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时间:2022-07-21 09:21:35

导语:在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控制;项目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4-02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既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积累、整理、运用的过程。按照现代项目管理关于项目定义和典型特征的描述[1],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具有典型的项目特征。这是因为,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为实现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在一定时间、人员和资源限制条件下的一次性、独特性的工作。因此,可以把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作为一个项目,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改进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进而对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学位论文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根据项目生命周期理论,项目作为一种创造独特产品与服务的一次性活动是有始有终的,项目从开始到终结的整个过程构成了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2]按照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和交付的成果、以及同一个阶段包含相近的工作或活动的原则,结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过程的分析,可以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生命周期分为计划与启动、选题与开题、研究与写作、评阅与答辩、结束与收尾五个阶段。图1给出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生命周期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任务与成果。

1.计划与启动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在工程硕士主要理论课学习结束的时候开始,主要任务是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和启动学位论文工作。具体工作包括:①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向学员和导师宣布论文工作工作计划、安排与要求。②安排教师向学员介绍论文写作的要求、论文写作与研究的方法、时间安排等。③安排学员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并确定导师选择的结果。④对导师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导师责任;⑤明确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学位论文管理制度等。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是论文工作计划表、导师选择结果表、学位论文评价文件、学位论文管理文件等。

2.选题与开题阶段。完成计划与启动阶段的各项工作之后,即可进入选题和开题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开题。具体工作包括:①论文选题。学员和导师在互动、沟通的基础上,先确定一个大致研究领域,结合后续资料收集和文献综述,最终确定论文选题。②收集资料。根据确定的研究领域,收集资料,通过文献综述进一步明确论文的选题,并为论文的研究寻找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为撰写开题报告打好基础。③撰写开题报告。在确定选题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④进行开题评议。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通过开题评议后的开题报告。

3.研究与写作阶段。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通过评议后,即可进入写作阶段。写作阶段也可以视为项目的执行阶段。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①学员按开题报告确定的内容、进度、质量等展开论文研究,指导教师指导学员按计划完成学位论文工作。②完成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使导师了解论文进展、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③导师审核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学员根据导师意见修改论文、完成论文初稿。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提交供检测和评阅的学位论文。

4.评阅与答辩。此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①。对申请参加答辩的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对重复率超标的论文,不允许参加答辩。②论文评阅。评阅人对论文进行认真评阅并写出评审意见,学科综合审理评阅人的评价意见后做出是否同意参加答辩的决定。③论文答辩。学科组织论文答辩,就学位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是否同意授予硕士学位进行表决。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答辩通过后的论文及答辩决议。

5.收尾与结束。此阶段是学位论文自答辩到学位论文全部工作结束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学位的修改定稿、学位论文相关资料的整理与提交、学位论文工作的总结与奖惩等。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各种归档资料。

二、各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和措施

1.计划与启动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①选派有丰富论文指导经验的教师向学员系统介绍论文写作的要求、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时间安排等,使学员在论文开始之初能了解学位论文的要求、写作方法、质量、时间等具体要求,以便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少走歪路;②对指导教师尤其是新任指导教师岗前培训,让导师了解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的要求,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学位论文管理制度等。③促进导师和学员间的双向沟通和双向选择,使导师的研究方向能和学员的论文选题方向一致,促进师生优势互补。

2.选题与开题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①建立导师和学员的沟通、互动渠道,确保选题符合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要求。②向学员开放实验室和机房,为学员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提供保障。③建立论文选题预审制度,要求学员在开题评议一个月前把论文选题提交学科,由学科组织预审,以保证选题符合工程硕士选题要求,避免开题评议时因选题不符合要求而重新选题、开题。④把好开题评议关,对不符合要求的开题报告限期整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责令其重新开题。

3.研究与写作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①建立论文日常检查制度。要求导师定时或不定时检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及时予以指导。②强化论文的中期检查制度。一般在开题和答辩中间进行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使导师了解论文进展、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③导师把好论文审核关。学员自主撰写完成学位论文之后,先将论文提交指导教师初审,学员根据导师意见修改论文、完成论文初稿。

4.评阅与答辩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①把好关。要求对所有学员论文安排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对重合率超过一定百分比的不允许参加本次答辩。②建立论文形式审核制度。组织专门人员对论文的形式进行审核,并将审核意见及时反馈给学员进行修改,以保证论文符合论文规范的要求。③把好论文盲评、评阅关。学校应选择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教育经验丰富的学校或企业导师对申请答辩学员的论文进行盲评或评阅。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对全部提交答辩的论文进行盲评。对盲评或评阅不通过的学员不允许参加论文答辩。④把好论文答辩关。严格按照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组织论文答辩。

