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教育

时间:2023-01-15 02:47:28

导语:在小学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小学数学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有算术知识,代数初步知识和几何初步知识,小学数学的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内容多,范围广。因此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全面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优化小学教学教学,由多种要素构成,它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动学生主体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全面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标。

一、全面优化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祖国培养人才,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人才就是指德、识、才、学四者兼备的人,才能称为人才。从狭义的角度来讲,人才就是具有较高智力水平的人。培养现代建设人才,不仅要以现代最新的科学知识武装学生,而且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但是学生不可能在短暂的学校学习期间,全部获取所需要的知识。而大量的知识,是要在学生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自己去学习、去掌握。由此可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优化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古人说:“学始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在小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播放多媒体,教具实物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等方式,恰当地设置各种悬念,让学生设法进行解答,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把数学认知活动变成成为求知的“自我需要”,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成为数学乐学者,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益。

三、让学生学会阅读数学,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语言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知识的工具,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在数学阅读中,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让学生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根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有它的精确性,数学知识的每个概念、符号、术语都有精确的含义,不能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的结论错对非常分明,因此学生在数学阅读中,要认真细致,同时要做到勤思多想。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提高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实现,使数学不再让学生感到难学,就必须让学生重视数学阅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目标。

四、教师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数学教师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是学生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数学语言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数学语言力应该求用词准确、简明而扼要、条理要清楚、前后要连贯、逻辑性要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数学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产生良好的影响。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数学语言,才能全面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五、科学组织数学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客观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提高小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也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数据等活动,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建立数学概念的全过程,那样就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了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发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

六、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把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中,才能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因此在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把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全面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数学能力的高低,不仅仅在于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看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去,形成学习新技能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第2篇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42-02

一.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师资力量薄弱。

1.第一点是老师的综合素质偏低。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小学的教学主力仍然是转正民办教师。这些人为农村教育奉献了一生,劳苦功高,但是也不能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人原始学历大多是初中,高中很少,甚至于还有部分是小学毕业。最近几年,各个学校也补充了部分年轻教师,可扔摆脱不了“分不来、留不住、更新慢”的现状。

2.第二点是老师的年龄偏大,平均年龄都在五十左右。爷爷奶奶辈是小学教育的主力军,这些人教育理念思想观念跟上社会的进步更难适应儿童的发展。年龄的上涨不代表阅历的丰富,反而缺少年轻人的新意与活力。农村教育缺少新的力量的推动。

3.第三点专业学科教师严重匮乏。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可农村学校根本就没有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这些专业教师。因此这些学科在农村学校要么不开要么由语文数学老师兼任流于形式,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只是一种理想境界了。

(二).教学设施落后

由于这些年我们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太少欠账太多,致使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别越来越大。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目前偏远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仍然停留在九十年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上。教育设施设备“普九”后基本没有补充充实更新过。由于经济落后,教育缺少经费的支持,农村的教育设施极其落后。一些教育必需的设施比如基本的体育设施、多媒体、实验器材很少甚至没有。由于基础设施的严重匮乏,导致许多教育内容以及教学管理不能正常的开展并完成。

(三).学生个人问题――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在农村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长时间的缺乏父爱母爱导致任性、偏执等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也就造成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无法很好的在他们身上开展并得到相应的效果,使得教学工作的困难日益加剧。并且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导,许多儿童的思想顽固不化,身上带有不良的风气,这就给教学工作增加了困难,老师很难的去管理与教育。

二.做好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的方法

(一).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切实做好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为了使农村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政策向农村教育倾斜。当地政府应切实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不仅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同时也要积极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

(二).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因素,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健全会对小学教育管理起到莫大的作用。因此,面对当前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修建与维护,力图保证孩子们在一个较好的硬件环境中生活与学习。

(三).师资力量的扩充。

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与农村教书的鼓励与支持,并相应的给予物质上的支持与精神上的支持。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是教育事业的最新成果。他们带着无尽的新鲜活力和与时代靠近的知识,让他们去农村教课最合适不过。其次,也要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宣传,使这些大学生知道农村小学教育对于他每年的迫切需要与渴求,使他们懂得自己的社会作用。同时,也要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境界以及人生观,价值观。

