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写生实训总结

时间:2022-04-14 17:49:17

导语:在写生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写生实训总结

第1篇

学生在具备了敏锐的色彩观察能力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进行单色稿练习、静物写生、风景写生等等。风景写生这个训练项目,对于学生提高色彩表现能力,整体把握色彩感觉非常有效。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仔细地观察自然界,分析物象的色彩关系,整体把握色彩感觉,分辨色彩的丰富变化,做到胸有成竹再一挥而就。优秀的画作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同时还要注入写生者自己的内心情感。日本的风景画家东山魁夷说过:“我画的是作为人类心灵象征的风景,风景本义就是阐明人的心灵。”本课程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色彩互相联系,相互对比的关系,学会在写生过程中进行色彩的概括、归纳、取舍、强化。野兽派大师马蒂斯认为:色彩不可以与其他造型因素分开,他也不认为任何一种色彩本身都是美的,或是富有表现力的。他认为重要的是一组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性。他的色彩是根据主观感觉强化某些色,根据对象概括、归纳、取舍和添加。这些对于形和色的精辟论述都值得我们在写生过程中去体会、去感悟,找到属于自己的有意味的形式③。我们常说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指红色在绿色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得红,通过绿色的衬托才能达到色彩的和谐统一。无论是绘画还是产品设计,色彩的感染力都在对比与和谐中产生美感效应。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中要多安排色彩并置训练,让学生从色彩的对比中体会到色彩的美感。

二、拓展色彩表现能力

我们研究色彩,不单一是认识色彩的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人们主观意识对色彩的反映。色彩表现的拓展练习是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色彩训练中的重点,是色彩设计与创新应用基础。色彩表现的拓展指的是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去感受,分析,拆解、组合、变异、强化等创新实践,是色彩再现与理念表达的重要手段。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设计色彩》课程职业化教学改革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色彩表现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弄清楚色彩是一个系统、互相关联的有机体。教学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色彩表现能力的培养,强调“主观意识的艺术感受”,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和“设计创作的独立性”。要教会学生掌握色彩变化的规律及其特点,重视色彩心理作用与色彩效应。追求和谐的色彩表达方式,但不否定和谐以外的色彩存在。因为和谐是视觉美的表达,而存在视觉反差的色彩应用于设计中,其强调的色彩则会带来强烈的信息传达。设计专业的色彩表达拓展训练主要是让学生能自由驾驭色彩、搭建设计应用创新基础。设计色彩拓展是从自然色彩中提炼生发的,它是对创作者精神内涵的一种深度发掘,是创作者在探索自然色彩中而获得的色彩表现能力,超越了自然物象表面的色彩模仿。物象色彩变调训练是设计色彩训练中较高层次的表现形式和创新手法,属于色彩观念转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色彩变调训练可以让学生摆脱对物象和固有色的依赖,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一系列的色彩变调训练,学生可以对物象色彩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风景写生训练后期,可以安排一些适度的风景分解与重构训练。通过对风景画素材进行色彩的分解、重构、强化训练,由具象描绘转换到抽象表达的阶段,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的思维方式之目的。学生在风景写生创作训练中,不要再受客观物象形体与色彩的限制,要将原形打散、肢解、重组,从中抽取出有助于表达主题的色彩与形体元素,展现出与自然物象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学生的色彩表现和运用能力大幅提升后,开展设计色彩的命题训练,能够让学生把握主题,创新思维。教师在命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训练主题的明确性和典型性。要求学生在训练中注重色调的和谐与对比,突出主次和主题形象。同时,要有新颖的创意,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运用色彩规律对作品画面进行整合设计,充分地传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设计意愿。色彩是能表达情感的,每种色彩都有自己的表达语言,色彩间的组合又有不同意象与神情,借助对色与形的选择、加工、整理,确定要表达的某种意念和愿望,形成作品的主题思想,从而达到设计的目的。

三、加强色彩知识应用转换

日本高校教育重视知识应用转化与创新,例如,设计色彩知识理论在游戏动漫、卡通产品、工业产品、建筑外观、园林设计等行业都有出色的设计运用。美国、法国、比利时等国高校注重设计色彩在商业化领域运用研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培养,这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美术基础,进入高职后学习《设计色彩》课程课时量不是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设计色彩运用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运用设计色彩知识在工作实践上转换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色彩训练方式。传统的训练方式耗费大量的时间,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耗费大量精力,而在创新与构思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平时训练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采用计算机等辅助设备,以增强学生学习设计色彩的兴趣,进而活跃思维、掌握技能。例如,运用绘图与图片处理软件,可以事半功倍,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效果的表现上,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升了制作效率,而且容易控制色彩效果。教学实训和课外参观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职业化能力提升途径。在实训室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今后室内设计流程和施工工艺,激发学习兴趣。在室内装饰施工现场及家具城、建筑装饰公司的参观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职业技能培养有更多的感受,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职业信心。

四、总结

第2篇

首先,一年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来淮信之前,我一直认为我是可以的,是比较优秀的。必要的时候自己可以一个人在背地里偷偷的乐和一下。可是在淮信,我看得更清楚,更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也没有办法乐和。这里所有的人都让你有压力,在他们中间我甚至看不见我自己,太渺小。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每个人身上所散发的个性魅力是我永远也学不完的。整个一年的教学过程就是虚心学习的过程,努力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不断钻研,觉得收获很多。除此之外,还努力的学习MAYA,丝毫不敢松懈,身为计算机系的老师,不懂电脑,多少有点名不附实,感觉脸上无光,所以也想尽快成长起来。

其次,尽量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能力

我始终觉得进行教学研究远远高于自身的提高学习,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所以,针对所教育的层次不同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套娴熟的教学技巧。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因材施教,全面的、深层次的挖掘学生的潜力。

