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2 12:45:16
导语:在精准扶贫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之后想到,如何做到“精准”,其实SDG已经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和途径。
SGD的目标1,就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而在《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中有着具体的举措,比如对SDG目标1下的1.1的目标“到2030年,在全球所有人口中消除极端贫困,极端贫困,目前的衡量标准是每人每日生活费不足1.25 美元”,中方的落实举措是“到2020年,确保中国现行标准下的5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而对于目标1.2的“到2030年,按各国标准界定的陷入各种形式贫困的各年龄段男女和儿童至少减半”的目标,中方的落实举措是: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分类精准扶持,确保实现2020年全部脱贫的目标。
可见,精准扶贫是中国实现SDG目标1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从企业的角度,又怎么能做到“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这几个“精准”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1、发挥企业专业优势
要做到精准扶贫,企业自身也要精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投入精准扶贫工作,结合公司主业将精准扶贫提升到战略高度。例如国家电网大力推进“国网阳光扶贫行动”,加强援疆兴边富民,推进村村通动力电、井井通电、光伏扶贫项目接网等工程建设,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为国家电网公司定点扶贫县。玛多县10兆瓦扶贫光伏电站已正式并网发电,该电站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562万千瓦时,发电纯收益将全部用于玛多县贫困人口脱贫。又比如华润集团下属的华润新能源与忻州市政府签署风电扶贫协议,利用五年时间投资270亿元,在忻州风电资源好的贫困县及地区建设合计300万千瓦的风电扶贫项目,并成立华润忻州清洁能源扶贫基金会,项目投产运营后纳入总计1.2亿元作为扶贫专项资金。华润集团输入新能源项目,以投资新兴产业,再以产业促脱贫,最终塑造该地区强大的“造血功能”。
如农村淘宝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项目。2015年,阿里巴巴规划在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服务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通过这一规划实施,阿里巴巴探索建立了农村电子商务新渠道、生态农特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以及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支撑体系。例如与湖南平江县签署“农村淘宝”合作协议,据了解,平江县目前还有贫困人口11.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7%。目前平江县已有1300户精准扶贫户参与到农村淘宝中来,有300余户精准扶贫户开淘宝店。
企业借助自己成熟的技术和商业优势助力精准扶贫,这也是一种“精准”。
2、跨界合作,打造精准扶贫价值链
企业虽然有自身技术、商业和资金的优势,但是还需要联合在扶贫方面具有专业优势的非营利组织等第三方,才能更好地发挥多方的优势,通过跨界合作,打造精准扶贫价值链。
例如中国扶贫基金会通过多年的摸索,为解决扶贫的“漏斗现象”,成立了社会企业“善品公社”, 善品公社的运营模式简单概括就是以农村合作社为组织载体,善品公社为统一品牌,通过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把分散的生产要素整合起来,实现规模化,解决市场规模与生产效率问题;其次通过合作社建立社员的利益制约和激励机制,解决生产质量和利益分配问题。最后以合作社y一管理经营为基础,提升服务水平,打造统一的农产品品牌,直接面对消费者。善品公社在苹果等公司的支持下,为雅安灾区农民的猕猴桃和黄果柑实现了数百万元的收入。
3、善用企业志愿者
企业的员工既是拥有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同时也是贡献爱心的社区人才,企业的志愿者文化不但能让员工贡献于社会,还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对企业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培养领导精神,激发企业的创新文化。IBM将企业的志愿者与SDG的17项目标进行了对标,思爱普(SAP)也在计划将企业的志愿者与SDG的关系通过执行手册的方式加以引导。 精准扶贫和持续影响力打造圆桌论坛合影
企业在继确定贡献SDG的优先顺序、目标设定并公开承诺之后,可以通过员工志愿者的持续贡献将精准扶贫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
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安排和部署,云南农业大学对口帮扶楚雄姚安县前场镇木署村。前场镇是楚雄州40个少数民族聚居贫困乡镇之一,木署村98.9%人口都是彝族,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种植、经济林果和畜牧方面的收益,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少数民族聚居村。
走访帮扶村 精准把握“贫情”
全省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启动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与姚安县签订“十三五”校县合作协议,云南农大和产业研究院成立了“挂包帮、转走访”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干部与贫户结对帮扶,专门研究制定精准扶贫方案,扶持贫困户早日脱贫。
每次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领导干部精准分析每一贫困户致贫原因,研究制定每一贫困户脱贫计划,认真落实每一贫困户帮扶措施,用实际行动带动全校帮户干部真心扶贫。帮户干部入户走访时,不仅详细了解贫困的现状,养殖、种植专家们还一次次地为贫困户现场传授专业技能,手把手地教会他们解决常见问题。截至目前,学校共派出帮扶干部202人次,走访贫困户116户,走访贫困群众449人,填写帮扶联系卡116份,提出脱贫建议465条。
选准特色产业 开展产业扶贫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把握“贫情”,理清需求清单的基础上,云南农大和产业研究院组织专家团队反复进行数据整理和精准分析,结合学校的学科人才优势,挖掘当地的产业发展资源禀赋,制订出木署村的科学、合理的精准扶贫方案,即发展冷凉山区生态蔬菜产业和地方优质牛羊养殖业。
在木署村扶贫点建设100亩“云南农业大学生态蔬菜生产技术核心示范区”,展示多样化品种高原生态蔬菜园艺技术,培训木署村的贫困户种植生态蔬菜的技能,树立木署村生态蔬菜产品品牌,帮助贫困户可持续增收达到脱贫的目的。
“生态蔬菜生产技术”将高原适应性多品种类别蔬菜农田园艺和先进灭害技术配套示范,组配最佳生态种植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农药和肥料施用量减免、农田废弃物收集制度;展示灭虫灯、熏蒸器、驱避器、性诱器、粘虫卡等器械和精准机械化施用设施,显示生物农药、肥料的应用效果。同步实现推广适用种养殖技术,将贫困户培训为种养殖能手,构建蔬菜生产病虫害防控技术及配套物资协作服务体系,降低生产各环节的成本,形成生态优质蔬菜的产业链等多方面的共赢。
成立合作社 实现互助共赢
