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供应链管理系统

时间:2022-12-06 16:14:32

导语:在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供应链管理系统

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供应链管理;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6.004

本文著录格式:[1] 万剑桥. 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J].软件,2013,34(6):13-16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供应链管理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使得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进而提高企业和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现阶段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大都采用手工、半手工的方式采集数据,自动化低、效率低、成本高、实时性差,并且各环节的企业也无法实时动态地获取信息。

本文实现的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克服了传统供应链管理系统自动化程度低、结构松散等一系列缺点。供应链上任何节点企业都能及时自动化地采集供应链信息,并且能够及时获取相应的供应链信息进而进行结构调整,各环节进行交流共享,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1 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概述

1.1 RFID、物联网概述

RFID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RFID是一种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自动识别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物流管理等领域。

物联网是指通过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等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1.2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现状

传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各模块都是分别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了当时的实际需要而随时开发和建设的系统,系统不完善,存在如下问题:1.自动化程度低、成本高:目前,大部分供应链管理系统采集数据时使用手工录入或扫描条形码的方式,在面对大量物品时效率低、成本高、实时性差;2.数据不一致,信息孤岛:由于不同应用系统不同模块之间各自存储管理其信息,没有形成统一标准,信息缺乏联动,导致数据不一致;3.缺乏实时性和移动性:由于手工/半手工的数据采集方式使得无法实时获取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无法对突发事件做出及时响应和科学决策;4.缺乏安全保障:每个子系统都有一定的时效性,缺少持续稳定性、可开展性和安全性;5.可维护性差:由于各子系统各子模块分散,为系统维护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成本。

1.3 物联网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系统

基于上述对供应链管理系统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对物联网技术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效率、优化操作流程;2.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响应;3.减少人工操作,降低错误率,降低成本;4.系统整合统一,解决信息孤岛问题;5.提高信息采集速度和效率;6.支持移动性。

而RFID具有诸多的优点例如:1.识别无需人工干预;2.无需与目标接触,穿透力强,读写距离远,读取速度快;3.可批量读写;4.可多次使用,使用寿命长。所以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完整地采集和存储所有环节的数据。

并且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快速批量地采集信息以及资源共享。使得管理人员以及各环节的领导和负责人能实时地掌握供应链的相关情况,随时接收系统下达的建议。

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信息采集自动化程度高、出错率低、成本低。可以实现快速批量自动化采集信息,减少人工干扰,出错率低,成本低;2.实现移动办公。管理人员、各子环节的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供应链中的信息;3.主动推送信息。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实时地向用户推送相关的建议信息;4.可追溯性。该系统可以保存供应链中所有环节的数据,一旦发生问题,便可准确定位出问题的子环节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等信息。

2 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

基于RFID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新需求,本文研究并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本文提出的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数据采集采用自动化的方式,成本低、错误率低、效率高;在管理模块中增加了智能分析决策模块、用户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访问方式多样化(PC、智能移动设备等),满足移动办公的需求。

该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RFID子系统、数据采集存储模块、管理模块、终端。系统设计如图1所示:

2.1 RFID模块

RFID模块由RFID标签和阅读器组成,主要负责RFID标签的验证、写入、读取,防伪查询,溯源等功能。

在采购、库存、物流、销售、生产等环节,利用阅读器自动、批量地读取、写入每个环节的相关数据,同时可以与服务端进行通信,实现防伪验证、溯源等功能。

2.2 数据采集存储模块

在数据采集存储模块中,将由阅读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承载式网络(3G/WIFI/Internet)传到服务器,并写入数据库。作为整个系统的唯一数据源,数据采集存储模块为所有应用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在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其核心功能是建立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管理服务,完成采购、生产、库存、物流、销售等环节的数据存储管理,为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相关应用提供完整一致的数据支撑,与各类信息化系统实现对接与整合,并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挖掘分析。

由于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松散性以及空间时间的不确定性,影响了信息采集的实时性、精确性、准确性。而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很好地克服了上述缺点。在生产环节,利用RFID标签能够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实现在整个生产线上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成品的实时跟踪与识别,减少人工干预,降低成本和出错率。在物流运输环节,可以提高配送、拣货、分发的速度和准确率,并且供应商、商和经销商都可以实时了解货物所处的位置等信息。在库存环节,可以实现自动化地存货取货以及库存盘点等。在销售环节,可以实现货物的防伪验证和溯源等功能。

2.3 供应链管理子模块

供应链管理子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之一。主要包含采购管理模块、生产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物流管理模块、销售管理模块等,实现对供应链的管理和控制。

2.4 用户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完成用户的权限设置、鉴权、管理操作和客户关系管理功能。

2.5 智能分析与决策模块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大多采用人工的方式采集数据,采集速度慢、出错率高、延迟高,无法满足实时性的要求,因而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响应,错失机会。而在采用了RFID和物联网技术后,各种数据可以快速地采集并被传到服务端。基于采集到的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智能分析和决策。

2.6 设备管理模块

设备管理模块用来管理RFID阅读器。RFID标签中的数据涉及企业机密、货品参数、防伪溯源信息等,因此非常重要,一旦泄露或被篡改则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防止非法用户获取和篡改货品RFID标签中的信息,在供应链管理系统中采用RFID标签、阅读器双向认证的机制,即只有被系统认可的阅读器才具有读取标签信息、向标签写入信息的功能,阅读器也只能对被系统认可的标签进行读取和写入。

2.7 终端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大多只提供PC客户端或者Web的接入方式供用户访问,用户一旦离开办公地点,即无法访问系统。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提供了多终端访问和操作,用户可以使用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DA等设备随时随地访问系统和接收系统推送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或者相关信息,以便及时做出决策。

3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实现

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了从采购、生产、库存、物流到销售各个环节的实时采集存储信息,透明化管理。能够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响应,并能与第三方系统进行对接,解决了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实现主要包括了以下几部分核心内容:

1.各环节实时自动化地采集存储数据。

2.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移动化。

3.智能分析决策,实时推送信息。

3.1 实时自动化采集存储数据

从数据来源,可将整个系统中的数据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公司基本信息、仓库基本信息等;第二类数据是业务数据,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动态产生的业务数据,主要包括RFID基础信息,生产、物流、销售环节产生的物流信息等。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了业务数据的实时自动化采集存储。

以物流环节中的数据采集存储为例来阐述自动化采集存储数据的工作流程。

物流环节,即货物从生产线下线后到达门店前这个过程,包括总库入库、出库,异地中转库入库、出库,省级总代库入库、出库、二级商入库、出库、三级商入库、存储等,每一个阶段都要采集数据。传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物流环节的数据采集主要采用手工/半手工方式,工作人员以手工录入/扫描条形码的方式获取数据,并存入系统中,这种方式的缺点很明显,工作人员只能将货物卸下来,一件一件的录入或者扫描物品,无法批量采集,速度慢,效率低,错误率高,成本高。在面对大量货物时无能为力。

然而在采用了物联网技术和RFID技术后,工作人员可以在不移动、卸载货物的情况下,批量地采集数据,整个过程人工干预少,出错率低,效率高,速度快,能够满足实时采集的需求。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物流环节数据采集交互流程图如图2所示,流程详细描述如下:

1.RFID阅读器登录系统。用户在RFID阅读器中输入账户信息,登录系统,如果成功,用户便可使用该阅读器读写RFID标签;

2.验证编码。阅读器感知RFID标签,从中读取编码信息,然后将编码传输到服务端,服务端验证该RFID标签是否属于本系统。

3.写入数据。对于属于本系统的RFID标签,系统将对应的物流信息写入数据库,并将相关信息写入RFID标签。

3.2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移动化

信息的时效性对于供应链管理系统非常重要,过时的信息几乎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在第一时间掌握真实有效的信息,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并对各种非常规情况及时处理。

