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海教案

时间:2022-09-28 23:46:42

导语:在大海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海教案

第1篇

在中医看来,心肝脾肺肾等五脏是人身之宝,也是养生之宝,它定寿命,决健康,泽精气,是人体养生的根本所在。只有五脏六腑和谐平衡,才能身心健康,达到颐养天年的初衷。总之五脏出现小问题,反映在人身上便是大问题了,因此中医养生,非常注重对五脏的保养,对于五脏的保养,有没有一些既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养生之法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即将介绍到的“赤龙搅海”功就是一种简单易行,且可调理五脏的养生功。

关于赤龙搅海的最早记载无从可考。相传,三国时期有位叫皇甫隆的老者,他一百多岁了,仍旧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身康体健。当时叱咤风云的曹操还向他请教过长生之术。他告诉曹操:“要想寿命延,朝朝服玉泉。”这里的“玉泉”其实就是唾液。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养生铭》中说“晨兴漱玉津”可以祛病益寿。他每天早上醒来时,都会活动舌头,直至用舌搅出唾液,然后徐徐咽下。这种咽津养生功,道教称之为“玉液还丹”,并把它发扬光大,隋唐时期,非常流行,后世称之为赤龙搅海。俗称舌功,即用舌头在口腔里搅动,从而促进唾液的产生。

赤龙搅海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要心平气静。然后,将舌在口中上下、左右依次轻轻地搅动各9次,先左后右,以舌搅津,通过搅动舌体,以促进唾液的产生,再将练功产生的这些唾液鼓漱十余下,分作三口慢慢咽下。注意用意念送入下丹田。咽津的时候,要汩汩有声,但不宜太猛。

经常练习赤龙搅海功,可以固齿、健脾胃。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皮肤细嫩,令人寿而不老。

这么简单的功法能调理五脏?很多人听后都会瞪大眼睛,一脸的怀疑。这很正常,如果人们对一件事物不了解,就会产生怀疑,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只要稍微了解点中医的人都会知道,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在望诊环节里,舌诊,也就是看舌头是最关键的环节。中医理论里,人的五官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舌体与整个身体的健康息息相关。《灵枢·经脉》里这样说:“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足见舌头的重要性。中医里,把舌头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舌尖、舌中、舌根和舌边。他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脏腑。舌尖属心,反映心、肺病变;舌中属脾,反映脾胃病变;舌根属肾,反映肾、膀胱病变;舌边属肝胆,反映肝、胆病变。舌就像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变化,都能从舌的反映看出来。中医常用它来判断身体气血的盛衰,疾病的虚实。历来养生学家都认为,健运舌体可以使邪火不生、五脏平安、气调血畅,有利于祛病强身。

那么咽津又有何用呢?这里所咽的津液,也就是唾液。这可是人体里的“玉液琼浆”,有“生命之水”的美称。在出土的东汉文物《铜尚方规矩镜》中铭文记载:“渴饮玉泉,饥食枣”,可见咽津养生由来已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唾液更是盛赞不已,说:“人舌下有四窍,二窍通心气,二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道家谓之金浆玉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故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所以经常咽津纳气,还是调理心肾、沟通心肾的保健大法。

练习舌功,除了赤龙搅海法外,用舌抵上颚也具有调理五脏的功效。明代医学家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中记载的“却病延年十六法”中,就有舌抵上颚这一动作,龚居中称其为“水潮除后患”,所谓“水潮”也就是津液,每天早晨起来后凝神端坐,用舌抵住上颚,津液就会像水潮般涌出,常吞咽津液能却病强身。至于原因,用他的话来说叫:“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养精,自然百骸调畅。”

此外,舌抵上颚,还可以沟通任督二脉。在中医里有“任督通则百脉皆通”的说法。因此,舌抵上颚具有疏通经络的功效。它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功效,是因为在中医里,督脉循行于背后正中线,总督全身阳脉,为阳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线上,总任一身阴脉,是阴脉之海,两脉各断于上腭和舌根。因此,舌抵上颚,正好把任督二脉给接通了,这样能使得全身经络相互通常,上下之气贯通。舌抵上颚还有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叫“搭鹊桥”。经常练此功,可疏通气血,条达经络,清爽头脑,强健体质。

