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5 02:07:12
导语:在建筑类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 G7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48-2
1 概述
建筑业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幅度和随机性决定了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全面性、层次性、侧重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大而全、过分重视课程而忽视专业知识点之间的重复和有效搭接,是导致目前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年级递增而快速递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业导向的引导和培养流于形式,缺乏相应专业人士和学生沟通。造成了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相对缺乏,既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又造成了建筑业管理类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困难的现象。有效提高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实践的学习动力,不仅可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效率,促进自身成长。也对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学风建设至关重要。如何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建筑业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2 欧美国家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
国外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起步很早,实践教学的历史较长,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对我国的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英国普遍重视建筑业管理类专业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相关性,行业协会的评估和认证推动了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英国职业院校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要求最短为一年,时间为第二学年和最后一学年之间。
美国职业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提高生产率、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将基础研究、教学与实践创新直接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与企业界进行全面合作,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改变了职业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相关专业的课程中,重视对学生管理与国家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实习学分的比重很大,因此能够更好地使职业学校服务于社会。
3 国内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
按照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全国各职业院校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化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的教学改革,初步建立了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多数职业院校的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面向社会实际需求所要求的实践课程。然而由于各职业院校之间办学条件的不同,建筑业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的程度和效果差别较大。与国外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相比还存在如下问题:
①“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部分教师轻视实践操作技能,而只重视理论教学的提高,指导不力。大部分学生忽视实践操作的练习,侧重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主动参与度不够。
②“重工轻管”多数职业院校普遍重视工科专业教学投入,轻视建筑业管理类专业教学投入,校内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使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③监管不到位。实践课程性质决定实践教学多采用教师集中指导和学生分散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由于监管难度大,相比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要求不太严格。另一方面,学校往往重视实践教学成果的检查,忽视实践教学过程的督导。
④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
⑤特色不足。国内多数职业院校的建筑业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形式单一,缺少特色。例如大多虽然设置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所要求的测量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课程设计等等,但是内容趋同。
4 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4.1 定合理的实践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树立长远的人生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找到适合自己的奋斗方向是当代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要完成的首要任务,也是增强学习动力的有效方法。同时,正确对待挫折,合理归因,学生要把学习成绩欠佳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这样,他们才不会灰心丧气,而是努力奋斗,不会产生无助感。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应激发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容易学得积极主动,也有成效,逐渐使学生形成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4.2 引入学习和就业引导机制,激发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学习动力
合理运用激励机制,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校、教师对成绩良好、工作突出的学生要及时给与肯定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乐趣。
通过对国内外教育体系进行比较发现外国学生拥有较强的职业取向和就业目的,他们从入学就有了职业规划意识,而我们国家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只是为了单纯的获得一个文凭和有限的理论知识。学习目标的缺失,学生对于毕业以后的实习、就业一系列发展感到迷茫。因此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主抓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为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
4.3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营造浓厚的实践学习气氛
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完善学业管理制度、考试制度等规范,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考试制度方面,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建立课程试题库,制定严格的考试纪律,加强考场的监督管理;以高水平的考试,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健全试卷质量分析评价体系。要逐步形成人性化管理的模式,注重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风。这样能够促使广大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
4.4 校企合作,增强建筑业管理类专业特色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校企合作实践课程,选择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一方面,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实习导师,在工程实践中指导学生具体操作,进行基本训练。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在实验中模拟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从前期策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销售、移交,运营管理至拆除回收利用进行模拟。缓解由于实习生多,实习岗位不足的压力,有效解决因受工程实际进度影响,实习期间只能看到局部生产而体验不到工程全寿命周期的建设。
4.5 从培养学生实践学习热情与兴趣出发,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授课效果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所学的知识完全转化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在教学形式上,教师要灵活多样,通过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来训练学生表达思想、发表意见、交流观点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培养学生对所讲授学科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4.6 正确认识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
建筑业管理类专业是关于工程活动中,人与人、人与工程、工程与社会、工程与自然的关系和互动的科学。专业人才仅仅掌握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进行大量的工作实践学习和体会。工程的开发和建设需要比技术开发投入更多的资金,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等要面向实际需要的重大需求问题。职业院校应加大对教学经费投入,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解决建筑业管理类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培养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建筑业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以师教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学校组织企业岗位实践,师生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教学体系,满足建筑业管理类人才培养要求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参 考 文 献
[1] 余[Z,张敏莉.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01:109-112.
[2] 杨秋波,王雪青.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556-561.
摘 要: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
>> 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实践与探索 机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改革与实践 多媒体技术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就业导向的高职化工设备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海洋类院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与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 《石油化工》特色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基于就业导向的工程监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与实践 专业认证模式下的机械类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提前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8-12-22.
[3]赵文静,祁飞,何箐.以科研项目促进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王福亮.结合科研课题选择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的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孟梅,范世东,陈永志.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1).
