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时间:2022-04-10 21:27:18

导语:在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第1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内容;方法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认识上的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就是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素质的提升,可以有效帮助中学语文教师自觉地接收并学习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知识,使教师清楚地认识反思性教学,体验反思性教学实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魅力。那如何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呢?

一、丰富反思的内容

除了对中学语文教学中以心得体悟为内容的反思外,还应该在以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为内容的方面进行反思。(1)反思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活动的标准,在实施教学之前,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能清晰准确的把握,可以保证在教学具体实施之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否则,教学目标错误,导致教学活动方向的转向,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不到完整的提高。(2)反思教学过程。合理的教学组织策略和恰当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顺利有效的进行,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反思教学的评价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会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和心理产生影响。比如在表扬与批评教育中,要更偏向于表扬教育,使用批评教育时一定要斟酌合适。语文教学中评价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利用学生与教师对话进行口头评价,在书面交流中如作文批改可以进行文字评价,还可以具体结合学生朗诵能力、阅读能力等语文能力培养中进行评价。

二、选择多样化的方法

1.教育随笔。这种方法主要记录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由于其只需要纸和笔或者其他进行文字记录与保存的媒介,没有严格的格式、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方便易行,是目前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方法,这里就不加赘述。

2.教育后记。教育后记是指在教育事件或行为结束后总结经验教训及自身感悟的方法。具体操作上我认为可以建立一个中学语文教学课后反思记录档案,具体内容包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具体的教学活动与设计情况,学生的反映情况,师生关系的表现以及其他一些预期之外的事件总结与处理情况等。

3.专题报告。专题报告,顾名思义,就是总结专题性质的教学事件及行为进行反思的一种方法。语文教学中按照文章教学来分,可以分为诗歌教学、小说教学、散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等;按照能力培养来分,可以分为口语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语文学科教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可以划分许多教学分类,针对某一分类专门进行反思实践,可以使中学语文教师更具体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以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专题报告可以是一次就结束的,也可以是进行连续多次后结束的。

案例:初中作文教学的三次改进

第一次尝试:让学生掌握作文讲评四步骤。布置作文,写作前的指导虽然很重要,但我觉得作文的评改更重要。既然作文本上的评语作用不大,那么干脆就“权力下放”,把作文批改放进课堂,设法引起学生对修改作文的兴趣。我设计了作文讲评课的四个步骤:(1)复习写作基础知识,回忆作文训练目标和作文指导要点;(2)习作展示;(3)学生讨论,指导优点,并提出修改意见;(4)作文修改。

第二次尝试:让学生书面记录评改意见。尝试结果,学生反应热烈。他们在讨论中发现了不少优缺点,并能针对作文的不足提出许多较有价值的修改意见。被展示的习作通过修改,作文出色了许多。但经过几次讲评讨论课后,我发现: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对自己的作文,除了订正错别字之外,基本上不作改动。其中主要原因是,除了被展示的习作之外,大多数学生没有书面记录,课后就忘了修改要求,难以下笔修改。为此,我调整了作文讲评课的操作要求,让学生把对展示习作的意见记录下来,并对照自己的作文,及时记录课堂上提出的修改参考意见。被展示作文的习作者可以作自我辩护或说明,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确写作要领。

第三次尝试:让学生编好写作提纲。指导策略的调整,在一些学生身上奏效,但还有不少学生只稍作改动,改观不大。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照写作要求,觉得相距甚远,修改等于重写,太麻烦。确实,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写一次已是不容易,重写更是头痛。为此,我开始强调写作前要精思,编好写作提纲。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作文前没有计划,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写到哪里算哪里。凭感觉写出来的作文,能勉强凑足篇幅,但很难写出好文章。

起初,学生虽然编写了写作提纲,但作文的随意性还是很强。原因是多数学生的写作提纲是为了应付老师。为此,我把提纲的讲评与修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内修改作文提纲,检查提纲与题目是否吻合,并把提纲写具体。教师巡视。挑出较好的提纲作示范。经过几次训练。学生作文偏题情况大大减少,作文讲评讨论后的“修改工程量”大为减轻。学生变得乐于动手修改作文了。

上述案例就是围绕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这一特点环节而进行的反思,前后进行三次,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使得教师与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当然,中学语文教师进行合作反思实践,还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研究语文教学问题,集体听课评课,撰写语文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案例等方法来实现。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吕达,刘立德,邹海燕主编.杜威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2篇

一、博览群书,杂采众家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读书——丰富知识和理念的“源头活水”,不仅是为人师者的发展所需,更是教师的职业尊严所系。

语文教师就要以自己的儒雅、神韵、气质、魅力、领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以自己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和学生进行心的交流,美的引导,理的启示。 要提高文学素养,要拓宽文化视野,听从鲁迅教导“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杂采众家”,多看“闲书”。书籍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书看多了,在文化里浸润时间长了,文化积淀就厚实了。

除了经典名著外,语文老师还应该读精的、新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该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酿造最香最甜的蜜,“厚积而薄发”。

同时,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又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因此要求语文老师应该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除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外,应当有一定的相关知识,要关注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常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老师只有“读万破卷书”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

二、术业有专攻,“精”于语文专业

语文教学是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而且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要想真正在语文专业之路上走得更阔更远一些,就要走上科研兴教的道路,以大胆务实的科研能力,充实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