练习舌功,还有美容养颜的作用。宋代养生家蒲虔贯在《保生要录·调肢体门》中说:“常以舌柱口齿,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如果身体里的津液不足,就会导致皮肤干燥,就会让皮肤失去光泽,同时还会引起口干、便秘等诸多症状。唾液从口腔壁涌出后,经舌根、咽喉,肺转肝脏,进肾经,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五脏的功能调和了,自然人就看着精神,皮肤自然嫩滑漂亮。总之,常练舌功,能润五脏,爽肌肤,对健康长寿益处多多。

原来锻炼舌功有这么多好处,这不有诗赞曰:“法简效果好,一试见分晓,满口溢津液,祛病抗衰老”。您是不是也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了呢?俗话说,心用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这么简单,多动动舌头就行。

第2篇

关键词:立交设计、路网、交通分析

一、前言

湛江市东海岛是全国第五大岛,广东省第一大岛。随着湛江钢铁基地项目、中科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石化产业园区等大型项目及相关配套产业项目落户东海岛,将为东海岛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东海岛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路网完善提出了要求。其中,笔者参与了东海岛岛东大道、岛南大道项目的设计工作。

二、设计内容

1、地理位置

岛东大道、岛南大道位于湛江市东海岛东部,线路均呈南北走向,两路首尾相接,由南到北贯穿东海岛。岛南大道南起于东南码头,路线向北延伸,终点止于雷东大道、与岛东大道顺接,路线全长7.863 km,规划路幅宽度70m,双向八车道,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设计车速60 km/h;岛东大道南起于雷东大道、与岛南大道顺接,北至东海岛北侧海边,路线全长8.631km,规划路幅宽度70m,双向八车道,道路等级为城市快速路,设计车速80km/h。项目沿线与松海路、展屏路、雷东大道、东海大道等规划或现有道路相交,其中岛东大道、岛南大道与规划雷东大道(呈东西走向,道路等级为城市快速路)形成T型交叉,该节点需设置立交。

2、现状分析

(1)地形地貌特征

该立交位于湛江市经济开发区东海岛东简镇行政区域内,现状立交范围内地势较为宽阔平坦。立交东北象限为空地,西北、东南和西南象限均为桉树林地。

(2)道路现状

立交范围岛东大道和岛南大道为旧路扩建,现状旧路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仅施工到土路基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停止施工,一直至今。旧路路基宽约26米,按照一级公路标准建设,两侧高程均比现状旧路基高。旧路路基废弃后,地方车辆在路基范围内通行,路基顶面车辙痕迹明显,车辆未行驶的部分路基,植被稍微发育,大多为杂草和小灌木。

3、路网及立交功能分析

湛江市湾区外环起点为广湛高速与325国道交汇处,主要由广湛高速、湛徐高速、东海岛太平通道、雷东大道、岛东大道、东外环路、325国道等道路形成的快速外环。湾区外环路承担起湛江市域内县(市)、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过境交通,同时联系了广湛、汕湛、渝湛、湛徐高速及国道和省道,为过境交通提供了快速通道,有效减少城市中心的交通流量,从根本上保证市内交通的畅通。

岛东大道和雷东大道的道路等级均为城市快速路,同属于湛江市湾区外环路的一段。岛东大道与雷东大道立交即承担着湾区外环路这一快速外环转角处的连续交通连接,同时也承担着岛南大道(城市主干道)与岛东大道、雷东大道之间的交通转换。

图1 湛江市“三环”结构图

4、交通量预测分析

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该交叉节点主流交通为西(雷东大道)与北(岛东大道)的快速路连续交通,其次南往西方向的岛南片区转向东海岛核心区的左转交通。其交通量分布图见下图:

a)近期b)远期

图2 交通流量预测分布图

5、立交范围土地利用规划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可知立交范围四个象限的规划用地均为林地,东北象限用地同时作为旅游产业园备用地;选择该立交方案时需尽量节约用地,保持沿线自然景观优美的特色。

6、立交方案

根据路网分析、交通量分析及立交功能,结合地形、地貌,进行立交选型及方案设计。

(1)方案一――B型单喇叭互通立交

该方案采用B型单喇叭互通立交,南北向直行的岛东大道、岛南大道位于地面一层,设置匝道上跨岛东、岛南大道。其中外侧匝道解决西向北左转交通,环形匝道解决南向西左转交通;在西北象限及西南象限设置地面右转匝道解决北向西及西向南两个方向的右转交通;在跨线桥桥底布设调头车道解决雷东大道掉头交通;同时通过设置人行通道合理组织人行交通。

