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4 15:40:52
导语:在大二学年学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一曾做出过辉煌成绩,大二在已打下的基础上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而不懈努力。本年的校园生活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校园学习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
一、学习计划方面。
每个人都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对于学生更是如此,我对知识、对专业一丝不苟,因而在成绩上一直名列前茅,每学年都能获得奖学金。同时还结合我的专业性质注重对各种应用软件和硬件的研究,课余时间在外面做起了兼职,经常帮助同学和朋友解决电脑方面的问题。通过这些,使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实质性的扩展,增大了知识面。
二、有广泛爱好。
我特别擅长于排版、网页设计和多媒体的制作,同时对数据库和应用也有一定兴趣,并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学习了相关的知识。我在就任体育委员的同时也参加了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和计算机协会,并任活动部长和外联部长职。在日常活动中,我工作热情负责、任劳任怨,勇于开拓进取,和协会内成员团结一致。一年间我牵头组织了由校互联网协会和长江电脑公司合作专门针对在校学生的和装机零距离大型讲座活动.由校志愿者提供相关服务人员和活动场地,由恒锋电脑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和设备,共同举办了个人电脑软硬故障免费维修和个人电脑系统维护和修复等现场咨询活动。从中不但服务了在校学生,提高和加深了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和了解,而且还为电脑公司赢得他们所期望的利润和效益。
三、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
在20xx下半年至20xx上半年间参加学院组织的网面设计大赛,并获得不错的成绩,与同学合作做出属于我们班级的自己的主页。在本学年由我们学院组织的校篮球和排球的比赛中,我也以身作则,积极挑选队员备战.功夫不负有心人,并改写我们班在大一的体育各项比赛中无一名次的历史。
四、社会实践。
一、学习计划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对于学生更是如此,我对知识、对专业一丝不苟,因而在成绩上一直名列前茅,每学年都能获得奖学金。同时还结合我的专业性质注重对各种应用软件和硬件的研究,课余时间在外面做起了兼职,经常帮助同学和朋友解决电脑方面的问题。通过这些,使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实质性的扩展,增大了知识面。
二、有广泛爱好。我特别擅长于排版、网页设计和多媒体的制作,同时对数据库和应用也有一定兴趣,并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学习了相关的知识。我在就任体育委员的同时也参加了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和计算机协会,并任活动部长和外联部长职。在日常活动中,我工作热情负责、任劳任怨,勇于开拓进取,和协会内成员团结一致。一年间我牵头组织了由校互联网协会和长江电脑公司合作专门针对在校学生的和装机零距离大型讲座活动。由校志愿者提供相关服务人员和活动场地,由恒锋电脑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和设备,共同举办了个人电脑软硬故障免费维修和个人电脑系统维护和修复等现场咨询活动。从中不但服务了在校学生,提高和加深了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和了解,而且还为电脑公司赢得他们所期望的利润和效益。
三、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在20xx下半年至20xx上半年间参加学院组织的网面设计大赛,并获得不错的成绩,与同学合作做出属于我们班级的自己的主页。在本学年由我们学院组织的校篮球和排球的比赛中,我也以身作则,积极挑选队员备战。功夫不负有心人,并改写我们班在大一的体育各项比赛中无一名次的历史。
【关键词】元认知;独立学院;英语;大学生;听说;自主学习
一、前言
“自主学习”问题被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确立为重要研究内容,它指的是一种特定的学习模式,即在传统课堂环境之外的学生独立的或自我指导式的学习。元认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最先使用的。其实质是认知个体对自身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理论包含的三个内容,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知识指对认知活动过程,结果及相关信息的认识;元认知体验指对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指主体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知识特点和学习要求制定计划、选择策略、评估有效性。元认知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对英语听说自主性学习有指导意义。
二、调查背景
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或是书面的交流,同时可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但遗憾地是,“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大量存在让用人单位对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深感失望,尤其对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另外校方在大学英语教学课时的分配上反映出重“读写”、 轻“听说”的倾向。为了弄清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大学生听说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特点,我们以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为例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为一所典型的独立学院,外语系现有商务英语、英日双语、英法双语与英语教育四个专业方向,在校学生有520人。本次调查以元认知理论为基础,旨在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学生对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视度以及课堂满意度(2)学生对自身英语听说能力满意度及自主学习效果评价(3)课后听说自主学习的现状。
三、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对象为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外语系大二到大四的100名本科学生。按照分层方法,依据各年级人数所占系总人数比例,大二抽取29人,大三36人,大四35人。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五大板块,分别为英语学习背景、
对英语听说自主学习的认知、英语听说自主学习情况、对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满意度、以及对学院改进英语听说学习环境的建议。调查问卷共涉及27题,其中有5道多选题,19道单选题,2道开放题。于2015年9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7.1%,问卷无效原因为单选题多选或漏选。在调查问卷统计结束后,我们还就相关问题对其中的15名同学进行了访谈,访谈分为一对一、一对多的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
四、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英语听说能力重视度以及对课堂满意度
本次调查中各年级学生对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视度远高于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她们认为英语听说能力对未来职业的影响程度超过90%,由此可见,学生对于英语听说能力提升的渴望程度很高。但是华夏学院英语专业大二学生每周仅有两节听力课,一节外教口语课,而大三和大四学生甚至没有听力和口语课。学院设置的英语听说课时较少,学生进入大三后,英语听说主要靠自主学习。另外,对所上过的听力课堂和口语课堂评分结果表明,学生给出的中等分数占多数,可见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并不太高。通过访谈我们发现,评分低者多认为听力课堂上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从头至尾只是听磁带做题目。而外教的流动性太大,学生对不同的外教课风格适应性比较慢且学院采取的是非小班教学,大多数同学开口的机会还是很少。
(二)学生对自身英语听说能力满意度及自主学习效果评价
