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厅堂建筑论文

时间:2023-01-08 20:33:57

导语:在厅堂建筑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厅堂建筑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双层穿孔板混响时间建筑声学

Preliminary double perforated plate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al acoustics decoration

Rong Qianlin

(Guangzhou Liyin Building Material Co.,Ltd.)

ABSRTAC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perforated panel 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 existence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acoustics problems, using double perforated panel structure is mounted on the building walls, ceilings, chairs, impact on the indoor reverberation time of a study and analysis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acoustics decoration design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The use of double-perforated plate on the building wall structure, ceiling, seat indoor reverberation time plays a role.

KEY WORD: Double- perforated panel ; Reverberation time; Architectural Acoustics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本保障后,开始追求精神寄托和审美愉悦,这就是所谓的精神生活。为此,各中、大城市正在新建一些新剧院、音乐厅、电影院、会议中心、体育中心、文化文艺中心、科技展览中心等大、中型建设工程。对于大、中型空间而言,室内声环境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建筑声学设计已经融入社会环境,声学不仅是国际上各大论坛、杂志讨论的热点。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备受关注。

室内厅堂音质是建筑室内声环境的重要内容。室内厅堂音质的评价是多元的,双耳相关函数,生场强度因子、声场扩散度、空间感、环绕感等建筑声学主、客观评价指标主要通过体型、容座等室内空间因素决定。温暖感、混响时间、反射声的初始延迟时间、声场均匀度及其频率特性等建筑声学主客观评价指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室内容积、室内界面材料及构造的选择。其中,混响时间是音质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建筑声学装饰中非常重要。至于对混响时间的控制通常采用在厅堂各界面布置声学构造的方法。

目前,现有的微穿孔板在较窄的频率范围内有良好的吸声性能。要使共振吸声结构在较宽的频率内有良好的吸声性能,可进行亥姆赫兹共振器〔1〕的组合,由两层或多层穿孔板组合的穿孔板吸声结构,形成多个相互耦合在一起的共振结构,一般有两个或者多个吸声峰,吸收频率宽度能够在2~3个倍频程内得到较高的吸声系数,它不仅对中、高频而且对低频也有较高的吸收,双层穿孔板为我国建筑声学装饰提供了一种新的具有宽频带吸声性能、无“二次污染”的声学结构。

图1 双层穿孔板结构

Fig.1Double- perforated panel structure

基于双层穿孔板具有较宽的吸声频带特点,为满足大、中型建筑厅堂对建筑声学装饰的要求,将双层穿孔板构造,应用到大、中型建筑室内建筑声学装饰领域。

我们之所以把双层穿孔板应用于大、中型建筑室内声学装饰领域,是基于对其声场及材料的认识:

1)大、中型厅堂平均自由程大,这意味着声音在单位时间里与厅堂各界面碰撞次数会减少,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所带来的高频吸收也大为增加,加上高级厅堂地面常用地毯、软座椅和入席人员对中、高频的吸收,低频吸收与之相比较严重不足。低频吸声不足会对语言清晰度产生掩蔽作用。一般来说,低频的音容易掩蔽高频的音。

2)在吸声材料的吸声特性中,中、高频的吸声多为多孔性材料,多孔性材料内部应有大量的微孔间隙,微孔应该是相互贯通的,声波进入微孔内产生相应粘滞阻力,使振动分子的动能不断转化为热能,从而使声能衰减。而作为双层穿孔板是将多个小孔和一个大孔相应并连同以形成亥姆赫兹共振腔。双层穿孔的设计应当是第一层深度小于第二层深度,各层深度不要相等或彼此成倍数。同时各层穿孔率及背面所贴阻性材料也应使总的透气性第一层内比第二层好。〔2〕作为双层穿孔板上层的孔径不大于1mm,下层穿孔板的孔径大于上层穿孔板的孔径,并且上层小孔与下层大孔之间相通,双层穿孔板的穿孔率不超过3%。双层穿孔板结构是两个“串联”在一起的共振吸声结构,把两个具有不同共振频率的穿孔板结构“并联”在一起,“并联”结构的吸声频率特性具有双峰或多峰特性,展宽吸声频带。根据实验研究〔3〕,不同厚度的双层穿孔板对其吸声性能影响影响不大,而板后有无空腔对频率吸声特性影响较为显著。单独看15mm厚的双层穿孔板的吸声频谱图。从图2可以看出,将双层穿孔板直接贴实建筑墙体安装时,吸声系数大于0.5的频率范围显著减少,而且只有一个峰值,而背后留有空腔时,微孔板在2000~5000Hz频率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吸声效果,而且有两个峰值。

图215mm厚双层穿孔板背后有无空腔的对比

Fig.2Absorption comparison of 15mm MPS with or without behind

所以,我们采用双层穿孔板安装在大、中型厅堂,一般在建筑墙体、天花与板之间预留一定的空腔,空腔可以固定位置和吸声性能的需要选择。预留空腔一般为50mm~200mm,增加板后空腔的厚度可以显著提高吸声频率范围,更有利于低频吸声。

对于座椅安装双层穿孔板,一般用于改造工程,还有宴会厅。改造工程主要是针对原装饰设计缺乏考虑建筑声学方面,从而导致工程完工后,运行发现各种声学缺陷。为了节省改造成本,可以尝试有座椅的底部安装双层穿孔板结构。另外,就现在观念而言,宴会厅一般采用石材和精装木料装饰为主,以形成中式或欧式等各种风格,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然而,现大、中型宴会厅的使用功能除了中西餐饮、酒会之外,同时还兼顾文艺演出、集会、等用途。因此,良好的声环境显得尤其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够解决声学缺陷的办法是在座椅上安装双层穿孔板结构。这样,既能够增加低频声的吸声,而且不影响座椅的造型与美观。

不同材料钻孔、冲孔的规整程度不一,从美观角度来说,在用料上应加以选择,即可以选择木质的,也可以选择铁质的。当使用木质时,木质双层穿孔板要注意打孔时出现毛刺;当使用铁质时,以铁锈铁板打孔后应加电镀处理。穿孔板表面油漆时,要防止油漆流堵而缩小穿孔孔径,或者蔽孔。穿孔板后贴织物,应使织物与穿孔板背部紧密粘合,并防止粘合剂破坏织物的透气性。

双层穿孔吸音板结构本身具有足够的声阻,无需借助多孔性材料;即可构成高效率的吸声结构;若借助多孔性材料也可增加各频带的吸声量。

因双层穿孔板施工便利、安全耐用等优点,大大增加了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在大、中型建筑室内声学装饰领域内具有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马大猷.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理论和设计[J]. 中国科技,1975.1

第2篇

刘智伦,祖籍台湾宜兰。甘肃省副会长、甘肃省天水市会长。经济师,曾长期在甘肃市级政府和群团等部门任职。长期从事两岸关系研究并发表专著和论文,又有诗词、散文在大陆和台港澳报刊上发表。《我于台湾飞翔》是作者用自传游记体裁创作的长篇文学作品,于2013年6月由台湾唐山出版社用简体出版发行。现经作者与出版社同意,特摘录连载,以飨读者。

・第一天・ 行访台北市

今天,虽然是我们入台访问的第二天,但是,昨天很晚才抵达台湾,真正算起来,赴台全程参观考察,该从今天正式开始。

阳明山与江浙儒学

上午,先安排参观台北市重要景观――阳明山公园。

阳明山公园位于台北市区的正北方,是距离台北大都会最近的一处公园,且有着特殊地质地貌,又具有人文思想的主题公园。阳明山公园以此地山名取名。这座山原名叫“草山”,因满山都生长当地的茅草得名,上世纪40年代末才改称“阳明山”。

我们下车的地方,正好是在公园内一尊铜雕塑像附近,它是一尊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先哲的铜像。这座铜像大约与真人等高,凝立于高高石基座之上,塑像上的人身着长袖宽衣,文冠纶巾,手持木杖,头额微仰,好一派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气度。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曾任明代兵部尚书,自号“阳明子”,后人称“王阳明”。记得大陆“”之时,他被当时哲学界定为中国历史上的唯心主义思想家。又因他受宋代朱子理学影响颇深,也将他归入朱子理学思想学派典型人物。

我很喜欢王阳明的一首诗: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还见山小月更阔。

我在王阳明雕像前驻足,细想为什么会将王阳明雕像安放于此。走向前去找人询问一番,姚导游告诉我说:“王阳明是蒋中正先生很喜欢的明代思想家和军事家,一定是蒋的主张吧。”我对他的回答还是多少产生狐疑。

后来,我又查阅了一些数据,似乎觉得找出了较之准确的答案。原来,改“草山”为“阳明山”,应在后不久。那时,台湾正由陈仪主政。陈仪作为当时在台湾最高军政长官,出于清洗日据50年日本殖民文化残存、恢复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所需,很有可能选定了具有中华文化中江浙学派典型人物的王阳明,况且王阳明思想对日本近代文化思想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阳明山公园的确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只可惜现在连台湾许多人自己到阳明山公园,也大多不品味这儿的中华文化内涵。君不见,翻阅台湾介绍阳明山公园资料,都几乎不再提及王阳明这个人,全是什么阳明山公园以天然的溪谷、温泉、瀑布和森林公园著称。甚至连“阳明山”名称,也有介绍为其意取之“山阳水明之山”的意思。

