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6 17:52:13
导语:在国家职称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建设工程;连价管理与控制
全过程造价管理基本定义是:有效地利用专业的、技术的专长与方法去计划和控制资源、造价、利润、风险、并使之贯穿于项目始终。近几年来,在工程造价业务咨询的过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目前对于造价管理的理解还只停留在工程预、决算上,从而使工程造价管理缺乏全面而系统的定位,缺乏全方位动态管理。
本人一直在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工作,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对于工程造价控制主要侧重于事后核算,即对竣工结算进行审核,对其他阶段的控制显得较为薄弱,所以我认为造价咨询单位应在资质允许范围内扩大咨询服务面,这样既可以创收,又可以培养锻炼全面人才。因此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在实践中应积极参与造价管理各个阶段,建立完善全过程造价管理程序、规范和服务内容,并作好资料归档工作,这样工程造价咨询行业才能逐步得到发展,真正完善工程造价咨询是社会中介服务行业的机制。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一般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控制,即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承发包阶段及施工阶段,竣工和后评价阶段,把建设工程造价的发生控制在批准的造价限额内,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并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面就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参与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项目决策阶段
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对全过程造价控制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在此阶段,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在接受委托参与编制投资估算时,应对该项目技术上、经济上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向投资者提出该项目是否可行,避免盲目投资,同时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应做好(1)注意资料(估算指标)的积累,并根据实际及时修正,(2)投资估算的编制应考虑充分,估算合理,充分估计项目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收益与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防止高估,尽可能全面、准确、合理。
二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重点。长期以来,建设单位普遍忽视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造价控制,忽略设计概算,只重视投标报价及竣工后的决算价,合理结算建安工程价款,算细帐,这样做尽管有一定效果,但毕竟是“亡羊补牢”,所以在现行条件下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与专业,在充分了解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的要求后,和设计单位合作,编制概算,并向建设单位提出有关工程造价的设计修正方案(造价参数控制等)最终达到优化设计,控制造价的目的。
三承发包阶段及施工阶段
承发包阶段,有招投标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可以为建设单位编制招标文件,编制标底,协助建设单位选择承包商,对甲乙双方在签订合同中有关造价部分条款进行咨询,尽可能减少发生造价条款争议的可能。
在施工阶段,涉及合同价格调整的因素有许多种,主要有点工数量、工程变更、材料价格、索赔等,而这些因素的确认是通过各种形式现场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现场签证单)来体现,在签证单面前,建设单位现场人员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不知该签不该签,不签吧,实际发生了,签吧心理又没底,而现场监理工程师对施工规范,工程验收质量规范比较熟悉,对工程造价管理知识欠缺,这样质量不高的签证,就不能很好履行现场管理职能,达不到控制造价的作用,而且容易造价突破预算,其主要表现是:(1)签证内容模棱两可,缺乏操作性。(2)签证的内容前后矛盾或重复(3)签证工程量远大于实际完成的数量(4)材料签证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5)事后补签,与实际情况不符,如此签证其结果直接导致建设资金流失,严重影响施工合同正常履行。
