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3 08:26:36
导语:在大学生素质训练体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教师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需求,旨在激发和训练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1]。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目标,从指导教师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基础教育体系、教育观念和教师的素质都在制约着创新的实现。尤其是大学生,应试入学后更是表现创新能力不佳。如何摆脱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尽快适应自主学习占有一定分量的大学学习生活,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是难点,也是大学生培养的重点。
大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方向不够明确,不知道做什么;二是缺乏问题来源,前两年的平台教育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匮乏,无从下手;三是缺乏观察力,不能自主发现问题。针对如上问题,在实践中需要采取措施一一化解。
1 明确方向并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最大区别是,大学期间是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但大学前两年的学习还是以基础学习为主,这就为大学生参与大创项目增加了难度,低年级的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做。解决的办法,一是入学后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和专业概论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毕业后的专业性质和内容;二是学生尽早进入老师的工作室或研究室,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三是作为参加人参加到高年级的大创项目中,先锻炼和学习,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认识,知道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之后就可以独立承担项目。
尝试先实践后理论的“倒置式”课外专业实践教育。所谓“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就是课外专业实践早于专业理论学习,学生在低年级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专业实践,让学生先从感性上认识专业,利用实践中的发现和问题去指导专业理论学习,从而达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相互促动过程。
探索“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让学生从入学起就开始系统地进行课外专业训练,使之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并将自己对专业的感知与专业基础教学有机结合,达到有的放矢,籍此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课内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提高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培养目标。
学生在课外专业实践中对专业有了初步的认知,也能在实践过程中思考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就需要指导教师进行积极引导,指导其如何设计解决思路和实施。
2 积极引领
把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渗透到教育的整个过程,培养高素质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但我国高校的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会思考问题、不会提出问题,也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问题先找老师帮助。出现这样的问题,也不能全归责于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反思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教会了学生如何思考?
实际上,老师们习惯于给学生答案,以讲为主,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这样如何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作为老师的作用和角色。学生遇到问题,不是简单的给出答案,而是要剖析问题,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做出判断,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刚接触项目时,往往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但老师需要积极引导,讨论式启发,让学生先拟定方案,针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经过几次类似的分析后,学生再遇到问题,就会先进行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然后和老师探讨。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而且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科学思维。
3 团队意识培养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以后事业成功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对其以后的发展尤为重要,也是保质保量地完成大创项目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指导学生大创项目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在项目团队的管理上,给予项目负责人充分的自,负责项目的方案与实施。在此过程中要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同时,项目组成员也要服从项目负责人的管理,同心协力,分工负责,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共同努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若存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指导教师负责协调,给出合理化建议,宏观上进行调控,主要还是要靠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参加高层次研讨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需要给他们创新的自由空间。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旨在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眼界是创新培养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参加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指导教师的项目进展或阶段性总结会,进而参与讨论,让大学生感受学术氛围和气息、接触专业学术前沿,对开拓其思路、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参加高层次研讨,也可以让学生减弱对学术圣坛的敬畏和距离感,提高了学生对学术问题质疑的勇气,提高其自信心,思考问题更加趋向科学和合理。
5 结语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在课外建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主动性学习和自学能力,激发其创造性。
通过三年的指导实践,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大创项目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参与项目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如何在大创项目实施中保质保量地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任然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努力与探索。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实验对象为上拓展训练课的大学生(180人),其中男生100人,女生80人。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拓展训练的专著和文献,为本文的研究设计和构想提供参考。
2. 测试法
状态焦虑测试:采用《状态焦虑量表(CSA)心理问卷》;意志品质测试:采用《意志品质量表(PWQ)》;团体凝聚力测试:采用王红宇修订的群体环境问卷(GEQ)。
3. 数理统计法
采用 SPSS17.0 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记性样本T检验。