传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主要提供PC客户端/Web的方式以供用户接入访问,这种方式存在一个缺点:用户一旦离开办公场所,则无法进入系统,亦无法实时获取和处理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系统能够实时快速地采集到信息也无济于事。

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结合了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了多种接入方式,如图3所示。只要可以连网,用户可以使用PC、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实时访问供应链管理系统。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处理信息。

3.3 智能分析决策,实时推送信息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都是用户主动登入系统,查看各项指标是否满足要求,然后上报给相关负责人,相关负责人收到消息后做出决策,这种方式被动且延时极高。

而在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在人工操作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分析的功能。智能终端的接入使得信息推送成为了可能。提前设置好各种指标的阈值,在监测到某项指标出问题时,系统通过智能分析判断,按照预案将信息主动推送给相关的负责人。领导收到信息后可针对其做出处理意见,并发送给相关人员。

采购是供应链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采购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到生产,销售等后续环节。以采购环节中某个零件采购数量不满足要求为例来说明,如图4,详细流程描述如下:

1.实时采集数据。系统实时地采集采购环节的数据。

2.分析决策。分析决策模块对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否满足预案要求。

3.下发信息。如果不满足要求,则将相关信息自动下发给相关的负责人,负责人做出建议和决策。

4.下发建议决策。系统将负责人的建议和决策下发给相关人员。由他们进行处理。

4 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RFID技术、物联网技术,分析了传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缺点,并对物联网技术用于供应链管理系统进行了可行性。基于此,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整体框架设计,给出了详细的设计与实现,解决了传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由于采用了物联网技术,减少了人工干预,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出错率,减少了成本。且相关人员可以实时地主动获取信息和接收推送信息,使供应链子环节各企业可以快速应对市场需求、提高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杜洪礼,吴 隽,俞 虹. 物联网技术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物流科技,2011 (3).

[2] 王 辉,沈 洁,石英琳. 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发展新趋势 [J].商业时代,2010 (26).

第2篇

关键词:多Agent;服装;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TP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5-00-02 

0 引 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意识到独立地进行生产、经营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要和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传统服装企业经营模式正悄悄的向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供应链系统是由一些独立的或半独立的经济实体所形成的复杂网络体系。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服装供应链将原材料与面(辅)料供应商、成衣加工企业、分销商与零售商等一条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联系起来并加以优化,将原材料、面(辅)料、成衣等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等环节将适销的成衣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如何合理利用服装供应链系统各环节,协调供应链企业间的不确定因素引起了越来越多科技工作者的关注。 

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分布式技术Agent,Agent以其主动性、交互性、自主性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为确保服装企业供应链系统的灵活性与敏捷性,同时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选择将Agent技术应用于服装供应链系统中。本文试图通过多Agent技术,建立服装供应链管理系统框架,为服装供应链过程重组和服装供应链运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1 多Agent系统简介 

多Agent是一种人工智能模型,是一个具有自适应性和智能性的软件实体,能代表用户或其他程序,以主动服务的方式完成一项工作,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每个Agent都由系统环境和一系列Agent组成。Agent系统环境由其他Agent构成,包括系统输入端和输出端,Agent本身则由相应的模块群和方法集构成。Agent通过自身的感知、执行和通信模块与系统环境及其他Agent进行交互,感知与接收到的信息则通过处理模块进行初步处理存储,控制模块的作用是运用自身的方法集将处理模块处理的信息与其他Agent的通信信息进行分析与推理,为通信与执行模块提供决策支撑。 

图1 Agent的基本结构模型 

Agent是一个软件实体,它具有自适应性和智能性,能以主动服务的方式代表用户或其他程序完成一项工作。多Agent系统由多个自主或半自主的智能体组成,每个Agent完成自己的职责,或者通过自身的通信模块感知与接收其他Agent信息从而互相协调,完成相应的任务。 

与单个Agent相比,多Agent具有这样的特点: 

(1)社会性。Agent处于多个Agent构成的用户环境中,通过一定方式的交互与其他Agent进行协调、合作与竞争。 

(2)自制性。一个Agent不能强制另一个Agent提供某种服务,因而特别适用于学习者特征的获取。 

(3)协作性。通过通信模块与控制模块,多Agent系统中的各个Agent相互协作、协同、协商进行决策支撑。 

2 基于多Agent的服装供应链管理框架系统构建 

2.1 基于多Agent的服装供应链管理框架系统的功能要求 

服装供应链上各企业既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又要满足供应链高效的智能化运作,为实现有效的服装供应链管理,必须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建立科学、协调的服装供应链框架。为此,基于多Agent的服装供应链管理框架系统必须解决如下问题: 

(1)自主性。服装供应链上各企业都是独立核算的法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因此构建的框架系统中的多Agent必须满足供应链上各利益相关方自身利益的需要。 

(2)协同性。为了协调一致、敏捷响应,服装供应链上各企业必须协同一致,从而使得框架内的多Agent具有协调性。 

(3)分布性。服装供应链上各经济实体地理位置分散,因此框架中的多Agent应克服利益相关方沟通上的障碍。 

(4)动态性。顾客对服装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季节变化等因素造成了服装市场的波动,因此框架内的多Agent必须适应市场动态变化的要求。 

(5)复杂性。服装供应链上各结点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不断关注市场的动态变化,同时要关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因此框架系统中的多Agent必须能够层次清晰的描述这种复杂性。 

(6)敏捷性。服装供应链上各企业之所以联盟,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即时响应市场的变化,因此框架系统中的多Agent必须能体现这种敏捷性。 

(7)异质性。从原材料、纱线、面料(辅料)到服装成衣,直至最终消费者,服装供应链上各企业具有不同的信息平台,因而框架系统内的多Agent必须能有效消除这种异质性。 

2.2 基于多Agent的服装供应链系统模型 

为了利用多Agent的特点来构建满足以上功能要求的服装供应链管理框架系统,本文采用多Agent的层次模型来实现,该层次模型包括系统层次和运行层次两部分。其中系统层次立足于服装供应链上各结点的构建关系,而运行层次则立足于单个结点内部,负责与其他结点的通信(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及其功能扩展等问题。 

2.2.1 基于多Agent的服装供应链系统模型 

从系统层次上看,基于多Agent的服装供应链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第3篇

[关键词] 供应链;撤销操作;流程;案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37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077- 05

供应链管理系统至少包括采购、销售、库存、存货四个子系统,通常与应收款和应付款管理系统集成使用,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数据传递关系,彼此影响,相互制约。当操作中发现错误是由于前面的设置或操作引起的,就需要修改前面的设置或操作,如果自前面的错误点开始已进行了“1、2、3、4”等多步下游业务处理,此时必须按“4、3、2、1”逆序撤销已进行过的下游业务,方可修改前面的错误,在ERP U8中进行撤销操作要遵循这一原则。尤其要注意业务发生时所引起的各子系统间的数据传递关系,按相应操作流程正确进行业务和财务一体化的处理。笔者结合多年的会计信息化教学实践经验,对供应链管理系统中涉及撤销的典型案例进行梳理、进一步分析归纳,以期为相关使用者提供帮助。

1 采购与应付款管理系统

根据采购管理的业务流程,在ERP U8中实现时所涉及的单据类型多,从业务状态上可分为五种状态:录入、未审核、已审核、已执行、关闭。在采购管理中根据单据的状态,可以将单据分为:不需审核的单据,需要关闭的单据。不需审核的单据包括:采购发票、采购结算单、期初暂估入库单、期初发票、期初受托代销入库单。需要关闭的单据包括:采购请购单、采购订单、采购到货单。单据流程如图1所示。