关键词:大类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86-03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的“宽专业基础、多专业选向、综合素质教育、深度融职业技能考证(资格证书)”的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指导思想。所谓大类招生即按门类招生,而非按具体专业招生。实施“大类招生”已成为高校招生方式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作者结合省重点专业群“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积极探索与实施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建工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实施背景
目前很多的高校采用一种新的招生方式――大类专业招生,即高校按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对教育部专业目录内同属一类的专业进行合并归类招生。实践证明,大类专业招生方式存在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大,专业分流时间仓促,课程体系适应新的培养目标难度较大等问题,但是,大类专业招生的学生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一般这1年)的基础课学习,再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爱好及职业规划,进一步选择更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专业方向,以提供更大的专业选择空间。此招生方式不仅保障了学生学习的自,而且注重通才与专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从而促使人才培养良性发展。
目前,我校建工类专业设有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4个方向,本专业群主要培养学生学会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职业岗位(群)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适应的岗位(群)有建筑业施工企业、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建设工程项目咨询管理企业、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各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等的土建类专业技术、管理岗位。且毕业后的3~5年内,主要就业岗位是施工现场一线的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材料员、监理员等。5年后,通过国家相关的行业执业资格考试,以取得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高级执业资格,达到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岗位要求,成为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和核心竞争力。
二、实施思路
课题组坚持“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为宗旨,根据大类人才培养特点,组建建工大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行业人才需求,构建基于建筑工程专业群的“就业面宽、整体素质高、岗位技能硬、迁移能力强”且能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高职建筑工程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充分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变换的适应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组织领导
课题组十分重视建工专业大类招生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在多个层面上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
四、实施成果
(一)构建了双循环大类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的改革思路,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质三者紧密结合,以培养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要目标,探索和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平台下的“1+1+0.2+0.3+0.5”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双循环培养模式。
“1+1+0.2+0.3+0.5”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中第1个“1”表示学生进校后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基础课程模块;第2个“1”表示学生进校后第2个学年,主要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并学习相关专业方向课;第3个“0.2”表示0.2个学期,即第5学期前安排毕业班学生利用当年7月至9月的暑假进企业实习,主要是跟岗位实习;第4个“0.3”表示第5学期学生返校学习,主要完成能力拓展互选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第5个“0.5”表示第6学期回企业实习,主要是顶岗实习。该成果获得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优化构建了专业大类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及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思路,积极组织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优化具体思路是:通过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深入分析,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
建工大类专业包含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4个专业,大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四个专业具有同样的专业基础课平台,能够实现“底层共享”。将各专业共同的建筑制图、建筑材料应用、工程测量技能、CAD应用技能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构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根据四个专业不同的职业岗位及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实现“中层分立”。主要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思路,优化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存在差异的课程,形成“中层分立”的职业岗位能力模块。
以充分学会专业理论及核心技能为基础,开设四个专业交叉互选的拓展课程平台,实现“高层互选”,高层互选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强化学生对知识及岗位的迁移能力,实现学生个性人化的发展。课程体系见表1所示。
(三)培养建设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内培外引”的方针,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培养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及技术骨干构成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为建工大类专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近几年来,引进博士2名,引进硕士8名,自培博士2名,有11名老师通过江苏省建筑领域考评员资格认定,5名教师参加省培项目,4名教师参加国培项目,5名教师参加境外短期进修项目,参加企业下厂实习人次达到近40人次,且有2名教师评为教授,2名教师评为副教授。
目前,该专业大类现有专任教师40人,兼职教师20名,其中有教授3名,副教授(高工)13名,博士(含在读)5名、硕士30名,双师比例达90%,已建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四)建立了面向大类专业的共享型实训基地
以央财支持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针对大类专业(专业群)面向的行业(产业)与岗位群,合理整合、优化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为大类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目前,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已建成为集建工类人才培养、职业岗位培训与鉴定、对外服务及建筑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推广应用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型实训基地。该基地包括建筑节能及保温技术重点实验室、建筑施工技术实训中心、建筑力学及结构实验室、工程造价实训中心、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等28个实验实训室(中心)。
(五)深化了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成效
学院依托“南通铁军”的优势,先后与南通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龙信建设集团、江苏南通三建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苏中建设集团等40多家企业签订了协议,成立校企合作联盟。并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方面不断地创新体制和机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1年以来,学院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信息、设备及教学资源优势,加强校企联合,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改革与创新,与南通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华夏建筑工程学院”,与江苏南通三建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三建冠名班”,与南通华新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华名班”等办学实体和订单培养班,加强了学生就业能力、创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
五、主要亮点
1.构建了“1+1+0.2+0.3+0.5”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全面深入的专业分析,根据建工大类专业特点,以“工学交替、实境育人”为切入点,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1+1+0.2+0.3+0.5”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建工大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2.构建了校企合作“双主体”的人才培养平台。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校企合作办学的原则,主动赢取行业、企业的支持,主动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积极调整办学的思路,以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主动践行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构建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共育平台。
六、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优化专业分流实施方案。结合分流前的两个学期的学习成绩综合考核学生,在分流中充分考虑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规划等各因素综合评估学生,以便更好地疏导学生的个人志愿,真正实现引导学生选择好专业方向。
2.加强班级重组后的管理。学校应加强引导,组织新班级开展各类活动,让新的班级同学之间尽快熟悉,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基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
[2]孙红卫,董艳萍竺.高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2(4).