5.收尾与结束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重点是:①完善论文及相关资料保管制度。②建立学位论文总结评价制度。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多数院校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位论文及相关资料保管制度,但多数院校尚未建立论文总结评价制度。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建立学位论文总结评价制度是完全必要的。通过学位论文总结和评价,总结本届学位论文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有利于学位论文工作知识的积累和学位论文工作的持续改进。

通过以上各阶段的保障制度和各阶段工作的有效控制,不仅可以保证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也可以促进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戚安邦,张联营.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4,39-41.

[2]PMI.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卢有杰,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88.

第2篇

    

    第1主要问题

一些答辩专家碍于情面,对论文作者的提问过于简单,对论文的薄弱环节基本不提问,写答辩评语时也常常笔下留情,不愿客观公正地评价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对论文的评价过高。另一是答辩专家阅读论文时间不足。有的答辩专家一周内往往要参加几十个人的答辩,显然时间是不够的。且研究生在答辩会上的答辩时间不足,严重影响论文答辩的质量。

2建议

①强化论文盲审制。将论文的作者与导师的姓名删除,并随机编号送外单位专家初审,专家人数以3位为佳。如果有2位以上专家不同意论文答辩,则该研究生不得参加论文答辩;如有2位以上专家提出修改意见后答辩,则论文需重新修改,并请答辩督导投票决定〈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该研究生能否参加答辩。如仅有1位专家不同意论文答辩则也由答辩督导投票决定;如仅有1位专家建议论文修改,则修改后提交答辩督导决定。②调整答辩的时间。一是在答辩会中适当延长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特别是用以辩论的时间;二是答辩会前给答辩委员留下充足的阅读论文的时间。论文答辩的起止时间最好延长到一个月,以保证答辩委员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论文。③建立科学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一是要区分论文级别,科学、合理的学位论文评价指标有利于答辩委员会委员对学位论文的优劣作出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将学位论文分为相应的级别。二是要实行淘汰制。要改变长期形成的学位论文答辩“只能通过、不能失败”的思想观念,推行学位论文答辩淘汰制,以切实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第3篇

关键词:专业硕士;岗位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5-0006-02

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始于1984年,国家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愈加重视。目前,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进入战略转变的攻坚阶段,学术型与专业型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此次改革的重点,现有的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因此,借鉴以往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创新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岗位能力与适应能力,是现阶段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重点。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1.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经验短缺。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仍然处于探索和建立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分析和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2.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理论探索不足。相对欧美以及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地区而言,我国在研究生实践及创新方面,尚缺少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相关理论的建设不足,且存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

3.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素质及其在服务社会中的岗位定位,因此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应随时代变化而发展,加强对专业硕士岗位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举例江南大学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阐述了一条提升专业硕士岗位能力的新思路。

二、构建新型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构建强化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1)突出理论素养课程的实践性。在基础理论素养课程设置上,改变过去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的问题,突出“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设置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及前沿知识,又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向,增强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实践性,缩短了毕业生的适应期[1]。以江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例,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建成了培养单位和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在课程建设方面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案例库建设,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和综合性,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此外,还进行了与课程相应的考核方式改革,对课程的考核实行理论成绩+实践成绩综合评价机制,增强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意识。(2)打造密切结合本专业实践的学位论文研究导向。在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开始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论文研究写作与答辩。在这一环节,首先,学校统一要求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要立足工程实践,从工程中选题,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以保证选题的应用价值。其次,为使学位论文能够全方位地与我国实际更好地结合,学校在论文体例上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模式,采用多样化形式,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已纳入到学位论文体例中。最后,根据硕士论文一般性要求还要求学生在论文中要体现出专业硕士综合运用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对来自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设计,体现出应对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建立良好的实践平台。(1)建立互惠互利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长期以来,专业硕士找到的实习单位不尽理想,找到了又因为技术含量低,不能达到获得岗位训练的基本要求。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研究、实践资源充足,利用区域优势,联系污水处理厂、环保企业,建设了9个校外稳定实习基地,5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为协作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其运行实践中很好地解决了研究生培养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问题,在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上促进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有效提升,在进入研究生工作站后,通过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特定岗位,增强其在实践过程中的责任意识,注重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平台建设,形成了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格局,从而保证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岗位能力达到培养要求。(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力度。为确保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保质保量完成,制定了详细的专业实践考核制度。专业实践环节是培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未参加或未通过专业实践考核,便不能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专业实践的考核采用学分制,通过专业实践考核者记3学分,不通过者不得学分。研究生所在学院组织由校内外专家参加的相关报告会,由学生汇报实践内容与心得、研究生实践结果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评定考核成绩。