“已审核”单据为有效单据,可被其他单据、其他系统参照使用;已审核未执行后续处理的单据可以弃审,弃审后单据状态为未审核,有下游单据生成的,系统视为该单据已执行,不能弃审,须将下游业务逆序撤销后,才可弃审相应单据。依此原理,下文对涉及的单据及业务进行分析。

案例一:以单货同到的普通采购业务为例,对采购与付款的操作流程及撤销进行归纳

华立公司2015年6月,发生采购业务――单货同到的普通采购

(1)2015/06/01业务一部业务员李平向建昌公司询问键盘的价格(95元/只),觉得价格合适,随后向公司上级主管提出请购要求,请购数量为300只。业务员据此填制请购单,需求日期为2015/06/03。

(2)2015/06/02 上级主管同意向建昌公司订购键盘300只,单价为95元,要求到货日期为2015/06/03。

(3)2015/06/03 收到所订购的键盘300只(填制到货单)。将所收到的货物验收入原材料仓库(填制采购入库单)。

(4)当天收到该笔货物的专用发票一张,发票号CG08001。业务部门将采购发票交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确认此业务所涉及的应付账款及采购成本,材料会计记材料明细账。

1.1 正常操作流程

(1)采购管理系统:采购申请单、审核采购订货单、审核采购到货单、审核。

(2)库存管理系统:采购入库单、审核。

(3)采购系统:采购发票采购结算(自动结算或手工结算)

(4)应付款管理系统:应付单据审核制单处理。

借:材料采购 28 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4 845

贷:应付账款――应付货款 33 345

(5)存货核算系统:业务核算记账财务核算生成凭证。

借:原材料 28 500

贷:材料采购 28 500

1.2 撤销操作流程

1.2.1 撤销第5步(存货核算系统)的操作

(1)删除凭证:存货核算系统财务核算凭证列表

(2)恢复记账:存货核算系统业务核算恢复记账

1.2.2 撤销第4步(应付款管理系统)的操作

(1)删除凭证:应付款管理系统单据查询凭证查询。

(2)取消审核:应付款管理系统应付单据处理应付单。据审核:勾选已审核、已制单(未完全报销)等选项。

1.2.3 撤销第3步(采购系统发票)的操作

(1)取消结算:采购管理系统采购结算采购结算列表(双击要删除的结算单据进入删除界面,执行删除)。

(2)修改、删除采购发票:采购管理系统采购发票专用采购发票。

1.2.4 撤销第2步(库存管理系统入库单)的操作

修改、删除采购入库单(期初暂估入库单):库存管理系统入库业务采购入库单(期初暂估入库的为:初始设置期初结存):先弃审再做修改或删除。

1.2.5 撤销第1步(采购管理系统请购单、订货单、到货单)的操作

(1)修改、删除到货单:采购管理系统采购到货到货单:先弃审再做修改或删除。

(2)修改、删除订货单:采购管理系统采购订货订货单:先弃审再做修改或删除。

(3)修改、删除请购单:采购管理系统请购请购单:先弃审再做修改或删除。

总结:撤销操作均在正常操作相应的菜单中(采购结算单除外),按正常操作的反顺序进行,如图2。如果正常操作只执行了第1、2、3、4步,则撤销就从“撤销第4步”开始,依次执行“撤销第4、3、2、1步”;同理,如果正常操作只执行了第1、2、3步,则撤销就从“撤销第3步”开始,依次执行“撤销第3、2、1步”。

2 销售与应收款管理系统

按用友ERP U8中的撤销处理原则,销售管理系统的撤销操作可比照采购管理中的流程进行处理,下文重点对应收款管理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2.1 应收款管理中的转账处理

案例二: 2015/06/05收到昌新贸易公司以汇票方式支付的预付货款30000元。财务部门据此生成相应凭证。华立公司账上有“应收账款――昌新贸易公司”借方余额 50 000元,2015/06/25将收到昌新贸易公司30 000元的预收款冲减相应的应收账款(预收冲应收)。

2.1.1 正常操作流程

2.1.1.1 2015年6月5日,收到预收款时

(1)录入收款单:在应收款系统中,进入“日常处理”|“收款单据处理”|“收款单据录入”(注意:款项类型为“预收款”) 。

(2)审核收款单:在应收系统中,进入“日常处理”|“收款单据处理”|“收款单据审核”。

(3)根据收款单生成凭证:在应收系统中,进入“日常处理”| “制单处理”,选择结算单制单。 生成凭证如下。

借:银行存款――工行存款 30 000

贷:预收账款 30 000

2.1.1.2 2015年6月25日,预收冲应收时

(1)在应收系统中,执行“日常处理”|“转账”|“预收冲应收”。注意预收冲应收的日期,执行“自动转账”命令,提示“是否立即制单”。

(2)提示立即制单,选择“是”,生成凭证。

借:预收账款 30 000

贷:应收账款 30 000

2.1.2 撤销操作流程

(1)撤销第2步,执行“应收款管理”|“单据查询”|“凭证查询”,将转账生成的凭证“删除”。

(2)撤销第1步,执行“其他处理”|“取消操作”(操作类型选择为“预收冲应收”);在“取消操作”窗口,选中相应坏账发生记录,点击“OK确认”按钮,即完成撤销“预收冲应收”的业务处理。

总结:只要执行过 “预收冲应收”功能,即使未生成凭证,也必须执行一次撤销操作,撤销第1步――取消“预收冲应收”,再对错误进行修正。应收款管理中的其他转账(应收冲应收、应收冲应付)业务,取消操作依此方式处理。

2.2 应收款管理中的坏账处理

案例三:华立公司坏账准备按应收余额百分比法计提,提取比率为0.5%。2015年6月,坏账准备科目期初余额为10 000元,发生以下业务1、业务2、业务3。

调整应收款管理系统的选项:执行“应收款管理”|“设置”|“选项”,将坏账处理方式设置为“应收余额百分比法”,设置坏账准备科目期初余额为10 000元,提取比率为0.5%。并进行应收款管理系统的初始设置。

2.2.1 业务1:发生坏账时

2015/06/27收到通知华宏公司破产,其所欠款项(25 000元)将无法收回,全额做坏账处理。

2.2.1.1 正常操作流程

(1)执行“应收款管理”|“坏账处理”|“坏账发生”,选择相应“客户”并确认。

(2)在“坏账发生单据明细”窗口“本次发生坏账金额”栏处填入:25 000,点击“OK确认”按钮,提示是否生成凭证。在此可先选择“否”,以后再生成凭证。

(3)提示是否生成凭证时,选择“是”生成凭证如下:

借:坏账准备 25 000

贷:应收账款 25 000

2.2.1.2 撤销操作流程

(1)撤销第3步,执行“应收款管理”|“单据查询”|“凭证查询”,将坏账处理生成的凭证“删除”。

(2)撤销第2步,执行“其他处理”|“取消操作”(操作类型选择为“坏账处理”)。

(3)撤销第1步,在“取消操作”窗口,选中相应坏账发生记录,点击“OK确认”按钮,即完成撤销“发生坏账”的业务处理。

总结:如果正常操作流程只执行了第1步、第2步,尚未生成凭证,则撤销时就先撤销第2步、再撤销第1步。撤销后可重新按正常流程进行操作。

2.2.2 业务2:坏账收回时

2015/06/28收回华宏公司已做坏账的货款5 000元现金,做坏账收回处理。

2.2.2.1 正常操作流程

(1)录入收款单:按业务日期2015年6月28日登录系统,执行“应收款管理”|“坏账处理”|“收款单据录入”(注意:款项类型为“应收款”,此处切记不要对收款单进行“审核”!否则在下一步执行“坏账收回”, “结算单号”选择时无相应的收款单)。

(2)坏账收回处理:执行“应收款管理”|“坏账处理”|“坏账收回”,在“坏账收回”窗口中选择相应的客户“华宏公司”、“结算单号”选择为上一步中录入的收款单号。再确定并制单。在同一张凭证上生成如下凭证:

