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外企年终总结

时间:2023-01-04 06:17:53

导语:在外企年终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外企年终总结

第1篇

叶小亚的男友周凯伦在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留在了上海一家外企工作。叶小亚想着一定要和男友团聚,所以她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了上海。可是,男友告诉她,他只会和上海的女白领结婚!

好!你等着!叶小亚咬咬牙,她不让眼泪掉下来,她是那么要强的一个女孩子。

诚恳认真: 打开职业之门

叶小亚每天抱着一堆求职书跑来跑去。上海繁花似锦,但不属于每一个人。那些找工作的日子让叶小亚筋疲力尽,可一觉醒来,叶小亚还是精神抖擞地跑去面试、应聘。上海的就业形势已经严重到了大学生人人自危的程度,送出几十份求职书后,终于有一家像样的外企有了回应,叶小亚高兴坏了。

这天,叶小亚兴冲冲地去面试,却发现已经有一百多人揣着本科学历和各种培训证书聚集在公司门前,竞争几乎激烈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闯过了初试和面试,叶小亚进入了最后一轮:在人力资源部实习三天。经理留给了叶小亚一个任务,将公司上一年的部分文件整理归类并在微机里建档保存。

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叶小亚松了一口气。她翻阅着以前的文件档案,细心地整理着。虽然工作很简单,甚至枯燥,但它关系到整个公司的文档资料的管理,疏忽不得。叶小亚分门别类地一一归入到相应的文档,把出错的部分前后左右对照,然后统一。

就在叶小亚忙碌了一天之后,下班前传来了坏消息,总部紧急通知:暂停招聘新员工。“这不是耍我们吗!”参加实习的其他学生纷纷跑到经理办公室表示不满。直到下班前,焦头烂额的经理才送走最后一个愤愤不平的实习者。回到办公室,他却发现叶小亚还在成堆的文件里忙碌着。

经理客气地说:“真不好意思,白让你忙活了一天。没办法,这是总部临时的决定……下班了,快回家吧,你明天就不用来了。”叶小亚站起身来,说:“没什么,只是这些文件我都整理了一半了,如果换成别人又要从头开始。活儿没干完心里不踏实,我明天再来,一个上午就足够了。”

经理看着叶小亚忙碌的身影,也不好再勉强什么。

下午,叶小亚接到周凯伦的电话,问她工作怎么样了?叶小亚给周凯伦说了她的情况,周凯伦让她不要傻干了,后又委婉地告诉叶小亚,他们公司董事长的女儿约他出去吃饭。周凯伦掩饰不住言语里的兴奋:“这对我未来的职业晋升可有很大帮助呀!”

叶小亚有些失落。她想,自己的未来怎么办呢?

第二天上午,叶小亚如期来到公司“上班”,经理客气地冲她笑笑,心里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叶小亚只是微微一笑,中午离开的时候,留下的是一排排装订好的文件夹和一间整洁的档案室。叶小亚走的时候,经理很想叫住她,但又没有叫。他感叹,现在这样诚恳认真的女孩太少了。

叶小亚特别喜欢韩剧里的那句“去爱,就像从来没有受到过伤害”,不管爱情如何失意,工作如何碰壁,叶小亚一直活得很努力。

两个月后,叶小亚接到了一个电话。那时,她正在一个小店打零工。电话里是原先那家外企经理爽朗的声音,说现在公司有职位邀请她前去应聘。

原来,经理在向公司总部汇报招聘情况的时候,特别提到了叶小亚的表现。公司总部对这个“诚恳认真的求职者”印象很深,指示经理留下了她的联系方式。当公司完成调整,重新招聘员工的时候,经理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叶小亚。叶小亚的努力没有白费,她重新迈入了这家外企的大门。

学习细节: 让她如鱼得水

在公司里,叶小亚学历最低,又没有经验,她被安排去做前台接待。这可是最“垃圾”的岗位了,平时接听电话,做个来客登记,从来没人干到过两年以上,选择这样的职位,毫无前途可言。可是,叶小亚却干得热火朝天。

每天,第一个到公司的是叶小亚,最后一个离开的还是叶小亚。叶小亚暗暗地想,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呢,她的白领梦,离她不远了。

