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9 04:32:40
导语: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根据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笔者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本调查在成渝试验区农村教师中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1650份,有效回收率为82.5%。对采集的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51.8%的调查对象是男教师,女教师占调查对象的48.2%,这反映出目前成渝地区农村男教师与女教师的人数基本相当,男教师略多一点。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22.4%,反映出青年教师占有一定比例,30-49岁的中青年教师比例占到了67.8%,说明多数教师年富力强,40岁以上教师也占到了38.3%,表明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的老龄化趋势。从教龄结构来看,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占11.3%,30年以上的老教师占9.5%,6-29年占79.2%,这表明成渝经济区多数农村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历。从学历结构来看,第一学历普遍较低,中师中专及高中学历占50.7%,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只占8.9%,通过在职函授和自学考试等途径,最后学历中大专学历占31.3%、本科学历占56.2%,普遍实现了学历达标。从职称结构来看,中级职称教师占44.4%,初级职称及以下教师占49.2%,而高级职称教师仅占6.4%,高级职称教师数量明显过少,这说明优秀骨干教师还相当缺乏。
二、 教师专业知识现状调查
专业知识是教师整个专业素质的重要基础,为切实掌握成渝试验区农村教师专业知识现状,我们从教师应具有的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方面,编制了相应的调查问题。
调查显示,69.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在教学工作中完全或基本够用,这说明多数教师对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比较自信,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中师或专科第一学历的教育和训练比较扎实。对于实际运用教育理论知识的情况,55.8%的教师是经常运用,但真正效果好的只有11.6%,这说明迫切需要引导他们站在事业发展的高度,结合工作实际不断钻研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学以致用。从教师专业知识对教学效果的支撑来看,一般文化知识占7.6%,学科专业知识占45.5%,教育科学知识占24.2%,实践性知识占22.7%,这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倚重的依然主要是学科专业知识,这种状况不仅会影响其教学效果,也会影响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于教师在知识学习中的资源利用情况,多数教师是通过自购书籍和自家电脑进行学习的,这种情况占到了72.3%,表明成渝试验区农村学校的图书资料依然较少,学校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还跟不上教师专业知识学习的要求。
三、 教师专业能力现状调查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主要包括基础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和拓展能力等,其核心能力是教学能力。本问卷以教学能力调查为主。
调查显示,81.3%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能够通过灵活地组织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反映了多数教师比较重视教学组织能力。90%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完全或基本了解,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非常熟悉。92.3%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并对学生作出客观评价,说明绝大多数教师在了解教育对象方面的自我评价较高。另外在使用教育技术设备方面,经常使用的教师仅占27.9%,不太会用、从来不用、很少使用及学校没有的比例高达54.5%,说明多数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不高。在教师的科研能力方面,尽管88.5%的教师认为对不断改进教学经常进行了反思,显示了多数教师有研究的心态和意向,但从未发表过论文和著作的教师比例占到了49.4%,尤其是10.6%的教师从未写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这一方面应该是与所在学校比较缺乏教改和科研的氛围有关;另一方面也很可能是与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科研方法有关,许多教师不仅缺乏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也缺乏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这种状况致使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四、 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成渝试验区农村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对学科专业知识一直比较重视,随着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许多教师对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也逐渐比较看重,学习和钻研的劲头很足,从而极大地扩展了教师的教育理论视野。同时在专业能力方面,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和教学方法改革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提升比较明显,然而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要求来看,不少教师在教育教学思想和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还不完全适应课改要求,从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要求来看,成渝试验区农村教师的整体水平依然偏低,未能紧紧跟上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加快成渝试验区农村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进程。笔者从管理方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要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随着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日益推进,尽管成渝试验区农村教师在工作生活条件和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然而与城市教师相比依然差距明显。对此,要切实将农村教师专业指导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与之配套的支持系统,努力激发农村教师的事业心和工作热情;要通过美化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农村教师对学校的依赖感和认同感;要尽量创设一个平等、宽容、和谐的精神环境,尤其要通过援支持行动,使他们尽可能在愉悦的宽松的环境氛围中,身心愉快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是要完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水平。继续教育培训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知识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与其他许多地区一样,成渝试验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着针对性弱、实效性低和吸引力差等突出问题,只有在继续教育培训方面下大工夫,才能确保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对此,一方面,要构架农村教师多类培训的“立交桥”,促进教师参加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同时给予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相应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扶持,还要建好继续教育培训网络,发挥远程教育的培训优势。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校本培训战略,要重视在校本培训中引导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展教育科研,如记教育日志和教育叙事、交流教学反思等。
三是要努力构建系统的帮扶机制,搭建城乡教师交流共进平台。在我国西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成渝地区大力实施城乡教育统筹试验,对促进农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效果明显。尽管如此,目前成渝试验区城乡教育差距依然较大,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确实还需要支援和帮扶。为此,要努力完善政策保障体系,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要认真调研帮扶需求,究竟是需要对教师专业信念、专业技能的帮扶,还是需要对日常教学、学生管理的帮扶等;要切实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鼓励城乡教师互相交流和学习,确保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村教师 专业化发展 现状 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下,经过“合格学校”、“两基”巩固提高等系列学校建设,农村教育有了显著的改变。然而,由于农村的生活环境及地理位置影响,农村师资队伍和专业化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在全社会都在关注教育公平的形势下,关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建设,成为教育资源公平的一大课题。笔者多年在农村初中任教,并经常到小学进行调研,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有较深的了解,现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思考,希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现状
由于农村离县城较远,在教师分配的时候很少人会选择到农村学校工作,而且是越偏避越边远情况越严重。还有的老师工作服务年限够了以后,想方设法调离,所以造成农村教师专业水平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1、专任教师没有达到相应的学科学历要求。