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就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做法(1)严把签证关,建设工程施工周期长,签证是对施工过程记录,也是最终工程价款结算、索赔的依据,参与工程造价监管的造价咨询单位应严格把关,及时签证,防止施工单位巧立明目,以少报多,以至于遇到问题不及时解决,结算时搞突击。(2)造价咨询单位的专业人员要细致认真,深入施工现场如实掌握各项资料,掌握人、材、机市场价格动态信息,防止结算时漏项、错算。(3)造价专业人员及时准确地审查月报,签证数量索赔价款.尽可能在最终结算时少留插口。此外建设单位可建立项目造价控制责任人制度,在跟踪管理时,没有该责任人签名的签证不得结算工程款,同时对工程付款进度进行控制,防止工程款超付。
四竣工与后评价阶段
无论是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都十分重视工程价款的审计结算,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在这环节都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其审核重点主要有五个方面:(1)工程量审核,在审查过程中既要认真查看施工记录、验收记录、变更签证手续,又要按设计要求仔细复查计算工程量,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把工程量核实、摸清;(2)套用定额审核,结算中所列各分项工程预算单价是否与定额预算单价相符,对补充定额和一次性估价表,要审核其编制原则,计算是否准确等;(3)材料价格审核(4)查对各种票据、变更签证(5)计取费用审核,防止乱摊费用现象。
由此可见工程竣工结算审查是一项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工程造价咨询单位不仅要注重审计后工程结算价款、核减额,还应在审计报告中分析影响工程价款的原因,审核调整的主要内容,在审计过程中真正实行三级复核制度,不流于形式。由于工程审计工作面广、量大,技术质量要求高,在审核过程中难免有判断偏差,为防范审核风险,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应实施专业咨询员自校、项目负责人复核,技术负责人审核和三级复核制度,层层把关,对工作底稿逐级复核,最终交出一份合理的竣工结算审核报告,从而真正达到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
关键词:框架理论 建构 电视画面 生活符号 影视文本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收看电视节目获取社会信息早已成为受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在节目的选择和内容认识上存在错位状态和现象,但同样从中理解和接受形态各异的电子符号,而作为节目或者影视文本的编剧则是符号制作和传播的第一人,同时也是画面意义的框架者,其主要承担着按照既定的原则和标准对影视文本进行重新再整理的责任,并直接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框架的概念及提出
框架(frame)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Goffman,1974)在其著作《框架分析》(Frame?摇Analsis)一书中提出。他在该书的导言中清晰地阐释和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关注人们如何建构现实一隅或“意义的一个特定范畴”②,而框架建构理论的假设所遵循的原则是“社会现实是人们经过社会行动和互动建构的”。戈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了解外在事物的基础,是人们了解、指认以及界定经验的根据?摇③,人们的日常活动隐含或使用了特定的诠释框架④。因此戈夫曼在肯定了人与人之间作为主体间性接受信息的双向交互过程的基础上,同时也强调了框架是人们将社会事实转换成主观认识的重要的条件。在影视文本的制作过程中,部分学者用到了框架观点,加姆桑(Gammson,框架理论最重要的研究者,当代美国学者)认为:框架是人们组织事务的原则,能够为人们提供事务整体性思考的基础,针对一系列的符号活动来构建其意义。在这里,加姆桑的符号观点中包含了影视文本的生活符号,肯定了社会是一个符号建构、相互传播过程,而吉特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教授)也对框架理论进行了相应的解释,他认为:新闻媒介通过对一系列社会事件相关材料的选取来表现对这一系列社会事件的相应的评判⑤。
由于影视画面文本作为最原始的信息集合,同样也是一种符号系统,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框架理论在画面编辑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影视文本的组织方和受众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本身就是主体间性的相互框架,而组织方建构影视文本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受众得到满足和收获。
在电视画面剪辑中,框架理论贯穿于画面的摄录(包括电影、电视、MTV等一切形式的视频记录)、画面的剪辑(通过蒙太奇的艺术组接手法和专场特效等进行的视频再加工)、素材的合成和导出(将剪辑后的连续原始视频素材合成)的全过程,而在这个过程里面,组织方只是符号内涵框架过程的一部分。
通过对框架理论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任何符号系统的转换与变化都涉及了框架理论,对于组织方和受众之间定稿人的关系展现与剖析也就是对相应框架的展现。
文本组织方与受众之间的框架关系
