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3 02:50:25
导语:在生态景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现代;生态景观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influence factors, appropriately takes the landscape compensation measures, maximize recoveries the nat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creates the harmoniou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ndscape environment.
Key words: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即是建筑,在设计建筑中对城市景观进行格局、绿化、生物多样性以及美学等生态补偿,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生态架构,从而有效的加强城市景观自然组成因素的生态机能,改善城市生态质量,更好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1 建筑景观设计概念的引入
我国以前没有景观设计这个词,景观设计的概念是近年来才逐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所谓景观设计,又称景观建筑学,是在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新兴学科,如纽约的中央公园、华盛顿的中轴线景观等都是景观设计的典型代表。
在我国,建筑设计中景观设计概念的引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设计中景观设计观念的介入,以及人们环境质量意识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景观设计,真正的景观设计是自然、安全和经济实惠的,景观设计中的设计形态是服从于原始的自然景观形态的。这就意味着,景观设计是以属于自然一部分的人和其相关物象的多样化生存环境、多层次的功能性和审美性因素相关联的一个系统工程为工作对象的。
在建筑的设计中,景观与建筑是相互融合、缺一不可的,仅有优美的景观环境或者是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与优美的建筑融于一体,才能建设处完美的建筑。建筑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互融合。建筑的造型、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周围的景观相互呼应。在建筑施工前,只有把建筑和环境景观做到“意”和“境”的完美融合。让景融入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才能建造出完美和谐的建筑。
2 修复并补偿景观格局
国内大多数城市的景观格局,基于不断强化的城市化进程,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功能缺损或架构不合理等问题。具有全面性、决定性的景观格局作用,城市生态建设的关键在于修复并补偿城市景观格局。在城市化前提下,利用景观生态学等科学手段,积极干扰城市景观,可引导城市景观积极演进。整体城市景观格局、绿化系统的平面与空间布局、水系与地形等要素的相互关系等,都会对物种及其栖息地造成严重的影响。各异的地理、气候及环境条件,城市均有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理想景观格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演变过程总是曲折反复的。不断修复并补偿城市景观,是城市景观格局优化的主要目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把城市生态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网络,通过保护、修复和重建景观要素,促进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在设计建筑中对城市景观生态格局的修复并补偿,确定正确的尺度观念是其关键因素之一,利用不同的等级尺度分析、优化与补偿城市景观格局。
2.1 修复并培育关键性景观组分
针对大多数城市景观的主要影响性因素,不可忽视干扰性的人为活动因素,同时,也是个大城市各种重点生物丧失栖息地以及城市景观退化功能的重要因素,对此,需加强景观保护的理念,实施有效的自然景观保护措施。站在城市景观的角度讲,其多数景观格局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关键性要素,它们对城市生态健康与完整的维持保护至关重要,其生态功能难以用人为的技术手段解决,也是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空间模式,这些关键因素包含一些较大面积的原生自然斑块、战略点、斑块之间的连通廊道等。它们在城市化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将致使城市景观整体的上台功能衰退。站在生物角度讲,它们对城市景观各要素都具有利用的本能,但城市景观中的这些关键要素对生物生存演替则具有关键性影响,若设计建筑能积极引导生物,让其能占领这些组分并形成一定的势力圈,则可最有效地利用景观从而重建较为安全的城市生态系统。
与此同时,通过恢复并培育城市重要景观组分的具体实施,可有效完善城市景观架构、重建生物栖息地、改善城市小气候、提升城市景观的生态功能。当前,国内城市现有许多原生生态系统绝大部分已被破坏,为使城市走向正确的生态景观演变之路,需适当的对城市中的原生态自然景观进行有效的恢复,或采取恰当的原有生境的模拟重建。
2.2 破碎化的斑块减少
造成逐步破碎化的城市景观原因,主要有三大方面:原始生境消失、生境斑块缩小及生境斑块孤立化,它使景观要素被分割成众多小斑块,对景观架构和功能都产生不利影响。要减少斑块破碎化,需从建设生态廊道、做好总平面规划和单体设计等多方面入手。与此同时,建筑及其环境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影响,分别占据不同的时空,这种相互作用对于城市生态系统而言,既可能是积极干扰,也会带来不利因素的影响。通过设计建筑对人行为进行引导,正确使用建筑的时间与空间,就能趋利避害,取得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
3 补偿绿化系统
城市化一般不可避免地增加非生物要素,设计建筑可通过增加绿化面积,进一步优化绿化系统的生态功能,平衡其生物与非生物的比例,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率来进行有效补偿。对此,主要有:首先,设计城市中绿化系统的演进需与城市化协同,把握绿化与其它景观要素的关系,既相互限制又相互激发;其次,要区别对待城市植物群落栖息地,引入适宜的自然群落结构机制,自我维持与更新,并产生较大的自然生产力,以协调城市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多种关系。
4 节约并补偿水资源
在建筑全过程中对城市水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不透水地面面积的大量增加;污水、废水的产生;地表植被减少致使城市水资源涵养量缩减。建筑设计主要通过水的循环利用、雨水搜集、中水生态处理回用等方法来保护、节约和涵养水资源,进行生态补偿。
5 补偿生物多样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生物多样性在最近几年急剧下降。设计建筑对城市生物多样化的补偿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建筑设计为生物提高栖息地。另一方面是提高建筑环境绿化整体的栖息地功能。
建筑及其环境可提高面积巨大的屋面和不同标高的台地空间,这些空间不易受到城市人为干扰的影响,通过屋面的生态化建设,结合建筑庭院和城市绿化系统建设,形成适宜于城市物种生存的栖息地,形成城市的空中庭院物种,可适宜于不同城市物种的迁移与定居。
6 补偿景观视觉
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城市景观中建筑等人工要素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此,需进行详细的视觉补偿设计才能更好的实现生态补偿指标。在生态补偿过程中,适当的添加较多的植物物种,尽情施展较好的群落生态功能,并展示生态美,拉近人与地间的距离,关护环境。同时,通过重新彰显自然,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的显露和引导,来更好的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让人们感受到自在的大自然内在景美的架构,有利于将使用者的生态意识进一步提升。
7 结束语
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是城市化进程中积极的人工干预措施,也即设计建筑时,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生态系统因建筑在建造及使用全过程中受到的破坏程度。运用便捷的景观设计手段,从而更好的增强建筑及其坏境所起到的缓冲和补偿的生态机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国内城市发展趋势,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容纳尽可能多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就需要将城市生态化推进,并修复与重建健康的城市,运用新兴的科学理论方法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补偿是其关键手段之一。城市化进程使原有自然土地人工化,增加了城市景观中的人工要素,减少了自然要素,这是造成城市生态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丁四保.王昱.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0(2).
