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0 09:39:08
导语:在红白喜事礼仪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国传统器乐的传播和创作中,对器乐曲牌的运用是一大特点。每一个曲牌既均是一首独立的音乐作品,其母体(原生形态)又具有音乐基本材料的意义,通过“一曲百奏”的再创作,可以演化派生出千姿百态的“子体”性质的再生形态,乃至新生形态的变体。笔者学习研究冯光钰先生的《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变迁与“同宗”现象》、《中国同宗民间乐曲散论》以及屠明的《湖北民间器乐曲<十样锦>研究》文章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有必要对器乐曲牌进行进一步研究。由于能力有限,首先从湖北入手,看《大开门》在湖北各地流传的情况。文章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进行采集研究。
二、《大开门》的来源
《大开门》的由来,通过查阅《中国音乐词典》,其中记载到《大开门》是《水龙吟》的另一种称谓,它是一种曲[第一论文 网(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牌,或简称发点。戏曲乐队常用的伴奏乐曲,有曲无词。用唢呐主奏,锣鼓配合。《水龙吟》的曲谱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成书出版的〈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卷之二十七越角只曲中收入有一曲,演唱剧目是《月令承应》。查此《月令承应》为清代前期戏曲作曲家张照所编写。故可分析出这首曲谱在《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编定前就已流传。
三、《大开门》的流传地域
湖北的地理方位在全国处于较发达的中心位置,南来北往、东通西达,把南北的文化融合。特殊的地理条件使湖北民间器乐的分布自然形成四片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大致可划分为:鄂东、鄂西南、鄂北与江汉平原片。《大开门》主要分布在鄂西堂调、鄂北打调、牌子锣、襄河吹打以及府河傢业等乐种中。(1)鄂北打调主要是流传于鄂北片(襄阳市所辖襄阳区、老河口、谷城、保康、南漳、宜城、枣阳、随州以及神龙架、郧阳地区兴山县等广阔地区)。(2)牌子锣和府河傢业主要是流传于鄂东片(黄冈、咸宁、荆州三个地区和武汉、鄂州、黄石、沙市、宜昌五市)。(3)鄂西堂调主要流传于鄂西南片(清江沿岸的长阳、秭归、五峰、建始、恩施、利川、枝城等县市)。(4)襄河吹打主要流传于江汉平原片襄河中下游(襄阳以下的称襄河)。从流传的乐种可总结看出,这些乐种都属于民间吹打乐。吹打乐与其他乐种相比,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大型套曲结构和打击乐器的应用两个方面。
四、《大开门》的乐队形制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共找出11首《大开门》,其中有3首其主奏乐器为竹笛,其余8首主奏乐器为唢呐,为比较起来更加统一,故选取5首都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大开门》。
其次,从乐队的形制入手进行分析。由于《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中并没完全把打击乐详细的注释出来,所以有些是从其谱例标示的锣鼓经中分析得出。(1)鄂西堂调除主奏乐器外,还加上鼓、铛锣、马锣(小锣)和镲,演奏人员共为5人。(2)鄂北打调除主奏乐器外,还加上鼓、小镲、大镲、小锣,演奏人员共为5人。(3)牌子锣除主奏乐器外,还加上碰铃、板鼓、堂鼓、大钹、铛锣、马锣、大锣、小锣,演奏人员共9人。(4)府河傢业除主奏乐器唢呐2支外,加上少量打击乐堂鼓、中钹,演奏人员为4人。(5)襄河吹打除主奏乐器唢呐2支外,还加上鼓、大锣、小锣、钹,演奏人员为6人。
综上所述,可看出5首《大开门》都是以吹管乐器唢呐为主奏部分,打击乐器均使用了鼓类乐器。所有打击乐器均为1人1件。无论是主奏乐器,还是乐队形制,5首《大开门》基本一致。
五、音乐形态
为更有力的论证《大开门》的同宗现象,必须要对其音乐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内在的一些共同特征。拟从调式、旋律音列、骨干音、音程关系、句末落音、曲式结构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第二,从音程关系来看,5首《大开门》中,每首都运用了大二、大三、纯四、大六度这些音程关系,都运用级进的音程关系。
第三,本人通过这5首谱例进行分析,发现《大开门》的音乐形态基本一致,首部材料都运用3 2进行贯穿,对其进行加花变奏的手法。乐曲前四小节的旋律在核心音上都运用了3 2,旋律都围绕这两个音进行加花变奏。其中,牌子锣和鄂北打调用的是均分节奏,府河傢业和襄河吹打是对原形的第一个音进行时值上的缩小。鄂西堂调是对原形的第一个音时值的扩大。这种时值上的变化,使主题之间形成了音级时值上的递增。
第四,各种腔句与乐曲终止,都是明确调式调性,展示风格特征、创造音乐形象的不同驿站或终点。它们都有鲜明的民族性、地方性与艺术属性。这5首《大开门》在句末落音上也有相似之处,鄂北打调的《大开门》句末落音主要为do和sol;牌子锣的句末落音主要为do和sol;鄂西堂调的句末落音主要为do和la;府河傢业的《大开门》句末落音主要为sol;襄河吹打的《大开门》句末落音主要为sol。
综上所述,在调式、旋律音列、骨干音、音程关系、句末落音、曲式结构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后,可看出这5首《大开门》,由于受流传地域的影响,旋律及结构形态有些殊异,但还是可看出其同宗的脉络。
六、应用场合及功能
民间音乐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特征及情感表现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应用场合和功能来比较分析5首《大开门》也是有必要研究的一个方面。牌子锣是与民俗活动相依存而发展的,它被广泛用于民间的红、白喜事、迎神赛会、贺喜祝寿等活动。在红喜事,即婚礼中,奏大乐(两只唢呐奏)大开门,在白喜事,即丧礼中,大开门走合字调,以表哀伤。府河傢业的演奏形式分大乐、细乐、打板乐,庄重、肃穆的场合,礼仪性的迎宾、送客,奏大乐,《大开门》便在其中。襄河吹打是当地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曲牌在不同场合的应用有一定[第一论文 网(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的规矩,《大开门》被用于红白喜事中。鄂西堂调中分为堂调和客调,堂调用于红白喜事中迎送亲戚宾客的曲牌,客调用于各种礼仪活动的开始与结束。堂调、客调均用《大开门》。鄂北打调曲牌用于民间红白喜事及春节庙会、玩灯舞会等场合。通 过对《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的记载分析,《大开门》主要用于红白喜事中,这5首运用情况基本一致。
七、结论
通过5首《大开门》的比较研究分析,它们并不象《八板》、《柳青娘》等那样在旋律整体上相似,在乐队形制、音乐形态和应用场合及功能这几个方面,还是可以看出它们的共性。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说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音乐中,更是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两首乐曲,但经过微观分析,可以论证这5首《大开门》是来自同一源头。对器乐曲的比较研究,本文是初次涉及,还存在一些并没完全解释清楚的方面,如《大开门》属于吹打乐,那打击乐的谱例分析还未涉及到,还需进一步收集研究。
