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

时间:2022-02-12 12:01:31

导语:在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

第1篇

作者在自述中讲到,江南之行仿佛蓄谋已久。自幼年起,江南就是他心驰神往的梦幻之地。诗词中的江南、小说中的江南,“那些迷人的文字终于化作漫天的热风和炽烈的阳光,将我和我心爱的江南一起烤成了不分彼此的焦黄的生煎”。

如果说徐霞客的第一次旅行是从太湖中的林屋洞开始的。那么,黄橙的第一次旅行就是从杭州开始的。唯一不同的是,徐霞客上路时还带着挑着一肩行囊的书僮;而当年的他除了怀揣着对江南的一腔迷恋之外,几乎一无所有。

幸好,那是一个“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的年代,大好河山尚未标价,人人可以自由穿梭于美景之中。黄橙对江南的深厚情感或许可以这样表述:“落寞的江南拥抱了孤单的我,以她风流千古的名山胜水,以她无与伦比的浪漫情韵。从此,每个春天,我都与江南有个约会。犹如人鬼情未了般,穿越时空,始终不渝。”

TOP 10月度索书榜

1.《京都大阪神户玩全攻略》 本书编辑部(编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广州吃玩赏买终极攻略》 翦鑫(著) 旅游教育出版社

3.《新加坡玩全指南:2011-2012版》Jane等(编著、摄影) 旅游教育出版社

4.《成都民间的33双手》何世平、卢泽明(著) 四川美术出版社

5.《寻味江南:话说杭帮菜》 刘庆龙(著) 杭州出版社

6.《世界国家地理》 任啸科(著)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7.《英语漫谈世界文化》 龙江(主编)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8.《上海老味道》 沈嘉禄(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9.《典雅欧洲》 吉尔・印象(编) 重庆出版社

10.《寻路中国》 彼得・海斯勒(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里是广州》

作者:徐晖(著)杨和平(摄)

出版:广东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

推荐指数匠

定价 ¥48

这是一本“全景式描摹广州的现代人文读本,以绝美图片展现前所未见的纷繁华丽的广州”的图书,由资深广播传媒人徐晖著、杨和平摄影。作者以人文的视角审视广州,发现深藏于这个城市中最丰富、最永恒、最耐读的“城市记忆”。

该书以城市人文作为全书基调,配以精彩的图片,让广州的城市个性及其丰富性跃然纸上。

本书不仅展示城市的个性,也体现作者的个性。无论是文中对城市的感悟及评论,还是书中插图的独特视角,都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作者徐晖说,“广州就好像一个探究不尽的谜。”徐晖曾任广东电台新闻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为了本书的写作,他不仅夜以继日勤敲键盘,更不辞劳苦遍访广州的老城新区的大街小巷,欣赏城中建筑,感受场所精神。

《御园漫步――皇家园林的情趣》

作者:耿刘同

出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

推荐指数匠

定价 ¥19.8

本书对附着在皇家园林景点景名或建筑宗旨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其中包括北京的西湖风情――昆明湖、御园中的江南名楼、私家美景入禁苑、宗教色彩的皇家园林、以景分区的宫苑园囿、昆明池水两千年、京剧的摇篮――德和园大戏楼等。

耿刘同,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名园林专家,主持颐和园和苏州街淡宁堂的复建工作。主要著作有《颐和园》、《中国古代园林》、《佛学与中医学》等,主编有《中国皇家文化汇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由于作者诗画兼善,所以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专家学者对附着在皇家园林景点景名或者建筑宗旨诸方面文化内涵的解读,更是一位诗人画家独具特色的艺术的描绘。

《团山民居:珍贵的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

作者:汪致敏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

推荐指数匠

定价 ¥36

本书介绍了团山的民居,内容包括:有金有银的村庄、走南闯北的族人、深深的庭院、会说话的雕刻、浓烈的民风、世界品牌的诞生等。

第2篇

论文关键词:美术鉴赏 科学教育 科学精神

论文摘 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以培养和训练青少年的科学态度、科学意识、科学素质等为目标的科学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力图从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发展的角度,探究进行科学教育渗透的尝试。

科学和人文是一对孪生姊妹,构成了人类文明殿堂的基石。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教育才能正确地回应时代呼唤。科学素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是现代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认为,美术鉴赏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素质的同时,不应排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美术教学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现代人格的过程中不能袖手旁观。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进行了科学教育的渗透,收到了一定成效。

一、学习艺术家的优良科学品德,树立科学精神

世界著名的艺术巨匠均是人类的精英,他们传奇的经历、激进的思想、伟大的业绩、崇高的品德和光辉的形象往往对中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对他们的敬仰之情,以巨匠为榜样,激励自己积极上进。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艺术家的科学品德。

在鉴赏学习《走进具象艺术》一课之《蒙娜丽莎》时,我首先深入观察作品,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画家力图使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它代表了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然后研究其善于运用光学与透视学的方法来描绘具体的场景和人物,用明暗转移法更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感与凹凸感。除了作品之外,对于达·芬奇本人,学生一般也都略有耳闻,笔者然后根据学生对达·芬奇的初步了解,引导他们从多方面认识,提出问题1:“你除了知道达·芬奇是一位艺术巨匠、天才画家之外,还知道他在哪些领域有突出成就呢?”同学们非常兴奋,你一言我一语地共同描绘达·芬奇:还是“数学家”、“科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等,是一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提出问题2:“你认为达·芬奇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多的成就呢?”引导学生剖析达·芬奇除了先天聪颖之外,更多的是勤奋、敢于冒险、勇于创新、毅力与恒心、探索精神、造福人类的献身精神等。并深刻理解达·芬奇能从艺术家的角度看待科学,以科学家的思想方式审视艺术,并努力使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为人类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