语文教师不但是教学的实施者,还是教学的研究者,要知道语文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有教学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思考有关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就是进行研究。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有足够的发言权,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力军。进行语文教学科学研究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指引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语文教师还要养成自觉的理论意识,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一名专业化教师,有几种教育教学理论是不可不知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后现论、多元智力理论、合作教学观等等。作为专业的语文教师,不可不熟悉孔子、陶行知、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于漪、魏书生、钱梦龙等前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思想。自觉的理论意识不是说动辄这个理论那个理论,而是强调教师要有这个方面的习惯。自觉的理论意识的形成过程同一于教学实践过程。这种意识的形成,要求教师要有执著的教育情结,敏于发现和思考教学实践中的显隐问题,切于摸索和解决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自觉地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检验和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在具体的过程中又渗透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而后超越之,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提高

反思实际是对本质的追问,是教学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学反思是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艺术的反思。通过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臻完美。

叶澜教授说: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

经验来源于教学实践的成功举措,来源于教学活动的收获,也就来源于学生的成长与教师的成长。只有及时对经验进行总结与评价,及时推广与应用,才能对教学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同时,经验的总结也可以比对出教师在反思性教学中是否真正地得到提升,是否真正地改正了教学中的缺点,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教训往往比经验更为珍贵与重要。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教训进行探讨与认真研究,寻找出客观与主观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及时纠正与诊断、及时补缺与整改。

在前面两个方面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对后面的教学进行有效地预设。把之前的经验作为教学动力,把教训作为科学指南,有针对性的运用到下一个环节教案的设计上、或教学过程中,使教师能充分运用优势、克服教学弊端,保证后续教学有序、高效、持久地开展下去。

经常写“教育随笔”就是一种很好的反思方式。新教育实验将教师的专业写作细化为五种形式:日常教育叙事,教育感悟,师生通过日记批阅和书信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教育案例及剖析,教学案例及剖析。这五种形式的教育写作各有不同的特点与作用,它们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对教育实验与自身进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在教学中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就能形成一种反思性的实践品质,有助于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自我认识就没有自我教育,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2这同样也适合我们的语文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之路是自我成长”。只有经过广泛的博览杂采,深入的教学研究,持续的教学反思,才能够不断地通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探索最佳的教学模式,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行动研究;主要问题;学科分界

一、具体研究方式方法

经过学习研究,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教学反思的方法比较有效:

1.反思札记

反思札记可以每日或每周为单位,用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问题和做初步结论,并正式或非正式地与合作教师、同事或专家等分享其洞察或想法。

2.案例法

案例取材的来源,可为教师或同事的亲身经验;当前普遍存在的教育方案或问题;描述教育历程相关的儿童读物、教育小说、录音带或影带;取材真实情节的假设性案例等。

二、具体措施

在以上三种教学反思方法下,我们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任何一堂课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作为教师,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手段的独到之处、创新之处、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同时,它也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了很有参与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2.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3.从教与学的错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

从教师的角度看,不论一堂课有多么精彩,多么成功,疏漏与缺憾在所难免,在教学中通过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评议、自身的总结中反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当时自己紧张所致,语言表达失误还是操作失误?是自己这方面知识欠缺或技能不过关?是由于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本身出了问题,而自己当初并未曾意识到?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滞后,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还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更是对教学状况的很好折射,及时与学生对话、沟通、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调整和改进教学十分必要。在课堂上,从学生茫然、无助的表情中反思自己教学方式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从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上用语书写不规范或有误,有的可能是根本不会,有的可能是一时疏忽,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失误”?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深?认真剖析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论从知识掌握方面或是思维方式的优化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反思,都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很好地促进。

4.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

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教学随笔,进行课后备课,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三、研究过程

首先,因为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理论水平有所欠缺,所以我们前期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学习国内外教学反思的相关理论知识,以正确的理论指导课题研究。调查、分析目前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对此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法,进行问题收集汇总,制定下一步课题操作方案。

具体研究阶段:

我们工作在一线,所以就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为主要方式。我们课题组成员平时积极积累各自经验反思笔记,通过撰写教学反思(自我反思,个人反思)提高反思水平(详见附件 案例反思 反思日记)。

其次,我们开展互相听课评课活动,分析教学,反思案例(集体反思、讨论),找到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明确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对教案进行再设计,再上课,再比较,让反思深刻,让反思有效。

四、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 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 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 了。

五、激活语文课堂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以下是课堂实录的片段: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是那么生机昂然,鸟儿是那么生机勃勃,如果请同学们再这两者之间选择其一的话,你会选择“树”还是“鸟”?

请你作出决定。

参考文献:

[1]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第4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专业;职业能力

一、问题提出

职高语文教学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可以相互结合,达到双赢效果的。一方面语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另一方面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两者互动发展,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高,也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养成。

二、实施策略

(一)尝试专业化的语文教学方式

1.模仿专业环境

根据专业需要,模拟职业场景,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较具体、综合的理解,缩短学习与职业的距离。

如模拟求职面试情景、模拟商务洽谈情景等。通过教师组织、学生演练,锻炼学生临场应变能力,活跃教学气氛。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如财会专业学生写财务分析报告,用语文素养来说明专业问题。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win7中“画图”这个应用程序后,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将操作步骤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来。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牢记操作步骤。

2.结合专业技能

即在完成语文基本学习目标后,结合专业技能进行延伸教学。

如《鸿门宴》教学,完成语文基本学习目标后:烹饪专业,延伸“探讨鸿门宴会的菜单制定”;旅游专业,延伸:编写游览“鸿门”的导游词;计算机专业,延伸“编制动画短片或制作网页”。

