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9 05:15:29
导语:在四年级下册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1、
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2、
初步感知“质量相同时,大的物体容易上浮,小的容易下沉。大小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下沉,轻的容易上浮”。
3、
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4、
发展和保持探究沉浮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重点: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实验难点:分析、解释沉浮的原因。
实验准备:
教师演示材料:水槽、空心乒乓球和装了盐的乒乓球各一个。
学生准备:水槽、水、泡沫、橡皮泥、小石头、螺丝钉、木块、塑料瓶等。
实验过程:
一、
设疑激趣,提出问题。
1、
教师手拿两个乒乓球(一个空心,一个里面注满了水)
提问:猜一猜,这两个乒乓球放在装有水的水槽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大胆猜想)
2、教师演示实验。
3、导入新课:看来关于沉浮还有好多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沉浮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实验分析,探究秘密。
师:为了揭开沉浮的秘密,老师为大家设计了三个闯关实验,你们有信心闯过关吗?(生答:有)
在闯关之前,老师先提个小小的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要听从小组长的指挥,比比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好。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我宣布闯关开始,第一关:我会分类。(课件显示实验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号袋中的物品,先猜测一下这些物体放在水里沉还是浮,把沉在水里的分为一类,把浮在水上的分为一类,看哪个小组分的又快又好,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一。)明白要求了吗?好,请小组长打开1号袋,(学生分组活动)
师:同学们的动作真迅速,那你们的这次的猜测又是对还是错呢?下面请同学们把分好的物体一个一个轻轻放进水槽,看看你分对了吗?并继续完成实验记录单一。注意:实验的时候动作要轻,不要把水溅在桌子上了,开始行动。(学生分组实验)
师: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实验,下面请每个小组汇报你们组的实验结果。(学生汇报)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有关?(要求有学生回答,教师做相应的板书)
师:同学们可真捧,已经顺利闯过第一关,我宣布马上进入第二关:我会思考。(课件显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2号袋里的物体的特点,完成第二关的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二。)请小组长打开2号袋。(学生分组实验)
师:提醒同学们要想顺利闯关,要特别注重物体的特点。
师:同学们都做完实验了,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下你们组的实验成果吧。(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做相应的板书)
师:通过实验发现,质量相同时,较大的物体容易上浮,较小的物体容易下沉。大小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容易下沉,质量小的物体容易上浮。
师:两关同学们都顺利闯过了。现在谁能解释刚才老师用乒乓球做的那个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两个乒乓球的质量)。
师:第三关,我有办法。请小组长把3号袋里的橡皮泥拿出来放进水槽,仔细观察,橡皮泥沉还是浮?(生答:沉)请同学们开动自己的小脑筋,想办法让橡皮泥浮起来(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师:你的实验成功了吗?把你们组的实验结果跟大家交流一下吧。(学生汇报)
师:有的小组实验成功了,有的小组实验没有成功,但是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都是从这样一个个小实验开始研究的。大家今天的表现真棒,为自己鼓掌吧!
二、
联系生活,寻找沉浮现象。
师: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运用到了沉浮的例子,你能说说吗?
三、
实验总结,情感升华。
篮
曲》教案
教学内容:学唱舒伯特摇篮曲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摇篮曲》的演唱,体验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想象歌曲的意境,用轻柔的声音演唱好歌曲。
2、通过聆听各种类型的《摇篮曲》,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得到结论,得出各类摇篮曲的特点。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心的教育。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摇篮曲》,正确掌握装饰音在歌曲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了解摇篮曲体裁的音乐风格特点
一、创设情境、感受母爱
1、欣赏古诗《游子吟》
学生有感情地轻声朗诵了《游子吟》。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二、学习歌曲、品味母爱
1、学习四拍子
2、聆听歌曲《摇篮曲》,打四拍子,学生感受
3、介绍: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被称为“歌曲之王”,
4、哼唱旋律
(1)静听、闭眼睛感受
(2)用lu轻轻哼唱
(3)认识并学习装饰音。
装饰音(使歌曲洋溢着母亲对孩子无限的慈爱)。
附点音符(突出了“摇”的感觉)。
(4)再次哼唱旋律lu并结合四拍子。
5、学唱第一、二、三段。
6、摇篮曲简介——摇篮曲最初为母亲抚慰婴儿入睡时咏唱的歌谣,后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
7、欣赏摇篮曲,体会摇篮曲体裁的音乐特点。
东北民歌摇篮曲、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8、总结摇篮曲的特点:
主题——母爱;
速度——中速稍慢;力度——弱;节奏——富有摇篮的晃动感;旋律——轻柔、甜美、舒缓
9、带着摇篮曲的特点有感情地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体会母爱、感恩母爱。
师:每一句摇篮曲都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和美好的祝愿,回想过往,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如果现在给你一次机会对妈妈说一些感谢的话你要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回家说给自己的妈妈听。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并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唱、想象和创造,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课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教师就特别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西马池学校
温红艳
《节日的餐桌》教学设计
西马池学校
温红艳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中国食品的特点,感受和了解中国灿烂的饮食文化。
2.