二、解读美术作品的科学内涵,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作品中的科学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比如,在学习鉴赏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介绍几千年的中国建筑文化符号——斗拱时,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其衬托出深远、雄浑的屋檐,体现出建筑雄强而壮丽的风姿,与古希腊的柱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要从科学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建筑语言的功能与原理:斗拱在力学上将单点支撑变成了多点支撑,斗拱将梁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保证了建筑结构上的安全。

三、探究科学技术在美术发展中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说过:“当科学被应用到技术领域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革命。”如果脱离科学技术的作用,美术只能是缓慢发展的,科技与美术之间没有鸿沟,科技与美术相得益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在不断揭开美术发展史的新篇章。

如远古时代只有石凿技术,所以产生的岩画壁画粗犷豪放;正因为新石器时代制陶技术的产生,彩陶上面才留下漂亮的几何图案和动物形花纹;正因为冶炼技术的发明,人们才可以铸造出司母戊大鼎;19世纪的物理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扬、法国化学家谢弗雷尔等人对光和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出许多新的色彩科学理论,有力推动了绘画色彩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印象派绘画应运而生;19世纪工业技术的高度发达,让高达300米的埃菲尔铁塔能屹立百年而无恙;榨油技术的产生使扬凡·爱克兄弟发明了油画颜料,达·芬奇才留下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

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文理兼容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家贝尔纳说:“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如果我们将艺术看成一种视角,科学是另一种视角,那么这两个领域提供的视界会使人类不断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让人类的思想和精神飞得更高更远吧!

参考文献:

[1][英]沃尔特·佩特.文艺复兴.张岩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3篇

关键词:园林美,欣赏,创造

 

经济、政治是制约园林发展的根本因素。[1]目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园林事业也随之繁荣起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的不断膨胀,使城市突显了高楼大厦,生活在混凝土盒子里的市民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在园林事业突飞猛进发展进程中,不时能听到看到对于一些园林景点的争议,究竟怎样的园林才是美的,如何创造出美的园林,对于把握园林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重大的意义。

1.美与园林美

美是指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美不是孤立的对象,而是与人的需求被满足时的精神状态相联系的人与刺激的互动过程,它可以是现实需要被直接满足时的感受,也可以是以往需求被满足的经验和记忆。[2]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3]园林美具有多种特征,不同的视角对于园林美有不同的标准,下面就从在日常生活和设计中比较常涉及的几个方面谈谈园林美。

1.1园林美的时代性

不同的时代,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社会环境的差异等因素,园林美有不一样的标准。

众所周知,中国园林(特指中国古典园林)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全世界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其及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精湛的造园技术,高超的空间营造手法,实在让人赞不绝口。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背景下,园林是为少部分人服务的,对于园林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今天显示出明显的局限性。其一米见宽的园路、游廊不能满通功能,如织的人流更不可能让人细细体味园主深远的意境。如果把古典园林照搬照抄地运用在现代园林中,不能称之为美的园林,只有发展式的继承才是有生命力的。

1.2 园林美的地方性

在古典园林的两大体系中,可分为西方的规则式园林和东方的(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前者受西方形式美思想的影响,崇尚人工美,体现人战胜自然的力量,其园林从布局到建筑物样式到植物栽植和修建,都体现了强烈的规整感和人工痕迹;而中国园林由于受诗歌、绘画和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和谐感,在地形处理上以自然为摹本,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植物展现出自然的形态。正因为园林美的地方性,人们可以从园林形式上辨别是哪个体系的园林。

今天,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园林风格不断渗透,甚至出现照搬照抄的“异地重建”现象,园林美是否还有地方性?

2008年,广州遭受了严重的寒灾,不少热带植物被冻死;目前不少照搬所谓欧陆风格的楼盘水景由于维护成本高而不得不成旱景。免费论文。可见,不考虑地域性,盲目照搬园林风格和引种树种是不可取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文化的才是永久的”,只有尊重园林美的地方性,才能坚守住岁月的考验。免费论文。

1.3 园林美的生态性

近些年,由于某些政府官员的功利心驱使,追求形象工程,曾出现“草坪热”和大广场现象,为了营造这种“宏伟”的效果,甚至不惜把原有的乔灌木砍掉,广东气候较为炎热,早晨和晚上草坪、大广场上热闹非凡,其他时候少有人问津。这种园林实用性不高,而且其生态效应较差。事实上,人们更热衷于在榕荫广场等有所遮蔽的空间里进行活动。应该认识到现代园林的社会性和群众性,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要,为人们营造一个小气候舒适的空间。随着全球气候条件的恶化,全世界都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性,现在西方都在锐意学习中国自然式园林,我们更应该尊重园林的生态性,延续“天人合一”的理念,这是世界园林的发展趋势。

2 园林美的创造

园林中包含山、水、屋(建筑)、树(植物)、路等几大要素,园林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组合。要创造出美的园林,一方面要处理和运用好园林要素,同时要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地域差异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运用造景手段,正确地看待历史和地方的园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园林发展上走出正确的道路。

