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信息化课堂教学

时间:2022-07-24 16:23:57

导语:在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信息化课堂教学

第1篇

研究对象选取某中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与教师,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中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职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

信息化;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方法还不够完整与系统,缺少时代性研究,考虑到上述情况,在信息化背景下,配合在线授课,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混合教学模式与大数据管理等。课堂教学为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提供了重要手段,要求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凸显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一、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调查对象选取某中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与教师。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普遍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兴趣引导学习,缺少兴趣,阻碍英语学习。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弱。相比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职商务英语学生具有较弱的英语基础能力;会的英语词汇量不多,语法与句型未扎实积累,阻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困难,不深入研究,抑或放弃自主学习材料,许多学生仅阅读英语教师讲解的教材与习题文章,能够经常讲英语的学生很少,能和别人主动交流英语学习经验的学生比较少。如,教师讲授商务英语课文时,从头到尾自己教授,学生兴趣提不上来,不愿配合教师教学,教学效率差,学生感到很迷茫。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方法

1.资源库应用于互动教学。教育朝向信息化发展,有效运用网络资源库,为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重要手段。网络教学资源具有多样性及交互性等各种特征,便于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中职商务英语课堂教学通过网络资源库促进了教学互动,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改变了传统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人机、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相互间网状交叉,固定与移动、线上与线下间的同步交流,师生互动空间更为广阔,互动形式更为深入,对教学的反思与反馈是有益的,为生生合作与探究创造了有效的条件,另外,研发“协同备课平台”,集合教师智慧,形成资源共享的局面,升级教研,要求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质量与水平,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教学产生于混合学习,线下教学与网络学习相混合,实施面对面教学,完善在线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以新的思路引导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备受中职教育的重视。审视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不难发现,混合式教学日渐受到认可,是教学发展的又一进步,呈现教学主流倾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通过在线学习,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个性化。配合课堂面授,发挥教师引导与监督职能,一对一辅导,生成良好的在线学习效果。借助在线学习,配合混合教学,将教学资源、方式与环境混合在一起,相互补充,提升教学有效性。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表现出教育信息化时代性特征,把握时代动向,为中职英语教学有效性添加了新的内容。

3.利用大数据,管理于分析教学效果。大数据是一项重大的技术革命,被应用在多种领域,教育领域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大数据管理应用于教学效果分析中,对于重新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标准十分有益,促使朝向个性化方向更好地发展。收集学生常规学习行为信息,大数据源源不断地呈现学生学习情况,其中包括,学习行为特点与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等,便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完善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果与教学质量。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把大数据管理手段应用课堂教学中,动态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指导教师正确因材施教,有助于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估标准,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重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保持中国情结的同时,还要具备国际视野,商务英语课堂教学适当引入文化内容,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较有帮助,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后续文化学习与专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处在信息化环境中,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借助多种渠道了解西方文化与传统,教师在开展商务英语教学中,为学生介绍有关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社会习俗,指引学生阅读课外文学名著,为学生推荐优秀的学习网站,让学生观察英语视频及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知识,跨越不同学科知识,具备外语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以国际思维进行思考。

作者:王寒静 单位:河北商贸学校

参考文献:

[1]顾秀梅.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研究[J].轻工科技,2015,09:135-136.

[2]刘婕.合作学习在中职商务英语大班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3,01:68-74+95.

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教学设计 心血管系统解剖

教育信息化是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是目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化教学。教育部自2010年开始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其目的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以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旨在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的新格局,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大赛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信息化实训教学和信息化网络课程等赛项。

笔者讲授的“心血管系统解剖”章节在2014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课堂教学赛项中荣获一等奖,现将本次课的教学设计论述如下。

1教学对象及教材

1.1教学对象。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事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高中毕业考入本校学习,学制三年制。本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主要是养老护理员,因此就要求必备基础的医学知识。本课程是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程,其目的是为后续学习《老年生活护理》《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推拿按摩》《康复理疗技术》《中医保健》及“养老护理员中、高级证书”的考试奠定基础。

1.2教材及讲授内容。所用教材为《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郭三少主编)。“心血管系统解剖”一节是第七章脉管系统的第二节内容,也是《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的重要章节。本次比赛主要是讲解心血管系统解剖中心的传导和心的血管两部分内容。

1.3课型及课时。采用理论课教学,1学时(45分钟)。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掌握心的传导和心的血管知识。

