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语文教学故事范文

时间:2023-02-19 14:22:43

小学语文教学故事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故事化;小学生

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百听不厌的娱乐形式,故事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语文课堂教学故事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故事化课堂不但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以故事化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故事化导入,可以挖掘课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故事,也可以链接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有的造成悬念,在最精彩处戛然而止,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螳螂捕蝉》,我从故事导入:春秋时期,各诸侯战事不断。为了称霸中原,吴王打算出兵攻打楚国,却遭到了部分朝中大臣的反对,可是吴王固执地认为,此战争一定会给国家带来利益,于是便对大臣们说,谁胆敢再来劝阻,我就处决谁。怎么办?这可涉及吴国的生死命运呀!大臣们心急如焚。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一个人却使吴王取消了出兵楚国的想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话还没说完,学生已迫不及待地读起来。听到这样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故事化导入,学生很是兴奋,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

二、以故事化提高教学效果

突破教学难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背后隐藏着重要的背景故事,并且这些背景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如果把背景故事化处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如在教学《少年王勃》一课时,都督的“奇才,真是奇才!”这句话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一位学生读了以后,又请了几位学生朗读,孩子们的朗读正确流利,唯缺神韵。我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都督对王勃的赞赏,但是都督一开始可不是这样想的,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课文没有写,现在我讲给大家听听。”讲完故事后,学生们似乎听得入了迷。从都督前后迥然不同的态度中,学生感受到了都督对王勃由衷的赞美,也深切地感受到了王勃的才气。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一些学生较难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不妨故事化处理,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拓展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对某教学点进行故事化处理,不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背景故事的回味,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以故事化提高语文素养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故事化课堂中通过听故事、讲故事、读故事、编故事等活动有机整合训练,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听故事,可以训练学生对语言的听辨能力和概括能力,促使他们养成边听边思考的好习惯;讲故事,教师可以开展课前一分钟故事会、复述故事、看图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以讲故事、演故事、评故事等方式,达到口语交际的训练目的;读故事,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故事阅读来满足学生需求,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感悟故事的真谛,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形成阅读能力;编故事,随着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大胆创造,编出生动有意义的属于自己的故事。围绕故事进行写作练笔,是成功的教学经验。通过开展综合性的故事实践活动,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故事化课堂可以让学生从故事中得到判断是非的能力,找到行动的榜样,心灵变得更美好。

四、以故事化促进专业化发展

在故事化教学实践中,教师始终是一个引领者、组织者、研究者,通过故事化的讲述,不断构建对教学的理解和经验,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故事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真正地、自主地阅读故事。在故事中,字、句、篇的意义是与具体的教育现实相联系的,它整体表达出教育实践的本质,因此故事化成为一种与教师的实践产生共鸣的认知方式,故事化恢复了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面对教育研究获得了某种尊严和言语的权利,开始对自己的实践采取研究的立场和态度。而成为研究者,这是教师迈向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2篇

“故事化”课堂教学要如故事般具有连贯性、节奏感、故事核。但是,由于在教学中教师脱离阅读、忽视本位、囿于模式,导致课堂出现图花哨舍意求形、显个性破碎解读、守旧法照本宣科等问题。在“故事化”教学尝试中,我们持原味故事贯之、激趣味故事引之、扣字词故事阐之、学语用故事拓之,力求形成吸引孩子的课堂魅力,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次多彩的故事之旅。

[关键词]

“故事化”;连贯性;节奏感;“课堂核”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

儿童天生是热爱阅读的,从咿呀学语开始,他们就期待着每天的睡前故事,尚未识字时,绘本是孩子们的最爱,一旦拥有了自主阅读能力,书中那丰富多彩的故事则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认识新世界的神奇之窗。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课堂,是否也能像故事一样,拥有深深吸引孩子的课堂魅力,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次多彩的故事之旅?

课堂“故事化”,首先应使课堂如故事般具有连贯性,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既拥有外在的连续性,又拥有内在的逻辑性;其次,课堂要如故事般具有节奏感,行云流水,高低起伏,激昂处还他个激昂,悠扬处还他个悠扬;再次,要如故事的重要元素之一“故事核”一样,课堂也要拥有“课堂核”。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细节,合理运用蕴含其中的生成契机,避免课堂学习平铺直叙、平淡无味,这些契机也许是本课重难点的突破,也许是语文知识的延伸,也许与教学功利丝毫无关,只是语文素养某一方面不起眼的小小提升与淬炼。但是,正视现下的语文课堂,就“故事化”而言,我们可发现不少问题的存在。

一、正视课堂现状

(一)图花哨舍意求形

花哨课堂,在低年级大多显现为活动过繁过多,在中高年级显现为多媒体粗用滥用。

教学中倡导“以活动为主体”是顺应儿童天性的,但若活动过多过繁,使课堂一直处于亢奋状态,便会违背以活动培养兴趣、提升素养这一初衷。一方面,读、说、演、画、比等活动面面俱到,易使每个环节的学习变得浮光掠影,无扎实之效,虽热闹却并无深度;另一方面,课堂失去了节奏的把控,学生会在所谓气氛之中变得心浮气躁,难以有静心的思考。因此,即使是低年级,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安静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这是活动之中必备的一个环节。