借:库存现金 5 000

贷:应收账款 5 000

同时

借:应收账款 5 000

贷:坏账准备 5 000

(3)坏账查询:完成“坏账发生”及“坏账收回”业务后,执行“应收款管理”|“坏账处理”|“坏账查询”,结果如图3所示。

2.2.2.2 撤销操作流程

(1)撤销第2步,执行“应收款管理”|“单据查询”|“凭证查询”,将坏账收回生成的凭证“删除”。

(2)撤销第1步,取消审核再修改、删除收款单。

2.2.3 业务3:计提本年度的坏账准备

2.2.3.1 正常操作流程

(1)在应收款管理中,执行“坏账处理”|“计提坏账准备”,系统根据“应收账款”科目余额及“坏账准备”科目期初和本期发生额情况,自动计算出本期坏账准备的计提金额,如图4所示。

(2)检查“本次计提”栏金额是否正确,若正确,点击“OK确认”按钮,提示是否生成凭证。在此可先选择“否”,以后再生成凭证。

(3)提示是否生成凭证时,选择“是”,生成凭证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 12 288.57

贷:坏账准备 12 288.57

对上述第(2)步的补充:若本次计提金额不正确,则要操作一次“取消坏账处理”,找到错误原因并修改后,再重新进行“计提坏账准备”。教学实践中常见由于金额填错或重复填制了收款单、销售发票等单据,但并未生成凭证,致使应收系统中“应收账款”金额不正确,再引起计提坏账准备的金额错误。解决方法:执行“应收款管理”|“账表管理”|“业务报表”|“业务明细账”,详细查询应收款管理系统中的单据,找出“应收账款”错误原因并修改,再重新进行上述正常操作流程(1)~(3)步。

上述业务1、业务2、业务3涉及“坏账准备”具体核算数据如图5。

2.2.3.2 撤销操作流程

(1)撤销第3步,应先删除已经生成的凭证。执行“应收款管理”|“单据查询”|“凭证查询”,将计提坏账生成的凭证“删除”。

(2)撤销第2步,取消坏账处理。执行“应收款管理”|“其他处理”|“取消操作”,操作类型选择为“坏账处理”。

(3)撤销第1步,在“取消操作”窗口,选中相应计提坏账的记录,点击“OK确认”按钮,即完成撤销“计提坏账”的业务处理。

(4)取消相应计提坏账后,再执行“应收款管理”|“坏账处理”|“坏账查询”,此时需注意期初余额是否正确,实践中常见期初余额在此时不正确的现象。

(5)若此时期初余额仍有误,则需执行“应收款管理系统”|“初始设置”|“坏账准备设置”,检查期初余额正确无误,必须点击“确定”,使应收款管理系统重新“存储”正确的期初余额。再重新完成“业务1、业务2、业务3”相应的坏账处理工作。

3 库存管理、存货核算系统

案例四:华立公司2015/06/30 对原料仓库的所有存货进行盘点。 盘点后,“Intel酷睿i5芯片”盘点数量551盒,发现多出1盒。经确认,Intel 酷睿i5芯片的成本为1200元/盒。

3.1 正常操作流程

3.1.1盘点前

在库存系统中,填制盘点单。出库类别为“盘亏出库”,入库类别为“盘盈入库”。单击“盘库”功能按钮。(账面数量为550)

3.1.2 盘点后

(1)在库存管理系统中修改盘点单,录入盘点数量(修改Intel 酷睿i5芯片盘点数量为551),确定录入盘点金额661 200(551×1 200=661 200),保存并“审核”盘点单。

(2)在库存管理系统中,审核由盘点单生成的其他入库单。执行“库存管理”|“入库业务”|“其它入库单”,找到要审核的单据,执行“审核”后退出。

(3)在存货核算系统中,对“其他入库单”进行记账并生成凭证。

借:原材料 1 2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1 200

教学实践中常见在第3步执行“存货核算”|“业务核算”|“正常单据记账”时,相应盘盈入库记录为灰色,无法进行“记账”及生成凭证。产生该问题的原因是在第2步修改盘点单时,没有录入盘点金额661 200元,需执行撤销操作流程。

3.2 撤销操作流程

(1)撤销第2步,在库存管理系统中对由盘点单生成的“其它入库单”执行“弃审”,即取消审核。

(2)撤销第1步,“库存管理”|“盘点业务”,进入“盘点单”窗口,删除盘点单。重新执行正常操作流程的步骤,修改盘点单上的盘点数量为551盒、盘点金额661 200元。

本文中所涉及案例,均在用友ERP U8.72系统中验证通过。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建新,何晓岚,周宏.用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实验教程(U8.7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制造业;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Luo Ming Liu Yuanhong Ma Wei

(1 School of Science , Nanchang University ; 2School of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Abstract: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ill was in the low-position of vertical division system in the worl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 low degree of informationizationand weak competitiveness ofchinese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as a critical factor , it is unable to fitinformationization demand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modern manufacturing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a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 Based on WEB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architecture andfunction structure of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的垂直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的竞争力不强,信息化程度不高,无法适应现代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对信息化的要求。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2004年开展的一次关于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供应链方面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普及率较低,在升级系统的问题上,更多的企业把首要重点放在了采购管理的软件应用上[1]。因此,构建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缩写为MISMSC)就很有必要。

二.制造业供应链概述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及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制造业的划分主要有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轻工业和重型制造业;民品制造业和军品制造业,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等等[2]。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单个制造企业感到很难应对复杂和动态变化的竞争市场环境,任何制造企业都不可能在价值链中的所有环节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制造企业开始注重与他们的上下游企业建立和改善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以降低交易成本,供应链就这样产生了。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3]。制造业供应链是以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将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和专用件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等经济活动主体连成的一个整体,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如汽车制造业供应链,以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为核心,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和专用件制造企业为它提供上万种零部件配套,汽车分销商、汽车零售商和汽车物流企业将其总装的汽车送至用户。

三.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对信息系统的要求

近年来,制造业日益供应链化,竞争不再是制造企业和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制造业供应链与制造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制造业供应链涉及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众多相关环节,面向大型制造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已远远不能满足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要求,管理信息集成必须向大型制造企业的上、下游两个方向延伸和扩展,而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再也不能仅局限于大型制造企业内部,而必须站在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来进行,构建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制造业供应链来说,为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随时捕捉千变万化的情况,快速在制造业供应链成员之间共享信息,就必须借助于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不同于单个制造企业的管理需要,主要区别如下:

1.集成性要求

制造业供应链涉及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和专用件制造企业、大型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等多个成员企业,同一个成员企业中的各个管理信息系统有可能是由不同的职能部门在不同的时期分别开发的,所以在通讯协议、接口、安全要求、数据库类型、编程模型等很多方面有差异。因此,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将制造业供应链中所有的成员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都集成起来。

2.协同性要求

与单个制造企业的管理需要相比,制造业供应链更强调了对市场变化以及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信息成为制造业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间协作的重要驱动力。为了谋求成员企业间的相互衔接和高效运作,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本身要求是一个信息协同的系统[4]。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将制造业供应链中所有的成员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协同,迅速传递和处理种类繁多的各种动态信息,如成员企业各自私有的市场信息、产品开发信息、生产计划信息、库存信息、产品销售信息等等。

四.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1.系统体系结构

Humphreys等人根据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上、下游成员企业间的相依关系提出了供应链中组织间信息系统模型,如下图2所示[5]。图中下游成员企业指供应商,上游成员企业指客户。

