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3 02:28:27
导语:在描写大自然的句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作者:李白)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作者:杜甫)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作者:王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苏轼)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作者:柳宗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作者:杜甫)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句,这段文字是按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4)文中运用了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二)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三)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7.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8.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四)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7.本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
8.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①各种花次第开放学生不要乱花钱
花言巧语迷惑人爷爷的眼早花了
②到了秋天,果实成熟这条路,小王最熟了
俗话说:熟能生巧他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
③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是毒草就必须进行批判
要学会明辨是非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候
9.本段描写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
10.课文中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本段中有没有“大自然的语言”?试举例说明。
11.文中“年年如是”的“是”为指示代词,请说明它指代的内容。
(五)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2.本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扣住了什么来举例子?
13.“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禾”指的是什么?
14.本段说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画出关键的词语。
15.本段语言有什么特色?
(六)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1)差别(2)差异AB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A.虽然但是B.由于因此C.可是因而D.但是所以
参考答案
(一)
(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2)①;概括到具体(逻辑)(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2)荣枯去来(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3)……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4)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A.×B.√C.√D.×(6)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7)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8)逻辑顺序
(三)1.BA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1)次第,一个接一个。(2)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四)7.时间顺序
8.①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花费用来迷惑人的模糊迷乱②长成知道得清楚熟练程度深③这样是(判断词)正确正是9.说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10.有;例如燕子归来。11.本段前面的内容。
1.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3.体会小丽的话,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课文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专项训练】
看图写话,描写春天的景色,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区分同音字“代”“带”,指导书写“作”“昨”两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书写“特别”两个字,提问:“谁认识老师写的这两个字?”学生回答并领读。师:“哪位同学知道‘特别’是什么意思呢?”(特别就是和别的不一样)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直接进入新课,把学生带入课文中。】
二、识字学词
(一)自主识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呀?(问老师和小伙伴,查生字表,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教师巡视并指导读文,师生交流。
(二)交流自学情况
1.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语。(接火车读、同桌轮读……)
2.学生汇报识字情况。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带”“代”读音相同,你怎么区分?怎么组词?(学生回答)
(三)指导规范书写
1.大屏幕出示田字格中生字,指名读,齐读。
2.用生字组词、扩词、造句。
3.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占格位置,师重点指导“作”“昨”两个字。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小组内展示学生写的字并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浅入深地进行写字指导,加强识字效果。】
三、熟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
1.师:我们刚才学的生字宝宝藏进课文里,大家赶快找到他们,并再读课文。读后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2.用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同桌读……)
(二)合作交流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大家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1.我知道了特别的作业是什么,小丽的画很漂亮,这份作业很特别,因为她爱护了花草树木。(出示课件:玉兰花)
2.小丽做得对,我们要向她学习,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花草树木。
3.小丽的作业和大家不一样,说明她爱动脑筋。
……
4.师:同学们,真棒!收获可真不少呀!小丽的作业最好,但其他小朋友也并不是故意破坏花草树木,只要以后不再做了,他们也是最棒的。
(三)展示收获
1.教师展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学生运用书中语言说说图片内容。
2.师小结:春天那么美丽,人人都很喜欢,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做朋友。只有这样,春天才会更美,大自然才会更美。让我们做绿色的环保小卫士,让春天永远美丽。
【设计意图:教师从学生已有资源入手,通过自读、感悟、思考、尊重学生体验,在互动中焕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特别的作业
小朋友:红红的桃花 嫩嫩的桑叶 细细的柳枝
小丽:一幅画
(爱护花草树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识字效果,回顾课文内容。
2.专项训练,看图写话,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
1.出示词语,认读。
2.指名读文。思考:为什么小丽的作业最好?