第三,办展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年时间里我一共策划了三次展览,尽到自己该尽的职责,用自己的良心去辅育他们,通过展览展示学习成果,更好的促进他们积极的学习。他们分别是3220XX10的造型设计实训作品展;3220XX10的黄山实训写生作品汇报展和迎新生作品展。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展览的必要性,展出的学生有一种自豪感,沾沾自喜,甚至是逢人就吹的优越感。没有展出的学生有一种失落感,甚至是后悔。

第四,与企业互动,参观学习

在教学之余分别带3220XX10、3220XX20、3220XX10等班级去南京大红鹰动画公司参观学习,对学生震动很大,眼光不在局限与学校里的一小片天地,也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3220XX10去淮安博物馆参观采风,选取他们所需要的图片素材。

第五,时刻关注学生的就业信息。

第3篇

关键词:油画人物;形式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89-2

油画人物是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对专门对人物进行描述的油画,描绘对象可以是历史中的人物也可以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人物。在进行油画创作时,需要创作者对人物的形态、相貌、神情、特征等有充分的了解,提高描绘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我国的油画人物受传统国画的影响较大,对于抒情性和写意性也有着较高要求,更加重视对人物神韵和真实样貌的刻画,以求取得形神兼备的效果。

一、形式美的概念和特征

形式美属于人类符号实践中的特殊形态,是具体美的抽象体现,由各种自然因素和组合规律组成的一种符号体系。形式美具有独立性,在根本上与美的形式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美的形式能够体现目的性和规律性,属于一种感性形式;而形式美则更加宽泛和朦胧。另外,两者在存在方式上也有着较大差异,美的形式指的是感性的外观形态,而形式美的独立性较强,是独立的审美对象。

二、油画人物形式美的主要体现

(一)形式美在构图上的体现

构图主要指的是创作者在进行油画创作时,根据画面需要和题材特点,组织人物形象或者分割形象在画面中的位置,从而形成完整画面结构的过程。在进行构图之前,创作者要对画面分割线、画面视点、画面的平衡和尺度等有一个总体的掌握。对于油画人物创作来说,主要的构图形式有S形、三角形、中心式、水平式三种,每种构图方法都有着不同特征,对画面效果也有着不同影响。在进行创作时,要对造型、构图和色彩进行完美结合,刻画油画人物的特点和美感。另外,油画人物在构图上的形式美还能够在点、线、面的结合中体现出来,创作者在构图时,要将点、线、面进行合理运用,提高油画作品的自由度。

(二)形式美在造型上的体现

在近代油画人物创作过程中,造型指的是画家根据主观意图所创造出来的形体。不同的形体状况带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要想让观赏者感受到油画人物的特征,创作者就要注重人物形体的创作。模仿自然是艺术形体创作的开端,但是艺术形与自然形体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别的,真正的艺术体现在真实性上,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注重表现。绘画中的变形能够将创作者的视觉感受体现出来,是一种能够发挥与参照物相同效果的感性形态,但是与参照物的形象并不相同。这种印象能够准确清晰地反映画家的情感,因此,造型对于油画人物的画面效果有着直接影响。

(三)形式美在色彩上的体现

色彩对油画画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著名画家梵・高的《向日葵》《星空》等都是色彩运用的典型代表。创作者在油画创作过程中,画家要重视环境和光源对画面色彩产生的影响,通过色彩将想要表达的情感体现出来,合理利用变调的方式把油画的光源色和固有色转变为主观色彩或者其他色彩。画家要对真实物象的色彩进行概括、观察和提炼,对客观对象的形体和色彩做好处理,从而形成新的色彩组合。比如,蒙克的代表作《呐喊》中的色彩就保持了真实性,又与自然有着密切关联,利用色彩让观赏者产生惊恐的感受。油画创作者要尽量淡化固有色观念,认识到环境和光源对画面的影响,寻找多种多样的色彩关系。

三、油画人物形式美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写生训练

写生训练是油画人物学习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油画人物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油画人物写生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对人物的创造规律有基本的了解,从而掌握画家的造型艺术。从本质上来说,人物写生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因此,油画人物写生往往被当做油画的基本训练课程来开展,在写生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地掌握色彩、构图和造型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增加写生课程,增强学生对人物体形、样貌和表情的敏锐观察能力,并且让他们更加熟练地运用色彩绘画语言和表现技能。另外,写生训练还能够让学生对人物周围的环境进行详细观察,从而对不同人物所处的环境和特征有更加明确的把握,将客观自然方面的真切感体现出来。但是,如今有些学生在油画人物写生的过程当中,没有重视形式美的把握,将写生当做一种模仿任务来完成。实际上,写生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艺术活动,不是对自然的简单临摹,也不是对照相技术的模仿。因此,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写生观念,让他们认识到情感的重要性,从内心出发,用情感进行创作,使油画人物作品实现情感体验与客观生活的统一。

(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在进行油画人物的创作时,如何发现属于自己的创作特点是每个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进行油画人物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创作作品,然后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从而提高创作水平。在创作过程中,情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不具备充沛的情感,那么就无法对人物的美有真切感受。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经历和观念是不同的,对美的看法也不同,故而在创作时拥有的情感也多种多样。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在开展客观训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绘画素质和感受能力。如今,创作能力的培养成为各个艺术院校普遍重视的问题,在进行实际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发现写生训练和自己创作之间的关系,将两者进行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对各种优秀画展进行参观和学习,并且用自己的作品给画展投稿,培养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写实能力

油画人物创作学习是从写生到写实的过程,要将前人总结出的精华进行合理取舍,为自己所用。对于绘画艺术来说,无论学习哪种门派,都要重视写实性的体现,并且形成一种共性,在保持共性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在我国近百年的绘画发展过程中,写实依然是各个流派的主流,无论是表现派、印象派,还是写实派、立体派,都是将写实作为基础的。一些著名的画家都是从研究前辈的技术作品开始学习的,从而形成了比较扎实的写实基本功。写实能够使学习者的绘画技能和观察能力显著提高,而且训练方法比较简便,是加强学习者基础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在油画人物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写实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

四、结语

在油画人物的创作过程中,形式美起着关键作用,对油画的画面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形式美能够提高画面的统一性和和谐性,体现社会氛围、精神情感和艺术环境。因此,艺术院校和油画人物教学者要认识到形式美的重要性,通过写生训练、写实训练等方式,从色彩、造型和构图等方面出发,让学生构建起油画人物画面的形式美,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使油画人物作品的美学价值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梅.论中国油画人物的形式美[J].池州学院学报,2013,(05).

