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

时间:2022-11-28 06:47:01

导语: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心理健康教育 调研 现状 对策 建议

Abstract: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existed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Yunna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d gave some suggestions on ways to improve the job.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vestigation Status quo Strategies Suggestions

1.云南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情况

为全面了解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促进我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研究课题组认真编制包括领导管理、队伍建设、配套设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等多方面内容的调查问卷,在云南各高职院校中开展了相关调研,2009年9月,课题组召开会议,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全面的了解到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情况。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比较重视,设置了专业机构、解决了必须的工作场地,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多数学校都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运用网络、组织各种活动等渠道积极开展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各学校在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办公设施的配置、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云南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机构设置不规范,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调查中我们发现,机构设置不规范和经费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机构设置不规范,有的是独立机构,有的归属学生处,有的隶属社科部,有的归属不明确,有工作任务临时抓差;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并未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没有设立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没有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导致工作条件,硬件配置非常有限,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师资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一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同时有适宜的心理品质——真诚、善良、热情、乐观、自信、坚忍、耐心、宽容、助人、责任感和探索人生的兴趣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调研中我们看到,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只有12.5%的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师生比达到上级要求,41.7%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由兼职人员完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62.5%每年只能接受10学时以上的专业学习培训,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师资队伍学习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2.3 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有限,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目前我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开课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教材使用和课时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情况见下表。

总体上看,目前各学校没有形成主体课程、兴趣课程、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影响了课堂教学主体作用的发挥,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4 科研工作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

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开展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重视不够,缺乏科研的氛围,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非常有限,科研工作现状与本课院校差距很大。调查显示,58.3%的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专业人员科研能力亟待提高。

3.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研究制定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制定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体系势在必行,只有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年度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中,同时建立奖优罚劣的配套制度,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才会落到实处,才有制度的保障,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会更加规范、更加稳步快速健康的发展。

3.2 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进程。

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基础比较薄弱,与已有二十多年发展历程的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差距很大。目前云南一些高职高专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没有专业专职人员,没有专项经费,没有工作场地和必要的条件,工作流于形式,满足于完成上级检查,其工作水平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要促进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必然选择是走专业化之路,这是进一步规范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是满足高职高专学生健康成才需要的现实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从业教师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实际需要。

3.3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5555”服务机制。

建立起“5555”工作模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具体为:五级塔形工作模式,依次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宿舍心理健康观察员。五级目标体系,依次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困扰疏导、心理障碍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五级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依次为:寝室—班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五位一体工作方式,依次为:课堂教学、宣传教育、咨询辅导、治疗控制、危机干预。

3.4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化很强的工作,素质优秀、数量足够、成员稳定的专业队伍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按照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但目前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兼任,专职专业人员数量与上级文件要求的师生比差距很大,从业人员专业学习提高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把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入口关、使用关、提高关,按照素质高、业务精、师德好的要求加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5 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渠道,它可以通过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调动自身的心理机能进行自我疏导、自我教育,从而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行为,提升心理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目前云省高职院校中只有37.5%的学校以必修课的方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在教材的使用,课时的安排上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包主干课程和兴趣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案例教学,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意义重大。

3.6 加强科研工作,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渠道。

目前云南省高职院中58.3%的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普遍存在科研学术氛围不浓的情况,各级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要把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列入科研计划中,加大支持力度,采取各种办法激励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申报各种级别的科研课题,探索日常教育与管理的新思路、总结好的经验,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把科研、教研和实际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科研和教研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建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王建中、金宏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第2篇

以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基准点,用问卷调查法,设置有针对性问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和把握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期望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实践指导。

利用SCL-90量表统计分析

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情况

在被测试的350人中,有阳性因子人数为102人,即在被调查的高职院校教师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占29.14%,这一比率比全国常模(24.92%)高出4.22%。其中焦虑、恐怖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呈现显著性差异(P

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年龄段分析

对不同年龄段高职院校教师对比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段教师在敌对、偏执及精神病因上有显著差异。25~35岁年龄段的教师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值高于36~45岁年龄段的教师;躯体化因子值随着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焦虑因子值在36~45岁年龄段的教师分值最高。25~35岁年龄段的教师精神病性因子值最高。

高职院校教师人际关系这一因子各年龄段表现为:25~35岁的教师均值高于36~45岁的教师,说明他们刚踏入社会,社会阅历有限,人际关系处理上需要一定的时间。焦虑因子在36~45岁最高,这一年龄段,稳定工作后教师面临新目标的确定、子女与父母的赡养等问题地统筹安排。

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专业分析

在350名被调查对象中,从事工农医类专业的教师比例占27%,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比例占34%,文史类专业的教师比例占12%,艺术体育类专业的教师比例占9%,其他类专业的教师比例占18%。统计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的教师在焦虑因子、偏执因子分值上有显著差异,统计数据见表2。

工农医类专业教师在焦虑因子上得分值最高,这与工农医类专业理论和技术更新速度快直接相关,工农医类专业教师要及时更新知识体系,随着年龄增长,这势必给他们一定的压力。文史类专业教师在偏执因子上得分值最高,文史类专业教师容易出现投射性思维,易夸大问题,产生多疑等心理。

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职称分析

由于职称不同,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差异,不同职称教师在焦虑、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因子上有显著差异。助教职称教师在焦虑和敌对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职称教师,这与助教职称教师从事高校工作时间短,压力大有直接关联。讲师、副教授职称教师在恐怖因子得分低于教授及助教职称。助教职称的教师在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其他职称教师。其统计结果见表3。