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吴伯志、名誉校长朱有勇院士带工作组深入到木署村部署落实“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在实地调研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后,与楚雄州政府、扶贫办、姚安县的县乡村各级负责人进行座谈,就发挥校村资源优势,建设无公害化蔬菜种植基地,成立合作社进行沟通。
云南农大、产业研究院联合楚雄州、县共同向上级部门申报特色产业发展项目,搭建产业发展专家技术服务团队,将木署村5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联合起来组建“木署村生态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合作机制方面,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管理,较好解决了山区空心村、贫困户面临的缺人、缺钱、缺技术、缺销售渠道等瓶颈困难。
此外,云南农大、产业研究院将产业扶贫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协调2014届毕业生创立的云南豪晟商贸有限公司作为农产品采购方,将学校挂钩扶贫村的姚安山药、天申堂萝卜、新华白芸豆等特色生态农产品作为消费商品,集中采购送到学校,直接卖给教师和学生食堂。这个模式把广阔的消费市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农民增收脱贫链接起来,有力推动山区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基地示范带动 发展生态蔬菜
蔬菜产业基地以农大蔬菜IPM种植技术推广示范项目专家组为技术支撑,开展“云南农业大学生态蔬菜秤示范”,展示多样化品种高原生态蔬菜园艺技术,树立木署村生态蔬菜品牌,帮助贫困户可持续增收,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生态蔬菜生产技术示范区,将高原适应性多品种类别蔬菜农田园艺和先进灭害技术配套示范,组配最佳生态种植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最终达到减免农药、化肥施用量和病虫害防控效果达到90%以上的目的。
同时,开办蔬菜生态种植田间培训,将贫困户培训为生态蔬菜种植能手;成立蔬菜合作组织,构建蔬菜生产病虫害防控技术及配套物资协作服务坐标系 降低生产成本。农田和蔬菜产品无污染、无农药残毒,带动辐射前场镇优质蔬菜生产,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增长。
合作社规划建设百亩无害化蔬菜种植基地,通过逐步建设完善现代化的农业配套设施,建成具有科研、推广、示范及产业培植等功能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一期露天栽种蔬菜100亩,主要种植品种为苦苣、生菜、大白菜和青笋瓜。二期规划建设大棚20亩,主要用于蔬菜育苗,严格按照无害化蔬菜种植技术操作,发挥引导、示范、培训与教学等作用,带动农户依托基地有序扩大种植面积,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实现蔬菜产业的规模与品牌效应,让村集体经济和种植户得到发展。
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
云南农大、产业研究院与姚安县开展校县合作挂钩扶贫以来,按照“便民修道路,发展扶产业,落实抓干部”的工作思路,始终坚持“科技扶贫为主,多种扶贫方式并举”的立体扶贫工作思路,把学校农业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同姚安县当地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产业。
真情真扶贫,制订完善的脱贫规划
云南农大、产业研究院成立了“挂包帮、转走访”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人。根据姚安县前场镇木署村的实际,向姚安县选派7名厅级干部、113名处级干部,结对帮扶木署村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选派6名骨干教师组建了驻村帮扶工作队,派驻了村支部第一书记。帮户干部分期分批,累计11批次深入木署村入户走访,实现了派出的帮户干部遍访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一对一”对接,“面对面”交流,建立了联系,摸清了家底,
分类梳理贫困现状,深入分析贫困原因,研究制定贫困户精准帮扶计划,完成“一户一计划”的要求和任务,共收集到244条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和建议。组织经济管理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相关学院、部门,深入姚安县、乡镇、村组和农户实地调研,编制出前场镇木署村精准脱贫规划,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扶贫措施。
除此之外,针对木署小学存在的困难,云南农大、产业研究院资助了10万元资金,帮助木署小学建盖餐厅与围墙,捐赠了120套课桌椅;向村委会资助4万元修建了厕所与洗澡间;还争取了25万元资金硬化了木署村处署地至罗家箐村庄道路。这些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改善了木署村的教学与生产生活质量。
多措并举,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云南农大、产业研究院通过多种途径协助姚安县、乡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姚安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畜禽养殖良种推广、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木署村生态蔬菜种植、前场镇玉米节水灌溉与青贮玉米种植、木署村罗家箐进村道路硬化等工程,在前场镇建成优质大蒜、马铃薯、青花菜、山药、百合等近10000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实施千亩连片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新增土地500余亩,新建输水管线50余公里、水窖510多个;引进滇撒猪配套系、奴比黑山羊等优良种畜500余头(只)进行本地畜禽养殖品种改良。强化科技培训与教育扶贫工作,提高当地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组织专家教授200余人次深入生产一线举办科技培训班60余期,实施了“千名乡土兽医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累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4000余人次、现场指导农民群众8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近10000份;建成优质林果推广示范样板基地近800亩,带动当地近15000亩林果的改造提升;协助争取并实施各类项目10余项,到位项目资金近400万元。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生活动,累计救助了贫困生400人次;累计捐赠电脑、教学课桌椅近200套,科普图书15000余册。
“六个一”计划 确保农民脱贫摘帽
【关键词】旅游 精准扶贫管理 途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国务院在2014年的《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主要是指在旅游扶贫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扶贫目标,以达到真正扶贫的目的。其中,旅游精准扶贫管理是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保障,它贯穿整个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主要是指对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以及涉及的各个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的一系列活动,以实现旅游精准扶贫效果。由此可见,旅游精准扶贫管理在整个旅游扶贫过程中至关重要,必须对之加以探讨。