3.实行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作用。(1)建立专业硕士双导师分工协作机制。在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过程中既需要在理论上给予充分指导的校内导师,又需要在岗位实践中给予切实指导的一线校外导师,建立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分工协作联合培养的机制。(2)充分发挥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专业硕士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了解该领域工程发展的动态,掌握该专业发展规律,能够参与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制定、工程教学实践指导、学位论文选题等方面工作,所以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加强岗位实践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构建实践能力考核体系。针对岗位实践过程考核,江南大学构建了基于网络的全日制专业硕士专业实践考核系统。该系统的功能包括实践岗位的、预约,创建实践电子档案与在线考核功能等多种信息互动功能[2]。信息交互功能为将学校、企业导师、学生、企业管理部门等结合起来,系统定时向学校及企业发送研究生的实践情况与下阶段的考核计划等信息。根据学生岗位实践计划完成程度、实践中学生工程应用的能力的体现等方面评定学生的成绩是否符合要求,并认定是否可获得实践环节学分。实践活动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等方面紧密结合。因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通过实践过程了解自己所选课题方向所需的实践知识,并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通过实践进一步验证,在此过程中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岗位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3]。

5.严格把控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与学位硕士的论文的考核标准和内容存在差异。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要求是掌握该专业的科研理论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创新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紧密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写作方式一般是与硕士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或改造方案研究、工程应用与研究、工程软件开发等多方面,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在每年学校评审的基础上,还会在专业硕士论文中按一定比例抽取学位论文送交外校进行盲审。学位论文的盲审和评审的重点是审查学生是否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是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学习其他知识。此外,还审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进展,审查其论文中相关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和可行性等方面。专业硕士在答辩过程中,聘请全日制专业硕士所学领域或相关领域的数名专家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中应至少有一名来自企业或相关应用研究部门的同行专家,以保证专业硕士论文中占有确切的实践成分。

三、结论

我国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确定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属性,以职业素养与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的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是我国将来研究生培养事业的工作重心。现阶段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模式的工作仍然处于摸索阶段,仍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希望完善后的培养模式能促进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能得到令人瞩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显青,郭长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43-145. 

[2]唐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實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9):33-33. 

第4篇

2. 前沿讲座记录及主讲报告幻灯讲义打印稿;

3.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原件及复印件;

4. 文献综述、专业英语译文及原稿(由导师出具成绩)。

硕士论文答辩资格审查材料按培养类别(统招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不同,所需材料及使用表格不同,请研究生根据各自学习方式准备答辩资格审查材料。

附件1: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

附件2: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

附件3: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

附件4: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答辩资格审核表

附件5: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学习成绩单

附件6: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学位论文计划书

附件7: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计划书

附件8:工程硕士学习成绩单

第5篇

关键词:专业硕士;岗位能力;培养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5-0137-03

面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更好地做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保证和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岗位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具有理论研究意义[1]。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素质及其在服务社会中的岗位定位[2],因此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应随时代变化而发展,注重对专业硕士岗位能力的培养[3]。本文以江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岗位能力培养实践为例,深化驗证提升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效果。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调研

为了更好地做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岗位能力培养工作,保证和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了历时8个月,面向江南大学环境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岗位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效果的分析。本次参与调查学生总数110人,其中男生63人,女生47人,90%以上的学生在读研之前并没有工作经验。

关于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状况调研情况如下:关于培养方案中是否有较多实践性质课程,76%的学生认为仅占总课程的30%。78%的学生没有上过校外合作导师开设的课程。超过90%的学生认为现在所学的课程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并不能满足以后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调查中学生认为学校自定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学生就业需求来设定,需要和学术型硕士有所区分。同时,关于专业硕士学习所用教材也应该内容新颖,反映最新发展状况。

