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0 20:36:01
导语:在教师教育理念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进行游戏,寓教于乐
l.做游戏的有心人。每做一个游戏,要有一定的目的。父母和孩子做游戏,在别人看来,是家长和孩子在其乐融融地玩,在享受天伦之乐。孩子也是沉醉在游戏之中,其乐无穷,不知道做某个游戏可以学到什么。而父母心里应清楚做游戏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例如,教孩子倒数10—1。我运用了“火箭发射”这个游戏。在孩子已能牢靠而又熟练地顺数1—50的基础上,针对孩子对电视新闻中播放的火箭发射比较感兴趣的情况,我提出要与孩子做火箭发射的游戏。孩子当然非常高兴。于是,我们一起动手用积木制作“火箭”,准备“发射”。在“发射”前,我给孩子讲了火箭的作用,火箭发射的程序。火箭发射前要倒数10。所以我要孩子在“火箭”“发射”前,也要倒数。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我要求孩子先倒数5—1,孩子很乐意,并能很快掌握。在以后的几次游戏中,我逐渐将倒数的数增加至10—1。
孩子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以至于在不到4岁时就能倒数20—1了。
2.做游戏的协调者。孩子爱做游戏。但并不是孩子想做的游戏就能做得到。因为有的游戏用现成的玩具是不够的。这需要家长为孩子另外准备一些游戏用的材料。这些材料除可以购买外,家中的很多物品都可以用来做游戏,如凳子、椅子、被子、锅碗瓢盆等等。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游戏,就是孩子在两岁左右,一次逛街回来,他非要做“卖鳝鱼”的游戏。而且还要给他准备纸条(当鳝鱼)、钉子、两根小板凳、小盆、小刀(玩具塑料刀)。准备完后,他就真的卖起鳝鱼来了:坐在一根小板凳上,用小刀划钉在另一根小板凳上的纸条(鳝鱼),凳子下面的小盆用来装划好的鳝鱼。孩子做得很投入,津津有味,持续时间不下半个小时。显然,孩子在游戏中得到了乐趣,而且也培养了他的记忆、想象等能力。以后,孩子几乎每次外出活动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做有关他见过的感兴趣的游戏,家长自然就是一阵忙碌。但可喜的是,孩子专注于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这对于他以后专注于正规的学习、对学习感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3.注意游戏方式的多样化。一般来讲,孩子喜欢将自己感兴趣的游戏重复多次,比如搭积木(可拆装的积木),可以由简单搭到非常复杂,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搭,到自己独立搭,而且搭出家长都难以想象的形状来。但是,有时孩子也对某种游戏很快产生厌倦。这样,就需要家长变换游戏的方式,最好是不同的方式交替进行。就是同一种类的游戏,也要有多样化的形式。例如,识字游戏,就有讲故事、学识字,卡片法识字(卡片上有字,还有人、物、花鸟的图画),生活中识字(将字与生活中的实物对照)等等形式。
4.怀着饱满的情绪去做游戏。家长怀着饱满的情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正在做的是活泼有趣的游戏。孩子对游戏有兴趣,教育效果才会好。为了让饱满的情绪感染孩子,家长应多说说鼓励的话。孩子受到表扬和鼓励,兴致就会更高,头脑会更灵活。家长的鼓励,还能培养孩子一项极其重要的品质——自信,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极为有益的。
重视外界环境的作用,培养良好的习惯
以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参加工作3年以下的低年资护士为调查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处理临床问题和人本理论的方式和途径等有关问题。共调查118名低年资护士,实际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
2.1一般情况
观察组护士年龄(20.56±2.23)岁,对照组护士年龄(21.78±2.12)岁,均为女性,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1~表5显示,两组护士对人本教育理论的认知无显著性差异。
2.2对低年资护士进行人本教育理论培训后的结果比较
针对培训目标,运用Grad(2001)等提供的量表,主要对低年资护士解决临床问题能力和急救技能进行了评价,评价分别于教学前和教学结束后进行。表6为急救技能评价表,表7为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评价表,表8为综合能力分析表,表9为护患沟通能力分析表。使用人本教育理论培训后,低年资护士自觉使用网络资源、咨询专家和阅读杂志对患者疾病本身、心理人格特征、社会因素、个体差异的途径有显著增加(P<0.05)。
3讨论
从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人本教育理论在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多种能力:①在培训过程中,护士需要通过视觉、听觉及本体感觉不断指导自己的练习,判断自己目前掌握的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这种开放式、问题式的培训方法使低年资护士在自主练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独立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完成操作的途径,最终促使自己达到目标所规定的要求,这有利于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护士的自学能力;②低年资护士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寻求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深层次上理解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对已知与新知加以整合,使之进一步系统化、结构化,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财富,化作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在人本教育理论培训过程中,低年资护士观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低年资护士的创新性思维。
4结语
(一)对老年人的理性认识
尽管在知识以摩尔式的几何倍数增长的时代,老年人所积累的经验依旧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晶体智力因素诸如知识、词汇、计算等方面不仅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反而有所发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们更应该把老年人视为国家社会的资源。只有在正确认识老年人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老年教育观。