图2中,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上、下游成员企业间的相依关系是粗线条的,比较笼统。Ilyoo B. Hong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既有角色分工上的联系,又有系统支持水平的不同,角色联系又可分为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系统支持水平又可分为运营支持和战略支持,从而可构成一个二维的基于组织间系统的框架矩阵[6]。制造业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更为复杂,由于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中小型专用件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和分销商等往往都不是大型制造企业所能够直接控制的,大型制造企业不可能强制所有的上、下游成员企业都使用统一的信息系统。然而,供应链管理要求制造业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够协同工作,实现制造业供应链上信息的无缝连接。因此,如果各成员企业的信息系统不能够实现集成,就无法对供应链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构筑面向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平台就很有必要。

传统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EDI作为信息平台,但是由于成本高,实施起来也有很多困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Internet全球化和基于Web的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利用以XML技术为基础的Web服务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XML是跨平台的、与具体语言无关的,所以利用以XML为基础的Web服务能够整合不同语言开发的制造业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信息系统,而且比使用EDI作为信息平台更简便,成本也要少。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MISMSC),其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MISMSC)体系结构由以下部分构成:

(1)企业级数据库。存储制造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本地数据,包括原材料信息、产品信息和生产信息等,是制造业供应链分布式数据库的一部分。

(2)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system,缩写为DBMS)。DBMS负责制造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本地数据的管理,包括数据库的建立、原始数据输入等。

(3)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Enterpri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缩写为EMIS)。负责制造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本地各项业务活动的具体处理。主要是业务数据输入、查询、存储、打印及维护等,是分布式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4)浏览器。浏览器是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中小型专用件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的企业级MIS相互之间,以及与大型制造企业信息系统交互的界面。

(5)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库。存储制造业供应链的公共知识和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协议,支持制造业供应链的工作流执行。

(6)知识挖掘工具。以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库中的大量知识为基础,自动发现潜在的商业知识,并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自动作出预测。知识挖掘工具发现的新知识可以用于指导制造业供应链成员各企业的业务处理,也可以立即补充到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库中。

(7)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缩写为WMS)。它是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部分,负责商业过程的建模、执行与监控[7]。基于制造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命令,工作流管理程序按存储在知识库中的规则分析形成工作流,并利用工作流来协调完成制造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通信。

(8)WEB服务器。当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中小型专用件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的WEB浏览器连到大型制造企业的WEB服务器上并请求文件时,WEB服务器将处理该请求(当需要用到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库的知识时,通过知识挖掘工具访问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库)并将文件发送到该浏览器上,附带的信息会告诉浏览器如何查看该文件。

2.系统功能结构

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MISMSC)的功能结构的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

(1)系统数据管理。包括企业级数据库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库管理。主要指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模型、方法、规则的建立、修改、删除等维护性操作。

(2)供应商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制造业供应链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中小型专用件制造企业的供应能力及其提供的原材料、通用件和专用件的质量、价格、及时交货率等进行评价,对原材料供应商、通用件制造企业、专用件制造企业进行动态管理。

(3)销售商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制造业供应链众多的分销商、零售商的区位、营销能力、资信、财务状况等进行评价,对分销商、零售商进行筛选。

(4)订单与物流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评价和筛选,对订单与合同涉及的物流进行跟踪管理和库存控制。

(5)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现金流进行跟踪,及时进行制造业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资金结算,管理固定资产的新置、折旧与更新换代。

(6)计划与研发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为供应链的所有业务编制计划,对供应链计划进行检查和调整,对制造业供应链的新产品的R&D活动进行管理。

五.结束语

现代制造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个制造业企业间的竞争变成以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的制造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信息共享是协调制造业供应链网络的关键因素,不论是制造

环节的生产流程,还是零售环节的补货流程与快速响应过程,都需要将调度、发货或将制造信息分发到制造业供应链上相关的成员企业。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极大地改进了信息共享机制,可以直接降低制造业供应链运营成本。

作者单位:罗明,南昌大学理学院;刘元洪,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马卫,南昌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明珂,董理,任豪详,晏建中.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调查报告[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3):50-56.

[2]朱高峰主编.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8-85.

[3]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9-75.

[4]李玲鞠.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协同效应分析[J].情报科学,2006,1:100-103,118.

[5]P. K. Humphreys, M. K. Lai and D. Sculli.An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forsc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1,70(3):245-255.

第5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 猪肉供应链 研究

猪肉供应链管理中应用信息系统的原因及背景

猪肉产品供应链的特点主要有两点:第一,复杂性。猪肉产品供应链涉及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涉及面广泛;农户作为生产者,数量众多且分散,增加了各环节协调的难度,致使供应链复杂而繁琐。第二,系统的不确定性。畜牧养殖业生产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可控性低,常常面临自然风险、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多重打击;农民契约意识较淡漠;农产品进入壁垒较低,加剧了不稳定性。

从农田到餐桌,如果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控制,就不会出现问题,因此维护食品安全的必要工具,就是利用信息系统及互联网建立可追溯系统。以信息系统为工具,利用互联网将生产环节(生产者、产地、肥料、农药、栽培日等信息)、加工环节(管理体系、出厂日期、出厂负责人)、流通环节(配送车辆追溯、配送日、配送负责人)、销售环节(销售商、入库日、销售日)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整理起来,形成一条产业链,生产者可查询出厂销售情况,消费者可追查产品信息等。

信息系统在猪肉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过程

商品猪肉供应链从生猪生产、供应到猪肉销售的全过程包括以下主要环节:生猪生产环节:包括种猪、商品猪肉的饲养;商品猪肉加工环节:包括品级分类、商品化加工、包装加工、保鲜加工、储存加工等;商品猪肉流通环节包括渠道规划、网点布局、冷链流通技术、产销地市场建设等;商品猪肉消费环节包括品种品质提供、消费引导等。由图1和图2可知,信息系统使得猪肉供应链信息化、可追踪化,极大减少了生产经营者与管理者、生产经营者与销售者、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不对称性,整个供应链间更加完善。

(一)信息系统在猪肉生产环节中的应用:养殖管理系统

1.安全监测与检测子系统。在养殖企业到屠宰场的过程中,需要由生产监管机构进行安全监控,相应的信息系统是城市境道口安全检疫系统,该系统设置在各个入境检疫站,帮助检疫站对入境的猪只进行安全检疫,系统记录下检疫的猪只信息和运输信息,将要运送的屠宰场等。

2.动物档案管理子系统。对动物出生、出售等进行记录,形成一个生猪养殖的数据库。猪只在养殖场出生后,就被打上RFID标签,标签中含有该猪只惟一的一个序列号,相应的养殖场的信息系统中也生成以该序列号为主键的记录。以后就通过这个序列号将每个猪只与信息系统中猪只的信息关联起来。将猪只从出生到长成进行屠宰前的所有信息进行记录,包括喂料信息,用药信息,疾病及治愈状况等。这样,养殖场可以通过信息系统随时了解所有猪只的健康状况,并且可以追查病猪死猪的历史养殖信息,为科学安全地养殖提供保障。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生猪养殖户具有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档次低的特点。大多数养殖人员并没有相应的专业养殖能力,他们的养殖技能及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很多几乎是凭自己的经验,因此很多地方猪肉市场并未真正实现供应链信息化的管理。

(二)信息系统在猪肉加工环节中的应用:安全加工管理子系统

1.动物屠宰及肉类加工、出入库、运输记录系统。屠宰加工阶段可在胭体上贴上RFD标签,阅读器读取标签上的信息后将信息传送到系统的软件平台中。利用RFD对动物屠宰及肉类加工、出入库、运输等进行记录(见图3)。

2.生猪收购和过宰结算管理子系统。以双汇集团为例,生猪收购和过宰结算管理子系统的实施使屠宰厂实现了从毛猪收购向过宰收购的转变,提高了生猪收购质量,节省了大量生猪收购资金。按漯河屠宰厂提供的资料,毛猪收购时平均出肉率为66. 97%,实现过宰收购后平均出肉率为69.01%,出肉率提高了2.04%。按此标准计算,实行过宰收购后,年节省生猪采购资金2亿元以上(说明:数据来源双汇集团官方网站)。