[2]杨有良.小论油画人物创作中形式美的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3,(14).

[3]鲍建新.中等美术教育中的形式美教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04).

[4]杨飞,聂磊明.从具象写实油画看中西方油画人物的形式语言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2,(02).

[5]谷大勇.油画人物教学新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8).

第4篇

对于现代美的形式规律要有较透彻的了解,对现代视觉构成的法则如聚散、韵律等要有足够的心理预期的感受能力。没有这些基础知识做铺垫,对视觉抽象形的创意构想就很难实现,这也是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着力加强视觉艺术赏析是实践教学的前提

视觉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要得到充足的体现,就应该让学生多看、多想、多思。多看,能让学生明确和规范视觉平面语言的表达形式;多想,能让学生体会创意的奥秘;多思,能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触及创意思维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具有形式美感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这是目前大多数综合类大学视觉艺术基础课程设计中所欠缺的。笔者于2012年的5月分别到天津、北京两地的综合类大学进行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研讨,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内,都在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部分院校对传统的素描、色彩等造型基础课程进行了名称与教学内容上的改变,有的称为“视觉基础科目”,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全因素光影素描、色彩的写生与临摹,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形式美感构成的视觉语言的训练。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教授本课程之前,教师给学生推荐大量的设计书籍来阅读,包括设计的发展史、视觉语言的构成形式、国内外设计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大家、流派、设计风格、代表作品等,让学生对视觉语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后,再进行分组讨论,总结出学习心得体会在课堂上进行阐述,教师进行条理性的课堂总结、归纳,从而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欣赏水平,为后期的专业课学习开拓思路,储蓄力量。

合理安排调整授课内容

如何更好地讲授视觉艺术的“基础”课程,笔者下面以素描与色彩教学为例来说明。

(一)素描教学实践

1.黑白表现手法的概括与提炼是视觉平面化基础训练的首要科目之一,与传统素描教学的区别在于视觉语言的平面化;相同的地方在于都是视觉语言的造型基础。在教学实践中以人物形象为主,避免概括时对形象的造型流于形式。主要由以下三点组成:(1)石膏人物黑白分析训练,摒弃灰调,以黑白概括对象,以明暗展现形象,石膏像作为绘画训练的基本内容,初学者对其都较为熟悉,大家对其造型特征也比较明了,用它作为训练的内容,可以较好地把握其内外轮廓的特征,为进一步概括提炼对象的特征提供有利形式,同时石膏的质感也有利于黑白形的提练,建议给石膏像打上灯光,这样更有利于黑白形的概括。(2)灰层次的平面化训练,笔者建议选用老年头像写生(中老年男性或女性)的形式,选取中老年形象作为训练的对象,能够使画面层次丰富且分明,面部的沧桑感能给学生带来岁月的印痕,使视觉语言更加丰富。对人物平面视觉化处理时,要突出人物个性,适当夸张变形,使其个性特征更加形象化。(3)人物半身像或全身像,以青年男女作为研究对象来强化肢体动态平面化语言的表现。视觉平面化的结果是为了更好运用到今后的设计当中去,而对于人物的形象化概括又是运用最为广泛的,因此对人物肢体语言的概括与提炼是授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可适当增加课时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学实验、实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作品分析(名作赏析):强化平面语言的表现,突出视觉的平整性(展示优秀的课堂习作与大师设计图稿)。(2)材料与技法的演习实践:黑色水粉颜料加水调和。(3)完成作业:四开,留边,强调视觉化语言的协调性适合展示风格。3.教学重点、难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四点:(1)黑白形的获取:受光与背光。(2)造型的准确性与概括性。(3)黑白的聚散对比。(4)画面的形式感与抽象意味。

第5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基础课;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顺应社会需求,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今天,艺术设计专业已在我国职业院校的领域里蓬勃发展起来。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几乎完全一致,是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翻版,而不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更不符合职业专科层次学生的现实情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基础课的改革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对基础课教学目的的重新认识

谈起艺术专业的基础教学,人们头脑中的概念大多是基础训练,基础教学贯穿的主线是造型训练、配色训练、表现技法训练,这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的基础课没有拉开距离,更与后两年专业系科的教学体系相脱节,基础教学也因此经常受到忽视,课时被削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水平低的教师教基础课,而主力教师才能胜任专业设计课。形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基础课本身有待完善。

事实上,基础课对于专业课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就需要对基础课的教学目的进行重新认识。笔者认为,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专业设计课程打下产生创意并能用具有美感的形式表达创意的基础,而这样的教学目的是适用于各个层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也就是说,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二是在基础训练中进行思维锻炼。这两点相辅相成,同时贯穿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同的课题。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得到的,其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形式美法则。同时,设计艺术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门引领时尚的艺术,设计师如果自身不具备时尚的眼光与品位是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的。所以,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已经成为学习设计的基本要求,而基础课阶段正是重点训练和培养上述能力的关键时期。

以往在教学中,我们强调技法的重要性,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和工艺性,要求制作精细,符合生产。这些作为设计专业的基本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但事实上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审美观以及在基础训练中锻炼学生的思维恰恰是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使其在后期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提出这样的教学目的对于专科层次的学生而言并不算高,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基础课学习后,能够做到有意识地应用形式美法则组织素材并根据设计课题的具体要求调整画面效果。相对应的是,着重写生的基础课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在做设计课题时,临摹的比例非常大,审美品位在一年的训练后几乎没什么长进。

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对于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问题的调整则并不是十分困难的。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必须做的就是达到教学目标和训练方法的统一,培养学生对形式美法则基本原理的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树立创新意识、设计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基础课的安排与内容调整