在高年级,教师更倾向于借助音乐、视频等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这对于课堂表现不似低年级那般活泼的大孩子来说,确是一种极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我们也看到了不少精彩课堂的产生。但若使用不当,《二泉映月》必要听曲,《西湖》必要赏景,《荷花》必要观舞……语文课便失去了语文的本质味道,得形忘意。

(二)显个性破碎解读

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是培养其独立思考、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我们不乏听到许多类似的自主性学习引言:“文中哪一处最令你感动,说说理由”“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读一读,说一说”……在经过一系列颇具撞击感的智慧交流之后,学生的思维开始天马行空般自由驰骋,如若教师的阅读功力不够,此时往往无法在适当时候将学生引领至思辨的安全轨道上来。

其实,个性化阅读不代表解读可以散漫无边、不受约束,文本解读应建立在作者写作、编者改编、教师导读的基础之上,并不是越与众不同就越能彰显个性。破碎的解读既曲解、颠覆了作者和编者的本意,也破坏了文本与课堂的整体之美。

(三)守旧法照本宣科

还有一类课堂,可谓之波澜不惊。这类课堂,无论何种体裁的文本,教师都能上得四平八稳,毫无悬念。我们在学期初常常可见,拿到新书时,学生最爱翻的往往是语文书,他们非常爱读其中的故事。但到了课堂上,教师却并没有能够将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反而抿灭了不少,这就是忽略了“课堂核”的发掘与延伸。教师照本宣科讲的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常识,若是他们能自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则是可喜的,但相比之下,教师本身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未知点”,鼓励他们用适合的方式去探究“未知”。在探索的过程中,最终的发现固然能给学生喜悦,但探究中所带来的各种能力的提升则是终生有益的。

二、诊视课堂根源

当课堂不能如故事般保持连贯性、节奏感、故事核,追根究底,问题出在何处?基于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失内涵脱离阅读

作为职业教育者,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鲜活个体,触及的内核是生命成长的难题,所以,教师是这个世界上最不能和阅读脱离的人。碎片化、浅层次的阅读只能让我们跪着教书,终其一生成为重复某一日劳动几十年的艰辛工作者。

失去源头之水的课堂,要么平淡无奇,因为只能照本宣科;要么热闹贫乏,因为只求形而不得意;要么解读无忌,因为无知者尚能无畏。因此,只有阅读,才能让我们拥有理性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当我们在书中站起来,课堂也将更稳重、更高耸。

(二)轻本位忽视天性

“天地之性人为贵。”既然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以人最为尊贵,那么,学校作为培育这万物之灵的圣土,就要以人为根本,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人及生命更自由的发展建构平台。但是,由于教师忽视了儿童的天性,本位的缺失又使课堂主体发生了偏移。我们可以看到,年级越高,课堂氛围越沉重,学生被迫成为了课堂的接受者。这一切都因为背离了儿童最初、最原始、最美好的精神家园,违背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所以,儿童被迫离开了生命的本源地带,也许他们的童年就这样被扼杀在了课堂教学的摇篮之中。

(三)囿模式创新失真

伴随教育改革浪潮而诞生的种种教育模式令教师们耳目一新,应接不暇。行政推动、区域整体推进在模式尚未成熟、效果有待拭目、教师对其尚是一头雾水之时,教学改革已轰轰烈烈拉开帷幕。要给学生自主,教师只得退居讲台之侧,因为那是课堂主体的位置,教师引导不当或是言语过多就触犯了自主的高压线;以活动串联教学,课堂必成几大板块,语文课的情感色彩骤减,只因为课堂需要合作式的理性学习。其实,不管是哪一种模式的课堂学习,它都以课标为导向,在共性中追求与个性的统一。教师在领会模式理念精髓的同时,要巧妙融合自己的特色,创设课堂之中最精彩的“故事核”。

三、探视课堂新法

在课堂教学与故事之间寻求共通点,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持原味故事贯之

对于一些故事性不强的文本,教师可创设一条引线来贯穿其中。比如,低年级识字教学,十二个词语之间含有某些内在联系,教师若能以主题贯之,学生学习的趣味会更浓,印象也会更深刻。再如,学习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有关的词串时,教师可将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引进课堂,随场景变化推移镜头,请他带领孩子们领略自然风光之无限美好;还有,“节日风俗”词串,可以“小小节日座谈会”的形式展开学习,这样,既是轻松有趣的民俗交流,又是扎实有效的读写训练;另外,形近偏旁的识字,在了解实物到古文字、再到今文字的演变过程时,可为学生展示一次神奇的由古至今的时光之旅,在时光隧道中感受祖先的智慧、汉字的变迁。

除整体贯穿,也可中间顺承。例如,二年级《会走路的树》,结合课题所隐含的疑趣,教师将自己编写的儿歌融入课中操:“会飞的灯笼是什么?会飞的灯笼萤火虫;会游的喷泉是什么?会游的喷泉是蓝鲸;会跑的电线杆是什么?会跑的电线杆长颈鹿;会走路的小树是什么?会走路的小树是驯鹿。”在猜谜互动后,配以轻快的音乐,师生以对答形式随着律动轻快道来。这样的课中操扣题眼、活思维、循律感,为课堂教学服务,更与之融为一体。

(二)激趣味故事引之

课堂伊始,教师以与文本相关的故事引之,既紧扣主题又激发兴趣,情意兼得。在《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前预热时,老师请学生念了一首儿歌《进城怎么走法》,并随着朗读有节奏地走动起来:左脚提起,右脚放下;右脚提起,左脚放下。在这简单又充满趣味的抬脚、放脚之间,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快乐,也对文中反复结构的句式运用有了初步印象,由此导入新课水到渠成。

除引入新课,也可穿插中间环节。如二年级下册《新补充读本》中《夏夜真美》一文,讲述了小蚂蚁掉进池塘,睡莲姑姑、小蜻蜓、萤火虫热情帮助它,并送它回家的故事。老师请学生小组合作将这个小故事演一演,在表演之前,师生之间进行了一段即兴采访。

师:你最想演谁?