2.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心的传导和心的血管知识了解心律失常和冠心病的发病原理和治疗原理。

2.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了解养老护理的意义,培养养老护理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3.1 重点。掌握心的传导和心的血管基础知识。运用心的血管知识了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

3.2 难点。心律失常和冠心病的发病原理和治疗原理。

4教学方法

4.1 教法。翻转课堂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分组教学法。

4.2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式学习。

5教学设计方案(见图1)

6教学过程

6.1课前任务(课前一周)

教师: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式学习过程。

学生:登录qq学习群学习平台,自学平台中相关知识,包括微课、课件、动画、视频、测试游戏。登录网络,学习国家精品资源网上相关课程的学习,查找网络相关知识,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学生小组在平台分享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准备,完成电子任务书中下达的任务。

6.2课程导入,复习上节课任务(5分钟)

教师:导入上节课内容、本节课任务和下节课内容。前后知识延伸,引出教学主要内容。明确任务:请第一小组学生代表回顾上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心脏的位置腔室和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

学生:第一小组2位学生代表在讲台分别利用教师PPT课件和心脏仿真3D教学软件讲解心脏的位置腔室和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等内容。运用移动终端下载运行人体解剖3D软件。与第一小组其他同学互动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

教师点评第一小组所完成任务。

6.3提出本节课任务,完成任务(30分钟)

6.3.1任务一:心的传导

教师:指导学生登陆平台自学任务要素中的心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明确任务:请第二小组学生代表讲解心的传导主要内容,包括心脏传导的途径和功能。

学生:第二小组学生代表在讲台讲解心的传导内容,包括心脏传导的途径和心脏传导的功能。播放心脏传导系统动画,生动展示了心脏传导的途径。学生互动讲解,共同完成任务。

教师:点评第二小组所完成任务。

拓展知识一:心律失常

教师:为学生进行心的传导方面的临床知识拓展。主要讲解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和心脏起搏器的放置。播放心律失常及心脏起搏器放置的3D动画,生动展示了心律失常的病理和心脏起搏器放置的手术全过程。

学生:将课前自学知识与教师讲解的临床拓展知识相结合,完成能力目标任务。

6.3.2任务二:心的血管

教师:指导学生登陆平台自学任务要素中的心的血管的相关知识。明确任务:请第三小组学生代表讲解心的血管主要内容,包括心的动脉和心的静脉。

学生:第三小组学生代表在讲台讲解心的血管内容,包括心的动脉和心的静脉。运用冠状动脉3D动态图生动展示冠状动脉的走行和分布。学生互动讲解,共同完成任务。

教师:点评第三小组所完成任务。

第3篇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各个学科间的渗透结合也越来越紧密。其中信息技术课程就与数学、英语、生物等多门课程相结合,让信息化课堂的构想越来越丰富,也让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了课堂中。这种成功结合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让信息技术与看似相隔甚远的高中历史课堂结合,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在课堂中学习呢?

关键词:

信息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优秀表现。教育领域也是很早引入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在我国起步虽然较晚,但推广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城镇中小学中,基本上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这些设备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哪些便捷呢?

1.放大了课本内容。

在没有多媒体设备之前,学生只能在老师的带领下看自己的课本,开小差的机会比较多。而且学生的关注点也容易因为短暂的走思而与老师产生偏差。借助多媒体设备,将课本内容放大到屏幕上,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2.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设备除了可以将已有的教学内容放大到课堂中来以外,还可以应用互联网搜索到许多与教学相关的资料,丰富拓展教学内容。尤其是一些音频或者影像资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

3.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有些教学内容较为复杂,但用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之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就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同时减少了老师讲解的时间,能够进行更多的教学内容。

4.能够提高课堂参与度。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备课过程中多了更多学生可以参与的环节。备课不再只是老师一个人的工作,可以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充分运用任务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的地位,把课堂主导的地位还给学生。

二、信息化在课堂中的应用范例与在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随着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普及和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信息化因为其在教学当中的优势,被更广泛地应用到了课堂教学当中。

1.将课本内容和习题内容集中放大展示到了屏幕中。

这样老师可以根据自己要考查的重点,对课本内容进行增减,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教学活动。

2.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扩充课本内容。

利用互联网寻找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音频内容,再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能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课本内容。

3.变平面为立体,降低知识网络构建难度。

学生接触到的都是课本平面知识,如果形成知识网络是比较难得的一个过程。利用幻灯片,可以根据授课重点,为学生直观清晰地展示知识网络结构,方便学生模仿学习。

4.增强课堂互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在备课环节中,可以将幻灯片制作、视频准备等步骤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进行准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查找自己想了解的背景资料。在上课时,由学生中推举出一名主讲人,来为学生讲解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最后由老师对没准备到的重点内容进行补充或者对大家的成果进行讲评。这样能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关注度大幅度得到提升,也让课堂变得高效。那么,具体到高中的历史课堂中,我们应该如何应用信息化的优势来开展教学活动呢?