从以上专家学者对框架理论的研究成果来看,任何形态的电视画面框架都是为了传达既定的效果符号,并期望受众对这些效果符号进行完全的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建构一定社会意义的理想结果。框架理论指出,框架贯穿于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到受众反馈的整个过程,因此从完整意义上来说,电视节目制作人并非框架的主体,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也关注着效果符号对受众和社会带来的效果之责,但是他们仍然只是充当电视符号的组织者、画面的编排者,直到电视观众将自己对生活符号和画面的理解程度反馈给画面组织者才能认为是一个完整的框架过程,之后组织人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将生活符号重新建构又再次播出,而这时的框架又有了无限循环的特点(除非画面组织者彻底放弃对构意的重新补充)。
要想正确地理解文本组织方与受众之间的框架关系以及电视画面是如何建构社会过程、影响受众思想意识和社会行为,必须经历以下两个过程:
在文本框架组织第一阶段,画面组织者按照既定的建构文本,开始进行生活符号的收集和摄录,并有选择地筛选和过滤符合文本内容和内涵的原始素材进行剪辑,同时做最后的文本校稿。需要特别指出和强调的是,第一阶段里面的建构是指编剧已经赋予文本的原始思想,是编剧在创作文本时已经产生的,并非组织者或者制作人思想的流露,而组织者只是围绕已经建构的文本开展组织和服务,因此建构、摄录、筛选和校稿都是建构第一阶段的一部分。然而当进行到校稿环节时,组织者可以按照画面和预先设想的效果优先原则对画面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从而根据需要再次进行新一轮的画面和生活符号的摄录,因此框架的第一阶段实际上是一个补充完善和多次复位的过程。
画面组织者试图在框架第一阶段通过创作并传播形态各异的生活符号向受众传递一种既定的文本内涵,期望通过受众接受既定符号从而达到影响、左右、改变、控制受众思想的目的,甚至是通过符号达到远程遥控受众行为的效果,然而这注定只是组织者的一厢情愿,因为组织者只是框架过程的一部分并非主体,这种忽略了受众的自我判断、自我分析、自我矫正能力的单相思、想当然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在现代社会,国民认知世界、感悟世界的能力普遍提高,那种试图借助冷战时期的媒介效果至上论的思想已经显得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现代哲学中的主体间性说明社会中的人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那种唯我为主体的思想已经落伍于高速发展的时代脚步。所以研究画面框架的第一阶段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如何辨别社会的真伪信息,提高自己领悟世界善恶的能力。
虽然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不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受众对其的理解接受程度也会因为接触不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渠道而发生一些必然改变,但是鉴于本文着重论述组织者与受众之间的框架关系,因此本文不在对传播媒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框架第一阶段重点研究和分析组织方是如何通过框架既定文本内涵进行画面摄录、筛选和校稿的,在框架第二阶段我们将分析受众是如何完成整个框架过程的。
在框架第二阶段,受众根据自身条件对组织方传递的建构信息进行解构,并形成自己对画面文本的元认识⑥,从而实现定稿的可能性,但是因为受众在这一阶段会因为组织方隐植于画面中的某些信息和自身对画面信息重新理解和校意的欲望而进行二次解构,从而再次形成复次解构重新定稿的循环中去,这一点与框架的第一阶段颇为相似,两者均是一个反复建构和解构的过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受众自身对画面信息把握和接受等条件的限制,在框架的第二阶段也最容易出现受众对画面解构次数和定稿的差异,甚至是解构次数和定稿的悬殊,所以对同一个画面,同一部片子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出现的很多影视文本的续集、第二部、第二季等均是再框架的具体体现,例如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组织方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时隔多年后再次框架续集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除此,香港1984版《射雕英雄传》和1980版《笑傲江湖》给内地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后来的大陆版《射雕英雄传》和央视版《笑傲江湖》却为众人所耻笑和抨击,主要原因不是新编剧的建构思维混乱和异想天开,而是忽略了受众才是影视文本的最终定稿人这个法则,最终在众人的冷嘲热讽之中销声匿迹。而反映农村新面貌的题材剧《清水蓝天》、《乡村爱情》等影视剧的续集却受到了受众的高度认可,其中原因颇值得思考。
框架结构的第二阶段肯定了受众对影视文本的决定作用,强调影视编创人员要从受众的视角组织文本。在这个过程中,编创人员要多了解受众的欣赏需求,而受众也要做好文本信息的反馈,只有这样,影视文本才能得到最完美、最充分、最全面的解读。在这一阶段中框架结构主要呈现出了以下三个特点:解构次数的差异性。正如上面所讲,受众的自身条件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知识层面较高的受众对画面的解构能力最强,对隐植于画面中的信息复原和理解最准确,所解构的次数也最少;相反,低龄和教育程度较低的受众对画面文本的解构能力最差,解构次数也最多。