论文摘要:加入WTO后,我国将孕育出“现代不动产”行业,社会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常求,也发生了巨化。我国房地产专业教育砚状,已不能适应祈形势下的社会常要。文章分析如何以“砚代不动产”理念规范和发展我国的房地产类专业教育,对办好我国房地产专业教育捉出了前性的看法。
新华社入2003年1月5日电文“房地产业‘三外’现象预警风险”指出,在房地产领域,外行业插手、外来人涉足、外来钱染指的现象很严重,众多业务和房地产毫不相干的上市公司也加人这一潮流。这一状况,不但导致我国房地产业出现泡沫,也会导致金融业的高风险,甚至危及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与房地产业的“三外”现象相对应,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也存在把“房地产”分别归属于工程管理、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三专业”的现象,共同的原因是深受计划经济时代的理念约束。加人WTO后,无论是房地产行业,还是房地产业专业教育都必须“现代化”。
一、房地产专业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和墓础
从行业实践看,现代不动产管理是综合性管理活动,专业内容涉及经济、管理、法律、金融、投资及少量的工程知识。这一学科产生的基础和存在的原因,在于这一行业中市场规律和管理规律的特殊性,以及开发过程和交易过程的复杂性、专业性,专业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其中,不动产市场规律的特殊性,表现在没有统一的市场、产品的非标准化(区位特性不同)、交易时产品不可移动交割等方面。房地产行业工作实践中,有估价、经纪、、法律服务、资产管理,也包括征地拆迁、报建、报批、项目筹资、风险管理、投资决策、资本运营、预结算、工程管理等各个方面,这些工作所需要的大部分都是“法商管理”专业知识。
“法商管理”是房地产专业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法商管理是以财经、政法类专业知识为主的法商综合应用管理,内容涉及经济、管理、营销、金融、投资、保险、会计、财经、政法等方面。由于其专业细分程度高,学科设置齐全,内容实用性强,能较好适应现代不动产行业发展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和要求。现代不动产行业管理中,还包含少量工程、规划知识。以法商综合管理为基础,经过专业资源整合,可以办起“现代不动产”管理这一新兴专业。美国著名不动产学者查尔斯·H"温茨巴奇等人所编写的《现代不动产》一书,为我们展示了美国现代不动产管理专业内容的全貌,主要内容也是法商管理的综合知识。从国外高等院校不动产教育的先进经验来看,不动产类专业作为一门应用管理专业,综合性强,专业性内容含量高,并非哪类专业基础都能办好。即使是有土木建筑专业的工科院校,也不一定在办房地产类专业方面具有优势,这与一般人头脑中的印象相反。在国际上,法商院校兴办的“不动产管理”专业教育,是最具发展潜力的。
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表明,现代房地产管理教育应以法商管理的综合知识为基础。
二、房地产专业教育现代化的规范和引导
办好不动产专业教育,重视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和引导我国房地产专业教育现代化,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搞好学科管理和指导
建议由国家教育部组织,联合国家建设部、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国家司法部门、国家资产管理部门,组织各大高等院校不动产相关专业的学者,成立“现代不动产管理”学科和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规范和发展我国高校现有的房地产类专业教育。 目前各个高校的房地产专业教育,分属于“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三个不同专业,这是计划经济观念的产物,必须加以规范和统一协调,才能有利于房地产专业教育的发展。
(二)主要由具有法商专业资源的院校来兴办
从专业特点和内容看,兴办现代不动产专业教育,具有法商专业资源的院校更有优势和潜力。以广东商学院为例,房地产专业教育归属于工商管理学院,在房地产营销、投资、资本运营、估价、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师资,已有一定的基础。此外,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的房地产金融、法学院的房地产法也有相应的师资。再加上正在筹建的行政与公共管理专业,若能进行资源整合,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可以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在广东高校群同类教育竞争中有鲜明特点和相对优势。
(三)做好专业发展的规划定位
第一,“房地产经营管理”是个大专业,学历层次以研究生和本科教育为主,还可考虑设置“房地产金融投资”、“房地产法律”等专业方向。若仅以其中的“物业管理”作为专业,则可发展专科教育。因为房地产是应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不是专科两年所能学透的,否则学生毕业后,将难于胜任相关工作。
第二,专业内容规划可包括不动产营销咨询、不动产开发、不动产金融投资、不动产法律服务、不动产估价经纪、不动产公共管理。培养目标面向国土房管、税务等行政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专业中介机构(律师所、估价所、经纪所、行、咨询公司等)。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整合现有的房地产专业师资,另一方面吸纳相关基础学科的人才。房地产是新兴学科,目前国内房地产类专业方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仅有人民大学、清华等少数几家高校。部分高校若引进房地产类的博士、教授有困难,但是,如果有选择地吸纳房地产相关的基础学科、传统学科的专家、教授,如经济学、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建筑理论、建筑历史、区域经济、民法学等学科的人才,这些领域有很多高层次人才,也有兴趣从事不动产这一专业,吸纳这些方面的人才并不困难。
(三)做好相关学科的分工协调
不动产管理的学科有“不动产开发”、“不动产金融”、“不动产法律”、“不动产估价”、“不动产投资”、“物业管理,’(本质是资产管理与服务)等,而“城市规划”、“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只是不动产管理的相关基础。
关键词:地方高校;建环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cultivation model
Xie Dong, Liu Zehua, Chen Gang, Xiong Jun, Li Huimin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current status of practice education for engineering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ies, then built a set of practice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major from practice curriculum setting,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arrangement,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sis arrangement, etc. arou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The reform results show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is also can provide new concepts for reforming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major;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1 地方高校工程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用人单位对高校工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地方高校受地域和教育资源的限制,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因此,地方高校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身办学优势促进就业,便成为解决其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关键。受教学经费和资源的限制,地方院校工程类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专业实习是参观性的,专业实验是验证性的,专业设计是模版性的等问题,如此造成实践教学失去了综合应用和工程实践的本质功能,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1]。
2 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内容