素描、色彩、构成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解决艺术设计中形体的塑造及画面构成、画面色彩以及造型的空间表现等问题。针对笔者提出的教学目的、基础课的安排,每一门基础课的内容设置、基础课之间的融合及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等问题仍然有深究的必要。

(一)基础课程计划与调整

艺术欣赏课是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增加并逐渐加大力度的一门基础课。

要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艺术欣赏应该起到重要作用。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将艺术欣赏分作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绘画作品欣赏与设计作品欣赏两个内容,将一些重要的流派、著名的艺术家、经典的作品介绍给学生,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欣赏水平;第二部分是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时尚艺术,包括影视、书籍、环境及服饰、化妆、礼仪等内容,让学生将对基础课程的理解和流行元素结合起来,既是对其他基础课程的综合理解,又有较强的趣味性。

教学实践证明,增加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也在后期的专业设计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二)基础课的内容调整

具体到现有的几门基础课,学生普遍反映看不出这些基础课与专业设计有多少联系,因此也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做好内容调整。

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素描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快速表达这种想法的能力。仅仅是用明暗调子的表现方法来写实对象使素描课与艺术设计专业脱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用结合图形创意与速写表达的“设计素描”来代替“明暗素描”,将着重点从素描转移到设计上来,把评判标准从很写实、很见功夫转移到很有创意、很有设计感上来。

图形是构成设计作品的基本元素,它涉及具象、抽象两种形式和一定的创意性。因此,对简单形的写实训练还是必要的,当然,对抽象形的创意和表达作为改革的重点要在课程中占有较大比重。速写作为收集素材和快速表达创意的有效手段在设计素描中当然受到重视,其中,风景、建筑、静物等的描写应代替人物速写成为训练的重点,这样的练习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组织构图和黑、白、灰排布的能力,相对简单易行,富有趣味。

经过这样的调整,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专科层次学生通过素描课的学习应达到的要求是:(1)具有对简单形体的写实能力与相应的表现技巧;(2)能够将图形元素按照创意或设计需求来进行取舍;(3)能够根据形式美法则来构图。

同样,单纯学会再现自然色彩并不是色彩课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掌握色彩的规律,学会色彩的表现,才是设置色彩课的初衷。色彩教学也存在和素描同样的问题,重写实轻抽象、重艺术轻设计。老套的写实训练使学生延续了考前的绘画思维而不能和设计相连接。在色彩教学实践中,笔者用与色彩构成、装饰图案紧密相关的“设计色彩”来代替“写生色彩”并始终贯彻着以下要求:(1)掌握色彩知识与规律。从理性认识的角度出发,增强学生对色彩知识与规律的理解,能够更加专注地感受不同色彩给人心理造成的不同印象,也就是不同的感情特征,使学生了解不同色彩在物理学上的特性及不同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2)能动性的设计色彩。要求学生从表现对象中发现尽可能多的色彩,然后根据从素描训练中掌握的构图规则、装饰画技巧、图案规则等来设计这些色彩。(3)加强色调训练。在学生的色彩设计中强调有意识地进行多色和单色的色调练习,强化对色彩的控制能力,认识色调的魅力。

如果色彩课能做到以上几方面,能使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色彩知识,又可以和以后的设计专业课有效地连接,强化设计意识,打破思维定式,最终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构成课在艺术设计专业中不可或缺,虽然枯燥和手绘的重负也一直与其相伴。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笔者对构成课也作了相应的调整:(1)削减构成课。在素描课中加入了平面构成的内容,在色彩课中加入了色彩构成的内容,构成课的课时相应地可以缩减。(2)构成课与专业课的结合。构成课作为基础课是对一些固定知识点的学习与应用,如果不与专业课或一些设计课题相连,会显得枯燥无味,也不能使学生了解学习后的应用范围和一些应用技巧。(3)构成课的长时间手绘也是使学生厌倦的一个因素,安排部分作业在电脑中完成既可缩短作业时间,又可增加表现技巧,与后期设计工作相连,更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调整,能改变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使现在的基础课真正成为艺术设计的基础,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基础课授课方式的改革问题

根据以上基础课内容整改的思路及课程设置的实际调整,基础课的授课方式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加大欣赏的比例艺术设计毕竟是视觉艺术,不可能靠教师的讲授来完成教学,已经开设的艺术欣赏课主要是介绍经典作品,而在其他的基础课中应着重给学生欣赏优秀学生作业与教师自己的作品,介绍创作过程,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进校讲课或举办讲座,传授给学生一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强调学生对设计过程的体验针对课题展开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讨论,绘制大量的草图,多次快速的方案练习以及包含构思心理的综合性文本制作等。

加强教学环节的连接与整合将理论讲授、信息收集、专业调研、草图构思、讨论讲评、材料选择、作业制作、课程总结等方面构成综合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上几点要符合以下两个要求:

一是整合性。在内容上整合图案、构成与绘画的门类知识,在认知上整合观察、借鉴、分析、选择、变体、比较、重构等层面,在形式上整合具象、抽象、意象等样式,在媒介上整合写实表现、摄影图像、视觉记录、色彩、装饰、文字等材质,在表现上整合描绘、变体、拼贴、肌理、平面、立体、装置等手法。

二是课题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方法训练设计编排为成套课题形式,以这一形式强化课程展开的过程性、实验性、可操作性,成为理性与感性的精巧融会,在严谨中透射出自由意蕴,对训练中的知识资源、主题、内容、媒介、构成、技法进行有机的重构编排,体现课程的内涵与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林家阳.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6篇

