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3 02:21:55
导语:在经济发展工作经验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 立足优势抓项目 大巴镇属于北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域内无工业、空气清新、沙质壤土,水源充足,非常适合种植酿酒的冰葡萄。大巴镇党委、政府在正确分析了地理、气候、环境等条件后,科学决策发展冰葡萄,确定冰葡萄种植业为百姓增收致富的新项目。
2 重中之重抓人才 项目确定了,具体落实、建设工作要选对负责人。镇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再三考量,最后决定请原大巴镇农科站站长包国忠同志担此重任。包站长爱岗敬业、工作经验丰富,是一位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有能力做好项目发展的技术服务和保驾护航工作。包国忠站长热爱家乡,愿意为家乡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才能和力量。
3 树立典型抓宣传 首先做好宣传工作,让农户充分认识发展冰葡萄种植是一项非常有效的致富途径,从思想上彻底转变落后的传统种植观念。然后从各村挑选一些有文化、有头脑、有胆识、有素质的青年人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在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建立葡萄栽培示范园,树立一批典型户,让他们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让冰葡萄栽培项目“看得见、摸得着”,给农民吃“定心丸”。“ 眼见为实心有底”,农户消除了观望心理,他们才有兴趣、意愿、信心投资生产。通过宣传引导、逐步推进、大力发展,使冰葡萄栽培项目在大巴镇落地开花。
4 成立酒庄抓加工 2009年10月,在阜蒙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阜兴葡萄酒庄”正式成立。当年收购农户60吨冰葡萄,经过酒庄加工变成了甜美的葡萄酒,农户一年的劳动也换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现在酒庄研发、生产――干红、甜红、无醇、冰酒等系列葡萄酒,并全部通过国家QS质量认证,市场前景广阔。成立酒庄推动了葡萄酒加工业的发展,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了地域经济发展。
5 扩大规模抓基地 为了酿造出优质葡萄酒,酒庄自建酒葡萄种植基地1000亩,栽植北冰红、威代尔、赤霞珠等优良品种。在基地投资建设4000的方塘,全部铺设地下管道滴灌设施,保证葡萄基地旱能浇、涝能排。通过建设葡萄酒庄和基地扩建,使农户种植的酒葡萄就地收购加工,既为农户生产提供方便、又确保了广大种植户的经济利益,从而提高了农户的种植热情和积极性,促进了冰葡萄种植业走上了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轨道。截止到2011年,全镇发展冰葡萄2000亩。
6 持续发展抓品牌 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好的品牌可以带来较高的销售额和稳定的市场份额,它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因此培育自身的品牌对于企业或地域经济来说意义重大。大巴镇党委、政府和酒庄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阜兴葡萄酒庄成立后,及时申请注册了“海棠山”牌商标,且通过QS质量认证,生产系列葡萄酒。2010年,“阜兴葡萄酒庄”被阜蒙县委、县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优秀企业。2011年,“海棠山”牌商标被评为阜新市著名商标。“海棠山”牌葡萄酒系列产品在2011年第七届中国辽宁(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中荣获“雨润杯”优质农产品金奖。
[关键词]青年职工;政治思想工作;措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287-01
青年职工最大的优势在于年轻、有活力、敢于创新、勇于拼搏,但是青年职工最大缺陷也在于年轻,社会阅历不足,缺乏实践经验,思维观念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当前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的背景形势下,很多青年职工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毒害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可能会给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青年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重视青年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引导职工养成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业中。下面是笔者对青年职工政治思想工作的几点思考。
1.应多和青年职工进行思想沟通、交流
青年职工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激励青年,引导青年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奉献自己宝贵的青春。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仅需要物质激励,同时也需要精神激励,常常和青年交流、沟通,倾听青年内心的情感和想法,可以触动青年的内在动机,调动青年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领导应亲自融入到青年职工的实际工作中,主动和青年职工进行思想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赢得青年职工的信任。在交流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理解、信任、关心青年职工,鼓励青年职工,为他们营造一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工作环境。通过情感激励,有利于拉近领导和青年职工的关系,满足青年职工的内心需求,这是给予青年职工最大的鼓励和支持,也是调动青年职工积极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2.应提高青年职工对单位的信赖感和认同感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很多青年职工不再仅仅局限在追求物质条件的满足,同时也希望能够获得其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实现自身价值。因此,想要青年职工全心全意为自己的工作付出汗水和努力,应该多给予他们一些肯定和鼓励,多站在青年职工的角度上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使青年职工感觉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慢慢的引导青年职工将工作单位视为自己的家,提高他们对单位的归属感,这样青年职工也会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建设自己的良好家园。同时,如果想要留住优秀的青年职工,就应该从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着手,了解青年职工的困难,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青年职工体验到单位对自己的关心。目前,青年职工的社会阅历、工作经验比较缺乏,仍然处于学习阶段,资深的老职工应在工作中多给予一些帮助和指导,传授他们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赢得青年职工的信赖。如果青年职工能够信赖老职工,这也是对单位的一种肯定和信任,将会更加热情的投身于工作中。
3.引导青年职工养成良性竞争意识
只有竞争才会产生前进的动力,如果缺乏必要的竞争意识,青年职工在工作中也会缺失激情,工作效率自然不高。因此,应制定适当的竞争激励机制,为青年职工营造一种良性竞争工作氛围,使每一个青年职工存在一定的危机意识。这种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下,青年职工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如果是竞争优胜者,会因此而获得成就感,并且树立自信,以后对待工作也会更加热情、积极。而如果是竞争失败者,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指导他们一定要坚持,在竞争中不断反思自己,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争取下次竞争能够争得第一。竞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青年职工,为了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激励作用,必须保证每一个青年职工处于一种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中。
4.激发青年职工对工作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的内在动机,只要人对某一件事物或者事情产生兴趣,就会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坚持下去,并且会投入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在政治思想工作中,引导青年职工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兴趣,他们也会不辞辛苦的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放在工作中,并且会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和满足感,不断发展、完善自我。因此,应重视青年职工兴趣培养工作。在安排青年职工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应全面分析每一个岗位的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特点及发展空间等情况,同时应了解青年职工的心理特点及工作能力,有必要为青年职工安排一段试用时间,全面评估他们是否能够胜任这个岗位,并且及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尽可能帮助每一位青年职工安排一个能够发挥己长又比较感兴趣的工作岗位。
