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审美思维论文

时间:2022-08-04 18:06:10

导语:在审美思维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审美思维论文

第1篇

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培养小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还可以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提高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情感体验;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教学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可以开发孩子智力、陶冶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他们良好气质修养等;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 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体验所听到的音乐感知。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又一大难题。

做好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不仅要丰富小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更要加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随着时间流逝而流动,那么,在音乐欣赏课中,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抓住这瞬息即逝去的音乐,激发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呢?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音乐欣赏兴趣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1 丰富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这对音乐美的感受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初始阶段的情感内容比较单薄。小学低年级学生只适宜演唱一些轻快活泼、悠扬优美的歌曲。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情感不断丰富.可以逐步演唱雄壮的、优美的、抒情的歌曲。以后扩展到欣赏情感有变化、较复杂的乐曲。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储存各种情感.丰富音乐心理的“内在图式”。例如知道上行音调多表现兴奋昂扬的情绪,而下行的音调则常与悲哀、痛苦相联系等。这些音乐的表现形式的把握,必须依赖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1 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

一些教师认为教材上的曲目都是精选的经典作品。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但事实上“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很少喜欢唱教材中的歌”。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困势利导,积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他们喜欢的音乐。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把一些学生喜爱的、优秀的通俗音乐引进课堂,并且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逐步丰富他们的欣赏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欣赏习惯。

1.2 选择学生喜欢的教法

传统的音乐欣赏大致分为以下四步:(1)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思想内容;(2)初听作品,有整体印象;(3)曲式结构分析.讲解作品;(4)复听作品。逐步欣赏音乐……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进行德育渗透时.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审美性。雷默指出:“当艺术被看作是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我们与其向学生肢解示范歌曲,不如渲染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中自己诠释作品。教师要以自身炽热、强烈的感情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

1.3 尊重学生的理解

阅读一本科学著作、学习一个科学原理,人们绝对不能随意加以发挥,但欣赏音乐恰恰相反.“欣赏者必须调动自己整个心灵通过审美再创作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超越.使艺术欣赏活动成为个人欣赏活动”。这也就是说欣赏音乐时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部作品都有特定的历史性。比如在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时。有的学生提出异议:歌词没有时代气息。面对这样的观点.我们是顾及自己的面子一棒子打死,还是鼓励他们继续和自己“作对”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2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唱。学生跟着一句句学唱,现在需要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达成一片,共同的学习新的知识,体现一种综合课型。在课堂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每个学生都会对所听到的音乐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充分的发挥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快乐!在欣赏《采茶舞曲扩时,通过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用歌舞、晃身,点头,拍手等各种形式参与进来。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老师可以问一些较难的问题;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老师要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的语言。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体验音乐的情绪,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领会和感悟音乐作品的内容,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是音乐欣赏的首要目标。

结语:

欣赏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欣赏就是为了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过程。”传统的欣赏教学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而这种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造成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使学生不喜欢音乐欣赏课.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祖萍萍 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视听结合[期刊论文]-商情2009(29)

[2] 张瑞 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期刊论文]-成功(教育版)下半月2011(2)

[3] 蔡淼 从"审美"着眼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期刊论文]-科技咨询导报2007(19)

[4] 李林.郑文珍自制教具对落实科学新课标的价值分析[期刊论文]-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4,14(6)

[5] 朱志红 浅谈小学音乐的欣赏教学[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19)

[6] 周媛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期刊论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4)

[7] 戴建芳 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探索[期刊论文]-音乐天地2008(10)

8. 谭玉凤 我校自制教具的实践与探索[期刊论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

第2篇

美学自19世纪后期引入中国以来,在教学方面经历了一个较为迟缓的发展阶段,直至1960年北京大学成立全国第一个美学教研室,才进入了教学研究与建设的实质性阶段。时至今日,美学教学依然存在需要反思的问题。

一、美学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审视时下大学美学教学的现实情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一般而言,有如下诸方面:

1.教学观念

目前大学美学教学基本上是以知识性的传授为教学观念,即美学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系列相关的美学学科的知识。具体而言,这些知识则是一些相关的原理命题、美学历史、概念范畴、体系架构等美学学科的基础内容。这般专重知识传播的教学观念完全忽略了美学学科的人文属性及其价值意义。

2.课程设置

中国大学美学课程的设置比较特别:一是在哲学系院完整的大学设置美学课程,其教学内容一般分为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二是在中文系院成熟的大学设置美学或文艺美学课程,其教学内容一般分为美学原理、文艺本文由收集整理美学。依据当下美学界研究人员的分布,一般都是在大学中文系院从事美学科研与教学,故美学与文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有相互交叉的现象。并且,相当一部分大学的美学课程并非是专业必修基础课,而是以专业选修课形式设置。这种课程设置现象因中国大学办学理念、学科认识而显边缘化、混乱化。

