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0 23:50:59
导语:在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伊始,演示一段展现海底世界的视频影像进行欣赏,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以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再现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掌握新知。
美术教材的重点、难点部分,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素材,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如:在教学《森林王国》一课时,我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的动画情景:四季的森林以及大量的动物图片欣赏,学生沉浸在对森林的无限遐想和神往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并使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开扩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为学生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演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巩固新知。
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也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达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反馈信息的目的的一种训练过程,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因材施教,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升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强化新知。
在新课程改革领域里,美术教育是不可一门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了。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创造力
在新时代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领域里,美术教育是不可一门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了。在美术教育方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小学生的美术才能与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教育在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并影响和决定了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由此可见,良好的有系统的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美术才能,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美术教育经验和方法,美术知识及传授这些知识的能力。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以前的教学方式,是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能、开发智力效果。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灌输式教学,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在当今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低年级孩子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就考虑出这样一种做法:用水粉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杯内,再拿三个空杯子,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带有颜色的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和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玻璃杯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杯子里一摇立刻变成间色,学生兴趣一下高了。这种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孩子们看的很投入,兴趣很浓。让学生做实验,红色+黄色=?色,红色+蓝色=?色,蓝色+黄色=?色,两种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又证明了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学生又学会调。
3.教学方法是美术教学的前提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是它特有的优势,怎样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进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只传授知识,而要把开发智力放在重要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每一方面都不可偏废,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几方面的任务呢?这确实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美术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教者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教者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
4.创造力的培养
4.1由于儿童自身潜意识的童趣、稚拙的造型特点,学生往往会把果子画成人面,并赋予表情,把画一个人侧面的眼睛可以画成正面人的眼睛,人物手脚可以随意安排,全身比例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在他们眼中,观察到的不只是自然形态的模拟,也不受固定方式的束缚,随意性的人物夸张变形,表现童趣稚拙,他们习惯用线条去绘画自己的生活。因此,在我们教学时应极积引导儿童这种自然古朴、单纯的审美意蕴和思维现象,顺其自然,培养其创造能力。
——关于校本教研的课堂小实践与反思
摘要:美术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在开足开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结合本校、本地资源、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满足学生个性和多元化发展的美术课程。
关键词:校本 美术课堂 二课活动 学情 时令美术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对“校本课程”已不再感到新鲜,“校本课程”也不再是美术兴趣小组的时髦词,它的时代意义也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任何活动小组和兴趣小组。
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是具有特色的第二课堂,但是,第二课堂只能让少部分学生去体验和实践,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享受不了这种校本课程。因此,本文从课堂小实践中探索和反思,研究校本课程中的可行性元素,实现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和策略的创新。
一、针对初中学生学情的校本课程
初一的学生热情高,学习积极性强,酷爱漫画,卡通画,但是他们美术技能比较差,造型能力较弱,所以我适度的修改了教材《漫画卡通画》,设置成在简笔画里画卡通画,卡通画训练易于激发他们的兴趣,简笔画直接伸向两个领域,一手抓兴趣,一手抓技术。如图:(学生作业)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思维的进步, 初二的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技能水平,同时,他们发现美、鉴赏美、追求美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因此,他们对美术课的要求也在提高。所以,在15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美术博览与拍卖》一课中,我设计了一堂实践性很强的课《模拟拍卖会》,这需要学生在课前充分发挥他们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搜集很多的艺术品以及查找很多欣赏价值、商业价值高的艺术品图片,在课堂上,他们要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用最低的价格收购对手的艺术品,与此同时,他们也要用他们的美术鉴赏知识对艺术品进行描述,尽可能用最高的价格卖出自己的艺术品。