定稿的多元性。受众通过解构文本来获取和理解画面信息,文化水平越高者对组织方建构的本意定位越准确,理解的层面也就越宽;低龄和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受众对组织方的文本建构本意理解面窄,容易出现偏激和过度越位情况。
校意本意的复杂性。当受众试图再次矫正自己对文本本意的理解时往往出现一种猎奇心理,其校意本意并非复原更多的组织信息,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犹未尽,当然也有受众是为了捕捉更多的画面信息,从而正确判断画面文本内涵。
受众在框架的第二阶段所表现出的差别认识正是对生活符号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具体反映,组织方隐植于画面文本中的信息在这一阶段被受众解构并形成形态不同的定稿,当受众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反馈给组织方后,整个框架过程才能完成。如果组织方有意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重新建构画面文本,那么新一轮的框架过程又将开始,并一直循环下去。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影视文本的定稿人来源于框架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受众,影视文本的组织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定稿人”,他们只是生活符号和文本的组织者,只有当受众观看完影视文本并反馈给组织方意见后,真正意义上的影视文本框架才算完成,所以生活符号的组织者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否则其所创造的影视文本符号便不会被人所承认和接受,也就失去了组织的意义和价值。就像房地产开发商只是开发者,而买房人也就是消费者才是房屋的真正主人,因为没有一个开发商愿意守着一幢卖不出去的大楼过日子,这里文本组织者就相当于开发商,而受众也就是买房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房屋主人。
结 语
在影视文本框架的第一阶段,组织方试图通过隐植于画面中的特定符号左右受众的思想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自我经验意识,它最大的失误就是夸大了个人能力,忽略了受众依然是社会中的主体。现代传播中更多的强调由传者向受者转变的行为正是认识到了受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影视文本的成功与否,正是认识到了受众才是影视文本的定稿人。
因此,电视画面编辑的框架过程其实就是组织方向受众传递既定生活符号的信息传递过程,是受众向组织方反馈画面信息、提出改进意见的反馈过程,是组织者和受众之间的信息双向交互过程,只有正确理解了这个过程,组织方才能结合受众的思维模式、根据受众的实际需要组织和创作具有一定价值的生活符号,才能框架出被广大受众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好影视。
注 释:
①生活符号是电视文化学中的一个名词,主要用来说明电视文化是一种效果符号,而效果符号分为两种,分别是生活符号和生产符号,用在这里是指影视文本的建构内涵。
②④潘忠党:《框架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1)。
③欧文·戈夫曼[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关键词】速冻食品、加工储运、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450-02
一、现状与原因
分析速冻食品行业频频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是监管疏漏,“散装水饺”事件呈现国家及企业对生产销售速冻食品的治理和监管没有做到法制化,制度化,监管有漏洞。出现法律法规不健全。行业标准滞后等问题。二是生产企业执行不力,生产企业对各种法律法规,国家、行业标准不能严格执行。三是恶性竞争导致的产品同质化高,尤其是速冻调制食品,从南到北除口味依生活习惯略有调整外,产品结构大致相同。初、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花色品种不多;缺少品牌企业与一批行业骨干群。四是降价降质、恶性竞争,失信于民,形成速冻食品行业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五是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不高。一些企业负责人质量意识淡薄,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重视不够,企业管理人员素质高低不同,管理手段不科学,不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不严;原材料进厂检验和索证索票制度不能够很好落实,检验室缺少器材并未严格执行产品出厂检验制度。六是利益驱动逃避责任,有些企业为增加销售额,拼命压低价格,降低成本,甚至牺牲品质,背弃食品安全和诚信经营的原则,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葬送了企业的品牌。过度压缩商品的利润空间,企业也就无力投入新品开发,使产品单一、老化,致使整个行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也给社会带来沉痛的代价,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劣质产品使速冻食品失信于民。