一、明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

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特点以及分析专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表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更是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方面。其中,对于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就是确定其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在确定高职人才现有的技术岗位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分析,列出职业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根据对近年来我校建筑设计技术毕业生情况进行的调查分析显示,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有三类:一是设计单位,二是装饰公司,三是施工单位。其中,从事设计或现场管理工作,归纳就业岗位对学生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建筑方案表现技能,掌握制图、材料、构造、力学等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及建筑设备体系与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等关系;具备建筑室内外工程施工图设计、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一定的现场施工管理等能力。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并参照《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专业目录》和现行执业注册制度,我们明确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为此确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建筑设计、建筑装饰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在设计单位从事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建筑景观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并根据设计师助理职业岗位群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将专业核心技能定位于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能力、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室内外装饰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建筑景观设计及建筑工程现场管理能力。

二、构建突出应用能力模块化的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点,要在建筑室内外工程的设计及管理等都有所长,显然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是不现实的。教学改革的宗旨就是要使学生在具有基本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在上述某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因此,从2004级开始我们尝试毕业设计环节分建筑方案设计、室内设计两个模块方向,到如今的整个贯穿三年的分模块教学体系,充分遵从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以建筑设计为基本平台,建筑、室内、景观三个模块并行的模块化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

模块教学首先是从设计课入手,以建筑设计专业基础知识为平台,采用“模块化”分模块、分阶段教学,充分遵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三个模块方向由共同的一条主线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串接起来,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此外,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群的特点,以设计课为主线,将专业分为建筑、室内、景观三大模块,并为建筑方案及场地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装饰设计、建筑与装饰工程以及建筑景观设计等五个模块方向。整个模块课程教学环节从第二学期开始贯穿各个阶段理论及实践教学直至毕业环节。在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这一主体的基础上,模块之间相互交叉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模块的选择由粗到精,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建筑、室内及景观中的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在大二时还可以作适当调整,在完成以上模块课程及实训的基础上,最后完成毕业综合实训。

三、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

以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确定的知识技能是以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依据的。教学突出实践,通过大量的训练,强化技能的提高。采用分模块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各有所专、更有所长。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修订。梳理开发建筑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内容。在课程的设置上,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在模块选修课的安排上则主要体现各专业模块的特色,有着一定侧重。“建筑模块”安排了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场地与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室内模块”安排了家具设计、室内设计Ⅰ、室内设计Ⅱ等模块必修课;“景观模块”安排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理、建筑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规格不同于一般的岗位操作工培训,其对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为此我校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任选课,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如构成与模型制作、阴影与透视、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管理、程序设计语言、摄影基础、计算机效果图等相关课程(见图1)。在教学内容编排上从建筑设计初步的基本理论到建筑设计Ⅰ至Ⅲ将若干个项目由浅入深贯穿起来,室内设计Ⅰ、Ⅱ也同样,同时通过建筑工程制图、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表现图技法、构成与模型制作、建筑效果图制作等强化设计技能的训练;通过建筑与装饰材料、建筑与装饰构造、建筑与装饰施工技术、建筑与装饰施工组织设计等加强了工程技能的训练;由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建筑物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体现出不同模块教学的侧重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课题为导向,重点突出能力的培养,各项目课题之间从易到难,相互穿插,循序渐进。课题组经常进行教学研讨,对每一阶段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一模块的各实践环节课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环环相扣、内容连贯,同时各模块之间又互有穿插。将设计原理的学习与设计表现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竞赛指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使得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环环相扣,避免改革前各自为政,课程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理论教学以保持连贯性为原则,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注重其与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如建筑设计初步重点解决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采用“学中做”的方法,用三个小的课题来实现对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而到了建筑设计Ⅰ至Ⅲ以及室内设计Ⅰ至Ⅱ则是重点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每一阶段通过2~4个课题的完成,强化训练基本技能,掌握专业知识,最后的毕业环节学生进一步在某一方向进行深化,达到掌握职业技能的目标。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专业各模块岗位能力的分析,形成校内基础专项技能实训、模块技能训练、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模拟仿真毕业综合实训和校外的毕业顶岗实训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确定毕业生实践能力要素。同时,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始终穿行,以项目为导向,循序渐进,强化技能训练。结合专业模块课,将实训与课程紧密结合,集中分散穿行。

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完善行业内相关的各职业岗位(如CAD绘图员、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等)的职业资格考证制度;同时,瞻顾到日后注册建筑师、注册建造师的考试,适当予以引导;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利用社会资源,发挥校外兼职教师的作用,“双元制”的顶岗实习指导模式,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引导学生进行选课,将学生带入建筑设计领域中更为具体的领域,然后在大二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及实训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实用、在某一方面更具体的知识;在大三的毕业设计综合环节的学习中,更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现课题与职业岗位相结合,从而掌握某一领域的基本技能,提高在行业的竞争能力。模块课程的选择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较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方向。在模块化教学中,科学的教学体系是前提,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核心,有效的教学手段是保障。在教学中强调学做结合,边学边做,将理论与实训、课程与实验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工地现场教学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信息量;利用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模型制作、设计表现能力,并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如CAD绘图员、施工员等)的职业岗位技能考试;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竞赛及行业技能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搭建作品展示平台,结合各教学环节,适时举办学生写生作品展、建筑效果图展、建筑模型展、毕业设计展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另外聘用企业行家参与教学是高职教学的一大特点。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聘请来自建设单位一线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各项教学实践环节,并在新生始业教育、毕业实训等环节中开设讲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提高专业素养;在毕业实训环节中,通过毕业顶岗实训,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教师定期检查,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以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接口。

五、教学改革成果及今后的发展和思考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高职高专建筑设计专业“模块教学”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注重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使现有的教师力量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此外,该教学模式更具针对性,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就业面与模块教学吻合。下表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第7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工作室 设计实践 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且综合性极强的新兴学科。它通过设计一种创造性的人为事物,美化和丰富人们的生活,它是集物质与精神、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造物活动(李砚祖语)。艺术设计专业是我校艺术学院的本科专业,目前该专业的分类有:视觉传达设计、环艺设计、游戏动画设计、服装和纺织设计。在类似专业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各个院校百花齐放、方式众多。工作室教学模式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时效性的一种,我学院亦实验进行着。