针对当代社会对于建环专业人才素质的新要求[2],结合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生源结构特点和在相关学科改革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本课题组建立了使现代工程素质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就业和科研中的竞争能力。按照教学的总体要求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对目前分散于教学中的“专业实验”“专业实习”和“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的子环节进行整合重组,制定新的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建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采用模块化设置(实验、实习及设计3个模块)的模式构建教学内容,通过各模块环节的落实来保证实践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
2.1 优化配置实验内容,单独开设实验课程
课题组针对原有实验课程中验证性实验较多,内容单一等缺点,建立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辅的突出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原来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分类,整合为专业基础性实验和专业实验,设置基础实验课程和专业实验课程,并分别单独设置学分,同时将暖通空调、建筑环境学、建筑环境测试等课程中内容重复的部分实验项目进行整合,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如将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和暖通空调中关于温湿度测试部分及建筑环境学和暖通空调中关于室内环境参数测试部分,一并放到室内环境与空气品质测试中。专业实验室面向学生全面开放,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通过毕业设计和创新型实验的方式开展各种创新能力训练和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2 强化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实习内容和实习管理
建环专业实习一般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3个部分,独立开设,各有侧重点。认识实习的特点是实习单位较多、实习时间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与友好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实习合作的同时,积极寻找一些节能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企业。除了重点把握通风空调系统和冷源热系统外,还引入一些新的节能型或环保型工程项目,从系统到设备,从中央机房到末端系统,让学生从设备的生产到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管理都有一个初步认识,建立专业系统轮廓,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
生产实习强调“生产过程”和“以动手为主”。2008年建环专业与南华大学三力高科技公司合作建立了“工艺风力与湿能技术”湖南省产、学、研示范基地,并建立了建环专业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实习的一半时间安排在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完成,主要实习内容包括:风管(圆形、方形)制作与连接、水管套丝与连接等,涉及下料、剪切、折方、焊接、铆接、咬口连接、法兰制作等工艺流程。此外,我们与南华大学附二新医院、晶珠广场、电力宾馆、江东冷库等合作建立了5个校外生产实习单位,学生可以去现场进行系统和设备的操作实习,学习系统的运行和管理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
毕业实习是实习的重头戏。我校建环专业已经与广州凌云置业有限公司、广州鼎泰净化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华德工业有限公司、广东西屋康达空调有限公司等合作5个企业单位签订了长期实习基地合同,每年安排学生到1~2个新开工的建设工地进行实习,既带来了新建项目“新”的效果,同时能达到一定“量”的要求,能够保证毕业实习顺利完成。经过长期实践,我们探索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毕业实习形式,在保障毕业实习教学要求的前提下,一方面采用集中实习,由带队教师集中指导,集中答疑,方便学生集中学习;一方面提倡部分学生分散实习,针对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扩展学生的兴趣,为这部分学生“学习-就业-创业”的发展之路创造条件。作为对分散实习的补充和延伸,我们还实行了开放性实习,以实习单位负责指导为主,定期向带队教师汇报实习状况,甚至可以与毕业设计融为一体,在毕业实习中进行毕业设计,如此实现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的一体化教学,在弹性教学与弹性就业方面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2.3 面向工程设计,注重实践,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2.3.1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从理论学习向工程应用能力过渡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重要部分,是毕业设计的预演,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具体工程实际问题。为了加强对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结合专业实际,整合课程设计内容,优化开设方案,紧密结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体现综合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的原则。
针对建环专业水、电、暖紧密结合的特点,课题组提出了水电一体化、冷暖不分家和风系统、水系统并重的课程设计总思路,将相关课程中涉及冷暖、水电、风和水系统等分别综合设置课程设计内容,即提出了空调冷热源课程设计、建筑水电课程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包括风系统设计和水系统设计)。三大课程设计内容涵盖了冷热源工程、暖通空调、建筑电气、通风工程、建筑消防设备、建筑给排水等多门专业课程,体现了综合性和系统性;同时课程设计内容上紧密结合节能减排和低碳设计的思路,体现了时代性和应用性。
2.3.2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阶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训练及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培养的过程,是架起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是学生从应试能力走向工程素养的分水岭,是学生从学校步入工作岗位进行的“总决赛”,是4年大学教育的总阅兵。
除了继承课程设计遵循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的指导原则外,我们更注重学生工程素养的锻炼。工程素养是对工程概念、范围及应用等所具备的常识和技能。课程设计注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技能的学习。而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工程能力向工程素养过渡的过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升华。
毕业设计的重点是工程方案优化设计、系统的经济性分析和社会效益分析、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案的实现方法和手段等,针对当前“系统设计可能节能,但施工和管理都不节能”,一味追求“空调系统就是要冷”的现状,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特点和实践经验,课题组确定了“节能贯穿系统设计、安装及运行管理全过程”的总方针,提出了“地位突出化、设计综合化、题目多样化、方案个性化、过程立体化”的改革总目标[3],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大学生创新课题,总结出“一题多方案、一方案一人,多方案比较”毕业设计新的指导方法,既体现了“一人一题”总思路,又体现了毕业设计的个性,同时还利用各方案之间的相互比较,确定优化系统方案,以上过程大大提升了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使得毕业设计中融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成为可能。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技术就是在计算机上做模拟预试验,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目前已经应用到我校建环专业通风空调系统方案设计中,通过对风系统的数值模拟,确定最优的气流组织方式、风速、温湿度等参数,为系统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网络技术为毕业设计指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目前,我校建环专业的毕业设计部分内容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如负荷计算、设备选型等),通过QQ、微博等方式完全实现了毕业设计小组在线答疑,此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