叶小亚换掉了那本破破烂烂的登记簿,扯下了脏兮兮的部门电话联系表,取而代之的是16开的大本,封面是自己打印的公司简介,至于联系电话,她连续几个晚上熬到十一点也就熟记在心了。有人不理解,说花上十秒钟查查通讯录不就知道了,何必犯傻去死记硬背?叶小亚说自己的工作就要“问不倒,答得快”,要知道每一个细节,不仅是电话和房间号,有关公司的一切都要心中有数。叶小亚毫无怨言地微笑着去迎接自己每一天的工作,用她的话说:“前途不是选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叶小亚的做法当初被很多同事嘲笑。“不就是一个前台接待吗,有必要那么努力吗?”比如为了保证电话铃响三声就接通,叶小亚从来不带杯子到公司,最大限度减少了上厕所的次数。大家说公司不是上甘岭,而叶小亚相信,每一个未知的来电都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客户,也许百万元生意就开始于一次及时而热情的接听。再比如,午餐之后叶小亚总要把大厅打扫一遍。有人说别傻了,公司付钱给物业公司了。叶小亚说:“物业公司的清扫时间比公司下午上班晚半个小时,中午时间进出的员工很多,地板上满是脚印,如果来了客户,肯定会影响他对公司的第一印象。”

看着叶小亚努力的样子,隔着宽大明亮的玻璃,经理若有所思。

周凯伦最近一直没有打电话来,有时叶小亚给他打电话,他也总是说忙。叶小亚隐约感觉到一些什么,但她已经没有太多精力去操心这些事,她晚上还要忙着学习英语和日语,还要去上管理培训课。有了面包,才会有爱情,不是吗?

一天,几个日本客户来洽谈合作,叶小亚安排他们在大厅等候。客户们坐在一起,谈到对这个新合作伙伴的业绩不太了解,叶小亚主动走上前去用流利的日语有礼貌地说:“如果可以的话,占用各位一点时间,我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叶小亚微笑着把公司近几年的销售业绩、市场份额、运行情况说得有条有理。等到经理来迎接的时候,客户们赞不绝口:“你们公司了不得,一个普通员工对自己公司的各种情况、业绩都能了如指掌,态度这么认真,这是多么强烈的责任心和自豪感啊!我们对这样的企业很有信心!”事后,经理问叶小亚怎么记住那一长串数字的,叶小亚回答:“公司年会和每次的例会,我把各个部门的情况做了详细的记录。”经理看着她,充满了欣赏和赞许。

叶小亚的热情和细心,成了公司一道亮丽的风景,即使她只是一个“卑微”的前台接待,但她的心灵也同样会闪光。

完善总结: 成就职业梦想

公司规定,每到年末,员工们都要写一份年终述职报告,将自己全年的工作形成书面总结,既要总结经验,也要制定目标、提出建议。公司里近千名员工都把这个举动讽刺为最大的形式主义。叶小亚却不这样认为,当她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敲键盘的时候,老员工们说:“别傻了,从网上下个改改就得了。上千份报告摞起来比老总的个子还高,老总会看?笑话,肯定最后卖了废纸。”

叶小亚没有理会,因为她工作了一年,确实有很多感受,也想借此机会提出建议和设想。以前叶小亚的建议最多“走到”部门主管那里就石沉大海了,以她的职位和身份,想要见到老总当面陈述只能是一种奢望。叶小亚有一种冲动,一定要借这次机会把自己对公司现状的看法和今后发展的建议详细而完整地表达出来,她认为没有什么比一份图文并茂的报告更好的了。

于是,叶小亚每天晚上回到住处,饭后第一件事就是坐到电脑前准备材料、绘制图表。一周之后,一本像时尚杂志般的年终总结送到了公司办公室。彩色封面上是公司的标志和宗旨,扉页上有目录和提要。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的工作、我的看法和我的建议。每一部分都有详细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表,还用漫画形式展示了公司存在的不良作风和浪费现象,最后是态度诚恳的建议和充满创意的设想。

