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9 14:22:43
导语:在小学语文教学故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语文;神话故事;教学;教育
神话故事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传承。神话故事的特征是拥有离奇曲折的情节、生动传神的人物、极具诱人的神秘元素,故事当中都充斥着不可思议的夸张和想象。所以,老师在教授神话故事的时候,要带领学生拿捏神话故事特征,体验其语言魅力,掌握神话故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赋予学生丰富的语言想象力和表现力。
一、语言复述,呈现神话故事的情境
神话本就是彰显人类对于自然想象力发挥的故事,往往其剧情都十分神奇曲折,带有奇幻色彩,这也是所有神话的核心特征。因此在教授有关神话故事的课文时,一定要先带领学生理顺故事情境,在多次朗读、明晰神话故事情境的基础上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带领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教师要讲清该神话的叙事顺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句,并找到神话故事的关键人物和事件,进而重点解析神话故事中最为离奇的部分,带领学生展开自身的想象力,领悟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再凭借复述课文的形式效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在复述课文的故事时,要求学生一定要将故事情节复述完整,并允许学生适当加入自身的想象力来丰富故事,最终带动学生语言想象力和表现力的提升。就拿《夸父逐日》这一神话故事的教学来说,主人公夸父“逐日”这一点主题本来就很神奇,所以在顺读课文后一定要带领学生理清该神话的故事层次,按照起因、经过、结局的顺序对课文进行总结,带领学生寻找每段的中心句,明确每段的段意,抓住故事里夸父“逐日”“喝水”“华为山林”这几个重要的转折性场景,带领学生复述该重要画面,感受神话故事自身独有的神奇魅力,进而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最终带动用自身语言复述能力的提升。
二、语言表达领悟神话故事的语言魅力
在神话故事教学中,学生不但要掌握课文的中心内容,发掘神话的核心思想,还需要学习神话的语言表达。神话故事的表达方式一般都比较夸张,带有浓厚的想象色彩,极具浪漫主义,语言生动且虚实结合,而这种语言的独特魅力也正是成就神话故事本身魅力的根源之所在。所以在神话故事类课文的教授过程中,我们要带领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精彩内容,体会神话人物的精神品质,指导学生探索发现该神话是如何产生和流传开的,通过该课文的语言表达来探究神话人物形象的形成,拿捏神话故事的语言特征,学习神话故事的叙事方式,充分感受神话故事所特有的语言魅力。就拿《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教学来说,教师在带领学生感受女娲悲天悯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的同时,应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是如何描述女娲人物形象的。例如,指导学生体会第一段渲染弥天大灾的作用及语言特点,让学生明白本段描写对女娲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铺垫和反衬的作用,因为越是灾难深重、人类濒于生存绝境,就越能凸显女娲勇敢无畏、拯救人的神力和功德。语言上通过夸张和想象的手法,逼真地传达出人间的惨状。然后让学生默读,找出描写人物心理、神态、动作的词句,并说说这些词句对塑造女娲形象的作用,如表现女娲救民冒险的精神和勇敢果决、大无畏的英雄形象,突出了补天的艰辛、母爱的伟大等。这样,学生不仅体会到神话语言夸张的特点,而且用复述课文的方式经历言语实践,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既学习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又感受了神话故事的语言魅力。
综上所述,在神话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拿捏神话故事的特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把握神话故事的神奇曲折情节,感悟神话形象的精神品质,体味神话故事特有的语言魅力,让学生愉快地徜徉在神话故事的殿堂里,从而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这一特殊文学样式浓厚的兴趣,达成既定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庞武忠.用生活教学策略让语文回归真实[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1).