1.利用互联网搜集展示专题图片,营造历史环境氛围。

高中的历史课本中,讲述历史事件和事件意义的课文内容很多,图片内容所占比重较少。不能很好地向学生全面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风貌。通过互联网多搜集一些图片,可以更丰富立体地向学生展示当时的社会环境,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当时环境下的历史事件,从而对所学内容也印象深刻。

2.利用幻灯片形式展示时间轴。

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历史课程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可以建立起一条时间轴,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在没有多媒体设备之前,老师只能利用有限的板书表格帮助学生梳理,不够全面直观。如果利用多媒体设备,搭配上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总结,不仅能涵盖更多内容,还能更直观地展现出中国史和世界史时间轴的重叠。这种做法能有效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保持思路条理清晰,复习时更有效率。

3.分配备课任务组织学生自己讲课。

因为学生越来越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可以将备课人物合理分配,将历史课堂交给学生自己来主导。最后老师对重点、考点进行点拨。这样学习能抓住学生兴趣,通过自己的准备也能加深学生的记忆。

4.将模拟练习题放大到幻灯片里。

高中阶段,虽然有很多考试,但是也意味着没有很多的时间,同时给全班学生做统一的测验。历史知识点比较细碎,需要及时检验学生的记忆和应用情况。这种方法能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碎小时间,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当堂反馈出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是否达到了老师的预期设计。

三、信息化在历史复习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课堂教学中有一类特殊的课程在整个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历史复习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复习课几乎占据了总教学课时中将近二分之一的时间。主要原因是由于高中历史的主要教学内容与初中阶段内容重叠交叉,在讲授新的历史知识时,其实就是在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另外,作为高考文科考查的科目之一,历史学科由于内容多、时间线索纷繁复杂,给复习课带来的任务量一直很大。较为传统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划分专题复习。

这种复习方式主要根据时代背景或者主要历史时间进行专题划分,然后细化专题知识点内容,带领学生梳理复习。优点是这种划分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而来,复习与检测都较有针对性。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教学大纲中会有一些重叠划分内容,复习时没有连贯性或将两部分重叠内容进行对比时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时间轴关系会给学生自己复习留下难题。

2.依据时间轴复习。

这种复习方式应该是最科学的方式之一,不仅在复习时有线索可依,还可以建立清晰的时间网,了解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但是这种复习方法工作量大,全部靠老师一个人来整理,达不到让学生梳理复习的目的。相较传统复习方法,信息化历史复习并没有太多的创新,但是却大大降低了我们复习课备课的任务量。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直观放大地将专题表格展示给学生。重叠内容也可以归纳在表格中利用数据图片进行充分对比展示。其次,数据检索排列功能的充分应用可以轻松地帮助我们梳理出不同的历史事件时间轴,并且能够随意拆分重组。这些内容还可以布置成为小组作业,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归纳整理,最后全班进行数据汇总。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复习课中,改变复习课“一言堂”的现象。信息化在新课教授、复习课的整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对于信息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更广泛地推广和开发。

作者:吴希 单位:福建省连江县黄如论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海涛.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应用信息技术[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14(05).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打开小学语文课本,专家精品、名篇佳作比比皆是。但对学生而言,别是农村,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抽象的语言文字、陌生的场景就为学生的认识、理解筑就了道道围墙。如何把这些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实实在在的事物呢?