果真如此,这多少会令我感到十分无奈与遗憾。

其实,台湾与大陆许多地方相比,可以留存下来的历史文化古迹非常有限。众多旅游景观之中,自然景点很多,也很漂亮迷人。但是,人文景观就比较少了,像阳明山公园这样完全可以作为自然与人文交融成趣的旅游景观,更是少之又少。

草山行馆往事如烟

这座公园里,值得光顾的另一处人文景点,就是在台湾非常有名的草山行馆。

草山行馆位于阳明山前山的山腰处。它是一座建造于1920年的日式建筑,主房和大门为石砌墙,内部是木石砖体结构,房间空间格局不大,房子之间的过厅走廊也显得很窄很小。但是,行馆周围环境非常好,四处郁郁丛丛,树木遮日,枝繁叶茂,草荫隐地,忽闻鸟语。在这儿待久一会儿,很是享尽静谧与温馨。

1949年,从大陆退踞到台湾之后,这里成为和的第一个官邸和居所。后来,士林官邸建成启用,这里便成为蒋宋“夏季避暑行馆”。

从草山行馆眺望,对面山便是观音山了,它多少有点儿像是仰躺着的睡佛。再往远处望去,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台北市区的高大建筑物轮廓。另外远远一处小建筑群的地方,导游说那是淡水镇,朝向那边可以看到大海。在草山行馆对面山脚下,是淡水河、新定河和基隆河的三水交汇处。

此刻,这儿晨雾水汽正浓,周围一切全被晨雾笼罩着,我的视线看不太清远处的细小景物。我想,假若雨过天晴之后,再来这儿,一定会留下更美好的记忆。

就这样一处小小的草山行馆,有谁能料想到,我来过之后,却发生了十分令人不愉快的事情!2007年4月7日,台湾“大选”选战刚拉开大幕,“去蒋化”一时甚嚣尘上之际,有人竟然将这座美丽建筑一把火烧了。我从媒体上获得这个不幸的消息,真是令人痛心之余,又觉可恨之至。

赏瑰宝

中午,我们要参观一处文化景点,它就是著名的博物院。博物院坐落于台北市基隆河北岸士林镇外,一个叫做外双溪的地方,姚导游告诉说,这儿距离阳明山公园很近。

我们从旅行车下来,走出楼梯口,来到院前广场上,只见一座典型中国宫殿式现代建筑,共分4层,米黄色的墙壁,淡蓝色的琉璃瓦,乳白色的石雕栏杆,背后环靠着绿郁葱葱的青山。广场上耸立6根立柱一字儿排开的石牌坊,气势宏伟,分明醒目,映衬得博物院整座建筑格外庄重典雅,特别富有中国民族传统建筑特色。

博物院收藏有多达67万件中华文物。大致分作绘画、书法、图书、文献、陶瓷、铜器、玉器和珍玩等13个陈列厅。展出文物采取轮换制,每隔一段时间,便要更换一批未展出文物。据说,从开馆以来,收藏文物还没有全部轮换一遍,可见收藏文物数量之多。

也有特例,博物馆中,有几件称之为镇馆之宝的珍贵文物,常年展出。姚导游先领我们参观的就是常年展出珍品的青铜器厅和玉器珍玩厅。

在青铜器陈列厅,有许多人围在中央一件青铜器展柜前,我猜想那儿一定是毛公鼎展柜。上前一看,果真就是它。

这件文物全称为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它在爆发后不久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据考证它至今有2800多年历史。毛公鼎为半球体状,腹部很深,为兽蹄三足,口沿竖立鼎耳,毛公鼎腹内铸有铭文497个字。它也是迄今为止鼎铸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礼器,毛公鼎之所以非常著名,就是因为它拥有最多铭文文字。

进到玉器陈列厅,大家自然免不了要凑上前去,细看作为清代皇室皇帝后妃们珍玩的“东坡肉”和“翠玉白菜”了。

东坡肉,原本是一块20厘米左右大小、八九厘米厚度的石头,酷似天然生得,却又真像一块地道的“红烧猪肉”,“肉质”肥瘦和肌理都清晰可辨。

博物院给这块石头的学名称之为“肉形石”。“东坡肉”则是清皇宫里的称谓,取宋代名臣苏轼(东坡)最喜爱吃红烧肉的典故,以此而得名。这块玉石的石料大概属于玛瑙类,石料纹理浑然天成。也有研究资料说它经清代宫廷玉雕巧匠用玉髓雕琢而成。

翠玉白菜,为用缅甸翡翠巧工雕琢的玉器摆件。它约有20多厘米高,直径10厘米左右,为圆柱形体,玉器上半部为菠菜翠色,下半部为水白翡色。仔细看上去,就是活生生的一棵白菜上,刚刚飞落两只秋虫。

观看完这两个陈列厅,大家便四外散去。按各自喜爱情趣“自由”参观。

于是,我直奔最上一层的书法厅而去。书法厅的灯光显然要比下面几个陈列厅暗了许多,这是为了不至于太亮的灯光射线会“灼伤”古代文物。书法厅里的书法文物都封藏在倾斜面朝外的玻璃桌柜中,以便于观众仔细观赏。我平时非常喜爱古代书法绘画和玉器,能利用这次来台湾机会,与宫廷书法珍藏品近距离“接触”,真“眼福”不浅。

我依次细看过来。突然,在一处光线特别灰暗的角落展柜里,发现是一幅“兰亭序”书法展品。我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由于灯光非常暗,我再反反复复多看了几遍,它真真切切是“兰亭序定武本”。

我还是不大相信这是真品!回过头想找人问一问,不仅连一个服务人员也没有,就是连一个游人看客也没有。此时,偌大的一个古代书法展厅里,就我一个人呢。

不行,我要弄个水落石出。我径直飞快跑下楼去。这么大的展厅里,要找个博物馆服务人员,竟然不好找。我从四楼一直找到一楼,才在楼梯口看到一位戴眼镜的服务人员,是位男性,年龄有40多岁。我问他道:“请教一下,上面书法厅里展出的‘兰亭序’是真迹吗?”他带着几分怀疑的目光,上下打量了一下我,才回答我道:“一定会是真迹,台湾故宫博物院怎么可能展出复制品或仿品……”

士林公园赏兰花

离开故宫,我们一行到达台北士林区福林路,来到一处环境优雅的生态公园――士林官邸。

士林官邸在日据时期是一家“园艺试验所”,1949年被选定为“总统”官邸,花费一年改建完成,从1950年落成起时,一直作为和起居、生活和接待等活动的居所,直到1975年4月清明节离世,他们在士林官邸度过了26年的时日。

可以说,士林官邸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那对历史人物晚年的点点滴滴。

我们先步入士林生态公园。公园内环境清幽,三面环山,占地面积为9.28公顷,是典型袖珍式都市区内的生态公园。园内设有园艺所,园艺展览馆,兰花和玫瑰园,中欧式各异的两处庭园。园内少不了假山奇石,兰亭喷泉,花木扶疏,绿荫遮天,曲径通幽,分外宜人。

若在艳阳高照、天气焦热的日子里,或许是一对热恋情人,或许是一对暮年夫妇,或许是一对男女领着心爱的孩子,真要来这儿乘兴清静一番,赏一赏花木,享一享绿荫,听一听音乐,一定会放松心情,陶冶情趣了。这对于长期生活在喧嚣闹市里的人们说来,闹中取静,喧中采幽,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情啊!

我们来台湾的季节,是中秋时分。秋季的北方,花儿已经多数凋谢了,屈指数来,大概唯有秋菊还在开着。假如,再要寻找着去观花,多则需越过一个长长的冬季,迎向春暖花开的日子。然而,台湾的四季,都有花儿陪伴着。在士林生态公园里,就全然可以得到印证。

我与同行的姚导游他们走散了。独自一人沿着满是一簇簇妩媚娇艳的花道走去,在一处典雅的中式厅堂前停住了脚步。

朝着敞开的厅堂正门,一迈进门槛,顿时被厅堂内的景物惊呆了,这里竟然是满满一厅堂的兰花儿。原来这儿便是士林公园兰花展厅,是专门为兰花仙子们争奇斗艳的“人间花境”啊!

整整一个厅堂内,只留有可以容下单人穿越的走道,余下的所有空间让给了兰花们。这儿几乎看不到墙壁,仿佛也看不见地面,高高低低的花架上,各种不同花型、不同色彩和不同大小的兰花,开得满满当当的。兰花儿像是特别懂得这里园艺师与游人们的心思,各自争相怒放:你占据了高高的空处,我便去低矮处安身;她在左边落脚,他就到右面驻足,使得满厅堂的兰花儿在这并不十分大的空间里,四处绽放,立体盛开,分外夺目。

我用手中相机,从不同角度近距离拍照兰花们千姿百态。这儿全是地地道道的台湾蝴蝶兰,一朵朵无比鲜艳的兰花,就如同翩翩而飞的蝴蝶,紫色的、蓝色的、粉红色的、雪白的,飞舞在满厅堂中,直飞入到访者心田,久久不肯离去。

好一个兰花儿的世界。花,总会带给人们愉悦喜爱的心灵感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又将兰花视为“四君子”之一,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又赋予兰花多少脍炙人口的诗赋画作。大概,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应当学习和效法古人,也为台湾蝴蝶兰撰写“蝴蝶兰赋”的,可惜这篇兰赋至今尚是一纸空文。

步入新光三越

乘车来到十分繁华的闹市区,已是华灯初上时分了。旅行车在热闹非凡的台北中心街区穿行,好一派东方都会不夜城的景象啊!街道两旁的商业店铺,一家紧挨一家,灯火通明,行人如织。