生:小蜻蜓。

师:小蜻蜓,当你看到睡莲姑姑愁眉苦脸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我很疑惑:睡莲姑姑,你发生了什么事?

师:(继续采访睡莲)睡莲姑姑,当你刚刚睡醒,听到小蚂蚁在哭,你觉得――

生:我觉得小蚂蚁很可怜,我会问他:小蚂蚁你怎么了?

师:听出来了,你很关心它。

师:(继续采访小蚂蚁)当你掉进池塘孤独无助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依次说出)伤心、着急。

学生读小蚂蚁的对话,但未能体现出心中的伤心、着急,教师进一步引导:将自己当成故事中的角色,你就能体会到他的内心了。

有了这样采访式的演前指导,学生对各角色的内心把握更加到位,对表演的投入也更加专注了。这种采访,相当于一次比较完整的故事式小指导,将课堂更好地串连了起来。

(三)扣字词故事阐之

课堂教学中,有时一个字、一个词的学习若创设巧妙,也可成为一个精妙的故事,为课堂添彩。

生动活泼的识字形式深受低年级学生喜爱,且印象深刻。在学习“游”字时,老师根据孩子们的识记方法,将它编成了一首小儿歌:清凌凌的水,流入方方的游泳池,大人带着小孩子,一起游泳比姿势。再如,学习“帽”字时,教师利用课堂学习中使用到的荷叶,请学生根据描述做出相应的动作:“一顶大大的荷叶,遮住了头发和眉毛,只露出下面的眼睛。”教师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画画儿般画出古文字,最后在旁边加上巾旁。这样的识记方式生动形象,把字面变成了一幅图、一个故事,学生自然记得又快又牢。

学习《放飞蜻蜓》一课,围绕“七嘴八舌”“异口同声”两个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在陶行知问孩子们知道蜻蜓吃什么的时候,请5名学生和老师一起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孩子们按照课文顺序中规中矩地读完了。老师停了停说:“我觉得换一种方法读也许更符合课文的描述。”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后,师生进行第二轮合作,此时已有学生扣住了“七嘴八舌”和“抢”这两个关键词,他们抢着读完了自己的部分,没悟过来的学生还在发愣,有些莫名地看着抢读的人。这种情况下,兵教兵的效果显然就是最好的了。课文最后一部分对话,由6名学生完成,他们整齐划一地读完了,老师顺势提出疑问:为什么现在不抢着说了?学生很快说出:刚才是“七嘴八舌”,现在是“异口同声”。在这样的课堂里,课文是故事,孩子们的学习就是故事中的小故事。

(四)学语用故事拓之

在文本留白处进行故事化教学,鼓励学生想象、表达,能彰显课堂语文味儿,将语言文字运用落到实处。

学习《九色鹿》,围绕“谁救了九色鹿”这个问题,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思考、辨析,懂得了是九色鹿的一段话让国王改变了想法。为什么这段话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学生通过朗读,品悟出了设问与反问在表达中的作用,感受到了九色鹿的语言智慧。接下来,教师请学生在生活中尝试运用设问与反问,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下课时,两个小调皮在教室里追逐,不小心把张明的桌子碰翻了,东西撒了一地。热心的李红赶紧过来帮忙整理,不巧被刚进来的张明看到了。张明便责备了李红几句。李红会怎么为自己辩解呢?请学生练习说一说两人接下来的对话。在李红辩解时,要用上反问与设问,并用上“竟然”这个词。学生有了课文的依托,在迁移运用中澄清事实,观点明确,表达恰当,两人化干戈为玉帛。

《会走路的树》一文体现了小鸟与驯鹿深厚的友情,但文中对于两人感情的递增部分描述较简单,对于学生的情感认知来说,在这里可作进一步深化。教学时,教师辅以几张场景图,如花园、(下转第21页)(上接第18页)果园、山间、草原等,请学生为场景中的两位主人公配上对话,这是小鸟与驯鹿在果园里的一幕:

生1(小鸟):小树你看,那圆圆的、绿绿的是什么?

生2(驯鹿):那是西瓜,到了夏天就会成熟。

生1:成熟了就可以吃吗?

生2:是的,西瓜很甜,里面是红的,还有黑色的籽呢,特别香甜解渴。

生1:我好想吃西瓜啊!

生2:等到夏天,我再带你来这里吃西瓜!

生1:好,一言为定!