二、速冻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
其一、原辅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
原辅材料的质量是食品生产的第一要素,只有好的原料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原辅材料验收方面不规范,原辅料缺少相应的验收规则。加工企业片面追求高利润,降低原辅材料质量要求。对合格原料未及时加工处理,或未妥善贮藏,致使合格原材料变质。
其二、采用缓冻代替速冻或者加工处理过程中的技术参数控制不当,导致速冻食品变色、变味,造成营养成分过多损失;
加工设备陈旧或者根本没有速冻设备,不具备速冻条件,以缓冻代替速冻。生产加工环节控制不当,缺失应有的过程管理和监控。生产技术条件不过关,未能有效控制好相应产品的技术参数。
其三、微生物指标超标:来源于原辅料、设备、空气、工作人员及加工过程中的污染。企业疏于卫生管理,特别是微生物管理不规范。在速冻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管理中,应重点加强各工序的卫生管理。
其四、食品添加剂超标:个别企业为了改进产品外观,提高产品的冻结效果,一味片面追求产品的口感、色泽,不加控制地使用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不允许使用的添加剂或超量使用添加剂。
其五、冷藏链不符合要求:产品中间运输及贮藏不能完全保证速冻食品所需控制的温度、湿度范围,出现结霜及干耗现象,导致食品出现质量问题。
其六、速冻食品包装及标签不符合要求:
速冻食品的包装不符合相应国家卫生标准(如GB4803等)。
标签不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规定(GB7718)。为节约成本,所采购的包装材料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要求。同时忽视产品的包装,包装材料密封性差,不坚固,易破裂。
三、纠正和预防办法
一是抓好采购质量控制:
速冻食品所用的原辅料及包装材料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企业生产速冻食品所使用的畜禽肉等主要原料应经兽医卫生检验检疫,并有合格证明。猪肉必须按照《生猪屠宰条例》规定选用政府定点屠宰企业的产品。进口原料必须提供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合格证明材料。不得使用非经屠宰死亡的畜禽肉及非食用性原料。如使用的原辅材料为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必须选用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
企业应该对所使用的原辅材料按规定进行验收或检验。
二是抓好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1、冷却工序的控制:将热处理后的产品迅速冷却以达到可以进行速冻的要求的过程。此工序是保证速冻食品品质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冷却,降低物料的温度,同时吹干其表面的水珠,才能进行速冻,否则会使表面和中心的冻硬程度不同,缩短产品的保质期,或使产品之间发生粘接。冷却的方法有冷水浸泡、冲淋、喷雾冷却、冰水或碎冰冷却、空气冷却、冷风冷却等。
2、速冻工序的控制:这个过程要求低温、短时、快速,使物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最大的冰晶生成带。掌握控制点为:冻结速度大于5cm/h~20cm/h;食品通过最大冰晶区所需时间3min~20min;形成冰晶的直径小于100μm。只有产品中所形成的冰晶体越小、数量越多,产品解冻后才能保持原有物料的色、香、味、形和营养物质。同时要注意针对不同物料,应采用不同的速冻方式。
3、包装工序的控制:包装是贮藏速冻食品的必要手段,既可以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又可以防止速冻食品在贮藏过程中因冰晶升华而发生干耗。要求在环境温度能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快速包装,以免速冻产品发生解冻而变形。包装材料应符合食品卫生标准要求,并且坚固、无破裂、密封性好、透气率低,并经过预冷和杀菌处理后进人包装间。这个过程要注意防止包装和包装物造成的二次污染。
4、入库冻藏工序的控制:冻藏库的内部温度应保持在-18℃以下,温度波动要求控制在2℃以内。相对湿度在95%~98%以上。冻藏间的温度应保持稳定,温度波动过大易促使速冻食品中的冰晶体长大,破坏食品的组织结构,导致食品变色、变味、营养损失;同时还会导致产品表面出现冰霜,甚至整包产品出现冰渣、裂纹,影响外观和质量。
三是抓好储运过程的质量控制:
1、贮存过程的控制要求:原料仓库应远离水源,务必干燥,做到能防鼠,防虫。成品贮存要求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冷藏库,冷藏库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8℃或更低(视产品而定).温度波动要求控制在2℃以内,不得与有害、有毒、有异味的物品或其他杂物混存。冷藏库的室内温度要定时核查、记录。最好采用自记温度仪。冷藏库的室内空气流动速度以使库内得到均匀的温度为宜。冷藏库内产品的堆码不应阻碍空气循环。产品与冷藏库墙、顶棚和地面的间隔不小于10cm。冷藏库内贮存的产品应实行先进先出制。
2、运输过程的控制要求:运输产品的厢体必须保持18~C或更低的温度。厢体在装载前必须预冷到-10℃或更低的温度。产品装卸或进出冷藏库时要迅速。产品运送到销售点时,最高温度不得高于-12℃。采用冷藏车运输时,应设有车厢外面能直接观察的温度记录仪,可经常检查厢内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