2.1山水骨架及空间的营造

山(地形)是园林的骨架,水是园林的血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注重营造山环水抱的园林格局,“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刚”,“山要回抱,水要萦回”,“水因山转,山因水活”。可见,山、水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异常重要。如今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和维护成本较高,有些地方不适宜布置水景,尤其是大规模的人工水系,但适当地处理好微地形能很好地提升园林整体效果,“地势起伏可以表现出崇高之美”[4],通过地形还可以围合和分隔空间,阻挡和引导视线,使游人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产生游园趣味。

园林是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是一个空间,因此,处理好空间关系是创造园林美的一个关键环节,尤其是在现代都市,寸土寸金,园林绿化用地非常紧俏,继承和发展好传统造园手法中行之有效的空间处理方式,如运用空间对比,对景、障景、框景等手法,营造出丰富的园林空间更显必要。

2.2 园林植物的配置

随着人类对植物在健全生态中的作用和自身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关系的认识,人们对生态、自然的追求愈加明显,植物在园林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2.2.1 把握植物的色彩

园林植物品种多样,色彩丰富,是天然的视觉冲击材料,而通过眼睛最容易引起人的美感。不同的色彩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绿色最能给人回归自然的亲切感,红、黄等暖色调能产生喜庆、热烈的气氛,白、兰、紫等冷色调给人恬静、舒适的感觉。不同功能区域使用不同的色彩主色调,再配以对比色点缀求得统一与对比的协调感,如公园入口应以暖色调为主,而安静休息区当以冷色调为主。

2.2.2 注意种植乡土树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各地园林引种外来树种现象普遍,这种异域风情一定程度上猎取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得到人们的推崇,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外来树种不适应当地气候环境,造成养护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外来树种的入侵,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应谨慎对待。免费论文。种植乡土树种,能让园林体现地方特色,同时,种植乡土树种能产生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应。

2.2.3 运用植物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绘画、诗歌等文化体系里,不乏将植物人格化,歌颂以物言志,如松、竹、梅是岁寒三友,梅、兰、竹、菊是四君子,荷花是纯洁高尚的象征,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雨打芭蕉、残荷听雨等都是很有意境的植物组景。巧妙地运用植物的特定内涵,能很好地提升园林的文化韵味。如深圳万科第五园、广州清华坊以竹子为主调植物,结合传统建筑元素,打造出富含中国情结的,文化档次较高的楼盘。

2.3 园林建筑的布置

园林建筑是园林要素之一,在仅为少数人游赏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比较密集,一般用建筑围合园林空间,这种模式难以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的需要,园林建筑更多地成为遮风挡雨、点景等的作用及满足必要的服务设施功能,如小卖部、洗手间等,园林建筑应该成为园林的配角,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在建筑的形式上,应该挖掘其文化性,注重用后现代手法去营造园林建筑,继承和发展好传统建筑风格,使其成为反映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景观。运用切出重构、易位重构、尺度重构等后现代手法。

2.4 发扬地域特色,尊重自然生态

发扬地域特色,尊重自然生态是园林设计的原则,只有把握好了这个原则,才能用好“拿来主义”,抵制粗俗抄袭之风,摈弃“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崇洋媚外心理,走出中国现代园林风格。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百度百科.美.baike.baidu.com/view/45754.htm

[3]杜汝俭,李恩山,刘管平.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张婉.生态美视野下的园林艺术设计.[D]南京林业大学

[5]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4篇

论文摘要: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不承认建筑的艺术性,而过分夸大它的功能性,实质上是掩盖了它的完整性。然而,承认建筑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仍然没有度盖建筑性质的全部,建筑的文化性是建筑更深层的属性,即建筑的灵魂。建筑文化作为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在落铸民族或地城性格的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建筑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文明中对民族和地域的凝聚力起正面或负面作用的因素,如哲学和政治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艺术和建筑等。而文明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文化是文化范畴中有关建筑领域所体现和表达的民族或地域的特征。

2建筑文化的四个主要方面

    (1)建筑反映和表达了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包括哲学、经济和美学等范畴,反过来,它也巩固、强化或削弱了这些价值观。

    建筑不仅可以体现各个时代的先进技术和人们所欣赏的形式美特征,更可以说明一种文化观念。举西方的教堂为例:中世纪欧洲教堂内部幽深阴暗,人们在那里寻求脱离罪恶的尘世,实现与天国交际;巴西利亚的国家大教堂阳光透过侧窗投人大堂,在上空,悬挂着天使的雕像,象征天使降临人间;洛杉矶的玻璃教堂,全用玻璃筑建,表达天国与人间已经没有界限,天堂就在人间。

    建筑的艺术美有它的规律可循,例如,黄金比例(近似3:5)总认为是最完美的比例分割。许多历史上出现过的建筑风格,尽管已不再适合当前的社会需要,但仍以一种艺术力量感动着我们。然而,人们的审美观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当时当地的文化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例如“玻璃盒子”在20世纪中期大受欢迎,它符合了当时许多企业家要显示自己高效益的经营形象;在60--70年代它成为“俗套”,被企业家批评朝笑为“皮鞋盒子”,近年来它又以节能生态的面貌出现,试图体现信息时代“非物质性”和虚拟空间的存在而产生美感。说明“美”是受文化观念的制约和影响的。

    建筑是时代的缩影,然而,它并不只是消极地反映时代,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价值观的变革。从希腊的神庙可以想象它们当年如何起到巩固城邦制度的;从罗马的角斗场可以看到它的存在又如何与一个帝国的消亡相关联。