台北与大陆南方大城市一样,人们比较喜欢在凉爽、清静的晚间走出户外,轧轧马路、遛遛长堤、逛逛夜市。此刻,台北街道上,步行的人们要比白天多。

我察觉到一个特殊现象,就是这儿大街上的广告牌与大陆广告牌有区别。这个区别并不在中国繁体字与简体字,而是台北街区店铺的广告上,更多采用“忠”、“孝”、“仁”、“信”、“义”、“德”等中华传统文化文明道德用字。细细琢磨起来,台湾不正是连贯保留下来“孔孟之道”人文传统?大陆则不同了,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洗礼”,许多与“孔孟之道”学说有关的文字都换成了“战斗词语”。再后来,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又将那些“战斗词语”更新了,但是还是极少采用“孔孟”的仁爱道德语言词汇用以广告词语,更多是商业文化味太浓太浓。

旅行车行至台北火车站时,我提出要买件小东西。于是,大家在附近的一处停车场处下车。抬头往上看去,眼前一座高大的商厦,鹤立鸡群般,高高耸立在街区对面。原来它便是台北地标式建筑――新光三越大楼。

电子专柜找到了,服务小姐怎么也听不懂我要买的“U盘”是什么东西来。我反复讲着,比划着,她终于懂得我所要买的东西。

“你是大陆客吧。你要购买的小小一点点东西,叫做随身碟,是方便计算机存储文件数据用的。”她解释着说。

我会意着点了点头。

“请问你的手提电脑有带了吗?”她轻声而礼貌地又问我。

我说在酒店,没有带来。

她接着说:“我提议你今天不要买。万一随身碟插口跟计算机不匹配的话,会给你添烦恼。”

我想,如此客气的服务小姐劝我不要买,挺有道理,还是听人家的忠告好了。

第3篇

关键词:皖南民居

建筑色彩 建筑形式 空间布局

我国皖南民居的造型、色彩、布局都有着比较统一的格调和风貌,从明代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体系,不仅具有居住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科技、艺术研究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现就其建筑特色、群体布局等分别论述如下。

1. 皖南民居的建筑特色

1.1建筑色彩

皖南民居的色彩,以清新淡雅为基本风格。建筑采用白色粉墙、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砖,墙角多采用灰色的条形青石或鹅卵石堆砌,黑、白、灰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主色调。单纯质朴的白墙、黑瓦颜色,与当地清幽秀丽的山川景色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淡雅明快的美感。这种水墨画般的隽永意境,渲染出皖南传统民居极具地域特色的基本风貌。

1.2建筑形式

1.2.1别具一格的山墙造型

皖南民居的造型颇有特色,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度过大,采用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材料,又使山墙面高低错落、富于变化。这种做法原是为了防火,故俗称“封火墙”。它打破了一般墙面的单调,增加了建筑的美感。一些大型宅院由数间、数十间不同朝向的房屋组成,马头墙也就随之出现交错不同的朝向。加之房屋宽度、进深的不同,地形高低的变化,马头墙的高低随之有所不同,就形成了更丰富的空间变化。

1.2.2实用、美观的漏天之井

皖南民居的基本形式为庭院式布置,院内以南向房间为主,东西两侧为辅,中为东西较长的天井,平面组成口字形。也有在入口处设进厅的口字形布置,以及两个庭院前后重复拼接的日字形庭院组合体等。

皖南的这种庭院型住宅与北方的四合院及江浙一带的合院型宅院不尽相同。北方的合院,分别由正房和东西两侧厢房组成,天井较大,四面建筑与天井大院是相隔开的。江浙一带的个体院落略小,一处宅院一般仅为一家使用,但东西厢房分明,仍是作为正式房间。皖南民居则不同,它主要的房间位于南向,而东西向是次要的、开间较小的辅助房间,一般为廊屋、楼梯间、储藏等性质。正因为这样,所以天井较窄。这种天井院在功能上除采光、通风、承接和排除屋面流下的雨水外,还是建筑空间的补充,是与建筑相渗透、融汇的部分。由于天井较狭小,风沙对院内的干扰也较少,因此有可能将南屋厅堂临院的一面门扇打开,或根本就不设门,几乎与天井是统一体。厅内见院,院内见厅,相辅而就,由厅至院,由院至厅几乎是一个天地。这与现代建筑的“流动空间”,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这种天井院的采光效果与一般的四合院也不完全一样,后者院子大,所采光线基本上是天然光。徽州民居由于天井窄小,所采光线多为二次折射光,这种光很少天然眩光,所以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

天井院又是家庭内向的共享空间,养花植草、纳晒阳,亲朋叙谈,是大家共同活动的地方。同时它还是联络楼梯、过道、通廊及前后其他天井、房间的交通枢纽,与厅堂共同组成了徽州民居的核心部分。

1.3建筑装饰

1.3.1奇巧多变的梁架结构皖南民居的梁架结构均为木结构,梁架构造奇巧,装饰丰富多彩,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月梁中部略微起拱,两端雕出圆形或扁圆形花纹,中段常雕刻成多种图案,通体显得异常宏大壮美。立柱用料也颇雄大,向上多有收分,显得雄而不笨。明代的则常做成具有优美轮廓线的梭形柱。梁托、瓜柱、叉手、霸拳、雀替、斜撑、替木等大都进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房屋天井四周的檐下撑木多雕成各种神仙、人物、走兽等。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则多做成云朵状,其相互勾连迂回的流畅线条,飘逸俊俏。这种梁架构件的巧妙结合和装修使技术和艺术相渗透,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境界。这些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覆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是徽州居民高格调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的反映。

1.3.2精致优美的雕刻装饰

建筑雕刻艺术是徽州民居最主要、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徽州民居建筑中几乎每一种建筑材料都可以用来雕刻,每一建筑构件都加以雕刻,形成一种清丽高雅的建筑艺术格调。雕刻分为砖雕、木雕和石雕等几种方式。其中砖雕的主要装饰处为门罩、门楼、八字墙及马头墙的端部。其镂刻的内容、题材极为丰富,凡神仙人物、亭台屋宇、飞禽走兽、花草静物应有尽有。为了表现人物的逼真和楼台的主体感,多采用高浮雕、透雕和半圆雕的技法。

木雕比砖雕使用的地方更多,一般多用于檐口、梁架、门窗、栏杆和室内陈设。由于木质细韧,较砖石易于加工,故木雕的刀工更为细腻,线条更为流畅,人物表情、衣襟更为清晰。不少民居留下了珍贵的木雕艺术品。其别具有雅趣的是绩溪县上庄的故居,该宅院天井四周的窗栏门窗均雕刻了国画笔意的各式兰草和题词书法,衬托了这处书香门第的气氛。

石雕多用于民居厅堂的台阶、柱础和天井水池的栏杆。台阶的装饰比较一般,而许多民居的柱础则比较考究。有鼓形、筒形、瓶形、瓜形及覆钵、覆莲、覆斗等形。

2. 皖南民居的群体布局

2.1依山临水的自然布局

皖南为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民居多借助山水布置,强调自由式的布局。其依山者因山而建、其临水者沿水而建,房屋群落与周围环境巧妙结合,形成了优美的村镇风貌。如黄山市的洽舍村,位于丰乐水库岸边,前临清澈的湖面,后依郁郁青山。黟县的屏山村沿着一条曲折有致的溪流,排列着一栋栋形式即统一而又富变化的各式民居,建筑借溪流形成了优美的画面,是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景色。黟县的宏村更是在水上大做文章,通过筑坝抬高水位的办法把村外的河水引入村内,九曲十八弯流经街巷,成为天然自来水。村中开挖的月沼,如同一方明镜,把周围的建筑物映衬得处处美如图画。村头的南湖景色更胜,远处青山起伏,近处故树浓荫、粉墙横列、鹅鸭浮游,被国外旅游者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村庄之一。

2.2错落有致的空间变化皖南民居的建筑平面比较简单,一般都是由天井为中心组成的方形或矩形。但在总体组合上,却有着极大的灵活性,它可以因环境而组成各种形式的群体平面空间。在立面形式上也有较大的灵活性,其正房与辅助房在层数上常有变化,房屋的进深也多有不同,形成了不同高度的山墙面,加之房屋随地形自然起伏,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姿、错落有致的群体空间造型。

2.3幽深宁静的街坊小巷

徽州民居组群坊里间多为曲折幽深的巷道,其宽度一般仅达建筑层高的五分之一左右,因此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深街幽巷,显得异常宁静,生活气息甚浓。这样的布局形式的优点:其一,徽州夏季炎热,幽深的巷道可避免阳光直射;其二,这种坊里密度较高,一般住宅区建筑密度均在70%以上,用地紧凑;其三,由于街巷狭窄,外来车马难以入内,有利居住的宁静安全。当然这种低层高密度住宅区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冬季日照卫生条件差,也不利于消防,这是在旧区改建中值得重视的。黟县南屏村的巷道不仅深窄,而且曲折迂回,犹如迷宫。有的巷道还在通往大街的出入口设牌坊、门楼,即起到不同街道的分隔作用,又是巷道入口的重要标志。

2.4景色如画的村头装点

皖南民居村落布局,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前的村郊组合部,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湖塘,配置以牌楼、亭榭、桥梁等,形成典雅园林风格的景观,徽州人把它叫做“水口”。这些地段是村镇风景最美,最具有不同风貌特色的地方,甚至成为一座村落的重要标志。

3. 结语

皖南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成熟的建筑风格,在建筑形式与空间布局上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特色,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为今后我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丰厚的物质财富。