生态景观规划的见解,以期对以后的土地复垦工作提供生态景观规划方面的建议。
1.土地复垦的内涵
土地复垦是指对因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生产建设活动是人为对土地的破坏,如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等;自然灾害损毁是指因自然原因对土地造成的损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等。
土地复垦始于工业发达的国家。美国对土地复垦有复原、恢复、重建三重定义;英国要求将破坏的土地恢复或重建到有益的用途;德国规定破坏的景观应恢复生产力和视觉吸引力;加拿大政府并不要求复垦恢复成原貌,而是要求因地制宜,但不能低于原来的生态水平。[1]我国目前的土地复垦目标是达到可供利用的状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复垦已经不能简单地要求为使土地恢复生产效能,而是提倡科学复垦,即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开发,并且融合生态和谐、景观协调等方面的考虑。
“土地复垦”侧重于土地的保护和恢复利用;“生态重建”则侧重于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是土地复垦中应包含的重要内容;而“景观规划”是对复垦土地景观的美化与修饰,复垦的土地增加了景观功能,使土地复垦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2.土地复垦的生态恢复
土地复垦不仅包含一系列工程措施,为了维护复垦区域的动植物生态平衡,还应采取一些生物措施,对复垦区域的土壤质量和环境条件加以恢复和改造。
生态恢复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它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人类没有能力去恢复出真正的天然系统,但是可以帮助自然,把一个地区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动物放到一起,提供基本的条件,然后让它自然演化,最后实现恢复。
生态恢复有三种修复手段:微生物修复、物理修复、植物修复。[2]
人为损毁的土地也许是小范围的,自然灾毁的土地常常是大范围的,复垦也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自然界中有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多自然型河流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人为创造的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应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特征和人们对复垦土地的要求来制定对策。土地的损毁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滑坡、泥石流损毁土地应以预防性整理复垦模式为主,而其他损毁的土地则以修复性整理复垦模式为主。[3]
3.土地复垦的景观规划
对复垦土地进行了生态的修复后,使其养成了健康的“内里”,此时如再辅以景观层次的规划,就能给复垦的土地披上一层良好的“外在”,那就是对复垦的土地进行景观规划,使其能尽量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景观是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叠加的复合生态系统。任何一种景观里面都有物质、能量及物种在流动,景观是“活”的景观,景观是有功能和结构的。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是强调空间格局、生态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景观结构、景观格局、景观动态。景观要素有:斑块、廊道、基质。
损毁的土地复垦后改善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加以合理的景观规划还能改善人居环境。遭损毁的土地往往景观破碎化严重,土地生态景观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原理,结合考虑复垦区域的景观生态系统,从而规划更为贴近自然的景观结构。在对于农村土地的生态景观规划中,有一些“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模式、生态网络模式、行政单位分级规划模式。[4]
在对于复垦区域的土地景观评价的方面有许多学者都曾做过相关的探索,大多是在GIS成像的基础上,用Mapgis或Arcgis软件进行解译,再采用模糊数学法进行聚类分析或者综合分析,并选取和景观相关的指标来评价,如:在斑块类型水平上选取各类景观类型面积、景观百分比、斑块数等指标;在景观水平上选择景观有适度、蔓延度指数、聚集度指数等指标。[5]
4.土地复垦未来的发展方向
纵观世界各国对土地复垦的要求,都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满足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环境的需求。未来我国的土地复垦应坚持数量与质量并存的,并在传统的土地复垦的基础上,增加对复垦土地的生态景观规划。在对复垦土地进行生态景观规划时,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因地制宜的原则。每个损毁区域的土地情况都不尽相同,土地复垦没有固定模式,只有值得参考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态和景观的层次上,每一个地区的环境都有其无可复制的独特性。因此,在进行土地复垦的生态景观规划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搞一刀切。
实事求是的原则。国家已经对土地复垦工作颁布了明确的法律法规,许多地方的土地复垦也是为了应付政策或者面子工程。这样做的危害往往是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与土地复垦工作的实际需求不成正比,有的土地复垦后达不到预期效果,有的复垦工作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了使复垦的土地尽快恢复其价值,要多从环境的视角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规划工作。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土地复垦是为了让损毁的土地尽快恢复到当地的生物圈中,让动植物尽快参与当地的自然循环,即便是人为的手段来改造土地,也要注重对原有环境的尊重和对未来发展倾向的掌握。在生态修复的时候,尤其要考虑外来物种与本土种群的兼容性,最好在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再来科学规划。
景观改造与自然协调的原则。大自然的美丽在于景观的体现,复垦的土地景观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复垦的土地不仅可以具有生产价值,在保证其安全性的基础上,还能赋予其观赏价值。在本该拥有自然气息的美丽乡村,却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被城市化得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美丽,其实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未来的规划一定要留住自然最本真的美。
关键词:祁连山;小流域;林地建植;生态抚育;生态园林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当前,在园林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加入了生态环境元素,重视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融合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实现了园林景观规划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提升了生态园林景观效果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
1研究的原则
1.1生态平衡性原则
生态平衡性原则是建植生态景观园林建设中坚持的原则之一,生态平衡性原则的目的就是保证生态景观园林中植物群落和布局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平衡性,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生态平衡的效益。
1.2“生态位”原则
在建植生态景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很重要。因为祁连山地区有其特殊的气候条件,为了保证物种能够适应该地区的天气,应该科学的选择和搭配植物种类,使其各居其位,注意避免植物之间的竞争,利用资源优势的特点保证景观的优美。
1.3物种配置原则
物种配置对生态景观园林的建设非常重要,在选择物种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的自然情况,选择不同的景观植物,丰富结构层次,形成多层次的生态景观园林。
1.4“互惠共生”原则
生态景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坚持生物多样性、互惠共生的原则,同时构成合理的群落结构和群路外貌,结合植物生长情况的规律性和生态特点形成不同视觉效果。
2研究方法
以改善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和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为出发点,利用水源涵养营林造林技术、林-灌-草-药群落组合技术和林地改良技术等手段全面和系统的改良河谷滩地和沟谷林地等。为全面提升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的整体性、多功能性和植物多样性发展奠定基础。
3优化组合生态系统构建
3.1核心造林示范区整体布局
示范区域的小流域两侧地区的植被生长状态良好,主要植被类型为森林和高寒灌木丛。在阳坡地区和丘陵地区由于缺水不适合造林,宜于生长草原植被类型。在河谷滩地等地区也有植被的分布,但是该区域内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如果将河谷滩地作为造林的中心区域的话造林的难度比较大,但是经过造林之后该区域能够有效地缓解季节性盛水期对河谷滩地的破坏,降低水土流失的程度,同时可以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2生态景观构建