二、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一)拓展训练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状态焦虑水平
拓展训练主要是考验学生在复杂情况下,能否坚持不懈克服焦虑、战胜困难,最终完成项目。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大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危险,在完成任务时都是在焦虑和恐惧情况下完成的,让大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良好的心态,能否克服心理焦虑和树立自信心将是决定能否成功完成任务关键。通过表1可以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大学生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数值有了显著性的降低,状态自信心有了显著性的提高。通过完成一定拓展训练任务,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数值越低,心态就会越积极,状态自信心就会增强,涌现出解决困难的很多办法。相反,过度的焦虑和恐慌将会促成无数个理由躲避困难、找借口,最终无法完成任务。拓展训练中很多项目的培训目标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对待任何事情都要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大学生懂得积极的心态将是缓解各种焦虑的唯一方法。
(二)拓展训练是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
大学生能否获得成功,成为有用的人才,除了他们应具备优异的成绩、超群的智商和优秀交际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通过表1可知,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大学生在自控力、顽强性、自信方面与训练前均有了显著性提高。在拓展训练自控力表现在面对高难度、惊险的动作挑战时,能从容不惧地稳定地完成预期目标。拓展训练中设定了许多看起来是很危险和困难的内容,使大学生感到压力的活动,甚至有些活动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在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人潜在能力在个人或团队的协作和帮助下去完成任务,在克服了一个个难关后,体验到达到目标的喜悦而转化强烈的成功感,克服困难、顽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树立自己坚强的自信心,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拓展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意志品质。
(三)拓展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团体凝聚力有效途径
团体凝聚力主要包括认同感、归属感、力量感三个方面。从表1可知,拓展训练前、后大学生在团体凝聚力的四个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经过一个学期的拓展训练后,大学生在群体目标和任务上更加投入和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互信优良品格;而在群体交往目的和能力上也更一致,相互了解得也更加深刻,归属感更强,这可能是他们社交维度水平较高的原因,同时在这种特有的氛围使得每个大学生都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别人交往,愿意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懂得在帮助别人。通过参加拓展训练能让大学生体会到团队协作的意义、怎样与别人交往,怎样关爱同伴、怎样取得同伴信任,对培养大学生的团体凝聚力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一)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大学生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有了显著改善,拓展训练能够改变大学生状态焦虑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性情感;户外拓展训练;高校
中图分类号:C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3-0096-03
“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稳定而深刻的主观态度体验。”[1]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念、态度常常以不同情感方式表达,社会性情感便是人类情感呈现的高级形式,“我国心理学界一般又称之为‘情操’,它是在人类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更多地受教育影响,具有更深沉、更坚定的特点,为人类所特有。”[2]
大学生是掌握高深专门知识的青年群体,担负着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培养大学生的高级社会性情感,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忽视的环节,而且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信念、品德和未来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3]
大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是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开展形式多样、内涵深刻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充实大学生的情感世界。户外拓展训练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户外活动,以培养人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挖掘人的内在潜能,是一种现代组织和个人的全新学习方式。本文旨在探讨户外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积极寻求培养信念品德优良、情感丰富、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大学生的新途径。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以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户外拓展训练选修班学生的社会性情感为研究对象,选取600人(其中男生325人,女生275人)为调查对象。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关于人类情感、大学生情感教育、户外拓展训练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确定研究维度提供合理的理论和方法依据。
2. 观察法。通过对学生进行教学观察,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活动体验、总结分享,以及问题解决方式,并且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获得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3. 问卷调查法。发放大学生社会性情感发展评价量表(问卷采取封闭性作答,当场回收),共发放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8份,有效回收率97.8%。
4. 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 2003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 研究的维度
社会性情感与个体的求知、道德、审美等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本研究中,大学生社会情感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三个方面,这恰恰与人类崇真、向善、尚美的追求相一致。
首先,理智感是个体在学习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大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如学习对象的兴趣动机、探究精神、自信感都属于理智感的范畴,通过这种情感体验,促使大学生克服认识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更加热爱知识、探求真理。其次,道德感是个体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时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有助于人们按照约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评价别人和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对大学生而言,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情感、合作共赢等社会公认的高尚道德情操是不可或缺的道德修养。再次,美感是人们对事物美的体验,“美感并非人的现成的意识形式,它是人在自我创造过程中,认识、情感、意志之间的充分和谐状态” [4] ,在审美中,人们能感受到人的存在价值和生活的美好,本研究从发现感受美和追求创造美两个方面来探讨户外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美感的影响。
