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2 15:50:16
导语:在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预设生成相互对应
预设生成为相互对应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预设所侧重的内容为预想结果,生成所侧重的内容为现实的过程.由此可见,结果与过程所持有的是互为前提、相互依仗的关系.要实现生成的有效性,务必要实现展开全面的预设.预设生成分别作为教育目的发展的追求、指向,预设生成的有机融合积极促进课程有效展开,课堂教学有效性既离不开预设,也离不开生成.
2.预设生成相辅相成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收获物理知识、问题逐步生成,不断在生成新问题,于是在解决过程中收获新知识,这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过去物理教学通常预先对教学步骤、认为进行确定,然后开展按部就班的教学过程.预设所反映教学的计划性、封闭性特性,与生成所反映教学的动态性、开放性特性,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高中物理教学通过以学定教,不仅展开预设同时实行生成,并更加注重生成的重要性,在预设教学的前提上实行生成教学,更有效地实现预设的目标.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预设生成教学改善对策
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准备能引发他们好奇的内容,事先准备课堂授课章节时,要考虑到怎样讲解教材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全班同学都投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课文内容讲解作为物理授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用,教师要通过有趣的讲解方式,让学生轻松学习.比如,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扩散学生的学习思维,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打破传统教学课堂上的死气沉沉,对学习物理产生厌倦感.通过有目的性地讲解课文,让学生关注细节,同时掌握全文的主旨大意,能充分地理解并接受材料所传递的知识.通过课堂的及时记录,反复对学生进行新概念的练习使用,有效地避免了他们的一学就忘这个特点.
2.教学资源充分应用
现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师必须紧随社会发展潮流,开展信息化教学.通过实现多媒体化,利用多媒体动静结合的优势特征,为课堂营造活跃的气氛,多彩的画面、真切的音效对学生视觉、听觉形成无限冲击,促进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化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能够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里领略化学的魅力,提升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为学生学好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3.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特别指出,教学任务不单单是教授于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有效结合,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索引学生形成认知火花,在灵活问题提出下,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因为高中物理知识面比较广,涉及的理论比较多,所以学生一般都有畏难情绪,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效果。作为高中物理教师,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通过信息技术较强的直观性来丰富知识的表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畅游在高中物理的海洋中。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时,教师可以事先制作这样的fLas:一只青蛙蹲在荷叶上,发现同一高度的另一片荷叶上落着一只水蜘蛛,青蛙张开嘴巴,用长长的舌头去抓水蜘蛛,水蜘蛛在青蛙伸出舌头的瞬间从荷叶上落向水面,这一过程可以被视作自由落体运动,但是水蜘蛛还是没有逃脱青蛙的捕捉。生动有趣的动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顺势提出问题,青蛙为什么还是捕捉到了水蜘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去发现动画里隐藏的物理知识,即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利用fLas,先让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动画情境,教师再结合动画内容引入相应的物理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提升理解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各种实验仪器,去验证物理中各种经典的理论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形式受实验时间和实验地点的影响,学生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和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操作,教学效果不能得到保障。此时,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比如fLash或者虚拟实验室等软件,制作出各种物理实验,让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进行实验,完全由学生自己控制实验的进度和次数,保证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在进行让“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实验教学时,为开阔学生的思路,达到预定的实验目的,笔者收集了大量的实验视频,并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便于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把每组学生动手探究的实验环节拍摄下来,挂到学习网页上,让学生相互点击观看。这种搭建平台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了成为焦点的乐趣,进而达到督促实验的目的。在接下来的环节,笔者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规律,先点击规律按钮,里面有一个演示动画,是一个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分别计算出物体在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和方向及位移的大小和方向。然后再要求学生把推导过程写在纸上。通过将课堂笔记、公式推导落实在笔头上,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容量。同时,通过摄像机与投影仪的切换,把部分学生的推导过程呈现在大屏幕上,全班一起分析出现的问题。这样的方式可有有效减轻学生到黑板前做题的压力,也能为教学的课堂教学节省时间,可以展示更多学生的思路。