3 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经过近三年建环专业(建环2005级、建环2006级、建环2007级)共计6个班210人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试验,学生普遍反映实践学习兴趣提高,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显著增强。其中有3人次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取得了成果,分别发表科研论文并获得国家专利;2010年有2名学生到清华大学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近三年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均在20%以上;建环专业毕业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工程素质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备受用人单位和企业的青睐。从最新的2007级就业信息了解到,98%以上学生已签订就业意向,通过实践教学效果的改善促进了学生就业和考研。与此同时,以工程应用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汪筱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工科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121-123.
论文摘要:以烟台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形态构成》课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对如何突出形态构成课在建筑学专业中的教学特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形态构成作为一门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旨在加强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该课程一般分为3部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空间构成。从传统形态构成课程多年的教学内容来看,无论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机械设计,还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等,形态构成课程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几乎都是通过抽象的点、线、面、体来逐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训练的步骤也是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思维模式过渡。这种形态构成教学模式从20世纪引入我国建筑教育开始到现在,曾经对我国设计类教学中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因为专业特色或专业侧重点不同,课程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以建筑学专业为例。以前,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是与本系视觉传达专业同堂上课,师资相同,讲授的课件内容和方法也都是传统沿袭下来的。但渐渐发现,传统的形态构成课程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仅适应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因为该专业过多的是注重平面设计或二维空间的抽象设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感觉形态构成课程纯粹的点、线、面学习很抽象,形态构成课的内容与建筑设计没有直接的关联。特别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有点脱离实际。学生渐渐对形态构成课程失去了兴趣和学习动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形态构成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构成课的过程中觉察它与今后建筑设计课的紧密联系,又如何突出构成教学的建筑学专业特色,成为我们探索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课程改革的初衷。
2006年,经过酝酿,决定对形态构成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探索性的改革尝试。一反往日单纯抽象的点、线、面、体训练,而是将它们的训练结合在建筑平面、立面、形体的生成过程之中,即把点、线、面、体的训练与建筑平、立面以及形体的设计直接联系在一起。训练的要素不再是抽象的点、线、面、体,而是将建筑平面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建筑立面中的门、窗、细部构件连同构件的色彩、材质作为点、线、面、体的组成素材,成为建筑平面、立面的生成要素,按照构成的美学原则,进行一个平面或一段立面的构成训练,让学生在平、立面的构成过程中体验或掌握点、线、面、体的构成原理。例如在点、线、面的训练中,选取一段建筑立面(20cm×20cm,比例1∶50),让同学在这段限定的立面上,运用点、线、面要素做立面设计,立面设计要符合构成的美学原则。图1是学生的点、线、面作业,为了做到训练由简单逐步过渡到复杂,不仅忽略了建筑内部实际的建筑功能,而且也摒弃了色彩和材质在立面上的考虑和表达,只限定用黑白灰三色表现,目的是让学生能全心关注形状之间的构成法则。这个作业极大地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在把玩建筑立面设计的同时,也体会和掌握了点、线、面的作用和美学的基本原则,学会了如何利用点、线、面来组织平面和立面,达到了训练的目的。点、线、面的练习,让学生寻找一些建筑平面,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抽出平面组成中的点、线、面组成元素。改革后的色彩构成。该作业是在第一个点、线、面作业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点、线、面作业生成的立面付上色彩和材质,体现色彩构成及突出某个或某些形式美的构成法则,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在一个既成的建筑立面上进行色彩构成。这3个作业完成之后,同学感觉很新鲜、很兴奋,体会到了构成在建筑平、立面设计生成中的重要作用,达到了构成课与建筑设计课有机衔接的目的。新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土建类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185-02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还在起步阶段,课程的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还在摸索和探索,不少高职和大专院校升本后都按照学术型、研究型的本科模式建构。研究型本科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的学习,学校与企业沟通较少,学生工程素养培养力度不够,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和工程能力。而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设置需要把理论课程和实训实践课程结合起来,并加大实训实践教学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近年来,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内许多地方性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已逐渐注重实践教学的强化,围绕实践教学改革的课题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针对应用型本科土建专业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工程”来推进学校内涵发展,而且学校正好处在由培养高职毕业生转向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转型阶段,土建类专业是学校的支撑专业,原有的实验实训教学场地设备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科研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一、土建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是当今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目前教学改革探索的热点问题。“产学研”相结合就是与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校外机构合作,把企业的产、教师的研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去。