(二) 户外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水平影响
为了避免趋中反应,调查问卷采取四点李克特量表的偶数选项形式,“1”是完全不符合,“2”是不太符合,“3”是有点符合,“4”是完全符合,所有发展因子平均值都是项目总分除以项目数得到。调查显示(见表1),经过户外拓展学习,大学生社会性情感的得分都在“3”左右,全部超过2.5的中间值。其中,理智感为2.92,二级因子中,自信勇敢因子得分最高,达到了“有点符合”水平;道德感为3.18,其二级因子均达到“有点符合”水平,互惠双赢因子最高;美感项得分为3.01,发现感受美的水平高于追求创造美。调查结果反映出户外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正向的促进迁移作用,三种社会性情感发展水平都较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分析。
第一,户外拓展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理智感的分析。户外拓展训练本身就是一种个性体验和展示的学习活动,它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体验学习为主,强调学生高度参与,寓教于乐,让学生从做中学。所以,拓展训练一方面精心设计的各种情境为提高学习兴趣、塑造个性情感提供广阔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一定自主学习探究的时空,使他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据观察访谈资料得知,在空中单杠、断桥、荡桥、信任背摔、速降等项目中,大学生必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克服心理惰性,才能够直面困难,每次克服困难并顺利完成训练任务后,他们都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体会到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状态,相信只要勇敢面对困难,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障碍。
第二,户外拓展训练对培养大学生道德感的分析。户外拓展训练是团队学习活动,通过看似简单的游戏能够使学生感受个体融入到团队的重要性,当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发生冲突时,个体必须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以整体利益为重,修正自己的认识和目标,牢固树立相互支持、协作共赢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培养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从而达到启发社会意识,升华共同的责任感和诚信品质的目的。
许多拓展训练项目的设计都是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中心主义、过于自负、意志力弱、挫折承受力差、与人合作沟通意识不足等问题。同时,拓展训练以丰富多彩的训练内容,通过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等系统的训练环节,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分析问题,学会倾听、学会融入团队、理解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加强了协作共赢的理念。
第三,户外拓展训练对培养大学生审美感的分析。户外拓展训练不仅在校内进行,学习的空间还扩展到校外,使大学生的学习融入到大自然当中。对于大学生来说,拓展训练课程给了自己一个和大自然亲近的机会,利用这个机会不仅可以熔炼自己的团队意识,超越胆怯的自我,而且在挑战自我的同时也使自己走进大自然。户外拓展训练使大学生深深感到远离都市的喧嚣和嘈杂,面对广袤美丽的大自然,自己的心灵到了洗涤和净化,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所以在拓展训练课程中,大学生不但提升了自我的理智感和道德感,同时使他们感受到了运动挑战之美、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唤起他们创造美的渴望,从我做起,爱我环境,携起手来保护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通过对大学生参与户外拓展训练课的观察与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拓展训练的项目非常感兴趣。户外拓展课程对促进大学生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具有非常大潜在价值,本课程与大学生的求知、道德、审美等高级社会性情感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证明,户外拓展训练课程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新的体育课程,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大有裨益。
2.拓展训练课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面临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社会性问题比较突出,比如沟通贫乏、合作意识淡薄等。拓展训练课中的项目设计都是必须通过沟通合作才能完成,大部分项目是个人完不成的,因此,该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社会性情感、解决大学生的社会性问题的有效途径。
3.为了进一步增强户外拓展课程对大学生社会性情感的塑造,课前对学生的情感发展现状的调查非常重要,如此能够更好地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二) 建议
1. 大学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理应具备良好的高级社会性情感修养,成为社会高尚道德情操的化身和楷模,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极其重要并且思维敏锐的特殊青年群体,加上社会给予他们的期望和压力日益增大,更容易出现思想和行为不和谐的情况。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性情感的培养。户外拓展训练把情感态度、精神理念、社会适应融入到课程体系中,这种互动式的体验式学习过程中,使学习者能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学所悟中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态度,提升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达到了全面培育大学生社会性情感的作用。所以,大学体育课中普及户外拓展训练课程非常必要。
2.为了提高拓展训练课程的效果,必需注意课程的几个转变。首先,最大变化是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的职能主要是营造丰富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崇真、向善、尚美,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积极地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第二是课堂控制方式和结构的变化。教师应该更多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设计活动内容,提供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监控并负责安全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工作。第三是课堂评价方式的变化。在评价的标准上要不以成败论英雄,更注重考查学生完成任务目标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评价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将心得体会表达出来,积极与老师和同学们共享。
3. 由于户外拓展训练课程需要专门的场地器材,上课需要做好保护措施,高校应当加大户外拓展训练课程的投入,在师资培训和教学经费上予以支持。建议要合理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外聘教师或租赁场地,形成双赢。
参考文献:
[1] 杨岚.人类情感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89.
[2]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2.
一、充分认识大学生新兵的时代特征,认清大学生入伍给部队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大学生士兵入伍动机具有多样性。根据我们调查的结果,大学生新兵思想文化综合素质比较好,接受和理解能力比较强,担任各级各类专业骨干发挥作用比较好。但我们也了解到,刚入伍的大学生新兵中也突出存在着以下几种不良心理,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一是面对就业压力,把从军当择业“跳板”的心理。一些大学生或者是受社会对复转军人安置优惠政策的驱动,想争取退役后能安排个好工作;或者是面对社会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增大的情况,想通过入伍考取军校,把部队当作择业的“跳板”。二是面对普通战士,因自身综合优势而产生的“自负”心理。大学生新兵在校接受过系统的政治教育和文化学习,入伍后,面对大部分年龄比自己小,而且绝大部分为高中、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程度的战友,常常会因自己思想比较活跃,认识分析问题有独到见解而自以为是,在日常集体生活中,不屑于同身边接受能力弱、反应速度慢、文化程度低的战士交流,有的甚至对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工作方法比较简单的干部、骨干产生一些不满和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就会觉得精神上孤独,产生言行上的不合群现象。三是面对特殊环境,因思想准备不足而产生的“不适”心理。大学生新兵常常会因部队与宜人的大学校园、理想中充满豪情壮志的军营生活形成的鲜明对比而产生巨大的落差。面对现实的军营环境中严格的纪律约束、艰苦的军事训练、单调枯燥的生活,强烈的错位感和“不适”心理在他们内心深处不断蔓延。