注释:
乐种这一概念目前在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定义。本文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的定义:“根据有自己地区性的传承班或师承关系,有一定数量的传统曲目,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当地的群众基础等四个条件,按民间已有的称谓,将其归纳界定为三大类12个乐种:吹打乐类有‘鄂西堂调、鄂北打调、牌子锣、土家八仙、沮水巫音、襄河吹打与府河家业’等7种;弦索乐类有‘老河口丝弦、宜昌细乐与江汉丝弦’等3种,锣鼓乐类有‘夹钹锣鼓’与‘花灯锣鼓’2种”。
参考文献:
①冯光钰.中国同宗民间乐曲散论[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4)
②中国音乐辞典[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第1版
③冯光钰.中国传统民间乐曲传播[M].华文国际出版公司,2002.8第1版
④《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第14页
⑤《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第188页
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第12,487页
⑦《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第26页
⑧《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第979页
⑨屠明.湖北民间器乐曲十样锦研究[J].中国音乐学.1999(3)
⑩刘正维.传统音乐的两大终止群体[J].音乐探索.1994(1)
{11}陆建业.简论民族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J].艺术探索.1997(1)
移风易俗倡新风倡议书范文
全县广大党员干部:
为进一步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净化社会风气,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带头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实际行动,移风易俗,破旧立新,坚决抵制不良习俗。特发出如下倡议:
一要破旧立新,提倡婚事新办。提倡婚事新办,以参加集体婚礼、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举办一个节俭适度而又不失隆重、富有纪念意义的婚礼。自觉抵制婚车成串影响交通、鞭炮滥放污染环境、大办宴席铺张浪费的不良现象,力求婚礼仪式简朴、氛围温馨。既体现礼仪之风、人文之风,又彰显文明之风、节俭之风,形成社会主义新风尚。
二要摒弃陋习,提倡丧事简办。提倡丧事简办,弘扬勤俭节约、厚养薄葬,采取献一束花、植一棵树、敬一杯酒、开一个家庭追思会等方式祭奠逝者。杜绝在街道、广场、居民小区和庭院等公共场所搭建灵棚、吹奏鼓乐、高音播放哀乐。自觉抵制在社区内、道路两旁撒纸钱、焚烧纸扎冥币、搞封建迷信、大肆燃放烟花爆竹等不良行为,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
三要崇尚节俭,提倡喜事廉办。提倡在生育、升学、入伍、生日、乔迁等喜庆事宜时,自觉抵制盲从攀比、跟风宴席,做到不请客、不送礼、不收礼,不讲排场,不比阔气,在亲朋好友间通过一束鲜花、一条短信、一杯清茶、一句问候等文明方式,表达贺意,增进感情。自觉除陋习、树新风。
良好习惯需要我们自觉养成,社会文明需要我们共同创造。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文明节俭为荣、大操大办为耻;以艰苦朴素为荣、爱慕虚荣为耻;以厉行节约为荣,铺张浪费为耻,争做文明新风的积极倡导者、主动传播者和自觉实践者。同时,要在自己的亲朋好友中开展宣传,反对奢靡浪费之风,切实减少餐桌上的铺张、舌尖上的浪费,自觉做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文明办事的推动者,为营造清纯简朴的社会风气,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移风易俗倡新风倡议书模板
广大干部群众:
崇尚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尚往来、宴请客人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是亲朋好友之间沟通情感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但是,近年来我县婚丧喜庆大操大办之风愈演愈烈,人情消费持续攀升,加重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扭曲了正常的人际关系。为反对大操大办,树立文明新风,特发出如下倡议:
一、节俭操办,控制规模。提倡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喜事简办,尽量控制宴请的次数、规模和档次, 尽量减少邀请对象和范围,人的一生红白喜事宴请的次数最多不超过5次,每次宴席最多不超过20桌,既体现礼仪之风、人文之风,又彰显文明之风、节俭之风,形成社会主义新风尚。
二、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倡议在生儿育女、升学、入伍、生日庆典、乔迁新居等喜庆事宜时,自觉抵制盲从攀比、跟风宴席,做到能免则免、能减则减,不讲排场,不比阔气,尽量不请客、少请客,不送礼、不收礼,用其他积极健康的庆祝方式代替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自觉除陋习、树新风。
三、干部带头,做好表率。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带头,率先垂范,自觉反对铺张浪费,不滥发请帖,不大操大办,做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文明办事的表率;要动员自己的家属及亲朋好友积极行动起来,不大办宴席,不过量饮酒,反对奢靡浪费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良好习惯需要我们自觉养成,社会文明需要我们共同创造。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和市民朋友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文明节俭为荣、大操大办为耻,以艰苦朴素为荣、爱慕虚荣为耻,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大操大办,争做文明新风的积极倡导者、主动传播者和自觉实践者,为营造清纯简朴的社会风气,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移风易俗倡新风倡议书格式
全体干部:
崇尚礼仪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苏巷自古以来民风淳厚,重情尚礼。但近年来,这种传统礼仪在日常生活中已逐渐异化变质。办喜事请客赈酒之风已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人人身在其中,不堪重负,给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了危害。为改变这种局面,镇党委、政府、共青、妇联、工会等单位号召全镇干部迅速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移风易俗办喜事,争作文明新风的倡导者、传播者、实践者。我们要做到:
一、提高认识,增强移风易俗喜事新办的紧迫感。民谚说,人情大于债,头顶锅来卖,这句流行语反映了请客送礼之风盛行的情况。近年来,铺张浪费办喜事的陋习有所抬头,讲排场、比阔气、慕虚荣,请客送礼,挥霍浪费,已成风气。有的人因此负债累累,给家庭、给亲友、给自己都带来了难言的苦恼。我们要深刻认识移风易俗喜事新办的重要性,以喜事新办为荣为美;我们决不为落后的舆论压力所动摇;更不被他人的时髦做法所诱惑,把自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决抵制这股歪风!做到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喜事简办,既体现礼仪之风、人文之风,又显现文明之风、节俭之风,形成社会主义新风尚,切实推进文明新风建设,做移风易俗的先锋。
英语文化教学涵盖方方面面,从最初的如何称呼别人,如何打招呼,到如何拜访、接客送客、约会、告别,还有致歉、用餐、助人、交朋友等等。这里我们举以下几个方面的例子来说明在中职英语教育中应注意哪些文化差异,从而在教学中渗透给学生相应的文化背景。
(一)寒暄(Greetings)
寒暄不论在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都是人与人交流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遇到熟人或陌生人我们都免不了跟别人寒暄,在中国文化中,我们经常用到的寒暄语是:“吃饭了吗?”“到哪里去呀?”这些都是很亲切、随意的问候而已,其实并不是等待对方真正回答问题。而英语文化中这几个寒暄语却意义不同。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说:“Haveyouhadyourmeal?”表示的是该男子对女子有意,想约她吃饭。至于“whereareyougoing?”这样的问候语在英语文化中会被认为是打探他人的隐私,这就是犯了文化错误(culturalmistake)了。英美人常用的寒暄语有: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ello;Howareyoudoing?Howareyougettingon?回答可说:Verywell/Notbad/Fine.还要注意的是西方文化中,他们不仅会跟熟人打招呼,也会跟迎面而来的陌生人说一声Hi。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我们也不妨像这样给陌生人以问候。
(二)美与丑(Beautyvs.Ugliness)
对于同一个东西,中西文化审美标准不同。Oneman’smeatisanother’spoison(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前面已经举过“狗”这个词的例子。下面我们来看“孔雀”。在汉语文化中,孔雀是“美丽”“吉祥”的象征,孔雀开屏更是寓意着大吉大利。而在英语文化里,孔雀(peacock)象征着“炫耀”“虚荣”等义,英语会说asproudasapeacock(骄傲得像孔雀一样),asvainasapeacock(虚荣得像孔雀一样)。其他的形象如“龙”、“喜鹊”、“老鹰”等在中西文化中都有不同含义。在具体教学中也应该注意区分。
(三)红与黑(Redvs.Black)
对于一个不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大抵会把blacktea翻译为黑茶而非红茶,把brownsugar翻译为棕糖而非红糖。再如翻译“青衣”和“青天”时,同是一个“青”字,英语要翻译成blackdress和bluesky。对颜色的喜好也反映在各自的生活习俗上。中国人的“红白喜事”中,“红”代表喜庆,而“白”指代的是葬礼,对应到英语文化中,就是“白黑喜事”了,因为他们结婚时多穿着白色婚纱,而参加葬礼时多穿黑色衣服。
二、中职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渗透方法
1、教材与文化背景相结合。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相关的文化背景就要立即给学生补充;
2、定期给学生进行文化专题的补充。如每周末给学生进行一堂特定内容的文化讲座(茶文化、餐桌文化、礼仪文化);
3、用文化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利用放映有文化内涵的英文电影、播放英文歌曲等方式来起到让学生在放松之余又能了解文化的作用;
4、组织学生进行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排演小话剧、做一个minilecture等方法,让学生亲自找话题并实践往往事半功倍;
5、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向学生推荐有关的书籍、电影等材料。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学生寻找资源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宁夏、甘肃、青海等地有的回族把祝安词简称为“色俩目”,回族人见面时,致者说“色俩目”(平安,您好),回答者则说“安色俩目”<平安,您也好)。《西域番国志》、《哈烈志》记到穆斯林相见的礼节时说:“相见之际,略无礼仪,惟释屈躬,‘撒力马力’一语而已……”。“撤力马力”就是“色俩目”、“阿来库”;“惟释屈躬”,回族说”色俩目”腰微前躬。这说明回族的见面礼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互致“色俩目”还有许多讲究。一般是晚辈先向长辈致“色俩目”。平辈亲友相逢,年幼者向年长者致“色俩目”。教民与阿訇相遇,教民先致“色俩目”。客人见了主人,客人先致“色俩目”。出门在外的要向当地留住者先致“色俩目”。乘骑者对步行者先致“色俩目”。男对女先致“色俩目”。夫对妇先致“色俩目”。(西北有的地方是妇对夫先致“色俩目”)。少数人对多数人先致“色俩日”。如个别人到清真寺或碰红白喜事,要向多数人高声道“色俩目”(你们好),多数人中凡是听到的要回色俩目。这样少数人就不再一一去向每个人致“色俩目”。
回族在相互说“色俩目”时,同时还握手。有些地方的回族在致“色俩目”肘,右手置抚胸前,腰微微前躬,表示从内心敬重对方,衷心地祝愿。有些地方的回族在致“色俩目”时,双手抱拳或平扬双手,表示亲切庄重。还有的回族在致“色俩目”时,相互伸出右手相握,左手抚在对方的右臂上,意为关系非常密切,亲如一家。如果有的人出门遇到不相识的回族,致“色俩目”问好,对方就知道你也是回族,有什么要办的事,就一定热情帮助。
回族反对说“色俩目”时摇头晃脑、喜喜哈哈等不稳重的表现。对年轻人见了老人不致“色俩目”,视为一种没礼貌的行为,遭到众人的轻视和议论。对于听到别人致“色俩目”而不回“色俩目”的,视为高傲不礼貌的行为,遭到众人的辱骂。
卤从何来