图3 B型单喇叭互立交效果图

该方案整个立交布置紧凑,主次明确,立交层次少,绿化景观效果好。整个立交各方向完全互通,无交织,交通顺畅,解决了东海岛岛内组团通过湾区外环路进出湛江市县的过境交通和快速路连续交通两个主要交通源。设计方案仅在雷东大道上跨岛东、岛南大道设置了跨线桥,同时利用岛东、岛南大道为挖方路段的地形特点,减小桥梁结构规模,便于缩短工期,合理降低造价。

(2)方案二――T型全互通立交

方案二采用T型全互通立交,立交共分为三层。岛东大道、岛南大道南北直行为地面道路第一层;在西北象限及西南象限设置地面右转匝道解决北向西及西向南两个方向的右转交通;西向北左转定向匝道位于第二层;南向西左转定向匝道位于第三层;地面设置人行通道解决人行交通。

图4 T型全互通立交平面图

T型全互通立交的优点是能为各个方向的转弯交通流提供高速的运行,无交织,无冲突点,行车安全,方向明确,通行能力大;立交东侧占地宽度小,但整个立交桥梁结构规模大,造价较高。

(3)方案三――T型半互通立交

方案三采用T型半互通立交,该交叉主要流向为雷东大道与岛东大道之间西向北和北向西车流,采用跨线桥型式,实现雷东大道与岛东大道之间交通流的快速转换,其余各方向之间采用平面交叉型式;地面平交交通组织采用人车分离方式,路口设置交通信号灯,人行过街交通通过路口设斑马线解决,同时提供各方向车辆调头功能。

图5 T型半互通立交平面图

该立交方案占地规模较小。但除了雷东大道与岛东大道的交通流可以快速转换外,其余各方向交通均通过平面交通转换,通行能力较小,交叉口的转换能力低。

(4)方案比选

综上所述,考虑立交设计方案的交通转换能力、工程造价及占地规模,结合交通量预测和立交功能的分析,推荐采用设计方案一。

三、结语

路线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上各类交通汇合、转换、通过的地点,也是管理、组织道路上各类交通的控制点,既是道路的“瓶颈”,又是交通的“阀门”。 鉴于岛东大道和雷东大道在路网规划中地位较高,立交设计方案应优先解决岛东大道与雷东大道之间的交通转换,其次尽可能方便其余各个方向的交通转换,发挥周边路网的功能,减小立交规模,节省造价。在立交设计时注意与周边地貌相协调,减少占地及拆迁,创造较好的立交环境,使立交不仅是交通转换的枢纽,而且是一处优美的景观。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

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年10月

第3篇

记者从贵州省公安厅获悉,贵州警方日前破获一起特大跨区域贩毒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缴获海洛因15公斤,毒资26万余元。

5月22日6时40分,一辆来自云南的蓝箭货车到达国道320线平关段贵州盘县公安局检查站时,引起了查缉人员的注意。经仔细检查,查缉人员发现这辆货车没装货物长途空跑,而且篷杆全新,十分反常。缉毒民警用手敲击,感觉篷杆里有东西,于是撤下检查,从中抖出海洛因15公斤。

警方立即将车上2名犯罪嫌疑人林毕峰、林红清控制并展开审讯,得知买主正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方向前往贵阳接货。警方成立专案组,连夜赶赴贵阳开展侦查。在省公安厅禁毒总队的指挥协调下,警方于次日将前来买毒的3名犯罪嫌疑人抓获,缴获接运的轻型卡车一辆,毒资8000余元。

与此同时,警方连夜派人赶赴云南江城,对送货的犯罪嫌疑人的住宅进行搜查,缴获毒资2万余元及部分物品。

目前,5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拘,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深挖中。

第4篇

实践在发生变化,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学新手段,运用教学新方法,研究思维训练新形式。

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

教师热爱学生是教育好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之一,尊师爱生是师生对话的感情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的教育观念赋予教师权威的地位,师生之间基本上相对封闭、保守的,教师看学生的目光是俯视而不是平视,心理上产生的距离感使教师很难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真正赢得学生的信任,这使得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双向沟通与交流,学生的才能被限制,个性被压制。