地方性高校要培养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离不开社会和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为了促进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土建类专业进一步发展,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企业为高校的实践教学、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科研基地、设备条件,让学生结合生产实际进入培训环节,提高了学生对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对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性,缩短了就业适应期。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引入企业资源,强化行业指导,实行“实习就业贯通工程”的校企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学校共与110多家区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化了产教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拓宽了教学改革新视野,开拓了就业工作新思路,为特色兴校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二)引入校企合作,提高实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随着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办学层次的提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仪器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学校新建了实训中心大楼,但是土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的学生招生的人数较少,引进大型仪器设备的资金、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维护成本是一个必然要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引进校企合作来解决,学校与企业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与企业联合建立以教学、生产、科研、人才培训为一体的工程检测中心,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相互促进与转换。通过引入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资金、工程技术人才、先进的设备及工程环境,减轻学校教育经费和专职实践教学教师的不足。在满足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实验的要求后,工程检测中心可以面向工程建设行业服务,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设备购置资金、维护成本和设备的利用率的问题了。
二、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建设
(一)加强实践教学场地及仪器设备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要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质量离不开必需的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因为办学层次的提高,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加大了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新建了实训中心,每个系都购置了大量的实验实训设备,硬件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设备的管理中,学校应该把仪器设备的维修资金纳入学院年度预算,提前划拨,专款专用,尽量做到维修及时、有保障,使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可运行阶段,确保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对每一台仪器设备建立档案,进行数字化备案,定期进行维修保养,以确保仪器设备的安全、精准,延长其使用寿命。
目前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的实训场地和设备都是分系管理建设,各系之间的仪器设备需要时可以互借,但是缺乏完善的设备共享机制,而且由于保护主义,各自为政,使得设备的使用率低下。因此,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实训中心建立后很有必要建立设备共享平台,对于先进的能够共用的实验设备,在信息畅通的环境下,可根据实际需要,跨系、跨室、跨专业借用和共用,甚至可以允许兄弟院校的师生有偿借用实验设备做实验,在促进不同专业和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同时也提高其共享率,并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二)培养高素质的实验实践教学团队。要培养出合格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提高实验实践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验实践教学教师不但具有较高的学历,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与地方经济、行业密切联系的经历或者渠道。高校的师资队伍主要由理论教师、管理干部和实验技术人员组成,目前很多的高校注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理论教师而忽略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也往往偏向于理论教学的教师。这种状况也成为影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短板。
要扭转这种局面,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应重视对实验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通过多渠道提高教师的实验实践水平。第一,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职实验管理教师充实到实验教学队伍中。第二,通过本系现有教师帮扶计划,以老带新的模式培养青年教师,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包括实验室安全、设备的维护管理、实验操作规范,提高其专业技能。第三,派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企业或者科研院校进修培训。第四,以实验实训中心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平台,对理论教学老师兼任实验指导老师开展实验仪器设备专业、安全技术培训和指导,让其熟悉和掌握仪器设备的功能、使用方法、检测方法、规范操作与维护保养知识后才能带学生实验实训。第五,改进教师考核和评价体系,改变实验技术人员属于“教学辅助”、“科研辅助”的旧观念,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工资福利、培训深造方面的待遇,激励教师投入工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三)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实践教学考核机制。目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缺乏规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对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对教师的实验教学质量监督的体制,各教研室没有规范化的实验实践教学指导书和任务书,甚至出现同一门课程因为指导老师不同,而实验实训的教学内容和成绩评定的方案不一样,对实践课程成绩的考核和评价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机制的制定中,要围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坚持性和可操作性为导向。
1.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质量监督体系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是实现实践教学规范化管理的前提,为了有效地贯彻学校的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对各个关键的实践教学环节制订出相应的教学标准,比如实践教学任务书、指导书的撰写要求,实践教学成绩评定办法,毕业顶岗实习的要求、毕业论文选题、指导、论文的撰写及绘图的要求。