参考文献:

[1] 陈从周.中国民居[M].学林出版社,1997

第4篇

关键词:赣粤闽;围楼;空间;装饰

一、赣南、闽西、粤东围楼式建筑概况

中国的单体建筑因形式、用途、性质的不同而分成很多类型。客家围楼式建筑是赣粤闽交界地区客家聚族而居的主要民居建筑形态,其在三省有不同称谓,江西比较常用的称谓是“围屋”、闽西叫“土楼”、粤东为“围龙屋”,各省对于这类防御性民居的定义及内涵均不同,但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一些共同点:都含有居住的概念,都含有家族崇拜的概念,都含有防御的概念。因此,我们统一将三省的这类建筑定义为“围楼式”建筑。

围楼式建筑是运用中原的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与当地土著民族建筑相融合的产物,是特定历史、文化、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是客家人勤劳勇敢、聪明智慧、包容开放的历史性创造。

二、围楼式建筑空间特色分析

围楼式建筑是历史性民居的典型代表,它集建筑、艺术、文化、民俗等为一体,不但构思新颖,而且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具有独特的造型与风格。尤其是建筑空间中包含的基本平面布局、建筑外观形制和室内空间营造等方面都体现了其独树一帜的特色。

(一)围楼式建筑平面布局特点

赣南围屋最具特色的是矩形平面形制,这种形制最主要的功能是增强围屋的防御功能,围屋四个角的炮楼增强了围屋攻击的性能;闽西土楼中最典型的是圆形平面形制,这种形制是闽西客家土楼的精髓所在,对空间的合理性运用上有着其他土楼不可替代价值;粤东围龙屋则是方圆融合成为有机的特殊构图,马蹄形的围龙屋建造重点主要放于风水营造之上。不论哪种围楼式建筑的平面规划都非常注重与环境的协调性,把建筑本身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创造出富于自然美的生活空间。

(二)围楼式建筑外观形制分析

由于三地的围楼式建筑都是将防御功能列在首位,因此,建筑的通常为二到三层的外墙,甚至多达四、五层,且外墙几乎不开窗或开了一些小的孔洞,赣南围屋的外墙主要靠“三合土”夯筑,并采用“金包银”的做法用砖石砌筑外墙,形成材料与色彩的对比统一,土楼与围龙屋的建筑外墙则相对单纯,主要采用了生土夯筑的单一手法。因此,总体上来说是一个竖向空间相对欠丰富的民居形式。

(三)围楼式建筑空间营造特色

三地围楼式建筑的总体框架基本上都是以祖堂为轴心的形式,环环相套,层层围合,形成一了个封闭的内部空间形态,集中体现了虚与实、个体与群体的有机整合。围楼式建筑表现出来的向心性、匀称性空间形态特征也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特征。

三、围楼式建筑装饰及其细部特征

建筑装饰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从中原迁往他乡,围楼式建筑的装饰设计既保持了特有的中原文化,又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深刻的反映出客家人的风俗、爱好、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一)建筑装饰风格

在围楼式建筑中,宏观上的繁简相宜和微观上的细致入微是建筑装饰最为显著的特征,装饰思维不是为了美而美,而是从实质的生活出来得来的结果,包藏了丰富的中国传统世俗文化信息,继承了中原遗风,装饰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体现了客家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世俗情感。

(二)主要细部特征

1.寓意十足的三雕

木雕、石雕、砖雕的装饰工艺共同构成了客家围楼式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段,建筑中的砖雕、石雕、木雕作品随处可见,如:屋脊上仰天长啸的“鸱吻”、大门下稳如泰山的“抱鼓石”、房梁上的“马上封侯”、柱子底的“八面仙鹤础”……,由此可见,围楼式建筑装饰与民俗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在装饰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对客观事物的表现,更是体现了思想观念的需求。

2.图案多样的门窗

从围楼式建筑外表来看,门窗作为建筑装饰时附加与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它依附于建筑实体。门楼、花窗、直棂窗、格扇棂心、花砖漏窗等样式是围楼式建筑中常用的门窗形式,就附加性装饰而言,它们体现出更多的平面装饰意味,更具独立的审美价值,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风格特征呈现出丰富的艺术特点。

3.独具匠心的铺地

围楼式建筑中最具匠心的装饰应该是围内地面的河卵石铺地。经过精选的小河卵石在正中围门门廊、厅堂大门门廊以及化胎的地面上,拼出圆圈、八卦、铜钱、人字等花纹图案,形式十分别致有趣。

4.简练雅健的书绘

书法文字的装饰主要体现在围楼的名字、楹联与书画作品中,或是通过变形、夸张、打散重构的组合后,文字变成了一种图案运用于装饰中。彩绘是建筑美的另一种体现,在围楼式建筑上进行彩画不仅能够通过油漆色彩对建筑构件起到保护作用,同时还能展示各种题材的教化内容。

第5篇

[关键词]赣州旧城;城市进程化;保护;再利用

赣州旧城区内的历史建筑,可以以功能置换的形式,不再使这些建筑仅限于居住功能,让其他人可以感觉到建筑的历史含蕴和价值,赋予历史建筑新的功能。空间功能置换是至城市在向前发展中,开发历史建筑的潜力,使其发挥新的功能。把全新的理念加进历史建筑艺术中,融合新老建筑元素,形成全新的艺术特征,以此让以往的建筑或环境发挥新时代的功能。上海此类改造成功案例新天地项目,把建于民国的新式里弄建筑进行整改,赋予新的功能,最终,一条带着浓郁老上海味道以及城市特色的酒吧一条街成功现世,既没有破坏场所的文脉,还不影响这些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碰到以前旧城区中刚完成的居民房或者另外的公共建筑,一方面能够学习以往的建筑空间,在如今的建筑设计中,借鉴以往的院落合围形式、轴对称形式结构,让人们察觉到传统的空间气息。另一方面,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以及装饰格调。建筑形体是由当地的自然地理背景、建筑所选取的材料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欣赏建筑的眼光所共同决定的,这就让各地建筑各具特色,因此就产生了独具当地特色的历史街区面貌;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决定的,像西方国家古建筑多用石筑成,而我国历史建筑多用木制成。这些都随着地域的不同产生了很多当地特色的材料。建筑细部也是由当地的文化底蕴以及风俗共同决定的,给人多样的感觉。建筑的外形像以及色彩格调让人们更加直接的感受到本地的景观环境。当然历史的传承也并不是一味的照搬。历史与现代结合在一起,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文化的精华的同时,还能满足现代人对建筑的需要。

1.1 全局规划

历史建筑保护,特别是针对赣州旧城较大范围的主城区历史建筑保护,应该从全局出发,进行整体规划。这是把握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方针。在市场经济利诱下,旧城中的地段往往会因为商业利益而被抢先开发,这样的做法会牺牲周边地区的利益,破坏整个区域的历史建筑。如果没有做到整体规划,想开发就开发,那么历史建筑保护将会陷入毫无次序的状态。因此,为了旧城历史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推进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合理化,历史建筑保护必须做到规划的整体性。

1.2 与时俱进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规划是美好的长远规划,具体实施办法则要与当时当地的情况紧密结合。保护与再利用的阶段和目标是紧密相连的。赣州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规划必须以旧城物质与经济环境衰败的现状为核心,按照相应的时期制定保护与发展目标,使整个规划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旧城中心区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更应该脚踏实“地”,从所处地段所在的城市和本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保护和更新措施。中心城区历史街区有风貌保护的要求,在街区内大拆大建是最大的错误。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发展到现在,每一种保护模式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和适用性,都在历史建筑过程中发挥过自己的作用。赣州历史建筑在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应对其风貌各异、保护情况不同的历史建筑,因地制宜,采用最适合本地地域性的保护方法与利用方式。

1.3 分阶段保护与更新。

控制规模与分阶段保护与更新这两者也是缺一不可的。以小范围、分阶段的保护与更新可以控制保护与更新的速度,为后面的保护和更新工作积累经验。同时,这样的保护与更新模式也体现了对历史地域文化延续性的尊重,体现了有机更新的思想。控制范围与分阶段更新不但是保护与利用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性严谨的态度。采取控制范围和分阶段更新的方式进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能够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改正,尽量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同时在出现新思维模式的时候能够及时根据新思想调整规划,更加完善新时期的需求。

2.1 传统借鉴构建建筑地域特性

(1)构建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依靠建筑来组建,构建怎样的建筑形式,将同当地区域的历史风格直接相关联。赣州旧城主要依靠天井式的建筑样式来组建的城市肌理,它的一般建有两层、有着狭小的居住面积。其房顶是有多层次的砖瓦搭建而成,有着不宽的走廊,还有那房屋之间空出的少许地方形成明显的图文。弘扬该区域的城市肌理,就必须要保证在改变居住条件之后此类图底关系还能显现出来。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在修建旧城区内建筑时依旧保留之前的楼低屋密的建筑群形式。天井这一构建城市理肌构的核心要素,在具有地区性的居住特征外,也具备了一定的实用价值与生态价值。建设新住宅去时,就需要借助于院宅之间的小宅院与房间之间的天井来再现这类建筑模式,这类底层高密的住宅建筑形式不仅在外形上有着一定的历史价值,它还要比现在的“火柴盒式建筑”带来更安逸的生活环境,便于邻里之间的和谐生活。此住宅样式也在攀高铺与曾家巷住区得到了展示。基于该地区内没有较高质量的房屋,有受到经济等要素的限制,就在曾家巷住区与攀高铺住区实行整体重建的方式,然而在重建时却未将该住宅区内的历史建筑全部摧毁,而是选取那些结构外形比较保存较好的、具有地方特征的历史建筑和部分路边的可能会阻碍交通的民居,进行修建和整顿以确保可将其延续下来,再借助于更换功能的方式来更改历史建筑的实用性能,确保传承下来历史建筑的文脉。此做法的益处有:1,可以保护到地方上历史价值高的历史建筑;2,规避了那些未经规则排列的历史建筑,受到对新建筑的整体规划建设的影响,进而出现当代的矩阵式的居住空间拥挤的现象。