经过“普九”和“两基”达标验收,很多学校教师的学历虽然达到“两基”要求,初中老师学历达到本科,小学老师学历大专化。但由于培训质量、考试腐败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不少教师的实际专业水平与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大部分老师是在岗进修,甚至一部分代课转正的老师全日制教育是初中毕业,代课后才去参加中师函授;有的是拿到高中文凭后参加成人高考取得的函授文凭,或者是本科学的专业与所任教的专业不对口,学历完全是为了“达标”而去深造,真正专业对口而且学历合格的老师为数不多。
2、农村教师专业配置不合理。
在农村中小学校,许多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是文科,多以语文科为主,而理科较少。但他们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可能是数学或者是物理教学,部分学科的老师严重不足,如初中的历史、生物等学科专业教师普遍不够,基本是由其他科老师兼上。而美术、地理、音乐则没有专业教师,有的学校是由非专业老师上,有的学校则干脆不开设。小学的英语、自然科学等科目没有专业对口的老师,全部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上,有时一位教师需要兼多科教学。这些教师由于专业不对口,上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或用来上自己任教的科目,甚至一学期都是让学生自习,使得这些科目形同虚设。而语文、信息技术老师则太多,所以只能安排这些老师“改行”上其他科。有的科目一个学校仅有一名教师,往往是有的老师太多课,而有的科目老师很轻松。这样的教师专业配置,客观上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很难保障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
3.农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待提高。
在农村地区许多教师有献身教育、奉献青春的伟大情怀,但不能否认,部分农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待于强化。由于专业教育程度低、教师来源复杂、管理松散原因,造成了部分教师的物欲熏心,缺乏热情与爱心等,使家长、学生抱怨之声不绝于耳,扭曲了教师的形象。
4.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素质相对较低。
当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令人担忧。首先,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农村地区,由“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比例较大,这些教师大多是“”中的初高中毕业生,年龄都在45岁以上。这些农村教师所接受的教师教育本身就是“先天不足”,加上也存在“后天营养不良”,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方法落后、观念陈旧,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并严重制约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二、农村教师的生存现状
1.目前农村教师的职业待遇偏低。
虽然经过工资改革,教师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由于边远乡镇经济不是很发达,很多教师仅仅靠工资维持生活,没有其它的收入,特别是物价飞涨,所以生活大都是捉襟见肘。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的教师工资与城市教师工资差距很大,况且,农村教师的医疗保险等福利措施也很难真正落实到位。客观上讲,农村教师的职业待遇仍然相对较低,一旦农村教师出现健康问题或重大疾病,就会给他们增加更严重的经济困难,甚至危及到其家庭的生存地位。下面三种类型的教师,在农村教师队伍中也占一定的比例
(1)一边教书一边种田的“农民式”教师。这部分都是就是我们常说的“半边户”,指夫妻双方有一方是老师,另一方是农村户口,主要是民办转正或代课转正的教师居多。这些教师在学校上班时是老师,放学、放假后就回家种田,甚至是有的老师早上从田里来上课,下课后又下到田里帮忙。这样的教师往往是靠一个的工资养活一个家庭,所以下班后不得不回家干农活。特别是一大批代课转正的“老教师”,这批老师因为年纪较长,管理与教学经验跟不上教育的发展形势,而且资格又“老”,年轻领导也不敢管理,因此,这些老师上课就是管好学生不出事,教学成绩也上不去,所教班级的成绩基本上就是学校最低分,学区最低分。
(2)星期一到星期五在学校,周末回家的“走教式”教师。这类教师由于家在城镇,工作在农村,所以每到星期五才回家里照顾家人,到星期天才回校工作。有的干脆就调好课,星期一才到校,星期五又不见人,每个星期工作三天半。
(3)刚毕业的低工资“月光族”教师。这部分教师因为刚毕业不久,月工资都在1500元左右,因为刚毕业,又要安置小家庭,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是没有住房,都是在校外租房,每月还要支付房租、水电费等,一个月下来工资没有了,只好向学校借支,这部分老师还为生活而操心,因此无法全身心仆在教育教学上。不难看出,农村教师经济状况的窘迫不利于其专业地位的改善与提升。
2.工作环境差。
从教师的工作环境看,农村教师所处工作环境较差,专业发展机会较少。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农村教师的教学实践条件较差。在教学硬件方面,农村中小学校与城市中小学校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在边远山区表现更为突出。有相当多的农村学校连一台电脑都没有,很难谈得上互联网的应用。教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和信息;学校缺少必要的实验设备,教师无法演示实验教学;教师教学缺少必要的音响设备,甚至连光盘、磁带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学校图书欠缺,教师教学资料缺乏;学校办公环境很差,往往七八人挤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不少学校校舍破旧,桌椅不全。其二,农村学校管理体制比较落后。农村教师的管理阶层政客气息较浓,他们似乎习惯于对教师发号施令,甚至武断干涉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作风在很大程度上泯灭了农村教师的创造激情。农村学校人文关怀的缺失,使农村教师处于“边缘”状态。这样的工作环境,使教师趋于保守,教师的专业发展变成了纸上谈兵。由于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较差,再加上较低的职业待遇,结果造成农村教师 老想向城市跑,这极大地阻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健康发展。
三、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精神已明确要求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许多地区为了落实上级精神,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骨干教师队伍,实施了 “名师工程”,以八步区为例,八步区制订了《八步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并制订了三个原则和六条措施,这些措施若能落实到实处,定会对八步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升起到转折性作用。笔者认为,作为农村中小学校,除了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之外,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
业务学习是提高本教研组老师业务水平的最好的方式,而时下有很多学校的业务学习流于形式,有的学校干脆就不开展业务学习。虽然现在各级的教师培训都开展得如火如荼,对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提供了平台,不过大部份学校由于培训经费不足,外出听课基本上都是那几个老师,一些老师没有过外出学习的经历。所以可以通过业务学习将这些老师外出学习的先进经验在组内进行交流与学习,对于提高全教研组的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2、加强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脱胎于院校培训的母体,日益成为现代教师培训的主流。“‘校本培训’的核心理念为:秉持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化理念,把学校视为教师发展的家园,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强调在教、学、研一体化中教师的主动参与和探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和专业发展,彰显教师的个体生命价值。”由于农村各地区各学校发展水平的差异,农村学校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的校本培训模式,如专题受训、教学反思、与他人对话、区域合作和行动研究等,从而使农村中小学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家园。农村教师要立足于学校和教学实践,在教、学、研一体化中主动参与,不断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从而历练自身,不断自主发展。学校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校本培训模式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3、创新农村教师培训模式。
现在许多地区对于教师的培训工作做得较好,对于中学老师的继续教育采用了网上培训的形式,小学老师的继续教育形式更是丰富,实行了骨干老师讲课,由名师、教研员评课等方式,对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创设了平台。不管什么样的培训方式都有利弊,比如网上学习,就会有老师为了完成任务挂上,根本不听,作业也有在网上抄袭的现象。甚至有的年老一点的教师根本不会利用电脑上网,去听一节课根本听不出什么,对这些老师来说这样的培训就没有什么效果,而最需要提高的恰恰是这批人。因此,还要探索教师培训的方式。
我认为教师的培训(特别是继续教育)应该分层次进行。如骨干教师的培训应该跟一般老师要不同,内容也不同,可以是参加国培计划或是省级的培训,而一般老师的培训重在教育理念、教学技巧的培训,对于年长一些的“老”教师,或学历不达标、代课转正的教师则应该重在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的培训,甚至于培训这些教师备课、上课的能力,或者让这些老师做一些教学参考书的题目等等。
4、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待遇,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
首先,国家应对农村教育继续实行较大的财政倾斜,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缩小城乡教师之间收入的差距,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偏低问题。根据国家财力和各地经济实力,不断改善农村教师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福利待遇,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健康地发展。要通过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待遇来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