初三年级学生学习紧张、升学考试压力大,视美术课为 “调剂课”、“放松课”,淡薄的课程意识使一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艺术欣赏课程形同虚设。美术学科尽管是非考试科目,但大部分学生对美术课的认识是正确的、积极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针对初三学生的学情,开设符合他们欣赏水平、美术技能,以及激励他们上进、鼓舞他们士气的校本课程。而美术老师正是要通过这样的美术课堂教学吸引每一个学生,打动每一个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初三17册的美术教材第一单元是《走进大师》,分别是齐白石、徐悲鸿、达芬奇、毕加索的艺术人生介绍。《走近大师》分四个课时都属于欣赏课,学生从艺术大师那里学到的是他们“艺术的人生与人生的艺术”,但是关于“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点学生缺少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让大师走进我们的生活——蒙特里安》,作业内容是利用蒙特里安的绘画风格进行生活中任意物体的外观设计。这课也作为骨干教师示范课,取得了预期效果。如图:(学生作业)
另外,据我观察,为了鼓舞学生的士气,很多班级都在班级里张贴了横幅,挂上了倒计时牌,我也为此设计了一堂校本课——《励志书签》,适时对学生进行了激励。如图:(学生作业)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课堂上的用心人”是我对自己的一个小小要求。平常在办公室里经常有老师提到学生的书面和卷面就头疼,为了中考的卷面和学生长期的一个书写习惯我设计了一堂硬笔书法课。同时,当318班邀请贺可为老师讲解书法课的时候也去听课学习,对我的书法课也加以改善。因此,当初三年级举办“孝道”书法展的时候,学生的书法作品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图:(学生作品)
二、从二课活动课取经的校本课程
我们学校的二课活动精彩纷呈,每一位美术老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都开设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二课活动。如:书法、国画、版画、陶艺、漫画、剪纸等,而且有专门的美术教师供师生学习,均可以接受二十个左右学生的学习。这种课时整合、师源共享的二课活动方式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1、课时整合
美术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实践才能有所收获。我校的二课活动时间是根据每个年级的具体情况安排的。如:初一的周二、周四第八第九节,周三、周五第九节的时间安排了二课活动。周二和周四的这种双节连堂“课时整合”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和实践,有利于他们在艺术的世界中进行创造。
我们试想,以现在初中普遍运行的每周一课时的美术课程安排,除去繁重的学业任务,学生哪里有额外的时间去体验和实践呢?繁重的课业负担和短暂的美术课时安排就此割断了学生与大自然和生活的联系,剥夺了他们与纸张、笔墨和颜料亲密接触与熟悉的机会,让他们失去从生活和实践中吸取营养的能力,又拿什么在艺术的世界中去进行创造呢?
“整合课时”,就是改变以往每周一课时的美术课时模式,将两周的美术课时合并,这样,学校课程表就会出现隔周一次双节连堂美术课,这种课时方式不但能保证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具体落实,而且能适应新课改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新课改所规定的授课内容大体都要经过背景知识的收集和探索、具体内容的落实和体验、知识的吸收、融会和扩展等几个阶段,这种过程在以往每周四十分钟的课时模式下是很难达到的,而且一个课业内容的学时如果过于分散,也会造成知识的不连贯性和学生探究积极性的降温。
“课时整合”的这种 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拉长了美术课的间隔时间,但是这种方式恰恰为学生收集材料、体验分析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同时也有利于学习小组的形成和巩固,还有利于个体和集体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并且,这种课时模式不但不会让学生感到美术课空周的失落,而且还能让学生始终贯穿在美术学习的情境中并在探究课题任务的氛围中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保证了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从而真正达到理想的美育的效果。
如:初二16册第三单元《点与线的魅力》课时整合的长期作业:如图:(学生作业)
2、师源共享
二课活动最大的亮点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二课内容,没有级组、班级、老师的任何限制。同时,对自己从未涉猎的知识也可以很好的去了解和学习,这样的二课活动,可以让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美术技能有全面的提高,同时,美育效果也会更理想。但是,我们现在的课堂模式是级组负责制,即一个美术老师负责一个级组的美术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取美术知识的途径受到了限制,美术老师的专长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而“师源共享”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师源共享”是指打破原来的级组负责制,根据美术教师的专长并结合教材内容编排教师任课表,在考虑课时负担均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对师源进行优化配置,各级组的美术课教学由多名美术教师穿插任教,虽然这种方式未必能达到完全的取长补短,但在课改倡导下能做到校内师源共享,最大限度使现有师源学有专攻、教有所长。对于这种“师源共享”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实践。
三、符合时令的校本课程
“时令”美术是指:以四季更替为时间轴,从社会时事、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学生身心发展、传统节庆假日等方面展开研究。挖掘其中的“不仅新鲜而且营养价值高”的“时令”美术资源。”
1、反映校园文化、传统与现代节庆假日的“时令”课程。
比如孝道文化、艺术节、校庆都可以成为课程内容。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设计美术字、设计板报、设计校徽等,这些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真切事件,表现起来也会得心应手。经常让学生关注校园的特色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如图:(学生作业)
2、反映社会时事的“时令“课程
关注当前国家时事、社会热点的“时令”课程可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感恩教育等等。如:环保日、地球日、奥运会、5.12大地震、世博会……还有反映“未来城市”、“新型社区”等的科幻绘画。如图:(学生作业)
3、反映学生心理,关注学生成长的“时令”课程。
美术课程,也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要迎合学生青春期发育的审美心理要求,同时,在开学初、考试前后,学生情绪浮动比较大的阶段,都要有这样的校本课程出现。比如:《用画写心情》,如图:(学生作业)
四、在实践中的反思
有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是学校迎接新的十年的挑战的一种自觉行为,是学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建设。
在几年的校本课程实践中,当看到其他学校其他老师成功的例子时,我颇受鼓舞。为什么我们的美术校本课程还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呢?这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需要全员参与,针对课题要求,认真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还要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引领作用,重视骨干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断积累校本研修的经验。
当然,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应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符合当地学生的成长特点,着手对当地进行美术校本课程资源调查,然后设计相应的教学设计,所编的课程和教材都要进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才能开发出合适的美术校本课程。另外,建立完善的美术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也是完善美术校本课程的重要举措。
时代在进步,校本课程的内容也要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紧密结合。以上的课堂小实践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校本教研实践体验,如果要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要让我们的校本课程更精彩,让我们的美术课堂更有魅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李宗乐 陈实 邱兴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__-11-1