三、要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就要求教师能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技巧引发学生学习兴趣。1.给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辩论、讨论、合作探究、搞主题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敢于表达,优化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利用现代媒体、影视作品进行教学。如在讲《财政及其作用》时,可以结合时事政治的一些大型工程项目,利用课件、图表、影视,让学生对财政及其作用有直观感受。3.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优美动听,音调和节奏也不能太单一,要抑扬顿挫。4.多正面肯定,以鼓励为主。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四、勤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对自己所授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经常修正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提高思想水平,掌握科学知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状况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状况,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尺。1.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写好教案,教案详略得当,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安排得当。2.课堂上思路清晰、逻辑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重点、难点突出,且能讲够讲透。3.能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财政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的平衡运行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难点。这节课我设计了20多幅幻灯片。信息量大,知识容量大,问题多,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4.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课上组织讨论,并将政治学科的思想和知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五、勤于总结,使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可靠保证

第5篇

教学目标:

1纵向梳理我们所知道的诗词曲作家。

2复习我们学过的诗词曲名篇名句。

3感受古典诗词曲之美,培养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依据飞花令的形式,梳理所学过的诗词曲名篇名句。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历朝历代的作家流派以及其创作风格了解起来有难度。

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历史朝代,以及名家名作。

2按照“飞花令”的形式,整理出一部分诗词名句。

3有条件的话,看一下“中国诗词大会”中的几期节目。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设置: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若将中国的文化比作一片灿烂的星空,那么诗词就是这茫茫星空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若将中国文化比作广阔无垠的大海,那么诗词便是大海中最为璀璨的一颗珍珠。诗词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人文精髓, 它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说, 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 但他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携手遨游诗词的海洋,去感受诗词的魅力吧。

一、论世知人

请把以下古代诗词曲名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

1李 白辛弃疾李商隐白居易

2马致远苏 轼韩 愈纳兰性德

3杜 甫陶渊明曹 操杨 炯

4 高 适龚自珍 李清照陆游

设计意图:梳理古代文学史分期,明确作家生活朝代,从时代角度切入,对于各个作家的创作风格有所了解。

二、知人知其作

诗词曲名家流派列举,选择其中一位或者一组进行介绍。

东汉末年:“三曹”

东晋:陶渊明

唐代:“初唐四杰”李白杜甫“王孟” “高岑” “元白”“小李杜”

宋代:“苏辛” 李清照陆游文天祥

元代:马致远

清代:纳兰性德 龚自珍

设计意图:将自己了解的作家生平作以简介,可从“名、时、地、评、作”五方面进行介绍,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第6篇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朗诵儿歌。

2、 让幼儿体会儿歌的意境,有表情地朗诵。学习正确发出"南"、"老"、"奶"的音。

3、 激发幼儿学习小娃娃乐于帮助别人的好品德。

活动准备:

1、 南瓜若干个,小拉车一个。

2、 幼儿情景表演一组。

3、 PPT背景图一张,老奶奶、小娃娃、以及指偶各一个。

活动过程:

1、PPT 出示一个南瓜,请幼儿猜一猜南瓜哪来的?

2、 观看情境表演,熟悉儿歌内容。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 引导幼儿学习朗诵,记住儿歌。

(1) 教师有表情地将儿歌朗诵一遍,再让幼儿一边看手偶表演,一边轻声地朗诵。

(2) 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儿歌。(重点练习:老、奶、南的发音。)

4、 练习有表情地朗诵。

5、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表演。

讨论:小娃娃拉着小车笑哈哈,他为什么这么高兴?教育幼儿学习小娃娃乐于帮助别人的好品德。

儿歌: 大南瓜

老奶奶,收南瓜,

南瓜甜,南瓜多,

拿不了,抱不动,

来了一个小娃娃,

拉着小车笑哈哈,

帮助奶奶送南瓜。

语言儿歌教案【2】

一、设计思路

魔术师这一名称是幼儿熟悉而且非常感兴趣的,为了让幼儿在一节课中不觉得枯燥无

味,我从幼儿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选择了本次活动内容,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即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正体现《纲要》倡导的精神。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诗歌展示的画面,帮助幼儿感受诗歌的情感脉络和作品的表现手法。

2、引导幼儿初步学习仿编诗歌,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

3、激发幼儿对汉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他们认识汉字:魔术师,红、黄、蓝、绿。

三、活动准备

魔术帽一顶,教师事先学会一个小魔术,制作电脑课件“魔术师”,有关红、黄、蓝、绿颜色的物品若干件。

四、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戴着魔术帽走出来,让幼儿猜猜是谁?为什么?〔引导幼儿认读魔术帽上的三个字:魔术师