政府在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同时,积极吸纳社会和个人资本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中,积极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工作环境。在此基础上,政府要通过采取政策改革新农村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规范教师管理阶层的行为。农村教师管理阶层要对教师施以更多的人文关怀,适当地为教师放权、减压,为农村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提供较为民主的氛围。
综上所述,农村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既需要外部的支持,也同样需要教师个体的不懈努力。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农村教师的不断努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廖龙龙 关于农村中小学专业素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远程教育杂志,2005.(2)48-51
[2]王卓,杨建云 教师专业素质内涵诠释. 教育科学 2004.(10).51-55
[3]李森教 师培训制度创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4(7)
[4]周奇 新世纪教师专业素质初探. 教育探索 2011(1).46-47
[5]王丽珍 耿芳 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中国教育信息化.63-64
[6]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36
[7]刘要悟 程天君校本培训的合理性追求[J].教育研究,2004(6)“基金项目:‘国培计划’项目和广西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广西桂东地区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批准号:[2010]60B22)”的子项目“新课程实施与广西桂东地区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本文是上述子项目的论文
作者简介:
莫权书,1975年6月生,男,汉族,籍贯:广西贺州,学历:本科
现任职称: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仁义二中副校长 中学一级教师
论文摘要: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整合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培训内容的整合;二是培训主体的整合;三是培训对象的整合;四是培训手段的整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培训与科研(教研)相结合。通过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以及专家的专业引领,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工作论述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关键之一。进一步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任务。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专业发展水平偏低,主要表现为: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教非所学”所占比例较大,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等等。以永州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为例,有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是由非英语专业毕业生或其他学科的转岗教师构成,与此同时,农村中学现有的师资不仅得不到充实调整,反而挑选一些较优秀的农村中学教师到城区中学任教,使农村中学教师队伍进一步弱化,给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
近几年,笔者担任了永州市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工作,对该市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了解,发现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培训主体方面:以培训院校、培训机构为本位,忽视中学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wWw.133229.COm目前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通常做法是:让所有参加继续教育的中学教师利用暑假到指定高校接受培训,实行大班上课,学完规定门数的课程即可结业。
二是培训对象方面:部分参训教师对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深,主要表现为:重学历进修轻培训提高,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仅仅是为了拿学分,上职称。他们在培训中往往学用脱节,被动学习。
三是培训内容方面: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主要由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这种统一课程、材、统一要求的教师培训体系,虽然重视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忽视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培训内容以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学习为主,缺乏对实践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整合,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单纯知识传授,脱离教学实际,较少考虑农村教师个人成长的需求,不能解决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
四是培训手段方面:师资培训多采取理论讲座的形式,课堂上专家理论指导性强。但多数培训者习惯于采用传统的培训手段:讲一听一记,重视理论灌棺,很少采取互动式、讨论式和启发式,手段单一,形式单调,直接影响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二、培训模式整合的含义
“整合”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上,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_l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成一个较大整体的发展过程及结果。
教育界引用“整合”一词通常表示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融合等意思。这里的“整合”指的是将培训模式的构成要素融入到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机整体中。“一般而言,培训模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与培训管理等,”培训模式整合过程,就是在某种培训目的指引下,将培训理论与具体实践中多种因素相结合的过程。
三、培训模式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训内容的整合
从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教师的知识结构包含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英语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日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教师的文化知识是指教师具有)而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培训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教师培训的不同目的进行不同的公1合,建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课程结构,不断促进教师的发展。在培训内容的整合方面,应注意结合中学英语教学的内容。比如词汇、教学法、听说技能、英美文化综合知识、英美文学赏析等。现代教育技术也是很多农村中学英语老师的弱项,可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二)培训主体的整合
所谓培训主体,即培训机构和培训者。目前,我国参与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大致有五大类:一是大学或师资养成机构;二是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三是教师专业团体包括教研、科研组织;四是教师任职学校;五是远程教育网。培训主体的整合,应注意聘请院外知名专家和优秀中学英语教师参与培训班的讲授与专题报告,采取高校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远程教育相结合,实现两种形式优势互补。
(三)培训对象的整合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继续教育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继续教育培训的基本任务应当是有效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教师在师范院校的学历教育完成后,还有一个很长的持续性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带有终生的性质。就培训对象而言,他们处于不同的生涯阶段,担任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等特点。他们有各种不同的诉求,比如需要具有学科性、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能解决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激发他们参与,变“要我学”为“我愿学”,能取得实效。因此,为了解决老师的诉求,针对不同教师的特点、需求和问题,可采用分类培训的模式,突出有针对性的分阶段的教师培训。例如,针对新入职教师采用“导师制”、针对一般教师采用“案例法”,针对骨干教师采用“课题带动法”等模式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师培训,以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另外,从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方面考虑,推行“顶岗实习、顶岗支教,置换培训”这种做法,既可以培养高校的师范生,又能够培训当地的中学教师,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缺乏问题。这是西南师范大学率先为重新确立师范大学培养目标、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完善大学服务职能做出了有益探索。目前,这一模式在四川、广东等省推广。一方面,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强化他们的从教技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农村教师队伍的造血功能。
(四)培训手段的整合
培训手段,即培训媒体、方式与方法。从教师学习方式角度看,有以案例为支撑的情景学习,以问题为驱动的行动学习,以交流互动为基础的合作学习,以经验提升为目的的反思学习,以发现规律为追求的研究学习等。从培训手段角度看,有微格教学模式、研训一体培训模式、网络培训模式、课堂观摩与教学反思模式等。