《学校课程开发》 姜平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5-1
小学美术环境教育就是指美术教育所需的环境条件,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美术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它还需要大自然的帮助,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感悟美术知识。小学美术环境教学有自身的教学原则,
(1)渗透原则,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去探索美术知识,渗透性教学给美术环境教育提供了很多方便,很符合现代教育的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学习小学美术知识。
(2)地域性原则,环境教学给小学美术教学的帮助很多,而且环境对学生的创作影响很深远,小学美术教学的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可是教育的环境是一个不定向因素,它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对学生有不一样的影响,学生也会对美术有不一样的感悟。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应多帮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环境,感悟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有效性。
(3)创造和审美原则,小学美术环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这两个能力相互协作,密不可分,因为在教师授课时,引导学生观赏美术作品,并对美术作品进行品评,相信学生在不断地鉴赏过程中审美能力会不断提升,对美术作品的创作也会有不同以往的感悟,丰富了学生的内在修养,提高美术创造能力。
(4)主体主导的原则,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教学环境,把学生作为教学对象,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自如地在课堂里发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主动追求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气氛。
二、加强环境教育与美术教学的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美术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能提高学生在美术作品上的创新能力,促进学校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美术教学在传统方式下,学生对于绘画技法的学习往往需要花费过多的精力,由于难度大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够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精力,让学生独立的进行思考和创新,发散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个人绘画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美术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多媒体教学忽视美术教学中的内涵。高校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过分强调多媒体的应用会使得美术教学自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容易被忽略,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高校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只能将多媒体作为工具使用,还要强化教师教学的主导,作为高校的美术教师要提高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掌握能力和控制能力,要在丰富教学内容和展现方式的基础上对美术进行深层次的内涵的讲授和分析,真正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
(2)多媒体教学方式容易扰乱教学规律。高校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对于正常教学规律是存在一定的干扰作用的,多媒体教学集中在声像、图文的展示上,对于认知和情感之间的距离不能完好的连接和控制。在实践中,有的高校美术教学中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面,过分强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集中于丰富的多媒体声像,情感投入多,而真正关于美术教学的认知较少,这不但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还有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影响学生的理性思维,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3结语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表现为单维性,即从抽象的数学文字到抽象的数学公式,显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记忆,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人们只是强调抽象逻辑思维而往往忽视了形象思维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数学的教学就能解决以上的矛盾。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长方形,然后问:这个长方形快速旋转时会形成什么图形?学生众说纷坛,急欲求知,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在电子白板上进行自由交流讨论,让学生在校园网中的素材库中找出用3Dmax软件制成的长方体旋转成圆柱体的过程的三维动画。(平时一定要做好数学素材的积累)也可以借助Internet网从鹏博士素材库中去寻找该素材,让该演示在学生个人的PC机上演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深争感悟圆柱体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求圆柱体特征的欲望,确实有"投石激浪"之功效。(如下图)
二、把握时机,促进发展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识规律的形象性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特别是难点的突破、重点的处理、方式、方法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只要能把准时机,辅助到"妙"处,"巧"处,便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1、使定义清晰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令数学教师头痛的莫过于学生对于数学中出现的抽象的概念、定义不能真正理解和学会应用,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教学"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时,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是让学生动手用尺子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通过"闪烁"、"平移"等手段强调、刺激学生的注意,把两个三角形的底完全重合,两条高也完全重合,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得出"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进行思维,从而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和定义。
2、使空间形象化:几何图形,特别是立体几何图形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有赖于想象。例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提供了"割拼实验法",但难以具体操作,很多学生对这一公式的推导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运用3DMax制成的CAI课件,可以将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高切割成16等份的扇形,再把这些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切割成32等份的扇形,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的难点--近似的长方体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呈现出来,从而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超级秘书网