进行该林地生态系统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群落美观的效果和景观效应,在造林之后形成美丽的生态景观,同时能够为生态旅游的建设奠定基础。
3.2.1研究的方案将青海云杉和金露梅作为主要的研究种类,在示范区中采用交叉搭配混栽的整体布局方式进行建植。为了提升生态景观林建设的效果,同时也为了能够为祁连山地区生态景观的建设提供多种可选择的物种,可以在生态景观林中栽种一些丁香和榆叶梅等。
3.2.2研究结果以青海云杉作为重要的乔木树种,而以金露梅作为重要的灌木树种,在示范地区建立了生态景观林一处。经过三年的观察后发现造林的效果比较理想,说明这种造林模式比较适合该地区生态景观林地建设。青海云杉生长的情况。对近三年以来青海云杉生长情况进行观测整理,从观测的结果中分析青海云杉的生长量出现显著增长的趋势,其中观测中的第三年长势最好。此外,从整个示范地区来看青海云杉的长势良好,只有极个别的地区呈现存活率低的情况。金露梅的生长情况。对近三年的金露梅生长情况进行了观测整理,从观测的结果中发现金露梅生长质量指标整体呈现良好的态势,生长情况比较理想,该研究说明该物种在祁连山地区造林过程中是比较适合栽种的物种。丁香生长情况。为了提升该地区生态景观林的观赏性,在该生态系统的建设中引进栽种丁香物种,同时将多种丁香混合搭配种植,以期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林,同时提升整体的美观度,为该地区的营林造林工作和环境美化工作提供更多适合的物种。综合上面的阐述可以知道,在生态景观林建设的过程中种青海云杉、金露梅、丁香等物种都能呈现良好的生长态势,同时成活率比较理想。从空间角度来看,青海云杉、丁香和金露梅等物种和草地形成良好的空间层次感。而从时间的角度上看,青海云杉能够达到整年时间的绿色,金露梅在九月份能够开黄色的花朵,呈现美丽的景观。
3.3生态防护林构建
3.3.1研究方案该方案的实施对象是青海云杉一种树种,在示范区的南面和北面建植一条十行青海云杉组成的生态防护林,建植的方式是平行排列的形式。
3.3.2研究结果通过实践和研究可以知道,该地区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以青海云杉为主的生态防护林,从而使该试验区形成了南面和北面的生态防护带。结合近三年间对检测数据的整理发现,该地区的防护林在近三年的时间中青海云杉的生长树高呈现增长的趋势,同时成活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这说明了该种类型的造林模式适合该地区的营林造林建设,并形成有效的生态防护林。此外,因为青海云杉的成活率比较高,同时呈现带状分布,该种情况能够为造林地区增添景观效果,而且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
3.4生态经济林构建
该地区在生态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以青海云杉和沙棘为系统发展的主体框架,此外,沙棘在成熟之后产出的浆果也能够形成相应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生态效益的实现并开发了经济效益的潜能。
3.4.1研究方案将青海云杉和沙棘作为该研究的组成种类,在造林地区的南面和北面建立两个生态经济林区,同时采取交叉搭配混栽的整体布局进行建植。此外,为了提升该地区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潜能,可以在该地区引进药用价值高和经济价值高的种类促进生态系统的建设。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利用适应当地环境的生物资源物种,并选用其优良的种子和种苗,同时将引进的物种分布在适合的地段中,保证其能够在自然环境状态下生长发育,最终成为生态经济建设的组成部分。
3.4.2研究结果生态经济林中青海云杉的调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青海云杉的生长中的树高和生长量都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是存在少量死亡的情况。生态经济林中沙棘调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经济林中沙棘的树高、生长量都呈现较好的趋势,同时成活率也能达到百分之九十四。综上所述可知,在生态经济林中种植青海云杉和沙棘的话,不但长势良好,同时有较高的成活率。这说明了在祁连山地区比较适合青海云杉和沙棘的生长。尤其重要的是青海云杉和沙棘有比较好的观赏价值,且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4生态抚育
在生态抚育的过程中,重点物种为本地区物种,在选择的过程中以药用物种为主,同时还可以选择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马蔺和唐古特铁线莲等物种。将这些物种在祁连山地区的山地、林地、灌丛、河滩地区进行抚育,采取人工种植中的种子穴播方式进行抚育。结合祁连山地区中山地、灌丛和旱坡实际情况调查实际生长物种的存活穴数、叶片数量等,同时在这些地区随机抽取十穴测量物种的株高、根长等情况。
4.1林地生态抚育
林地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乔木、灌木等地。林地不仅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同时保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的文明和建设服务。此外,即使人工措施相同,但是物种的不同和强度的不同将造成生态效益的差异性。
4.2灌丛生态抚育
在一般的情况下,灌丛的高度为5m以下,灌丛具有一定的郁闭度,同时裸路地面不足50%。灌丛有比较强的生态系统,不仅能够保持土壤和较少水土流失,同时药材抚育对生态抚育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灌丛林生态抚育中的药材有唐古特大黄。
4.3河滩生态抚育
河谷滩土壤透气性比较好,在河谷滩比较好的地段适合生态抚育。通过药材抚育的方式能够实现在河谷滩上的生态抚育,同时意义重大。可以从事河谷滩生态抚育的药材有麻花艽、椭圆叶花锚。
关键词:原生态景观;旅游景区;应用
1 原生态景观在旅游景区应用的意义
1.1 更好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从当前旅游景区发展情状看,做好对原生态景观在旅游景区设计中的有效应用刻不容缓。以原生态景观为基础的旅游景区设计能够实现对乔木、灌木及草本等原生态景观的保护。通过景观设计师的设计,原生态景观能够融入到整个旅游景区的景观中,这不仅能够达到旅游景区的景观性标准,还能够促进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1.2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原生态景观为基础的旅游景观设计,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景观设计师会在充分遵循生态理念与原则基础上,结合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而进行旅游景区设计,不仅能满足当代社会对旅游景区景观观赏性与功能性的需求,还能从人类长远发展利益考虑,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传统景观设计相比,以原生态景观为基础的旅游景观设计,不仅实现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而且还能实现节能减排,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增强旅游景区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这是旅游景区设计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 原生态景观在旅游景区的应用方法
2.1 保留与再利用
保留与再利用是目前旅游景区设计的主要方法。在“人工造景”兴起之时,大量的原生态景观被破坏,单纯依靠科技手段所营造出的所谓“景观”,往往只是昙花一现。为了能够迎合游客对景区景观设计需求与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景区要对景观进行重新设计,很多已经建成但景观性较差的景观有可能被拆除。在这些景观被拆除前,景区可以通过对已有景观的保留与再利用,使其与原生态景观有效融合,构建生态性旅游景观。
2.2 生态发展优先
在对旅游景区设计时,设计师想要实现对原生态景观的有效应用,就要坚持生态发展优先原则,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生态景观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为生态环境的发展作贡献。如云南省楚雄紫溪山森林公园在景观设计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较适宜茶花、杜鹃花等花卉生长的优势,在林中空地上新建设80hm2的茶花园及100hm2的杜鹃花园,既保护了生态,又增添了自然景观,每年春节前后,姹紫嫣红的花儿竞相绽放,与周围茂密苍翠的森林一起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紫溪山森林公园的景观设计不仅满足了游客对生态环境的需求,还在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遵循了生态发展优先的原则,在旅游景区原生态景观设计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2.3 遵循自然规律
遵循自然规律是保证原生态景观自然状态的基本要求。在旅游景区设计中,景区要实现对原生态景观的利用,就必须遵循原生态景观的自然发展规律,使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得以发挥。从景区的效益角度分析,遵循自然规律能够大大节约景区在恢复自身生态环境状态方面的成本。以云南省楚雄紫溪山森林公园里的“万松林”和“茶花园”2个景点为例:“万松林”只在原有生态景观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细微、有效的调整,使原本性质单一的松树变成了景观群落,同时又不破坏松树的生长环境。而“茶花园”的建设是因势造景,没有采伐景区周围的林木,只在林中空地见缝插针地定植上相应的茶花苗木,使其与周围环境协调。这2处景点的景观设计遵循了自然规律,提升了紫溪山的旅游价值,这一景观设计理念值得借鉴。
2.4 借助科技手段
从当前的旅游景区设计需求看,适当借助科学手段,有利于把景区的生态环境展示给游客。近年来,在科学技术与生态景区建设共同发展的背景下,两者之间实现了较好的融合,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如楚雄禄丰世界恐龙谷景区,在最大限度地保持恐龙化石及发现地原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地为游客展示了恐龙生活时代的情景及灭绝的原因,使游客身临其境,在游玩中学到了知识,感受到快乐。此外,一些生态材质及低耗能技术在该景区的应用,为景区增添了新的亮点,类似科技手段的融入,提升了景观效果及质量,使景区倍受游客青睐。