二、充分引导大学生新兵筑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
一是端正大学生思想认识。我们要清醒认识,帮助大学生新兵矫正不良心理,积极引导他们把实现个人理想价值与部队建设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用正确的教育引导,不断筑牢其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二是扎实搞好政治教育。在搞好普遍教育的基础上,要坚持给大学生新兵“开小灶”,采取灵活而又易于接受的形式,反复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战士头脑,提高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观察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要突出根本职能教育,认真组织大学生战士学习我军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打牢他们“当兵尽义务,当兵作贡献”的思想基础。三是采取多种教育方法。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推广研讨教育、采用自我教育、发挥情感教育、运用典型教育、开展形象化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战士教育的针对性、主体性和实效性。发动干部帮助大学生新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部队利益的关系,自觉把个人发展的良好愿望转化为当好兵、尽好职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新兵思想观念新的优势,引导其当好思想转化的先行者
大学生新兵入伍前接受教育时间长,接受新事物能力比普通战士快,应该充分考虑让大学生新兵在思想转化上先行一步、先走一程,引导新兵过好思想转化关。一是传统教育。组织开展“评红、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活动,让大学生新兵在入伍传统教育中发挥骨干作用。二是法规宣讲。挑选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新兵担任政策“小宣讲员”,依托政工网、闭路电视系统,采取“网上授课”、“法律服务”等形式,为新战士讲解《国防法》《兵役法》等相关政策法规。三是辨析讨论。围绕以“为谁当兵、为啥当兵”为主题展开辨析讨论,举办“大学生辩论赛”,以“付出是否应回报”、“当兵是否吃亏”等具体问题为辩题,组织大学生新兵展开辩论,让新战士在激辩中澄清模糊认识。
四、充分发挥大学生新兵多种特长,促使其在结扶帮带中担重任
根据大学生新兵特长优势多的特点,应采取各种各样的活动。一是拍摄制作“铁甲尖兵”电视节目。让大学生新兵担任主持人,用身边的事、实在的理、掏心的话,向新战士讲解自己的所想、所感,引导新战士自觉端正入伍动机,将个人目标融入到部队建设大局中。二是结扶帮带担重任。组织大学生新兵与普通士兵结成帮带对子,通过示范引领、讨论交流、互查互纠等形式,不断强化新战士的作风养成。三是行为小示范。针对帮带对象行为不足处,让大学生新兵做好日常示范;召开定期谈心会,利用周五晚谈心时间,与帮带对象讨论交流日常行为表现,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办法。日常相互纠,组织大学生新兵针对日常行为的不足,制作《日常行为“十注意”》小卡片,与帮带对象相互查纠日常行为,在个人行为与规章制度的“对表”中规范自身行为。
五、充分发挥大学生新兵文化水平高的优势,鼓励其在训练学习中挑大梁
关键词:创新;医学;科研;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11-03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改革的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计划,旨在通过大学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创新创业设计计划中深刻体会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乐趣,激发学生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的全球化,医学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力进行,创新型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新时代对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创新型能力的培养对医学生基本的科研素质和临床技能,尤其对于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医学人才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当前我国医学院校教育和培养方式的重要课题,也是推动我国医学科学研究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素质能力的培养将是我国未来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也为当前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生理学以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基础课程,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机能的一门学科,也是后续临床课程的教学实施中的重要基础,生理学同时又是实验性的一门学科,通过生理学实验可以让医学生更加了解机体生理的功能,对于提高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认,传统生理学实验只是让学生按部就班的重复已知道结论的简单实验,很多学生也会把它当做任务一样,只要做出课本上的结论便草草结束实验,很少主动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1]。生理学自主实验设计可以让医学生通过自己查阅文献,寻找感兴趣的课题方向,并探索解决新课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医学生科研创新真正付诸于现实,这一过程对于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素质培养和国家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
一、实验室开放管理和指导教师悉心指导
开放的实验室是医学生展开自主实验设计的必备条件,医学院校生理学专业相关部分应结合自身情况提供相应的实验条件,并给医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选择空间。首先,生理学任课教师可通过课堂将自己的科研基本情况告知学生,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老师的科研情况,并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进行实验性创新,指导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科研经费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和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进行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同时院系应对参加创新实验的学生实行开放性管理。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成立创新小组自主选择创新性课题,并由学院帮助选择相近领域的指导老师,可通过创建医学本科生创新性实验室或充分利用院系已有的机能中心实验室,大力倡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研究。医学本科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终究离不开指导老师的协助,但生理学课程是医学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生理学教师可能面临教学任务繁重的难题,并不能抽出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如果学生仅仅靠自己摸索可能要走不少弯路。也有一些教师没有足够的耐心,加上自己学术水平可能还不够,对学生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都无法成为合格的指导老师。因此如何在教学和科研中寻找平衡,在本科生创新实验过程中如何结合自身科研是指导老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指导老师在医学生创新性实验设计中应根据自身科研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课题循序渐进中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实验[3,4]。
二、生理学自主创新实验设计的要求