3.教材选择

目前大学美学教学所选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国家统一定制的教材。此一类教材的编写是国家遴选的一批专业人士集中协作完成的成果。而编写此一类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其美学思想里的基本原理命题亦是美学问题,即实践(的实践义)美学基本问题。近些年,亦有一些学者自己编订美学教材,并在自己从事科研与教学的大学使用。此一类教材,一部分亦是在指导下完成的,另一部分则是从自己的美学思想出发来完成的。此一类教材虽有一定的个性特色,但并不一定为学界所完全认可接受。此不单是时代的社会因素,亦有其学说思想的精致与粗糙、周延与疏漏等因素。

4.课堂教学

中国大学美学教学主要采取的是课堂教学,即主讲老师讲解国家统一版本或自己编订版本的教材内容。其讲解的内容亦主要是知识性的学科基本知识点,缺乏基本知识运用于具体审美活动的内容,亦缺乏对原理命题及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的清晰梳理,还缺乏对原始经典的介绍与讲解。其授课的形式一般是满堂讲解,期间鲜有师生互动等相关内容。此般专重知识点传播的课堂教学,既不能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亦不能培养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还不能培养学生认识、了解、阅读原始经典的能力,更无法实现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审美教育意义。

5.考核方式

目前大学美学教学考核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期中考核,以开卷或论文写作的形式进行;二是期末考试,以闭卷的形式集中统一定时完成试卷。中期考核方式与内容相对较为灵活,由任课老师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执行。期末考试方式与内容则是全年级统一定制的试卷。因为教材是统一的,期末考试试卷是统一的,所以每一老师课堂教学的范围与主要内容也须是统一的。如此一来,课堂教学则失去了教师与学生的双重个性与创造性。

二、美学教改的探索与方法

针对上文对时下大学美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而作的分析,下文尝试探索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转变观念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当然有其独特的知识性内容。课堂教学亦需要传授学科基本知识。但这并不是美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更不是其全部内容。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性质的学科,自然具有最终必定指向人文价值关怀的意义。在美学学科及其教学实践里的具体表现就是审美教育的人文化这一项内容。此即是说,学习美学的最后目的是指向通过美学理论的学习与应用来教育受教者如何培育一颗审美的心,如何完整自己的人格结构,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性品格,如何升华自己的情操格调,以期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健康成长的人。美学作为哲学的下属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质的学科,自然秉有哲学的基本性质:周延的逻辑性,严密的思辨性。因此,在美学教学实践里,不仅仅要罗列说明一系列相关的原理命题、概念范畴等知识性内容,更要阐释清楚这些命题是如何论证出来的,以及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关联是什么等理论思维问题。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因为以此为案例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理论思维,而令其受用一生。

2.完整课程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自有其诞生的思想语境及发展的思想历史。因此,美学课程的设置需要从其自身的学科实际出发,一方面讲解一系列相关的原理命题、概念范畴,另一方面梳理美学历史的内在逻辑脉络,尤其是伟大哲学美学家的基本美学思想及其起承转合的逻辑关联。承上文,美学又是哲学领域里的人文学科。因此,美学课程的设置还需以审美化育为终极人文指归。基于美学学科如上的实际情况,大学美学课程的设置一般应有美学原理及美学历史两门课程,而且美学历史课程因其自身理论的系统性及时代关怀的人文性而更显重要性,故需将其置于与美学原理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或置于其上尤佳。正是在此

意义层面上,若因办学机制的学时限制而只能二者取一,笔者认为概论性质的原理课程可舍。

3.原典教材

承上文,美学课程的设置需以其历史课程为主要内容。依此课程设置理念而选定的课堂教学教材,亦当是美学历史类的著作。但不能以美学发展简史或通史作为课堂教学教材,而应该以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美学家的基本美学著作作为课程讲解的基础文本。为什么不能选取美学发展简史或通史类的著作作为教材?因为此类著作亦如概论性质的原理教材一般是泛泛而谈者,给学习者脚不着地的不踏实感。为什么只能选取经典美学家的经典著作作为讲解文本?因为这样可以完全真实地经历美学家思考论证问题的完整的思维过程,从而系统完整地训练学习者的理论思维能力。

4.经典解读

美学教学的教材当以美学历史上经典美学家的经典美学著作为依据文本。对于经典美学著作的讲解,亦不能如概论性质的知识性讲解一般,而应是精细完整地讲解。即一方面要逐字逐句地讲解字面义、文本义、引申义,另一方面要说明字词句段之间的逻辑关联,最后则从篇章的层面来把握美学家对一具体问题的提出、分析、解答的完整思维过程及逻辑结构的层级性。在完成原典文本导读之后,再展开史论的讲解,而实现以点带面、以史导论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还可以培育学习者宏观的历史思维能力及发散性的创造思维能力。