(2)塑造历史空间

我们传承赣州历史建筑时,不能只限于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还应想办法让这些历史建筑可以与现代的时代节奏相协调,它也应在时代建筑中有所体现。他要能够弘扬赣州历史的民宅空间。设计出天井式的民宅除了要保护老城区的机理外,还考虑到形成赣州区内的民宅空间离不开天井这个关键要素,它反映了赣州地区的气候要素与生活习性。要想地域特性与时代建筑特性结合在一起,就要借助于天井的空间布局。考虑天井的另一层含义是:天井可以拓宽建筑物在视觉上的空间范围,可以节省地基。我们在确保以往的天井可以与当代单位式的民居相适应时,不再采用了传统的每户均配一天井,这中严谨的空间对称的天井形式,而是选用两户公用一天井,并且能够进行自我组合的模式,不再追求结构是否十分对称,争取使得天井空间能够在继承、交流城市记忆、生态环境上起到作用。还有一层含义,尽管客家文化与徽州民居都对赣州的天井式民宅建筑有着一定的影响,不过客家建筑的风格多在细微之处显现,而徽居的风格多体现在建筑的空间外形上。想要在赣州民居天井上展示更多的客家文化,就需要多将客家文化运用到一些新建民居上,这样就可体现出赣南地区是弘扬客家文化的重要作用。整个族群生活在一起,组合扩展性创造了客家民宅的建筑特色,赣州郊县目前还保留了不少围屋,就更进一步展示了这种特性,除围屋外,在闽南还保留了一些圆土楼,五凤楼、组合式厅堂住宅也分别还存在于赣南北部与闽西地区。历史建筑的中心便是建筑物中央的堂屋,再在四周建一些多层或单层的围屋,这些均是组合扩展的表现。特别是南北部的民宅多采用组合式客厅,住宅面积可以依据家族人口数目的增多,而向四周扩建,组建一个形式壮阔的楼南人口中的“九井十八厅的景象”。居住在百家岭西侧的居民也使用了此类组合式厅堂建筑风格。赣州老地委大院西侧便是百家岭,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其南面,八境路在其西面,章贡路位于北面。修建房屋还要考察地形,依靠两类特有平面地型,根据天井与院落相统一的形式,构建成了现在的、占地广的天井住宅。

3.1文清路商业街改造设计方案

传承旧城的历史建筑,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停留在保护历史建筑和街区空间肌理的层面上,更应该让城市历史文脉适应当代生活要求,这种传承也表现在当今建筑上。首先,这是对赣州历史建筑的继承和维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肌理,其实这也是构成赣州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当代建筑中体现其地域特征,塑造其城市名片。

赣州旧城区的传统商业街巷,灰色青砖为整体街巷的主色调,高大的女儿墙、装饰繁琐的门头、烫金匾额、石雕花窗共同谱就了岁月的灵动与建筑的生机,是记忆与显现地域风格的重要元素。为了力求体现赣州的历史传统,进一步挖掘和再现赣州特有的文化氛围,带动区域旅游发展,促进文清路商业街的人气与活力。2011年底,赣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旧城城区文清路部分街区进行更新提升改造,在厚德路至南京路段打造高品位、高档次的商业街区,规划总长度约1200m。此次规划设计,定位文清路商业街风貌为――赣州风情,宋城印象,规划深度挖掘赣州人文传统、历史景点、地域传统,融入总体规划、建筑更新、景观设计之中。文清路南段总体上从风貌、色彩、披檐、柱式、店招、门窗等多个方面进行控制。在保持原有建筑功能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做加法的形式,对两侧建筑立面形式进行改造,重点突出近人尺度,特别是裙楼部分,突出和强调建筑细部做法,在商业街整体风貌及氛围营造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文清路北段(章贡路口----建国路口),全长1200多米,立面整治为文清路两侧临街建筑,共约40多栋建筑(含公园小品),规划面积为约15公顷。2)与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的协调仅临与,与郁孤台、古赣州城府衙等历史建筑群仅一步之遥。3)建筑质量与风貌――整体质量较好,但风貌缺乏特色,特征不明显。现状沿街建筑大多数质量较好,均为上世纪90年代与上世纪末建设的,只有少数几栋建筑为违章建筑,其从建筑的外立面美观方面分析,商住建筑的颜色以白色、粉色、粉红色为主,较杂乱,同时部分商业建筑因为室外空调机位、室外防盗墙、广告牌匾破旧及污染,建筑整体的视觉效果不是很好。区分现状建筑的体量、类型、功能等特点,突出文清路特性,强化区域的重点及标志性;规划提出汲取更丰富、更具体的宋代建筑文化元素进行装饰性改造。结合现状建筑的类型、功能、高度、位置等特点,形成官式建筑与民居建筑两种类型,强化区域的重点及标志性。

四、结语

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并不是简单为了传统而传统。其一,我们在当今的生活文化中将与历史传统文化与当代息息相关的生活相互融合,是为了从博大精深的历史建筑的优秀传统中汲取养分,吸收精华,与当今现代建筑和当代人的生活文化相结合,更好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服务。其二,传统文化是发展的、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逐渐演进的,并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只有领会其传统文化的精神,将其融入当今文化与设计中,才能使传统文化持续发展,散发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地方志:

[1]江西省赣州地区志编纂委员会,赣州地区志,新华出版社,1990

[2]嘉靖赣州府志 1982

专著;

[1]吴良铺.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昆仑出版社,2009.

[2]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3]周岚.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极保护和整体创造[M].科学出版社,2002.

[4]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期刊论文:

[1]朱明政.古建筑改造和保护―中欧古建筑改造保护方法比较研究与案例分析[D].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2008.

[2]王树声.徐州古城保护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2001.

[3]于珊珊.乾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10.

[4]张楠.延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研究[ D].西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10.

[5]张继之.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延续古城历史文脉[D].南京林业大学.设计艺术学,2007.

[6]张晓荣.西安周边地区小城镇的历史保护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 规划与设计,2007.

作者简介:吴维(1982.12),性别:男、籍贯:江西,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文化研究

第6篇

论文关键词:传统民宅、伦理文化、传承

1传统民宅建筑中的伦理文化

建筑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它以“文化纪念碑”的形式成为文化的象征,记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尤其是伦理文化的演变历程。没有哪个国家的建筑在功能认识和处理上能够具有像中国传统建筑那样强烈的伦理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建筑从来都不只是单纯为了居住、使用,而是秩序、权力、礼仪、道德的体现。

1.1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念

“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富康安逸。”无论在晋中,还是在皖南,传统村落大多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成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这些讲究对于村民的实际生活未必会起到多少实际的作用,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山环水绕、藏风聚气则是天地保佑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意义就在于建筑物要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实现“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建筑设计思想。

1.2以“礼”为核心的伦理秩序、

古代宗法制度下,封建礼教伦理的教化功能实质上超过了建筑的实用价值,传统庭院式住宅严格的格局布置实为社会礼仪、等级秩序等礼制文化的深刻体现。以华北地区传统住宅建筑的典型北京四合院为例,主要建筑物如厅、堂、长辈住房等,排列于中心主轴线上,附属房则位居次轴,轴线上的房屋布局一般以“前公后私”、“前下后上”、“正高侧低”为原则,其方位设置并不是出于考虑朝向与通风,其用途安排也完全不必顾及动静、洁污、主辅分离的功能结构,甚至其名称也与实际的使用无关。一切秩序只恪守一个唯一的标准,那就是严格的伦理分区,其特点就是明确体现尊卑、长幼有序,男女、内外有别的人文伦理秩序。

1.3美轮美奂的伦理意境

中国传统的伦理与美学思想强调“形神兼备”、“气韵神动”,以“意境”作为各种艺术作品(包括民宅建筑作品)追求的目标。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构思,尤其注重将建筑的客观功能与人的审美心理相融合,借助建筑的形式畅神达意,抒怀。我国传统民居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意味深长的情境给人以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独特印象。她的魅力,既表现在个体外部形象的构造形式、也表现在变幻万千的整体组合气势,以及生动绚丽的色彩、装饰和细部构件的巧妙精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韵味的美学风格。

2缺失的又化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居住模式国际化已成潮流,世界各国以户为单元的普通住宅楼已无本质上的差异,仅是建造标准因经济状况而不同。又由于大部分住宅建设项目给出的设计条件大同小异,尤其是量大面广的多层和小高层住宅,有些设计者不作深入的项目研究,不去挖掘项目的特点,而是盲目地照抄照搬相似的工程设计,导致住宅千楼一面,缺乏个性和本土特点,失去了地域性的标志,失去了几千年来形成的地方建筑风格,也淡化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这其中西风盛行,尤其是中高层和高层住宅似乎非洋不可,甚至连名称都洋了起来,这在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较深的城市尚有情可原,但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璀璨的历史名城却难以让人接受。还应该指出的是,一些项目的盲目抄袭不仅失去了应有的特色,也背离了建筑项目应有的内涵,更无建筑文.化可言。