[2]区钧炎.教书要教到无字之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3]王梦茹.浅析语文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4]李阔.李芳菲.从儒家的传统教育中吸取精华,促进语文教育发展[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
一、反复背诵,感悟诗情
古诗一般具有生动形象、短小精辟、内涵深远、节奏优美的特点,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让学生反复背诵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使学生的艺术涵养得到提升。书中有云:“书读百遍而意自现,”由此可见反复背诵对学习古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古诗时,通读是基础,然后在知晓每句的大致含义后读出古诗中蕴藏的感情,这才是关键,是学习古诗的重要环节。例如在学习《梅花》时,通过让学生反复背诵,学生很快从诗句中的“梅花”联想到品行高洁、身处逆境的有志青年,同时将“凌寒怒放”看做顽强的斗争精神。由此,生活中的坚强意志教育以一种形象的状态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容易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二、使用多媒体,还原古诗意境
在古诗中,诗情画意无处不在。其实一首古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一幅画。在小学古诗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情景,引导学生按照古诗的内容进行联想。让学生领悟到古诗中的意境,就要让学生领悟到作者绘制的鲜活画面,进而经过想象,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进入到古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去,和古诗作者抒发的感情产生共鸣。另外,还要帮助学生学生扫清文字障碍,交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技巧与方法。由于一些古诗所讲述的内容以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古诗中做表达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方便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古诗中蕴藏的诗情画意。例如在讲述《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可以通过过媒体让学生感受到庐山动态的画面,然后在对诗句中的含义进行讲解,这时学生就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古诗中所展现的诗情画意,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刻的认识,领悟到大自然中的美。
三、寻求意境,理解古诗中展现的哲学美
在小学语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骨古诗占据很大比重,既包括着诗情画意,有闪烁着哲学光辉。例如在《鹅》这篇古诗中,骆宾王用“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几个字,将鹅的整体形象以及在水中优雅的游动展现的淋漓尽致,生动形象,这可以培养学生喜爱动物的品质。有如在《小池》中,杨万里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将夏日池塘中的美景展现的栩栩如生,静中有动,好像能闻到诗中荷蕊的清香、蜻蜓好像要从诗中飞出一样,让学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进而学会感悟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再比如,在讲述《锄禾》这首古诗时,李绅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辛苦之情全部展现出来,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教师可以教育学生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例如在讲解《赠汪伦》这首古诗时,李白所写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深刻的展现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教师通过向学生教授这些古诗,能够培养学生从小就有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四、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授学生古诗时,教师要注意正握古诗内容,通过巧妙设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并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训。例如在对《春晓》这篇古诗进行总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春天的景色进行描绘。这时,语文教师展现给学生一幅幅带有春天景色的图片,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春天的景色进行语言描述。学生通过对春天景色进行语言描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的能力,还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从课堂中走出来
形象生动的感知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唤醒学生心中对美的事物的欲望。例如,在对学生讲解《咏柳》这篇古诗时,正是春天柳树发芽的季节,这样教师可以将课堂转移到学校周围的公园中去,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古诗作者但是的写作情感。并且,可以真实、生动的将一幅春天柳树发芽的场景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呈现一幅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的画面。
将学生带入到大自然中。让学生置身在大自然的环抱中,享受令人心潮激动的美景,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因此产生。在美不胜收的户外景色中领悟诗人心中的情感,和诗人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古诗文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已经加入了一些简单的古诗文的教学,这些诗作或文章无论是故事性题材还是借景抒情,大部分都较容易理解,符合小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模式。然而,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想要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些经典作品背后蕴藏的思想与情怀,则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诵读是很适合小学阶段古诗文教学的教学模式,诵读更像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和古诗文之间有更近距离的接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古诗文的含义。
1“经典”与“诵读”的概念界定
“经典”通常是指那些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冲刷,仍然流传下来的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的著作。经典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更重要的是它能传递某种正面的价值观,给予阅读者以正确的人生指引,让人从中受益。“诵读”通常是指读出声音来,它强调的是“诵”,当朗读者带有感情的读,这才能称之为“诵读”。诵读一般针对有较深的情感意蕴的文章,是一个很好的体验作品的过程,能够让读的人和文章之间产生更紧密的联结。
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经典”的作品都很值得“诵读”,尤其是古诗文的部分,读的过程能够直接将学生带到文字中,让他们更真切的体会诗文的含义,也能够更直接的领略到诗文中文字间的韵律与美。诵读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于帮助学生识记诗文也是很有效果的。
2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诵读是很有必要的。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生活经历也很局限,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不仅对于古汉语从字面的意义上理解会存在障碍,想要透过文字领会到古诗文中蕴含的思想及情感,难度会更大。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的分析指引当然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如果能够让学生带有感情的诵读诗文,很可能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诵读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真正走到文字中去的过程,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作者所在的场景,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感受,这样,对于作者笔下的文字也会有更直观的体会与认识。诵读是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更透彻的理解与体味古诗文的意蕴及内涵的方式,由此可见,诵读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3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可行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性活泼,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则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诵读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学生们能够从自己的口中将这些经典的古诗文表达出来,过程中还能引发出或深或浅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很有价值的。