接下来的几天里,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在谈论这份不可思议的年终总结,都说真没想到年终总结也能这样写,叶小亚一下子成了公司的热门话题。又过了三天,老总把叶小亚叫到办公室,说:“无论是你第一次来应聘,还是这次写年终总结,还是平时工作的认真细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报告我看了四遍,你看问题很准,思路也很清晰,设想很有创意,但我更欣赏你对公司对工作的那份责任感,你也许需要一个更合适的岗位。”叶小亚听后又惊又喜。

几天后,叶小亚被调到行政部做了部门经理,并且获得了年度优秀员工的称号,同时一份年度特别奖金也破天荒落在了叶小亚这个灰姑娘身上。这天她又接了周凯伦的一个电话,董事长的女儿把他甩了。叶小亚劝了劝周凯伦,她心里想:你已经和我没有关系了。

第2篇

已经连续7年了,在每年年底做年终总结的时候,习惯于回顾一下年度感受的李艳,都会有些伤感,因为她觉得自己太累了。

这个家境不错的成都姑娘从小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父母亲戚都很宠她,但她却有着一种不甘于平淡、不甘愿享受、喜欢争强好胜的性格,初二的时候去北京旅游,游览了颐和园、长城,参观了北大、清华后,她就做起了“首都梦”。后来,李艳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高校,毕业后留在了北京,进入一家外企工作。

从那以后,李艳就过上了每天早出晚归、租房子、挤地铁的生活,工作的第一年,她就感到了一种无法形容的“累”,但她想,反正自己还年轻,这点累算什么!于是,咬咬牙,她又开始奋斗了。

但北京的生活并没有李艳在过去的“梦”中想象的那么轻松,随着年龄的增大,在一次次和家人的长途电话交流中,“找对象”、“结婚”、“生孩子”被提及的次数越来越多了,父母担心她成为“剩女”,催她赶紧找对象、结婚,然后赶紧生个宝宝,老家邻居的孩子、父母同事的孩子,在此时此刻,都成了父母“教育”李艳时,列举出的好榜样,而以前,她们都只有羡慕李艳的份儿——家境好、漂亮、优秀、名校毕业、外企工作、留在了大城市北京……

但“漂”的滋味只有李艳自己清楚,2011年,李艳终于结婚了,但她并没有那种成家之后的安稳感,父母的心也并没有踏实下来——因为李艳和老公还没有买房。李艳的老公也是四川人,老家在绵阳,虽然李艳和老公的家境在当地都还算不错,但若在北京买房,还是比较艰难,而且,这两个要强的孩子都不愿意让父母掏钱。

于是,李艳和老公都过上了“越来越累”的生活,他们要考虑将来有了孩子怎么办、长期租房是否现实、没有北京户口的生活会不会越来越艰难……“越来越累”的同时,李艳还真切地体会到了究竟什么才是“心累”。

今年年初,李艳和老公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们回成都发展了。“本以为成都的生活能轻松些,但没想到,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后,再回去的时候,已经找不到原来的那种轻松、悠闲的感觉了。”2013年年末,李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停地抱怨说,“今年的感受还是累!”

北京、广东累,四川、甘肃也累

累,并不是李艳一个人的感受,在四川省,参与《小康》“2013个人的年度心情”调查的74个人中,共有6人提到“累”字。而在全国参与这项调查的2013个人中,“累”字被提及的频率更是达到了80多次,成为了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并且,人们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累”的感受:有人“身累”,有人“心累”,有人“特别累”,还有人“越来越累”……当然,也有少数人“累并快乐”或者“累并幸福”着。

中科博爱北京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傅春胜分析认为,“累”是一部分中国人迷失了自我价值观的表现,当自我价值观迷失的时候,人们就会缺乏生活目标,甚至不知道“我是谁”,这个时候,就会不知道我们每天在为谁做事情,也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做事情。“另外,社会生活的一些不确定性会让人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增强,内心不安全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退行,例如三十多岁的人,本应该结婚生子了,却因为没车没房而不能结婚,这种不由自主的退行会造成压力源的增强,心里自然会不舒服,人们往往会用‘累’字来表达这种不舒服。”