简单的画面、温情的语言,不经意间,小鸟与驯鹿的足迹似已踏遍千山万水,感情也日渐深厚。

莫言称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尔文学奖。笔者认为,教师也应力争成为讲故事的人,不是为了获奖,而是遵循学生成长的需求。让课堂成为故事的落脚点,成为助飞孩子梦想的双翼,这样的课堂会是一个有机整体,融会贯通,张弛有致,永远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3篇

一、民间故事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儿童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在孩子的眼中,花鸟草虫、星光月夜、风霜雨雪都蕴藏着无数的秘密。民间故事用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情节和形象、充满趣味的语言去为儿童创造一个神奇的世界,既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力,同时又满足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可以说,民间故事是滋养儿童精神世界的独特方式,是儿童绚丽多彩的精神家园,幸福的童年离不开民间故事的滋养,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

民间故事是儿童心灵健康成长的重要养分,一个好的民间故事作品会让他们受益终生。优秀的民间故事用温暖的爱来感动人,给人的心灵播撒下真、善、美的种子让人终身受益。民间故事与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精神成长有种天然的契合。周作人说过:“民间故事在儿童生活上之必要,因为这是他们精神上的最自然的食物,倘若不给予,缺损是永远无物能够弥补。可见,没有民间故事的童年,儿童将失去一个飘逸着芬芳的精神世界。因此认为,民间故事在少数民族地区儿童中心有重要的地位。

二、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民间故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1)教师缺乏必要的民间故事理论素养。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民间故事这种独具魅力的文体知之甚少,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具体表现在他们不了解民间故事的发展史,更谈不上阅读与民间故事有关的文学批评等。在调查中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很多语文教师对民间故事这种文体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对于什么是民间故事以及民间故事的特点都说不清楚,只是大概认为民间故事语言符合儿童心理,内容生动有趣,有教育意义。

(2)民间故事教学基本目标不明确。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依据。民间故事作品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教师备课时仅仅参考教参,对课程标准模棱两可,她们对于不同学段文学作品的要求没有整体思考,更多的时候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教课,这种没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只能停留在个体经验层面。可见,搞好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故事教学,必须要明确民间故事教学的基本目标,有了目标,教学才有方向。

(3)无视民间故事文体特征,不把民间故事课文当“民间故事”来教。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老师无视民间故事文体特征,认为民间故事教学的思路与其他课文教学思路基本一致。在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儿童最喜欢的儿童文学体裁,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民间故事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4)民间故事课外阅读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调查表明,在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的小学生喜欢民间故事,并且他们认为课外阅读民间故事对他们的课内学习有帮助,大受教育,他们还强烈要求教材中的民间故事再多一些。可见,要加强民间故事课外阅读。

三、改进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民间故事教学的几点思考

(1)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民间故事素养。教师民间故事素养的丰厚是民间故事教学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遗憾的是,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大多数教师民间故事理论明显欠缺,他们对民间故事这种文体的特点了解很少,在教学中不能根据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灵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对策,民间故事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教师自身的民间故事素养不足,严重制约了民间故事教学的教学效果。可见,提高教师自身的民间故事素养已经刻不容缓。

(2)优化小学语文民间故事教学的实施策略。语文课堂教学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民间故事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抓好课内民间故事教学是提高民间故事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

(3)加大民间故事课外教学的力度。在民间故事教学中,往往偏重围绕民间故事课文的教学,但是课堂之外同样重要。寿永明提到,如果一个学生的兴趣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如果一个学生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之外别的什么东西都没有掌握,如果学生的智力活动只局限在学习教科书里的内容而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学生来说就会变成毫无吸引力的、抑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也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苦差事。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民间故事课外阅读教学不容忽视。

第4篇

【关键词】活;情;思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称工具学科。然而,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每次上课,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致使语文变成了一门弱科。家长为之寒心,教师为之伤神.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我个人认为应该从学生本身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教学过程、课后生活体验三方面做起。

一、读思结合,提高感悟能力

语言文字的训练要通过读思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发展儿童言语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一)语文教学,读要重“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情”是语文的灵魂。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语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展示课上,教师要从“情”入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忘情其中。

(二)语文教学,读要会“思”。“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学而不思则罔。”这都是强调思的重要性。“思”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学生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培养兴趣,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强大内在动力,特别是小学生,对语文是喜欢,还是厌倦,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去激励学生,用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外,更要注意用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肢体语言去吸引学生,利用直观教具,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还要竭力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学生关怀、尊重和理解。那么学生就都会得到鼓励,敢于大胆开口、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形成师生情感共鸣,激起师生共同进行教与学的热情,这样才能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次我在上课时,提了个问题,班上仅有几只手举了起来,课堂上静悄悄的,我以为也许问题太难了,于是就降低了难度,但学生还是不大愿意举手,第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后,我听了说:“虽然你说得不是很全面,但我非常感谢你的勇气!”没想到一句简单的话,却给了学生无限关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顿时课堂上发言踊跃,学生们又活跃起来。可见鼓励学生,给予学生一定勇气,可以让冷清的课堂逐渐热闹起来。课堂上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不仅使老师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得到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把上课当作一种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让人趣兴味起,有经验的老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导语,能迅速把学生分散的思想集中到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该精心为每堂课都设计精美的导语。

如我在上《草船借箭》一课时先简单介绍本文的语言特色,人物说话时都没有什么神态描写,提问“找一找有没有对诸葛亮的神态描写的?”学生带着疑问、好奇快速通读全文找到“笑”字。再让学生质疑看到这个“笑”字你有什么疑惑,学生提出问题:1、诸葛亮为什么笑?2、诸葛亮笑什么?为什么在这么危险的时候诸葛亮还能笑出来?而后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细读、研讨课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文本的学习,然后,师生围绕问题进行研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开了,学生也自然学好了这一课。