(四).完善老师的管理运行机制

老师作为农村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可控对象,如何管理老师,留住老师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工资作为一种调控老师的手段,要与老师的工作和相结合。充分尊重有能力,能者多劳的老师,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局势,让老师真正体会到工作的切实必要性与紧迫性。

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群体,缺少父母以及周围人的关心,从小心理就会产生变化与阴影。因而心理辅导就极为重要。一个好的心理教育不仅会改变孩子心里的整个世界,同时还会对他以后的健康成长有莫大的帮助。

三.结语

农村小学教育作为一个备受广大社会群体关注的部分,做好的农村小学教育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在农村的小学教育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个性,共性的问题。但是在国家,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帮助下,我相信,农村小学教育会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位华.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2).

第3篇

(一)实习小学存在的问题1.实习所在小学对实习生的态度。实习学校对待实习教师的态度各有不同,情况不一,但调查和访谈结果都表明,实习学校对待实习生的态度将对实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分两种情况说明,从横向看,不同学校对待实习生的态度有所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从纵向看,同一学校的不同指导老师对于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若实习小学对待实习教师的态度良好,实习效果则要好得多,反之亦然。2.实习所在小学对实习生的指导有待完善和提高。如表3所示,有55.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指导老师(实习地指导教师)水平不高,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有4.8%的受访者没有指导老师,只有40%的顶岗实习生对自己的指导老师满意。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有53.3%的受调查者认为实习小学的指导老师对其工作能力的提高最明显,其次才是自我的反思和与实习队友的交流,所占比例分别是33.3%和24.8%。通过对比表3和表4我们可以知道,在实习小学,一个好的指导老师将会给实习带来非常大的正面促进作用。但是通过表3我们也可以看出,就目前而言“优秀指导人员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3.实习所在小学的人文环境不佳。有些实习学校的部分教职员工不重视教学和班级管理,得过且过,也不把实习老师当作正规教师一样看待,例如:同一件事情用两套不同的规则处理,最终导致不良影响,尤其是在偏远一些的小学,类似情况较多。像这样懒散、悠闲地环境导致了实习老师对顶岗实习的不重视,也影响了整个学校的教育状况,但是在县城周围的学校此类情况就要少得多。

(二)师范院校在对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方面存在问题1.目前高校开设的课程、学生学到的理论和技能不足以完全应对顶岗实习的需要。如表5所示,在所调查的顶岗实习生中有35.2%的受调查人员认为目前在高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小学的教学内容不相符,或者说是符合程度不高,有将近47.6%的人认为现在高校所开专业知识基本符合小学教学内容。有21.0%的人认为现在高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不能适应顶岗实习的岗位需要,通过访谈调查可更确切地表述为:现在实习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不足以满足顶岗实习的工作需要。见表6的统计结果。2.高校对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图表6显示,仅有0.9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学校对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合理,而其余将近99.0%的人则认为不合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论课程较多,实践不足”和“不重视教育技能培养两个方面”。为确保这一数据的可靠性,本人在访谈调查环节别增加了这一问,以探究竟,结果是接受访谈的六个人都认为,在顶岗实习时,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生大都缺乏或不具备“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教学技能,虽然在校期间有大量类似课程,但是理论太多,实践技能不足,比如,大部分师范生到目前为止不会唱一支乐曲、不会弹一首乐谱或画一幅美术作品等等。所以结论是,师范院校理论课程开设较多,而技能课程开设不足。高校在培养“本科高层次”教育人才时,追求人才的综合化、全面化,导致理论课程太多,学生的师范素养被边缘化。

二、针对小学教育专业顶岗实习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策略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引发小学教育专业顶岗实习问题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顶岗实习生,二是实习基地(小学),三是师范院校。其中,顶岗实习生和师范院校存在的问是上述问题中最主要的问题,二者需要统筹兼顾,不可分开处理,实习基地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针对以上分析,特提出如下策略。