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在一个语文基础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进入中高年级后学生认识的汉字、学过的文章已经比较多,加上教师的课堂教学,对于所学的古诗文必然已经有了相应的基础及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让学生将古诗文诵读出来是完全可行的。学生也会喜欢这个过程,想要自己走进文字中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从而对于古诗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4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实施的具体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教学通常要经历几个过程,首先,必须让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字面意思有准确的认识。古诗文大部分是用古汉语或文言文写作的,这对于只接触过现代汉语、而且语文知识并不丰富的小学生而言理解上肯定存在障碍。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对于古诗文的字面意思有掌握,明白诗文是在说什么,在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才能让学生读的时候有感情。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进一步体会诗文的情感及内涵。好的古诗文必然是要传达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情怀,这也正是经典作品的价值所在。透过作品的情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怀,这才是古诗文作品教学的要义,也是学生能够将作品饱含情感的诵读出来的前提。
5在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实验的初步效果
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实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学生们普遍表示喜欢并接受这种教学方式,都很愿意用诵读的模式加深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与体会。诵读的过程首先让学生对于古诗文作品的含义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很多学习过程中还没有弄懂或者仍然存疑的地方,在读的过程中会突然有感悟,就这样,通过走进文字中,立刻能够对诗文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次,诵读能够让学生对于诗文的情感有更好的认识,“三分诗七分读”,诗作文字韵律的美只有通过读才能得以体现,诗作中蕴藏的情感也只有通过读才能得以深刻的表达,诵读的过程让学生和诗文有了更亲密的接触,对于诗文的情感及内涵也体会更多。诵读的方式在经典古诗文的教学中十分受用,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诵读能够很好的提升小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效率。
[摘 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书经验,在此阐述几点肤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教学思路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就选编了数十首古诗,由此可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应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本人结合多年的教书经验,谈几点肤浅的看法,与我的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情感引领,架起文学桥梁,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力戒刻板。在进行每课古诗教学时,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赠汪伦》是挚友篇;《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二、巧用媒体,情景结合,进行审美教育
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此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那么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但是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精华,受到熏陶感染。
四、启发想象,升华主题,感悟诗的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续讲故事,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让学生续讲故事,他们的故事给了我意外的惊喜。生A讲:“诗人兴致勃勃来游园,主人不在,万般失望,抬头看见盛开的红杏,没想到红杏开口说话,向诗人介绍了园中美景……”生B讲:“看到诗人即将扫兴而归,便主动招呼诗人,告诉诗人它们的烦恼,它们被关在园中只能看到头顶上的天空,它们多么渴望外界的自由……”看,学生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心灵的火花得以迸发。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们在诗中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诗句时,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并从旁低沉解说,让学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借此激活学生脑中相关表象,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心灵差距。比如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正押着遗民修筑城墙。”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挥着皮鞭抽打着移民,生活多么痛苦啊!”
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教师还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将古诗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活,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可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五、拓展阅读,培养诗趣,课外延伸,积淀文化底蕴
我们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相关链接。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关键词】古诗教学 新思路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常吟古诗,可以陶;台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就选编了数十首古诗,由此可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应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一、情感引领,架起文学桥梁,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力戒刻板。在进行每课古诗教学时,都应批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赠汪伦》是挚友篇;《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二、巧用媒体,情景结合,进行审美教育
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台。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此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淡化诗意,晶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那么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但是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精华,受到熏陶感染。
四、启发想象,升华主题,感悟诗的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续讲故事,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让学生续讲故事,他们的故事给了我意外的惊喜。生A讲:诗人兴致勃勃来游园,主人不在,万般失望,抬头看见盛开的红杏,没想到红杏开口说话,向诗人介绍了园中美景……生B讲:看到诗人即将扫兴而归,便主动招呼诗人,告诉诗人它们的烦恼,它们被关在园中只能看到头顶上的天空,它们多么渴望外界的自由……看,学生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心灵的火花得以进发。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们在诗中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诗句时,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并从旁低沉解说,让学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借此激活学生脑中相关表象,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心灵差距。比如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正押着遗民修筑城墙。"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挥着皮鞭抽打着移民,生活多么痛苦啊!"