关键词:旅游景区;原则;生态景观
Abstract: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the ecological design idea is appli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cenic landscape. The goal i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enic spots, to meet people's leisure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achieve harmony between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urpose and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case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expound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scenic spot design.
Keywords: tourism scenic area;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旅游对于大众来说不再是奢侈的偶然,近十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的提高,工作性质的单一化以及交通的日益便利性。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通过旅行来放松心情享受生活,通过对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人文、自然景观了解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身心。大到某个国家的旅游规划与宣传(如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等),再到某个区域、某个城市的旅游项目拉动(如拉萨、海南、马尔代夫等),小到山川溪流、地质公园、温泉度假等。现在的旅游项目层出不穷、活动各具特色,无不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争相观摩、一览风采。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盛,对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不仅仅是艺术化地传达景观美化,而且还要考虑景区的经济性、特色性、主题性以及可持续性。这就要求研究旅游产业的独特需求,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景观服务。
1 旅游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1.1 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目标
将生态设计的思想应用于景区景观的建设中,其目标就是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在协调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的基础上,顺应和利用自然发展规律,通过一系列生态设计手法营建生态、美学和游憩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在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景区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1.2 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1)体现景区的地域、人文特征
首先,区域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是景观特色的体现,设计中要注重尊重景区自然演进的过程和乡土材料的使用,将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融入在新的设计之中。其次,一个适宜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首先应考虑当地传统文化给予的启示,再结合现代景区发展的需求,延续与创新传统文化,才能使设计作品有立足和发展之地。
(2) 充分利用与节约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
景区景观生态设计中,要注意摒弃掠夺式的开发,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或新技术等,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达到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
(3)建立完善的景区生态系统,让自然做功
让自然做功这一原理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系统自身的能动作用,减少设计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在景区景观生态设计中,让自然做功就是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对原有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
(4) 显露自然,维护地区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景观生态设计强调不单设计景观的形式和功能,而是通过自然元素及过程的显露,让人们感到自然的过程,以唤起人们对自然保护的意识。景区往往是一个区域水系、山体植被生长的重要空间,应在其设计中注重维持自然的山水格局,起到维护地区整体山水格局连续性的作用。
(5) 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创造丰富的景观
生物多样性维持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运转,景观生态设计就是要尊重、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大多数的景区都是处于多种动植物栖息的边缘地带,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有意识地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为重要的设计指标,通过保留、恢复、再生等多种方法,创造丰富的景观。
2旅游景区生态景观设计的个案分析
1998年,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为主题,集水环境、水净化、水教育于一体的活水公园在成都建成,它的修建源于成都府南河污染的治理工作。整个公园呈鱼形设计,以鱼水难分的成语借喻水是生命之源,在模拟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构建人工河流生态系统,展示河水的自然净化过程,唤起人们对水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在公园的设计中,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2.1外型设计因地制宜
活水公园所处地段人口密集,河岸狭窄,河岸离护河通道的距离不足300m,公园的鱼型整体设计充分考虑地形,巧妙地将长条状外型有机地溶入到了狭窄的河岸地段。
2.2构思突出地域文化
“因水而兴,也因水而亡”,是成都这座城市与水的密切联系的真实写照,活水公园体现出了这种亲水的关系,整体的鱼型设计突显出了鱼与水之间的联系,隐喻了成都人与水的依存关系。
2.3充分展示自然生态的能动作用,维护生物多样性
公园中建立了完善的人工生态系统,旁边府南河的部分河水穿过公园,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植物塘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最终经过大自然的洗礼重归府南河,水由浊变清。尽管每天只能净化200m³的河水,但清晰、完整地演示了污水的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等污水净化过程。
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由6个植物塘、12个植物床组成。外形仿造了黄龙寺五彩池的景观,种有浮萍、凤眼莲、荷花等水生植物和芦苇、香蒲、茭白、伞草、菖蒲等喜水植物,周边伴生有各种鱼类、青蛙、昆虫和大量微生物,充分地体现了对生态多样性的维护功能。
2.4 建设、管理过程中强调公众参与
对府南河整治的提出缘起龙江路小学的同学给市长的一封要求救救母亲河的公开信,在公园的修建、管理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听取公众的意见,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系列的举措,对于一个公园长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是非常有利的。
2.5 积极的生态、环保宣传,具有教育意义
作为全世界少数几个在城市中心建造的水源生态处理场所,活水公园是难得的环境教育范本,公园的解说牌上,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说明如何通过自然作用净化水的过程。该设计对于吸引游人,尤其是儿童,并对其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大有裨益,让孩子们切身感受森林与水的关系以及大自然的力量,景观在带来美的同时,向人们传达出一种生态、环保的理念,激发其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与热爱。
如今,活水公园已经成为成都市民活动、休闲的理想去处,公园曾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际环境设计奖等多项荣誉,目前,国内已逐渐有一些仿建的实例,如上海的梦清园、世博园西区的后滩公园等,都采取了生态净水模式,该模式还将在未来运用于更广泛的景区和城市建设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全球108个备选案例的激烈竞争中,成都活水公园是最早入选的案例之一。在世博园试运行的6b内,活水公园就吸引了数万人,人气颇高。该展例还是世博园永久保留的案例之一,随着世博园和后续参观人数的增加,将会吸引更多的游人,这份荣誉让成都活水公园名声在外,让更多的人知晓、了解成都、四川的生态景观建设,向更多的人传达生态环保的意识和理念。
3 结语