(一)建立调研机构高校组织建立动态调研小组,对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和实习现状进行研究,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工作需要和学习诉求,了解社会和地方学校对本专业学生的真正需求,考察研究国内外相对成功的模式和案例,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明确的培养定位,在保留原有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建立有自身办学特色又切合实际的教育模式。

(二)研究课程设置高校调研、论证并研究目前的课程设置,以调整上述调查中所反映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重视本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在合理的基础上减少理论课程,将理论课程做实、做真、简繁、就精,宁波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就是很好地一个例子。以求对师范生的教育回归“师范化”,使学生首先达到“师范”要求的基础上,再最求综合能力和更高素质的发展。

(三)强化技能训练建议高校设置方法和提供渠道调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大力开发和开展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学生团体活动,使学生能够自我创设情景,模拟教学现场进行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增强从教兴趣,也能为未来顶岗实习提供一定的经验,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组织、管理、策划、交际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的情商水平。

(四)加强实习指导高校专门针对顶岗实习,培养或引进专业化程度高、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教师。根据表4的调查结果,目前仅有5.7%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指导教师对其顶岗实习影响最大,很明显,这一数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说明高校在这方面可以做的工作还很多。

(五)完善制度建设高校牵头地方教育部门,在实习基地建立“校长负责制”的顶岗实习制度,将实习生的实习成绩和反馈信息作为评价校长工作能力的一项指标。要求实习生所在小学,在现有顶岗实习模式的基础上,尽量筹建由优秀教师组成的“指导小组”,定期与实习生进行交流并进行指导,以提高顶岗实习的“实效性”。

三、结论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理念人文理念

在现代教育学语言体系中,“小学”是指专为学龄儿童接受初等教育而设的学校,小学教育则是指国民教育体系中较低层次的基础教育。小学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奠基基础的阶段,一个人的习惯、思维等都是在这一阶段形成基本的框架。因此,小学教育不容忽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对于老师来说,可能最伟大的成就不是培养了高材生,而是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和良好习惯,因为决定人生成败或痛苦的往往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为习惯往往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少年儿童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好习惯自然成为少年儿童教育的根本使命。而教师的教育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纵观如今的小学教育,笔者认为小学教师有两个方面要进行反思并调整。

1.转变教育观念

现在教育的逻辑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好大学(北大清华这类重点院校),毕业之后找一份好工作,成为人上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否真的是这样?这种教育,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小学阶段的小孩是否应该承受如此的压力?在这种教育观念下,教育走向了应试教育的路途,孩子们心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所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无法得到贯彻,甚至伤害很多资质平凡的孩子,因为无论他们怎么努力,可能都上不了这类重点院校。然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考不上重点院校的孩子将来在自己突出的领域也创造了一番成就,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因此,老师的教育观念应该转变,摆正到培养“人中人”而非 “人上人”的层面上,以一颗平常、慈爱之心,正视孩子身上的诸多差异,扬其长、避其短,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人,我们应该更有成就感。

2.建立教育理念

老师的教育理念及教育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习惯。我们教育小孩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首先就要从老师自身做起,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2.1人文理念。教育是一门人文科学,教育的根本是对人的尊重。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追求的重要原则和目标,教育亦是如此。现代教育必定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以人为本必定充满了对每个人的尊重与关怀。

如美国学者怀特和科尔曼认为: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要坚定树立有教无类的信念,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同时,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只有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教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另外,教师还应把自己看成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指导员,而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怀特和科尔曼还倡导教师与学生一同学习,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组织管理学习环境。

2.2信任理念。《学习的革命》的作者珍尼?沃斯有个观点:“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作为老师,不能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而要多发现他们的优点。

有研究发现,当代小学生固然有深刻的缺陷,但他们至少在10个方面对成人世界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如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求实精神突出,做事认真,积极休闲,兴趣广泛等。

因此,教师要从自己开始改变,用尊重、信任、激励、关心,去和孩子沟通交流。我们面对着有不同秉性和特点的学生,但是,我们应该坚信他们都会长大,都会成为有用的人。只有这样,只有对我们的学生报有信任,我们才会去教好每一个学生。