旅游精准扶贫管理的作用
确保旅游精准扶贫系统的有效运行。旅游精准扶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由旅游精准扶贫识别、帮扶、管理三个子系统组成,这三个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旅游精准扶贫各个子系统的运作中又涉及多种参与主体与多样的旅游资源,因此如何协调旅游精准扶贫各个子系统、不同主体间的行为,整合旅游精准扶贫资源是一个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而旅游精准扶贫内部的元素十分复杂多样,也不可能自动实现整合,为此必须建立起一套管理系统,来科学规划、协调、引导旅游精准扶贫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系统有序持续运行。
提升旅游精准扶贫的效率。旅游精准扶贫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旅游扶贫资金配置为主的旅游扶贫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旅游扶贫工作组织的效率。加强旅游精准扶贫的管理能够提高这两方面工作的效率。首先,通过加强旅游扶贫管理,可以对旅游扶贫的措施、工作重心以及扶贫项目进行调整,严格避免旅游扶贫资源的挪用,同时也能够减少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通过对旅游扶贫项目、资源以及目标对象的管理来提升旅游精准扶贫的工作效率。其次,加强旅游精准扶贫的管理,可以明确旅游精准扶贫参与各方的责任与权利,协调各方工作,确保旅游精准扶贫的各个工作环节顺利开展并有效衔接,实现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效率。
促进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在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中,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是整个工作的前提,关键是进行精准帮扶,而管理则是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保障。加强对旅游精准扶贫的管理,旅游扶贫才能在扶贫目标人群确定上保证公平公正,这样旅游扶贫项目才能真正是针对贫困群体。通过完善的旅游精准扶贫管理体系,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参与状况,确保他们能够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中,监督旅游扶贫的各个工作环节,使得贫困人群成为旅游扶贫的最大受益者,以实现旅游扶贫的目标。
旅游精准扶贫管理的主体
政府。政府部门应是旅游精准扶贫的主导力量,它制定旅游精准扶贫的具体计划和措施,并协调旅游精准扶贫参与主体,确保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说,政府的旅游精准扶贫管理应包括战略管理、政策管理、资源管理以及项目管理几个部分。但随着旅游精准扶贫系统的完善和成熟,政府在旅游扶贫项目中的作用应由主导变为引导。此外,旅游扶贫需要多个部门协作,包括旅游、扶贫、农业、林业、国土、文化、民族事务等各个政府部门应明确自身在旅游精准扶贫中的角色,这样才能够避免权责不分,各个部门间也才能通力合作,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的目标。
贫困人口。旅游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要目标贫困人口在经济上获得改善,摆脱贫困状况。在旅游扶贫项目中,贫困人口参与的方式以及参与程度会影响贫困人口的收益。有研究表明,要想在旅游扶贫中让贫困人口受益,其必须参与到旅游精准扶贫的决策、管理以及项目规划等活动中。所以,要想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的目的,必须提高贫困群体在旅游精准扶贫中的参与程度,保证他们的参与质量。具体来说,目标贫困群体应参与旅游精准扶贫的各个环节,包括旅游扶贫项目的决策、规划、实施、管理、监督以及评估等。而且在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贫困人口还能在管理游客、维护治安、监管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旅游精准扶贫系统中,贫困人口不仅扮演受益者角色,同时也是旅游精准扶贫的风险与责任承担者。
其他旅游扶贫资源投入者。除政府和目标贫困群体之外,其他在旅游精准扶贫项目中投入资源的个体或单位都归入旅游扶贫资源的其他投入者范畴,这主要是指非政府组织和企业。以利益取向为划分标准,可以将其他旅游扶贫资源的投入者分为盈利目的和非盈利目的两种,前者主要是企业,而后者包括非政府组织、社会捐赠者以及定点帮扶单位等。但无论盈利与否,只要主体投入旅游精准扶贫资源,那么他便对其投入资源的运用具有知情权、管理权以及监督权,所以旅游扶贫资源的其他投入者也是旅游精准扶贫的重要管理主体。
旅游精准扶贫管理的途径
健全和规范旅游扶贫管理体制。首先,要完善旅游精准扶贫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健全旅游精准扶贫管理系统的基础,也是旅游精准扶贫管理合法性的来源,使得旅游扶贫管理有法可依。制定旅游扶贫管理的法律法规,还能够明确旅游扶贫中各个部门的职责与权利,使各部门能够各司其职,改变目前旅游扶贫管理中随意性大的问题。其次,要完善旅游扶贫管理的其他管理制度,这主要包括奖惩机制与考核机制。政府在旅游扶贫中起主导作用,在很多旅游扶贫实践中,政府既是旅游扶贫项目的发起者,又是项目的推进者和评价者,扮演着多重角色,而且政府自身也有逐利性的动机,这使得政府在旅游扶贫中容易出现越位、缺位、寻租等行为,不利于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展。
建立多元参与主体的协调机制。旅游业是一个整合社会、经济、文化等资源的产业,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各参与主体都有逐利性目的,这使之很难通过自我协调实现利益均衡,而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较一般的旅游业更为复杂,在此情况下,要想顺利开展旅游精准扶贫,必须各参与主体间相互协作,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合作协调平台,对各个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规范,引导其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要建立各参与主体的协调组织,将其与旅游扶贫的相关部门进行整合,建立一个旅游精准扶贫管理的决策执行部门,同时也要将目标贫困人群、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纳入协调组织,形成一个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系统。这一协调组织并不是要长期存在,而可能是根据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的开展而建立,当项目结束后便解散。另一方面是要明确参与主体的权责,这样各参与主体在旅游精准扶贫中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享有应有的权利,确保旅游扶贫系统的有序运行。
