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等职业教育

时间:2022-11-16 07:42:16

导语: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等职业教育

第1篇

我国“三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资源承载量过重,超负荷运行;二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大,自然灾害严重;三是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经济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四是人口压力不断加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民收入幅度逐渐减少;五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生产条件差.如果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人口增减及其素质等,其中,“三农”是关键的瓶颈因素.如何减轻农业资源承载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效抵御自然灾害、提升农业经济投入产出比、增加农民纯收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等,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业科技人才不足,怎样保证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从“入口”到“出口”顺畅(如无特殊说明的话,实质上应是整个农业高等教育,下同),有效服务农业经济建设,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任务,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因此,需要进一步对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进行全方位改革研究,如果把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看做一个系统,那么系统内部主要涉及到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教学团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关键要素,系统外部主要涉及到招生政策、就业政策、财政投入改革等关键要素.就系统内部要素方面,左家哺、王松山、杨棣、刘友贵、夏金星、张大勇、蒋高明、于伟等人做了许多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些实效;就系统外部要素方面,研究报道不多,如李友华作了一些尝试,这些研究主要基于就业的“教学环境”角度,而未从就业的“社会环境”因素来考察,由于这些研究成果自身的局限性而导致无法取得实质性推广效果.我们认为,系统外部关键要素仍然是阻碍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招生政策、就业政策和财政投入等系统外部关键要素问题,方可出现“有人报考农业、有人想学农业、有人愿学农业、学农业有出头、始终服务农业”局面,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才能走出窘境,最终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服务.

2借鉴国际农业及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

通过发达国家及地区与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发现,中等发达以上国家或者地区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均有优惠政策,在生产资料方面政府给予补贴式销售,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较低,而农产品则又采取政策性补贴.因此,农民比产业工人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好,农民是一种从事无污染或者低污染的、高尚的生态职业,学习农业类专业并不觉得低人一等.这样一来,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农业高等教育是按照农业科学与教育科学发展规律、不断地循序渐进在改革,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也实现了持续健康地发展.相反,我国农业高等教育机构希望去除“农字”牌子,或者将农业类专业改成了类似工科类、商贸类专业,基本没有保持各自的农业特色,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造成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对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认为学农业类专业没有出息,技术含量不高;其次,农业政策多、实惠少,农产品廉价导致农民增收极其缓慢,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投入比工科类少,如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重点实习实训基地投资,农业类基地只有工科类的70.8%,其实农业类基地占地面积比工科类大,土地成本投入、土地生产力没有计入建设经费之中,不利于农业类基地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第三,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大且琢磨不定、变化无常,各类保险公司推出的农业保险品种少之又少,而且几乎不愿意承接农业保险,伤害了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反过来也影响了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3改革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政策与就业政策

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普遍存在轻农、鄙农、厌农心态,从事制造、加工、纺织、建筑等工作,如若城镇户口者则称为“工人”,而农村户口者则被贬低为“农民工”,这可谓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现象.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导致人们也不愿意接受农业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就更加突出.农业高等教育没有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尊重,各类农业高等院校只有使出花招“脱离农、林、牧、副、渔”,涉农涉林等农业类高校想尽办法去并入综合性大学,教学院(系)名称纷纷改名,改为工程、科学、技术之类.这些名称已经失去了它的科学内涵和实际意义,严重影响了涉农涉林等农业类科技人才的培养,对于属于专科层次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可谓佛头着粪.目前,农、林、牧、副、渔类专业招生政策虽可以享受降分录取待遇,但由于涉农涉林等专业压根不是考生及其家长心中的期待志愿,填报考生基本不多,新生到校情况更是郁郁寡欢,实际报到率比工科类、文科类低,以湖南省2010~2013年涉农类专业为例,农业类专业比工科类、文科类专业到校率低20%~40%.除了社会普遍存在轻农、鄙农、厌农心理心态外,造成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以下6个方面:一是公务员考试内容有利于法律、财经和管理等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生,不利于涉农涉林等农业类专业毕业生.二是我国农场、林场及其加工企业经济效益一直比较低,大多数处于半倒闭甚至倒闭状态,由于启用专业技术人员人力资源成本比打工者高,需要专业技术人才不多.三是农业类事业单位相对其他行业而言比较少,这些单位大多数是为解决行政管理部门超编人员而设立,或者其录用人才也要参考行政单位招考公务员模式.四是村级基层组织全部为民主选举,不能直接任命村干部,也不能在村级基层组织直接任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使涉农涉林等农业类专业毕业生又缺少了一个平台.五是我国没有采取类似国外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际会预留、空出很多就业岗位以便补充专业类人才的策略,尤其公益性质的农业类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单位更加有政策性预留保障,这也直接影响了涉农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六是出台的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治和生活等优惠待遇,与十分艰苦的基层工作、生活、学习实际条件相比,影响力显得微不足道,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总之,归根结底是就业影响了招生,进而影响了整个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由此一来,研究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政策与就业政策十分必要,其中,首要的是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政策改革.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建议: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含农业高等教育)的学生从事本专业相近工作以及报考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时,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必须尽开绿灯,如招聘资格不得随意提高学历要求,农业行政招收公务员以及参照行政单位的事业单位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考试总分的50%甚至更大比例用于农业类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考试内容,国有企业招聘技术人员总分全部或者80%以上用于农业类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考试内容,私有企业招聘农业类专业毕业生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建议前10年每年给予1~2万元财政补贴);对涉农类专业学生从事农业生产行业者国家助学贷款给予免除,农业类院校招收涉农类专业学生政府给予减免学杂费甚至完全免除学杂费(如学费、住宿费、其他代收费用,下同),对涉农类专业学生政府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