(二)对老年教育的理性认识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不仅能够提升和充实老年人的生活,而且可以有效地缓解当前人口压力,促使老年群体成为丰富的人力资源。2002年世界老龄人大会通过的《国际老龄行动计划2002》也强调,教育是促使老年人积极生活的必要基础。但是我国的老年教育与西方相比起步较晚,并且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很多地区常常把老年教育当作社会福利事业,而没有把它当作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作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没有把老年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体系中,而看成是福利事业。还有一些地方将老年教育作为扫盲任务、职业培训的一种形式,视其为老年人怡情养性、安度晚年的途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直接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教育的目的是涵养人的理性,同时使人得以发展。如果把教育单纯的看作一种福利事业,这无疑偏离了教育宗旨。当今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把职业和教育明显的分离,这本身就违背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更有甚者,把老年人接受教育看作是他们知识贫乏的象征,以一种高姿态的形式说教。教育应该是一个教学互长的过程,向老年人教育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知识传递,而是互相学习的过程。所谓“学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老年人身上所积淀的知识文化、伦理道德、精神价值是值得借鉴学习的,教育的价值也就得到了体现。总而言之,老年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落在老年人身上。而不是单纯从社会角度出发,忽视了老年教育中亟待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诸如关注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以及对待死亡的问题。
二、西方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
自1973年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学在法国的图卢兹大学诞生以来,西方国家对老年教育问题的关注就从未停歇。老年教育的办学具有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特点,国外老年大学教育模式大致分为三种模式:
(一)政府投资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征表现为老年大学教育中的投资是以国家为主体,老年大学教育的主要开支是有政府财政预算。主要代表有日本、法国等国家。日本是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日本的老年教育是由文部省直接领导的,其教育类型丰富多样。“日本的老年教育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福祉行政密集型老年教育;二是福祉行政广域型老年教育;三是教育行政广域型老年教育;四是教育行政地域密集老年教育。”④法国相对其他国家的老年教育更为规范。老年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把教育看作是老年人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教育的办学得到了正规教育的支持,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而选择参加闲暇教育,亦或者是正规教育。老年大学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比如老年养生、疾病预防、文学、历史、法律以及最新的时事政策等各领域的知识,有些甚至开设基于老年人自身的理论研究。
(二)自治自助型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老年大学由老年人自发组织成立,所有有专长的老年人都可以执教,一个班的教师很可能是另一个班的学员”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主要是英国。英国将这种自治自助的老年教育模式称为第三年龄大学,其主要是提供给老人和成年人一个免费学习的场所,所以其性质是非营利性的志愿组织,组织所需的运行费用都来自于慈善彩票事业的捐赠。学员的层次也是有很大差异的,一般是退休干部以及其他行业的老年人,因此,他们之间的学历差距也是存在的。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灵活的开展教学活动;英国的第三年龄大学没有与正规大学保持联系,所以他们都是自己组织和管理。尽管如此,其课程内容同样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养身锻炼、时事政策、绘画、音乐鉴赏、语言、投资以及家禽学等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三)社区型模式
国外的社区型模式与我国是有明显的差异,其主要是各所老年大学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网络并依附于社区,由学员自行管理的一种老年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美国的社区教育与英国的自治自助型的教育模式一样都属于非盈利的福利性组织,其运行的资金大都来自于某些学校或慈善机构的捐赠。不同的是美国社区教育与正规教育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老年教育模式一般设立在本地的市立学校,其教学的开展是由学员自行负责,有时也会聘请老师授课。此外,还有寄宿式学校,老年人可以与同龄人一起学习和生活,安享晚年。多样化的课程也是美国老年教育的一大特色,涉及面广泛,包括了文、史、哲还有艺术等方面。
三、我国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以及建议
(一)我国老年大学教育的传统运作模式
当前,我国的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老年大学,这类教育形式主要是在固定的场所集中向老年人授课。二是社区教育,指在老年人生活的社区附近,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形式。三是以教育机构的形式举办的老年教育。教育形式相对比较灵活,是针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欲求接收教育的老年群体而发展起来的。我国的老年教育较之国外的老年教育相对落后,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内容上过于单一化,更重要的是没有形成一种规范,政府的重视度和社会的关注度远远不够。这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以此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有效地将老年群体转化成宝贵的人力资源。
(二)关于我国未来的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的建议
老年教育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日益增长的老年教育需求,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还是十分落后的。首先是政府没有制定出一套有效的老年教育发展管理体制,不管是师资还是受教育者的权利,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管理机构。其次,老年教育管理归属部门的含糊,划分归属不明确,造成教育资源严重的浪费以及老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最后,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以此建立与老年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制也是有待考究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和完善的体制,所以政府还需不断地完善老年教育体制,加大老年教育普及的力度。结合时代特点,联系实际情况,多渠道地开设老年教育,不断延伸和发展老年教育。
1.幼儿培训机构附设老年教育职能
目前,社会上广泛开设了各种以教育为主题的盈利性培训机构,其中,幼儿教育占据了大半的教育市场,老年教育方面的涉及很少。少有的老年教育机构的设置,其教授内容也都是以娱乐、养生为主。迫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压力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应该建立以知识文化和技能为主的老年教育,以此来保证老年群体劳动力资源。基于大多数幼儿的学习和生活都是由老年人负责这一现状,所以在幼儿培训机构附设老年教育是可行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闲暇教育。老年的闲暇教育也是老年教育的一种方式,也是终身教育的一种体现,更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体现。