本次调查的100名学生中,有超过50%的人学生有至少七年的英语学习经验。对其英语听说能力影响最大的阶段是初中,其次是高中和大学。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大四学生而言,大三和大二学生更认可高中和大学对英语听说能力的影响。此阶段60%以上学校所在地位于城市,且随年级递减,此比例呈上升趋势。我们认为,丰富的学习经验和较优越的学习环境会让学生对自身英语听说能力评估较高,但是调查结果表明(表1)三个年级学生中,至少有69%的学生对自身英语听说能力不满意,在大三和大二学生中表现更为明显,大三有94.4%的学生不满意,大二有77.1%,但总体而言,大四的满意程度高于大三和大二学生。此结果表明,大学英语专业学习前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对后期的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评价影响不大。而学生英语交流能力调查结果进一步表明,大四学生中可以用英语交流能力的比例明显而高于大三和大二学生,且大四在对自身英语听说自主学习效果评价上要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年级。
(三)课后英语听说自主学习情况
如表2所示,在对英语听说自主学习的态度上,各年级学生表现差异较大。喜爱程度随年级递减而递减,大四学生对英语听说自主学习的喜爱程度达到65.5%,但到大二仅有31.4%。与之相反,学生持无所谓程度随年级递减呈上升状态,大四学生持此态度人数仅占该年级总人数的6.9%,但到了大二阶段其比率达到了31.4%,与持喜爱态度的人数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年级较低学生在英语听说学习中,对课堂或其他外界辅助的依赖性较大,而高年级学生更倾向于自主学习。我们认为,这和学生英语听说自主学习的动机和途径密切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找工作、课程需要和个人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提升英语听说能力的主要动力,其中找工作占比重最多。值得关注的是,找工作、个人兴趣和课程需要的大四学生均比重小于其他两个年级,而其选择出国留学考试、获得他人认可的比重高于其他两个年级。我们认为,相对于大二和大三学生而言,大四学生课程少,所以她们在学习上对课堂的依赖自然减少,但因面临择业、考研或出国的压力,其对于证书和专业学习的要求更高,故比其他年级学生更多倾向自主学习的方式。这一点也在听说自主学习时间和书籍选择上得到进一步印证,大四学生选择考前突击和备考书籍的比重远多于其他两个年级。
在途径选择上(表3),选择网上媒体资源的比重至少达到77%,其次是资格证书备考以及同学交流。由于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学组织在网络上提供了丰富且免费的学习资源,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听说训练。传统的备考提升方式仍然是主要途径,这说明,备考仍是有效的提升英语听说的方式。在访谈中,许多学生认为有压力才有动力,考试可以迫使她们去学习,特别是对自我监督能力比较差的同学,考试在能力提升上影响很大。而学生对于比赛、
社团以及培训的兴趣不大,我们认为其原因是学生对学院英语角活动参与度不高,她们认为外教数量太少,没有好的外语学习氛围。而学院每年关于口语和听力的比赛相对较少,且比赛时间大多集中在一个月内,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长期影响较小。而培训班的费用较高,特别是专门针对的口语培训课程,大多数超过了一千元。我们认为学生在选择学习途径时,比较看重短期效果和资金节约两个因素。这在书籍选择上的原因相同,因为在100人中,有30人倾向于选择速成书籍。学习者只有在设立目标并能客观评价自己的表现时才能开展自主学习。然而调查结果表明,不会制定计划且不会定期评估表现的人数达到53人,超过调查总人数一半。能制定计划且定期评估的仅有19人。
在访谈结果也表明,许多学生不适应假期后的学习。以下为访谈部分笔录:
采访者:大学寒暑假,没有作业,你会不会自己有计划地去学英语呢?
王同学:会,我真的就是坚持了几个月。但是那种效率的话,因为家里又有wifi,又有电脑,又有手机,然后环境又很舒服,就是你随便那拿个东西都很顺手,可能就会分心很多。
金同学:寒暑假的时候,原本计划是这样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啊!暑假在家里会记一下专四词汇什么的,也没记多久,就没记了。
张同学:没有,这个没有,在家里比较懒散的那种,是朋友也没有太多的学习。
五、启发与建议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我们特为提高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听说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正确自主学习态度,运用科学自主学习方法
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应对自身学习过程及结果有正确的认知并且能合理运用计划策略。调查中结果表明,对英语听说自主性学习的无所谓态度的学生人数随年级递减持上升趋势。学生首先应树立对自主学习的正确认知,明白是多种因素而非单一因素促使学生产生自主性学习的动机和并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因此,在激励学生自主性学习时应侧重强调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因为相对于较高年级学生而言,低年级学生存在对专业认知、学习方法以及大学生活的困惑。因此,学校应该从低年级起应开始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其次,学生和学院都应认识到自主性学习是长期而非短期的行为,学生应树立长期的英语听说自主学习目标,尤其是在英语听说自主学习初期,学生应开始在自身探寻和教师指导下,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这更有利于她们减少在后期目标实现中因方法不当而产生挫败感,从而坚持实现目标。
(二)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避免功利化自主学习
元认知体验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学习动机、途径、时间以及书籍选择来看,考试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影响很大。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很难体会到学习乐趣。但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中,相对其他方法而言,考试成绩更能反映学习效果。因此,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将其作为自主性学习效果检验的标准。但是由于考试是阶段性的,且国内对口语测评的考试较少,从而使得考试无法贯穿于学生英语听说自主性学习的全过程,并有针对性的对此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因此,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是避免学生为考试成绩而进行功利化自主学习的有效解决途径。比如参加与英语听说相关社团的活动、比赛、课堂表现都可纳入到英语听说能力评价体系中来,这样就可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听说的兴趣,并选择多元化途径来进行听说能力训练。这也有利于学院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三)形成多方多样监督途径,强调跟踪式调节策略
监督和调节是元认知学习理论中的重点。根据调查结果,各年级学生对英语听说自主学习学习计划、监控和评估能力都很欠缺,难以实现自我监督和调节。这需要教师在给予学生自主性学习方法的同时强调课后互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传递补充授课材料,交流学习信息,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可有效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可让英语听说技能突出的学生分享自己的训练方法。学习经验交流能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促使学生自身探索学习方法。
(四)创建丰富的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自豪感
目前,华夏学院听力口语课时较少,而且除英语角和每年一次的英语文化节比赛外,学院的英语活动较少,而学生对英语语言环境的渴望度很高。我们认为,学院可考虑多举办英语活动,贯穿于整个学年,这有利于学生长期保持学习兴趣,并可以作为自主学习效果的阶段性检测方式。其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自豪感十分重要。为了提升全院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学院可考虑发挥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组建学习团队,让英语专业学生帮助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语音语调、日常英语沟通等。
六、结语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华夏学院不同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在对英语听说自主学习的重视程度、采用的学习途径、获得的学习效果和对英语听说课堂的满意程度等方面上存在较大差异,并找出了学生在英语听说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对此,我们根据元认知提出了提升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听说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但是本次研究样本仅涉及武汉一所独立院校,调查样本数量较少,并只比较了不同年级的英语听说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在今后研究中,我们将扩大研究样本,并比较不同专业学生在英语听说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
致谢:本研究得到了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2015年度大学生自主创新科研项目基金的支持,特此鸣谢。
参考文献:
[1]陈美华.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学,2005(6):19-23.