4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改革

据测算,职业教育学生培养成本是同级普通教育的2.6倍.从目前教育财政投入来看,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与普通教育大体持平,而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大、几乎没有收效,导致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基础办学条件较差.加之,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自我发展提升能力比较弱,很难办出各自特色,最终无法有效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于政府投入远不能满足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办学需求,学生学杂费成为了各个院校办学收入的重要来源,学生接受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费用不降反升.以湖南省涉农类专业为例,接受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主体来自农村、大约占70%以上,按照湖南省2013年涉农专业学费标准,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费3000元/年(重点专业3300元/年),高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平均为3150元/年,住宿、书籍费和各种代收费等1400元/年,生活费用4000元/年,合计为8550元/年,完成学业每个家庭大约需要支出25650元/年.根据新华社多年报道的资料,从2003年~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年收入如表1,10年期间全国农村居民年均收入4724.2元,如果一个家庭以4口人计算(实质上只有3个劳动力、因1人在读书而非劳动力)全年所有收入为14172.6元,扣除生产物资开支、生活费用的话,基本上勉强能够供养一个子女接受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尽管各级政府和院校实施了奖、助、贷、勤、补等多种措施,也只是僧多粥少,居高不下的受教育成本极大地抑制了广大农村子女迫切渴望学习需求.因此,尽快研究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成本与学费津贴标准、改革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政策是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在此,我们建议:第一,政府应该增加对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农业高等教育)机构拨款力度,提高生均值拨款比例,可考虑拨款比例提高到50%~100%之间.第二,对于农村或者城市贫困学生学习涉农类专业免除全部学杂费、对于城市学生(贫困学生除外)减免50%学杂费.第三,学习涉农专业学生每年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可考虑在3000~5000元/年之间.第四,国家各类助学贷款、奖学金、贫困生补助优先考虑涉农类专业学生并提高所占总数的比例,综合表现、学业成绩相当条件时优先涉农类专业学生,涉农类专业贫困生补助、奖学金评选比例可考虑比其他专业提高30%~60%的比例.

5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167-01

转眼间,我到高校教书已经有7个年头,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从上课会脸红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能够对内容熟练运用的教师。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学生为主体。在设计教学方法过程中,做到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其次,研究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组织教学的立足点,除了教学的内容着重点的把握,还应该考虑到内容的延伸。随着网络深入生活,教师能够利用的资源更加多样化,互相交流教学方法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多,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何种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

作为青年教师,除了听资深教师的课,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我还参与了我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精品课建设,参加各种教研教改活动锻炼自己,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工程预算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行业,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其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这是高等职业学校不同于一般高等院校之处。

暑假期间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的通知》(豫政〔2012〕48号)等文件精神,我利用假期到某工地实践锻炼。

此次深入现场,到施工第一线,并与监理方总监、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等多人交谈,了解工程具体形式,学习到真实的施工过程。不但深刻理解了书本上呆板的知识点,更获取了教学的第一手资料,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通过这次下现场锻炼实习,我感悟很深,收获不小,有以下几点:

第一,因条件所限,目前我们的教学仍在理论结合实践方面较薄弱,学生接触工地和现场的机会较少,对现行规范和标准图集接触较少,识图能力较差,以所授建筑工程计量计价为例,在认真听取了工地师傅的建议后,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不但要将理论知识、工作原理讲解到位,还需加强实际建筑施工图纸应用,加强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

第二,有条件应带学生多去工地参观实习,包括认知一些先进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建筑材料。此外,应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加强规范、标准图集的内容渗透,使学生有机会多接触施工图、现行规范和标准图集。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既可以请行业专家走上大学讲台,也可以采取多种灵活方式进行,如聘请企事业专家参与校内教学,使校内、校外真正成为完整的合作教育体系,邀请一些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为学生进行讲学、讲座;并且定期邀请专业能工巧匠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另外,聘请一些来自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骨干直接参与课程教学等,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第三,此次高校教师到基层企业锻炼,建设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使我们参与到一线施工现场建设中去,通过锻炼发现自己的不足,从原来“黑板上弹钢琴”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更牢固的掌握实践技能,并且接触到一些新技术、新工艺。

在施工过程中企业针对出现的问题也会向我们咨询,并且有技术人员询问计量计价软件相关问题,使我意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是一句空话,怎样使企业功利性与学校公益性更好结合,怎样缩短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节的过程期,怎样以就业为指导,以职业为载体全面发展,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高职是一种提炼更好为人服务,为企业的服务的教育,针对企业的需求,结合学校的教育,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开发的宗旨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于工作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和教师能力。

陶行知先生有这样一段话: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例如种豆,则种豆始终一切应行之手续,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为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这段话是每个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段话,怎样将职业教育的理念引入日常的教学活动,完善教学方法,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因才施教”。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完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能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3篇

1.低水平运行由来已久

高职教育自1998年开始大规模扩招,当时的办学的基础条件并不具备,有的只是在中专技校的基础上换块牌子,师资也是内部挖潜,或者是东拼西凑。在生源方面不断降低录取的标准,甚至出现了抢夺生源现象,质量根本无法保障。由于当时的经济环境所限,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众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对初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但是,金融危机过后,国际形势急转直下,我国的经济建设同样面临困难,企业转型,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了主流认知,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有了质的改变,高职教育明显滞后,表现为极不适应。