2.养老院开设老年教育
随着我国老年保障机制不断地完善,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在全国各地开设,养老院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由于对养老机构的认识理解不够深刻,甚至有排斥养老院的情绪。时代观念的转变,出于不愿意拖累子女以及可以得到更多同年人之间的陪伴的考虑,也开始接受各种养老机构。所以,在养老院开设老年教育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授课,加强老年人文化知识素养。另外,还应开设心理辅导班,疏导他们内心的孤独和对事物偏执的看法。增强自身对老人以及老年教育的理性认识,提高他们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3.干休所设置老年教育特色班
我国干休所主要是军队离休或退休的干部居住修养的地方。这些离退休干部本身就有受过文化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在干休所设置老年教育特色班,一方面可以帮助这些离退休干部继续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服务更多的老年群体接受最新的知识。这样可以解决老年教育场所不足的状况,从而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这种特色班可以开设退休教育课程和死亡教育课程,帮助他们消除离开工作岗位以及面对死亡这个问题的恐惧和疑惑。
4.建立老年教育服务站
论文关键词:师生情感交流课堂教学1,注重设计课堂上的情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面带笑容、亲切大方、仪表端庄,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苏教版教材必修1教育管理论文,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又抽象难理解的概念。在这节课:我[引入]曹丛称象的故事。当学生正在互讲故事时,我[提问] 你认为曹冲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导思想是什么?通过生生,师生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生]化整为零,变大为小。
[问题] 再想想,在没有精密天平的情况下,如何称1粒米的质量?(假设每粒质量一样)
[讨论得出]可以先称100粒的质量再除100。
[师]生活中,为了统计方便经常性得使用这样的打包计算,比如一打筷子(12根)教育管理论文,一箱矿泉水(24听),在化学领域我们研究的微观粒子,也需要打包处理,即用集合的方法处理。物质的量就是将微观粒子打包的物理量……
当学生感觉应用困难时,课的最后进行安慰。
[讲解]大家初次接触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感觉读起来是不是非常别扭。这就像我们小时侯初学用筷子,起初很别扭,但经常用,每天用,很快就得心应手了。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就像筷子对于我们中国人的吃饭一样教育管理论文,随着我们的进一步深入,物质的量重要性会体现得更充分。
我们提问时经常用“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说完,就及时及时评价肯定“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真聪明!”鼓励和赞扬的语气溢于言表。
2、在合作探究中创建师生情感交流
在 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与老师在一起共同研究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创新问题。例如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P62“观察与思考”可以设计这样个问题交流(1)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为什么设计成完全相应的装置?(2)装水的水管和装酸性高锰酸钾的试管在两个实验中的作用?(3)怎样根据现象判断发生了那种反应?对于不同实验设计成同一装置好处是什么?等等。还有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一资源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实验合作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这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师生交流气氛民主,关系融洽。
3、 在课堂评价中创建师生情感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管理论文,要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动机,仅强调学生的努力还不够,还应该学生在老师真诚热情的评价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受到自尊心的滋养,从而信心百倍地进行新的学习。如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演示实验做出评价,主动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其次,关注学生做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及处理事故的能力,实验操作的技能,并要及时评价教育管理论文,面向全体,特别是学困生。善用评价,师生会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4、在作业批改中进行情感交流 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对进步较大的学生批注几句表扬激励的语言,画个卡通笑脸,对退步的学生批注几句提醒语,同学们学习的劲头也会越来越大。我的做法是除了热情洋溢的评语,还要画上一张开心的笑脸或者是画上一只竖起大拇指等。 5、在课余交往中进行情感交流 不要小看课间十分钟。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十分钟,与学生闲谈,摸摸他的头、笑一笑,甚至是点点头教育管理论文,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滋润。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等其他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值得注意的是,从化学课堂教学的角度看,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重视将学生的情感追求引导到学习目标所指引的方向上,达到“以情优教”的效果。 新课程它苛刻地要求教师不仅能教好书,在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同时,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当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医生,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交流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1]钟启泉.理科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57-61.[2]蒯世定.高中开设化学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化学教育.2002.(7-8):68-70.[3]乔建中.课堂教学心理学.江苏人民教育出社.1998.114-127.