总之,旅游景区生态景观设计是以生态原理为基础,目标是实现景区的建设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其对保持、加强景区的景观特色和质量,维持景区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生态系统都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摘要】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是园林道路设计的重点,本文阐述了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的重要性和主要技术方法,并提出了应用这些技术方法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字】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技术
在园林设计中,园林道路的设计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园林道路的生态景观设计则是园林道路设计中的重点。园林道路生态景观设计,是将道路景观的环境影响控制、生态美学和景观游赏等融为一体的设计。按照生态设计的理念,将科学性与美观性进行统一,设计出适宜行人通行的环保、舒适、美观的生态大道。因此,进行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的技术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的发展趋势
1.1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在环境美化方面的发展
园林道路生态景观改变了以往园路生硬的形象,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视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心情。通过对各种园林构筑物、小品、铺装及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由植物在四季的生长变化来表现自然顽强的生命力,从而营造出各式各样的道路生态景观,不仅美化了园林道路环境,更衬托出整个园区的生态建设。
1.2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发展
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在生态保护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能固氮制氧净化空气,还能减少汽车尾气排出的污染物及降低交通噪音。同时绿色植物还能降低与调节城市高温,增加空气中的湿度。除此之外,通过园林绿化带和非绿化带之间的温差形成的气压梯度来促进空气的流动,能为行人带来凉爽、舒适的空气。
1.3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在交通辅助方面的发展
园林道路就像人体经脉一样,贯穿于整个园林,联系着各景点与景区,形成一个完整的交通网络。进行园林道路生态景观设计时,通常会在相似但不同的园路上,增设一些特别的生态景观来提高道路的识别度,同时有效地规范游人行走;生态景观中的植物能为道路上的行人提供阴凉,并能有效降低路面的温度,提高园林道路使用的舒适度。
2.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技术方法
2.1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中植物配置技术方法
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中的植物配置,不仅发挥着供行人游憩欣赏的功能,还起着防护道路的作用。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中配置乔木、灌木和草本花卉,必须从生态的需求出发,选择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花卉树木。
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中花卉的配置一般以宿根花卉为主,利用各种各样的花灌木与乔木、地被进行合理搭配。植物配置中强调多样化的植物层次,充分利用植物观赏特性,进行色彩组合与协调,绿化与美化相结合。通过植物叶、花、果、枝条和干皮等显示的色彩,以一年四季中的变化为依据来布置植物,使四季植物景观丰富多彩,从而创作出宜人、美观的园林道路生态景观。
行道树作为道路功能的配套设施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于提高道路的服务质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消除噪音、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以及涵养水源都有重要作用。一般选择行道树应考虑以下条件。1.树形整齐,枝叶茂盛,树冠优美;2.树干通直,无臭味,无毒无刺激;3.繁殖容易,生长迅速,栽培移栽成活率高;4.对有害气体抗性强,病虫害少;5.能够适应当地环境条件,耐修剪,养护管理容易。特别注意不能选择枝下高过低或者有不良气味的树木。因为向路中伸展的枝叶可能会遮挡司机的视线,同时行道树的枝下高过低也可能造成对行人的意外伤害;有不良气味的树木则会影响园林道路的空气质量。
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中绿化草坪的配置相对简单,主要起衬托的作用。作为生态景观背景的植被,应该选择生命力较强、低矮、便于管理的草本地被植物,为了使园林道路环境更加美观,通常会选择草花作为地面植被。
2.2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中线形设计技术方法
园林道路联系着不同的分区、建筑活动设施、景点,有组织交通、引导游览、便于识别方向的作用,同时也是园林景观构成的要素,是园林规划中的重点。因此园路的线形设计应主次分明、易于组织交通和游览、疏密有致、曲折有序。
规划中的园林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风格。当然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具体采用哪种道路线形,要根据不同的风格及要求进行具体规划。
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中线形的设计包括主干道线形设计、次干道线形设计和散步道线形设计。主干道通往主要活动建筑设施、景点,方便游人集散,因此设计必须考虑到基本的通行保障,包括:消防、紧急救护、游览车辆的通行。次干道是园各区内的主道,引导游人到各景点,组织景观,应该考虑到美观、路标明确等因素,还可以设置一些景点介绍牌、游乐设施等。散步道为游人散步使用,其设计必须从人的需求出发,设计适宜行人休憩、散步的健康步道,可以在休闲小径上增设一些座椅、石凳等设施。
2.3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中园路铺装技术方法
园路铺装是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最基本的技术方法。根据不同的园林道路类型,可以选择不同的铺装材料。常用的园林道路铺装材料主要有砂砾、天然石材、砖块、木材等。
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中的园路铺装,应采用透水性能较强的材料、设计合理的结构铺装园林道路,增大雨水向土壤中的入渗作用,缩短雨水滞留地表的时间,可以有效缓解园林道路硬化的局面,使园林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发展。此外,园林道路铺装还应该与园林景观设计相协调,铺装设计要体现出自然、野趣,尽量避免过多的人工痕迹,突出表现园林的自然生态。在园林道路铺装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适应新建园林的变化,对铺装地面进行不断改善,在考虑游人行走通畅、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分期建设。
3.应用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技术方法中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3.1应用园林道路生态景创作技术方法应注意坚持以人为本
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中应该注意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性,反映现代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按照现代人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合理配置功能,力求满足人本要求,提供一个良好的园林道路生态环境。
3.2应用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技术方法应注意形象美观
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应将园林道路设计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高度统一。既要保障园林道路生态景观与环境相适应的科学合理性,又要从人们的视觉审美角度出发,通过艺术构造,创作出观赏价值高、体现园林道路意境美的生态景观。
3.3应用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技术方法应注意遵循自然规律
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技术方法中,遵循自然规律是最根本的创作准则。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遵循自然规律,必须结合园林景观多样化的环境,将道路与园林中各元素进行合理搭配,创造出自然山林的韵味,方能让游人体验到自然山水的乐趣,使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得到发展。
4.结束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创造出优美的道路生态景观已成为园林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在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中,应该结合生态景观创作的技术方法,遵循一定的原则,对园林道路生态景观进行不断改善,提升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的品质及观赏价值,为游人铺设出一条舒适、环保、美观的园林健康大道。
【参考文献】
[1]李移山.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创作技术方法探讨[J].绿色科技,2011,8(12):71-73.