一、利用多媒体白板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多年来语文教师一直探讨的问题。在过去的教育中,有时教师是在语文课中出现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时,才进行说教。这种仅仅停留在语言表面的教育方法,收效甚微;有时学生对教材所表述的内容没有眼见其景、耳闻其声,所以形不成深刻的表象,难以透彻领会,不能达到理想的思想教育效果。我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对学生进行了这方面的教育。例如,在教学《一定要争气》一课的“童第周在国外学习”时,紧抓童第周立志“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利用教学影片《童第周在比利时》进行教学。在看影片之前,要求学生先读读有关课文,并提出问题:“当时外国人怎样看待中国人?”“童第周心情怎样?”“他是怎样将理想变为行动的?”在十多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带着问题看,带着问题想。影片放完后,学生立刻针对我提出的三个问题,结合课文和影片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之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理想。学生有的说:“今后我要学好知识,做国家的栋梁。”也有的说:“希望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不在受外国的羞辱。”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增大了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德育教学方面,树立爱集体、爱国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质,为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白板教学来促进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语言美,有的课文意境美,有的课文形象美,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记得我在教学《登鹳雀楼》那一课时,利用白板视频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远处太阳正沿层层山峦落下,霞光笼罩着沉静的原野,黄河水后浪推动着前浪,一波推动着一波向大海深处流去”的场面。这一远一近、一静一动两幅壮观的情景,很容易地就把学生引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河流”的诗情画意中,又让学生不知不觉地领会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哲理。同时,使学生领悟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受到各种美的熏陶,增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利用白板很直观把诗句中各种各样的因素表达了出来,比传统教材中的文字描写更直观、更集中、更鲜明,把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发挥得更彻底。

三、利用信息化媒体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如何运用电子白板来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呢?在教材《宿建德江》一课时,其中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我采用了电子白板媒体,在联网视频中出现了原野空阔、天地相接、月落沉江、人月相邻这样美妙的夜景,这样就把原来抽象的诗句变成了具体生动的画面,学生也就轻松地理解了课文,我也顺利地突破了重难点。利用白板教学可以更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过程,而不受时间、微观、空间的限制,所以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教材的感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第5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研究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接受更多的教学资源。所谓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信息化就是指教师利用信息化设备整合更多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并通过不同的课堂展示与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信息化教学氛围中提升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化设备与教学思路来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让他们保持较好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教学视觉信息化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要想获得实质性进展,课堂教学视觉的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改进发展环节。就中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反馈调研结果来看,视觉给学生信息处理与收集带来较大的影响,较好的视觉教学呈现效果能够有效带领学生进入语文课堂的信息氛围中,使得学生逐渐领会课文中的信息。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环境中,教师通常采用板书呈现的方式来向学生传授书本中的知识点,虽然在过去长时间内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知识性收获,但是随着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其时效性差、模式单一的缺陷逐渐凸显出来,不能给学生带来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多媒体教学设备是当前信息化环境下能够给学生带来充分视觉冲击的方法,其表现方式新颖,不仅在资源整合度上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视觉呈现方式上包含视频、图片、音乐、文字等多种形式,为教学视觉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册课文《风雨》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了多媒体设备进行了课堂视觉教学信息化的改造,将作者贾平凹笔下的“风”和“雨”的形态以及内化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给予学生思考和体悟。例如,在讲到“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的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网上的相适应的风景视频摘录并展示出来,给予学生“风雨”动和静的感受,让学生在声音、动作的环绕氛围下充分领会作者在实情实景中的心情变化,以及描述风雨且字句不提风雨的语言巧妙。

二、课堂教学听觉信息化处理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形式较为单调,学生不能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与收获,要想在信息化环境下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教师一定要整合各种信息接收的途径,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有效信息途径中学会思考与品味,从而在新时期语文教学环境中实现自身语文鉴赏、学习以及运用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听觉信息化处理来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信息空间呢?笔者认为,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可以将音频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感受到相应课文录音、节奏的变化,从而对课文内容的情感有着较好的摸索,形成一种感性思维。在运用音频信息材料的同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教学语言引导,让学生在想象、思考和品味的过程中学习语文、领悟语文、品味语文。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主题贝多芬与音乐《命运交响曲》相结合,使得课堂主题“不屈命运”充分凸显出来,将课堂听觉信息化处理模式的教学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情感激发与引导。在进行课文内容与音乐材料结合的同时,我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诵,在朗诵的同时播放《命运交响曲》,体会主人公贝多芬的一生,让学生充分领悟贝多芬在巨大困难下不屈不挠、持之以恒进行音乐创作的精神。在课文朗诵和播放音频的过程中,我进行适当的语言引导,给学生带来恰当的情感体验,使其沉浸在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中,继而将其内化,提升自身情感信息处理能力。