3、使导入适时化: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但必须注意适时导入,恰到好处,才能化平淡为神奇,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如果上课伊始,教师就直接把长方体表面积展开之后是一个平面图形(如下图)展示在屏幕上:
那么,这就使计算机媒体过早地介入课堂,应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触摸,甚至动手拆开长方体、猜想之后,再让媒体进行演示论证,这样才是适时导入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多媒体用在掌握知识的"刀刃"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共享资源,协作发展
应用网络环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不必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组织和编写教案上,而只需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在帮助学生确定某一学习主题时,引导学生从何处获取有关的学习,如何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学习资源等。例如在《圆锥的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程序:
(一)“欣赏·评述”课
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美术课上适当运用背景音乐烘托气氛、设置情境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情境陶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快而扎实地掌握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这种模式能够拓展和深化教学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欣赏·评述”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欣赏课包括美术欣赏、美术常识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常识的介绍与欣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认识美,了解“美”的文化知识,是一种以审美为主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此类课,一般是应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引发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审美导向的教学。同时,在欣赏活动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能力确切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欣赏课上不能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应当在不断的学习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敢于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能从多角度学习欣赏一件作品,使自己和学生们更灵活、更富有创造性。
(二)“设计·应用”课
工艺设计课,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操作性很强。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有关门类的基本原理、法则、基本构成方式和制作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懂得基本造型和制作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授课时,教师应运用精练的语言,结合欣赏来讲述概念、原理、法则,直观演示方法,引导设计思维,指导操作。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
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参与性的练习而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示范模仿是形成行为技能最直接、最形象的方法。其基本程序是:定向──参与性训练──自主练习──迁移。示范模仿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所学的知识。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手脑并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注意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相互帮助、遵守纪律、加强自主性等品质和观念。实现学生的兴趣向其他教学活动迁移,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造型·表现”课(技法知识综合课、练习课)
技能训练课,包括创作、写生、临摹、手工制作等。主要是在教师讲完新教材后,为巩固知识、技能、技巧所安排的用整节课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应用。此类课,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作业练习来获得技能、技巧。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的形式特点和基本表现方法。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研究和表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结构、比例、明暗、色彩、立体、空间等。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展智力、培养多种能力的过程。既有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有技能、技巧的训练,一节课中需完成多种任务。此类课,教师一般应通过欣赏、启发、讲解来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运用引导分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认识和表现物象的能力。示范讲解方法,指导训练技能、技巧,实践性、操作性强。其基本结构程序是: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研究──讲解示范点拨──自方练习辅导——评讲小结拓展。创作课,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反映自己的感受或间接感受到的东西,通过某种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进行艺术创造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记忆、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检测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鼓舞学生的信心,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
(四)“综合·探索”课
在美术课堂“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应用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研讨和探索。由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研讨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策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适用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探新求知、概括归纳的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获得新知,学会学习,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等思维过程,并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其他学科中有益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网络、音乐、语文诗词等,加强学习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结构。本人把这一堂美术创作课设计成“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研究;讲解示范点拨;自主练习辅导;评讲小结拓展”五步进行,自认为在本课中是比较理想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步观察欣赏激趣。上课开始用2--3分钟引导学生审美技巧,唤起创造美的欲望。教师先出示范画来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从整幅中找感觉,找出画了些什么,表达什么意思等。于是再进一步观察,学生从范画中逐步发现了构图的方法、绘画的技巧等,逐步体会到这大一点、小一点;上一点、下一点;这繁一点、简一点;长一点,短一点的体现,无一不凝聚着作画者的思想、阅历的精华。通过这一步步地观察,学生们接受了美的熏陶,体会到画的笔墨情趣,也从中找到了一些作画的步骤、构图的方法、笔墨的技巧等。就会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创造美的欲望。