[2]杨戬.试论园林绿地中的道路设计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01):96-98.
关键词: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研究
河流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元素,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城市的河流经常被作为污水的排放地使用,因此,为了改善生活质量,人们对于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河流生态景观是在保证了河流以及河流周边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生物技术、景观设计以及水利建设并用形成的河流景观区域。
1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现状
对于城市河流水域的开发建设,近几年我国投入了不少资金,但实际上我国的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规划、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这就严重影响了城市河流建设的效果[1]。自然的河流丰富多样,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但目前人们在对于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上没有考虑到对河流的自然需求,忽略了对河流以及河流周边动植物的保护,导致河流景观设计流于表面。我国对于河流的规划治理很大程度上没有从生态的角度上考虑,因此,对于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2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对城市的影响
2.1对城市环境质量的积极影响
河流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良性循环的动力,因此,河流生态景观就是改良城市环境的源泉。河流沿岸有许多自然的植被,它们能产生大量的氧气,提升空气的质量,而河流的流动性能使新鲜的空气流向城市的中心,形成循环流动。另外,城市河流生态景观是在城市建筑群落距离的地方建立的一片集中的林带,它能消除城市中各种声源造成的噪音,能有效的缓解城市中的噪音污染。同时,由于河流特有的生态环境,能形成鱼类、鸟类、植物包括人类共同和谐相处的环境,这在整体上能影响城市人对环境的感知,提升他们居住的环境质量。
2.2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建设影响
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对其空间格局的建设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道路系统和格局的规划这两个方面。河流是城市的交通道路必须跨越的,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影响着跨越河流时的位置选取。目前,人们对于城市生活里居住的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将河流区域形成了城市居民首先选择的地方,这种新型的格局建设将城市的河流变成了城市的中心地带。
2.3对城市居住人群的心理影响
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不仅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质量,还丰富了他们的生活,这些影响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有效促进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能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让处于长期精神紧张和压力的人在精神上得以放松。城市河流景观为城市的居民提供了公共的交流空间,使得人们能更和谐的相处,而贴近人们自然需求的生态景观设计,促进人们交流愿望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心理健康的需求[2]。而在各个城市河流景观经常能看到许多人晨读、锻炼、相互讨论养鸟技巧等现象,就是河流生态景观促进人们心理健康的最好证明。
3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3.1景观设计的原则
3.1.1河流生态景观与城市景观协调的原则城市的总体规划发展中,为了保证城市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设计时通常会考虑到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设计,当然,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中,在尊重河流自然规律的同时,还要充分拓展城市河流景观的各种生态功能,注重与城市景观的协调性,使城市河流景观设计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更好的提高城市的服务质量。
3.1.2河流景观与生态的同步原则城市的发展中对于城市河流的景观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人民回归自然的需求,因此在河流生态景观的设计上应该充分表现出其开放性、美观性以及舒适性的原则,结合河流生自然态系统,在保障自然为主的前提下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实现河流景观与生态同步的设计原则。在设计的同时,还要保护河流物种的多样性,实现生态河流的课持续发展性。
3.1.3文化传承的设计原则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河流,其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特殊的文化和景观,因此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中应该保留城市河流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让文化能继续传承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河流景观,并且结合河流生态的多项功能,以及自然的景观和人文的景观元素,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上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3.2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的方法
3.2.1河道的景观设计方法城市的河道一般处于城市人民居住的社区、商业以及文化娱乐等特俗地段的位置,这些地方建筑物集中,交通也比较密集,因此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上不能过于的蜿蜒,不过在解除河道瓶颈的基础上能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还能一定程度上恢复好原来废弃的河道[3]。为了满足河道泄洪的需求,对于复杂的河道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该保持河流的通畅,也可适当的放弃河流的休息空间来加宽河道的宽度。在河道的底部和两边要尽量的避免硬质水泥的铺设,让其保留原有的土质能有利于河内生物的生存,还能让河流的自然渗透的水资源,弥补城市地下供水不足的情况。
3.2.2河岸的景观设计方法对于河岸的景观设计,应该尊重河岸水的自然属性情况。河岸上的自然空间是河流与河滩衔接的地方,也是河流生态景观的主要地点。现代城市中关于河岸的设计多半都是使用的混凝土设计的直岸,周围的植被非常简单,这样的设计并不能达到河岸生态景观稳定且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河岸的景观设计上,应该使用的是软式的河岸而不是用钢筋混凝的硬式河岸,这样既可以防止河水对河岸的破坏,还有利于周围生物的生长,河岸应仿造自然的河岸,边坡进行放缓,而不是做成垂直式的河岸,这样能有效增加河岸的生机。对于河岸周边的绿化,可以优先采用藤蔓式的植物,并且根据不同水位在河岸周围配备不同季节的植物,为河流的水生物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条件。
3.2.3河滩的景观设计方法河滩为人们提供了娱乐的空间,它是河道的边缘,也是城市在建设时的重要地方,为方面人们的游玩,一般会在在河滩上设计一些平台等,方便人们在河滩游玩时更接近河水。对于河滩的景观设计应该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并在周围的设计上布置一切相应的树群,让人们在即使身处城市中心也能体会大自然的魅力。河滩的周围的绿化建设,不仅能建设优美的绿化环境,夏天的时候能通风庇荫,冬天还能防风。当然,在河滩的设计上还要保证河流内生物的稳定生存,以及物种之间的各种生态间的关系特征,并能与自然的河流形成生态系统的网络化,这种设计既能满足河岸景观设计的优美性,还能维护河流中物种的多样性。
4结束语
河流是大自然的产物,在对于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进行设计时,首先应该是以工程技术为依靠,表现出河流的景观艺术,技术和艺术的相互结合创造了独特的城市河流景观设计,而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设计为城市创造出了优美绿化的社会环境,并且维持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加快了我国对于城市河流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积极推动了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规划工作,为身处城市中心的人民营造了一个更健康绿化的河流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贾宏.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方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8).
[2]汪娟.浅析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2).
[3]田飞.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方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9).