2.3兴趣理念。教学应采取各种可行的方式方法,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梁启超提出的从儿童的接受能力出发,量力而行,不让儿童感觉劳累;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使儿童容易接受;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儿童不感到困难;采用歌谣、俗语等内容,使儿童易读易解。当然,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根本在与促进学生健全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及其所提要求应有相当的难度,不能因趣味性的追求而降低教学要求。

2.4学生主体理念。写教案、授课是每个教师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授课解惑使每个学生都达到预期的标准,这更是每个教师的理想或挑战。无论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或是结合儿童成长发展的特点还是结合儿童日常的生活,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路。正如北京市燕山星城中学的那洪禄老师所说:“作为教师,只有把学生的需要转变成我们的需要,把我们的教育转变成学生的自我教育,才能获得教育的成功”。只有真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才能将教学的内容传达到学生中。

综上,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一个人成长阶段中最先接触的教育,对培养一个人的习惯、性格等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小学教师,应顺应时展趋势,不断进步,转换原有的教育观念,建立适合当今小学学生的教育理念,以自己的切实行动充当好学生心灵导师的角色。

教育是一种服务,竭诚为人的成长服务是教育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立足点。

教育是一门人文科学,教育的根本是对人的尊重。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质量教育;教学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28-02

一、小学质量教育的意义

国家教育部明确表明小学义务教育有责任为学生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一个高质量的小学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包括家庭和社会全方位的支持。小学教师需要为一个高质量的小学教育营造一个健康、平等的对待性别的教学环境,同时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高质量的小学教育需要一个合理的教学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通过以学生的知识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组织一个合理安排的教学环境,同时有技巧的安排合理的任务和评估来协助学生的学习和减少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

二、小学质量教育包含的因素

小学中的质量教育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从而使他们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断增强有益的技能和培养合适态度的过程,从而不断的成长和进步。质量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到多方面复杂的定义概念,质量教育代表着效率、效果、教学的公平和教学的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质量教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充分准备的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把质量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考虑进去。每一个教师对于学校教育系统的判断都是基于对于教师、对于学生通过基础教育而达到的最后目标的判断。对于质量教育的理解根据信息、不断改变的教学环境和基础教育中所面临的挑战有了新认识。学生入学前的生活经验和成长经历对于学生入学后的成为何种类型的人具有很大的影响。学生的早期成长经历和家庭以及学习环境的支持程度都对于小学基础教育中培养一个合格的学习者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证明学生需要连贯的参加基础教育的学习,学生接触到课程的机会就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机会。研究已经证明课堂出勤率的高低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从而帮助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心理的发展。因此为了达到一个好的质量教育,教师就有必要邀请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进展评估中,家长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需要在一个清晰、定期、和善的环境中进行,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相关教学政策制定中,实践证明家长参与到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各个环节对于学生的质量教育具有极大的帮助。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质量教育具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小学教育中的教育质量具有很大的提高,学习环境包括物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等综合因素,因此学校的教学设备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间接的影响,例如学校的实验室设备、教室的维护、学生与空间的比例等。同时班级的数量规模对于小学的质量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对于班级人数数量与质量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学者中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学校与班级内营造一个平等的教学环境对于基础教育中的质量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对于性别歧视的问题已经不明显或者说基本消失了,但是仍然有一些家长和教师有重男轻女的观念。若想提高国家的整体基础教育水平,就需要家长和教师消除男女歧视的观念。同时若想提高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就要杜绝学校中的体罚教育,因为体罚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学校对于学生成就的评估不能仅仅只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估,而需要建立一个能够考量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系。同时教师需要认识到一个好的班级管理体系对于学生的质量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需要对于学校的各项策略达成共识,学校的管理规定需要表达清晰和明确。质量教育涉及所要开设和正在教授的课程。基础教育的教学政策和教学方法应该贯彻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小学基础教育的各项政策,同时把政策转化为可以衡量的各项教学方法,为课程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教师需要对社会将来的需求进行研究,从而对现今的学校课程有所了解。一般说来,对于知识的覆盖面,课程更需要强调重要知识方面的深度。学校安排的课程也需要注重个体的不同,教师需要注重把主旨和重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整合到一起。