关于学校组织专业学位硕士进行实践学习中,50%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当自建稳定的实践基地,30%的学生认为即使学校没有稳定的实践基地也应有义务负责联系,认为自己联系可以的只占到8%。关于在学校读研期间实践时间80%的学生认为应该超过半年以上,20%认为3个月的实践时间就已经足够。在调查学生中接近97%的学生并没有参加过任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关于专业研究生学制的观点,65%的学生认为应该比学术研究生短。42%的学生认为在研究生阶段具有专业实践经历是以后找工作比较有利的优势。78%的人认为专业研究生就是应该为用人单位订单式培养,毕业之后可以很好地参与到用人单位的各项事务中。

关于现阶段对本校专业研究生教育基本状况调查中,关于学生培养问题,40%以上群体对现阶段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强调技能化教育满意度一般,30%的学生尚能满意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强调技能化教育较为符合发展趋势。关于研究生在校期间经常有机会参与实习、调研的机会,75%的学生认为不具有这样的机会。调查学生中87%的研究生表示非常愿意接受技能化教育。目前对于研究生培养情况45%的学生认为很好,40%的学生对目前教育培养状况不是很满意。80%的学生认为学校不是很注重技能化教育,需要对学生的技能化教育进一步加强。关于导师的水平调研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导师专业知识水平很高并且务实操作水平很高。调查学生中接近100%的导师具备国外教育背景或访学背景,具备实践经验。60%的导师具备专业课程强系统性知识体系的整合能力。绝大多数导师会注重基础理论学习。70%的学生认为通过相关课程学习,能够较合理地梳理知识系统,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

35%的学生认为引用全英文教材并且配合教材的辅助材料非常齐全。79%的学生认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应该在教学中广泛应用。80%的学生认为教材与学术型硕士教材没有区别,缺少专门的定制部门。65%的学生认为教材能够体现本学科最近的进展,主讲教师上课内容和教材结合紧密。在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授课老师教学态度认真,教学内容安排合理。但关于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能力方面,80%的学生认为还有不足。90%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能把专业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学生中72%的学生通过学习使自身学习能力、方法与水平有明显提高。90%的学生认为早日具备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就业能力。

二、新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

针对76%的学生认为实践性质课程偏少,超过90%的学生认为现在所学的课程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并不能满足以后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接近97%的学生并没有参加过任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以及87%的研究生表示非常愿意接受技能化教育的现实问题,对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改革实践。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加快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快速转型,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点(简称“学位点”)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和落实“双导师制”。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打造了以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省333工程人才、省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人才为中坚力量的教学研究团队,学术功底深厚、人员数量充足、年龄和职称分布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导师队伍。70%的导师具有环境领域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的经验、经历。学位点已有14位来自企业、监测站、设计院、研究院的并通过资格认定的校外导师。认定的校外导师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职称。

同时,鼓励在校教师进企业一线或境外研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师系统地掌握专业技术流程、专业前沿知识、行业动态及岗位素质和技能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生产实践和创新教学的能力。要求专业教师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1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通过思想道德、学术水平、关心学生、学习与科研计划的制定、论文指导过程等方面的调研数据可知,本硕士点的导师队伍能够认真负责地履行指导职责,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研究生对导师指导工作的满意度高。

2.工程研究及岗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在原有培养模式中工程研究及实践教学平台比较缺乏,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致力于面向应用,为全国性和地方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技术支撑。针对太湖水体污染和生态恶化,开展了水体生态修复、水质安全评估和预警等研究,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并与地方政府共建相关的研究平台,为太湖污染治理做出了贡献。

学位点研究、实践资源充足,同时利用区域优势,联系污水处理厂、环保企业,建设了9个校外稳定实习基地,5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为协作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其运行实践中很好地解决了研究生岗位培养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问题,在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上促进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有效提升,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这些平台建设,形成了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格局。

3.强化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及专业实践。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了培养单位和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在课程建设方面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案例库建设,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和综合性,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立足环境工程学科特点和基本要求,结合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修订完成既符合主流又具有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设置专业英语和学术报告等考核环节,要求学生对学科前沿进行了解并用英语撰写综述。积极聘请中短期外籍教师开展研究生合作课程,共同探讨科学培养模式,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并撰写心得、提交学术报告,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前沿化、系统化、国际化的特点。在选修课程方面,以拓展视野和促进交叉融合为目标,兼顾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的需求,提供丰富的选择。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岗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岗位实践是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专业硕士岗位能力的重要举措。专业实践的组织工作应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1)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工程类应用型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2)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企业的资源,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3)研究生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实践单位。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研究生的论文要求侧重职业性、应用性,强调鲜明的实践性,同时,也需在技术研究上有所创新。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研究课题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可以提升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岗位问题的能力和水平[4]。