    (2)建筑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模式。

    丘吉尔有句名言:“人创造建筑,建筑创造了人。”人总是以自己的理想模式来建造房子,并改造其周围的环境。然而,一旦建成,它就反过来制约着人。例如: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家庭“儿世同堂”理想的产物,它反过来肯定和强化那种“忠孝”的伦理思想。洛杉矶那无节制扩散的独户住宅,正是那种以小企业为单位的“无中心即多中心”的布朗分子运动式经济关系的典范。

    (3)建筑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开拓了一条人际对话的重要渠道。

    和其他语言一样,掌握建立在索绪尔现代语言学基础之上的建筑语言(词汇、句法、修辞、诗意、比喻、隐喻、语境(文脉)、深层结构等概念)可以极大地帮助我们通过对城市和建筑的阅读加深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整体化的了解。如阿拉伯的拱券、印度的奢堵波、中国的曲线屋顶、法国的芒萨屋顶等都产生于本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并且和口语、文字一起构成了本民族或地域的独特的表述和交互手段。在美国建筑师d里布斯金设计的犹太人博物馆中,他运用解构主义作了一个折线形的平面。他的理论是:既然犹太人本来是混居在柏林各地,与其他德国人成为一个整体,而希特勒偏要“解构地”把他们挑出来予以消灭,那么,现在兴造的犹太人博物馆,也就如实用解构手法来表现这一段极端反理性的历史。

   (4)建筑的营造方式和职业特点,构成了社会运行中的一种有特殊规律的经营文化,也在一定范围内制约了社会的人际关系。

    建筑业是社会的重要支撑经济,它涉及多个社会职业和科学学科,有着独特的运行方式和经营模式。封建社会中的师徒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合同制以及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分工合作制等,都构成了一种隶属于社会运行方式的经营文化和人际关系。

    在古希腊,人们把“建筑”称为architecture,也就是“最高’(arch-)的“技术”(tec-)意思。现在我们都还能知道希腊古老建筑遗迹的设计师的名字,而在世界上有最秀美建筑的中国,它们的设计者或营造师,除了个别的鲁班、喻皓之外,就像《红楼梦》中写到大观园的营造时,说到“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之野者,一一筹划起造”一样,被埋没在荒野之中。自今,我国的建筑师还没有充分地被社会和公众所理解。我们应当更多地宣传建筑师使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的、人造的和文化的环境)的设计师。社会应当更关怀建筑师的创造性劳动,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

3结语

    以上四个方面:价值观、生活方式、语言系统和运作关系,是我们领会建筑文化,理解城市形态和性格的主要内容。

第5篇

智利,这个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被称为是南美洲的“裙边”,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它成为种植葡萄的理想场所,那里出产的红酒有着让世界红酒爱好者流连忘返的魅力。但智利绝不仅如此,这一方纯净的土地给人们提供最合适的氛围去仰望星空。

气候制造的最完美天文观测地

纵跨38个纬度的智利,从北部的沙漠地带到南端的冰川极地型地带,各地的风光、气候都千差万别。智利多样的气候条件,提供给了科学家和游客更多选择。

智利的北部地区终年没有雨水,这里干燥的气候有利于减少空气中灰尘和水蒸气对观测天象的影响。比如智利北部的查南托高原,是地球上气候最干燥的地区之一,同时5059米的高海拔也有利于毫米波天文观测。

若旅行到终年没有雨水的这里,有很多事情需要注意,比如保湿工作就是其中之一。智利的南部邻近海洋,拥有各种迷人的海边景色,躺在柔软的沙滩上,享受着夜色和星光的抚摸,整个人都能满足起来。类似地中海气候的中部地区有着智利最为肥沃的土地,这里也是最受游客们欢迎的地区,加上温暖的气候和谷地地形,特别适合葡萄生长和葡萄酒酿造,饮着美酒赏星光,完成这么浪漫的事在智利不是奢望。智利的东部和东南部是高山苔原以及冰川气候,这里虽然气温低,却有温暖地区所不能见的凛冽星光。不论在什么的样气候条件下,智利都拥有最美丽的星空。正因为智利有这样的优势条件,尤其是它的北部有干燥、人烟稀少的高原、沙漠,许多天文台择址在这里。

拉西拉天文台是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在智利使用的第一个天文台,也是南半球最大的一个天文台。它位于智利郊区的阿塔卡马沙漠,号称“比撒哈拉更干旱”的阿塔卡马沙漠好像火星表面般,气候严酷,寸草不生,是世界上最干燥和孤独的地区之一。又因其远离光污染,是地球上夜空最黑暗的地点之一。拉西拉始终是天文学的最前线,每年大约有300篇左右的论文来自于这个天文台的工作。

帕拉纳尔天文观测台坐落在智利北部安托法加斯塔以南约130公里的帕拉纳尔山山顶,帕拉纳尔山的高海拔和极端的干燥环境造就了最完美的天文观测条件。加上没有灯光干扰,全年中晴夜数量多于340个,帕拉纳尔天文台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天文观测地之一。欧洲南方天文台在此建设了一台世界上单一透镜直径最大的天文望远镜——“绝大望远镜(VLT)”,将人类的观测能力推向更加深远的宇宙边缘。

徜徉在观星酒店

为了让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科学家有个舒适的环境,ESO酒店应运而生。这座旅馆是建筑和地形地貌的完美结合。红色的混凝土墙围出一个类似修道院的氛围,所有的房间整齐排列,只留下天堂般的景色在窗边夸耀。现代社会的摩天高楼努力使人们被人世间的欲望束缚得更紧,不断渴望索取和花费,周而复始。ESO酒店这种纯真、朴素的建筑虽不能被定义为“五星级”或“七星级”,但却告诉我们需要将这一切终止,才能摘得最亮的那颗星。