关键词: 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能效实证研究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辅助的英语教学在各高等院校迅速普及。教育部也与2006年正式公布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导性文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在教学模式上“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作为教育部批准的180所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之一,南京理工大学在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上做了很多探索。本文就是笔者在参与教改的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效的实证研究。
一、自主学习能力概念
“自主学习能力”这个概念最早由Holec(1981)提出,他把它定义为“负责自身学习的能力”。Holec认为自主学习不是一种天生的行为,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能力。[1]美国心理学家Zimmeman(1994)提出了“自主学习”的五个特征:1)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2)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3)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4)能意识到学习效果;5)对学习的环境保持着高度的机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但同时,他指出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完全自主的学习和完全不自主的学习都是较少的,多数学习是介于这两极之间。[2]由此看来,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不是学习者完全的自主学习,而是通过学校、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设备、场所等条件,在教师指导和支持服务下的自主学习。
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效取决于三个因素:网络环境、学习策略和能力、学习动机。笔者从这三方面入手,对比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并试图揭开答案,以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能效。
二、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的调查情况
2004年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开始进行大学英语教改试点,其中改革的切入点为网络教学。国家教委要求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时间占总学时的30%―50%,并在一段时间后对学生约课面授,以解决在网络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实际上达到此量的高校并不多。原因就在于担心教学效果和质量不敢轻易放手。针对具体情况,本校实行每周2小时的读写译大班、隔周2小时小班的口语课堂教学模式,隔周2小时的教师辅导下的网络中心自主视听说学习,另加每周2小时的课外自主学习(从08年9月入学的新生开始,实行全面开放、不受时限的课外网络自主学习。),大班课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小班课以师生互动为主,进行听说训练。
(一)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调查历时两年,研究对象分别为06级学生和08级学生,均为非英语专业的各专业的大二学生。调查在他们进行了一学年的网络自主学习之后分别进行。研究方式为问卷调查。其中06级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共计280人,收回有效问卷250份。08级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共计320份,收回有效问卷296份。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分别为52.21%和47.79%。问卷设计了关于网络硬件环境、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教学满意度等四个方面共20个问题,题型有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另外还有开放式选择题,即在多项选项的基础上加上“其他: ”选项,力求收集到更真实、更完整的学生反馈信息。
(二)两次调查的结果分析
两次调查的结果出现一些共性和差异。共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网络自主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新事物。在回答“您以前是否有过通过网络来学习英语的经历?频率如何?”时,08级学生中选择“从来没有”达到60.06%,而在06级学生中比例更高(68.62%)。
第二,学生具有强烈的网络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口语水平,达到流畅交流”成了接近八成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而回答“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的只占到9.23%(06级)和10.11%(08级)。在回答“您觉得网络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有接近七成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的努力程度”,分别是68.89%(06级)和68.91%(08级)。一般来说,内归因倾向的学生更倾向于自主学习。
第三,尽管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但自主学习能力尚有待加强。两级受访学生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倾向于“学习初制订个人学习计划,按计划进行教师辅导下的自主学习”。06级学生中,11.89%倾向于“没有计划,有空就学”;5.07%“平时基本不安排,最后集中突击学习”。在回答“你目前网络学习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40%的06级和41.25%的08级学生认为是“学习效率不高”。
第四,学生认为网络自主学习不能取代老师的课堂教学,比例分别是06级受访学生中83.2%和08级学生中87.78%。
对比两届学生的回答,也发现如下差异:
第一,08级学生网络学习的自控能力强于06级学生。在回答“是否利用网上学习时间玩游戏或浏览其它非网上学习课程内容的经历”时,46.8%的06级学生承认曾经有过,而这一比例在08级学生中只有24.61%。
第二,对于教师对学生网络学习的监控及网络教学的满意度,08级学生明显高于06级学生。08级受访学生中,认为老师“经常上网了解学生学习进程并对学生加以督促和指导”的比例高达71.07%,比06级学生高出近20%。在受访的06级学生中,74%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听说能力得到了提高;而这个答案在08级学生中达到了95%。
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学生对这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持支持态度。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大家普遍感觉听说能力提高很快。另外,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在这两年里得到了完善,体现在:老师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监控和主导作用得到了重视,学生自控力得到加强。
不容忽视的是,两次调查都揭示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薄弱,尽管他们的学习动机非常强烈。网络教学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适应这一新的教学模式。
三、提高网络自主学习能效
(一)加强师生沟通与互动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从被动到主动、从有意识到自动化的转变中,教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花费更多的课余时间,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进行监控,随时跟踪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每位学生的网络学习档案。
(二)修正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超过45%的学生都认为“当前英语学习最大的困难是词汇量不够”。而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首先,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特点和要求的认识。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尤其针对那些倾向于“老师全程安排的学习”、“没有计划,有空就学”、“平时基本不安排,最后集中突击学习”的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教会他们检查自己的学习。
(三)加强学习策略训练
Maclntyre & Noels(1996)认为学习策略有助于对学习过程的理解掌握,可以减少习得者学习中的困惑和焦虑,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或者改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动力。[3]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加强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如学会通过构词法或上下文记单词;掌握浏览和查读的阅读技巧;写作时学会列提纲、通过头脑风暴收集信息等。加强学生听力理解技巧训练,在交际中利用解释、回避、转码、手势等手段,实现交际目标。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逐步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构建更加友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网络学习系统设计中的一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能效,如系统缺乏足够的稳定性;程序设计有缺陷;内容死板,形式单调等。因此,在对英语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保证硬件设备的正常使用、系统的稳定、系统缺陷的及时修复、人性化的操作界面。同时我们可以上传英文原声电影、国内外英语时事新闻、英语谈话节目等音视频材料,创造一个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网络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学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获取者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主导者和组织者。只有教师帮助学生增强自主意识、改变学习观念、掌握学习策略,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Holec Henri.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3.
[2]Zimmerman,B.J.,& Bandura.A.Impact of self-regulatory influences on writing course attainment[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4:845-862.