烹具出现之后,人们对饮食新法的向往和追求不仅使烹调方法不断增加,而且使调味的用料已不局限于矿盐或海盐,周代时“醢”――肉酱的出现,使饮食方法和烹调技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先民们发挥聪明才智,又将“醢”演变成用小麦、黄豆等制成的“豉”或“酱”,但“酱”及“酱油”只是局限于作为小食和酒之用,还未有善用于烹调的论述。而“酱”已经是“卤”的雏形。随后,“甑”、“蒸”、“炸”、“瀹”、“烙”等法也相继产生。从这种种原始烹调方法,逐渐发展到《齐民要术》中介绍的“绿肉法”。“绿肉法”云:“用猪、鸡、鸭肉,方寸准,熬之。与盐、豉汁煮之。葱、姜、橘、胡芹、小蒜,细切与之,下醋。”此即为“卤”的鼻祖。到明清时期,“卤水”的材料和配方基本固定,从此“卤”这种制作方法正式登上厨坛。
自从卤之出现,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以前,广东人还在享受着“一般卤水”以及“精卤水(油鸡水)”等传统固定配方所制成的卤水品种,而制作卤水使用的材料大多以香料药材、清水或生抽为主,注重豉香,但缺乏肉味和鲜味,口感则以大咸大甜为主。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粤菜对外界饮食交流的深化,粤式卤水掀起了一场“卤水革命”。
在“要想烧鸡好,香料加好汤”到“唱戏靠腔,煮菜靠汤”等一系列调味概念的引导下,借鉴四川卤水的调制之法,加入自身独有香料配制的“潮州卤水”随之诞生。“潮州卤水”中加入金华火腿、大骨、瑶柱等鲜味原料,使得“新派”的卤水品种不仅带有浓香的药材香味,还增加了鲜味和肉味,令粤式卤水食品更增齿颊留香之魅力。
世代传承的卤文化
卤制品之所以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并且流传下来,首先在于它本身独特的风味。在烹制过程中,原料本身之味和逐步渗入到原料内部的卤汁之味发生作用,制品滋味醇厚,香郁诱人。同时在调味品和腌制的作用下,制品色泽悦目,香味扑鼻也给人一种心理上的享受。另外,卤制品的便捷也是它能流传下来的重要原因,既可冷食,又可热食,老少皆宜,既能作为筵席中的冷菜,又能作小菜、快餐、小吃、零食,便于携带,给当地人的食用带来了便利。再次,制作过程简便。只要将卤汁调配好,然后将原料烧煮成熟就可以了,制品存放一定的时间后,只要再入沸汁中煮沸几滚,就又能保存数日。经过数次卤制的卤水,俗称老汤,卤品的风味质量以老汤为佳,老汤蕴含了屡次卤制留存的丰富营养,是卤之精华。
卤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当地人的一种饮食文化世代传承。它蕴含的是人们对卤制工艺的钟爱和对卤味的深厚感情,甚至在潮汕地区,无论游神赛会、祭祖拜神、节日或红白喜事,用卤品祭祀已经成为一种敬畏神灵的庄重仪式。人们已经将卤文化深入到了生活和礼仪之中,成为一种文明的象征。
卤之美味源于汤
要想制得一手好卤味,关键在于调配好各种卤汁。所谓“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其实说的就是卤水上的功夫。著名的潮州卤水,是南派卤菜的始祖,长江以南各省市的卤法大同小异,多少都与之类同。内容不外乎是糖盐酱油、大小茴香、豆蔻砂仁、陈皮桂皮、沙姜甘草、花椒胡椒,然而用法用量则极其讲究,千变万化。街边买来的便宜卤水食品,大都入口咸重,却后味浅薄,原因就是各种调料的配比来得不讲究,真正讲究的卤水并不使用大量盐分,因此口感清香,甘草、沙姜等各种调味料的加入,更使主料具有了滋补养身之功效。由此可见,卤水汤才是卤食味美营养与否的关键。
世间美味皆可卤
卤只可用水?当然不是,油亦可,称之为“油卤”。不同于传统的食材思路,武汉人把海鲜也给卤了,取其名曰“油浸大虾”,将配方不明的香料投入热油,制成“卤油”,烧至120℃大火改小火,入足两寸大海虾后,关火,加盖,待其凉透,其味也入透,捞出沥去浮油上桌――其虾壳肉易于分离,虾肉弹性十足,鲜辣适口。但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油卤”虽味美,但是容易使人摄油过量,不及水卤更为健康。
其实何为好卤本无定论,调出适合自己的口味,用您的闲适之情自行在家做点卤味,将爱生活爱美食的心绪丝丝融入浓郁的卤香之中,堪为人生之一大乐事,悠哉美哉!
极品卤味推荐
鸭脖子
鸭脖子其实同鸡脚一样,肉少骨多,但是如果卤够了时间,味道就会进入到每个骨头的丝丝缝隙,在用尽各种技巧和功夫之后,把骨头缝隙中的肉吃到,把味道吮吸到,才是吃鸭脖子的乐趣。刚入口之时,并未感受到辣的感觉,表层的鸭肉肉质比较紧,咬起来很有口感,吃完表层的肉之后,就要看自己的牙齿和舌头的功夫了。会吃的人会把细枝末节里的肉都慢慢吃到,吃得很彻底很干净。南浸清淡北卤油卤,是一种高级的烹饪方式,从吃生肉走到这一步,过程还着实漫长。
贴对联
一般贴对联都在大年三十下午。春联种类多种多样,较为常见的有门联、春条、斗方等。
门联一般贴在院门两侧,凡新丧未满三年的家庭,所贴门联须是蓝色或是黄色的。
春条,视其内容,贴在相应之处。如大门外墙壁上,贴“春回大地”;进了院子,贴“满院春光”;马车上贴“日行千里”;汽车上贴“一路顺风”、“出入平安”等。
人们还把“福、禄、寿”三字,写成正方菱形的斗方,分别贴在门上或正屋中央,表示“财源茂盛”、“福来运转”等。
另外,一些家庭还在财神、灶神等年画左右贴相应的小对联。
烧香祭神、祭祖先
每年的腊月底,农村的大街上经常会小贩叫卖年画,这些年画中买的最多的是我们传统敬重的各类神仙,如财神(财神爷)、灶神(灶王爷)、门神这三类年画几乎是每家必备的。
大年三十下午天快黑时,每家每户开始按家族一起上街,在面向祖坟的方向烧香磕头,迎请过世的祖先们回家过年。迎接完毕后,还要回到家中再次烧香磕头,并在供奉祖先牌位的桌子上敬上水果、酒、肉等各种食品。
晚上吃年夜饭之前,家里的主妇要提前剪好各类纸衣服、纸钱等,在门神、灶神、财神等需要敬香的位置烧香,并烧纸衣服、纸钱等用来敬神。
年夜饭做好后,还要将饭菜挑一些放在碗里或盘里敬奉祖先。从初一到初五,每家都要在早上和中午到供奉祖先的家族中奉上早饭和午饭,并烧香磕头祭祖后再开始吃饭。初五一般不走亲戚,初五傍晚家族成员一起“送”走祖先。
链接: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而现在,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烤年火
小时候烤年火的家庭很多,但现在好像越来越少了。在除夕晚上或初一早上天刚亮,有的人家会在院子里用玉米秆或干木柴竖起来摆成堆,然后点燃烤火。
有些村子也会在一些公共场所做一些动物模样的泥塑(按每年属相制作),这些泥塑内部中空,并在鼻子或嘴巴处留出通道,用以点火燃烧,让村民在过年期间可以随时烤火。
有关烤年火的传说很多,且各地都有不同的说法,但其中的寓意大部分是驱邪避难,一年红火。
链接:烤年火的不同传说
传说一古时候,有一种怪鸟叫九头雉鸡。每到大年初一,就飞出四处觅食。九头雉鸡头部破烂,不断滴血,血滴在哪里,哪里就遭殃。后来,人们发现九头雉鸡十分惧怕火光,于是就用烧柴火的办法防御它飞来。久而久之,形成了烧年火的习俗。直到现在,每逢年节,在一些农村家户里还能看到当院备一捆谷草,初一五更点燃。
传说二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家里的神仙要到天上汇报下界一年的人世百态,喜怒哀乐,红白喜事。家家户户放鞭炮,烧高香送神。当然有送神就得有接神。接神在大年初一的早晨,甚至更早些。神仙下来时,带着满身的吉祥和喜庆。老百姓要想让神仙第一时间到自己家里,就得引起神仙的注意,所以烧起红红的年火以便神仙看到。年火烧得越旺,也就预示着来年的日子越红火。烧年火有很多的要求。比如说在烧时,柴禾最开始是要竖立着,烧到最后,柴灰倒向哪个方向,来年在哪个方向就会有好兆头。
说书唱戏耍社火
说书(鼓书)、唱戏在我们当地农村有非常好的演出和观看传统。一些经济条件不错的村子每年都会在特定时间请曲艺团唱戏说书,曲艺团如果名气很大,往往会吸引很多外村村民前去观看。
过年期间是曲艺表演、文娱活动最密集的时间,除了说书唱戏以外,还有踩高跷、划旱船、舞狮、舞龙、扭秧歌、八音会等各种表演活动。