3.拓展专业知识

根据专业教学内容从语文角度来扩展。如酒店专业学生在学习“酒水知识”内容时,穿插“酒与中国文化”讲座,从“酒的历史”、“酒与民俗”、“酒与诗”、“文人与酒”等几个专题讲述,扩展学生知识面。如教学《酒与诗》,穿插“酒诗联句”、“诗人与酒的故事会”、《将进酒》、《明月几时有》等古诗文吟诵会,提高语文素养和专业能力。

为与专业接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可更多地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参与电子教案制作。老师讲授必须的内容后,留出时间,让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更好地学习语文。

4.参与专业实践

采用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的嵌入式教学,是实现语文教学和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如商贸类专业的语文实践:品牌信用调查讨论、团队合作营销案例、商业纠纷案例、电话销售答询。如以“关注环境”为主题,通过搜集信息、展开调研、撰写调查报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5.创作职业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具体职业情境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职业情境进行讨论。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判断和评价。如商务英语专业,围绕某汽配公司进行商务洽谈的案例与学生分析,指导学生从案例中评价人物言行得失,集中突破自我介绍,婉言拒绝,赞赏等交际难题。案例教学法能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职业认同意识和解决职业问题的能力。

6.完成职业任务

学生带着真实任务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能力,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功。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精心设计任务,巧妙创设职业情景。应选择源于教材,贴近学生专业、趣味实用的任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旅游专业学生完成本地旅游资源调查任务,餐饮专业学生完成本地特色菜肴的制作说明等任务。这样,让语文教学切实为专业服务,共同提高。

7.协同专业教师

协同式教学,首先专业教师与语文教师一起进课堂协同教学。其次师生协同,教师讲、点、引;学生思、议、述;其三专业知识与语文知识协同,例如在进行“菜肴命名方法”及“菜单分析”时,同时进行“花式菜命名的文学特色”教学;其四是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协同,如上述教学时,立即进行菜名的“命名练习”并进行“师生点评”。

(二)尝试开放式的双线课程结构

“双线课程结构”由教材教学线和实践教学线共同构成。教材教学线以课文学习为重心,是培养语文能力培养的基础;实践教学线则是教材教学线的拓宽和深化。要求教师从学生生活和专业出发,创设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应用型语文教学情境,采用由知到会、情境模拟、有效推进、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模式施教,寓能力训练于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语文实用能力,为形成社交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奠定基础。

实践教学线借助活动课形式展开,活动内容确定依据三条:一是课文中“语文活动”和“听说训练”,二是学期读写训练重点,三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应具备而现在薄弱的某项能力,如沟通合作能力、求职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能力等。这种方法打破了知识学习的封闭体系,使语文教学和中职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以发展中职学生专业能力为链条的,开放式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尝试行为引导的教学模式

中职生学习偏向直观性,适用性,与专业有关的学习热情会陡然高涨。语文教学根据不同专业,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创设学校内所设各种专业的生产场境、就业情境及可能会遇到的突发问题处理模式,借助应用型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能力专业化、岗位化的仿真训练。让学生感知语文在专业中的应用,感觉语文就是武器,学好语文大有用武之地。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阅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立足学生自主探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多情况下教师将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强加给学生,越俎代庖式的教学过程严重地抑制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发展。针对于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语文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成长。

一、创设阅读情境,注重“导”读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语文阅读的内在驱动力不足,不懂得如何理性地关注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将枯燥乏味的文本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游戏、生活情境等,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唤醒学生内心情感的需求,唤起对语文学习的激情,进而接近文本,走进文本,其中,教师利用情境教学“导”读的作用非常关键。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一课教学中,这些古代文物与学生今天的实际生活太遥远,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本节课教学设计为一次神秘的旅游探险,教师为导游,引领学生兴趣盎然地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个教学设计中,可以瞬间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讲解者,而变成了一个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完成神秘的探险之旅,一起解读文本传达的丰富的内涵。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情景,注重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从而带着迫切的期望走进文本,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力,也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创设情境需要适可而止,以服务于文本的解读为出发点,以贴近学生认知水平为落脚点,避免误设情境。

二、尊重独特体验,鼓励“真”读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抓紧时间,完成教学进度,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常常停留在表层的阅读中,这种“假”读的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无从提高。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个性化的阅读教学非常必要,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往自主阅读之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实现“真”读。个性化阅读需要学生自主体验,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探索独特体验,赋予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让语文教学从感性思维的视角解读文本的内涵,并引导学生用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从而带给学生“真”的阅读感受,教会学生带着感情“真”读。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教学中,教师利用独特的问题预设,充分唤起学生内心情感与文本的紧密接触,在学生解读“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树枝上兴奋的叫着,那歌声真好听!”一句的时候,学生对鸟儿的“兴奋”和声音的“好听”缺乏细腻的体会,此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如果你是那只钻进丛林的鸟儿,你会唱些什么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眼前一亮,经过一番讨论,有的学生说:“在歌唱树林环境的舒适!有的学生回答:假如我是那只鸟,我会歌唱生活的幸福!”也有同学站起来说:“假如我是那只鸟,我用美妙的歌喉唤醒人们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学生们回答得太精彩了!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实现个性阅读,从而深入挖掘文本传达的情感,体验文质兼美的精妙之处,去除肤浅地读,粗糙地读,而是实现“真”读。