【关键词】地方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近年来实行的新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方式。在传统的大学管理模式下,教务处对学生实行学年学籍管理,学生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专业教师授课按照同样的要求和规格、同样的质量标准培养人才,教授学生。学生工作和生活交与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相对独立,互不相交。如何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找到“教”与“管”的结合点,逐渐在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机制,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就是通过导师制这种新模式改变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培养人才模式,强调素质教育,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育,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不仅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且有赖于教师在对学生个性、特点充分了解基础上的有针对性的课外指导。同时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本科生导师制在这二年实行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商务学院于2009年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试点班,2010年学院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从第一年实施情况来看,导师制对本科生的培养确实能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能为学生发挥个体潜能提供舞台、促进了教学相长、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但是,本科生导师制总的来说还是处于探索之中,制度的建设和实践探索还有些滞后,本科生导师制在这二年实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本科生导师工作职责不明确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目的性就是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对学生在专业学习时进行指导,因材施教,抓住学生的个体特征,帮助学生积极适应学习环境,认识自己,因人而异的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对本科生导师制认识的不足,不能科学地制定出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和监控方案,从而造成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存在不重视的现象;此外,部分教师不能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混淆导师,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在管理学生上的责任、把教书和育人人为地割裂开来。
2.本科生导师资源不足,工作量增加
商务学院在2009级新生入校时开始选择性的挑选三个班级开始试点本科生导师制,由专业教师担任学生导师。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2009年时导师和学生的比例为1:8,师生比例比较合理,个性化和差异化指导能得已开展。2010年新生班全部实行导师制,还是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09级学生加上10级学生,此时的师生比例为1:19,从实施的情况看,个性化指导明显不如第一年。同时,2011和2012新生相继入校,按此发展,一个导师四年最多时可能有带大约四十名学生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再要求导师时常“一对一”和个性化辅导似乎不太现实,导师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也越来越少,“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等教学指导思想更是无从谈起,而这与实施导师制的初衷不符。同时具备本科生导师的教师一般都要求中级以上职称,他们也都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的骨干,担任本科生导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会对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影响,导致现有导师队伍的不稳定,许多人不愿继续担任导师工作或敷衍了事。
3.学生认识本科生导师制存在偏差
商务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其目的就是为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明确的、相对稳定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以生为本”的教书育人的新平台,树立“爱岗、爱生,导学、导行”的优良教风与“敬师,敬业,求学、求成”的优良学风,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新生入学、学生选课、专业方向选择、个人学习计划、学年社会调查、职业生涯设计等专业性问题进行指导,更加关注本科生个性化的成才环境。但由于学生水平层次不齐,和导师交流问题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向教师询问学习方法,学习用书的选择;有的同学把导师当成各科课堂作业的解题师;有的同学把导师理解为辅导员,生活琐事全都依赖;更有甚者,有些学生自由散漫,利用各种理由迟迟不与导师进行联系和交流,甚至连导师电话都不接。
4.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内容不易于评价
由于本科生导师指导工作大部分在课外教学时段进行,因此教学地点的灵活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可控性都难以进行管理。虽然在制定考核方案中有关于考核办法的规定和说明,但很多考核内容都难以量化。同时,由于专业的限定性和特殊性,导师对学生的专业辅导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例如商务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性,国家级和省部的各类比赛相对较多,而且比赛性质层次较高,比赛时间相对固定,导师指导内容更加有目的性,指导时间上也有阶段性,同时指导效果可以通过获得的各种奖项展现出来。相对工科类专业而言,经管类专业比赛相对较少,另外比赛承办方主要以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为主,即便获奖,获奖成色也相对较低。因此对导师工作的评价只能采取柔性的方法进行。工作评价既要突出指导效果,又能体现工作过程,坚持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并重的原则。
二、商务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改为二年为一阶段的年级导师制的具体实施内容
基于上述原因,商务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拟研究实施由四年全程导师制改为二年为一阶段的年级导师制;由高年级学生全员导师制转向高年级重点学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由专业教师单独承担,工作职责只是负责学习指导。同时指导方法改为低年级大班导师制集中指导,高年级实行分类指导,同时制定相应的评价内容和措施。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本科生前二年(低年级)集中指导
低年级导师制是指由系专业基础课教师负责,只针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采取的导师制。导师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专业领域,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学生学习方法、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问题。在我院大类招生的背景下,从预选到正式填志愿的半年多时间里,各专业的老师也都在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有的老师私下给学生做工作,有的专业组织一些讲座,一些原来除了上课,很少和学生接触的教授也开始主动和学生接触。原因很简单,如果学生都不选他的专业,他就没有课上,甚至专业有被取消的可能。采取集中指导可使学生改变高中学习方式,迅速适大学生活,同时可促进学校范围内良性的专业竞争。
2.实施高年级重点学生导师制
目前从北京地区来说,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但大众化教育这并不能否定高等教育里的精英教育。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教育引领全国,可以说是国家范围内的精英教育。地方院校也应该在本校范围内进行精英教育,通过运用和整合院校最好的资源和优秀的导师,对挑选出来的学生进行精心指导。在针对这类学生指导时,导师在夯实学生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专业和研究方面的细节化指导,注重专业培养。根据我院这几年的导师制实施经验,在不影响指导质量的基础上,兼顾教育公平原则,通过学生自愿,教师选拔等方式挑选学生,同时学生与导师的比例应控制在1:6到1:8之间。导师在每学期中,每月与学生见面至少一次,教师与学生之间实行的是一对一、面对面的个别辅导,教师与每一个学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同时导师可通过申报课题,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社会实践的等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关键词:学季制;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深度学习;学习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68-02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日益信息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形势下,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快,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加大,高校常规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国内各高校纷纷进行学期制度改革,正是基于这一目的――为了与国际接轨,与社会需要接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学制度选择是学校的办学目标理念的体现。近年来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教学制度的改革,有的实行三学期制,有的实行四学期制,学季制是四学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分秋、冬、春、夏季。这一教学制度的设置使得课内学习时间压缩,自主学习量加大,教学内容和过程“网络化”。因此,教学改革必须同步,基于此,本文以学生的视角探讨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相关因素及改进策略。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条件与组成要素
自主学习能力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建立在一定技能支持下的能力表现形式。自主学习概念的提出是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综合性研究成果的产物,学术界对其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如自主性学习、开放式学习、自我为导向的学习、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等,支撑理论包含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社会认知心理学及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理论等各个方面。
在自主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不同的理论侧重定义了相应的组成要素,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定义侧重为个人主体、以人为本的学习能力培养;建构主义侧重于建构相关的框架模式,使学习者进入相关的情景学习、掌握技能;认知主义理论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开发学习者的潜能。
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最早的定义为“自身学习的能力”,表现在确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策略、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等。后来逐渐发展为从不同的理论支撑角度进行界定,如元认知能力、联通能力等。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有研究从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角度定义,其主要特征是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心理品质的总和,表现为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具体组成要素有:自主学习的自我定向能力、应用学习策略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其中自我定向能力包括制定目标、计划的能力,应用学习策略能力包括运用客观资源的能力(信息能力、学习合作能力)等,自我监控能力包括自我检查、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包括自我反省(反思)、自我总结能力。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一种心理能力,更是一种社会能力,还是一种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有其特定的基本要素与逻辑关联。
(一)自主学习能力组成要素与评估框架
自主学习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是有层次性结构的,分为一般学习能力、一般自主学习能力和具体学科深度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从可测量的角度来看,可分为量表测量、模型测量。如,采用华南师范大学朱祖德、张卫等编制的《大学生自主学习量表》,由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两个分量表组成。测量信度、效度,适用于团体学生自主学习状况进行评定。学习动机分量表包括自我效能、内在目标、学习控制、外在目标、学习意义、学习焦虑等因子;学习策略分量表包括一般方法、学习求助、学习计划、学结、学习评价、学习管理等因子。