3充分挖掘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没有计算机网络的时代,人们掌握的知识量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而计算机网络的诞生和迅速发展,拉近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距离,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高中物理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改变以往资料收集困难而且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的局面。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要引导学生搜寻和高中物理相关的历史、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与课本相比,学生更愿意接受这些通过自己努力收集来的知识。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的主动性会大大加强。例如,在学习“激光”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中提到的重点,如激光的定义、特点和应用等内容挂在网上,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学习。在互联网上,师生之间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畅所欲言,实现相互学习与交流,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共享。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由选择一些著名网站的试题来进行课外练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搜集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如:激光的起源、发展、规律,以及军事上提到的各种最新型的激光武器等,通过网络“冲浪”来扩展自己感兴趣的物理知识。可见,互联网有着强大的资源优势,不仅能搭建师生交流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以网上“冲浪”弥补教材的不足和空白,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中最基本、最为重要的内容是概念与定律。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重视概念教学,这是实施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任何一个物理概念都是与其他概念相联系的,概念之间的这种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概念学习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物理领域的奥妙,因此,如果想取得高效的教学效率,教师一定要重视对概念知识的讲解。
(一)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在教学新知识的时候,及时有效地复习旧知识,能够缩短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电势的概念”前,教师可以跟学生一起复习“场强”概念的引入过程。在电场中的某一点,随着检验电荷电量的增大所受的电场力呈正比增大,但是电场力与电量的比值是确定不变的,这就是该点的“场强”。这样,教师就可以自然地导入到“电势”概念。物理教学中,通过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来导入新课,在及时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快速有效地导入到新知识的讲解,有助于学生接受新概念的内涵,他们学习起来也会简单一些,也能促进高效课堂的建立。
(二)通过实验演示,形成概念,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在概念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激情,进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在教学“力的分解”这一概念时,物理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如用一根细线做吊秤砣的实验,这个简单的小实验不仅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力的分解”概念有了较为透彻的认识。
二、加强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
(一)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作出猜想与假设,设计探究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1.对利用直尺、停表等记录物体下落时的高度和所用的时间进行探究;2.利用单摆进行知识探究;3.利用滴水法探究等。通过多个实验来探究同一个物理规律,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
(二)通过一些小发明、小制作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物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科技小发明或者小制作,通过这些小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可乐瓶子制作“水火箭”;利用凸透镜原理来制作天文望远镜;根据电动机原理来制作小电扇等。学生在操作这些小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能够培养创新能力,明白学好物理知识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STS(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教育是教育界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旨在突出交叉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结合生活实际.它重在刺激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标准推出后,STS教育对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STS教育的优势特点就是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以及人本化等特点.
二、STS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联系生活实际,介绍物理科学前沿众所周知,高中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它所涵盖的知识面也非常广泛.首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教学内容,并且要有意识地渗透STS教育.例如,在讲“电路”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当前物理的科学前沿问题,叙说当前的新材料、超导技术、航天、通讯技术等的发展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作用,教师要给及学生了解大型及超大型集成电路、激光全息摄影、防伪技术等.其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提前设疑.教师可将社会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都系统地罗列出来,在对应的章节知识点教学时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向学生展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这样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例如,在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牛顿运动定律”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实际问题分析.让学生了解交通事故的起因,刹车距离、动摩擦系数,等等.又如,在讲“几何光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哈勃望远镜及各种光学仪器.通过对科学前沿的了解,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科的学习是无止境的,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活动中锻炼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实地考察环境保护、噪声污染等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亲自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就会无形中得到加强.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到一些科研单位或者工矿场地,亲身体验、测量、实验、参观等.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社区做一个家庭防火调查,并通过所学物理知识提出解决问题方法.这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有很大的帮助.