2.高职教育的方向偏移

高中毕业生选择高职院校本来是市场经济的需求,后来逐渐演变成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这与严酷的社会现实关系密切。高职生的招生是在普通高校录取后开始,被视为“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就业后的待遇较低,而且被热门的机关公务员招聘拒之门外。

3.专业特色尚不明显

我们从电视节目《非你莫属》可以看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高学历的人才似乎并不缺乏,许多学士硕士都在委曲求全地寻找基础性工作,这些岗位却是高职教育的强项。在企业看来学历只是作为学习能力的考察,职业能力才是最关键的。我们高职院校的专业设计雷同,热门专业扎堆,并不适合高职生就业。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使用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本身就是舍本逐末,既不能抢夺本科硕士生的饭碗,也把自己的特色丧失已尽,最终得不偿失。

4.实践不足导致就业压力

在社会的需求中,有理论知识和有实践能力是对高职生的基本要求,而且更看重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单凭学历教育和短期的实习很难解决,必须在走出校门之前就要有所历练,就职后应该很快就能进入角色。虽然高职院校也有一定的实践课程,但是由于专业设计缺乏特色,专业不专是普遍现象,找到对口的企业也不容易。专业结构的失衡,使毕业生与行业、企业的粘合度降低,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虽然在就业上采取了诸如“学校推荐,学生自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措施,但是企业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毕业生有时先天不足,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重重。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

1.控制高职办学规模,适应国际化需要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国际化要求,低层次的“伪专业”人才遭到抛弃,专业设置不仅要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适应市场全球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分工的需要。所以,高职院校要控制和压缩办学规模,集中优势资源开发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专业。这就需要开拓视野,开发和利用先进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大力开拓高职毕业生海外就职渠道。

2.实施强专业战略

高职专业不适应职场的需要,主要问题是不能突出高职的专业特色,门类众多的专业具有独有性的不多。强专业,就是各高职院校不求“五脏俱全”,只争“唯我独尊”,不敢说天下第一,别无分店,也是专业设置首屈一指。同时,各高职院校还要和本地的经济状况和企业布局联系起来,在培养层次、学科特色、服务区域等方面正确定位,一两个强专业就会带动整体教学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形成正面的鲶鱼效应。

3.把实践第一的观念贯穿始终

高职院校要侧重于培养理论应用性人才,大张旗鼓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工作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放在首位,充分利用科学实验、操作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锻炼平台,把工学结合的方针贯彻到底。

4.打通求学和就业之间的堰塞湖

高职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取决于实用和有用,有了独特、超强、唯一的专业特色,就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身到高职教育中来,使学生学习和就业的路径更加开阔。这个瓶颈产生的原因来自院校和社会的对接不畅,解开这个死结同样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要十分重视产教结合,在确定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优势专业后,适时开发多项辅助课程,形成一专多能的专业结构,成为综合型的技能人才,创造出培养素质型、能力型、实用型人才的新机制。

三、结语

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 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1]。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承担了很多技能工人培养的责任,而缺陷是传授的技能多,给予的知识少。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大力支持发展职业教育,不能只给知识和黑板上的简单技能,要与企业的需要、行业的发展、社会的形式趋势结合起来传授知识,提高技能。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必然的因素。究其缘由有两方面:一是由职业教育在我国国民经济、政治和社会中起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二是由职业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起着特殊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所决定的。

高等职业教育所具有的广泛性的战略地位与重要作用,将影响中华民族全民族技能和素质的提高。一个民族是否有希望,能否跻身于世界优秀民族之列,关键在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七大报告也着重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职业教育培养对象的广泛性和技能素质的全面性,决定在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纵观培养人才的全面性,职业教育不仅仅培养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更注重于对劳动者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全面提升。这恰恰正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形式教育的特色。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全民族技能和素质的提高休戚相关。高等职业教育可以说是培养人才的生产线,它所培养的实用型人才直接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对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直接明显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2]。从实际状况看,各地区最需要的是能走进车间和工厂里的人才,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服务,为本地农民、农业和农村服务。所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应充分考虑一下几点:

1.高职教育本质的定位

高职的本质定位应该是姓高名职,高职之高不宜越位,高职之职不可缺位,高职教育不能错位。高职教育既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具备职业教育的特性,它有着其本身内在的本质要求和特性,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基于认知规律特点的基础知识体系、基于岗位特殊要求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系、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素质体系等多方面系统,其整体体现出“高”与“职”的两大属性结合与统一。高职教育要把质量放在特色上,本质定位于专科,不要动不动提出升格为本科的口号,升本只能把高职教育办成压缩型本科,重蹈专科覆辙[3]。要把高职教育定位在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上,并努力实现高素质与高技能的统一。

2.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定位

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应定位于校企联合与工学结合的模式。其主题思想是工学结合,在学校实现学教“企业化”和在企业实现学练“教学化”。实现人才培养与生产一线“零距离”的工学结合形式。高职教育离不开企业,企业发展也离不开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只有与企业联合办学,发挥企业优势,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实用人才;企业也只有与高职教育合作培养人才,才有强大而持续的人力资源支撑,才有强大竞争力和强劲发展力[4]。