[关键词]通识教育必要性我国大学
近十多年以来,通识教育成为我国一个热门的教育话题,不少国内大学纷纷推出本科生教学改革方案和各种通识教育课程,在本科阶段推行通识教育,试图改变传统本科生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的倾向。
我国大学必须以通识教育来维护教育的本质和大学的使命。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提出,当代大学存在理念危机,他认为缺失大学理念的大学只是一个执行职业培训功能的机构,是整个市场经济的一种产业,进而导致教育转变为商业行为,不再成为真正的教育。虽然通识教育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但在现实中通识教育却面临着种种困境。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客观、很现实、很尖锐。但是“如果大学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我们整个社会将会不可收拾”。路虽然艰难,但是也必须坚定地走下去。爱因斯坦曾经十分精辟地指出:“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使学生成了训练有素的“考试机器”,泯灭了探索的兴趣,素质结构失调。正如甘阳先生在题为《通识教育在中国大学是否可能》的演讲中所说,美国的通识教育正“集中在西方的GreatBooks”置换到中国。通识教育的内容应以中西文明的经典为核心。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所要传授的,不是“泛”,而是“精”,是人类文明所沉淀下的精华。
一、通识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途径
在我国实行通识教育虽然困难重重,但又充满了希望。因为,通识教育代表着人类社会的教育理想,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人格是根本,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这是对新世纪教育目标的新认识,也是多年探索成功教育的新感悟。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却也恰恰是我们不需要被知识束缚住手脚的时代,拥有综合能力和人格魅力,才能更好地驾驭知识,并将之变为走向个人成功的力量;反之,徒有满腹书本知识,只能成为知识的奴隶,并将走在时代的后面。我们还要看到短短10年的时间,中国的文化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制度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思想观念上,人们认识到了不仅要学知识、学做事,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在教育内容和途径上,校园文化活动从少到多,日益丰富多彩,文化素质教育从课堂外逐渐延伸到课堂内,通识教育课程从无到有,逐渐增多,人文素质教育有所加强。从其效果看,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得以大大的提高。
二、通识教育是走向成人、成才、成功之路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血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和发展和沉淀,是中国现代教育取之不竭的财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变化观、本质观、世界观以和谐、求变、内敛、外延的哲学特色契合了现代通识教育理念对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底蕴。成人、成才、成功,是我们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优秀人才,我们要使华外的学生成为当代最好的大学生,成为社会最欢迎的大学生。华外的学生应该有这个理想。最后那个全方位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全面发展,学院秉承的就是这样一个人才观。成人、成才、成功是人生中紧密相连的三个方面。对于我们学生来讲,成人是根本,成才是关键,成功是目标。成人包含着成才,成才也体现着成人,它们共同构成走向成功的目标。同时,成人、成才、成功在人生中相互交织、相互依存,没有止境、没有终结,永远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处于不懈追求之中。
在中国特色通识教育发展过程中,有强大包容性的中华文化必然既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经验,更注重弘扬民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通识教育架构中的重要地位和熠熠光彩使中国通识教育迥然异趣于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同时也奠定了中国特色通识教育的特殊地位。
三、通识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时代的需求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形成强大的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既有政府的主导又有学界的努力,但从根本上是社会政治经济大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从对教育专业化的反思到通识教育的大行其道无不反映着社会经济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社会的大发展还将是立体的、全面的、长期的,这样的现实对于中国的通识教育发展而言是莫大的机遇,当然也是挑战。纵观全球,通识教育改革之所以是各国高校改革的着力点,就是因为通识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基础和长效作用。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一定要适应这一发展和变化,要进一步加大中国通识教育的力度。
四、通识教育是一种新理念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个全球性的教育话题,是一种新的理念教育,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为之贡献思路和经验。英国人的通识教育充满了“绅士”的优雅,美国人的通识教育弥漫着“自由公民”的气息,俄罗斯人的通识教育体现着国家的统一意志。通识之“识”是有范围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全球通”,且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所谓通识之通,应该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它是对一种相关知识,对自然、对生活的快速适应与应变、调节、处理,并在实践中能够创新。这样在实际问题中能以不变应万变,游仞而有余。钱伟长教授在谈教育创新的时候谈到:教师的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因此,我想我们的老师在教的时候,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主要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随着各种新知识、新问题的不断涌现,人们还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学会处理新信息以应付工作或学习当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而通识教育为进行不断的再教育提供了认识基础和技能,它更注重学习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扩充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因此,通识教育是非常适合终身学习过程的。而一个人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对职业岗位的转换来说,在当今社会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家庭; 青少年; 心理健康;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of adolescents have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society, and young people are in a special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mind and body. The family environment is the primary environment for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 that is most affected. Whether the family atmosphere is warm, whether the parenting style is reasonable, and whether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family is complete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people.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a harmonious family atmosphere, scientific family education and a healthy scientific education attitude are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Keyword:family;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 人们的生活步伐也在加快, 而需要面临的社会压力也愈来愈多, 大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略的地步。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 其心理健康更需要得到重视, 正如《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国立则国独立”。青年一代为新时代的骄子, 不仅要承担父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期盼, 而且还对国家的繁荣与富强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然而, 正处于第二关键期的青少年, 心理的成熟度还不是太高, 学习生活上的各种压力与挫折, 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 在他们身上引起许多行为问题, 由此可知, 除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以外, 心理的健康程度更值得我们关注。家庭作为孩童最先接触而且产生相互作用的环境, 也是孩童认知世界的第一步, 是孩童获得日常生活习惯与社会文明的主要途径, 这也就奠定了青少年未来心理健康状况发展的基础[1]。在当今社会里, 青年群体的心理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到了不容被忽视的地步, 引起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有很多, 而父母教养模式、家庭环境与氛围等对其心理产生的作用最明显。