有研究运用坐标轴的直观图描述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对比,其主要要素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目的。适用于个体的检测,x轴表示学习时间、Y轴表示学习内容、z轴表示学习目标,根据三者的关系在坐标轴上作出对应的点线,并将这种自主学习能力量化,用直观的图形表现,可以记录每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以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能够从表象分析其本质,从能力的大小判断学习质量的程度。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辩证关系
自主学习能力组成要素不管是模糊评价还是精确评价都能反映自主学习的信度、强度、效度,得出自主学习的质量报告。量化评价有助于过程的监测与改进,模糊评价能反映学习质量与水平。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一般学习能力、一般自主学习能力和具体学科深度自主学习能力,遵循认识的发展规律,是知识的获得从一般到特殊,由浅入深,反映了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与规律,通过自主习得的知识能灵活运用在现实中,学习质量就得到的有效的验证,其呈现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表现为一种创新思维方式、一项特殊技能、一种品质与习惯养成。同时,也表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要遵循科学的规律。
从过程论的角度来看,量表的建立,可以细化具体的执行效果,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及其相关影响因子,可以动态反映学习的进程与学习质量成效,其信度、强度、效度能折射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能主观能动地调节自主学习的节奏和改进策略,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锤炼自主学习的意志品质。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现状
目前,一些地方高校正进行学期教学制度改革,其着力点大多数在关注教师方面,把学生学习没有摆在同样对等的位置。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政策、方法引导不够,大多数高校引进了一批MOOC课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是由于学生起点与基础不同,有的学生学习困难,又得不到及时的指导与帮助,就失去了学习兴趣与动力,学习的质量也不尽人意。
一项对地方高校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表明: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状况不容乐观,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测量表方面得分低于常模,在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体水平普遍较低。从不同的角来看自主学习的差异性,在学习管理上,女生自控力优于男生;从学科分类上来看,文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强于理工科学生,而在学习策略方面却不如理工科大学生;从生源地来看,来自城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从不同的年级来看,大一和大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而大二、大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在学习动机上不同年级存在较大差异;在学习情绪上大一的学生焦虑度最高;在学习效能、学习评价、学习计划方面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并有随年级的增高而提高的趋势。此外,在学习管理、学结、内在目标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在学习管理、内在目标方面存在着随年级的增高而降低的趋势。
基于上述种种表现,地方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出问题表现在:学校教学制度改革的超前性与师生行为适应的滞后性;传统学年学分制的惯性思维定势,影响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课程的难易程度把握尺度与标准影响自主学习的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心理、情绪、情感、意志品质与目标达成度影响学习的信心与毅力,学习的兴趣、就业的压力、学习的氛围等等也是影响自主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四、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提高的策略与路径选择
(一)政策导向下的自主学习体系构建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并实施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建立自主学习体系。
建立与学季制相适应的自主学习的导师队伍,指导学生选课、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进行自主学习心理辅导。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引导
在针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学习改革,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异质性的深度自主学习,师生成为自主学习的共同体。
(三)根据共性与个性的差异进行分类指导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低年级抓新生教育,自主学习习惯养成;中年级抓意志力品质养成,高年级抓深度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
(四)注重学习型社区组织建设
在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下,建设网络自主学习社区,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与交流范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通过学术活动、校庆、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多种形式,以专业活动为抓手、学生组织为平台、完善考核方式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唐崇金,等.国外自主学习研究述评[J].知识经济,2015,(3):115.
[2]何基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构成及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75-78.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都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但是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模式过于统一、定位尚不清晰的问题以及制度本身设计的缺陷,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有限。新建本科院校只有结合学校定位、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等要素,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本科生导师类型及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性。
伴随着学分制的普及,本科生导师制也逐渐被引入我国高校,有力地促进了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作为一个“舶来品”,它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高校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导致导师制的类型和指导模式过于统一,导师职责定位不清。由于制度缺乏严肃性和约束性,导师制在执行过程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无法取得理论上和主观上所期望的效果,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制度本身设计和实施中的缺陷更使本科生导师制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本科生导师制度,才能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性。
一、制度的顶层设计——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导师制的定位和类型选择
1.基于一种基本教学制度的本科生导师制定位
从国内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前期的补学分制不足之需还是现在的用于学生管理和发展,本科生导师制都是被定位在“教学管理”或“学生管理”上,并没有上升为一种独立的教学制度,更没有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方式。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相对于传统的培养模式来说是处于从属地位的,是在不改变以班级教学为主导的前提下,试图提高现有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一种措施,并没有占主导地位。因此,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在基本定位上也多是强调“辅”,其功用被淡化,在大学整个教学制度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师生对它缺乏足够的理念认同和地位认同。
按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的定位观点,导师制的定位要充分考虑学校的整体规划和想要导师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即定位的实质是要使导师制在社会公众的脑海里确定一个合理的位置,也就是导师制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位置。这种定位可以看做对导师制现状的一种创造性改变,也有可能只是一定意义上的修补,但实际上已经对导师制的定位作了改变:有时只是修饰而已,却能在学校和社会公众的心中得到有利的位置,这本身就是成功的导师制定位。因此,很有必要将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项基本教学制度确定下来,使它真正成为一种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只有当教师把导师的个别指导作为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和手段,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人们才能从理念上认同本科生导师制。
2.“分阶段双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的类型选择
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一般有三种分类方式:从导师的职责划分,有全职型导师制和具体任务型导师制,如导学型导师制、思政型导师制、管理辅助型导师制;从学习时段划分,有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从指导学生范围划分,有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
不同的导师制类型所要求的条件也是不同的,选择导师制类型的原则是:既要符合学校定位,又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师资情况。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选择不适合学校实际的导师制类型,就可能达不到导师制的预期成效。现在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推行的“全职、全程、全员导师制”,笔者认为是一种“高成本、低收益”的制度。
一是“全职、全程、全员导师制”需要充足的导师资源作后盾,否则为大学一到四年级的每一名学生配备导师就只能是以增加指导学生数为代价,教师指导学生过多势必会影响指导效果。
二是“全职、全程、全员导师制”对导师的要求更高,导师的工作量更大,指导任务也更繁重,从大一的入学指导到大四的就业指导无不涵盖在内,而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很年轻,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相对不足,专职教师的职称整体较低,教学任务又十分繁重,还有科研压力,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势必力不从心。
笔者认为,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分阶段双导师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即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学校师资力量的情况,由高校和社会联合指导学生。具体做法是:大一、大二时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大三、大四时可根据专业性质有选择地为学生配备校外导师。从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来看,“分阶段双导师制”可以有效缓解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压力。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由于师资相对比较紧张,全程导师制显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而“分阶段双导师制”由于实行分段指导,对校内教师的需求量相对少一些,比较适合那些导师资源比较缺乏的高校。
在大学一、二年级配备校内导师主要是考虑到以下三种原因。
第一,对整个大学生活来说,一、二年级的过渡和适应极其重要。一年级是大学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一个过渡时期,大学生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要开始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学会选课、了解专业,培养专业兴趣,这些都迫切需要导师的指导。进入大学二年级,专业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这时教师在专业学习方面的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二,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后,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通过多种渠道寻求帮助,更愿意通过同学、朋友、专业教师等解决问题。而低年级学生获取帮助的渠道和信息则要少得多,因此有必要为他们配备校内导师。