一首被称为“音乐版的‘蜗居’”的歌曲《累啊累》,唱出了不少中国人的心声:房价越来越高累啊累啊累、钞票越来越少累啊累啊累、每天地铁公交累啊累啊累、老婆还没找到累啊累啊累……

《小康》调查发现,不仅北京人、广东人普遍感觉累,在人们心目中还算是比较休闲的地方四川,以及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甘肃,人们也都喊着“累、累、累”。

此外,在河南、江苏、湖北、陕西、天津、海南、海外,“累”都是被受访者提及最多的感受,黑龙江人更是用东北人特有的幽默表达了他们的真实感受——老累了。

云南人幸福知足,湖南人热爱生活

累,只是国人普遍的年度感受之一。“请您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形容您这一年的感受。”2013年11月,《小康》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当中开展这一调查,共2013人参与。除了“累”之外,“淡”、“好”、“忙”、“烦”等感受也被频频提及。

傅春胜建议大家,当有“累”、“淡”、“忙”、“烦”等感受的时候,可以静下心来,更好地觉察自己,给自己的心理放个假,促进内心的和谐,让我们的灵魂跟上自己的脚步。

在云南和湖南进行调查访问的时候,《小康》记者则听到了更多充满正能量的词汇。云南人虽然也两次提到了“压抑”这个词,但他们更多地表达的是“幸福快乐”和“满足”,另外也分别有两个人提到了“平静”和“很赞”。

湖南人则表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分别有三个人提到了“平安”和“幸福”,“平淡”、“平静”均被两次提及,此外,湖南人也有“累”的感觉,他们还用“愁婚”“恨嫁”等词来表达了对婚姻生活的向往。

“五味混杂”的灰色2013

2013年11月初,《小康》还联合新浪网进行了国人年度滋味和年度生活色彩的调查,截至11月20日,共有1393人参与调查。

“您觉得用哪种滋味来形容您2013年这一年的感受最为贴切?”在这道题中,选择“五味混杂”的人最多,占比58.9%;排在第二位的是“苦”,占比24.5%;接下来依次是“酸”、“甜”、“咸”和“辣”,分别占比9.4%、3.7%、3.0%和0.5%。

第3篇

释放你的快乐吧

出人意料的交易

握手

今年3月3日,就在乐百氏与法国达能正式签订合资协议的当天晚上,对此事颇感意外的步步高总裁段永平打电话给乐百氏副总裁杨杰强:“怎么突然把乐百氏给卖了?”杨反问:“那你怎么还没有卖呢?”段说:“我也想卖啊,可是还没发现谁感兴趣呢。”

那天下午,乐百氏总裁何伯权在集团公司召开的月度全会上正式向员工宣布:乐百氏与法国最大的食品集团达能正式签订协议,共同投资组建“乐百氏(广东)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由达能控股,但达能并不派员参与管理。乐百氏仍拥有商标权、管理权、产品及市场开拓权。

这场快速达成的交易顿时引起了业界的注意。联想到乐百氏的主要竞争对手娃哈哈在几年前也以几乎同样的方式和达能合资,这场交易更是备受瞩目。

其实,乐百氏在与达能正式合作之前,已先后与高盛、摩根士坦利、百富勤、怡富等国际著名投资银行有过或深或浅的接触和商谈,另外还与国际著名的食品集团、雀巢、澳大利亚最大的乳品公司等谈过合资意向,其中最“钟情”乐百氏的可能算高盛,这是与乐百氏接触最久的一家公司。早在达能控股娃哈哈之前的1994年,双方已有过接触,并且几近成功达成合作协议。可是因为当时乐百氏正搞“生命核能”而影响了谈判工作,高盛一方也由于决策稍慢而有所延误。但是这几年来,高盛总是不间断地造访乐百氏,直至乐百氏与达能签约前夕,高盛仍然在坚持:“我们还有没有希望?”