职称越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这与晋升职称标准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相关,未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承受着更大的职业压力,因大多数高校实现定岗定编制度,导致部分高水平的教师得不到晋升。

自编问卷调查分析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实际情况,影响该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主要有科研压力、教学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关系、自我实现程度等。问卷共100个题目,包括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社会关系、家庭生活四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制。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一般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比例占49.2%,他们感到身体疲劳,偶尔会失眠,6%的教师“经常失眠”;17%的教师选择“下班后,我很想休息”;26%的教师“我基本不运动”;13%的教师有“健忘”;27%的教师有“轻度咽炎”;61%的教师“身体处于轻度疲劳”。

社会关系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

8%的教师“有人际交往的障碍”;23%的教师认为“同事之间关系很冷漠”;16.5%的教师感觉“困惑找不到倾诉对象”;24%的教师表示“基本不参与社会活动”;39%的教师认为“家庭和工作很少能兼顾”;32%的教师“希望结交更多朋友”。

工作压力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教学压力、科研压力和个人发展压力。教学工作量重,大多数教师工作量每周都在10个课时以上,晚上要加班备课,29%的教师感到“备课较繁重”;62%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学工作量大”,49%的教师认为“备课占据了一半的业余休息时间”。学校除了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75%的教师认为“科研任务给了我很大压力”,72%的教师感到“论文较难发表”,81%的教师认为“申请科研项目通过率较低”。教师在个人发展上有很大压力,70%的教师认为“评职称难度较大”,42%的教师认为“需要提升学历和继续教育”。

经济收入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发展,消费水平较高,房价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高职院校教师收入仅处于社会中等水平。52%的教师认为“生活成本很高,有压力”,23%的教师认为“生活成本很高,有很大压力”,33%的教师认为“买房压力很大”;37%的教师认为“子女教育成本较高,有压力”;18%的教师认为“赡养父母有压力”。

相关建议

营造科学合理的工作环境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工作量大,科研任务重,除做好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还要承担家庭重任,教师面临着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处于超负荷状态,导致抑郁、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症状。高职院校管理者在教学安排、科研任务及职称评定应根据教师实际情况而定,充分考虑教师身体和心理承受的范围。高职院校应发挥工会作用,关注教师的家庭生活,尽可能帮助其解决家庭困难,学校、社会、政府部分通力合作,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心态环境,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以饱满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特点,安排专人负责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可以和学生心理健康机构合署办公,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试制度,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数据支持。教师心理健康机构应具有发展、预防和咨询辅导三项功能。

要通过自身努力减轻压力

无论是工作压力还是家庭压力,其源头还是在教师自身,教师应找到压力源头,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在能力许可范围内,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用统筹的方法安排好工作和生活。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应合理,制定工作计划时要考虑到前期已经完成的工作内容,做到切实可行。修正自己不合理的认识有助于消除自己的压力,调整心理状态。教师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分析自己的劣势,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和学习。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要积极主动与人交往,扩大交际圈,形成各种类别的朋友群体,学会与人交流思想和情感,增进与别人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在压力和焦虑来临时,能够及时排除。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使生活多样化,充实自己。

作者: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教研室主任

第3篇

一、分析高职宣传工作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高职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构建和谐校园,统一师生思想和办学方向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高职宣传工作定位不明确

由于思想观念没有达到与时俱进的转变,大多数人对宣传思想工作的概念不明晰,认为宣传工作就是做思想工作。实际上,后者只是宣传工作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宣传工作还担负着舆论宣传的作用,是校园文化的方向标,高职宣传工作对外为学校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对内为学校的各项工作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和谐环境。

(二)宣传工作机制不健全

宣传工作覆盖了高职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校园环境的布置建设和校园网站的建设都属于宣传工作包含的范畴,而目前大多高职院校还没有的宣传工作还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管理制度,缺乏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机制,这已成为高职宣传工作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阻碍。

(三)宣传工作人员配置不到位

由于对高职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有些高职院校精简了宣传部门工作人员,甚至把宣传部校内其他部门进行合并,出现了宣传干部一个人身兼数职的情况,有些宣传干部除了本职工作还要忙于教学和科研工作,这些都不利于高职院校内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新兴媒体的出现对高职宣传工作提出的新的挑战

科技发展到今天,以电子媒体为特征的新兴网络媒体正在对传统媒体构成重大冲击。宣传部门作为高职院校信息传播主体的优势正在日益缩小,高职学生的年龄恰好在二十岁左右,思想活跃,易接受新事物而对传统媒体逐渐失去兴趣。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对高职宣传工走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对之加以合理利用,也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将战略管理原理引入高职宣传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战略”原本是一个军事上的术语,是指对战争全局的策划,后被借鉴到企业管理中,目前战略管理的思想和做法已被企业普遍采用。一般来说,战略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过程,可以分为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控制三个组成部分,其基本思路是:管理者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分析内部外部环境以确定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评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战略计划。将战略管理这一管理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引入到高职宣传工作中来是一个新兴的课题,必将为高职宣传工作的科学性提供有力的保障,也将大大提高宣传工作的办事效率。