科研是医学生从事医学研究的必备素质,科研服务于临床,临床需要科研的支撑,生理学作为基础的医学课程,医学生在基础生理学课程学习中培养科研热情是非常必要的。医学生自主创新性实验设计之前要针对一个生理学现象提出科学假设,并根据假设制定完整的研究计划。在课题实施前,医学生要在指导老师协助下,通过阅读文献,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已有成果进行总结,储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认真分析和鉴别文献,才能提出科学的假说。指导老师要鼓励医学生进行大胆想象,追求奇思妙想,真正做到思维创新。在创新性实验设计中要根据课题关键点实施全面细致的实验计划,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防性措施,充分考虑实验过程中的混杂因素,实验误差来源和控制,全面把握整个实验过程。医学研究终究离不开临床,生理学研究也要服务于临床问题,因此在实验设计中要把临床问题和基础研究充分结合起来,这也是未来转化医学发展的需要,也能培养临床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自豪感。实验设计应围绕器官疾病展开,从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等多层次对这一问题展开可行性实验方案。实验设计还要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结合,生理学研究不仅仅是机体的研究,还可通过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功能等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实现对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5]。
三、重视经典生理学研究,优化生理学实验内容
经典的传统生理学实验如期前收缩、代偿间歇、蛙心灌流、泌尿呼吸实验和神经干动作电话传导等,这些经典的实验可以让医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并对生理学有进一步的了解,以便向下一阶段的临床综合楼医学实验过渡。同时生理学实验教学可通过整合药理学、病理学实验等实现综合性实验项目,通过观察病理学模型的生理学指标,并通过药理学来进行干预,充分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在实验教学中联系临床知识的可能性。在实现综合性实验目标后,生理学实验指导老师可通过估计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要在创新性实验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应避免事必躬亲,使学生将实验技术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基础科学研究和临床教育有机结合,实现生理学实验教学从灌知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转变。教育部是“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旨在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以满足创新性国家建设的需要。因此充分利用生理学机能实验条件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提高学生科研热情的同时,也可通过完成创新性实验训练提高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四、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体验探索新知识的乐趣
自主创新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动脑、动眼和动手的过程,通过亲历实验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自主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科研创新素质。亲身经历创新实验设计过程,在感知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手脑结合,形成自己的科学探索能力,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器官参与整个实验过程,充分体会物质的多样性,多角度认识实验的本质,这样有助于以后科研实验中形成良好的科研品质[6]。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实验的思路、设计流程、实验设备仪器的使用以及注意事项等,以科学的态度向学生展示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启发学生由实验现象上升到抽象的思维。医学生通过亲历实验过程可以接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和开阔学生的思维,因此尽量让学生在自主创新实验过程中亲历每一个实验过程。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热荩医学生通过亲历实验过程养成探索、思考和解决难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研思路,为以后的临床和科研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生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的建设
医学院校应注重教师对医学生实验教学的指导,加大对生理学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使生理学实验室设备得以更新,跟上时代的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利用本专业实验室的优势,不断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总结过去经验,创造出具有特色和高水平的生理学教研室,吸引医学生来本专业实验室进行科研创新训练,形成教研一体化的实践园地,为创新实践的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设备和软实力。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设置医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并有自主实验设计的一套流程,通过开展科研设计讲座,科研如何选题、立项、文献查阅技术训练,以及实验项目可行性分析等培训使医学生了解科研和创新,并鼓励本专业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创新,使老师和学生在科研教学训练中各自发挥优势,充分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六、鼓励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教育部2007年6月正式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训练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动力,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大学生掌握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7]。指导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并成立研究小组,通过查阅文献,制作幻灯片,指导老师补充意见,充分体会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核心的团体小组将创新性研究课题作为申报材料去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训练计划”项目。课题小组成员在申报该项目前后通过自主查阅有关资料,找出要解决的问题,并经过充分论证,反复修改等过程,倡导了以医学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我院几个大学生科研小组先后获得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这对学生来讲不仅仅是自信心的提升,还是科研兴趣培养的重要催化剂。重要的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课题小组成员在时间人员安排、实验资源和平台以及团队合作等真实的科研环境中,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寻找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难题的解决办法,也是大学生实现创新性训练的重要举措。
总之,生理学对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生理学的研究是对生命现象的客观观察的过程。缜密的实验设计以及逻辑巧妙的创新是生理学或医学实现新发明新发现的重要素质。在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加以各种有效举措培养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对我国未来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生理学教研过程中结合学生自主创新实验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研热情,利于学生形成创新型科研思路。当然在生理学教研过程中如何提高医学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可能还需要很多更有效的措施,这就需要广大生理学教研工作者深刻认识医学生自主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并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秦伟,陈远寿,刘爱东,等.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4):704-706.