由于我国现行中学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是一种外控的“单向传递”理论型模式,缺乏对教学实践的关照,满足不了农村中学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研训结合是中学教师培训的一种有效模式。指科研(或教研);训,指培训。研训结合模式是指把教育科研与培训一体化,以研兴培,以培促研,将科研与培训有机地结合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培训模式。多年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关注教育实践,走入学校,开展合作行动研究,探索“研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果。“这种回归教育生活,回到教育教学的现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合作行动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研培一体化模式又分为:“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和互动式培训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有利于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式培训模式以专家讲座、学员参与、交流评议、典型示范、研训结合为特点,即“导一学一议一仿一研”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的主体性,实现双向互动。实践证明,“研训一体化”模式是较为适合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实际的,它既可缓解工学矛盾,又成本低廉,能真正全面有效地提高农村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一、重学习,强内化,打破专业成长的瓶颈
由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备课与上课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往往令教师感到自身专业知识、能力匮乏,特别是对于如何把新课程理念更好、更贴切地应用于具体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为弥补不足,打破自己专业成长的瓶颈期,使自己的职业能力成为永不枯竭的资源,特别是农村教师要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克服时间不足、学习条件相对较差诸多困难,经常性地补充新知识、新技能。
1. 向书本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对自己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价值的关键书刊。一方面,认识钻研本学科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做到经常性“温故而知新”,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提高自己的任教学科理论水平,努力建立既专业又广博的完整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潜心攻读自己专业中有代表性的各种教育期刊、研究报告、论著等文献资料,写读后感,将教学、生活实践性情况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以此逐渐充实自身的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理念。
2. 向他人学习。一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和教研组集体备课、研讨等协同成长团体活动,通过参加活动,获取他人的知识、经验,对照自身进行巧妙移植,充实自己的教学知识。二是积极参加进修部门组织的专题培训讲座,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三是通过各种教学观摩和外出学习向他人学习。这种方式对获取那些只可意念、不可言传的教学隐性知识非常重要。
3. 向网络学习。对于一个农村教师来说,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学习空间,它打破了年龄、时间和空间诸多限制,因此,教师要积极打造自己网上学习策略,观看视频课堂,阅读网络文本,与教师网友互动交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丰富学习资源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师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与不断内化,逐步解决自己在实施课改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逐渐摸索出适合农村课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重机遇,抓关键,促进专业成长质的飞跃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并非都能从专业生活的时时事事中发现自身专业成长的意义,而有时在不自觉问题上,一些关键事件往往对我们的专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成为专业成长产生质的飞跃的契机。因此,抓住职业生涯中的关键阶段尤为重要。
1. 积极投身校本培训。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不但要积极参加校本培训,还要自觉接受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培训任务。每学期期初集体备课中为大家上好第一节引领课;学期中间上好一节课改示范课;与同年组新教师结成帮教对子,签订帮教协议,制定帮教计划,与帮教对象共同备课,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使新教师很快摒弃畏难情绪,逐步成长起来,而本身也在“传、帮、带”活动中受益匪浅,加速了自己专业成长速度。
2. 积极参加各项竞赛。“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学竞赛是磨砺教师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每名教师要紧紧抓住每一次机遇,给自己压担子,积极参加各级竞赛,从活动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
三、重反思,善积累,提升专业成长的实践智慧
参与式教师培训是采用参与式方法对在职教师进行的培训,其本质的特征是通过活动实现教师在培训中的有效参与,使教师在参与中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甘肃省最早引入参与式教师培训是在“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该项目最初在临夏州4个民族县的小学、初中教师和全省的中等师范学校教师中普遍实施参与式教师培训,之后逐步扩展到甘肃全省。目前参与式教师培训已在西部许多省(区)推广。此间,笔者以培训者和课程开发者的身份参加了“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教师培训工作,并在项目专家指导下参与了多本参与式教师培训教材的编写。近几年,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甘肃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参与式培训效果追踪研究”的主持人,笔者与课题组成员对接受过参与式培训的农村教师进行了追踪调查。通过对调查所收集资料的分析整理,以及对接受过参与式培训的教师在他们自己教育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情况及效果的了解,我们认
为参与式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对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来讲,由于学校大多处在交通不便的偏僻落后地区,学校经费又十分短缺,因此,他们很难接受到自己所需要的专业发展方面的培训。在“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实施初期,本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甘肃临夏州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数十年也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专业培训。即使能够参加一些上级教育部门安排的培训活动,培训也大多以专家讲座方式进行,偏重于理论描述,培训形式单一,教师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调查中就有教师反映,以往参加的培训对其专业发展帮助不大。有教师说:“培训时讲的东西不符合我们的实际,回来用不上。”“培训配发的教材太深,看不明白,专家的报告理论性太强,听不懂”。可以看出,脱离农村教师实际的培训不但无益于教师专业提升,反而增加了农村教师的疑虑和负担,不能有效地帮助农村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更难以帮助农村教师改变教育教学观念。
本课题组了解到,农村教师希望通过培训不仅仅能获得新理论,得到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掌握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的策略、方法和技巧。例如在回答“你所期待的教师培训内容”这一问题时,有93%的教师选择“指向农村中小学的实际问题”,有94%的教师选择“与其他受训者交流教学经验”,有81.4%的教师选择“对学科教学提供具体策略”。有68%的小学教师和52.38%的初中教师希望改变“讲座式培训方式”,认为最有帮助的培训方式是专家与教师互动交流。他们特别希望能通过培训与专家沟通,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学到有用的东西,了解别人在怎样上课,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这不仅反映出长期以来农村教师的培训现状,也反映出农村教师对培训的强烈需求。因此,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形式单调等问题,成为农村教师培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城市教师一样,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他们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参加进修学习和专业培训,才能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改变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育方法。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学校环境、交流机会等,都比不上城镇教师。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他们个人的工作经历、生活环境及个人发展意识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进修培训的学习观念、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发展。因此,寻找和提供一种基于农村、基于学校、基于课堂、基于教师,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符合基础教育新理念的有效培训方式,应该是关注农村教师发展、参与农村教师培训的教育培训组织及培训专家的目标和责任。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教师培训提供了最适宜于农村教师培训需要的这样一种新型培训方式,即参与式教师培训。从2002年至今,“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一期和二期,一直在教师、校长培训中积极倡导和实施参与式培训。目前,不仅在县级培训、省级培训、校本培训中持续推行参与式培训,而且这种培训已经开始推向全国。