(一)用战略管理思想可以为高职宣传工作树立明确的目标

有别于普通高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大多从事企事业单位一线工作,这就要求他们除了具备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高职宣传工作当前的目标和首要任务是保证学校培养人才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教学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高职宣传部门对外宣传工作的目标,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社会上为学校树立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从而为学校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内宣传的目标是对师生的思想意识进行正确的引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确立目标是战略管理思想原理的第一个环节,详细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发展宏图,并且将战略展望转化成为具体的业绩标准。根据战略管理的理论,高职宣传工作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树立明确的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以三到十年为限,短期以一个季度到一年为限,确定具体的工作目标,使宣传工作摆脱漫无目标的状况,有的放矢的做好宣传工作并将战略目标清晰的表达出来。

(二)高职宣传工作的计划制定离不开战略管理科学思想的支持

在战略管理思想中,计划的职能在于让每一个成员能理解他们正在完成的是什么,这项职能在所有的管理职能中是最基本的,计划工作是一种对知识需要的过程,所有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制定计划在宣传工作的整个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因为它牵涉到整个组织努力去完成的必要的目标。计划可以分为目的或使命,目标,策略,政策,程序,规则,方案以及预算。

在高职宣传工作战略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运用战略管理思想的原理可以有效的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成为宣传工作计划的实施有力保障。宣传工作的计划制定可以配合学校的整体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成立专门的宣传工作计划小组,确立宣传工作的目标任务,提出宣传工作重点,拿出计划实施的方案。

(三)战略管理思想及其原理为高职宣传工作的落实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战略管理将战略的制定、实施、评价和控制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管理,战略理论的研究人员和企业战略管理者创造了大量的方法和技术用于战略制定以及战略选择,如SWOT分析法,将组织的内外部环境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将这一具体操作方法运用到高职宣传工作中可以发现,高职宣传工作的优势在于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能更快的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但社会公众对高职的普遍认可度不高,认为高职教育不如本科,而实际上高职教育是独立于本科教育之外的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给高职对外宣传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加大投入和公众认识水平的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将会得到普遍承认,办学水平也会逐渐提高。新兴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意义的高职宣传工作带来了威胁和冲击,但同时宣传工作也可以与时俱进的运的利用新媒体,积极拓展宣传渠道,全面提高宣传工作的有效性。

三、高职宣传工作中战略管理思想渗透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战略管理的过程实际上是将战略规划转化为实际绩效的过程,具体有以下一些做法可供参考:

(一)建立具有科学发展观的德才兼备的宣传干部团队

首先要设立校党总支直属独立的党委宣传职能部门,并且在该部门中配备业务精湛,作风正派的专职宣传干部。对宣传干部的选拔和培养要高标准,严要求,既要思想素质好,又要理论水平高。社会的进步和时代要求宣传工作涉猎的领域越来越广,因为宣传干部除了专业知识之外,对法律知识,管理知识,文学艺术和心理学知识都应该有所了解,并具备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以上是宣传干部个体的要求,对于宣传部门整体而言,宣传工作不是靠单个的宣传干部单枪匹马的去完成,而是要建立一个紧密团结,齐心协力的工作团体,发挥集体的力量,集中团队的智慧,去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需要团队中的每个人具备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宣传干部团队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此外,高职院校的宣传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光靠宣传部门专职人员去承担是不切实际的,还必须在学校的各个系科和行政部门选择合适的人员兼职担负宣传工作的重担,甚至可以选拔优秀学生来担任学生记者或通讯员,进行宣传工作。让宣传工作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便于管理。

(二)建立有效的宣传工作战略目标确定和实施的管理体系

要提升高职宣传工作的层次,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就必须进行观念更新,将先进的管理科学知识引入到宣传工作中来。必须建立起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宣传工作机制,形成比较流畅的工作流程、比较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不会因某个人员或者环境的变化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高职宣传工作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即要建立和完善一支专业从事宣传工作的工作体系,还必须建立强有力地宣传工作网络体系。另外还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宣传工作规章制度,使得宣传工作有章可循, 还要建立宣传工作量化考核和激励制度,实行宣传目标量化管理制度。评选宣传工作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并予以物质精神精力,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机会和空间,从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鼓励

另外,在网络发展的新形势下,还要积极发挥网络优势,拓宽宣传载体的内容。网上聊天系统,移动飞信、QQ群,微博等新兴传媒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媒体形式,也为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新载体,是高职院校增强宣传效果、传播学校形象的重要工具,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透明度高等特点,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设健全校园网、校园手机交流平台等方法,积极抢占这些新的宣传制高点,提高宣传工作的效果。

(三)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文化在组织中的作用已经被管理学所公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特色,也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职业精神为特色。职业精神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信誉等方面,与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任何岗位都有道德规范,如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开拓创新等。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岗位培养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一线技术岗位所需的基本职业道德,如吃苦耐劳、勤于钻研、乐于奉献等,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

其次,高职校园文化应与企业文化对接。高职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能立刻适应企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因而校企文化必须进行有机的融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呈现出鲜明的企业文化色彩。如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工厂实景模式,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实训实验室, 营造出真实的职场气氛和环境。

四、结语

将战略管理的思想和技术引入到高职宣传工作,在我国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随着“科学管理”的理念不断地深入到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中去,更多先进的战略管理理念和方法会在我国高职院校宣传工作中更加深入的加以渗透。

参考文献

[1] 汪涛.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3):8-12.

[2] 希儿,琼斯.战略管理.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3] 郭小川.战略管理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运用.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3月.

[4] 孔茨.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5] 范玮.在高职院校宣传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考[J].现代交际,2009(09).