1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位老师, 为其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石。其中, 教养模式也就是父母在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2]。这均是在父母与孩子互动交流的时候形成的。在20世纪末期, 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张文新提出以下观点:教养模式就是通过父母个人的教养方式方法与之对孩子的感情表达等形成的一种互相作用形式, 因而比较稳定, 并且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而改变, 这体现出了亲子互动的本质属性[3]。综上所述, 大家可以把教养模式的内涵理解为父母或者别的一些监护者在和孩子进行交流互动时一般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这也是由父母或者别的一些监护者的教养模式、教养情绪、教养行为举止等各式各样因素互相作用, 从而形成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形式。父母教养方式一方面折射出了他们对待子女的态度, 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们的教育理念。
1.1 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的差异
基于要求与反应性两个水平, 戴安娜·鲍姆林德 (美国心理学家) 将教养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1.1 权威型
指在家庭教育中, 在人格平等、尊重的基础上, 树立父母的威严, 同时对孩子的不妥行为进行指正, 除此之外, 父母必须对孩子的内心思维做到有所掌握, 经常和他们进行一些沟通, 通过这些日常情感的互动, 孩子可以从中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重视。在这种严格且民主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青少年, 适应能力强, 心理健康水平高。
1.1.2 专制型
指在家庭教育中, 将家长自己的意愿强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禁止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 凡事都是由家长做主。在这种环境下, 青少年会出现恐惧的情绪, 抵触家长, 在外显的行为上表现出回避。
1.1.3 溺爱型
这种类型与专制型相对, 指凡事都遵从孩子的意愿, 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在这种成长环境下, 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 不尊重他人, 缺乏团队精神, 长此以往, 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1.1.4 忽视型
指在感情上缺少给子女所需要的与重视, 而仅仅是给子女一些物质上的奖励, 因而不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这种教养方式下养成的青少年, 通常情况下, 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温暖, 在环境适应和自我控制方面往往会出现问题。
2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孩子自诞生之后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 这就是说家庭是每一个人社会化的第一步, 所以, 家庭环境将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孩子生活技能的获得、个人习惯的养成、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对待问题的思考模式等等都是在家庭环境下逐渐形成的。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 孩子的个性与品质是在家庭的互动中形成的, 也就是在与家人平时相处的时候所形成的行为举止与心理行为习惯。假如家庭可以给子女带来安全感, 子女身心就会得以健康发展;但是与之相反的是, 假如家庭使得子女心理抑郁, 那么她们会形成闷闷不乐、忧郁等负面情绪, 导致其心理健康状态非常差, 这是因为他们的家庭充满了矛盾、争执与不幸福等因素。家庭环境就是家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互动里形成的人际交往的状态和氛围。建设好家庭环境可以使得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并且真、善、美等一些美好的品德能够得以培养, 换而言之, 假如家庭环境比较差, 孩子的心理健康就会存在诸多问题。不良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为:
2.1 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导致其感受不到快乐和爱
家庭不和谐, 一般是因为家人之间经常发生争执, 引发吵架、冷暴力以及打架等行为举止。这种问题经常出现在父母之间出现争执或者他们均是冲动的性格的家庭中。在该环境下, 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失望和恐惧, 长期如此在认知上会导致其产生偏差或扭曲。
2.2 有失风范的家长行为将影响其思维方式
Jean Piaget在孩童认知活动方面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思考形式和大人是不一样的, 并且在其自身发展各个时期也有所不同, 包括婴幼儿、孩童、少年等时期。青少年的思维方式直接是受父母不良的行为规范的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基础单元, 是大众社会化的最直接渠道, 这不单单是人们成长和发展的地方, 而且是人们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个组成环节。不管任何家庭, 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出现, 对每个人来说, 都是稳定的个人生活的中心, 完整的家庭结构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3 家庭教养态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国内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人数持续上涨, 这一问题愈来愈严重, 然而能够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作用的因素非常多。我们在呼吁社会、学校、幼儿园的同时, 不妨反省一下孩子在第一教育场所———家庭所受到的影响。
3.1 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容易削弱孩子的信念, 使孩子丧失上进的勇气
绝大多数的父母均想自己的子女能够在德、智、体所有方面均做好, 能够尽可能地完美。所以, 家长对子女教育付出很多, 并且期待有相应的回报。来自父母的期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正确的期待可以加强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促使他们不断地进步。所以, 父母对子女的学习要求很严格, 家长自身的迷失导致了孩子教育的盲目性。
3.2 家长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导致其过于偏僻和孤独
因为国内教育是应试教育, 所以绝大多数的父母还是非常看重学习成绩的, 并且觉得子女是个人的所有物, 对孩子学习的过分重视导致在其他的生活技能方面教授的缺失, 让孩子形成不好的生活习惯, 而且使得孩子容易自私自利, 漠视身边的事物, 一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并不愿意和他人合作或者共享资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苦难需要解决时, 就会感到无能为力、惊慌失措, 面对挫折就只会怨天尤人, 更谈不上正确面对挫折, 鼓起勇气去战胜挫折, 实现生命的价值。
3.3 家长对子女的过多束缚容易把孩子的创造性扼杀在摇篮中
知名的教育学专家陈鹤琴提出, 喜欢玩乐、活泼好动等行为是儿童的本能表现, 是值得父母鼓励与引导的。但是, 绝大多数的大人却在遏制儿童这一天性, 具体行为如下:
3.3.1 限制孩子交往
儿童喜欢模仿并且喜欢和其他小伙伴玩耍, 这有助于其以后在和其他人的互动的时候, 能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 培养独立自主的观念, 从而可以很好地参与团队工作, 做到共享资源, 公平公正竞争, 并且能够做到谦逊地从别人身上学习自己所没有的长处。
3.3.2 扼制孩子创造
在家庭教育的时候, 父母往往会对这些行为表现不闻不问, 譬如:儿童某些出于好奇而做出的行为举止, 可能会惹得大人的不高兴, 所以其父母发现后, 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 这很可能就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的某些模仿行为, 以及某些不成熟的想法, 这常常是其能够形成独一无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素材, 假如父母没有进行有效的关注与引导, 那么会使得孩子受到伤害而遏制这方面天性的发展, 这就是变相地埋没子女的创造力与求知心。
综上所述, 在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众多要素中, 父母教养模式、家庭氛围与父母教养态度是最突出的3个要素。只有在父母教养模式、家庭氛围与父母教养态度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做好, 形成和睦的家庭环境、情感好的亲子关系, 才可以使得孩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从而在学业上学有所成, 在个人品质上表现出色, 然后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田峰溶, 李冬, 张静, 李敏玉.浅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J].社会心理科学, 2012 (11) :3-6.