建立旅游精准扶贫的监控机制。首先,要对旅游精准扶贫的目标对象进行监控。旅游精准扶贫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扶贫过程中,扶贫目标对象的经济收入以及自我资本将会不断增加,而且随着地区发展水平的变化,地方贫困人口的划分标准也会作出改变,为此,旅游精准扶贫的目标对象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所以,需要对旅游精准扶贫目标对象进行监控,建立起有进有出的机制。其次要对旅游扶贫项目及投入资源进行监控。在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管理上,要对之实施全程监控,前期主要是侧重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从项目的开发条件、存在的风险、预期的效益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和科学性的论证,从而遴选出符合扶贫目标对象的旅游项目;中期要监控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及实施结果,监控旅游扶贫项目实施的进度、实施质量、资源分配状况等,保证项目能够依照规划有序实施;后期则是要做好后续管理的工作,对旅游精准扶贫项目进行验收,并确保其能够持续运行,让扶贫目标能够从旅游扶贫项目中持续受益。在旅游扶贫资源监控上,要着重对旅游精准扶贫资金进行监控,它是旅游扶贫项目能够开展的重要保障,为此,我国应提升旅游精准扶贫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对资金的分配使用进行公示公告,同时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加强对旅游精准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不被挪用、占用。通过对旅游精准扶贫资源的监控,能够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如何以长补短,以优促弱?贵州充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创新扶贫开发手段,通过“云上贵州”系统,打造全省“扶贫云”平台,探索“互联网+”扶贫新模式, 推动扶贫工作由定性到定量精准转变,努力实现对症下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精准透明 大数据有大智慧
毕节市黔西县红板村,每个脱贫户的相关信息被建档立卡,及时上传到“扶贫云”,而且脱贫资料还被制作成二维码,贴在家门口。
大数据精准扶贫建设,终端到达的就是村寨农户家,红板村也成为精准扶贫“贵州模式”的村级样本。
精准扶贫,首先是信息精准。如不能及时获取数据资源,将导致帮扶物资调配不均衡、措施效果评价不科学,政策制定和修改也将变得盲目。为实现更快速更精确地甄别、筛选、监测、管理扶贫信息,贵州着力打造“扶贫云”,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对象,以现有建档立卡数据为基础,融合各有关部门的数据资源,形成全省扶贫工作统一的基础数据支撑、脱贫指挥调度、项目资金监管、工作绩效评估、任务督查考核、信息服务共享、互动交流参与的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
“扶贫云”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主要展示手段,依据贫困发生率和“四看法”的衡量指标,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四看读书郎,以图表的方式,展示省、市州、县、镇、村的情况,直观地反映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情况、脱贫路径以及脱贫实际。
“一时的收入提高并不能代表贫困户就此和贫困彻底诀别,扶上马送一程,通过系统动态监控随时了解其产业、疾病、教育等情况,防止其因偶然因素返贫。”提及“云端”扶贫,贵州省扶贫办总农艺师周兴深入解读。
2015年12月,“扶贫云”上线运行,并通过“云上贵州”的统一门户,为各级监管部门提供资源协助,为贫困群众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目前,“扶贫云”一期已实现对623万贫困人口、9000个贫困村、934个贫困乡镇、66个贫困县和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地区的精准识别和动态监测。
对症下药 大数据有大动力
贵安新区,高峰镇麻郎村、活龙村、桥上头村、尧上村4个村寨,通过建档立卡精准分析,提出“人均一亩果”“人均一亩菜”产业扶贫方式,建设“高峰花海生态园”项目。项目启动以来,54个建设项目已带动当地近500人就业,农民直接务工月收入2400元以上。项目投入运营后,还将带动周边近千人就业。
贫困人口识别的量化、贫困程度深浅的可视化是基础,关键在帮扶!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马长青说,爱心人士可以借助大数据扶贫云平台选择帮扶对象、详细了解贫困户状况和需求、时刻关注帮扶效果,云平台上还植入了教育、医疗、法律援助等贫困户需要的各种资源。
做大做强兴国油荼产业,要围绕“一个目标、两种模式、三大措施、四项机制、五个保障”的工作措施,实行“两手”抓,一手抓老油茶林改造,让老树恢复青春,多结“致富”果;一手抓新造丰产林基地建设,按照丰产林建设标准,高度集约经营,规模生产,开发一块,成功一块,扎实推进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全覆盖。
一、把准“一个目标”
为打好扶贫攻坚战,兴国县制定了《兴国县油茶产业实施方案》、《兴国县2015-2020年油茶发展规划》、《兴国县2015年精准扶贫低产油茶林改造实施方案》、《兴国县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全覆盖实施方案》,确定了油茶产业发展“三个十万”工程,即每年改造油茶低产林10万亩;2015年开发扶贫油茶10万亩,以每户贫困户5亩为受益标准,实现全县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全覆盖,落实到户到人;5年发展林农10万人(其中贫困林农达30%以上)。
二、创新“两种模式”
(一)“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托管模式。一是创建托管主体。成立兴国县油茶发展有限公司,对10万亩扶贫油茶基地实行统一管理,公司负责托管员筛选培训、筹资贷款和开发经营。以乡镇为开发主体、以公司为经营主体,按照“五统三包”的要求(即统一土地流转、统一清山除杂、统一打穴整带、统一苗木供应、统一定植苗木,公司负责包生产、包技术、包销售)进行油茶开发,基地建成后交公司管理。二是落实监督主体。基地成立贫困户油茶理事会,开展油茶生产议事、监督和协商。三是确定投资主体。1―5年由政府负责投资,第6年起公司负责投入。四是明确受益主体。从第6年起至第9年后,分别确定为15斤/亩、30斤/亩、60斤/亩、80斤/亩的实物定产,贫困户与托管公司按7:3分红。
(二)“公司+合作社+林农”的低改模式。率先探索并试行了“公司+合作社+林农”的油茶低改模式,以合作社为纽带,林农申请入社,合作社采取“三送”、“四购”、“两换”、“一代”,促进增收增效。一是公司免费为林农送油茶苗、送有机肥、送技术;二是公司按市场价格收购鲜桃、茶籽、茶油、茶枯等产品;三是林农用茶壳向合作社换取食用菌包、菌包菌菇换肥料;四是无劳力改造的,由合作社组织代改,与林农按产出效益6:4分红。
三、推行“三大措施”
(一)形成高低搭配。新造高产油茶林生产周期较长,5年后才开始有收益,而低产油茶林实施改造后,第1年产油可达10斤/亩,第2年后产油15斤以上,能弥补高产油茶林收益周期较长的不足。为此,兴国县在实施新造高产油茶林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低产油茶林资源,全面推广低改模式,大力实施低产油茶林改造,形成低改与高产互补,让贫困林农能在短期内享受到油茶产出效益,全县低产油茶林改造受益农户近10万人、贫困户2万余人。
(二)推行上下结合。推行“林上产茶油、林下搞种养”的上下结合方式发展生态立体经济,着力提升基地产出、产值和效益。在基地内套种旱稻、黄花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林下养鸡鸭、兴国灰鹅等,形成立体式产业发展格局,效益按托管公司与贫困户7:3的比例分成,拓宽林农增收途径。林下经济每年可为每户贫困户带来1000元以上收入。
(三)采取购股叠加。采取回购试挂果油茶基地和入股的办法,实现收益叠加效应,从而破解高产油茶扶贫基地收益周期长的难题。一是按照贫困户1万元资金,整合入股到每个扶贫油茶基地,作为基地用于林下经济发展,参与公司种养分红,每年每户贫困户可获得股权利益1000元;二是将贫困户1万元资金整合入股百丈泉、山村油脂等油茶加工企业,按股权每年实行分红;三是将贫困户1万元资金,整合由托管公司收购老油茶林,实现近距离脱贫。兴国县已成功收购油茶基地2300亩,采取托管模式经营分配。