3.高职教育教育观念的定位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过渡,所以要转变一些教育观念,定位好教育观念。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念;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教育观念;从知识传授型转向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结合的教育观念;从单纯对学生智力因素转向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智商与情商结合的教育观念。

4.高职教育就业率的定位

高职教育不是培养科研人员和研发人员,而是培养来则能战,战则能行的有素质、有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根据社会需求开设相应的专业,所以就业率应该定位于百分之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大批的拔尖人才,更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极其重要原因,就是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知识层次,以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5.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定位

高职教育要长久发展下去,必须分析好、找好出路,要放眼全球,与时俱进,把高职教育定位于:立体化发展、系列化和多样化发展、国际化发展、市场化发展、信息化发展等。

高等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要大力发展好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国家政策要大力支持,另一方面社会要全方位扶持。学校要积极探索,主动与企业联合办学,培养有素质、有技能、有文化的综合型人才[5]。未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将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大量人才资源支撑,为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挥更大作用,为中国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7-29].省略/ jrzg/ 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任聪敏.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7(18).

[3]覃川.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4]娄玉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J].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1998,(1).

[5]仇华忠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路[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2.(4).

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办学特色 发展思考

贵州高等职业教育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试点和探索以来,历经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迄今已拥有一批如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已初具办学规模、有一定办学特色的高等职业学校,为缓解我省经济建设人才紧缺矛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如何抓住当前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历史发展机遇,突破区域经济基础薄弱瓶颈,加快形成贵州高职教育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力争在群雄并起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占一席之地,这是贵州高职教育工作者急迫且需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贵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贵州高职教育发展,迄今已近三十年,但真正的较快发展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之后。2001年以后,贵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2001至2005年的五年间,全省新增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10所,总数达到15所独立高职院毕业生数(人)贵州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中,8所为省属高等职业学院,7所为地(州)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从行业覆盖面来看,7所行业性高职学院分别涵盖电力、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轻化工、公安、航天、航空等行业。从办学主体来看,公办14所,民办1所。从涵盖办学层次来看,6所省属学院和7所地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均实行中、高职并举。

(二)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总体上办学特色不够鲜明。高职毕业生实践技能不高,就业不到位的现象还在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

2、职业教育自身定位不明确,盲目升格。贵州省15所独立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原中专学校升格形成;或由几所中专学校合并,升为高职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又努力争取升本科。许多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只着眼于学校的外在形式的变化,而在教学等本质内容上仍按原来的路子实施。没有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师资和实训条件也都捉襟见肘,难以办出高职特色。

(三)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我省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数很低,整个“十五”期间职业教育经费平均每年大约4、5亿元左右,只相当于省内较大规模一所高校的教育经费。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设备,教师培养都受到地方财政投入的局限,必然会影响高职的健康发展。

(四)高职院校教师结构不合理。

1、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双师型”教师是指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示范技能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

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存在着许多问题 。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偏低,难以体现高职特色,更有碍于贵州高等职业教育培育面向基础、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

2、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教师太少。

3、教师数量不足,远不能满足贵州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4、教师来源单一,绝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分配到高职院校任教,专业课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普遍不强。

5、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与质量标准有些摸糊。

贵州在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即质量观与质量标准有些模糊。普通教育类型对应的是学术标准,高等职业教育对应的是职业标准。学术标准与职业标准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质量标准,它们各有自己的性质、任务、内容、方法研究过程和评价的标准。

二、强化办学特色,坚持基于贵州实际特别是贵州比较优势前提下的正确发展思路

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特色是高等职业学校参与市场竞争并占有一席之地的法宝,正因为如此,每一所高等职业学校都在挖掘自己的潜能创办特色。笔者认为,贵州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自身特色,重要的是立足贵州实际,才可能扬已之长、科学定位,实现发展壮大。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问题,周和平认为必须彰显三个方面的办学特色:一是以企业为依托的办学特色,实行校企合作。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合理进行专业设置,开发综合性课程。打破原有的教学大纲模式,按照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重新制定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并突出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在抓好理论课教学的同时,更要抓好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的实践课教学。建立一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三、遵循教育规律,加快贵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把握的几个重点

(一)从政府层面。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加快贵州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要强化政府统筹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导向和管理职能。实现我省职业教育的宏观发展目标,加快形成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职业教育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相配套的规划体系。增加投入,整和职业教育资源,创新机制,加强监管,进一步规范职业院校的办学行为,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三是要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实行多元化的办学体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兴办职业教育。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形成国家办、企业办、民办、各种社会力量办并举,集团联合、国有民营、股份合作、个体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多元化格局。

四是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各级政府应切实转变观念,将职业教育投入纳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中,将中等职业教育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必须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重点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和贫困生资助;要确保两项附加按规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以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促进职业学校的规模发展。

(二)从职业教育机构层面。

1、是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以质量求生存。

要遵循职业教育客观规律,既要从“软件”上下功夫,如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够、结构合理、能力强的“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又要从“硬件”上如切实加强和完善实训基地建设等,总之,职业教育既要区别于普通教育又要区别于成人教育,坚定自己的办学特色,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对各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是切实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设置相关专业。

要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和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大力发展如:煤电相关专业;中药制造相关专业;旅游相关专业;装备制造相关专业等。以及如电子信息、烟酒业、交通运输业、计算机软件、现代农业及生态畜牧业、企业经营管理、现代物流业等其它紧缺专业。