第三,相对于高年级导师制来说,低年级导师制对导师的职称和具体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工作责任心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懂得教育规律、熟悉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专业指导能力都可以胜任,在职称上可以不作硬性要求。
从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来看,“双导师制”充分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就是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地方产业需求,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能创新”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现实中由于受制于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条件,加之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学生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采用“双导师制”则可以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培养内容和方式,与社会共同承担起培养人才的任务,把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克服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不足。
二、本科生导师制导什么——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导师制导师的职责定位
对我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师资队伍的整体情况限制了“全职型导师制”的实施,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想确定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导师职责,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所区分和侧重,那种“大而全”的“全职型”导师职责定位必须改变。
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城镇和农村,学习基础不扎实,高考成绩大多处于中下水平,自学能力相对较差,普遍存在自卑、厌学的问题,对理想和前途感到茫然。因此,调整学生的心态,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应用创新能力,往往比指导学生完成一项具体的科研任务更重要。
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结构和整体水平,导师的指导职责也不能太多,而应遵循“定位准确、重点突出”的原则。笔者认为,应以“辅学+辅用”为主,也就是说导师职责的核心和重点要放在对学生的学业辅导和实务应用操作上。校内导师的主要职责可以概括为: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领会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可行的学习计划;介绍学科及专业,包括研究内容和方向,使学生早日了解和明确学习方向,提高专业兴趣;结合专业特点指导学生选课,兼顾学生的兴趣和志向,合理搭建知识构架。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可以概括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针对课堂理论学习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和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三、从制度的具体设计和实施上提高导师制的有效性
1.关于导师的选聘
首先,就导师的任职资质而言,并不是每个导师都能被聘为本科生导师,只有那些责任心强,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个人素养均有较好评价的教师才有资格;在职称方面,师资较为紧缺的院系对此可以不作硬性要求。
其次,为体现师生双方的意愿,应提高选聘程序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在选聘过程中注意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行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具体操作中可通过网站或选聘会的形式将导师和学生的信息公布,由学生先对导师进行“志愿填报”,每个学生最多可选择两个导师,并服从“调剂”,再由导师对选择自己的学生进行筛选,最终由职能部门统一调配。这样既能考虑到师生双方的意愿和要求,又有利于提高大家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视。生师比较大、本科生导师配备有困难的院系,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由学校从公共课教师中调配,或者由若干教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若干学生,但导师组组长必须经院系推荐、学校考核后由教授担任,其他导师可由青年教师或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
2.关于师生双方的交流互动
一项完善的制度设计应对制度涉及的对象有约束作用,否则这项制度的效力就无法得到有力保证。本科生导师制是建立在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基础上的,如果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师生互动少、交流不够,那么师生双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实行导师制时要对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时间、方式上作出明确规定,例如:导师要采取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每个月集体指导不少于一次,每个学期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不少于一次。在规约教师的同时,也要从纪律和制度设计等方面要求学生遵从,使学生自觉按照学校的规定接受导师的指导。具体操作中可以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五点:尊重导师,主动与导师联系,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与导师见面,根据导师的意见和本人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和综合素质发展计划;以主动、认真的态度参与导师制定的各项活动,不得无故缺席;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积极向导师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每学年要客观、公正地对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评价。
3.关于导师的考核激励
为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必须把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纳入学校教职工年度考核。
(1)要制定合理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导师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导师工作评价内容也必须全面、具体,评价指标必须涵盖导师的整个工作过程和结果。除了要对导师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对导师本人的人格影响、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以及对学生的指导效果等进行考评。在指标细化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过分推崇量化要求的指标而忽视指标中的定性描述。
(2)要注意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除学生外,还要考虑导师自评、同行评议等,在评价方法上也要把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总结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力求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3)要确保达到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目的
对本科生导师工作进行考核不仅是为了统计导师的工作量,更是为了使考核结果作为导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条件,因此,要切实建立起与导师利益相关的奖励和约束制度。鉴于此,学校可建立向优秀本科生导师授予称号的制度或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本科生导师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被评为优秀本科生导师的教师除了享受学校颁发的专项基金,在岗位评聘时还可以享受特别关照,同等情况下优先被聘任;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其当年度考核不合格,当年职务晋升资格被取消,低聘或暂缓岗位聘任;对于符合条件而拒绝承担导师任务的教师,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级。
4.关于导师制的管理和监督
由于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是一个常态的、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对象多,工作也比较复杂,因此,学校必须提供相应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1)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负责保证导师制的正常运行
一般来说,可成立校、院(系)两级导师制管理机构。校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导师制实施办法,定期就导师的工作情况、考核、评优等进行研究;院(系)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本单位导师的选聘、培训和相关工作。
(2)要加强对本科生导师工作的日常监管,着力构建三个监督机制
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以指导效果评查为中心的监督机制。这个机制可以采用学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重在学生对教师指导效果的反馈。
二是以院(系)为主体,建立以指导、记录、评查为中心的监督机制。通过检查导师指导记录、日志、作业批语等文字材料,对导师的日常工作及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三是以学校为主体,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监督机制,坚持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学期、学年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导师本人业务档案,真正使考核与导师个人的奖惩联系起来,起到激励先进、奖优罚劣的作用。
总之,只有结合学校特点和定位选择好适合本校的本科生导师制类型,根据学校的师资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导师工作职责和方案,才能使导师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而使本科生导师制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守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2006.
[2]高馨.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定位问题探析[EB/OL].hi.baidu.com/idealschool/blog/item/bfd36c94cc476343d-1135e8a.html.
应“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要求,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呼之欲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主要是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愿望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实施教学,从而使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程度的班级里学习,实现教育的最优化。根据分级(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其本质是让学生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最大限度为不同层级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对学生进行略高于现有知识结构的理解性输入,促进其多元智能的发展。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独立学院转设后的普通民办高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整体薄弱,弱中同时还参差不齐,所进行的分类教学是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和实施的。
二、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分类教学的情况和特点