四、建立“四项机制”
(一)生态保护机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国县曾因水土流失严重,被国内外水保专家称为“江南沙漠”,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综合治理,昔日的“江南沙漠”终于变成了“江南绿洲”。因此,兴国人民倍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县委、县政府把生态保护放在开发的首位,建立了严格的油茶开发生态保护机制,按照“山顶戴帽、山间条状整带、山脚穿裙”的要求,坚决杜绝机械上山,坚持人工打穴整带三年完成,宁可增加开发成本800元/亩,也要防止水土流失。通过采取等高返坡梯田加内沟、搞好坡面径流水系排洪、因地制宜深挖鱼塘涵养水分等措施,并在作业区规划种植茶花、桂花、红叶石楠等行道树,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
甲方(帮扶单位):
乙方(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做好2018年精准扶贫工作,突出扶志在帮扶工作中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措施,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甲乙双方在自愿平等基础上签订本协议:
一、适用对象
本协议适用于具备发展潜力(有一定劳动力基础,可发展产业、参加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二、激励方法
以帮扶单位为主体,对劳动积极性高,有行动、有成效,实现家庭收入增长的贫困户,根据其收入增长幅度,实行量化奖励。
1.收入核算时间:核算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0日之间发生的收入。
2.收入核算方式:根据乙方提供的佐证材料(如工资表、各类收据及经营类别、规模、效益等),结合乙方的一卡通流水进行核算。
3.收入核算原则:只核算贫困户生产经营性和工资性两项收入(下文简称收入),转移性及财产性收入不在核算范围之内。
4.奖励标准:奖励基数为家庭人均收入2000元,根据“你挣2块,我奖1块”的量化标准进行奖励,如家庭3口人,人均收入3000元,则人均奖励500元((3000-2000)/2),整户则为1500元。封顶线为人均奖励1000元。
5.奖励发放要求:奖励在收入核算之后,3个日历日之内通过一卡通,以增收激励的名称发放到位。
三、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应切实按照精准扶贫工作有关要求,为乙方落实扶贫政策;
2.对乙方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甲方应在能力范围内,着力加以解决;
3.甲方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履行好监督职责,仔细核准奖励额度,严禁弄虚作假,切实树立鲜明导向;
4.奖励资金由甲方统筹安排,全权负担,原则上不得拖欠,收入核算、相关资料整理及奖励发放等工作在2018年12月30日之前完成。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为便于核算收入,乙方应及时将所创收入打入一卡通;
2.乙方应诚实守信,实事求是报告收入,严禁弄虚作假、瞒报、乱报,一经发现,剥夺奖励资格;
3.坚持自力更生,厉行勤俭节约,作息规律,爱护卫生,不沉迷麻将、纸牌等赌博性不良嗜好,不参加非法组织性活动;
4.主动学习国家扶贫政策及各类精准扶贫常识。
本协议有效期为2018年度,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当地村委会一份,双方签字后生效。
甲方: 联系人(帮扶干部):
乙方:
始终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组建调查组,不听层层汇报,不带有色眼镜,不预设条件门槛,直接驻村蹲点,实地查看群众的困难,当面了解群众的意见,用事实来说话,让群众来评判。由县委主要领导带队,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9个小组共30余人的调研专班,对璞岭村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先期调研。通过全面入户集中对表、重点户核查对比、召开会议确定对象建档立卡,之后对贫困户进行再摸底、再调查、再登记,现场解剖麻雀,从严比对,在程序上严格要求,在标准上严格把关,在口径上全县统一,进一步摸清贫困对象的底数基数,切实做到不错一户,不漏一人。我们坚持边调研、边总结、边启动全县154个村地毯式调研活动,由县级领导带队,县乡村三级干部5000余人,夜宿农户,自结餐费,脚量万家,对全县10万余户31万多人的个人信息、家庭情况、经济状况进行全面调查,重点核查。
一看房屋算家当。主要看住房面积、结构、时间,查看住房里生活起居设施、吃穿住用行用品,以及存放在家的固定资产和生产生活资料,估算所有家当现金价值,初步确定扶持对象。通过调查,该村有砖混结构房屋78栋,占11.4%;有土坯房589户,占85.7%;有茅草房20户,占2.9%。100%的户不愁吃不愁穿,59.4%的户有电视机,29.8%的人(外出打工人员除外)有手机等现代通讯设备,46.4%的户有摩托车、农用车等交通工具。
二看产业算后劲。主要看基础条件、种植面积、商品用经济作物面积,估算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能力,初步确定扶持方向。在调查中发现,该村基础条件落后,信息闭塞,是群众难以改变贫困现状的第一因素。全村有主线公路50公里,入户公路80公里,但硬化里程仅有8公里,占6%,且路况极差。全村还有53户完全未通公路。交通信息闭塞让璞岭成了一座孤岛,不能及时充分与市场对接,导致产业小弱散。比如,1组的李元清已有58岁了,但至今还没走出过大山,连仅30公里之外的庄溪集镇都没到过,家里住的是茅草房,睡的是破棉絮,一家三口极度贫困。又如,6组蔡金全一家有3个劳动力,11亩土地全部用于种植玉米,然后用玉米喂猪,一年下来,全家纯收入只有3千多元。群众田边地角种的也是多种多样,什么都有、什么都不成规模,产出来的也就是自家用。该村老百姓一年勤扒苦挣,平均每亩收入也就500元左右,只能勉强图个温饱,根本无法致富。
三看劳力算收入。主要看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平均年龄、身体状况、打工收入支出状况,初步确定托底对象。在调查中发现,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劳动知识技能缺乏,是群众难以改变贫困现状的主要原因。在因学致贫的同时,该村绝大多数农户无一技之长,227户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占贫困人口总数的9.04%;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占贫困人口总数的37.69%,这几类就是托底对象。
四看医教算支出。主要看是否有学生以及家人治病医药费支出,初步确定临时救助对象。在调查中发现,小病硬扛,大病难医,积劳成疾,是导致群众返贫的直接原因。该村患长期慢性病贫困人口占26.81%;患大病的贫困人口占7.66%;残疾贫困人口占1.28%。该村8组村民李启凤,前几年在外打工挣了20多万元,建房用去8万元,儿子在上大学,生活水平在当地属于上等。但一年前在山上砍柴时被压断双腿,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今年,他老婆又得了癌症,家庭陷入了极端困难状态。高中生和大学生就读期间的费用,成为一个贫困家庭最大的负担。全村227个扶贫户中,因学致贫39户,占18.75%;有66.83%的户认为当前或最近三年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子女上学开支困难。