幼A:你是魔术师,因为你戴了那顶帽子。

幼B:变戏法的叔叔出来了。

3、魔术师变魔术,巩固幼儿对魔术师三个字的掌握。

评析:通过魔术师变魔术,大大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孩子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想看个究竟,课堂气氛 一下子被老师调动起来了。

4、基本部分,学习儿歌“魔术师”。

(1)师:魔术师还会变。〔演示电脑课件“红黄蓝绿铅笔跳来跳去”〕

A、有些什么颜色呢?〔根据幼儿的回答,在相应颜色的旁边出示相应的汉字:红、黄、蓝、绿。〕

B、你喜欢哪个字宝宝?

幼1:我喜欢红色,因为看上去很鲜艳。

幼2:我喜欢蓝蓝的大海,所以我最喜欢蓝这个宝宝。

幼3:黄色很像弯弯的香蕉,我喜欢黄字宝宝。

评析:通过这种“你最喜欢哪个字宝宝”的问题巩固了幼儿对四个汉字的掌握,幼儿学得很轻松,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这四个汉字。

C、红的会变成什么?黄的会变成什么?蓝的会变成什么?绿的会变成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物品)

幼1:红的会变小花、红旗、大苹果。

幼2:黄的可以变梨、香蕉、菠萝、

幼3:绿的会变小树、、虞美人、青菜。

幼4:蓝色可以变大海、兰花、牵牛花。

评析:这一环节为下面的仿编诗歌做了铺垫,培养了幼儿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2)教师继续演示课件。〔红的会变太阳,黄的会变小鸡,绿的会变草地,蓝的会变天空。〕

A、师:魔术师会变什么呢?学念:红的会变太阳,黄的会变小鸡,绿的会变草地,蓝的会变天空。

评析:通过课件演示,幼儿一下子就掌握了这四句话,学得很轻松。

B、继续演示课件,将儿歌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四个颜色汉字用相应的颜色点缀一下。

师:老师把这些编成一首很好听的儿歌,你们想听吗?跟着老师来念好吗?

评析:通过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幼儿对颜色汉字掌握得很快,课堂气氛活跃。

5、进行诗歌仿编活动。

师:刚才小朋友都说了很多红颜色、黄颜色、绿颜色、蓝颜色的东西,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些东西编到儿歌里去。老师先来编给大家听,你们仔细听,等会儿请小朋友自己上来编好吗?

评析:有了刚开始的铺垫,幼儿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积极性很高,而且编得也很好,大大培养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6、结束部分:送魔术师回家。

师:魔术师出来好久了,也该回家了,我们一起送魔术师回家好吗?〔跟着音乐出活动室〕

第7篇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官员、专家赴我国东南沿海某地考察基础教育情况,并深入学校听课调研。对其中一课,他们提出了不少质疑,大意为:这节课上,究竟谁是教师,谁是学生?如果教师是教师,怎么教师什么都不懂,都要问学生;如果学生是学生,怎么学生对教师的问都能对答如流?既然学生什么都懂,那还要上这节课干什么?……也许,这只是个特例,但这特例留给我们的思考余地很大。其一连串的问号,至今仍在警示、启迪我们必须探讨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在怎样实施问的格局中,在由教师问、让学生问两者中,我们的课堂法码究竟该如何摆放,我们的教学天平究竟该偏向于哪一方?

二、基于话题的有关事因分析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已顺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始得以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得以运用,可观的教学成果逐步得以巩固。这是大势所趋。但冷静反思其不足,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即课堂教学中由教师“一问到底”的现象依然比比皆是。

笔者并不反对教师问。在所有的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的问自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精要问题为线索串起整个教学环节,这不仅有利于引起学生注意、推动学生深思,更有利于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尽快形成应有的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教师不少的问,根本谈不上精要,却是无限泛滥。所有不厌其烦的“一问到底”,大多并非源于启发,并非基于文本要核,并非出于满足学生的求学真需,而更多的只是为了保障教师自身能“毫无干扰”地走完整个教学流程了事而已。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教师的权威意识太强,主观色彩太浓,只过度关注自己预设的“一枝独秀”,而不想、不愿看到学生生成中的“旁枝斜出”;二是教师的专业功底不厚,透析力度不够,所提问题不是平面打转、无谓循环,就是缺乏重点、指向茫然,难以提炼并解决实际问题。在由此构建的教学场景中,教师俨然是霸道的主宰,学生只能是跟班的随从。不管是懂还是不懂,学生只能懂装不懂,乖乖听;不懂装懂,闷闷学;你问我答,溜溜过……