3.注意交叉学科的知识结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要讲授本学科的知识点,还要注意交叉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也是将STS教育有效渗透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讲“电磁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电磁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对于一些定理和物理现象,也可以借助语文知识来汇编成顺口溜,让学生更加易于记忆.这主要是锻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物理问题,或者站在更高的起点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交叉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还能加强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适时举办科普讲座科普讲座的内容一般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实际,也是物理学科的前沿问题.那么在科普讲座开展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仔细去听、去思考.必要时可以提供学生发言的机会,或者设置小组,分组进行材料报告.一般科普讲座的内容要多涉及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如航天、军事、通信技术等.这样就能吸引学生去听讲,去思考.根据社会相关热点问题,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分小组出科普小黑板报,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科学现象.小组讨论也能鼓励学生去积极地查询相关资料,相互间讨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探索精神,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高中物理;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我国的高中物理教学也大多利用了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课堂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灌输式教学对教师来说有很大的教学压力,对学生来说也很难有效掌握课堂知识和内容,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提问研究的空间,在整个课堂学习中都是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应该寻找适合高中物理教学的先进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传统模式中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进步提供更有利的教学基础,导学案教学应用也正是符合了以上观点,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改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己学习的动力。接下来笔者就来谈一下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一、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模式
1.利用导学案教学做好预习环节。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是非常弱的,而且学生在大多数的课程学习前是不会去主动预习的,这样就让高中物理教学课程很难在短时间的课程安排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物理知识本身就相对比较难,学生自主性又相对较差,很容易造成课堂内听不懂,课后做不了训练的情况。而导学案教学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对高中物理课程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就将预习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设计,让学生可以很好地利用导学案,在课程开始前对本节课要学的内容进行研究分析,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还从根本上解决了高中物理课堂效率低的情况。在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前,教师还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课程开始时尽可能处在同一能力平面上,这样会大大提升本节课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提升个人能力和物理成绩。2.利用导学案教学进行课堂讨论。利用导学案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做好预习的基础上针对导学案内容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中是非常难实现的。但是高中物理教师在利用导学案教学进行课堂设计时,可以将导学案与情境模拟教学联系起来,并且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加入实验环节,学生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融入课堂学习中,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导学案的问题做出对应的学习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的学习习惯,并且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讨论研究过程中,培养物理学习思路,掌握物理学习技巧,逐步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3.利用导学案教学完成课后回顾。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本身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养成良好的课后巩固习惯,就很容易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遗忘之前所学的内容,教师在利用传统教学模式中是非常难以把握这一点的,但利用导学案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完成巩固知识环节,这样的教学效率会非常高,对学生的帮助也是非常明显的。
二、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1.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学案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利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在长期利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提前预习,课中讨论反思,课后巩固知识等。最为主要的还是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高中物理的自主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是教师和学生最需要的,也是最有价值的。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热情。根据我国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良,学生已经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利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以尽快地帮助学生完成身份转换,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可以把物理学习的过程变成自己喜爱的学习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为将来的高等物理学习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这也是导学案教学的一大重点价值的体现。在我国利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许多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利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学生如何利用导学案教学模式,教师如何提高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效率等都在逐渐摸索。
本文就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做了简单的研究分析,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作者:库拉西•吐尔达洪 单位:新疆阿勒泰地区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农村物理教学一般不太可能像大城市的物理教学一样拥有许多先进的实验条件,但我们仍然不能耽误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在现有条件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实施。