二、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特点
1.参与式教师培训注重培训过程中培训者与教师的共同参与,让教师明确参与式培训必须依靠参与者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作用的发挥。而且参与式培训注重形成活跃、宽松、平等、和谐的培训情景,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参与热情和创造力的发挥,使接受培训成为教师自主、自动、自觉的行为。
2.参与式教师培训可以将农村教师现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交流充分展现出来,有利于培训过程中所有参与者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并且在交流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有许多教师长期任教于农村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其本身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就是一大笔财富,而参与式培训也为教师充分展示他们的经验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3.参与式培训本身对教师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参与式教师培训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培训模式。这种教师培训模式提倡培训者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可以拓展教师主动学习的空间和领域,激发教师学习的动机,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亲自参与活动过程,在参与中体验和感受,便于他们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迁移操作。这对于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授受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下忽略学生主体的现象,都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和作用。
4.参与式培训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形成积极讨论的交流气氛,能充分体现教师参与的主体性,给培训者与教师之间创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宽松安全的环境。每一位教师在培训中都有机会发言,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之间互动的方式也灵活多样,这使得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比较好的培训效果。
三、参与式教师培训有效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题组通过对接受过参与式培训的临夏州的东乡县、康乐县、和政县的部分农村学校教师进行追踪调查,了解到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1.参与式培训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笔者开展的有关参与式教师培训效果的调查发现,参与式教学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共同参与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并运用到了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69.8%的教师对参与式培训给予了比较好的评价,认为“与讲座式培训相比较,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形式效果更好”。有一位老师说:“参与式培训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行为。”“参与式教学让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新的认识。”老师们普遍认为,经过参与式教师培训后,他们对教育、教学、学生、学习等方面的认识都有了变化。谈到参与式培训的效果时,老师们常常提到的话题就是参与式教师培训在改变自己观念方面所起的作用。例如,在被问到“教学中你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最主要的原因”时,有59.5%的教师选择回答“教学理念科学”。在对“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回答上,有46.4%的教师认为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改变了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有78.9%的教师认为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形式非常好;有88.3%的教师回答自己在参与式课堂教学活动中基本实现了师生互动式的合作交流。在回答“参与式教师培训对你改进教学、转变观念所提供的帮助”问题的选择中,有46.5%的教师认为有很大帮助,有53.5%的教师认为有帮助。对学生的问卷结果说明,在老师采用的参与式教学中,有92.9%的学生认为自己都能积极参与。学生普遍认为,参与式教学使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了一定提高。可见,参与式教师培训在帮助教师形成新的教育观念、转化教育行为等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参与式培训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主体意识的提升。接受过参与式培训的教师普遍认为,参与式教学没有单一固定的形式,要求教师根据需要和教育教学的实际条件即兴创造,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访谈、辩论等都可以成为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参与式方法。此外,为促进学生参与和增强学生体验而设计的各种活动也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全面准备,而且要能够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灵活地处理各种突发问题,娴熟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恰如其分地提出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参与式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施展才华、发挥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他们的专业素质在组织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中得到提升。有一位被调查的教师说:“自从接受了参与式培训之后,自己不仅对教师职业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对自我也有了重新的认识。”“参与式教学也让自己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我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由于在参与式教师培训过程中,参与者被要求不断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情感反应和学习策略进行反思,在与其他参与者的交流中不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因而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他们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学会了对自身行为进行控制,对未来的自我进行筹划,从而为在专业水平上取得更大的进步提供可能性。由此可见,参与式教师培训对于激发和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3.参与式培训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参与式教师培训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师培训听讲座、记笔记的单向培训方式,同时让教师作为培训活动的参与者参与到培训活动之中以增强培训活动中的教师合作意识,提高培训效果,更重要的是接受参与式培训以后,教师通过体验能够掌握参与式方法,提高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回到学校后,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参与式方法,尽可能将有关理念和方法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
我们在本项目的调查中了解到,接受过参与式培训的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中积极实践参与式方法,并且教学能力从中得到一定的提高。问卷结果显示,有97.7%的教师认为参与式教学的理念、方法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方法有比较大的帮助。有67.5%的教师认为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比较大。在对被调查学校的课堂观察中我们看到,尽管有的课堂活动设计并不是很好,但老师们都在积极尝试运用参与式方法,努力为学生提供共同参与、主动学习的机会,说明了老师们的教学行为在发生变化。在我们观察的25节课堂中,有18节采用了课桌分组摆放的形式。有的学校由中英项目配置的课桌就是六边形的,这种形式本身就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老师们采用比较多的参与式方法有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师生问答、角色扮演等。他们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践过程中也经常在一起探讨和交流经验。调查中了解到,有55.7%的教师经常与其他教师讨论参与式教学方法。他们认为,参与式教学对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能力、教学的组织与驾驭能力都提出了比过去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应具备一定的水平和应变能力。同时他们也积极尝试设计和组织各种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更多收获。可以说,教师恰当、高效地使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完善的过程。