4.严格把控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要求是对于科研理论知识的掌握、应用及创新的结合,应能体现出学生对于工程领域知识的理论熟练掌握和运用以及在工程实践与岗位实践环节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的解决能力的考核。專业硕士学位论文可以在校内或相关企业完成,具体由导师和学生自主确定[5]。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在每年学校评审的基础上,还会在专业硕士论文中按一定比例抽取学位论文进行盲审。学位论文的盲审和评审着重审核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进展,审核其工艺、技术和设计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专业硕士在答辩过程中,聘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数名具有应用研究经验的专家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中应至少有一名来自企业或应用研究部门的同行专家,以保证专业硕士论文中占有确切的实践成分。

三、培养模式实践特色及优势

1.依托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研究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平台。依托江南大学发酵工程学科在国内外的优势,形成了以环境生物技术,尤其是厌氧环境生物技术为优势发展方向的鲜明特色,先后获批了江苏省生物质能与减碳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厌氧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为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岗位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2.面向应用,以解决全国和地方重大环境问题为己任。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致力于面向应用,为全国性和地方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技术支撑。针对太湖水体污染和生态恶化,开展了蓝藻爆发机理、水体生态修复、水质安全评估和预警等研究,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并与地方政府共建相关的研究平台,为太湖污染治理做出了贡献。

3.产学结合、推进实践教学。专业学位点研究、实践资源充足,通过建成大量的工程研究与实践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了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学科平台格局。

采用“产学研合作”、“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岗位能力培养模式,经过两年的建设和实践,在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95%以上的毕业生在论文答辩之前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培养方案,进一步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岗位能力,为环保领域和地方政府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国庆,裴向军.发挥地学优势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6,(03):47-48. 

[2]黄锐.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研究,2014,(11):88-94. 

[3]张胜,杨慧丽,许燕.全日制专业硕士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02):277-278. 

[4]张玉辉,郑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升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85-188. 

第6篇

1英国硕士生教育的现状

1.1学位结构和入学要求

英国的硕士学位一般分为教学硕士和研究硕士两种。教学硕士是目前最受欢迎的课程,也是海外留学生中选择最多的课程。通常为期12个月,包括课堂讲授专题讨论考试及连续性评估学位论文等。教学硕士以教学为主,一般分为三个学期。修完教学硕士学位课程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再学一年以攻读研究式硕士学位。教学硕士又分为转换硕士和发展硕士两种。所谓转换硕士就是通过这门硕士课程把你从一个本来不相关的专业转到这一专业来。比如说由文科转到计算机,由化学转到金融等。发展硕士是对本科所学专业的进一步加深只招收相关专业的学生。转换硕士则自己可以接收任何专业的本科生。研究式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学习方式主要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做研究,最后获得MPHIL(研究硕士)学位。

英国并没有统一的硕士或研究生课程入学考试,每所院校自行决定每一个硕士或研究生课程的录取条件,常规的入学条件是要求有相关学科的本科学位、英语水平考试成绩(如雅思成绩6分以上)。英国高校对全日制和业余制的学生实行同一标准的要求,各大学都设有不同比率的淘汰率,最后能够毕业并拿到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要大大少于入学人数。

1.2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

英国现有140多所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和学院,研究生课程紧凑而严谨,大多数硕士学位为一年,硕士课程分为讲授式课程和研究式课程两类。讲授式课程学制一年,主要有两种:一是硕士学位课程,通常为期12个月,包括课堂讲授,专题讨论,考试及连续性评估,学位论文等;另一类为研究生文凭或证书课程,通常为期9个月,包括硕士课程的授课内容,但不包括期末论文。研究式课程学制1~2年,主要为独立研究,研究式硕士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要求较高。英国一年制教学硕士大概分上下两个学期和写论文3个阶段。在课堂上,老师讲课速度奇快,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要用来自学,围绕某个专题尽可能查阅资料、参考书和学术论文,在此基础上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很多专业的成绩考核期末的考试往往只占很少的部分,作业在课程成绩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

英国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的授课往往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常常十几人乃至几十人在一起上课,入学后无指定导师。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后才由学生自由选择导师。硕士学位论文不要求答辩,但给出明确的格式指引,文献回顾和建立在第一手资料调查基础上的研究发现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2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借鉴

第7篇

读者:

我是一名公务员,毕业已经三年,我一直想考研究生,但又不想放弃现在的工作。请问我国在职考研共有哪些方式可供选择?