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学前教育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69-02

在有关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相关资料的收集过程中,一些学者运用实证法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如庞云凤、张宗业在他们的研究中针对高职三年制的课程结构体系提出了在以实践为首的基础上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不同的学者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成不同的模块,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金建生将其分成五大领域:通识领域、学科专长领域、学科专业领域、教师教育领域、技能和实践领域。妍容则将其分成四大类: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技能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步社民将其划分为三大类:通识课程、师范性课程、专业课程,其中最重要的专业课程又可划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主干课程又可划分为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应用课程、专业实践课程。

Christopher pierce Brown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和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他在2005年选取了9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校生,让他们分别叙述在校教育经历以及对教师角色、课程设置的理解,以此研究得出学生的所学与实践之间脱节的结论,并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中的理论课程与实践安排提出了很多建议。

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必备知识,具备编制和实施具体教育方案的初步能力,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了解现代学前教育思想观念和发展趋势等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幼儿园、各种早教机构、培训学校等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技术技能人才。

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热爱本行业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军事训练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对不断变化的技术与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英语、计算机、地理、历史和生物等知识;社会生活知识:热爱生活,具有法律法规观念,掌握社会生活基本知识和人际交往常识;专业知识: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家和地方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动态,掌握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

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具备综合利用各种手段查阅资料、获取所需信息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应合作与竞争;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沟通和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具有较高的各项综合

――――――――――――――――――――――――

*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院级教改课题研究成果(编号:WZJY201513),课题组其他成员:李永明、汪梅、王鸽子、高琴

能力素质,懂理论、精实践、强素质,专业化、技能化,能胜任各级各类幼儿园、早教机构以及培训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努力成为“能教、能管、能教研、能创新、能协调,会沟通”的“五能一会”的幼儿教师,具体包括“两种观念”(先进的幼儿教育观念、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三种能力”(保育能力、教育能力、保教反思能力),“六项技能”(弹、唱、跳、说、画、做)。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幼儿园、亲子园、早教机构、培训学校等婴幼儿教育单位从事保育、教育等工作。初始岗位为保育员、幼儿教师、班长等。发展岗位为教学园长、园长等。

保育员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严格按卫生消毒制度做好茶杯、毛巾、玩具等的清洁消毒工作;每天做好室内外包干地区的清洁工作;做好班级幼儿养护工作;熟悉业务,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加强安全操作,节约用水、用电;幼儿厕所保持无臭味;定点、定放工具,如有损坏及时修理,遗失要及时报损,专物专用;协助教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和课后整理工作。

保育员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是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的能力;讲文明、讲礼貌、以身示范的能力;精通业务操作的能力等。

幼儿教师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本班幼儿特点,制订工作计划,并做好期末总结;每天认真做好晨检工作,做到一摸、二看、三问、四查;观察、记录、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做好相应记录,以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热情接待家长,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主动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发表意见;主配班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关心、团结、合作,勤于沟通,育方式、方法等。

幼儿教师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是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的能力;讲文明、讲礼貌、以身示范的能力;团队分享与合作能力;教研、科研能力;勤俭节约、废物利用能力;践行、执行能力;负责、担当能力;遵守、变通能力;安全掌控能力;善于学习的能力等。

班长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负责本班成员的工作安排;制订班务工作计划;带领本班教师做好家长工作;团结班级成员努力完成教养任务,协调班级工作,为班级创设宽松、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做好班级财产物品登记、保管、清理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经常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确保班级财产安全;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本班教育教学计划及活动安排,组织家访,做好家访及家园联系记录。

班长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是全身心融入幼儿园工作的能力;分工与合作的领导能力;团队协调的工作能力;负责、担当能力;家园合作共建能力;安全、掌控能力;组织能力等。

教学园长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负责全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完成园长交办的各项任务;领导制订幼儿园的学期教学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检查和总结;协助园长组织领导德育工作;指导全园科研工作,组织课题组正常开展研究活动;组织和指导家长工作,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为教师职称、晋升及各种奖励提供切实可靠的资料;领导、组织好教学人员的考勤、考绩工作。

教学园长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是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安全教育领导能力;团队协调分工能力;教研、科研能力;总结、反思能力;计划、执行能力;负责、担当能力;承上启下协调领导能力;教师培训能力;家长工作能力等。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在对幼儿园、亲子园、早教机构、培训学校等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保育员、教师、班长、教学园长、园长的任职要求,从幼儿园一线保育员岗位任务分析和岗位能力分析入手,参照国家颁布的幼儿教师职业标准,与合作幼儿园、订单幼儿园合作构建的基于幼儿园保教工作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社会人”“职业人”的通用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设置课程,完成从学生到幼儿园合格员工的身份转化。

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

公共必修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军事课、大学语文。

专业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应用文写作、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文学、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写字。

专业技能课: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舞蹈、美工、声乐、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即兴伴奏。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而在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却是一个较新的课题。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将学校心理教育渗透在学校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确立地位是前提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学校领导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把它作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要不断统一思想认识,在学年、学期工作计划中,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人格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提到议事日程,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做到统一规划,具体部署,专人负责。成立了校园心理咨询室,组建了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队伍,明确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目前,学校还将加大人力物力的投人,在不断充实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心理研究课题,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扎实、更深人、更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建立机构是保障