三、处处留心皆文章,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启迪

第5篇

关键词:趣味生动 小故事 小学 英语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着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但调查显示,当前许多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依然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一味的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导致小学英语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这无疑对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极为不利。故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不仅内容生动有趣,而且形式多种多样,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趣味小故事,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趣味生动小故事的意义

首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采用故事教学法,能够顺应素质教学发展要求。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要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就必须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但由于小学生还处于较为特殊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思想不够成熟,充满好奇心,因此,对生动形象、丰富有趣的事物较为感兴趣。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趣味生动小故事,不仅可以集中小学生注意力。还能够增强英语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加深知识记忆。其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趣味生动小故事,能够增强小学生的协作能力。新课改明确提出应当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着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设置故事主题,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故事表演,这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再次,故事教学法还能够增强小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帮助他们理解西方文化。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极为重要,但由于许多小学生缺乏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所以很难理解真实语境,教师应当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小故事讲解与西方相关的文化,帮助学生了解西方习俗和生活习惯。

二.趣味生动小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应用故事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在完整、真实、自然的语境中,学生能够更好的感知语篇的意义,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口述、录音或录像等方式,综合运用图画、语言、音乐等元素,调动小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进而帮助他们整体了解故事框架和背景。相较于传统的机械、僵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显然更有助于小学生主动参与听力教学。例如,在学习与天气有关的课文时,教师如果简单的以语言形式讲授rainy、windy/、cold、ho、cloudy、sunny等词汇,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会积极参加与之有关的听力练习。所以,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天气变化的画面,或以视频形式讲述与天气有关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可以穿插相关的英语单词。在学生观看完毕之后,还可以设置与之相关的听力练习,这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听力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小学英语教学的趣味性。

2.应用故事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英语教学需要涉及大量的语言实践和语言材料,趣味故事就能够为小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小学生为了了解故事内容会主动品读故事细节或把握故事大意。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猜测或推断。在这些语言实践中小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词汇将故事内容复述出来,这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小学生认真分析故事内容,并在阅读中找出相关人物、时间、地点、情节,让小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故事阅读,增强阅读的针对性。同时,还可以鼓励小学生针对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陌生词汇,自己动手查字典解决,这能够帮助小学生积累词汇,为之后的阅读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应用故事巩固新单词。表演能够增强英语学习的活力,为学生创建意义丰富的英语学习情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划分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熟悉故事大致脉络,然后要求小组重新设计英语对话,并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或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英语语句表达自己对故事中相关人物的看法,进而掌握相应的英语单词和句型。或要求小学生在阅读或听故事的过程中,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汇,然后再同学或教师的帮助下,全面理解词汇含义,丰富自身的词汇储备。例如,在学习《An English friend》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根据故事内容设置相关问题,例如“从英国到中国要乘坐审美交通工具”,以此帮助小学生积累“by air”这一词组知识。

参考文献

【1】刘璐如何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J]青年文学家,2011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故事教学法

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一定会有这样的经历,那就是语言学习是一件非常枯燥无味的事情。而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进行“家长式”的灌输,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人们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的创新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故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它是将课本上的英文单词、词组、短语、句子等教学内容运用一些生动幽默、通俗易懂的故事呈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从而教学效率有了大大地提高。

一、故事教学法的意义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会事半功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用故事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一)有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英语教学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是从童话的摇篮中成长起来的,对故事的喜爱自然是不言而喻。故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真实且自然的语言输入,切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它以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保持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以生动的表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故事教学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有利于学生协作学习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合作性学习的重要性,而在故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复述故事,并进行生动有趣的表演。一方面,表演故事是输出语言,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达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在表演故事的过程中,通过与小组成员的合作,树立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培养了人际交往能力。

(三)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1.儿童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的思维为主,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故事,是因为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童话中有可爱的小伙伴,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很好地掌握英语词汇、词句等内容,使学生在不自觉中习得语言,深受学生的喜爱。

2.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故事教学法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听懂故事,而且在他们听完故事后还能进行表演,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创编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故事学习英语新单词、新句型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可以把要讲授的单词或短语,找一些有趣的和年龄相关的故事进行改编,使故事中的关键词重复多次地出现,这样通过故事教学呈现的新单词,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去体会,并可以通过提问不断巩固新学的单词或短语,让学生在趣味故事中学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颜色单词时,教师就可以儿歌The little black bear导入,接着讲述小黑熊喜欢画画的故事,最后小组活动和小黑熊一起来画自画像:Color the head brown. Color the eyes black. Color the body black and white. Color his shirt red. Color his shoes brown.整个教学过程由于有了故事的引入,避免了单词学习的枯燥乏味,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利用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成功的英语教学要依赖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而故事教学法不仅要教学生英文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语言技巧。学生为了获知故事,会通过网络集中精力去捕捉故事的大意和细节,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境猜词能力。另外故事的改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阅读故事还有利于其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世界,发展思维,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理解一些简单的道理。