5.记忆运用

美学教学改革的最后一项内容则是考核方式的改善。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自己特有的学科基本知识性内容;作为一门理论性质的学科,又有逻辑思辨及辩证思维的特性;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又必定具有人文价值关怀的意义指向性。因此,对美学学习者的考核须兼及上述学科特性。就知识性内容的考核而言,可通过闭卷的形式定时定点定量地完成书面试卷。就理论性及人文性的考核而言,其方式比较灵活,但一般而言可采取开放型的论文写作方式,此只需规定论文的篇幅、文献的引证数量及研究对象的范围;或可采取短文写作方式,此需规定统一的时间地点论题。论文方式重在考核学习者系统地提出、分析、解答问题的完整思维能力、阅读范围及质量;短文方式重在考核学习者理论资源储备情况、应急思维能力。此需说明的是,无论哪一种考核方式(不含统一地选拔人才的考核方式),都应由任课老师根据其教学的实际情况展开,以充分个性的教与学来实现师生的创造性发展。

三、美学教改的语境与意义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现代化的时代,而现代化时代背后的思想语境是宏大的现代性叙事。因此,对大学美学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探索,自然无法跳离现代性的宏大语境,反而,更应该从时代的现代性语境来反思探索大学美学教学改革,这样才更加切实,更显时代意义,更具学术价值。

1.现代性语境

以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性事件的现代性思潮关注与彰显的核心问题是作为主体的人之知性功用。此一思想将人的知性思维功用无限地强调并放大,其具体表现就是以科学技术所主导的工业文明无处不在,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正面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带来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光辉灿烂的工业文明,而辉煌的工业文明又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与便利的生活设施及生活条件。然而,由现代性催生的现代化技术在给人类带来便利与享受的同时亦带来了苦痛与灾难。即现代化技术在向自然索取以满足人类的同时将人类带向了其自身的对立面:人为科学技术所支配,而

成为碎片化不完整的人,进一步说,人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心灵无处安放而滑入精神虚无主义的深渊。

第3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教学本身是一门审美艺术,英语教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教学领域,应更加注重科学及艺术实践。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法过于单调和传统,或注重为知识而教学,或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学生中甚至存在抵制学习的倾向。欲使英语教学卓有成效,英语教师必须注重研究包括审美教学模式的创新,以便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及教学的实际效果。目前,这个问题逐渐受到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总结、分析其研究现状,能够为英语审美教学模式的进一步系统研究和构建提供借鉴。

一、英语审美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关于英语教学模式问题相关教育工作者一直在进行探索,截至目前,中国期刊网(CNKI)(1980―2012)共有论文760余篇,其中涉及英语审美教学模式的文章有2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和主张,对于英语教学审美模式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已有文献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审美教学模式的重要性研究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1]那么,有学者认为,英语审美教学模式是指在英语教学中,用美和审美的理论和视角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是教学得以顺利完成,能够收到良好效果的模式。认为:“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这个观点,对于我们当前英语教学审美模式的构建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与启发的。时展至今,人类正逐步朝着创造“美”的方向迈进,这就要求我们以“美”的方式,从审美角度来审视教学模式的建构和运用。审美化是当前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审美构建是英语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2]。英语学科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教学的目的并不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及理论的灌输,而且要通过传授美的语言,进行人与人之间美的交流。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审美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审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系统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现实的需要。因此,创造性地构建与发展我国高校的审美化大学英语教育及教学模式,既符合党和国家关于高等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针,又符合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社会转型。有人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汇审美教育,能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能调动教与学的潜能,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教与学的心理负担与压力,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性人才。审美教学对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构建审美化教学模式的内容研究

在教学领域内,基于美的作用来提升教学效果的案例古已有之。寓教于乐的思想和实践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以后历朝历代在教育教学中也不乏应用,但审美化教学模式一直没有提出和加以系统运用,其内涵、外延及具体的内容等主张也比较零散。

关于构建审美化教学模式的内容,有人主张包括立美和审美[3]。立美方面,教师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引入新的审美内容,使学生在获得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跨国文化中所包含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和科学美。其次,将审美精神渗透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结构审美化,将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审美活动,将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审美过程。建构审美化的大学英语课外活动体系。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审美性为一体的大学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学者主张,建设审美化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十分重要。按照审美精神与审美标准建设舒适、美观的英语教学环境,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在审美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审美主体,首先要调动他们的审美知觉力去观赏。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语言、模式、风格和方法等构成的形式美及形象美方面要创造条件,从而让学生获得一种感官情绪的愉悦。作为审美主体,即学生,在教学感知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审美判断力去理解、体验大学英语教学所构成的理性美和艺术美,从而让学生获得一种美感享受。