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建立了校园心理咨询室。由校党委书记亲自抓,学校领导亲自参与研究工作;校团委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学生科、招就办、教研室、班主任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三、明确任务是核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①拟订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纲》。②心理教育纳入教学大纲进入课堂。通过课堂对每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③建立咨询室,配备经过培训的专职心理人员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④组建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并实施对队伍的学习、培训。⑤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为家长提供辅导学生的指导意见。⑥运用心理调查手段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⑦通过校刊杂志《铁韵》和心理健康宣传橱窗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育”氛围。

四、总结成果促提高

通过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以下成绩:①掌握了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部分资料,比较客观地了解到一些制约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热点问题及突出的个案问题。②缓解了校内人际冲突,改善了学生就业应聘的紧张、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③及时发现精神疾患学生,并联系家长积极对症治疗,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④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文章发表、科研成果论文获辽宁省十五计划一等奖。⑤心理教育与就业指导横向联合开展科研工作,正在完成课题《学生就业指导提前介入对学生心理成熟的影响》。⑥拓宽心理研究领域,探究师源性心理问题及研究教师心理问题。

五、具体做法

(1)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学校在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搬进了教室,走上了所有班级的课堂。教学计划安排每个学期每周一学时。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富针对性,更能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更能有实效,心理咨询室都认真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①开展课前的学生思想状况大型调查。为克服盲目性、加强针对性,对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课前学生思想调查。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②本课结束之后对学生心态的调查。在近几年毕业班离校之前,对他们的整体心态进行书面调查。③在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坚持“三不原则”。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始终坚持不能“灌输”,不能“学科化”,不能“单向活动”的原则,尽可能在教与学之间寻找共点,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使本讲座成为学生潜移默化提高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调适能力的一个操练平台,成为伴随其青春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良师益友。

(2)营建良好的心育氛围,心理咨询室的工作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展开。除接待常见身心问题的学生而外,心理咨询室还配合班主任、学生科、教研室、科任老师、生活老师的相关工作。先后对学校内一些较为特殊的行为偏差生、人格障碍生、心理疾病生进行了咨询辅导,对其它部门推荐的一些个案学生展开了心理疏导、跟踪调查,并将存有安全隐患的特殊案例报告学生监护责任方,以及早防患于未然,对较严重的心理异常、自虐、性别错位、人格障碍者,建议家长带学生及时到医院接受专家诊断、治疗。与此同时,对前来咨询的一般心理问题求询者,按其心理问题代表性强弱一筛选出典型案例,(严格根据保密性原则,隐去真实姓名等背景资料)作为教学案例使用。这种贴近学生心理实际的代表性案例较之于书本案例更富有针对性、对疏导校园中各年级带共性的心理问题、集中的缓解群体矛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努力方向

(1)学生方面。回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内容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减轻心理障碍、人际交往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训练等方面;但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会拓宽至学生心理潜能开发、健康自我形象的确立、情绪管理压力处理等方面,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教师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一个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备心理教育的能力,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载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随着网络技术时代的到来,专家们预测教师的传统功能“传道、授业、解惑”中授业的功能将逐一步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大大加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将成为教师自我修养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方向。

总结: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高职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新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职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邝安丽.强化心理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学周刊:C》,2009年 第12期

第6篇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系级组织及系主任在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介绍了系级组织在学院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探讨了系主任的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系级组织;系主任;教学管理

1系级组织在学院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

1.1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

国家教委教高【1994】10号文件指出:“必须进一步强调教学工作作为高等学校经常性中心工作的重要地位。学校的各级领导,首先是主要领导,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作为系级组织,应该组织和贯彻好教学工作作为整个系级工作的核心地位,加强教学环节的管理和引导,使得本系的所有教师能够自觉坚持和维护教学的中心地位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院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院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输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1.2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要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应该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作为系级组织,应该协助学院教务处合理有效安排好每学期的授课计划和期末考试(考核)工作;配合学院督导办做好系级教学质量监督,向90分钟要质量;组织好学生的实习、实训活动、校内外各类赛事及毕业年级的论文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做好铺垫。

1.3规划学科专业建设

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专业集群效应,扩大系的招生规模,依托系现有专业建设的资源优势和专业建设条件,积极培育和申报新专业。按照我院转型发展的要求,以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为标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学院教务处的指导下,组织好教研室专业教师,理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打磨特色鲜明的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1.4优化教学科研团队

围绕地方经济,抓住“互联网+”、“一带一路”、“大数据时代”、“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及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等大背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努力成为解决社会及企业相关问题的有效“智库”。积极组织各类科研与教改项目的申报;加强精品教材的选择和出版工作,推动院级及省级教学团队建设。但是,由于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受职称的影响,科研压力和任务还是比较大。提升教学和科研质量是我们将来的一项长期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2系主任的工作职责及素质要求

2.1岗位设置目的

完善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学院工作效率,增强学院的凝聚力,提升学院的服务功能,本着规范管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

2.2系主任的角色和定位

2.2.1既是教学的管理者,又是一线教师

系级组织作为教学的基层单位,系主任应该时刻狠抓教学基本环节的落实,包括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构建师资队伍、教学改革、教材及课程建设等。因此,系主任是高校一线教学的管理者。与此同时,系主任通过承担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深入教学一线来了解教学活动,时刻以一名教师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2.2.2既是服务者,又是协调者

系主任是教学管理的服务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教学服务和协调工作;做好教师的思想和工作等方面的工作;为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成才创造好的条件和环境;一切工作围绕教学工作开展的同时,做好教师服务和学生服务工作,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更好地提升全系的教学质量。同时,系主任还应该妥善处理好系内系外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学科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研室之间的关系等。系主任必须能够发挥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中集体的智慧,发挥团队的力量,动员全系教职工齐心协力为本系的发展献计献策。