三、如何提高小学质量教育

关于小学质量的大部分讨论都是集中在制度的投入上,例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师生之间的比例和课程内容等。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开始越来越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教育过程之中,研究教师和学校的管理者如何通过教学来为学生构建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这是构建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能够提高小学基础教育质量的教师对于所教授科目的主旨和教育法有深刻的理解。教师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使用现今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有效使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一个明显的影响。教学是在教师出现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教学活动的时候产生的,而不是在非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在学习的机会和任务上的时间花费,对于教学质量具有关键的作用。专业发展能够帮助克服教师职前教育的缺点和帮助教师保持与所教授领域的知识的不断更新从而做到教学的与时俱进。教师的继续培训对于学生的学习成就具有直接的影响。有效的职业培训包括多种形式,不仅只是包括校外的正式培训,还包括教师之间的对话和对于教学的反思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对于教师教学的反馈等。教师的培训无论是岗前培训,还是在职培训都需要达到帮助教师理解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课程的设置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也是如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来发展认知技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小学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把学习者本身、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多种因素融入到一起。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教学资源和意愿来做出教学改变,更为重要的是要时刻抓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来构建整个教学过程[1]。

参考文献:

第6篇

教师队伍建设

德国是一个有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家。良好的教育传统使这个国家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精英人才,也使国民普遍具有较高的文明素质。歌德、海涅、爱因斯坦、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马克思、恩格斯、康德、黑格尔……这些德国历史上甚至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名人,不管提到哪一个,都能让我们肃然起敬。德国国民的高素质体现在一些细小的事情当中,如不乱扔纸屑、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上楼梯右行等。德国国民高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教导。

在德国现行的体制中,教师属于公务员,职业稳定且受到普遍的尊重。我们在走访洪堡大学教育学院时,从学院招生情况来看,每年70个学额就有1 750个中学毕业生来申请,优秀学生也把教师作为职业选择的方向之一。在德国,教师职业比较稳定,一旦入职几乎没有主动放弃工作而选择其他职业的,也基本不会发生被辞退的现象。在中国,教师地位虽然已有所提高,相当于公务员,但是收入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据2007年中国社科院广东分院的调查报告,中国教师的工资待遇在世界上居第170余位,仅高于一些非洲国家;而德国教师的收入位居世界第三。德国教师的工资分为15个档次,最低档次为每月2 400欧元,最高档次为每月6 000-7 000欧元。

德国对专职教师的培养和考核是规范而严格的。科学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保证了师范毕业生知识与能力并重。教师入职的起点高、质量优,为优质义务教育奠基。柏林地区的师范生主要来源于洪堡大学小学教育学院,这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学府。该学院学制为5年,采用专业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需要修足180个学分,其中90个学分为基础专业分;60个学分为其他专业与技能分,考查体育、艺术等;30个学分为实习分,实习的时间为1至2年。德国的师范生在实习期过后还要经历一次考试,才可以获得教师资格,成为正式教师。这样的教师培养和考核制度使德国教师具备了扎实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也使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个人素质,保证德国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具备了较高的水平。

在德国,教师的幸福感较强。在访谈期间,我们多次向校长和教育局官员提问:“如何评价教师?”得到的答案是:不能用某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特别是用分数情况去评价一个教师的好坏。在德国,教师很少接受检查与打分。在这里,教师不用评定职称,也无需参加评选各级优秀教师的活动,每个教师只是用心地教书育人。

此外,德国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也不多,这充分保证了德国教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常规的培训方式主要由教育局下设的专业机构承担,一般每年3到5次,教师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参加培训。

在德国,教师间的关系很单纯,教师普遍能愉快地合作教学。合作教学在这里不光是理念,更是行动。我们在安娜林特小学的六年级音乐课上就发现有4名教师一起教学,课堂上教师们按各自的音乐特长分工合作。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也有两位教师共同执教的情况,而且两位教师没有主次之别,教师以自己所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学校管理

德国由16个州组成,每个州相对独立,各州的教育状况大同小异。德国法律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小孩都要进入小学学习,各阶段教育均为免费。只有柏林州的小学学制为6年,其余各州均为4年。4年小学过后,经过五年级和六年级的“过滤阶段”,德国学生方可进入所谓的“分流的中学阶段”。也就是说,德国小学生在毕业后就要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有初级中学(包括五年级至九年级)、实科中学(五年级至十年级)、文理中学(五年级至十三年级)或综合学校(包括上述几类学校)4个选项。