而仅有33年历史的达能公司,它的介入居然仅在3个多月之前,它所面对的对手是在全球颇负盛名的百年老店,资产更加雄厚的食品王国雀巢。在业界看来,雀巢一度被认为是最有可能与乐百氏合资的外资巨头。

达能:最没有希望的一家

达能的此项收购计划,并没有通过达能中国总部,而直接由达能设在新加坡的亚太区总部负责,由公司发展部经理林伟全权代表达能与乐百氏进行协商。乐百氏方面则是由何伯权总裁出面。从最初的状态来看,达能是最不易谈成的一家,即使是连正式接触,都费了相当大的周折。

正式会谈之前,林伟先后找过多家顾问公司介绍,要求和何伯权见面,后来也来过乐百氏,与何伯权也有过初步接触,但合资要求均被拒绝,达能几乎没有被列入考虑的范围之内。

何伯权最大的顾虑倒不是说对方要求控股,而是因为达能本身就是乐百氏最大竞争对手娃哈哈的母公司。如果正式进入谈判,乐百氏就得把公司几乎所有的东西交给他们分析,比如经营状况,经济实力,下一步的发展计划等等,许多都是公司的核心机密。如果达成协议,成功合资就没有问题。而一旦没能谈成的话,就等于公司所有的机密就在竞争对手的掌握之中了。

达能在遭到一次又一次拒绝之后,连与何伯权见面的机会都已丧失,似乎是前景渺茫。但他们也明白了乐百氏的顾虑所在。最后达能决定采取迂回的策略。林伟找来一家德国顾问公司,与他们共同来到乐百氏,宣称有一个果汁技术的合作项目,希望与乐百氏进行合作。既然如此,何伯权表示由技术部门进行洽谈就可以了,自己就不必出面了。

然而来人一再表示他们专程从德国赶来,非常想同何伯权见面,希望能予以引见。结果见面之后,来客身份自明,所谓的“牛奶技术项目”纯属子虚乌有,纯粹是为合资意向而来。

通过一番苦心安排的此次会面,达能表达出了异乎寻常的诚意,一再承诺如果合作不成功,将立刻销毁所得到的所有乐百氏资料,并且绝不公开乐百氏任何内部信息,更不会向娃哈哈透露。至此,双方建立起了初步的信任,达成了进行深度谈判的前提。何伯权也相信,一家公司达到如此大的规模和影响力之后,信誉是非常重要的,他也绝不会因为中国的某一个项目而失掉自己的国际声誉。

其实在国际上,由中介顾问公司来与对方谈合作意向,也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它往往并不暴露委托方的名字,而只要告诉对方,有这样的一家公司,资产是多少,产业方向、运作规模、投资方向如何等等,它想进入某一个公司,想与对方合作开发某一个产品等等,问对方有没有兴趣和这样的公司商谈这样的项目,这样就不致于暴露委托公司的目的,同时避免给同行以可乘之机。

在消除了双方的顾虑之后,谈判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对乐百氏提出的主要几大条件,达能一一表示接受和认同。乐百氏一方也并不拿多方谈判作为筹码,与对方“练功”,而是直入主题,于是谈判进展飞快,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达成了最终的协议。

“后台”在哪里?

在业界,乐百氏一向以稳健见长。甚至在公司1999年年终总结报告上,第一页上只有一个字:稳。也因为如此,它与达能的“闪电式”合资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面对疑问,何伯权的解释是:其实企业最重要的是它的后台。企业发展不是靠你的精神就行,还要看你的“后台”有多硬。因为企业总是要犯错误,有人说,一个企业如果昨天的事情做对了,今天的事情对了,明天的事情也对的话,他已经不是人了,而是神,他就不应该坐在企业,而应该摆在神台上供奉。不要说面对一个企业这样复杂的系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事情的决策,也是经常会错。企业出现小问题的时候可以解决,但是大问题来了怎么办呢?那“后台”就很重要了。如果有强大的经济实体做后台,有经济实力的支持,就不至于会伤筋动骨,否则就可能一病不起,原有的基业也赔了进去。