能够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食品造型的创作,发展学生选择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3.通过综合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乐于探究的精神以及集体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食品造型的创作,认识中国食品的特点,感受和了解中国灿烂的饮食文化。
三、教学难点:
能够小组合作进行有创意的食品造型。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提前一周浏览课本内容,从中得到启发,动手搜集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废弃物。如:饮料杯、包装纸、废旧玩具、布头、纸盒、旧毛线等。同时请学生注意通过观看电视节目或翻看家中菜谱方式等主动了解中国食品的一些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仔细听听,这是什么音乐?(播放:新年喜洋洋音乐)
2、你们真厉害,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历史最悠久的节日,过年是一家团聚的时候,人们会做上一桌丰盛的菜肴,庆祝节日。(图片欣赏:团年饭吃饭场景)
看看这一家人吃年夜饭,多美味,多温馨呀!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第5课《节日的餐桌》。
(二)欣赏课件,了解传统美食
1、现在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欣赏节日餐桌上的饮食文化: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节日餐桌上有什么美食?造型和色彩怎么样?(板书:造型和色彩)你最喜欢吃什么菜?
课件显示不同的菜肴进行欣赏评析。
师:有外焦里嫩的烤鸡、有富有创意的大虾……
(板书:
造型-----美观
色彩-----丰富
富有创意)(感受中国美食讲究色、香、味、形俱全的特点。)
2、传统节日中的代表食物
3、具有保定地方特色的饮食
(三)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作食品造型
1、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废旧材料,想一想如何把它变废为宝。
2、教师演示,如何制作一道“菜肴”。
3、师对学生提出挑战:“现在我们的桌上也有好多废旧材料,敢不敢把它们变废为宝’,制作出一道道‘美味佳肴’?”
4、小组合作: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课堂活动。分工合作
为“年夜饭”
设计制作一桌“美味菜肴”
。提示:妙用材料
造型美观
色彩鲜艳
(提示学生
“饭”要大家一起“做”才有意思,引导学生一起设计菜谱。可以进一步提示学生,你有什么好主意来安排一顿“节日的大餐”?怎样搭配才会有营养?“节日的大餐”有什么特色等。)
5、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四)、作业展评
师:“现在是节日聚餐的时候了,请各个小家把餐桌布置好。”进行与游戏相结合的评价活动。我们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台前展示:
彩泥小组:他们用色彩丰富的彩泥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糕点;
折纸小组,他们小组用彩纸折成了一个香喷喷的大蛋糕;
绘画小组也来展示一下吧。他们小组的作品描绘的是节日餐桌前热闹的情景。
比如,哪道菜让你看了流口水?谁做菜的想法最奇特?谁的菜名起的最美等。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西风的话》,能用优美连贯的声音,合适的力度歌唱秋天的美景。
2、通过学习歌曲,初步了解乐段及乐段的构成。
3、通过演唱歌曲了解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的作用,感受秋天的不同色彩。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视唱旋律谱,唱准五、七度的大跳音程和附点八音符节奏。
2、演唱歌曲时,学生运用不同音色表示西风的话不同形象和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是怎样的季节?能朗诵一首有关秋天的诗吗?
二、新课学习
1.初听歌曲。边聆听边思考:歌曲的旋律是怎样的?速度是怎样的?
速度:中慢
情绪:优美抒情
2、复听歌曲,说一说歌曲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美景?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秋天。
从歌词中找一找。
3、出示秋天的画面,边聆听歌曲,边感受秋日美景。
4、介绍作者黄自。
黄自: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家。作品有:清唱剧、合唱曲艺术歌曲,著作有《和声乐》、《西洋音乐史》等。其中《思乡》、《长恨歌》、《抗敌歌》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5、聆听歌曲,拍手拍腿感受4/4拍节奏。
6、仔细领会歌词,西风在对谁说话?