二、专项训练――看图写话
(一)学习语言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完成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桃花 ( )的桑叶 ( )的柳枝 ( )的小草
(2)照样子,写句子。
例:今天,小朋友有的带来了红红的桃花,有的带来了嫩嫩的桑叶,有的带来了细细的柳枝,还有的……
( ),( )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2.学生完成汇报结果。
3.展示检测,每组请一个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句子。
4.师:大家做得很好,通过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排比的句子,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
【设计意图:以课文为基础,了解词语对景色描写的作用。】
(二)尝试运用
1.课件视频欣赏美丽的春天。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整理。
春天到了,( )的桃花开了,( )的小草绿了,( )的柳枝发芽了,还有小鸟在枝头( )地叫着。小朋友来到田野里,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大家玩得真高兴!
3.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写话训练。
4.展示检测。
(1)班内展示: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完成的习作。教师点评。
春天到了,(红红)的桃花开了,(青青)的小草绿了,(嫩嫩)的柳枝发芽了,还有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叫着。小朋友来到田野里,有的(放风筝),有的(画画),有的(做标本),还有的(捉迷藏),大家玩得真高兴!
(2)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互相谈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汇报、交流,提高写话能力,培养写作兴趣。】
三、展示检测
谈谈你通过这两节课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美丽的春天
( )的桃花( )的小草
1、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5个生字,理解6个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
3、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 会把提纲补充完整,并按提纲背诵课文第3~6自然段。
教学重点:会把提纲补充完整,并按提纲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录音机及磁带 作业本 (有条件的可准备图片或课件)
《火烧云》一课在描绘火烧云变化的情景时,形象生动,语言优美。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加强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并落实单元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
一、抓住重点,创设氛围,感受美。
《火烧云》重点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形态的变化。教学时,教师可先从整体入手,设计这样的问题:
1.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发生在什么时候?
2、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3.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作者这种感受的?
然后让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边看挂图思考。之后让学生谈谈(先同桌谈,后指名谈)听完老师范读后对火烧云的感受。这样学生就能掌握课文的重点部分,初步领略到火烧云变化奇妙的景象美。
二、反复品读,突出重点,欣赏美。
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赏析描写火烧云美丽景象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描写的意境美。
1.指导学生欣赏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照在大地上的美景。
教师可引导学生解答:霞光照在大地上的美是通过描写哪此景物来表现的?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种变化?
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感受。
2.重点指导学生欣赏火烧云上来时的色彩美。
①指导学生品读第二、三自然段,结合挂图体会“极多”和四个“一会儿”都是讲颜色多、文化快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两个重点句进行赏析:“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②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个重点句,边看插图,边体会,更真切地感受火烧云色彩变化美。
3.启发学生欣赏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形状美。指导学生品读第四、五、六自然段(先读后理解,再有感情地朗读),并结合挂图领会“一会儿”、“忽然又”、“接着又”等词语的用法,明白这都是讲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快的。然后品读第四自然段:“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在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的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这是写火烧云变化快、开头多,突出了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形状美。接头指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让他们想想哪些词句表明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快。最后让学生自学第六自然段。
4.归纳全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使学生明白这既是描写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之美,又是表达作者对美丽景色的热爱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的心情与作者的心情相融合,以此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三、训练说写,落实重点,创造美。
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色的热爱。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诵、品赏,充分感受火烧云的颜色、形状之美。通过落实说、写训练,使学生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1.先引导学生读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仿照着说。先同桌说,再指名说。这样就形成了信息的多向交流与反馈,使学生对火烧云颜色、形状美的认识更加深刻。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
郁郁葱葱:本课指竹林苍翠茂盛。
排空而至:本课指许许多多的灰椋鸟一个挨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倾诉:完全说出。
栖息:停留,休息。
呼朋引伴:呼喊,引导同伴。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一(1、2):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二(3~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的3~5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
第三自然段:写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第四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后的情景。
3、“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