(三)利用故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想真正习得某种语言,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下面,我仅以Happy Halloween一课的教学设计说明故事教学法在学习文化意识方面的应用。教师根据外国孩子过万圣节的风俗习惯,创编了如下故事:On the Halloween Eve., Mary and Tom came to Mr. Smith’s house. There was a pumpkin lantern in their hand. They knocked at the door, and asked:“Trick or Treat!”They got some sweets and gifts. Then, they went to Mrs. White’s house and asked:“Trick or Treat!” But Mrs. White didn’t give them any gifts, so they color the white cat black.幽默诙谐的故事让学生在笑声中了解了万圣节的由来、风俗习惯,而后教师又组织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表演故事,学生个个兴高采烈,积极参与。

三、实施故事教学法的要求

首先,内容的选取一定要适当,既不能太简单,达不到教学目的,又不能太难,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故事内容要能突破重点、难点,并且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这样会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时,故事的内容要符合教学目的。

其次,故事教学法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我们也很悲哀地发现,如果故事教学法实施不当,很容易导致两极分化。另外,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英语故事大赛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参与其中的学生能寓教于乐。

四、结束语

故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充分运用了故事的吸引力,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必要的教学内容,使得他们在合作与分享中学会交流、学会思维、学会创新、学会成长。同时,教师通过讲故事激活课堂,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富含的大量的故事题材,科学地整合教材,挖掘教材,有效地组织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傅小平.三文治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1).

[2]李晓董.新课改下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09(7).

[3]顾培.英语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英语教育,2013(2).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故事化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80-02

在教学实践中,把教学内容故事化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中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儿童在认识周围世界并获取信息时,常把周围的事物想象成有生命、有关联和有故事的世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教学内容故事化--故事教学符合孩子心理年龄和心理需求,采用故事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故事情节为教学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支撑点,以交际运用为目的,以教师为引领点,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其中,使整个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小学英语故事化教学的意义何在呢?小学英语故事化教学策略又有哪些呢?下面主要从这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小学英语故事化教学的意义

(一)故事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忠实的"故事迷",同一个故事,即使讲上多遍,他们也不会厌烦。童年离不开故事,绚丽斑斓,情节生动曲折的故事带给孩子们无数欢笑和快乐。

(二)故事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通过表演,调动学生各方面感官,让学生在声音、图片、动作的配合下,充分利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体会在故事中学习英语的乐趣,提高语言运用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三)故事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故事内容的叙事性和娱乐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并且故事教学的重情趣、重参与、重交流、重体验等特点不仅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提高语言素质和交际素质,而且丰富的故事情感,都有益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

(四)故事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思维的外壳。语言学习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学习,思维的变通。在英语故事教学中教师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扩大其知识面,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等。

二.小学英语故事化教学策略

结合教学实际,教师在故事教学的语言活动设计中要力图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依据故事教学实践和探索,故事教学可采取任务呈现-学习新知-巩固新知的基本模式,如下:

(一)故事教学前--任务呈现

让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情景的氛围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能力状态,触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求,从而使学生进入"参与任务"的环节。该环节常见的任务如下:

1.从故事题目预测故事内容。学生可以展开头脑风暴,大胆预测故事内容,提高学生验证自己的预测的积极性。

2.展示故事的主体图,鼓励学生预测内容,根据情景理解故事大意。例如六年级上册Unit6 A Let's read,教师在黑板上呈现课文中的三幅图片,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简略的推测出小雨点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3.出示本故事的几个关键词,让学生预测故事内容。

4.和学生讨论故事内容和学生自己相关的经验,鼓励学生充分交流他们已有的相关知识。这是激活他们现在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故事教学中--学习新知

学习新知是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等学习活动,它包括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但学习的内容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说故事者在整个过程中可透过声音与手势让孩子看到并相信这个情景的存在。说故事者在传达故事角色的动作表情上也应适度的投射如:奸诈、害怕、高兴的表情,使听众能认同。当学生在听故事时,鼓励他们对其中情节反应或互动。如下:

1.偶尔问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此故事的理解程度。

2.在适度的情节时,让孩子预测下面将发生何事。

3.让儿童说出自己对此故事的观点。

4.讲完故事教师可以带读、学生续读、学生独立读或学生用动作表演故事中的某个词或者句子,其他学生猜等形式帮助学生讲故事。

(三)故事教学后---师生合作、巩固新知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学生没有对新知识达到一定熟练程度之前,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由师生共同合作,结合任务进行对话、交流等活动,这就是"师生合作、巩固新知"环节。包括:

1.针对故事内容、图画,让学生写出一些句子。

2.以剧本表演的形式或边听,讲故事边表演,再现故事内容。

3.回溯此故事的因素(问题、目标、问题解决等)。

第8篇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小学高段;故事教学

一、引言

随着学生学习年段的逐步提高,英语学习材料已经从简单的情景对话发展到以故事为主的比较复杂的语篇,文学素材应用于英语教学也越来越普遍,儿童文学正逐渐被视为阅读教学的最佳材料。因此,英语故事教学在小学高段的英语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对小学高段英语教学中进行故事教学的价值加以阐述,并就如何进行故事选择,如何进行故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后的提升,以及故事教学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讨论。希望能给正在从事小学高段英语教学的老师以及有意于从事英语故事教学的同行们一些参考。

二、故事教学的价值

(一)故事教学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故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传承,故事的美,不仅体现于语言,更体现于故事中所蕴含的意义。小学高段学生通过对中外优秀故事的深入学习,不仅能够掌握语言,同时能够学习故事的深刻意义,了解世界各国文化差异,拓展视野。