审美化教学的内容涉及了美、艺和情的三个角度。美即审美;艺即艺术性;情则是指情感。三者中的每一个途径的运用,或者是三者的综合运用都会增加教学的技巧和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钱冠连曾说,“任何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蕴含着一定的美学特征”。英语教学中的美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品味感受语言美、欣赏语言美、运用语言美、创造语言美等方面[4]。英语教学讲究艺术,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教学艺术的欣赏主体是特定的群体,即学生。艺术的效果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美,欣赏到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社会群体的交流、家人之间的交流,都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英语语言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交流,同样也需要付诸情感,只有把情感因素和语言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5]。

(三)构建英语审美教学模式的方法研究

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是理论和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研究课题,以往的研究也有涉及模式构建方法的论文。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1)情境教学法。是指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入或创设情境,通过激发、调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实现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比较真实的感觉,在这个情境中,你可以自由地使用英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和谐美学方法。生机勃勃、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诱发美感的重要保障。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能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这不但能调动教师的讲课激情,使其态度和蔼,思维敏捷,把课讲得津津有味,妙趣横生,而且也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沉醉于积极吸纳与探求的美感境界中。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为审美化的教学情境创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它能提供光、声、色、形等审美效果,营造出一个逼真的教学情境,在洋溢着艺术氛围的课堂内进行审美体验,能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6]。

关于英语教学模式的方法研究的论文,反映了不同层次英语教学模式的需要,代表性的如《涪陵师范学院学报》登载的廖东红的《大学英语教学审美模式的构建》一文;蒋勤的《充分挖掘现有英语阅读教材中的美点――高中英语审美化阅读教学模式的构想》一文;高为民的《校园网络环境下审美化英语教学模式探析》一文,都涉及了相关载体的审美模式的探讨。另外,关于英语教学与美育关系的研究论文很多,探讨的都是英语教学促进美育的问题。

二、英语审美教学模式研究不足及展望

(一)英语审美教学模式研究缺乏理论基础的挖掘

以往的研究成果特别注重了教学实践的设计,多从“是什么”来探讨,而缺乏“为什么”的思考,研究缺乏基础理论的支撑。基础理论方面,如的审美教育思想是一种开放性的思想理论,是科学性和理论性兼具的思想,完全能够满足英语审美教学模式的理论诉求,按照马克思“美的规律”来塑造教育对象,并且随着美学与艺术理论不断发展,指导实践性的能力不断增强,对于英语审美教学模式的探讨,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应该纳入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视野,达到英语审美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

(二)英语审美教学模式研究缺乏系统性

英语审美教学模式研究还比较零散,在研究的系统性方面还有待于继续深入和完善,以适应我国英语教学的需要。研究应包括理论支撑、模式的构建以及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英语审美教学模式应用的对策。相关教师也很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但在实践教学应用研究中往往重视单纯的操作,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自然衔接,更不能达到至境教学,使审美教学模式失去应有的意义。

第4篇

关键词:兴趣;群文摄影;力量;分析

摄影艺术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值得我们进行精心观赏和深入思考的,为了增进对摄影艺术的理解,我们通常情况下,主要运用一些具体的摄影展览活动和摄影辅导培训活动来感染群众。使得许多群众开始喜欢热爱摄影艺术,并成为一个摄影爱好者。

一、兴趣的培养是走向专业化的基础

文化馆中的摄影干部可以通过培训、辅导、展览、宣讲等活动,从培养兴趣出发进而让群众对摄影兴趣走向专业化。很多时候,在没有技术支撑下而形成的一种盲目摄影行为是错误的,我们要突破技术的难关,让群众了解光影、了解构图,争取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摄影艺术活动中来,从而集聚群众摄影的力量。

二、要从摄影学习创作中汲取力量

往往有很多人认为普通群众的摄影素养和文化层次不高,不能够理解到摄影的深层次涵义,从而会影响到摄影艺术的发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群众也有感悟生活的权利,他们在不断地进行观赏过程中,会认识到摄影的艺术魅力在哪里,这些小小的一点触发都将是对生活乐趣的认识,所以我们的摄影发展也需要群文来支撑,具体的就是从群文中来到群文中去,这样才能够实现从群文摄影中汲取力量的目标。