德国教育行政管理的在各州,州一级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通常分为三级,即州教育局、市教育局和区教育局。德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学校管理工作充分的自。每隔5—6年,教育督导部门对学校督查一次,督查内容包括听课以及对教师、家长、学生的访谈等。督导部门给规定的每个项目打分,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教师之间的合作、课堂学习氛围、学生自律性、学生之间的合作等,最后按A、B、C、D四档给学校作出综合评价。如果学校在督查中不合格,城区督导就会年年到学校督查,合格学校则不用每年接受督查。这样的管理模式既给了学校充分的办学自,又充分调动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德国实行公开招聘校长的制度,有志于担任校长的老师要参加相应的培训。培训分为三个阶段,先是对有志于成为校长的教师的定位阶段。参加这一阶段培训的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考试、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培训。第二个阶段,准校长要接受为期三周的校长培训。第三阶段,着重针对校长日常工作所遇到的一些难点和关键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案例讨论等。

德国学生按学区就近入学,学生如想到学区外小学就读,需提前提交申请。原则上学校对学区内学生都要接纳,对于犯了错的学生,如果学校对其进行说服教育不奏效,可建议该生转换班级或转学。学校有权开除学生,但开除学生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德国对天才儿童的培养有一系列的科学跟踪和辅导,和美国提倡的精英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为了促进学生个体充分发展,各州、市通过立法出台政策予以保障。天才学生在柏林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政府给予学校补助资金。天才学生坐车到较远的学校上学也会得到政府的交通补贴。一些有艺术、体育、科学等方面兴趣且天赋较高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的兴趣班、大学、工厂等社会有关机构接受学习指导。在柏林的居民区,你会看到向学生免费开放的标准足球场;社会上的一些图书馆、博物馆、画廊、歌剧院等,也是向学生免费开放的。这些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场所,大大促进了这部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小学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首先,德国在关注均衡教育的同时,也对天才学生进行系统的追踪和辅导。“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德国教育对天才学生的追踪和辅导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在关注均衡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对天才学生给予特别的辅导,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出台一些有利政策促进天才学生成长。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各学校可建立天才学生档案,并因材施教,为中国培养杰出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让优秀人才加盟到教师队伍之中,让所有教师感受到职业的使命、尊严与幸福,是德国乃至世界教师队伍建设的追求。然而,我国的师范教育普遍落后,师范生素质较差,教师准入门槛较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社会对教育者的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系统;搭建各种平台,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体系;探索评价机制,构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显示系统。只有让教师从神坛上走下来,使教师感到幸福,教师才能真正潜心于研究,才能走上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第三,淡化升学考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德国,不存在所谓的“中考热”“高考热”“学历热”。德国人最看重的“工作的资格”,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家长都乐意让子女上职校学习,上职校是德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职校生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而在国内,家长和社会大环境对孩子寄望过高,这很不利于孩子成长,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辅导、宣传,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四,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建设校园文明。德国的学校一般只是一栋或几栋三层左右高的楼房,很少有室外活动场地,但其校园却让人心旷神怡。地面上没有垃圾,墙上和课桌上也没有涂鸦,学生见了客人都鞠躬问好,在上下楼梯时都让道右行。有一次,我们在一所学校听三年级的数学课,教师要用投影机,马上就有几个学生站起来,有帮着放下幕布的,有帮着接通投影机电源的,有关上教室电灯的。在小学科学课上,学生自己搬运实验器材,井井有条;上完课,学生会自觉地把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摆放整齐。就是在这些细节中,我们感受到了德国人的一丝不苟,感受到了他们良好的素养。

第7篇

关键词:教育游戏;小学教育;应用策略

引言:

小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初始阶段,对于帮助小学生养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性格活泼,在课堂教学时他们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而且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机械化、枯燥的特点,小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采用教育游戏的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1小学教育中应用教育游戏的意义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数字化时代小学的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课本,还有很多课外的知识等待教师去挖掘。小学生的年龄与性格特点,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凸显出了更多的弊端,因此,教师要创新小学教育模式,就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很有效的就是教育游戏法。教育游戏是一种动态的、交互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具有即时性、跳跃性的特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运用游戏可以使学生不再面对枯燥的课本,课堂教学较为生动、直观,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声音、视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充满活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游戏可以将小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教育游戏有助于师生和生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游戏就是最好的提升兴趣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环节引入游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教育游戏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小学教育游戏应用存在的问题

2.1教育游戏含义较为模糊:我国小学教育运用教育游戏的时间较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和可参考的资料较少,而且教育界对于教育游戏的定义存在一些争议。部分学校认为教育游戏不够严肃,要分清教育为主,游戏为辅的地位,在教育游戏的应用时顾虑较多。部分小学教师对教育游戏的概念认识不清,对于教育游戏的掌握不够到位,在教学中没有采取有效的游戏提高教学质量。

2.2教育游戏的应用方式不正确:尽管目前很多小学开始陆续使用游戏教学法,但是实际的应用中还是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例如,部分教师过于重视游戏的重要性,将整个课堂演变成了游戏的场所,导致很多学生只做游戏,忽略了对知识的学习,课堂纪律十分混乱,学生信马由缰,不顾教师的管理。其次,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结合教学内容,要与实际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游戏与教学内容相脱离必然导致教学效率降低。

3小学教育中有效应用教育游戏的策略

3.1合理设计和安排游戏:首先,教师要合理设计教育游戏。教师如果想要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就要在课堂教学时设计合理的游戏,布置适合的游戏任务,游戏任务不能超过学生的认知和能力范围,但也不能让学生轻而易举的解决,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运用教育游戏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其次,教师要安排合理的游戏时间。小学生由于年龄及性格因素较为好动,他们的思维更跳跃,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教师用游戏的方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在课堂上合理设置游戏,时间不能太短,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时间又不能太长,影响知识教学的任务。教师要与学生积极沟通,掌握学生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游戏时间,保证的教育游戏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

3.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带领学生进入知识海洋的引路人,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质量,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布置一些教育游戏,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提升学科教学的效果。教师首先要对教育游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掌握基本的教育游戏的开展方法,懂得教育游戏的基本规则,了解游戏的目的,要具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的游戏的能力。教师要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会使用多媒体软硬件,进而保证教育游戏顺利开展。

3.3要选择适合的教育游戏:小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不集中,很多知识之间的关系他们认识不够深入。小学教师在选择教育游戏时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要与教学目标一致,教育游戏的跨度不能太大。其次,小学阶段的主要科目对于小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感悟及理解能力,因此要选择较为连贯的教育游戏。例如小学数学的乘法口诀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进行扑克牌有效,用来检验学生们对乘法口诀的掌握程度。首先,教师要去掉10及以上的扑克牌,教师让学生随意抽取两张扑克牌,看谁即快又准的算出两者的乘积并大声说出来,进而深化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

3.4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小学教师要注意提高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多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例如,教师在语文关于景色的课文讲解时,鼓励学生用笔画出作者描绘的景色,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再如数学中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剪纸游戏,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剪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教师就可以继续讲解关于三角形的特征和性质。老师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经过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结语: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小学教育中有效运用游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在教育游戏具体应用时要注意游戏的选择,要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李鸿雁.论述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J].科技展望,2014(23):281.

第8篇

学校是一个集体,是一个缩小的社会。大家知道,社会上的规章制度可是比学校的多很多,因此,学生在学校能适应,那么等学生长大走向社会,会很快融入其中。小学生在班级里,不仅要遵循班级的规章制度,还要遵守学校的校规和小学生守则。当学生违反的时候,给予学生适当的惩罚,会让学生懂得遵守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举止。此外,惩罚使学生产生不愉快的羞耻感,对学生产生负强化的作用,从而让犯错误的概率降到最低。通过惩罚,从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好习惯,知道哪些界限不可逾越,明白有些权威不可侵犯,树立纪律观、法律观,最终让这种意识强化成学生的内需,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惩罚为学校秩序护航