事实上乐百氏是镇办企业,过去的后台是中山小榄镇镇府。第一,政府的功能过去就是支持企业;第二,政府可以影响银行和税务部门,你没有钱,可以叫银行贷款,叫税务部门减收迟收税。再不行,政府有钱的话可以借几百万、几千万给你。但那是过去10年的环境。现在条件变了,政府的职能也变了,政府不能指挥税局和银行了;第三,公司规模也大了,要的钱可能不是几百万、几千万,可能是几个亿、十几亿。这个“后台”怎么撑?在企业有投资机会或有危机的时候,政府在资金上的支持已显得力不从心。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面临大的危机,企业可能就会死掉。

另一件让何伯权印象深刻的事发生在他去哈佛讲学的时候。在哈佛商学院,那些听课报名表的第一栏就是让你填公司的母公司是谁,因为学生都是来自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何伯权一直以为只是中国企业看重“主管部门”,谁知道美国人更看重(当然,这不是指行政管理部门),他们认为你的母公司的身份,能证明你公司的实力,说明你有多大的价值。

当这个更大的“后台”确定为达能后,还有很多人为此惋惜:为什么是外企?为什么是已经控股了娃哈哈的达能?实际上,在国内上市、以千千万万国内投资者为“后台”曾是乐百氏的强烈愿望。但是,当中国的股票市场还承担着为国企“解困”的任务时,“镇办企业”乐百氏的上市之路注定遥遥无期。

麦肯锡的“伏笔”

乐百氏的合资之举看似偶然,但在过去几年和跨国公司的频繁交往中,“卖”的念头已是悄然而生。尤其在1998年和世界知名的企业顾问公司麦肯锡的合作,不啻是为今日的举动埋下了伏笔。

麦肯锡除了总部在美国,并在美国诞生以外,没有什么美国意识或其他什么国家概念,它有3000多名高智商的专家分布在全球各地。因为乐百氏是做食品饮料的,所以他组织了全球专门做食品饮料的专家,比如曾经做过可口可乐咨询的专家,来为乐百氏做饮用水咨询,以及全球做乳业最好的,给雀巢做咨询的专家,来做乳酸奶咨询。这里面包含着深厚的“全球咨询家共享”的理念。它把客户的视野拉得很宽,让你看到最远,然后又实实在在去分析这个企业现在需要什么,未来可能需要什么,怎样步步演进。

在咨询过程中,麦肯锡把国际上这个行业最优秀的公司进行分析、汇总,给出最充分的参照,再根据乐百氏自身的情况进行量体裁衣,指出这些经验哪些是可以借鉴的,哪些是目前还不能借鉴的,并根据企业的成长过程,不同阶段,给出一个策略方案。为了购买这些“建议”,乐百氏所付的代价是1200万。如果说当时还有“值不值”的议论,现在看来,结论已是不言自明。

整个咨询项目,由麦肯锡中国区首席代表亲自主持,麦肯锡在乐百氏长达半年的连续工作中,由专家群牵头和所有部门进行深度交流,在整个研究、商讨过程中帮乐百氏培训了一批中高层的管理人才。

对于乐百氏管理架构的调整,麦肯锡的建议是:在营销中把市场和销售两块分开,并把开发(原是属于生产部)放到了营销部门。调整看上去并不很大,但却极为关键。国内一般的企业里,往往是市场和销售合在一起叫供销科,后来又变成了销售科或销售部。这种结构并没有体现营销的概念。市场是针对消费者来做工作,而销售则是专门针对客户渠道、销售网络来做工作,一个是参谋部,一个是野战军,既要区分,又要有机结合。在导入咨询案之前,二者的分工在乐百氏显得非常粗浅和简单。在这之后,这方面已做得非常清晰和专业了。

第4篇

朗萱跟人旧事重提时,还是会忍不住扑向纸巾盒。她压根儿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善念居然赢得了人们如此的尊重。

故事还要从2009年说起,朗萱当时担任中国区CEO的助理,她很好奇为什么老板再忙也要放下手中工作去北京参加“福特汽车环保奖”颁奖典礼。一打听才知道,福特从2000年就设立了这个奖项,坚持资助草根环保公益组织。2011年朗萱报名参加了当年入围公益项目的考察工作,天南海北奔驰千里考察了四个项目,其中有一个是野生黑豹保护。毕业自西安美院的青年艺术家靠卖画来维持公益组织的运转,十年如一日吃住在野生动物保护站,过着最艰苦的生活,没有给家庭留下积蓄,却为保护站配置了四辆车,在山间看到飞鸟的踪迹便能说出习性,这种固执甚至偏执把朗萱震撼了,她从没有想过有人如此执著一念,敬重之余,她自己也成为福特的志愿者。