三、中学语文语言描写课堂信息化

第6篇

1 计算机课堂教学现状

1.1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提升,都使得当今世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目前,关于计算机专业方面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主要体现在信息化程度不足,计算机专业本身就依托于网络和信息化,信息化不足限制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因此也造成了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尴尬境地。教育工作者要直面教育现状,积极进行改变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1.2 信息化建设成效低

当前,中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需在信息化方面不断加强,这首先需要相关教育部门的财政支持为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信息化技术的引进,实现计算机专业建设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但是目前而言,资金不足、信息化建设模糊使当前课堂教学只是运用简单的多媒体设备,并不能够实现真正的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这也限制了我国课堂教学信息化发展,信息化建设成效普遍偏低。

1.3 师资力量不足

要想建立计算机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需要专业的相关技术人才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运用等。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计算机课堂教学相融合需要较高的技术和专业化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要拥有先进的专业技术水平,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进行教学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需要具备信息化教学理念。计算机专业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课程设计以及应用方面较为欠缺,师资力量不足是限制信息化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

2 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1 信息化教学的准备工作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建立时,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要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设计,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课程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于课程效果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教学大纲进行透彻的认识和分析,将其中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确定好,并进行合理的编排,逻辑清楚,循序渐进,一目了然。

(3)信息化教学是指通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运用信息技术、现代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教育。因此教师要根据信息化教学理念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甚至可以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以达到教学目的。

(4)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影响首先是在教学理念方面,教师在授课前进行全面的备课,就是将其教学理念以及价值观念在课程中进行体现的重要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受到其引导和影响,教师要针对学生情况进行一定的情景创设,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同时,让学生能够理解信息化教学模式理念,并在学习中相互促进,默契配合,使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其教学效果和水平。

2.2 以信息化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教学过程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与实践需要注重细节化处理,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以达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和效果。

2.2.1 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模式的建立

教学情景的创设能够有效地将教学项目引入到课程讲授过程中,之后进行教学项目分析,引导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简要的了解,并对其完成效果有一定认知。然后则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授课学习。在此阶段需温故而知新,做到上下的承接和延?m,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计算机专业课程所讲授的内容知识点等。教师要根据课程安排采取信息化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的洗礼,提升课程效果。

2.2.2 实践说明

情景的创设过程,其实际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吸引学生注意力,计算机课程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课程研究项目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将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实践应用,网络资源可以随时搬到课堂进行学生计算机知识学习的辅助以及延伸。

计算机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状态合理的调整教学环节。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建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其关键作用,并利用其优势辅助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等内容通过演示讲解呈现给学生后,则建立了完成任务的前提和基础,使学生更容易达到教学目标。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现代化等特点,其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动态、互动性更强,使教师更加便捷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和突破,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为主,教师与学生通过信息化技术基础,协作学习,共同进步。

2.3 信息化教学评价与课后反思

信息化教学评价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教学评价注重结果的形式有所不同,信息化教学评价是以学生表现和学习过程为基础。信息化教学评价在教学进行前要适当地提出教学期望目标,主动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其自我评价的意识。通过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重点是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如何得到发展和提高,而不仅仅是学到了什么。

基于对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课程进行具体的课后反思时,首先反思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是否真正起到实效,由于计算机课程本身属于理论性、逻辑性强的学科,因此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课后反思要考虑到这一层面。其次,反思课前的备课内容是否充分,所备课内容是否会对教学效果的改善起到作用,是否很有效地借助了信息化的教学平台等,最终目的即是使学生能够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提升其计算机课程的综合能力[2]。

2.4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师资力量提升措施

(1)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运用不同方式进行问题的分析、研究和解决,教师首先要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要领理解透彻,再根据学生状况的不同进行对应的教育方法运用,通过详细专业点评、建议,加之以一定的鼓励,能够使学生树立信息的同时提升学习效果。

(2)计算机专业教师要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积极与同行进行沟通交流,合理借鉴,研究不同方式方法带来的教学效果,并在实践教学中合理运用,发现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认识,最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3)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难点,教师要积极突破创新,要以与时俱进的思想面对当前教育发展,学习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目前网络时代,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的学习,学生也在不断接收新知识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尤其不能落后,以自己的专业水平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4)要积极引进计算机方面高素质人才,吸收新鲜血液,带动传统教育工作的开展,实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跃进。积极建立健全的考评制度,通过对教师的考核以促进教师的全方位发展[3]。