[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6) :95-103.
【关键词】高中;议论文;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在写作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热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欲望。”由于地区的基础教育教育理念与方式还相对比较落后,尤其是高中语文写作方面,很大程度上都是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议论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阅读、轻写作”,忽视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生活,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写作兴趣低,写作基础薄弱,文章理论性偏强,缺乏生活元素等。鉴于此,笔者将从生活教育理念角度出发,根据自身教育经验提出一系列改进地区高中议论文写作教育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笔者在长期调查中发现,在地区的高中学生中对议论文写作普遍存在不感兴趣现象,这样成为制约地区高中议论文写作低效的主要原因。因此,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目前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首要解决问题。
首先是关注学生写作状态,采用正确写作观念给予指导。传统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都是由教师来完成,学生只负责将文章写好就行了,这种现象显示出语文教师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写作的状态。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写作状态,尤其是在选题时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生活积累,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命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
其次放宽条件限制,让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写作。教师在议论文写作练习时对立论、结构以及论证语言等都进行严格限制,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由于束缚太多而无从下手,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了能够凸显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的创新性、个性与深度,教师需积极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自由地表达个人的观点[1];另外还可采取让学生进行自主拟题,最大限度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让学生的思想在自由环境中纵情飞扬,毫无顾忌的倾诉自己的情感,这样便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引”“导”议论文写作的源头活水
高中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主要的两个源头就是:阅读、生活。若要学生写出好的议论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阅读、生活两个方面进行议论文写作,从而让学生的写作源泉更加丰富而不枯竭。
生活是议论文写作的源泉已经是人们的一种共识,但是在谈及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存在“议论空洞”、“语音枯燥”、“缺乏真实情感”时,很多教师都认为是由于学生生活方式单一,循规蹈矩,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等。但是笔者认为,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也是非常丰富的,所有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学生缺乏鲜活的生活,而是缺乏关注生活的意识。因此,我们需要唤醒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让学生养成主动观察、认识、总结生活的习惯,并善于发现、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笔者认为首先需要从课外练笔开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养成写随笔或者日记的习惯,将生活发生触动心灵的人或事记录下来,及时捕捉心灵的感受。只有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他们才能够主动地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且在写作时可真实、完整地展现自己的内心生活。
三、“以读促写”积累议论文写作经验
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两项重要任务,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若能拥有广泛地阅读视野,可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从而对议论文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
在阅读中积累论据材料。议论文写作的关键在于积累大量的写作论据。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高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基本上都是应用陈旧、无新意、无说服力的论据。因此,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养成在阅读中积累论据材料的习惯,这样在议论文写作所积累的历史事件、人物典故、诗词名句等等都可作为议论文写作的论据。在平时教学中,教学可以让学生写作短小的读后感,指导学生注重分析文本的结构、写法以及语音特点,这样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从而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四、结语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同时文学创作与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更是如此。但是在地区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生活对议论文写作的意义,从而导致学生失去议论文写作兴趣和激情。生活教育理念积极倡导教育要与生活相互融合,并强调教育过程与生活过程保证一致性,运用生活教育理念来指导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丰富议论文写作源泉,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由校长办公室牵头,由教导处、教研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教师“青蓝工程”培养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协调与管理。
制度保障。学校制定《“青蓝工程”培训方案》,建立《青年教师校本培训成长工程培训记录本》,同时结合绩效工资改革,修订相关考核制度。
经费保障。学校在教师培养的费用上毫不吝啬,将教师培养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为了确保教师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多渠道筹措经费,保障教师培养工作必需的经费开支。
时间保障。为了保障培训学习,学校规定每周三为集中学习时间。每两周集中进行教研组活动,每周进行备课组活动,不定期举行教师观摩、研讨,时间另外安排。教师课余可以自主学习,通过报刊、书籍和网络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为了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制定“青蓝工程”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促使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师德修养水平;理解并初步掌握课程标准:形成教育教学能力:提高青年教师对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文化的认同度,尽快融入学校的教育文化,缩短青年教师的角色转换期。
制定“聚焦课堂教学,创新班级管理”论坛活动制度。学校制定“青蓝工程”论坛活动制度,规定每年组织以“聚焦课堂教学,创新班级管理”为主题的论坛活动,参加对象为教龄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学校第一届青年教师论坛围绕如下两个主题:一是以助学稿为研究载体,聚焦课堂教学,突出“先学后教。精读实练”和“小组合作,培养自主”等课改理念:二是以礼孝教育为研究载体,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创新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等德育理念。各位青年教师畅所欲言,有的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有的讲教学中的心得。论坛结束之后,学校把青年教师的论坛文稿整理成册,颁发给每位青年教师,意在让每位青年教师取长补短、扬长补短、变短为长。不少青年教师经常会拿出来翻阅,认可这样的交流形式,因为这不仅可以交流工作中对教育教学的困惑。还能学习其他同龄教师的宝贵经验,有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论坛活动还评出一二三等奖。学校购买大量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作为奖品颁发给各位青年教师。面对这样的精神食粮,青年教师都说比任何实物都来得更有意义。