“工作室”一词最早源于西方艺术创作领域的“作坊”。它是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授课教师组成学科方向研究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工作室教学模式是近现代建筑教育中的一种师徒式教学训练模式。”[1]早在1919年,德国成立了包豪斯设计学院并形成了著名“包豪斯教学体系”,一直以来指导着各大设计类院校的教学进程,其中“包豪斯”对设计工作室模式教学的引入更是一项成功的尝试。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等院校便已开始采用包豪斯的工作坊教学,推广至今已有300多所设计类高校,其中成效较好的有上海市政府在同济大学挂牌的“林家阳原创工作室”、中央美术学院第一至七工作室等。

一.实践实训构建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重视实验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并落实实验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和谐氛围。”[2]是针对高等学校所有学科和全部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的要求。

我院亦提出改革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即如何积极深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如何着重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着力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等教学教改问题研究。以下,笔者就从几个方面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这亦是我院对实践教学的贡献和意义。

1.从“纸上谈兵”到“实践实训”,培养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执行通常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这种漫长和复杂不在于某一教师或者学生的具体执行力,更多是整体思维和实际操作的误区。理论指导实践是的核心真理,但当今教学部分更多的将其执行为“教条化”、“经验主义”等等以更多停留在教材、理论、课堂这些局部思考教学的模式下,简言之,我们教学未能真正的“实践”,即便实践也只是局部的有针对性的“课程实践”。面对此类误区,工作室模式带给我们的就是更多社会实际咨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不同领域的设计大赛,平面类的主要有“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产品设计、动画设计方向的“中国学院奖”,工业设计方向的“红星奖”等专业比赛,借此让学生完完整整投入到一个命题的设计中,从主题概念到视觉转化再到设计完成乃至最后投出获奖这整个过程,是一个系列性的学习,它让学生的收获远远超过课堂上的“看字解文”。

2.校企合作,培养社会型人才

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校企合作亦是一场小型的“商业征战”,所谓“工作室”它必定依托于企业,企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输出”对象,亦是让社会检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对象。那么我们校方就必须与企业搞好关系,与之在某一层面上建立项目合作关系,为避免若校方未能培养出一个合格毕业生的情况,我们更需提前对学生进行“洗脑”,这是一场从思维到身体能力的实战。具体到艺术设计专业来讲,学生面对一个项目首先需要的是理性的分析思维,即对企业项目要求、对商场基本现状的分析,与客户的沟通是一种感性的机智,对设计的创作又需要专业的知识技术,最后成品的生产到反馈是综合的考虑和处理,这一“战争”不仅让学生赢得了技术和自信,更获取了应得的报酬,甚至可能从此签订了“终身契约”。这些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企业亦或者是学生自己都是双赢的局面。

3.以人为本,培养创造性人才

就人文主义情怀来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带有他们天生的“魅力”,他们充满着个性与张扬,想法独特、行为大胆等更是他们的“骄傲”所在,虽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们确实因以上性格在设计领域里收益匪浅。学习中他们都有各自独到的见解,满满的花样和创新,更让教师不忍抹杀掉他们的自我,更多是解放天性,大家一起“动”起来的场面方可以正真的让他们发挥自我创造自我。工作室教学中,我们更可以让他们小组竞争,发表、设计不同的方案,以研讨会、自主自荐的模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工作室模式下的丰富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结合如何加快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将传统课堂教学以教为主改变为以学为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等等问题进行思考,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跳出来,以当下设计青年的身份对创意产业充满好奇和期待,将社会中具有影响力的咨询内容引入课堂。

1.项目入学

将实体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中,尤其是当下设计产业的流行资讯,趋势,寻找挖掘学生感兴趣又与专业息息相关的内容搬入课堂。例如,在学习招贴设计课程中 ,我们可以结合当下春季最流行的时尚主题或者关注话题丰富课堂资源,比如“奥斯卡电影艺术节”期间,我们可以寻找入围或获奖电影海报作品进行主题讨论分析,让这些热门话题冲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又可以享受视觉盛宴,这样无疑会获得一种绝佳的教学效果。还有一种项目就是真正的合作项目,它的是一样商业的搏斗行为,它的文本数据上会有明显的收获,引诱和刺激着学生的主动性和竞争力,拓展身心。

2.以赛促学

设计专业类的大赛目前在市场愈演愈烈,影响力亦是非凡,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设计竞赛提上作业日程,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领略大赛细则,解读命题,参加比赛,这是一种专业上的良性竞争,学生可以体会设计的专业性和学习的重要性,再不会一直沉寂在自己的思维和创作中,让他们拿作品说话,用专业发声。通过个别之间的合作和组织更能让学生提前进入毕业后的企业合作模式。

三.工作室模式下的组织教学方法

“小组教学”模式是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主要方式,它强调交互式、互动性设计方案的探讨和驳论,由单一的观点和思维演变成集合的概念,在相互辩论的刺激中进步,在一步步编辑中完成配合,这是小组教学的团队力量。另外,学生在其中完全扮演设计师,踊跃并有逻辑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设计思路,就像企业商业模式下的提案讨论大会,在这里除了必要性讲解的“老板”或“老师”,最主要的是学生设计师的陈述和说服,这更体现出“学生讲、老师听”的“教与学”关系的转换,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充沛的自信心,面向社会。

四.工作室模式下的基础教学基地

艺术设计专业其实就是以实践实训为主的专业,更多的时候它都是需要大量的动手,而能满足学生实际动手的配置和设施就更显重要了,像不同的设计课程需要不同的训练场地,平面专业的有“计算机房”“印刷工作室”、“摄影棚”等,动画专业的就需要“多媒体互动工作室”,产品设计需要“陶艺作坊”,服装设计则需要“缝纫工作室”“化妆间”等等,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少不了学校的投资,往往在这方面就会有一定的不足和欠缺,我们学院目前计算机房相对完善,印刷工作室和摄影棚也正在筹划中,但迟迟不见效果,这方面就需要建议学校做出相应的措施,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另外,工作室教学的基地还有一种要求,就是能有一个固定的教室场所,艺术设计的学生创作比较随性,相对熟悉和固定的地方对专业探讨和激发也是有促进作用的,同时固定的工作室才能发展的更完善、更成功。