2.优化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办法。实践教学成绩评定办法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土建类专业目前的实训实验教学成绩的评定一般由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考勤和最终的实训报告来评定,而且最终的实训报告占绝对比例,这样的考核方式对一些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课程比较适宜,但是对于培养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实训课程应强调实训过程的考核,提高实践过程操作状况在最终成绩中的比例。实训教学过程中可以分组采取技能操作竞赛,竞赛的结果也作为实践课最终成绩的一部分,以赛促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组织协调的能力。
总之,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和实训中心的新建,能够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应用型本科土建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践和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足够的场地设备和制度保障,促进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完善了教学实践体系与科研体系,符合学校“产学研”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增强学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鲍文博,宁宝宽,金生吉. 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6)
[2]邵渊韬,杨永德,孙淑强. 高校实验设备资源共享机制探讨及实践[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1)
[3]蒋永生,邱洪兴,陈以一.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3(2)
[4]刘宝臣,周健红,黄英娣,王磊,邓康成.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
[5]周翠玲,张耀军.强化实践性教学,培养土木类专业类学生工程素质 [J].东南大学学报,2012(S)
[6]吴世华,李一峻,邱晓航,于丽华.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1)
[7]杨凤,刘军,高金贺,林斯任.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J].高等建筑教育,2014(5)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课程改革与建设立项建设项目(2014KGA08)
关键词:建筑专业 就业途径 就业指导
检验大学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看学校能否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同时,保证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也是维护和谐社会,关系民生的大事。
一、树专业品牌建设提升就业影响力,走内涵发展之路
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建筑学院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我校土建类专业开办于1985年,至今已有25年的专业建设经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06年被批准为湖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10年经验收成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2007年作为湖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10年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是湖北省第一批“楚天技能名师”设岗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筑技术实训基地2008年被批准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性的专业竞赛中,获奖层次和数量,均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因而为打造我校骨干院校建设和省级品牌特色专业,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二、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我院规定顶岗实习指导实行“双导师制”,明确学校指导教师及其企业兼职指导老师的各自职责,采取“全程式指导”或“巡回式指导”方式。采取“全程式指导”的教师需要跟随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指导,要根据实习计划以及企业的具体标准,指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计划或者直接进行现场教学;采用“巡回式指导”方式的教师可以采用邮件、电话、微信等即时通讯设施对学生进行指导,或者不定时地到学生实习的企业进行探访,再将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以实现对学生的跟踪管理。
多时段进行顶岗实习考察评价,确保人才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校方不能放松指导,应该结合企业,制定统一的标准,校企共同参与到对学生进行考察和评价中,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中,企业要以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填写“学生实习考核表”;学校指导老师要根据各教学工作环节,对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积极为实习学生解决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工作和生活问题,要加强对自主实习学生管理,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确保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其他课程教学顺利进行。
三、推动校企合作,提供良好就业环境
在市场经济下,学校不再是象牙塔。学校只有积极地探索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与市场的接轨,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才能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也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谋求长足的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很广,可以在与建筑工程技术有关的单位就业。这样,学校就可以与众多单位如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监理公司、招投标公司、建筑工程勘测公司、建筑检测公司、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技能锻炼、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技术水平。
四、建立共管共育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师徒制度模式
教师除了教学之外,很多都承担着一定的国家或者省级项目,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完全可以找项目带学生。教师可以将自己指导的学生分成几组带到合适的项目中进行分散实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把集中实习给教学管理工作以及实习单位的负担降到了最低。
现场指导技术人员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联系密切,认真负责,可随时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并在安全的前提下深入到实习岗位。这样学生的安全问题和实习效果才能得到保障。这样成立了以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实习岗位指导师傅组成的三重管理队伍,共同完成实习期间学生的指导工作,全程介入顶岗实习过程。
这样,我们通过建立师徒制度下的共管共育顶岗实习学生管理模式,把企业和学生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学生在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交际沟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了质的飞跃,为学生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锻炼和储备了人才,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王扬南.积极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9).
[2]李军民.转变错误就业观树立正确就业观[J].考试周刊,2009年(47).