确立青年教师教研论文征集评比活动的制度。学校制定“青蓝工程”论文征集活动制度,规定每学年每位青年教师必须上交教育教学论文,由学校组织评比并推荐优秀论文。参加市教研室论文评选,或推荐《慈溪教育科研》《宁波教育科研》等杂志发表。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专门聘任每门学科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高级教师为论文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论文写作。每年一届的青年教师论文大赛,极大激发青年教师撰写论文的积极性,青年教师的论文在慈溪市获奖的比率大幅度增加。
开展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引领青年教师成长。根据平时的观察、青年教师座谈会和教师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等多种形式,了解青年教师的发展现状,了解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以每位青年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抓手,分类、分层和分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学校专门为青年教师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观察和记录他们专业成长的历程,借以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的个性化发展。青年教师由于刚刚参加工作,很多方面要从头学起,比如如何有效完成教学工作、如何合理实现班主任工作、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等。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显得很繁琐,促使很多青年教师疲于应付各种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和心情来参与教科研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只从制度角度给青年教师太大的压力,而是要从榜样角度给青年教师更多的动力。
关注小现象、小问题和小策略研究,引导青年教师放低视角、叩问细节。一是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德育“小课题研究”。德育“小课题”是以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团队老师、德育管理者、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围绕“育人为本,立德为先”的主题,突出一线德育的特点,侧重实践探索的课题。德育“小课题”属于个人专项课题,相对于其他的教育科研课题来讲,侧重实践探索,具有起点低、入手快的特点。学校鼓励教师关注身边的德育细节。让个别优秀的青年教师申报德育“小课题研究”,促使其在实践中较快地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水平。近几年来,在学校鼓励与支持下,多名教师积极申报宁波市德育“小课题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更多青年教师,特别是年轻的班主任,也都自觉和主动地加入德育“小课题研究”。二是鼓励优秀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关注教育界的热点。教育一直在进行着改革,新的理念要求青年教师不断研究、探索,这样才不会被改革的潮流所抛弃。“翻转课堂”、“微课”、“微课程”等新名词接踵而至,一线的教师又有多少人了解、关注呢?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更需要青年教师去充当先锋。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活动
自主学习培训。学校图书馆先后购置大量教育书籍。为每一位青年教师每年订阅150元与教学有关的报纸杂志,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认真学习一本教育理论刊物并撰写读书报告。学校开放教师阅览室,鼓励教师有效利用业余时间展开自学,阅读教育教学刊物、教育专著、中外名著,上网浏览各种信息、查阅各种教学资料,引领教师由“外培”转向“内培”,促进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撰写学习心得、反思笔记,把学习和教育科研活动相结合。
外出考察“取经”。培训分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集中培训主要是理论讲座、专题报告、研究讨论等。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化、职业道德规范和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教育科研能力等。分散培训主要是自主观看优秀课录像等,通过集中点评、交流,以及行为跟进课的课例分析与研究,利用集体的智慧,开发教师创新的思想,促进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方面的提高。学校每年划拨一定数量的经费,安排不同层次的青年教师外出访问、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有效的管理方法,推动青年教师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全面提高。
专题研讨活动。学校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讲座、班主任工作等专题研讨活动,高水平、高效率的讲座让青年教师获益匪浅,让他们深刻地意识到。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有热情和干劲,更要有智慧和巧劲,要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渗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方法,更要顺应学生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善于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关键词】信息环境;文献检索课;改革
0 引言
信息检索课是高校实施信息素养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与信息检索能力。传统的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内容一般按信息检索概述、图书馆服务与馆藏书刊的利用、事实与参考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文献型数据库检索与利用、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专业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特种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信息综合分析与利用等大章进行教学,每一大章又细分为若干小节;教学方法上一般先讲概念,再讲检索原理与方法,最后让学生上机操作。但是目前《信息检索》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是缺乏信息管理背景、缺乏系统的计算机科学的知识,这势必影响到课堂效果、课程实践以及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调整文检课授课内容及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改革《信息检索与利用》,只有将该课程的教学重点由“如何用”向“如何存”转移是数字化环境下信息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是顺应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过渡的必然。
1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上《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发现有些文检课教材滞后,内容未能紧跟时代需求,与专业课脱节,不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已不适用泛在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文检课目前普遍存在地位不高,学校与图书馆领导层面重视不足;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差,授课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等问题,直接导致文检课已跟不上信息时代,迫切需要改革。只有认清目前存在的问题,才能合理的提出解决的策略与建议。
1.1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育存在的误区
教育理念更新慢,教学模式简单化。在课程建设上,教育理念出现重功利轻素质,重专业轻基础,重实用轻人文的现象;理论教学“填鸭式”;有些信息检索课是流于形式,教学与专业学习脱节,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信息检索重信息知识、检索方法的传授和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轻信息素养的教育。个别高校信息检索实验课时少,甚至没有,多媒体课件、网络检索教学更是无从谈起。