链接:上党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是一种民间吹打乐,在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晋城一带广为流传,因其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故名“八音会”。上党八音会最初由锣、鼓、钹、笙、管、唢呐等乐器组成,后来又逐渐增加了小镲、梆子、胡琴、笛子等乐器,兼吹兼打,吹打结合。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沈潘宣王朱恬在潞州为官,他喜爱音乐,把昆曲、皮簧等由南京带到上党,与当地原有的音乐交相辉映。当时,不仅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在潞州城内大街小巷大闹灯会,而且还在城西南开辟“天晚集”,在夜间兴起歌舞,为集市生意助兴。明清以来,八音会越来越受群众喜爱,凡婚丧嫁娶、满月祝寿、庆功贺典,都要请八音会演奏。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上党八音会积淀了明清小曲、秧歌小调、梆子戏、民歌等曲目,已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山西面食
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种类繁多,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
在过年期间,一般家庭都会做一些特别的面食,如礼馍、馓子、茶面等。
礼馍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间礼馍,是在礼仪庆典、岁时节日民俗生活中用面粉特意加工、装饰过的食品。人的一生中要经历诞生礼、满月、百日、周岁、成年礼、婚礼、寿礼、葬礼等,礼仪习俗中的礼馍便在这岁时节令中慢慢形成。馍有食用与观赏之分,白事的礼馍一般是供观赏,其它礼仪的礼馍以食用为主。
过年时所用到的礼馍一般用于祭神祭祖。最常见的礼馍是红枣礼馍,即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然后在礼馍上面用红枣做各种装饰。有些家庭还会根据每年不同的属相来捏制不同的动物礼馍。
茶面
茶面也叫面茶,各地做法不一。长治一些农村一般以玉米、小麦、大豆、小米、芝麻原料,将其炒制后研磨成粉状,煮熟成粥状食用。在熬煮时,一般会加入豆腐、馓子等。
近一两年,很多超市、菜市场都可以现场打磨养生糊。在挑选打磨食材时,一般主张选用常见粗粮,不建议加入药材成分。
因粗粮被打磨成粉末状,在食用后很容易被人体吸收,血糖容易快速升高,所以有糖尿病的朋友要慎重食用。
馓子
馓子,是我国一种古老的食品。将面粉搓成细绳,弯曲如环,入油锅炸成金黄色,香酥无比,为南北之通食。《名义考》云:“绳而食之,曰环饼,又曰寒具,即今馓子。”
制作方法
原料:面粉500克,鸡蛋1个,盐12克,植物油500克(约耗100克)。
步骤:将面粉放入盆内,兑入约250毫升温水(天热可用凉水),鸡蛋1个,盐12克,同时放入,待盐溶化后,用手把面抄匀,再用手把面扎成柔软光滑有筋力的面团,盖上湿布饧20分钟。
关键词:乡村乐班;风俗传统;现状;农村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180-02
一、引言
盐淮地区位于我国江苏以北,含有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苏北城市―盐城与淮安。由于方言区中,我国苏北一带以盐淮地区为最佳典型的南北方言融合区,其结合了南方方言区的少许吴语方言特点和北方方言区的江淮方言语调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而又多样丰富的南北互融方言区。这一方言区的特殊性也显现在其地区的民间习俗以及音乐色彩上,乡村乐班是一种带有浓郁民间色彩的乐队团体,其重要的现状意义和发展道路值得我们更深刻的进行分析和探索。
二、乡村乐班在盐淮地区社会存在的现状分析
首先我们对现阶段乡村乐班的现状做一个实地调研和分析,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广泛搜寻信息,得到现状的认识并进行深入思考。
在艺人眼中,民间艺人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无法找到工作,为了谋生而不得不选择学习一技之长,找一个民间较有名气的师傅学习,以奏乐作为自己的毕生工作。一种是从小爱好音乐,家里却没有条件学习,只有自学或“偷学”这样的方式,在进行其他工作时将奏乐作为副业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另一种以家族传承形式延续乐班,论技术和形式都比前两类显正统。这样三类人中我们不清楚哪一类居多,但很明显有两类人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就已在乐班行业做的非常红火,家族传承类的乐班在乡村逐渐减少,但依旧有少部分存在。据调研结果我们总结有以下几点问题:(1)大部分艺人认为乐班没有一个正规管理的系统,除了传统曲牌没有更新奏乐的素材,没有政府资金扶助和乐器供给,所以导致乐班自行存在必须依靠自力更生的经济收入,由此从过去这样一种传达乡土文化风俗特色的乐班活动逐渐演变成乡村礼仪乐队这样的商务行业。从这一点考虑中我们想到了地方传统风俗特色的传承和保护,如再以不规范的商业运营方式去运用乐班,农村经济发展就必定受乐班的约束,而乡民也会因为昂贵的邀请价格逐渐减少请用乐班做红白喜事,继续发展下去,也许这样的传统特色风俗就会逐渐消失,而延续已久的历史价值就不复存在,更有少数部分一直传承的家族乐班其特色或形式礼仪无法受到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无法从乐班中发掘。(2)民间艺人的工作量很大,运作范围也较广,而艺人的地位却一直不见长,没有一定的生活保障,就算频繁参与婚丧仪式奏乐,也只能勉强“混口饭”,艺人希望能得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更希望乡村乐班艺人这个行业可以稳定存在于这个社会中,就算是为农村服务,只要这样的职业受到社会肯定和支持,他们都愿意低收入的奉献。按这样说来,如果想在农村建设中开发利用好乡村乐班,就必须将乐班艺人的工作做到完善,对艺人组织工作的管理,对艺人音乐技能的专业培训,对艺人表演素材的更新和修正,对艺人的资金扶助和道具供给,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及更多人去关注的民意。
在农民眼中,乡村乐班是他们的风俗传统,不可改变也不想改变,并认为乐班奏乐形式越丰富就越显主人“气派”,更有些年轻乡民认为,如果家里办事不请乐队会被邻里乡亲“说闲话”,他们认为乐班在农村是非常需要的,但是对于农村经济条件并不好的人来说,请用乐班是一笔不少的开销,有些老前辈说道:“以前的乐队班子几胎被子几包烟就可以请到,现在就算几百胎被子几条香烟也请不动的啊。”更有很多乡民跑上来开始埋怨为什么让乐班奏乐价格抬的这么高,为什么就没有人“专门管这一块”?不能因为乡里需要乐班就这么抬价啊等诸多,当然我们也知道乐班发展至今形成了一种市场规范,而在过去很多年前,村里乡民更注重家乡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乡民在需要时便有一些擅长于奏乐的艺人来帮忙,这既是行为学中常说的社会规范,从三四十年代社会道德规范一直存在,只是在发展过程中,艺人们为了给自己多份谋生的方式,只有利用农村对于乐班的需要,给自己求得收入,如若乐班的奉献没有回报,乐班的后备材料就得自己付出,没有扶持和帮助就只能以商业运营的方式继续沿袭下去,这样一来乡村乐班的应用从社会道德规范逐渐演变为市场规范,结果导致这种规律一旦形成,就很难再往社会规范形式上返回,而在此时,我们就更需要用一种引导和规范来束缚乐班市场化的突出,增强社会规范的价值意义,做到两者平衡发展,减少艺人与乡民的诸多潜在压力。