天遂人愿,传播与公共事务副总裁李英慧眼识才,看她对公益活动如此有感情,又有组织管理能力,便专为她设置了一个可持续发展主管的职位,由她来专职负责公益项目。

经过环保奖十余年的积累,福特如今积累了325个获奖的组织和项目。2012年朗萱接手后即对公益组织进行电话回访时,发现存活下来的只有一百多个,一些组织10年前两三个人,十年后也不过就十来个人,没有什么大发展。按理近年来公益组织的生存环境在改善,但为什么他们有了资金的支持还是做不大,再深入调查才发现问题出在组织管理能力上,这也是朗萱进一步发起“绿色晋级”公益项目的由来。

按级别,朗萱在福特只是初级管理者,但是她却拥有无上的“特权”,每两周各事业部的VP以及中国区CEO都会来参加她召集的“Better World”(更美好的世界)的项目进展会。

“更美好的世界”是福特汽车三大目标之一,与“强劲的业务”和“精良的产品”并列,后两者是企业的商业本能,而“更美好的世界”则让企业成为社会组织,似乎与业务发展不沾边,但李英认为正是有这一条才让公司愈加厚重,在这方面CEO率先垂范。

让朗萱感动的是,中国区CEO罗礼祥开会必到,哪怕出差在外也会准时打入电话。朗萱正是在会上陈述了“绿色晋级”的想法,她需要专业导师来教导公益组织公关、财务、项目管理等知识。李英立刻报名,自愿成为公关课程导师,强大的财务部也不落后,解决了财务管理导师的问题,IT部愿意提供IT支持,还有人包下了项目管理导师,余下的朗萱借助于合作的NGO组织恩派来寻找。企业内外资源调动是如此迅速,从提出想法到实施,一年时间内,朗萱已经组织对一百多家环保组织进行了系统培训,结果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一说到这儿,朗萱兴奋难抑,30岁的年华就可以像CEO那样调动全公司的资源,高级别的领导者纷纷向她请缨,成为公益活动的“先锋官”,同事也是一呼百应,颇有运筹帷幄的豪情,当然这要归功于组织天然的慈善文化。之前她跳过四家公司,经常会听人质疑公益对公司的业务贡献究竟有多大?但是在福特,没有人质疑她这样做究竟能带来什么。她只管投身其中,扎扎实实地沉下心来把公益做出特色,用时间来证明,口碑即是人心,“至少在公益圈,福特已经很有名了。”

爱公益进而爱上公司

福特志愿者协会主席肖征宇给自己取的英文名是“Lancer”,这是枪之骑士。他崇尚行侠仗义的骑士精神,个人的三观在历史学习中受到过积极正面的影响,“人性的光辉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引擎。”

肖征宇做过老师,也成功地创过业,但是都感觉只是生命中一闪而过的花火。在福特做了志愿者协会的主席后,他的骑士精神有了用武之地。

为了将“更美好的世界”落到实处,福特在制度上规定员工每年有两个带薪的工作日做义工,每年还有全球关爱周。福特会有针对性地根据社会需求和公司所长,选择诸如教育、环保、帮扶城市农民工、安全驾驶等领域的公益项目。

起先肖征宇做志愿者只是出于助人的本心,在了解了NGO组织的运行,直到被推上志愿者主席的位置时,他的责任感重了起来,要为大家的善念找出路。

每个在福特投身公益的人都会面临时间紧迫的难题,需要兼顾本职工作与公益项目。李英一语道破天机,没有热情的人最后的借口就是没有时间。

肖征宇是那个成功挤出时间的人。他把与公益相关的工作安排在周末或晚上,召集一群有执行力和爱心的同事帮着分担工作,花花轿子大家抬,这样他自己也省力不少。

他个人有个宏愿,将来想建立一所慈善学校,梦想遥远,但是行动并不遥远。眼下他设立了孤儿援助项目。起先这是他个人的捐助行为,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觉得以个人之力很难持续,必须引入管理机制,并且上升到公司和社区的层面有系统地开展。于是肖征宇找到南京一家公益组织合作,拿到孤儿的信息,对每一个孩子的信息详加核查后分发给同事。为了加强员工对受助孤儿情况的认识,他组织志愿者到当地,走入孤儿家庭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