5.应使青年职工产生一定的荣誉感
每一个职工由于自尊心都希望获得一定的荣誉,荣誉也即是指单位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对个人的最高评价。如果给予青年职工适当的荣誉,可以很好的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也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每天保持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在政治思想工作中,可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效应的作用,在一个团队中树立典型的事例或者模范人物,在其他青年职工心里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向榜样看齐,自觉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单位应重视青年职工的培训工作,不断挖掘优秀的青年职工,通过开展“十佳班组”、“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大力宣传这些优秀青年,使其他职工充分了解优秀青年的事迹,从而激励其他青年职工,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
青年职工是现代社会最具活力、潜能最大、最具创造力的群体,是促进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我们应做好青年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为单位发展奉献自己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摘 要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对于企业预期经济效益的实现也具有客观的影响。目前,国内企业在预算管理与控制中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处理与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以电梯企业为例,对预算管理与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电梯企业 预算 管理 控制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建筑行业日趋繁荣的背景下,客观带动了我国电梯生产企业的发展。在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我国电梯企业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随着外国知名品牌的相继入驻,以及国内中小电梯企业的迅速崛起,导致我国电梯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内电梯企业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适时加强对预算管理与控制问题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一、我国电梯企业在预算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国内电梯企业的发展中,已经全面推行会计电算化,为预算管理与控制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但是由于受到传统预算理念、模式、方法的影响和限制,导致国内电梯企业出现了一些预算管理与控制方面的问题,总结如下:
1.成本与效益方面的问题
在电梯企业的预算管理与控制中,其成本主要是指为了推行相关管理工作而必须投入的各类资源,其中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及设计、咨询和风险成本等。而预算管理与控制的效益则主要是在因推行相关制度而带来的经济与管理效益。在电梯企业的预算管理与控制工作中,必须实现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协调,而国内的电梯企业则多将重点集中于成本方面的考虑,而未对其预期效益进行科学的估算,从而导致预算管理与控制中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预算管理与控制工作的全面开展。
2.对基础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
国内电梯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与人员配置也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从而导致企业在开展预算管理与控制工作时,存在对基础工作缺乏足够认识的现状。在对不同的项目进行预算处理时,应根据相应的条件或要求选取合理的模式、标准,这是保证预算管理与控制效果的先决条件。但是国内多数电梯企业预算管理部门的组织框架不合理,也缺乏专业人才的配置,在预算管理与控制工作的具体分工时,经常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不但影响了工作的效率,而且降低了预算工作的实际作用和意义。
3.预算目标相对混乱、保守
国内部分大中型电梯企业已经实行集团化管理模式,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网点分散、分公司或子公司增多的情况下,导致预算管理与控制的难度增大,如果不能合理设置多元化的预算目标,将严重阻碍企业预算工作的有序开展。目前,国内电梯企业的预算目标相对混乱、保守,缺乏创新的理念和信心。从而导致企业规模、经营利润、绩效、保值增值等重要的指标未列入到预算目标中,造成企业预算管理与控制出现片面性的问题。在一些集团化经营的电梯企业中,董事会的作用被不同程度的弱化,企业预算目标仅是经过董事长、总经和财务总监的审核即可执行,这些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
二、加强电梯企业预算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针对我国电梯企业在预算管理与控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企业管理层和财会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积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措施,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预算管理与控制水平,更好的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1.建立完善的预算机制
电梯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如:电梯产品的研发、制造、营销、安装、售后服务等,所以在企业预算机制的建立中,也要注意到其可行性与全面性的问题。为了保证电梯企业预算机制的切实可行,必须坚持以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目标作为核心,围绕其逐步完善相关组织框架与管理制度。针对现代企业预算管理与控制的性质,电梯企业与建筑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在信息收集机制中应密切关注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从而保障预算机制的前瞻性、适宜性与先进性。
2.健全考核与奖惩制度
目前,国内电梯企业在预算管理与控制中,普遍没有构建完善的考核与奖惩制度,从而造成预算工作中出现混乱的局面。在出现预算问题时,各部门和具体人员相互推诿的现象客观存在。因此,针对国内电梯企业的发展现状,必须建立健全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必须细化预算,将预算的制度、责任、指标、定额和费用等分解到每个部门甚至每一个人,对预算执行情况要进行评价,对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存在的差异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到管理中的强项和弱项,总经验和教误码,加强管理。对于各部门和具体人员的实际工作效率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考核,并且根据考核结果与工作人员的日常表现进行公正的奖惩,在企业内部构建良好的预算工作环境。
3.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预算目标
在电梯企业预算目标的制定中,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相适应,更要注重对于企业实际状况的考虑,从而才能保障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在我国现行的社会经济体制下,市场环境的波动性较大,所以电梯企业的预算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同时,预算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不能忽视企业的实际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员工素质等内在因素,要有机结合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即电梯企业的预算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也不能过远或过近,要保证切合实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电梯企业快速发展,同时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必须将预算管理与控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在加强工作经验总结和积累的基础上,要积极借鉴先进的预算管理理念和模式,进而逐步提升自身的预算管理与控制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慧.浅谈企业的预算管理.陕西航空硬质合金工具公司.