三、摄影是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

(一)群众摄影力量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我国不少风景名胜如果缺少摄影力量的发现和宣传,其魅力就会大打折扣。这就是有的风景名胜很受大众的欢迎,而有的风景名胜却不受人们的喜爱,研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结合摄影发展的需要,而是一味的靠文字宣传,这是不符合现实发展需要的。我们在欣赏一处自然景观的摄影作品的时候,作品显得是摇曳多姿,不单单是欣赏到了自然美景,同时还会领略到不同的人文景观。影像可以带动地方旅游经济,有些地方可以说几百年都不为人们所知,但通过摄影者的发现、创作和宣传,使这些地方逐步成为旅游热点,给当地的旅游带来可观的效益,比方说:云南云阳古梯田,江西婺源石城,安徽歙县石潭等等。

(二)摄影增进了具有实感的想象

艺术作品首先是某种物质结构――声音、体积、颜色、词汇、动作的组合,也就是说,是作为具有空间特征、时间特征、时间―空间特征的对象被创作出来,存在并出现在知觉面前。艺术作品作为精神形式蕴涵在这种结构中,只有通过它才被感知。近几年来,不少文学经典图书配上了插图。摄影作品和小说情节发展互相映照,使“图”和“文”均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本书中,“图”不再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共同完成着一种“力量旨向”的传播,同样给人以丰富多彩的直观感觉。这种插图的确有助于人们身临其境。否则,文学描绘如何出神入化,也难以达到这种奇妙的效果。

(三)群文摄影是业余走向专业的主要途径。

群文摄影队伍通过辅导培训和创作,从业余走向专业。傅拥军,原来是浙江龙游的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通过群文摄影的力量,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新闻纪实专业委员,52届56届荷赛获奖,2007年获中国金像奖。解海龙在1992年前是北京市崇文区文化馆摄影干部,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提升,使其成为中国摄影界的领军人物,用他的话说:“对于摄影艺术而言,真诚的态度尤为重要。”

四、摄影是人类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有学者说:“成东方先生所讲的‘审美复合’,是一个深刻的理论范畴。在这里,既讲了摄影所内含的各种美学、艺术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也讲了摄影与其他各种艺术门类、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又讲了摄影与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关系,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关系复合论。在‘审美复合论’的整体结构中,其基础的层面是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层面。”“在‘审美复合论’的审美主客体关系层面上,与美的复合结构相对应的是一个多种审美类型和审美心理形式相融合的审美意识复合结构,这是对摄影审美认识与审美价值相统一的本质特性的具体规定。这个结构包括自然美的审美、科学美的审美和自然美与科学美复合的文学艺术的审美。”摄影艺术和文学相互结合的缘由揭示群众摄影的特征。分析了群众摄影的各种构成成分,认为:“摄影艺术和文学各有其得失。摄影艺术长于提供逼真而直接的视觉性,但在深入思维领域时却是间接的.而文学善于造成具体而生动的思维性,却在还原视觉效果上失于间接性。”

五、结束语

从兴趣到专业化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对于摄影来讲,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群众摄影。这篇文章主要研究分析群众文化馆的摄影干部通过培训辅导办展览等活动的开展,从而让普通群众从看照片到拿起相机拍摄身边的美景美图,然后再到懂得运用光影了解构图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走向专业,这些都将包含着一种深厚的群文摄影力量。笔者希望能够给予读者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发维.开启快门前的思索――新闻摄影的瞬间思维初探[A].过程论与新闻摄影――1988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8.

[2]梁广辉.论新闻摄影中人的情感[A].两翼齐飞昂首新世纪――第五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文集[C].2001.

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室内设计;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

室内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真正确立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室内设计专业诞生的直接动因。在这之前的室内设计概念,始终是以依附于建筑内界面的装饰来实现其自身的美学价值。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使室内设计从单纯的界面装饰走向空间的设计,从而产生了一个全新概念的室内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是包括空间环境、室内装修、陈设装饰在内的建筑内部空间的综合设计系统,涵盖了功能与审美的全部内容,代表了现代世界的主流。室内设计与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设计师要完成创造具有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就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结合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扬长避短。

2 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1 室内设计反映了传统文化。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横的维度来看,无论何种风格的设计,它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因而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体现出当时文化的风貌。从纵的维度来看,任何时代的设计都与其当时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设计形式来自文化,人们按照丰富的经验(历史与传统)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历史的设计就是设计的历史。

2.2 传统文化影响了室内设计。尽管有些现代设计师尤其是那些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时时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即使最“反传统”的设计师,他也得以“传统”作为反面的参照物来定义与演绎自己的思维。设计从来就不是可以任意作为纯个人行为。从媒介、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影响着每一个室内设计师。室内设计无时无处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2.3 优秀的设计师应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设计之中。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代的设计师拥有前人不曾具备的更多条件。计算机的应用、互联网的发展,使设计的作品具有更强的时代感。但作品形式上的丰富代替不了内容上的回归,室内设计师必须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效用方面来考虑作品所具有的优良质地和温情。我们要创作出具有“高雅”、“雅致”格调的物品和室内空间,必然会遵循老庄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的创作之道,否则是不可能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这种“美”与“美”的创作的对应法则,正是从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因此,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是优秀设计师应着重关注的问题。