4、我们惊喜的心情,特别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
5、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6、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灰椋鸟归林的?(时间顺序)
(2)这样的顺序体现在这样几组词上: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4)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7、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瀑布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三、指导背诵第二段。
帮助学生弄清这一段的层次,再让学生明白第一层的叙述顺序。
四、作业
背诵课文3~5。
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我”的感想。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先看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再看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1)背诵第二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2、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三、朗读课文
板书:
15、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归林几分钟排空而至场面壮观
一.创设情境
课前几分钟,我先创设情境,播放CCTV的《请你欣赏》,为学生营造和谐而快乐的氛围,让他们沉浸在对自然的审美中,使他们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抒写大自然的兴趣。
二.故事引领
在探究“为什么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个问题时,我讲了一个故事: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次和国王谈论哲学时指出:万物莫不相异,田地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派宫女到花园里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谁也没有找到,因为粗看起来似乎完全一样的树叶,实际上的大小,厚薄,色泽,脉纹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这样导人,形象的说明了世上即使表面相同的东西也会有很细微的差别,把握景物的独特之处,才能真正把握它们的形象。
三.实物演示
为了使同学们明白“什么是景物的特征”,我选择了一幅睡莲图,一副荷花图,让学生思考“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什么是景物的特征?”这两幅图片很有可比性,这样学生在欣赏、观察、对比中就可以明白: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
四.范文赏析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我用多媒体出示了《雨中登泰山》和《黄山记》中的两组例子:一组是缔中登泰山》中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紧十八盘的,一组是《黄山记》中作者从不同角度写松树的。
接下来让学生欣赏并思考:两组句子分别写了哪些相同的景物?相同的景物在同一作者的笔下为何会有不同?写出景物的特征首先得注意什么?
选这两组例子就是要学生在分析对比中明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进而得出结论:要写出景物的特征,首先得仔细观察,并注意观察点的变化。
接下来我又出示了《荷塘月色》和俪中登泰山》中的两段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境界的,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都让你觉得他们是泰山的天然主人,好像少了谁都不应该似的。”然后让学生品读范文,对比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写出景物的特征,除了仔细观察外,还得具备什么能力?
学生探究合作,得出结论:两位作家能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是因为他们能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写出了景物的独特之处。因此,要写好景物,还要善于联想和想象,并能调动多种感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最后我又出示了《荷塘月色》和《荷花淀》中描写荷叶、荷花、荷香及周围环境的几组例子,让学生朗读、品味,然后思考:朱自清和孙犁笔下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同样是对荷叶、荷花、荷香及周围环境的描写,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异呢?
这两篇文章同样是写荷塘,作者情感不同,写作目的不同,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就不一样。朱自清的《岢塘月色》贯穿全篇的情感基调是淡淡的哀愁及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景物中带着朦胧,在月色下,荷叶像“的裙”,荷花如“明珠”如“星星”,荷香是“缕缕的”,雾是朦胧的;而孙犁的《荷花淀》是写抗日根据地人民美好心灵及对敌的乐观顽强的,所以他笔下的荷叶是“铜墙铁壁”,荷花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荷香是“新鲜的”,雾是“透明的”等等。这样学生在对比品味中就可以明白:写出景物特征,要善于使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互相交融。景物要能写活,必须有作者自己独特的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三融合”,即是从备课到课堂,始终将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融合,充分把握教材编写的特点。
1、融合训练重点: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训练重点是:①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②读书摘要。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
2、融合预习提示: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我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一、“三结合”:即是从备课到课堂,始终将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结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
1.结合训练重点: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九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训练重点是:①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②读书摘要。
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要求不要过高,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然后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也逐渐培养成习惯。
2.结合预习提示: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我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3.结合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又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一,这一题给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明确本文的条理性。我首先是要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这样也为做“读书摘要”作过渡。练习五的第1小题,则是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不同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二、“三利用”:即利用工具书、板书和《中学生助学丛书》。