在文化管理干部眼中,乡村乐班非常迎合老百姓的需要,乐班为老百姓提供了喜闻乐见的文娱节目,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可以引导老百姓不断进步,他们认为这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乐班的特色和规格来定,乐班是一个在农村普遍存在的群体,只有他具有一定的地方民俗的特殊性或历史价值才可以考虑。文化部门人员认为乡村乐班的功能性体现在满足了老百姓的精神需求,就算“三送”工程中的送戏下乡,也无法深入到农村生活喜乐中。在他们认为,乐班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少,总结归于四点:一、从乐班艺人的素质上来说层次不齐,有些出于正规院校毕业,有些只是在民间进行自行学习,接受教育的不同在文化与音乐素养上也是有差距的。二、从职业道德方面来看,大部分艺人更注重利益需求,而忽略社会需求。三、节目过于单一,持久没有能够出现新的题材。四、节目内容健康问题值得完善。从这几点问题中我们看出了一部分实质性矛盾,比如艺人为谋生不得不将乐班运营形式趋于商业化,政府部门认为既然乐班具有商业性质,与老百姓构成交易买卖,就完全不需要政府的扶持,但政府与文化管理部门也希望能够成立演出行业协会,引导管理乐班,使其按正确方向发展,监管演出节目内容,使其更加积极向上,从而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三、乡村乐班在盐淮地区的发展趋势和价值
以上根据调研采访,对盐淮地区乡村乐班的现状做了分析和总结,而在我们了解现状的基础上,需要对乐班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开发利用进行深一层次规划和探究。乡村乐班在人民群众、民间艺人和文化管理干部的理解里,有两层涵义,一是奏乐吹打班子,即农村进行丧礼或婚礼仪式时按地方风俗演奏传统曲牌的班子。二是演出团体,农村老百姓很喜爱的娱乐节目就是由这样的团体来创作表演的。在我们对老百姓、民间艺人和文化管理人员进行的采访中,发现老百姓和民间艺人认为吹打班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奏乐乐班乡村乐班中不可以缺少的,祝寿婚庆或者丧事,必须邀请奏乐班子来进行仪式奏乐,但老百姓与民间艺人更喜欢乡村乐班以主要表演团体为重点。百姓在物质生活中得不到足够的满足时就会将这种附着性加于精神生活中,而老百姓在没有对文化要求特别苛刻的基础上,是无法形成自我提升文化素养的能力的,所以文娱表演对于农村老百姓来说,是一种精神享受和放松,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恶性演变:由于农村老百姓需求的精神享受内涵颇有偏差,导致乐班为适应农村老百姓的精神需求而改变了原有传统的表演方式,突出农村老百姓腐化特色较明显的低俗表演,以这样的方式来吸引更多农村老百姓的眼球,从而赚取更多的利益。
由此一来,我们也就明了为何老百姓会如此喜欢乡村乐班中的演艺团体,因为乐班提供了这样扭曲的节目素材让他们看来是搞笑,刺激和有趣味的,而为何乐班会如此喜欢利用演艺团体,因为迎合广大农村老百姓所需求的那种低级趣味,使得老百姓寻求更多从低俗中获得的幽默,再以商业手段垄断整个农村红白喜事的演艺行业,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文化管理人员认为乡村乐班中的演艺行业需要强加管理,重视奏乐乐班的发展与继承。演艺行业盛行至今,虽获得农民老百姓一贯的喜爱,却导致农村精神文化趋于腐败和退步,这一行业的垄断对于当地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应当加强乡村乐班的建设管理工作,逐渐提升奏乐乐班的重要地位,保留本土传统音乐文化,增强百姓对传统文化继承和保护的责任意识,让乡村乐班成为官方化的为民服务性行业,在乡村乐班乐队和演艺两套班子中做到改革和创新,使得乡村乐班在对农村文化建设起到积极引导和渲染作用力的同时,获得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四、总结
为了让乡村乐班更加良好的发展沿用下去,又对社会的文化与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应制定详尽方案,在计划与策划准备完全充分的基础上,予以实施。实施方案要从以下几点着手考虑:
(一)乡村乐班的组构问题。乡村乐班如今是由两部分(乐队和演艺团)甚至两部分以上(另加宗教仪式团体和“假哭”团体)构成,民间自发组织,大部分民间乐班组织未经工商局注册,也为曾在政府文联或文化部门登记,以自由组织为主,这也是导致乐班形式及演出内容质量问题严重不协调的重要原因。首先应重新审视是否将乡村乐班归属至文化部门管理和是否将奏乐乐队和演艺团体一同纳入乡村乐班的问题,奏乐乐班是保护和继承好本土传统文化一支生力军,演艺团体是引导和提高老百姓精神文明素养的有力支撑,将两者结合,将两者分开隶属于哪一部门,将演艺团体另谋商业途径?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详细思考的决策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良好处理取决于乐班本质的功能性以及乐班存在可开发利用的功能性,对社会的回报对百姓的服务对文化事业的贡献,是我们寻找到乡村乐班的又一束潜力股,所以乐班构建问题是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的。
(二)乐班艺人检选和培训问题。乡村乐班质量的优良绝大部分由艺人的层次高低决定,要提高乐班的质量就需要对乡村乐班进行一个评定艺人的标准,如若达到相应标准即可组织参与乡村乐班行业,如若未能达到标准,需要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同时,对乡村乐班已定艺人进行定期强化培训,包括音乐技能、音乐常识、音乐创作、传统音乐保护和宣传等知识普及,倡导创作更多新颖的音乐素材,提高整体乐班的音乐文化素养,从而成为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导航。
在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地域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饮食文化同样也受到了长期以来历史的熏陶。通常中国吃是一种“共享”,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桌上,主人的好客的问候下,提高筷子开始他们一起“消除”板块,场景很活泼,最后结账争相支付,这可能是“饮食所以请求”的结果集体主义思想,强调“关闭”这个词是什么。这种“接近”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在一千年前的历史。在中国,群体文化,也就是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从“一个字,”“在这些,相依,咦,咦,等等,因为把所有的华人社区和文化。而在比较崇尚自由和个人主义的背景下,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在聚餐时往往会人手一个盘子,点好自己喜爱的食物,不必考虑他人的喜好,再坐在一起享用自己盘子里的食物,在结账时也多采用AA制(all apart全部分开),自己付自己的。这也充分体现出了中国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的明显差异。