这绝非信口开河,而是既成事实。不充分留意这一问题,不着力扭转这一现象,再不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把法码、天平偏向于让学生有机会问、敢于问、乐于问、善于问,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很难呈现如人期许的乐观局面。

三、值得借鉴、运用的相关对策

懂装不懂、不懂装懂、一味的你问我答,是学生求学中的大敌。为帮助学生克敌制胜,有四条对策值得借鉴,并参照运用。

1.明白一个前提――脑际有课标,眼里有文本,心中有学生。

脑际有课标,才能不折不扣地树立应有的教学责任感。眼里有文本,才能使语文教学不仅具有文化立意,而且具有探究美感。心中有学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通过语文学习对祖国的语言文字及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深厚的情感。而所有这一切,必得依仗于教师好好引领学生深入研读、积极发问、真切求学才能达成。

2.牢记一句名言――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这是李政道博士提出的一句至理名言。朴朴实实一句话,短短12个字,完全可让哲学家看来不觉得浅、老百姓读来不觉得深。在这句名言面前,所有迷恋、沉溺于教师“一问到底”的执教者理当得以警醒,并开始明智起来;理当将让学生学着问、让学生学到真学问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唯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走出教师“一问到底”的怪圈,从而闯出一条“生问不息”、低耗高效的活路来。

3.转变三种观念――从备课意识上,变“备教案”为“备导学方案”,着力体现“以学定教”;从教学行为上,变“教师教在前”为“学生学在前”,着力体现“多学少教”;从效果评价上,变“学生答得不畅就差”为“学生问得有理才好”,着力体现“学功于问”。

说“备教案”,还是说“备导学方案”?名称是否变了,并不重要,关键是意识上要变。备课必须认真预设;预设必须以促成灵动的课堂生成为关键指向;课堂的灵动生成必须以满足学生的求学真需为重要抓手。备课时做到这一点,所备成的课就不会只是教师教的铁定“脚本”,而能成为“以学定教”的导学“蓝本”。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真问、求真学的愿望就容易化为现实。

如具体教学是最初的展示,如所教文本只是在所教时才蹿出“魔盒”跟学生初次见面,那“教师教在前”尚不失为一种可采之举。可实际情形是,很多学生在每学期开学拿到新书后就会好奇、迫切地看完每篇课文,甚至于有些学生已能通过预览,对其别感兴趣的内容基本做到熟读成诵,并有相关疑问酝酿于心。笔者对不少学生所作的随机问询都能证明这一点。既然如此,教师就应尊重学生的课前预习,注重学生的课上自学,着重关切学生的学中存疑,并腾出教学时空与学生一起研究解决之。这样的“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其效果定比“多教少学”来得更为真切、厚实。

平心而论,不少教师也许并不是不想让学生问,只是因为怕被学生问乱教学流程,怕被学生问得无言以对,怕被学生问得完不成预设的教学计划,而只得强制推行自己的“一问到底”。由此展示的课堂,可以按部就班、步步为营;可以行云流水、畅若天成,但往教学实效的深处和远处想,其意义和价值却极为有限。笔者认为,与这样的语文课相比,遇到学生提出的难题而卡壳,凭师生现实的功夫求破解才称得上是显真功的好课。显真功的好课,必须见诸学生的问,而非取决于学生的答。这是条毋庸置疑的铁律。

4.尝试三项做法――准确拿捏“本能”与“能力”的结合点;妥善处理“三级跳”与“原地踏步”的对应关系;合理运用“以师问引发生问”的可行性方略。

爱问,是孩童的本能。无视这种本能,不让问,对学生来说,是种压制,其求学中必然感到压抑;对教师而言,是种冷漠,所导致的教学难免不负责任也不专业。负责任而又专业的语文教学,应能珍视学生爱问的本能,并能借助引导与培植,努力将其本能上升为能力,使其能学会问到关键点,善于问到深透处。一旦本能转化为能力,能力依附于本能,本能与能力实现和谐结合,那学生的问与能问等必将习惯成自然,并可随之大幅提升求真学的综合绩效。