五、拓展阅读,培养诗趣,课外延伸,积淀文化底蕴
我们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相关链接。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一、古诗词教学须坚持以“读”为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正是“读”,自古以来一直享有“教育之本、学习之母”之誉。小学古诗词教学更应“以读为本”。初读时,要求学生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字音,不误字、不少字、不倒字,且要正确流利。自读后,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并开展伙伴之间的相互评议,以有效纠正并指导一些读错的字词。接着由教师先范读后领读,让小学生从声情并茂中获得熏陶,让他们的耳、脑、口、眼等在绘声绘色中得到协调性活动。在范读和领读环节,一定要注重诗词句的应有停顿和节奏,认真读出韵律和感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美、节奏美和音律美。最后,引导学生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集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灵活变换中充分感受“读”的乐趣,并且在提高朗读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感悟诗词的意境。几番下来,每生朗读量应在20遍左右,他们越读越有兴致,越读越有滋味,绝大多数达到了熟读成背的地步。如此这般的古诗词朗读教学,扎扎实实、形质俱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
二、古诗词教学应当是“由意境到精华”
就古诗词教学而言,“欲求精华,必由意境”。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必须借助相应的情境来完成,这对于心智发育稚嫩的小学生来说尤为如此。比如,创设语言情境转入意境: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笔者采用了“起兴点拨法”。首先是猜谜语活动――“悬崖挂块大白布,千人万人捉不住。好似千军万马吼,疑是银河飞下谷。”以此激发学生对瀑布的兴趣;接着导读回忆《瀑布》,让学生受到语言情境的感染而进入瀑布的诗境;然后顺理成章地导入到李白的这一“瀑布”诗。再如,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王安石在创作《泊船瓜洲》一诗时,就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先后用过“到”“过”“入”“满”四个字,他都感觉不满意,后来在灵动之下终于寻得一个“绿”。笔者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学生,他们听得津津有味。然后引导全班对王安石为什么独宠“绿”字进行了讨论,作者不仅写出了“春来了”,而且把春天为江南岸披上绿装的这一动态过程写“活”了!在如此的语言情境中,学生们获得了美妙的意境,也汲取了诗中的“精华”。此外,我们还可引导学生通过“以图配诗”来感受意境,通过“想想漫游”来深入意境。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活跃他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古诗词教学多讲求“朦朦胧胧才是美”
众所周知,在古诗词的遣词造句中,有一些为了追求它的韵律美而在形式上是勉强为之。比如,陆游《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其中“无”通“勿”;李曾伯《八声甘州(癸丑生朝)》中的“山林下,相将见一,舍我其谁”,其中“舍我其谁”就是倒装句式。诸如这里的“通假字”“倒装句式”等现象与今天的白话文基本不同,也几乎不见了。还有如古诗词中的押韵、平仄等知识点因素,在教学中只要让小学生“知其然”即可,无需作出过多的要求,否则它的“超形式美”就会让小学生因“压力山大”逐步地敬而远之。另外,许多教师为了让小学生“明诗词意”,要求他们把古诗词尽量地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并且要“词句落实”。其实这大可不必,也不太可能做到。如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飞入菜花无处寻”,其中“无处寻”――究竟是黄蝶飞入菜花丛中真的找不到了?还是由于黄蝶和菜花颜色相同而一时难以寻找呢?这恰好为小学生提供一种相互争论、自由想象和保持个性的契合点。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有时候“难得糊涂”比“落实到位”要更好一些。有人呼吁“把我的美丽还给我”,正是在强调这种“朦胧美”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培养;兴趣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常吟古诗,可以陶;台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就选编了数十首古诗,由此可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应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任何一首古诗,都有及其丰富的“背景”资源:诗人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历程;与古诗密切相关的创作故事;古诗涉及的相关典故、传说;诗人的相关诗作;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风格等等。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古诗的“背景”,体验古诗的内容、情感、思想。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古诗中去,去领略古诗所表达的奇妙意境。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所见,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诗人为什么写一个老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垂钓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柳宗元是巧妙地表达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
1 情感引领,架起文学桥梁,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力戒刻板。在进行每课古诗教学时,都应批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赠汪伦》是挚友篇;《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2 解意,读懂诗文内涵
解意,主要是解释字意,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句的大意。古诗语言含蓄凝炼,思想隽永,情感细腻,只有正确理解,才能领略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美、内涵美。首先,是理解字义。除了要准确理解基本的字词含义外,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殊的语法现象,让学生懂得古今汉语的一些变化,避免望文生义。①注意一词多义,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②注意单音节词,有些单音节词现在已经发展成双音节词,如“飞入黄花无处寻”的“寻”,理解字义的时候需要注意;③注意双音节词,有些双音节词现在仍然使用但意思有了变化,如“却看妻子愁何在”中的“妻子”,“妻子”,现在就是指一个人――妻,但在古语中妻是妻,子是子;④注意通假字,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的“元”,“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五是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春夜喜雨》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春雨比拟得惟妙惟肖,煞是喜人。然后,是理解句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译法,一种是意译法。到底使用何种方法,也要灵活运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翻译,比较一下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合适,就选用哪种方法来理解全诗,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领悟。
3 悟境,领略诗意境界