二、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食物吃,所以吃大块肉、整块鸡,牛肉和其他“硬食物”。和中国菜美味的调味料等材料在中国烹饪,细腻,有多达几十个调味:许多西方人是弃儿,在中国优秀的原材料,如家禽、脚和内脏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个中国厨师的手,通过煎卤化物和其他进程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西方饮食特征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为了节省时间,但营养不能比在中国使用新鲜食物美味的食物和味道是一样的。由于他们国家的人吃肉比中国更一般的健康:身材高大,长腿,宽阔的肩膀和发达的肌肉,但中国人一般薄,窄肩腿短,颜色黄色。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的特点,被称为中国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围着圆桌大家团团坐,共享一席。这是中国古代信奉的价值观,和齿轮。美味佳肴在圆桌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情感沟通的媒介。有深厚的酒文化,中国人民一直有或没有酒没有席位。人们彼此互相敬酒,食品,食物,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反映了中国的思想和解。
西方餐饮,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不是宴会的核心。该宴会的核心是友谊,通过与客人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宴会和舞蹈类比,所以它可以表示,中国宴会就像集体舞蹈,和西方宴会就像男人和女人跳舞。它也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是非常不同的。尽管中国宴会和西方宴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之间的交流,只有中国宴会更反映在梅里马克河交流,但西方宴会更多反映在邻近的客人之间的友谊。与中国饮食的差异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更明显。自助餐是把食物盘子放在桌子上,按照个人爱好自由获取食物。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需要把所有放在桌子上,也显示了西方人尊重个性,自我。但各有各的,互相不干扰,缺乏一些中国谈欢》的情调,没有吃饭。
四、饮食的地位不同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在《礼记》中认为人生的两件大事即“饮食”、“男女”。“饮食”是基本的生存温饱问题,属于物质需求;“男女”则是康乐问题,属于精神需求。在中国,饮食已经是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这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它所代表的含义和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早已超越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人们在寒暄时“你吃了没?”,把职业称为“饭碗”,思维是“咀嚼”,经验被称为“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是称为“醉”,常见的名字“常态”,容易叫“一块蛋糕”,饮食对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厨房里的桌子,但项目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吃在表单包含丰富的心理和文化意义以及人们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为了获得更深刻的社会意义,所以“吃”也是各种各样的理由。出生要吃、满月要吃、周岁要吃、升学要吃、结婚要吃、升职乔迁要吃,六十、七十、八十大寿要吃的觥筹交错,而且要大张锣鼓、欢天喜地地吃,甚至去世了“红白喜事”中摆酒也是必不可少得程序,而这时吃也渐渐流于形式,它的社会意义超过了其现实意义。
而西方人则简单得多,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并没有那么丰富的社会意义。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著名的需求定律中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饮食则被划分在第一层,即作为人类的最低级的需求,在此之上还有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西方人仅仅认为吃只是为了基本的生存,吃了才有营养工作和生活。饮食在西方同样也作为一种交际方式,但“吃”在交际过程中所承载的“使命”就少得多,吃多半为了感谢他人的优质服务或为庆祝一笔交易的顺利,单纯是出于礼节上的需要。
五、饮食的气场不同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显然比西方人要复杂的多。中国人也许最讲究气场的,对于设宴吃饭,主人的真实心态永远不是大家有没有吃饱,而是餐桌上的排场够不够足,够不够气派,只要给自己挣足了面子,这餐饭的目的便达到了。菜肴更加丰富,更珍贵更能体现主人的好客和客人的身份,和食品的数量将大大超过主机和客人可以使用,否则就不足以显示主人的好客。这可能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结果,”冯生活废物,热情好客。这种“讲排场”的习惯。而大多数西方国家则没有这种观念,他们认为饮食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解决人的温饱,吃的形式和内容以是否吃饱、是否营养健康为标准。在美国,朋友之间聚餐则采用大家“凑饭”的形式,即每个人带一两个自己觉得不错的、有特色的菜,聚在一起共同分享。比如一个人带些印度菜、一个人带份比萨饼、另一个人则带些中国的广东菜,主人则提供一些简单的小菜酒水和甜点,大家就这样聚在一起分享丰富的菜肴了。可见,西方人吃一样的机会交流和聚会,是一个机会回顾旧的友谊,结交新朋友,和访问信息,吃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更不会去狗和互相竞争。所以在西方宴会,主人会尽力营造出轻松、和谐、自由的气氛,充分利用宴会的机会来促进大家的交流。
综上所述,中西饮食存在的差异但具有相对性。全球化下的跨文化交际、多样性的饮食文化增加了互补性和兼容性。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饮食文化碰撞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将会出现新的特点,产生新的变化。它会更加帮助一方面中国饮食文化在交流,碰撞。不断完善发展,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将促进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兴兴,郝爱娟.《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2]陈洁.《得心应手――西餐礼仪》.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3]Martin Boyle.《英国原来是这样》,外文出版社,2009.