【关键词】审计项目 质量 控制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审计工作质量是审计的基础,审计结果质量又是审计工作质量的集中表现和最终反映。从审计信息的使用者来看,他们看重的是审计结果的质量,而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着重把握的却是审计工作过程的质量。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质量的核心和基础,提高审计质量应该从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做起。审计项目作为审计项目质量的载体,也是审计质量控制和管理的直接对象。审计项目是审计监督活动的落脚点,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计划,在一定条件下,围绕特定审计目标所承担的具体审计任务。
一、审计项目质量的基本内容
1、审计项目执行主体的质量。审计项目执行主体的质量是审计组和审计人员的质量,因此,提高审计组、审计人员的质量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基础和重点。审计署办法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对审计主体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确定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时,应当考虑其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中规定,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审计及相关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审计或者其他相关专业工作经验:具有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专业判断和文字表达能力。”
2、审计方案的质量。在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中,审计方案起着“龙头”和“灵魂”的作用。因此,审计方案的质量在整个审计环节中是十分重要的。编制审计方案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环节。审计方案的编制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审计工作的质量。
3、审计实施的质量。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人员按照经批准的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计,依据有关规定收集审计证据、记录审计过程、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作出审计评价的一个过程。它是对一个审计项目进行审计的重要阶段。审计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所以,控制好审计实施的质量尤为重要。
4、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报告总结概括了审计工作的目的、范围和结果,为做好审计项目评价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审计报告一方面是反映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综合分析和深层次的剖析,从制度上和政策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和改进措施,审计报告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审计工作的价值增值。
5、审计意见执行的质量。审计意见的执行与否,是审计项目质量高低的影响因素之一,定期检查审计意见执行情况,督促审计意见的落实,是审计人员必须做好的工作。审计结果是否被有关单位认可并且实施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审计建议和意见是否被吸收和采纳,审计工作是否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这些都是审计机关关心的内容。审计意见的好坏,对审计质量具有直接影响。
二、影响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的原因
1、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从现在大多数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来看,懂一般财务审计的人很多,而掌握现代管理知识、计算机知识,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保持客观、公正、独立的立场是作为一名审计人员的职责,要始终把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但当前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执业不规范,无视职业道德的约束,从而造成了审计质量低下,严重制约了审计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严重败坏了审计人员的自身形象。
2、审计质量缺乏全过程控制。在现行的具体项目审计业务中,缺乏对审前、审后环节的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全过程性的审计业务,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一些审计人员只注重审计工作中现场审计的调查、取证工作,忽视了审计前的对项目、范围、重点的事前控制,同时对事后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足,导致后续审计工作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使审计后作出的决定得不到落实,审计成果得不到充分利用,无法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
3、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够具体化。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同于审计准则,也有别于审计法规。客观地讲,近年来在审计规范体系建设上,明显地偏重于审计法律规范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而忽视了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建设,导致审计质量标准的不明确,使审计项目质量较低。
4、审计技术方法运用效力低。从审计的实践来看,审计技术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效力比较低,与审计方法理论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而影响了审计人员执业的质量,增大了审计风险。由于我国审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执业经验不够丰富,专业技术水平较低,风险意识较差,许多现代审计方法在实际审计工作中都未能得到有效的运用,有些审计人员还停留于使用一些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甚至在一些基本技术方法的使用上都存在问题,连审计准则所规定的最起码的要求都无法达到,更不用说风险基础审计的思路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差距较大,因而极易发生审计技术与方法风险。从而导致审计项目质量的低下。
5、审计结果落实难。重视审计项目后续工作,是完善审计质量控制的延伸。任何项目结论、建议重在落实。提出的建议、处理处罚措施如果不落到实处,那么项目的所有程序、付出的劳动都是无意义的。然而从被审计单位的角度看,可能在执行审计结果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便放弃继续执行,从而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运用效果。
三、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措施
1、加强审计部门的人力资源建设,为审计质量提供人才保障。经营管理者对审计信息的提供往往要求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因此,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加强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与培训工作,培养和吸收审计工作复合型人才。审计人员必须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上,不仅要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广泛的相关领域知识;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而且需要较为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沟通交流技能、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这些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审计的质量。
2、加强项目审计的全程性。在执行具体的项目审计业务时,审计组应从审前、审中、审后等各环节入手,采用科学、适当的方法来加强质量控制,克服目前过于关注审中控制的弊端。对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编制、审计实施及审计报告等一系列环节加强管理,强化审计计划与方案的质量管理;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在重视现场审计取证、审计工作日记、审计工作底稿等的事中控制同时,加强审计前、审计后的质量控制;做好审计复核工作,及时整理资料写出审计报告初稿,在复核工作中发现审计工作不足,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审计报告失真,提高审计质量;做好后续审计控制工作,跟踪落实审计决定的采纳实施情况,发挥审计监督效果;做好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为日后的审计及审计监督服务。
3、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标准。审计质量标准是审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审计业务的作业规范,但就目前而言,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可以遵照执行,审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审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审计组织根据职业特性的具体情况,适应自身规律的需要而建立的。
4、完善审计的技术方法,有效控制审计质量。其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提高审计效率提供了基础条件。改进现有的审计技术条件,依靠这些技术与手段,注重科学手段与经验总结相结合,将历史经验总结、科学规律推导和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结合起来,实行审计技术方法的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与系统化,引导审计人员做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从而适当的提高审计质量。
5、强化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行审计公告制度,体现了“谁委托审计就向谁报告结果”的审计公理,也是对监督者本身的再监督。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积极有效地推行审计公告制度已成为国际通行做法和保障执政为公、审计为民的关键措施,是审计先进性的标志性特征。目前,我国审计公告制度法律约束力不强,透明度较低,社会公众知晓率不高,外部制衡作用有限。因而,强化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增大舆论压力,对于提高审计质量是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 亢青红:对我国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的思考[J].经济师,2008(7).
[2] 任有泉:审计项目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3] 潘博:我国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若干实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6(3).