古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古诗讲究的是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创造意境。小学教材中收录的古诗凝练优美,往往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但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不多,情感体验相对较少,古诗中的语境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可从补充材料、反复诵读、情景再现、联想对比、借助多媒体课件等多个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文,领会意境,通过多读、多想、多听、多看,还原描绘的形象,从而由表及里,品味特有的意境,领会蕴含道理,促进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升华。
4 拓展阅读,培养诗趣,课外延伸,积淀文化底蕴
我们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相关链接。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那么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我们要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来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追溯悠远的背景,讲述有趣的故事
每一首诗词的诞生,都有它独特的背景,或欣喜、或悲凉、或相思、或祝福……正所谓“字字句句总关情”。一首古诗词就是一个故事、一段佳话。苏轼在外为官,思念阔别已久的弟弟,在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缠绵;李白从秋浦前往泾县游桃花潭,受到当地人汪伦的热情款待,临别时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激……
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去追溯诗词的写作背景,将那感人的故事通过自己的笔尖生动地讲述出来。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经典诗词的兴趣,而且能指引学生将诗词读深、读透。这样的练笔也一定是有血有肉、生动有趣的,相同的故事在不同学生的笔下流淌出的应该是别样的精彩。
二、捕捉鲜活的事物,描摹眼中的精彩
古代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各异,有写景抒情的,有咏物言志的,有怀古咏史的,有边塞征战的。其中写景诗和咏物诗里都不乏许多鲜活的事物,可爱的鸣蝉,纯洁的莲花都是诗人歌咏的对象。千百年过去了,诗人笔下美好的事物仍然在大自然中焕发着勃勃生机,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性情。如今,面对清幽的梅花,苍翠的青松,忙碌的蜜蜂,孩子们心中又会有怎样的赞美和见地?
三、紧扣精美的诗行,想象美妙的景象
诗词讲究的是凝练,短短的五个字、七个字,不知包涵了多少人间万象,波澜壮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句的背后有着怎样欢乐的场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让我们想到怎样的秀美?
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我让学生抓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进行一次小练笔,其中一个孩子这样写到:“迈进大门,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虽没有奇花异草、珍禽异兽,虽没有高山流水、仙气缭绕,但这儿有的是一片安静祥和,鸟语花香,令人气爽神怡……正对大门的是一栋简朴的小木屋,虽没有雕梁画栋,龙飞凤舞,但有的是朴素、自然……一棵高粗的杏树,树上开满了粉嘟嘟的杏花,伴着金色的花蕊,仿佛是红色的绸带,里面镶着金色的天丝……”从整体到部分,从园前到屋后,洋洋洒洒六七百字,描写得细腻自然,一个令人神往的怡静小院跃然纸上。
孩子的天性是想象,教学中,我们何不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精美的诗行,让孩子们想象出美妙的景象,让这些美妙的景象在习作中绽放出异样的光芒。
四、鸟瞰完整的诗篇,作出完美的解读
古诗词的教学中,练笔的契机不仅仅存在于一个字,一组词,一句话,鸟瞰完整的诗篇,还有太多的时机有待我们去发现、去捕捉。例如,学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写写当时的情境怎样?分别在即,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孤帆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又会想些什么?这便是补白;学完《寻隐者不遇》,让学生写写诗人告别童子后所发生的故事,这便是续写。此外,翻译、扩写、改写、看插图写话等都是不错的练笔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智慧和语言对诗歌作出完美的解读。
五、体味深远的意义,写出独特的感受
细细品味,简短的诗词往往蕴含深刻的道理。小学语文课本所选古诗词中,就有一些这样的“哲理诗”,这些诗词,除了描写景物、叙述事件外,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苏轼的《题西林壁》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玄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深刻道理;于谦的《石灰吟》赞颂了宁可粉身碎骨也要坚守高洁情操的情怀……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精心品味古诗词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探索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体会到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根据古诗的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时,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环境相差甚远,我将《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或插曲,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如袁枚的《所见》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
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二、掌握古诗学习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
1.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就是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2.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诗句中诸如时间、地点、人名等。这样也便于保留诗文原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背诵。
3.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就省略了主语谁,谁对愁眠这样补上以后,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4.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
5.调。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
6.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说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
7.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诗句的真正含义。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这里的“茱萸”,是古代的一种象征物,在讲解时结合有关实例一说学生很快就懂了。
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后,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把古诗译成生动具体、有情有景、有诗有画的短文,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