三、强调个性批判,提倡“回”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倡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语文文本的解读,教师当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批判和阅读反思,挖掘个性化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进行“回”读,提高反思意识,从而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选学课文《麻雀》一课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按照平时上课的惯例进行了总结:我们通过文章,发现这篇文章凸显了伟大的母爱……还没有等教师说完,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质疑:“老师,为什么那个老麻雀不能是爸爸呢?为什么是最伟大的母爱呢?”对于学生这一质疑,教师当时异常惊讶,同时思考如果此时直接回答“可以”或者“不可以”都不利于学生的阅读发展,于是,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再回到文本中,一起研究有没有关于麻雀性别的介绍,讨论结果是大家一致确认没有明确指出老麻雀就是母亲,也可以是父亲。最后,老师表扬了学生的批判精神,而学生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领会了阅读方法。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并积极引导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独特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批判阅读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要求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从关注学生成长入手,深入解读教材,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意识,鼓励学生通过探索、讨论、交流、批判等形成阅读能力,树立信心,真正地实现让个性阅读打造鲜活课堂,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姜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案析剖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2010(07).

[2]孙丽维.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第6篇

“临床”作为医学术语,源于医学著作《临床医学的诞生》,“临床医学”是相对于基础医学、靠实地诊断治疗病人的医学。教育学人由此获得启迪,主张在师范生培养中融进临床学理念,以突出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案例性、现场性和动态性。“临床教育学”概念由荷兰学者提出,后在日本、美国发展较快。1988年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院设立“临床教育学”专业,2000年田中孝谚著作《理解儿童:临床教育学的尝试》出版;日本多所大学设置“临床教育学研究中心”,聚焦教育实践,展开教育、医疗、心理等多学科参与的“临床教育学”研究。美国20世纪90年代有教育学者提出相关概念并产生积极影响,柯南特主张由“临床教授”负责指导和评价师范生教学实习,古德莱德呼吁加强“临床教授”队伍建设。这些理念在美国及西方国家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美国“蓝带小组”研制出了“临床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特别强调候选教师的临床经验。

1.基于“临床教育学”的教师教育研究成果

我国以“临床教育学”为命题要素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以译介性内容为主,较有影响的有两篇:刘燕红、周琴发表在《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8期上的《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述评》,钟启泉发表在《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9期上的《从巴赫金的语言哲学看“临床教育学”———日本教育学者浅沼茂教授访谈》,前者概述美国2009年以来临床教育学应用与发展,重点介绍“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的研究背景、研制思路、主要内容等,对我国深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钟先生的访谈文章涉及理论视野较深广,其中介绍临床教育学三基轴概念:“现场性、实践性”,聚焦医学中“实地”特征;“病理性、问题性”,聚焦医学中针对“病人”个别性;“发现性、批判性”,基于“临床”的引申义。此三基轴构成彼此独立的三维空间,虽然逻辑关系不甚清晰,但基本揭示了近年来临床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及特色,为研究者提供一个鸟瞰临床教育学整体面貌的工具,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基于临床教育学的教师教育研究,国外体现为“在实践中”“指向实践”“为了实践”的教育模式,以英、法、日、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国内聚焦于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获得途径的研究,钟启泉、陈向明的研究成果具有引领性影响。我国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侧重于“现场性、实践性”问题的研究,而缺乏对“病理性、问题性”现象的关注;有些研究即使涉及学校存在的“教育的病理”或“病理的教育”领域,也多数是着眼于对教育教学中“已然”的“问题”“病理”进行归类、总结,为之寻找“治疗”手段,并形成带有共性特征的诊疗方案。而临床教育学则注重教育教学问题的个性化内涵研究:如果时间、地点和教师、学生以及其他诸多教育因素不同,则其“现场性、实践性”内涵必然不同,可能出现的“问题”“病理”也将各有不同。教师要充分认识儿童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对中小学生行为、心灵的“病理”有一定的敏感度;善于预测或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焦虑、困惑”等心理问题,“逃学、欺凌”等不当行为,以及校园“轻生案”“案”等,对此能够适时寻求恰当的引导、教育等规避策略和方法。总之,师范教育不可能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的“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教师只有增强反思能力、发展教育智慧,才能妥善解决复杂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旁逸斜出”或“突发事件”。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发展新趋势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指向研究,以裴娣娜、倪文锦、王荣生等学者及大批语文教改一线专家为代表,其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影响。《语文建设》2013年首期发表《聚龙宣言》,开启了大规模的“真语文大讨论”,全国语文人针对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假大空杂”的积弊,进行了全面反思和重构。2014年以来,《语文建设》又相继推出系列讨论专题,如“将国学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本”“文本解读应以文本为本”“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之本”“继承并弘扬古代优秀语文教育传统”等,并且集中刊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的前期成果,包括语文教育改革的总体构想(任翔)、语文教育语用观的核心理念(曹明海)、语文教育改革的整体设计(李宇明等),还有语文教育评价(倪文锦)、语文教师教育(靳彤)、语文教材改革(顾之川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语文建设》2014年第6期、第7期、第8期)。这些都是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前沿成果,无疑应该成为语文教学论课程优化建构的重要元素。