1.利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自学的好帮手”。教师离不开工具书,何况学生。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而且必须养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能力。在课文“预习提示”里有使用工具书的要求,在课后练习题里也有不少训练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兴趣,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
2.利用板书:板书的设计,要做到科学、规范、简明、美观,这是教师的共识,但实施却很难。我在设计板书时,首先精心考虑内容的科学,文字的规范简明,书写的美观。也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教师板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点明这种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而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草木荣枯”的“荣”的语言文字信息:“萌发”、“开放”、“孕育”和第二段拟人化的“暗示”、“传语”;“枯”的表现则是“变黄”、“衰草”。“候鸟去来”的体现是“燕子归”、“布谷鸟唱”、“大雁飞”。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本文标题的用法。
在突出“训练重点”的“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教学时,则板书优美词句以体现“生动”;“有条理”则板书第一段体现时间顺序的“春、夏、秋、冬”四个字和第二段以农事活动为顺序的“耕、种、割、插”四个字。
总之,精心的板书设计,要有科学性,要简明而美观,要体现教材作者的思路,也反映教材的特色,而且突出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修辞手法分类特点作用地位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1-01
语文教学的职责是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语文能力,其中就包括指导学生很好地掌握修辞手法。
一、修辞和修辞手法
修辞:是指对文字加以修饰的写作手法,包括词语和句式的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修辞手法:也称辞格、辞式,是为了使语言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二、修辞手法的分类、特点、作用
1.比喻
特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
注意:本体、喻体之间要有相似性;比喻要贴切;不是所有的"像"字句都是比喻句。
2.拟人
特点: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使物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行为,从而使描写更生动。
3.夸张
特点: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
作用:突出事物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分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4.排比
特点: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作用: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某种意思或感情。
5.对偶
特点:由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对的句子构成。
作用:使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
6.反复
特点: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作用: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某种意思或感情。
7.设问
特点:在并无疑问的地方,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即自问自答。(注意和一般疑问句区别)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8.反问
特点:只问不答,答案就在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此外,教材中还出现了其他修辞手法,且容易和上述几种混淆,如:借代与比喻,通感与比喻,对比与对偶,反语与双关等,教师应适当予以点拨。
三、修辞手法在语文中考里的地位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各地中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比比皆是,主要有两种方式:
1.把修辞手法和阅读理解结合考查。一般是结合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赏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2.把修辞手法和各种写句题结合考查。一般是在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试题中,要求学生运用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重庆市近10年的语文中考里都有此类考题。如:
(1)2003年: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把句子补充完整。(4分)
溪流、湖泊、山泉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因为有了水而有了灵性,有了生机。水是有灵魂的。水的灵魂如少女一般韵味十足,如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
(2)2007年:仿照下面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4分)
江南是一局棋,纵横交错的田垄是棋盘,星星点点的湖泊是棋子。
(3)2011年:2011年4月,重庆市妇联、大渝网等联合发起了"爱心字典捐赠"活动,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并表达了期盼和祝愿。
如果你捐了一本字典,请在字典上写一句留言,表达鼓励之意。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四、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有一项要求是"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流畅,有一定的表现力"。"表现力"是指词语生动,修辞手法丰富,文句有意蕴,这也是阅卷老师给考生打高分的一把利器。
斯大林说过:"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是分不开的。"只有平时在阅读和写作中有意识地积累、使用修辞手法,才能使学生逐渐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技巧。
1.妙用在作文标题中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若用修辞手法来拟题,可为文章增辉添色。如:《宽容是把双刃剑》、《母爱如水》、《狗的遗嘱》。
2.妙用在作文开头、结尾中
用修辞手法开头,往往能够很好地开启下文,迅速吸引读者的眼球;用修辞手法结尾,常常让人回味无穷。
3.妙用在记人、写物、论理之类的作文中。
五、修辞手法教学中的几点设想
1.树立"大修辞"观。除了重视辞格,还要注重修辞的语言、句法、篇章等方面。
2.必须在具体的言语材料中让学生感受修辞手法的魅力。切不可将修辞手法与具体文段剥离开,去生硬地讲解修辞知识。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结合语境赏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3.教学方法要灵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赏析朱自清先生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可以采用换词法,把"钻"换成"长",采用去词法,去掉"偷偷地"一词,让学生比较其表达效果的不同,从而切实领会到拟人手法的妙处。
4.注重修辞教学的系统性。教材中的修辞手法知识零星散落在一些练习里,教师要有统筹安排,呈现出系统性,并与阅读、作文教学协调统一。
总之,语文教师要紧扣初中修辞知识教学重点,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赏析、表达、运用能力,最大化地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