2006年12月,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研讨会上,河南省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应邀演讲。此前,刘朝瑞曾作为首位登上北大报告厅的县级市的市委书记,为北大学子讲解中部农区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在听惯了专家们的高谈阔论之后,刘朝瑞带来的基层工作的丰富实践与深刻思考让听众耳目一新。
“长得不帅,思想很帅”,一位老领导对刘朝瑞的这句“中肯”评语,在邓州乃至河南都流传甚广。外表朴实、农民出身的刘朝瑞在任何场合都不惮于谈他的农民情结,2001年,刘朝瑞针对基层工作提出“三问”,曾引起全社会的强烈震撼与共鸣。多年来,他对“三问”的思索与求解,以及发展县域经济独辟蹊径的做法,都让外界刮目相看。
求解“三问”
“2000年是我们基层干部和群众关系最为尖锐的时候,干群对立,积怨很深。”一次,刘朝瑞下属的车子在半道上陷到了泥坑里,这位下属拿着烟到附近找老百姓推车。老百姓问他:你们是不是乡干部?你们是不是来收税的?听说都不是,老百姓们才把车子推上来。有老百姓说,如果是乡干部或是来收税的,那我们还给你推个球!时任西峡县县长的刘朝瑞听说了这个事情后,非常感慨。
“为什么干部交通工具先进了,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为什么基层干部文化素质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却少了?为什么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基层干部的意见反而增多了?”从民办教师、乡镇干部一步步干上来的刘朝瑞,对基层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的体会,他总结的这“三问”迅速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从微观上看,‘三问’的实质在于,很多基层干部对群众没有了真感情。”刘朝瑞告诉《决策》,通过进一步思考他发现,一些领导干部天天讲抓大事,其实很多大事跟老百姓都不沾边。有一次,刘朝瑞在调研走访中发现,有个村子里的水坝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被冲坏了,但一直到2000年还没有修复,致使当地很多田地无法灌溉。
“老百姓的大事是什么?就是怎么盖房、能不能吃上干净的水、生病了有没钱去看、孩子长大能不能娶上媳妇等等,这些对农民来讲是天大的事,但我们恰恰没有去关心和解决,这样群众怎能没有意见?”刘朝瑞认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政治原则,但许多地方正是打着这三个原则的旗号,去漠视、忽视甚至侵犯群众的具体利益。
2003年,在“7・1”讲话中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刘朝瑞反复琢磨这句话,困扰他多年的“三问”终于从中找到了答案。
“总书记的讲话就是对‘三问’精辟深刻的回答,如果我们基层干部都能向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把群众利益再小的事都当作大事来慎重处理,那这‘三问’就不存在了。”2003年底,刘朝瑞调任农业大县邓州,他开始在实践中破解“三问”。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邓州这几年就是抓住了这几个‘最’,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先后完成了村村通工程和‘空心村’治理,并且在133个示范村开展以‘修路挖塘’为重点的村庄整治,修建村内道路,净化村内坑塘,并因地制宜兴建村级游园和文化茶馆,让有线电视和宽带进村入户等。”而这其中最让刘朝瑞感到满意的就是太阳能进村入户工程。
在农村,很多地方洗澡是个大问题,大部分农民一般都是夏天在河里洗,冬天基本不洗澡。“能不能给农村每家每户都安上太阳能热水器?”刘朝瑞很快把他的这个想法付诸实施。
经过测算,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加上配套设施共需980元,由政府补贴350元,其余由老百姓自愿筹集资金。2004年下半年,政策出台后,出乎刘朝瑞意料的是,推广的太阳能热水器非常受当地农民欢迎。截至2006年底,邓州共推广8738台。2007年,邓州市计划推广5000台,而到目前为止实际申报已达6500台。
“我们一定要带着真感情来做群众工作,我们是为老百姓干事,而不是为了干事而干事。”刘朝瑞经常告诫下属,集中精力干大事,大事要抓具体,人民群众切身相关的小事也是大事,有时小事做不好反而是大事。
“做好事也要讲道理”
为什么为群众做好事,反而得不到老百姓的满意?这是让很多基层干部困惑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很多基层干部“老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那么新时期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新办法”来做好基层工作?
刘朝瑞思考的结果是“用民主的办法来治理乡村”。然而民主并不是新鲜的东西,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就提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乡村治理机制。自1992年制定村民自治法以来,基本解决了民主选举的问题,村务公开解决了民主管理问题。但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刘朝瑞发现如果决策不民主,管理也民主不了,只有决策过程的民主才能带来管理和监督的民主。
在总结多年基层管理经验和研究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2004年,刘朝瑞提出以民主决策为重点的“4+2”工作法。“4”即支部会议提议、“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2”就是决议公告和实施结果公告。
“‘4+2’工作法立足于决策过程的民主,实质就是建立一个完整、流畅的决策程序。”刘朝瑞认为,走程序不是走形式,按程序的决策一定比没程序的决策更民主,同时还培养了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程序的观念,程序的观念就是民主的观念之一。
“在农村,筹集资金搞建设是最难的事情。像邓州这样一个拥有578个行政村、百万农民的农业大市,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各项公益事业能顺利进行,同时能妥善处理和化解基层中的各种矛盾,都和我们运用‘4+2’工作法密切相关。”据邓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万洪志介绍,在“村村通”工程、村庄整治、推广“杨树经济”等基层工作中,通过“4+2”工作法,启动基层民主程序,村民纷纷自觉自愿出资投劳,而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什么是民主,最直接表现是协商和妥协,通过协商达成妥协,学会妥协就是在民主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除了用民主的方法做基层工作,刘朝瑞把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总结为:第一,基层干部做好事也要讲道理,这是领导干部执政的出发点。不讲道理做的好事就是不得民心的好事,或是动机不纯的好事。第二是得理也要让人。得理不让人就不是公务员,政府不能和群众论输赢,应该对老百姓宽点再宽点、厚点再厚点。第三,政府不能报复老百姓,不能怀着报复的心理来处理,惩治的只是极少数人。
“这些方法看起来很简单,其实要求很高,需要有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刘朝瑞告诉《决策》。
“三抓带动”
从西峡到邓州,刘朝瑞工作过的地方都是人口多、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地区。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有一个论断:贫困的地方,一般是低收入带来低储蓄,低储蓄带来低投入,低投入带来低效率,低效率带来低增长,低增长带来低收入。刘朝瑞对这个贫困恶性循环有着切身的体会。
在他看来,这个怪圈还派生出许多怪圈,如财政越穷吃财政饭的人越多,人越多越加剧财政困难,财政越困难投入社会事业越少,就业更加困难,挤进机关的人就越多;行政乱收费造成经济环境恶劣,企业负担越重、办企业越少,就加剧了乱收费等等。而且一旦陷入这些贫困怪圈就会产生锁定效应,很难跳出来。如何打破这个怪圈,发展县域经济?