对“四看四算”后的农户进行全面核查比对,将农户划分了5个类别:第一类是富裕户。指在产业发展、家庭收入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具有一定示范效应的农户。其人均可支配性收入是该村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并为确定带头示范户打好基础。第二类是一般户。指在产业发展及家庭收入方面不具有优势,但能依靠现有自身能力保持基本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巩固提高,可达到小康水平的户。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国家规定的贫困线标准以上。第三类是扶贫户,指依靠现有自身能力难以维持基本发展,但给予一定扶持后,能够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的户。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国家规定的贫困线以下。第四类是特困户,指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贫困线以下,且因病、因学、因残、因灾、因智、因老、因弱、因环境、因劳力等九种原因,而不能通过扶持提升自身发展能力的农户,需要政策兜底。第五类是五保户和孤儿。
为把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出来,为精准扶贫提供决策依据,我们确定了“一看二算三会四评”的识别程序。
一看,即入户实地看、实地察,不漏一户,对有争议的农户和重点户,我
们组织工作组三上璞岭,三次进入农户进行重点核查。璞岭村__年有建档立卡户242户贫困人口719人,通过入户实地察看,精准识别,核定贫困户227户贫困人口712人。二算,即听当家人自己算、干部帮忙算。在调研过程中,有很多群众认为没有现金,就没有收入,将自产自用的粮食及农副产品、打工收入等没有折算成收入,导致结果失真,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引导群众采用收支分开、支出倒算的方法,把收入支出算尽算准。
三会,即召开屋场会、党员代表会、群众代表会,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调查组在该村召开屋场会28次、党员代表会4次、群众代表会22次。我们发现该村党员群众对精准扶贫热情高、信心足。村党支部书记王朝东说“我在村里干了几十年,现在依然贫困,深感内疚。现在璞岭村被纳入全县精准扶贫试点,这是上级对我们最大的信任,我们不管脱几层皮、流几身汗,都要把工作做好!”
四评,即通过周边群众评、党员代表评、村组干部评和村民代表评,民主表决,集体决策,看识别对象真不真,让贫困户的识别在村组群众中比得、论得、公示得,确保识别工作不出现矛盾和问题。在召开的村民代表会议上,大家普遍反映“这次工作搞得实,工作组火眼金睛,算得让人服气。”
一是及时分析处理数据。此次精准识别涵盖农户基础信息、人口结构、基础设施、生产资料、生活条件、生产发展、社会保障和收入支出等内容,我们将所有调查信息录入信息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从面上准确把握全县贫困区域、农户生产生活条件、致贫原因,并将致贫原因分为九类,建立贫困户管理台帐,做到户有表、村有薄、乡有册、县有档。
[关键词]精准扶贫;“五位一体”;互联网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127
1存在的问题
11由于政策盲普而造成的逆向选择
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在扶贫攻坚过程中,由于政策指向模糊,对于扶贫工作按行政区域划分,不细分区域内贫困人口至贫类型,而进行同一扶贫方案。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生计资本不对等情况,使那些获取信息较弱,资源整合力较差的真正贫困人口没有及时申请到对应扶贫资金及相关资源,而被那些相对有一定知识,有一定资源整合力,同时有较好的信息来源的非贫困人员获得政策扶持,造成“扶贫”变“扶富”的结果。对获得政策扶持的那些非贫人员在获得更多资源和致富的同时并没有更好地带动扶贫的进一步扩展,没有起到扶贫好的示范效应。
12由于政策目标偏差形成非造血型扶贫模型
扶贫政策的目的是在给予贫困人员或团体较好的生计资本的同时,使他们增强对生计脆弱性和风险的抵抗能能力,从而实现造血型生存模式。这种模式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贫困选集中,选择部分人员或项目进行政策支持,由这些受支持人员和项目带动其他贫困人员脱贫。然而实际情况是,由于政策目标不精准,扶贫工作仍旧在“应扶尽扶”和“应保尽保”模式下徘徊,使得受支持贫困人员仅仅是受到短期供血式的帮扶,而无法达到自我造血型脱贫的效果。
13由于生计类型未被细分,扶贫针对性欠佳
扶贫部门将扶贫业绩主要着眼于贫困人口的减少,而统计量往往在一个时点上,因此,在扶贫过程中,主要从整体贫困人口下降出发,而未对贫困人口进行系统的生计类型的细分,使扶贫政策出现错配情况,在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下,短期内降低了贫困人口数量,但从长期而言,贫困问题在这些地区反复出现,无法根除。
基于以上三点,2014年我国扶贫系统的新工作机制和工作目标被界定为“精准扶贫”,该扶贫模式定位为“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其核心内容和理念通常被归纳为“扶真贫”和“真扶贫”(左停等,2015)。
2对策建议
21“互联网+精准扶贫”
扶贫,要精准,笔者要通过互联网思维模式,打破原有的“定格”扶贫模式,从思维上将扶贫思路发散,但是,不能乱扶贫,要弄清谁是真正的贫困户,要精准。所以,我们就要摸清家底,将工作做细致,必须从贫困县、镇、村一直到贫困户,从上而下,把基本情况建档造册、录入电脑,并入全区、全市乃至全国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大数据管理。再者,将数据及时更新,动态管理。扶贫资金要扶贫到位,做到应扶尽扶,用到刀刃上,不能乱撒网。
22精准扶贫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
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管理上,政府主要负责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监管,扶贫项目的审批管理权限要下放到区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区县”制度。在项目上,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具体落实扶贫项目。再者,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扶贫工作机制,努力创建地区、部门联动的扶贫工作机制。
23创新扶贫方式,探索“五位一体”精准扶贫
重庆市已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其中有部分贫困人口都是因病、因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都是脱贫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虽然贫困人口总量不大,但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尤其是对于因病、残和无劳动能力所致的贫困户,长期贫困导致他们没有积蓄,产业扶贫也行不通,在经济下行背景下,财政帮扶空间也很小。对于这部分贫困人群,我们探索“互联网+政府+银行+龙头企业+贫困户”的“五位一体”精准扶贫模式,即银行以基准利率放贷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户带资入企,委托企业经营,企业向贫困人口发放固定受益金,实现脱贫目标。“五位一体”精准扶贫模式中,互联网、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缺一不可,其中政府是主导,主导模式落地、扶贫政策和风险控制;互联网是搜索引企、对比配对工具;银行是让利的主力;企业代贫困户偿还本息并支付扶贫收益。
根据测算,建议以如下方式操作:银行以基准利率放贷给贫困户每人5万元(三年期)。政府主导贫困户和银行考察选定的龙头企业签订合同,将贷款转由企业经营使用。贫困户不参与经营和分红,只享受固定受益金。
企业负责在三年内分期分批偿还完本息。与此同时,企业首月付给贫困人口800元,以后每月支付2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每年稳定增收3000元,连续三年稳定收益,实现脱贫目标。
3建立完善精准扶贫体制和机制