[2]吴金星,王晓,王保东,等.教师科研项目是强化实践教学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J].大学教育,2014,(1):97-100
[3]孙月明,秦丽娟,张红云,等.医学生在创新性实验计划中的“二次成长”[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193-194.
[4]宋囡,王莹,李宁,等.开放实验室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4):296-298.
[5]冯娜,胡玉珍,张海锋,等.自己设计生理学实验,培养创新性科研思路[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3):300-302.
[6]周红,周业波.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中如何进行医学实验设计[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155-157.
[7]何玉玲,王岚,李莉,等.国家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创新理念培养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35-36.
How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in the Creative Design of Physiology Experiment
SUN Hai-jian,CAI Wei-wei,QIU Li-ying
(Wuxi Medical College,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China)
摘 要 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采取教学比赛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获得良好的运用体验。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就体育课堂教学比赛对大学生体育心理的促进作用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体育课堂 教学比赛 大学生体育心理
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体育运动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体育运动,学生可以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生体验,教师要充分的重视体育的课堂教学,对体育教学进行规划,发挥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体育心理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体育心理的发展,需要在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每个人先天的体育素质都是不同的,但是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训练习得,并且逐渐内化为个体内部的心理特征。在体育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需要、认知、协作、主体性四个阶段,从心理对体育运动产生需要,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发展,然后紧密的联系起来,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对于大学生体育心理的培养,就是要发展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奋斗的精神,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逐渐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二、体育教学比赛对大学生体育心理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的体育心理是一个发展的、稳定的、动态的过程,学生自我意识逐渐的增强,开始注重自己的个性发展,对外界的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具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针对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体育教学应该尽量的多元化,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性格特点进行教学,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采取教学比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体育学习的竞技性,正确的处理自己的心情,培养健全性人格的人才。
(一)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在面对逆境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面对困难、挫折、低谷的时候也可以正确的评价自己,为学生走出校园面对社会的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形成抗挫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自我评价,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教育比赛具有竞技性,比赛中胜负是常有的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正确的面对比赛的结果,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成功的时候体会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时候,分析失败的原因,适时分析对手的错误,找出自己的优势,不要让学生产生骄傲的情绪,将学生的成长引入到正确的道路上。对学生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外因还是内因,不要让学生默默的自卑、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设置分层次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与发展,逐渐锻炼学生的意志、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二)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与意志力
体育运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中积极向上的本质内涵并没有发生变化,体育运动发展到现代,“更高、更快、更强”成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比赛,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竞技的紧张、刺激与乐趣,有利于大大的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体育成功、感受失败的过程中,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好地调整心态,一点点的提高自己。
(三)发展学生的奋斗精神
体育运动本身对学生的意志力要求就比较高,可以说体育运动是一项比较辛苦的活动,同时也是磨练学生吃苦奋斗的好机会,让学生具有坚强奋斗的良好品质。体育训练在个人成长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升,大学生从小的生活都比较优越,没有感受到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体育比赛,加强学生的体育训练,在身体疲惫的状态下,学生的身心发展会逐渐提升,加强大学生的训练,逐渐挑战学生的忍耐极限,挖掘学生的运动潜力,有利于学生变得更加的勇敢。这些优秀的品质都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在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处理困难问题,提升学生的运动品质。
(四)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多数是团体式的体育项目,团体竞争项目的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个人表现良好的基础上,相互合作,共同进步,才能够发挥出团体的作用。参加团体类的体育比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让学生明白相互合作的重要作用。没有团队的配合,个人的能力再强都没有办法在比赛中获得胜利。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安排,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一起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还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团队重视发挥作用的,完善学生的人格。
总而言之,在高校体育中开展竞技性的体育比赛,有效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发展学生的意志力、自控力、坚强品质等优秀的良好的品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凇⒓杩喾芏贰⑼沤岷献鞯木神,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社会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学生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维.浅析体育教学汇总如何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6:84-86.