(二)故事教学符合小学高段学生身心特点

小学高段学生的知识结构日趋完善,心理逐渐成熟,思维活泼富有表现力。他们迫切希望有一种形式能够综合运用并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以期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心理满足。简单的情景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冗长的阅读材料对他们来说又稍显枯燥乏味。故事材料,内容有趣,语言活泼,又不失深意,正符合小学高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三)故事教学能够满足高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小学高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已经从单纯的模仿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从词、句的学习转为段、章、篇的学习,从简单的跟读转为有较高难度的阅读,他们渴望用英语做更多的事情。故事教学为满足学生的这种学习需求提供了条件:学习材料更加丰富,富有逻辑,充满智慧,故事教学中的阅读训练,帮助学生充分发挥阅读理解的能力;读写训练帮助学生系统地运用语言,听力训练更是充满了挑战;学生还可以通过复述、表演故事充分展现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故事教学为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教学已经从传统意义的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教师、学生共同学习。这种改变不仅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教师、学生共同选择学习材料,制定学习计划,优选学习方式,用大家喜欢的材料,使用双方都感觉快乐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故事教学,采用大家都喜欢的故事为教学材料,语言丰富,教学方法多样,不仅学生爱学,教师也爱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和教师的兴趣将激发双方更大的潜能,给了彼此更广阔的空间。

三、故事教学的实际操作

故事教学要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宗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英语技能,应该精心设计,精心施教。

(一)如何选择故事

1.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选择

故事教学的一个重要功用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一个好的故事将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学习的兴奋点。比如在NSE一年级起点第五册中,选择了《小红帽》、《三只小猪 》 等富有童趣、适合初学者的故事,深受学生的喜爱;在第八册中选择了《神笔马良》、《狼来了》等富有教育意义、小学高年级学生感兴趣的故事,都是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选择。

在选择故事时,教师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故事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与兴趣特点?(2)故事中所使用的语言是否适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理解能力?(3)文句节奏与韵律感能否吸引学生仿读?学生接受能力范围内的材料才能真正起到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认真选择。否则,教学和教育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2. 根据学习要求选择

故事教学使复杂的语言简单化。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教学,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新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高段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选择知识点集中、会话内容适中,同时能给人以启示的语言内容,学生才能够集中学习和运用相关语言知识。比如在学习动词过去时这一语言点时,最好选择学生耳熟能详并且用过去式描述的故事,如《神笔马良》、《狼来了》、《孔融让梨》等。在根据学习要求进行故事选择时,不妨考虑以下问题:1)故事中所使用的语言与情节,是否具备重复及可预测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重复的语句与学生互动,也可运用发问技巧让学生对某些情节进行讨论和猜测,提高参与感。2)故事是否有清晰的情节和强烈的角色对比,且寓教于乐?故事内容情节清晰,角色对比强烈,能使学生专注于故事的发展。同时,好的故事能让学习者自然领略其中的深意。3)故事中所使用的语言与反映的文化是否真实与恰当?教师要能够判断故事中所使用的语言与反映的文化是否真实、恰当,而不至于因文化的隔阂造成认知偏差,传递错误信息。

(二)如何实施故事教学

教学过程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故事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步骤:

1.

背景铺路

故事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减少学习障碍。例如在学习《神笔马良》这一个故事时,学生对故事的事先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体会人物对话,并从中猜测语言所表达的真实含义。

2. 听力开道

听力是学生英语能力中一项重要内容,故事教学不能离开对这一技能的训练。教师采用讲述或播放磁带、VCD等方法整体呈现故事,要求学生大概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故事内容,以强化学生听力技能。

3. 提问深化

整体感知故事后,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或者朗读、默读,或者分角色读,也可以单独完成。这是学生深入理解并细化学习的过程,阅读时要求学生用笔勾画出不能认读的词句或不能理解的内容,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勾画的内容进行提问。同时,教师要整理出故事线索,在图片或关键词、句的提示下,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和操练,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掌握语言。

4. 线索回顾

通过自主阅读和提问扫清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诵读的障碍,这时,教师可以辅助学生对故事进行回顾。教师提供一些关键词句,或者出示几组相关图片,请学生给图片排序并讲述故事,或者请学生根据出示的关键词和句进行拓展讲述。这样,既能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故事,同时也能锻炼学生讲述故事、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故事表演

表演故事是帮助学生内化并产出新内容的过程。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要提供多种方式让学生选择,每一种选择都可得到相应的激励。

1. 有感情地朗读故事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能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故事,足以证明他理解了故事内容以及语言背后的含义,应该得到教师的鼓励并奖励。

2. 背诵并表演故事

积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是英语学习的方法之一。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故事内容,较为细腻地刻画人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一般会选择这一项内容。

3. 改编并表演故事

这是对学习能力更强的学生所做的要求。许多学生不满足于仅仅背诵或表演故事,他们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学过的知识去改编故事。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写下修改后的剧本。

4. 编写一个新故事

学有余力的学生会选择在原作的基础上大幅度地改编,改写成一个全新的故事,再演绎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以各种形式记录下自己所做的努力,比如修改过的剧本、讨论时的录像、表演日记等作为成长的记录。