3、是切实要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创新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要真正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必须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应进一步扩大参与学校的范围,中等职业学校要做到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学校要积极调整办学思路,瞄准市场对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转变培养模式,开展订单式教育,强化实践能力训练。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16-02

德国的高等教育模式被世界公认为最成功的案例之一,由于有机会在德国威尔道应用技术大学进行关于德国职业教育办学经验的培训,所以对德国教育状况感触颇多,现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以及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进行有关的讨论。

一、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的应用技术大学都开设工程学专业,主要是为企业培养工程师。在课程设置上前四个学期中主要学习科学工程基础知识,第五学期进行专业选修课程学习,第六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主要是在工厂完成,这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共培养教学模式。学生除了可以得到本科的毕业证以外还可以得到工程师证书。单纯从专业设置与教学安排上看,德国与我国高等教育有些类似,但是德国的高校的教学过程一个显著特点是更加注重企业工作与实践。学生的学习内容、方案、过程等教学模式都是由企业人员参与制订,并在整个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帮助,企业参与学校的运行管理的积极性很高,这一点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所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例如德国学生的生产实习环节,所实习的单位完全由学生自己寻找,企业对于接待学生实习的热情很高,所以没有出现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这种情况,对于这一点我国高校很难实现。德国高校在培养模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才的“双元制”培养。学生在入校时就与企业签订协议,在大学里的学习完全围绕企业未来提供的工作展开,所以在大学毕业时学生获得足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获得了生产实践经验,已经成为了企业的工作人员。[1]一般整个三年大学学习过程中会安排三个月在大学学习,三个月在企业实习,这种交替学习模式贯穿每个学期。[2]但是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通常将企业实践安排在假期,这个阶段主要是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在线培训。由于这种培养模式的诸多优点,所以在德国很受欢迎,报名接受这种教育的学生由于报名人数众多可谓要百里挑一。由此看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结合是大势所趋,方向正确。学校要想有所作为,产学结合是必由之路,别无他法。为此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工作实际选取教学项目,探索适合中国的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高效的管理组织、管理机制

公平是德国的普世价值观。根据德国的法律规定,应用技术大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等级和地位的差别,只在学校规模、学生数量及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政府对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政府能做的就是公平。一个学校的好坏不是政府评选出来的,而是社会评价出来的。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很高的独立性,例如在学校的管理、专业的设置等方面,学校都有较大的自。由于政治体制不同,德国高校组织管理模式与我国大学的管理模式不同,不是采用企业的管理模式,而是采用与政治体制相似的相互制衡的管理机构。高校的领导是具有绝对的权威,仅仅是权力的执行者,但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为此我国高校办学活力的提升、办学特色的形成,都需要管理机制的相应深化才可能实现。

三、完备的成绩评定体系

学生成绩的评定历来是很艰难的事情。德国学生的成绩评定也是通过考试实现的。关于考试,谁教的课程,谁负责考试,考试内容完全由教授课程的教授负责。考试内容和日期必须在适当的时间提前公布。考试内容与评分标准由教授来制订。德国的考试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他们缺少什么,必要的时候会与学生一起讨论考试内容,学生不仅参与考试也有权与老师沟通,参与考试过程的制订。在考试之前要使学生知道怎么样去考试,对于考试的疑问可以咨询相关教师。在考试前两周,学生可以提意见,汇总后上报学院,学院会通知学生哪些意见被采纳。学生也有权对学院反映他们的成绩问题。学生考试前要进行申请,方可考试。学生有三次补考机会,如果都不通过,则要注销学籍或转专业,那么他之前所学的所有课程都没有用了。在成绩评定上德国采用欧洲ECTS分级制度,每考过一门课程会得到相应的学分。

考试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与我国考试相近的一些测试方法外,还有几种形式:(1)口试:学生与教授面对面问答。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个考验,他面对的有可能不是一名教授的提问,而是两名教授。这是基于公平的考虑,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压力很大。(2)做项目:一般5-8名学生组成项目组,对企业项目进行分析,然后实施。这种考核广泛应用于工程学专业,这也有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3)讨论考试:教授与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从而知道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而做出判断。(4)以海报的形式呈现作品,打印贴在一些地方。教授看到这些海报后与学生进行讨论,如果其他同学有兴趣也可以一同参与讨论。

无论那种考试形式都是让学生具有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考试问题上做到更多地与学生沟通。采取灵活的考试形式与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措施。为此我国在学生考核方面应该大力借鉴,改变目前单一的成绩评定模式。

四、广泛的校企合作

高校的发展与技术转化离不开校企合作,德国的高校普遍与企业建立了联系。[3]例如在柏林和巴兰登堡州地区有7所综合大学,27所应用技术大学,有23所研究中心,他们彼此合作将技术转化覆盖到整个欧洲。州政府大力支持校企之间的合作,在合作的运行机制方面允许大学独立运营。在校企合作中,州政府在其中进行协调,让学校之间、企业之间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的关系。另外周政府还建立了技术中心租借给学校与企业,在那里政府给予企业、学校在技术上和资金上大力支持。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上的另一个体现就是企业可以直接在学校内部建立研究中心,实现校企的零距离合作,企业可以拿到学校的研究成果,学生可以到企业中去实习,并从企业中得到创收。德国的洪堡大学的新校园就坐落在柏林附近的工业区内,学校与企业实现人员紧密的往来与交流。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学校里任教,学生在企业中做项目、实习,甚至直接被企业招聘成为职员。对于这一点我国在外聘人员的引入方面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还不灵活,这些缺点都要改进。