学校自2014级学生以来,对大学英语实施了分级教学。最初的分级只是纯粹的按照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进行,即根据学生可能存在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差异分为A、B两级。A班学生为高考英语成绩前10%-15%的学生,B班学生则为剩下的85%-90%的学生。在分级教学的实践中,对不同层级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提出不同高度的教学目标要求、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形式、使用不同难度的期末考试内容。这样的分级教学似乎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设置和安排,但笔者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虽然在相应层次、教学内容和考试难度的班级里得以进行相应层级的学习和考核,但对于自身的学习目标和能力发展方面,不同层级的学生都比较迷茫,主要存在以下共性问题:1. 学习动机过于单一,很多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意义就是帮助他们通过期末考试,进一步的就是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2. 习惯于知识灌输的课堂,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热情不够,对于需要讨论和发言的课堂表现出了不适应,课外学习更是缺乏主动性;3. 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学习欲望不够强,学习欲望强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有明确目标的不知道如何实施以达到预期目标;4. 对于英语在生活和以后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不够了解。
面对以上教学情况和问题,项目组教师提出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分类教学,分基础阶段(不分类)和应用能力提高阶段(分类阶段),将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水平大致相同的学生(即同一分级的学生)编入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经历了一年的基础阶段教学之后,在大二学年结合学生的兴趣、专业和实际应用目标需求,将实验班教学课程分为读写译类和视听说类,日常的教学模式主要由“读写译+视听说+自主学习”构成,根据相应分类对读写译和视听说进行侧重区分。分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语言水平,有针对性地提供教材之外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材料,并加以相应的课外自主学习安排,具体为:除了所使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师结合单元话题、专业特点和目标需求(应试需求、交际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等),给读写译类实验班的学生增加提供课外读写译材料和学习任务,如报纸杂志中的文章、网站的新闻报道、四六级作文题和翻译内容等;给视听说类实验班的学生增加相关话题的课外视听说材料并进行任务布置,如VOA、BBC英语新闻音频和TED英语演讲视频等。这样的教学分级和分类,需要配以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
三、大学英语分类教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一般包含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笔者所在学校教务部门有对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的比例和构成部分做了一定的框架要求,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40%,期末成绩为60%。平时成绩的主要有考勤得分、作业/实验得分、课堂表现得分、随堂测验得分、课堂笔记、其他加分等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情况进行一定的调节。对于期末考试,教务部门对于试卷命题有一定的共性要求,如要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主客观题比例要适当,考查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题目分值比例应高于60%,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理解情况的题目分值比例不高于40%等等。
在学校基本规定的基础上,大学英语教师对教学班级首先就分层进行评价体系设置。在期末考试命题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的期末考试命题基本遵循学校的规定,A、B班的考试题型、题量和分值保持一致,不同之处主要是A班的考试内容难度略高于B班的。在平时成绩方面,由于A班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高、学习习惯相对良好,因此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比例保留跟学校教务规定一致,即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拟通过这样的比例设置使学生在保持相对良好的平时学习状态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更加注重知识层面的提高,即一定程度上对应解决之前提到的“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学习欲望不够强”的问题。而对于B类班级,由于学生英语基础水平相对较低、学习习惯相对较差,教师引入激励机制,给学生提供“最佳情感”条件,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具体为:普通本科(不含艺术专业)B类班级占50%,艺术专业本科班级和专科一样占60%。这样的成绩比例设置拟促使学生通过提高平时成绩各项的表现,一方面促使其朝相对良好的学习表现和习惯方向发展;同时有情感导向:即便学生期末成绩不是很高,只要在平时的考勤、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对平时作业和测验的完成度以及记录笔记的情况比较好,所获得的平时成绩也会有助于促成其总评成绩的合格;另一方面,通过相对良好的学习表现和习惯促使自身更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并进一步习得英语及促成知识和文化的获取和应用。
在分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目组教师根据项目实验的需求增加了评价体系设置。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和对照班都进行了前测和后测。前测是借助四级考试的模考测试了学生的阅读、写作、翻译和听力水平,通过访谈的形式了解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水平和能力是相当的。经过了一年的实验之后,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四级考试成绩发现,实验班学生在总分以及单项(听力、阅读、写作和翻译)上的平均成绩都高出对照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以学习需求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分类教学实证研究》,潘萍,2018)在已进行的实验中,口语测试时采用访谈的形式,暂时缺乏科学性的数据。但是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大学英语考试的口试进行测试和评价。
总结以上各评价模块,大学英语分类教学的评价体系可以设置为: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终结性评价(期末成绩)+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笔试和口试;另外还可以借助加以评估的还有英语竞赛的成绩以及在就业中对英语的应用情况等,只是要求实验周期比较长(目前项目组教师在指导一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金融行业对应届大学生从业人员英语要求及趋势调查》,是结合专业进行的一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一项调查研究,以期对大学英语分类教学探索有帮助)。这种接近全方位的评价模块可以比较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最终学习效果。
四、对应分类教学和评价体系下的管理机制
在有了评价体系之后,需要配以相应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就管理模式,主要涉及到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考试管理三大模块,三者密切相关且并行管理。就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而言,课堂上面对面的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完成情况比较直观的管理和记载的,但对于学生在学习目标确立、课外学习过程落实和管理、教学数据的记载收集及考试管理方面难度较大。面对这样的现实困难,项目组教师提出配以以下的管理机制:
1.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方面
在分类之前和之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教育,在开学初告知学生总评成绩的各项构成和比例,即考核和评价方式,并引导其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水平和需求进行学习目标(包括近期课堂学习目标、学期学习目标、学年学习目标及应用目标)的制定。形成文字之后,配以详细的课内外学习计划,上交任课教师进行审核、反馈,必要的进行修改指导。
2.在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方面
以学习内容的不同进行两种管理:一是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借助教材配套的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情况管理和记载。二是额外补充的教学材料,根据实验班分类,对读写译类班级的学生,要求其用笔迹记载自己课外学习的内容、进度和完成情况,并在时间节点之前通过拍摄照片上传到网络交际平台(如班级QQ群、群作业或微信群等)的形式向任课老师进行汇报,教师及时进行记载总结和情况通报;对于视听说类班级的学生,要求其在老师的时间节点之前通过录制音频和视频并上传至网络平台。这种形式不仅可以监督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作业,了解其完成情况并及时反馈,而且可以帮助教师阶段性地记录下形成性评价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3.在考试管理方面
一是学生考试资格的管理,对课堂考勤缺勤超过课程总课程量三分之一的学生及完成作业量未达到课程要求量的三分之二的学生,取消其参加期末考试的资格;二是考试过程管理,期末考试考场采用与四六级考试要求一样的标准化考场,除了监考老师外,利用摄像头对学生的考试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构成作弊事实,将当场取消其考试资格和当次考试成绩,并进行纪律处分。作弊和缓考的学生可以在下个学期开学初参加补考;补考不及格的,需求按对应学分缴费后参加重修;缺考的学生不得参加补考,直接参加重修。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问题式学习;职前教育网络学堂;WPBL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同志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摆在每一位从事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为例,从当前《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引入基于网络的问题式教学方法(WPBL),探讨该课程的改革。
一、前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2007)7号文件精神,各高校均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在条件、人员、课时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保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改善:
1.队伍不专、不足、不稳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和高校设置的其它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相应的专业或学科的依托,不可能由相应专业或学科直接选留毕业生担任教师,目前从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基本上由就业工作人员和感兴趣的老师组成,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有限,很难为学生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指导。以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为例,目前从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老师有7人,1人为专职专任教师,6名为招生就业和学生管理的行政人员,7人中具有教育部认可的“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仅有3人,7人要负责全院近4000名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任务,师资队伍人员相对不足,只能通过课程教学解决共性的一般问题,难以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此外,轮岗、换岗或进修等岗位变动也使得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2.内容繁杂、教学模式简单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学内容很多,包括职业认知、职业定位、职业分析、政策指导、就业形势、择业技巧、办事指南等,教学内容具有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目前很少教师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大部分教师为了自身教学和工作的方便,围绕着就业工作展开,教学方式相对过于简单,以课堂讲解为主,辅以少量的讲座,甚至有些教师干脆照本宣科或者简单运用多媒体播放专家的讲座代替自己的教学,而网络教学、市场调研、团体辅导、个性咨询等方式却很少使用。内容繁杂与模式简单的矛盾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低下。
3.管理松散、监控缺位
与其他课程直接隶属于教学系(学院)或公共教学部等教学机构不同的是,《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一般是由就业管理的行政机构直接管理,这种直接管理主体的错位在体制上存在的一定的障碍,很难做好课程的监督、检查与评价等工作。
目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成立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挂靠在招生就业工作办公室下,招生就业工作办公室作为行政管理机构,由于工作人员不足等因素并未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而教学系和教务办也只是简单的对是否上课进行监督检查。教学管理的松散和教学监控的缺位使得部分老师随意调课,教学质量不高。