(三)信息系统在猪肉流通环节中的应用:猪肉连锁配送系统

该系统配合宰猪行业的大物流、多业态的特点,将猪肉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机地统一,实现了商业管理的商业信息化,使得企业管理者真正做到心明眼亮、轻松管理、从容决策。如实施前双汇集团漯河配送中心70余人管理60家连锁店,经常加班到凌晨1、2点,出错率达13%,店数已经无法再扩充;实施系统后4个人管理200家店,不用加班,出错率在0.1%以下,配送周期从3天缩短为2天,提高了产品新鲜度(说明:数据来源双汇集团官方网站)。然而,从整体流通体系来看,我国的物流还未形成体系,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套能监控保障猪肉从生产、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即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状况的完整体系,缺乏相关的立法以及猪肉卫生法规执行不力,致使猪肉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质量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和保障。

(四)信息系统在猪肉销售环节应用的研究与分析:进销管理系统

1.肉类分销管理系统。主要是对肉类存储、销售进行记录。以双汇集团为例,分销管理系统实施后,由传真、电话下订单改为上网下订单、自动汇总,汇总时间由原来的1天缩短为几分钟。消除了加班且出错率由1.6%下降到0.04%,发货周期缩短2天。总部可随时看到任意分支机构的实时库存,杜绝盲目订货,大大减少了库存积压。系统实施当年,在销量比上年增加31%的同时,还节资2.2亿元,其中由信息化带来的间接节资约7000万元。2005到2009年,集团销售收入翻了一番,但总部发货管理人员始终保持为4人,且销售体系还减员100余人。

2.POS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每天对仓库状况的统计,进货信息、销售信息的记录、销售毛利计算、产品查询汇总等的业务量很大,用手工方式速度慢,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大,POS管理则可以大大提高业务运作的速度和准确性;应用收款机管理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从总体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报表、库存、财务分析等均可做到日清月结,处理及时,跑单、漏单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企业的管理者离不开对企业运营的内部控制,如控制采购数量、库存数量等,由于收款机管理提供了更加及时准确的信息和数据,可以极大地帮助管理人员的控制决策。

然而,虽然很多企业ERP中多数采用先进先出的管理,但都是针对财务而言,因为开架销售、系统批次设置等因素,无法真正实现微机商品批次与实际商品批次严格对应。对于企业内部进行售价核算的猪肉,因为进货与销售做不到一一对应,也同样无法进行批次账的信息化管理。因此,目前“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实施起来非常难。

信息系统在猪肉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效果

(一)给企业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以双汇集团为例,猪肉供应链管理信息化使得双汇集团劳动效率、存货周转率、资金周转率提高、人员配置减少、库存下降。直接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达到了几个亿,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营业利润。

(二)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项目的实施与应用整合实现了集团层面业务流程的一体化管理,企业在全国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以订单为驱动的按需生产模式,上游企业可实时看到下游企业的销售、库存、计划等信息,供应链整体库存水平显著下降,回款速度显著提高,渠道漏洞彻底堵塞,供应链成本下降,效率提高,最终表现为集团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显著提高。

(三)提高了决策效能

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管理部门的决策效能和制定政策的品质。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可以实施业务协同,专家支持;采取信息综合、信息预测、信息评估等信息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整合各种信息,比如,可以通过对已发生危机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实现对危机趋势的预测分析。这些都可以更有效的辅助管理部门制定正确的决策,作出理性的判断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四) 促进信息透明

供应链信息化可减少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创造良好的社会信息环境,为公众提供食品安全相关的食品安全相关的信息共享和教育服务。

信息系统在猪肉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经验及教训

信息化单一,服务不够完善,物流信息化标准低,条形码不统一。供应链各个系统间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差,阻碍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造成了信息“脱节”的现象。有些企业根本就没有信息化的操作概念,仍然停留于原始的出错率较高、库存成本较高的手工计算阶段。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运输损耗巨大。我国目前的冷库总容量为700多万立方米,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而当生产淡季和原料资源不足时,冷库往往处于闲置耗能状态。目前,我国保温汽车较少,约有3万辆,而美国拥有20多万辆,日本拥有12万辆左右,并且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左右的禽肉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的冷链设施和冷链物流装备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提供低温保障(说明:数据来源中国期刊网)。

信息技术专业性人才缺乏,现代化的物流作业,需要核对签发众多单据,进行复杂的盘点、熟练的使用电脑,还需对货物进行需求分析的研究,这些工作都急需专业的人才。经营管理技术的区域性不均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20万以上50万以下人口的中型城市和20万以下人口的城市近千个,这些城市的购买力总和将大大超过所有中小城市之和,相对大型中心城市连锁超市和跨国零售业发展水平来说,目前中小城市连锁企业无论从规模、档次、经营、管理水平都有着许多不足。规模偏小、采购成本偏高是当前中小城市市场面临的主要瓶颈和软肋(说明: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

成本依然是制约应用的主要因素。RF1D技术或标签信白、技术的实施虽然在食品安全领域遭遇瓶颈,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但在生鲜经营管理方面,还是游刃有余的,可以实现企业所要求的快捷、高效、降低成本等目标。然而每一套信息、系统的部署或一项信息技术的开发也需要成本,这个成本与企业要求实现的目标价值是否可以相抵消,这就要取决于所管理生鲜的价值大小。因此,RFID或高端标签的运用,更适合于高端产品领域,对于生鲜或食品,成本相对较高。

参考文献:

1.许淑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流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2.7

第6篇

关键词:条码跟踪系统、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

w公司是一家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在南中国区开设有100多家连锁店,由一个仓库(配送中心)向各连锁店配送货品。该配送中心平均每天收到的货品约为40万件(单品),配送给店铺的货品约30万件(单品)。目前,w公司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店铺数量不断增加,同时,供应链对货品配送的准确度要求进一步提高。

过去,仓库使用传统的仓储管理模式,在商品进货、上架存储、根据订单拣货、打包、装车发货这一系列工序中,大部分都要依靠人工记忆,手工录入系统,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容易产生差错;店铺对货品的收货、退货管理也没有先进的系统支持,全凭人工清点。一旦发生货品数量误差,无法辨别是仓库、运输商还是店铺的失误。为此,公司专门设立了一个索赔部门,对收发的货品进行索赔判断,以期将货品差异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但由于形成货品差异的情况各异,有时仅凭索赔部门也无法判断出是属于哪一方的失误,因此给供应链管理造成很大困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W公司的管理层决定对货品的配送实行系统层面的跟踪,实施条码跟踪系统(以下简称BTS系统)。条码跟踪系统在W公司的应用

BT5系统的原理是:基于无线条码扫描技术,对每件货品、出货单号、箱号及封条实行严格的条码管理,通过流程设置和条码扫描实现对货品出入库安全性、准确性的跟踪控制管理。BTS系统分为仓库管理、店铺管理、中央管理3个模块,各模块之间的业务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以下对从仓库到店铺的配送流程进行分析。

1 仓库收取供应商货品

BTS系统中的仓库管理模块主管仓库的进货和发货。当供应商送货至仓库,仓库员工从BTS仓库管理模块批量下载采购订单的信息到手持终端,然后卸货、拆箱,扫描订单号码、货品条码,清点货品数量。完成后。回传手持终端的收货数据至BT5仓库管理模块,完成收货环节。