第二步发现探索研究。找到创造美的途径。教师不妨用1--8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掌握正确的创造美的方法和技巧,教材中的重点部分教师一定要精讲。让学生初步发现了一些创造美的方法,找到了一些绘画技巧。
第三步讲解示范点拨。1--4分钟时间,教师根据学生观察的情况,再进行一步步的示范讲解。示范和讲解可同时进行。例如在本课的风景画示范讲解时,教者从构图开始,逐步示范讲解,让学生看得明白,学得真实,能较快地掌握技法。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持久,能有充分的信心完成创造美的活动。与此同时,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讲讲自己的发现,或让学生讲讲自已的构思,让他们充分显示一下自己的创造才能。
关键词:小学 语文 美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77
1 概述
美育,简而言之,就是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就是情感性。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中常用的材料多是文质兼美的课文,教材中蕴含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等审美属性,使其独具感性特质,而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是语文学科表情达意的主要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体会课文情感,获得审美感受,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2 现状及分析
2.1 教学目标偏重知识性积累
美育教学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我国语文教育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只重知识传授,忽略了育人的大目标。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采用填鸭式的教育,视“字、词、句、段、篇、章”的教学任务为唯一目标,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美育教学。这就很容易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很难从整体去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中蕴藏的美感,阻碍了其审美能力的提升。
2.2 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
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束缚了语文美育教学的发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仍然是抱着课本,旁征博引,滔滔不绝,而忽视了学生才是审美教育的主体,就算学生们记住了种种关于美的“精辟”分析,也很难受到美的熏陶。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课堂枯燥的教学气氛,完全扼杀了学生自我思考及再创造的能力。
2.3 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一位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又怎么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参与课堂艺术的创造,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结构,才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激情和创造欲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其自身的美学修养。
3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
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偏重智育,现在的新语文大纲提出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并重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开始呼吁美育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激发审美情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创造并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从而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激起学生的愉悦之感,这种愉悦之感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他们就会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与教师一起“奇文共赏,疑义相析”。激起学生审美情趣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的语言艺术、心理沟通艺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等等。如在教《落花生》一课的时候,笔者手里拿几颗花生展示给学生看,讲解“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让学生对花生有个主观印象,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然后再开始教学,使其在强烈的审美期待中学完课文,为学好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吟诵,品味语言美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其主要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的心扉。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都是精心选编的佳作,很多读起来琅琅上口,顺畅协调,富有音乐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吟诵来审视文章的美感,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美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入品味文字作品,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3.3 想象,感受意境美
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在创造形象时常常会有大量的留白,供人想象,因而完全把握作品中的形象离不开想象力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关键词句,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如学习《海燕》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那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号浪涌,海燕振翅高翔、搏击风云的壮阔场面,及暴雨骤至,激浊扬清,天清地明的清亮世界,从而感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呼喊的深层含义,进而感受文章饱含的意境美。
3.4 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来表达美
语文课文的优美,不仅体现在语言美和意境美上,还体现在形象美和结构美上。这些美感,只有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描绘,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其主动想象,小学生才能在这种感召下如临其境,顺利融入作品角色,找到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把握小学生的审美心理,将他们视为审美主体,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使其置身与美的熏陶中,进而积极主动地融入其中来。如学习《望月》一文时,教师可设计生动的旁白,“此刻,月光正洒在我们的身上,大家感受到了吗?让我们继续望月”。学生会在这样的启发中,主动去想象月光洒在身上的情境,感悟那朦胧月色之美。
4 结论
小学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学知识中来。要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受到美的熏陶,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充分研究学生的审美需求,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爱美的情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美、领略美、享受美、体验美、创造美,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较高境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章幸芳.谈中学语文美育的现状及出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2):89-91.