体会西风和小朋友之间的情感,第一句带着回忆的情感,语调越来越低,力度减弱。读一读
第二句,表达了西风时隔一年见到小朋友,发现他们的变化很欣喜,因此语调变高,力度渐强。读一读
最后一句抒发了西风的情感,用减弱的力度结束。
7、完整朗读歌词,。
8、聆听歌曲,用“lu”哼唱旋律。
9、填唱歌词。
(“袄”“高”“蓬”“红”的咬字一定要饱满准确。)
演唱一字多音时,提示学生用右手在左臂上模仿弹琴,唱清楚每一个音。
10、有情感的演唱歌曲
11、视唱曲谱
12、认识乐段
乐段由乐句构成,是音乐作品中表现完整乐思或相对完整乐思的最小结构。
一、
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们了解世界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引导学生都来节约、保护水资源。珍惜每一粒粮食。
(二)、情感目标:
1、通过开展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2、养成学生节约用水、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三)、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几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及社交能力。
活动重难点: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们了解世界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引导学生都来节约、保护水资源。珍惜每一粒粮食。
二、活动准备阶段
1、分组。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本组人员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2、讨论确定研究的内容。围绕“节约用水”和珍惜粮食这两个课题,各小组分别讨论研究的内容。如有的想调查水资源、浪费粮食方面的情况,有的小组想上网查找有关水资源和浪费粮食的资料等,各个小组都已找到自己的调查课题。
三、活动实施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前一阶段,我们围绕“节约用水”“节约粮食”两个方面的调查,经过讨论整合现在看哪个小组愿意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把你们活动的过程介绍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的快乐与收获,哪个小组先来呢?
(二)
、汇报交流
第一小组:家庭用水情况
1、
组长:我们是第一小组,在这次活动中,我们重点调查家庭用水情况,并确定了三个采访对象:张奶奶、王阿姨、刘阿姨。
2、
通过数字了解用水多少的原因。
第二小组:在网上查阅资料了解水资源现状
1.
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个,缺水总量述60亿立方米,缺水城市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水质性缺水”在西北地区存在‘‘水量性缺水’。
2.我国淡水年均总储量为2788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是庞大的人口总数使人均贮藏量仅为2300立方米,约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排在世界第121位。
第三个小组:了解了食堂、饭店的浪费现象
1.
据我们打饭的阿姨说每顿饭剩下的饭菜有一水桶.
2.在饭店做了实际调查并拍了照片。
3.在网上查阅资料,中国每年浪费的粮食总量这折合粮食约为500亿公斤,接近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每年至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
(三)、播放多媒体课件激发同学节约用水节约粮食的决心。
(四)、讨论:如何节约用水,如何珍惜粮食
四、课堂延伸、总结
1.师:同学们,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的生命之源。粮食是我们的生存之本。我们应该如何珍惜。(请学生回答)
2.教师:一个个金点子代表了同学们对水资源。对粮食的珍惜之情,也从中明白从我做起。
3.其实节约不应只在口头上,而更应在行动上,让我们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做一个节约的小达人。
五、作业
1.举行“节约的手抄报比赛。
石家庄市西苑小学
陈会敏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7、9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经历自主探索小数加法估算、小数连加计算方法的过程。
2、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估算,并表达估算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会进行小数连加运算,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体验简便运算的作用,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1、师生谈话,由上节课购买帽子、手套引出购买食品的事。让学生了解实物和价钱中的信息。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购买帽子和手套的问题,今天我们再来解决一个和食品有关的问题。
出示情境图。
2、让学生了解实物和价钱中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图中有三种食品:奶粉、燕麦片、豆粉。
生2:1袋奶粉11.3元;一袋燕麦片16.9元;1袋豆粉8.7元。
二、自主学习
1、提出“买这几样食品大约需要多少钱”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着估算。
师: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估算一下,买这几样食品大约需要多少钱?