3.“临床教育学”视域下语文教学论课程优化研究的意义

临床教育学强调实践性、跨学科性,其隐喻意义在于:临床医生在决定治疗病人时,一般运用艺术的、非形式的、质性的方略,是不能量化的。基于临床教育学的理论视野,优化学科教学论课程,将使高效开展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研修工作拥有源头活水。当前,业内人士已经关注“临床性”,普遍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打造,但往往强调了可操作性,却淡化了学术性;流于急功近利的机械训练、低效模仿,解决的都是“已然”“应然”问题;侧重于打造知道“怎样教”,却淡化了要理解“为什么这样教”,忽略了要反思“还可以怎样教”。借鉴临床教育学“三基轴”内涵特征,突出对“或然”“将然”问题的研究,体现了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导致教育环境的复杂对教师的新要求。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殊性质,在人终身发展中奠基性的重要地位,以及学习内容和任务的高度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境更为复杂,不确定因素更多;同时,母语教育对于“立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任重道远的使命,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因而,开展临床教育学视域下的语文教学论课程的优化研究,更具特殊意义。2013年国家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了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志最近指出:“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因此,进行语文教学论课程的优化研究,对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从而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实效性、时效性,也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语文教学论课程优化建构的目标定位及主要内容

1.目标定位

借鉴临床教育学“三基轴”内涵特征,贯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三个基本理念;以“回到原点”为突破口,着力研究“学科”“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发展”几方面的原点问题,以语文学科为凭借和依托,以语文教学事实为基础,以提升语文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和教育智慧为旨归。

2.主要内容

(1)遵循“实践取向”理念,突出“现场性、实践性”特征,研究当代语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特征及获得途径和策略,聚焦于“语文教师知识”,包括语文学科知识、语文课程知识、语文教学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学实践的主要原料和依据;知识与能力,是教学实践的两个基本支点;语文教师知识首先应该指向“语文学科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即学校教育课程中的语文课程学科知识,由文字、语言、文学、文章等多门学科综合改造、遴选、提取而来,这些知识力求精要、好懂、有用,以适应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后来被概括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称为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并列,构成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双基”。语文课程知识。随着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从关注“教学层面”走向关注“课程层面”,已经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课程的整体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语文课程知识,即把语文学科知识转化为语文课程内容的知识,其基础内容仍然是语文学科知识,但又不是单纯的语文学科知识的直接呈现,而是对它们进行加工、重整、变更,使其形成课程知识,即指向语文教学目标、在学校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学习,而且是可以教、可以学,值得教、值得学的语文知识。语文课程知识内容指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实现什么目标”,指向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知识;二是“拿什么来实现此目标”,指向为了实现此教学目标,要运用哪些语文知识;三是“怎样教才能更好地实现此目标”,指向将采取哪些方法、策略来呈现、传递这些语文知识,使其能够转化为语文能力,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是“何以知晓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指向如何通过检测、评估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判断教学目标实现的效度。语文教学知识。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L.S.Shulman)提出“教师知识”的概念及其理论框架,由七个组成部分构成:学科内容的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关于学习及其性质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目标与价值的知识,其中“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最受重视,它是“学科的科学内容与教学论的合金”:教师将学科内容转化和表征为有教学意义的形式、适合不同能力和背景学生的能力,是综合了学科知识、教学和背景的知识而形成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由于学科教学知识(PCK)具有专业独特性、个体发展性、多元整合性、实践生成性等特征,因此,该部分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知识(PCK)如何获得,难点是语文教材内容教学化和语文教学设计个性化。理想的语文课程体系应该是:课程目标内容化(国家)———课程内容教材化(专门机构)———教材内容教学化(教材编者、教师)———教学设计个性化(教师)。我国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仍然属于“能力型”标准,缺乏课程内容;而当前的教材基本属于“文选型”教材,在“教材内容教学化”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必然增加语文教师“备课”的难度。据业内研究者粗略统计,70%的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是源于教师研究教材和把握教材的欠缺,问题大多处在弄不明白究竟要“教什么”。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教材内容教学化”不到位有很大关系。“教什么”“学什么”比“怎样教”“怎样学”更重要,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也是有效教学的原理之一。

(2)坚持“育人为本”理念,注重“病理性、问题性”特征,改变一味重视“已然”“应然”问题的研究惯习,重视语文教育教学中“或然”“将然”问题的研究,旨在提高语文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其形成语文教育智慧。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表明,当代教师教育必须从“教书匠的训练”走向“反思性实践家的成长”,课程实施需要由“定型化教学”走向“情境化教学”,教学研究需要由“技术性实践”走向“反思性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由“教育理论实践化”走向“教育实践理论化”,语文教学论课程的优化必须在此前提下进行。要广泛吸纳“真语文”大讨论的研究成果,探索怎样建构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和教育智慧的形成。特别要研究怎样锻造教师的“专业品性”,引导语文教师形塑自我角色,恪守专业伦理,习得专业知能,养成实践智慧,促使其提高对学校教育教学中“或然”和“将然”的“问题”的洞察力和敏锐度,增强驾驭教育教学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进行自我角色的形塑,了解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善于通过母语文化的熏陶浸润,促成儿童心智的良好发展。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品性,才能避免在教育教学中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怠惰心理,甚至出现“惹不起,还躲不起吗”的逃避行为;教师“不愿做”比“不会做”更亵渎“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本,更有损于教书育人的大业。拥有优秀专业品性的教师,对教育教学中“或然”“将然”问题,不仅具有敏锐度,还具有责任感;他们对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能够使日常“保健”“预防”与“临床治疗”合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传承母语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师更加责无旁贷。