2004年初,刘朝瑞带队赴浙江几个比较发达的县市考察。浙江之行给了刘朝瑞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学浙江,要学其神而不只学其形,邓州与浙江表面上是差在工业上,实质上是差在企业家群体上。
“从理论上讲,根据经济学上的二八法则,即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刘朝瑞认为,农业大县困难在于最初的突破,必须从关键少数中寻求突破,有了这个突破口,农区的低水平恶性循环才会逐步打破。
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刘朝瑞开始在邓州探索他的“三抓带动”战略。
“三抓”就是抓住一批有一定资本积累、发展潜力强的人,即优势农户、经济能人和企业家。通过优化创业环境和给予鼓励政策,培育这三种人。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企业家资源,一方面积极引进外地人才,另一方面把现有的企业家、本地拔尖人才和科技工作者,培养成企业家队伍,最终形成企业家群体。在具体做法上突出重点人群,也就是“五路大军”:一是挖掘本地的致富能手和企业家,二是引进外地企业家,三是鼓励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四是动员转业军人建功立业,五是调动市乡基层干部中有经济头脑的人兴办实业。
“‘三抓’具有裂变效应,可以发挥关键少数的‘鲶鱼效应’来带动重要多数,从而一举撬开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口子。”刘朝瑞认为邓州3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了他当初的判断,2006年,“三种人”对邓州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70%。
“‘三抓’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应当成为催生县域经济裂变的大战略。”刘朝瑞认为,相比一些地方单纯靠招商引资而言,邓州的“三抓”战略关键在于培育一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县域经济的四种现象
除了“三抓”之外,在刘朝瑞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另一个很重要的就是颇具邓州特色的“五不”、“三为主”。“五不”就是不盲目趋同,不强求培育龙头企业,不追求完整的工业体系,不追求完整的工艺流程,不盲目搞产业升级。“三为主”,即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以中低档次消费品制造业为主,走农区工业化的新路子。
“现在县域经济发展往往结构趋同、容易追风,很多地方都追求大企业、大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而看不上配套产业和传统行业。”刘朝瑞认为这些做法值得反思,政府研究指导经济要务实,不能理想化,必须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县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不同县域的基础不同、优势不同、阶段不同,发展的方法和路子也不会相同,但一个共同选择是必须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在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原则上要不求高、不求大、不求精,只求准、只求优。只有因地制宜,准确定位,才能培育起有别于其他地区、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县域经济才会有强劲的竞争力和旺盛的活力。
正在攻读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刘朝瑞,特别善于观察和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在各种会议上,刘朝瑞经常要求大家注意几种现象:第一种是骑自行车现象。要想保持稳定就要有一个较快的速度。在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时,不能仅解决过去的问题而不前进,必须边发展边解决问题,等经济社会发展了有些问题可能都不成为问题了。如果一开始就陷入解决问题中,那只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第二是打扑克现象。问题不在于牌好牌坏,而在于怎么去整合资源,所以区域经济发展要提高整合资源的能力。
第三是大盖钉现象。要把面上的力集中到点上去突破。一个贫困地方,这也抓那也抓,肯定突破不了,必须集中精力培育优势产业,抓住关键带动全局。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水,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水资源自身规律的客观要求。水首先是一种自然资源,具有循环可再生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应用方面的不可替代性的特性。人类治水必须认识和运用水的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这些自然规律。长期的治水实践也充分证明,遵守水的自然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做到兴水利,除水害;反之,违背水的自然规律办事,我们就要受到水灾害的破坏。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多龙管水”的局面,不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有效的开发。水多、水少、水脏、水环境恶化的问题之所以至今也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就是因为城市水与农村水,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与水量,供水与排水的管理的人为分割的状况,在客观上已违背了水的自然规律,必然导致水资源的供应不足与浪费严重的情况同时存在;水环境一方面在加强治理,一方面在加重污染的情况问题同时存在。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必须按照水资源的自然规律的客观要求,理顺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其次,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推进“两个率先”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随着*“两个率先”战略的全面实施,全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省的一个的基本省情是,过境的水资源丰沛,但当地的水资源严重不足,*多年平均过境总水量大约有1万多亿立方米,长江就占了9000多亿立方米,本地的水资源非常有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非常不均,淮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体制的压力越来越大。可是,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必须通过对水资源实施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让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第三,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统筹城乡水利发展的客观要求。进入新世纪,*全省正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城市的规模在迅速扩大,城市的经济在加速发展,城市的功能在全面提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对水利事业也提出了新的课题。水利作为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调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重心的转移而调整。即由过去单纯的农村水利向统筹城乡水利发展转移,加快水利进城;从过去水利主要解决防洪、排涝、灌溉的农业型水利向统筹解决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景观的“大水利”转变。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水利工作必须做到与时俱进,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在防洪安全、饮水卫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方面对水利事业的新需求。
第四,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水利事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水资源具有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水利工程设施具有公益性运行和经营性运行的不同功能。作为自然资源的水和公益的水利设施,必须满足防洪安全、水质安全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社会要求;而作为经济资源的水和经营的水利设施,必须依据水权、水市场、水商品的理论,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在不损害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按照产业化的思路,探索一条市场化发展水利事业的新路子。这几年我省许多地方都进行了这方面的成功实践:对经营性水利设施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对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建设项目实行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创新,对城市防洪、水环境建设项目实行经营性开发,甚至在国家南水北调这种特大型水资源调度工程建设中,都采用了市场化开发机制。这次会上各地也都交流许多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相互学习借鉴。
第五,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也是依法行政、依法管水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水法》、《防洪法》等一批水行政法律法规,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又颁布实施了《*省水资源管理条例》,这些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防洪保安、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以及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管理、保护和开发的职能。全国像海南、上海、深圳、沈阳等一批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和城市都建立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我们*绝大部分市、县城市防洪和地下水管理的职能都移交给了水利部门,苏州、宿迁、淮安等三个地级市和一半左右的县(市)都建立了水务一体化的体制。今年8月,在总书记的直接关怀下,北京市委决定建立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最近苏州市委、市政府又作出决定,全部依法理顺县级水务管理体制。这些对我们加快落实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都是一种积极的信号,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快推进。