3 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文化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人类思想的产物,是精神文明的体现。现代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设计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因此,很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从思维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辩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辩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重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物我不分”和“因势就成”。其思想发轫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质朴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技术解开某些知识密码提供了科学辩证的有力思想武器。现代科学的三大发现――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混沌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相当吻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是意象思维。中国的意象思维着重从特殊、具体的直观领域中去把握真理,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显示出了活泼不滞、长于悟性的特点。思维方式转化到设计上,往往促成创意的产生,它是人所共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个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

3.2 现代室内色彩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

色彩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中国传统装饰色彩以白、黄、青、赤、黑五色为主,如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黄色象征尊贵与华丽等,它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颜色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但颜色的外延扩大了,而且与事物的形状也建立了某种对应的联系。如在现代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莫过于红色,它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热情、热血和鲜明的特性。我国古代木建筑中最高等级的、流传至今的宫殿建筑,就以红、黄二色为主色,它深深影响了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即便是现在,吉庆日子到处张灯结彩,灯是挂的红灯笼,彩结是的红彩绸。居室中的一整面红墙,餐厅中大面积的红桌布、红座椅等仍然是喜庆的象征。又如金、黄两色在传统装饰中通常搭配使用,体现主人的尊贵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吸取了传统装饰手法,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创造出华贵氛围。例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室内改造工程中,设计主题非常鲜明,即“中国的金色大厅”。这一设计空间定位清晰明朗,风格细致淡雅,充满中国古典意味,天花采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造型,八边石材柱间的梁枋采用传统沥粉贴金的手法,色彩及纹样具有敦煌壁画温润调和的风格,因而被称为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

3.3 运用富有文化内涵的陈设艺术

陈设艺术从古至今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形式、质感、文化特征无不在空间与人之间传递着某种氛围、某种情感。陈设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鲜明的民族特征、强烈的地域特色,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重要的使命。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而久远,由于历史、地域、宗教、文化、经济、习俗、环境等因素的差异而形成千姿百态的陈设艺术,这是我国室内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传统的居室陈设以实用性陈设为基础,对室内装饰的最终效果往往起到一种灵魂的作用。中国传统的陈设风格已成为东方的一大特点,它蕴含两种品质:一是庄严典雅的气度,二是潇洒飘逸的气韵,象征着深奥超脱的性灵意境。继承传统文化的陈设艺术是人性化设计的基本归属。我们不能忘却传统,更不能刻意模仿传统,要继往,更要开来。

室内陈设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烘托室内气氛、创造环境意境,创造二次空间、丰富空间层次,柔化空间、调节环境色彩,强化室内环境风格、反映民族特色等。陈设艺术通过再现、点睛、提炼等表现手法在本质上传递着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可延续的传统。如在室内陈设一些原始情调的饰物,增加自然的意境;可通过红色的干辣椒或金黄的玉米串,抑或一束干麦穗、白色的芦花,还有手工蜡染的花布等等,巧妙点缀,匠心独运,就会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自然美效果;或者在墙上挂上或画上一些图片,画前再配上一些与之协调的盆栽植物,虚实结合,会使人感到清新、舒畅、视野开阔,有走进自然的感觉。格调高雅、造型优美,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陈设品使人怡情悦目,陶冶情操,这时陈设品已超越其本身的美学界限而赋予室内空间以精神价值。

4 结语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强调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设计,并巧妙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获得和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研究传统文化,应用其美学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祝爱平:《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年。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美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212-01

如何在专业教育中灌输数学人文教育,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所培养的学生不仅是专业方面的“科学人才”,也是更宽泛意义上的“文化人才”,是数学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对此,本文从三个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一、挖掘数学中的文化气息

事实上,我们的教材内容背后负载着丰富的数学文化和史实,每一个内容背后都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数学绝不是一种符号一种图形,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气息。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新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揭示人文素材的科学内涵。例如:在讲到函数极限时,我们教师要特别指出大数学家柯西,正是柯西第一次使用了极限符号,把无穷小或无穷小量简单地定义为一个以零为极限的变量,把整个极限过程用不等式描述。正是柯西怀着严格化的明确目标,为数学分析建立了一个基本严谨的整体系。另一方面,数学家的科研活动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参与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阿基米德在敌人破城而入危及生命的关头仍沉浸在数学研究之中,为的是“我不能留给后人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欧拉31岁右眼失明,晚年视力极差最终双目失明,但她仍以坚强的毅力继续研究,它的论文多而且长,以致在他去世之后的10年内,他的论文仍在科学院的院刊上持续发表。数学家在追求真理时所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在数学研究中的艰辛劳动,数学家的成功与失误,成长与发展道路,品德力量等等,所有这些都能深深地激励和鞭策学生。