关键词:青少年 篮球运动 技术
1. 前言
体育事业是展示一个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的主要窗口,它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这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的素质也必须提高。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既要重视其智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其体力的开发。篮球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人民,尤其是得到了大学生的喜爱。培养我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既是《“奥运争光”计划》的一部分,又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一部分,更是篮球运动发展的基础与关键。自中国的篮球运动实行职业化以来,不仅运动水平有了一定提高,篮球市场也日渐火爆,参与篮球活动的大学生也日渐增多。
然而,我国篮球运动水平仍与欧美一些强国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篮球后备人才的实力跟诸强的后备力量相比则差距更大,在国内最高水平的篮球联赛中人们也很难看到新人出现。极少高水平后备人才的递升,是当前我国篮球竞技水平出现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提高我国篮球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国内联赛的水平,促进篮球运动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无疑必须对青少年、大学生篮球人才的发展予以重视,并且加强篮球技术的训练,使他们能够较熟练的掌握各项技术及应用。
2. 大学生篮球技术训练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2.1、思想上要重视技术训练
在每年各级篮球比赛中,我们看到了许多身体条件很好的篮球后备人材,但遗憾的是这些好苗子在技术方面的表现却往往不尽人意,基本功差,运用效果不好,失误率高等。这些问题说明了我们对技术训练应引起重视。
篮球是以技术、战术、身体、心理四大支柱为基础的“集体性攻防对抗”的运动项目。比赛实践表明,技术是四大支柱的关键所在。从本质上讲,篮球比赛就是要比谁的技术好,比谁运用技术的能力强。素质的好坏要通过技术表现出来,战术的实施要由技术作保证,比赛关键时刻要通过高超技术取得优势。美国著名篮球教练巴比·奈特曾说:“许多教练员往往强调进攻和防守的体系,而不是强调个人技术。其结果,只有少数教练认识到了比赛的本质。教练员的首要目的是要让运动员懂得比赛意味着什么。良好的攻防体系并不能足以使比赛获胜,应关心的是运动员的技术质量。”事实证明,没有技术高超的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获胜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个运动员能否成材,发展潜力如何,运动寿命的长短,竟技水平发挥的好坏,关键在于能否从小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技术是比赛的基础。少年开始训练,就应建立以基本技术为主体,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基础的训练结构,狠抓技术训练,从小就打好技术基础。
2.2、行动上要严格技术训练
近年来的大学生篮球比赛情况表明,我们在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技术规范的要求不够细致、严格.运动员在比赛和技术测验中常常表现出技术动作不够熟练、协调、连贯,稳定性差,对抗中运用成功率低。反映出我们对技术规范的重视不够。以往我们常常把动作规范认为是技术规范.事实上,技术规范不仅仅包括动作形态、动作结构,它还包括动作的连贯性、协调性、熟练性、实用性。比赛实践表明,技术运作的成功率是与其规范程度成正比关系的。因此,我们要注意从全面的角度认识技术规范,既要使运动员掌握正确的动作结构,又要严格、细致地抓好技术细节,从技术的熟练性、协调性和实用性方面狠下功夫。
2.3、注重培养“篮球意识”
技术训练的目的在于应用,能否根据比赛的规律和实际情况,以及本队战术打法的需要来正确运用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运用技术的意识水平。例如投篮,不仅要做到动作协调正确,投得准,而且要能够把握正确的投篮时机,能够根据临场情况运用动作的隐蔽性、速率变化,以及与其它动作结合来取得良好效果。再如传球,不仅要能运用正确动作把球传到同伴手中,而且要做到安全及时,很好指示同伴的动作方向,便于同伴衔接动作等。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技术训练的全过程中,始终注意培养运动员正确运用技术的意识,既要使运动员掌握正确的技术规范,又要使他们会正确运用,并理解如何把技术溶汇到战术打法中。而不能等运动员把技术掌握熟练后、或已形成错误意识再去进行正确意识的培养,这样常常会导致技术与意识之间出现空白点或形成不良习惯.
2.4、抓好基本技术与身体素质训练
良好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为身体素质所制约,不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许多现代篮球技术是无法掌握的,有些技术虽然能掌握,但在运用时也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美国著名职业队公牛队教练杰克逊以其成功的经验指出:“队员素质第一,这是决定性因素,队员素质的高低决定比赛的胜负。”有关研究也表明,大学生篮球队员的身体素质成绩与比赛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因果关系。当然,身体素质必须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身体素质好时,可以把所掌握的技术充分发挥出来,而身体素质不好时,运用技术是很难达到目的、在少年比赛中,我们常常看到许多运动员具有良好的素质,准备活动时跑得快、跳得高,甚至可以轻松地扣篮,但在比赛中,这些素质常常用不上。这是由于训练时没有把技术练习与素质练习很好结合所致。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进行技术训练的同时,要注意抓好素质因素,以技术和素质相互促进与提高.