给学生独立思考、估算的时间。
2、交流估算方法,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估算方法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师:谁愿意把你的估算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我按“四舍五入”法把它们都看成整元钱,11.3元看成11元,16.9元看成17元,8.7元看成9元,11+17+9=37(元),所以买这几样食品大约需要37元。
生2:一袋奶粉和一袋豆粉正好20元,再加上一袋麦片大约17元,合起来一共大约需要37元。
生3:我只要把整元的加一下,11+16+8=35,大约35元。
……
教师对第二名学生的方法给予积极评价。
3、提出“买上面几样食品实际需要多少钱”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师:刚才大家估计所需要的钱不到40元。到底是不是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来算一算,实际需要多少钱。
让学生独立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发现试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在交流计算方法时,要有重点的进行全班指导。
4、全班交流。要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个性化的算法,对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重点指导;对想到用“凑整”方法的要给予激励性评价。要根据学生计算情况,如果学生没有用简便方法计算,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把简便方法介绍给学生。
师:谁能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竖式计算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先把两个数相加,再用和加另一个数,写成两个竖式。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算出和后加另一个加数,用一个竖式。
直接写一个连加竖式。
之后,师生进行对话。
师:用竖式计算小数连加,应该注意什么?
生1:小数连加可以写成一个竖式。
生2:小数点要上下对齐。
生3:从右往左计算,将每一位的计算结果写在每一位的下面。
师:这三种竖式计算的方法都不错!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1:我是用脱式直接计算的。
11.3+8.7+16.9
=20+16.9
=36.9(元)
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做?是怎么想的?
生:一袋奶粉11.3元,一袋豆粉8.7元,加起来正好20元,所以我先用11.3+8.7……
师:谁知道他这样做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加法结合律。
三、尝试应用
让学生自己计算,并激励“看谁的方法更简便”,交流时,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计算方法的机会。
师:在小数计算中,根据小数的特点也可以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下面来做“试一试”的题,看谁的方法更简便。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试做,教师巡视,关注后两道式题,学生是否运用了简便方法。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读文字叙述和统计图,了解题目中的信息,自主解决问题。交流时,说一说估算与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最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中的文字和统计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某纺织厂2005年第三季度计划完成100万米的生产任务。
师:你知道第三季度是一年中的哪几个月吗?
生:七月、八月、九月。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介绍一年四个季度。
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个纺织厂第三季度是否完成了计划?
生:完成了,因为27+36+40=103(万米)
师:那究竟完成了多少米呢?自己算一算。
学生交流、汇报计算的结果。
2、“练一练”第2题,先交流估算的方法,再解决计算问题。
师:看第2题中几种用品的价钱,估算一下,买这几个东西,50元够吗?
学生回答后,自己计算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时,重点说一说怎样想的,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
师:第3题都是连加计算,看谁的方法更简便。
交流计算结果时,注意检查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以及1、2、4题是否运用了简便算法。
4、“练一练”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记下提出的问题和解答的结果,再与同伴交流。
师:我们每天学习都要用到课本,你知道每本书的价钱吗?看一下你用的课本,把价钱记录在练习本上。根据你记录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答出来。然后与同学交流一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数么?(出示卡片5)老师会变魔术,我能这个数变大,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5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扩大了10倍。
师:我还能让它变大,现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的数和“5”相比,末尾添了几个“0”,它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末尾添了2个“0”,扩大了100倍。
师:那我们能让它变小么?
生:把末尾的“0”去掉。
师:现在去掉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去掉一个“0”呢?
生:略。
师:看来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也随之扩大或缩小。那再看看这个数“0.5”,我在这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这个数会变么?
生:不会变。
师:那我再添上一个“0”呢?
生:还是不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略。
师:所以你认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这只是你的猜测,所以老师先在后面打上一个问号。刚刚某某同学说的只是一个个例,不具有普遍性,那如果要证明它具有普遍性,该怎么办呢?
生:验证。
二、讲授新课
师:在这老师给你们几点建议。先写出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利用手中的学习材料研究,或者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说明,小组合作,证明猜想,并记录在乐学单上。可以证明一组或者几组。小组内交流研究方法后,全班汇报。这些清楚了么?现在我给大家一点时间,开始。
(生动手操作)
师:好了,同学们。我发现大家的智慧真了不起,在短短的时间内研究的都很不错。那我们接下来开始汇报,在汇报前老师还有一个要求,一个组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听完之后看看你们组研究的方法与他们一不一样,再做补充,在汇报的时候要说明两件事,你们是怎么验证的?你么验证的结果是什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汇报)
师:这位同学描述的非常完整,而且通过他们的操作我们更一目了然了,还有哪个小组也是用了正方形纸来验证的,说说你们验证的结论。
生:略。
师:有没有哪个小组是借用皮尺来验证的,谁来说一说?