第一,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主要是财政兜底,随着社会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贫困时时刻刻存在,因此扶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一是建立健全教育扶贫机制。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扶贫先治愚,先开发人的思想,授人以渔。从宣传教育入手,帮助群众转变观念,树立主体意识,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加快发展,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二是建立扶贫资金监督机制。通过阳光操作,加大资金监管力度。要加强外部监管,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的监督检查机制。三是加大对贫困地区低保的转移支付机制。在有些贫困地区,要将低保、扶贫政策二者衔接,以消除和预防贫困为目的,使各类贫困人群在政府专用资金支持项目中真正受益。
第二,高度重视“互联网+”,构建大信息网络支撑体系。一是要建立精准扶贫信息平台,把精准扶贫从村、户、到人的基本信息和社会帮扶信息实现点对点对接,让精准扶贫更加精准有效;二是更精准地识别贫困村和贫困户;三是建立政策支持信息体系。
第三,健全“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着力解决贫困户脱贫致富门路不宽、渠道有限的问题。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原则,坚持“一户一业、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因地制宜发展扶贫特色产业,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一是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引进和支持发展楠竹精深加工、食品加工、茶叶加工、中药材加工、旅游商品加工等农(林)产品加工企业。鼓励贫困户与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建立订单关系,鼓励农产品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将原材料粗加工、半成品加工移植到乡、村,带动扶贫对象就近创业就业。鼓励农产品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二是积极为贫困户提供生产资料、种苗(子)。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主选择相结合,分年度制订产业发展计划,明确主推品种,为贫困户优先免费提供化肥、种苗、种子等生a资料,引导扶贫对象发展特色种养项目。三是发展农村电子商户。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第四,完善精准扶贫规划与城镇化规划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发展小城镇,对不具生存条件的地方进行整体搬迁,使搬迁的群众享受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但对于搬迁后的发展问题,应尽快出台有关政策扶持力度,如易地扶贫搬迁扶持政策、产业扶贫扶持政策、特色旅游小镇扶持政策等,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在搬迁后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脱贫问题。
参考文献:
(2018年1月)
**镇现辖26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共7489户31306人,耕地面积5.3万亩,支柱产业为林果、劳务、商贸,是供应市区的“果盘子”和“菜篮子”,也是我市西城区建设的主战场,2016年我镇有贫困人口330户1466人,贫困人口分布在*、*、*、*等14个行政村,*村是我镇的一个深度贫困村。
一、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成效
2017年我镇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紧盯全面小康目标和贫困人口,积极抓好省上“1+17”方案和市、区“1+18”方案的落实,着力在攻坚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在巩固脱贫成果上求突破。并围绕年度目标任务,采取清单式管理模式,对照年度考核项目,全力抓好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全年实现稳定脱贫62户269人。完成D级危房改造56户,其中贫困户2户。累计发放互助资金及“双助贷”资金680余万元。积极争取扶贫项目,投资42万元建设庞*村巷道硬化4250㎡,文化广场硬化1000㎡;投资41.59万元,建设*村巷道硬化2668㎡,道路硬化0.45km;投资175.36万元,建设*村道路硬化0.46km(配套5孔过水路面1处,修筑3米高挡土墙180米和0.36km的边沟1处),巷道硬化10785平方米,4米高梯形断面堤防180米;投资81.42万元,建设*村巷道硬化6326㎡,文化广场硬化1700㎡,过水路面1处;投资196万元,建设*村巷道硬化14010㎡,道路硬化2.4km;投资6.4万元,建设席范村文化广场800㎡;投资82.75万元,建设*村巷道硬化8844㎡,文化广场硬化1500㎡;投资90.62万元,建设*村巷道硬化1065㎡,梯形排洪渠448米,2.5米高堤防100米,矩形渠道1640米。
二、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部署
一是抓责任落实。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严格落实“3342”责任体系,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成员的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副镇长黄永辉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镇14村精准扶贫业务指导和协调保障工作。并在具体工作落实上,坚持主要领导亲自调查研究,亲自动员部署,亲自督查推动,各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包抓落实,镇村两级干部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白+黑”、“五+二”的工作作风,凝心聚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二是抓业务培训。精准扶贫工作政策性、业务性强,涉及行业和部门多,是一项非常具体系统的工作。为此,我镇把贯彻落实区上会议精神,做好扶贫攻坚主力军的学习培训作为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今年共召开镇村干部会议16次,业务骨干培训会议15次,要求干部政策吃不透不填报,疑点不解决不填报,户里情况不明不填报,做到工作忙而不乱,抓主抓重,有序推进,确保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是抓安排部署。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省、市、区精准扶贫工作精神,及时组织召开镇党委专题会议,专门研究部署精准扶贫工作。并结合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方案和市、区“1+18”精准扶贫方案,制定了***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抽调了4名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干部专门负责精准扶贫业务承办和指导等工作。
(二)紧扣任务,聚焦重点,夯实基础