如今,每年的考研大军中,非应届考研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比例高达50%,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职考研生。相对于应届考生,目前国家在职人员获取硕士学位方式共有三种:第一,参加每年1月份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获得国家认可的“双证书”(学历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这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获得硕士学位的方式;第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这是国家在现行的硕士学位教育渠道之外开辟的一条使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获得学位的渠道;第三,参加在职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这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方式,尤其是随着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迅猛发展,除了我们熟知的工商管理硕士外,工程硕士、教育硕士、法律硕士等也开始成为在职人士深造的热门方向。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须具备的条件

读者:

我是一名非应届的本科大学毕业生,我听说现在国家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政策,请问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须具备哪些条件?

一般来说,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须具备以下条件:1.获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2.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的资格审查;3.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组织的课程考试;4.通过在每年的5月进行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外国语水平及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5.在通过全部考试后的一年内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从表面上看,该方式是“免试入学,边学边考”,应该很容易获取学位,其实并非如此。按照规定,申请人自通过资格审查之日起,如果未在4年内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的全部课程考试和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则本次申请无效。由于不少学校奉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因此这种方式获得学位并不容易,有些专业的通过率甚至不到10%。此外,不少学校还要求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公开发表一定篇数的学术论文,这无形中也给毕业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专业硕士有利也有弊

读者:

我是一名在职人员,听说现在有一种在职专业硕士的考研方式很流行。请问什么是专业硕士?与其他在职考研方式相比,它有什么特点?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硕士在规定学习期间,修满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即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目前,我国高校共设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建筑学硕士等39种专业硕士学位。

在职专业硕士与其余两种在职考研方式相比,获得硕士学位的难度最小,但其花费可能是最高的。不少工商管理硕士的学费动辄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其他热门专业的学费也在3万元至5万元之间,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很难顺利完成学业。此外,目前在职专业硕士的选择面相对来说还比较窄,不是所有的在职人员都能找到与自己职业相对应的方向。

三种在职考研方式的选择与比较

读者:

我是一名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我想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种在职考研的方式,请问能否将在职考研的三种方式作一下分析和比较?

第8篇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3)36号文件,自2014年起,社科院研究生院原"在职研究生班"更名为"在职研修班",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流程要求不变。

   

 

2016年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已经结束,有些考生很有把握通过考试,他们已经在着手准备论文的撰写了。那么同等学力申硕论文怎么写?下面社科院在职研究生论文指老师为大家介绍。

 

首先论文的写作是在通过全国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后才可以撰写,需要在一年内提交论文,并在提交论文之后的半年内完成答辩。在进入论文环节后,学院会给学员安排对应的指导老师,帮助学员完成论文的写作。

 

在写论文前,学员可以和论文指导老师一起确定论文题目,然后尽可能多的进行收集资料,进行汇总,然后列出论文大纲,顺着大纲思路去写,不要偏离主题,这样会容易很多。考生先按照大纲写一份初稿,然后对照论文格式要求将不合适的地方进行修改,等审核之后再进行定稿。

 

论文是学员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最后的一个环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学员共有2次论文答辩机会。对于2次都不能通过的学员,这次申硕就算失败。学员在答辩时,要拥有良好的心态,答辩老师在看到一个自信的考生,那么印象分肯定会有所增加。

第9篇

 在职研究生现在主要有两种在职研考形式,一种是一月在职联考,一种是五月同等学力申硕,这两种报考形式都要写论文,论文是拿证的最后一个环节,只有通过了最后的论文答辩才能拿到证书。

 

 一月在职联考: 一月联考是在职研究生考试形式中考试难度最大的,并且它是先考试后入校学习的,通过两轮考试被录取的人才有可能到校上课。一般课程是周末上课,课程结束后修满学分的人可以写毕业论文参加论文答辩,通过论文答辩的人可以拿到在职研究生学历与学位证书。

 

同等学力申硕: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免试入学,不用参加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一般学习两年的时间,但是若想申硕,必须满足本科毕业三年有学士学位,通过申硕考试考生要写毕业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可以拿到在职研究生学位证书。所以,所有在职研究生都要写毕业论文,但是报考了同等学力申硕的人,如果达不到申硕条件,可以在修满学分以后毕业,不用写毕业论文,毕业后拿课程结业证书,但是拿不到学位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