《沉疴》以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生活为背景,记录一位老人生命最终阶段,家族的亲情与冷漠、坚守与纠结,通过对民间俚语、礼俗的钩沉,和原汁原味的民间生态,反映传统的生死观念、人伦观念在现代社会遇到的挑战和变化,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幽微,世情的冷暖。
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在致辞中说:“赵月斌长篇力作《沉疴》是山东文学在2016年度的重要成果,这一次围绕这部长篇小说的研讨,既是山东师范大学对于山东文学创作的关注与支持,也是山东文学批评发展建设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切坚固的东西终将烟消云散”
有一年暑假,黄德海正在家里午睡,忽然听到屋外有一个人在滔滔独白,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他忍了一会儿,但那声音太有穿透力了,实在无法再睡着,就到门外去看。原来独白的是一个老太太,骂她儿子的邻居。本来儿子跟儿媳妇吵架,邻居去劝架,她非常不高兴,就一边用一个扫帚虚扫着大街,一边连绵不绝地骂。
“我当时怎么也弄不清楚这个事儿,人家是劝架的,怎么会挨骂呢?后来才知道,她其实希望儿子把儿媳妇打一顿,但是因为邻居的一劝,没有打成,她非常生气,所以才跑到街上来骂。”黄德海说,“看《沉疴》,就勾起我这个想象来。”
小说中的“奶奶”,跟骂街的老太太一样,到底要老成什么样子,才会不明理智到这种地步,连人世的好歹都分辨不清了?“月斌更为出色的是,选取了一个特别容易展示矛盾的场景,就是在“爷爷”去世前后。在我们山东,一个人生病期间和每年的过年前后,都是特别容易出现矛盾的。”黄德海说,年节礼仪比较多,生病期间需要人,所谓“生要人,死要人,无事端端要何人”,生死之际和年节间,特别需要人,矛盾也特别容易多发。
读了《沉疴》,贾振勇想到马克思的一句话:“一切坚固的东西终将烟消云散。”顾广梅想起了苏童的长篇小说《黄雀记》:“他也是讲亲人之间的彼此捆绑。《沉疴》的深刻度一点不亚于那个作品,甚至有超越,它是建构在一个文化的肌理上来探讨最至亲的人的关系。”
张炜读《沉疴》,一开始有点惊讶,“对山东作家来讲,出手有点怪异”。按照传统观念,山东作家现实感很强,写得有分量,也很正统,所谓的“气”很正;但是灵活不足,所谓的“创新”不足。
张炜说:“月斌的这部长篇小说在群体中是相当特别的。它的烟火气很重,很传统很中国,读了以后,会想到《金瓶梅》和《红楼梦》那种叙事,气息上并不陌生。它写局部,写细节,很是细腻。但是它又有西方马蒂斯拼贴画的意味,把不同的文本拼贴起来,让读者在心里重新组装,像拉美结构主义的东西。所以它既是先锋的,又是传统的。”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里有一首《战友》,歌里唱到:战友离开以后,感觉就像哈密瓜断了瓜秧;断了瓜秧以后,哈密瓜依然甘甜。张炜用“一只毛绒绒的瓜”来表达对赵月斌的期待:“那是一个很成熟的瓜了,不能继续成长,虽然芬芳四溢,甘甜可口。月斌还是一个毛绒绒的、正在成长的、正在膨胀的瓜,现在‘味道’就很好,会越来越甘甜。”
民族痼疾的反叛与回归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利害,二是血缘,三是彼此相互吸引。宋遂良指出,“这个作品主要谈的血缘,血缘能不能构成一个情感的主要的东西,亲人之间情感的脆弱性、易损性,亲人的仇恨比别人的仇恨还要加倍,爱人的谎言像毒药一样。”
宋遂良说:“人类怎样克服自身的弱点?特别是中国人,先天就被礼、孝、仁义道德所局限,所以我们的感情很不自然,很不真实。所以我们虚伪、嫉妒、小气,这些东西是民族的痼疾――沉疴。”
杨克指出,“小说《沉疴》是我今年读到的乡土中国的一个典范式的作品,它不是浓墨重彩的泼墨的写,它是点染的写的,写得非常细,写出了中国的民俗、山东的民俗,特别有代表性。”
由《沉疴》,很多人想到了“中国故事”。刘照如评价《沉疴》:“用相当有创意的文本写了最中国化的人,和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的事。”
中国故事,即原来强调的“本土化”。在刘照如看来,这“是中国作家的一种自信,但同时也可以说是不自信。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用中国语言写中国人,写中国小说,为什么非要强调本土化和中国故事这个概念呢?这就说明,曾经有一些前辈作家用西方经验写小说。”
刘照如指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什么时候表现最集中?就是红白喜事的时候。这时候,平时不来往的所有的社会关系全被扯动。所以,人结婚的时候和去世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中国人的心理的。什么是最中国化的故事?刘照如说:“我们会经常想到:我们的父辈,他们经常失去尊严地活着,是最低水平的生存,没有尊严。”当前,中国巨大的变化,是写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人性是与生俱来的,有好有恶。刘烨园指出,我们要探讨的是在什么条件下、什么环境下,好的人性抑住了坏的人性,坏的人性蓬来,又是什么造成的。小说中“奶奶”敢作敢为,放在过去,要是一个大家闺秀,如果读了书,学了法律,会成为思想的引领者。“在这种小的、封闭的、地域的、扭曲的文化中间,她就成了一个恶的人物。”
方言作为中国故事的一种呈现方式,也出现在《沉疴》中。马兵谈到山东方言写作的传统:“文学史上,《金瓶梅》《醒世姻缘传》都是由山东方言写成的。张炜主席的《丑行或浪漫》用胶东方言写成,张新颖老师有篇文章谈论这个小说,名字很有启发,叫《行将失传的方言和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