如果你来的智利中北部的Elqui山谷,每晚都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个独立的白色球形建筑坐落在山腰,颇似一个个小型天文馆。当夜幕降临、灯光点亮,这些圆顶小屋就化身为一盏盏白色大灯笼,散落在空旷的山谷间。如果你对这现象很好奇,当地人就会告诉你,这就是传说中的Elqui Domos观星酒店。Elqui Domos的诞生和所有设计,似乎就是为了圆一个最美丽的梦想:躺下来,静静地享受安第斯山脉的繁星点点。

在这家闻名遐迩观星酒店里,围绕这个主题的设计无处不在。酒店仅有6间圆顶小屋和4间木质小屋。6间圆顶小屋都是半球形的,看上去像是天文台的屋顶,内部都是两层的结构。小屋内由一张木质高架床分割成上下两层区域,较低的一层,是一个小客厅和浴室;二楼则是卧室,开放式的屋顶就在床的正上方,床架的高度可以让客人感到与天空无限接近,整夜欣赏星空之美。

最绝的是,屋子的房顶是可以拆卸的。在这几个白色圆顶小屋里,屋顶是由7个网格拼接而成,并且每个网格都能独立打开。客人可以任意选择一个开口,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安第斯山区的美丽星空。

另外的4间小木屋由当地的木材材制成,设计延续了圆顶小屋那种失重感,高跷般的房基几乎不触及地面。充分利用了山谷的地形变化,让房间静静地悬于巨大的山谷植被和崎岖干燥的山峰之间。客人们只要躺在床上,透过玻璃屋顶,就能尽览漫天星空。

屋顶露台是小木屋的一大特色,在这里,白天可以享受日光浴,一览山谷风光,或自助烧烤,因为酒店早就为你配备了烤架以及全套餐具;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你一样可以享受一顿美好的晚餐。

每个房间除了有常规的睡床、厕所、浴室、冰箱、咖啡壶等设施外,还配备有一架专业的天文望远镜,书架上摆满各类和天文星象有关的书籍,酒店还会定期为游客们举办天文学讲座。

如果你想获得更加专业的观星体验,可以去酒店不远处的托洛洛山美洲际天文台(CTIO)。这里有南半球首屈一指的4米口径的布兰科望远镜和4.1米口径的SOAR望远镜,游客们可以借此感受科学家眼中的星空。

由于房间数量有限,世界各地的天好者常常要提前好几个月预约。不过,能享受到这样的星空天堂,对于天好者而言,再大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守望星空的复活节岛

来到智利,除了去天文酒店看最纯净的星空外,不容错过的当然还有神秘的复活节岛。这座传奇的岛屿充满着生命力。

复活节岛上,有数百个被称为“moai”的巨型石像。北部的阿纳凯海滩是全岛最富魅力的景点。一片白色的沙滩又长又宽,岸上的棕榈树林青翠茂密。攀上全岛最高点——海拔507米的特雷瓦卡山顶极目远眺,岛上的大小火山和四周的石像尽收眼底,浩瀚的太平洋与蓝天浑然一体,令人心旷神怡;一排威武的“moai”巨人石像是海滩的守望者,仰望苍穹,保卫着宁静的岛屿。这些石像的建造者似乎拥有丰富的天文知识,在春分或秋分日落时间石像会凝视着海洋的地平线,仿佛在等待着远航的朋友归来。

第6篇

关键词:设计思维;彼得・卒姆托;感官体验;意境营造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设计思维

从哲学的角度讲,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1]。而大脑的思维活动则是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知觉系统接受的外部信息,传输到大脑思维功能区,进行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等活动[2]。

设计思维是指导设计的先行者。我们既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直观知觉,无目的性的得出一种形象,也可以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为了解决某项具体问题而必然得出某种结论,从而有目的的解决问题地构思[3]。前者称之为非逻辑思维,后者称之为逻辑思维,在建筑设计中,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逻辑思维以一种理性严谨的态度指导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又反作用于逻辑思维。

二、建筑的设计思维

2.1非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想象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创造性思维。形象构思主要指从视觉形象上构思的一种方法,这种构思的结果通常有特定明确的外在形象,人们可以直接感知。主要有具象和抽象两种手法;联想是指通过某一事物而想到的具有某种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思维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形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法国建筑师帕特里克曾将8个海运集装箱安装成了一栋集装箱别墅[4],创造了一种新的建筑形象;直觉构思一般指通过对某种事物的直觉印象来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解决问题,它是建立在大量的知识和经验上对问题深入思考后的结果,跟构思主体有紧密联系,是一种主观的思维模式;灵感构思就是指借助一个突然迸发的想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卡拉特拉瓦的世贸中心中转站就是他从飞鸟的姿态中获得的灵感,从而把世贸中心中转站的外形设计成了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创造性构思打破传统的构思方法,如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采用了点线面的构图元素,将点、线、面三个系统在三维空间中进行重组,颠覆了传统,建立了一个新的秩序。