1.2 学校与图书馆领导对《信息检索与利用》课重视程度不够
毫无疑问,学校与图书馆领导的重视与否对文检课教改能否顺利进行必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首先,领导的支持与肯定能为文检课教改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我们都知道,文检课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它是一门方法技能培养课。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课程偏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学校(图书馆)必须致力于文检课教学条件的改善。其次,领导的重视必将极大地调动文检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投身教学与改革的实践。再者,受到学校与图书馆领导的重视,并在文检课的改革过程中经常得到领导的建设性意见与指导,对于文检课教改沿着健康、积极的轨道顺利地向前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3 学生对《信息与文献检索》课态度冷淡
笔者通过讲授文检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查找文献很陌生,检索信息很少有人使用图书馆数据库,至于科技期刊论文他们从没有看过,检索信息只会求助百度等搜索引擎,对文检课的不了解导致学生对信息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完全无视,更谈不上重视,这也必定会导致学生信息意识淡薄,自主提出问题特别是专业问题的能力较差;信息道德缺失,无视前人的学术成果,论文抄袭严重;信息检索能力较差,分析课题的能力亟待提高;信息利用能力较差,在筛选、评价和利用信息能力很弱。
1.4 文检课授课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高校里,文献检索课程教学都是由图书馆负责,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大多由图书馆信息服务部的学科馆员完成。目前国内的图书馆员没有严格的从业标准和准入制度,具有学科背景和文献检索能力的比较少。同高校专业学科的专业教师相比,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教学教师存在学历层次不高、学科专业水平有限、科研研究经验不足等缺陷。
2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设计与改革的标向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改革《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大胆革新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对《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提升。
2.1 改革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过程; 倡导以计算机检索为主,手工检索为辅的实验教学手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发散式”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为辅的教学定位。改变过去重实验操作培训轻实践能力培养、重知识传授轻人文素质教育做法,激发学生信息需求的热情,积极鼓励学生投稿,发表学术论文。
2.2 革新《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内容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建设情况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既注重教学实践又注重系统的科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培养途径:
2.2.1 开展专题讲座、开设独立的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新生入馆教育等
就课程名称和内容来看,针对不同学科的“文献检索与利用”、针对提高数据库信息检索技巧的“数据库与信息检索”,针对毕业生的“信息利用与论文写作”,针对提高低年级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图书馆概论、服务及利用”等课程名称。
2.2.2 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信息存取原理与技术”等课程
对于高级者(大学四年级、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敏感度、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并能更好的把握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重点、难点和趋势,缩短科研进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内容设计可根据学生需求制定“图书馆前沿科技信息分析与研究”、“论文与技术报告写作”、“求职书设计”等系列课程以前潜入式的专题讲座;对于专业型学习者(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更好的判断信息、挖掘信息、整合信息、评价信息,使信息增值并创造新的知识,期间的课程内容应该围绕“如何写好开题报告”、“如何写好课题立项申请书”、“国内外核心期刊的投稿技巧”等应对专业学习研究制定课程。
2.3 做好《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宣传工作高校图书馆必须做好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专场讲座、在线培训、新生入馆教育等服务宣传工作。“一小时讲座”、“信息素养”、“专题讲座”等讲座信息通过图书馆主页较醒目的位置提供定期和不定期的公告信息。
2.4 充分发挥学科馆员与专业教师合作的作用
在学科馆员不足的情况下,将专业教师加盟于“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来。从专业的角度,让专业教师(或学科馆员)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和课程设计论文的写作。在电子阅览室,专业教师与信息检索课教师(或馆员)一道参与指导学生获取、加工、整理信息过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因此,在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信息创新、深层次学科专业内容、课题申请等教学环节讲座还需和高校学科专业院系的教师或聘请兼职专业教师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而当前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与院系教师或聘请图情教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比较少,可以以此为契机,加大图书馆与学院教师的合作,共同开设文检课的教学。
2.5 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智慧
让学生自主设计论文课题,馆员参与课题分析、帮助查找信息,形成教学互动。从教师(或馆员)的“演示”中,学生学到信息获取的全过程,学生从模仿、思考分析、亲身体验中得到信息能力提升的满足。教师以身示教,激发学生激情。同时,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了治学严谨的作风。
2.6 加强交流、展开讨论、提倡争鸣
在基于网络的研讨式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在课堂、课间、实验课,课余时间则可通过电话、短信、E-mail、QQ、博客等,开展相互讨论和争鸣问难,培植自由争辩的学习氛围。研讨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和空间,增强了师生的联系,激励了大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考验和促进,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这种双赢的教学效果是融洽、亲密的。
3 结语
紧跟形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是《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在现今海量信息的年代,大学生具备良好信息素养是今后工作和生活的要求,《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在高等教育中显得日益重要,其实施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周毅华.新信息环境下信息检索课相关问题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3(5).
[2]李明明.文献检索课教材更新探索[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2):108-110.
[3]徐庆宁.关于完善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思考及建议[J].图书情报工作,2006(11):110-112.
[4]刘彩娥.文献检索课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24(1):32-33.
[5]杨晓兵.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情报,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