(3)体现“终身学习”理念,强调“发现性、批判性”特征,体现当代教师“反思性实践者”的专业属性;聚焦于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即语文课堂技术(基础)———语文课堂技艺(桥梁)———语文课堂艺术(境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教授唐纳德•A.舍恩(DonaldA.Schon.)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师要从技术理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实践中反思和探究,树立“反思性实践者”的专业形象,他指出,“反思性实践者”是实践情境的研究者,是实践知识的创造者。“反思性实践者”体现了当代教师的专业属性。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充其量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他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罗赛尔、科萨根指出:“训练只能缩小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之间的差异,而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却是促使一部分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教学实践的过程,不是合理技术的应用过程,而是在复杂的语境中展开的实践性问题的解决过程,是要求高层次的思考、判断和选择的决策过程。反思,是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的重要途径。就反思策略的生成机制而言,可以分为“外辅式”“内发式”两种,前者是经由教师教育者引导而学会反思;后者是由师范生、准教师进行自我澄清。对准教师而言,“内发式”反思难以自动生成,需要在教师教育者的指导下逐渐形成并提升反思能力,因而“外辅式”策略在教师职前培养中更加重要。国外教育研究者通过初任教师与熟练教师的比较,揭示了熟练教师的实践性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第一,不仅在课前、课后进行反思,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即兴地思考丰富的内容。第二,能够积极地、感性地思考教学,即在教学中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推理,发现并解读教与学的问题与意义,并从该问题与意义出发探寻教学的其他可能性,以求得实践性问题的解决。第三,不限于教师的教,能够置身于学生的种种立场来反思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够多角度地把握教学事件。第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教与学的语境,从教材内容的关系、其他学生思考的关系上来做出相应的思考与判断。第五,能够发现教学中的种种事件之间的复杂关系,不断地重建教学所固有的问题框架。任何课堂实践都是技术与艺术的对立统一。教学兼具技术性与艺术性,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实用技术,但在教学过程中包含了艺术的要素———直觉性、创生性、即兴性、表现性;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即便是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必须有“艺术性”。建构语文高效课堂,就是使语文教师努力从教学技术向教学艺术迈进,其发展的逻辑思路可概括为:语文课堂技术(基础)———语文课堂技艺(桥梁)———语文课堂艺术(境界)。第一,语文课堂技术,即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并且被固化、定型,具有普适性的教学观念、操作流程、方法手段等,它是浓缩了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精华,是静态化了的语文教学智慧;课堂技术是高效课堂的起点,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底座”,因此,必须强化语文课堂技术的训练与掌握,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打牢基础。第二,语文课堂技艺,即指在熟练掌握语文课堂技术的基础上,个性化地理解、迁移、改进和重组现成的语文教学技术,使其更适应当下的教学情境,更符合自己的教学需求的一种更加合理有效的课堂样态;语文课堂技艺,是语文教师基于自己的专业积累,进行反思性实践的专业提升的成果表征。课堂技艺,是“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的过渡带,具有桥梁作用;追求语文课堂教学技艺,可以避免对名校名课的“模仿秀”,回归语文真味。第三,语文课堂艺术,是高度自主化、个性化、弹性化的语文教学形态,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完美教学境界。教学艺术表现为优秀教师对教与学的整体性理解和知行合一的行动样态,这些思维和行动特征已经组成了他们安身立命的个人哲学。研究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与形成,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背景,重视中国教师本土的思维和行动特征研究,有必要通过整体性、情境化和默会知识等方式进行研习;如优课研究、案例剖析、反思性模仿等方式,还可以采用师徒制、做中学、角色体验等途径,促成语文教师教学经验的生长与升华。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对策及策略

前言: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现今,小学语文教学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优化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1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资源不足。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地方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根本没有其它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了教材外,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教学仪器不够先进,严重影响语文教学效果。

1.2 教学目标存在片面性。小学语文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小学语文教学在应试化道路上留下的印迹太深。目前,社会、学校还是单纯地把学生笔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教学水平优劣的标准,很少注意到对学生人文性素养的考查,评价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部分学生身上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扼杀学生天生的创造潜力的同时,也将那些为了职业生存不求自身发展的教师困在了因循守旧的应试化教育老路上。

1.3 教学方法不当。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生质量评价模式多数仍停留在以分数为主的传统的纸笔测试法,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只重视可测量的外在的行为目标,忽视内在情感目标和态度的培养,使评价内容游离于学生的生活,忽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 教师素质不够。现代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精通专业知识、技能,要具有综合素质外,还要求必须热爱教师这一职业,要有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大部分教师只接受过中等师范教育,知识层次较抵;也有部分教师属于民教转正,缺乏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有一部分教师不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懂英语、不懂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些教师不能独立完成备课任务。

另外,教师在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把理论置于实践中,学生学习的理论操作性不强;教师只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使课堂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实践训练课。导致学生教学理论修养先天不足,以后的教学实践会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概括地讲理论,举一些典型例子,教学理论缺乏深度,也没有实践效果,达不到本学科的教学目标;除了要考察学生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还要考察教学基本功如教态、语言表达、板书等。

2 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各级政府要根据《义务教育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逐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尤其是对乡镇中心小学及规模大的完小,要尽量按国家规定的标准配齐教学仪器和电教设备。学校领导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多方筹措资金,添置教学仪器,努力改善教学手段。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弄清病因,对症下药,针对师资、生源、教学的现状,扎扎实实做一些基础工作,把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落实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效上。