2.2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主要有功能思维、法规思维、结构思维、技术思维、空间思维和意境思维。功能思维以功能为出发点,着重解决建筑在具体实践中的功能问题,以达到适用的目的,主要用于经济适用房等大量性建筑;法规思维主要把满足规范要求作为建筑设计的目的,是根据具体的建筑规范进行设计,解决现实问题;结构思维指把建筑的结构作为出发点来进行设计的一种方法,由于大跨度建筑往往需要特殊的结构选型,所以一般采用结构思维;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对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多学科广泛合作的方式称之为技术思维,一般适用于高技派和生态建筑;格罗皮乌斯说:“建筑意味着把握空间”,以人对建筑空间的感受为基础,继而建立在这种感受之上对建筑进行创作的构思方法被称为空间思维;意境思维是建立在建筑现象学理论基础上,通过把人在场所中的感官体验移情到建筑中,从而创造出一种意境方法。

三、彼得卒姆托的建筑创作思维

3.1圣・本尼迪教堂

圣・本尼迪教堂位于阿尔卑斯山脉中一个名叫哈姆雷特的小村庄。在这个项目中,卒姆托用现代的方式延续了传统。他赋予了教堂犹如一片叶子飘落进山谷的形象。木瓦的外墙与传统相承,圆滑的体形有又消隐了建筑的体量,和谐的融入了周围的环境。中心空间由一排柱子限定,穿过柱子便能感受到教堂神秘而又温馨的氛围。从天窗泄入的光线反射在镀银的外墙上,使墙面边界显得虚无,小小的空间也被无限放大。反射的光让整个教堂充满了光晕,圆形的围合展现了圣母教堂特有的柔美,让人感觉身处一种似乎被保护又似乎被暴露的神秘幻境之中,无时无刻不刺激着人们的感官,引发人们的无限反思[4]。

圣・本尼迪教堂通过空间构思,结合人们的感官体验,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又温暖的空间氛围。此时,建筑的形式、空间的氛围与人的情感、经历产生了共鸣,打动了前来的每一位观者。

图片来源:筑龙网

3.2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瑞士馆

在瑞士馆的设计中卒姆托采用了迷宫式的布局,通过流线组织了一种动态的空间。该馆主要由3.7万根尚未干燥的木梁有序叠放,围合成12个主要的内部空间展现瑞士自然景观和人文风采。在木材逐渐风干的过程中,它会流出粘稠的树脂,流通的空气将木料的清香散发到整个建筑空间[5]。

游走迷宫一般的展馆,触摸着木材的肌理,嗅闻木料的清香,倾听瑞士传统音乐,感知自然光线的变化。突破视觉的限定,调动其它感官。发散游客的想象,触发人们的情怀,让我们用身心体验着这个北欧国家所特有的自然人文风情。

3.3瓦尔斯温泉浴场

瓦尔斯温泉浴场位于瓦尔斯山谷的东侧。山谷里由石头构成的大自然独特而又神秘,其间蒸汽弥漫,泉水叮咚流淌,水中的倒影与实景交相辉映,给人美不胜收的感官享受。

图片来源:筑龙网

浴场建筑仿佛山体的一部分一直生长在这片土地,内部空间连续、流动而神秘。悬挑的顶板被采光缝切割,光线从缝隙中倾泻而下,在各个空间中流动;在远离山体的休息厅,大片玻璃窗面向日光,引入外面的世界;石材特有的让人舒心的肌理与质感,不同水温对肌肤的碰触,空气中弥漫的蒸汽,共同为人们营造了一种近乎古老洗礼仪式的空间氛围,一种内心深处的宁静,一种真正人与自然的和谐[6]。在这里仿佛隔绝了世界的喧嚣,有的只是无限的遐想,无限的情怀,

在这里观者达到景与情交汇,象与意想通,犹如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中讲求“意在笔先,画尽意在也,虽笔不周而意周也”[7]。由此可见,意境的营造古时就为我国绘画的最高境界,而今天同样也为设计的最高境界。在这里,我们很难指出究竟是建筑向往了艺术,还是艺术向往了建筑。此时,建筑师作为创造者创造形象,将无限浓缩为有限;而观者作为欣赏者对其进行想象,通过有限去窥探无限。两者之间架起一座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桥梁,而后者使建筑获得新生。

六、结语

在卒姆托看来,建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单纯地呈现真实的生活,呈现真实生活中真实的自己。在当今的中国,面对繁荣的建筑市场,很多中国的建筑师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太少了。卒姆托给予我们最深的启示也许并不是他的设计手法,而是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他在追求建筑本质中的态度,对中国建筑师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陶伯华.思维学研究纲要[C].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

[2]熊刚.浅议用脑思维与绘画[J].美术大观,2006,(12):134-135

[3]邱文鑫.建筑设计思维方式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01): 70-72

[4]肖志抡.彼得・卒姆托的建筑世界[D].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杨洋,闫文卿.浅析彼得・卒姆托的空间设计理念及表现方法[J].安徽建筑,2010,(12):35-37

第7篇

关键词:留白艺术;美术教学;创新思维;自主学习

留白是一种运用广泛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是创作者在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旨而精心留出的“空白”。这种“空白”,并非空而无物,而是相对于物象的实质所呈现出的艺术的虚,一种虚与实的和谐统一。美术教学也需要留白,学生的许多智慧火花是在“教学留白”中迸发出来的,是教育中美的升华,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留白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所谓教学的留白艺术是指将留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教学水平的活动。美术教学就是一门艺术,留白即是一种机智的教学策略。留白是授人以渔,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精心的教学设计。

二、留白于课前导入时

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影视动画是综合艺术,其魅力显然比音乐或美术强。为此我利用影视动画视频为课堂服务方面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重视导入时的留白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去“导演”,而不是去“说白”,进一步点燃他们探索的热情,以利于新课的学习。