(生汇报)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把米尺,我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取了其中2份,是2分米用小数表示也就是0.2米,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取了其中20份,是20厘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20米,再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份,取了其中200份,是200毫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200米,它们都表示这段长度,所以0.2=0.20=0.200,结论是在0.2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有哪个小组是借用数位顺序表来验证的么?
(生汇报)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来说说你们组研究的结果。
师:刚才我们借用了教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有没有哪位同学是借助已有知识来验证的?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意义……
生:略。
师:我们再来看看开始是的卡片,整数5,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5被挤到什么位,表示什么?再添上一个“0”5又被挤到什么位表示什么?5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么?由于5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你们认为他的大小会怎么样?
生:略。
师:整数是这样,我们再看看小数,这是小数0.5,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在0.5的末尾添上“0”,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再添上一个“0”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
师:5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照这样看,无论在0.5的末尾添上多少个0,5的位置不变,小数的大小也不变。
师:刚才我们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在末尾添0的,从左往右看是单向思维,如果我们从右往左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以这个为例谁来说一说。
生:略。
师:你们真棒,如果我们把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合成一句话,会是什么?
生:略。
师: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后面的问号是不是可以去掉了?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小数的性质,(板书)这是大家共同探究出来的,大家一起齐读一遍。
三、巩固练习
师:这是一张购物小票,老师圈出了几个数,你们认为这几个小数当中哪些0是可以去掉的?
生:略。
师:1.05中的0可以去掉么?
生:不能,因为0不在末尾。
师:那你们认为在小数性质这句话中,哪个词是最重要的?
生:末尾。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简么?
生:略。
师:把末尾的0去掉,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这样是不是更简单呢?那谁来回答这几题?
生:略。
师:其实在不改变小数大小的情况下,我们除了可以化简还可以改写。把小面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生: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大家知道了什么?
生:略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90、第9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入新知
1.夹球比赛
举行筷子夹球比赛,分男女两队,每队3名队员,在30秒内哪一队得球总数最多,则那一组获胜。
预设:
①男队胜,老师加入女队,继续比赛,将进球个数计入女队总数,让女队反败为胜。
②女队胜,再选一名男生加入男队,继续比赛,进球个数计入男队总数,让男队反败为胜。
2.引出“平均数”
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够公平。
师:既然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不公平,那你们认为比什么比较公平呢?
引出“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体会“移多补少”的意义
黑板展示:小明、小红、小芳、小丽的套圈数据统计图
(1)提取信息
小明套中了6个,小红套中了3个,小芳套中了5个,小丽套中了2个。
(2)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怎样操作可以使每个人投中的个数都相等呢?
利用学习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3)总结方法
师总结: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把几个原来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的,补少的,得到了一个相同的数,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取长补短)。(板书:移多补少)
师:那得到的这个相同的数,就叫做“平均数”,那这个4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
预设生:4是6
、
5
、3
、2的平均数。
2.探究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和平分法)
(1)列式解答:
如果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个平均数吗?
生自主列式,师巡视。
生汇报,师板书:(6+5+3+2)÷4
=16÷4
=4(个)
(2)提出疑问:
这个括号里面的式子求得是什么?除以的4又是什么?最后得到的4呢?
(3)总结方法
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就求出了它们的平均数。这种方法就叫做“求和平分法”。
3.理解平均数大小范围
平均数4是不是表示他们4个人每人都套中了四个?
拿平均数与最大数和最小数进行比较,得出:平均数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二)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解决夹球比赛的问题
你能求出男队和女队的平均数各是多少吗?(请生板演)
宣布获胜队伍。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挑战第一关:“判一判”
1.李强所在的小学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所以李强的身高一定是160厘米。(
)
2.男生平均体重32千克,女生平均体重28千克。每个男生一定比每个女生重。
(
)
3.一个池塘的平均深度是130厘米,我身高135厘米,下水游泳一定不会有危险。(
)
(出示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让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并联系课堂给予安全提示)
挑战第二关:“算一算”
平均数是多少?