2.2.3既是监督者,又是探索者

系主任作为系级组织的第一负责人,要能够迎合学院体制改革,做好系教师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力求做到考核指标全面,考核制度公平、公正,达到有效的激励机制,最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系主任还要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有效地为教学工作服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作为系级组织及系主任,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了解学科建设最前沿的理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开拓和创新精神,打造系工作的创新局面。

2.3系主任主要工作职责

系主任在主管院长领导下主持所辖系的全面工作,决定、实施、处理本系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和问题;制定本系的有关管理制度、年度工作计划及系发展规划,负责对工作计划的实施进行布置、检查和总结;主持教学、教育改革工作;主持专业建设与专业开发工作,审查专业申报计划、课程安排计划与教师授课安排计划,检查教学进程,指导教学管理、考核教学质量;负责本系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主持制定师资培训计划,根据学院规定安排教师进行培训、申请师资引进;主持本系学术及教研、科研工作,制订教研、科研计划、组织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协调党、团、工会组织开展工作,配合党、团组织做好教师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完成主管院长及院领导交给的其他工作,包括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协助其他部门的工作。

2.4系主任的素质要求

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对整个学院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系主任作为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更应该不断地充电和学习,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自己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2.4.1良好的个人品质及在本学科方面的基础

因为系主任是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应该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和素养。系主任的个人品质和工作作风直接就会影响到本系教学工作的倾向性和质量高低,良好的系风是系主任营造和培养出来的,在工作中,只要有一个好的系风,才能够打造团队的力量,产生好的结果。当然,作为系主任还必须能够具备创新精神,率先垂范,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前沿动态,及时调整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来更好地为本系工作的正常开展服务。

2.4.2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团队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系主任要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通过社会人才需求标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形成专业特色优势。同时积极申报各类各级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以项目来带动学科发展,将学科、教学和科研齐头并进。在实际工作中,系主任应该多方位、多渠道地善于与其他学科的系主任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包括学科建设、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实验实习等等方面的内容,,优势互补,更好地带动本系的发展。

2.4.3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

不论是教学的角度,还是管理的方面,我们这些系主任均属于新生的力量,为了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多向有经验的老教授、老领导学习,学习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沉稳的处事风格,与此同时,更应该发挥我们的年轻优势,紧随时代的步伐,勇于探索实践,善于发现问题,平时注重听取群众意见,通过个别谈话、教研室活动、期中教学检查等方式,建立有效的多渠道、多层次交流方式,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做好本系的工作。

总之,系级组织及系主任在学院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和提高系级组织和系主任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来更好地为位学院的教学工作服务,是当前高校管理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姚江红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

2012年度西安翻译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Z1201)

参考文献

[1]朴雪涛,林群.大学系主任角色行为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2(2):84-85.

[2]王福友.大学系主任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08(1):27-28.

[3]陶成.高职院校系主任角色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1):94.

[4]王福友,刘淑华.论系主任对学系愿景的构建[J].现代大学教育,2009(1):34-35.

[5]王庆辉.美国大学系主任的激励机制研究——基于AAU大学的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3(11):115-116.

[6]闫梅红.系主任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的作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42-43.

[7]刘耀军.系主任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5):133-134.

第7篇

关键词:行政秘书 工作意识

高校系部行政秘书,主要是负责协助系部领导处理日常事务的系办公室工作人员,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基层管理者。行政秘书在协调系部与学校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系部与系部之间,系部与师生之间的关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秘书工作任务杂乱繁琐且看似微不足道,却关系着系部的发展;行政秘书是否具有正确的工作意识则直接影响到系部日常工作的完成效率与质量。

1 系部行政秘书主要工作及工作特点

高校系部行政秘书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协助领导做好系部日常事务,主要包括:①文书工作,公文的上传下达:负责系部对内对外的文书的起草、打印及工作,其中包括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申请报告、通知文件、部门通讯文稿及宣传工作、会议记录及会议纪要整理;②档案管理:负责系部及学院上传下达的重要公文的收集整理,系部教工档案资料、科研文件、荣誉证书、人事档案的登记,整理及保管;③人力资源工作:负责人事考勤、年度评审、职称评定,人才招聘、福利事务等;④日常行政工作:管理办公设备、组织会议会务,综合工作、对外接待对内服务、协调关系,协助领导处理系部突发事件,辅助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工作。由此可见,系部行政秘书工作具有繁杂性、服务性、协调性、辅及管理性的特点。

2 系部行政秘书应具有的工作意识

良好的工作意识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由于高职系部行政秘书工作繁杂,事务众多工作特性,具备良好的工作意识,是做好行政秘书工作的关键,也是提升自我工作能力的重要前提。

2.1 行政秘书人员必须具备热情周到的服务意识:行政秘书是协助领导处理日常事务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这一岗位的性质决定了它本身的就是服务性、条件性很强的工作。服务性,不仅仅体现在服务上级领导,更体现在努力维持系部的日常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师资事务等日常的工作事务上。通过服务间接对象、辅助各项工作的方式服务整个部门。勤奋工作,积极进取,热情周到的服务意识,是做好行政秘书工作的基本要求。