五.结语

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应利用发展的眼光,从真正意义上为艺术教育的多元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针对学科特点,注重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注重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特点和我校立足东盟的定位,我们建设“服务东盟”这一艺术设计校内实训基地,并引入实践教学,既深受学生欢迎,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策划与东盟各国艺术院校举办大型写生活动,或共同举办艺术设计展览,带动我校与东盟国家的发展,为今后广西与东盟各国在艺术设计方面的交流提供了契机,同时今后也有望形成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桥梁的东盟国家文化交流新局面。我们艺术设计实训基地应积极寻求东盟地区以外更高层次的高校学者来我校座谈,同时建立东盟国家雕塑、服装、陶艺等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工作室,丰富学生视野,拓宽办学思路,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操等,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2]杨超,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艺术科技,文艺教研。

[3]李建军,构建艺术设计实训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第2012(2),31卷第2期。

[4]陈教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初探[J],艺术百家,2012,(2)。

[5]宁绍强等.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10)。

[6]穆荣兵等,转型期的设计教育管理[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

注 释

[1]王操等,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2]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Z],高校[2005]8号文件。

第8篇

关键词: 职业高中 美工设计 课程设置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专业开设需求分析与优势:我校美工专业的方向包扩环境艺术设计、广告平面设计、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制作等。就业面很广,原因在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上经济贸易和商业活动越来越频繁,各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工艺美术专业也成了紧俏高新的专业。

由于就业市场需求庞大,许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美工专业,但对工艺美术初级人才的培养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不太看重。使很多用人单位都招不到合适的劳动者,只好用没有什么美术基础的普通工人代替。由于美术和工艺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产品不能像其它产品一样可以在流水线上生产,这就需要更多的专业工人,且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告诉发展,这样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专业需求优势: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商品的造型、包装、色彩有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对家居的环境、装修、装饰、家具有了更高的品位追求,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告业、印刷业也发展较快,影视、游戏动漫等娱乐行业的发展也呈强劲势头,所以国内对美术设计人才需求很大。

二、职业高中美工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适应市场,学以致用。

这应当是职高美工教育的首要原则,对课程结构的安排应该直接有效地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与岗位的需求相一致。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居住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水平提高了,社会对环境艺术、装潢艺术、平面广告等技术人才的需求猛增,我们应以市场之急需,即时调整课程结构,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比如说,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强化培训就愈来愈明显与紧迫,“手绘”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那么在技能培训的课程内容安排上就可以减少手绘的课时,加大力量重点加强计算机设计软件的技能培训,使学生出了校门就能直接上机操作,而具备这样能力的学生正是市场所迫切需求的。

(二)因人施教,兴趣教学。

中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较差,但对新生事物往往充满好奇,具有爱动手的特点。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兴趣教学,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教学相长,互教互学,摒弃灌输注入方式,采用项目教学、模块教学、任务式教学的方法,把工厂搬进教室,把学生领进工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熟悉工作环境,促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思想。

(三)贯彻项目教学的教学原则。

这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基本建设作保证,其中首要的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从目前工美专业的师资结构来看,教师市场化的意识培养和实践技能的培训提高是最紧迫的任务,我们应按照“热爱职教事业,一专多能”的标准,适时对专业教师采取增加投入,支持业务进修,鼓励科研,增加任务,多压担子,促其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应广泛地与相关产业的企业单位联系,建立选拔、聘任、兼职教师的柔性机制,广招人才,为教育教学注入活力。其次是实训场地的建设,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尽早筹建工美专业的专用电脑机房,材料工艺的展示厅,操作训练室,购置供实训使用的材料、工具等。再次是实习基地的建设,我们要争取同用人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寻求一条互惠互利的合作途径,建立较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让他们尽早地适应工作环境,真正做到岗位需要什么就会什么。

三、职业高中美工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构想

(一)关于通过课程的优化设置所要实现的目标。

1.技能目标

(1)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通过对基础能力阶段的素描、色彩、图案的课程训练,学生掌握形体的结构、比例、透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备一定的手头表现能力。

(2)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的运用知识。其中以CAD和Photoshop为主,了解3Dmax、Flash等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2.专业理论目标

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如:艺术的观察方法、设计原理、色彩设计的方法、图形的构成、人体工程学在设计中的运用等,使学生运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理解和创造事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3.品质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有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敢于创新、立志创业的勇气和决心,培养适应就业环境需求的完善人格。

(二)关于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的构想

1.基础能力

(1)美术基础能力:素描课要求掌握形体的透视、比例、光影、质感的表现能力;色彩要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在设计中的运用方法,色彩的情感因素的理解认知能力;图案课掌握写生与归纳、图案、图案装饰色彩;学会使用美术基础课的工具,具备一定的手头表现能力。

(2)电脑辅助设计软件:了解和掌握电脑的基础知识,比如办公软件的常规操作,图片、文体的编辑、设置和输出;熟练设计软件的操作,其中以CAD和Photoshop为重点,CAD要能够独立绘制设计平面图、立体图,尺寸的标注、投影图的绘制。Photoshop要熟练掌握基本方法的使用,能独立完成平面设计的排版、图形各种效果的制作,明白与相关设备相联接的输出方法。3Dmax是三维图形设计的软件,要求工美专业的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方法,三视图的认知能力,简单模型的建立、材质、灯光、渲染的基本操作方法。

2.平面设计

(1)Photoshop软件的熟练掌握。在基础能力训练的基础上,为适应平面课程的内容学习,应强化该软件的操作技能,做到心手相印,能准确地运用软件的强大功能表现设计内容。