4.参与式培训促进了教师教研意识的增强。调查显示,有71.7%的教师认为,与接受培训前相比,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有一位校长说:“过去学校开展的一些教研活动基本上流于形式,学校与外界交流很少,得不到其他学校的教改信息。”老师们也反映过去几乎不知道怎么进行教学研究,因此教研意识比较弱。自从接受参与式培训之后,很多教师开始琢磨教学问题,反思教学行为,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的办法,也尝试着写一些教学论文。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教研成果变成文字发表在专业刊物上时,感到非常自豪。可以看出,参与式培训让教师的教研意识有所增强,给参与者提供了教育和教学研究的新思路,改变了教师不进行研究的习惯,改变了“只教不研”“教研脱节”的现象。通过这种培训使教师认识到,要在尊重每一位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学会对自身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学会结合学生的实际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学会对自己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同时,教师也要不断进行专业学习,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在组织与实施教学的实践中得到提升,教育和教学研究能力得到增强。可以说,农村教师对教研问题认识上的变化和教研意识的提高是参与式培训给他们带来的最显著的变化。
以上分析说明,参与式培训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其意义在于它能够关注教师需求,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主体性、创造性,促进了农村教师在培训中的有效参与。
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甘肃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参与式培训效果追踪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批准编号为DFA030117。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教师专业性发展”是当今国际国内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教师是一种专业化职业,大力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必然趋势。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目前教师专业化意识不强,教师专业知识贫乏,最终导致教学实践中经验主义的盛行。为了全面了解我县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调查与研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有效措施,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健康发展。
一、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时代的要求及教育的价值。在新课程改革时期的教师要求是研究型的教师,因此教师们开始有了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理念。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东西,学生的许多问题常常会让老师感到措手不及,因此他们都能认识到在学生面前当个好老师,也要求不断地学习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2)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初中教师专业素质主要体现在语言专业知识、相关的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等方面。其具体要求为: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语言表达自然流利,语音语调正确,有较高的听、说、读、写教学技能,能熟练地组织课堂教学;具有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活动、制作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具有能歌善舞、能写善画的艺术才能;性格活泼,有创新意识。
总之,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教学科研能力等素养是初中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
(3)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当今世界一体化、多元化,技术迅猛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公民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素质,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他们会生存、会学习、会合作。为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势在必行。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 :课改的核心就是教师,教师的核心作用就是如何把先进的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
二、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学历与知识含量不相匹配。据调查,新化初中教师全部具备了专科以上的合格学历,但主要是通过自考、函授等途径取得。虽然他们的学历达标了,但与初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相比,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如下问题:基本功不够扎实;不能自如地驾驭课堂、组织教学;书写不规范,专业知识与技能没有达到专业大学的水平。
(2)专业理论知识贫乏,知识结构单一,教学理念陈旧。据调查显示,80%教师没有系统学过教学法、心理学和教育学;60%以上的教师对《新课标》所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及“合作学习”模式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了解其精神实质。教学的内容方面过多强调活动形式的趣味性,而忽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忽视了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过多地设计了一般性游戏,而忽视了竞争合作性游戏。教学理念陈旧,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适应《新课标》的需要。
(3)教学能力不强,照本宣科者多,创新探索者少。一直以来,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教参的指示一步一步地开展教学,无需教师本人再做过多的思考,教师养成了照本宣科的习惯,根本无意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尝试创新。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接受新的信息少,教学中往往墨守成规,刻板陈旧。
(4)教学负担过重,教研意识薄弱。工作量大、课时过多、负担过重,致使他们很难有充分的时间钻研教材,顾不上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就更谈不上从事教研活动了。在科研方面,在地市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过教学论文的仅占5%;绝大多数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教改实验或课题研究工作。以上的分析表明,目前农村教师显然距离新课标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目前我县全面实施初中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1)拓宽教师引进渠道,严把教师素质关。我们应尽量把那些师范院校专业素质好、喜欢教学的年轻人才吸收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来,同时也可以鼓励、招聘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对这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进行考核和认定,合格者方能担任教师教学工作,严把初中教师入口关。
(2)开展切实有效的继续教育。自从2001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县的教师培训体系已逐步建立,参与部门多,初中教师接受培训的面比较广,从调查来看已有80%的教师接受过省、市、县等某一级别的培训。从各调查结果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不断完善培训的内容、方法和目标,要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主,特别是提高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观念和实际教育行为、能力,帮助教师理解、内化基础教育改革提倡的基本理念,完善、提高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以达到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的目的。
(3)加强教育科研的管理。有些学校已初步建立了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研究制度,说明各学校的教学研究正在做着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调整。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县仍有不少的学校对教育科研重视不够,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中教师的科研成果只占12.3%,同时初中教师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问题确定课题、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等方面的能力不够强也有关系。
(4)设立督学制度,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督学的任务是深入课堂,随时听课,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职业技能、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实施督导检查,并对检查的情况做出评价和记录。对在职教师建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每两年进行一次。凡通过由各市、县统一组织进行的初中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考核的水平测试,成绩合格者方可任教。
(5)充分发挥业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做好“传、帮、带”。骨干教师要将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为其他教师开示范课,供全校的教师观摩、学习、探讨,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加速新教师的成长;鼓励名优教师到师资相对薄弱的地方开示范课,传经送宝,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互相交流可以帮助教师自我反思、自我 发展 ,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6)强化校本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任务能力。通过学习新课程和新技能,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工作效率;通过改进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与学的质量。通过开展以教师自主学习为主,以专题讲座、观摩教学、案例教学、说课评课和参与式培训等为辅的校本培训,同时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研究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以达到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任务能力的目的。