二、塑造学生多科学世界观

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现实世界是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辩证规律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因此,作为反映这种规律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处处充满着辩证法。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和演变,重要思想方法诸如函数思想、微积分思想、公理化思想、悖论思想等数学思想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数字对象源于客观物质世界,说明了认识论的唯物论,体现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纵观中国数学史,它来源于生产实践,形成理论后又指导实践的特点是极为明显的。在漫长的数学知识发生与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策略,数学作为科学的工具,扩展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使得人类得以正确地认识自然,更好地去改造自然。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对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有极大的作用。

三、注重数学的美育

著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罗素把数学的美形容为一种“冷而严肃的美”,他指出:“数学,如果正确看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是有至高的美。”

数学的美体现是多方面的,其中,简洁性、和谐性与普遍性三者的统一,是数学美的一个重要特征。简洁是数学中引人注目的美感之一。通行世界的符号可算是最简洁的文学,精炼准确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表述,可算是最简洁的语言。数学以其简洁的形式,从一组简洁明了的公理、概念出发而推证出各种令人惊叹的定理和公式,使人们洞察到其内在的和谐性和秩序性,这一点决定了数学科学的结构美、匀称美、秩序美以及和谐美,如:解析几何中代数议程和曲线的协调,布尔巴基学派的数学结构中的代数结构,拓扑结构和序结构铺垫起来的整个数学科学的和谐与协调。正是这种美铺垫着塑造着人位感官觉得愉悦的基础。

“数学是思维的竞技场,然而习惯的思维定势往往堵塞了洞悉的目光、创新的思路”。我们不奢望数学教育领域经常发生石破天惊的壮举,但是我们有理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走出干瘪、教条、刻板、僵死的陷阱,步入一个活生生、孕育个性和创造性的令人如痴如醉、心驰神往的色彩斑斓境界。”在数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重视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学史的兴趣得以提高,其个性得到较好的张扬,其人格也得到较好的培育和发展。

因此,数学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用美育观点审视数学教材,提示数学内容的内涵美。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展示数学美的内容和本质特征,把抽象的数字美展现在学生面前,渗透到学生心灵中。通过对数学美的提示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审美情感。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充分地认识数学美,热爱数学美,树立科学的数学审美观,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和数学审美意识,提高学生数学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增强了学生数学人文素质。

总之,通过上述的适当教学途径,可以充分发挥数学的人文性,使数学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磨练意志,升华思想,陶冶性性,净化心灵的过程,并最终将学生培训成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协调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

写议论文,如果仅仅做到语言的准确严密、简洁明晰,也只能给人以某些明确的概念和判断,不会给人以美的感觉。但是,当这种准确、简洁、明晰的言辞具有形象化的性质时,就有了较强的感染力。因此,写好议论文,还要进一步做到语言生动、富有气势。如果语言平淡、缺少气势,文章就没有征服人心的力量。那么,如何使你的议论文语言生动、富有气势呢?

一、巧设文脉,让“文气”更贯通

1.使用标记性语句。设置分论点时,将它们尽可能安放在议论主体每一段的醒目位置(段首或段尾),分论点句子的结构要一致,使中间几段构成排比段。如《发现》一文,围绕“慧眼才能发现”这个中心论点设置了一组分论点(①可见,借一双慧眼才能发现自然的美;②因此,借一双慧眼才能发现社会的美;③总之,借一双慧眼才能发现艺术的美),且都放在了中间三段各段的段尾。这样读来,前后关联,相映成趣,便于读者入理入境,迅速解读文章。

2.挂靠完形性概念。完形心理学表明,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总是存在着对认知对象趋向于完全、完整、完善的心理需求。如看到“过去”“现在”,必然想到“将来”,看到“天时”“地利”,必然想到“人和”。因此,在设置文脉时,要尽可能挂靠完形性概念,即在分论点中插入属于一个小“系统”、相互关联的一组概念。

一种是横式挂靠,亦即挂靠的是一组并列性质的概念。如一位学生在《君子的气节》一文中挂靠“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设置了这样的分论点:①汲梅之气以成人;②汲兰之气以成材;③汲竹之气以成事;④汲菊之气以成功。由于完形性概念的嵌入,文章的层次性和整体感十分鲜明,读来酣畅淋漓。