二、勇于实践,加快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步伐
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和水资源客观规律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对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实现地表水、地下水权属管理的统一,理顺城乡供水、排水和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管理体制;建立城市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按照水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强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加强农业节水和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抓好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好规划,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规划是水利建设与管理的龙头。实行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使水利部门的治水理念、服务对象、工作内容都将发生重大变化,需要我们按照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各地不同的水情、工情和社情,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建设与管理的规划。以规划来宣传社会,以规划来统一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以规划来促进水务体制的建设。做好水资源规划,要注意突出三点。一要体现新时期的治水理念,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治水的首要任务,让人民群众在水资源的统一建设和管理中更多受益。坚持人与水和谐相处,既要防止水对人的侵害,也要避免人对水的侵害;在改善人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要改善水的生存环境,切实解决人与水争地的矛盾。坚持对水资源的综合治理,做到地表水与地下水、农村水与城市水、流域的水与区域的水、水量与水质、水资源与水环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科学开发,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功能效益。二要坚持上下联动,做到三个结合:上下结合,体现统一治水;流域与区域结合,体现科学治水;区域与区域的结合,体现团结治水;提高规划的整体水平。三要注重规划的可行性。既要注意与各类专业规划相衔接,又要切实解决新时期治水发展中的新课题;既要体现规划的长远性、战略性,又要为近期水资源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二,理顺体制,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体制问题是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核心问题。解决体制问题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无所作为;既需要坐而论道;更需要做而论道。努力在实践中开创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新局面。一要加强宣传。我们要宣传对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科学依据,宣传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客观要求,宣传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的法规条文,还要宣传水资源统一管理典型经验,为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二要有所作为。有所为才能有所位。任何一种新体制的确立,并不是来自领导机关的主观臆造,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基层的改革创造。苏州水利局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任务,调整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在城市防洪、水环境和水景观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正是实践的标准促使市委市政府作出进一步理顺市县水务管理体制的重要决策。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现在已经建立水务体制地方,要真正发挥体制带来的优势,按照大水利的理念,拓宽思路,开拓局面,让人民群众看到水务体制理顺所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尚未建立水务体制的地方,要从实际工作做起,在城市防洪和水环境建设、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领域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做出实绩,为下一步理顺水务体制创造条件。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我们既要唯体制,又要不唯体制,重在实践,重在创新,重在开拓。三要依法行政。水行政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规定水利部门对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我们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开拓我们的服务领域,开创水务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创新机制,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办法和途径。??用水资源和水利工程设施的双重属性,在继续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开发经营性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运用水权理论,培育水权交易市场;以产权为纽带,放开经营性水利工程投资经营权;引进竞争机制,推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改革。在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城乡水环境建设领域,努力走出一条市场化开发、社会化投资、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
三、加强领导,加大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工作力度
深化水务体制改革,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对水利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们必须明确目标,坚定信心,精心组织,加快推进。
第一,坚定信心。要在全省水利系统上下真正弄清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科学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水利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和水务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把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到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的目标上来,做到坚定信心,加大力度,落实扎实推进的措施。
第二,加强研究。实行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既是一个需要实践中探索的课题,也是一个需要理论创新的课题。希望全省水利系统的同志都来加强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和经验总结,为我们加快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第三,要树立典型。任何一个事物的成长总是要经过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典型示范作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抓好典型培育,把面上的问题带到点上去研究,用点上的经验,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点面结合,推动全体。
第四,要培养人才。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水利部门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内涵都要大大拓宽。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水务体制创新的同时,要特别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要注意引进和培养在水行政法规、城市水环境规划建设、水权、水商品、水市场理论研究和水利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以适应水资源统一管理对人才的需求。
经济报道要善于讲故事