四、结论
本文主要调查了新化县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并分析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我们必须对教师专业发展高度的重视。我们呼吁:娄底市教育局、新化县教育局务必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一支语言能力强、基本功扎实、交际能力强,文化内涵丰富的专家型、研究型的专业教师。同时,农村教师也应该着眼于未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使自己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必须给自己定好位,必须走“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随着学龄人口急剧膨胀,学校教学规模迅速扩大,教师队伍的扩张也是惊人的。特别是农村中学,建校时间短,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使师资引进招聘数量更大。于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一项非常必要而且紧迫的工作。
一、农村中学青年教师培养的制约性因素
1.农村中学能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的优秀老教师少。大多数农村初级中学成立于1986年中小学分设之际,当时合格的中学教师十分稀少。尽管后来绝大部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取得合格学历甚至高学历,但至今仍有若干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存在。由于农村教学条件艰苦,难有教学成就,所以很多优秀教师自然流向城市,使本来就先天不足、底子极薄的农村优秀师资更是凤毛麟角,给青年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2.农村教师工作量大,专业进修机会少。就目前来看,城区学校师资超编现象普遍存在,而农村中学基本还处在缺编状态。因此,农村教师教学任务普遍偏重,花在自主专业进修与学习上的时间精力都偏少。又由于信息、交通、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农村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培训提高的机会明显少于城市学校教师,使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相对滞后。
3.农村教师自我发展压力偏小,内驱力不足。这一点主要在于农村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档次低,示范的负效应不容忽视。这当然不能责怪农村老教师们不求上进,水平低。而是由于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不如城市,农村孩子学习能力远不如城市孩子,使教师们有许多工作花在本应该由家长管的事务上。农村学校教学学术氛围普遍不浓,青年教师处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很容易懈怠。
二、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具体措施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提高农村中学教学质量,关键在于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抓紧抓实。在积极参与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新手上路,“拔苗助长”
最近几年,农村中学招聘的新教师都是大学本科以上专业对口的教师,他们各方面的素质相对较高,但毕竟是新手上路,教学实践经验与教学理论运用还是空白。为使他们能有超常规的进步与发展,可以采取“拔苗助长”的方式。
1.压担子。让上岗一两年的新教师担任九年级毕业班中考科目教学任务;让上岗一两年的教师担任年级级长、教研组长、校团委干部等职;这些“拔苗助长”的措施,让新教师挑起重担,他们就必须全力以赴,努力提高。也使他们得到了更多锻炼的机会,从而更快地脱颖而出。
2.结对子。新教师的成长少不了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师徒结对帮教活动是一个好方法。从备课指导、听课指导、作业指导,以及汇报课指导等全方位介入。优秀的区市县级骨干教师成为师徒结对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当然,新教师的培养更需要备课组甚至整个教研组的努力。
3.查本子。仅依靠师徒结对等形式培养新教师显然是不够的。学校领导必须直接过问,经常关心。不仅经常查查新教师的备课本、批改的作业本等,还可以让他们把阅读教育书籍的摘录、领悟、与实际的联系等写下来,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感受记下来,定期查看这个本子,与新教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温理论,转化能力。
(二)教学评比,“引人入胜”
开展各类教学评比是培养青年教师,促进其专业成长的重要方法。教学设计评比、课堂教学评比、说课比赛、教学案例评比、教学故事评比、教育论文评比等等。这些也为青年教师搭建起一个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吸引青年教师们乐此不疲地展现自己的教学魅力。
1.教学竞赛全面观照。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青年教师同伴互助发展的基本途径。全校性的每学期一轮的课堂大比武,给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以螺旋式上升的既定轨道,让青年教师重视练好教学基本功,重视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微观把握,也重视教学反思,理论学习,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2.选拔人才鲶鱼效应。学校一旦重视从年轻教师中选拔中层干部,年轻人就会有目标,有希望,有追求。因此,在不违背民意的前提下,在教学业务评比中,适时推出一些新人,给人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感觉,使青年教师队伍有效激活,给更多的青年教师有一种他行我也行的感觉。他的钻研劲就会越来越足,钻研力越来越强,教学力也就会越来越强。
(三)融入社区,“入乡随俗”
农村中学近几年受国家政策的照顾,补充了很多的“特岗”老师,这些老师有好一部分都是外籍的,让这一部分教师尽快适应本地生活环境,了解本地民风民俗,以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
1.学习方言。教书育人,最需语言的沟通与交流,与学生可以用普通话,但若学生讲方言,教师听不懂,是一种遗憾;与家长交流,很多家长不习惯用普通话交流,有些场合讲普通话显得太严肃,讲方言可能更显得尊重与亲切、随和而融洽。
2.鼓励家访。家访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重要方式。通过家访,还能了解学生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从而找到许多学生存在问题的根源,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
三、问题探讨
青年教师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作,长期努力。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成长;高效教学
一、着力于“观念”的改变,促其想干
1.目标激励,发展内驱力
学校能否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和高效益的教学过程管理,要发挥目标激励作用,调动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首先就得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很多农村老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学校应该制定符合校情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规划”,让教师主动规划个人的近期(1~2年)、中期(3~5年)、远期(8~10年)专业发展目标,让“个人规划”和“学校发展”相得益彰。思想问题是根本问题,思想通则一通百通。学校领导要身先士卒,在工作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事不对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领导和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以教师为本,从中获得教师的主动,促其想干,从而有效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做好铺垫。
2.标杆引领,结对帮扶
学校要定期开展“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评比活动,让身边的骨干、能手成为普通教师的标杆,营造人人争创名师的氛围。重视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帮扶的“青蓝工程”活动,制定结对帮扶协议,公开承诺帮扶目标,让“新”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巩固、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获得帮助和指导,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让“老”教师能够更加全面地实践、总结自己的教学,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同时以活动为平台,相互砥砺,彼此寻求更加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新路子。
二、着力于“课堂”的研究,让其真干
1.录制常态课
学校每学期开展的公开课活动大多是精雕细刻的“展演课”, 是教师个人、备课组优化整合出来的样板课,很难真实反映教师平常教学的状况,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还应该取决于教师的常态课。如何准确把脉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大面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认为“随机录课”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体现的是学校教研管理的本真回归,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可以起到推动教师自我发展的作用。教师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集中观看录课内容,开展说课评课活动,进行集体“把脉会诊”,鼓励教师自研、自磨、自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2.抓好研磨课
“磨课”是教师练就内功的开始,是教师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经过研磨而成的精品课,会让听者如沐春风,心旷神怡,如览群峰,豁然开朗。要想上好质优课,成为名师,就必须打磨好一节课,因此农村中学由教导处牵头,每学期从教研组选一两名教学成绩相对较弱的老师上研磨课,执教者在写了教案后,交给同组教师讨论修改,然后进入“课堂实战”,包组的领导、同组教师观摩后提出优点和不足,自己再反复斟酌,这样进步的不仅仅是执教者本人,其他参与“磨课”的人也同样受益匪浅,何乐而不为呢?