2.5、技术训练中加强对抗因素
现代篮球比赛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对抗激烈,运动员的一切技术动作都要在激烈的对抗与身体接触中运用。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少年运动员在单个技术训练或非对抗训练中,动作尚属规范、熟练,一但激烈的对抗的比赛条件下,就经常因为躲避对手而造成动作变形,技术运用成功率大大下降,这都是由于对抗训练不够所致。训练中,只有通过对抗练习才能保证运动员真正掌握比赛所需要的技术,使他们能够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身体与心理能力,敢于在对抗中大胆运用技术、运用身体、形成对抗意识,提高对抗能力。
2.6、加强特长技术的训练
现代篮球比赛要求运动员具备很强的单兵作战能力,能够在各种位置上进行攻防,这就需要运动员掌握全面的篮球技术。但是由于每个运动员的条件和位置分工的不同,又要求他们根据自身特点和位置要求,逐步形成特长技术,进而发展成为“绝着”,这是在比赛中克敌制胜的关键。可以说,全面技术是基础,特长技术是实力。篮球比赛中,最具威胁的是特长技术与绝招技术.教练员要注意在打好少年运动员全面技术基础的同时,努力发现每个队员的特点,有意识培养他们的特长。
2.7、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篮球训练还要培养运动员面对任何艰苦的比赛条件的心理素质。如比分落后、观众起哄、胜负成败等,都能够保持镇定,不受干扰,大胆表现.但是,许多大学生运动员在这方面的表现却不尽人意,他们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或技术测验之时常常表现出胆怯、手软、动作失常,说明心理素质的培养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勇猛顽强、积极主动的战斗作风和敢于拼搏的意志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品质。
3.小结
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体会,结合查阅的文献,认为在大学生篮球技术的教学训练中应正确的认识技术的真正含义,并有意识地加强此技术,同时还不应缺少严格细致的要求,通过技术训练全面发展大学生从事篮球运动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全面基础,使之成为我国篮球运动的优秀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高建磊. 2013. 转型期我国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状况研究.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1(1):91~93
[2]柳明义. 2012. 某青少年篮球学校的现状及分析. 辽宁工学院学报4(2):64~65
[3]苗藻, 李汶凯, 谢香道. 2011.9. 上海市中学开展篮球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第23卷增刊):19~21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 大学生素质 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和体育技能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培养终身体育为主要目标,以课内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综合立体的群体文化。大学生素质应该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等。在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培养大学生素质的总目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文化所具的教育性、激励性、竞争性等特质,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竞争意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坚韧不拔的个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最终促进大学生素质的社会化。要把体育文化融入大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理念,认真履行社会需要与学生主体需要、增强体质与终身受益紧密结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提高在校大学生身体的素质
人的身体素质,就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应。调查显示,从1987年到2007年,几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都显示,我国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11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19至22岁年龄组的大学生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耐力、力量、爆发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明显下降。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身体素质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还是在劳动、体育锻炼等方面都极其重要。正是因为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所以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始终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体育文化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与丰富学生综合素养的机会之一,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是全方位的,比如健美操可以训练学生的柔韧性、篮球可以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素质及力量素质、长跑可以训练学生的耐力素质等,充分有效地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身体状况、体育知识背景的体育项目,对发展他们合理的体育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群体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
二、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任何一项体育竞争,都是在规则和规程约束下进行的,所以,体育的竞争最讲法制,体育竞争教育要求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并以公平的方式来应对人生旅途中一次又一次的竞争。
竞争是凭实力获胜的,是要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具备把握机遇的能力的,这就教育人们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获胜。竞争所导致的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客观法则,也是事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的比赛残酷性往往又表现在成功、获胜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而挫折和失败又是经常的、普遍的。这些有利于学生心理耐受力、抗挫折感耐受能力的提高,坚定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具备了良好的心理耐受素质。挫折—奋斗—成功—再挫折—再奋斗—再崛起—描绘了体育竞争的内在规律性,同时也反映出每一位成功者都要不停息地奋斗。大学生在比赛中树立竞争意识,增强面对成功或失败的适应性,更有利于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三、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社会交际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体育文化是一个很好的交际载体,体育文化环境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交际平台,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一个素质良好的人才离不开良好的人际交往。人一旦处于休闲娱乐中,就会表现出快乐而富有激情,人体的内分泌随之也会发生变化,使休闲中的人处于兴奋状态,给人带来愉悦无比的感觉,此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隔阂处于低点,陌生感很容易消除,并且容易找到彼此的共同点,初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与错综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相比,大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既要有正确的方法又要有良好的心态来处理错综复杂人际关系,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交际平台来提高自身的社会交际能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各种比赛过程曲折、结果不确定,经过多次的历练,就会使得参与者学会如何及时调整心态,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集体体育活动中既可以发挥集体力量,又可以挖掘个人潜质,教会学生学会取长补短,加强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团队中个体之间互信互助,树立共同奋斗、目标统一团体作战的意识,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2011年九月天津警官培训基地入伍,到**特勤中队当兵锻炼,再到任职**消防,感触颇深,深刻体会到大学生入伍在各个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下面我就在三个方面提出一些我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一是加强是想政治工作,深挖动力之源。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是点燃大学生干部心灵之光的火种,是萌生工作动力的催化剂。支队召开座谈会,结合大学生干部下队任职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任职提出严格要求,一方面在思想上端正态度,以谦虚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向干部向老兵学习,另一方面加快熟悉中队的环境、业务、训练,以及一日生活制度的落实。通过任职锻炼充分认识到消防部队肩负的崇高使命,作为一名基层指挥员的重要职责,激发自身光荣感、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更好更快的融入基层中队,为基层第一任职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开展业务理论学习,强化综合素质。结合自身特点,向业务能力强的士官、干部多学习,提高灭火救援战术、现场救援指挥能力。经过中队干部讲解实战案例学习,提高实战经验和临场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