五、深厚的师资队伍

德国大学的课堂上只允许教授上课。如果没有生产实践,即使是博士上课也是不允许的,只有具备深厚公司实践经历,才有资格被聘用为教师。这充分体现了实践能力在教师人才选取上的至关重要的地位。应用技术大学非常注重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师被要求定期下企业进行企业实践,这一点对于我们有很大借鉴。下企业实践的目的就是要让教师不与实践脱节,同时有助于及时更新知识与技能,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国借鉴。为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我国高职院校也应该聘请企业技术过硬、专业知识深厚的专家作为专业的带头人,优化教师队伍,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知识和技能;聘请企业一线具有丰富生产经验、教学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作为专业教学骨干,把企业最新的方法、知识、工艺与技术带到教学中来,从而确保职业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的直接对接,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先进性。

六、诚信的社会价值体系

德国高校对于学生诚信问题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鲜有抄袭、弄虚作假的事件发生;而一旦发生,后果很严重,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诚信,对于学生未来工作、就业甚至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反观当前我国学生对于诚信问题满不在意。这是国家大环境造成的,学校也不是世外桃源,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我国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做事情好高骛远、期望值高、眼高手低、急于求成的状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势在必行。

(1)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入学初即向学生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告诉他们诚信问题的严重性,并将诚信记录在案,将来直接影响他们的优秀评定、工作就业。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学院应该在就业上积极帮助,而不是少管甚至不问、不关心。

(2)改革现行教育理念。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何谓“传道”?即传授道理,也可以理解为传授做人的道理,而授业在其次。做人的道理的建立不是通过一两门课程就能解决的,所以过多的道德课程有可能是苍白无力的。可以将个人价值观的培养以及社会道德素质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贯穿于无形的教育之中。

在全国高校学习德国高校教育模式的浪潮中,我国要坚定不移地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纪安.德国教育的企业实践及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4).

第7篇

1.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两高”人才,即“高素质”、“高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要有突出的“创新能力”。然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存在许多不足,缺乏科学定位;缺乏对区域经济的思考、培养目标雷同化;缺乏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缺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缺乏宣传力度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的传播。

2.师资结构缺少专业性、实践性

近些年,一些高等院校餐饮相关专业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有力地支撑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但同时也暴露出专业性不强,有些教师缺乏对餐饮具体业务的了解,教学能力虽强,但缺少实践经验;有些教师实际经验丰富,但缺少理论教学能力。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课教师数量出现明显的不足,缺乏能把握餐饮业态变化的研究型人才,严重影响了办学质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到以提高质量、强化特色、突出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专任教师在发展规模、学历结构、“双师”结构、教师培训等方面应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餐饮高等职业教育中,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都很陈旧、单一。理论教学基本上以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形式,每班50人左右,以教师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教学基本上是进行基本的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实习实践训练。训练过程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练习,最后教师总结打分。实习过程学生基本上是一线劳动者,或学生自己找单位实习。单一的教学模式绝不能培养出更多的个性化强、创新素质高的高级餐饮人才。

4.缺乏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

由于社会对餐饮人才需求的增加,使得一些高校相关专业的招生数量增加幅度较快,一些教师基本成了简单的教书先生,整天忙于授课,缺乏对地区餐饮业实际发展状况的研究和提高业务水平的具体活动,更没有很好的机制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教师参加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后,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被封杀。

二、深化餐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

我国的餐饮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既懂得经济发展规律、企业科学管理理论,又具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内涵以及餐饮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级餐饮人才确实是一个课题。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经济全球化的意识,在研究餐饮业态变化过程中,注重西餐对中国餐饮业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渗透作用。我们必须树立教育与企业协同发展的理念,探索餐饮高等教育与餐饮企业协同发展的机制。

1.建立一支研究经营型专业团队

教育的实践表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好教育的关键是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对于餐饮高等教育也不例外。目前餐饮教育与餐饮经营的实践显示,高校的教师真正与餐饮企业融合的难度较大。能够胜任高校餐饮教学工作的老师,又不可能经常在餐饮企业中研究餐饮经营问题,参与餐饮企业经营工作,久而久之,就不能把握餐饮业态的变化,理论研究和教学内容就会滞后。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建立由专业教师、企业经理或餐饮高技能工作者、学生共同组成的教学研究型餐饮团队,共同完成餐饮的经营管理和教学任务,研究餐饮企业的发展趋势,充分体现各自工作岗位上的角色价值。

2.加强建设与职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育实训基地

目前,许多高等职业学校都有相应的单项技能或综合技能实训模拟室,但多数院校没有自己的经营型实习饭店或宾馆。这对于能培养出“既能把握餐饮业态变化,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餐饮管理人才”是困难的。与旺盛的人才需求相比,加快餐饮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当前提高餐饮职业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因此,国家和地方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应集中优质产业资源,坚持服务大局的意识理念,加快建设一批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对于基地建设规范、质量好,示范、辐射功能显著的专业性实训基地,地方政府应给予资金方面的连续资助,对提升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先导性的作用。对于建设不规范、专业性差、共享作用不显著、辐射功能差、运行机制不健全的区域综合性实训中心,将进行动态淘汰。