2.2 教学教材的改革。教材的选订尽量选择与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教材,注重前沿性的科学理论与现实教学内容相结合。切实突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减少盲目“求高”、与专业方向不够吻合的教材征订。另外,还要注重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强化基础训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授;精练讲授内容,注重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

2.3 教学方法的改进。时刻关注小学生语文学习状态和教师教学情况,对小学语文教育要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并掌握足够量的教学案例。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教学与研究,让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现实情况,并对有代表性的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要打破纯理论单方面接受的学习方式,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广泛采取案例讨论、合作研究、教育调查、教学实践等教学形式,创建一种以学生自我建构为中心,多种教育形式交叉互动的教学情境和教育过程,使学生在不断地感悟、学习、实践、反思中,促成有关理论知识的整合与建构;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相应的教学理念,观看自己的教学过程,自己做出说明和评价,再接受师生的质询与评价。这是对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过程,也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

2.4 改进评价方法。改进评价方法,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客观要求。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学生对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的掌握情况,更要加强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各种学习、实践任务的质量作为评价的内容;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需要积极倡导教学活动和评价体系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只有积极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才能不断形成小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互结合的评价机制与氛围。

2.5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积极多读书,读好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了,才能挖掘出教材的内涵,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游刃自如,表达清晰、准确、完整,才能讲得浅显易懂,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热爱语文;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校要定期培训、外出考察、实践探索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尤其要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师艺术教育水平,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

3 结语

基于“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价值观的形成等,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伶俐等.课改给小学语文考试评价带来的新变化[J].江西教育,2009(03)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网络化;电教化;电子白板

2014年,教育部在最新出台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上述国家层面的教育规划性文件中,已经明确了现代语文教学的主导方向,即:注重合作学习形式的引入,倡导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基于此,本文提出信息化思维下的合作探究教学理念,倡导一种信息化、电教化、多元合作课堂的构建,从而起到为小学语文教学“增色添彩”的目的。以下,我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详细谈一谈具体的教学实施策略。

一、引入交互式电子白板,优化合作学习效益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电教化教学设备,是汇聚高端电子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现代化教学产品,应用电子白板开展教学,能够完全替代传统黑板、粉笔,并轻松实现书写、标注、编辑等交互式课堂教学功能,打造一个动态化、信息化的语文课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学习的情感,乃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一种“电子白板+合作学习”的场景,不失为现代教学手段与合作学习的完美融合,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让学生亲自体验到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乐趣,能够为语文课堂注入一丝新的活力。

[教学案例1]《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课文,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对“杨桃”和“五角星”的形状概念难以区分,而我一味地进行理论式讲解,确实也很难详细阐述杨桃的外形,这使得很多同学在学习课文后,仍旧对文中的描述一知半解,而将电子白板引入教学后,我则成功地构建了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演示了杨桃的画法。

首先,我利用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演示功能,为全班同学展示了杨桃的三视图,通过各个视角的观察,很多同学意识到“不同的观察角度,确实会得出对杨桃外形的不同结论”。其次,我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要求他们根据书本中的“画杨桃”过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亲身体验杨桃的绘画流程,而我则时不时地深入各个小组,指导他们进行绘画创作。最后,每组选派一位“画家”,走上讲台,使用电子白板中的画图功能,为全班同学现场画一个杨桃,当各小组的绘画作品“出炉”后,我则抽调各小组的精英,临时组建了“专家评委组”,进行现场评分,从而将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引入。

[教学反思]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构建了一个现场合作体验教学场景,整个教学过程,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一味地“讲”,全盘地“灌”,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同学们能够现场体验画杨桃的乐趣,真正感受到小组合作的愉悦感,加之“现场点评”、“上台作画”等一系列的活动,他们对语文课本内容中蕴含的多层次、多视角观察理念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教学的效益实现了多元化彰显。

二、融入网络信息元素,升华合作学习价值

网络时代的来临,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科技化、现代化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曾经说过:“新基础教育理念实施中,引入网络信息元素,构建全新的、开放式的教学课堂,才能够从根本意义上实现互动-生成式的教学目标。”为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摸索并尝试了一种基于网络平台下的合作探究语文教学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

[教学案例2]《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课文,应用网络合作教学的理念,我按照如下流程组织教学。首先,我带领全班同学进入学校的机房中,并组建了班级QQ交流群,将群内的同学分为讨论1组、讨论2组,在群内,我上传了关于《亡羊补牢》的视频、动画、文字、故事等素材,让各小组先行观看。其次,我提出教学要求“各小组能找出与《亡羊补牢》类似的典故吗?”、“能否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类似的其他资料吗?”在我前期教学的启发下,各小组纷纷利用网络资源,展开查找,并不断发出探讨、商量的呼声不一会,交流群内便上传了各小组查找的资料,例如,有的小组上传了《悬崖勒马》、《未雨绸缪》等典故资料,有的小组则上传了与《亡羊补牢》类似的动画、视频资料。总之,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异常良好。

[教学反思]

将网络元素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打造信息化的教学平台,不失为一种响应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应用。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正式借鉴了该种教学形式,利用机房,在校内为学生建构了一个网络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充分锻炼了同学们的网络资料查找与合作探究能力,在信息化、电教化、合作化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益实现了最大化延伸。

三、结束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电教化、信息化元素的引入,使得小学语文合作教学的模式不再单一,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得更为多元,当然,如何应用更为现代化的元素,打造生趣的语文课堂,也着实考验着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本文的研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应,以此引起更多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对“信息化+合作化”教学理念的关注。