三、留白于质疑问难时

美术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多样性、艺术性很强的学习活动。质疑问难或在教师讲解引导之前,或在教师讲解引导之后,或在教师讲解引导之中进行。如在《现代建筑欣赏》一课中,我带来一棵仙人掌,学生很好奇,然后我告诉同学们正是这一棵仙人掌,它的外形吸引了设计师的灵感,设计出加拿大蒙哥马利体育馆。然后又投出一幅帆船的图片,让同学们根据外形联想世界知名建筑。留白于质疑问难,打开学生思路,让课堂质疑充满生命力。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到了悉尼歌剧院,于是就很自然地切入主题《现代建筑欣赏》。

四、留白于课堂小结中

小结是一堂课的“终曲”,教师课尾也可以设置留白,让学生有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望心理,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

总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运用留白艺术,能有效激活其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学富有成效,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常言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通过留白艺术,为学生营造一片鱼跃的海洋、鸟飞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周淑娟.优化课堂结构,注重“留白”艺术[J].今日科苑,2010.

第8篇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生态理念;景观;建筑

1生态博物馆释义

博物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过研究博物馆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窥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博物馆从最初单纯的原始形态演变为现代多功能的文化机构,其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生态博物馆是在原来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中保存和介绍人类群体生存状态的博物馆。它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生态博物馆被称为“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会活标本”,是国际博物馆界开发的一种新的博物馆形态。

受传统生态系统思想的约定限制,人们对于“生态”一词的理解首先还是映射到自然生态知识的相关方面,所以对于“生态博物馆”一词的真实含义和实质思想的理解就显得及其重要。生态博物馆不是指和自然生态相关的博物馆,其关注点不在于自然生态,而是社区和居民。“生态博物馆”(ecomuseum)的前缀“eco”是指社会环境均衡系统

1971年第九次国际博物馆会议,提出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197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联合召开的圆桌会议讨论认可了生态博物馆的确切定义,并且和区域性或社区性博物馆相关联,此定义为最初的“里维埃拉定义”。经过1978和1980年修改,1980年生态博物馆的定义被普遍接受,被里维埃冠以“一个进化的定义”。定义中强调的主要内容有公共机构和公众参与的观点;镜子和工具的观点、时空特征和遗产特征;实验室、学校和保护中心三功能等观点。

我国著名博物馆理论专家海先生认为,“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产地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从而使人与物及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中,并使之和谐向前发展的一种博物馆新理念”。

生态观、有机结合观、地域与本土观、回归自然观等等都是生态建筑的理论构建部分。

2生态博物馆的成长历程

生态博物馆是创造于环境保护论取得长期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针对于当时整个社会的绿色运动的产物。法国是生态博物馆理论的最早实践地。1971年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克勒索蒙特索矿区生态博物馆在法国建立。

我国对于生态博物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安来顺先生将生态博物馆一次翻译进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生态博物馆推向实践建设的时期。中国大陆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是199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邀请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著名博物馆学家海教授和挪威著名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隆先生同贵州省博物馆专家一起在贵州考察后建立的六枝梭戛乡生态博物馆,保护一支只有4000多人的民族苗族-长角苗。

中国自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诞生的十多年来,至今(2009年底)建成14座生态博物馆。

随着“生态博物馆”一词被世人逐渐熟识,出现了一些以生态博物馆命名的机构,如宁夏六盘山生态博物馆、长白山生态博物馆,其关注点集中在自然生态,而是社区和居民,因此不能视为生态博物馆。

3生态博物馆在景观方面的认识

我国对于生态博物馆的研究对象属于传统乡土聚落保护对象。

东南大学余压芳博士借用美国学者阿摩斯.拉普卜特在《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一书中对建成环境及意义的研究中所使用的理念,将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分为固定特征因素、和非固定特征因素。固定特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建筑、街道坝场和标识景观等。半固定特征因素包括家具、室内陈设的布置和类型、沿街设备、花木、服饰、传统手工艺制品、广告牌示等因素。非固定特征因素指的是场所的使用者或居民以及其他无形的因素。传统乡土聚落的文化独特性表现在半固定特征和非固定特征景观因素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生态博物馆的保护行为可以有效的影响乡村聚落景观化过程。

乡村景观化指传统乡村聚落从传统的居住使用功能向兼具美学价值和游憩观赏功能的景观过渡的过程。传统乡村聚落在乡村景观化过程中,旅游的关注使传统乡土聚落景观的价值外延提升,但当“价值提升”效应扩展到一定程度并导致大众旅游行为的发生,景观品质的退化就相应开始了,原生态的环境遭到破坏。传统乡土聚落在乡村景观化过程中的品质“提升”与“退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4生态理念在博物馆建筑方面的认识

生态理念的提出是博物馆事业发展到新阶段的需要。我国博物馆学著名学者海也指出:“生态的理念应成为我国博物馆建设中的一种指导性的理念,贯穿于博物馆的环境、建筑、室内功能等各方面。”

4.1环境

现代建筑大师赖特早年主张“有机建筑论”,认为建筑应从属于自然环境,如同自然界的生长物一样,成为大自然的和谐因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台湾建筑师论丛》中就有文章说:“景观建筑将大地及景观视为一种资源,并依据自然、生态、社会与行为等科学的原则来从事规划和设计,使人与资源彼此间建立一种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博物馆建筑要贯彻生态理念,需要重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洽协调。确定合理的建筑规模,建馆时必须对馆址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光照、风玫瑰、微气候环境、排水模式、土壤成分、植被、水资源等情况。排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其中的有利因素,因地制宜地利用环境,创造环境,并从建筑的体形、体量、尺度、格调、色彩、气氛等方面去考虑与环境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建筑必须与自然环境融合,尤其是具有特殊自然环境的基地,更是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情节因素(如水、山等),往往在这种条件下,空间的情节性更容易塑造,也更容易体现。融合环境,充分保护与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就势,体现出建筑在此环境中自然生长的状态。