1.通过启发式教学,诱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要坚持启发式,把教学问题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发生有机的联系。提出问题就是给学生设疑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疑问,这是启发思维的关键。例如在色散的教学中,笔者在告诉学生同种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的事实情况下,给出7种色光对冕牌玻璃的折射率,然后提问:一束包含7种色光的白光射到棱镜的一个侧面上,7种色光将如何射出?调动学生的思维。在进行启发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所学知识,与其物理知识的联系及其它学科相关知识的关联,并强化其它知识对现学知识学习的作用,实现知识迁移、综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进行机械波与交流电的教学中就可引导学生在已掌握数学上正、余弦函数规律基础上,进行有关物理内容的学习。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积极的思维,以达到诱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应用各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如适时开展物理课外兴趣活动,布置(项目)课题研究等。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教师要不断教育学生懂得,偶然一个小小的发现,可能导致重大的发现。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关于发现新线索,一旦发现,应尽全力追踪它,要善于从各个可能的角度予以观察,并将它和其它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东西、新途径,不断教育学生理解学习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将知识作为创新的阶梯。
3.通过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日常物理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限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认识偏差或错误,作为物理老师不要强制纠错,更不能不屑一顾,讽刺打击,而是要耐心、细致鼓励地让学生尽可能表达出其个性思想,并对其正确认识及求异性要及时加以称赞,对有关错误认识引导其自我纠正。平时要尽量与学生效流,让学生在教师面前敢想敢说,敢争辩,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顺利、健康的发展。
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与城市的学生相比,农村孩子在独立思考能力方面要强,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忽视了对农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好的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1.鼓励大胆质疑
中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在方法上喜欢另辟蹊径。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要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即使学生提出古怪的疑问也不应该急于否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以此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
当然,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品质,仅让学生停留在能提出问题的层次上是不够的。因为科学的创造不仅仅表现在提出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上。在物理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我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让带有细线的金属球与乒乓球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直观显示重球先落地。有的学生问,轻重球下落快慢不同是不是空气阻力的原因?如里没有空气阻力,它们下落是否一样呢?还在同学问,若把两个球捆在一起下落,两球的下落速度怎样?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使我感到欣慰,因为善于思考,善于从无疑处生疑,正是创造的起点。
2.引导多角度思考
科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大脑各种皮质中枢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而协同工作时,大脑的潜在力量才会真正得以挖掘和发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教学形式就可以采取"开放式",以代替过去常见的“封闭式”。让学生只按照课本、教师的想法、说法去想、去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教给学生的知识面太窄,则不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因此,中学物理课的课程标准就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一个问题的各种答案,鼓励学生抓住时机引起争论,发挥各人的独特见解。例如:在“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教学中,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设计这样一种方案: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往往变得十分活跃,甚至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以及物理学科的特色和实际,构建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即:探索性预习(阅读)——反馈性质疑(实验)——参与式讨论——自主性练习——点拨式精讲——系统性小结(内化)。
实施具体程序如下:1.阅读:引入新课——出示“思考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指导;2.问题(或实验):随堂实验和演示实验或动画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无条件的情况下可用图片或板书替代)3.讨论:小组讨论,教师组织下的集体讨论。4.练习:学生口头答,上台板演,实验操作,书面练习等。5.讲解:精讲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分析、归纳、评价。6.小结:师生共同归纳,使知识系统规范化。
这种教学模式结构,体现了主体性的教育思想: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2.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增加了信息交流量,培养了互助合作精神;3.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4.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创造精神;5.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获得发展。
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1.基础性的、难度不大的知识的学习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堂互动学习完成的,对部分优秀学生来说,初步达到自主性认知、自主性学习的效果和目的。2.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较大限度地发挥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发展的机能。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从系统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地讲授知识,而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的动向,引导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高的教育心理学基础。4.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作用,对课前学生的自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若某一个学生在课前没有一定的自学,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就会处处显得被动,甚至不能完成学习任务。5.课堂教学的重点,从系统地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更侧重于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对物理问题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复述讲授。
2.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化
所谓内化,是指个体将自己内在的智力操作、外在的动作,自己与环境的作用及关系,概括到主体已有的心理结构中,转化为内在的心智活动,成为稳定的个性特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实质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有意识地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最后将客观的知识转换为主观的知识的过程;而学生能否将自主学习活动中的各种操作内化为个人的技能,实现优化心理结构、形成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或学习风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其关键是使学习活动中的方法、策略使用的习惯化和迁移化。