[4]苏娜;张德顺;韩永军;;城市受损水体的生态修复及其对水景观营造的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关键词:小区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S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8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居住生活环境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居民小区生态景观的设计研究是小区整体生态环境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做好生态景观的设计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从小区生态景观的设计发展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等角度对小区生态景观设计做了简要分析和阐述。
1 小区生态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1.1 抄袭严重,缺乏文化内涵
前些年,欧洲风格,热带风格等异国风格在国内引发种种风潮。设计者盲目跟随潮流,其设计不仅缺乏新鲜感,还欠缺与小区整体环境的整合。使得整个小区的生态景观设计四分五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整个小区没有系统性的规划,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抄袭风格的人为拼凑。很多小区的景观设计没有把相应的文化底蕴加入其中,而是增加了很多看似华丽的景观设计。这样的华丽缺乏文化做背景,显得苍白无力,而且也很难与周围的整体环境融合到一起。这也导致了很多小区设计的相似性,缺乏自身的个性和独到的美感。
1.2 空间效果的缺失
在很多小区生态景观规划中,把对平面的美感要求上升到了较高的层次,却忽略了空间的整体美感。只有平面美, 没有空间的整体效果。设计者在设计时应该以所在空间为单位,设计出合适的作品。减少平面的拼凑,使整个设计更具空间感,立体感,在艺术效果上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设计者应多学习使用中国园林中的“步移景异”等丰富的空间效果,使整个生态景观的设计更具空间美。
1.3 软景硬景搭配失衡
在某些设计中,亭台楼阁这类无生命的硬质景观成为了设计的重点。园林植物,花卉这些生态景观设计里的重要内容却被减少甚至忽视。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比例严重失衡。片面地追求硬质景观,使人们所期望的自然环境和宁静惬意的社区氛围无法得到充分地体现[1]。
1.4 生态异化现象严重
当前众多开发商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群,往往制作色彩鲜艳视觉效果好的生态景观和植物造型,出现景观生态异化的现象。具体如下:(1)只重视植物的观赏性而忽略其生态效果。其对生态环境的净化作用不足。(2)植物的种植面积为了配合开发商的要求而大大缩水,植被面积减少。(3)珍奇树种,乔木灌木被不合理移植,成为建筑物的点缀品。整体建筑群缺乏自身的个性和风格。(4)建筑群的设计比重过大,生态景观被不合理忽视,成为建筑物的景观摆设[2-4]。
2 小区生态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2.1 以生态景观大环境为背景,整体协调建筑群落
之前的景观设计往往是以开发商为主体,设计好住房,再加入景观设计,这样容易造成整体环境的不协调,小区设计缺少美感。现在应把握新的方向,重视生态景观的布局,以景观整体作为大的背景,和房屋设计相互协调,增加设计的系统性、统一性,最终达到二者相互呼应相互融合的目的。
2.2 现代造园与古典园林手法相结合
相比较之前盛行过的欧洲风格的景观设计,现在回归历史的发展趋势则更加明朗。利用现代的造园技术和手段,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手法,创造出风格简约明快,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的生态景观设计。
2.3 新型材料的使用
材料的使用对于整体的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起到了升华设计的艺术性,提升居住环境质量的效果。新型材料有如下几种趋势:(1)复合材料的使用;(2)特殊材料(如PVC)的使用;(3)非标制成品材料的使用;(4)DIY材料的使用。
2.4 注重景观设计的共享性和均好性
从整体来讲,就是努力保证每套住房都能享受到美好的生态环境,注重小区资源环境的均好性和共享性。从个体讲,就是创造良好的居家空间,环境要素丰富多样,归属领域效果良好。共享性和均好性应作为设计居住大环境的重要指标和理想方向。
3 结语
小区生态景观设计不仅要符合房地产产业发展的要求,更要有科学的规划和艺术的美感。应在拥有自身风格特点的同时,结合园林设计的各种先进技术和理念,把整体布局系统筹划的思想加入到生态景观的设计之中。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小区生态景观的设计研究将会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相关的技术理念也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 葛观华.居住区园林绿化景观的误区[J].广东建材, 2006,(7):150-151.
[2] 杨向杰.居住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住宅科技,1997,(6).
水域的生态景观建设是今后水利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几年由于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对水利建设的要求,吉林省生态景观水域建设也在不断加强。查干湖地处松嫩平原边缘,是吉林省最大的苏打盐碱性湖泊,也是水利部确定的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试点单位。在生态景观水域建设中注重发挥水利行业优势,充分利用现有和新建水利工程设施,系统开展了多项生态景观建设工程,获得了预期效果,为大中型水域生态景观建设提供了参考。
2查干湖生态景观建设的基本定位
生态景观水域建设首先要确定建设的基本功能和基本目标,而基本功能和基本目标的确定一般受到社会多方面的约束,譬如湿地建设归口林业部门,环境保护归口环保部门,渔业归口农业部门,水源工程归口水利部门,这些部门各有各的要求和标准等。因此首先要明确生态景观水域定位,即景观水域建设的基本目标、基本功能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基本要求和作用。根据生态景观建设定位来确定标志性生物、标志性产品,最终确定具体建设内容。
查干湖的生态景观建设定位相对复杂。作为全国第一个由水利系统管辖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归口于省水利厅,但林业、环保等部门也其工作目标要求,并对查干湖生态景观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因此查干湖的生态景观建设定位必须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1)生态要求。查干湖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是以东北亚地区珍稀候鸟为标志性生物,因此水域划分、水位控制、建筑布局甚至颜色、养殖业、旅游业等,都必须是以保护珍稀鸟类为中心展开,譬如核心区的设定是按鸟类栖息要求划分,水位是按鸟类繁衍要求确定,建筑物不采用刺激性颜色,水质符合水禽生存要求、抚育和恢复水生植物群落等;