4.2建筑

博物馆建筑及场地的营造,在技术手段的使用上应该适度和恰当。应最大限度的利用地方材料和使用适应当地生产力的建造技术,因地制宜、有效的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并加以适当的加工形成最朴实无华的建筑材料。

在博物馆建筑中,将环境引入建筑的作法应用较多,可选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将建筑室内的一些空间有意的暴露到自然环境当中,造成自然雕琢的痕迹。总之,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使之相互融合,互为衬托,甚至把建筑就当作自然界展出的作品一样。如安藤忠雄先生的许多作品就都是建在山地、水边或是人为地引入自然的环境,将自然的灵性带到建筑空间当中。这种自然界与生俱来的伟大力量是任何后天建造的环境都无法轻易比拟的,它给我们带来的事件是最自然、最真实的。

4.3室内功能

光影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财富,给我们的审美需求带来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光影在博物馆室内还起着导向功能,在许多建筑中为了产生有尺度、规律的光影效果,通常采用高侧窗或顶窗的采光方式。这样形成的采光井通常都会影响到博物馆室内空间形式和外部造型,形成其独特的空间形式和外型,如旧金山艺术博物馆、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路易斯・康对于光线的关注由来已久,他认为,艺术作品应当在自然的光环境之中被欣赏,以便空间达到一种“人―艺术―大自然”相互融合的环境效果。金贝尔艺术博物馆由一系列的拱形空间连续排列组成,大多数拱顶空间都采用了连续的天窗进行顶窗采光。整个拱顶形成一个发光的面光源,散发的柔和光线形成了整个博物馆明亮、均匀的空间环境。同时,路易斯・康利用拱顶的结构,在两端设置了小型的弯曲玻璃槽,使得空间更为明亮和生机勃勃且不带入眩光。

5结论

最初接触到生态博物馆一词是时,以为在建筑中运用生态理念的博物馆就是生态博物馆,只是把生态博物馆作为一栋建筑,一座与自然生态相关的博物馆,从未意识到生态博物馆的关注点是社区和居民。现在也出现了一些命名为生态博物馆的机构,将其关注点集中在自然生态,与一般意义的生态博物馆不同,不能视为生态博物馆。通过本研究使大众认识到生态博物馆的涵义,揭开生态博物馆的神秘面纱,使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关注,促进民族社区的发展。认识到生态理念在未来博物馆建设中应处的地位,加大博物馆建设中生态理念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安藤忠雄著.《安藤忠雄论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

[2] 李丹.博物馆建筑空间中的情节性 [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4

[3] 戴志中,杨震,熊伟. 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生态.仿生[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4] 周浩明,张晓东. 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 余压芳.生态博物馆理论在景观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以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为例[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6

The Research Of Ecomuseum And Ecological Concept In museum

YUAN Guan-mei , YUAN Hong-ye

(1: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Jili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Changchun,China,130021;2:)

第9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中专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论述了如何把枯燥、单调的美术欣赏课变得轻松愉快、丰富多彩。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考虑如何更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如何重视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了重要位置,美术教育正以它特有的功能在此过程中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

中专生正处在由学校向社会的转变过渡时期。他们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熟,处于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成熟的关键时期,美术欣赏,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

一、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美术课与其它学科不一样,课堂气氛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可适当地幽默一点,尽量口语化。在阐明一些美术理论知识时,教师应尽量避免用呆板、空洞的语言陈述,多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歇后语,力求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效果会更好;在欣赏作品时可结合有关作品内容或作者的趣闻轶事,使学生如同听故事般地被吸引到作品中来。Www.133229.cOM同时,美术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辅助教学,如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播放作品,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播放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音乐。如在《韩熙载夜宴图》一画的欣赏中,放一曲中国古典音乐,那么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一些建筑、雕塑、博物馆、展览馆等,把课堂放在教室以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氛围会更加浓厚。总而言之,教师只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才能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导入热点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引入当今热点话题,巧设悬念。例如,引用荷兰画家凡高的作品《向日葵》在二十分钟内拍卖到近几亿人民币的报导,笔者提出问题:《向日葵》是何种画?大家听说过画家凡高,知道他的故事吗?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这幅画好在哪里,美在哪里?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讨论,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总结。这样的设计,旨在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这样的课程设计,肯定比对课文呆板、单调的陈述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设计一堂完美的美术欣赏课,就如同完美的“作品”一般,这样的“作品”相信会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课的兴趣。

三、多欣赏中国画,增加爱国主义教育

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有必要更多地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长期以来,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把科学的发达等同于美学的发达的错误理论,中国的艺术跟在西方科学后面,疲于追赶,在一定程度上舍近求远,忽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优势。正如毕加索所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人有艺术,当然日本人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人有艺术。除三者外,白种人根本没有任何艺术可言。我最莫名其妙的,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提高中专生的综合素质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人是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思考艺术教育的新契机;人是主体,他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内在生成的自发力,有知觉、感觉、精神力、冲动、意志力的个人;艺术教育不是教“艺术”,也不是进行“教育”,而是激发主体“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自觉,产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人与环境协调共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简明美学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