(2)平面制作工艺:熟悉平面设计制作的材料、性能、工艺制作、安装方法,表现的形式和预算的构成。

3.立体设计

(1)CAD、3Dmax设计软件的针对性技法训练,能绘制平面图、立体图、节点大样图,掌握建筑尺寸的测量方法,看懂建筑图纸,绘制效果图,了解常规的设计尺度。

(2)室内设计:家居设计、办公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①家居设计的重点:卫生间、厨房的水电改造,防水的处理,材料的选择,文化墙的设计,色彩的搭配,梁、柱、小空间的处理手法,装修和程序、工艺的规范,造价的预算,业务的洽谈,合同的签订。②办公空间重点学习会议室的设计方法、色彩的搭配、设备的安排,吸音、通风、冷热等物理因素的设计,灯光的照明等。③商业空间以茶馆、酒吧、KTV、专卖店的设计为重点。④展示空间重点学习店面的材料与?工方法。⑤展示空间的交通线路安排,展示的形式,灯光的安排。

4.相关综合知识能力

(1)职业思想教育。通过对相关工作岗位性质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将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培养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职业兴趣,坚定学好专业技能的决心。

(2)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就业岗位需求为主导,以促进专业综合能力提升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实践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者来说,如何使高职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中发挥自身的职业才能是最终的教学目标。高职院校的室内专业课程开展帮助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使他们在设计实践中发挥自身卓越的才能,展现了高职院校艺术人才的水平和实力。然而,在教学收获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室内设计教学开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要求我们不断教学摸索中进行教学创新,提升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构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模式。

1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在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开展目标与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与课程的设置安排产生了偏差,影响了教学效果。具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在设置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笔者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并未突出该专业课程的实际需求,而是将更多教学内容偏重于美术技能的培养和拓展上。尤其是对于学生室内设计的专业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不足,相关课程的配置也是非常欠缺的。室内设计专业是近些年才逐渐兴起的专业,在高职院校的开展时间并不长,所以师资的配置速度非常缓慢。同时,一些任课教师都是专业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并非是专业对口的室内设计专业,在针对高职学生开展的课程教学中,很难精准地设置课程,科学地优化和配置课程。所以,这也逐渐显现出了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与教学实际和人才需求相脱节的弊端,影响了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开展的效果。第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偏少,其将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集中在了课堂上。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必要途径,学生只有在具体的操作环节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弥补学习中的缺陷。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必须亲自到施工现场和材料市场去体验,才能从课程的书本理论联系到具体实践。然而在课堂上,学生对于课程教学中的东西,只能凭借想象去理解,难以吃透和掌握真正的应用技巧。学生在课堂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多,但是一旦涉及实践,却很难游刃有余地发挥自身的专业水平。比如装饰材料和预算课程,如果仅仅凭借理论课程,学生很难在实训场地进行跟进,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会被大打折扣。同时,学生很难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完全掌握相关课程的知识和技巧,服务于将来的职业需求。第三,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实践开展中理论支持薄弱。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对高职院校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岗位需求的提高,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学生的设计能力,尤其是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主导课程方面,使得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匹配,缺失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比如,中外建筑史、设计美学等课程并未开设,有的高职院校为了强化学生的技能课程,而将一些看似作用不大的课程,如设计概论、工艺设计等课程都进行了缩减甚至删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完整的专业体系,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完整的结合,发挥自身优秀的艺术设计能力。有些教师从学生入学开始就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创作,而对于基础的理论要点一带而过,这使得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知之甚少,从而在工作岗位实践中暴露了自身专业能力的缺失。

2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开展的策略

室内设计是一个具有鲜明实践性和市场导向性的创意行业,因此要开展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根据市场导向来重新规划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维度层次:其一,学生必须扎实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熟悉室内艺术设计的常用表现手法;其二,学生必须能够深入学习并灵活运用建筑学和装饰工程学的相关知识与理论,能够独立完成与室内设计配套的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内部的家具设计,具备对建筑物实施全方位配套设计的能力;其三,学生必须详细了解与建筑施工安全有关的施工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初步具备设计施工现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为自己在职业实践中成长为“桥梁型”的技术人才打下基础;其四,学生必须拓展学习多方面的人文素养,丰富自己的人文学科知识。同时,将人文知识和素养作为创意设计的基础和源泉,以此来强化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努力使自己成长为高素质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即可按照“模块化”的思路,对课程的设置情况进行改革与创新发展。根据室内设计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可以将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其一,专业核心技能主干课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设计效果图制作、手工设计效果图制作、室内装饰设计案例与实训、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和工艺、装饰工程材料和预算、装饰工程施工管理等。本模块的教学,应该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依循工作程序来展开课程的安排与设置。同时,需要重点处理好各门课程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突出人才培养的“桥梁性”和“一专多能”,以期更为有效地适应本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其二,专业基础课模块。其主要包括素描、色彩、写生、三大构成、建筑制图法、计算机绘图实践应用等。在这一模块需要强调室内设计专业的实用性原则,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删减那些与室内设计关系不够紧密的美术学科理论和技能,重点保留、突出适用于本专业的基础技能和方法,以期更为有效地同专业核心技能主干课模块实现紧密对接。其三,实践与实训模块。本模块主要包括各种校内外实训、实践活动。其要点是建立常态化的“工学结合”机制。以教学周为单位,每周选择特定时段赴合作企业展开实践和实训活动,以期随时随地学以致用,生动地达成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其四,人文素养拓展模块。其主要包括环境艺术设计、中国建筑发展史、古典建筑欣赏、建筑美学、建筑摄影与赏析等。目的在于通过对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姊妹学科展开教学,丰富拓展学生的综合性人文素养,以便为其创意设计提供必要的素养基础和源泉,以此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创新能力。总而言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室内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也给每一个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加强创新意识、完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全面掌握室内设计的知识和技能,在自身的职业生涯中充分发挥优势和水平,使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更加符合教学需求,与人才市场完美接轨。

参考文献:

[1]…赖莉琼.室内设计“3+2”模式的中高职课程体系研究[J].艺术科技,2015(3):11-12.

精品推荐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