[2]孙达宏.让美育在阅读教学中延伸[J].考试周刊,2008,(49):36.
[3]刘铸,仲利亚.对语文教学过程审美化的几点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2):93-94.
[4]钱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途径研究[D].苏州大学,2009.
美术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审美能力是基石,发展能力是目的。“小学美术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是对少年儿童审美意识的启蒙”。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就必须营造一个大平台,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中,由于对美术课程认识和定位的偏差,以及在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导致美术教育过程中审美能力培养效果长期不理想。随着现代教育实践的推进,重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已经成为小学教育者的共识。美术新课标将小学美术教育课程定义为“必需的文化美术课”,这深刻地实现了小学美术课程认识的重大转变,将小学美术课程从过去单纯的技术教学提升到文化教育的层次,因而,也使得小学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结合成为现代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新趋向。许多学校纷纷从不同方面探索提高审美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以美术教育为基本平台,在“愉快教育”理念指导下,可以通过每年举办“教学节”,参加美术社团兴趣学习班,在课堂内外的结合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每学期在全校评选“十佳小画家”、“十佳小书法家”、“班级外墙美化评比”等丰富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小学美术课程而言,重点不在于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对青少年审美意识的开导。因此,培养审美能力成为了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任务。
二、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对教育认识的深化,小学教育者们正在逐渐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索对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美术教育无论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理念,还是在培养的方法路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小学美术教育在审美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审美能力培养的认识存在偏差。认识和定位偏差,是导致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的深层次原因。由于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仍然坚持落后的教育观念,片面重视对学生技能技法的传授,而相对忽视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缺乏激发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自觉意识。实践表明,只有对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有全面、深刻地认识,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严重不足。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实际效果和程度,它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尺度。在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的教师不重视探索符合新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很差;有的教师不喜欢用多种教学设备,不善于创设不同教学意境,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只是简单就教材讲教材,从而导致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严重不足。
3.审美能力培养的渠道相对单一。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就小学美术审美能力培养而言,往往只重视课堂教育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课堂内在的有机互动,缺乏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的自觉意识。而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深受学生的喜爱。比如,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美术作品创作和比赛,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4.审美能力培养的考评机制缺乏。缺乏科学的教育反馈和考评机制,是导致目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不理想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审美能力培养是非常隐形的,很难用具体的显性指标来衡量,从而导致各级教学管理者往往不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更为严重的是,这又造成了审美能力培养不足的恶性循环。
三、探索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综合机制
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审美能力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结合新时期教育实践发展的特点以及少年儿童发展的特征,积极从多方面探索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的综合机制,从而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树立审美能力培养的观念机制。思想观念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先导。“美术教育正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形象的思维力和奇特的创造力的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实现审美能力培养,首先就必须要确立对美术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正确理念。一方面,要求学校教育管理者必须具有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高度重视小学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改变对美术教师的偏见和不正确认识;另一方面,要求美术教师树立现代美术教育的新理念,热爱自己的工作和热爱自己的学生,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善于不断总结审美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培养的水平。
2.健全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机制。实施机制就是指完成某种实践活动而采取的路线、方法和路径的总和。“审美首先是以能力培养为前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通向审美教育的桥梁”。在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中,建立、健全实施机制是基础性的环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健全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机制,必须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考虑学生学习认知的水平,以及时展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等。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要深刻把握新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中审美能力培养的资源,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证明,这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各学校可以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学校特色的素质教学经典品牌。
3.构建审美能力培养的反馈考评机制。要切实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要构建科学的反馈考评机制。对于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而言,就需要尽快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和合理的考评机制。一方面,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审美能力的现状,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把审美能力培养这些软目标纳入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中,让审美能力培养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自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