2.2 行政秘书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协调意识:行政管理工作并非是单独个人或单独某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工作,它必须通过与各部门,各领导乃至与师生们的沟通协调才能够顺利出色地完成。所以行政秘书人员务必认识到,良好的协调能力,是做好工作的必备条件。行政秘书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与学院各个职能部门保持沟通,保证信息的畅通,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并学会运用各种沟通协调技巧,协调系部与学院、各系部及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互助互信互爱的融洽关系;同时,也要学会通过沟通协调,借助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及能力,保持系部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行政秘书的沟通协调能力,除了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的沟通之外,还体现在协助系部领导处理好部门内部教师与上级,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三重关系,行政秘书必须充当好部门“剂”的角色,避免各种人际关系事件的发生,努力确保系部工作能够顺利出色地完成。

2.3 行政秘书必须具备掌控自我情绪,保持平和心态的意识:行政秘书的岗位由于工作任务在教学部门的特殊性而决定了这个岗位是个普通而又特殊的岗位,但从事行政秘书工作的工作人员,确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情绪的自然人。行政秘书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会引发消极情绪的生活及工作问题,面对情绪的波动起伏,行政秘书人员平和的心态及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不良的消极情绪,不仅给秘书人员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也会严重地影响秘书人员的日常工作的积极性,服务性,进而可能影响部门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行政秘书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应当强烈地意识到提升自我的品德修养,工作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培养心理抗压能力的重要意义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提升与自我培养。

2.4 行政秘书必须有细心、谨慎、周到的工作思维能力的意识:行政秘书在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是领导的助手及参谋,所以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是行政秘书人员工作的首要条件。领导在日常工作中,既要了解及配合学院高层行政管理事务,又要把握系部整体发展的全局;既要了解系部的教学情况,又要密切关注系部科研工作;既要洞察师资的发展,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工作事务大到学院高层,小到部门细枝末节,事务众多,任务繁重。在这种千头万绪的情况下,行政秘书必须保持清晰的头脑,时刻提醒领导工作安排及完成情况,例如会议会务情况,材料上交情况,对上传下达文件进行仔细的把关、提醒等,学会站在领导的角度关注日常工作的进展情况,细心、谨慎、周到地为领导考虑,才能更好地发挥助手作用。

3 如何提高系部行政秘书人员工作意识

3.1 提高政治素质: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政治心理、道德品质、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等,是人综合素质的核心。行政秘书工作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高校的规章制度,了解国家的政治活动,掌握高校最新的工作动态,为人正值,忠于职守。

3.2 提高文化素质: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及行政秘书岗位工作的多样性及多变性,行政秘书人员应该做到及时地更新自身的文化知识结果,提高文化水平及文化素养。①增强管理知识:行政秘书是行政管理的基础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了解行政管理的规律,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培养良好的管理能力,为规范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促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②提高信息科技知识运用能力:在信息化时代,随着电脑及网络知识的普及,高校工作进入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时期,作为高校行政管理基础人员,应该具备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网络运用能力,提高工作效率。③提升写作表达能力:行政秘书人员在系部工作中负责相关的文书及上传下达的工作,写作表达能力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首要条件。所以行政秘书应该增强文书知识,扩大见闻,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及表达能力。④加强档案学知识:保存档案是行政秘书人员的日常工作,所以档案学知识必不可少。科学地分类保存档案,合理地整理档案,做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能够极大限度地减少档案查找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⑤学习沟通协调技巧:行政秘书是系部与领导、与学院职能部门、与其他系部的沟通协调的桥梁,掌握学习相关的沟通协调技巧与行政礼仪知识,有利于行政管理工作的协调沟通,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3.3 提高心理品德素质:自信乐观、热情坦率、坚强勇敢,高度的自制力,良好地人际关系,都是有助于顺利出色完成行政管理工作任务的良好心理品质。行政秘书人员应通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作为系部行政秘书人员,明确工作任务,是先决条件;了解工作特点,是基本要求;提高工作意识则是必备的工作素养。行政秘书人员必须积极提高自身的工作意识,提升工作能力,才能出色地完成各项基层管理任务,才能达到协助部门领导的目的,才能更好地体现个人的工作及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盖燕芳.浅谈如何做好二级学院行政秘书工作[J].中国科技信息,2007(14).

[2]杨树森.“服务”是秘书工作的宗旨――对秘书工作“三服务”的再思考[J].秘书之友,2006(7):4-7.

[3]余丽莎,等.浅谈高校秘书的基本素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91-92.

[4]储爱霞.高校行政秘书工作探讨[J].管理教育,P135.

第8篇

关键词: 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推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达成最终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学校教育持续发展的基本力量。教师的发展,不但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见、具有良好师德修养和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之举。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要重塑教育理念

如今,我国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其成败的关键还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更新。结合新课程的标准要求,笔者认为当代的教师首先具备以下教育新理念。

(一)培养现代人才的教育目的理念。

教师要认识到:在新世纪,教育的本质在于拓展人的价值,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焕发人的生命活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生存智慧的、自主发展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和独创的品质,最终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的根本,也是素质教育的精髓。

(二)指导型、研究型的教师角色理念。

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以知识的权威者、传递者和真理的拥有者出现在学生面前,主要职能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恩赐真理。而现在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宰和主角转变为师生共同学习探索活动中的“平等首席"。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理念。