3.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尽快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方案,建立实质性的校企合作机制,形成学校教学与企业发展的互动良性循环体系。一是结合高等教育的素质要求,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以专题讲座形式,尽量让更多学生一起上课;还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教学,打破死板的填鸭式教学。实践课以10人左右为小组授课,搞好单项综合技能训练,本着从行业经营的实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培训,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餐饮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理论及实践内容。

二是学校要为专业课教师的培训与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可以结合地方餐饮的情况,尽可能多地与餐饮企业联系,促进产学研团队的建设;要有计划地、尽快地改变专业老师只忙于授课而不注重科研的局面,使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效益增加结合起来。

三是强化学生掌握餐饮行业研究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研究型餐饮教学团队的工作中,一方面要结合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学生掌握研究餐饮业态变化方法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研究中国的餐饮企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形成品牌形象,永远以餐饮业的繁荣发展为己任。

4.开展对外交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道路。餐饮高等职业教育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办学模式和理念,结合本土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改革。目前,我们所共知的瑞士酒店管理专业扩展国际教育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显著,我们的高职教育专业将面临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因此我们要走出去,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增强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能力;同时要加强与国际同类院校的联合,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新和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提高在校教师的师资水平;积极开展学生海外实习市场和交流,以此拓展毕业生的海外就业渠道。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职业任务

一、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确定宗旨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2.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使学生适应职业、培养能够胜任职业任务的人。3.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完成职业任务的基本工作流程、方法、工具和设备的使用,还应当能够正确理解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各种要素间的联系,具备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4.高等职业教育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场所的通用职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更好完成职业任务的特定职业能力。

二、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通用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通用能力,包括以下20个方面。1.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具备和提高自己获取各种知识的手段、方法。2.利用各种资源能力:通过学习,使自己具有管理和有效利用各种可支配资源的能力。3.协调际关系能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不断与人沟通交流,和别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4.快速获得和利用信息能力:通过各种媒体有针对性地获得、筛选和利用各种有用信息。5.准确理解系统(和系统内部要素)间关系能力:通过已有知识,准确理解工作、生活及社会环境各种系统间及系统内部关系。6.书写能力:具有社会交往的文字功底,通过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向公众准确传递自己意愿的能力。7.语言交流能力:通过语言表达向公众准确传递自己的意愿。8.基本运算能力:利用拥有知识和各种计算工具完成工作、生活中各种基本运算。9.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通过努力、思考能解决工作、生活中各种常见问题的能力。10.决策能力:通过努力、思考能用常规方法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选择进行决策。11.正确推理能力:能用常规方法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逻辑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结论的能力。12.团队意识:在工作场所和与人合作时,具有自发的团队意识。13.有自信心:通过完成职业任务提高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14.自我控制能力: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能按常理实现自我控制。15.自我管理能力: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过程,实现有序管理。16.敬业精神:对工作,具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17.诚信:做人做事诚实,守诺言,守信用。18.勤奋:做事情认真、执着,积极。19.计算机操作能力:使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20.遵纪守法:有遵纪守法意识,自发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能力。

三、特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特定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项特定职业应具有的专业能力,包括以下10个方面。1.获取职业技能知识的能力:通过学习,掌握该职业技能手段、方法。2.继续学习所从事职业发展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3.使用所从事职业新技术(手段)的能力。4.准确理解所从事职业工作任务流程的能力。5.快速掌握所从事职业具体工作任务方法。6.正确分配和使用所从事职业具体工作任务所涉及的资源。7.在完成所从事职业具体工作任务过程中,和团队成员针对职业具体工作任务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8.对以上3-7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9.把职业具体工作任务做得更好的意识。10.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学习和工作实践,具备自发的良好职业道德。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欧洲,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操作型专业技术人才。我国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且大多属于自主办学特色,教学资源不足等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生产建设人才,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更是没有搞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过程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或者直接和间接套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更是难以实现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的四个合作。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来看,明确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目标定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肖凤春 单位: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5.08

第9篇

在英国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Edexcel 是主要的革新力量,是职业、学术教育界的佼佼者和主力军。Edexcel成立于1996年,由英国两大考试与评估机构BTEC(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和ULEAC(伦敦大学考试与评估委员会)合并而成。是英国第一家学术和职业资格颁证机构,创新为本是该机构的一贯原则。

Edexcel具有英国证书批准审核的教学大纲、考试、考卷和评分标准制度。这些制度可确保证书的质量具有连续性、高标准,被世界各国所公认和接受。

自1996年创办Edexcel以来,其教育“产品”已经具有明显的特征,即广泛地被称呼为“BTEC”或“伦敦考试”。

BTEC――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the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 )最初成立于1986年,由英国两大职业评估机构――商业教育委员会 (the Business Education Council)与技术教育委员会(the Technology Eeducation Council)合并而成。BTEC因此成为英国首要的资格开发和颁证机构。

BTEC职业教育具有国际权威性

BTEC在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方面具有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关键技能教育的拓展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和权威性。自1983年以来,在英国本土就有超过三百万学生接受过BTEC的职业教育。目前,该机构在全世界已拥有超过400000在册学生。BTEC其标准课程的要求适用于各个国家,学生在完成了BTEC的课程后得到的都是具有国际标准的,普遍承认的资格。英国的大多数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也都采纳了这些资格课程。