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虽然农村学生在实验条件上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但这正是一个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机会,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利用有限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能力。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根据学校物理实验器材的配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仪器创造条件,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使学生在充分观察、操作、讨论中,手脑并用地学到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如“单摆的振动周期”、“电阻定律”、“楞次定律”、“透镜成像规律”等实验教学。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把某些“验证规律”的实验提高为“探索规律”的实验,让学生从“发现规律”中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领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牛顿第二定律”、“玻——马定律”等实验教学。
3.化实验习题为设计性实验
对实验性很强的习题,我们有条件地选择一部分,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操作、验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如在高二“稳恒电流”教学时,我们布置了这样一个实验习题——用两节干电池,两个小灯泡(2.5V、0.3A),一个滑动变阻器、电键及导线,设计并安装一个电路,当改变变阻器滑动触头时,一个变亮,一个变暗,并用实验验证。
参考文献:
[1]覃卫东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广西物理2001
[2]吴英高中物理能力培养教学探讨教学论坛2006
[3]佟新刚高中物理教学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2006
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和整合本质是对传统教学结构的整合,创建出新的可以明确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高中物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根据具体操作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专题教学模式、探究式以及创新教学模式等。本次开展研究的基础是“机械能守恒定律”,因此结合所教授知识的具体特点,选择探究式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机械能守恒定律就自身概念而言,相对抽象,学生理解难度大,应用起来更是具有较大困难。因此,就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为学生们创设一个生动的学习场景,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神经。
二、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流程
1.做好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放置图片或者视频,比如游乐园的过山车、荡秋千等,再提出问题,为什么过山车或者秋千可以记得自己最高点的位置而且还能第二次到达?通过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来导入新课程,这样会让学生感觉课程很轻松、新颖,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再将秋千等简化为单摆模型,让学生对简化后的模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2.帮助学生自我学习。成功导入,引出本节课的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公布自己的问题。针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相关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1)仔细阅读课本上关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你认为“不变的量”具体指的是什么呢?(2)谈谈你自己对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3.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为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做实验将长直铁棒放置在铁架台上,然后将绑着小球的绳子释放,比较摆动的位置以及铁棒的水平线。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观察到铁棒的水平线以及小球摆动的最高点。实验简图如图1所示,借助于这个实验让学生明白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机械能之间的关系。了解了基本的关系之后,向学生们展示作业,加深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便于灵活运用。
习题1:让学生证明初始位置的机械能等于任意位置的重力势能和动能的和,可以采用动能定理进行证明。待学生完成习题后,可以将正确的证明步骤呈现在多媒体屏幕上。具体证明步骤为:分别假设小球的初始高度、质量以及下落高度为h1、h2和m,速度为v,使用动能定理来证明小球的下落过程。W合=ΔEk,mg(h1-h2)=1/2mv2-0。通过移项整理,最终可以得到E2=E1。学生完成习题之后,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简要的评价。然后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让他们帮助自己归纳机械能守恒常见的几种表达方式(教师需要对公式进行板书),加深学生们对于几种不同表达形式的印象。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老师针对机械能守恒所需要遵循的条件提出问题,如:如果将空气阻力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那么机械能还会不会守恒呢?使用多媒体课件将习题1的形式进行相应的改变,即在mg(h1-h2)=1/2mv2-0公式的左边添加Wf,且Wf<0,通过移项整理可以得到如下结果:E2=E1+Wf。通过对公式的变形,引导学生明确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也就是空气阻力不做功。5.拓展延伸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机械能守恒的不同表达形式以及满足守恒需要遵循的条件等,还需要让学生通过拓展练习来扩大学习视野。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在多媒体课件中超链接加入Flas。本次拓展延伸练习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在弹簧和小球所构成的系统过程中,如果只有弹力做功,那么整个系统的机械能也守恒。这就需要教师播放弹簧与小球构成的动画,如图2所示:
作者:钱英 单位: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中
参考文献: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何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一种为了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作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教学活动的环境,这是由于学生对以往学过的知识、实践活动的掌握力度不够,还不能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在高中物理问题讨论式的教学实施中,可以利用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高中物理的教学实际上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导致很多学生将物理与生活脱离。其实,物理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老师在教学过程应该时刻注意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靠近,从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比如,在人教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的“摩擦力”教学中,老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众所周知,学生在踢足球的时候,足球会逐渐慢慢停下来,这是什么原因?(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第二,在汽车的轮胎上刻有凹凸的纹路有何意义?(因为使得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越多就越能增加摩擦力);第三,仔细观察手端茶杯,茶杯静止,手捧茶杯水平运动,竖直运动,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比如静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可以是相同、相反,又或者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甚至是物体受到静摩擦力可以是静止状态等理论问题)