3.展示精品课
“精品课”不仅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形式,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坚实平台。“精品课”是教师的杰作,更是教师成功的象征。教师应该把“精品课”作为专业的追求,学校应该把“精品课”当做优质资源来开发与储备。学校应多开展赛课活动,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报名参加,每次活动都评奖颁发证书,使老师们在学习、交流、点评中总结得与失,可以说“精品课”的展示,助跑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着力于“方法”的指导,教其会干
1.名师引路,同课异构
教育是艺术,要想达到完美统一,令人赏心悦目,就必须有专家引领和指导,这样就会大大地避免少走弯路。农村中学自身的资源和条件比较有限,应该想方设法邀请省市内外专家、学者到校讲学、授课,鼓励学校老师与教育专家同课异构,同台竞技,通过专家的“临床诊断”,打破课堂教学提高的瓶颈,重点从管理方法、教学艺术上给教师以指导。应该说专家、名师们丰富的经历、不凡的谈吐、智慧的语言,给教师带来的不仅仅是思想理念上的“大餐”,还教给了我们的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怎样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等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这是提升农村中学教师教学水平的绝好机会,会给他们带来压力,更会带来动力。
2.学会反思,提升能力
常言道:“教书30年,充其量是个教书匠;如果能坚持写教学反思3年,那么就很有可能成为名师。”而现实中,我们农村中学多数老师都还没有这个意识,更没有养成习惯,就是能写几篇小论文,也完全是为了自己评职晋级的需要。要让教师成为名师,就必须培植其反思意识,不反思,就无所谓好与差;不反思,就不可能有创新和超越。反思什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为什么自己煞费苦心、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无动于衷、昏昏欲睡?为什么有的内容教了多遍,而学生仍学不会、做错了?……如此种种,这些问题虽然不全是老师的原因,但作为老师我们必须面对,必须反思。而且要通过反思达成若干共识:课堂必须是学生自己的课堂;课堂必须是思维训练、思想碰撞、激情洋溢的课堂;更是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课堂……总之,要让反思成为我们工作的常态,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营造一种科研氛围,于反思中寻求更快发展。
四、着力于“平台”的搭建,迈向能干
1.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在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坚持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加强教研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培养团队精神,形成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金字塔”学科梯队,从而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激励成才、鼓励冒尖,帮助教师找到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可以开展各种比武和竞赛活动,如,说课比赛、教学基本功竞赛、论文写作比试、试卷命题、解题能力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普通话朗读比赛、英语口语演讲赛、板书竞赛、教学案例设计比赛等,提供这些平台,就是给教师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和舞台,大家在竞争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创新。
2.举办校园讲座、沙龙活动
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带着理想进课堂,教学才有风格;基于研究搞教育,教育才有品质。为了让教师把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学校每学期都举行教师自己开讲座和沙龙活动,让农村教师也能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自己组稿,自己设计,虽然没有专家、学者那样高屋建瓴,但必定是自己的教学心得和感悟,让教师进行思想、智慧的碰撞,在碰撞中思考,在碰撞中总结,在碰撞中前进。
3.走出去,与名师零距离
为了更好、更快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每学期都尽可能安排各科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让他们开阔视野,聆听名家报告,目睹名师风采。外出学习的教师们回校后,要求他们为相关学科教师作学习汇报,进行“移植课”展示,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 科研环境;网络平台;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3)22-012-1
农村教师受地域的限制,许多人不知科研为何物。面对职称评定,不得不东拼西凑地杜撰出几篇论文应付一下。作者尝试利用网络平台构建校本科研环境,让教师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学习培训和开展教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成果。
一、农村学校科研现状的分析
1.农村校本科研的现状: 校本科研是推进新课改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它以学校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解决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受面对面与专家交流对农村教师来说机会很少,因此,他们得不到先进科研理念的指导,没有得到更多更高层次的专业引领和协助参与,导致该群体只能停留在实践的水平这一层面,很难上升到理论高度。
2.农村网络科研的现状: 随着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学校接通了互联网,教师人人都配备了笔记本,为网络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弥补传统科研的不足,许多农村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网络开展科研工作,但更多的是网络上散布的教师博客或教师研修QQ群。他们继承了传统科研的方式,也开设了各种各样的交流研讨栏目。但网络科研由于缺乏区域科研管理部门的指导,也只能是局限于在低水平上的教师科研互动,很难对学校、区域性科研发挥多大的效益,因而对教师科研活动不能产生明显的提升。
二、农村网络校本科研的优势
1.技术门槛低易于实现。 网络科研硬件包括网络和计算机,这些基础条件过去农村学校是不具备的,但是随着我省教育现代化工作的顺利完成,这些问题随即迎刃而解。教师只要经过简单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在网络上注册个人博客,加入本区域的学科群博客圈,熟悉相应的操作要领,就可直接参与到网络科研活动中来,得到更多的学习、交流和提升的机会。
2.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利用博客或QQ群开展网络科研,学校教科室组织方便,容易实施;参与者不必在某一时间和地点聚在一起,交流研究心得,抽空就能发表一点自己的见解;也没有面对面交流时不便直言的尴尬,发言顾虑少,能敞开心扉尽兴地探讨;没有倾听发言的即时性局限,教师阅读更加随意;教师可以自由地安排交流和阅读的地点和时间,解决了日常课务和交流互动的矛盾。
3.思考充分,交流深入。 传统科研活动表面看起来热闹,但是往往只是关注了活动的形式,没有调动起每一位成员的参与性。群体性研讨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思维的深度和教师认识的冲突,很难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时,常规科研活动受时间的限制,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某一问题做到认识全面、深刻。而在网络上,教师在线下可以静下心来查阅文献,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该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觉得想法比较成熟时再与他人探讨,使得交流互动有深度,不走过场,有收获。
三、农村网络科研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1.构建学习平台,实现成果互享。
利用网络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最大化,这是网络带给教学研究的最大优势和便捷。学校在老师中确立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意识,引导老师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借助校园网、校务平台,及时上传最前沿的科研信息,最实用的科研资源,供老师自主选择学习,达到了资源共享和学习促进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优质、有序的网络科研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优质的科研范例。
资源共享的前提是人人都能提供有价值的网络资源和自我科研心得,这就要求参与者平时要多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文献搜索的方法主要有: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如百度和谷歌,输入所要检索的关键词即可;利用文献追踪法,即查阅文章后面的参考文献来获取更多相关资料;利用专业文献数据库如知网、万方和维普查找。
2.构建实践平台,实现科研互动。
学校把QQ群引入教育科研,根据需要建立不同课题的QQ群,不定期地开展QQ群主题研讨活动。这一动态的研讨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了非面对面的同步研讨,使得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意见成为可能,教师个体之间互相学习,校本和区域科研骨干的示范作用得以发挥,实现了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互动。
3.构建交流平台,实现思维互联。
个人博客。借助“连云港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这一平台,教师人人写博,全校上下组成了一个发展共同体。通过发表自己的案例研究、教学反思等,在交流和分享中产生新的思想,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反思意识,实现了教师新科研资源的共享和共同发展。
BBS论坛。结合我校“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研究,鼓励教师登陆学校网站开设的BBS论坛,建立子课题小组的研究主题帖,展示团队的研究成果,就建构式生态课堂实践与各地同行进行研讨,实现异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