BTEC受到国际各界广泛认可

BTEC与伦敦考试的课程、教学大纲和证书在英国本土以及在国际上获得无论是雇主,或是教育学术界人士广泛的承认和认可。该机构所颁布的证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信心等方面都能符合全球化新市场经济所提出的要求和挑战。英国政府设置的独立评审机构专门负责制订、监督和管制学术、职业和专业教育方面的水准。Edexcel的课程水准符合英国政府所制订的标准。

BTEC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BTEC的课程、考试和评估侧重于职业和专业的教育培养。该课程的设计是为了满足每一个人的不同需要,无论他们是高级经理人员,或者是刚刚开始寻找工作的年轻人,这些课程都适合他们事业发展的需求。有些学生入读BTEC的课程以获得学历,而另外一些学生则视它们为提升自己目前水准的良好途径。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BTEC的课程教学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角,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主动、积极地参加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引导的作用,注重学习过程,提倡社会实践出真知。

注重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

北京美国英语语言学院钟华院长说,BTEC教学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将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起列入教学目标,明确界定通用能力的内涵,把发展通用能力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通用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它在成年人的职业生涯中对专业职业能力的发挥以及个性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BTEC在充分征求企业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把通用能力归纳为七个领域,它们是: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与他人合作共事、交往和联系、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数字的应用、科技的应用、设计和创新。通用能力是继续学习的基础,能使面临就业、晋升、转岗等多样性选择的人们拥有更强的竞争力。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日益加快,新的产品服务技术工作岗位不断涌现,劳动者具备这些通用能力就能更好地应对如此快速的变化。

BTEC课程所涉及领域广泛

BTEC课程具有三大特征:

一、统一标准课程,适用世界各国;

二、不同地点授课,学习结果相同;

三、国际认可学历,国际标准资格。

各种水平的上千种BTEC课程所涉及有会计、媒体、商业、建筑、艺术和设计、信息技术、电脑信息工程工艺等许多领域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以单元为单位,选修的课程可以是针对专修某项特定的学术领域、或以进一步的深造为目的,或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以就业为目的。

BTEC证书多样化

BTEC国家证书与文凭

BTEC国家证书与文凭――National Certificates and Diplomas,缩写为NCs/NDs。课程与广泛的职业、专业教育有关,如工程、时装设计、音乐、摄影、体育和公共服务等。该等级学历教育证书分为两类不同的学习形式:The Diploma ―― 此类证书是以两年为期的全日制式课程。The Certificate ―― 此类证书是针对在职人士而开设的业余课程。

该课程的入学资格是拥有普通教育水平,或具有相关的工作经验。这类BTEC的课程相当于英国的“A”Levels、普通高中、GNVQs的高级水平或NVQ的第三级水平。

BTEC高级教育证书与文凭

BTEC高级教育证书与文凭――Higher National Certificates and & Diplomas,缩写为HNCs/HNDs。相当于英国大学前两年的课程,是包括高等学术教育和职业、专业教育两方面平衡的高等教育证书。HND(Higher National Diploma)相当于国内大专毕业,被英国各大学承认与接受,并可在英国大学续学本科最后一年课程,获取本科学历。在全世界范围内,有130多个国家认可这些证书。这些证书课程涉及面广,涵盖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关的领域,如设计、商业、医疗保健、电脑、工程学、饮食服务业、休闲和旅游,以及科学等领域。通过发展适当的技能来满足学生在事业方面的发展需要,颁发的相关证书同时也获得工商领域的赞赏和认可。

BTEC国家证书与文凭(NCs/NDs)和BTEC高级教育证书与文凭(HNCs/HNDs)大致相同,都是以职业为对象。英国的大多数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都设置这些资格课程。

另外,BTEC证书还包括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BTEC专业发展证书、BTEC普通职业教育证书以及BTEC中等职业教育证书等。

尽管没有正式的最低入学资格要求,但是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普通教育程度,或者拥有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这些证书强调学术和职业专业教育两方面的平衡。学生可通过参与各种与现实生活中的任务关联的活动,如练习写作、完成作业来进行学习。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掌握和应用信息工艺技术的能力等。

学生完成证书所规定的各门课程,经考核达标后才可获得一个完整的证书。整个课程的评审是以每个人所具备、掌握的能力为标准来进行评定的。每个学员必须具备这个标准能力后,才能获得这个证书,经由这样有系统的评审可保证此证书的水平。

此学历教育专业证书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为期两年的全日制学习课程和为期三年的业余学习课程。在英国和国际上,大多数的学生获得该证书之后,可进入英国大学第二年级,或最后一年级,继续攻读学士学位课程。

欧洲合作伙伴

Edexcel Foundation 在英国的教育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领先的水准。她的全职雇员有530人,兼职雇员有14300人,每年审阅三百万份考卷。Edexcel Foundation是国际性的教育组织,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的5700所教育机构在运行她的课程。

BTEC在中国的发展

两年前,经过中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研究论证,BTEC项目作为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质教育资源被引入中国。

据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戚小明先生介绍,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作为英国 EDEXCEL 考试委员会的中国的首席,负责推广其相关的教育产品。目前在中国已经有 8 省份,三个直辖市和两个行政特区的学校开设 BTEC ND 和 HND 的课程。用全英文引进授课的有对外经贸大学引进的BTEC会计专业和社科院研究生院所引进的BTEC计算机专业。今年,天津职业大学 BTEC HND 酒店管理班学生在 6 月毕业前,所有学生都已经与各大酒店( 4 、 5 星级) 签订了协议,与非 BTEC 学生相比,可以说是成绩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