2)经济要求。查干湖鱼产品目前享誉天下,大水面开发也极大促进了查干湖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为查干湖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因此保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保护查干湖鱼产品的安全,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查干湖是根据水中各种营养盐的浓度及浮游生物数量和优势种增长变化趋势,按照“以鱼养水、水清鱼丰”的目标制定鱼产品生产与水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发展规划,根据水体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和特点,科学调整渔业生产结构,按照水体净化及生物多样性要求放养鱼苗,使水中营养物质通过鱼获量移出,富营养程度得到控制,鱼产品总量、销售收入也随着水质的改善而逐步增加,以促进养殖业发展的方式促进水生态环境改善[1]。
3)社会发展要求。查干湖的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知名度不断得到提升,促进了原生态特色旅游业的大发展,2009年全年接待游客85万人次,占松原市的41.5%,旅游综合收入61000万元,占松原市的29%;2010年接待游客1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5300万元。如何在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中兼顾大规模旅游开发,防止开发过程中对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也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查干湖本着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以开发促进保护、以保护完善开发的原则,在水生态系统不受到明显干扰、水质不受到不利影响、保护区功能不受到侵害的前提下,保持和完善原有旅游项目,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3生态景观水域的水系建设
水系建设是生态景观建设的最基本内容和根本保障。没有科学合理的水系建设,就没有良好的水生态系统和相应的生态景观水域。查干湖水系建设打破了以水量(水位、库容、流速、流量等)作为工程建设边界条件的传统观念,把维持整个水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作为边界条件。查干湖水系主要包括引松渠道、新庙泡(前置湖)、查干湖(北湖)、辛甸泡,同时还有来自霍林河谷进入引松渠道、新庙泡、查干湖的松嫩平原第四系孔隙潜水。有关水域生态景观的水系建设主要包括:
1)通过大型水利工程引水、补水,维持湖泊生态水量和水位。生态景观水域必须保持水域水体的更新替换能力,形成活的水系,维持水域生命力,并科学调控水体的沉积循环功能,必须有必要的补给水、更换水来源。查干湖利用当地政府于1984年开挖的53.85Kkm的引松渠道将第二松花江水引进查干湖,引松渠道还汇集了相对清洁的第四系孔隙潜水,使查干湖水量-水位相对稳定,同时稀释、吸附污染物浓度,对改善下游新庙泡、查干湖水质起到了积极作用[2];
2)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实行前置湖的水量-水位-水质调控。水量和水位不仅是维系水域生态系统及生态景观的首要条件,也是调控水质的有效手段。生态水域的生物群落都有水位-水量要求。譬如芦苇生存水位的变幅一般要求在20cm左右,既适合芦苇生长,也符合水禽生长和繁衍的要求。因此必须要有水位-水量调控建筑物。新庙泡是查干湖的前置湖,出口端建有节制闸,通过科学调控水位,新增湿地面积300hm,扩大了水鸟栖息地面积,新庙泡水体污染物浓度明显得到削减,根据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的检测结果,各项主要污染物指标较调控前均有所下降,其中TN减少11.6%,CODcr减少8.7%,TP减少0.2%。
4生态景观水域的污染控制与治理
对水体污染进行控制与治理,是生态景观水域建设的重要一环。查干湖水系没有大的点污染源,主要污染源为来自引松渠道上游的前郭灌区面源污染、穿过引松渠道-新庙泡-查干湖的松嫩平原第四系孔隙潜水携带的TN、湖内局部相对封闭水域多年积累的污染物等。
1)在上游灌区大面积开展灌区配套和节水灌溉工程
监测证明:灌区配套和节水灌溉工程能减少地表污染水量,大幅减少前郭灌区地表污染退水通过排水干渠进入查干湖。前郭灌区在近三年大量开展输水渠道的续建配套和防渗护砌,渠系水量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6提高到0.7,到2010年,灌溉期排水干渠中的COD平均浓度25.59mg/l,与2009年同期相比削减率为9.67%[3]。
2)拦截经引松渠道入湖的污染水体
在拟开展的查干湖总体规划中,计划结合拦鱼、景观、通航等要求,在引松渠道水体进入新庙泡的引松渠道末端建设拦污闸,以便在发生突发性污染事件时,可有效拦截污染水体。
3)控制湖内局部污染源
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多年的逐月观测,发现以引松渠道-新庙泡-查干湖-辛甸泡为主构成的查干湖水系中,引松渠道的水质相对最好,主要污染物TN、NH3-N、COD的浓度沿程得到了削减;而相对封闭的辛甸泡水质较差(图2),是查干湖主要的内污染源之一,纠正了长期以来认为引松渠道汇集的前郭灌区退水水质最差、污染了查干湖的错误观念。#p#分页标题#e#
据此提出了在查干湖-辛甸泡连接处进行工程封堵,阻隔和控制湖内局部污染水系的技术措施。
4)开发利用地质“天窗”湖泡,改善潜水水质
研究发现:松嫩平原第四系潜水自西南进入查干湖水域,其中一支沿着查干湖东北方向的时家店-库里泡方向进入嫩江,另一支沿新庙泡-引松渠道向南进入第二松花江,查干湖、新庙泡、引松渠道是第四系潜水的“天窗”。在进入查干湖水系的第四系潜水中,TN浓度尤其是NO2-N浓度较高,对水质影响较大。由于NO2-N在有碳源情况下可进一步发生硝化反应,形成植物可吸收的NO3-N,据此提出开辟和开发潜水上游湖泡、建立健全湖泡水系生态系统、恢复芦苇湿地、发展水产养殖业的保护水质技术措施,已在上游两个湖泡实施。
5生态景观水域的水岸建设
1)保持陆地-水域生态系统的联通,避免水岸防护工程割断水-岸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在水岸防护工程中,应采用生态友好型材料水岸保护水-岸生态系统间的物质交换能力,同时拦截入水污染物质。在查干湖的水岸防护工程中,对塌岸的陡坡段实验采用了墙式生态混凝土方式,并在可生长植物的墙体上预留鸟巢;对斜坡采用了土工格栅浇筑式生态混凝土技术,并计划采用人工仿拟树桩根系方式防护浅滩水岸。
2)形成和保留水-岸过渡带
缺乏水-岸之间的生物过渡带,是目前水岸防护工程特别是景观水域建设中的常见弊病。水-岸之间的滨水、挺水植物群落,能有效保护水岸稳定,形成自然优美的景观,也是人们亲水的合适场所。在查干湖水岸防护工程中,结合防冰坎工程,设置了水岸过渡带,并在过渡带上栽种柳树、芦苇,保留了原有滨水植物(图1),尤其是避免砍伐水岸原有树木。
6生态景观水域建设的工程材料与技术
生态景观水域的工程建设应以采用生态友好型工程材料为主,在保障水岸安全稳定的同时,根据生态保护目标要求,恢复和构建水岸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在查干湖生态水域的水岸防护建设中,计划研究和采用多种生态友好型材料,主要包括:
1)墙式生态混凝土防护技术[4]。主要用于陡坡段的生态化防护,在墙体材料上构建出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实现水陆生态系统的有效衔接和有机结合。这项技术已经在国内大量推广,查干湖在国家水利部的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中,在渔场附近的坍塌水岸防护工程中采用了这项技术。
2)土工格栅-生态混凝土防护技术。是一种结合东北地区气候和土壤特点研发的生态混凝土斜坡防护技术,用土工格栅兼做生态混凝土的成型模具,整体性较好,施工较便利。
3)仿拟自然树木根须的水岸拟自然防护技术。采用混凝土桩仿拟树桩,土工格栅仿拟自然根系,设置必要的生态鱼巢、反滤层,达到稳定水岸的效果。这个方法造价较低,拟自然性较明显,防护效果较好,营造出良好的水岸生态系统,既可用于湖库水岸,也可用于渠道、小河道治理。在国家水体污染与控制科技重大专项的示范工程中,前郭灌区的生态渠道示范建设(沟渠式人工湿地削减污染物示范)也采用了这项技术[5]。
4)人工生态礁技术。采用人工制作的无砂混凝土作为基本构架,制造形态各异、生态功能增强的人工礁石,放置在水岸交接地带或浅水区,可提高水岸的生物多样性、空间异质性程度,构建出自然、生态化的水岸景观(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