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教育在学生多种潜在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变化和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持有信心,不能太重视学生现实状态的评价(如按学习成绩把他们归结为好、中、差),把学生看死、定型化。另一方面,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发展可能的实现提供各种舞台;要在日常教育中,努力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的,仅仅表现为“希望”、“喜欢”状态的新苗子,即可能性。只要这种“苗子”状态具有积极的、创造的、独特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教师就应该扶植它,使它从“苗子”长成“大树”,从“潜在”变为“现实”。

(四)师生互动型的教学活动理念。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最基本要素就是讲授,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单一的。教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知识传递上而不是放在关注学生的学习上,课堂成了讲堂。而现在,教师要尽量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多创设问题情境和融洽的气氛,在师生、生生之间多边互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研究和探索知识的意义和问题的解决办法,共同分享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也共同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挫折的滋味,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经验的共享、情感的共鸣、心灵的融合和生命与人格升华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五)民主型的师生关系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一改以往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学生、要求学生服从、要求学生听话的旧的师生关系,而建立一种新的开放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基本内涵可以为师生的相互尊重、师生的相互理解、师生的交互作用,等等。

二、新课程背景下改革师资队伍的两个基本点

新课程背景下改革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在坚持两个基本点上进行,否则一切的努力都将流于形式。

(一)革除“终身制”。

教育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其中缘由人事制度中暴露出来的某些弊端,已成为一种“瓶颈”,遏制了教育改革的深化。而教师管理中的三种“终身制”,已成为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绊脚石”,必须排除。

(二)建立教师质量评估系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教育对象的心理、知识和能力为出发点的学校教育必然是动态化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教师教学水平、道德情操进行经常性的评估。

通过全面评估,管理者收集自己教学的大量信息,全面诊断教学中的长处和不足,准确掌握教师队伍状况。根据教育发展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对教学状况作出系统分析,判断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从而可以在科学的基础上,采取重大的教学改革及对教师奖惩等措施,建立竞争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改进教学工作,从而达到学校育人效益的最大化。

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教师是教育活动最终实效的关键影响因素,也是学校教育持续改进的最深刻的变革力量。教师本身的发展不但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发展,就要使每位教师得到终身的专业发展;要使每位教师都得到发展,就要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在社会转型、教育观念方法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越来越成为学生潜能发展和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建立与完善学校规划和制度,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

学校不论做什么事情,制度都是根本。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激励人,是当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现实诉求。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搞好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规划和制度建设至关重要。

1.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是新课程背景下搞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也是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依据。学校每年还应制定具体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计划,确定年度工作目标,提出工作方案、具体措施、工作进程、考核方法等,使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

2.建章立制,引导教师步步入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制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学校应及时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各种规章制度。学校要制定各类教职工的岗位职责和行为准则,规范评估条件与内容,为检查、评比、督导、奖惩提供有力的依据。教职工在工作职责和行为准则方面要进行自我约束,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范自己的言行,并逐步由被动接受约束转变为主动自觉管理自己。

(二)以反思性教学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教师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因此,引导教师对日常教学的反思与研讨,就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抓手。

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是反思性文化在教学领域里的反映,是教学主体进一步自觉的象征。近些年来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悄然兴起的这一教学实践活动,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很大,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信念、经验、态度、知识和价值的意义及其他社会条件承担了认知、检查和反刍的责任。而其直接文化背景是学校探究文化,这是学校的本质文化,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对于学校发展,反思性教学的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反思性教学可以成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是值得我们实践的一个较好的切入口。

(三)强化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培训是一种源于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由专家指导、学校规划实施、教师参与的,以反思为中介,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旨在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的校内培训活动。出发点是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方式是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活动紧密结合。

学校应建立新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三级培训体系,经过这三级不同层次的培训,促使教师从教学能手向科研型名师转化。

另外,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让教师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表现、业务素质表现和课堂教育能力等作为个案加以分析研究,引导教师在学习、反思、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从而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水平。我校的培训形式也有多种多样:专题讨论、论文交流、案例研究、课题研究、围绕主题研究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教学竞赛、评比与展示等。

(四)加强教育科研实践,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过去提倡“教学相长”,新课程背景下提倡“教研相长”。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关键任务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致力于促进教育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育科研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钱伟长先生还谆谆告诫我们:“基础课教师不应该是单纯教书主义,也要参加科研……这对于一个教师提高自己的水平,教好自己这门课,指导好学生学习,都非常重要。”

组织实施校级科研课题是目前提高学校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科研工作中,科研课题是龙头,龙头活,满盘皆活。然而,对于一般学校,很难申请到高层次的研究课题或项目,一般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基层做起,组织实施校级科研项目或课题,争取形成组组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局面。在学校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一要注意引导教师加强教学改革的研究,以教学改革的科研成果来指导教学;二要引导教师加强专业课程的研究,以专业课程科研成果来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三要引导教师加强科研联合,共同研究授课技巧、教学课程、教育理论等心得体会,达到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要求更高、更强,不但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具备现代的教育理念和较强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不但要注重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还要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实现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加强教师队伍的目的,必须在“革除教师终身制”和“建立教师质量评估系统”两个基本点上下功夫。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应是全方位、综合性的,任何的单一化或简单化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首先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制度建设,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激励人;其次是以反思性教学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再次是强化师职培训,以名校建名师,以名师建名校;最后是加强教师科研实践,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达到“教研相长”、“以科研促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钱伟长.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意见[J].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编:新技术革命与高等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3-77.

[2][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78:47.

[3]王正兰.新课程改革教育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探索[J],四川文理学院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