由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因而提出了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同现代建筑结合起来的课题。梁思成先生等老一辈建筑家将中国建筑史引向了系统的科学研究,但这个课题还不曾解决。经历了30年代的“中国固有形式”、50年代的“民族形式”和后来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精神”等建筑文化的探索,其前景仍旧不明朗。而近来,住宅楼市强劲的欧陆风更是虎虎吹来,一时间,美式洋房、北欧风情、法式设计纷纷登场,大有席卷整个楼市之势。这使得复兴传统建筑文化的道路更加漫长而艰巨。建筑是属于社会的.属于人民大众的。因而,要建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需要建筑师、工程师、业主、开发商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合作。梁思成先生曾对建筑系毕业生说过:“非得社会对于建筑和建筑师有了认识,建筑不会得到最高的发达。……如社会破除(对建筑的)误解,然后才能有真正的建设,然后才能发挥你们的创造力。”

3传统伦理文化在当前住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虽然将传统建筑文化与当前规模化生产的住宅相结合的理论还不充裕,但通过透析蕴含在传统民宅中的伦理功能,加之大量的创作实践,我们还是可以探索出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可供参考。

3.1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伦理观

像古村落这种山水田园般的人聚空间和生活场景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大大提升了人居环境的景观层次和生存品质,在今天,这仍然是都市人的理想王国。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观念已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并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住宅设计中,要体现可持续发展主题,就必须推行可持续传承的文化主题,绿色建筑、绿色文化、绿色思想等都是我们应积极思考的新课题。住宅不仅是生活中的购物大件,更是人类文化主题中极其重要的创造地及承载区,只有在挖掘先人文化瑰宝的同时,融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主题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当前及未来住宅发展的新趋势。

比如.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尽量保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尽量靠近生态公园、山坡,充分利用项目的地理优势及景观资源。为居住者打造一个自然、绿色、环保、生态的居住环境在建筑设计上将绿色引入庭院、引人住宅,比如将多层住宅的门厅扩大而布置成空中花园,把传统的庭院由室外地面移至室内和空中。不但可以很好地实现庭园绿化从室外到室内的延伸,还有利于客厅和餐厅通风换气、采光和降温等室内微气候的调节,改善了居室的居住环境或者将花草丛中带有微型水景的小品引入厅堂,既方便实用,给居住者带来了绿色,又经济实惠,避免了因制造庭园绿化而带来的建筑面积。

3.2以“礼”还“理”的伦理秩序

如果说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伦理秩序是封建礼制的产物,是古代民居建筑布局设置的宗法体现,那么,在今天,传统的“礼”应顺应时代要求,剔除不合理的家族伦理观念,取而代之的应是以人文本、合理有序的“理”性秩序,变“礼”为“理”。在住宅建筑的格局、平面空间中,这个“理”字主要体现为——尺度要适当合理,功能分区要清晰合理,交通路线要便捷合理。

3.2.1尺度适当合理

住宅是居住休养生息的安乐窝,其尺度应小而宜人,富有人性化和亲和感,不宜尺度过大,尺度过大形成的大面积、大空间不仅加大各项开支,造成个人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失去了家庭应有的温馨感。普通标准的家庭住房面积在120平方米左右.如设计合理就已很舒适了。住宅的进深与开间应根据住房面积的大小测算出最佳合理值:进深太大,内部空间采光通风条件差,进深太小出房率低,结构浪费,不宜保温隔热,室内空间也不好划分:开间以大为好,可灵活布置各功能空间,大的程度要符合结构上经济性的要求,开间过小室内空间窄长使用不便。各功能房间的面积分配要均衡合理:各功能空间除确保最低使用面积之外,还应使房间平面的长宽比例合理、房间形状方正,以方便使用。层高则应根据户均住宅面积和套内最大功能空间面积来确定。

3.2.2功能分区清晰合理

公共活动区、私密休息区、辅助区要分区清楚、位置得当,避免使用中的交叉干扰、视线干扰、噪音干扰、气味污染。要争取卧室、起居室、厨房和卫生间的“四明”,保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保证住宅的卫生质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住宅功能空间将进一步细化。比如,随着家庭办公的出现,要求住宅中增加相应的工作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专用的家务室已成必须随着社会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家庭中设置阳光室供老年人休闲已成时尚如此等等。

3.2.3交通路线便捷合理

合理地安排各功能空间的位置,可缩短户内的交通路线,减少交通所占的套内面积。交通路线的长短还与住宅的进深与开间的尺度比例有直接关系,当比例得当时交通路线最短。

3.3富有地域特色的伦理风格

中国传统民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我们应从民居建筑中继承经过长期检验后留存下来的宝贵设计遗产,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营造应用现代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工艺、满足人民群众现代生活方式、体现传统建筑风貌的现代风格建筑。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建筑教育的现状,重点强调了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生态学等等,都对建筑学专业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建筑学专业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是建筑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院建筑学专业在专业目标教学体系化改革的基础上,强化教学质量,进一步探索在成功素质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建筑教育为与国际接轨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在评估的标准要求下, 培养计划逐步规范,产学研结合较紧密。但总体而言,全国近80 所建筑院校普遍存在着重技能培训的倾向,教学体系中主干课与相关课的关系呈纵向线型模式,基本知识的传授较扎实。但是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重书本轻调研, 重表象轻能力 

从教与学两方面来看, 大多重视和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多依赖于书面资料获取知识, 重视对优秀作品的表象学习, 轻视调查研究, 缺乏对深入、细致、艰苦的实地考察环节重要性的认识。而我们的设计课教学由于受课时的制约, 学生调研“走马观花”,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够深入, 势必影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重成果轻过程 

建筑设计作为主干课程, 我们一贯以“最终图面成果”为评判依据, 图面的表现技能则直接影响了其好坏的评价。而对设计过程中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思考及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或少作评判依据。在此无形的导向之下, 学生往往只注重手上功夫的技能训练, 计算机制图等手段的运用, 而淡化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因而涉及问题面窄,研究问题肤浅。 

(三)重仿学轻创新, 重专业轻综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量大、速度快, 查阅资料十分便捷, 加之我国建筑知识的普及性低, 人们对建筑好坏的评价常取决于表象、取决于 “新奇”。 出现了在建筑设计中拼凑“名作”、“复制杂志”的“仿学”现象。这样一来无形中抑制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造成在特色与创新方面能力的匮乏。 

(四)重分值轻素质 

建筑学专业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特征。在我国目前的招生制度下, 大多数院校建筑学专业招生按分数线自高而低进行录取, 几乎无法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建筑学专业的基本素质。招生中这种重分值轻素质的现象, 常常导致大学学习阶段“高分低能”的局面。 

二、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 

专业教学改革措施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特点是专业间相关课程的开放和专业的开放。如何发挥优势, 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探求自身培育特色, 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开放性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值得广泛、持续和深入地研究。专业间相关课程的开放,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12个学分的跨学科选修课,体现了专业间的开放性。根据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开设了建筑经济、建筑环境心理学、西方哲学专题、现代企业管理概论、建筑文化与评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摄影等选修课,这样,既可与社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相接轨, 也可以使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深度得以升华, 进而起到促进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的开放, 则应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来源广泛和年轻富有活力的优势, 加大系内选修课的开课量。城市建设学院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两个专业属相关学科,专业间选修课甚至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亦可以有一定量的开放性, 如土木工程的“房屋结构、地下结构、大跨度结构、特种结构、道路立交设计”及建筑学专业的“美术、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一)、建筑构造、阴影透视”等课程, 若以开放的观点来看待这样的选修课环境, 相信定会对学生的培养创造富有特色的良好发展空间。主要措施如下: 

1.贯彻整体优化的原则,修订教学计划,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并严格执行,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改革设计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变类型教学为目标教学,重新修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3.在一至三年级实行教学年级责任人和骨干教师制度,而在四至五年级则实行教学专门化制度,强调教学的环节控制,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 

4.聘任教师实行公开评图制度,加强学生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5.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对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化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教学保障体系,以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正常进行; 

6.抓紧重点课程建设,以专业主干课(含试验课) 、专业基础课和主要基础课为课程建设重点,对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配备、教材及参考资料等均进行了认真研究,制订出改革措施。从而带动了各相关课程的整体发展; 

7.发挥教学督导小组的作用。组成由系主管副主任任组长的督导小组,对教学计划、上课情况、设计任务书的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检查等作出评定工作; 

8.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习中的教学环节,规范实习要求和内容,全面提高实习质量; 

9.构建专职兼职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开放的教师教学业务能力资质认证制度,扩大学生在教师评定过程中的发言权。 

三、在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 

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了避免技术基础课与设计主干课脱节的现象,要求按职业资格考试和专业评估要求培养学生。根据成功素质理论在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每个设计课程中,注重配合环境设计、建筑物理、技术、设备、防灾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按教学要求将技术基础课的知识贯穿到各个设计主干课教学环节中。该系列课程包括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力学及结构等,它的建设主要是解决与设计主干课程的配合、交融问题,使其真正起到为设计服务的作用。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1.三年级上期的设计课中,结合住宅设计将建筑构造的知识运用,让学生完成从环境设计、建筑单体方案设计、建筑构造设计等系列设计。 

2.在三年级下期的设计课中,结合科技设计将工业设计、智能设计等构造知识相融合。结合博览、美术建筑将建筑物理中的光学、热工等知识相运用。 

3.在四年级的高层设计中,要求运用建筑设备、建筑防灾知识。 

4.五年级的厅堂设计中,要求结合建筑物理的声学知识。 

5.毕业设计则是综合运用各类知识。 

四、几点思考 

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学专业从起步到稳步发展,虽然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些特色,但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拼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何解放思想,树立“可持续性”的学科发展观念,完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筑学教学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本着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宗旨,我们初步设想:首先,强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建筑学专业在成功素质理论教学体系中求发展,以加强教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密切结合,为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立足“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改思路,要积极培养、引进高、精、尖人才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要研究探索学生乐于接受、行之有效和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方法。此外,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建设与应用。只要我们勤于思索,勇于创新,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筑学教学体系一定会显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首届全国建筑学专业学位研讨会、专业教育评估研讨会资料汇编. 国务院学位办编印,1992. 