2 仓库出货给店铺

货品从装箱、封箱、装车到出车的过程,都是利用条码扫描完成的。在实物货品出车前,仓库员工打印出货单,交给运输商进行核对,运输商要检查箱数是否正确、物流周转箱封箱条是否完整无缺。如有误差,运输商有权及时与仓库查明原因。出货完成后,BTS仓库管理模块将出货数据上传到BTS中央管理模块,并由该模块即时传送至BTS店铺管理模块。

3 店铺收仓库货品   运输商的车辆到达店铺后,店铺员工根据出货单检查箱数及封箱条。如果物流箱的封箱条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坏,店铺将与运输商查对或拒收该箱货品。之后,员工从BTS店铺管理模块中查找到对应的仓库出货单据资料,并下载到手持终端,通过扫描箱条码、封条条码、货品条码记录收到的货品数量。最后,回传手持终端的收货数据至BTS店铺管理模块,产生收发差异报表。店铺可根据差异报表,对有差异的货品重新扫描检查。

BTS系统的④店铺退货、⑤收退货、⑥退货给供应商流程,是指从店铺退仓货,或退供应商货品,系统的基本应用方式与①、②、③大体一致。

条码跟踪系统对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从BTS系统的应用流程可以看出,在BTS系统上线前,由人工控制货品的出入库记录,供应链无法准确追索到货品差异产生的原因;实施了BTS系统后,在条码扫描技术的支持下,每一笔交易都精确跟踪到货品级,实现了货品的实时跟踪和管理,最终提高了配送的安全性和准确率,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准确性。同时,在BTS系统的三个模块之问的数据实现了高度同步性和即时性,使得供应链管理部门能够即时得到仓库和店铺的货品库存信息。为其配送决策提供依据。

第7篇

1.研究概况

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马力•克里斯托夫认为,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全球化作用不断加深的今天,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力更加激烈,企业要想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要与企业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从而尽快融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中。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由P•Gif和D•Thoma提出,他们认为: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加强与企业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合作,从而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JohnLangley认为供链协同管理不仅要合作企业进行协同和合作,同时要将顾客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我国学者赵中平、黄福华等人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认为在信息化背景下,供应链已经不单单物料的供应链,最重要的是知识的供应链,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企业性质多元化的出现,单凭物料的供应链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生存、竞争的需要。在促进企业供应链协同中,知识已经成为重要因素。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能否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供应链协同管理要把市场情况以及客户需求作为管理要点,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利益最大化,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建立管理机制方面,不仅要建立起企业之间的高度信任,而且要站在宏观角度,实现双赢。作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要不断引进人才和技术,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力度,将其运用到每一个供应链环节中,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及控制。

2.供应链管理框架

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战略层、策略层以及技术层协同。在整个管理系统中,位于最高层的就是战略层,战略层的侧重点在于战略发展,利用概念模型,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将思想渗透进去,对整个供应链是否协同,采用的分析方法为定量和定性,战略层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策略层和技术层的范围以及程度进行确定。供应链协同管理系统,处在中间位置的就是策略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始终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策略层涉及的环节多而复杂,主要可以分为产品设计、生产、采购、需求、库存以及物流等协同策略。技术层的协同体现在技术在商务实现中的应用效果。技术层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网络系统,确保各个环节联系顺畅,通过有效处理,使各个环节都能构想企业的知识及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中,技术层是实现前两者协同的必要手段。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互相渗透和支持,才能构成整个供应链协同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

二、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信息化

21世纪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进入到了各个领域,并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信息化背景下,供应链协同管理逐渐实现了信息化,在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使信息和知识实现了实时共享,并且将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协同起来,对促进物流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就目前来看,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在一个企业中,信息传递是否畅通在很当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一旦信息传递受到阻碍,很有可能给企业内部管理造成紊乱,对供应链协同管理极其不利。信息分享的信息化保证了信息在分享过程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物流成本得以降低,如何使供应链中的各个要素实现一体化,主要还是取决于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分享到上下游企业,保证信息的使用率,从而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其次,企业之间实现无缝沟通的关键在于信息技术。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无论是在信息上、还是在经营业务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企业之间的数据库也各有特点,互不相同。第三,信息技术是信息系统的支撑,就目前来看,对整个管理系统的研究较多,对于物流管理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近年来,在网络购物的带动下,促进了物流管理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物流系统逐渐得到了完善,物流已经成为企业运营的重要环节,随着人们对物流管理的不断重视,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供应链协同管理物流管理系统中。

三、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

1.信息化背景下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效应

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如何实现系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之处在于信息共享。系统物流信息化的质量对整个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能否实现信息共享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其质量,必须将信息化建设引入到供应链协同管理中,这样就能够将供应链中的不同企业有效连接到一起,为信息共享提供了保障。基于信息共享的大背景下,物流协同管理也会给整个供应链管理带来协同效应。所谓供应链协同效应指的就是供应链中的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体效应。通常情况下,当各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效应时,效应总和对整个系统带来的积极影响将超过各个系统分别对供应链管理产生的影响。我们在对供应链协同物流信息进行分析前,需要先分析其产生的效应,只有如此,才能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对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实现平稳运行、利润最大化的重要保障,它不仅能够满足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利益追求,而且,位于供应链中的各上下游企业都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营造出互利共赢的局面。因此,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加强供应链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各个企业的共同协作下,实现双赢,进而促进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信息化背景下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模式

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针对企业内部而言的协同物流管理,另一种是针对企业外部而言的协同物流管理。下面对这两种模式进行分析:(1)企业内部协同物流管理企业的物流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部门,企业中各个部门都有可能涉及物流,比如企业在选购材料之后需要物流部门进行运送,在企业将产品销售给下游企业时,也需要通过物流部门进行运送,可以说,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物流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物流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建立部门和部门之间有效的信息联系,使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完成物流管理的重要任务。站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看,ERP是最为有效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内部的物流协同能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水平。(2)企业外部协同物流管理企业外部协同物流管理主要出现在供应链上,是企业为了实现物流战略联盟,而产生的一种协同管理模式,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外部协同物流管理成为保障企业稳定运行的重要部分。在信息化和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要求企业在必须将供应链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建立供应链管理系统。将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进行有效连接,实现信息共享,保证供应链信息共享全覆盖,通过信息共享这个媒介,将供应链企业联系起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达成合作。

3.信息化背景下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架构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信息化技术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无论是在生活、学习还是在工作方面,人们对于信息化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毫不夸张地说,大部分企业都是在信息化技术上建立起来,一旦脱离信息化,企业将无法运行。虽然我国引入信息化技术的历史较短,但是取得了一些较为瞩目的成绩。就目前来看,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就是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架构的建立要严格按照“连接、沟通、协同、监控”的原则进行,充分发挥其价值。连接指的就是将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涉及的物流业务连接到一起,进行信息化管理;沟通指的是通过有效的网络手段,保证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实时沟通,也就是说,实现信息共享;协同指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手段,将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和各个部门连接起来,共同协作,从而实现共同目标;监控就是对各个环节的情况进行监控,从而有利于企业了解情况,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及时调整。关于架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因此,企业在进行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架构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从而设计出适合自身的管理系统。

四、结语

第8篇

关键词:零售商 供应链管理 系统框架 系统实现

随着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将供应链管理作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尤其是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更需要先进供应链管理技术的指导,合理规划管理方法,不断增强创新精神,从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

1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指的是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将供应商至客户整个的过程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不断降低系统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对采购、制造、配送等基本活动的管理工作,力求在保证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如何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是所有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企业应增强快速响应能力,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不断增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强经济效益。

2模型和方法

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已经存在很多年,国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已基本趋于成熟,我国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目前我国零售商常用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主要思想是:一般来讲,零售商拥有较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即包括总部、物流中心及下属的门店,根据市场的需求由总部或者物流中心向上游供应商订购商品,上游供应商根据订单要求进行货品的补充,并通过基本的物流活动来实现货品从供应商到需求方的流动。当总店或物流中心接收货品以后,经过储存、分配等方式将物品下放到各个分店,从而完成对货品的补给。