山喜起伏不喜平,课亦如此。要使课有节律、有脉动,并见、见显效,就必须避免平均使力,摒弃平铺直叙,拒绝平庸无为,处理好三级跳与原地踏步的对应关系,并在其间切实做到不盲、不茫、不莽,应是达成此目标的良策之一。何处可行三级跳?吃透学生已知处。此处不作三级跳,就是空耗教学时空。何处应作原地踏步?锁定学生应知、未知、需知处。凡应原地踏步处,就得让学生多读、多想,尤其要让学生多问,并继之以多议,让学生最终明了真谛。作出如此处理,语文课堂的精彩演绎就可望一一展现。

为将学生爱问的本能提升为能力,为让学生能在原地踏步处成功发问,方法自有很多,而“以师问引发生问”也许更易奏出互补合作之效。以师问引发生问,指的是看似教师提问实却为着引导、激发学生提问。要以师问引发生问,前提是必须有备而行,否则,容易使师问无法着陆,容易使生问悬而不得。有效的师问,应因人、因课而异,切忌漫无要点、横柴入灶;成功的生问,应问得恰到好处,问到真需之处,避免为问而问。为最大程度地收效于这一点,教师不妨尝试如下几种方式:看到这,你在想些什么?想到这,谁能提出疑问?读到这,肯钻研的同学一定会发现难懂之处,谁来说说?议到这,相信不少同学都会作出更深入的思考,并能提出更好的问题,谁来试试?学到这,谁还能提出问题,争取把同学或老师问倒?……语文课堂上诸如此类的以师问引发生问,至少可产生以下良效:一是教师关注学生问的理念能得到贯彻,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一问到底”的陋习能得以规避;二是学生问的权利能得到保障,学生问的动因、指向及能力能得以激发、凝聚并提振;三是引出的问题因出于学生之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问题在后续的自主、互动探究中能得以尽量到位的解决……

如此以师问引发生问的课例不仅富有实效,而且有望成经典。现以《自然之道》(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教学中的相关环节对之作一具体诠释――师引问:向导是干什么的?谁能结合课文中的有关事实,大胆责问向导?得生问:向导,你是生物学家,你难道不知道将那只幼龟抱回大海会带来的后果吗?如果知道这后果,你干吗还知错犯错?……经讨论,让学生获知:由“冷淡极不情愿补救发出悲叹”可见,向导是被“我”和同伴们逼得没办法时才这么干的;向导要以牺牲一部分的代价让“我们”得出经验教训……师引问: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有哪些想法?得生问:干吗不派人帮幼龟守住巢口,不让嘲鸫侵袭?为保住幼龟,在场的人干吗不一起守巢口、堵巢口?大海龟干吗要把巢筑得离大海这么远?把巢筑得离大海近些,不就能减少幼龟面临的危险吗?……经讨论,让学生获知:人少,龟巢多,守得了几个,守不了全部;堵住巢口,幼龟不被嘲鸫吃掉,也会因缺氧而被憋死;如果把巢筑得离大海很近,涨潮时的海浪就会冲毁龟巢,一旦龟卵被卷进大海就孵不成幼龟……师引问:请注意“太平洋幼龟长大后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是它的百分之一”这句话,再联系文中有关内容及插图,谁能看出些问题来?得生问:按这样计算,幼龟应有约1.5公斤重。这么重的幼龟,嘲鸫拖得动、叼得起、吃得下吗?向导的棒球帽中怎么一次就能装得下这么大的十多只幼龟呢?作者这么写,是不是在骗我们?……经讨论,让学生获知:嘲鸫不是一般的小鸟,而是一种很大的海鸟,饿着的嘲鸫会不顾一切地抢食;向导可能会想办法将一只只幼龟叠加着装进棒球帽中;作者是不是在骗我们,这应以事实为依据,光凭猜想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最后才由教师直接发问:学到现在,大家是否已懂:“道”是什么意思?文中的“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这“自然之道”能让我们获得哪些启示?围绕“自然之道”,谁还有新的疑问?看似四问,实却系列化一问。这样的精当一问,对全课教学来说,既是一种梳理、一种归结,更是一种提炼、一种升华。由学生兴趣盎然的表达可见,整堂课的效果完全达到预期。

第8篇

22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习作。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海水色彩变化的原因。进一步体会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2、诵读作者对海域物产的具体形象描写的词句,进一步体会西沙群岛的富饶、可爱。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分钟展示交流