四、对故事教学实践的思考

故事教学的实践,为小学高段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故事,进行听、说、读、写等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实践表明,小学高段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学习,尤其是最后的表演环节,学生们往往带来很多惊喜,每个学生都投入到故事学习中,创造性地运用学过的内容。从他们自如的运用中可以看出,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需要,一种展现自我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进行故事教学,需要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一)保持语言的地道性。为了丰富故事的来源,选择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教师们往往会选择自己改编或撰写故事,注意此时语言的地道性就很重要,一定要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

(二)小学高段英语故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英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在课堂设计或采用故事教学的时候,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结合多种教学形式,以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为基础进行教学。

(三)故事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除了进行课堂教学之外,可考虑如何挖掘更多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说多听多阅读。

第9篇

【关键词】故事 扮靓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70-01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职中语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与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构成了反比。由于缺乏重视,因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出现大面积的或睡觉,或玩手机,或聊天现象,往往老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怎么办?经过多次尝试,我认为将故事带进语文课堂是改变这一现状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故事在语文课堂能绽放自己独特的魅力。

首先,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老少皆宜。故事大多富有情节和趣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注入趣味因子,使课堂充满活力。如在上新生入学第一堂语文课时,我没有直入课文而是讲文学史,列举各个朝代的文学现象。大部分学生知道唐诗宋词,那唐以前宋以后呢?学生却知之甚少。当谈到上古神话时,我讲了女娲造人的故事和希腊神话中关于人的来源的故事,讲先秦散文时我讲了说客们周游列国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老师只是信手拈来,但学生却兴味盎然。课前精神萎靡的学生被我的故事说得兴奋不已。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当作礼物来接受。”

其次,故事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故事包含了人类集体的或个人的经验,它就像一个智慧锦囊,包罗万象,取之不尽,传递着人类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故事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我在介绍莫泊桑时讲到了他的代表作《羊脂球》;当我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根据课文的需要介绍了《水浒传》的序言和高俅发迹等与课文有关的故事;介绍巴金时介绍了“爱情三部曲”的故事梗概……这些优美的故事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好多同学都到学校图书馆去借来阅读。这样一来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更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于漪老师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故事可以化解难点,易于学生理解。如教学“交谈的技巧”时,学生对谐音改口不能理解,我讲了《雷雨》中鲁侍萍初见三十年未见的大儿子周萍时说的一句话:“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学生不但理解了谐音改口的涵义,而且领悟了谐音改口这种交谈技巧的重要作用。

二、故事在语文课堂的运用灵活自如,能做到有的放矢。

1.导入新课用故事。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因而在新课一开始,教师可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或故事,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立即带进课堂。

新课导入的故事,可以是教材中的现成故事,可以是有关作者的经典故事,可以是课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故事,还可以链接到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它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有的造成悬念,在最精彩处戛然而止,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的情节感人,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有的则以舒缓、自然,而又富有诗意见长,能制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

如教学《麦琪的礼物》一文时,我是这样开头的:“1899年的圣诞节来临前夕,美国哥伦布城监狱里,一个囚徒因无钱给女儿买礼物而发愁、痛苦。他忽然想起他从前写的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给市民们很好的消遣和娱乐。于是,他写下了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小说获得很大成功,他用得到的稿酬让心爱的女儿得到了圣诞礼物。从此创作的作品源源不断,成了与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是谁呢?”——一开始用故事设置悬念,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突破难点用故事。在课文重难点的突破上运用故事,可以达到分解重难点、降低理解难度的目的。教材的重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何突破?有时候借助故事能化难为易。如教学《清塘荷韵》一文时,作者的感悟是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引导学生品读文中作者感悟前后对荷花描写的语句后,讲了体操运动员桑兰的故事、残疾人作家史铁生的故事和美国盲聋作家海伦·凯勒的故事,从这些人物身上学生体会到了生命的力量,对故事人物的感受中理解了这篇文章作者的感悟。这样的故事运用不但化解了重难点,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同学们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也有了深刻的体会。

3.揭示主旨用故事。在揭示文章主旨时运用故事可以起到强化课文主旨的作用。如学习《秋水》一文时,在学生领悟了课文的主旨后,我让学生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4.集中注意力用故事。在一堂课教学中,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总是有限的,况且有些学生上课老走神。当发现部分学生注意力已经不在课堂时,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既能调整课堂教学氛围,又能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经过精挑细选的故事将是语文课堂的点睛之笔。

语文课堂不是故事会,不能良莠不分。首先,与课文内容无关的故事不能讲,以免信口开河,离题万里。其次,没有内涵,没有回味的故事不能讲,以免课堂淡如白开水,寡而无味。三是趣味不高,思想性不强的故事不能讲,以免流于庸俗、低劣。最后,太长的故事不能讲,以免冲击课文,造成本末倒置。所以,用到课堂的故事必须有所选择。这些经过精挑细选的故事必定是刀刃上的好钢,是画龙点睛之笔,对学生起到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作用。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将故事带进课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为。若纯粹为了热闹而引用大量的故事又将是对神圣语文课堂的一种玷污。让小故事活跃大课堂,让小故事铸成大智慧,让小故事折射大语文。让故事扮靓我们的语文课堂吧!

参考文献:

《中国教师报》《小故事活跃大课堂》 四川省蓬安县徐家中学—蔡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