另一种是纵式挂靠,亦即挂靠的是一组递进性质的概念。如一位学生在《温总理访日随想》一文中,援引温总理曾使用过的一组概念设置了一组分论点:①漫长岁月,“封”冰之时;②安倍访华,“破”冰之行;③总理访日,“融”冰之旅。如此设置,文章的理性内涵与读者的生活经历和审美体验暗合,强化了主旨的张力。

二、靓化文面,让“文势”更畅达

1.材料引用情感美。情与理是作者思维展开时的有力双翼。议论文写作既要以理“驭”情,又要以情“驱”理。情理兼备、情真理正的议论文有利于促成心理共振,增加说理的气势。如高考满分作文《给感情一把尺》中这样写道:

是什么让唐太宗不认亲疏,让洱海的风、回纥的幔帐、北方的大风雪吹成民族的团结?是什么让伽利略不以旧的理论为纲,让真理之步迈进了人类文明的史册?是什么让贝多芬不成为传统的奴隶,开创了充满生命豪情的《第九交响曲》?是感情这把尺,是它让人们不以感情的远近行事,让人类向着认识真理的方向奔跑;是它让我们给理智一条路,给智慧一条路,给文明一个永恒!

这段文字感情激越,气势如虹,以三个“是什么”的事例和两个“是它”的解读,充分表达了对唐太宗、伽利略和贝多芬由衷的赞叹与景仰,以情“驱”理,前后呼应,鞭辟入里。

第8篇

小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力,但经历浅、知识面窄、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电化教育手段,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让学生在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去体验音乐、探究音乐、表现音乐,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情境,优化音乐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所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在上二年级欣赏课《在钟表店里》的教学中,我首先在上一节课布置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你最熟悉的钟是什么样子的,能否在下一节课展示给我们大家看一看。同学们兴趣很高,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上,展示了他们的作品并介绍他们的声音特点。之后,在欣赏作品中同学们都主动地寻找了自己钟的声音,做到对号入座,使学生们在学习中能主动参与到自己创设的音乐情境中去。

二、再现情境,突破重难点。论文大全,音乐课堂。论文大全,音乐课堂。

在传统教学中,音乐教师往往要准备图片、大歌纸,在黑板上写大量的板书等,既浪费时间又乏味。运用多媒体教学,任何乐谱、图片、实物都可以放大到大屏幕上展示。用电脑制作演示文稿,使各种乐谱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大屏幕上,可以对学生的视觉加强刺激,加深他们对歌曲的记忆,促进他们对乐曲旋律的体会、感悟、理解。论文大全,音乐课堂。而将乐器图片放大投映出来,则可以使乐器的介绍更形象、准确。

在六年级的音乐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和《拉德斯基进行曲》中,单纯地让学生欣赏,很难有切实的体会,更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容,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公布08年北京申奥成功,天安门广场上人们欢呼的视频,学生看了以后,都非常地兴奋,仿佛自己就在天安门上摇旗呐喊了,再回过头来让学生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学生们就很有感觉,再提问歌曲的情绪,学生们都能回答上来,是很高兴的,我提问歌曲中通过什么可以感觉到是很开心呢?学生就知道,是轻快的节奏在表现这一特点;而在“拉德斯基进行曲”的欣赏中,我先给同学展示几副维也纳的图片,再播放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视频,并告知“拉德斯基进行曲”是新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再请学生进行欣赏,因为是视频,学生会跟着里面的指挥手舞足蹈,十分兴奋,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不用讲解,通过学生的反映,我就知道他们对歌曲是理解的,对歌曲的情绪,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在这两首曲目的对比中,有一部分是对民族器乐和西洋器乐的介绍,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在介绍器乐这一块,就是给学生看图片,老师通过图片逐一讲解,学生理解得不是很透彻,对有些难的看见的器乐,比如板胡,少数名族的“马头琴”、西洋器乐中的单簧管,双簧管,如果只是直观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那么怎么样能让学生既轻松,又能把乐器都记住并进行分辨呢?我把每种器乐的图片和发出的声音,通过多媒体逐一展示,并给它配了一小段器乐演奏,学生就记得很牢了。

三、演示情境,发展思维。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智慧,更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教授唱《小企鹅》时,我将歌曲和有关南极、企鹅的画面剪辑成小影片播放,让学生一下子就被憨态可掬的企鹅和冰天雪地的南极吸引了,学生学习这首乐曲的兴趣立刻高涨起来,情不自禁地合着音乐,用肢体语言再创造地表现小企鹅的可爱。然后,通过目视、耳听、口唱,体动等多个信息通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歌词,去充分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意境以及作者对小企鹅的喜爱之情。通过这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四、情境拓展,升华情感。

第9篇

而这些观点在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二、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

(2)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美之教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