有一户家庭有三个孤儿,福特援助的是最小的男孩。由于慈善组织规定同一家庭援助儿童不超过两个,结果大姐和弟弟都有资助,二姐什么都没有。看着弟弟拿到了礼物,小姐姐哭了,志愿者赶紧给姐妹俩买了新鞋,回来后跟慈善组织协调,希望同样捐助二姐上学。

在实践中,肖征宇渐渐领悟到做好公益的精髓,“有效、干净、透明”,他会跟同事说,别人有怀疑是正常的,监督和鞭策在公益组织的发展中是必要的,一旦解决了疑惑反而会获得更大的支持。因此,团队对每一笔捐款都给予认真细致的反馈,把每个人对口的孩子资料放在信封里交给捐助者,细致阐述,一旦解除了别人的疑惑,口碑的力量将推动更多人加入支持,信任是项目成立发展的基本要素。

在福特,每个志愿者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在公司的公益平台上成长,得到支持和辅导,有了初步的成功,肖征宇开始思考如何建立孤儿的永续成长机制。因为有些即将初中毕业的孩子迫于家庭生计,可能会放弃读高中和大学,而如果孩子将来只是上了普通大学,也未必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下一步的计划是和一些职业技术学校联系,让这些孩子学有所长,毕业后也可以进入福特的体系工作,给他们一个美好的前程。

做棋盘上的一粒米

肖征宇说,公益活动的影响力就像在棋盘上放米,以几何级数递增。很多人认同公益,但是会因种种原因而放弃。

福特汽车就是要做搭桥者,一个行善者就如同一座桥,通过影响身边人进而影响更多的人,纵横交错,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公司总部有一个志愿者团队,在全球拥有2.7万名志愿者,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扩大中。今年福特全球关爱周的慈善活动中国就有两千多人参加。

一个“鸡蛋的暴走”算是公益组织中颇为著名的项目,发起之初是为了让贫困地区儿童每天吃上一个鸡蛋而募捐。在福特,这个项目转化为全球关爱周活动的一部分,朗萱现在是这个活动的公司召集者,活动募集的善款将用于援建民工子弟图书馆。暴走分5公里和20公里两个级别,李英选择走最长的20公里,可以募款100元,为此她一周三次会在跑步机上加班锻炼体力。在美国开会的罗礼祥也为了这个活动特意飞16个小时回来。2013年亚太区CEO萧达伟(David Schoch) 以60岁之龄走了20公里,成为公司最年长的暴走者。

福特的“暴走”更像是家庭聚会,有不少孩子追随爸爸妈妈而来,由于事前不知道会有那么多的小“暴走族”出现,福特只好让孩子们穿上大人的“暴走T”,像戏袍披挂在身,甩着袖子晃着衣服,只见胖乎乎的小脑袋在平地移动,笑料百出。

朗萱带着4岁的孩子参加了2013年的5公里暴走,孩子问妈妈为什么要参加这个活动,妈妈说:“是为了帮助贫困的孩子建一座图书馆。”今年听说又有这个活动,孩子兴奋地拉着妈妈还要参加。

萧达伟在途中与一个暴走20公里的小胖墩偶遇,终点他搂着小家伙共同庆祝胜利。小胖墩回到学校一说,2014年活动又拉了十几个同学和家长前来。

有员工的爱人在其他外企上班,去年参加后回去就兴奋地鼓动自己的公司也来参加。一个公益活动在朋友圈、家属圈的相互影响中不断放大,像雪球一样滚了起来。

李英说做慈善是为了让自己开心,这种快乐的气氛会传染。

张朗萱说,一个连社区都能予以关爱的组织一定会关爱员工,这个组织给人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