内容:中华经典古诗文吟颂

形式:一人展示、全班交流。

目的:激发学文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二、相关资料交流

内容: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

形式:小组间自由交流。

目的: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提高学生精选内容及语言表达与有效交流的能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框架)

1.过渡语: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乡村,繁华的城市……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南海,共同领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2.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作者是从哪些地方来描写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四、精读感悟、汇报交流(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各种学习方式、训练学生正确分析课文、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及领悟写法从而突破重难点)

A. 海面部分(个别朗读汇报,全班评价交流)

1.过渡语:作者在描写海水时也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请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找出找出答案。

2.课件出示。请你先在课文中找出西沙群岛海水呈现出五光十色的原因再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说出答案。

3.齐读进一步体会西沙群岛海面的瑰丽无比。

B. 海底、海滩部分(讨论交流前置性作业、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

1.过渡:西沙群岛海面上如此的瑰丽无比,那么它的海底和海滩上又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前置性作业

2.小组认真交流合作内容。(讨论中可以有新的发现和自己的理解)

3.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挖掘文中知识、深化作业内容,达到学习目的)

C.海岛部分(当堂合作交流、培养自学能力)

1.过渡语:我们欣赏了西沙群岛海面的瑰丽,惊叹于海底海滩的富饶,现在走上海岛看看那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课件出示自学内容及要求。请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答案。

2.汇报交流、畅所欲言。

五、合读课文,进一步领悟写法。

1.师生合读首尾段,说说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点出“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六、拓展延伸、升华中心

1.过渡语:西沙群岛真是个可爱的地方!真是“世界之大,美在西沙。”现在咱们也来写写言语夸夸富饶的西沙群岛吧!课件出示前置性作业。

2.个人间相互交流。

七、课外积累、每日一句

课件出示写景励志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 陆游

第9篇

举起心中的灯

我还记得您看似严厉的双眼,语言中包含的滴滴真情,那是您对我们的爱最为含蓄而真诚的流露。

您一向不让我们在打饭时两手都端着汤,“演杂技”似的走回自己餐桌旁的座位。但为了少走一次路,我们还是冒着被烫伤的危险两手“撑天平”。在我们一次次的“演杂技”,险些摔倒后,您终于忍不住,说:谁要是再两手端汤又被烫着,就要罚你了!

然而,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听懂这句饱含爱意的训斥?为了保护我们不会受伤,为了为了让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您用最普通的方式表达着最关切的爱。表面严厉而内心细腻的您,总是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暖暖的爱,那慈父般的深情。日月流转,在雨中奔波的身影书写明天的课程,夜掌明灯,翻来又翻去的书页记载着昨天的奉献。眼中的语言叙说着心中的伤痛,上扬的嘴角包含夜晚的艰辛,课堂的欢笑充斥着对我们的自豪。

不敢,点亮窗前的灯。

深夜,那盏灯,书写隐含的爱意。

点亮灯

昨夜,雨作,谁为我们关窗?今晨,风寒,谁叫我们添裳?今日,欢聚,谁共我们欢笑?明日,离别,谁与我们心伤?

昨夜风雨大作,树叶被打得哗啦啦地响,雨滴飞进宿舍,带来一丝丝寒气缠绕着我们朦胧的睡意。而您不顾夜晚的寒冷,起身为我们关上倔强打开的窗子,随着双手艰难地移动着窗的边缘,冰冷的雨滴顺着风闯进来,打湿了您温暖的发丝,打湿了您单薄的衣裳。睡梦,忽而变得更加香甜,梦里,满天星的香气弥漫天空。

清晨,秋风阵阵袭,金色的杨树叶子落下一片又一片,标示着金秋的来临。早早起来的您不忘叮嘱我们多添几件衣裳,“天冷,多穿衣”。在我们胡乱套上校服褂子的同时,只记得叮嘱我们的您却忘记了为自己添衣。风吹来,阵阵寒,吹在身上,凉在心里。

终究,点亮了那灯。

深夜,那盏灯,感慨爱的细腻。

熄灯

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师恩难忘,您在深夜点亮的灯又怎能熄灭,那是照亮前程的灯啊,永不泯灭!

轻轻地,吹熄手中的灯,因为在我手中的灯远不及您的万分之一,慢慢地,点亮心中的灯,在我的心中留下您永远高大的身影。

精品推荐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