学校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学校就要有良好的校风和纪律。为此,学校制定了校规和班训,来保证正常的日常教学。而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没有接触过、甚至不知道纪律这个词,没有基本的集体主义观,并且最重要的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娇纵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小学生不可避免地会违反纪律,破坏校规,挑战权威。此时,我们如果再把赏识教育当作法宝,对学生一味地赏识,不仅会助长学生嚣张的气焰,还让学校的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如果我们用惩罚进行教育,会让学生有所忌和收敛,从而树立校规校纪的权威,使学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当学生违反了纪律,我们需要给学生适当的惩罚,并通过说服教育,使其知道自己的错误,防止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有了惩罚为学校保驾护航,学校的秩序更为良好,学生的成长发展更为科学。

三、惩罚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9篇

原点,是回到根源,接通地气,找到生长和发展的源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小学教育的“原点”是什么?思来想去,我找到了珍宝――研究孩子,读懂孩子,把孩子当孩子看。

(一) 单一化去解读孩子

当下小学生的生活世界令人忧心忡忡,孩子们被多得有些麻木的兴趣班折腾着。家长和教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业上交情况,上课纪律或各类竞赛的荣誉等,被孩子的分数牵着鼻子走,谈何真正去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从本质上而言,孩子已被我们无情分割自由空间,单一化了。其实,我们蒙蔽了自己的双眼,看不到孩子的内心具有强大的原动力和可塑性。

(二) 片面去认识孩子

对儿童的经典定义中阐释道:“儿童是自由者,儿童是游戏者,儿童是无知的探索者”。实际中,我们主要倾向是急功近利,会有意无意地过多地关注孩子的规范,忽视给予孩子解放和自由。进而,容易发现孩子的缺陷、喧闹、马虎、顽劣个性等等,而没有看到孩子聪慧的一面。不见树木,只见森林,教育失去了耐心和等待,充满责怪和批评。

(三) 抽象地理解孩子

我对儿童“复数说”与“单数说”进行思索,不言而喻,我们更多地关注到“这一班学生”“这一批学生”“这一群孩子”,而较少思考“这一个”或“哪一个”,忽略了孩子的个体研究,个性化的教育,“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只是纸上谈兵,自然不能给予孩子合适合理的最优化的教育。

二、悟原点

当下的工业化时代最大的收获是“效率”和“速度”,而丢失却是对孩子天然的好奇心,丢失了对儿童世界的理解和尊重,最终丢失了解和研究儿童的意识和能力。更可怕的是作为孩子的引领者,教师们的思想常态停留在研读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和相应的教学流程,将“最好的自己”和盘托出亮给学生,而没有学生的影子,奇功伟业在此诞生?呜呼!教师不懂得了解孩子成长背景,更不会去研究孩子内心童真世界,不愿意洞悉其发展过程中的困惑,斗胆试问,好的教育从何谈起?

一言以蔽之,研究孩子是班主任最重要的“基本功”。

三、回原点

首先,做一名“中医型”教师。成为医生的前提条件,是对病因的反复揣摩研究,具备透彻的了解和认知,具备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拿到医师资格证后才能走上岗位救死扶伤。并且,医生治病时最讲究“望闻问切”,仔细询问了解,通过各种检测确定病原,进而“对症下药”,有些病重者则需要“长期治疗”,才能根治。

依此类推,成为教师的前提也必然对儿童生命发展特征有所了解,掌握其成长的阶段性、认知性和规律性,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孩子的成长。在此基础上,再安排教育教学,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师工作。

其次,做一名“童话作家型”教师。安徒生说过:“童话作家的最大优势就是持有一颗不老的心”。我十分认可,教师总把“我说了算”的帽子戴得高高的,“天下老子我最大”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教师就是真理的化身。小学教师失去本该有的“童心”,这不知不觉中与师生关系划开了界线,形成楚河汉界,无处不在的隔膜与对立。教师们应时刻关注到孩子的内心状态和好奇心,站在“孩子立场”看待孩子,逐步内化“儿童意识”和“学生意识”,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爱,进而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教育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