一是做好贫困人口的脱贫退出验收工作。依据国家扶贫标准和省、市、区贫困户建档立卡有关要求,严格按照“12345”贫困人口进出识别程序,组织人员入户核查农户收支情况,详细了解农户家庭基本情况,严格对照贫困户退出验收的“两不愁、三保障”等11项指标脱贫指标。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逐级审核等程序确定62户269人为2017年脱贫户。
二是紧盯全国扶贫开发业务子系统平台建设。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区全国扶贫开发业务子系统建设有关要求,抽调了15名计算机操作熟练、责任心较强的干部配合驻村干部,腾出15台电脑集中对全国扶贫开发业务子系统所有数据进行了数据核对和清洗,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真实性。
三是充分发挥干部帮联作用。联系帮扶我镇贫困户有区水务局、区公安分局、***3个单位的241名干部联系帮扶*等14个村的408户贫困户。241名帮扶干部累计入户3000人次,宣讲政策3000次,组织开展义诊活动3次,组织劳务培训300多人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70多件,解决急事难事80多件,帮办好事实事150多件。
(三) 强化支撑,扎实推进,确保成效
一是富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产业及资源优势,按照“四产齐抓、果业当家”的原则,统筹发展果品、蔬菜、畜牧、劳务四大支柱产业,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唱好“林果戏”,念好“蔬菜经”,打好“劳务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2017年完成旱作农业种植7000亩。在庙子、韦家沟等村新建果园5000亩,引进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流转土地2000亩;栽植生态林和行道树15000株。在田家庄栽植侧拍、塔柏等苗木22050株,在*栽植油松1500株。畜禽饲养量已达37.8956万头(只),新增规模养殖户(场)5个。落实防疫经费10000元,全面完成了春季、秋季防疫任务。完成劳务输转7237人,创劳务收入13000多万元。在西山坪青杏沟举办了***原生态槐花文化节暨***清寨谷生态园乡村旅游周。
二是项目建设工作成效显著。紧扣新城区建设和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加强项目争取和建设及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夯实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目前,唐家窑丁家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已经建成群众全部入住。平峪特色小镇*安置区3#、4#楼正在进行主体施工。*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3#、4#、5#、6#、7#、8#正在进行主体施工,累计完成投资8000万元。此外,2017年共争取到各类项目32个,其中扶贫项目17个,水利设施工程2个;道路维修和养护资金25万元,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500万元;民政项目2个,总投资125万元;“一事一议”项目7个,总投资300.486万元。截止2017年12月底,*道路硬化工程及文化广场建设工程、太京敬老院改造工程、*灌溉管网改造工程、*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工程、*文化舞台建设工程等所有实施项目均已完工,并通过了镇上和相关部门组织的验收。
三是项目保障工作成绩突出。围绕*新城规划建设,积极做好市、区重大项目协调保障工作。2017年先后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棚户区改造等多个市、区重大项目的征地和拆迁工作,有力地保障了各个项目顺利有序推进。**段共征用土地950多亩,拆除242户。市三中建设项目拆除7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拆除18户。*监狱家属区建设项目与1户企业签订了腾退赔偿协议。北山公路建设项目完成征地275亩,拆除47户。*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征地50亩。*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完成了300亩的土地丈量。*段征用土地24.477亩。协调保障*热源厂建设铁塔49座。
四是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强化。扎实推进全域无垃圾创建和全面落后河长制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定印发了工作方案及考核、督查制度和河长名录,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先后悬挂横幅20条,设立固定宣传牌4个、印发致群众的一封信7000余份,在66个自然村张贴倡议书66张,制作河长制公示牌17块,并投放宣传车1辆,每天到各村巡回宣传。回填大小水坑砂坑40多个,投放垃圾桶150多个,动用铲车及车辆800余台次,动员发动群众5000多人次,清运各类垃圾600多吨,清理沟渠50多条40多公里,拆除违建2万平多平方米,整治藉河河道13.8公里(整治后播撒了苜蓿籽进行生态修复),整治藉河支流河道35公里。同时,组建了80人的专业保洁队伍。对位于水源地保护区的34户养殖户下发了整改通知,要求限期整改搬离或关停。
五是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抓好各项惠民实事和民生实事落实,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在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实施民生工程,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努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2017年共发放粮食直补238.96万元,发放退耕还林资金53.8875万元,发放天保林和公益林资金42.63万元。发放天然草原补贴3.9384万元。发放医疗救助34人次29.612万元。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讲座10期,完成健康体检3322人,完成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259对,登记办理全面两孩生育392例。补充镇文化站和各村农家书屋图书19953册。经清理整顿,共确定低保户375户1420人,其中一类24户54人;二类160户533人;三类191户833人。养老保险的缴费率达99%,续保率达95%,截止2017年12月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有4878人,资格认证率达100%。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卡300多张,全年报销区外住院234人次,报销门诊55409人次。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虽然我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巩固脱贫成果较困难。部分贫困户发展能力不足,虽然经过政策扶持可能脱贫,但是脱贫后抗病抗灾的能力都十分弱,有的贫困户稍遇天灾人祸可能就会返贫,所以,巩固扶贫成果还是不容易。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还是比较薄弱。近些年来,我镇虽然不断加大贫困村的投入力度,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是与城区相比,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看病就医、上学读书、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条件差距还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