参考文献:

第9篇

21世纪以来,中国师范教育的社会背景不断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中小城市对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和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技能培养目标的变化,给小学语文技能训练的内容、模式和策略带来相应的变革。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的转化,二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积累,三是教师的训练工作。面对时展的需求,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技能培养路径有助于帮助师范生顺利走上小学语文教师的岗位,并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知识体系。

一、语文教学技能的构成

在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中,教学技能是最基本的能力。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活动的能力。它反映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拥有的教学熟练程度和水平,为教师达成语文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可能性和心理支持。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师范生所具备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施技能和教学评价与反思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是指师范生需具备的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精心预设和系统分析的能力,主要包括小学教材的分析技能、教学目标设计技能、教学方法的选择技能、教案编写技能、课前说课技能等。教学实施及技能是指教学预设的动态生成过程,主要包括语文课堂的导入技能、讲解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提问技能、调控技能、激励技能、板书技能、多媒体运用技能、作业设计与布置技能等。教学评价与反思技能是指师范生对学生学习情况和自身教学效果进行检测评定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后反思技能、评课技能、试卷设计与评价技能。

二、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师范生所学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中的教学理论并不能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相应的教学行为。由于高校教师缺乏对小学语文内容的深入研究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经验,在训练内容上更多的是注重师范生的一般教学技能训练,导致师范生的教学训练结果与现实中的课堂教学实践关联度很低,甚至存在与具体操作实际断裂的情况。一些已经上岗的“未来教师”认为,他们的教学技能训练主要是在实习阶段或入职后的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指导他们教学行为的并不是在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中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在校得到的教学技能训练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教育专业在教学技能包括教学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操作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错误的逻辑前提,即对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必然会提高学生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但事实上,教学技能的理论恰恰产生并发展于教学实践本身。这种认识的不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为重传递、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视模仿、忽视个性化教学的培养,从而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我们不否认教育理论对师范生教学行为的指导作用,但是无限制地放大理论作用或者机械地照搬书本理论,也会造成课堂活力的缺失,因为小学的课堂是动态的、变化的。

第三,师范生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时间不足。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加强,一方面,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压缩了实践课程的空间,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占教育类课程比例不高。另一方面,教育专业专门提高语文教学技能的课程主要依靠《语文课程与教学》、《语文教学技能》进行,而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仅仅靠这两门课是不够的,师范生的规范字、口语表达技能、写作技能、阅读技能与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息息相关。师范生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不应该是单纯的理论课程,也不能是简单地操作教学技能的实践课程,而应该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综合师范课程学习中彰显语文教学技能的实践意义,并且通过批判性反思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实际能力的课程。再一方面,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的时间偏短,一般是六周到八周。一些小学考虑到教学质量和升学压力,对师范生的实习工作普遍不热心,以至于师范生真正能够实际授课的时数太少,实习过程常常目的不明确、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有的实习生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三、提高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对策

(一)开展专门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强化训练的实效性

据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技能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的转化;二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积累,这是时间知识最主要的来源;三是教师专门的教师技能训练。学校应该尽可能地扩大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在师范生教育类课程中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一是开设相关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语文教学模拟和实践课程;二是开设围绕教育实习和教师招聘面试进行的教学技能训练。在小学语文教法教师的指导下,以模拟教学训练和微格训练为主要方式,强化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使师范生初步形成备课技能、教案编写技能、课前说课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课堂调控技能、评课技能、多媒体运用技能等多种语文教师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在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师范学校还可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对师范生的模拟训练活动进行点评,促使师范生的训练模式不脱离现实中的语文教学。只有实践加反思,师范生才能对教育技能形成规律性、本质性的认识,形成教学智慧。

(二)理清课程体系,为语文教学技能课程奠定知识基础

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主要由通识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这三个层次构成。在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应围绕语文技能训练目标,合理处置该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尤其是以学科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学科教学法类课程,以及侧重理论结合实践的学科教材与教学案例分析类课程,加强教育实践类课程(如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也十分必要。从师范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学校)的反映情况来看,目前最需要提高的是教学技能和教学基本功,由此在政策导向上必须加强对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包括学科教学的学理分析和多元评价,以及运用多样化方式促进学生对教学和评价的理解,强调教学的方法取向,把教学经验视为教学知识的一种来源以及学会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新教学经验和行为。

(三)开辟多种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加强与教育实习资源的整合

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活动组织技能、课堂管理技能、教育语言技能、课堂节奏的掌控技能、课堂评价技能等都要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历练,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开辟多种形式的教学训练场域。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将见习实习与教学法课程或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协同起来。目前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学年上学期,实习时间比较短,使得学生的教学技能不能得到充分锻炼。因此可以将教育实习放在大一的第一学年和最后一学年进行。第一学年的实习目的是让师范生初步熟悉小学语文课堂设计原理,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教学技能上的缺陷,例如普通话水平、三笔字、备课技能、教材解读技能等。在师范生明确自身相关教学技能训练不足的情况下,再返校后进行专门的强化训练。在师范生的最后一年,再次投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教育技能。因此,建议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且在传统实习的基础上创新形式,加强师范院校与所在地教育部门的合作,开发互利共赢的教学实践合作项目,成立教学技能训练会,加强与小学之间的联系,利用寒暑假开设教学实践活动,为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的初步形成创造条件。另外,在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过程中,应该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带队老师进行全程的管理和指导,避免实习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王玉辉,王雅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臻晓.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