2.5 教学资源共享和开发

信息化教?W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注重网络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各个学校间的服务信息沟通合作,健全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统一规范技术标准,促使应用系统的设计以及相关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按照统一标准执行,并为两者之间的整合创造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发建设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合理组织启动机制,学校之间,互相协作,创新共享模式,使各个学校以及企业能够积极进行相关资源的共享,为信息化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7篇

关键词:信息化;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三、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四、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五、良好的自学能力是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预习时建议教师要有预习的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学生,这样学生在预习可以有的放矢,还可以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可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还可以想一想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与老师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等。

六、构建媒体型学习模式,追求高效课堂

第8篇

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是以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想道略,有意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增添正能量。但如果青少年思想不正确的话,不仅其自身会走向不正确的道路而且这个国家也会受到不可或缺的影响。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以此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学生的行为改变

接收信息的变化。如今信息技术顺利的正在以一个飞快的速度发展。所以说。学生也要因此增加获取信息的途径。学生不仅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关的知识。这样大大的提高了高职院校中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范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到网络上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而且学习性和主动性也会得到大大提升。

学习方式的变化。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比较独立。能够源源不断的接受新鲜事物。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知识比较单一落后,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而教育的现代化则提供了学生们这样一个平台。同学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所有他们感兴趣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大多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并不能都获取。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同学的积极性。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学生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了解自己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的文化与与历史,甚至可以与外国的学生进行交流,

提高思政老师的教学能力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师生交流。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老师不仅仅是与课堂的方式给有同学们讲授知识。老师还会通过信息技术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学习。老师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布置作业。任务让同学们来积极参与完成。而同学们也可以以小组形式来进行合作完成。这样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加了他们合作的能力。而教师也不用担心面对那么多学生。自己应对不来。因为他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一对多的教学交流,这样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结构的改进。在这网络教学当中,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教学内容把学生们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个整体在一起发生互相的作用。从而教师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得深入,丰富课堂的多样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整个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教学结构更加完整。而同学们在这样的课堂中会感到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趣0k,。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活动的优化。当今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最主要的主体。作为一个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综合素养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现代化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因此作为一名真正的思政老师老师。不仅要丰富革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要过多的去涉猎一些现代化技术的知识。以方便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只有教师能够熟练掌握运用一些现代化教育的相关知识。整个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活动才能得到优化。

师资团队的优化

得到优化后的师资结构。现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所学课程,都是相互独立的教学,教师之间也不会进行沟通交流。因此在学生的所学课程中,所有的课都是分离的,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最缺乏的就融会贯通的能力。但如果我们各学科之间的老师经能够经常进行教学交流,把所有知识能够有效、系统的融合在一起,最后传授给学生的话,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迁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也可以改善同学们机械的学习方法,能够使他们更加能够学会融会贯通。而且自古以来,融会贯通一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家们教育学生的目的。只是现在为了应对考试。学校和老师们太过功利,忘记了最初教育的初衷。但@也不足为奇。因为老师们的老师也是这样想的,所以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态成了当务之急。

第9篇

一、重视信息技术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课堂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可以说,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教学设备、优化教学技术,是教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客观要求。首先,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才是数学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我们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学生数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数学思维的促进者;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教学媒体是师生用来帮助数学思维、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合作交流的认知工具。我们老师要加强指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意义的学习,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得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施。另外,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现实情境,自己构建数学内外问题的模型,进行数学探究、数学应用、数学交流等实践,这在传统的数学学习中是较难实现的。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可以动手操作。这有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对数学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地创设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我们知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数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创设真实情境;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那么产生的效果就是最好的了,有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应让学生更多地操作电脑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体验数学美的魅力。如在上三角函数的图像、“立体几何”导言课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化。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知识,能够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从而非常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

三、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关系

现在,大部分的教师都能够接受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够熟练地掌握和灵活地应用。它是一种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的认知工具。与熟悉的认知工具(纸笔、三角板、圆规等)相比,它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和数学能力培养上有着实质性的进步,但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我们要防止完全依赖现代技术,又避免陷入技术无用论的泥坑。我们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通俗易懂地掌握数学知识。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可以说,现实生活中存在和使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都有用武之地。当然,每种教学手段也都有其局限性和使用范围。

四、高中数学课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效率高等特点,我们应用在课堂上教学,能够非常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知识的产生过程,模拟数学实验等,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帮老师解决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及很不好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技术容量大、效率高,试题或材料可以直接投影成电子版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可节省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问题、开展自主学习等。