一、采取基于能力培养的多种教学方法
要实现能力和知识的双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尤其是实践教学方法的凸显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最为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开放教学法等。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针对专业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结合教师教学经验,尝试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较好发挥学生学习时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实现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案例教学法
鉴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目前案例教学法是国内外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非常提倡的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典型的专业课程的相关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把公共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公共管理实践中,在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结合专业知识研究分析,解决公共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学习研究的成果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做到公共管理知识“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服务于社会”。为增加案例的可看性和趣味性,授课教师在案例可多选择一些视频资料。如《城市管理》课程,在第一章绪论教学中,教师引入了中央台“热线12”节目“恼人的夜市”报道视频,因为该报道是聚焦于中央民族大学周边魏公村夜市喧闹、乱搭乱建等问题,学生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感同身受,非常活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了解城市管理的必要性和管理客体。在媒体报道一年多后,魏公村违章乱建的建筑均被相关部门拆除,但拆下的建筑材料、砖头、泡沫被乱扔,街上尘土飞扬,持续好几天无相关部门问津,给过往行人带来了诸多不便。教师又在课堂上以此为例,启发学生思考城市管理中各管理部门配合协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除了授课教师查找课程案例材料外,还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由学生联系课程专业理论,主动寻找相关公共管理实践案例,并以小组形式分组在课下进行充分讨论、分析,形成系统的分析报告,在专业课程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享,展开充分讨论,最后教师还可以对案例及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通过理论和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能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教学法
所谓的开放教学,是指教学活动不局限于学校的象牙塔,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公共部门的工作环境,认知其管理程序和办事方式,从而认识真正的公共管理。“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去政府等公共部门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参与公共管理实践是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能力素养的最快捷方式,也是学校课堂教学最好的补充。如在《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去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审批大厅参观,并与建委法规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座谈,了解北京市建委行政审批改革实践,学生在参观座谈中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提问,这种实践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践,学生具体感知了行政机关的运作,对公共管理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走出去”的课程实践方法固然教学效果突出,但也必然受到学生人数、场地、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相较而言,“请进来”的课堂实践方式受条件限制要少,也更容易实现。“请进来”是指邀请公共部门的管理者来学校作专题讲座,结合其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现身说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与一线的公共管理实践者面对面沟通,了解来自公共管理实践一线的最新动态,实现对专业知识理论由表及里的认知。当然,开放教学法能顺利、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学校与公共部门保持良好密切的合作。这除了可以借助于教师的个人人脉关
系外,更需要加强学校、学院与当地公共部门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认知的场所。 (三)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讲授法固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但它也有明显的缺陷,即在教学过程中的单向性。而互动教学法恰好能弥补讲授法的不足。教师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某些教学重难点,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答疑等方式,鼓励启发学生思考,并由教师点评总结。这种互动能使教师有效了解学生实际知识掌握情况,便于及时调整安排教学进度,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的能力。如《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公文案例评析就非常适合采用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例文,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掌握写作的实践技巧。另外,在开学初,教师就可以公开电子邮箱及课程网络平台链接,方便学生在发现专业问题时随时答疑和下载相关课程资料。在实践中,这种网络互动方式尤其受到内向腼腆学生的欢迎,这既能避免他们和教师面谈时的紧张拘束,又能有效解决其知识困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配合讲授法,实现教学相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优化
目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时通常是54或者36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要争取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量,并有效培养锻炼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精心选择、优化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必须明确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科内容的区别,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要想面面俱到地涉及专业学科的所有知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在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时,必须有所取舍,关注和重点突出学科核心知识和热点问题,而其它相关知识,则可以介绍参考书籍、布置课外作业等形式,让学生自学相关的背景知识,锻炼培养其自学能力。其次,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充分反映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必然包含学科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描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规律,也是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但是纯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免枯燥乏味,而且,缺乏社会阅历的本科学生在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事实上,放眼世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活动比比皆是,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公共管理理念,用实践活动来说明和验证公共管理理论和规律当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用专业眼光筛选、梳理、分析有案例价值的公共管理实践事件,及时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现实事例,使之能有效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理论知识,这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导向。如《行政学原理》,顾名思义,这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师就原理讲原理,则流于形式和枯燥,学生也难免兴趣缺缺。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在行政学各个主题领域的原理讲授中辅之以政府实践活动的内容。如行政职能这一章的教学内容中,在介绍相关理论时,可加入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实践探索案例,用以说明在政府职能转变实践中政府和社会构建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解,强化其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再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使其反映最新的国内外学科理论前沿动态和最新的公共管理实践。部分高校教师可能会存在着一个教学误区,即“一套教案讲义可以用上好几年”。这种想法可能在诸如数学、英语等纯基础学科中有着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中,是绝对不适用的。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公共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更新变革非常快,因此,在每次授课之前,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保持教学与理论、实践的同步发展,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量。最后,为体现课程教学的深度,可以在教学内容中,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优势,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增加部分专题分析的内容。专题分析可以增加学生对相关专业问题的了解深度,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科研能力。如《城市管理》课程,在城市人口和社会管理这一章中,可以加入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专题和城市社区养老专题,引导学生关注城市管理实践热点,加深其对问题的思考,并锻炼其思维能力,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索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