著名新闻学者李希光认为,传递信息的新闻报道只完成了记者的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是在这篇报道里讲一个能深入读者或听者灵魂的好故事。深入读者的灵魂,也就是打开读者的心灵之窗,需要记者把新闻写作当成艺术,用艺术家那种苦心孤诣的精神钻研写作艺术。一个精彩的故事,拥有曲折、复杂的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等诸多元素,自然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可是,通常见于报端的百姓故事、情感故事、城市故事等,往往归属于社会新闻。其实,借鉴故事中调动读者阅读欲望的因素,应用在经济新闻的报道中,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撰写许昌市第一家民营图书馆成立的报道时,开篇写道:“民营图书馆,你听说过吗?”接着提出图书馆作为政府扶植的公益事业,为什么会有民营资本介入、靠什么赚钱的疑问,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找到答案。这是借鉴了故事中设置悬念的技巧。2003年9月1日,《物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笔者撰写了“规范物业管理面面观”系列报道。在调查采访过程中,笔者发现,在物业管理方面,业主与业委会、业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与房地产开发公司之间存在着种种复杂的冲突与矛盾。因此,笔者在行文中,以这些矛盾为主线,用平和的叙述语气,将导致矛盾的新闻事件与当事人双方的看法一一道来,使这篇解读国家政策法规的报道生动、形象,读之有味。这,又是借鉴了矛盾冲突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技巧。2003年6月,全国知名的三联书店、席殊书屋等设在许昌的连锁店相继关门大吉,退出图书市场,笔者在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报道时,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是通过对图书界业内人士、相关行政部门、“铁杆书迷”的访谈,令读者自然得出执法部门管理上的疏漏、盗版书猖獗、市场无序竞争以及三联书店等在经营策略上的失误,是导致此种局面的根源。众所周知,讲故事的人从不会将结论强加于人,而是将自己的立场蕴涵在故事中,虽然不讲大道理,却用事实本身说服人,令道理不言自明。《三联书店缘何退出许昌》一文,借鉴的就是这种方法。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民营图书馆的成立,说明在许昌这样的内陆城市,也有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物业管理面面观”系列报道,以《物业管理条例》颁布为背景,对各方矛盾的产生作了分析和叙述,从而为物业管理这一新兴的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照意见。《三联书店缘何退出许昌》只是个引子,笔者真正要报道的是许昌图书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三篇经济报道,之所以不枯燥乏味,关键就在于它们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能更加有效地吸引和影响读者。
人是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
什么是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呢?它不可能是任何物质,或是股市上红绿变幻虚拟的数字与曲线,它只能是这些物质与虚拟数字的创造者――人。同时,日益活跃的经济生活,层出不穷的新的经济现象,正在改变着人的思想情感模式,改变着人的生活乃至命运。因此,从一个个体生命的角度,透视各类经济现象,以他的感同身受,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应该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例如,2004年,记者无意中发现,许昌的小企业与私营企业,比国有大型企业更重视企业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可是,把这方面的原因与企业网站发展的脉络平铺直叙地讲出来,和一份工作经验总结有什么两样呢?笔者在采访过程中,认识了几个网络科技服务公司的年轻人。他们最初在许昌信息港打工,完成了许昌第一批政府机关、国有企业的上网工程。随后,各类企业纷纷建立网站,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成立了为企业提供网站建设、维护服务的公司,满足了这一市场需求,也圆了自己的创业梦。而且,企业对网站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他们公司的发展空间。因此,笔者选择以这群年轻人的生活、工作经历为主线,以小见大,反映了这几年许昌企业网站建设从盲目赶时髦到趋于冷静、实用的过程。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经济管理;管理措施;管理创新
“家”是一个人一生梦想追求的归宿,而“家”的载体也就是那可大可小的数十平米的住房,也就是那可大可小的平米数却带动了一个行业的发展———房地产业。房地产行业隶属于建筑行业,建筑行业是一个可以为商家带来无限利益的行业,但是有好的一面当然也有坏的一面,建筑行业同样也有亏损的时候,一个商家想要从中得到利益而不是亏损,那么就一定要对即将进行的工程进行经济评价,当然只是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经济管理也是同等重要的,经济管理是掌握着工程施工的命脉。
1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1.1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现状
由于我国建筑行业长期受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使得项目管理水平还在较低的层次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以下现状对建筑项目的管理水平做出了分析。我国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中存在管理模式不合理现象,是以行政措施来代替科学的管理方法,这在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中表现较为明显。在工期制定方面表现的总体规划不够重视,所做的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2017年8月第20卷第15期Aug.,2017Vol.20,No.15110计划不符合实际,主要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制定出的工期方案。在管理控制方面表现为企业内部没有对管理模式做出足够的重视,缺少完整的控制体系。对检查出现问题的结果方面没有做出系统的分析计算,对事前和事中控制没有做出足够的重视。在材料购买方面建筑企业使用大批量集中采购的方式联系供应商,没有与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式的采购方式缺乏灵活性,从而增加了采购的成本[1]。
1.2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影响因素
1.2.1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人才
一个行业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不能缺少的,那就是人才,当然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整个过程,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都是需要人才的。在一个工程开工前、开工时、开工后,都需要这种人才的配置,开工前需要设计人才、材料采购管理人才等等;开工时需要项目监督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等;开工后需要经营管理人才、售后服务人才等等。
1.2.2原材料控制管理
建筑当然离不开原材料,原材料的好坏最直接的影响建筑体的好坏,一个建筑体无论设计得再好看,如果选择的材料是劣质的,那么这个建筑也是劣质的、腐朽的。原材料的选购、运输、管理、使用是需要严格把关的。
1.2.3质量保证
质量是检验建筑的唯一标准。建筑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了它的销量问题,销量问题也就影响到了经济问题,同时,质量问题还关系着入住人员的生命安全问题。所以质量无论是在道德层面,还是在商家的经济利益层面,在建筑工程方面,质量都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
1.2.4费用控制
说到经济,人们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钱”,诚然“钱”是最能与经济挂钩的一个物体。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建筑费用也是相关负责人需要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能在最低的成本费用的情况下,完成优质的建筑;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该项工程,因为时间花费的越长,那么需要的资金费用也就越多。
2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建立完善合理保障机制
建筑工程实施应该在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的基础上进行,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最大化的体现工程的管理优势。同时建立一个完善合理化的保障机制,让各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监督工人们的施工情况,密切注视施工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2.2转变传统的经济管理观念,建立科学化的经济管理新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提高,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如今的建筑工程项目中,一系列的问题又亟待解决,所以建立一个新的经济管理模式,成为至关重要的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手段。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节约社会资源,创造一个经济安全的优良环境。
2.3注重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配置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有人时刻进监督检查,但是建筑行业的经济状态又在时刻发生着变化,所以现在最关键的就是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如果是一味地按照原来的思想模式来解决当下的建筑工程经济问题,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该项工程的顺利进行以及完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加强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资源环境破坏与经济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加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建筑经济的发展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成为建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方面政府应当起规划和引导作用。首先,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对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创新节能意识和理念深入人心;其次,在政府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大力推广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从实践中检验效果;最后,经验总结建章立制,形成长效机制[2]。
3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创新