4
5
6
4
4
7
1
12
2
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挑战第三关:“做一做”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的捐书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波
刘真尧
马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四、生活中的数学
课件出示:
1.一次数学测试,四年级的平均分是88.3分。
2.某校老师的平均年龄是33岁。。
3.我校四年级学生的平均年龄是10周岁。
4.某校四(1)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35cm。
5.张老师家去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6.富阳地区六月份最高平均气温30摄氏度。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数,你对平均数有什么收获?
你想用平均数做点什么?
六、作业、
完成练十二1、
2、3题。
七、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相同的数
求和平分法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
6+3+5+2)÷4
教学目标
:
1.学会求角平分线的方法.
2.能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其性质逆定理解题.
3.通过认识的升华,进一步理解数学、关注数学、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角平分线的相关结论
教学难点:角平分线的相关结论的应用
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思考.还有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解题思路的分析、解题思想方法的概括和及时的归纳总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回顾:
1.角的平分线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何语言:
2.角的平分线的性质逆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何语言:
二、问题导入
如图是小明制作的风筝,他根据AB=AD,BC=DC.不用度量,就知道AC是∠DAB的角平分线,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同时为更高层次的知识建构提供了理想途径.
三、典例精讲
例1.求证: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已知:如图,在ABC中,角平分线BM与角平分线CN相交于点P,过点P分别作AB,BC,AC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E,F.
求证:∠A的平分线经过点P,且PD=PE=PF.
证明:BM是ABC的角平分线,点P在BM上,且PDAB,PEBC,垂足分别为D,E,
PD=PE.
同理:PE=PF.
PD=
PE=PF.
点P在∠A的平分线上.
即∠A角平分线经过点P.
变式训练1:
已知:如图,
ABC的外角∠CBD和∠BC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求证:点F在∠DAE的平分线上.
例2.如图,在ABC中,AC=BC,∠C=90°,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
(1)已知CD=4cm,求AC的长.
(2)求证:AB=AC+CD.
解:(1)AD是ABC的角平分线,DCAC,DEAB,垂足为E.
DE=CD=4cm(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又AC=BC,
∠B=∠BAC(等边对等角).
又∠C=90°,
∠B=×90°
=45°.
∠BDE=90°-45°
=45°.
BE=DE(等角对等边).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BDE中,
BD=cm(勾股定理).
AC=BC=CD+BD=(4+)cm
(2)证明:由(1)的求解过程易知:
RtACD≌RtAED(HL),
AC=A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BE=DE=CD,
AB=AE+BE=AC+CD.
变式训练2:
如图,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B+∠D=180°,AC平分∠BAD,CEAD,E为垂足.求证:AB+DE=AE.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更高层次的知识建构提供了理想途径.
四、题组训练:
1.如图所示,ABC中,∠C=90°,AC=BC,AD平分∠CAB交BC于D,DEAB于E,且AB=6cm,则DEB的周长为(
)
A.4cm
B.6cm
C.10cm
D.以上都不对
2.如图,已知BA,CA分别是∠DBC
,∠ECB的平分线,BDDE,CEDE,垂足分别为D,E,则DA与EA有怎样的数量关系____________.
3.
如图,BD是∠ABC的平分线,
DEAB于E,DFBC于F,SABC=36cm2,AB=18cm,BC=12cm,则DE的长是__________.
4.已知:如图,在RtABC中,∠ACB=90°,∠B=60°,AD,CE是角平分线,AD与CE相交于点F,FMAB,FNBC,垂足分别为M,N.
求证:FE=FD.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角平分线性质及判定,并能灵活应用.
五、课堂小结: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以便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性质,熟练应用性质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1.如图所示,点P是∠BAC的平分线AD上一点,PEAC于点E,已知PE=3,则点P到AB的距离是(
)
A.3
B.4
C.5
D.6
2.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D平分∠BAC,AE=AC,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DC=DE
B.∠AED=90°
C.∠ADE=∠ADC
D.DB=DC
3.如图所示,点P是∠CAB的平分线上一点,PFAB于点F,PEAC于点E,如果PF=3cm,那么PE=__________.
4.如图所示,DBAB,DCAC,BD=DC,∠BAC=80°,则∠BAD=__________,∠CDA=__________.
5.ABC中,∠C=90°,AC=BC,DA平分∠CAB交BC于D点,问能否在AB上确定一点E使BDE的周长等于AB的长.请说明理由.
6.如图,∠B=∠C=90°,M是BC上一点,且DM平分∠ADC,AM平分∠D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