[2]林涛.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04(1). 

[3]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欧洲教育考察团. 欧洲建筑教育考察思索[j]. 建筑学报, 2000(6). 

第8篇

关键字:建筑系馆 空间氛围 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建筑系馆空间氛围现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所以众多建筑系馆的设计受到历史的制约影响较大,因此,参加建筑系馆改扩建的建筑师创新思维受到很大的制约和影响。几年来,我国几所规模较大的建筑院校对其老教学楼进行了一定的改造:扩宽教学楼使用面积、增加建筑系馆空间氛围等。

比较成功的建筑系馆改扩建项目清华大学建筑内部房间改造,其改扩建成功点在于克服了有限的建筑空间布局,采取的组织方式是打通隔墙,在公共空间内嵌性质不同的小空间,将夹层设置在工作室等,这一组织方式空间趣味性极强。建筑系馆从设计理念、空间布局等方面对其空间氛围进行全面阐释,为学校教职工、学生提供更加轻松、舒适、愉悦的学习、工作环境。下表是对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深圳大学建筑系馆空间氛围营造的特征归纳:

清华大学建筑系馆 天津大学建筑系馆 深圳大学建筑系馆

从上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建筑系馆发展规律存在内向外向的特点。中国建筑系馆设计特点主要是受到建筑经费、建筑物所处环境、中国历史环境、中国国情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二、建筑系馆空间氛围营造因素

建筑系馆空间氛围影响因素总的来讲包括室外、室内两大类。室内环境——心理环境、光环境、听觉环境、视觉环境、空间环境等;室外环境——建筑选址、建筑朝向、窗外景观等。但是就建成建筑系馆的改扩建而言,室内环境是建筑系馆空间氛围的关键所在(室外环境已确定);对于受空间面积约束较大的新建建筑系馆,其空间氛围的关键仍在室内环境。在本案,笔者着重阐释了建筑氛围室内环境因素。建筑室内影响因素最主要的是人的心理、光、空间,本案会对这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室内空间感

空间形式的不同会造成人对空间感受的不同,例如:中庭性内向空间——包容空间,人的视觉中心就是被容纳的空间,原因在于空间的新鲜感和局限性会给人以很强的吸引力。现阶段最新建筑系馆匀质空间指的是建筑中涉及到的梁、柱子等结构元素整体性成排设置,不明确划分空间,高度保持一致性,该设计思路与统一性生活方式、大空间相符。

1.空间比例、尺寸、形式

(1)空间形式

空间形式对人的空间感觉影响很大。空间形式是空间塑造的具体手段,人之所以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源自于空间形式的不同。建筑空间内组合形式最基本包括:离心自由组合、匀质空间、中庭围合。

建筑内部空间形式亦是建筑空间综合处理手段,其空间感受极其丰富。立足于空间感受,水平方向——舒展、亲切、静、平易;垂直方向——肃穆、庄重、向上、崇高;斜向——生动、活泼、轻快等动感;曲线型——抒情、变化、丰富。下图是博塔工作室,其给人的感受是舒缓、安静。

2.空间尺度感

空间尺度就是建筑空间大小、建筑要素,尺度感追求的是人与空间的和谐。空间要素很多,包括栏杆的尺寸、楼梯、人,这些要素有助于人们对空间其他要素尺寸进行判别,并获取更多的空间尺寸效果。区别于尺寸,尺寸感是指不同尺度间的对比效果,它是人与尺寸相结合的产物。下图是某旅馆厅堂,该建筑中庭尺寸的确定是以中庭形状、建筑高度等为依据,这样给人以舒适、开阔的感觉。

3.空间比例

将一个大空间分割成若干个小空间(如下图)且这些小空间是彼此有联系的,这是对传统空间布局的挑战。被分割的小空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彼此间的接线模糊,人处于其中并不会感觉自己处于一个独立的空间。通常情况下,封闭空间——气氛是宁静、隔世、肯定、内向;开敞式空间——气氛是爽朗、流通、自由。空间围与透应该是相辅相成不可缺失的,妥善处理好建筑空间围与透是空间气氛合力营造的有力保障。

(二)人的心理

1.室内设计环境因素

人的行为不仅与自身所处的客观环境有关,更与其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感受有关,亦可以说,环境的一部分是人,环境会受到人的行为而发生某些改变。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社会、人的因素,其中人的感受是建筑系馆空间氛围营造的主要考虑对象(社会因素太复杂)。

2.环境与人相互作用

人的特点是生物性、空间与人主体性、社会性,所以,人对空间要求主要体现在领域性、私密性、公共性。

(1)公共性

公共性亦是社会化的一种体现,它是指人行为模式、社会文化学习、接受社会的全过程,同时也是将社会目标、价值内在化的全过程,亦指自我社会性发展、社会生活资格获取、遵守规章、技能掌握、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所以,人际交往是人对空间公共性的要求。

(2)私密性

人是社会人,亦是个体,人需要自我实现、是我管理、斯沃呈现、自我认识、自我批判。所以,私密性与公共性既矛盾有统一,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3)领域性

领域性是一种习性,它指的是团体或个人通过领域占领而实现自身需要。领域的功能性体现在团体或个人拥有可控制的空间。

(三)室内光环境

室内空间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光对空间形态的表现,正如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所说:建筑物生命力的体现在于光线的照射。室内光环境作为室内空间意境构造的主要元素,将室内环境综合要素及光环境营造合为一体实现室内空间意境的完美呈现。

传统自然光形式是将天窗设置于建筑物顶部,其缺点在于自然光直接射入室内,不会产生任何光影,从而造成质感差。现代建筑师均认可的一点是建筑塑造离不开对光环境的合理利用,建筑光线已是创作建筑的灵魂(见下图):

在光的映照下,室内空间形式会呈现出虚拟、光影、轮廓等变化,光影互动会给空间营造奇妙的气氛。采光方式的不同给人营造的空间氛围亦是不同的,它能够实现人心理感受的不同。建筑系馆采光方式通常包括侧窗采光、高低侧窗采光、顶部采光、侧光与顶光结合等四种,笔者主要对前两种做简单阐释:

1.侧窗采光

建筑系馆侧窗采光的常用手法是将采光口设在建筑外墙,实现侧面透光。天然光主要借助建筑立面横向或竖向采光入室内空间,从而形成侧光,侧光的形式包括多侧、双侧及单侧。现代建筑天然光主要采用玻璃幕墙或横向连续窗透入;此外,通过不规则窗、高低窗、几何图形窗等实现自然光透入的方式也比较常见。下图是建筑系馆侧窗采光的成功案例:

2. 高低侧窗采光

高低侧窗采光是指天然光通过建筑外墙上方向窗口实现侧光射入室内空间。天然光从高窗映射入室内空间,有助于顶棚照度的提高,从而实现顶棚轻快的感觉,实现沉闷感的去除(如图);窗位设置低,天然光通过低窗射入室内空间可以实现室内空间上部暗,从而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庄惟敏.2008奥运柔道——跆拳道馆与绿色奥运理念[A].2008年绿色建筑与建筑新技术发展国际会议暨中国建筑技术学科第12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2]许华明.建筑、环境与人的和谐——论现代图书馆建筑空间环境的营造[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7)

第9篇

关键词:BIM技术 绿色建筑 集成化设计 专业协同 全生命周期

1.绿色建筑设计在中国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中国许多专家和学者也在不断的探索绿色建筑之路,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新阶段,为我国绿色建筑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绿色建筑设计已成为未来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绿色建筑设计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着绿色建筑设计的普及和应用。

1.1.工作流程缺乏统一性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执行过程中,设计、申报、评审工作分别由不同的单位各自完成,缺乏标准化和制度化,难以形成统一高效的工作系统。且申报、资料整理、评审等工作,多数都由手工完成,工作效率低下,耗费人力物力[1]。

1.2.设计过程缺乏整体性

在设计过程当中,各个专业之间的配合并不默契,缺少协同性设计思路,因此经常出现诸多矛盾。加之,设计中各专业间绿色技能分析软件众多,兼容性差,专业性强,上手难度大,只为某个方面提供专业分析,这也严重阻碍了设计团队之间的协调配合。

1.3.设计思维缺乏创新性

目前多数设计人员缺乏对绿色建筑适宜性设计方法的研究,仍采用传统AUTOCAD等二维平面设计软件在设计工作基本完成以后,再进行建模,对建筑进行性能和能耗分析、计算等工作,而后返回对方案进行修改,如此反复。分析计算的性能数据与建筑空间和形态的关联性不强,缺少对方案空间形象和性能技术的整体把控,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