(二)创设差异性的实验问题情境
所谓差异性的实验是不同于学生之前学过的概念或者理论常识、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的科学实验。从作用上看,比起普通常规的科学实验,差异性的实验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差异性实验时,老师需要时刻注意符合科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简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将其深刻融入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有著名学者说过:“人类认识世界中,物理学实验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比如,在“内接法与外接法测量电阻”的教学,老师先让学生分别采取内接法和外接进行测量同一只电阻,由于受常规思维影响,大多数学生会认为这同一只电阻的测量结果的阻值是会是相同的,事实上,结果是内接法和外接法测量出的结果截然不同。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著名教育家、学者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就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方法解决问题,才可能找到独立思路。”问题,作为学生讨论探究的重要导火索,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日常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尤为关键的。
(一)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显然是不符合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老师要摒弃之前单调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通过具有活力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首先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其次,老师需要提供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让其自主分析、自主探究问题、自主做出经验总结。最后,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10―15分钟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建立合作小组是进行讨论的重要前提,学生进行组内的讨论和交流,能够产生思维的碰撞,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进而实现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言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课、学生静听,缺乏学生主动学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勇于发言。面对物理困惑,老师要及时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条件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内心的见解,同时还要进行表扬、肯定或指导,让学生越来越积极踊跃、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演示实验可以增加理论的可信度。学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对物理实验的辅助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验中存在的困难。
(一)模拟无法演示的实验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实验涉及高科技领域,如电子对撞机、回旋加速器、质谱仪、磁流体发电机等等。由于经费问题,学校不可能配备相关仪器,教材中仅仅以文字和插图形式来描述它的工作原理,因为是静态的,很抽象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虽然通过教师讲述原理,再配合练习题巩固,学生可以在考试中做出相关题目,但感觉总是隔着一层窗户纸,不识庐山真面目。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展现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弥补缺少器材的遗憾。其中下载Flash课件是一个常用的方法,如果追求更高的视觉效果,可以在网上搜索某些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生的一些DV作品,甚至还有一些国外学生的实验视频。这些视频使用的是真正的仪器,有真人操作,实验真实、过程完整,可信度高。在教学中使用时还可以用微机控制进行暂停或回放,实现动态和静态的转换,充分满足教师的教学要求。
(二)补充实验的不可见过程有些实验只能看到最后的结果,看不到实验的中间过程,给学生认知带来了一定困难。例如,在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实验中,学生只能观察到灯泡是立即变亮(熄灭)的,还是过一会才变亮(熄灭)的,由此得出线圈对变化的电流有阻碍作用这个结论,但是并不能观察到直接的阻碍过程。这个过程虽然短暂,但它恰恰是自感的关键,也是难点所在。实际实验的演示效果是不到位的,如果辅助以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这个阻碍的过程,将其放缓放大,学生就可以对整个实验有一个全面详细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自感现象的相关规律,从而突破难点。
(三)对实验过程进行同步、动态的描述有些实验会同时涉及多个过程,或者同时有多个物理量会发生变化。如果再加上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就更增加了教师描述的难度。比如电容器的充放电这个实验,电路中电荷的定向移动,充放电电流的产生及方向的变化,电场能和磁场能的转化过程是同步进行的;而电容器的电压、带电量、内部匀强电场的场强也随之周期性变化。如果单纯用语言描述,一次只能重点展示一个方面,而反复做实验,又体现不出同时性这个特点。运用计算机则可以体现实验特点,让学生“看到”这个过程的立体化、多元化特点。
二、代替老旧教具
历届高考题中,实验部分对仪器读数的考察是一个频繁出现的考点,也是热点。初次教学时,学生能看清指针或刻度,才能和教师的讲解同步。很多学校还在用十几年前的老式教具。教具比较笨重但是仍然不够大,后排的学生很难看清尺子上的刻度。以游标卡尺为例,准确读出游标和主尺的第几条刻度线重合是读数的关键;电表读数时分最小分度为“1”“2”“5”三种情况,估读方法也不同,必须由指针所在位置决定是否要四舍五入。看清是学会的一个前提。利用计算机,可以清晰地呈现各部分的构造,而且可以用鼠标移动游标或者改变指针位置,随机练习读数,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在初次讲授各仪器的读数规则时,最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它充当学生的放大镜、望远镜。
三、放大微观世界,缩小宇宙空间
高中物理涉及天体运动和量子力学这两个领域,篇幅不多,但对学生却有难以掌控的感觉。计算机可以减弱它们的抽象程度,将小的放大,大的缩小,用图片、视频把他们展示在学生视觉可控范围内。比如在讲解天体运动时,用计算机可以为学生描绘天体运动图象、航天器的变轨过程、同步卫星的发射和运行情况等等。《王亚平太空授课》这段网络视频播出后,在中小学生中引起了轰动效应。如果将网络上通俗易懂的一些科普视频,引入到教学当中,可以增加物理课的趣味性,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天体运动知识后,教师还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做一个简单的科普报告,与学生互动。至于在微观领域,由于宏观的印象根深蒂固,学生很难进入到分子的角色,往往采取死记硬背或类比宏观运动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时可用计算机来模拟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分子的热运动等现象,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的概念。毫无疑问,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四、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补充
虽然现行的物理教材已对传统教材做过一番修改,书中已出现并渗透了一些现代信息及统计数据,但是只是一个大概介绍,浅尝辄止,无法满足一些求知欲强、对物理感兴趣的学生的需要。利用计算机,学生可以把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延伸到课外,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一步在网络上进行搜索、交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还可以用QQ、微信等方式随时和教师联系,获得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并且将一些优秀的成果以研究性报告的形式在贴吧或群里发表,方便大家交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不受课堂教学时间、地点的约束,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可以对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