4.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根据教育部高教(2007)7号文件要求,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第一、二学年度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三、四学年度实施《就业指导》,但由于整门课程只有38个学时,分解到各学期的课时很少,教务办不便也未在教学安排上没有统一部署,因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授课时间、授课地点都是临时安排,给学生一种课程不重要的感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差,缺课现象严重,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二、基于网络的问题式学习的相关概念
1.问题式学习(PBL)
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为基于问题的学习,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首创,是“将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authentic)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他们的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问题式学习以建构主义为基础,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由学习者自身构建的,提倡以学习者学习为主体,教师构建一种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难以解决的、劣构的、真实的问题情景,以一种指导者、学习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进来,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与分析,从中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方法及最佳策略。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完成了教学内容的学习、所需技能的训练以及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反思。因此,问题式学习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问题式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已经突破了医疗教育领域,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应用。
2.基于网络的问题式学习(WPBL)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突破时空、多交互性及海量信息支持等为PBL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目前关于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式的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根据广东商学院的王超杰等人的定义:WPBL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网络化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以问题为中心,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
网络环境下的开展PBL所具有的优势主要有:(1)可以为学习提供一个资源展示、学习过程记录及交流互动的统一平台;(2)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可为学习者提高逼真的问题情境;(3)资源的获取方式多样化,超链接的便捷性可为学习提供丰富的指导材料;(4)网络的开放性能够聚集更多的教师和多元化背景的学习者。有利于学习的指导和问题解决思路的拓宽。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由于实践性强、教学内容多、涉及知识广,适合采用PBL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考虑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将课程延伸到网络学习中,解决课程课时有限的问题。
三、基于WPBL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设计
为有效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将PBL教学法引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对课程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提炼出问题,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设计,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共辅导,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下面简单介绍下这门课程基于WPBL的改革:
1.设计的思路
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自学为辅”的原则,以PBL教学法为核心,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就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主线,借助多媒体超链接技术、视频点播技术、职业测评工具、学习管理与考试评价工具,搭建职前网络教学学堂,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
2.平台的选择
由于技术力量的有限,我们与时代英杰公司合作开发了“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职前教育网络学堂”,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教学平台,该平台集课程管理、在线学习教学辅导、资源共享、职业测评、信息为一体。教师可利用此平成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课件定制与、在线测试以及成绩统计等教学管理工作。学生通过学习帐号登录职前教育网络学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应的“个人中心”,个人中心就是一份学习档案,它记录了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时的所有应用,包括学习时间记录、学习档案、考试成绩、咨询记录、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书等内容,这些电子档案不仅便于教师检查和监督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辅导员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及就业技能的辅导。
3.课程的模块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我院的定位是是一门面向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课时数为38学时,学分2分,教学过程贯穿四年全过程,分阶段实施教学,其中大一大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大三大四开设《就业指导》,根据四年制的教学特点,将大部分课程安排在前三年,《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各给1个学分,课程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网络教学,考试则采用无纸化考试,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考试成绩通过系统后台管理平台进行查询、汇总,报教务办进行学分授予和存档。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分为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六个模块,课程内容涉及职业发展规划导论、认识自我、职业发展决策、提高就业能力、心理调适、就业权益保护、就业流程、学生到职业人过渡、创业基础等等。其中还包含4个学时是用来完成专业相关职业岗位调查、企业调查、校友调查及招聘会现场观摩等实践活动,另有3个学时的讲座和3个学时的个性化就业咨询用来加强就业指导的课外辅导,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和创业大赛。
4.课程教学设计
下面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例,着重介绍一下课程的教学设计问题:
1)提出大学生职业规划面临的问题,制定科学的认知体系
以“了解自己了解职业设定目标职业决策实施行动”五步走为主线,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我是什么样的职业人格?”、“我的职业兴趣是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具备哪些职业能力?”、“我向往的职业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我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如何制定行动计划?”等问题进行学习,教师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资源和参考路线,引导学生对自己、对职业、对环境进行科学的认识。
2)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电子档案,全程跟踪学生职业规划进程
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以及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自我认识,但这还不够,学生还可借助平台的兴趣、人格、价值观、能力等职业测评工具,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学生所有的学习过程及职业测评结果均在系统中记录下来,形成一份该生的电子档案。通过职前教育网络学堂提供的工具,学生在完成自我认知小结、职业认知小结、设定职业目标、职业决策SWOT分析、职业决策小结之后会自动生成职业生涯规划书,并且这份职业生涯规划书还可以在不同的职业认识和发展阶段,对自己的行动计划进行评价,从而提高职业规划的能力。
任课教师和班级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学堂后台管理系统,查阅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电子档案,分析其存在的自我认知、职业认识、职业定位、行动计划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引导学生对撰写的职业规划进行修改、补充和校正,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同时,老师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的样本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心态、职业规划面临的新动向和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更有针对性地教学辅导。
3)制定科学的学习和考核计划,进行系统的职业素养培训
带着对职业规划问题的分析,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知道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才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从而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职业素养提升学习计划。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了“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大学生涯规划”等几个学习模块,制作了大量的职业素养培训课件,开设了“生涯规划资讯”,生涯规划方面的最新资讯和相关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相应的学习课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学习,并随时了解生涯规划的最新信息。系统会自动记录在线学习课件的时间,并依此作为学习考核的一个依据。
平台设计了个人自主测试和教学考核模块,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当学生需要了解自己学习效果时,可以通过个人自主测试,检测自己对职业规划知识的掌握情况;学院教学检查部门和授课老师,也可以通过教学考核管理模块,考核要求,选择考核对象,进行在线考试,检查教学效果。
4)建立“问题咨询”中心,在线解答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疑问
每个学生对个人的了解、职业的理解、规划的认识、行动计划的制定不一样,可能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平台设计了在线“问题咨询”模块,学生通过这个模块,提交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疑问;学院指派专业职业指导教师,随时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对学生提出的咨询问题进行在线解答,并及时反馈到学生“个人管理中心”,提高对学生职业规划和学习问题解决时效性和针对性。系统还提供了咨询问题的统计报表,通过报表,老师可以归纳问题类型、分析问题原因,提出问题式教学的建议方案和改进意见。
5)建立“问卷调查”中心,了解问题式学习的效果
通过建立“问题调查”中心,定期设置调查问卷,通过学生在线提交的调查问卷,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体验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竞争能力,为社会输送更优秀人才的培养效果。
四、结论
由于有了职前教育网络学堂,课程自然的延伸到了课外,平台对学生学习的都有记录,辅以在线测评可以督促学生进行相关学习内容的学习,而且网络化的学习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职前教育网络学堂背后的专业化师资团队对学生的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解决学校师资队伍不足不专的问题。
通过对我院2008级、2009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我们认为WPBL教学模式适用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可供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1]梁瑞仪.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1(6) :15-17.
[2]高瑞利,孔维宏.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4(8):28-32.
[3]王超杰,王曼华,阎一渡. WPBL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7(1):54-58.
[4]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林枋,成丽娟.情境学习理论支撑下基于问题的网络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