1.4.实施管理缺乏有效性

高成本的绿色建筑技术常常只是作为设计的噱头,很少有效利用。绿色物业脱节,也给相关技术的使用带来很大不便。因此,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兼顾绿色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使用效果。

为尽快解决绿色建筑设计中的瓶颈,扫清不必要的障碍,全面提高绿色建筑设计质量和效率,引入新的设计技术、工具、思维已经迫在眉睫。

2.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基础

2.1.两者共同点:

作为建筑设计领域的两大发展趋势,BIM技术与绿色建筑设计具有许多相似和相同的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都关注建筑的整体设计

绿色建筑的设计需要整合、分析包括来自环境、材料、构造、造价方面的信息,而BIM建筑信息模型的信息全面丰富。两者结合有利于信息整合、协调,提高工作效率。

(2)二者都关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

从时间跨度上看,绿色建筑设计从理念和技术上对建筑实现全程的“四节一环保”,而BIM则侧重于具体的设计、建造、运营的工作协调和实际效果[2]。两者都是关注于为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优化。

(3)二者都重视模拟分析及信息反馈

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采光、通风、节能、舒适度、可视性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模拟,以优化设计方案。而BIM技术自身强大的模拟能力可帮助绿色建筑设计实现各种分析,并以可视化的分析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指导优化绿色建筑设计。

2.2. 两者结合点:

同是关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和BIM技术,在不同的阶段,他们有各自的工作和侧重点,同时也能相互配合,贯穿建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1)规划设计阶段

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规划布局阶段,应整体把握建设项目的情况,在BIM中记录建设工程的名称、属性、描述等基本信息,以便后期管理。并在BIM中录入包括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气候条件等外界因素,运用BIM技术进行通风,采光,日照等基础分析,并建立初步的建筑总体布局模型,确定建筑的位置、朝向、大致形体尺寸、高度等设计要素,从而为后续绿色设计和环境分析提供数据基础和准备[3]。

(2)建筑设计阶段

该阶段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阶段这里的绿色建筑设计包括建筑、结构、设备、景观、造价等多专业的共同协调工作,是绿色建筑设计中最重要阶段。利用BIM技术的协调性和可视化特点,使用同一模型数据,实现多专业同平台共享,避免重复劳动,让设计师真正全方位思考,多专业协同工作,提高各工种间合作效率。例如,BIM的综合碰撞检测功能,可将不同专业间的模型整合进行3D协调、检查、动态模拟等,避免在施工过程中才发现问题,反复修改,浪费人力物力[4]。

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涉及到众多的分析模拟计算,包括日照、采光、通风、节能、给排水、暖通空调等性能设计分析,BIM中包含的建筑数据信息可直接作为其分析的基础,经过直观的结果反馈之后,可对设计进行及时的调整。通过分析计算后的数据结果,形成数据库,直接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应评价,以达到绿色建筑等级标准。

(3)施工阶段

绿色建筑设计其本质核心是关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在施工阶段,通过BIM技术可全程监控施工组织、材料信息、用量、运输成本、以及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等,有效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利用BIM模型,不仅能够自动生成施工图的平立剖面和详图,也能自动生成材料、门窗表等,并结合相关的造价数据计算出所需成本。另外,BIM技术可对施工项目进行管理,分析施工计划可行性,优化进度计划,时刻跟踪项目进度。虚拟建设模式,可对施工现场进行模拟,通过施工设计,合理布置物料运输路径、物料堆放位置以及施工机械位置等。

(4)运维阶段

最终阶段的BIM模型将作为中心数据库整合到建筑运营和维护系统中去,其包含了建筑完整的参数和属性。从绿色建筑设计角度考虑,将重点考察绿色物业管理体系、节能设施使用情况、设备运行维护费用等。同时,BIM系统还将同步提供有关建筑的使用情况或性能,建立物资、设施等数据库,保障配套的物业服务高效运行,并能通过生成财务数据,监控和管理运营成本和收益。

3.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及具体内容

3.1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集成化设计

集成化设计是将工程学的相关知识与建筑设计过程交织整合的整体设计方法,从而对优化建筑性能形成全新的、综合的策略[5]。绿色建筑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设计形式,需要纳入设计范围进行思考的方面也相应增加,尤其是各种复杂的分析模拟,如此繁琐的工作,光靠传统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不利于高效准确的进行设计。BIM技术的介入,可极大提升设计效率和信息准确性,将传统的依靠建筑师经验完成的定性分析,转换为依靠准确数据逻辑形成的定量分析。

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以BIM模型为核心展开,将整个设计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减少传统设计分头独立工作模式对效率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与各种性能分析对接,避免重复建模,方便直观的对建筑性能进行精确模拟,并能针对模型,快速全面修改,最终自动生成各类图纸以及分析报告(见图3.1)。另一方面,以BIM模型为基础的绿色建筑设计,可以有效的整合各专业之间的工作,利用同一个模型完成各自任务,避免重复建模,同时也增加各专业之间的兼容性和协调性(见图3.2)。

3.2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具体内容

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场地设计与规划布局

利用BIM模型数据为基础,对场地条件、气候情况、景观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对建筑进行整体布局。以结合环境气候为原则,对日照、通风、景观、场地等因素加以模拟分析,从整体上优化建筑布局、建筑体量、道路关系、景观系统。

3.2.2建筑物理环境分析与设计

(1)光环境分析与设计

基于BIM建筑模型以及当地日照数据,真实模拟出全年建筑阴影遮挡关系、建筑各处 日照时间,动态可视化的显示出任意时间任意点的日照效果及遮挡关系,再结合当地标准规范,进行合理优化调整。同时,对有需要的部分进行遮阳设计分析,确定遮阳形式、构件尺寸及遮阳效果。

利用BIM技术采集到的日照条件、周边环境关系、房间自身信息等,可分析计算出任意房间的天然采光效果。再根据分析结果,以及照明的相关规范,进行辅助照明设计。通过输入照明设备的相关信息,合理布置,仿真模拟出房间内部的光环境情况,并对照明能耗进行监控。这对绿色建筑设计开窗位置、尺寸的确定,照明设备的选择与设置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风环境分析与设计

根据BIM建筑信息模型及风环境数据,全面把握当地气流影响、周边环境影响、场地内建筑形式自身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对建筑室内外任意区域进行通风模拟,直观反映出各点风温、风速、风频、风向、空气污染指数等数据,再根据功能需求和人体舒适度综合考虑,合理利用风环境,体现绿色建筑以人为本,同时减少设备负荷。

(3)热环境分析与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以人为本,基于人体舒适度的室内热环境控制是其重要部分。利用BIM模型数据基础,进行室内热环境分析,准确显示出室内温湿度、焓湿量等于人体舒适度之间关系,再通过设备介入,计算得出最终室内环境舒适度。

(4)声环境分析与设计

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确定声源信息和声环境。以可视化的方式,动态模拟出包括混响时间、声学响应、关联声波线等进行分析,以优化厅堂等的室内声场的设计。通过可视化结果可直观的显示出声场的均匀度、声音传播方向及折射和衰减的效果。同时,利用BIM模型,还可对周边的噪声污染程度进行模拟,并从设计的角度合理布局,增加防噪措施等有效减少噪声的干扰。

3.2.3能耗与成本控制及优化

(1)太阳辐射与太阳能利用

结合BIM建筑信息模型数据和当地气象数据,分析得出任一点的太阳辐射量,利用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控制太阳辐射量,减少设备负荷。同时利用各种太阳能采集技术,通过不同方式、设备的选择,分析辐射量与太阳能利用率的关系,最大化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2)节能负荷与能源消耗

节能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BIM技术对节能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准确计算出各种设备负荷、能源消耗。通过数据反馈,从设计的角度优化改善节能技术,并及时进行再次计算,以定量的方式最终确定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和费用。

(3)材料选择与建筑造价

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应充分考虑到材料的利用和造价的控制,实现绿色建筑节材的目标。运用BIM技术,各种建筑材料的相关信息都一目了然,可严格控制材料的选用和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2.4其他方面优化设计

(1)雨水采集与利用

结合各地降雨数据,建立完整数据库,作为雨水采集的基础依据。利用BIM技术对不同雨水采集方式、地形地貌特点等加以综合分析,计算得出集雨量,再通过相关设备,达到对雨水的有效利用[7]。同时,通过BIM还可监控相关设施在运营阶段的运行情况。

(2)绿化环境设计与分析

绿化环境设计也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BIM技术,可分析出绿色植物对环境带来的生态优化效果,这直接影响了相关区域内的温度、湿度、日照、空气质量、噪声干扰等与绿色建筑设计息息相关的物理指标[6]。

4.结语

BIM技术与绿色建筑设计已经成为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准确把握两者特点,并有效的利用BIM技术参与绿色建筑设计,可综合各方面信息,提供全面准确的分析数据支持,成为设计过程的基础和依据。通过分析计算,对有效利用土地、材料、气候环境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真正实现“四节一环保”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大规模发展和相关规范的不断完善,对绿色建筑设计也提出新的要求,BIM技术引导的高效的、准确的、统一的建筑设计方法必将大行其道。而随着BIM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也必将对绿色建筑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云朋,钟崇光.面向绿色建筑的BIM基础数据结构标准化初探[C].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4,1

[2]魏慧娇,李丛笑,尹波,周海珠.应用于绿色居住建筑评价的BIM模型要点[C].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3,2

[3]赵志安.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系列软件中的应用探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4),116

[4]刘芳.关于BIM技术对绿色建筑产生的积极意义的探讨[J].中外建筑,2013,(6),6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