保持知识信息畅通,提高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创新能力。随着我国进入了重大的转折时期,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其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的能力已经成为组织走可持续发展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如今,经济组织正朝着学习型组织方向发展,在建筑工程管理实践当中不断汲取、更新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这不仅仅对单位自身的充实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同时还对员工个人的学习以及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单位的学习型组织建立过程中,应当完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创新机制,能够在这个机制下激发员工个人的创新能力,并且在研究创新的过程中分享交流,共同进步。同时,进行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创新,还必须将员工的创新能力激发出来,这就要建立相应的创新奖励机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增加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并将这一要点视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此激励员工和挖掘员工个人的创新潜力,并能够有效发挥职工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在新的工程经济管理制度下,完成了由管理物到管理人的转变,这一重要阶段时与新时期发展过程中的特点紧密相连的[3]。
作者:周雷 单位:重庆市设计院
参考文献
[1]汤道宏.浅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及对策[J].江西建材,2014(10):298-299.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建筑业也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行业本身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加强安全文明施工,它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建筑工程的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工作。
二、安全文明施工的意义
安全文明施工,也就是要求施工单位要做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对于任何一个施工单位来讲,追求工程的最大经济效益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建筑施工的质量不仅关系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市容市貌。所以,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做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目前,许多国内外的施工单位的实际经验和教训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企业只有做到了安全生产,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但是,仍有很多企业只是把“安全文明施工”当成了口号来喊,并未在实际行动中落实。甚至一些施工企业的施工管理人员认为增加安全的成本投入会影响工程的效益,只是在安全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候,才采取一些控制措施,严峻的形势一旦结束,立马又是听之任之,对日常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管理工作疏于管理。建筑工程一旦出现问题,便会给企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害,同时,还会毁坏企业的社会形象,造成一些无形的损失。施工企业若是在施工的过程中便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来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就能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使企业获得很好的效益。所以,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是和施工企业的效益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企业如果忽视安全文明施工,而仅仅是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三、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的举措
(一)、加强领导重视,实行责任制
我们要做好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首先就是要引起领导的重视。任何一项工作,缺少了领导的重视,没有明确的责任,都不可能做好,安全文明施工更是如此。施工企业的领导要始终把安全文明生产纳入企业的议事日程,并对相关的管理负责人,实行经济收入与安全文明施工挂钩的考核制度,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工程的安全事故。具体来讲,就是企业自身要不断提高文明施工的管理意识,这是解决建筑安全施工频发的关键。企业的高层领导要站在一个宏观的长远的层面上来认识安全文明生产的重要性,要深刻认识到安全文明生产对建筑的质量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认识提高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的迫切性,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发展的前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创造企业的品牌,提升企业的形象。
企业领导重视了安全文明施工的问题之后,就要在企业内部全面落实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责任制。根据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合同的相关要求,施工单位要建立文明施工的长效管理机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做到层层分解管理目标,确保责任到人,使各施工人员能够明确各自的职责,使各项工作能够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实施的开展。
(二)、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相关制度
各级主管建设的行政部门应该加大对国家相关安全生产法规和精神的贯彻力度和执行力度,规范和调整监管体系,把各项建设法规、政策文件和会议精神都贯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施工岗位,全面提高建筑行业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水平。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做到严格执法、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惩处不文明施工的不良行为,加强建筑工程文明施工的监管力度,增加巡查人员,加大对建筑工地的巡查频率,对建筑施工工地实施动态管理,充分发挥监理在施工现场的监管作用,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一些单位的不良施工行为,避免这些不良行为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相关的建筑法律法规,但是,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壮大,新的问题,新的情况也在不断出现。只有做到了制度规章的完善,才能保证企业的各项活动有章可循,健康发展。
(三)、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安全文明施工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此,企业一定要做好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首先,要组织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学习和考核,并参加县(镇)、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考试与培训活动,再取得了上岗证书和管理人员安全资格证书之后才能上岗,对于考核不合格者,不允许其上岗直至培训合格;其次,再取得了合格证书之后,企业还要为安全管理人员创造更多的学习、参观的机会,使安全管理人员的技能得到不断地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安全管理队伍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四)、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工作
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劳动力众多且受教育水平偏低(绝大部分是农民工),自身的安全意识也较为薄弱,因此,企业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的培养并做好安全文明施工的培训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安全文明施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安全生产的科学知识,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方针,自觉遵守各项安全文明施工的法规制度。首先,对新入工地的员工要进行安全教育。施工人员要统一进行三天的集中培训,对其进行安全文明施工意识的培养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在考试合格后对其进行文明施工和三级安全的教育。其次,利用专栏板报、班组例会等形式向施工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安全文明施工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安全生产”竞赛、“文明工地创建”等富有趣味的活动来进行宣传和教育。第三,做到适时安全教育,也就是根据建筑施工的生产特点进行“五抓紧”的安全教育。即:工期紧赶任务,往往不注意安全,要抓紧教育;工程接近尾声时容易忽视安全,要抓紧教育;施工条件好时,容易麻痹,要抓紧教育;季节气候变化,外界不安全因素多,要抓紧教育;节假日前后,思想不稳定,要抓紧教育,使之做到警钟长鸣。最后,对出现违章的情况,要及时进行纠正教育,对于工地上出现的典型安全事故相关领导要密切关注,并召开经验总结会,及时从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