2.1FROM-SCM模型

供应链管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对物流、商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全面计划、管理和协调,从而不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所以供应链管理模型主要包含两个基本目标,即首先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其次要为信息系统的管理提供理论指导。FROM-SCM模型主要是针对上述目标和功能维度而提出的资源整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它能够实现在线结算以及预测等功能,主要由七个管理模块组成。其中,为了达到人机交互的作用,增强模型的人性化设计,该模型建立了人机交互界面,从而实现人与机器的沟通与交流,采购与补充管理模块则主要是对采购活动进行管理,当商品数目不足时,门店可以通过采购管理模块向总部提出补充请求,当获取总部的许可后即可实现对货品的补充,除此之外,FROM-SCM模型主要是依靠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信息量较大,所以需要强大的数据库的支持,同时要利用信息处理模块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另外,该模型还有预测系统模块来实现预测功能,供应商管理模块实现对上游供应商的管理,这七大模块相互作用,共同合作,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实现了对资源的整合与管理。

2.2模型实现的方法

零售商由于商品种类较多,数据变化较快等特点,很难用专门的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描述,如何在包含所有数据的前提下提高计算效率,实现对资源的快速整合是零售商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针对FROM-SCM模型的基本特点,要想实现对该模型的功能就必须采用较为成熟而且比较通用的方法,因此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的创新精神,创造属于零售企业自身的方法论。

在此背景下,汪寿阳研究员在2004年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论,主要针对数据量大、数据模型具有非线性特征、不能简单计算的系统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较强的通用性,适合对零售商供应链管理模型的实现。该方法论主要采用先分解后集成的方法,即先将复杂的零售商系统进行分解,利用经济计量学模型对整个系统进行分析,预测系统的主要趋势,利用先进智能方法来分析系统的不确定性,从而实现对复杂系统的全面把握;然后,利用特定的技术来实现对系统不确定性的分析,挖掘系统的突出问题;最后,根据前面分解得到的信息对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对整个系统的全面分析和建模,达到实现供应链模型的目的。

针对FROM-SCM模型的实现策略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为了实现合理补货,零售商企业要对商品的需求进行大致的预测;其次,要结合市场情况对货品的定价及相应的折扣进行确定,从而避免货品堆积的现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零售商要根据货品的需求情况进行订货策略的选择,力求在保证订货需求的前提下降低订货成本。

3结语

供应链管理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零售商来说,由于其具有商品种类多、数量大、数据变化快等特点,更需要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支持,合理规划商品布局,采用合适的供应链模型并利用通用性强、效率高的实现方法来满足对复杂系统的管理,从而不断提高零售商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9篇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企业对供应链营销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基于当前供应链的营销管理之中,可以研究设计出相应的现代化决策支持系统,不仅能够满足供应链营销管理决策目标以及其功能需求,也可以完善其决策支持系统功能,发挥实际的应用价值;可以采取先进的信息现代化技术,构建实现决策支持系统,满足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中国的决策支持,有效提升当前企业在供应链营销管理中的质量,提高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中的自身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实现价值,以下本篇浅析供应链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关键词】

营销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供应链;研究

对于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中,可以研究设计现代化的决策支持系统,有助于提升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水平。本文主要分析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的营销管理决策目标以及功能需求,并对此研究介绍决策支持系统,不仅具有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能力,还可以发挥数据挖掘功能,为实现供应链营销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技术参考,以下对此做具体分析。

一、供应链营销管理分析

(一)概念分析

供应链营销管理中,在营销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主要集成了商品采购、商品制造、产品分销、产品配送的等过程。在对其物资供应链营销中,实现决策支持系统,有助于做好企业物资供应营销管理工作。对于实施基于供应链的营销管理时,企业也必须及时掌握准确供应源、需求源信息,从而帮助制定影响计划决策。

(二)当前现状

为可以迅速响应企业市场中的经济增长需求,可以有效缩短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交付期,并可以降低企业实际中的经营成本,可以设计决策支持系统,优化其供应链营销管理手段,改善客户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企业内外的各项资源组成一个数字网络结构,并可同时有效的整合此网络中各个节点的资源,并使其形成基于供应商到客户最终端增值的价值链,更有效的向市场提品和服务。

二、决策支持系统介绍

在企业营销工作中,可以设计应用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将企业内局部的营销管理信息数据结合在一起,从而积极提高企业中的竞争力,以便可以获取更大利益的营销管理服务。在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中,设计实现决策支持系统,有助于提高管理决策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同时可以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发现对于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中隐藏的数据信息,为营销管理定性提供决策分析支持,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更好辅助企业在复杂环境下的营销管理决策。在供应链营销管理中,设计决策支持系统,确保及时访问企业营销产品的供应信息,提高快捷优质的产品供应服务。

三、设计实现决策支持系统的重点

(一)分析营销管理重点

在营销中,应该满足“增供扩销”需求,针对企业中不同的用户,可以采取不同的产品供应营销策略,故此不可以把企业中所有的用户当成单一的用户,应该有所区分,认清营销管理的重点。

(二)市场需求信息获取

在市场需求所驱动的营销管理模式中,及时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并可以采取正确的对策才能使企业紧跟市场的发展变化。对于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部门,不仅担负市场预测、产品制定价格、以及组织促销策划等职能,也需要记录竞争行为,并可以及时报告产品出现的问题,以便提升其决策支持能力。

(三)供应链营销管理的目标

对于企业的供应链营销管理中,应该对产品采购、制造以及配送各环节,进行动态网络、智能化的决策管理,以便可以指导企业供应链管理,使其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以按照这种的供应链营销管理决策支持模式,确保企业供应链中,其每个部门均可以应利用及时、准确的决策来管理企业供应链中的营销信息业务,可以平衡流向客户的供需目标.

四、设计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供应链营销管理的测控

(一)系统设计流程

企业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中,主要的就是要体现出,可以输入和整合企业中国的供应链产品信息的,以此可以判断用户中对供应链产品的实际需求。

(二)需求分析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分析企业营销管理目标和功能,设计企业营销管理决策系统。在设计的决策支持系统,基于其决策支持层之中,并且对其决策支持系统中,对于所有的营销管理中,确保数据间可以互相联系,但是在数据功能满足去相互独立性,并且,在决策支持系统中,每个子系统的功能模块,也是由具体执行者进行掌控管理的,确保提高企业供应链营销效益。

(三)界定企业供应链中的工作流程方向

在设计其决策支持系统中,去科学严密的控制管理流程,改进供应链营销管理机制。在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工作中,应用决策支持系统,提升企业经济发展水平。在决策支持系统中,对于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中,可以对企业中的供应链营销管理进行全面控制。

(四)设计系统数据库

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中,对生产者以及企业产品才设计时,可以对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去有效的推进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提升。首先,可以保持采集的供应链数据保持及时性与完整性;其次,可以利用决策系统中的数据特性,对原始供应链数据数值进行预处理以及有效性方面的检查工作;并在最后,利用企业供应链营销数据中的耦合关联,完成制定企业决策信息。在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中,应用决策支持系统,不仅能够根据企业中的实际情况出发,也可以结合企业中其供应链营销管理的特征,对此而制定出具有一体完整智能化供应链方面营销管理决策的支持方案,这样可以有助于优化企业中的营销管理流程,提升企业当前发展中的供应链营销管理质量水平。

五、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中,可以设计实现决策支持系统,不仅能够有效满足当前企业市场对供应链营销管理的需求,也可以提高供应链同市场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协调,有助于实现企业供应链管理目标。

作者:赵春玲 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申成霖,侯文华,张新鑫等.基于信息共享视角的时间竞争型供应链决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2):25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