的方式,积极吸纳其他专业的学生进入团队。这就使得团队的搭配比较合理,拓宽了参与比赛和项目的团队成员的视野,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同时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磨合也提升了学生的适应能力。

3.4在校生和初创企业的合作

对于已经就业并参与创业的学生,学校和教师要继续参与他们的项目,对团队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学校和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学生创新创业的宝贵经验。学生创新创业的经验教训也可以反哺学校的教学团队。在校学生的团队可以参与毕业学生的创业活动。这样在校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机会,创业的学生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在校生的低成本优势来大大降低初创企业的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创业的学生还可以成为比较好的企业导师,他们给在校生传授的知识比课本的内容更加生动,更加有说服力。这样就弥补了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缺乏实际创业经验的问题。同时来自于本地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比课本上的案例内容更有说服力和亲和力。每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都引入一些这样的案例,可以有效地提升课程的效果。

3.5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的融合

专业课程也需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做出必要的变动。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专业知识,专业课程体系也需要随之改变,部分课程的开设时间也要调整开课时间。这样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学习专业课程内容。同时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也需要更新创新创业的实际案例和项目,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了解到以往创新创业的项目的情况。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愿和能力将大有裨益。

第9篇

关键词:三化;主题班会;创新创业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党的十报告提出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1],因此,将创新创业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培养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当今学生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当前各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并不显著,这与高校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培养模式单一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关系。为进一步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充分挖掘在德育教育中发挥作用的主要载体。主题班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将创新创业培养思想融入到规范化、系列化、创新化主题班会中,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1高校创新创业现状

1.1教学和课程体系不完善

虽然多数高校均配置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教育效果并不显著。一方面,其主要形式为选修课和辅助课,学生的重视程度不佳。另一方面,辅助学科开展的不到位,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扎实的心理学、管理学、社会科学、营销学、职业生涯规划、软件等与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且各相关专业课教师之间沟通较少,使创新创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度较大[2]。

1.2缺乏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条件。各高校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有效的激发出来,从根本上解决创新创业成功率低的问题[3]。但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较少,且创造力的培养体系尚不健全;同时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开创性人格的培养也不够系统和全面。使学生开拓、创新意识淡薄,不能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挖掘出来。

1.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均由经济学和管理学老师承担,而这些教师没有经过创新创业系统的培训,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和系统。致使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性不强,不能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2]。另外,对于一些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教师对其的指导能力有限,不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观。

1.4培养模式单一

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模式主要以集体讲座和“挑战杯”科技活动为主,缺少以不同学生个性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培养模式。“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具有一定的成效[4],参赛学生也在逐年增加[5]。但多数高校对其以赛事的态度应对,而没有将其转化为学生持久的创新创业发展的培养模式。使参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出现阶段性的限制[6]。因此,构建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2创建“三化”主题班会创新创业体系

主题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指导下完成的对某一主题深度理解的集体活动[7]。主题班会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可有利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理论指导,将主题班会在内容上系列化、过程中规范化、形式上创新化,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1主题班会系列化

主题班会系列化是指以整体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在教育内容上进行整合,总结创业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能力,使之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内容体系。如: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意识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挫折教育、职场教育、自省教育;力求通过一系列内容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策划能力、战略能力、机会把握能力、运营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冒险能力、抗压能力和总结能力等(如表1所示)。

2.2主题班会规范化

主题班会规范化是指在主题班会的教育过程上进行规范,辅导员或班主任在经过系统的创新创业培训后对每个主题班会的主题、课时、目的和意义、准备工作、主要环节的设计予以明确。将主题班会纳入教学安排中,制定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方式,设计系统的评价体系。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创造思维的培养贯穿于主题班会的全过程,形成一个鼓励、支持、保护创造的氛围。

2.3主题班会创新化

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将不同内容的主题班会设计不同的形式。班会模式可打破传统的以讲座及授课为主的模式,而以讨论会、拓展训练、心理剧、情景模拟、模拟面试成果汇报等形式召开主题班会。模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不仅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和氛围中思维得到较好的发散和激发。主题班会形式创新化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浓缩的、有逻辑关联的高质量主题班会,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三化”主题班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3.1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每个学生均具备创业能力,只是创业能力的领域和层次不同。创业能力由分析、总结能力,机会识别、开拓、冒险、首创、及组织能力,关系和战略能力等诸多分解因素组成。规范化、系列化、创新化主题班会的开展可较好的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分解因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机会的把握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使学生具备创业的综合素质。加之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在创业课的理论指导下,即可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全方面有效改善创业成功率低的问题。

3.2加强与第一课堂的衔接作用

创业理论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企业的筹划、创建、组织、管理、运行等理论知识。但仅仅依靠理论知识进行创业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实践体系的构建,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而衔接理论与实践的载体即为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主题班会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模式高于课程的灵活度,使学生在无意识、无目的、轻松氛围中锻炼了思维的活跃度,弥补了理论课的不足,并对学生将理论有效的应用于实际创业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利于学生成长的“磁场”环境,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彰显教育的魅力。“三化”主题班会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人际关系、集体舆论、校园群体观点、理想信念等均具有良好的渗透作用,将创新创业文化植入到主题班会中并在不同的情景中表达,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对于整个校园的创业氛围具积极的影响和渲染作用。

4小结

我国正处于创新创业经济转型阶段,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来形成创新、开拓的力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不仅仅是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作为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也应该抓住德育教育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渲染和熏陶,将创新创业培养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全过程,让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成为新常态下中国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作者:董玉晶 黄海涛 王 坤 王慧玉 陈 颂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利.树立科学的人才观[J].奋斗,2015,4:37-38

[2]谈丹.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价值观引导研究[J].高等教育,2015,4:88-89

[3]刘畅.创造力投资理论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3:68-72

[4]张延娇.基于广东医学院“挑战杯”活动分析在校大学生的科研现状[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60-661

[5]王佃冰.关于建立高校挑战杯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3,23: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